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宁市2018年计划报告

时间:2019-05-12 16:16:2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西宁市2018年计划报告》,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西宁市2018年计划报告》。

第一篇:西宁市2018年计划报告

西宁市2017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 执行情况与2018年计划草案的报告(书面)

——2018年2月7日在西宁市第十六届

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上

西宁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受市人民政府委托,现将2017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与2018年计划草案的报告提请市十六届人大四次会议审议,并请市政协各位委员和列席会议同志提出意见。

一、2017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

2017年,在市委的坚强领导下,面对持续加大的经济下行压力和严峻复杂的宏观经济形势,全市上下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按照省第十三次党代会、市第十四次党代会的安排部署,牢固树立“四个意识”,忠实践行“两个绝对”,以“四个转变”新思路推动落实“四个扎扎实实”重大要求,坚持新发展理念,牢牢把握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围绕打造绿色发展样板城市、建设幸福西宁总目标,出台和落实一系列稳增长、调结构、惠民生举措,全市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呈现量增质优、结构优化、— 1 — 生态提档、民生改善的良好态势,年度主要目标和重点任务顺利完成。全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284.91亿元,增长9.5%,其中:一产41.80亿元,增长5.1%;二产556.44亿元,增长10.6%(规上工业增长9.7%);三产686.67亿元,增长8.7%。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完成79.16亿元,同口径增长18.2%;全市城镇新增就业3.18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2.45%;居民消费价格指数累计上涨1.8%;全体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3792元,增长9.7%。

(一)围绕构建点、极、带增长格局,产业转型升级步伐不断加快。把构建“点、极、带”有机统一的供给体系作为推动产业转型升级着力点。2017年,三条经济增长带实现工业总产值1214.83亿元,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74%。进一步优化产业结构,推动绿色产业体系建设。三次产业结构调整为3.3:43.3:53.4,逐步形成二、三产业对经济增长的双驱动格局。工业增长动能转换加快,园区集聚效应进一步增强,开发区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3.2%,占全市比重70.3%。全市规模以上轻工业增加值增长25.9%,增速高于重工业21.8个百分点。比亚迪、青海北捷、时代新能源等一大批新能源、新材料重点项目加速推进,多晶硅光伏电池光电转化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国家光伏重点实验室、全球最大牦牛骨肽生产基地落户西宁。高新技术、新能源产业增加值分别增长22.8%、40.8%,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16.1%、5.4%,占比同比提高0.5、0.8个百分点。实施市级以上科技项目148个,新增高新技术企业12家。全市专利申请量达2442件,占全省的76%以上,形成了“全 — 2 — 省专利在西宁”的工作新格局。顺利通过国家创新型城市试点验收。服务业支撑作用不断增强,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44.2%。金融、物流、健康养老等行业稳步增长,现代服务业占GDP的比重提高到30%以上,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消费实现平稳增长,全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560.79亿元,增长9.3%,占全省零售总额的66.8%,全省商业中心作用凸显。旅游业发展继续向好,成功举办第二届中国西部自驾游产业发展论坛暨中国西部自驾游联盟年会,全力实施乡村旅游示范带建设,全市共接待国内外游客2138.29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250.97亿元,分别增长15.4%、28.2%。房地产市场走势平稳,全年商品房销售面积、销售额分别增长10.1%、23.7%。积极推动“互联网+”行动计划,成功入选国家电子商务示范城市,朝阳国家级电子商务示范基地正式挂牌,“阿里巴巴·西宁产业带”上线运营,全年实现电子商务交易额350亿元,增长20%。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成效显现,农业总产值连续13年增长5%以上。高原、绿色、有机品牌效应带动明显,新建蔬菜标准化、规模化生产基地2万亩,创建全国绿色食品原料标准化生产基地86.6万亩,农畜产品加工转化率达到58%。建立9个农产品品牌建设示范基地,新认证“三品一标”产品84个。积极培育壮大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新培育农民合作社872家、家庭农牧场217家,省级农牧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15家。

(二)围绕拓展绿色发展空间格局,城市转型升级取得新进展。加快促进城乡统筹协调发展,不断完善基础服务设施建设,— 3 — 城市综合承载能力持续增强。启动空间规划“多规合一”试点,完成多巴新城总规、南川文化旅游商贸会展区城市设计及风貌导则等重点规划,成功列入全国第二批“城市双修”试点。启动“锂电”小镇、“光伏”小镇等特色小镇规划编制,湟源县日月乡被纳入国家第二批特色小镇。稳步推进“畅通西宁”,开工建设项目101项,昆仑桥、湟水路高架等53项工程建成通车,人均城市道路面积提高到9.5平方米,拥堵指数下降至2.5。开工海绵城市试点项目130项,累计建成综合管廊26公里,建设理念和工艺水平走在全国前列。建成绿道400公里。不断推进公交都市创建,首条公交专用道建成启用,优化调整公交线路18条,新(改)建60个公交港湾,改造公共停车场泊位1.5万个,新增纯电动公交车55辆,完成掌上公交等智能公交系统建设。5个美丽城镇和77个高原美丽乡村建设任务全面完成,在2017年度全省美丽城镇竞争性评审中荣获第一。全力打好创城攻坚战,坚持一城抓总、多城联创,以“清洁西宁”和“畅通西宁”两大行动促硬件达标,成功荣获全国第五届文明城市称号。多措并举大力推进民族团结进步事业,被国家民委正式命名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创建示范市。

(三)围绕推进“高原绿、西宁蓝、河湖清”建设行动,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深入实施绿色发展样板城市六大建设行动。狠抓中央环保督察问题整改,解决了一批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餐饮油烟、噪声、垃圾、污水等环境问题。成功举办2017中国生态环保大会暨第二届绿色发展论坛,中 — 4 — 国生态环保大会永久落户西宁。完成三北等林业生态工程造林36万亩,南北两山森林覆盖率提高到79%。启动西宁园博园、西堡生态森林公园建设,新增城区园林绿地1147.5亩,完成绿道景观提升75.8公里,城区绿化覆盖率达到40.5%。湟源县荣获全国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全市6个乡镇、60个村荣获全省生态建设示范乡镇、示范村。大气污染治理迈上新台阶,严格落实五个“100%”扬尘污染防治措施,对121条主次干道进行全时段保洁,完成191.5蒸吨“煤改气”治理任务,淘汰黄标车4324辆,新建充电桩1034个,全年空气优良率达81.1%,PM2.5同比下降11%,空气质量综合指数和排名在西北五省省会城市中位居“双第一”。全面建立实行四级河长制组织体系,实现河长制全覆盖。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试点顺利通过国家验收。持续改善湟水流域水质,整治干支流排污口75个,8个国省控断面水质全部达标,国控出境小峡断面水质持续向好。湟水流域(西宁段)水环境综合治理成效明显,成功入选国家第一批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与可持续发展试点。全年治理水土流失面积84平方公里。全力抓好节能减排,成功入围第三批国家低碳城市试点,万元GDP能耗完成省定目标。城乡居住环境持续优化,改善300个老旧楼院居住环境,在415个小区(单位)实行生活垃圾分类试点,城市道路机械化清扫率达到80%。改建农村公路268公里,提高14.4万人饮水安全保障水平。100个村全覆盖拉网式农村环境整治试点项目全面完成,三县县城生活污水处理率达到85%以上。

