第一篇:西北农林科技大学GPS与GIS(3S)导论考试资料——森保102班
第一章 1信息:向人们或机器提供关于现实世界新的事实的知识,是数据、消息中所包含的意义,它不随载体的物理设备形式的改变而改变。特点:客观性、实用性、传输性、共享性
2数据:指某一目标定性、定量描述的原始资料,包括数字、文字、符号、图形、图像以及它们能转换成的数据等形式。信息与数据是不可分离的。数据是信息的载体。3信息与数据的区别:a二者不可分离b信息是内涵,数据是载体c数据具有多种多样的形式,也可以加以转换,但其中包含的信息内容不会改变d信息可以独立存在,而数据的格式往往与计算机系统有关e数据是原始事实,信息是数据处理的结果f不同知识经验的人,对同一数据的理解可以得到不同的信息 4地理信息:是指表征地理圈或地理环境固有要素或物质的数量、质量、分布特征、联系和规律的数字、文字、图像和图形等的总称。特性:区域性、多维结构特性和动态变化 5地理数据:是各种地理特征和现象间关系的符号化表示,包括空间位置、属性特征及时态特征三部分。6地理信息系统(GIS):在计算机软硬件技术支持下采集、存储、管理、查询、检索和综合分析各种地理空间数据,以多种形式输出空间信息,从而为规划、管理、决策服务的计算机系统。7GIS特征:a.GIS具有采集、管理、分析和输出多种地理信息的能力,具有空间性和动态性b.由计算机系统支持进行空间地理数据管理,并由计算机程序模拟常规的或专门的地理分析方法,作用于空间数据,产生有用信息,完成人类难以完成的任务c.计算机系统的支持是GIS的重要特征,因而能使GIS能以快速、精确、综合地对复杂的地理系统进行空间定位和过程动态分析 8以研究内容分类:综合性GIS、专题性GIS 以研究对象空间分布范围分类:全球性GIS、区域性GIS 以应用功能分类:工具型GIS、应用型GIS 以数据结构类型分类:矢量数据结构GIS、栅格数据结构GIS、混合数据结构GIS 9GIS构成:a计算机硬件系统(计算机主机、数据存储设备、数据输入设备、数据输出设备)b计算机软件系统(系统管理软件、GIS平台软件、数据库软件)c地理数据(空间数据)(包括:地理实体的空间位置、地理实体之间空间拓扑关系以及相应于空间位置的属性数据)d系统管理操作人员 10GIS功能:a数据采集与编辑b数据存储与管理c数据处理与变换(数据变换、数据重构、数据抽取)d空间分析与统计(拓扑叠合、缓冲区建立、数字地形分析)e产品制作与现实f二次开发与编程 11GIS与CAD和CAM的主要区别在于:(1)CAD、CAM不能建立地理坐标系和完成地理坐标变换。(2)GIS的数据量要比CAD和CAM的数据量大得多,数据结构、数据类型亦更为复杂;数据间联系紧密,这是因为GIS涉及的区域广泛、精度要求高、变化复杂、要素众多、相互关联,单一结构难以完整描述。(3)CAD、CAM不具备GIS具有地理意义的空间查询和分析功能。12与GIS相比,数据库管理系统存在俩不足:1缺乏空间实体定义能力2缺乏空间关系查询能力 13GIS发展趋势:1GIS的网络化2GIS产业化3GIS社会化4GIS与其它信息技术的集成化 第二章 14空间数据的基本特点:a空间特征。空间数据能够反映地理实体或现象的定位信息以及相互之间的关系(拓补关系)b属性特征。空间数据藐视现象的特征c时间特征。空间数据的空间特征和属性特征是随时间而变化的 15空间数据的分类: 按数据来源分为:1地理数据2影像数据3地形数据4属性数据5源数据 按数据所表达的地理实体几何形状:1点数据2线数据3面数据 16矢量数据结构是通过记录坐标的方式,用点、线、面等基本要素尽可能精确地来表示各种地理实体。17栅格数据是最简单、最直观的一种空间数据结构,它是将地面划分为均匀的网格,每个网格作为一个像元,像元的位置由所在行、列号确定,像元所含有的代码表示其属性类型或仅是与其属性记录相联系的指针 18栅格数据的获取:1格网法:在输入图上均匀划分网格,逐个网格地决定其属性代码形成栅格数字地图文件2由矢量结构数据转化为栅格数据3扫描法:经过扫描对数据重采样和再编码得到栅格数据文件4遥感影像数据。19空间数据的计算机表示:1从逻辑上将地理试题抽象为不同的专题层2将一个专题层的地理要素或实体分解为点、线或面状目标,并在数据结构的指导下对其进行编码处理3对空间数据进行组织存入计算机 20矢量数据结构与矢量数据结构的比较 优点:栅格数据结构1数据结构简单2便于空间分析及地理现象的模拟3易于遥感数据结合; 矢量数据结构1数据结构紧奏,冗余度小2便于网络分析3图形显示质量好,精度高,且便于制图4便于面向对象的数字表示 缺点:栅格数据结构 1图形数据量大2图形投影转换比较难3图形显示质量差4不易表示空间的拓扑关系 矢量数据结构1数据结构复杂2缺乏同遥感数据及数字地形模型结合的能力3信息复合难度大4对硬软件技术要求高 GIS空间数据处理的方法:1平面坐标变换2空间数据的压缩处理3空间数据的类型转换4空间数据插值5数据提取 GIS数字采集方式:1手工方式2手扶跟踪化数字方式3扫描方式4影响处理和信息提取方式5数据通讯方式 GIS数据采集系统功能:1图形数字化2数据的编辑3拓扑关系生成4基本量算5数据结构转换6地理数据库建立 第四章 21空间分析:是基于地理对象的位置和形态特征的空间数据分析技术,其目的在于提取和传输空间信息 重要性:空间分析是地理信息系统区别于其他类型系统的一个最主要的功能特征,也是各类综合性地学分析模型的基础或构件。
22数字地面模型(DTM):是定义于二维区域上的一个有限项的向量序列,它以离散分布的平面点来模拟连续分布的地形。按平面上等间距规则采样,或内插所建立的数字地面模型,称为基于栅格的数字地面模型,数字高程模型(DEM):是一组表示地面高程的有序的数值阵列,并将这一组数值阵列以可视化的方式表示 23空间分析的主要内容:1空间位置。空间坐标系对空间对象的定位2空间分布。同类空间对象的群体定位信息3空间形态。空间对象的几何形态4空间距离。空间物体的接近程度5空间关系。空间对象的相关关系 24空间分析的基本技术:1空间查询与量算2缓冲区分析3叠置分析4网络分析5空间插值6空间统计分析7数字高程模型与数字地形分析 25DTM的表示方法:1数学分块曲面表示法。将地面分成若干块,每块用一种数学函数表示,使函数所表示的曲面通过离散的采样点2规则格网表示法。数据直接来自规则格网数据,或者通过规则或不规则离散数据点插值产生格网数据,实际上属于栅格数据结构,在计算机中用矩阵描述,已成为DTM的通用形式而广泛采用3不规则三角网。根据地形复杂程度,采用随机取样的方式确定数据的位置和密度,克服了规则格网矩阵地形数据冗余问题。26数字高程模型数据采集方法:1以航空摄影像对为数据源的数据采集2以地形图为数据源的数据采集3从野外实测中采集数据 27DTM数据源:1以遥感资料为数据源(航空相片、航天影像)2地形图为数据源3地面实测记录为数据源4以各种专题地图为数据源5以统计报表和行政区域地图为数据源 空间分析:1空间数据的查询检索(定位查询、分层查询、区域查询、条件查询、空间关系查询)2空间数据复合分析(逻辑关系分析、算术关系分析、统计关系分析)3视觉信息复合分析(点线和面状图之间的复合、专题图和数字高程图复合生成立体专题图、遥感信息和专题图的视觉复合)4叠置分析(a从数据结构看栅格叠置分析、矢量叠置分析;b从叠置条件看:条件叠置、无条件叠置)空间缓冲区分析:根据分析对象的点、线、面实体,自动建立它们周围一定距离的带状区,用于识别这些实体或主体对邻近对象的辐射范围或影响度,以便为某项分析或决策提供依据。
第五章 28GIS在森林资源常规管理中的应用: A资源档案管理(1资源数据一体化查询2资源数据及时更新3资源统计报告和图形输出)B资源动态变化监测(1林业土地利用变化监测 2林分变化监测)C森林火险预警(1.森林火险嘹望塔的合理布局规划2火险实时预报3森林防火扑救指挥系统)D营林规划设计(1造林规划2速生丰产林培育及低产林改造规划3抚育采伐更新设计 4封育)E林业生产辅助决策(1.GIS辅助设计2.方案比较 3.辅助决策)F林业专题分析(1.森林病虫害预测预报 2.森林灾后损失估计)G林政资源管理(1林政管理2林业政策研究)29.GIS天然林工程中的应用 A天然林资源家底清查。具体内容包括地类分布面积、森林类型和蓄积量(或生物量)。B天然林监测。对工程的生态效益、社会效益、经济效益作出准确客观评估,为规范和指导天然林资源的保护提供重要的依据,实现资源的可持续发展 C天然林分析评价。通过数据分析可以认识和了解天然林资源的特征,内部结构、功能、运行机制,计划管理,并为天然林保护的决策和管理服务。
