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五个100】第一书记风采:“第一书记”为啥叫“第一”
【五个100】第一书记风采:
“第一书记”为啥叫“第一”
——记塔城地委党史办、党校、老干局驻塔城市 阿不都拉乡库吉拜北村第一书记、工作队队长王新善
“‘第一书记’,是指从机关、企事业单位选派到软弱涣散村和贫困村担任党组织第一负责人的党员。”但在塔城市阿不都拉乡库吉拜北村,任由你干部们咋样解释,纯朴的村民们对啥叫“第一书记”,却各有各的说法,各执一词,互不相让。
“‘第一书记’嘛,就是工作队第一个驻村的人!”老党员克孜别克这么说。2016年深冬,即将跨入新年,塔尔巴哈台山下朔风凛冽、寒气刺骨,库吉拜北村积雪层叠、滴水成冰,村民****遇到一个踏雪而来的行人,肩上扛着行李卷,问他村委会在哪儿。克亢木汗当时真的不知道,眼前的这个人,就是他们村第四批“访惠聚”驻村工作队的队长,提前来村对接工作、熟悉情况的。之后几天里,这个还不是“第一书记”的人,吃住在村,不分白天黑夜,顶风冒雪,跑遍了全村所有的常住户,把手里大大的黑皮日记本记了个满满当当,每家每户的情况了然于胸,村民所思所想所盼所急尽在心中。十几天下来,他能叫出村里很多人的名字。虽然哈萨克族村民们大都不知道他姓甚名谁,但大伙都在传,他们村里新一批工作队的队长早早就来了,来年一年时间里,这个挺有脾气、不知疲倦的人将会时刻出现在他们身边,会带着、领着、喊着他们加油干的!“叫他‘第一书记’,不就是因为上面第一个把他派到村里来嘛!”
“‘第一书记’嘛,就是什么事都跑在第一的人!”村民****这么说。春寒料峭之时,也勒克家的抗震安居房还没建好,全家人住在有裂缝的老房子里。2017年4月4日23:07,哈萨克斯坦发生5.4级地震,库吉拜北村震感明显,灯摇桌晃,****一家人惊乱失措。正当震感未消、一家人惊慌未定之时,猛然间,房门被人“哗”的一声拉开,一个人急急地跑了进来,对乱作一团的家人们大喊:“都快快往外跑,别待在家里!东西不要拿了,人先出去再说!”那天晚上,这个“第一书记”跑到所有人前面,把住房类似叶勒克家的7户人家全都跑了一遍,把人从屋子里拉了出去。又是这位“第一书记”,当晚摸着黑,跑在所有人的前面,把这8户人家又跑了一遍,逐一核查房屋安全状况,一一安排这些房屋里住户到邻近的人家借住。村里很多人都知道,他们这位“第一书记”经常犯腰疼病,但那晚,全村没哪个人能跑得赢他。驻村快一年了,无论是大事小事,只要事关村子,只要事关村民,只要事关安危,像什么抢修灌溉渠道、帮残疾人家拉水拉粮、争取春耕贷款、“四项活动”,这位“第一书记”都会跑在所有人的最前面,总会第一个出现在村民最需要、最急迫,也是他们这些“第一书记”最应该出现的地方。“我们村民有啥事,跑不到第一个,他能叫‘第一书记’吗?!”
“‘第一书记’嘛,就是腰包掏得最多,每次捐款都是第一的人!”村民****这么说。每当村民们有啥难处、有啥急事,像老人生病、贫困户孩子开学什么的,“第一书记”总会及时出现在他们身边,悄悄地往他们手里塞上几百块钱,再到处帮他们跑申请,解决他们的燃眉之急。那天,村民****的老母亲得了急病,家里却凑不出多少钱来,“第一书记”闻讯赶来,啥都没说立马掏出口袋里所有的钱,让他赶紧把老人送往医院。老人得到及时医治,转危为安。“‘第一书记’当然是那个帮我们第一多的人!不然的话,你会这样叫他吗?!”