(四)围绕增强幸福西宁获得感,民生福祉不断提升。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全年民生支出占财政支出的80%以上,市委、市政府10大类40项为民办实事项目全面完成,人民获得感显著增强。脱贫攻坚扎实推进。认真实施“五批八策”脱贫攻坚行动计划,加大东西部扶贫协作力度。整合财政涉农资金25.46亿元,加快产业、就业等扶贫重点工程实施,完成易地搬迁1248户,产业扶贫2.74万人,实现100个贫困村退出,2.39万人稳定脱贫。保障3.9万城镇困难群体基本生活,资助贫困家庭大学生1483名,资助金额1628万元。全力推进就业创业。抓好重点群体就业工作,全市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39.81万人次,实现劳务收入23.34亿元。帮扶就业困难人员实现就业2459人,城镇失业人员再就业19404人,精准扶贫贫困家庭转移就业6151人。多举措完善高校毕业生就业服务,高校毕业生登记就业率为89.9%。建立市区县联动孵化机制,认定首批联动孵化基地13家,创业带动就业8395人,成功发放小额创业担保贷款9743.5万元。推动社会事业全面发展。实施教育项目135个,成立12个城乡义务教育集团和西宁现代服务业职教集团,三县顺利通过国家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县评估认定,建立覆盖从学前到高等教育学段的资助体系,惠及学生46.3万人次。全市共建立721个家庭医生团队,重点人群签约率达75.2%。职工、城乡居民医保系统全部接入国家异地就医结算系统,可与全国所有省(市、自治区)进行跨省异地就医直接结算。城区10分钟健身圈范围逐步扩大,全市所有行政村实现健身设施全 — 6 — 覆盖。新建、改扩建基层综合文化服务中心236个,稳步推进沈那遗址、文庙、花园南街城墙等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城镇居民收入跨上3万元台阶,农村居民收入突破万元。再次提高城乡最低生活保障水平,城市提高到每人每月453元、农村提高到每人每年3320元。全民参保登记计划试点、老年人健康体检、养老金提标工作全面完成,企业和机关事业单位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人均每月提高219元。积极推进国家级医养结合试点城市建设,打造9个医养结合示范点。规范运行照料中心107个,“1+7+N”三级养老服务体系框架基本形成,150个农村老年之家投入使用,为6.8万名困难和高龄老人购买养老服务。改造棚户区18690套、农村危旧房6500户,新增物业规范化达标项目200个。社区电商综合服务店建设、政策性蔬菜价格指数保险试点工作全面完成,新建蔬菜平价店71家。

(五)围绕增添绿色发展动能,投资财金拉动有力。狠抓重点项目建设,进一步发挥投资关键拉动作用,强化财金联动,确保投资稳定增长。加强项目跟踪督导。制定《西宁市2017年稳定固定资产投资的若干措施》,严格落实“周检查、旬协调、月督办”项目推进机制,全年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600.03亿元,增长14.3%,占全省投资总量的41%,房地产和基础设施分别完成投资351.33亿元、459.76亿元,增长11%、33%。不断提高项目前期工作质量和深度,共下达项目前期经费计划7375万元。抓好民间投资“三张清单”项目落实,面向社会公开发布PPP项目10项,总投资285.4

— 7 — 亿元。完成民间投资650.57亿元,增长12.8%,增速同比提高26.3个百分点。大通、湟中入选2017中国最具投资潜力特色魅力示范县。主动适应中央专项资金竞争性分配新变化,紧盯国家及省上投资方向,全年争取上级各类专项资金143.3亿元。人民币各项贷款余额达5109.15亿元,增长10.3%;实现金融业增加值156.88亿元,增长8.0%。全市在新三板和青海股权交易中心新增挂牌企业19家,各类企业直接融资超过500亿元,占全省70%以上。成功与华夏银行签订入驻协议,光大银行西宁分行开业运营,金融控股集团和信保集团挂牌运行。

(六)围绕提升绿色发展活力,各项改革取得新突破。各项改革不断向打造绿色发展样板城市、建设幸福西宁目标聚焦,向构建发展新体制聚力,精准落地落实,取得了阶段性成效。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深入推进。关闭退出大通煤矿120万吨落后产能,粗铅、水泥产量分别下降77.2%、27.4%。上下游产业对接金额达到249亿元。商品住房库存面积下降112.6万平方米,去化周期降至7个月。完成三批定向置换债券49亿元,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资产负债率71.85%,控制在预期目标内。累计降低企业各类成本17.2亿元。惠民生投资突破300亿元,教育、医疗、文化及社会保障等公共服务均等化进程进一步加快。“放管服”改革推向深入。制定行政审批中介服务事项清单、随机抽查事项清单和公共服务清单,在全国省会城市中率先构建起“一目录六清单”的监管服务新模式。首推首创“超市化”“打包式”服务,市级审批效率整体提速45%,基 — 8 — 本建成“网上审批大厅”和“掌上审批系统”,网上审批率达到85%。推行“互联网+工商登记”新模式,全年新增各类市场主体2.67万户、中小微企业8176户。扎实推进中央和省上改革试点工作。在全国率先推进市县乡村四级跨区域紧密型一体化医疗集团,公立医院改革和四级紧密型医联体改革受到国务院通报表扬。积极推进城乡义务教育集团化办学改革,实现县域全覆盖,城乡教育一体化发展水平得到提升。实现排污管理“一证式”,大力实施企业环境污染强制责任保险,试点启动环境污染“第三方”治理,积极开展“生态红线”划定工作。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农村土地制度改革试点取得实质性进展,国资国企改革全面提速,三县公务用车制度改革顺利完成。对外开放步伐不断加快。自营商品进出口总额增长29.6%。西宁机场旅客吞吐量首次突破500万人次,迈入全国中型机场行列。成功举办“丝绸之路沿线国际友城峰会”,国际友好城市和友好交流城市数量达到33个。在中东欧地区开展西宁城市宣传和商贸旅游推介活动,推出“双50”重大项目招商,比亚迪等一批行业领军企业落户西宁,全年签约招商引资项目124个,实现到位资金909.92亿元。

总的来看,2017年全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总体良好,主要指标运行平稳、稳中有进,但由于宏观经济环境依然复杂,多重因素传导叠加、交织影响,仍然存在很多困难和问题,主要表现在:经济企稳向好的基础还不牢固,新旧动能转换步伐仍需加快,有效供给还不足以满足社会需求;创新活力有待

— 9 — 激发,新兴产业规模较小,支撑作用有限;城乡区域发展不够平衡;社会民生领域短板仍需补齐,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有待进一步加强;地方公共财政收支矛盾突出等等,需要在今后工作中努力加以解决。

二、2018年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要求和预期目标

2018年,是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的开局之年,是改革开放40周年,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施“十三五”规划承上启下的关键一年,做好全年工作意义重大、责任重大。根据市委十四届六次全会部署,全年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要求是: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一中、二中全会及十九届中央纪委二次全会、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中央农村工作会议精神,牢固树立“四个意识”,不断坚定“四个自信”,始终做到“三个一以贯之”和“五个过硬”,忠实践行“两个绝对”,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牢牢把握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自觉贯彻新发展理念,紧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在西宁的具体表现,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全面落实省第十三次党代会、省委十三届三次全会和市第十四次党代会以及市委十四届五次、六次全会部署,围绕以“四个转变”落实“四个扎扎实实”和“三高一新”的要求,坚持生态优先、发展率先、精神领先,坚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统筹推进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各项工作,聚力建设现代产业体系、推动高质量发展,聚力推进改革开放、依法治市,聚力打 — 10 — 好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精准脱贫、污染防治三大攻坚战,聚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区域协调发展战略,聚力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在新的起点上加快打造绿色发展样板城市,奋力开创新时代建设幸福西宁新局面。

主要预期目标是:地区生产总值增长9.0%左右;固定资产投资增长8.0%;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9.0%;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增长7.5%;旅游总收入增长20%;全体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9.0%;城镇新增就业3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2.5%以内;居民消费价格涨幅、城市空气质量优良率和节能减排完成省定目标。

以上目标的确定主要是考虑到西宁自身发展条件和正向引导市场预期,特别是考虑到要为支撑全省经济增长、为我省建设生态大省生态强省创造更大的空间,在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同时,保持中高速增长态势,体现省会城市的责任担当。

三、2018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主要任务及措施 围绕以上目标,着力做好十个方面工作:

(一)聚力打好三大攻坚战,为决胜全面小康夯实基础。提高政治站位,采取切实举措,以解决突出制约问题为重点,压实责任,统筹规划,有序推进,找准“主攻点”、牵住“牛鼻子”。

打好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攻坚战。进一步健全重大风险监测、研判、预警机制,加强互联网金融监管,开展各类交易场所、投资类公司等风险高发行业清理整顿,坚决守住不发生区域性系统

— 11 — 性金融风险的底线。进一步规范政府举债行为,坚决制止违规举债和违法担保,严格规范PPP和政府购买服务项目运作,落实风险防范措施。有效防控房地产领域风险,重点加强对住房信贷和房产中介服务机构管理,合理引导市场预期和购房行为,防止房价异常波动。加强政府投资项目管理,全面推行工资保证金制度和工程款支付担保制度,保障农民工工资支付。

打好精准脱贫攻坚战。认真落实“1+8+12”精准扶贫政策。积极开展东西部扶贫协作,深入推动“百企帮百村、百企联百户”精准帮扶和结对帮扶。做好贫困县涉农资金整合工作,推进三县精准扶贫、精准脱贫项目落实。切实强化产业扶贫,大力扶持贫困地区发展特色产业,加快产业融合发展,让贫困户更多分享农牧业全产业链增值收益,壮大贫困村村集体经济。落实好脱贫户后续扶持政策,有效防止脱贫人口返贫。完善市县脱贫攻坚数据库,实施精准扶贫实时监管。年内确保150个贫困村退出、1.5万人稳定脱贫、3个贫困县全部摘帽。