D天然林管理与决策。建立天然林资源信息决策管理的专家系统。30GIS在旅游管理中的应用 GIS在旅游管理中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能够充分体现以下特点 A能快速得到分析结果。以往人工进行旅游规划时,需要一两个月甚至更长时间。而现在利用 GIS软件,只要一两个小时甚至更短的时间,就可以得出结果。B易于更改规划结果,实现动态规划。当影响旅游规划的因素发生改变时,以前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进行修改规划方案。利用 GIS软件规划时,只要对数据库进行修改,即可得到新的规划方案。C易于显现分析结果。大部分 GIS软件都具有很强的地图编辑与显示能力,对规划分析结果利用地图形式显现出来,比较形象生动。31GIS在荒漠化防治中的应用 在GIS支持下,从景观生态的角度出发,通过对土地利用和区域景观格局的研究,了解荒漠化景观格局的动态变化,制定荒漠化评价指标体系,建立定量评价模型,进行荒漠化程度的判定和区分,对荒漠化的势态预测,为荒漠化防治决策提供依据。天然林资源GIS的建立:1GIS设计(数据结构、数据层次设计、数据字典的设计)2GIS的建立3数据库的应用设计(森林数字地图数据功能:1面积量算2森林数据地图库的查询与更新3数据库的空间操作4利用数据库绘制森林分布图5空间分析)GIS在水土保持中的应用:1土壤侵蚀量估算2生态效益计算模型(光能利用率、土壤侵蚀模数、径流量))区域综合治理决策系统设计的原则:1系统性原则2实用性原则3扩充性原则4开放性原则5通用性原则6可操作性原则 区域综合治理决策系统应用步骤:1区域信息系统建立2用户系统结构建立3区域治理决策
第六章 32GPS相对于其它导航系统的特点 1全球地面连续覆盖2功能多,精度高3实时定位4应用广发 33相对于经典测量技术,GPS具有如下特点: 1观察站之间无需通视2定位精度高3观测时间短4提供三维坐标5操作简便6全天候作业 34GPS组成部分:空间卫星部分、地面监控部分(一个主控站、三个注入站、五个监测站以及通讯辅助系统)、用户设备部分(用户接收机组成:主机、电源、天线)35GPS卫星的基本功能:1接收和贮存由地面监控站发来的导航信息,接收并执行监控站的控制指令2卫星上设有微处理机,进行部分必要的数据处理工作3通过星载的高精度铯钟和铷钟提供精密的时间标准4向用户发送定位信息5在地面监控站的指令下,通过退机器调整卫星的姿态和启用备用卫星 GPS定位的基本原理:是根据高速运动的卫星瞬间位置作为已知的起算数据,采用空间距离后方交会的方法,确定待测点的位置。36非特许GPS用户对没过限制性政策的措施: 1建立独立的GPS卫星测轨系统2建立独立的卫星定位系统3开发GPS与GLONASS兼容接收机4研究与开发差分GPS定位技术
37美国政府对GPS精度的限制:1对不同的GPS用户提供不同的服务方式2实施选择可用性(SA)政策3精测距码的加密措施(AS)
38GPS提供两种服务:1SPS民用2PPS军用 GPS一般使用方法:1有地图使用2无地图使用(使用路点定点、使用路线输入路线)3回溯功能
第八章
39GPS在林业中的应用:1利用GPS技术进行森林资源连续清查中的样地定位2GPS用于林地面积实时测量和地界划分3GPS在文物保护中的作用4GPS在航空护林的应用5利用GPS进行飞机播种造林6利用GPS进行病虫害防治7GPS在荒漠化监测的应用
60“3S”继承技术的支持环境系统:1三维信息获取与实时处理技术系统2无地面控制点成像光谱立体观测技术系统3其他集成型信息技术系统,如地面车载系统
61GIS和RS结合方式:1采用软件接口结合2GIS和RS图像处理系统相互结合形成一个完整的系统 精细农业:是航天技术、信息技术和计算机技术与农业专家系统结合的现代化农业管理集成系统。GPS在农业病虫害防治中的作用:为农药喷洒提供精确的导航定位,跟踪害虫运动轨迹等
第九章
信息系统集成:根据一个复杂的信息系统或子系统的要求,对多种产品和技术进行验证后,把他们组织成一个完整的解决方案的过程
信息系统集成包括:人的集成、企业组织的集成、管理和技术的集成、计算机系统平台的集成
遥感技术
40电磁波的性质:1光是一种电磁波,具有电磁波的性质,是一种横波2在真空中以光速传播3电磁波具有波粒二象性
41电磁波谱:按电磁波在真空中传播的波长或频率,递增或递减排列则构成了电磁光谱
42按频率从高到低:1α射线2x射线3紫外线4可见光5红外线6无线电波
43目视判读:遥感图像是探测目标地物综合信息的最直观、最丰富的载体,人们运用丰富的专业背景知识,通过肉眼观察,经过综合分析,逻辑推理,验证检查把这些信息提取和解析出来的过程叫目视判读
44判读标志:遥感影像上那些能够作为分析、判断景观地物的影像特征
45直接解译标志:是判读目标自身特点在影像上的直接表现形式。包括色调、阴影、形状、大小、位置、布局、图案、纹理
46间接解译标志:目标地物与其相关指示特性,地物与环境的关系,目标地物与成像时间的关系。47目视判读原则:1综合信息,综合分析2多手段,多方法相结合3室内外结合,保证精度
48目视判读方法:A资料准备(遥感影像资料、一般背景资料)1选购遥感资料的原则(根据目的选择;根据具备各种条件选择;多方利用,提高效益)2选择遥感资料几个问题(遥感资料类型选择、波段选择、时相选择、比例尺与分辨率选择)B影像增强处理。判读前期准备C判读分析。1判读原则(综合信息综合分析;多手段,多方法相结合;室内外结合,保证精度)2判读方法(直接判定法、对比分析法、逻辑脱离法)
49遥感影像判读步骤:1准备工作。准备资料,准备影像,分析影像。2室内判读。建立解译标志,初步解译3野外工作。核实解决疑难,检查成果精度,其它野外工作4成图总结。制图,提交成果 50遥感定义:广义:各种非直接接触的、远距离探测目标的技术。狭义:从远距离、高空以至外层空间的平台上,利用可见光、红外、微波等遥感器,通过摄影、扫描等方式,接受来自地球表层各类地物的电磁波信息,并对这些信息进行加工处理,从而识别地面物质的性质和运动状态的综合技术 51遥感系统包括:1被测目标的信息特征2信息的获取3信息的传输与记录4信息的处理5信息的应用
52大气窗口:通常把电磁波通过大气层时较少被反射、吸收或散射而透过率较高的波段称为大气窗口。
53大气窗口的光谱主要有:0.3-1.3μm,紫外线、可见光、近红外波段(摄影成像的最佳波段,也是许多卫星传感器扫描成像的常用波段);1.5-1.8μm和2.0-3.5μm,近、中红外波段(白天日照好时扫描成像的常用波段);3.5-5.5μm,中红外波段(除通透反射光外也通透地面物体自身发射的热辐射能量);8-14μm,远红外波段(主要通透来自地物热辐射的能量,适于夜间成像);0.8-2.5㎝,微波波段(可全天候观测,且是主动遥感方式)54landsat卫星和spot卫星的特点
Landsat卫星轨道特征为准圆形,近极地;太阳同步,可重复,中等高度回归轨道;landsat卫星的图像是倾斜的。
Spot卫星轨道特征与landsat特征相似,为准圆形,太阳同步,可重复中等高度轨道,重复观测能力较高;其上搭载的HRV仪器是一种线阵列扫描仪。Spot卫星的图像是正方形或矩形。
55遥感在林业上的应用:1资源调查2资源监测3生长量预测4病虫害监测预报5生产管理
第二篇: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森林病理学考试资料——森保102班
1森林病虫害居高不下的原因 人工林面积迅速增加,树种单一,面积大;天然次生林面积大,生态平衡失控,物种多样性丧失;人为传播和生物入侵;森林系统人为破坏严重;生物入侵日趋严重:松材线虫病、美国白蛾,松突圆蚧,松针褐斑病。生态环境恶化,全球气候变化。酸雨、气候变暖
一、枝干病害
1枝干病害发生状况
主要生态林、防护林、经济林受枝干病害严重威胁。经济损失严重。全球气候变化下,枝干病害损失加重,面积增加。2发生特点
1)病害种类不多,但病原种类多,复杂。2)多伤口侵入。锈病类特殊。3)潜伏期长。4)受生境立地和全球气候影响大。5)损失严重,多是毁灭性的。6)防治困难。3主要类型:
干锈病类、溃疡病类(包括水泡型、水渍型、腐烂型;枝枯型、干癌型)、从枝类类、枯萎类、肿瘤病类、寄生性种子植物引起的病害、膏药病类
二、非侵染性病害 1非侵染性病害的特点分布普遍,危害严重2没有病症,通常是全株性的。初期表现多为黄化、花叶、枯斑、畸形、落花、落果等3田间分布往往成片,与一定的特殊环境相关联4发生的时间与气象因素密切相关。
2非侵染性病害的种类
