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盘点人力资源4项数据47个指标(年终总结必备)
盘点人力资源4项数据47个指标(年终总结必备)
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指标是人力资源是企业人力资源核心竞争力健康动态监测和持续竞争优势的源泉。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系统的有效运行直接决定了企业生存和发展的潜力。对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效益进行指标监测与评价,是发现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将为改进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工作,促进企业战略目标的实现提供重要的决策依据。
众达朴信通过多年的实践,总结出众达朴信47个指标,分为四大指标类:
第二篇:人力资源盘点
人力资源盘点的步骤
(一)成立人力资源盘点工作小组
人力资源盘点工作小组由总经理和各部门主管、人力资源规划专职人员组成,总经理担任组长,人力资源部经理任执行副组长。在进行人力资源盘点工作之前,通过对全体员工作充分的动员,说明人力资源盘点工作的意义和重要性,要求各部门员工积极配合,客观、详实地提供相关资料数据。
(二)制定人力资源盘点计划
人力资源盘点是对组织人力资源现状的认识与分析,是其他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基础,也是一项比较耗时的工作,所以必须做好进度计划,保证人力资源盘点工作及时、顺利地进行。要树立预算管理意识,做好人力资源盘点预算,在保证工作质量的前提下,低成本高效率地完成人力资源盘点工作。
(三)收集、整理资料信息
在进行正式的人力资源盘点前,必须全面收集、整理相关的资料信息,力求全面认识组织人力资源现状。资料信息可以通过查阅现有的档案资料、发放调查问卷、访谈等途径获得。
(四)统计分析相关资料
人力资源部负责对收集的资料进行分析,并且将以上获取的数据整理为EXCEL数据、图表或其它电子数据库形式,直观、清晰地描述组织人力资源状况。
(五)撰写分析报告
在收集、整理完毕所有资料之后,人力资源部安排专职人员对以上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制作《××××公司人力资源环境描述统计分析报告》,由公司人力资源部审核小组完成报告的审核工作,并报请公司总裁审核批准。
作为人力资源供给、需求预测的基础,《人力资源环境描述统计分析报告》应该根据需要分别采用表格数据、趋势线数据、数据结构图、分类数据等形式辅助说明,同时要对相关的数据资料或图表进行解释。
人力资源盘点的内容
为全面掌握企业人力资源现状,依据盘点工作侧重点的不同,可以将人力资源盘点分为人事信息盘点、人力资源能力盘点、人力资源政策盘点、人力资源心理状态盘点。
1.人事信息盘点
人事信息盘点是人力资源盘点的基础工作。按照部门和职位分别对任职者的年龄、性别、教育程度、工作年限等因素进行统计,制作《职位结构分析表》、《年龄结构分析表》(部门-年龄维度、职位-年龄维度)、《人力资源数量分析表》(部门-数量维度、职位-数量维度)、《教育程度与人力资源成本分析工具》等,并用图表的形式表示出来。
进行人事信息盘点不仅仅是对这些变量进行白描式的记录,还要进一步探索它们与晋升、离职率等之间的关系。比如,考察员工在不同年龄阶段业绩和离职率的分布特征,受教育程度与离职率之间的关系等,为组织进行科学的人力资源规划提供参考。一方面,可以借鉴国内外组织行为学以及心理学领域相关的研究成果;另一方面,组织本身也要基于所在行业的特点、组织文化等特殊因素,进行相关的统计分析。例如,统计分析特定类型员工群体的离职和晋升数据,统计分析各层管理人员提升与离职的情况等。
2.人力资源能力盘点
人事信息盘点主要是对员工年龄、学历、职称、专业等人事信息的统计分析,有助于直观认识企业人力资源的结构,但是并不能完全反映企业人力资源现状。能力是衡量企业人力资源实力的一个具有说服力的指标。因此,业务能力分析、人际关系能力分析、成就能力分析等反映人力资源现实性和发展性的能力盘点比单纯学历、职称盘点更重要。
要找出企业目前拥有以及未来需要的关键技术与关键能力,并建立追踪员工能力现状及其发展性的管理系统,制作《人力资源能力分析表》(部门-专业维度、职位-专业维度),并将技术与能力盘点与招募、培训、晋升等人力资源系统结合。需要注意的是技术与能力盘点不是一次即可的解决方案,而是持续的过程,能力盘点要及时更新,才能符合企业发展的需求。
3.人力资源政策盘点
只有解决了政策和机制问题,人力资源盘点才会为人力资源管理奠定坚实的基础。对公司现有人力资源管理政策进行梳理,判断人力资源管理政策的系统性和有效性,分析相关政策是否有助于现有人力资源的保留和开发,是否能够支持组织战略目标的实现。依据组织发展战略,对现有人力资源政策进行梳理和修正。
4.人力资源心理状态盘点
一些企业在进行人力资源盘点时,往往只关注员工人事信息以及技能信息系统的建立,而忽略了更根本的员工心理状态的记录与分析。实际上,个性测试、心理测验是人力资源盘点的一项重要内容。对员工的行为进行预测,不但有利于做好人力资源规划工作,也可为组织制定有针对性的政策,采取相应的管理措施提供参考。企业应该逐步建立员工心理档案系统,用科学的手段了解企业员工的个性特征、行为偏好等情况(例如,对员工进行职业人格类型测验、职业能力倾向测验等并记录分析),通过观察和研究员工个性与离职率以及其他管理因素之间的相关关系,制定合理的人力资源规划,有的放矢地制定各项管理制度,引导员工行为导向符合组织期望的行为方向。
人力资源盘点方法
根据人力资源盘点内容的需要,可以采用文献查阅法、问卷调查法、访谈法、观察法、潜能测评法、业绩调查法等不同的方法。
1.文献查阅法
人力资源部负责查阅公司整体战略规划数据、企业组织结构数据、财务预算数据、各部门规划数据等相关资料。由人力资源规划专职人员负责整理企业人力资源政策、薪酬福利、培训开发、绩效考核、人力资源变动等方面的数据资料,从以上数据中提炼出所有与人力资源规划和盘点有关的数据信息,并整理编报。
2.问卷调查法
人力资源部根据公司经营战略计划和目标要求以及人力资源盘点工作进度计划,下发相关调查表,在限定工作日内由各部门填写后收回。
在人力资源盘点工作进行期间,各部门应该根据业务需要和实际情况,及时、全面地向人力资源部提供有关的信息数据。人力资源部工作人员应该认真吸收接纳各部门传递的信息。
3.潜能测评法
潜能测评关注的是员工比较稳定的个性和能力特征,而个性和能力是影响个人业绩的重要因素,也是影响企业核心能力是否持久并不断创新的基础因素。进行潜能测评的主要工具有:结构化面谈、心理测验和情景测验等。