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强化巩固中央环保督察整改成果,全面推进中央环保督察12项问题整改工作,建立永远不走的环保督察长效机制。编制完成《西宁市大气环境限期达标规划》,严格五个“100%”措施,运用黄标车、渣土车稽查布控系统和GPS监控平台,进行全天候无缝隙监管。全面完成年度“煤改气”治理任务。全力做好国家大气考核迎检,坚决打好蓝天保卫战。持续推进湟水河水污染治理,完成六污建设,加快四污扩能改造及中水回用等 — 12 — 项目建设进度,力争出境断面水质达到Ⅳ类标准。加快黄河鑫业等重点企业除尘脱硫脱硝设施升级改造。积极落实土壤污染防治年度重点工作任务。全面开展农村饮用水水源环境安全治理,重点对黑泉水库、第四、五、六饮用水水源地进行规范化保护。进一步完善四级复合型河长制体系。推进畜禽养殖污染防治和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力争秸秆综合利用率达到83%,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达75%以上。

(二)筑牢绿色发展思想根基,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再上新台阶。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以实施绿色发展样板城市 “高原绿”“西宁蓝”“河湖清”等六大建设行动为抓手,着力推动经济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良性互动。

完善绿色发展政策体系。出台《西宁市建设绿色发展样板城市条例》等相关地方性法规和政府规章。制定实施更加严格的能耗、水耗、地耗、污染物排放、环境质量等地方标准,严格行业和项目绿色准入管理。推动环保督查办公室常态化运行,强化环境执法与公检法司等部门衔接,将绿色发展纳入依法治理轨道。

建立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经济体系。扎实推进低碳城市建设,建立健全循环经济发展指标评价体系,支持开发区引领示范全市低碳循环发展,推动甘河、东川、南川园区循环化改造和甘河园区低碳试点取得实效。推进城市生活垃圾分类试点,规范生活垃圾处理流程,启动再生能源发电项目,持续提高生活垃圾处理率。大力推广新能源汽车,新增充电桩1000个。以“治山、理水、— 13 — 润城”的海绵城市建设理念,全面完成试点区21.6平方公里内所有试点建设项目,力争形成西北地区半干旱缺水的海绵城市建设经验。

积极构建绿色发展样板城市骨干项目体系。统筹各类资金10亿元推进绿色发展,抓紧推进一批绿色发展重大前期项目,建立绿色发展重大项目库、绿色发展融资项目库、绿色发展招商引资项目库,形成项目推进全程服务机制。制定出台国土绿化提速三年行动方案。重点实施好西堡生态森林公园、西宁园博园和海湖湿地公园海绵化改造等项目,新增绿道65公里。完成南北山三期、三北和天保等工程造林51.5万亩。实施园林绿化精品工程,启动湟岸巷等10个精品主题公园游园建设,新改建20处街头绿地,新建改造黄河路等8条道路绿化景观,新增园林绿地面积1200亩。

构筑绿色发展空间体系。围绕“一芯双城、环状组团发展”生态山水城市格局,“一芯两屏三廊道”城市生态屏障格局,加快建设绿色开放和生态宜居的现代化一流城区。以湟水河生态廊道为主轴,南北向生态走廊为拓展,大型滨水湿地公园为绿色开放核心,打造拥水发展的城市主轴线。抓好湟水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与可持续发展试点,推进海湖湿地公园、湟水河生态综合治理和元堡子湿地建设,建成北川滨水中心及滨水公共活动带,启动南川河生态保护项目。开工建设锦绣公园,提升改造人民公园景观,建设三河交汇城市客厅。打造“湟水河生态活力轴”和绿色低碳的“15分钟幸福生活圈”“10分钟体育健身圈”

(三)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总要求,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编制乡村振兴战略规划,制定出台推动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意见,夯实农业生产能力基础。全面落实永久基本农田保护制度,推进农村土地整治和高标准农田建设。构建区域化布局、规模化种养、标准化生产、品牌化营销发展模式,持续稳定粮食、油料、蔬菜生产,做大做强饲草产业,发展中藏药材种植,新建和提升改造设施温棚1000栋,蔬菜标准化、规模化生产基地1万亩以上,中藏药材示范基地3万亩,划定70万亩粮食生产功能区和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以质量兴农、绿色兴农为核心,继续培育一批具有高原特色的优质农产品品牌,完成“三品一标”产品认证20个以上。发展多种形式农业适度规模经营,促进小农户和现代农业有机衔接,培育农民合作社300家,重点培育特色鲜明、运作规范、经济效益好的家庭农牧场100家。

构建农村产业融合发展体系。设立1亿元乡村振兴 战略资金,推动乡村振兴走在全省前列。加快打造三个全省百亿元农业产业基地。实施农产品加工业提升行动,支持主产区农产品就地加工转化增值,提高农产品加工转化率,培育市级以上龙头企业8家。全力推进“互联网+农业”,鼓励支持各类市场主体创新发展基于互联网的新型农业产业模式。实施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精品工程,推广湟中卡阳、大通边麻沟模式,拓展景观农业、休闲农业和创

— 15 — 意农业体验功能,继续推进10条乡村旅游示范带建设,创建省级休闲及乡村旅游示范点5个。巩固提升大通县国家级现代农业示范区和湟源畜牧业绿色发展示范县创建成果,推进湟中县国家级现代农业示范区创建,建设西纳川、双新公路沿线、申中、总寨及三县生态牧场等现代农牧业产业园、科技园和创业园。

推动农村基础设施提档升级。加快农村供水、供电、环保等基础设施建设,推动城乡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实施三县70个村农村饮水安全巩固提升工程,着力解决8.86万人饮水安全问题。建设改造农村电网715公里。全面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加强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加快三县建制镇污水垃圾处理设施项目建设进度,开展农村重点城镇分布式污水处理试点,构建村收集、镇转运、县处理的农村生活垃圾处理体系。编制好“四好农村路”三年攻坚行动方案,新改建乡村公路160公里,加快构建安全、便捷、高效、绿色的现代农村公路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完成75个高原美丽乡村建设,改造危旧房6100户。

(四)全面构建绿色产业动力体系,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取得实效。把发展作为第一要务,抓重点、补短板、强弱项,把提高供给体系质量作为主攻方向,加快建设符合西宁资源禀赋和比较优势的现代产业体系。

加强破立结合推进“三去一降一补”。推动铁合金等两高一低行业化解过剩产能,关停一批不达标企业。妥善处置僵尸企业,鼓励优势企业加大兼并重组力度,提升行业整体素质和核心竞争力。— 16 — 健全上下游合作机制,全面完成上下游产业对接目标。制定《西宁市培育和发展住房租赁市场的实施方案》。按照“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定位,加快建立多主体供应、多渠道保障、租购并举的住房制度。严控企业负债风险,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资产负债率控制在75%以内。支持城投公司、湟水投资公司等企业发行债券,提高直接融资比重,降低融资成本和杠杆率。严格落实减税降费政策,全面清理、规范各项收费项目,落实好铁路货运“一口价”下浮、天然气“保量稳价”、直购电等政策,推动甘河工业园区电力局域网建设,降低实体经济成本。

加速构建“点、极、带”增长新格局。继续推进“中国制造2025”青海行动和绿色产业建设行动。加速培育新兴产业。加快亚洲硅业、比亚迪等重点项目实施进度,推进千亿元锂电产业基地、光伏制造中心建设。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抓好鲁丰鑫恒高精度铝板带材、大美煤业尾气综合利用制烯烃等项目建设,推动有色、装备制造、藏毯绒纺等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延伸产业链,培育传统产业新优势。积极发展旅游度假、生物医药、健康养生等特色产业,努力将生态优势、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和竞争优势。

加快创新驱动发展。深入实施重大专项和科技支撑计划项目,建立以企业为主体、需求为导向、产学研深度融合的技术创新体系。抓好“双百”工程,推进中利光纤光通信材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黄河上游水电光伏产业技术中心和国家光伏重点实验室建设,建成重点产业技术创新平台3个。以“互联网+先进制造业”为重点,— 17 — 继续实施“双倍增”工程和科技“小巨人”计划。加快两化融合贯标试点,实施两化融合评价体系。建成运行西宁科技大市场,为全省提供科技创新服务。实施专利奖励资助政策,全年专利申请量、授权量、每万人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均增长20%。落实好《西宁市引进和培养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的意见(试行)》,设立总规模不少于1亿元的人才开发基金,实施创新创业扶持和“引才聚才555计划”。

