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呼和浩特市光伏产业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
呼和浩特市光伏产业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年)
呼政办发„2009‟97号
为落实国家新能源战略的总体要求,抓住全球新能源革命的战略机遇期,充分发挥我市光伏产业基础优势和资源优势,推动光伏产业健康快速发展,加快经济发展模式的转变和能源结构的调整,实现 “新能源之都”的战略目标,制定本规划纲要。规划期为2010—2020年。
一、发展光伏产业的背景和优势
(一)发展光伏产业的必要性
长期以来我国以煤碳为主的能源结构,导致了能源利用效率低下,生态环境日益恶化,已经是世界上环境污染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发展可再生能源已迫在眉睫。太阳能是替代化石能源潜力最大的可再生能源,凭借其分布的广泛性、资源清洁性、能源可再生性以及技术发展的充分性,必将在未来能源结构中占据重要的位臵。“碳素燃料文明时代”向“太阳能文明时代”(风能、生物质能都是太阳能的转换形态)转变已是势在必行。
(二)国外光伏产业发展状况
上世纪末至本世纪初,发展可再生能源得到各国政府的高度重视,发达国家纷纷制定鼓励政策推动光伏产业的发展。世界光伏产业呈现六大特点。一是产业从爆发期开始转入平稳较快增长期。过去由于高纯硅材料生产工艺技术被国外少数企业所垄断,其故意控
制产能,导致硅材料供不应求,价格急剧攀升,受多元利益驱动,国外大量资本投资光伏产业,产业处于典型爆发增长期。到2008年受金融危机影响,光伏产业市场的需求扩张减缓,市场供应能力得到提高,全球光伏产业市场呈现量增价减的趋势,产业逐步转入平稳增长期。二是产业日趋集中,打造垂直一体化光伏产业链成为发展方向。光伏产业链已开始上下贯通延伸发展,并日趋集中,垂直一体化光伏产业链可以规避市场供求关系变化带来的风险,能够充分发挥产业链的规模效应、优势互补、循环利用、提高产品的附加值,使光伏企业在市场的价格和供应链的竞争中更有优势。三是光电建筑(BIPV)应用市场凸显,大型并网电站成为国际光伏发电应用主流。光伏应用市场已由边远地区的补充能源和解决特殊领域供电向并网发电和替代常规能源发展。主要向大型并网光伏电站(荒漠电站和沙漠电站)、风光互补电站和光电建筑一体化(BIPV)等方向发展,如美国、日本、德国等发达国家政府已把光伏产业作为战略能源储备。四是光伏关键技术不断改进和创新。主要表现在电池效率不断提高、硅片厚度持续降低、多晶硅生产能耗不断下降和薄膜电池产业化技术不断改进等方面。五是光伏产品成本快速下降,大规模产业化步伐得以加快。在技术进步、应用规模扩大和原材料价格下降等多重因素作用下,光伏发电的成本呈逐年快速下降趋势。乐观的估计,2015年甚至2012年光伏发电的上网电价将达到传统发电电价的水平即0.7~1.0元/KWh,大规模应用市场步伐已快速推进。六是发达国家出台政策,抢占技术制高点。西方国家立足于未来能
源发展的战略高度,积极推动太阳能光伏产业的发展,相继出台政策支持发展,以大幅度投入抢占技术前沿。
(三)我国光伏产业发展现状
近年,中国光伏产业在全球光伏市场需求强劲推动下走上 “专业化、集约化、规模化”的发展道路,成为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国际竞争优势的高新技术产业,产量连续两年占世界首位,是世界上最重要的光伏生产国之一。目前,我国光伏产业呈现以下态势:一是政策扶持开启了国内光伏应用市场。我国从2006年开始,先后推出了《可再生能源法》。近期发布了《关于加快推进太阳能光电建筑应用的实施意见》和《太阳能光电建筑应用财政补助资金管理暂行办法》。目前国家发改委正在着手出台新能源产业振兴规划。新政策的出台必将大力推动国内大型并网光伏电站、风光互补发电和城市BIPV应用等光伏发电应用市场的迅速成长。二是能源结构调整,中国势在必行。《京都议定书》生效之际,中国表示将履行《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和《京都议定书》承诺的义务。发展光伏产业,有利于能源结构的调整,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有利于经济社会长期可持续发展。三是光伏产业迅猛发展。2008年我国多晶硅产量达到4500吨,产能达到2万吨;太阳电池产量占全球总产量的1/3,在全球排名前列;光伏系统装机容量仅20MW,在建敦煌10MW并网型光伏电站是目前国内最大的。
(四)我市光伏产业发展的优势和现状 1.自然资源优势
太阳能资源:内蒙古日照资源属于一类和二类地区,为我国太阳能资源富集区。我市太阳辐射强,日照时数多,大部分地区年日照时数在2800~3100小时,日照百分比率为56%,是全国除青藏高原外的又一高值区,适合大力推广光伏应用。
矿产、水和土地资源:一是我市周围有丰富的优质高纯硅矿资源,储量大,品质高,大部分矿床硅矿石品位达到97%以上,属于世界上优质的多晶硅生产原料,适合发展多晶硅产业。二是水资源较为丰富,地下水资源储量大,总量为14.34亿立方米,工业用水主要采用引黄入呼,水量充沛。三是拥有丰富的荒漠资源,且离主电网较近,发展荒漠电站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
风能资源:我市位于我国风能丰富带“三北”(东北、华北、西北)地区的中部,风能资源储量丰富、稳定度高、持续性好,适合建造大型风光互补发电站。
2.电力资源优势