1大气污染2缺素3药害4温度不适5综合因子引起的林木病害
三、根部病害
1根部病害危害特点:
1不易发觉2不易诊断:生物的/非生物,原生的/次生或腐生的3复合侵染4病原分离困难5大多有休眠体6大多根部病原是兼性寄生菌,有较广的寄主谱7根部病原大多直接侵入寄主植物,但部分病菌只能从伤口侵入。2根部病害的症状类型及病原根部和根颈部受害,以皮层腐烂为主,如猝倒病、茎腐病、白绢病、根朽病和紫纹羽病
2根部和根颈部形成肿瘤,如根癌病、根结线虫病
3根部和干基部受害,造成木质部腐朽的各种根朽病,如密环菌引起的根朽病
4病菌自根部侵入,在维管束中定植扩展,引起植株枯萎,如木麻黄青枯病 病原:
非生物病原
生物病原:1)真菌。如腐霉、疫霉是世界许多林木的知名性病原。座坚菌(Rosellina spp.)是热带植物习居菌,引起根部腐烂,常在阔叶树根表形成白色的菌膜,称“白纹羽病”。担子菌中的密环菌、卷隔担子菌、异担子菌、层孔菌、灵芝等引起根及基部木质层腐朽。半知菌中的丝核菌、小菌核菌、镰刀菌引起猝倒、立枯、根朽。
2)细菌:青枯病、根癌病、须根病 3)线虫:根结线虫、短体线虫、剑线虫 3影响根部病害发生和流行的因素 a土壤先年残留病原物数量
b土壤环境:1)温度2)湿度3)土壤酸碱度4)土壤结构及成分。5)土壤微生物,抑制或促进病原物的生长6)植物根系。
c林木自身的抗病能力4根部病害的防治原则 a苗木检疫
b苗圃地和造林地选择
c提高育苗和造林的技术措施,加强林分管理,促进林木健康生长。1)苗圃地要精耕细作,合理施肥浇水、排灌。2)合理混植和搭配3)挖沟隔离4)土壤消毒及种子处理。A苗木猝倒病 1猝倒病的症状
a出土前猝倒:种实腐烂、胚根腐烂、子叶腐烂
b出土后猝倒:典型的猝倒症状、线状茎腐、苗木立枯(广义)2猝倒病发生的影响因素
土壤、苗圃地的地形地势、前作、施肥、整地状况、整地时间、播种期、种穴覆盖厚度都影响发病程度。使用未腐熟的有机肥或氮肥施用过多、雨天整地、播种、地势低洼、土壤板结容易发病。
3猝倒病防治
a土壤处理。热处理:80——85C。药物处理:浇施、拌土、拌种
b注意浇水方式
c生物防治:利用哈茨木霉。B植物病原线虫
线虫是威胁全世界尤其是热带和亚热带地区农作物的重要凶手。线虫还常造成经济价值较高的花卉和草坪的衰退和死亡。对根、茎、叶都可造成严重的危害,并常与其他病原一起造成复合侵染。线虫对植物的危害常造成多种病原的复合侵染。1线虫的形态结构
线虫为低等动物,属线形动物门,线虫纲,分布广,种类多,形体差异大。大的达几米长,小的约1毫米。植物病原线虫1~5毫米。
2线虫的生物学特性
a植物病原线虫大多数为活养寄生生物,少数为半活养寄生,可危害植物的根、茎、叶、花。
b线虫生活需要有水膜,在田间含水量范围最适宜线虫活动。c线虫有趋化、趋CO2、趋真菌侵染代谢产物的特性。d线虫对温度需求。e线虫生活需要氧气
f线虫生活史卵、幼虫、成虫。从幼虫到成虫需要4次蜕皮。g线虫常从植物伤口和自然孔口(如花柱头)侵入。3线虫病害的症状 a主要危害地下根部,造成植株生长不良。在根部可导致根痕、根截、发根、根瘤等症状。地上部分表现为矮小、黄化、发育迟缓等症状。
b地上部分可形成坏死、畸形。如菊花叶枯线虫病、小麦粒线虫病。
4植物病原线虫的分类
a根据寄生部位分:全内寄生线虫、半内寄生线虫、自由寄生线虫(外寄生)。
b根据形态结构分:主要依据食道类型、卵巢类型、体表花纹、尾感器等。
植物病原线虫绝大多数属于垫刃型食道。5线虫属线形动物门(Nemathelminthes)线虫纲(Nematoda),分为侧尾腺口亚纲(Phasmidia)和无侧尾腺口亚纲(Aphamidia)。植物病原线虫主要属于侧尾腺口亚纲中垫刃亚目(Tylenchida)
我国报道线虫有46属193种。主要危害茶、柳、桑、楸、梓、樟、桂花、橡、油橄榄、唐菖蒲、仙客来、水仙、金盏花等。常见线虫检索表: 6植物病原线虫的防治
a植物检疫b轮作、间作c休闲d淹水e种材处理:热处理、热药溢f土壤处理:热处理/杀线剂g生物防治:猪屎豆、大黍、草决明、落花生;扑食性真菌、寄生性线虫。C植物根结线虫病
植物中受根结线虫危害的寄主植物有:仙客来、仙人掌、海棠、菊花、大丽花、石竹、桂花、唐菖蒲、凤仙花、马蹄莲、蔷薇、金盏花、天竺葵、桑、猕猴桃等多种植物。
根结线虫雌雄异体、雌雄异形,雄线虫线形、雌线虫根结形,可行孤雌生殖。雌线虫口针发达、中食道球狭窄、后食道腺体肝叶状。排泄孔在中食道球与口针间,阴门附近有花纹。该属全球分布,根据报道有68种。危害园林花卉植物的根结线虫大多为下面4种之一。1根结线虫病的发生特点
病土是该病的主要初侵染来源,也可以虫瘿在病残株内入土越冬。病土中卵孵化出的二龄幼虫为最为活跃的侵染体。1代生活史约30-50天,一年内可发生多代。线虫可随种材、肥料、土壤、水流扩散。2根结线虫病的防治
a加强检疫b土壤化学处理,二溴丙烷、克线磷等c栽植前浸根:46.6C浸泡60分钟或48.9C浸泡30分钟。D根癌病
1根癌病病原:
致病农杆菌是其病原。这种杆状细菌大小1~3um,具有1~4根周生的短鞭毛,如具单鞭毛,则多侧生。分为2种质粒型3种生物型(章鱼碱型、胭脂碱型、精胺碱型)2根癌病发病规律
致瘤农杆菌可在病瘤内或土壤里的寄主残体中存活1年以上,2年内得不到浸染机会,即失去致病力或生活力。如果是单纯的细菌而不伴随寄主组织进入土壤,只能生活很短的时间。病菌可由灌溉水或雨水传播,也可因采条、嫁接或耕作的农具以及地下害虫等传播。远距离传播多由带病苗木及种条的运输所造成。质粒的特殊片段—转移到植物细胞,稳定地整合到植物细胞核中。
a土壤湿度与性质直接影响发病率的高低。微碱性和疏松的土壤有助于病害的发生,酸性和粘重的土壤则不利于病害的发生。
b嫁接方式与发病也有关系。芽接比劈接发病率低。c根部伤口的多少也与发病成正比。
d毛白杨埋条法繁殖比嫁接法繁殖发病重。
e杨树不同种类的发病率有明显差异。毛白杨发病率高,加杨和钻天杨发病较轻,沙兰杨未见受害。
从北京地区不同苗圃和不同寄主上分离到的致瘤农杆菌中存在着不同的生物型和质粒型。不同的生物型其寄主范围有所差异,但一般都表现为较宽的寄主范围。3根癌病防治措施
a防止带病苗木出圃,且将病苗烧毁。对可疑的苗木在栽植前进行消毒,用1%Cuso4浸5min后用水冲洗干净,然后栽植。b选择未感染根瘤病的地区建立苗圃。对感病的苗圃,可以采用轮作的方式。
c选用健康苗木,嫁接时要消毒。
d及时清除病苗。对病株,可用刀切除,然后涂抹药剂进行治疗和保护。甲醇:冰醋酸:碘片=50:20:12;或二硝基邻甲酚钠:木醇=20:80
d生物防治:放射形土壤农杆菌(Agrobacterium radilbacter K84)
E根紫纹羽病
主要症状:根部茎部皮层坏死,植株死亡,根茎部有紫色网状菌丝体或菌丝束,还有很小的紫色菌核,也可在地表形成紫红色的菌膜。
1根紫纹羽病病原:紫卷担子菌 2根紫纹羽病发生特点: 根部习居菌
以病根上的菌丝体、菌丝束、菌核、菌膜越冬,以菌丝束在土壤或土表扩展,接触寄主根直接侵染幼根或通过无伤直接侵入。林分中病健根接触传染。担孢子可通过风雨传播、但在侵染中的作用不大。3根紫纹羽病防治:
a注意排水、松土b严格检疫c及时处理病株、病残体d造林前浸根或进行土壤处理。F林木根朽病
主要分布在温带地区,对松树、特别是幼树林分危害大
1病症:地上部分生长不良、叶片发黄边小、枝叶稀疏。地下部分,根茎部有流脂,常与土壤结成硬块。干基部和根部皮层与木质部之间有白色扇形的菌丝膜。后期在根表或病根附近的土壤内常见到深褐色或黑褐色的根状菌索。入秋后可见到蘑菇。
2病原:Arimillaria mellea 3侵染传播
地上部分:担孢子靠风雨侵染阀壮,产生菌丝后向根部侵染。地下部分:菌索从根伤口或直接侵入;病健根接触传染。有明显的发病中心。
地势低洼、林分密度大、造林时窝根严重、林地有大量残状,发病重。
树种感病有差异。
四、立木和木材腐朽
1腐朽:立木和木材被真菌侵染以后,木质部组织糟烂,木材结构被破坏,失去原有的性质和经济价值,这个过程称为腐朽。2分类:立木腐朽和木材腐朽 3颜色:褐色腐朽、白色腐朽
4形状:蜂窝状腐朽、片状腐朽、海绵状腐朽、块状腐朽 5部位:梢头腐朽、树干腐朽、干基腐朽、根部腐朽 6树干断面:心材腐朽、边材腐朽、混合腐朽 7腐朽的过程:
腐朽初期,木质部会变色,这种变色是活立木对侵染的一种保卫反应,具有抑制腐朽菌扩展,把病健组织隔离的。变色区内不会有腐朽菌菌丝体存在。但一些非腐朽菌(先驱微生物,主要是细菌和真菌)会将变色区的单宁、醌类化合物分解,从而为腐朽菌的扩展创造条件。随着腐朽的进展,到后期,木材的色泽、形状、质地等明显的发生改变。8立木腐朽的特点:
