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当前村务公开面临的问题原因及对策[小编推荐]
当前村务公开面临的问题原因及对策
汪恭礼
村务公开目的是“给群众一个明白,还干部一个清白”,对于防止干部黑箱操作,缓解农村干群关系,起了一些作用。时下,各地农村都推行了村务公开,普遍设置了村务公开栏,把村里的重大事项定期向村民们公布,这无疑是农村基层民主建设中的一大进步。1998年正式颁行的《村民委员会组织法》也用很大篇幅对村务公开的形式、内容作了规定。笔者在乡村工作十几年,并作为安徽省第二批选派到村任职干部,在十几年的农村工作中发现,村务公开的效果与预期的目的仍有很大差距,没有真正起到村务公开的作用,主要还存在以下不容忽视的问题:
1、村务公开不规范,内容不完整。有些地方的村务公开工作不够深入和规范,一是公开时间不及时,对一些需要公开的事项不按规定时间要求公开,有的半年多或一年才公开一次,公开时间间隔太长;有的随心所欲,啥时想公开就公开,不想公开就不公开;有的只在上级检查时才公开,平时无人问津。二是公开形式单一,公开地点不适中。当前农村村务公开的形式仅限于公开栏的形式出现,有的制作太简单,流于形式,形式单一,不便于让大多数村民群众了解知悉村务。有的把公开栏建在不便于群众光顾的地方,群众难以观看监督;有的村对公开栏缺乏管护,风吹日晒雨淋及人为损坏严重,难以使用;有的还没有公开栏,把村务公开当作捎带事,只是在开会或干其它事时对有关情况作以顺便公布。三是公开内容不完整,有的只公布数额较小的费用,不公布大额开支,个别村只公开一些不痛不痒的内容,而对群众意见大的“热点”、“重点”等问题遮遮掩掩,不愿公开甚至不公开、半公开,避重就轻;四是公开程序不严谨,有的公开程序太简单,只公布了办事结果,缺少法定的程序。公开中的有关事项主要由乡镇和村干部唱“独角戏”,未按程序通过民主理财小组和村务公开监督小组的审查,使村务公开缺乏说服力。五是公开制度坚持不够。有的虽有制度,但缺乏可操作性,与本村实际结合不够紧密,制度上墙后成了摆设。
2、内部监督机制不完善。目前,一些基层组织没有一套完善的内部监督制约机制,村民会议、村民代表会议和村务公开监督小组等村民自治组织未充分发挥作用,甚至形同虚设。一是有的村,“一会两组”(村民代表会、民主理财小组、民主监督小组)中村组干部太多,在一定程度上消弱了群众监督力度,失去了群众监督的意义。二是有的“一会两组”中的群众代表不合法,不经群众选举,而由干部按照自己的意愿指定。三是对群众代表作用发挥不够,重大事项不通知其参与,不和群众代表商量,执行村民代表大会决议随心所欲,顺意就执行,不顺意就不执行,使“一会两组”的决议和意见难以落实,“一会两组”机构形同虚设,监督作用流于形式。同时,村务公开缺乏必要的制度保证,一些与之相关的制度不够配套完善,该建立的没有建立,该落实的没有落实,加之考核与奖罚也不完全到位,影响了村务公开的质量和效果。
3、管理不到位。围绕村务公开工作,各职能部门都作了大量工作,但还存在多头管理、“九龙治水”的问题,组织部、纪委、民政、农委等多家单位从各自不同的角度抓工作,职能相互交叉,有时使得基层无所适从,不利于提高工作效率。同时,村务公开的主体是村干部和村集体的有关问题,监督的主体是广大村民,在当前二者之间还缺乏有机联系,互动性不够,存在“两张皮”的问题。从我所在的水东镇各村来看,村务公开工作没有一个具体部门来抓,如财务公开就是每季度结束后,由农经站根据村报账员报送的发票汇总后,填制汇总表,再由村报账员带回后张贴。
4、轻视公开后的反馈。对有些事项的公开,只重视公开的形式,而轻视公开后的情况收集和处理,有公开无落实,很少认真考虑公开后如何搜集群众的反馈意见,认为公开了就万事大吉。尤其是个别乡镇和村对干部群众提出的意见、建议及举报的事项不能正确对待,该正面答复解释的不答复解释,该及时整改解决的不整改解决,能拖则拖,有的还冷言相讥,导致群众集体上访或越级上访,影响农村社会稳定大局。
村里的情况村民仍然不清楚,黑箱操作仍然存在,村级财务仍然混乱。比较突出的问题是村务公开的内容比较笼统,村民们往往只知其一不知其二。特别是村民最关心的财务公开,一般只公布花了多少钱,却未公布为什么要花这些钱,“其他支出”数目也很大,这就导致村民们对公开有疑问、有意见。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1、村干部思想认识不到位。一些村干部对村务公开的重要性还认识不够,没有把村务公开变成自觉行动,而是被动性大于主动性。从我所在的水东镇来看,村民对村里的事情大致了解,与村干部相互间都很熟悉,村里的事情一公开,村民心里就有了底,村民心中的正义与村干部的作为之间就划出了对与不对的界线。有的村干部担心那些乱七八糟的事情被公开出来,有的村干部知道村务公开会让那些对自己不利的信息和证据被村民知道,从而让自己的日子不好过,因而村干部对村务不敢公开,怕暴露问题、怕失权、怕揭短、怕群众提意见、怕引发矛盾,导致群众上访,怕挨上级批评,从而不想或不愿公开;有的避重就轻,对重大事项或群众关心的热点问题采取回避态度;有相当一部分村干部,对务公开的重大意义认识浅薄,对村务公开这一民主管理制度缺乏全面系统的理解,因而导致思想上重视不够,工作上力度不大,行动上步伐迟缓,造成公开不及时、不完整,数字较粗糙笼统等。有的村干部对村务公开的内容、时间、程序和方法了解掌握不够,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往往无从下手,不尽如人意,并且制度约束不严格,履行职责不认真,工作落实不到位,使村务公开达不到预期目的。有的村干部受利益驱动,怕公开会损伤小团体和个人利益,敷衍应付,支吾差事。也有不少村怕麻烦,不按时公开。
2、一些规章制度让村务无法公开。根据安徽省有关规定,村级财务实行零招待,而实际工作中根本做不到。村干部在本村开展工作时,可以回家吃饭,但外出办事时又怎么办?如我下派任职村与一个村民组发生了山林权纠纷,官司由中院打到了高院。在省城开庭时,我们参加开庭的村干部、证人、林业部门有关同志、区政府法制办的同志以及律师的吃住费用均由村里开支。同时,根据安徽省有关规定,报刊征订视各村经济条件而定,条件好的村最多不得超过800元,条件不好的村最多不得超过500元。从我镇各村情况来看,多得3000多元,最少的也有1200多元。这些与规章制度相违背的开支怎么公开?