呼和浩特电网位于蒙西电网的枢纽位臵,是蒙西电网的主要组成部分,西连包头电网,东接乌兰察布电网,南面通过500千伏永胜域变与万薛地区相连,已形成以220千伏乌素图变、东郊变、昭君变、台阁牧变、宇航变和500千伏永胜域变为定点的五边形环网,总容量4641兆瓦,是国内27个省会城市中发电量最大,电源稳定、电力成本相对低廉的城市,工业电价比国内中东部地区低30%左右,电力资源对发展多晶硅等原材料产业具有无可比拟的优势。
3.区域优势
我市紧邻华北、京津塘地区,是蒙西电网输出华北电网的接口,地域辐射优势明显,发展光伏发电,可提供更多绿电,有利于优化能源结构。
4.政策导向优势
作为少数民族地区和西部大开发的中心城市,我市实行民族区域自治政策和西部大开发政策。《呼和浩特市人民政府进一步加快光伏产业发展的若干规定》的出台,将大大促进我市光伏产业的发展。
5、产业聚集优势
(1)形成了以多晶硅材料为主,单晶硅、硅片产业相配套的光伏原材料制造产业集群
随着内蒙古神舟硅业有限责任公司10500吨多晶硅项目投资建设及一期项目的投产、内蒙古大陆光伏材料有限责任公司18000吨多晶硅项目的开工建设,我市将成为多晶硅生产的主要基地之一。已投产的内蒙古晟纳吉光伏材料有限公司,主要生产半导体集成电路和太阳能电池单晶硅棒及切片等产品,预计2010年,单晶硅年产能将达到1000吨。在建的内蒙古中环光伏材料有限公司单晶硅、硅片项目年产能达 800MW~1000MW。已入驻企业使我市光伏产业形成了集聚效应。
(2)我市已成为全国城市光伏应用示范试点城市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已正式批准呼和浩特市为全国光伏应用示范试点城市。我市目前已建成内蒙古神舟硅业光伏基地100kWp并网光伏发电项目。在建的项目有:金山开发区5MWp并网光伏发电站
项目、内蒙古神舟硅业基地1MWp并网光伏发电项目、内蒙古医学院1MWp光伏建筑一体化并网发电项目等。(3)完善的化工产业配套优势
我市有中海油内蒙古天野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内蒙古三联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等大型化工企业,还有硅化工、有机化工等中小型化工企业,为光伏制造业提供了原料支撑。
二、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发展战略及目标
(一)指导思想
坚持科学发展观,以国家新能源政策为导向,以骨干企业为依托,充分发挥我市资源、区位和产业优势,引导产业集聚,优化产业布局,打造完整的光伏产业链,加快光伏产业集群化和规模化发展,使光伏产业成为呼和浩特未来经济新引擎,促进我市经济又好 又快发展。
(二)基本原则
1.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制定规划,坚持开发利用与经济、社会、环境协调发展。产业布局采用相对集中,适度分散的格局。
2.产业集聚,联动发展——利用产业集聚优势,支持核心企业做大做强,提升我市光伏产业的整体竞争能力,吸引发展产业链中游企业,实现产业链整体联动,双向发展。
3.技术牵引,引领优势——立足创新,加强关键技术研发,逐步掌握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进行前瞻性技术部署,以技术引领产业可持续发展。
4.示范先行,创新模式——以光伏发电示范项目的应用和推广为先导,探索并建立光伏发电应用项目建设、投资、盈利等新模式。
5.规范实施,安全环保——严格遵守环境保护和安全生产规定,推进节能减排、资源循环利用,实现清洁生产和安全生产。
6.政策扶持,快速发展——在政策的推动下,强化政策的引导和实施,大力推进光伏示范应用,带动光伏产业整体快速发展。
(三)发展战略和目标 1.发展战略
依据资源禀赋,突出比较优势,选择“哑铃型”发展战略模式,即通过打造多晶硅、硅片原材料生产集聚基地和光伏发电应用示范基地带动中间产业发展,延伸产业配套,形成完整产业链,打造上下联动、配套产业支持,规模化集约化发展的产业格局。
2.发展目标
根据“哑铃型”发展战略要求,以硅材料产业为主导,以大型光伏发电应用为牵引,把我市光伏产业建成国家硅材料生产基地和光伏应用基地。至2020年:
多晶硅实现产能3万吨以上,硅片4000MW;电池片、电池组件实现产能1000MW以上,电池片转换率提高到20%以上;引进100MW非晶硅薄膜电池生产项目;光伏发电累计装机量达2100MW,其中BIPV 100MW,风光互补1000MW,荒漠电站1000MW;构建2个国家级研发机构;引进扶持1—2家产值百亿元、5—10家产值十亿元以上的光伏企业,实现总产值1000亿元以上;每年实现替代常规能源110万
吨标准煤、减少排放二氧化碳280万吨、二氧化硫9300吨、氮氧化物8100吨;提高新能源占比,到2020年光伏发电装机容量占我市总装机容量的15%以上,占全国光伏发电5%左右。
(四)战略实施的两个阶段
1.产业布局和重点发展阶段(2010—2015年)
本阶段完成产业布局,突出“哑铃型”结构两端,重点发展以硅材料制造龙头企业为核心的光伏产业链的前端,同时推进产业链后端的光伏发电示范项目建设,总装机容量突破500MW。
2.打造完整产业链,实现大规模光伏发电并网应用,提升产业整体发展水平阶段(2016—2020年)
本阶段利用两端优势,完成上下游产业带动中间产业和配套产业发展,打造完整的产业链;同期实现我市光伏发电1600MW的大规模并网应用,技术与国际先进水平同步发展。
三、发展框架、重点和布局
(一)产业发展框架
建立以多晶硅、单晶硅、硅片为原材料生产平台,以荒漠电站、风光互补电站和城市BIPV为光伏发电应用平台,带动电池、组件、光伏配套产业的发展,构建“哑铃型”垂直一体化的产业链,在空间上形成“大集中、小分散”的产业格局。