“‘第一书记’嘛,就是开会坐在第一个、活儿干得第一多、升旗第一个到、责任担得第一重的人!”入党积极分子****这么说。党的历史党的知识、党的最新的惠民好政策、村里发展思路措施,村民们都是从他们的“第一书记”那里听到,从“第一书记”那里学到。几乎所有的村民都和这位“第一书记”一块儿干过活,任谁知道这位“第一书记”最喜欢肯卖力、能出活的人。干活时,没哪个人敢在他面前偷尖耍滑、偷工减料,谁都知道一旦被这个“第一书记”抓到,他必定会黑着脸,瞪着眼,不容分辩,不留情面,当众对你好一顿批评教育,叫你红脸,叫你冒汗,叫你无地自容。村里升旗,全村男女老少没好意思迟到的,因为村民们都知道他们的“第一书记”会一大早守在文化室大门口,同每一位前来参加升旗的人握手问好。“有时候我们干得不好,受到上级批评,我们的‘第一书记’都会主动站出来,把责任揽到自己身上。不敢第一个站出来担责任的人,能叫‘第一书记’啊?!”
10月1日清晨升旗仪式后,维吾尔族村民亚力木汉买提·加列了汗代表全体村民,把镶裱着“一心为民、为民解忧”八个大字的锦旗送到了他们的“第一书记”手中。那一刻,我却有些顽固地相信,虽然这些可爱的村民们对“第一书记”的理解与正规注释有着很大出入,但人们更爱听这些基层干部群众质朴的解说。也许,正是上面那些充满乡土气息的解说,更能让我们对“第一书记”的作用有所感悟,对“第一书记”的内涵有更深刻的认识,也更能让我们对奋战在基层一线“访民情、惠民生、聚民心”的“第一书记”们肃然起敬!
第二篇:5个100 第一书记风采
真情奉献基层,医疗共筑民心
记新源县中医医院驻阿勒玛勒镇塔克尔布拉克村第一书记、工作队队长姚能强
“姚书记来了以后,我们村里的老人再也不用为健康操那么多心了,上个月才举办“送医送药送健康大型义诊活动”,这个月周一又是义诊活动,大家都不知道怎么谢谢他了,他真是为我们老百姓办实事的好书记”,村民叶培佑这样说道。他口中的姚书记就是新源县中医医院驻阿勒玛勒镇塔克尔布拉克村第一书记、工作队队长姚能强。姚能强说“作为职业医生,他更希望在基层工作,这样能够更好的为群众服务”。
驻村以来,姚能强统筹带领驻村各之力量,聚焦总目标,认真落实“访惠聚”驻村工作“1+2+5”八项工作,用真情赢得了群众的信赖和称赞。
队伍强起来,党员干部是核心
驻村伊始,姚能强为建强基层党组织发挥作用为重点,与村“两委”谈论研究,结合村干部工作情况和自身实际,强化责任、细化分工。坚持以老带新、以强搭弱,根据每个人的特长安排村干部的岗位和职责。是人人肩上有责任、心中有任务、业务有成效。以工作队和村干部相互帮带、相互学习,以一帮一、一帮多的形式,相互搭台、相互补台的方式。在思想上帮、在工作中带、业务上传。做到情况明、底数清,全力将工作做到精准化、精细化。现在每个人都敢摆责任、摆困难、摆做法、摆信心。
为丰富党员教育形式,检验党员言行是否符合标准,践行党员带头作用,提升爱国情怀和家国情怀,我村结合实际,利用组织生活会、三会一课、主题党日+远程教育+党员观后感、组织党员观看红色教育视频、参观红色基地、观看一周国际新闻和国内新闻等活动,参观完发表自己的观后感,认真听取党员心声。强化党员的凝聚力,做到带头模范树立标杆。珍惜祖国创造这来之不易的生活和和平的环境。
为让基层组织达到实效,切实引领我村走向致富之路,姚能强广泛听取群众意见,将村民变成发展致富能手,再将致富能手变成村干部。全国劳模王建军就是典型的例子,王建军加入村委会后,充分利用自身优势,积极发挥党员模范作用。带头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给村干部和党员树立了良好的榜样。