3、广大村民参与村务管理的意识不强。一是一些群众在思想上也存在种种困惑和疑虑,担心公开工作能否真的行得通、落得实、有成效,是否会搞“花架子”、做表面文章、解决不了实际问题,从而思想上缺乏信心,参与监督意识不强。二是一些群众认为经济工作是硬指标,村干部搞好了,他们得到了实惠,而村务公开工作是软任务,只是个形式问题,由此对村务公开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听之任之,不认真参与。三是在平常的日子里,群众也都不愿意与村干部搞得太僵,得罪村干部对自己有啥好处?尽管群众的对村务感到困惑和听到传言,但缺乏实在的证据。就是证据清楚,村民也不会得罪村干部,公开跳出来要求清理村组财务。四是一些村有选择地公开一些事情,所谓“该公开的不公开,不需要公开的都公开”,群众到村务公开栏看到的都是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在村务公开栏上找不出自己想要的信息,因此对村务公开的兴趣降低,信心骤减,村干部不久也以村民无兴趣而减少村务公开的次数与项目,村务公开有名无实,最后形式也都不做了。
4、乡镇党委、政府重视不够,督促不力。中央颁布了村务公开的政策,各省也出台了村务公开实施办法,市县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但到了乡镇却“雷声大雨声小”。一是一些乡镇为创造“政绩”,争时间、抢速度,只顾追求轰动效应而不注重质量和实效,以为发个文件、开个会议或者建个公开栏,就万事大吉,对于进一步抓好财务清理、后续监管、民主评议、监督考核等一系列重要环节置之不理。二是一些乡镇干部到村里吃喝、拿要,得到过村里的好处,这些好处不能说。三是村组干部即使有些问题,乡镇一般都知道,只是睁一只眼闭一眼。如有些村组干部经济上有些问题,也不能让村民查帐查出来。因为乡镇有时就是有意让村组干部在正当收入之外有些贪占挪用来调动他们为乡镇工作的积极性。村组干部经济上有一点问题,乡镇就组织起来查处,打击了所有村组干部的积极性,乡镇如何可以依托村组干部这条腿呢?根据《干部任用条例》,乡镇干部的提拨离不村组干部的推荐,同时,村组干部一般都镇人大(党)代表,乡镇领导的选举也离不开村组干部,乡镇干部考虑自己的仕途而不敢得罪村组干部。即使村组干部有些小问题,乡镇干部也会主动帮他们掩饰。因此,村民要求查帐也就是要求村组财务公开,在这个方面会被乡镇和村干部百般阻挠,很少有认真去查村组帐目的情况。即使查帐,乡镇也会将查帐的人安排为自己的人,真正熟悉村里情况的本村村民反而不安排进来,这样查帐只是为了走走过场而已。有了乡镇的保护,村组干部的胆子就会更大一些,村务公开当然不能起到什么作用。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只有坚持把村务公开作为事关民生的重要举措来抓,有针对性地改进存在的问题,形成更加良好的村务公开氛围,才能推进村务公开工作制度化和规范化。
1、深化宣传教育,不断提高认识。要充分利用各种方式和渠道,广泛宣传村务公开的目的、意义、方式、方法、要求和标准,让乡村干部克服思想顾虑,树立公仆意识和群众、法制观念,做到勤政廉政,切实解决怕公开、担心公开、不愿公开、不敢公开、不重视公开和不懂公开的问题。同时,广泛深入地宣传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和决策权,充分调动他们参与村务公开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切实解决群众不关心、不参与、不会监督、不敢监督公开等问题,为村务公开奠定坚实的思想基础。同时,要从实际出发,分类指导,坚持实际、实用、实效的原则,加强对乡村干部的培训,使乡村干部全面掌握相关的法律法规和政策,熟悉村务公开工作的具体操作程序,掌握指导开展村务公开的基本知识,进一步明确各自职责,自觉养成尊重农民意愿、办事透明公开的工作方法。
2、整合部门力量,加强指导督办。县、乡(镇)、村三级要结合实际,进一步完善村务公开工作领导小组,设立专门的办事机构,确定具体的办公地点,强化各单位、人员的工作职责,严格落实村务公开工作责任制,切实解决好村务公开工作中存在的实际问题,做到既各司其职、各尽其责,又密切配合、相互协作,形成推进村务公开工作的整体合力,促使村务公开工作更加规范化、制度化。各乡镇、村及相关部门要着力在规范化公开和真公开上下功夫,实现村务公开更加真实、及时、全面。民政部门要全方位搞好村务公开的指导和监督,从政策上引导其走向规范;经管部门要重点清理审计村民反映强烈,历年财务管理混乱村的财务,还老百姓一个明白,保障老百姓对村级财务状况的知情权;纪检监察部门要重点控制滋生乡村干部腐败的源头,教育和引导乡村干部自觉保持廉洁反对腐败的自律性,从源头遏制腐败蔓延;组织部门要重点协调村党组织与村委会的关系,真正使两套班子协调运行,同心协力搞好村级经济发展,加快村级民主政治建设进程。同时,县乡(镇)应按照村务公开的具体要求,设立村务公开专项经费,统一纳入财政预算,实行专帐储存、专项管理、专款专用,建立固定的公开墙和公开栏,夯实村务公开的硬件载体,并将村务公开纳入县乡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统筹考虑,对村务公开工作的职能部门预算必要的业务经费,确保村务公开工作的经常性指导、监督到位。
3、坚持标准,规范村务公开的内容和形式。村务公开的内容和形式非常重要,直接关系广大村民的切身利益以及公开的质量和效果。一要规范公开内容。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结合农村税费改革,对集体“财务收支,农民承担的税、费和劳务,宅基地分配,水电费收缴,计划生育指标安排,征用土地各项补偿收入,土地、集体企业和财产的承包、租赁及收益,公共基建项目的投资方案和资金使用,救灾救济款物、扶贫资金和捐赠财物的发放使用,年度工作目标执行情况和有关人员的补贴,涉及村民利益、村民普遍关心的其它事项都应逐项公开,让村民群众明白。二要规范公开程序。先由村委会提出公开的具体方案,由村务公开监督小组对方案进行审查、补充完善后,提交村党支部和村民委员会讨论通过后公布。根据公开内容性质,凡需要村民知悉的事宜,按照事物发展先后顺序,都应一一让村民看清、看懂,心里亮堂。如村财务收支帐目,既要让村民看收支票据、所记帐目,又要让村民看收支数额和用途,让集体有一本实事求是的文字帐,让村民有一本心里亮堂的明白帐。三要规范公开时间。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规定,对凡需要村民明白的村财务收支等十一项内容至少每季度公开一次,对群众比较关心的事项,可每月公开一次,让大多数群众知道。四要规范公开形式。采取什么样的形式公开,应根据公开内容的性质决定。以达到行之有效为目的。要重视和加强阵地建设,因事制宜,采用灵活多样的公开形式。凡需村民集体讨论、民主决策的重大事项,应提前通知村民,定时召开有关会议讨论决定,并及时公开结果。对于到户到人的事项,可采用广播的形式进行公开。对于向村民宣传性的事项和经常性需要村民知道的内容和事项,可采用书面张贴的形式在公开栏内公开。为了提高公开质量,保证公开效果,还可因村制宜,确定“公开日”,及时通知村民,以便于监督。