a腐朽病发生总是持续发展的,造成的损失也是逐年扩大的。过熟林分立木腐朽率达40%以上。
b木腐菌的传播主要借风雨传播担保子。一个大型的担子果每天可释放300亿个孢子,持续时间可达6个月。c腐朽菌主要从伤口侵入。d潜育期长,数年至数十年不等,子实体出现的时间可长可短。e立木腐朽病的发生与林龄、林分类型密切相关。
f木材含水量在150%以上或在35%以下,很少发生腐朽。在40%-120%,木腐菌发育最好。9立木和木材腐朽的防治 a确定合理的采伐年龄
b加强抚育,保持林内卫生。采用卫生伐,清除病腐木、被压木、病虫木、倒木、枯立木等。
c有条件的人工林,可进行合理的人工修剪,但要注意伤口的保护。d防火防伤 e合理利用朽材
f保持木材贮存场所排水良好,通风干燥。对成品材进行防腐处理。
10针叶树干心材腐朽
症状:树干心材白色蜂窝状腐朽。11木材变色
a化学性变色b物理性变色
c生理型变色:阳面和粗枝一侧木材色深;逆境下的保卫反应;显心材树种,如落叶松,随年龄心材由淡黄色——棕黄色——淡黄褐色——黄褐色——稳定的红褐色
d真菌性变色:1)霉色;2)木腐菌引起的变色;3)变色菌引起的变色。变色菌生活在髓射线和管胞中,菌丝体分泌色素使木材变色。变色部硬度加强,韧性降低,木质部变脆,对一般用材影响不大,但不适宜特殊用材。变色有:青、褐、黄、红、绿、灰等,最常见的是青变,又青皮。
12蓝变菌:小蠹长喙壳、云杉长喙壳、松长喙壳、可可球二孢菌
13腐朽病防治:防虫;浸水贮木;干燥通风;蒸汽蒸煮;化学药剂防腐(碳酸钠或碳酸氢钠,5%硼砂水)。
五、树木溃疡病 1受害寄主
20科,34个属上百种植物。危害最重的是:蔷薇科、胡桃科、棕榈科、忍冬科及茶藨子、醋栗、乌饭树、枫树、榆树等。我国常见受害树木:杨树、柳树、苹果、桃树、核桃、国槐、石榴、雪松等 2受害症状
包括树木流脂流胶、腐烂、水泡状溃疡、大斑溃疡、水渍溃疡、干腐、轮纹、果腐、枯萎等 3病原菌群体
细菌、造成树木溃疡病害的真菌类群,在我国至少包括8个属的真菌,Botyosphaereia dothidea(Fusicoccom ascula), Valsa(Ctospora), Dothichiza, Marcropha, Phompsis,Cenangium, Nectria, Fusicocum, Melanconium, Trichocyphella, Phytosphora, Corticium, Endoithia,Fusarium等。Botryosphaeria canker: 4溃疡病的发生特点
1)发病期:1年性溃疡/多年性溃疡。具有明显的发病周期。一年通常有2个发病高峰:春夏/秋季
2)越冬场所:以菌丝或子实体在感病株病斑中越冬;也可以在枯死的树木、枝条;潜伏侵染/内生真菌。
3)传播:病菌以孢子借风雨昆虫鸟兽传播;带菌的苗木、插穗是病害远距离传播的的根源。4)侵入途径:自然孔口、伤口
5)流行因素:寄主的抗病性(RT值);环境条件;栽培管理;全球气候变化,立地条件恶化;苗木带菌、长途运输、假植时间过长、植后不及时浇水、病虫害管理差等都容易导致溃疡病流行。
5溃疡病的防治
防治关键:通过综合治理措施改善环境条件,提高树木的抗病能力。遵照预防为主、治疗为辅和以林业技术措施为主、化学防止为辅的原则,将防并保健及丰产措施溶为一体。具体措施:
1)选用抗病抗逆树种,适地适树;2)避免长途运苗,随起随栽,植前水浸根,保证树体RT值处于较高水平(80%)。3)植后保水,如施用保水剂、覆盖薄膜。4)去梢修枝、截干或埋根造林。5)加强造林后管理,及时清除病死株和枝条,加强病虫害管理。
6杨树溃疡病病原菌
Botryosphaeria dothidea、Fusicoccum aesculi Corda7杨树溃疡病发病规律
杨凌地区3月底到5月初开始发病,5月中旬进入发病高峰期,7、8月减慢或停止,9月出现第二个小高峰,10月以后在病斑处可见到子实体(分生孢子器)。病菌以分生孢子借风雨传播,伤口或皮孔侵入,以菌丝体或子实体在病斑越冬。苗木具有潜伏侵染现象。树种品种抗性差异大。气候环境影响大。树皮光滑的北京杨、群众杨、大官杨、青阳发病重;沙兰杨,I-214等欧美杨中等或轻,毛白杨、加杨、建杨等轻。8杨树溃疡病的防治
a严格检疫,杜绝有病苗木
b加强管理,增强树势。尤其早春注意灌水保墒,增加树皮相对含水量。可覆盖薄膜或使用保水剂。c新栽苗木,截干去枝,减少水分蒸腾。d使用内吸性化学药剂,如笨菌灵等。
e选育抗病品种。通过与白杨派树种杂交获得杂交品种控制溃疡病在我国被证明是切实可行。f诱导抗病性及生物控制 9杨树腐烂病 症状:干腐/枝枯 病原:Valsa sordida Nit./Cytospora chrysosperma;Leucostoma nivea(Hoffm.Ex Fr.)Hohn./ Leucocytospora nivea 10杨树腐烂病发生规律
a越冬:以子囊壳、菌丝体或分生孢子器在植物病组织越冬。b接种体来源:分生孢子 c侵入途径:伤口/潜伏侵染 d传播途径:气流、雨水、昆虫 11杨树腐烂病发生特点
a树种抗病性:小叶杨、加杨、钻天杨较抗病;小青杨、北京杨、毛白杨较感病;胡杨、银白杨、箭杆杨抗病。b气候、土壤条件:平均气温10-15℃有利于病害的发展;20 ℃不利于病害的发展;6-10 ℃利于病菌的侵染。冬季冻害、夏季日灼容易诱发腐烂病发生。
c造林及管理。苗木长途运输、起苗伤口、树皮水分丧失过多,容易发生腐烂病。
d树龄:定植的幼树及6-8年声幼树发病重,部分大树发病重。e关键点:林分/园林腐烂病大发生,表明立地条件已经不适应树木生长或者林龄已经到了需要更新的地步。12杨树腐烂病的防治
a选用抗病良种造林。要选用抗寒、抗旱、耐盐碱、耐日灼、耐贫瘠的杨树,适地适树。
b培育健苗,减少带菌苗,造林时避免伤根、避免长途运输、长期假植。
c造林后加强管理。及时排灌、适时除草、合理修剪、保护伤口、冬夏涂白。
d及时清楚侵染来源。e化学防治/手术治疗。f生物防治。
六、松材线虫病
1分布:日本、美国、加拿大、德国、法国、朝鲜、中国及整个东南亚。危害所有松属植物,也危害落叶松、云杉、冷杉等非松属植物。
2症状:被害松针迅速失绿、并逐渐黄萎枯死变红褐色,但当年不脱落。从针叶发黄到整个植株枯死,不超过30天。以9、10月为植株死亡高峰期。急性型:线虫侵入后,松脂分泌迅速减少,蒸腾作用迅速减弱,松针很快变黄褐色萎蔫,最后全部针叶变为黄褐色至红褐色,全株枯死,枯死针叶当年不脱落。一般发生在春夏。
慢性型:感病后,症状由下部向树体上部缓慢发展,植株表现为发黄、萎缩、生长不旺。经2-3年或更多年后枯死。大多死亡出现在冬春之际,针叶脱落。
早期诊断依据:松脂明显减少或完全停止分泌;或不明原因的急性萎蔫。
3松材线虫病原:伞尾滑刃线虫、松材线虫、拟松材线虫 5危害特点
a繁殖速度极快。20C下,完成一代6天,25C下,4天。b田间主要靠松褐天牛c从天牛取食的伤口或产卵的伤口侵入 d松树品种间差异大。6松材线虫防治
关键在检疫。疫区:关键在治虫,尤其是羽化期。DD混剂。个别散生树种:注射(涕灭威、丰索磷、灭线磷、呋喃丹等)。
七、森林植物病害的防治 1森林植物病害防治的理念:
a“预防为主,综合防治”(IPM):以生态学为基础,有机地运用各种防治手段,对物理环境(如温度、湿度、光照、土壤等)、各种生物和微生物区系、寄主的抗病性、以及病原物的生存、繁殖等方面进行适当的调节和控制,以建立一个以栽培作物为主体的相对平衡的生态系统,并力求保持其稳定性,把病害所造成的损失控制在经济容许的水平之下。b“可持续控制”:张星耀等“森林及树木病虫灾害的生态控制技术和遗传(基因)控制技术是实现我国森林保护策略转移和扭转被动局面的关键技术。”c李梦楼:森林保护工程治理。2植物检疫的任务
(1)对外检疫:禁止危险性病害随着植物及其产品有国外传入或由国内输出。由农业部(海关)动植物检疫局执行。(2)对内检疫:将国内局部地区发生的危险性病、虫、杂草等封锁,使他不能传到无并病区,并在疫区把他消灭。有地方森防站、植保站执行。
(3)当危险性病、虫害、生物侵入到新的地区时,应即时采取彻底消灭的措施。
3植物检疫对象确定的原则
(1)危害严重,传入以后可能给农林生产造成重大损失的病虫草、生物(紫茎泽兰、葛藤、食人鱼);(2)随种苗、原木、加工产品或包装物传播的病虫草生物;(3)国内外尝未发生的或局部发生的病虫草生物侵害。4森林植物栽培防治技术
科学的栽培管理措施能够减少病原物的侵染来源,改善环境条件使之有利于寄主植物生长,增强植物的抗病性,而不利于病原物的生存,从而达到防治病害的目的。