为更好发挥党员作用服务百姓,我们村组建了志愿者服务队,以党员+村干部+村民的形式成立,民心聚力,志愿者服务队队员已达63人,村党支部书记戴永强说:“姚书记来了以后,干部的精神气换了,村党支部的号召力更强了,发挥作用显著提高了”。目前我村党员53人,正式党员44人,积极分子9人,递交申请书80人。年轻储备干部13人。
心系民生,出点子,谋“富”路
灌溉水渠塌方、渠道堆积大量砂石土、灌溉不便,致使农耕地浇水难、群众反映强的问题,目前正值农业生产用水灌溉季节,若不进行及时清理修复,村民农作物将前功尽弃,针对这个问题,在姚能强组织下,四位一体干部和党员群众30余人对受损水渠进行重建疏通水渠,多户村民为此收益。为解决一些地势较高、常年干旱的特点,姚能强主动到学习滴灌技术。下到田间地头指导。同时让全国劳模王建军在周一升国旗将滴灌技术的经验分享给村民,目前我村高坡地滴灌带地已全覆盖。这样农民节约了成本,又增加了收入。
为让村民快速致富,按照“坚守生态、创新转型、特色主导、全面进步”的工作思路,依托独特的地理条件和气候条件,调整玉米、大豆等单一种植结构,第一书记纵览全局,村两委积极调整产业结构,着力发展特色产业。一是建立了特色种植基地:目前我村有三个合作社,其中有国家级兴农农机合作社一个,在第一书记的引导下,合作社加大投入二、三产业进行创收,种植景观树木及苗木400余亩、引种罗马甘菊1000余亩、柴胡700亩、树上干杏170亩、油用牡丹100亩、白芥子150亩、40亩薰衣草,聘用周边农牧民260人进行农机标准作业,为46户农牧民教授特色种植技术,成功转移富余劳动力4000余人次,人均年增收达2-3万元。
塔克尔布拉克村距离新源县城17余公里,距离5A级那拉提景区40余公里,西临那拉提机场、东近阿勒玛勒镇,四方通达、交通便利。紧随全县全域旅游战略的全面开展,塔克尔布拉克村村“两委”与第一书记立足实际、着眼长远,以农业旅游观光带动农牧民增收致富为出发点,与全国农机合作示范社——兴农农机农民专业合作社联合,在辖区
“兴农农机农民观光采摘园”旁边倾力打造了集购物、休闲、娱乐于一体的全景观光台,完备的休闲设施及优美风景,吸引不少游客驻足休憩、拍照留念。这个夏天,村民屈文秀忙的不亦乐乎,她像勤劳的蜜蜂一样每天早晨搬三、四箱自家种的新鲜果蔬到观景台售卖,客流量大的时候,果蔬不到半晌儿就会销售一空。为增强视觉效果,第一书记与村民商议,统一对辖区国道578线道沿线2500米墙体进行刷白,并对道路旁的景观植物进行了修整美化,打造了一幅山美水美的恬淡田园风景画。在观景台旁边从事商品零售的王滔说:“以前总想着出去看看风景,转眼发现我的家乡也如此美丽,2019年4月,在姚能强的牵头下,村两委通过升国旗、农牧民夜校、入户走访的形式进行大量宣传,让村民将自己家的水果、蔬菜、玉米、皮蛋等产品摆放在观景台,同时,我村和后盾单位开展的民族团结一家亲活动也搬到了观景台,吸引了不少沿途游客的驻足。同时,还将我村老艺人郭尚忠老人邀请到观景台拉二胡、卖皮蛋、唱歌、跳舞搬到观景台,2019年贫困户屈原靠卖玉米、茶叶蛋年收入达到了3万余元。
点滴小事,铸就民心
驻村以来,姚能强始终站在群众立场,时刻把群众放在心中最高位置,想问题、做决策、抓工作都把群众利益放在第一位,真心实意为民办事。
2019年6月15日起,伊犁各地连续刮风下雨给树木和房屋造成了损坏,国道578线路旁有些杨树都被刮倒了,如不尽快解决可能会给村民生产生活造成损失。姚能强号召村干部和工作队队员积极进行摸底排查,保障群众安全。当走到申振生家中时,看到院内一棵大榆树一半被风刮倒了,连树呆枝叶全部散落在院子里。另一半还坚强的立在风中,随时都有倒塌的可能。这时可把姚能强着急坏了,怎么办?