(二)产业发展重点和布局
根据发展战略,重点突出两端竞争优势,实现中间产业和相关配套产业快速联动,搭建技术创新平台。
1.突出上、下游竞争优势(1)高纯硅原材料
多晶硅产业 利用金桥、托电、金山工业园区的电力、化工产业等优势,打造三大光伏原材料生产园区。重点建设神舟硅业万吨级多晶硅项目和大陆多晶硅项目,再引入规模较大多晶硅企业。鼓励多晶硅生产企业进行企业联盟,提高项目的引入门槛,重点引入企业实力雄厚、研发能力强的1—2家大型企业。重点突破改良西门子法生产过程中还原炉系统、氢化系统、尾气干法回收系统以及全过程自动化控制等关键技术,达到或接近世界先进水平。突破太阳能级高纯硅制造新技术,在“十二五”期末实现产业化。
单晶硅拉制、多晶硅铸锭和切片产业 提高单晶硅拉制、多晶硅铸锭的技术水平和标准化生产能力。着力实现超薄、大面积硅片的规模化生产。重点建设晟纳吉和中环拉单晶切片项目,再引进2000MW以上的硅片项目,使之与多晶硅原材料生产能力相匹配。(2)光伏发电应用
依托市区及土左旗(金山)、武川县、和林县、托县、清水河县等地在建或拟建的BIPV、光伏电站、风电场等项目,打造若干光伏发电示范应用区和风光互补发电示范区。重点发展城市光伏建筑一体化和光伏照明示范应用,在学校、医院、机场、青少年活动中心、政府机关等公共建筑建设太阳能光伏建筑一体化的示范应用;选择高速公路、城市主干道、公园、广场、住宅小区、大型建筑景观照明等,重点建设一批太阳能照明示范工程,扩大太阳能应用市场。
大力推进武川县、和林县风光互补发电,在风力发电项目中,选择太阳能光照资源充足、输电线路合理的风电场,重点建设风光互补电站。推进太阳能荒漠电站建设,在我市未利用荒地中,靠近有足够承载能力的主干电网和距离用电负荷中心较近的地方,重点建设太阳能荒漠电站。
2、带动中间产业和配套产业发展(1)电池片、组件产业
利用如意、金山、金川等工业园区电子信息、新材料、新能源产业聚集的优势,打造联接上下游产业链的电池片及组件集群。扩大晶体硅电池生产规模,开发高转换率的太阳能晶体硅电池片,突破组件封装生产设备的关键技术,提高组件封装技术水平。
引入非晶硅薄膜太阳电池项目,通过自主创新与引进消化相结合,逐步实现柔性薄膜电池产业化,重点支持卷对卷柔性薄膜电池生产项目。(2)配套产业
在金桥、金山、金川、如意、托电、武川等工业园区和经济开发区大力发展光伏配套产业,引进和完善硅材料和硅片配套:制氯、制氢、切割液、线锯、石墨制品、坩埚、氮化硅、电极材料等;组件配套:光伏玻璃、光伏系统平衡装臵、电池生产辅助材料、固体照明器件等;光伏系统配套:大功率逆变器、控制器、蓄电池等。(3)开发终端产品
不断开发太阳能钟表、太阳能充电器、太阳能计算器、太阳能换气
扇、太阳能水泵、太阳能玩具等终端产品。
3.建设创新平台
建立以企业技术中心为主体的产业研发平台、区域研发和国际技术合作相互联动的光伏制造和系统应用创新体系。以骨干企业为依托,在光伏产业的几个重点领域建设不同层级的企业技术中心、工程研究中心和重点实验室。重点建设国家级硅材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国家级光伏系统应用技术研究中心,构建太阳能光伏产业关键技术研发平台。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
成立呼市光伏产业领导小组,工作机构设在市发改委,统筹协调光伏产业发展重大事宜,制定配套政策措施,协调各部门行业规划和全市的光伏产业发展规划相衔接,促进产业健康发展。组建光伏产业协会,加强对行业的管理、引导和协调,推动产业有序发展。
(二)实施优惠政策
制定出台关于加快光伏产业发展的政策措施,对光伏项目实施一站式服务,对重大项目实行“特事特办、一事一议”。新建的光伏产业项目用地、用水、用电、用气等实行优惠政策。在符合国家现行规定的前提下实行税费减免政策。在重大科技专项资金中设立一定比例的光伏产业扶持资金,鼓励技术创新和产业发展。制定积极的财政政策鼓励优先采购本地产品实施光电建筑应用示范工程和太阳能示范工程,积极推进地面并网电站建设。
(三)强化电力保障
地方政府和电力部门积极建设光伏产业项目的供电专线和双回路,确保稳定充足供电。根据区域电网的总体布局,按照我市太阳能及其它新能源发电并网的需求,制定我市及周边区域的电力系统规划,进一步加快我市电网建设,解决光伏发电并网接入问题,统筹协调上网结算、并网接口、计量、供电、调度等供配电资源。在绿电入网方面,积极打造智能电网,对目前电网进行全面配套升级,实现数字化管理,涵盖发电、调度、输变电、配电和终端用户各环节,建设经济高效、清洁环保、透明开放的现代电网。
(四)建立标准体系
配合国家光伏产业生产标准的制定,完善以多晶硅等原材料为主的光伏产品技术、生产、质量、检测、安全、环保节能等标准体系。在光伏发电示范应用的同时,总结光伏发电应用的管理、运营经验,配合相关部门制定发电、并网接入标准。
(五)建立光伏产业投融资机制
建立政府与金融机构的沟通协调机制,促进金融机构加大对光伏企业信贷支持力度。对符合条件的光伏企业优先推荐在国内外上市和发行企业债券,并予以全程专项服务。市中小企业担保中心等国资类担保机构,重点对光伏企业的融资提供专项担保服务。
(六)扩大对外开放
加强产业招商,采取“走出去请进来”方式,在招商引资、经贸合作洽谈等大型招商活动中专题推出光伏产业,重大项目招商采
取一对一方式。支持搭建展览、贸易和传媒平台。以“呼和浩特市昭君文化节”为契机,每年7月18日召开以“光伏产业”为主题的新能源论坛,适时举办光伏产业展览、贸易洽谈、大型宣传、研讨会等活动。协调行业部门,强化服务。向国家外汇管理局争取将重点光伏企业的收汇、结汇、用汇按特殊企业对待,提高预收货款等外汇资金的使用效率。适时建设综合保税区或保税库。
(七)加强物流保障