4.业绩调查法
通过业绩调查,除了分析关键人才的综合能力与表现外,还能够发现业绩不佳背后的根源,为改进人力资源政策提供一手的资料。进行业绩调查,不仅要查阅员工的业绩档案,还可以对其上级主管进行深度访谈。此外,为了更准确地把握员工能力,还可以运用360度反馈技术,征询同事或客户的反馈,获得大量有价值的信息。
人力资源盘点不是一劳永逸的工作,要依据组织战略发展定期进行。这就要求有完善的人力资源管理制度作保障。例如,工作日志制度、完善的档案管理制度(员工绩效考核档案、培训档案、人力资源流动统计档案)等。作为人力资源管理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人力资源盘点要与其他人力资源管理模块相结合,比如适合企业战略、流程的职位分析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职位说明书以及职务规范,就是进行有效的人力资源盘点的基础。此外,还要考虑外部因素以及内部因素的影响,对国内外政治经济社会环境的发展趋势、人口结构的变化、科学技术的进步、同业竞争状况等进行科学的分析与判断。
人力资源盘点实务
本人曾到一家建筑公司做人力盘点的顾问工作,这是一家国营的工程建筑公司己有三十多年
历史。在人力评估访谈过程中我发现一些有趣的现象,往往公司依现有人力状况承包下适当工作量的公共工程,但不是无法如期完成,就是工程实际人工成本费用超出原订预算金额许多。问题出在钢骨焊接工人的工作上,在编制上有三十名焊接工,实际上也有三十名焊接工,但每次实际在现场工作的焊接工不到十五人,其余的焊接工都在做品检及报表填写的工作或监督外包厂商的施工焊接工作等。有时为赶工程进度,施工单位必须从公司外雇用大批临时有专业执照的焊接工人来协助赶工进度。最后工程款的结算总是高出预算许多。
从工程进行过程中我们很明显的看到焊接工的人力,并未充份的利用到。在深究其原因我发现关键在于焊接工的年龄,据焊接单位主管的说明是,焊接工在四十岁以后做焊接工作时手容易抖动,这可能与视力退化及手握电焊枪的定力有关,若焊接时手抖动会造成焊接点起气泡,使焊接品质产生问题。了解焊接工作需要的体能与工作品质有关,体能又与年龄有关,当然每个人的体能并不一定与年龄同步变化,但施工单位主管必须找出一个可以掌握的标准做为人力调配的依据,目的在降低问题品质的发生率。从该公司焊接工人的年龄分布来看,确实有一半以上的焊接工年龄超过四十岁。或许这就是问题所在,也就是公司必须面对需要解决的问题。
另外一家传统食品加工业的老板,近几年来感觉生意愈来愈难做,因此想转投资高科技的光电产业,他希望能从原来的食品加工厂中找出目前已过剩的人员,希望将他们能转到新成立的光电制造工厂,一方面减少原食品工厂的人事成本,另一方面挑选一些熟悉公司企业文化及忠诚度高的员工进驻新公司的筹建。那些人员可以转任?那些人员无法转任?这位老板面临他传统食品加工厂的人力盘点问题。
由此看来现有人力不一定等于现有有效人力,现有有效人力也并不一定等于未来有效人力,所以人力盘点应协助公司在人力规划上早做应变措施。
许多人力资源管理从业人员常误以为“人力盘点”是纯粹人力资源部的业务项目之一。这是不对的,“人力盘点”往往是公司在面临重大决策时(如扩厂、迁厂、投入新产品、退出市场、裁员或关厂等),针对公司整体资源进行盘点评估中的重要一环。当然也有公司将人力盘点与人力规划当做经常持续性的工作,或许随时配合公司经营目标的建立及修改,每季做一次人力规划报告。
通常在公司的经营策略方向未确立前,资源如何分配对公司现在与未来的发展最有利,所有与公司经营有关的内外资源均应列入考量及检验。“人力盘点”及“技能盘点”是属于人力资源部的资源盘点的工作之一。因此“人力盘点”扮演着提供决策者制订策略的重要参考资料角色,另一方面在公司经营策略确立后,接着新的人力及技术需求自然会出现,因此“人力盘点”及“技能盘点”便能帮助人力资源部门做有效的公司整体人力规划政策。
“人力盘点”及“技能盘点”应该合并来做,主要是先要确定公司营运上现在及未来所需要
那些技能?现有人力是否具备这些技能?若目前人力没有足够的技能或现有人力的技能未来不再需要,该怎么办?
人力资源部应按公司营运需求的急迫性、优先级,制订有效的人力规划政策,当然一方面要符合公司营运需求提供公司足够的、有效的及低成本的人力资源,另一方面要照顾现有员工的权益及发展。
公司在做人力规划及预测时,要考虑下列因素:
1、外界的挑战:国内外政经社会环境的发展趋势、科技进步的程度、同业竞争的状况。
2、公司经营决策:经营目标及策略(如销售、产品及生产等策略)的方向确立,订定各项营运功能对人力需求的顺序时间表。
3、人力变动因素:员工流动率、缺勤率,退休、开除、辞职、死亡、每位员工每月平均加班小时数等等因素列入考量。近三年的人力异动平均比率。
4、人力来源及人力成本:掌握最便捷、最适合及成本最低的人力资源,评估各项招募管道的可行性及成本分析。
5、技术技能需求:工作分析、技能类别性质、技能等级标准、技能训练、技能评鉴考核、技能证照等。
6、工作量分析:从公司预定的年产量或营业额或销售量去推算需要的直接人力,再以竞争者的模范标竿做为计算间接人力的参考,加上人力变动因素的考量求出实际公司运作需要的人力。
7、工作重新设计或安排:升迁、调动、改组、训练或外包等。
“人力盘点”应根据上面因素来设计人力盘点的实施内容,首先要设计员工个别的人力盘点调查表,表中除员工个人、所属工作单位及目前负责工作内容等基本资料外,应包含员工的专业知识及专长技术类别、在加入公司前的工作经验及在加入公司期间的职务变动经历与工作经验、与公司工作相关的技能及工作年资、专业证照、教育程度及训练纪录、工作绩效考核成绩及主管面谈纪录、个人事业生涯规划、个人重大伤病纪录、性向测验报告、主管对于
员工个人企图心及创意能力表现的评语及语文学习能力等等资料。表中填写的年龄及年资常做为公司考量人力替换的依据,年龄较大或年资较长的员工,若无法再运用其技术专长或再教育训练,公司可能鼓励这些员工提早退休。若学历低或无法再教育训练的员工,公司可能考虑资遣。
当收集到的员工个人调查资料输入计算机后,依技术专长分类,多少人己达技能标准等级?各技能等级还缺多少人?多少人可用内训来补足人力缺口?多少人需要从公司外雇用?什么时候需要雇用那些技能等级的人?从何处寻找这类具有适合公司需要的技术等级人才?多少是需要有足够经验可立即上线工作的人?多少是需要有些经验的人雇进公司再训练?公司现有此类技术的人员流动率如何?是否有员工短期内将要退休?经过计算机依决策者需求输出分析资料,一方面提供公司高层主管做进一步决策参考,另一方面人力资源部依公司营运需求制订有效的人力资源规划及执行方向。
由人力资源部在企业网络上设计人力盘点调查表,分成三个部份:
1、个人基本资料、学经历及员工个人掌握的个人信息例如个人考上某计算机软件执照或自己在外接受技能训练获得证照或个人事业生涯规划等属于个人才知道的信息,由员工个人负责填写输入。
2、员工直属主管负责填写输入该员工的技能水准评鉴,工作表现及学习能力等评语或发展潜力评估等。