首先让老人先离开房屋,到村干部张凤家安顿下,积极收拾到在窗户的树枝,防止二次对房屋进行损伤。第二天大风刚停,姚能强一大早就请来了专业木工。上树砍掉树枝。村干部和工作队齐上阵,清理树枝、据树杆。经过半天的努力。终于把这个隐患解决了。看着老人欣慰的眼神。姚能强才长舒了一口气。
塔克尔布拉克村全村共有416户1241人,其中60岁以上的老人达到了471人,占比达到了38%。年轻人中的80%都外出打工。本地居住大部分村民都是留守老人,留守老人普遍存在经济收入不高,体弱多病,为解决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针对这个问题,村民王舜顺说“我们现在看病拿药都不用出村,以前看病要坐车,拿很多现金,还要到医院排队挂号,现在好了,姚书记来了以后,开展了几次送医送药送健康大型义诊活动,周一升国旗后,还要测个血压、量个血糖”。
2019年至今,第一书记姚能强已累计举办大小义诊服务活动5场次,送医送药达3余万元,开展健康知识讲座19余场,上门送诊34次,办好实事好事129件,解决困难诉求13件。第一书记的真情付出,让群众在家门口就享受到高质量的医疗服务,真正将健康送到老百姓的心坎上,赢得了群众的一致好评。
第一书记姚能强说“我是上级派下来解决问题的,就是要把工作做到百姓需要的地方,解决百姓的困难述求,心系百姓之难,多为老百姓办实事,解难事,才能真正做好百姓工作。同时,在姚能强的努力下,塔克尔布拉克村村委会成立中医馆,帮助村民治疗慢性病,发挥自身特长,给更多的老百姓提供更全面的医疗服务”。
新源县中医医院驻阿勒玛勒镇塔克尔布拉克村工作队刘博供稿
联系电话:***
第三篇:第一书记
《第一书记》观后感
看了《第一书记》,无法止住不断往下流的泪水,虽是陌生的电影,但似乎又发生在自己的身边,在小岗村书记沈浩的身上,我看到了父亲曾经的影子,沈浩那种不怕困难,排除万难的决心和勇气,正是父亲曾经的写照。
从我出生之前以及工作后的多年,父亲一直在村里工作,担任村书记三十多年,正是他人生中最鼎盛的黄金时期,而他义无反顾的把时间奉献给了他热爱的农村事业,以及他始终看得非常重的百姓。我几乎没有一天享受过父亲给我带来的学业上的关注。很多的孩子家长都努力的把自己的孩子往镇里的学校送,而父亲为了不影响同村的孩子,硬是把我放在了自己的村里上学。五年的村小学习,使我永远无法改变平卷舌音的读音,这是作为语文教师的我终身的遗憾。长期放羊式的教学,多少影响了我的学业,特别是学习习惯的培养。看到从没有双休日的父亲,看到有时为了排洪而整夜工作的父亲,在我的视线里,我原本以为所有的人都像父亲那般辛苦的。但事实上我错了,并不是所有人都可以为了工作,如此的竭尽全力,并不是所有人的心中都装着百姓的。
令我印象最深的是,当初为了办村级企业,父亲常常在外面,跑项目、机器安装、质量监督,他都要自己把关,在他艰辛付出的背后,四五个村级企业也开始良好运转。当克服困难,一切都进入正轨时,上面有要求,村级企业要转制。父亲便把一个个亲手办下来的企业一个个的转掉。所有的苦他自己受了,但他却没有享受过一天的付出后的成果。为此父亲从没有怨言,而是转变农民的致富模式,带领农民走上了效益农业之路,他自己主动的种上了葡萄,利用下班的时间进行管理。当农民看到了实在的收益后,也一个个的种上了葡萄、西瓜等各种经济作物,收入大大的提升了。在我的眼中,父亲是一个“损私肥公”的人,后来我家搬到了镇上,村委也搬到了镇上,家与村只有一路之隔,父亲经常把家里的碗、筷、调料之类,拿到村中,但从未见他归还过。好在我们都已经习惯和理解了他的做法。