4、完善制约机制,强化监督管理。一是实行村民大会和村民代表议案制度。由村民代表对涉及村民自身利益密切相关的事项,向村民委员会提出建议(议案),村委会对村民代表提出的议案进行办法和答复。对其中合理的议案提交村“两委”联席会议讨论,形成可行性方案后提交村民代表大会讨论通过,不搞村党委、村委会说了算。二是健全村务公开监督小组,对村务公开工作进行监督。充分发挥意见箱、监督电话等的作用,畅通上下对话和沟通的渠道。群众对公布的内容有疑问的,可以向监督小组进行投诉。要指定专人负责接待、搜集和整理群众的反馈意见,对群众提出的问题,要认真解释和答复,切实做到件件有回音,切不可拖着不办,顶着不办。村务公开监督小组、理财小组每年年初要将监督情况向群众公布、接受群众的监督。同时,乡镇人大、政协要组织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对村务公开工作定期进行巡视,广泛听取群众意见建议。三是建立责任追究机制,要层层落实责任制。对村干部的工作实行任期考核和离任审计。开展对村干部的民主评议,每年开展一次,评议结果与干部的奖惩挂钩。对为村经济建设作出贡献的干部给予奖励;对不履行岗位职责、不做组织分配工作、班子内闹不团结、生活作风不检点、失职造成决策失误致使集体利益受到重大损失或安全事故等情况的村干部要追究责任。对村务公开做得不好而引起群众不满、造成影响等问题要认真追究乡(镇)村两级有关人员责任,使村务公开真正达到目。
总之,村务公开就是要增加村务透明度,把事后监督变成事前监督,把依靠少数人的监督变成多数人的监督,做到村里的事由村民作主,让村民从村务公开中理解村干部,支持村干部,调动村民民主管理积极性,让村民对新农村建设和管理提出更多合理化建议,从而从根本上解决群众反响强烈的热点、疑点、难点问题。
地址:安徽省宣城市宣州区财政局
第二篇:当前企业面临的问题及对策
产经动态 当前经济运行面临的问题及对策
1-4月我国经济运行存在积极的变化因素,给经济企稳回升增添了动力和信心。但是,部分经济指标上下反复的波动走势,增加了经济走势的不确定性,经济运行中的深层次问题不利于经济尽快走出低谷呈现回升态势。
一、当前经济运行面临的主要问题
1、工业增速短期内反弹高度有限,经济企稳回升存在压力
按照生产法GDP核算,工业增加值增速是对经济增长影响最大的指标,从当前工业经济运行环境看,由于受多重因素的制约,工业增速短期内反弹高度有限,工业生产有可能保持小幅波动、低速增长的格局,这将是制约经济企稳回升的最大问题和挑战。出口低迷、重工业快速回落与政府投资效率低是抑制工业增速加快的主要因素。
第一,出口低迷是拖累工业生产的主要因素。4月份出口形势继续恶化抑制了工业增速的回升。4月份出口下降22.5%,比3月降幅扩大5.5个百分点;出口交货值同比下降14.3%,较上月扩大0.4个百分点。初步测算,4月份出口拖累工业生产1.21个百分点,比上月略有扩大。目前我国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出现回暖势头,而权重较大的机电与高新技术产品出口继续低迷,对整体出口的下行影响较大。受一季度美国、欧盟和主要经济体经济继续衰退的影响,未来一个时期,出口需求难现回暖趋势,势必压抑工业的反弹高度。
第二,政府主导的投资高增长对工业生产带动效应小。今年以来,在积极财政政策的作用下,我国投资保持高增长,但是工业生产低速徘徊,两者呈现背离走势,主要是政府投资相对效率较低、带动作用有限,企业产能利用率低状况没有明显改善,部分行业仍在“去库存”,行业增速难以提高。前4个月通用设备制造业、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投资保持高增长,但4月份工业增加值分别增长7.1%与11.1%,增速低于上月。只有加快经济增长动力由政府投资向社会投资切换,才有望改变“高投资,低生产”的局面。
第三,重工业结构调整的压力大、周期长带动工业下行。2002-2007年我国经济较快增长主要依靠重工业高增长拉动,高端化重化工产业与传统重工业共同构成规模大、产能高和产业覆盖面广的大口径重工业,对工业走势具有至关重要的影响。在当前的经济调整中,技术落后和能耗高的传统重工工业产能严重过剩、去库存任务艰巨,发电量的持续低迷预示着高耗能行业的产能过剩,这些行业由于规模大、生产周期长结构性调整短期内不会完成,不利于工业增速回升。例如钢铁行业4月份出现了二次去库存,各类钢铁产品明显减产,4月份的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下降1.7%,比上月回落2.8个百分点,拖累工业增速减慢。而技术含量较高的机电重工业由产经动态 于受出口不景气的影响,增长也受到限制。4月份重工业增长6.9%,比上月回落1.3个百分点,由于在工业增加值中重工业权重较大,重工业增速回落直接影响工业减速,行业特性决定了重工业调整对工业的下行影响短期内不会消失。
2、短期贷款出现负增长,预示经济回暖缺乏持续性