3、人力资源部负责填写输入该员工的技能等级资料、训练纪录、升迁调动及调薪记录、工作绩效考核成绩、请假及奖惩或建议案等个人纪录等。
人力资源部每月或每季主动要求员工及其直属主管更新计算机资料,因此人力资源部可以随时提供公司高阶主管最新的人力盘点信息。
第三篇:人力资源分析指标
人力资源分析指标
(1)人力资源基础信息层面指标:主要包括与人力资源相关的人力资源数量、学历、结构、流动性、职称等方面的指标;
(2)人力资源运作能力层面指标主要包括人力资源基本运作流程:人力资源规划——招聘配置——培训开发——考核评价——薪酬——员工关系等反映各个环节运作能力的基本指标; 1.人员数量指标
【定义】是指反映报告期内人员总量的指标。
1.1员工增长率
【定义】是指新增员工人数与原有企业员工人数的比例。
【公式】员工增长率=本期新增员工人数/上年同期员工人数*100%
【说明】员工增长率反映了企业人力资源的增长速度。同时也可以反映出人力资本的增长速度。将员工增长率与企业的销售额增长率、利润增长率等结合起来,可以反映出企业在一定时期内的人均生产效率。
新员工入职人数
【定义】是指现有员工人数减去原有企业员工人数。
【说明】该项指标可以帮助企业考虑是否需要对基础职位的设置进行调整。同时,还与培训需求有较大关联。
新员工转正人数
【定义】是指获得转正的员工人数与新员工入职人数的比例。
【说明】对比新员工入职人数和新员工转正人数,可以看出员工招聘的质量。同时,也可以对培训、薪酬、岗位设置等工作提供指导性数据。2.1流动率
【定义】是指报告期内企业流动人数(包括流入人数和流出人数)占总人数的比例。是考察企业组织与员工队伍是否稳定的重要指标,报告期一般为一年
【公式】流动率=(一年期内流入人数+流出人数)÷报告期内员工平均人数
【说明】流入人数指调入和新进人数,流出人数指退休、内退、调出、辞职、辞退和合同到期不再续签人数。由于人力资源流动直接影响到组织的稳定和员工的工作情绪,必须加以严格控制。若流动率过大,一般表明人事不稳定,劳资关系存在较严重的问题,而且导致企业生产效率低,以及增加企业挑选,培训新进人员的成本。若流动率过小,又不利于企业的新陈代谢,保持企业的活力。但一般蓝领员工的流动率可以大一些,白领员工的流动率要小一些为好。
【收集渠道】人力资源部员工花名册 2.2 净人力资源流动率
【定义】净人力资源流动率是补充人数除以统计期平均人数。所谓补充人数是指为补充离职人员所雇佣的人数。
【公式】净流动率=(补充人数÷统计期平均人数)*100% 【说明】分析净人力资源流动率时,可与离职率和新进率相比较。对于一个成长发展的企业,一般净人力资源流动率等于离职率;对于一个紧缩的企业,其净流动率等于新进率;而处于常态下的企业,其净人力资源流动率、新进率、离职率三者相同。
【收集渠道】人力资源部员工花名册
人力资源离职率 【定义】是指报告期内离职总人数与统计期平均人数的比例。其中离职人员包括辞职、公司辞退、合同到期不再续签(即终止合同)的所有人员。不包括内退和退休人员。
【公式】
离职率=离职总人数÷统计期平均人数×100%=(辞职人数+辞退人数+合同到期不再续签人数)÷统计期平均人数×100% 【说明】离职率可用来测量人力资源的稳定程度。离职率常以月、季度为单位,如果以为单位,就要考虑季节与周期变动等影响因素。一般情况下,合理的离职率应低于8%。
【收集渠道】人力资源部员工花名册
非自愿性的员工离职率
【定义】当企业解雇员工或终止员工工作时,就发生了非自愿性的员工流失。其主要表现为:某员工因不能完成本职工作,不能达到绩效标准,或有严重的或故意的错误行为,不再满足运作要求而引起的员工流失。非自愿性的员工流失不但包括下岗、裁员、辞退等正常形式,而且包括因员工死亡或终生残疾等导致合同失效而引起的非正常形式的员工流失。
【公式】非自愿性的员工离职率=[(解雇员工人数+因残疾而离岗人数+下岗人数)÷统计期平均人数]×100%
【说明】对非自愿性的员工离职数据的分析,有利于辨识员工主要的离职原因,较低的非自愿性员工离职率有利有弊。我们可以通过非自愿性的员工离职率转换视角,重新审视企业的业绩和生产力问题。
【收集渠道】人力资源部员工花名册 自愿性员工离职率
【定义】是指自愿离开企业的员工人数与统计期平均人数的比例。自愿性员工离职率可能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其中包括员工的个人境况、公司的内部环境、行业的趋势和宏观的经济形势等。
【公式】自愿性的员工离职率=(自愿性离职的员工人数÷统计期平均人数)×100%
【说明】如果某一企业有较高的自愿性的员工离职率,可能是不健康的企业文化的反映,或者企业对员工的认同和奖励计划没有被恰当地评估,以及领导不力也会造成该比率的上升,也可能是该企业应该对招聘程序进行彻底地检查以确保工作岗位和雇佣员工的能力相匹配。
【收集渠道】人力资源部员工花名册
关键岗位员工离职率
【定义】是指处于关键岗位而自愿离开企业的员工人数与统计期平均人数的比例。此指标可能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其中包括员工的个人境况、公司的内部环境、行业的趋势和宏观的经济形势等。
【公式】关键岗位员工离职率=(关键岗位自愿性离职的员工人数÷统计期平均人数)×100%
【说明】如果某一企业有较高的关键岗位自愿性的员工离职率,可能是不健康的企业文化的反映,或者企业对员工的认同和奖励计划没有被恰当地评估,以及领导不力也会造成该比率的上升,也可能是该企业应该对招聘程序进行彻底地检查以确保工作岗位和雇佣员工的能力相匹配。
【收集渠道】人力资源部员工花名册 内部变动率
【定义】是指报告期内部门内部岗位调整、在某公司内部调动的人数同总人数的比例。
【公式】内部变动率=(部门内部岗位调整人数+企业/集团内部调动人数)÷报告期内员工平均人数
【说明】员工调动人次可以反映组织的相对稳定性,可以使相关单位及时关注调动员工的工作情况
【收集渠道】人力资源部员工花名册
员工晋升率
【定义】是指报告期内实现职位晋升的员工人数同总人数的比例。
【公式】员工晋升率=(报告期内实现职位晋升的员工人数)÷报告期内员工平均人数。
【说明】进行员工晋升统计可以反映出企业内部提升的情况,为改进员工发展通道,制定员工职业规划提供依据。
【收集渠道】人力资源部员工花名册
人力资源结构分析
人员岗位分布
【定义】是指按照特定的岗位划分,报告期末企业(部门)各岗位上实有人员的数量以及所占总人数的比重。
【公式】各岗位人员数量以某公司人力资源部员工花名册数据为准。
【说明】通过数据,观察不同类别人员的变化以及同类职群不同级别人员的变化,可以得到组织人才结构性的变化 【收集渠道】人力资源部员工花名册
【备注】人员类别划分依据企业所处阶段和行业状况进行再规定
人员入职年限分析指标
【定义】是指按照工龄区间划分,报告期末企业实有人员在各工龄阶段相应的人数以及比重。【说明】
(1)工龄指标为员工在某公司工作工龄,截至日期为报告期期末,工龄超过半年按一年计算,半年以下按半年计算。