(五)持续加大民生投入,使人民幸福感更加充实。把民生作为补短板的重中之重,抓住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大力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切实办好群众的每件事。

积极推进教育服务能力提升。有序落实15年免费教育。实施第三期学前教育行动,扩大普惠性幼儿园覆盖面,力争全市普惠性幼儿园比例达到80%。继续推进城乡义务教育集团化办学改革,优化教育资源配置,着力解决“择校热”“大班额”等突出问题,实施西宁八中等9个教育布局调整和光华中学等11个消除义务教育大班额项目,全面完成宝库乡中心学校等19个改薄项目。全力打造全省基础教育基地,实施西宁教育服务能力提升工程。优化职业教育布局,积极推进多巴职教中心、湟源职校新校区等项目建设。制定《促进民办教育健康发展实施意见》,推动民办教育健康有序发展。

提高就业质量和居民收入水平。大力促进创业就业,改革就业培训机制,支持发展新就业形态,努力实现更高质量、更加充 — 18 — 分的就业。继续落实高校毕业生就业促进计划,高校毕业生登记就业率不低于87%。完成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35万人次。落实各项就业援助政策,发挥公益岗位托底安置作用,实现零就业家庭“动态清零”,全年帮扶就业困难人员就业2000人。积极推进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多渠道增加基层干部、科技人员、技能人才、农牧民等群体收入,确保城乡居民收入持续稳定增长。

努力为群众提供优质便捷的医疗服务。加快第一医疗集团北川分院、全科医生培训基地等项目建设。统筹推进医疗、医保、医药等各项改革,继续深化四级紧密型一体化医联体改革,加快推进医保支付方式改革,探索实行按疾病诊断相关分组付费(DRGs)方式。全面推进“3+1+N”全科医师团队建设,健全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制度,重点人群签约率达到100%。加强基层卫生技术人员培养,提高基层医疗机构服务能力和质量。

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继续落实全民参保计划,完善城镇职工和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持续提高城乡低保标准,年度增幅不低于10%。抓好“9+1”社会救助体系建设,统筹推进社会救助、社会福利、慈善事业、优抚安置。认真落实国家级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改革试点,建设10个社区老年日间照料中心和50个农村老年之家。加大公租房保障力度,将符合条件的新就业无房职工等重点人群纳入保障范围,对低保、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应保尽保,年内实施棚户区改造12700套,分配公共租赁住房2000套。更加注重群众实际感受,从政府、市场、社会和供给、需求、— 19 — 预期等多个维度综合施策,持续做好保供稳价工作。

着力加强治理能力建设。巩固提升全国文明城市和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市创建成果,努力推动文明城市建设和民族团结进步工作向更深层次、更广范围、更高水平迈进。深化法治西宁、平安西宁、乡村社会治理体系建设。完善社会治安防控体系,推进“雪亮工程”建设。深入开展扫黑除恶专项斗争,保障人民安居乐业、社会安定有序。实施军民融合发展战略,持续加强国防动员能力建设,扎实做好双拥工作,巩固军政军民团结。开展安全生产隐患排查治理和各类专项整治,坚守安全发展底线。全面推进餐饮服务食品安全量化分级管理,推行餐饮卫生状况分类定级店外挂牌公示,积极创建国家食品安全示范城市。

(六)加快培育形成新供给动力,不断增强消费基础性作用。积极顺应和把握消费升级大趋势,以消费升级引领产业升级,推动经济结构优化升级、激活经济增长内生动力,实现持续健康高效协调发展。

提升现代服务业发展水平。把城区作为现代服务业发展的主阵地,开展服务业质量提升、服务业标准化专项行动。加快发展现代物流、现代金融、研发设计等现代服务业。继续推进青海丝绸之路国际物流城、城市快速消费品仓储分拨中心和三县物流节点建设。完善城市金融聚集区服务功能,加快华夏银行等金融机构入驻运营。加强城乡宽带基础设施建设,培育发展大数据、云计算等新兴业态,完成智慧城市基础平台建设。加大重点产业科 — 20 — 技支撑,鼓励企业建立工程技术中心、重点实验室等科技研发公共平台,提高研发设计对重点产业发展的支撑能力。

大力培育消费新增长点。统筹安排1亿元对外贸易和服务业发展资金。落实好《积极发挥新消费引领作用加快培育形成新供给新动力的若干政策措施》《加快发展生活性服务业促进消费结构升级的实施意见》,重点围绕健康养老、文化旅游、绿色消费、农村消费等消费新领域,加快培育服务新业态、新供给,以消费新热点新模式带动新消费扩容升级。有效扩大信息消费规模,推进电子商务进农村示范县建设,再建成80个农村社区电子商务服务站点,全年电子商务交易额达到430亿元以上。

继续优化城市商贸格局。重点推进海湖新区商贸集聚区商业新中心和南川文化旅游商贸会展区建设,打造城市商贸发展新格局。进一步提升商贸服务品质与层次,做大做强商贸企业,加大培育引进限上商贸企业力度。有序推进商贸仓储、分拨中心、配送中心、配送站点建设,优化城市配送网络布局。

全力促进旅游业发展。全面提升优质旅游服务,开展旅游信用体系建设。持续打造西部自驾游联盟品牌,与途牛、携程等合作,大力推介品牌旅游资源、精品线路和特色旅游产品。重点推进新华联国际旅游城(海洋馆)、熊猫馆、自驾车营地、南川温泉健身中心等重点项目,建设星级旅游厕所20座,增设旅游咨询中心10个。积极探索开发“旅游+康养、研学、体育、工业、演艺”等新兴旅游产品,延长旅游产业链。办好“西部避暑旅游节”“乡村

— 21 — 旅游美食节”等节庆活动。实施西部导游服务平台、智慧旅游平台、旅游标识系统和游客服务中心建设,进一步提升信息服务产业能力。

(七)着力加强项目管理扩投资,发挥投资对优化供给结构关键作用。牢固树立项目就是发展载体的理念,以提高投资质量效益为主攻方向,推动从“规模投资”向“有效投资”转变。

全力扩大有效投资。围绕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加大对光伏、锂电、生物医药等新兴产业投入,大幅提升新兴投资比重。实施厕所革命三年攻坚计划,启动实施城乡公共厕所、交通厕所、农户家庭厕所标准化建设。立足城市服务功能和承载力提升,加快城市路网、供排水、市民中心等市政公用设施和公共生活服务设施建设步伐。推进建国南路片区改造、城镇保障性住房、碧桂园和绿地中心等项目建设,促进房地产投资稳定增长。有效对接国家和省上重点领域投向,以绿色发展、生态环保、民生事业等为重点,多渠道汇报衔接,全力争取国家投资和政策扶持,专项资金争取增长10%以上。

抓好重大项目谋划。把握国家省上战略和区域政策机遇,以基础设施、生态保护修复、改善民生为重点,跟进谋划一批全局性、基础性、战略性项目。深入开展“项目生成年”活动,启动《“十三五”中后期重大项目规划》编制工作,围绕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一带一路”建设、兰西城市群、国家20个领域精准补短板和绿色发展样板城市实施方案,深入开展规划编制和项目梳理,再谋划一批 — 22 — 起点高、规模大、带动作用明显的重大项目。

激发民间投资活力。落实好支持民间投资各项政策,将一批投资规模大、示范作用强的民间投资项目纳入全市重点项目,专项给予调度支持。落实非公经济15条政策措施,切实解决制约非公企业发展的困难问题。健全非公有制经济发展联席会议制度,完善领导干部联系属地商会制度。积极推进企业服务中心、投诉举报中心等建设,切实维护非公有制经济合法权益。

强化措施保障项目建设。全面落实“周检查、旬协调、月督办”制度和重点项目调度任务办结销号制度。完善项目前期协调机制和并联审批制度,切实简化审批流程。以社会关注热点项目、政府投资项目、民生工程等为重点,积极推行“双随机一公开”,抓好督促整改,保障重大项目工程质量、建设进度和资金安全。强化项目建设用地保障,加强盘活存量土地和土地收储工作,切实完成重点项目建设征地拆迁任务。

(八)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提升新型城镇化建设水平。做好差别化和协同性两篇文章,统筹全域,促进城乡联动,推动融合发展,不断提升区域发展的协调性。