a场圃卫生状况b肥水管理技术c球茎等器官的收获及收后管理d植物的合理布局e改善环境条件f轮作/休闲g选用健康无病的繁殖材料 5抗病育种 a选育抗病品种
选种:种源选择,个体选择
育种:杂交抗病育种,基因工程抗病育种。b植物的抗病性
植物与病原物的不亲和性,称为植物的抗病性。反之,称为植物的感病性。据植物的抗病性强弱分为:免疫性、高抗、中抗、感病、高感。
根据寄主谱分化的抗病性分为:水平抗病性,垂直抗病性。根据抗病的遗传基础分为:主效基因抗病性(质量抗病性)、微效基因抗病性(数量抗病性)。6植物的抗病机制
(1)植物的形态结构(2)分泌物(3)保卫反应。此外,植物的抗病性还包括寄主植物的获得性免疫、避病、耐病等特性。7植物抗病性的鉴定
(1)鉴定方法:自然感染,人工感染
(2)抗性标准:发病率、潜育期长短、过敏性坏死、病斑扩展的速度。过敏性坏死是一种质量抗病性。8生物防治
通常指利用微生物防治植物病害。用颉颃作用的微生物杀死或抑制病原物的生长发育。1颉颃作用的机制
A竞争作用(EM)B抗生物质C寄生作用D扑食作用E交互保护作用 9物理防治 a种苗的热处理
热风、热水对种材处理。处理温度、时间依据种材状况确定,以不杀死种材而又能杀灭植(体)表病原物。一般温度35-60C。b土壤热处理
土壤热蒸汽处理,温度90-120C,处理时间30分钟,处理深度1米。另外,可以通过暴晒、覆盖薄膜,提高土壤温度,杀灭病原物。
c机械阻隔:如覆盖薄膜,阻止月季黑斑病分生孢子传播。10外科手术
a表层损伤的治疗:首先刮除和清洗病斑,并用30倍硫酸铜液等涂抹病斑1、2次,干后,粘贴树皮。b树洞填空:
类型:实填空/假填空
程序:刮除病斑——消毒——(填充实物)——洞口固定钢丝网并扑107沙浆——聚硫密封剂密封——粘贴树皮(假树皮)11刮治
对干部病害,如腐烂病、溃疡病、肿瘿病,可以使用刮治的办法来治疗病害或控制病害发展。通常,刮治要彻底、要见到形成层。刮治后,要对手术工具消毒,防治二次传染。对病斑要及时处理:一般需要用治疗剂或保护剂对病斑进行涂抹。常用药剂:波尔多液、腐必治(过氧乙酸)等。治疗肿瘿病:用刀切除病瘤,后用石灰乳或波尔多液涂抹伤口,用甲醇:冰醋酸:碘片(50:20:12)混合液或二硝基邻甲酚钠:木醇(20:80)混合液涂抹肿瘤。12化学防治
a化学农药根据作用分为:保护剂、治疗剂(铲除剂,内吸性)b按成分分:无机杀菌剂;有机杀菌剂;农用抗菌素;杀线虫制剂
c农药的使用方法:种苗处理、土壤处理:土壤熏蒸剂:溴甲烷、PCNB、甲基异硫磷,CoCl2等 13化学农药简介 a无机杀菌剂
1.波尔多液2.石硫合剂 b有机杀菌剂
1.代森锌2.甲基托布津3.多菌灵4.粉锈灵5.瑞毒霉6.PCNB7.敌克松
c农用抗生素
1.链霉素2.土酶素、四环素、金酶素。3.农抗120(嘧啶核苷类)4.其他:春雷霉素、井岗霉素、内疗素 d杀线剂
1.涕灭威2.甲基异柳磷3.棉隆。4.二溴氯丙烷
名词解释
1森林衰退病:病害症状为生长量下降,节间缩短,抽枝受阻,树冠稀疏,叶簇生,变小,黄化,脱落,部分树冠枯死,吸收根和菌根开始退化,最后枯梢全部枯死。
2侵染循环:病原菌在植物一个生长季节引起第一次发病,到下一个生长季节再一次引起发病的过程。
3内生菌:在其生活史的一定阶级或全部阶级生活于健康植物的各种组织和器官的细胞间隙或细胞内的细菌。
4潜伏侵染:有些病原物侵入寄主植物后,由于寄主和环境条件的限制,暂时停止生长活动而潜伏在寄主体内,不表现出症状,但当寄主抗病性减弱,有利于病菌生长时,病菌可继续扩展并出现在症状。
5蓝变菌:引起木材变蓝的一种真菌,生活在髓射线和管胞中,菌丝体分泌色素使木材变色。常见类别:小蠹长喙壳、松长喙壳、可可球二孢菌、云杉长喙壳
6诱导抗病性:植物经微生物预先接种或受到某些化学物质、物理因子的处理后所表现出的非遗传抗病性,亦称获得性抗病性。
7根部习居菌:根部习居菌能侵染活根,并在根中定植,但不能离开寄主根组织而直接在土壤中生活,根死后它被腐生菌取代。
8土壤习居菌:土壤习居菌与土壤中的微生物竞争能力较强,当没有适当的寄主植物存在时或当寄主植物组织分解以后,它们能直接在土壤中营腐生生活,当土壤条件不利时形成休眠体。
9病害流行:某一病害在某一时期某一地区普遍而严重的发生。10转主寄生现象:某些病原物为了完成生活史而必须转化寄主,这种现象称为转主寄生现象。
11单循环病害:病害在一个生长季内只发生一次,在当年不再产生新的侵染体。
12复循环病害:病害在一个生长季内多次发生,各次侵染之间出现重叠现象。
13初侵染:病原物从休止场所转移到植物体上进行的第一轮侵染。
14再侵染:在一个生长季节中,初侵染后连续发生的多次侵染。
15带毒现象:植物体内长期存在的一种病,不复发,但可以纯然给其他植株的现象。
16侵染力:病原物克服寄主的防御作用,并在体内繁殖、扩展的综合能力。
17抗病性:寄主植物抵御病原物的侵染后造成损害的能力,是植物与其病原物在长期共同进化的过程中,相互适应和选择的结果。
18致病性:指病原物所具有的破坏寄主和引起病变的能力。19侧丝:夹在子囊间的不孕菌丝,对子囊孢子分散产生重要作用。
20接种:病原物与寄主感病部位相接触,并在适当条件下侵染。
21综合防治:以生态学的原理和经济学的原则为依据,采用最优化的技术组培方案,把有害生物的种群数量比较长期的稳定在经济损失水平以下,以获得最佳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
22植物检疫:一个国家或地区用法律形式,禁止某些危险的病虫、杂草以及人为地传入或传出,或对已发生及传入的危险病虫、杂草采取有效措施消灭或者控制其蔓延。
23复合侵染:多种病菌同时侵染一株植物。
24革兰氏染色:先用结晶紫和碘液处理菌体,后用酒精或丙酮冲洗,洗后不退色的为阳性反应,洗后褪色的为阴性反应。25病害:植物遭受其他生物的侵袭或不适宜的环境条件影响,生理程序的正常功能受到干扰和破坏,从而导致植物生理上、组织上和形态上产生一系列不正常现象,生长发育不良,最终引起经济或其他损失的现象。
26根基微生物:根系的生活活动能影响到的范围内的微生物。填空题
1,毛白杨锈病(栅锈属),松孢锈病(柱锈属),松针锈病(鞘锈属),落叶针病(散斑壳属)杨树黑斑病(盘二孢属),杨树灰斑病(有性:棒盘孢属。无性:东北球腔菌),根癌病/冠瘿病(土壤杆菌属),桃缩叶病(畸形外囊菌),茶饼病(细丽外担子菌)。
2,引起种实霉烂的锈病原:青霉,曲霉,镰孢菌,根霉,交链孢。
3,落叶松锈病全生活史,性孢子在落叶松上;夏冬孢子在杨树上,以冬孢子越冬。
4,云杉球果锈病:由杉李盖痂锈菌,鹿蹄草金锈菌,畸形金锈菌引起的a球果鳞片内侧几步形成多个类似虫卵的锈孢子器b球果鳞片外侧基部形成两个类似虫卵的锈孢子器c球果鳞片两侧看到金黄色,扁平,蜡质冬孢子。
10杨树:根腐病,腐烂病,溃疡病,黑斑病,灰斑病,锈病 11松:苗木猝倒病,松疱锈病,松瘤锈病,松落针病
世界林木三大病害:五针松疱锈病(松疱锈病),榆树荷兰病,栗疫病(干枯病)
世界植物三大病害:马铃薯晚疫病,榆树荷兰病,栗疫病 12苹果(梨):腐烂病,褐斑病(盘二孢属),锈病,花脸病,花叶病
13泡桐丛枝病
14合欢枯萎病(镰刀菌)
15..核桃:细菌性黑斑病,枝干腐烂病,溃疡病,根腐病,枝枯病
16月季:黑斑病,花叶病
17国槐:枝枯病,溃疡病,腐烂病
18竹:杆锈病,丛枝病
19油菜:炭疽病
20茶:饼病
21桑:细菌性疫病(假单胞杆菌),白粉病,煤污病,根部根结线虫病
简答题
1清除转主寄主对毛白杨锈病的发生锈病的发生和防治有无意义?
答:无意义。病菌以菌丝体在冬芽和枝梢的溃疡斑里越冬,随着春季温度升高,冬芽开始活动,越冬的菌丝也逐渐发育,并形成夏孢子堆受侵染的冬芽等不能正常开展形成满覆夏孢子的绣球状畸形叶。这些病叶成为田间初侵染的来源病落叶上的夏孢子经过冬天后虽有一部分具有萌发和侵染能力,但随着春季气温升高,其萌发迅速丧失,因此,在初侵染中的作用不大。2苗木立枯病发病时期不同的4个症状?
答:○1种芽腐烂病:种子幼芽在播种后出土前被病菌侵染,种芽被破坏腐烂;○2茎叶腐烂病:播种量过大,湿度大,撤除覆盖物太迟,使茎叶粘结;○3幼苗猝倒性:出土后未木质化前病原菌从根茎外侵入,苗木倒伏,高温产生灼烧造成;○4苗木立枯型:木质化后,土壤板结,从根部侵入,死而不倒。3苗木立枯病的病原分为两种类型:(1)非侵染性:高温、积水、土壤板结等,覆土过厚;(2)侵染性:○1丝核菌,不产生孢子,以菌核、菌丝存在,分枝处近似直角,分枝处缢缩,有隔膜;○2镰刀菌,产生两种孢子,菌丝多隔,无色;○3腐霉菌,菌丝无隔,产生卵孢子培养基上菌丝花瓣状。○4交链孢,菌丝绒毡状,初期无色,后期褐色。
4苗木立枯病的防治措施?