父亲又是一个不善言辞的人,别看他在家里或与农民们聊天时,有说不完的话,但在正规场合,他往往会因为紧张而讷言,父亲曾经连续七年被评为市级的优秀党员,支部连续六年被评为市级优秀党支部,他自己也被评为市级劳动模范,也成了人大代表。所以采访的次数也较多,但是遗憾的是,当我们迫不及待的想看到他的形象时,却往往较为失望,许是采访时的紧张之故,父亲的镜头也往往只是一个画面,而没有声音。这便是我对父亲的局部印象,我知道我的笔用于写父亲时,尤其是苍白而没有色彩的。也许是近之故,也许父亲在我的眼中,曾经是离我那么远之故。因为他真的不曾给予我们姐妹一些什么学业上、生活上的关爱。抑或年幼的我们不曾体会而已。但是我一直觉得父亲的形象是高大的,他的高大体现在他用行动实现了他的事业,他用无声的语言来深深的影响着被忽略的心。当看到别的父亲买大量的玩具,并且时时能陪自己的孩子时,有过羡慕,但是父亲的潜移默化,教会了我们如何认真、执著的对待工作。印象中父亲没有送给我们什么礼物过,其实这便是送给我们最好的礼物。当熟识我的人一致评价我为:做事认真、执著时。我知道我不仅流着父亲身上的血,也践行着父亲曾经的行动。虽然服务的对象不同,但我也不自觉中把自己的这份工作当作一份事业,把实现自身的价值作为自己前进的动力。
看着英年早逝的沈浩书记,痛心疾首;看着已退休的父亲,心怀愧意。做惯了事的父亲,一旦退下来,曾颓唐多年,作为子女为不能解决他的后顾之忧而愧疚万分。因为工作的忙碌,虽然近在咫尺却也没有与他多作交流,为自己没有走进他的内心而自责。
看电影《吴仁宝》观后感
闲暇之余,看了一场片名为《吴仁宝》的电影,本想以此来放松一下前段时间学习的紧张心情,可没想到我却聚精会神地受了近2个小时的再教育。主人公全心全意为百姓谋利益的爱民情怀,深深打动了我。
吴仁宝,一个中国农村的风云人物,在他担任华西村党支部书记40多年的生涯中,以一个共产党员的高风亮节和为民造福的崇高理想,倾其毕生的智慧和心血,率领华西人民战天斗地,开拓创新,使华西村从贫穷落后走向率先发展、科学发生、协调发展、共同富裕的天下第一村,成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农村建设的一面旗帜。
影片虽不催人泪下,也无感人至泣的情节,但给人的信心和力量却是无限的。一位农村基层党支部书记,带领一帮普普通通的基层党员,却干出了一番惊天动地的大事业。每一个场面、每一次举措、每一句话语,无不闪耀着一名共产党员的光芒!彰显着一名共产党员的模范带头作用!
要说华西村的成功秘诀,如果要写成书恐怕要超几百万字,如果要拍成电视剧,恐怕要拍好几十集,就是上百集也不为多。但,在吴仁宝眼里,面对记者的采访,他却仅仅用了简简单单的八个字:实事求是、吃苦耐劳。40多年的奋斗,八个字的概括。这,说明了什么?„„
现在,有的党员干部,特别是有的领导干部,为了个人或小团体的利益,不顾群众的反映和当地的实际,不惜利用手中的权力,动不动就建形象工程、业绩工程,这里搞汇报、那里谈经验,目的就一个要名要利。而吴仁宝要来了什么?他要来的是老百姓的共同富裕,他要来的是一个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农村。作为一名党员,我们真的该好好地向吴书记学习。
学习他率先发展、科学发展的气魄。华西村的工业发展,是从“捐粮食、买磨盘、背石块、盖磨坊”起步的。60年代的吴仁宝,他想的是如何节约生产力,搞农副业生产、搞多种经营。70年代,他想的是如何充分利用剩余劳动力,建起小五金加工厂。80年代,他想建学校、盖医院,让全村的老百姓不再跑到100多里外去看病„„。没有这种超前的思维,没有这种共产党员模范带头的动力,没有这种想干事的气魄,是不可能达到今天的生产销售总额要过500亿元目标的。难怪邻居红旗村的王书记说:“也不知道他脑子里哪来的那么多点了,今天要干这个事,明天要弄那个事,弄得我们跟着屁股后你追我赶的,拼了命都赶不上”。