今年以来我国实施宽松的货币政策,信贷规模大幅增长,1-4月新增贷款总额达到5.17万亿,4个月超额完成全年计划。但是,在新增贷款结构中,中长期贷款和票据融资增加较多,与经济发展关系密切的短期贷款增加较少,甚至负增长。4月份,非金融性公司及其他部门贷款增加4446亿元,同比多增490亿元,其中中长期贷款增加3744亿元,票据融资增加1257亿元,而短期贷款减少786亿元。短期贷款负增长有3月末商业银行“冲时点“的因素,但更重要的原因可能是企业生产经营活动并不如一季度宏观数据所显示的持续反弹形势大好。短期贷款新增量大幅减少,凸现了两方面的隐忧:一是从PMI指数看,生产持续反弹,但金融数据并不支持工业生产数据,这个背离说明快速增长的信贷与相对缓慢的实体经济存在反差,将会加大经济波动的风险和不良贷款的反弹风险;二是短期贷款负增长一定程度上表明经济回暖缺乏持续性支持,短期贷款的利率已经下调了不少,企业减少短期贷款,说明短期贷款到期后企业续借意愿不大,经济企稳回升面临变数。1-4月中长期贷款增长较快反映了国家投资刺激计划按部就班进行,而短期社会投资贷款增长减慢,反映企业缺乏投资生产的积极性。
当前工业经济运行的四大风险。
一是国际金融危机蔓延加深,外部需求持续萎缩。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我国经济难以独善其身,外需不足特别是发达国家市场萎缩仍将是未来我国工业出口面临的最大困难,工业下行风险加大。
二是行业产能过剩严重,短期内难以解决。在外部需求大幅萎缩的情况下,这一问题表现得更加突出。2009年钢铁产能过剩逾亿吨。电解铝生产能力放空40%左右。
三是企业经营环境有待进一步的改善。目前,企业融资难的问题没有得到有效解决,在信贷规模大幅增加的情况下,中小企业授信额度总体偏小。国家减轻企业经营负担的政策在一些地方尚未落实到位,部分企业反映,税费负担仍然较重,乱摊派、乱收费的问题依然存在。产经动态 四是利润下滑导致企业投资能力不足。一季度,工业利润仍呈大幅下滑的局面,企业亏损面达四分之一,39个工业大类行业中有21个行业效益状况比前两个月恶化。经营效益滑坡,不仅影响企业投融资能力,而且影响社会资本向工业领域流入。
前四个月企业投资是个问题,因为最终经济完全复苏要靠市场和企业的力量,政府投资只能起短期刺激作用,现在来看,企业不知道钱应该投向哪里。
2009年1-4月非金融性公司及其他部门新增贷款构成******6784728369***002000***09M1-2000中长期贷款(亿元)票据融资(亿元)短期贷款(亿元)2009M22009M32009M4-7863、CPI负增长与资产价格膨胀并行,居民现实购买力降幅较大
在经济下行周期阶段,商品的供给普遍过剩,货币扩张对物价上升的推动效应大幅降低,我国当前货币迅猛扩张和物价负增长同时出现的现象,充分表明供给过剩对价格水平的抑制。虽然居民消费物价对货币扩张反应不灵敏,但是,以股票债券为主的金融资产、房地产价格已经率先开始对货币扩张作出反应,2009年以来,上证综指涨幅达到44%以上,主要城市房地产市场也出现了价量同步回升的趋势。随着“历史罕见”宽松货币政策的延续,1-4月释放的新增货币将逐步流向实体经济和资本市场的各个角落,存量货币的释放将进一步推高股价和房价。
从物价同比下滑来看居民储蓄收入似乎没有发生贬值,劳动力实际工资水平也没有下降,但从现实角度来看,以CPI来衡量实际购买力并不符合真实情况。1999-2008年10年间我国CPI累积涨幅仅为19%,而GDP平减指数累积升幅高达60%,房价累计升幅更需要产经动态 以200%来计,这意味着现金在过去十年购买力下降的速度远远高于以CPI衡量的19%,货币增发对储蓄收入的稀释效用并不能用CPI来衡量,货币过度发行造成现金购买力大幅萎缩。
综上分析,当前的CPI负增长反映了供给过剩和有效需求不足对经济景气度的深层制约,却无法掩盖货币扩张、资产价格上扬侵蚀现实购买力的问题,不利于居民实际购买能力和消费能力的提高。
二、政策建议
1、尽快全方位推进资源价格改革,抑制物价继续下滑
建议在当前物价低迷的形势下,尽快推进重要资源价格的改革,逐步理顺服务价格标准,起到一箭双雕的作用。一方面可以在低成本、低传导影响的氛围下顺利完成我国多年未实现的资源价格市场化改革,目前低物价阶段企业和居民对调价的承受力较强,减少社会波动;另一方面资源价格的改革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平抑物价继续下滑,有助于增强信心推动经济企稳回升。我国石油、煤炭和电力价格均属于国家定价,国内价格和进口价格差别较大,保护了垄断企业利益、也引发了国内供需双方的诸多矛盾,不利于经济稳定发展,应尽快改进定价机制,增强与国际市场的联动性。改革资源价格建议遵循以下原则:一是向社会公开某种资源价格形成机制,公开价格构成的参照产品、相关参照价格指标和权重,让企业和居民做到心中有数,不再捉迷藏。二是制定资源价格形成的预处理方案,面对国内外重大事件冲击时,资源价格可有适当的浮动范围。
2、强化淘汰落后产能的监督和执行力度,拓展高技术产业的增长空间
庞大的落后产能是我国经济复苏缓慢、库存积压增加和国际竞争力不强的原因之一,淘汰低技术、高耗能的落后产能,短期内可能会使工业增长受到影响,但长期看优化的产业结构水平有利于经济的持续增长。近日国家发改委出台了钢铁、有色、纺织、石化等行业淘汰落后产能的具体数量和时间限制,相关部委和地方政府应不折不扣地推进和执行产业淘汰规划目标。一是修订完善产业政策,提高行业在节约资源、保护环境方面的准入门槛,坚决摒弃落后产能死灰复燃。二是推进企业技术改造、用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新装备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提高技术装备水平,走内涵发展道路。三是加大监督检查力度和妥善解决企业在淘汰落后产能过程中遇到的各项问题,确保淘汰落后产能工作顺利进行。四是将淘汰落后产能进度和完成情况作为衡量地方政府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考核指标,积极推进落后产能的淘汰。产经动态
3、大力促进政府投资向社会投资的动力切换,充分发挥投资的拉动作用