全面提高城镇化质量。抓好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认真落实新型城镇化建设相关实施意见,加快健全农村和接纳农业转移人口较多的城镇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推动有能力在城镇稳定就业和生活的农业转移人口举家进城落户,构建更加开放更具活力的新型城镇化格局。落实好《关于规范推进特色小镇和特色小城镇建

— 23 — 设的若干意见》,编制完成特色小镇规划,高质量培育特色小镇。加快实施大通城关镇、湟中李家山镇等5个美丽城镇项目,提升中小加工业、休闲旅游、商贸集市等载体功能。

拓展城市发展新空间。以主体功能区规划统筹各类空间规划,推进“多规合一”。启动新一轮城市总体规划(2020—2035)修编工作,完成“城市双修”总体规划、多巴新城、北川高新区等重点区域控制性详规审查报批。加快推进水井巷、卫城东北片区等城市修补项目。以“特色规划+重点片区开发”模式,打造文庙、城隍庙等特色街区。加快推动“十三五”重点片区建设,抓好红星美凯龙、奥特莱斯等重点项目建设进度。

加快推进基础设施建设。打造“畅通西宁”绿色交通体系升级版,全面提升路网建设速度和水平,新开工道路18条,完成凤凰山路、羚羊路等38条道路建设任务,基本完成“畅通西宁”三年行动计划。加快以西宁为中心的东部城市群基础设施建设,推进G6高速北移等“三环七射”线网项目建设,构建城市交通“大循环”。启动八一路、宁大路等10.7公里综合管廊及配套工程建设,完成综合管廊46公里建设任务。

继续壮大县域经济。把县域作为现代农业发展的主阵地,制定《2018年提振县域经济发展行动方案》,科学确定三县产业定位和发展方向。大通县着力发展壮大北川绿色铝镁合金高新材料产业园;湟中县推进撤县建区步伐,加快鲁沙尔民族文化旅游产业园建设;湟源县加快青藏高原原产地特色产业聚集园建设。加大 — 24 — 对三县资金投入,谋划推进一批特色产业、特色小镇和农村水利及电网等项目,带动县域经济发展。

推动园区改革发展。把园区作为现代工业发展的主阵地,将工业园区当做城市新区来建设,落实好推动园区改革和创新发展的意见,促进全市生产力布局向园区倾斜、产业向园区集中、要素向园区流动、企业向园区聚集,使园区经济成为带动全市经济发展的火车头和主战场。实施智慧园区建设工程,加快申报国家级产城融合示范区。

(九)强化财政金融联动,提高对实体经济支撑作用。不断创新财政金融联动方式,充分发挥财政资金效应,畅通金融和社会资本进入实体经济通道,有效支撑实体经济发展。

充分发挥财政金融联动效应。发挥财政资金撬动作用,转变方式,以已建项目为着力点,拿出一批有稳定回报、吸引力强的项目集中推介,带动社会资本加大对重大公益性项目的投入。做好多元化融资工作,积极盘活市级存量资金,提高资金使用效率。继续用好开发区产业基金,引导资金投向战略性新兴产业。实行财金联动的金融调度会制度,加大对实体经济的金融支持。开展“金融暖企”行动,推行“企业直通车”等个性化服务,创建非公经济发展小微企业主办银行制度,实现“银税互动”县级全覆盖。鼓励小额贷款公司、融资担保公司、再担保公司开展面向科技企业的金融创新,推动知识产权质押融资。充分发挥西宁信用担保、天诚担保带动作用,加快完善以国有政策性担保机构为支撑、商业担保

— 25 — 机构为补充的融资担保体系,降低政策性业务担保税率,减轻企业负担。

进一步推动金融业发展。出台金融促进绿色发展的实施方案,设立绿色产业基金,以金融促进绿色发展。丰富地方金融业态,积极引进中国进出口银行、中国出口信用保险公司等金融机构入驻我市。加强与上海、南京等地交流合作,为西宁金融发展引资引智。大力培育地方金融,支持西宁金控集团在新三板挂牌,大通农商银行在省内发起设立村镇银行。完成湟中、湟源县农信社改制,加快发展融资租赁、保理等地方新型金融机构,积极培育引进各类金融中介服务机构,建立健全现代金融市场体系。

(十)不断深化各领域改革,推动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要跳出青海看西宁,以向东开放为前提,提升向西开放实力,着力构建东西并进、内外统筹、陆海联动的对外开放新格局。

继续深化“放管服”改革。全面完成市级“网上审批大厅”建设,建立市级审批事项数据库,编制网上审批办事指南、事项目录。试行简易审批事项网上预审,年内网上审批率达到90%。探索建立复杂事项与相关行业主管部门联审联批制度,推广创业事项“一窗通办”,提升便民服务能力,努力实现“最多跑一次”。全面实施并不断完善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破除歧视性限制和各种隐性障碍,加快构建亲清新型政商关系。

推动重点领域改革。巩固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衔接落实好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30年的政策,做好农村土地承 — 26 — 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工作。稳步推进农村集体资产股份权能改革试点、宅基地制度改革试点。深化资源环境价格、生态补偿、第三方治理等环境经济政策改革,积极推进生态建设领域产权制度改革,推广环境污染责任险。深化零基预算改革,积极配合做好地方税体系建设,跟进中央和省级事权与支出责任划分改革。落实好深化市属国资国企改革实施意见,不断创新国有资本运营方式,健全完善以管资本为主的国有资产监管体制。进一步深化城市管理体制改革,推行城市管理领域相对集中执法。推进全市事业单位和国有企业公车改革。建立健全信用服务相关制度,构建多层次的守信激励和失信惩戒机制,启动全国信用体系建设示范城市创建工作。

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建设。优化开放型经济布局,加强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的经贸合作,建立完善国际友城合作机制,办好生态环保大会和“第三届凉爽城市国际论坛”。加快推进西宁综合保税区报批,力争年内启动建设。拓展对外贸易新通道,扩大向西、向南开放,力争开通西宁通向南亚、西亚、中亚的国际航空通道。推动对外投资合作,积极推进马来西亚建材市场等项目建设,在尼泊尔等地建立境外贸易平台和国际营销网络,鼓励企业建设境外展示中心、分拨中心和售后服务中心。

加强和改进招商引资。利用好“青洽会”“城洽会”等展会平台,坚持集群式招商、产业链式招商、猎头式招商,紧盯光伏、锂电、新能源、新材料等行业领域,拓宽招商渠道,探索专业媒体招商、— 27 — 龙头企业招商、行业招商等新方式,强化招商激励,优化招商引资政策和落地条件,加强与长三角、珠三角等重点地区的合作,全年完成招商引资到位资金880亿元。

各位代表,蓝图已绘就,奋进正当时。让我们在市委的正确领导下,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开拓创新、奋发有为,迎接新时代,抓住新机遇,努力在打造绿色发展样板城市、建设幸福西宁上取得新进展,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而努力奋斗!

第二篇:西宁市外来劳动力市场分析报告

西宁市外来劳动力市场分析报告

外来劳动者在西宁市劳动力中占有一定比重,对西宁市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有着重要的影响,而外来劳动力市场对外来劳动着就业有一定的调节和导向作用。近期,针对我市外来劳动力市场现状、存在的问题及下一步工作思路进行了调查,具体情况如下:

一、基本情况

据统计,目前西宁市从业人员总数为135.97万人,其中城镇从业人员69万人,占据总数的50.75%,农村从业人员66.97万人,占据总数的49.25%。据调查目前外来劳动力到西宁求职主要到各级职业介绍机构登记求职,同时到零散的“马路市场”找活揽工的外来劳动力也占较大比例。一是由于我市没有统一、固定的外来劳动力市场,外来劳动力就业服务工作主要由各级职业介绍所承担,其中市级职介工作具体由市人力资源服务中心承担,占地面积386㎡,城东区职介所1780㎡,城西区1997㎡,城北区30㎡;二是我市“马路市场”主要集中在城东区康乐十字和团结桥、城中区城南宁峰市场和南山路、城西区海湖新区和微波巷、城北区建设巷和朝阳十字等地找活揽工,初步预计每天到这些重点区域揽活的外来劳动力达2000人(次),其中我市湟中、大通,海东市平安、互助、乐都等地的外来劳动力据多,约占60%。