(2)通常工龄越长代表员工忠诚度越高,经验越多,工龄区间划分为6月以下、5年-10年、10年-15年、15年-20年,20年以上五个区间。人员直接结构
【定义】是指按照职级体系划分,报告期末企业(部门)各职称等级上实有人员的数量以及所占总人数的比重。
【公式】各等级人员数量以某公司人力资源部员工花名册数据为准。
【说明】 某公司职称结构根据职能不同设定4-5个不同级别,具体参见《某公司职位职称体系手册》。
【收集渠道】人力资源部员工花名册
新增职位数量
【定义】是指每年比上一年新增加的职位数量
【说明】 该项数据可以反映职位管理系统的变化程度
【收集渠道】人力资源部员工花名册
某部门/职位人员更换频率 【定义】是指以年为周期,统计某职位上人员的更换频率。
【说明】 如果某个职位上人员更换频率太高,则需考虑该职位的要求是否合理,是否应该安排更高职级的人员任职等问题
【收集渠道】人力资源部员工花名册
二、人力资源运作能力
1.招聘指标
1.1招聘成本评估指标 1.1.1 招聘总成本
【定义】是指组织一次招聘活动所占用的全部成本的总和。
【公式】招聘成本=内部成本+外部成本+直接成本。
【说明】 内部成本为企业内招聘专员的工资、福利、差旅费支出和其它管理费用。外部成本为外聘专家参与招聘的劳务费、差旅费。直接成本为广告、招聘会支出;招聘代理、职业介绍机构收费;大学招聘费用等。
【收集渠道】人力资源部、财务部
1.1.2单位招聘成本
【定义】是指在一次招聘活动中每招聘一位员工所占用的成本。
【公式】单位招聘成本=招聘总成本÷录用总人数
【收集渠道】人力资源部、各招聘单位、财务部
录用人员评估指标
录用人员评估指标是根据招聘计划对录用人员的质量和数量进行评价,招聘工作结束后,对录用人员进行评估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只有在招聘成本较低,同时招聘人员数量充足且质量较好时,才说明招聘工作效率高。评估招聘人员的数量和质量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进行。应聘者比率
【定义】应聘者比率是指某岗位应聘人数与计划招聘人数的比率
【公式】应聘者比率=(应聘人数÷计划招聘人数)×100% 【说明】该比率说明员工招聘的挑选余地和信息发布状况,该比率越大说明组织的招聘信息颁布的越广、越有效,组织的挑选余地就越大;反之,该比率越小,说明组织的招聘信息发布的不适当或无效,组织的挑选余地也越小。一般来说应聘者比率至少应当在200%以上。招聘越重要的岗位,该比率应当越大,这样才能保证录用的质量。
【收集渠道】人力资源部
员工录用比率
【定义】录用率是指某岗位录用人数与应聘人数的比率
【公式】录用率=(录用人数÷应聘人数)×100% 【说明】该比率越小说明可供筛选者越多,实际录用的员工的质量可能比较高;该比率越大,说明可供筛选者越少,实际录用的员工的质量可能比较低。
【收集渠道】人力资源部
招聘完成比率
【定义】招聘完成比率是指某岗位录用人数与计划招聘人数的比率
【公式】招聘完成比率=(录用人数÷计划招聘人数)×100% 【说明】该比率说明招聘员工数量的完成情况。该比率越小,说明招聘员工数量越不足。如果为100%则意味着企业按计划招聘到了所有需要的员工。【收集渠道】人力资源部 员工到位率
【定义】员工到位率是指某岗位实际报到人数与通知录用人数的比率
【公式】员工到位率=(到职人数÷录用人数)×100% 【说明】该比率说明招聘员工数量的实际完成情况。该比率越小,说明招聘员工实际到岗人数越不足。如果为100%则意味着企业按计划招聘到了所有需要的员工,且所有员工按期到岗。
【收集渠道】人力资源部
同批雇员留存率
【定义】是指同一批次招聘入公司的雇员直至统计时间为止,仍然在职的人数同同批雇员初始人数的比例。
【公式】同批雇员留存率=同批雇员留存人数÷同批雇员初始人数×100%
【收集渠道】人力资源部员工花名册
同批雇员损失率
【定义】是指同一批次招聘入公司的雇员直至统计时间为止,所有离职人员人数同同批雇员初始人数的比例。
【公式】同批雇员损失率=同批雇员离职人数÷同批雇员初始人数×100% 同批雇员损失率=1-同批雇员留存率
【说明】同批雇员留存率和同批雇员损失率反映了员工流失状况,员工流失状况又说明了员工满意度。同批雇员留存率越低(损失率越高),同批雇员员工满意度越低,需要及时找出并分析员工离职的原因,实施补救;同批雇员留存率越高(损失率越低),员工满意度越高,组织满意度也越高。【收集渠道】人力资源部员工花名册
招聘渠道分布
【定义】招聘渠道分布是指某单位录用员工通过各渠道进入的数量分布及相应比重。招聘渠道主要有校园招聘、职业中介机构、现场人才招聘会、内部推荐、媒体广告、网上招聘、应聘者直接找上门求职。
【公式】按以企业为边界分为:内部招聘比率=(内部招聘人数÷录用人数)×100% 外部招聘比率=(外部招聘人数÷录用人数)×100% 以渠道划分则为各渠道录用人员的数量及比率。
【说明】公司在新员工招聘中最好不要局限于采用单一渠道,而应考虑各种渠道的特点灵活使用,来自不同招募渠道的应聘者适应于公司的不同岗位,在招聘过程中根据需要有所偏重采用会得到比较好的招聘效果。
【收集渠道】人力资源部
填补岗位空缺时间
【定义】填补岗位空缺的时间是用来衡量一个组织从某个岗位出现空缺到雇佣到该岗位候选人的平均天数。
【公式】填补岗位空缺的时间=填补岗位空缺所花费的总天数
【说明】填补岗位空缺所需要的时间包括:填补空缺岗位的需要被认可后通知人力资源部门的时间;将该空缺岗位登广告,公布在报纸或公司网站上的时间;候选人提交申请时间,招聘筛选时间,领导批准候选人时间,通知候选人 候选人接受公司提供的岗位所需的时间等。如果公司填补一个岗位空缺的时间高于行业标准,这会对组织造成许多负面影响。部门间的进一步比较可以帮助公司决定在填补空缺岗位的过程中哪些部门花费的时间比较长。
【收集渠道】人力资源部 2.培训指标
2.1培训人员数量指标
2.1.1 培训人次
【定义】是指报告期内企业(部门)每次内部培训和外出培训的所有人数累计之和。
【公式】培训人次=N1+N2+……Nn 其中Nn 指某次培训参加培训的实际人数。
【收集渠道】人力资源部
2.1.2 内部培训人次
【定义】是指报告期内企业(部门)每次内部培训的所有人数累计之和。
【公式】培训人次=N1+N2+……Nn 其中Nn 指某次培训参加培训的实际人数。
【收集渠道】人力资源部
2.1.3 外部培训人次
【定义】是指报告期内企业(部门)每次外出培训的所有人数累计之和。
【公式】培训人次=N1+N2+……Nn 其中Nn 指某次培训参加培训的实际人数。
【收集渠道】人力资源部 2.1.4内外部培训人次比例
【定义】是指报告期内企业(部门)组织员工内部培训和外出培训两种形式培训人数的比例。
【公式】内外部培训人数比例=内部培训人数÷外部培训人数
【收集渠道】人力资源部
2.1.5 依岗位类别计算的受训人员比率
【定义】受训人员比率用来衡量某一部门接受培训的员工人数,以及该部门受训员工数目在整个组织的培训人数当中所占的比例。