学习他致富百姓、着眼未来的胸怀。当初的华西村,总共不到一平方公里的田地,却被土堆和小河沟隔成了一千三百多块。用老百姓的话说就是:“高田塘高田塘,半月不雨苗发黄,低田塘低田塘,一场大雨白茫茫”。可就在这种情况下,他愣是想用15年的时间,开辟出800多亩的田地来。他是这么想的也是这么干的,因为在他的心中始终有那么一个信念:总有那么一天,我们家家米缸都是满满的,人人兜里都是鼓鼓的。他常说:“当干部的就得想得吃不下睡不着,老百姓才有盼头”、“只要我们大家团结一心,我看再大的困难也难不住我们”。正是有了他这种致富百姓的想法和着眼未来的胸怀,全村的社员同志们都挥手高呼:“你们共产党员在前面走,我们在后面一步都不落下”。
学习吴仁宝,还应该学习他运筹帷幄、创新发展的胆略;学习他以人为本、和谐发展的风范;学习他严以律己,廉洁奉公的情操;学习他一村富了不算富,全国富了才是富的崇高境界„„
报告会上,已是85岁高龄的吴仁宝,也给了自己一个评价:骂我不生气,夸讲不足喜,挫折不泄气,因为我是一名共产党员,所以我要为党为国争一口气。
这,就是吴仁宝,一个农村基层党支部书记,一个永远值得每一名党员干部学习的榜样!
第四篇:第一书记
山西:“第一书记”驻进村 农民群众有“八盼” 放下架子,奉令不指令
“第一书记”到班子软弱、经济薄弱、基础脆弱的“三弱”村,团结带领村“两委”成员开展工作,是根据上级党组织指示进行的。农民群众担心一些同志到村里摆架子,趾高气扬,要么高高在上,走马观花,隔窗观景,要么在驻村任职时不能摆正自己的位置,认为我是“第一书记”,是领导机关下来的,是“钦差大臣”,手里有“尚方宝剑”,表现出对村干部和农民群众动不动就指手画脚,乱下指令,盛气凌人的做派,其结果把奉令帮扶农村变成了指令指挥农村,使农村正常工作受到影响。最盼望“第一书记”自觉与村党支部书记及支委“一班人”相互配合、相互支持,处理好村党组织班子成员之间、党组织与群众之间的关系,工作上大胆,用权上谨慎,知民情、解民忧、暖民心,当好应当角色,不负上级党组织期望,让广大干部群众信赖。依靠“两委”,帮办不包办
农村工作要依靠村支委、村委“两委”成员。村干部和农民担心“第一书记”驻村动辄包办代替,像过去有的下乡干部采取“保姆式”的工作方法,对“两委”干部工作不放心,什么事都要亲自去替人张罗,成了村里的“保姆”,严重妨碍了“两委”干部主观能动性的发挥。群众盼望“第一书记”要相信、团结、依靠支委、村委干部工作,不能包办代替。主要在教方法、传经验,帮助“两委”干部学会怎样坚持集体领导,怎样管好党员干部,怎样发挥骨干作用,怎样围绕强农惠农开展工作,怎样解决棘手问题等等,着力提高他们领导农村全面建设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换位思考,要求不苛求
“第一书记”初来乍到村里任职,在指导农村建设过程中要求严、标准高,这是正常现象,本无可非议。但农村干部和农民群众最担心驻村干部工作不熟悉情况,办事把握不住应有的“度”,为了完成某一项工作任务给农村干部加压,把要求变成苛求。盼望驻村干部了解村里实际,注重换位思考。帮扶农村、指导安排任务要充分考虑村里承受能力,留有一定余地,不轻易扰乱农村正常的工作安排和生活秩序,不轻易否定和改变村党支部集体作出的决定和决议。凡属于村党支部职权范围内的事,尤其对农民群众普遍关注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村庄环境整治、土地流转、各种惠农补贴发放等问题,更要充分尊重群众意见,不得直接插手、随意干涉。对党员干部在工作中出现的一些失误,不求全责备,一味批评指责,要设身处地的给予帮扶指导,充分保护党员干部的工作热情。熟悉政策,指导不误导