二、外来劳动力市场管理情况及采取的主要措施

(一)开展市场监管,净化用工环境。一是西宁市各级劳动保障部门加大了对劳动力市场的监管力度,严打职业介绍机构违法、违规行为,对不合格的民办职业介绍机构进行限期整改,有效整顿了市场秩序。二是各级政府高度重视外来劳动者的服务管理工作,由人社部门牵头,联合公安、城管、社区等部门,引导外来劳动力到正规的职业介绍机构登记求职,从而减少求职风险,促进稳定就业。三是加强建章立制工作,我市各级就业服务机构,依托现有的职业介绍中心,建立和完善相关制度,简化对外来劳动力的服务流程,提供均等化的就业服务,帮助其尽快实现就业。

(二)加大政策宣传,提供免费职业介绍服务。一是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纸、微信平台等方式开展就业创业、权益保障等政策宣传,并结合“就业援助月”、“春风行动”等专项活动免费为外来求职者发放各类宣传资料,使外来务工人员及时了解各项就业创业优惠政策。二是免费为外来劳动者提供求职登记、职业介绍、职业指导等一站式服务,免费为前来求职者推荐就业岗位,帮助求职者和用工单位实现有效对接。三是各级公共就业服务机构对本辖区内的劳动力资源情况进行全面调查登记,对前来求职的劳动者建档立卡,完善求职登记、职业介绍等基础台账,确保外来务工人员服务管理工作规范化、科学化。近两年来,全市各级公共就业服务机构凭借职介中心为各类劳动力免费提供职业介绍服务,累计使9万余名劳动力通过此平台获取求职信息,使2.7万余人达成就业意向。

(三)以市场为导向,及时掌握劳动力市场供求状况。为充分发挥劳动力市场对就业的调节和导向作用,引导外来劳动力有序流动,我市就业部门按季度发布劳动力市场供求状况分析报告,对劳动力市场的供求情况从行业劳动力需求、用人单位需求、求职人员分类等多个方面进行全面的分析,及时反映西宁市劳动力市场的供求状况,为宏观调节劳动力市场的供需关系提供了必要的依据。

(四)促进供需对接,多措并举力助就业。一是各级劳动就业部门从统筹城乡就业的高度出发,将发展劳务输出和推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工作纳入目标任务,并细化分解下达到各县(区),继续列入政府一级考核目标,1-11月,全市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流动就业39.99万人次,实现劳务收入21.48亿元,其中地区内流动19.22万人。二是以不断提高转移就业组织化程度为抓手,鼓励引导劳务经纪人队伍发展,发挥品牌效应。三是重点开展了“就业援助月”、春风行动”、“民营企业招聘周”等公共就业和人才服务专项活动,重点对零就业家庭、长期失业人员、残疾人、低保等就业困难群体进行了援助,1-11月全市共举办各类招聘会62场次,共有2137家用人单位参加了招聘会,提供岗位41857个,2.8万余名各类求职者参加招聘活动,达成就业意向8000余人。

三、存在的问题

(一)外来劳动力市场硬软件亟待改善。目前我市外来劳动力市场因资金、场地、人员的限制,没有固定统一的外来劳动力市场,对外来劳动力的服务工作主要依托各级职业介绍所来完成,而且各级职介所目前都面临场地狭小、设施落后、人员不足、信息服务功能不全等棘手的问题。

(二)外来劳动者就业竞争能力弱。据调查,外来劳动力主要以被征地农民和农村富余劳动力为主,文化水平不高、缺乏一技之长,这与各类企业提供的岗位技能要求存在结构性差异,外来劳动力只能从事建筑、搬运等体力型的短期工作,而且收入偏低、就业不稳定、竞争力较低。

(三)外来劳动者创业意识不强。据调查,外来劳动力自主创业的观念落后,创业意识不强,创业动力不足;外来劳动力中等待观望的多、投身创业的少,发展意识不强、安于现状,注重短期零工,缺乏长远计划。

(四)公共就业服务体系亟待完善。各级公共就业人才服务机构服务体系不健全,基层劳动保障平台工作人员中,有一部分是“4045”和就业困难的大中专毕业生等公益性岗位人员,岗位周期短、工资待遇低、队伍不稳定,不能根据外来劳动者的特点提供有效服务;基层公共就业服务信息化程度不高,管理手段落后,相关信息不能共享和互通。

四、下一步工作思路及建议

(一)加大资金投入,推进外来劳动力市场建设。政府相关部门要进一步提高认识,通力协作,加大资金投入,以统筹城乡就业的理念规划全市固定、统一、综合性的外来劳动力市场,积极引导外来劳动力进入政府提供的场所内登记求职,减轻“马路市场”对全市交通、环境、治安等方面造成的各种隐患和压力,真正用“市场+服务+管理”的机制和办法解决“站大脚”问题;继续完善工资、社保制度的改革,逐步打破人力资源市场中存在的城乡分割、身份分割和地区分割,形成统一的人力资源管理制度。

(二)加强职业技能培训,提高劳动者素质和技能水平。提高外来劳动者就业技能和整体素质,防止外来劳动力被边缘化,根据产业发展需要,结合新兴产业和产业结构调整,有针对性的实施职业技能培训和农民工职业技能提升计划,完善职业技能鉴定制度,形成科学合理的人才培养机制和评价机制,使外来劳动者掌握一技之长,帮助外来劳动者实现就业;另一方面加强外来劳动者职业素质培训教育,提高劳动者就业技能的同时,提升劳动者自觉性遵守职业道德和劳动合同的诚信意识,提高就业稳定性。

(三)鼓励外来劳动者创业,促进创业带动就业。一是支持外来劳动者自谋职业和自主创业,对有创业愿望和有创业能力或正在创业的外来劳动者提供创业培训、创业孵化、项目咨询等政策扶持和跟踪服务,帮助外来劳动者成功创业。二是以“扶、帮、带”的模式积极培育市场主体,鼓励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增加我市的企业总量,促进创业带动就业。三是依托城郊结合有利的区位优势,大力发展和引进劳动力密集型加工产业和服务行业,尽力吸纳外来劳动者就地就近就业。

(四)健全和完善公共就业服务体系。一是坚持“保基本、可持续、均等化”的原则,加强公共就业服务体系建设,完善公共就业服务制度,加大基层公共就业服务队伍建设,探索根据不同群体特点,实施专业化服务,提高公共就业服务信息化水平。二是按照统一建设、业务协调、资源共享的原则,加快全市公共就业服务信息化建设,建立就业信息资源库,并通过广播、电视、微信、电子屏等方式及时公布,帮助外来劳动者和用工单位实现有效对接。三是加大在就业基本公共服务领域向社会购买服务的力度,提高公共就业服务供给能力。

第三篇:西宁市城东区 小学生素质教育报告册

.诚实守信,言行一致,知错就改,有20 × 20 9.热爱心他人。集体,团结同学,互相帮助,关8.孝敬父母,尊敬师长,礼貌待人。7.积极的事自已做。参加劳动,勤俭朴素,自已能做6.自尊健康。自爱,自信自强,生活习惯文明5.珍爱究卫生。生命,注意安全,锻炼身体,讲4.热爱的活动。3.遵守校规校纪,遵守社会公德。2.热爱党。1 中小学生守则 西宁市城东区 探究,积极参加社会实践和有益科学努力学习,勤思好问,乐于法律法规,增强法律意识。遵守祖国,热爱人民,热爱中国共产小学生素质教育报告册

. 热爱大自然,爱护生活环境 10责任心。20 × 20

第四篇:西宁市农家乐管理办法

西宁市农家乐管理办法(试行)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了规范西宁市农家乐服务行为,提高服务质量,促进西宁市农家乐市场健康发展,根据有关法律、法规和《西宁市人民政府关于统筹推进农家乐发展的意见》,结合西宁市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所称农家乐,是指因地制宜,在农民自有宅基地与农村集体土地上充分利用乡村、民俗、自然和生态资源等发展起来的集休闲观光旅游、领略乡土风情、体验农耕文明为特征的农村新型经济实体。

第三条 西宁市行政区划内,凡经营农家乐服务的单位应遵守本办法。

第二章 设立

第四条 从事农家乐经营活动应按国家规定,依法取得卫生许可证、餐饮服务许可证、营业执照、税务登记证等有效证照;法律、法规规定需经相关部门许可的,须取得相应的许可;农家乐申请星级评定采取备案制。

第五条 农家乐选址应交通便利,设施完善,有较好的可进入性;停车场布局合理,管理完善,停车标示规范、醒目;农家乐经营区域内不能有对环境造成污染的设施;庭院干净整洁,建筑布局合理、格调协调。