【公式】依岗位类别计算的受训人员比率=某一岗位类别受训员工的人数÷ 接受培训的员工总人数
【说明】这种计算可以明确显示出公司对各类员工的培训的投资水平与培训的重点所在。
【收集渠道】人力资源部
2.2培训费用指标
2.2.1培训费用总额
【定义】是指报告期内企业(部门)为员工培训所花费的费用总额,即内部培训费用和外出培训的费用之和,或者是岗前培训费用、岗位培训费用和脱产培训费用之和。
【公式】培训费用总额=内部培训费用+外出培训费用
=岗前培训费用+岗位培训费用+脱产培训费用
【说明】按照利用培训资源的不同,某公司的培训可以分为内部培训和外出培训。所谓内部培训就是在企业内部进行,所用资源包括培训讲师、场地、讲义、教具等等,都使用内部资源;相反,外出培训仅仅指脱产外出接受培训。其中请外部培训师来公司授课,或者参与某公司公司的培训也所归入内部培训。
【收集渠道】人力资源部 2.2.2人均培训费用
【定义】是指报告期内企业(部门)每位员工平均花费的培训费用。
【公式】人均培训费用=报告期内培训总费用÷报告期内员工平均人数
【收集渠道】人力资源部
2.2.3岗前培训费用
【定义】是指报告期内企业(部门)对上岗前的新员工在企业文化、规章制度、产品知识、基本技能等方面进行培训所发生的费用。
【收集渠道】人力资源部
2.2.4岗位培训费用
【定义】是指报告期内企业(部门)为使员工达到岗位要求以及产品知识更新而对其知识、技能进行培训而发生的费用。
【收集渠道】人力资源部培训中心
2.2.5脱产培训费用
【定义】是指报告期内因企业(部门)根据工作的需要,允许员工脱离工作岗位接受短期(一年内)或长期(一年以上)的培训(即为员工提供继续深造机会)而发生的成本,其目的是为企业(部门)培养高层次的管理人员或专门的技术人员,而发生的培训费用。
【收集渠道】人力资源部
2.2.6培训费用占薪资比 【定义】是指报告期内企业(部门)员工培训各项费用之和同该时期内员工工资总额的比例。
【公式】培训费用占薪资比=报告期内培训费用÷报告期内工资总额×100%
【说明】培训费用占薪资比并不是越高越好,合理的培训费用占薪资比一般水平为2%-5%。一般情况下,如果培训费用占薪资比高于5%,表明企业(部门)非常重视员工培训,但培训费用过高,人力成本过高;如果低于2%,表明企业(部门)对员工培训不够重视,或者说明为了节约挖潜,充分进行内部培训。
【收集渠道】人力资源部、各单位
2.2.7 内外部培训费用比例
【定义】是指报告期内企业(部门)员工内部培训费用与外部培训费用的比例。
【公式】内外部培训费用比例=内部培训费用÷外部培训费用
【收集渠道】人力资源部
2.3 培训效果指标
2.3.1平均培训满意度
【定义】是指报告期内企业(部门)员工对此期间内的所有培训的平均满意程度。
【公式】平均培训满意度=(TA1+TA2+……+TAn)÷报告期内培训次数
其中TAn是指某次培训的平均满意度。
或者:平均培训满意度=∑报告期内某次培训某员工的满意度÷报告期内培训人次
【说明】培训满意度越高培训效果越好。【收集渠道】人力资源部
2.3.2 培训测试通过率
【定义】是指报告期内企业(部门)员工参加培训后进行测试的通过率
【公式】培训测试通过率=通过测试人数÷参加培训人数
【说明】培训测试通过率越高相对培训效果越好。
【收集渠道】人力资源部 3.绩效管理指标
3.1 绩效工资的比例
【定义】是指报告期内企业(部门)员工获得的绩效工资占工资总额的比例
【公式】绩效工资比例=(绩效工资总额÷工资总额)*100% 【说明】不同的岗位应该设置不同的绩效工资比例,具体请参见某公司《薪酬福利管理制度》
【收集渠道】各单位
3.2 员工绩效考核结果分布
【定义】是指报告期内企业(部门)员工绩效考核结果进行分类,各类别员工数量以及占总数的比例。
【公式】X类员工比例=(绩效考核结果为X的员工数÷员工总数)*100% 【说明】通常每类绩效评级员工的比例分布应符合正态分布,如果出现某一类员工过多的情况,则应该重新审视绩效考核的指标标准是否过低或过高、或者存在人为因素。
【收集渠道】人力资源部 4.薪酬指标 4.1 外部薪酬指标
4.1.1 行业薪酬水平
【定义】是指行业平均薪酬水平状况
【说明】通过比较不同行业平均薪酬水平状况可以反映某某所处行业的特点和薪酬总体水平。
【收集渠道】外部权威网站、咨询公司、薪酬数据调查机构等
4.2 内部薪酬指标
人均工资
【定义】是指报告期内企业(部门)平均每位员工的工资额。
【公式】人均工资=报告期内工资总额÷报告期内员工平均人数
【说明】(1)人均工资的统计,一般可以结合员工分类统计数据,也可以结合不同的时间跨度统计,这样就可以通过二维角度来分析实际问题。
【收集渠道】人力资源部
年工资总额增长率
【定义】是指报告企业(部门)工资总额同上相比所增加的比例。
【公式】年工资总额增长率=报告工资总额÷上工资总额×100%-1 【说明】一般可以结合员工分类、分层级进行统计数据
年人均工资增长率
【定义】是指报告企业(部门)人均工资同上相比所增加的比例。
【公式】年人均工资增长率=报告人均工资÷上人均工资×100%-1 【说明】一般情况下,同期工资增长率应该比销售收入增长率小。如果同期工资增长率大于销售收入的增长率,表明工资增长速度快于销售收入的增长速度,企业的人力成本增长过快。
三、人力资源效率指标
人力资源效率指标是用来反映人力资源投入和产出对比的指标,可以比较直观地反映人力资源利用的效率。
1.全员劳动生产率
【定义】是指根据产品价值量计算的平均每一个员工在单位时间内的产品生产量。
【公式】全员劳动生产率=报告期工业总产值÷报告期员工内平均人数
【说明】
(1)全员劳动生产率是考核企业经济活动的重要指标,是企业生产技术水平、经营管理水平、员工技术熟练程度和劳动积极性的综合表现,全员劳动生产率的纵向和横向比较反映了人力资源使用的优劣程度。
(2)单位时间一般是指月度、季度或者为标准单位时间。
【收集渠道】财务部 人力资源部
2.人均销售收入
【定义】是指根据报告期内的销售收入计算的平均每一个员工的销售收入。
【公式】人均销售收入=报告期内销售收入总额÷报告期内员工平均人数
【说明】人均销售收入是考核企业效率的指标,尤其用在同行业之间相比较最有可比性,人均销售收入越高,企业效率越高。普遍适用于企业处于成熟期进行同业间的比较。【收集渠道】财务部 人力资源部
3.人均净利润
【定义】是指根据报告期内的净利润计算的平均每一个员工的净利润。
【公式】人均净利润=报告期内净利润总额÷报告期内员工平均人数
【说明】人均净利润是考核企业效益的指标。普遍适用于企业处于成熟期进行同业间的比较。
【收集渠道】财务部 人力资源部
4.万元工资销售收入
【定义】是指根据报告期内的销售收入计算的平均每万元工资所能产生的销售收入。
【公式】万元工资销售收入=报告期内销售收入总额÷报告期内工资总额
【说明】一般而言,万元工资销售收入越高,企业效率越高。
【收集渠道】财务部 人力资源部
5.万元工资净利润
【定义】是指根据报告期内的净利润计算的平均每万元工资所能产生的净利润。