1-4月经济数据表明,仅仅依靠政府投资难以拉动总体经济的回升,建议采取多种措施促进政府投资向社会投资、民间投资的动力切换,充分调动社会投资的生产积极性。一是进一步放宽市场准入,拓宽社会投资的领域和渠道。利用应对金融危机的时机,消除投资领域中对社会资本的进入壁垒,允许社会资本进入金融、铁路、航空、电信、电力等行业,进一步简化对社会资本投资的审批程序。二是积极培育新的投资增长点。加大十大产业振兴规划中科技研发投资的支持力度,加大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工程等领域科技研发投资的支持力度,加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对于企业技术改造项目、技术创新活动给予财政补贴。三是通过税收、财政贴息、政府采购等政策扶持中小企业。借鉴美国的经验,对规模较小的企业,所得税按个人所得税征收,避免重复征税。清理行政事业性收费,切实减轻企业负担。加大中小企业发展专项资金规模和支持范围,向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比较大的纺织等出口企业、科技企业和地震灾区的中小企业倾斜。政府采购更多地向中小企业倾斜。
4、重视和加强第三产业的投资发展力度,在三次产业调整中促增长
工业化中后期的产业特征是第三产业大力发展,美国和欧盟国家最终消费对经济贡献率长期保持在70%左右,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第三产业的快速增长。要走出当前的金融危机,我国既要淘汰落后产能发展先进产能,更要借此机会大力发展第三产业,通过产业结构升级带动经济迈上新台阶,进入新的发展阶段。
一是加快第三产业发展速度,促进服务消费增长。建议国家大幅增加金融服务业、信息咨询业、物流业和文化创意产业等第三产业的资金投入,出台有利于服务业发展的税收减免、信贷优惠等政策,引导社会投资加大对公共服务领域的投入力度,加快第三产业发展速度,提高三产比重;引进国外先进的金融交易、高科技信息和物流配送等管理经验和模式,提高服务性消费的软硬件环境设施及服务水平,大幅度降低服务性消费成本,促进居民发展性和享受性服务消费快速增长。
二是大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增加就业人数。最近几年我国经济增长主要依靠生产性部门和出口需求扩张驱动,作为“世界工厂”,我国生产的很多产品销往发达国家,国内主要承担了生产环节,与产品研发、设计和营销相关联的生产性服务业基本由外国人掌握。这样一方面限制了我国的生产性服务就业岗位,突出表现为大学生就业难,另一方面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水平与生活服务消费连带关系很强,生产性服务业不发达对生活服务业的发产经动态 展形成较大限制。所以,下一步宏观调控需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鼓励生产性服务业的创新发展,以此带动服务消费的增长。
第三篇:当前成本会计面临的问题及对策
当前成本会计面临的问题及对策
摘要:在全球经济不景气的大背景下,企业要想发展除了自身增强市场竞争力之外,还要加强自身的企业管理,减少成本支出,最大程度地增加企业的资金,因此加强企业的会计成本管理对于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目前企业的成本管理在我国已经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是它在发展中还是存在许多的问题,需要企业根据具体的问题加以改正。
关键词:成本会计 面临 影响 对策
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企业发展环境的变化,企业之间竞争不断地激烈要求企业要加强自身的内外因素的强化,增强企业的发展动力,企业的成本会计管理对于企业的经营情况具有重要的作用,因此我们就要研究当前成本会计的发展前景以及在发展过程中面临的问题。
对成本会计的认知
成本会计的发展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早期成本会计阶段、近代成本会计阶段以及现代成本会计阶段。它的发展进程都是与社会经济的发展相适应的,成本会计的职能范围也在随着经济的发展而不断地变大。
1.1 成本会计与其它学科内容相交叉 成本会计在会计工作中由于它涉及多方面的内容,尤其是在会计成本核算的过程中需要应用到许多的会计其它的知识以及会计之外的知识,因此成本会计是一个多学科的交叉。
1.2 成本会计与成本管理缺乏有效地区分 成本会计在某种程度上是根据成本核算开展的,通过成本的核算可以加强对于企业成本的控制,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率,但是成本会计与成本核算它们之间是独立的概念,成本核算是成本会计的一种,成本会计还包括其它的一些会计相关知识,只是目前会计人员忽视它的其它方面。
1.3 成本会计的工作重点要有变化 随着经济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企业的生产发展已经不再简单地依靠人力资源等,它们的自动化程度大大提高了生产领域的效率,缩短了企业的生产成本,但是目前我国的企业成本会计还是依靠传统的模式侧重于对于生产成本的核算,而忽视企业的销售环节等方面的会计成本核算,这样在很大程度上导致企业的成本会计反应的信息缺乏有效性。
成本会计面临的问题
成本会计作为企业提高效率,促进企业利润重要的工作手段,会计成本的运行在现代企业经济发展中还存在许多的问题:
2.1 缺乏有效的会计成本理论体系,会计成本水平不高 会计成本是一个多学科的交叉,目前我国的会计人员对于成本会计缺乏有效的理论支持,对于成本会计的认识只是停留在简单的层面上,没有对会计成本的深层次进行深入的研究与理解。成本会计是合理利用内部资源的控制会计,主要服务于企业内部的成本管理,提供决策制订和业绩评价所需信息。但是我国的会计人员对于此目的没有很好地理解,另外由于我国的会计成本理论的起步较晚,我国的企业模式大部分是国有企业等使得我国的会计人员的成本会计水平不高,而且对于成本会计的工作没有经过深入的研究,只是一味地重视企业的有形资产成本会计。
2.2 新经济环境和管理方式对成本会计的影响 新的经济发展模式需要更多地科学技术的支持,对于企业的发展依靠的也主要的就是企业的生产技术的发展情况,尤其是企业的各种先进的生产线的应用大大减少了人力资源的使用,但是目前我国的成本会计的工作重点还是集中在传统的模式上,还没有意识到企业生产机械成本控制的重要性,同时现在的企业对于企业的成本控制还是集中在企业的有形资产的成本核算,而忽视企业的无形资产,企业的无形资产在现代企业发展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尤其是依靠科技发展的企业,无形的资产包括人才资源、固定资产的无形流失等。