第六条 农家乐接待点交通路口应有醒目的交通标识和游览平面示意图。

第七条 农家乐接待点区域周围环境氛围优美,绿化完好;经营区域内无暴露垃圾并日清日运;圈养家禽应远离服务区。

第八条 能够提供丰富的绿色农产品,能够开展参与型生态农业项目、民俗风情表演等休闲项目,有娱乐设施,可提供接待、咨询、通讯等服务。

第九条 接待点岗位机构健全,能统一处理日常事务。

第十条 经营场所内有健全的安全保护制度,设有专(兼)职安全管理人员,有处置突发事件的措施和能力,消防等设备齐全;能认真执行有关安全保卫制度,有效维护治安秩序。

第三章 管理监督

第十一条 对农家乐服务实行“统一领导,分级管理”的原则。市旅游行政主管部门负责全市农家乐的管理监督工作,并成立市级农家乐服务质量等级评定委员会;区县旅游行政主管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划内农家乐的管理监督工作,并成立县级农家乐服务质量等级评定委员会。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应协助旅游行政主管部门作好农家乐的管理工作。城建、规划、发改、国土、环保、文化、农牧、食品药品监督、卫生、工商、林业、民族宗教等有关行政管理部门应在各自职责范围内,与旅游行政主管部门共同做好农家乐的管理工作。

第十二条 农家乐的规划、立项、审批、建设须符合西宁市旅游发展规划要求。市旅游行政主管部门根据西宁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旅游发展总体规划,指导各区县科学编制农家乐发展规划。

第十三条 农家乐的服务设施、安全设施以及就餐环境、饮用水、垃圾处置、污水和油烟排放符合卫生、环保、公安、消防、食品药品监督等方面的规定和要求;经营区域内公共厕所标牌醒目,厕位能满足游客需求。

第十四条 农家乐经营者对旅游活动中存在危险的区域和项目,应当设置警示标志,并采取必要的防护措施。

农家乐发生突发公共事件时,经营者应当迅速采取有效措施,实施应急处置,并按国家有关规定立即如实报告公安、卫生、环保、安监、旅游等有关部门。

第十五条 农家乐经营者及服务从业人员应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和专业技能,积极主动参加相关行业主管部门组织的职业道德、专业技能等知识培训。

第十六条 从事餐饮业及其他直接为游客服务的人员,应按国家规定取得有效健康合格证明。

第十七条 旅游行政管理部门在管理农家乐时应履行下列职责:

(一)宣传有关法律、法规;

(二)监督农家乐经营者保护和合理利用旅游资源;

(三)监督农家乐经营者制定管理制度;

(四)监督管理农家乐经营者的旅游服务活动;

(五)维护旅游者的合法权益,并接受其投(申)诉;

(六)其他依法应履行的职责。

第十八条 农家乐经营者在经营活动中不得有下列行为:

(一)强行拉客、欺客宰客,缺斤少两,强买强卖;

(二)强迫游客购买商品或接受有偿服务;

(三)掺杂、掺假,以假充真,以次充好,或生产销售不合格产品;

(四)欺行霸市,诋毁其他农家乐经营者声誉;

(五)法律、法规、规章禁止的其他行为。

第十九条 农家乐经营者应履行以下义务:

(一)建立农家乐管理制度或措施,并负责落实;

(二)设置为游客提供服务和受理投(申)诉的游客服务台和符合国家标准的公共信息图形标志;

(三)加强从业人员安全教育培训,提高安全意识;

(四)负责农家乐的环境卫生工作;

(五)做好农家乐对客服务工作;

(六)其他依法应履行的义务。

第二十条 农家乐在旅游经营活动中应当依法经营、公平竞争、诚实守信,出售商品和服务收费项目应在有关行政部门的监管下明码标价,货真价实。

第二十一条 对农家乐经营实行联合检查制度。联合检查由市旅游行政主管部门牵头,卫生、环保、公安、消防、食品药品监督等相关部门及区县旅游行政主管部门参加,对其经营设施设备、服务质量、安全卫生等项目进行检查,依法实施监督管理。

第二十二条 农家乐须在总服务台醒目处设立工商、食品药品监督、卫生、旅游、物价等投(申)诉(咨询)电话和服务公约,悬挂价格目录标牌,自觉接受游客的监督。

第二十三条 旅游行政主管部门对游客的投(申)诉应当调查核实,并将处理情况告知投(申)诉者。对不属于本部门职责范围内的投(申)诉,应当在2日内移交有关部门;有关部门应当调查核实,并将处理情况告知投(申)诉者。

第二十四条 建立农家乐的经营管理情况考核考评制度。对已经评定的星级农家乐,以《西宁市农家乐服务质量等级评定实施细则》为依据,以明察、暗访等形式对星级农家乐进行分级综合考核,并进行复核。

第二十五条 建立农家乐服务质量公告制度。市旅游行政主管部门通过媒体对下列事项定期向社会公告:

(一)农家乐服务质量等级评定以及晋级、降级和取消等级情况;

(二)受理投(申)诉和处理情况。

第二十六条 旅游行政主管部门、相关部门及星评委工作人员有下列行为之一的,追究主管人员和直接责任人的责任:

(一)对农家乐服务疏于监管,发生重大公共事件,造成重大影响的;

(二)未及时处理或者移交投(申)诉的;

(三)违反法律、法规和本办法对农家乐进行检查的。

第四章 奖惩措施

第二十七条 旅游行政主管部门出台奖励补助措施,扶持和鼓励发展乡村旅游。对已通过星级评定的农家乐在发展资金上,按照“经营者自筹为主、政府以奖代补为辅”的原则给予鼓励扶持。

(一)对当年通过二星级农家乐服务质量等级评定、且经营状况较好的农家乐一次性奖励1万元;对当年通过三星级农家乐服务质量等级评定、且经营状况较好的农家乐一次性奖励3万元;对通过四星级农家乐服务质量等级评定、且经营状况较好的农家乐,一次性奖励5万元,并建议省旅游主管部门给予相关额度的奖励。

(二)对于整村推进乡村旅游,并且发展规模较大、上档次、服务质量好的村落,市政府给予该村10万元的资金奖励,奖励资金主要用于改善村落的基础设施(包括水、电、道路、公共厕所、门楼等)、宣传促销以及从业人员培训的投入。

第二十八条 旅游行政主管部门在受理投(申)诉、星级复核时,对于不能执行相应星级标准的农家乐,给予限期整改、降星、摘星等处理,具体如下:

(一)内因自身原因两次被游客投(申)诉至旅游行政主管部门、复核达不到要求的农家乐的,星评委做出限期整改的处理结果,以书面形式下发整改通知书,对不达标的项目限期整改;

(二)农家乐业主不配合旅游行政主管部门及相关部门工作或星级农家乐服务质量达不到星级标准,星评委下达了整改通知书,但仍未整改的农家乐,由星评委视情节严重程度给予降低星级或取消星级的处理结果。

(三)在经营中出现重大安全事故的,由相关部门依法取消其经营资质。

第五章 附 则

第二十九条 本办法(试行)由西宁市旅游局负责解释。

第三十条 本办法(试行)印发之日起施行。

第五篇:西宁市节约用水条例

【发布单位】西宁市人大常委会 【发布文号】

【发布日期】2009-09-25 【生效日期】2009-12-01 【失效日期】 【所属类别】地方法规 【文件来源】国务院法制办

西宁市节约用水条例

(2009年8月21日西宁市第十四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二次会议通过 2009年9月24日青海省第十一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一次会议批准 2009年9月25日西宁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公告公布 自2009年12月1日起施行)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第一条 为了加强用水管理,节约和合理利用水资源,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保障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根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等有关法律、法规,结合本市实际,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第二条 本市行政区域内的节约用水及其管理活动,适用本条例。

第三条第三条 节约用水坚持开源与节流相结合、节流优先的方针,遵循统筹规划、综合利用、总量控制、定额管理的原则。

第四条第四条 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加强对节约用水工作的领导,将其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长期规划和计划,建设节约用水工程设施,推广节水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推进再生水、雨水利用设施建设,发展节水型工业、农业和服务业,建设节水型社会。

第五条第五条 市水行政主管部门是本市行政区域内节约用水的主管部门,负责本市行政区域内节约用水的统一监督和管理工作。

市水行政主管部门所属的节约用水管理机构和县水行政主管部门(以下统称市、县节约用水管理机构)具体负责市辖区和本行政区域内节约用水管理工作。

区建设、农业行政主管部门依职责做好本行政区域内城市和农村节约用水的监督管理工作。

发展和改革、规划、建设、财政、价格、经委、房产、农牧、质量技术监督等有关部门,应在各自职责范围内做好节约用水的有关工作。

第六条第六条 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大力宣传节约用水的法律、法规、规章和政策,宣传节约用水先进典型和先进经验,普及节约用水知识,增强全民节约用水意识。