【公式】万元工资净利润=报告期内净利润总额÷报告期内工资总额
【说明】一般而言,万元工资净利润越高,企业效益越高。
【收集渠道】财务部 人力资源部
6.万元人工成本净利润
【定义】是指根据报告期内的净利润计算的每投入单位人工成本所产生的净利润。【公式】万元人工成本净利润=报告期内净利润总额÷报告期内人工成本 人工成本=工资总额+保险总额
【说明】人工成本属于企业新创造价值中的一个部分,是企业为取得新创造价值和利润必须付出的代价,同时又是企业将一部分新创造价值以直接和间接方式对职工的全部支出。理论上讲人工成本包含从业人员劳动报酬、社会保险费用、职工福利费用、职工教育费用、劳动保护费用、职工住房费用及其它人工成本。
【收集渠道】财务部 人力资源部
第四篇:猪场标准数据指标
猪场标准数据指标
应当关注的生产数据:
流产率:按照月计算,此月能繁母猪出现返情和流产的比率 返情率: 配种率 出生重 产仔数 产健仔数 产房存活率 断奶体重 保育舍猪存活率 育肥舍猪存活率 出栏天数 出栏体重 料肉比 猪粮比 药物成本 日增重 日采食量 存栏量
PSY(每头母猪一年提供上市商品猪的数目)技术人员和猪场交流最关键的指标是:
1.母猪年提供的上市商品猪数:
·中国平均水平:14头 ·中国优秀水平:18头以上
2.能繁母猪存栏数/存栏数
·正常水平:1:10
·优秀水平:1:12 注:存栏数指的是保育、产房、育肥所有商品猪。
对于连续性生产的猪场。小于1:10的猪群不正常,如果大于1:12有可能肥猪没有卖。3.肥猪上市的天数及体重
·正常水平:110公斤 150-160d 140公斤左右的要到180多d(一天长1kg)4.产胎率
·正常水平:85%
·优秀水平:95%(温氏正常考核水平是87%)5.日采食量 母
猪:
后备猪:(选做后备种猪的最佳体重150斤)限饲2.5公斤左右/天。考虑营养浓度问题。
待配母猪:(待配种猪最佳体重230斤以上)长大(二元杂)最佳配种条件:7-8月龄,体重在230斤以上,两到三次以上发情期以后,而且发情规律。
怀孕前期(一个月内):限饲1.8-2.2公斤/天 怀孕中期(30-80天):2.5-2.8公斤/天 怀孕后期(81-107天):3.0-3.5公斤/天 84-90天开始换用哺乳料。
怀孕后期(108-114天):逐渐减至1.5-2.0公斤/天,逐步过渡在哺乳料,分娩当天不喂料。哺乳母猪料蛋白比率在18%。 分娩当天:麸皮+安特宝 分娩第二天:不少于1.5公斤/天
分娩五天:采食达到正常水平2.5公斤/天(8头猪计算)超过8头,多一头增加1公斤。不限食不剩料的原则。 分娩25天:不限料。仔猪采食量:
产房:7-10天开始诱食。饲料用教槽料,母猪用哺乳母猪料。 断奶后2周左右从教槽料换成保育料。1:
2、1:
1、2:1的方式3天换料。(断奶后两周的日增重200g左右,采食量1:1(200-300g左右)) 保育料换成小猪料
第五篇:人力资源数据分析
***公司人力资源部数据分析2015年版
一、基础人事模块(数据截止点2015.1.1---2015.12.31)
1、概述:总人数入职离职异动(内部流动、晋升)
2、员工增长率()
【定义】是指新增员工人数与原有企业员工人数的比例。
【公式】员工增长率=本新增员工人数/上年同期员工人数(2014.12.31在职员工人数)*100%
【说明】员工增长率反映了企业人力资源的增长速度。同时也可以反映出人力资本的增长速度。将员工增长率与企业的销售额增长率、利润增长率等结合起来,可以反映出企业在一定时期内的人均生产效率。
3、新员工入职人数部门分布
【定义】是指新入职员工部门分布柱状图
【说明】可以反映出各个部门人员需求的情况,还有培训需求有较大的关联。
4、人力资源流动率
【定义】是指报告期内企业流动人数(包括流入人数和流出人数)占总人数的比例。是考察企业组织与员工队伍是否稳定的重要指标,报告期一般为一年
【公式】流动率=(一年期内流入人数+流出人数)÷统计期平均人数
月平均人数=(月初人数+月末人数)÷2 季平均人数=(季内各月平均人数之和)÷3 年平均人数=(年内各月平均人数之和)÷12 或:=(年内各季平均人数之
和)÷4 【说明】流入人数指调入和新进人数,流出人数指退休、内退、调出、辞职、辞退和合同到期不再续签人数。由于人力资源流动直接影响到组织的稳定和员工的工作情绪,必须加以严格控制。若流动率过大,一般表明人事不稳定,劳资关系存在较严重的问题,而且导致企业生产效率低,以及增加企业挑选,培训新进人员的成本。若流动率过小,又不利于企业的新陈代谢,保持企业的活力。但一般蓝领员工的流动率可以大一些,白领员工的流动率要小一些为好。
5、人力资源离职率
【定义】是指报告期内离职总人数与统计期平均人数的比例。其中离职人员包括辞职、企业辞退、合同到期不再续签(即终止合同)的所有人员。不包括内退和退休人员。【公式】离职率=离职总人数÷统计期平均人数×100%=(辞职人数+辞退人数+合同到期不再续签人数)÷统计期平均人数×100% 【说明】离职率可用来测量人力资源的稳定程度。离职率常以月、季度为单位,如果以为单位,就要考虑季节与周期变动等影响因素。一般情况下,合理的离职率应低于8%。
6、非自愿性的员工离职率
【定义】当企业解雇员工或终止员工工作时,就发生了非自愿性的员工流失。其主要表现为:某员工因不能完成本职工作,不能达到绩效标准,或有严重的或故意的错误行为,不再满足运作要求而引起的员工流失。非自愿性的员工流失不但包括下岗、裁员、辞退等正常形式,而且包括因员工死亡或终生残疾等导致合同失效而引起的非正常形式的员工流失。
【公式】非自愿性的员工离职率=(解雇员工人数+因残疾而离岗人数+下岗人数)÷统计期平均人数]×100%
【说明】对非自愿性的员工离职数据的分析,有利于辨识员工主要的离职原因,较低的非自愿性员工离职率有利有弊。我们可以通过非自愿性的员工离职率转换视角,重新审视企业的业绩和生产力问题。
7、自愿性员工离职率(可以考虑做一下关键岗位员工离职率)
【定义】是指自愿离开企业的员工人数与统计期平均人数的比例。自愿性员工离职率可能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其中包括员工的个人境况、企业的内部环境、行业的趋势和宏观的经济形势等。
【公式】自愿性的员工离职率=(自愿性离职的员工人数÷统计期平均人数)×100% 【说明】 如果某一企业有较高的自愿性的员工离职率,可能是不健康的企业文化的反映,或者企业对员工的认同和奖励计划没有被恰当地评估,以及领导不力也会造成该比率的上升,也可能是该企业应该对招聘程序进行彻底地检查以确保工作岗位和雇佣员工的能力相匹配。
8、内部变动率
【定义】是指报告期内部门内部岗位调整、在某企业内部调动的人数同总人数的比例。【公式】内部变动率=(部门内部岗位调整人数+企业集团内部调动人数)÷报告期内员工平均人数
【说明】员工调动人次可以反映组织的相对稳定性,可以使相关单位及时关注调动员工的工作情况
9、员工晋升率
【定义】是指报告期内实现职位晋升的员工人数同总人数的比例。