提高物流运输水平,满足光伏生产企业特殊需求。打造物流信息平台,提高物流信息公共服务水平,加强管理。
(八)形成人才培养、培训和激励机制
充分发挥首府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的资源优势,构建研发、设计、制造、安装、调试、运营及管理等光伏产业所需人才的培养、培训体系。对我市光伏产业发展作出突出贡献的单位和个人及技术带头人予以物质奖励。
第二篇:国家太阳能光伏产业“十二五”发展规划
国家太阳能光伏产业“十二五”发展规划
前 言
太阳能资源丰富、分布广泛,是最具发展潜力的可再生能源。随着全球能源短缺和环境污染等问题日益突出,太阳能光伏发电因其清洁、安全、便利、高效等特点,已成为世界各国普遍关注和重点发展的新兴产业。
在此背景下,近年来全球光伏产业增长迅猛,产业规模不断扩大,产品成本持续下降。2009年全球太阳能电池产量为10.66吉瓦(GW),多晶硅产量为11万吨,2010年分别达到20.5GW、16万吨,组件价格则从2000年的4.5美元/瓦下降到2010年的1.7美元/瓦。
“十一五”期间,我国太阳能光伏产业发展迅速,已成为我国为数不多的、可以同步参与国际竞争、并有望达到国际领先水平的行业。加快我国太阳能光伏产业的发展,对于实现工业转型升级、调整能源结构、发展社会经济、推进节能减排均具有重要意义。国务院发布的《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已将太阳能光伏产业列入我国未来发展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重要领域。
根据《工业转型升级“十二五”规划》、《信息产业“十二五”规划》以及《电子信息制造业“十二五”发展规划》的要求,在全面调研、深入研究、广泛座谈的基础上,编制太阳能光伏产业“十二五”发展规划,作为我国“十二五”光伏产业发展的指导性文件。
一、“十一五”发展回顾
(一)我国光伏产业概况
1.产业规模迅速扩大,市场占有率稳居世界前列
“十一五”期间,我国太阳能电池产量以超过100%的年均增长率快速发展。2007~2010年连续4年产量居世界第一,2010年太阳能电池产量约为10GW,占全球总产量的50%。我国太阳能电池产品90%以上出口,2010年出口额达到202亿美元。
2.掌握关键材料生产技术,产业基础逐步牢固
“十一五”期间,我国投产的多晶硅年产量从两三百吨发展至4.5万吨,光伏产业原材料自给率由几乎为零提高至50%左右,已形成数百亿元级的产值规模。国内多晶硅骨干企业已掌握改良西门子法千吨级规模化生产关键技术,规模化生产的稳定性逐步提升。
3.主流产品技术与世界同步,产品质量稳步提高
“十一五”末期,我国晶硅电池占太阳能电池总产量的95%以上。太阳能电池产品质量逐年提升,尤其是在转换效率方面,骨干企业产品性能增长较快,单晶硅太阳能电池转换效率达到17%~19%,多晶硅太阳能电池转换效率为15%~17%,薄膜等新型电池转换效率约为6%~8%。
4.节能减排成效明显,资源利用率大幅提升
光伏产业节能减排取得显著成效,副产物综合利用水平稳步提高,资源利用率整体取得大幅提升。2006年每生产1公斤多晶硅的平均单耗水平为:工业硅1.8公斤~2.0公斤、液氯1.8公斤、综合电耗300千瓦时~350千瓦时,到2010年分别下降为:工业硅1.3
公斤~1.4公斤、液氯1.0公斤、综合电耗160千瓦时~180千瓦时,部分骨干企业达到130千瓦时~150千瓦时。生产晶硅太阳能电池的多晶硅用量从2006年的11克/瓦下降到2010年的7克~8克/瓦。
5.生产设备不断取得突破,本土化水平不断提高
国产单晶炉、多晶硅铸锭炉、开方机等设备逐步进入产业化,占据国内较大市场份额。晶硅太阳能电池专用设备除全自动印刷机和切割设备外基本实现了本土化并具备生产线“交钥匙”的能力。硅基薄膜电池生产设备初步形成小尺寸整线生产能力。2010年我国光伏专用制造设备销售收入超过40亿元,出口交货值达到1亿元。
6.国内光伏市场逐步启动,装机量快速增长
我国已相继出台了《太阳能光电建筑应用财政补助资金管理暂行方法》和《关于实施金太阳示范工程的通知》等政策,并先后启动了两批总计290兆瓦(MW)的光伏电站特许权招标项目。截至2010年,我国累计光伏装机量达到800MW,当年新增装机容量达到500MW,同比增长166%。
(二)我国光伏产业发展特点
1.充分利用国外市场要素,产业发展国际化程度高
我国光伏产业充分运用国内外资金、人才两大市场要素,“十一五”末期,已有数十家企业实现海外及国内上市,产品广销国际市场。国内光伏企业以民营企业为主,主要企业实力不断增强,有4家企业太阳能电池产量位居全球前十,成为国际知名企业。
2.自主创新与引进吸收相结合,形成自主特色产业体系
通过自主创新与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相结合,初步形成了具有我国自主特色的光伏产业体系,多晶硅、电池组件及控制器等制造水平不断提高,制造设备的本土化率已经超过50%,太阳能电池的质量和技术水平也逐步走向世界前列。
3.产业链上下游协同发展,推动光伏发电成本下降
“十一五”期间,我国光伏产业突破材料、市场以及人才等发展瓶颈,产业规模迅速壮大,上下游完整产业链基本成型。我国光伏产业的崛起带动了世界光伏产业的发展,有效地推动了技术进步,降低了光伏产品成本,加快了全球光伏产业应用步伐。
4.产业呈现集群化发展,有效提高区域竞争力
我国光伏产业区域集群化发展态势初步显现,依托区域资源优势和产业基础,国内已形成了江苏、河北、浙江、江西、河南、四川、内蒙等区域产业中心,并涌现出一批国内外知名且具有代表性的企业,主要企业初步完成垂直一体化布局,加快海外并购和设厂,向国际化企业发展。
二、“十二五”面临形势