答:○1种子,精选种子,种子的消毒和包衣,催芽,3%-5%KmnO4,消毒(包衣剂、杀虫剂、杀菌剂、避鼠剂、聚水剂);○2土壤,细致整地,土壤消毒,不要用单一杀菌剂,6-8g/m2,30-50g/m3避免雨天耕作(造成土壤板结);○3管理,适时播种,合理密植,及时遮阳,覆盖,及时防治。5什么是生物防治,和化学防治相比,他有什么优缺点? 答:生物防治就是利用生物及其产物控制虫害的方法。优点:○1能直接大量地消灭害虫,而且可以改变生物群落的组成成分;○2具有对人、畜、植物安全;○3不杀伤天敌和其他有益生物;○4不存在残留和环境污染问题;○5不会再引起害虫的再猖獗和产生抗性,对一些害虫具有长期控制作用。缺点:○1一般见效比较慢;○2人工繁殖技术比较复杂;○3防治效果受使用技术和自然条件影响较大。8,白粉病的病征、病原及其防治? 答:病征:受害部位先退绿,后期产生白色粉层(菌丝、分生孢子梗、分生孢子、粉孢子等)有些种类在白粉层产生初期黄绿色褐斑、后期黑色颗粒物。病原:有性:子囊菌、白粉菌、白粉菌科(附属丝特征,闭囊壳内子囊数目)无性:半知菌(拟粉孢属、粉孢属)。防治方法:○1以菌丝越冬,消除初侵染源;○2以闭囊壳越冬,清楚枝干等;○3 用含硫制剂;○4合理施肥,防止贪青徒长,通风透光;○5 选育抗病品种。9,煤污病的症状、病原及其防治? 答:症状:在感病部位出现黑色霉层、烟煤状物(菌丝、分生孢子、子囊孢子),发病部位初退绿,后出现霉层,没有直接破坏作用,影响光合、呼吸。病原:煤苔科(菌丝念珠状),小煤苔科(菌丝丝状,上部有刚毛)。防治:○1降低湿度、通风透光;○2防止害虫(防刺吸式口器昆虫)。10,为什么北方地区容易发生杨树腐烂? 答:腐烂病菌为弱寄生菌,它们只能侵害生长不良、树势衰弱的树木,病菌先在各科伤口或衰弱的部位生活,并逐渐对活组织进行侵染,该病害可在已死的树上进行较长时间的腐生生活,腐烂病菌在苗木中带菌率很高,当条件合适时病害可大量发生,同时都是通过伤口侵入。由于北方地区易发生冻害、灼伤、风沙、病虫害等其他病害,易造成伤口,且树皮含水量与病害发生关系密切,树皮含水量低有利于病害发生,树皮含水量在75%以上不发生腐烂病,在75%以下易发生。11,毛白杨锈病症状及其防治? 答:症状:春天毛白杨展叶期,受侵染的冬芽萌动形成黄色绣球花状的病叶。严重时叶干枯,正常芽展出的叶片受侵后在叶背面产生散生黄色粉堆,即病菌的夏孢子堆。嫩梢受害后,其上产生溃疡斑。防治:○1控制发病中心,在初春病芽出现时,利用病芽的颜色鲜艳和形状特殊的特点及时发现并摘除,摘除病芽要早,要彻底,并随摘随装入塑料袋中,以免夏孢子扩散;○2发病前喷保护剂,发病后喷治疗剂;○3选育抗病速生优良品种;○4溃疡斑及时消除。12,杨树黑斑病:A毛白杨、响叶杨、加杨由杨盘二孢引起,分生孢子盘位于病叶角质层下,分生孢子无色,双孢,上胞大钝圆,下胞略尖b其他杨由杨生盘二孢引起,病斑先在叶背面,逐渐发展在正面。区别:a分生孢子分隔处稍有缢缩b分生孢子分隔处不缢缩。防治:a清除病叶,患病枝及时修剪b生长季节喷保护剂,合理密植,保护通风透光。13,松针锈病在我国的寄主种类、转注类型和病原? 答:东北(红松,凤毛菊鞘锈,凤毛菊)(樟子松,白头翁鞘锈,白头翁)辽宁(油松,黄蘖鞘锈,黄蘖)云南(云南松,千里光鞘锈,千里光)秦岭(马尾松华山松,一支黄花鞘锈,一支黄花)(油松,圆锥沙蓼鞘锈,风铃草)。14,榆树荷兰病得治病机理? 答:○1由榆长喙壳引起,是一种毒素;○2病原进入输到组织产生黏胶状物质,阻塞水分运输;○3病原物对寄主营养的吸收。15,苹果会锈病症状及防治? 答:症状:初期在叶正面出现小斑点,渐扩大为粘性橙黄色斑,边缘红色,肥厚,病原表面密生鲜黄色细小点粒,即为性孢子器。防治:○1消除转主寄生;○2在苹果园梨园5km范围内不要种植松;○3开花前喷粉锈宁;○4选抗病种。16,榆树荷兰病是由病原真菌引起,其传播媒介体为大棘胫小蠹,榆波纹棘胫小蠹。17,论述松材线虫、松墨天牛和松树三者之间的关系? 答:松材线虫近距离主要靠媒介天牛,如松墨天牛,携带传播,使松树致病。松材线虫是病原物,松墨天牛是传播媒介,松树是寄生。松材线虫通过松墨天牛补充营养时从伤口进入木质部,寄生在树脂道中,大量繁殖后遍及全株,造成导管阻塞,植株失水,蒸腾作用降低,树脂分泌急剧减少和停止。在夏秋季针叶失水萎蔫褪绿变黄至红褐色,松树整株枯死,且红色针叶当年不脱落,树干有大量的天牛寄生痕迹,木质部呈蓝色。病害发展过程分4个阶段:○1松树外观正常,树脂分泌减少,蒸腾作用下降,在嫩枝上往往可见松墨天牛啃食树皮的痕迹;○2针叶开始变色,树脂分泌停止,除松褐天牛补充营养的痕迹外,还可发现产卵刻槽;○3大部分针叶变为黄褐色,萎蔫,可见松褐天牛的蛀屑;○4针叶全部变为黄褐色至红褐色,病树整株干枯死亡。此外松墨天牛自身也对松树造成危害,成虫在树干上咬成刻槽,后将产卵在刻槽内,幼虫孵出后即蛀入皮下,在内皮和边材形成宽而不规则的浅坑,使树木输导系统受到破坏,综上,松材线虫、松墨天牛都对松树具有危害性,松墨天牛又是松树线虫的媒介,松树做为寄主,受到侵害。18,泡桐丛枝病的症状和管理? 答:(1)症状:○1丛枝型发病后顶芽生长受到抑制,侧芽、不定芽大量萌发,且不断重复,造成发病部位,侧枝丛生、节间变短,叶片小而黄且薄,冬季冻死,幼苗发病则植株矮化;○2花器返祖,花变枝叶,花瓣变成叶片,花柄或柱头生出小枝;○3根部有丛根现象。(2)防治:○1选育抗病品种和抗病无性系;○2从无病植株上采集无病根,培育无病苗木,建立无病幼林;○3重视病害的早期诊断;○4对病枝进行修枝或环剥,并涂药保护;○5化学防治,采用树干注射,根部吸收的方式。22.松疱锈病 答:症状:枝条和枝干出现淡黄色病斑,不易发现,病斑逐渐扩大产生裂缝。8,9月份产生白色,以后变成黄色的蜜滴(性包子阶段),具有甜味。第二年4,5月份病部产生淡黄色疱囊(锈孢子阶段),年年发病,皮部加粗变厚,流出松脂,病部稍显粗肿。转主寄生,返顾马先蒿,穗花马先蒿,东西茶藨子,刺李。病原:茶藨子柱锈菌。发生发展规律:冬孢子—担子菌--(2-3年)--性孢子--(1-2年)--锈孢子—夏孢子—冬孢子。防治:(1)检疫(局部发生,发病严重,人为传播);(2)消除转主寄生:清楚林下杂草;(3)发病部位涂药;(4)修剪发病枝条。23,杨树溃疡病 答:症状:光滑的树皮上产生水泡型溃疡,粗糙的树皮上产生水渍状病斑,后期失水下降,病健交界明显。后期下陷的病斑上产生小黑点-----分生孢子器,生长季节末产生有性子实体。病原:有性阶段:茶藨子葡萄座腔菌;无性阶段:小穴壳属 bothiorella。发生发展规律:○1.陕西每年两个高峰,5-6月,9-10月;○2.具有潜伏生长现象;○3.与品种,树势树皮含水量有关。防治:○1.选育抗病品种(白杨和黑杨杂交);○2干旱,冻害的预防。
第三篇: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普通昆虫学复习资料——森保102班
森林昆虫学复习资料
昆虫纲的主要特征:
1.体躯分节:头、胸、腹;
2.头部有口器和触角,通常还有单眼和复眼; 3.胸部有3对足,一般还有2对翅。
4.腹部由9-11节组成,包含着生殖系统和大部分内脏,无行动用的附肢,但有转化为外生殖器的附肢。
5.具有变态特性:从卵中孵出到变成成虫,要通过系列内、外部形态和构造的变化。
一、昆虫的头部
昆虫虫体最前端的第一体段是昆虫的头部,主要构造包括头壳、口器、一对复眼、一对触角,有时还有2-3个单眼。昆虫头部的附器及各附器的类型:
触角:位于额区两复眼间的一对触角窝内,由梗节、鞭节、柄节、触角窝组成,是主要的感觉器官,具有触觉和嗅觉功能,能感受分子的微小刺激。
主要的类型有:刚毛状(蜻蜓、蝉)、丝状(蟋蟀、竹蝗)、念珠状(白蚁)、锯齿状(叩头虫、芫菁)、羽毛状(毒蛾)、栉齿状(甲虫、蛾类雌虫)、肘状(蜜蜂、蚂蚁)、锤状(郭公虫、瓢虫)、环毛状(雄蚊)、具芒状(蝇类)、球杆状(蝶类)、鳃片状(金龟子)。
眼:分为单眼和复眼,是昆虫的视觉器官,基本够造相同。复眼由好多的小眼集合成,小眼由集光器和感受器两部分组成。单眼可以分辨光线的强弱,不能看清物体的形状,复眼可以分辨近距离的物体,能看清物体的形状。单眼分为背单眼和侧单眼两种。有是复眼有时分为上下两群。
口器:是昆虫的取食部分,主要有咀嚼式、虹吸式、刺吸式、嚼吸式、舐吸式、刮吸式、锉吸式。
咀嚼式口器:由上唇、上颚、下颚、下唇和舌五部分组成,在演化上最为原始,各部分构造比较完整(蝗虫、白蚁)虹吸式口器:上鄂退化,下颚和外鄂叶十分发达,变成螺旋卷曲的喙。(蝶、蛾类的成虫)
刺吸式口器:主要构造极度延伸,呈针状,适于穿刺,吸取动植物的组织液,下唇延伸为分节的喙。(蚊、蝉、蝽)刮吸式口器:刮破寄主组织,然后吸允流出来的血液(牛虻)嚼吸式口器:具有强大的上颚,可以咀嚼固体食物,又有适于吸允花蜜的构造(蜜蜂)
舐吸式口器:吸取暴露在外的液体食物或微粒固体物质(蝇类)
锉吸式口器:为蓟马类昆虫所特有 头式:下口式—直角(螽斯)、前口式—钝角(步行虫)、后口式—锐角(蝉)。二.昆虫的胸部
胸部是昆虫体躯的第二体段,由三节组成,依次为前胸、中胸、后胸,每个胸节有一对附肢,即前足,中足、后足,中胸和后胸背面两侧常各具一对翅,呈为前翅和后翅。每一胸节都由背板、腹板、侧板(两块)组成。前翅在中胸上,后翅在后胸上。
昆虫胸部的附肢及附器的类型