【公式】员工晋升率=(报告期内实现职位晋升的员工人数)÷报告期内员工平均人数。【说明】进行员工晋升统计可以反映出企业内部提升的情况,为改进员工发展通道,制定员工职业规划提供依据。
二、人力资源结构分析
1、人员岗位分布
***公司目前分为:职能、市场、教学三种岗位(以花名册为准)【备注】人员类别划分依据企业所处的姐夫按和行业状况再进行规定。
2、人员学历分布
【定义】是指按照学历划分,报告期末企业(部门)所有在岗员工的最高学历情况统计。包括各学历层次相应的人数以及相应的比重。
【说明】员工学历是指已经正式获得国家承认的最高毕业文凭学历。企业人员学历分为博士、硕士、本科、大专及大专以下五个层次。(目前可以不要博士层次,可能没有,呵呵。)
3、人员年龄、工龄分析 3.1 人员年龄分布
【定义】是指按照年龄区间划分,报告期末企业(部门)实有人员在各年龄阶段相应的人数以及比重。【说明】
(1)年龄区间划分为25岁以下、26岁-35岁、36岁-45岁、45岁以上四个区间。
(2)仅仅对年龄分布进行一维分析,只能看出员工的年龄层次结构。只有当把年龄分布和其他相关的指标结合起来,才可以从数据中看出问题,例如将年龄分布和学历分布结合,或者将年龄分布和人员职位层次结合,组成一个二维的人员结构分析表,才能从双重指标中所显示的数据中,看出人员结构所折射出的具体情况。
(3)对年龄分布进行分析,可以判断组织人员是否年轻化还是日趋老化,组织人员的稳定性和创造性,组织人员吸收新知识、新技术的能力,组织人员工作的体能负荷和工作职位或职务的性质与年龄大小的可能的匹配要求。
以上四项反应情况,均将影响组织内人员的工作效率和组织效能。企业的员工理想的年龄分配,应呈三角形金字塔为宜。顶端代表45岁以上的高龄员工;中间部位次多,代表36岁-45岁的中龄员工;而底部位人数最多,代表20岁-35岁的低龄员工。3.2平均年龄
【定义】是指报告期末企业(部门)所有在岗员工的年龄的平均值。
【说明】一般情况,平均年龄与员工知识更新速度和接受新知识的能力成正比。平均年龄越小,员工知识更新速度越快,知识结构层次更全,接受新知识的能力越强,企业的知识资源也就更为丰实。3.3 人员工龄结构分析
【定义】是指按照工龄区间划分,报告期末企业(部门)实有人员在各工龄阶段相应的人数以及比重。
【公式】各等级人员数量以某企业人力资源部员工花名册数据为准。【说明】
(1)工龄指标为员工在某企业工作工龄,截至日期为报告期期末,工龄超过半年按一年计算,半年以下按半年计算。
(2)通常工龄越长代表员工忠诚度越高,经验越多,工龄区间划分为5年以下、5年-10年、10年-15年、15年-20年,20年以上五个区间。***公司工龄区间建议划分:1年以下,1-3年,3-5年,5年以上。
4、人员职级结构分析
【定义】是指按照职称体系划分,报告期末企业(部门)各职称等级上实有人员的数量以及所占总人数的比重。
【公式】各等级人员数量以某企业人力资源部员工花名册数据为准。
【说明】企业等级分为员工、副主管、主管、副主任、主任、副校长、校长7个职级。
三、劳动关系
1、劳动合同签订比例(兼职与全职区分开)
【定义】是指某组织所有人员中签订劳动合同的人数及占总人数的比重 【公式】劳动合同签订比例=签订劳动合同的人数÷报告期员工内平均人数 【说明】此指标从侧面反映了某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规范程度
2、职工社会保险参保率
【定义】是指在组织为职工参加社会保险(职工养老、医疗、工伤、失业、生育保险)的比率 【公式】职工社会保险参保率=参保人数÷报告期内员工平均人数
四、招聘配置
1、招聘成本评估
1.1 招聘总成本
【公式】招聘成本=内部成本+外部成本+直接成本。
【说明】内部成本为企业内招聘专员的工资、福利、差旅费支出和其它管理费用。外部成本为外聘专家参与招聘的劳务费、差旅费。直接成本为广告、招聘会支出,招聘代理、职业介绍机构收费;大学招聘费用等。
1.2 单位招聘成本
【定义】是指在一次招聘活动中每招聘一位员工所占用的成本。【公式】单位招聘成本=招聘总成本÷录用总人数 【说明】校园招聘可以做一个招聘成本分析
2、录用人员评估
2.1 应聘者比例
【定义】应聘者比率是指某岗位应聘人数与计划招聘人数的比率 【公式】应聘者比率=(应聘人数÷计划招聘人数)×100% 【说明】该比率说明员工招聘的挑选余地和信息发布状况,该比率越大说明组织的招聘信息颁布的越广、越有效,组织的挑选余地就越大;反之,该比率越小,说明组织的招聘信息发布的不适当或无效,组织的挑选余地也越小。一般来说应聘者比率至少应当在200%以上。招聘越重要的岗位,该比率应当越大,这样才能保证录用的质量。2.2员工录用比例
【定义】录用率是指某岗位录用人数与应聘人数的比率 【公式】录用率=(录用人数÷应聘人数)×100% 【说明】该比率越小说明可供筛选者越多,实际录用的员工的质量可能比较高;该比率越大,说明可供筛选者越少,实际录用的员工的质量可能比较低。2.3 招聘完成率(总的招聘完成率和岗位的招聘完成率)
【定义】招聘完成比率是指某岗位录用人数与计划招聘人数的比率 【公式】招聘完成比率=(录用人数÷计划招聘人数)×100% 【说明】 该比率说明招聘员工数量的完成情况。该比率越小,说明招聘员工数量越不足。如果为100%则意味着企业按计划招聘到了所有需要的员工。以下2个分析标准适合校园招聘或者集体招聘的分析(2015可以不做分析)2.4同批雇员留存率
【定义】是指同一批次招聘入企业的雇员直至统计时间为止,仍然在职的人数同同批雇员初始人数的比例。
【公式】同批雇员留存率=同批雇员留存人数÷同批雇员初始人数×100% 2.5同批雇员损失率
【定义】是指同一批次招聘入企业的雇员直至统计时间为止,所有离职人员人数同同批雇员初始人数的比例。
【公式】同批雇员损失率=同批雇员离职人数÷同批雇员初始人数×100%
同批雇员损失率=1-同批雇员留存率
【说明】同批雇员留存率和同批雇员损失率反映了员工流失状况,员工流失状况又说明了员工满意度。同批雇员留存率越低(损失率越高),同批雇员员工满意度越低,需要及时找出并分析员工离职的原因,实施补救;同批雇员留存率越高(损失率越低),员工满意度越高,组织满意度也越高。
3、招聘渠道的分析
【定义】招聘渠道分布是指某单位录用员工通过各渠道进入的数量分布及相应比重。招聘渠道主要有校园招聘、职业中介机构、现场人才招聘会、内部推荐、媒体广告、网上招聘、应聘者直接找上门求职。内部招聘:主要以内部推荐为主;
外部招聘:除内部推荐以外的渠道均为外部招聘;(外部招聘需要再详细的进行分析:网上招聘、现场招聘、上门求职;其中网上招聘要求对目前现用的网络渠道进行分析评估:前程、智联、58等各种网络渠道,以评估来年网络渠道的选择)
【公式】按以企业为边界分为:内部招聘比率=(内部招聘人数÷录用人数)×100%
外部招聘比率=(外部招聘人数÷录用人数)×100% 以渠道划分则为各渠道录用人员的数量及比率。