目前,各主要发达国家均从战略角度出发大力扶持光伏产业发展,通过制定上网电价法或实施“太阳能屋顶”计划等推动市场应用和产业发展。国际各方资本也普遍看好光伏产业:一方面,光伏行业内众多大型企业纷纷宣布新的投资计划,不断扩大生产规模;另一方面,其他领域如半导体企业、显示企业携多种市场资本正在或即将进入光伏行业。
从我国未来社会经济发展战略路径看,发展太阳能光伏产业是我国保障能源供应、建设低碳社会、推动经济结构调整、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要方向。“十二五”期间,我国光伏产业将继续处于快速发展阶段,同时面临着大好机遇和严峻挑战。
(一)我国光伏产业面临广阔发展空间
世界常规能源供应短缺危机日益严重,化石能源的大量开发利用已成为造成自然环境污染和人类生存环境恶化的主要原因之一,寻找新兴能源已成为世界热点问题。在各种新能源中,太阳能光伏发电具有无污染、可持续、总量大、分布广、应用形式多样等优点,受到世界各国的高度重视。我国光伏产业在制造水平、产业体系、技术研发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发展基础,国内外市场前景总体看好,只要抓住发展机遇,加快转型升级,后期必将迎来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
(二)光伏产业、政策及市场亟待加强互动
从全球来看,光伏发电在价格上具备市场竞争力尚需一段时间,太阳能电池需求的近期成长动力主要来自于各国政府对光伏产业的政策扶持和价格补贴;市场的持续增长也将推动产业规模扩大和产品成本下降,进而促进光伏产业的健康发展。目前国内尚未完全建立支持光伏应用的政策体系和促进光伏发电持续发展的长效互动机制,太阳能电池产品多数出口海外市场,产业发展受国际金融危机和海外市场变化影响很大,对外部市场的依存度过高,不利于持续健康发展。
(三)面临国际经济动荡和贸易保护的严峻挑战
近年来全球经济发展存在动荡形势,一些国家的新能源政策出现
调整,相关补贴纷纷下调,对我国光伏产业发展有较大影响。同时,欧美等国已发生多起针对我国光伏产业的贸易纠纷,类似纠纷今后仍将出现,主要原因有:一是我国太阳能电池成本优势明显,对国外产品造成压力;二是国内光伏市场尚未大规模启动,产品主要外销,可能引发倾销疑虑;三是我国相关标准体系尚不完善,存在产品质量水平参差不齐等问题。
(四)新工艺、新技术快速演进,国际竞争不断加剧
全球光伏产业技术发展日新月异:晶体硅电池转换效率年均增长1个百分点,薄膜电池技术水平不断提高,纳米材料电池等新兴技术发展迅速,太阳能电池生产和测试设备不断升级。而国内光伏产业在很多方面仍存在较大差距,国际竞争压力不断升级:多晶硅关键技术仍落后于国际先进水平,晶硅电池生产用高档设备仍需进口,薄膜电池工艺及装备水平明显落后。
(五)市场应用不断拓展,降低成本仍是产业主题
太阳能光伏市场应用将呈现宽领域、多样化的趋势,适应各种需求的光伏产品将不断问世,除了大型并网光伏电站外,与建筑相结合的光伏发电系统、小型光伏系统、离网光伏系统等也将快速兴起。太阳能电池及光伏系统的成本持续下降并逼近常规发电成本,仍将是光伏产业发展的主题,从硅料到组件以及配套部件等均将面临快速降价的市场压力,太阳能电池将不断向高效率、低成本方向发展。
三、指导思想、基本原则与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抓住当前全球大力发展新能源的大好机遇,紧紧围绕降低光伏发电成本、提升光伏产品性能、做优做强我国光伏产业的宗旨,着力推动关键技术创新、提升生产工艺水平、突破装备研发瓶颈、促进市场规模应用,使我国光伏产业的整体竞争力得到显著提升。
(二)基本原则
1.立足统筹规划,坚持扶优扶强
加强国家宏观政策引导,坚持做好行业统筹规划和产业合理布局,规范光伏产业健康发展。集中力量支持优势企业做优做强,鼓励重点光伏企业推进资源整合和兼并重组。
2.支持技术创新,降低发电成本
以企业为技术创新和产业发展的主体,强化关键技术研发,提升生产工艺水平,从高纯硅材料规模化生产、电池转换效率提高、生产装备国产化、新型电池和原辅材料研发、系统集成等多方面入手,努力降低光伏发电成本。
3.优化产业环境,扩大光伏市场
推动各项光伏扶持政策的落实,调动各方面的资源优势,优化产业发展环境。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巩固国际市场,扩大国内多样化应用,使我国光伏产业的发展有稳定的市场依托。
4.加强服务体系建设,推动产业健康发展
加强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建立健全光伏标准及产品质量检测认证体系,严格遵守环境保护和安全生产规定,推进节能减排、资源循环
利用,实现清洁生产和安全生产。
(三)发展目标
1.经济目标
“十二五”期间,光伏产业保持平稳较快增长,多晶硅、太阳能电池等产品适应国内光伏发电装机容量规模要求(10GW),同时积极满足国际市场发展需要。支持骨干企业做优做强,到2015年形成:1家5万吨级多晶硅企业,2~3家万吨级多晶硅企业;1~2家5GW级太阳能电池企业,7~9家GW级太阳能电池企业;1家年销售收入过千亿元的光伏企业,3~5家年销售收入过500亿元的光伏企业;3~4家年销售收入过10亿元的光伏专用设备企业。
2.技术目标
多晶硅生产实现产业规模、产品质量和环保水平的同步提高,还原尾气中四氯化硅、氯化氢、氢气回收利用率不低于98.5%、99%、99%,到2015年平均综合电耗低于120千瓦时/公斤。单晶硅电池的产业化转换效率达到21%,多晶硅电池达到19%,非晶硅薄膜电池达到12%,新型薄膜太阳能电池实现产业化。光伏电池生产设备和辅助材料本土化率达到80%,掌握光伏并网、储能设备生产及系统集成关键技术。
3.创新目标