1、足 是胸部的附肢,生在胸部侧下方的基节窝内,由基节、转节、腿节、胫节、跗节、前跗节组成。跗节中垫及爪垫具有感觉器。主要类型:步行足(步甲、瓢虫)、跳跃足(蝗虫、蟋蟀后足)、捕捉足(螳螂)、开掘足(蝼蛄的前足)、游泳足(龙虱后足)、携粉足(蜜蜂的后足)、抱握足(雄性龙虱的前足)等。
2、翅 昆虫的翅是由胸部背板向两侧延伸成的背侧叶或气管鳃演化而来。翅具有四个区:腋区、轭区、臀前区、臀区。具有三个角为肩角、顶角、臀角,有两个褶为臀褶和轭褶。翅多为膜质,具有很多起骨架作用的翅脉,翅脉有纵脉和横脉之分。翅的类型:复翅、鞘翅、半鞘翅、平衡棒、缨翅、鳞翅、毛翅、膜翅等。
4、翅连锁
昆虫在飞行时,前后翅借特殊的构造相互连接,以保持飞行动作的一致,这种连接构造称为翅连锁器。具有如下5种常见的翅连锁方式。P18
翅轭型:前翅后缘基部的指状突挟持后翅前缘。如蝙蝠蛾。翅褶型:后翅前缘的耳状卷褶钩挂于前翅的卷褶上。如同翅目昆虫。
翅钩型:后翅前缘中部的钩列下挂于前翅后缘的卷褶上。如膜翅目昆虫。
翅缰型:后翅基部1-3根长刚毛(翅缰)钩挂前翅腹面Cu脉上的短刚毛列或鳞毛上(翅缰钩=安缰器)。如多数蛾类。翅贴型(翅抱型):后翅肩区扩大贴附于前翅后缘下。如枯叶蛾、天蚕蛾及蝶类。三.昆虫的腹部
通常由9—11节组成,除末端几节具有尾须和外生殖器外,一般没有附肢。第l-8节两侧常各具有气门一对。产卵器
第二章 昆虫的内部器官及其功能
1体腔即血腔:血液在循环过程中,要流经体腔再回到心脏,各器官浸泡在血液中。
昆虫胸部或腹部的横切面:两层膈膜将整个体腔分为三个血窦:
(1)膈膜:背膈膜、腹膈膜
(2)血窦:背血窦(心脏和大动脉)、围脏窦(消化、排泄、生殖器官)、腹血窦(中枢神经系统)昆虫的体壁结构及其作用
1.底膜 2.皮细胞层 3.表皮层
(1)内表皮:最厚,质地柔软而有延展性(2)外表皮:质地坚硬,致密
(3)上表皮:最薄,结构最复杂,一般由内向外分为:角质精层、蜡层和护蜡层3层,体色:色素色、结构色和混合色三种。
体长:是指头部的最前端到腹部末端的长度,不包括头部的触角、口器和腹末尾须及外生殖器等的长度。
翅展:是指翅展开时,两前翅翅尖之间的直线距离。消化系统一、消化道的一般构造和机能
1、前肠(foregut)
2、中肠(midgut)
3、后肠(hindgut)
二、消化道的功能
1、前肠(foregut具有进食、运送、贮存、磨碎和初步消化食物的功能。
2、中肠(midgut)中肠是食物消化和营养吸收的主要器官。
3、后肠(hindgut)后肠是消化道的最后一段,是由回肠、结肠和直肠组成的。后肠主要功能是排除残渣,吸收水分和无机盐。排泄系统 第三节 昆虫的行为与多型现象 排泄是清除体内的代谢废物和某些有毒的、多余的物质,保
一、昆虫的行为和习性 持体内的渗透压,维持昆虫正常的生命活动的生理现象。1.反射行为
一、马氏管及其功能2.本能与趋性(趋光,趋温,趋湿,趋化)
马氏管:基部开口在中肠和后肠交界处,端部封闭,游离在趋性:昆虫对外界某种刺激表现出趋向或躲避的行为。体腔内的血液中,或与直肠切合形成隐肾结构; 3.生活节律(日出性,夜出性)马氏管的主要功能:吸收血液中的N素代谢废物尿酸等并转4.社会性行为(群集性)移至后肠随食物残渣一起排出体外,调节血液中的离子平衡
二、多型现象
维持体液的渗透压。部分昆虫的马氏管可分泌丝、石灰质、性二型:同种昆虫雌、雄两性除生殖器官以外的其它外部形泡沫及粘液。态的差异,即第二性征。
二、马氏管的排泄机理 多型现象:同种昆虫同一性别的个体间在大小、颜色、结构血液中的可溶性原尿通过被动运输、离子泵的主动运输和胞等方面存在明显差异,甚至行为、功能不同的现象。(如“社饮作用,可透过马氏管端的管壁而进入管腔内,并从端部流会性昆虫”)向基部。当原尿流过马氏管的基段或直肠时,管壁细胞和直
二、拟态与保护色
肠垫吸收其中的水和K+、Na+,使原尿变成尿酸而沉淀,随第四节 昆虫的世代和生活史
食物残渣经肛门被排泄掉,同时维持血液正常的渗透压和离世代:昆虫从离开母体开始到性成熟并能产生后代为止称子平衡。为一个世代。
三、其他排泄器官的排泄作用 生活史:昆虫在一定阶段的发育史。
1、体壁、气管系统等器官的排泄作用 年生活史:昆虫在1年中生活史,又称生活年史。体壁通过扩散的方式排出代谢废物; 世代重叠:二化性和多化性昆虫由于发生期及产卵期较长,以呼吸方式排出体外的代谢废物为CO2,多余的H2O; 使前后世代明显重叠的现象。
2、贮存排泄物 世代交替:多化性昆虫1年中若干世代间生殖方式和生活习虫体内生理活动所产生的某些中间代谢物或代谢废物,不直性等有明显差异,两性生殖与孤雌生殖交替发生的现象。接排除体外,而是被隔离、限制、贮存于特定的组织或细胞休眠和滞育(异同比较)中,这种排泄方式称为贮存排泄或堆积排泄; 1.休眠:由不良环境条件直接引起,当不良环境条件消除,呼吸系统 便可立即恢复生长发育。
昆虫的呼吸系统由气门和气管系统组成,担负输送氧气到需利用休眠,可控制天敌昆虫的释放。氧组织以及从虫体内排除CO2的功能。2.滞育:由遗传性决定,并受光周期、温度、湿度、营养等昆虫的呼吸方式 共同作用,以及体内激素调控;一旦进入滞育,即使给予适可分为:体壁呼吸、气管鳃呼吸、气泡和气膜呼吸、气门气宜环境条件也不能立即恢复发育,必需经过一定的物理或化管呼吸。学的刺激才能解除滞育。气管系统是昆虫呼吸中气体交换的通道,气门后的气管为气第四章 昆虫分类学 管主干,主干后的分支为支气管,最后分化成许多微气管。
1、种:是能够相互配育的自然种群的类群,这些类群与其它气门是由体壁内陷形成气管所留下的开口,又称气管口近似类群有质的差别,并在生殖上相互隔离着,它是生物进循环系统 化过程中连续性与间断性统一的基本形式。
一、循环器官的构造 双名法即昆虫种的学名由两个拉丁词构成,第一个词为属名,昆虫的循环器官主要包括背血管、背隔、腹隔以及辅搏动器。第二个为种名。定名人置于种名之后。
1、被血管:是昆虫循环系统中唯一的导流管,使纵贯于背血书写学名时,属名的第一个字母要大写,其余小写,命名者窦中、前端开口而后端多呈封闭状的长而薄的管状物,分动的姓或姓的缩写中第一个字母也要大写,印刷时属名种名要脉和心脏两部分。斜体,命名者要正体。例:菜粉蝶Pieris rapaeL.2、血液循环:是血腔内的血浆在背血管有规律搏动的推动下、属名种名定名人背膈和腹膈有节奏的波动下,促使血液在背血窦内向前流动、姓氏
在腹血窦内向后流动、在围脏窦内向后及向背血窦中流动的模式标本:当第一次发表新种时所根据的标本为模式标本。过程;
3、主要阶元:界、门、纲、目、科、属 内分泌系统
4、标本的制作与保存(参考)
昆虫体内能够分泌特殊的生理活动微量物质(激素)来调(1)插针:按昆虫体大小选用适当的昆虫针,昆虫针插的部节昆虫的生长、发育、脱皮变态、生殖、滞育等重要的生命位因种类而异,一般都插在中胸背板的中央偏右,以保持标过程,这些器官所组成的发育调控系统统称为内分泌系统。本稳定,又不致破坏中央的特征,鞘翅目(甲虫)插在右鞘翅
虫体内的分泌激素的组织包括脑神经细胞分泌群、咽下神基部约l/4处,不能插在小盾片上,腹面位于中后足之间;经节、心侧体、咽侧体、前胸腺、一些体神经节、绛色细胞、半翅目(蝽)小盾片很大,插在小盾片上偏右的位置;双翅目(蝇脂肪体等。类)体多毛,常用毛来分类,插在中胸偏右;直翅目(蝗虫)前神经系统 胸背板向卮延伸盖在中胸背板上,针应插在中胸背面的右侧。
第三章 昆虫生物学 鳞翅目需要展翅,插在中胸背板中央。
第一节 昆虫的生殖方式(2)整姿:蝽、甲虫、蝗虫等昆虫针插以后,尽量保持活虫单体生殖:孤雌生殖和雌雄同体的自体受精。姿态。需将触角和足进行整姿,使前足向前,后足向后,中双体生殖:两性生殖和雌雄异体的异体受精。足向左右。两性生殖:需经雌雄交配,雄性个体产生的精子与雌性个体(3)展翅:蝶蛾类昆虫需要展翅。按昆虫的大小选取昆虫针、产生的卵子结合后,才能正常发育成新个体的生殖方式。按针插部位要求插入虫体,将虫体腹部向下插入展翅板的槽孤雌生殖: 卵不经受精就发育成新个体的生殖称为孤雌生殖内,使展翅板的两边靠紧身体,用昆虫针将翅拨开平铺在展(又称单性生殖)。翅板上。蜻蜒类要以后翅的两前缘成一直线为准;蝶蛾类以单胚生殖: 两前翅后缘成直线并与身体成垂直;蝇类和蜂类以前翅顶角多胚生殖: 是一个成熟得卵发育为2个或多个新个体的生殖与头顶在一直线上,然后再拨后翅使左右对称。最后用玻璃方式。片压住或用光滑纸条把前后翅压住,用大头针固定,放在干成体生殖: 燥通风处干燥。幼体生殖:昆虫处于幼虫时,母体尚未达到成虫阶段就进行生(4)装标签:使用三级台的方法整理针插昆虫和标签的位殖的现象。置。第1级高26mm,用来定标本的高度。用双插法和粘制卵胎生: 卵在母体内发育成熟并孵化,产出来的不是卵而是小昆虫标本时,纸三角、软木片和卡纸等都用这级高度。第 2幼体。级高 14 mm,是插采集标签的高度。第 3级高 7 mm,为定第二节 昆虫的胚胎发育和胚后发育及变态 名标签。
胚胎发育:由卵核分裂开始至幼虫孵化为止在卵内的发育阶(5)标本的保存:制成的昆虫标本要放在阴凉干燥处,放在有段称胚胎发育。防虫药品的标本盒,分类收藏在标本柜里。胚胎发育可分为:原足期、多足期、寡足期、无足期; 第五章昆虫生态学