2.3 成本会计对于计算机的应用还不够 现代企业的管理模式首先就是要充分地利用计算机的技术,实现会计工作的电算化,目前虽然大部分的企业都实行了会计的电算化,但是对于成本会计方面在行驶会计电算化方面还是存在许多的不足,比如成本会计的统计等方面对于计算机的应用还不够全面,它还是停留在表面的浅层次。
成本会计面临的问题的解决对策
针对上述的成本会计所面临的问题我们要加以重视,充分结合企业的自身发展,利用多方面的发展因素解决成本会计中所面临的问题。
3.1 完善我国成本会计的理论体系 完善我国的成本会计理论体系,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中国经济是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经济,我国的成本会计理论也具有中国特色,因此我们要根据我国的具体国情,再加上市场经济的发展因素,解放思想,建立具有我国特色的理论体系。理论者要积极地打破传统的思想,积极深入地结合实际的企业发展模式进行成本会计理论,并且要积极地把理论转化为生产力。
3.2 强化成本会计意识,使企业管理者从思想上认识到成本的作用及降低成本的意义 企业的管理者应该将减少损失浪费、控制成本当作自己应该做的事情,树立正确的成本观,即成本节约观和成本效益观。加强成本会计不是指单纯的成本绝对额的减少,而是在尽可能节约开支,减少损失和浪费的同时,应尽可能地提高所得与所费的比率。
3.3 推进成本会计电算化 利用以计算机技术为中心的信息管理手段已成为现代成本会计的一种必然发展趋势,企业成本会计工作以电子计算机为手段,大大加快了信息反馈速度,增强了业务处理能力,对于及时准确地进行成本预测决策和核算,有效地实施成本控制,全面地考核分析成本都有重要意义。
3.4 总结完善和推广我国行之有效的成本会计方法 我国企业在长期实践中,积累了许多行之有效的成本会计经验,如编制成本计划阶段的项目测算法,成本指标归口分级管理,实际上都是强调以人为本,充分调动广大职工管理和控制成本的积极性创造性,这些都是值得总结和学习的。总之,近十几年来我国企业管理成本新鲜经验层出不穷,为发展成本会计,丰富成本会计内容做出了很大贡献。
参考文献:
[1]宁芙.浅论当前成本会计面临的问题及对策.经济视角,2011年03期.[2]胡尔义.成本会计的缺陷.辽宁财税,1995年01期.[3]苏晓丽.现代成本会计在企业运用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内蒙古科技与经济,2012年06期.
第四篇:当前城市管理面临的问题和对策
当前城市管理面临的问题和对策
城市管理是一项社会性系统科学,属城市软环境建设范畴,是城市的形象、政府的形象,也是城市市民的形象。近年来,我国随着城市化的加快发展,各地城市框架迅速拉大,城市人口急剧增长,伴随着浓浓的现代化气息,城市管理工作日益得到重视;在城市管理过程中,由于还存在许多问题,导致了城管人员与被管理者发生了很多恶性事件,给公众留下城市管理是除拆迁以外最难做的工作,也严重制约着城市的健康、快速发展。应此,应客观分析存在的问题,采取切实有效的举措,提高城市管理水平。
一、当前城市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城市规划建设滞后。
城市形象的塑造,关键是规划,如何使规划思路和群体建筑风格,适应城市建设管理和发展需要,应该是城市规划管理部门当务之急解决的问题,在积极推进城市化和城市现代化进程中,大幅度扩张经济总量、加快扩张城市规模与循序渐进完善城市功能一直处于矛盾之中,城市规划建设的快速发展虽然在迅速扩张经济总量和城市规模上成果裴然,也给城市管理带来了明显的负面影响,城市在追求确定的经济目标时,往往难以顾及合理的规划、建设的质量,致使城市道路、绿化、市政基础配套设施严重滞后,最终增加城市管理的难度,也影响管理的质量。
(二)城市管理体制不顺。在城市管理体制上,全国许多地方都由设置的城市管理局牵头,工商、公安交警、住建、环保等单位配合。由于城市管理局尚属政府领导下的一个事业参公管理单位,所有人员均无行政执法资格,执法依据不充分、处置手段欠缺、执法保障不到位;同时,政出多门,多头管理,职能交叉,相互扯皮,形成“都管都又不管”局面,致使管理效能低下,法规体系还不够完善配套,有法不依,执法不严和以罚代管的问题存在,部门分散执法力度不到位,给依法管理城市带来困难。在城市管理机制上,存在统筹协调不够,职责不清,职能不到位,督促检查不力和措施不落实的情况。
(三)执法人员的素质较差。
执法人员的整体素质及法律意识直接关系到执法的质量问题。目前,城管队伍普遍存在零聘人员多、文化低,没有进行专业培训,在城市管理执法中运用粗暴、野蛮手段以达到严格执法目的屡见不鲜,不按规定执法、徇私枉法现象层出不穷。尤其是影响公民权利和利益的具体行政行为时,很多情况下没有遵守法定的程序。在行政处罚案件中存在程序违法,徇私枉法、人为剥夺当事人权利等现象。(四)市民的文明素质不高。
城市化和城市现代化要求市民必须具备良好的社会公德意识、卫生意识、环境意识。由于社会人口流动加快,城市人口动态性强,构成日益复杂,这部分人群多以个人经济利益为追逐的根本出发点。当加强城市管理与个人的私利出现矛盾时,城市文明往往便被抛在一边,各种旧有观念和不良习惯也就自觉不自觉地带进了城市空间,由于受到经费、体制等因素的影响,城市文明的宣传教育机制难以形成。因此,城市管理“以人为本”的方向虽然明确,但真正实施起来往往举步维艰。其所以难,就在于它始终贯穿着管理与被管理的矛盾,简言之,即是个人、局部利益与整体、长远利益之间的矛盾,城市的规划、建设和管理,无疑从全局的长远利益发展,这必然与个人的局部利益相矛盾。建设的违规违章,管理中的脏乱差问题,都能从此找到根源,有城市存在,就必然有管理,管理与被管理者就一定存在矛盾,要想处理好这对矛盾,行使有效的管理,基本前提是以全局的长远的利益规划个人的局部利益。二、加强城市管理的对策
(一)完善城市功能。