到2015年,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显著增强,涌现出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品牌企业,掌握光伏产业各项关键技术和生产工艺。技术成果转化率显著提高,标准体系建设逐步完善,国际影响力大大增强。
充分利用已有基础,建立光伏产业国家重点实验室及检测平台。
4.光伏发电成本目标
到2015年,光伏组件成本下降到7000元/千瓦,光伏系统成本下降到1.3万元/千瓦,发电成本下降到0.8元/千瓦时,光伏发电具有一定经济竞争力;到2020年,光伏组件成本下降到5000元/千瓦,光伏系统成本下降到1万元/千瓦,发电成本下降到0.6元/千瓦时,在主要电力市场实现有效竞争。
四、“十二五”主要任务
(一)推动工艺技术进步,实现转型升级
发展清洁、安全、低能耗、高纯度、规模化的多晶硅生产技术,提高副产物综合利用率,缩小与国际生产水平的差距。实现太阳能电池生产技术的创新发展,鼓励规模化生产,提高光伏产业的核心竞争力。推动行业节能减排。密切关注清洁、环保的新型光伏电池及材料技术进展,加强技术研发。
(二)提高国产设备和集成技术的研发及应用水平
以提高产品质量和光电转换效率、降低生产能耗为目标,支持多晶硅、硅锭/硅片、电池片及组件、薄膜电池用关键生产设备以及发电应用设备研发与产业化,加强国产设备的应用。推动设备企业与光伏产品企业加强技术合作与交流。
(三)提高太阳能电池的性能,不断降低产品成本
大力支持低成本、高转换效率和长寿命的晶硅太阳能电池研发及产业化,降低电池产品成本和最终发电成本,力争尽快实现平价上网。
推动硅基薄膜、铜铟镓锡薄膜等电池的技术进步及产业化进程,提高薄膜电池的转率效率。
(四)促进光伏产品应用,扩大光伏发电市场
积极推动上网电价政策的制定和落实,并在农业、交通、建筑等行业加大光伏产品的研发和应用力度,支持建立一批分布式光伏电站、离网应用系统、光伏建筑一体化(BIPV)系统、小型光伏系统及以光伏为主的多能互补系统,鼓励大型光伏并网电站的建设与应用,推动完善适应光伏发电特点的技术体系和管理体制。
(五)完善光伏产业配套服务体系建设
建立健全标准、专利、检测、认证等配套服务体系,加强光伏行业管理与服务,支持行业自律协作。积极参与国际标准制定,建立完善符合我国国情的光伏国家/行业标准体系,包括多晶硅材料、电池/组件的产品标准,光伏生产设备标准和光伏系统的验收标准等。加快建设国内认证、检测等公共服务平台。
五、“十二五”发展重点
(一)高纯多晶硅
支持低能耗、低成本的太阳能级多晶硅生产技术。在现有的基础上,通过进一步的研究、系统改进及完善,支持研发稳定的电子级多晶硅生产技术,并建立千吨级电子级多晶硅生产线。突破高效节能的大型提纯、高效氢气回收净化、高效化学气相沉积、多晶硅副产物综合利用等装置及工艺技术,建设万吨级高纯多晶硅生产线,综合能耗小于120千瓦时/公斤。
(二)硅碇/硅片
支持高效率、低成本、大尺寸铸锭技术,重点发展准单晶铸锭技术。突破150微米~160微米以下新型切片关键技术,如金刚砂、钢线切割技术,提高硅片质量和单位硅材料出片率,减少硅料切割损耗。
(三)晶硅电池
大力发展高转换率、长寿命晶硅电池技术的研发与产业化。重点支持低反射率的绒面制备技术、选择性发射极技术及后续的电极对准技术、等离子体钝化技术、低温电极技术、全背结技术的研究及应用。关注薄膜硅/晶体硅异质结等新型太阳能电池成套关键技术。
(四)薄膜电池
重点发展非晶与微晶相结合的叠层和多结薄膜电池。降低薄膜电池的光致衰减,鼓励企业研发5.5代以上大面积高效率硅薄膜电池,开发柔性硅基薄膜太阳电池卷对卷连续生产工艺等。及时跟进铜铟镓硒和有机薄膜电池的产业化进程,开发并掌握低成本非真空铜铟镓锡薄膜电池制备技术、磁控溅射电池制备技术、真空共蒸法电池制备技术、规模化制造关键工艺。
(五)高效聚光太阳能电池
重点发展高倍聚光化合物太阳能电池产业化生产技术,聚光倍数达到500倍以上,产业化生产的电池在非聚光条件下效率超过35%,聚光条件下效率超过40%,衬底剥离型高倍聚光电池转化效率在非聚光条件下效率超过25%。突破高倍聚光太阳电池衬底玻璃技术、高效率高倍聚光化合物太阳电池技术、高倍率聚光电池测试分析和稳定性
控制技术等,及时发展菲涅尔和抛物镜等配套设备。
(六)BIPV组件
重点发展BIPV组件生产技术,包括可直接与建筑相结合的建材,应用于厂房屋顶、农业大棚及幕墙上的双玻璃BIPV组件、中空玻璃组件等,解决BIPV组件的透光、隔热等问题,设计出美观、实用、可直接作为建材和构件用的BIPV组件。扩大建筑附着光伏(BAPV)组件应用范围。
(七)光伏生产专用设备
支持还原、氢化等多晶硅生产设备,大尺寸、低能耗、全自动单晶炉,吨级多晶硅铸锭炉,大尺寸、超薄硅片多线切割机,硅片自动分选机等关键生产设备。支持多槽制绒清洗设备、全自动平板式等离子体增强化学汽相沉积(PECVD)、激光刻蚀机、干法刻蚀机、离子注入机、全自动印刷机、快速烧结炉等晶硅太阳能电池片生产线设备和PECVD等薄膜太阳能电池生产设备。促进光伏生产装备的低能耗、高效率、自动化和生产工艺一体化。
(八)配套辅料
在关键配套辅料方面,实现坩埚、高纯石墨、高纯石英砂、碳碳复合材料、玻璃、乙烯-醋酸乙烯共聚物(EVA)胶、背板、电子浆料、线切割液等国产化。
(九)并网及储能系统
掌握太阳能光伏发电系统集成技术、百万千瓦光伏发电基地的设计集成和工程技术,开发大功率光伏并网逆变器、储能电池及系统、光伏自动跟踪装置、数据采集与监控系统、风光互补系统等。
(十)公共服务平台建设
支持有能力的企事业单位建设国家级光伏应用系统检测、认证等公共服务平台,包括多晶硅、电池片和组件、薄膜电池的检测,光伏系统工程的验收等。支持相关服务平台开展行业共性问题研究,制定和推广行业标准,研发关键共性技术等。
六、政策措施