“第一书记”做好宣传、贯彻中央和省市县各级关于经济工作和“三农”工作的有关方针政策,充分发挥督导检查和推动政策落实的重要作用是应尽职责。农民群众担心驻村干部不熟悉农村工作,使许多行之有效的办法,因外行指导,“歪嘴和尚念歪经”,反而让农村好政策被人为的截留、折扣、扭曲和敷衍,误导了政策的落实落地。盼望“第一书记”率先垂范,认真学习掌握党在农村的各项方针、政策,准确把握政策导向、改革方向、投资动向,主动对接,吃透上情,通过自己的不懈努力,指导、带动“两委”干部将党和政府的温暖、关怀及时送到农户家中。求真务实,有样不装样
“第一书记”驻进农村,只有以求真务实的作风,经常深入到田间地头、村组农户,才能对村里的资源、产业、地理、气候、人口等摸清底数,才能找准症结,将上级党委政府的工作决策和部署转化为群众脱贫致富的新思路。只有这个样子的驻村干部,群众才能打心眼里服气。大家担心驻村干部搞形式主义,做表面文章,靠做样子去作秀、忽悠干部群众,靠装样子去糊弄、蒙蔽组织和领导。最盼“第一书记”“零距离”与群众接触,面对面与群众交流,广察民情、广纳民谏、广集民智,虚心向群众学习;掌握真本领,拿出真本事,带着群众干、做给群众看,帮助基层理清发展思路;与群众同吃同住,了解群众的生存状态,知道群众想什么、怨什么,提醒群众做什么,怎么做,了解第一手资料,抓住重点与难点,对症下药,解决群众棘手难题,让群众感到有依靠,有方向。对了解到的情况和问题指导村“两委”研究制定办法和措施,并确保办法与措施行之有效、派上用场。抓好示范,敢干不蛮干
目前全省排查出的党组织软弱涣散村和建档立卡贫困村处于经济发展薄弱阶段,这些村组织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尚未得到根本发挥,导致帮助、带动农村发展的人员等各种资源匮乏。因此,省委安排9395名机关干部驻村任职“第一书记”。农民群众最担心他们好高骛远、急功近利、急于求成,因贪图显绩而蛮干。敢于“温酒斩华雄”者,并非一个“勇”字可以概括。越是任务艰巨、情况复杂,越要考虑到社情民意,做到敢想敢干不蛮干。防止为给自己脸上贴金,就故弄玄虚,精心雕刻,搞一些超越现实的“成果展”“面子工程”。农民群众盼望“第一书记”充分发挥自己在机关工作的资源优势、组织优势和政治优势,积极进行示范、培育和打造所在村成为基层党建的精品、示范点,形成以点带面,带动农村整体工作格局。结合产业扶贫开发、劳动力就业培训和金融扶贫小额信贷等重点工作,因村选产业因户定项目,力争培育“一村一品、一村一业、一村一景、一村一特”,把所任职村变成自己的“责任田”,以“等不起”“慢不得”“睡不着”,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忍耐的精神状态,引领任职村群众增收致富,实现农村经济发展“增比、进位、突破”。安心农村,艰苦不怕苦
我省城乡差别是一个客观存在,一些穷乡穷村的物质生活艰苦、文化生活贫乏有目共睹。特别是“第一书记”任职的贫困山村,交通闭塞,进一趟城都困难;生病缺医少药,吃饭缺油少醋,冬天没有暖气,对外联络手机信号不灵,各种困难可想而知。“第一书记”到村任职遇到的另一个困难是人生地不熟,因缺乏相互信任,容易与村干部产生隔阂,村里的宗族血缘和邻里关系错综复杂,发生纠纷难以调解,等等。群众担心“第一书记”如果对艰苦估计不足,极易产生消极、厌烦思想,任职成了得过且过,熬日。最盼“第一书记”能够做好吃苦的思想准备和身体准备,有“自找苦吃”的精神,为了农村建设,要什么苦都能吃,什么脏活、苦活、累活都肯干,并且有一股不畏艰苦、愈苦愈勇的韧劲,努力在吃苦中体味人生、磨砺意志,在吃苦中得到锻炼和提升,不怨天尤人,不贪图安逸,耐得寂寞,安心农村,依靠扎实、辛勤的工作,开辟农村建设新局面。督查到位,上任不放任