城市管理的优劣关键在于其功能的完善,因此,要在完善城市功能上多做文章,实现城市功能,并使期蕴涵自然、人文特色,在城市的规划、建设、管理中应努力做到以下几方面。一是规模要适度,不同地域、不同类型的城市都要找准自己的规模定位,切不可追求建成区、人口的过度发展,否则将丧失自身优势,背上沉重包袱;二是经济要活跃,在传统产业的基础上,创支柱产业,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形成开放性经济格局,活跃周边,辐射各地;三是设施要配套,多方筹措建设资金优先于市政基础设施建设,如能源设施,供水及排水排污设施,道路交通设施,邮电通信设施,生态环境设施,防灾设施,充分满足城市物质生产和人民生活的需要,为城市提供物质保障和服务;四是环境要优美,保证市容市貌的整洁卫生,维持环境秩序,改善人居环境,保护城市生态环境的协调平衡,创造优美的城市环境,达到城市自然环境和人造环境的高度统一;五是生活要舒适,重视对人的关怀,实现社会的和谐和生活的幸福,为城市生活赋予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新基准,既满足人的物质和文化生活需要又提高人的素质、启发人的本能,充分体现城市化的人类成果;六是治安要稳定,消除暴力、毒品对人的危害,维护社会秩序,社会安定,人们有安全感,进而轻松愉快地投身于城市生活。(二)理顺管理体制。
根据我国的基本国情,制定相应的城市管理标准,避免法律实施过程中的超范围执法。制定《城市管理法》,理顺城市管理体制,切实解决不同程度存在的部门职能交叉、条块分割、职责不清、协调不力的问题,形成统一、协调、高效的城市管理系统。城市管理体制可采取两种办法理顺,一是剥离工商、公安交警、住建、环保等部门有关城市管理职能进行整合,赋予城市管理局管理城市职能职责,由城市管理局一家承担,解决“九龙治水”的问题;二是明确有关部门城市管理部门职能职责,由工商部门负责管理乱摆摊子和乱贴广告,由公安交警部门负责管理乱停车子和乱穿公路,由住建部门负责管理乱修乱建,由环保部门负责管理环境卫生,由社区负责提升市民素质,不再保留城市管理局。(三)提升执法水平。
城市管理行政执法部门,必须高度重视队伍建设,提高行政执法人员素质。提高执法人员素质,领导干部要率先垂范,带头依法行政,树立法大于权、法高于行政的观念,就能对社会成员的法律意识和法律行为起着示范、导向和转化作用。录用城市管理行政执行人员要严格标准、公开竞争、择优录用,让那些素质好、懂法律和专业技术的人员进入执法队伍中,把那些不合格的人员清理出去,形成“强者上、平着让;庸者下、劣者汰”的良好竞争机制。于此同时,倡导文明执法,推行“人性化”执法“亲民型”管理的执法模式。“人性化”执法,就是坚持以认为本,认真听取行政相对人的意见建议,充分尊重其人格,切实维护其权利,给予其人文关怀,促使其自觉自愿参与城市管理。“亲民型”管理,就是以一切为了人民群众为出发点,以一切依靠群众,充分发动群众为工作方法。在争取大多数群众支持和认同的基础上,严格执法、规范执法、秉公执法、文明执法。(四)提高市民素质。
通过多种渠道,采取多样形式,在广大市民中广泛开展城管法律法规、健康文明知识等宣传活动,普及城市知识。积极开展城管服务进社区,拉近城管与市民的距离,打造城管与市民互动平台。通过“多角度、深层次、立体化、全方位”的宣传,使城市管理深入人心,切实提高市民文明素质。(五)加强执法保障。
健全对行政执法人员的人身保障,财产保障制度,明确城管执法人员在遭遇暴力抗法时的依照公务员制度,加大对威胁行政执法人员,财产安全的各种犯罪行为的打击力度,以使城管行政执法人员能够放心大胆地投入工作,积极主动地提高行政执法活动的效能。第五篇:浅析当前企业思想政治工作面临问题及对策
浅析当前企业思想政治工作面临问题及对策
摘要:本文作者介绍了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意义,分析了当前企业思想政治工作面临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关键词:企业;思想政治工作;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D0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2104(2012)
大力开展具有行业特点的思想教育活动,形成企业文化,从而全面提升职工素质和企业活力。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日趋成熟,企业的思想政治工作面临新的挑战。如何在新的形势下,卓有成效地开展思想政治工作,使企业发展的重要内在动力--思想政治工作发挥更大的作用,最大限度地调动职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增强企业的竞争力,推动企业的发展,这是新时期思想政治工作要解决的一个重要课题。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意义
1.1 思想政治工作是企业所有工作的生命线,为一切工作指明了正确的政治方向,是企业不可缺少的生产力要素之
一、是思想政治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就是要动员和领导广大干部群众,积极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努力掌握现代化建设本领。在企业中,思想政治工作的根本作用就是不断改进工作,保证和加速企业生产的发展,尤其在改革开放的今天,思想政治工作已经渗透到了企业生产、经营、管理、安全等工作的方方面面,成为企业不可缺少的生产力要素之一。思想政治工作具有行为导向功能、精神激励功能和社会调节等功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需要思想政治工作来保证发展的方向,需要思想政治工作来引导人们的行为。对于一个企业来说,要通过思想政治工作建立起一个精神激励机制,帮助人们树立崇高的思想,坚定社会主义的信念倡导奉献精神。并且,面对我国尚处的市场经济发育期,企业应需要对症下药的思想政治工作,来提高领导和职工的觉悟,加强道德修养,维护社会的安定团结。