胚后发育:昆虫自卵内孵出,到成虫羽化并达到性成熟的整害虫:当一种生物的种群密度超出了某种允许的阈值水平而个发育过程。引起经济损害的时候。孵化:胚胎发育完成后,幼虫突破卵壳而出的过程。种群:是占有一定的空间的同种个体的集合。变态:昆虫在个体发育过程中,特别是在胚后发育阶段经过群落:占有一定空间,有着相似的自然资源需求的几个或多个的一系列形态变化。种群的集合体。变态类型及其代表科 生态系统:在一特定的区域的一定空间范围内,所有的生物和全变态:昆虫在个体发育过程中,要经历卵、幼虫、蛹、成非生物要素通过物质循环和能量、信息流动,相互作用,相虫4个不同的虫态。互依存的一个动态系统。不全变态:昆虫个体发育过程包括卵、幼虫、成虫3个发育与昆虫种群相关的因素 阶段,幼期翅在体外发育,无蛹期。非生物因素的特征:包括温度、湿度(降水)、光、风、土壤、①渐变态:成虫、幼虫在体型上很相似,生活习性相近,生水体等。
境与食物相同,但幼虫的翅未长成,性器官不成熟,其幼虫生态环境因素:包括食物、天敌,与该种群有竞争、共栖、成为若虫。(直翅目、螳螂目、革翅目、等翅目、纺足目、半共生、共食等关系的它种动植物及人类活动。翅目、大部分同翅目等)第一节 非生物因素与昆虫的关系
②半变态:成虫陆生,幼虫水生,幼体在体型、取食器官、⒈温度、湿度、降雨、光、风和土壤对昆虫的影响 呼吸器官、运动器官及行为习性等方面均与成虫有明显的分
一、昆虫对温度的适应范围 化现象,幼虫称稚虫。(蜻蜓目等)昆虫是变温动物,调节体温的能力较差。在其有效温度范围③过渐变态:幼虫至成虫期有一个不食不动的类似蛹期的静内,温度升高可以加强酶和激素的活性,从而加快昆虫体内生止时期。(缨翅目、同翅目粉虱类和雄性介壳虫等)化反应的速度,表现在发育速度的加快。增节变态:幼期和成熟期之间除了个体大小和性器官发育程根据温度对温带地区昆虫的影响,可将温度划分为5个温区: 度的差别外,腹部的体节数随蜕皮次数的增加而增加。致死高温区:45-60 ℃亚致死高温区:40-45 ℃ 适温区:表变态:幼体与成虫之间除了身体大小、性器官发育程度及8-40 ℃亚致死低温区:-10-8 ℃致死低温区:-40--10℃ 附肢节数等有所变化外,其他方面无明显差别。适温区又可分为以下3个温区。原变态:从幼期转变为成虫期需要经过1个亚成虫期。高适温区 温度约为30~40℃。幼虫期 最适温区 一般为20~30℃。寿命适中,繁殖力最大。蜕皮:昆虫孵化出来后,随着虫体的生长,经过一定时间,低适温区 一般为8~20℃。此温区的下限,称为最低有效温重新形成新表皮而将旧表皮脱去的过程。度,只有高于这一温度,昆虫才开始发育,故称为发育始点(发虫龄:从孵化至第1次蜕皮前的幼虫称1龄幼虫,第1次育起点)温度。蜕皮后的幼虫称2龄幼虫,依此类推。1 温度与昆虫发育速度的关系-有效积温法则 龄期:相邻两次蜕皮所经历的时间。昆虫和其他生物一样,完成其发育阶段(卵,幼虫,蛹,头壳指数:各龄间头壳宽度按一定几何级数增长,即各龄幼成虫或整个世代)需要从外界获得并积累一定的热能,而完虫的头壳宽度之比为一常数,即: 成此一发育阶段所需的总热能是一个常数,积累的总热能以上一龄头壳宽/下一龄头壳宽=1.4发育历期与此期间的平均温度的乘积表示,称为积温常数即:化蛹:完全变态的昆虫,幼虫在获取足够营养后从一个自由K´=D*TK´-积温常数D-发育历期T-发育温度活动虫态变为一个不食不动虫态的过程,又叫化蛹。昆虫在发育起点(c)以上的温度才开始发育即: 蛹的类型K=D(T-C)K-有效积温常数离蛹:也称裸蛹,触角、足和翅不粘附蛹体表面,可以活动,单位:日度。当测的害虫某一虫期或龄期的发育起点和有效附肢离开身体。积温后,就可根据当地常年的平均气温,结合近期天气预报,被蛹:附肢和翅由黏液贴于蛹体表面,外包一层坚硬透明的利用积温预报式,发生对害虫下一虫态或龄期出现时间的预蛹壳,附肢不能自由活动。报。围蛹:也是离蛹,只是化蛹时,末龄幼虫的表皮没有脱去,形成较硬的外壳,包住离蛹。如蝇类的蛹。成虫羽化:完全变态的昆虫蜕去蛹壳或不完全变态的昆虫蜕去末 龄若虫的皮化为成虫的过程。补充营养:幼虫期积累的营养不足,成虫羽化后生殖腺尚未 成熟,需继续取食才能达到性成熟。这种成虫为完成性成熟 而进行的取食活动称补充营养。恢复营养:昆虫产完一次卵以后为了下一次产卵的取食活动。发育起点与有效积温的测定
因为: K=D(T-C);V=1/D(V-发育速率)
所以:T=KV+C多组T、V值用最小二乘法可求KC*多级人工变温法
①预测害虫和天敌的发生期
例:如7月10日深点食螨瓢虫产卵盛期,7月中旬气象预报平均温度为28 ℃,预测其1龄幼虫的盛期。(K=58.06日度 C=15.46 ℃)
解:已知K=D(T-C)D=K/(T-C)=4.6 即5天。故7月15日是1龄幼虫的盛期
② 预测害虫和天敌的地理分布及其在某地一年发生的代数如果某地对该种昆虫一年内可提供的有效积温K1小于K,这种昆虫就不能在该地分布。代数D=K1/K(代)。
③利用有效积温保存天敌和确定释放天敌适期
例:玉米螟赤眼蜂全代的发育始点为5 ℃,完成一代需求的有效积温为235日度,选择低温保存温度在5 ℃以下。又如5月20日预测到6月2日(即13天后)是玉米螟越冬代成虫的产卵适期,求在何种温度下繁蜂,可不误在6月2日适期放蜂
K=D(T-C)235=13X(T-5)T=21.5 ℃3 低温致死效应和昆虫的耐寒性
过冷却现象:昆虫的体液能忍受0℃以下的低温而不结冰,这种现象叫过冷却现象。
昆虫的体温持续下降,当体温降到 0℃以下时,体液不结冰,但当体温降到一定低温(如-12 ℃)时,昆虫体液开始结冰,同时释放热量,此时体温复升,这一温度称为过冷却点。但体温只能升到接近0 ℃处,而后又慢慢下降。4 光对昆虫生长发育的影响
昆虫可见波长范围在250一700μm之间,对紫外光敏感,而对红外光不可见。
光强度的影响:日出性昆虫、夜出性昆虫、昼夜活动性昆虫、弱光性昆虫。
光周期:是1天的日照时数在1年内所形成的变化序列。5 风和土壤对昆虫的影响
风:影响昆虫传播、扩散;可使昆虫致死。另外造成树木折断枯死造成次期性害虫大发生。
土壤因子:据估计,大致有95%的昆虫种类与土壤环境发生或多或少的直接关系。
第二节生物因素(食物和天敌)与昆虫关系
1食物因素对昆虫的影响 昆虫食性的分化
按食物的性质分:植食性、肉食性、腐食性、杂食性 按取食范围的广狭区分 :单食性、寡食性、多食性 2 昆虫的天敌
(1)捕食性天敌螳螂、蜻蜓、猎蝽、瓢虫、步甲、虎甲及直翅目、双翅目、膜翅目、脉翅目昆虫。
(2)寄生性天敌:按寄主分为卵寄生、幼虫寄生、蛹寄生、成虫寄生或跨期寄生。
按寄生习性分为:单寄生、复寄生、重寄生。(3)病原微生物:
细菌(金龟子乳状病芽孢杆菌、BT)真菌(虫霉菌、白僵菌、绿僵菌)
病毒(核型多角体病毒、质型多角体病毒、颗粒体病毒)。昆虫感染以上三种病原后的病状区别
细菌致死:虫体内组织液化,虫体表面体色发暗,液化的组织挑破后有恶臭。
病毒致死:虫体内组织液化,液化的体液无恶臭,体色变淡,死前会倒挂在枝条上。
真菌致死:虫体里充满菌尸,吸收虫尸内的水分,导致虫体僵硬、干缩。
(4)捕食性鸟类和其他有益动物:鸟类、两栖类、爬行类、蜘蛛、捕食螨。
第三节 森林昆虫种群及其动态 ⒈ 种群的基本概念
种群有三个基本特征: ①空间特征;②数量特征;③遗传特征:种群具有一定的遗传组成。2.种群的统计特征
1)统计特征:出生率、死亡率、性比、年龄组配、繁殖率、滞育率等 2)密度:指一定时间内单位面积或单位体积中生物种群个体的数量。
第四篇: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在职研究生考试资料
2009年全国联考报名工作程序及要求
1.报考者登录有关考区指定网站,按要求填写并提交报考信息。
(1)资格自审。所有报考者须满足所报考学位类别应具备的条件。在网上填写报名信息前,必须认真阅读所报考学位类别应具备的条件,确定自己是否符合报考资格。如不满足相关条件或提供虚假信息,即使报名参加了考试,有关招生学校不予录取,责任由考生自负。
(2)按要求填写并提交报考信息。
(3)现场确认前,可以随时浏览、修改相关信息。
(4)网报成功,生成资格审查表(样表),核准相关信息并打印。
2.报考者在规定时间内持资格审查表(样表)和有效身份证件到相关省级学位与研究生教育主管部门指定的现场确认点缴纳报名考试费、照相,同时,领取《非全日制攻读硕士学位全国考试考生守则及违规处理规则》,并认真阅读。
3.报考者仔细核对现场确认时当场打印的“资格审查表”和“报名登记表”,认真阅读并核对相关信息后,在“诚信承诺书”栏签名确认。
4.现场打印的“报名登记表”交省级学位与研究生教育主管部门存档备查。
5.现场打印的“资格审查表”经相关部门签字、盖章后,交招生单位审查存档。
第五篇: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研究生考试试卷封面范文
博士□基地班硕士□
硕博连读研究生□兽医硕士专业学位□
学术型硕士■工程硕士专业学位□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同等学力在职申请学位□中职教师攻读硕士学位□高校教师攻读硕士学位□风景园林硕士专业学位□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研 究 生 课 程 考 试 试 卷 封 面
(课程名称:化学生物学)
学位课■选修课□
研 究 生 年 级、姓 名
研究生学号
所 在 学 院(系、部)
专业学科
任课教师姓 名
考试日期
考试成绩
评 卷 教 师 签 字 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