上级党组织部署“第一书记”驻村扶贫,工作开展得好与不好,对当前形势下农村发展、农村治理和农民脱贫都将产生较大影响。农村干部群众担心上级领导对“第一书记”驻进村后就撒手不管,放任自流,只管派人,不管工作。盼望上级党组织要注重加大“后期投入”,浇水施肥、搭好架子,让“第一书记”在任职农村落地生根、开花结果,真正使“第一书记”的聪明才智和工作激情充分得到释放。要加大督查力度,定期不定期到有驻村干部的地方检查,了解驻村“第一书记”思想作风、纪律、工作等各方面情况,对成绩要肯定,对问题要指正,对工作中确实难以解决的问题,要帮着干、带着干。通过督查给驻村“第一书记”加大压力、增加动力、注入活力;同时,大家还希望选派单位要对照职责要求对“第一书记”严加考核,好的该奖则奖,差的该罚则罚。不能干好干坏一个样,干多干少一个样,干和不干一个样。
第五篇:第一书记
《第一书记》观后感
影片《第一书记》真实、客观地记录了沈浩同志在小岗村近6年的工作、生活经历,故事本身并没有什么跌宕起伏的情节,但平淡中给人一种震撼,这种震撼的感觉来自沈浩同志一言一行中透出的责任感:一个共产党员强烈的责任感和事业心。
沈浩是安徽省财政厅的普通干部,2004年2月,他积极响应安徽省委号召,作为全省第二批选派到农村任职干部来到凤阳县小岗村,任小溪河镇党委副书记,小岗村党委第一书记,在小岗村一干就是6年。按照现代人的标准,他有车有房,有一个好的工作,生活安定、舒适,本可以随波逐流,按部就班地享受他的小康生活,但沈浩同志义无返顾地选择了小岗,这种选择意味着压力,承担着责任。他把下乡挂职锻炼,看成是人生“干点事业”的一个机会,他把小岗村作为一个新的创业舞台,要利用“小岗村这张名片”,既实现自身的价值,也同时创造社会的价值。
有一幕让我很感动,沈浩刚到小岗村时就能清楚地了解村民的情况,说出他们的名字和家庭情况,可见这是一个多么仔细认真的人,他提前做的工作又有多少。之后沈浩开始
挨家挨户走访,摸清各家的具体困难以及村里首先要解决的问题。他通过收回村里集体财产、帮助贫困户、为小岗村修路、修大包干纪念馆、为招商引资动员村民迁坟等一系列事迹赢得村民的信任、支持和爱戴。
吃年夜饭的那一幕我此生都不会忘记,村民们轮流用手机给沈浩的妻子和女儿拜年,我想此刻沈浩的妻子一定为拥有这样一位丈夫而感到骄傲,女儿也为拥有这样一位爸爸而自豪,而影院中的我更是几度落泪。
沈浩在日记中写道:我用我最黄金的岁月为小岗做出了应有的贡献。今天发生的一切,让我感到交困难耐,但我仍愿担当!也许我的举动,能换来小岗村真正的发展和繁荣,我无怨无悔!看完这句话后我潸然泪下,为一位共产党员的奉献精神、牺牲精神所感动,这种精神值得我用一生学习。
作为一个普通的共产党员,干点事业不难,难在选择。既然选择了,就要把这个事业干好,这需要有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并付出全部的心血,舍小家为大家,只有这样才能取信于民,才能赢得群众的拥护和爱戴。小岗村对沈浩同志连续多次按手印的挽留信,就是对他最大的肯定,沈浩同志是一个真正的共产党员。
沈浩同志是新时期共产党员的优秀代表。他全心全意践行党的宗旨、尽心尽力为群众谋福利,他深入群众,埋头苦干,在广阔天地中锻炼成长,在艰苦磨炼中增长才干。他的感人事迹凝结成一座丰碑,不仅立在小岗村,立在广袤农村,更立在广大干部群众的心里。
在创优争先活动中,我们要学习沈浩的精神,以沈浩同志为榜样,做好本职工作,以人为本,全心全意地为人民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