1.2 思想政治工作能够不断提高企业领导和职工的思想认识水平,能够改善企业领导、职工之间的关系,形成一种和谐的人际关系。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上,提出了构建和谐社会的主题。企业是市场经济的主体,在构建和谐社会中肩负着重要任务。企业和谐的核心在于人与人之间的和谐。要建立和谐的企业,做好领导、员工之间的思想政治工作是根本。思想政治工作是理论基础,在教育学习中通过对企业领导干部和广大企业员工进行宣传,形成良好的氛围。领导通过各种会议、媒体、形式,坚持不懈地向员工宣传讲述企业的形势任务、市场定位、竞争态势,使员工能及时掌握当前企业发展的脉络,提高认识水平。在企业中,很多领导居高临下,对职工存在等级观念;职工常常会为工作安排、职务的晋升、工资奖金调整分配等问题出现矛盾,在这种情况下就需要企业领导和职工通过学习,完善自身的素质修养,同时领导干部积极对职工做好思想政治工作,建立平等观念,与职工群众打成一片。通过思想政治工作的开展,职工之间也可以化解矛盾,消除隔阂,团结一致,使企业更加和谐的发展。当前企业思想政治工作面临的问题
2.1 思想、价值观念的错误观点严重影响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开展
由于西方各种思想潮流对我国的渗透,以及各种腐朽思想的广泛影响,使当前企业职工的思想价值观念形成了错误的观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多种分配方式的实行,使企业职工的收入拉开了档次,职工在收入和分配上的思想观念发生了变化。职工过分的关切工资奖金,认为工资奖金的多少才是人生价值的体现,从而心理不平衡,影响了工作的情绪,也影响了企业的工作。有些领导干部为了自己的私欲,甚至铤而走险,挪用企业的大量资金,触犯了法律。由于错误的思想、价值观已经在企业领导干部和职工内部生根发芽,所以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开展势必受到这些腐朽思想的阻碍,从而影响企业的形象和正常进
程。
2.2 企业的思想政治工作在方法方式上走老路
目前,很多企业的思想政治工作有了很大的开展,但是在方式方法上仍然是一条老路。很多企业大搞形式主义,在理论上没有弄清楚,却盲目地做起了思想政治工作。在形式上仍然是你听我说式的教育,缺乏渗透性,吸引力和感染力。许多企业职工抱着被强迫接受教育的态度来听讲,很难产生好的效果。在这种传统枯燥的宣传教育形式下,企业的思想政治工作无法深入人心,企业领导和职员也无法得到有效的沟通,最终思想政治工作得不到合理开展,企业的发展停滞不前,效益一落千丈。
2.3 企业的思想政治工作不受重视,开展缺少一个良好的环境氛围
当前很多企业只重视效益,而忽略了对职工的思想政治教育。由于受传统思想的影响,企业领导与职工群众的距离拉得越来越大,领导和职工之间缺少交流和沟通。领导不重视用先进的马克思主义世界观、方法论来武装职工的思想,也不重视从实践中搞好思想政治工作。不能形成一个良好的思想政治工作环境,那么企业职工的思想政治工作就不能很好进行。企业领导干部会和职工在思想上背道而驰,领导不去及时地和职工做工作,企业就不会有一个良好的发展方向。解决企业思想政治问题的有效对策,重视思想政治工作的创新和以人为本
3.1 企业思想政治工作首先在内容、形式上有所改变
为顺应时代发展的需要,思想政治工作在内容形式上首先要有所改变。相当一段时期,企业的思想政治工作教育采用方法太单一,企业领导应结合企业的改革和生产实际,动脑筋想办法,采取多层次,多内容的全方位教育,把单一的灌输式扩展为讨论式,演讲式并借助媒体进行直观形式的教育,使思想政治工作不再枯燥无味。同时,领导在向职员宣传教育思想政治工作时,也应该采取平等、讨论的方式,以亲切自然的态度与他们协商,从而使企业领导和职员间相互信任、相互理解,更加能促进思想政治工作的开展。
3.2 新形势下,不断创新完善企业思想政治工作是企业健康发展的必然要求
创新是现代企业文化的精髓,一个没有创新能力的企业是没有竞争力的企业,因此要把创新作为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基本定位。思想政治工作是党的政治优势和光荣传统,越是经济发展,越要发挥这种优势传统。目前的企业思想政治工作,要以解放思想为突破口,倡导创造性思维,使思想政治工作有创造性、超前性和开放性,使思想政治工作不断适应环境变化的需要。
思想政治工作应避免形式主义,应围绕职工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和疑点问题,充实思想政治工作。要建立齐抓共管的组织领导机制,建立规范有序的管理机制,保证思想政治工作的正常运转。对于思想政治工作不利的一些观念陈旧、知识老化等现象,应采取有效的措施,培养高素质的领导队伍,及时补充新鲜血液,营造有利于工作开展得良好环境。
3.3 要把以人为本的思想放在企业的核心地位
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实质上是一种以人为本的发展战略。人本管理是企业创新中的一种管理方式,是以人为中心,尊重职员的思想、人格,培养员工的敬业和合作精神,重视激活员工的潜力,提高职员的自身素质,充分发挥他们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增强企业的凝聚力。
首先,应尊重职工的主人翁地位,企业领导应多了解职工,多和职工交流,了解职工内部的需求,对企业的意见。应当把职工群众的切身利益作为思想政治工作的出发点,对职工工作、生活等方面关心。职工提高了对企业的关切程度,同时也为企业的生产提供良好的策略。再次,应该努力提高企业领导和职工的素质。通过企业领导职工的自身的思想、知识水平不断提高,来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不断拓展企业生存和发展空间,促进职工的全面发展。结束语
思想政治工作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和政治优势,是经济工作和一切工作的指导方针。当前,随着改革开放不断深入发展,组织形式和经济成分多样化的发展,企业的思想政治工作遭遇到新的挑战。企业应不断适应新形势下的思想政治工作新思路,对症下药,做好思想政治工作,才能稳定发展。
参考文献:
[1] 毕可磊.浅谈思想政治工作的创新[J].今日科苑, 2009,(10)
[2] 邝伟文.论企业的管理经营[J].中国建设信息,20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