(一)提升光伏能源地位,加强产业战略部署
光伏能源是一种可持续、无污染、总量大的绿色新能源,应当充分认识太阳能光伏发电的战略价值和重要意义,切实在国家能源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总体部署中予以统筹考虑,提升太阳能光伏产业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战略地位。通过实施工业转型升级和可再生能源等相关规划,统筹制订产业、财税、金融、人才等扶持政策,积极促进我国光伏产业健康发展。
(二)加强行业管理,规范光伏产业发展
根据产业政策要求和行业发展实际需要,切实加强行业管理,推动行业节能减排,规范我国光伏产业发展,建立健全光伏行业准入制度,引导地方政府坚决遏制低水平重复建设,避免一哄而上和市场恶性竞争。推动相关职能部门联合加强产品检查,对于不达环保标准、出售劣质产品、扰乱正常市场竞争秩序的企业,依照相关规定给予处罚和整顿。
(三)着力实施统筹规划,推进产业合理布局
加强行业统筹规划,推动企业转型升级,坚持市场主导与政府引导相结合,扶持产业链完备、已具有品牌知名度的骨干企业做优做强。鼓励实力领先的光伏企业依靠技术进步、优化存量、扩大发展规模,实施“走出去”战略,积极参与国际产业竞争。实施差异化政策,引导多晶硅等产业向西部地区转移。推动资源整合,鼓励企业集约化开发经营,支持生产成本低、竞争力强的企业兼并改造生产经营不佳的光伏企业。
(四)积极培育多样化市场,促进产业健康发展
推动制订和落实上网电价实施细则,继续实施“金太阳工程”等扶持措施,鼓励光伏企业与电力系统等加强沟通合作,加快启动国内光伏市场。坚持并网发电与离网应用相结合,以“下乡、富民、支边、治荒”为目标,支持小型光伏系统、离网应用系统、与建筑相结合的光伏发电系统等应用,开发多样化的光伏产品。通过合理的电价标准、适度的财政补贴和积极的金融扶持,积极扩大国内光伏市场。
(五)支持企业自主创新,增强产业核心竞争力
支持光伏企业转型升级,通过技术改造等手段扶持掌握自主技术的骨干企业,巩固和提高核心竞争力。加大对光伏产业技术创新的扶持力度,重点支持多晶硅节能降耗、副产物综合利用、太阳能电池高效高质和低成本新工艺技术的研发和产业化项目。加强产学研结合,支持关键共性技术研发,全面提升本土化光伏设备技术水平。加大人才培养力度,支持建立企业技术研发中心与博士后科研流动站。
(六)完善标准体系,推动检测认证、监测制度建设
重视光伏产品和系统标准体系建设,以我国自主知识产权为基础,结合国内产业技术实际水平,推动制定多晶硅、硅锭/硅片、太阳能电池等产品和光伏系统相关标准,积极参与制订国际标准,建立健全产品检测认证、监测制度,促进行业的规范化、标准化发展。加强对光伏产品质量标准符合性的行业管理,避免劣质产品流入市场。推动企业加强光伏产品回收。
(七)加强行业组织建设,积极参与国际竞争
建立健全光伏行业组织,推动行业自律管理,加强行业交流与协作,集中反映产业发展愿景,打造国内光伏产业合作创新平台。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以行业组织为纽带,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提高产业应对国际竞争和市场风险的能力。加强国际交流和合作,优化产业发展环境,完善出口风险保障机制,鼓励企业积极争取海外资金,巩固和拓展国际市场。
第三篇:光伏产业优惠政策
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发挥价格杠杆作用
促进光伏产业健康发展的通知
发改价格[2013]1638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发展改革委、物价局:
为充分发挥价格杠杆引导资源优化配置的积极作用,促进光伏发电产业健康发展,根据《国务院关于促进光伏产业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2013]24号)有关要求,决定进一步完善光伏发电项目价格政策。现就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光伏电站价格
(一)根据各地太阳能资源条件和建设成本,将全国分为三类太阳能资源区,相应制定光伏电站标杆上网电价。各资源区光伏电站标杆上网电价标准见附件。
(二)光伏电站标杆上网电价高出当地燃煤机组标杆上网电价(含脱硫等环保电价,下同)的部分,通过可再生能源发展基金予以补贴。
二、分布式光伏发电价格
(一)对分布式光伏发电实行按照全电量补贴的政策,电价补贴标准为每千瓦时0.42元(含税,下同),通过可再生能源发展基金予以支付,由电网企业转付;其中,分布式光伏发电系统自用有余上网的电量,由电网企业按照当地燃煤机组标杆上网电价收购。
(二)对分布式光伏发电系统自用电量免收随电价征收的各类基金和附加,以及系统备用容量费和其他相关并网服务费。
三、执行时间
分区标杆上网电价政策适用于2013年9月1日后备案(核准),以及2013年9月1日前备案(核准)但于2014年1月1日及以后投运的光伏电站项目;电价补贴标准适用于除享受中央财政投资补贴之外的分布式光伏发电项目。
四、其他规定
(一)享受国家电价补贴的光伏发电项目,应符合可再生能源发展规划,符合固定资产投资审批程序和有关管理规定。
(二)光伏发电项目自投入运营起执行标杆上网电价或电价补贴标准,期限原则上为20年。国家根据光伏发电发展规模、发电成本变化情况等因素,逐步调减光伏电站标杆上网电价和分布式光伏发电电价补贴标准,以促进科技进步,降低成本,提高光伏发电市场竞争力。
(三)鼓励通过招标等竞争方式确定光伏电站上网电价或分布式光伏发电电价补贴标准,但通过竞争方式形成的上网电价和电价补贴标准,不得高于国家规定的标杆上网电价和电价补贴标准。