【说明】企业在新员工招聘中最好不要局限于采用单一渠道,而应考虑各种渠道的特点灵活使用,来自不同招募渠道的应聘者适应于企业的不同岗位,在招聘过程中根据需要有所偏重采用会得到比较好的招聘效果。
五、培训(总部培训单独分析,分校人事此模块需要分析)
1、培训人员分析 1.1 培训人次
【定义】是指报告期内企业(部门)每次内部培训和外出培训的所有人数累计之和。【公式】培训人次=N1+N2+„„Nn 其中Nn指某次培训参加培训的实际人数。1.2 内部培训人次(与培训人次计算方法类似)1.3 外部培训人次(与培训人次计算方法类似)1.4 依岗位(或者部门)类别计算的受训人员比率
【定义】受训人员比率用来衡量某一部门接受培训的员工人数,以及该部门受训员工数目在整个组织的培训人数当中所占的比例。
【公式】依岗位类别计算的受训人员比率=某一岗位类别受训员工的人数÷接受培训的员工总人数
【说明】 这种计算可以明确显示出企业对各类员工的培训的投资水平与培训的重点所在。
2、培训费用分析 2.1 培训费用总额
【公式】培训费用总额=内部培训费用+外出培训费用
=岗前培训费用+岗位培训费用+脱产培训费用
【说明】按照利用培训资源的不同,企业的培训可以分为内部培训和外出培训。所谓内部培训就是在企业内部进行,所用资源包括培训讲师、场地、讲义、教具等等,都使用内部资源;相反,外出培训仅仅指脱产外出接受培训。其中请外部培训师来企业授课,或者参与某企业的培训也所归入内部培训。***公司基本内部培训为主。2.2 人均培训费用
【定义】是指报告期内企业(部门)每位员工平均花费的培训费用。【公式】人均培训费用=报告期内培训总费用÷报告期内员工平均人数 2.3 岗前培训费用
【定义】是指报告期内企业(部门)对上岗前的新员工在企业文化、规章制度、产品知识、基本技能等方面进行培训所发生的费用。2.4 岗位培训费用
【定义】是指报告期内企业(部门)为使员工达到岗位要求以及产品知识更新而对其知识、技能进行培训而发生的费用。
2.5 脱产培训费用(***公司暂时不存在这种费用,大家了解即可)【定义】是指报告期内因企业(部门)根据工作的需要,允许员工脱离工作岗位接受短期(一年内)或长期(一年以上)的培训(即为员工提供继续深造机会)而发生的成本,其目的是为企业(部门)培养高层次的管理人员或专门的技术人员,而发生的培训费用。
2.6培训费用占薪资比
【定义】是指报告期内企业员工培训各项费用之和同该时期内员工工资总额的比例。【公式】培训费用占薪资比=报告期内培训费用÷报告期内工资总额×100%
【说明】培训费用占薪资比并不是越高越好,合理的培训费用占薪资比一般水平为2%-5%。一般情况下,如果培训费用占薪资比高于5%,表明企业(部门)非常重视员工培训,但培训费用过高,人力成本过高;如果低于2%,表明企业(部门)对员工培训不够重视,或者说明为了节约挖潜,充分进行内部培训。
3、培训效果分析
3.1平均培训满意度
【定义】是指报告期内企业员工对此期间内的所有培训的平均满意程度。【公式】平均培训满意度=(TA1+TA2+„„+TAn)÷报告期内培训次数
其中TAn是指某次培训的平均满意度。
或者:平均培训满意度=∑报告期内某次培训某员工的满意度÷报告期内培训人次【说明】培训满意度越高培训效果越好。
3.2 培训测试通过率
【定义】是指报告期内企业员工参加培训后进行测试的通过率 【公式】培训测试通过率=通过测试人数÷参加培训人数 【说明】培训测试通过率越高相对培训效果越好。
六、绩效
1、绩效工资的比例
【定义】是指报告期企业员工获得的绩效工资占工资总额的比例 【公式】绩效工资比例=(绩效工资总额÷工资总额)*100% 【说明】不同的岗位应该设置不同的绩效工资比例; 不同的部门(或岗位)绩效占比是否具有激励性;
2、员工绩效考核结果分布(按部门分析,总部需要分要分析省级校区的整体情况)【定义】是指报告期内企业员工绩效考核结果进行分类,各类别员工数量以及占总数的比例。
【公式】X类员工比例=(绩效考核结果为X的员工数÷员工总数)*100% 【说明】通常每类绩效评级员工的比例分布应符合正态分布,如果出现某一类员工过多的情况,则应该重新审视绩效考核的指标标准是否过低或过高、或者存在人为因素。
七、薪酬
1、工资总额(曲线图按月呈现)
【定义】是指报告期企业所有实有员工的应发工资总额。【公式】工资总额=I1+I2 „„+In 其中,In 是报告期内一个月的应发工资。
【说明】(1)省级分校可以再展开分析各个部门;
(2)总部可以按省级分校做分析;
工资总额的增加和人员的增加会有一个相关,可以做曲线相关,若未正相关,说明人均成本的提高;
总部可以用今年和去年,前年的薪酬总额按月做一个曲线分析。
2、运营维持性工资总额比率
【定义】是指报告期内企业用于实现和维持企业运营目标任务的工资额与工资总额的比例。目前***公司的状况:重庆校区为运营维持性;其他校区2015均为投资性人力支出。
【公式】运营维持性工资额比率=报告期内运营维持性工资额÷报告期内工资总额 【说明】通过有效区分维持性和投资性人力支出,可以更加科学和客观的了解对于人员方面的支出,因为有部分人力支出的效果产生有个递延性,可能会跨度到第二年、第三年,甚至更长,在作区分时,一般按照公司、职能进行区分
3、人均工资
【定义】是指报告期内企业平均每位员工的工资额。
【公式】人均工资=报告期内工资总额÷报告期内员工平均人数
【说明】(1)人均工资的统计,一般可以结合员工分类统计数据,也可以结合不同的时间跨度统计,这样就可以通过二维角度来分析实际问题。
(2)可以按省级校区、按部门、按岗位、按岗位性质进行分析;
4、年工资增长率 【定义】是指报告企业工资总额同上相比所增加的比例。
【公式】年工资总额增长率=报告工资总额÷上工资总额×100%-1 【说明】一般可以结合员工分类、分层级进行统计数据
5、年人均工资增长率
【定义】是指报告企业(部门)人均工资同上相比所增加的比例。【公式】年人均工资增长率=报告人均工资÷上人均工资×100%-1 【说明】一般情况下,同期工资增长率应该比销售收入增长率小。如果同期工资增长率大于销售收入的增长率,表明工资增长速度快于销售收入的增长速度,企业的人力成本增长过快。
6、保险总额(***公司目前只有五险,没有一金)
【定义】是指报告期内企业(部门)为其所有员工按法规所缴纳的社会保险的费用总额。主要包括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医疗保险、工伤保险、生育保险和住房公积金“五险一金”费用。
【公式】保险总额=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医疗保险+工伤保险+生育保险+住房公积金=A1+A2+„„+An 其中An 指报告期内为某位员工实际缴纳的社会保险金额。
【说明】数据库数据收集中需要明细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工伤保险、生育保险、住房公积金所缴纳总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