(四)电网企业要积极为光伏发电项目提供必要的并网接入、计量等电网服务,及时与光伏发电企业按规定结算电价。同时,要及时计量和审核光伏发电项目的发电量与上网电量,并据此申请电价补贴。
(五)光伏发电企业和电网企业必须真实、完整地记载和保存光伏发电项目上网电量、自发自用电量、电价结算和补助金额等资料,接受有关部门监督检查。弄虚作假的视同价格违法行为予以查处。
(六)各级价格主管部门要加强对光伏发电上网电价执行和电价附加补助结算的监管,确保光伏发电价格政策执行到位。
一、标杆电价执行期限的决定
根据国发〔2013〕24号《国务院关于促进光伏产业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标杆电价、电价补贴执行期限为20年(光伏发电项目自投入运营起,即240个月),因此电站计算周期为20年+建设期模式。
二、电价及补贴的深度分析
根据财建[2013]390号《关于分布式光伏发电实行按照电量补贴政策等有关问题的通知》、发改价格[2013]1638号《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发挥价格杠杆作用促进光伏产业键康发展的通知》,国家对分布式光伏发电项目实行按照全电量补贴的政策、不论自发自用部分还是上网部分按电量给予补贴,补贴资金通过电网企业转付给分布式光伏发电项目单位。
由于分布式项目补贴为电网转付中央财政补贴,其补贴对象为可再生能源发电企业,国家税务总局公告2013年第3号《关于中央财政补贴增值税有关问题的公告》,此部分补贴无需缴纳增值税。
地方政府给予的额外光伏电站度电补贴由于涉及到国家上网标杆电价的改动,江苏、辽宁等地方补贴政策肯定会有进一步调整的可能,目前地方补贴政策尚未出台,地方对于上网光伏电站的补贴肯定也会有进一步下调。
分布式光伏发电系统自用有余上网的电量,由电网企业按照当地燃煤机组标杆上网电价收购,其电价中明确包含脱硫等环保电价。分区标杆上网电价政策适用于2013年9月1日后备案(核准),以及2013年9月1日前备案(核准)但于2014年1月1日及以后投运的光伏电站项目;电价补贴标准适用于除享受中央财政投资补贴之外的分布式光伏发电项目。
第四篇:光伏产业调研提纲(推荐)
光伏产业调研提纲
1、企业当前运行情况?(主要产品,一年来的订单情况、产能发挥情况、生产经营情况、6.30前后形势比较)
2、产品市场价格的波动情况,对企业盈利的影响?
3、主要原材料、设备、易耗材料的价格变动情况?
4、产品的市场销售方向(国内配套、销信海外)?
5、产品技术水平参数,在同行业中的地位?
6、当前行业发展的主要困难是什么(资金、劳动力、技术、市场)?
7、对当前行业发展趋势的判断(哪个环节是热点、行业盈利水平预测、技术发展趋势、行业内企业竞争或协作的趋势、光伏产品向哪些应用延伸)?
8、对国内来年光伏市场的预测?
9、光伏与其他太阳能产品之间比较,具备哪些特点?
10、企业发展的定位(提升产品、突破技术、优化管理、参与资本运作、产业链条方面的延伸)
11、对政府支持光伏行业发展的建议(引导市内企业之间如何合作、行业之间如何融合、支持产品出口政策等)?
第五篇:太阳能光伏产业工作总结
真抓实干出实效 主动作为谱新篇
太阳能光伏产业是**市战略性新兴产业重点支持和发展的领域之一。位于常熟市的**光伏高技术特色产业基地现已集聚光伏企业50余家,产品涵盖光伏组件、光伏产品应用、光伏系统、测试设备、EVA、太阳能绝缘背板、钢化玻璃等方面,初步形成了创新能力强、产业链丰富、配套不断完善的光伏高新技术产业集群。面对光伏产业依然严峻的形势,**光伏特色产业基地努力扩大产业影响,拓展产业链条,发挥产业集聚效应,维持了快速健康地发展。预计2015 年实现产值200亿元,同比增长10%以上。
一是努力扩大产业影响力。近年来,基地多措并举,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多渠道扩大产业影响。借助光伏协会及光伏战略技术联盟为平台,邀请国内外众多知名光伏专家学者莅临指导;与美国美南中国专家协会联合会合作,利用科技人才创业服务平台,加速吸引光伏产业的海内外优秀人才和项目;有效运用政府搭台,企业唱戏的形式,组织人员积极参加国内各个大型光伏展会,宣传和推广基地和相关企业;先后派遣上百人次赴上海、浙江,**等地拜访潜在客户,全面开拓光伏相关市场。2015年,前来基地考察交流的国内外客商超过30批次,产业的知名度得到显著提升。
二是发挥产业集聚效应。目前,入驻基地的光伏企业已超过50家,形成了相当完备的光伏组件及其配套产品产业链。龙头企业阿特斯和中利腾晖销售情况有了较大增长,有效带动基地整体产值的提高;福斯特、**中来两家公司顺利上市;赛历、广晟、长发、华融等一批配套企业销售突破亿元,瑞德、英特美、泰岳等一批配套企业销售突破5000万元;基地本地化采购稳步推进,近10家基地企业加入到采购群中,有效拉动了内需。另外,基地有针对性地洽谈了博硕光电的光伏自动化设备,宁夏小牛的串焊机设备,釜川科技的清洗设备等多个项目,正将产业链延伸到光伏精密机械和光伏电站应用方面。
三是加快产业转型升级。基地内企业原上马的光伏项目仍以生产低附加值的组件配套产品的居多,对产业的引领作用甚微。近年来,基地在项目的引进中优先选择光伏精密机械设备类和光伏电站应用类等中高端类光伏产业项目,努力扩大光伏精密机械设备类的规模,形成一整套太阳能光伏发电设备设计、安装、调试、维护的服务体系。支持中利腾晖、阿特斯、**中来等龙头领军企业不断丰富产品链和加强技术研发及创新,鼓励各类中小光伏企业建立更完善的技术研发创新体系,促进基地光伏产业技术革新,实现转型升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