教育部门要在中小学及大中专院校开展节约用水教育,培养青少年珍惜水资源和节约用水意识。

第七条第七条 任何单位和个人都负有节约用水义务,对违反本条例的行为有权予以劝阻、制止和举报。

市、县人民政府应当对在节约用水工作中做出突出成绩的单位和个人给予表彰和奖励。

第二章 计划用水

第八条第八条 市、县节约用水管理机构应根据城市总体规划和水长期供求规划,编制节约用水规划,报同级人民政府批准后实施。

第九条第九条 市、区、县发展改革主管部门会同同级水行政主管部门根据节约用水规划、用水定额、经济技术条件以及水量分配方案确定的可供本行政区域使用的水量,制定用水计划,对用水实行总量控制。

用水计划由节约用水管理机构组织实施。

第十条第十条 节约用水实行计划用水户和非计划用水户分类管理。

下列用水户纳入计划用水户管理:

(一)纳入取水许可管理使用自建供水设施的;

(二)月用水量达到有关规定标准的;

(三)从事洗车、洗浴、游泳、水上娱乐等高耗水行业的。

第十一条第十一条 计划用水户应当根据用水定额和实际用水需求,于每年11月30日前向所在地市、县节约用水管理机构报送本用水情况,并申报下一用水计划,由市、县节约用水管理机构核定。

第十二条第十二条 节约用水管理机构应根据用水计划和用水定额核定计划用水户的用水指标;按照用水定额核定指标有困难的,可参照计划用水户的水平衡测试结果或用水节水评估报告核定。

节约用水管理机构应当自收到计划用水户的用水计划申请后,于次年的1月31日前,以书面形式向其下达下一计划用水指标,并抄送供水企业。

第十三条第十三条 计划用水户需要临时增加用水的,应向原节约用水管理机构申请临时用水指标。原节约用水管理机构应自接到申请之日起15日内核定是否下达用水指标,逾期视为同意增加用水指标。

第十四条第十四条 水资源紧缺时,市、县节约用水管理机构应当按照优先保障居民生活,其次保障农业、工业生产的原则,报同级人民政府批准后,可调整用水计划。

市、县节约用水管理机构应当将计划用水户的用水指标及用水指标的调整情况向社会公开,方便公众查阅。

第十五条第十五条 计划用水户根据行业特点,通过调整产品和产业结构、改革工艺、建设再生水设施和雨水利用设施等节水措施,提高循环用水率,减少实际用水量的,其节余的用水指标转入下一储备用水指标。

节约用水管理机构不得因计划用水户采取节水措施减少实际用水量,核减其用水指标。

第十六条第十六条 计划用水户应当安装经质量技术监督行政部门检验合格的计量设施。

计划用水户有两类以上用水性质类别的,应当分别安装计量设施。

计划用水户未分别安装计量设施的,按照其用水性质类别中水价最高的标准计算收费。

第十七条第十七条 计划用水户应当分级安装计量设施,其用水量按注册的法定计量设施计量。

注册计量设施必须经法定计量检定机构检定合格后方可使用。使用自建供水设施供水的注册计量设施,应当按规定进行周期检验。

不得擅自安装、移动、拆换注册计量设施。

第十八条第十八条 使用自建供水设施供水的计划用水户,由市、县节约用水管理机构按月抄表计量;使用城市公共供水设施的计划用水户,由供水企业抄表计量,按月报送市、县节约用水管理机构。

使用自建供水设施供水的计划用水户,因其未安装计量设施、计量设施发生故障或者其他原因无法计量的,由节约用水管理机构责令其限期安装或更换,并按其前三个月平均用水量计量;逾期不安装或不更换的,按供水设施最大供水量计算用水量。

第十九条第十九条 用水实行计量收费和超定额累进加价制度。

使用城市供水和自建供水设施供水的计划用水户,超出计划用水指标的用水量,除按实际用水量缴纳水费和水资源费外,还应当缴纳超计划用水部分的加价水费和加价水资源费;逾期不缴纳的,按日加收加价水费和加价水资源费2‰的滞纳金。

对非计划用水户可根据条件实行阶梯式计量水价,具体办法由市人民政府另行制定。

第二十条第二十条 计划用水户超计划用水加价水费和加价水资源费,由水行政主管部门按照下列规定依法核定:

(一)超出计划量不足30%的部分,按照水资源费和同一用水性质水价标准加价一倍收取;

(二)超出计划量30%以上不足50%的部分,按照水资源费和同一用水性质水价标准加价二倍收取;

(三)超出计划量50%以上的部分,按照水资源费和同一用水性质水价标准加价三倍收取。

第二十一条第二十一条 加价水费、加价水资源费由市、县节约用水管理机构负责征收或者委托有关部门代收,纳入政府非税收入管理,实行收支两条线,专款专用。

第二十二条第二十二条 水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对计划用水户的计划用水执行情况进行监督考核,建立水资源实时监控和节水信息管理系统,完善用水信息统计、报告制度。

计划用水户应当制订节约用水措施,建立节约用水管理制度,做好用水记录和统计台帐,按季向所在地市、县节约用水管理机构报送用水数据、计划用水执行情况等统计资料。

第三章 节约用水

第二十三条第二十三条 市、县人民政府应当加大财政投入,支持节水农业设施和雨水集蓄利用设施建设。综合运用工程措施、农耕农艺措施,发展节水高效农业。

第二十四条第二十四条 市、县人民政府应当推行和普及节水器具,加快城市供水管网设施改造,加强城市污水处理及配套管网建设,鼓励循环用水,大力推进再生水和雨水利用。

第二十五条第二十五条 市、县人民政府应当鼓励和引导企业积极推行以节水为重点的技术改造,加快淘汰技术落后高耗水的生产工艺和设备,改进工艺流程,提高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

市、县人民政府应当安排节约用水专项资金,对用水单位建设节约用水设施进行扶持,并对有明显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节约用水技术改造项目和科研项目给予支持。

发展改革、环保、水行政等部门应当按照相关法律、法规和技术标准、规范,严格控制高耗水项目的引进和建设。

第二十六条第二十六条 用水户在用水过程中,应当革新挖潜,采取一水多用、循环用水、废水利用等先进技术和工艺,降低用水单耗,提高水的重复利用率。

用水户不得擅自停止使用节约用水设施。

第二十七条第二十七条 洗车、洗浴、游泳、水上娱乐等高耗水行业应当采取和配置先进的节水措施和节水设施,并对排放水进行综合利用。

第二十八条第二十八条 供水单位、用水户应当按照设备产权界限,做好供水、用水设施的维修和养护,保障供水、用水管网的漏失率符合国家规定标准。

第二十九条第二十九条 工业企业应当按照相关规定定期进行水平衡测试。未按规定进行水平衡测试的,节约用水管理机构应当核减其计划用水指标。对测试结果不符合节水要求的,节约用水管理机构应当责令其限期整改。

第三十条第三十条 城市规划和建设,应当统筹雨水利用和使用再生水,逐步配套建设相关设施,减少使用城市供水。

园林、环卫、公安消防部门应当对绿化、环卫、消防用水设施加强管理,防止泄漏或取作他用。

第三十一条第三十一条 年设计用水量3万立方米以上(含3万立方米)的新建、改建、扩建建设项目,应当制定节水措施方案,配套建设节水设施。节水设施应当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入使用。

配套建设节约用水设施的建设工程,有关部门在组织设计文件审查时,应当通知节约用水管理机构参加;建设单位在组织工程竣工验收时,应当申请节约用水管理机构参加对配套建设的节约用水设施进行验收。节水设施未验收或者验收不合格的,不得投入使用。

第三十二条第三十二条 禁止生产、销售、使用国家、省有关部门明令淘汰的技术落后、耗水量高的工艺、设备和产品。

已建项目安装国家明令禁止使用的耗水量高的设备、产品和用水器具的,应当逐步更换。

第四章 法律责任

第三十三条第三十三条 违反本条例规定,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市、县水行政主管部门给予警告、责令限期改正;逾期不改正的,处以5000元以上10000元以下罚款:

(一)计划用水户未经核定用水指标擅自用水的;

(二)计划用水户使用国家明令禁止的用水设备、器具的;

(三)经营洗车、洗浴、游泳、水上娱乐项目的计划用水户,未按规定安装使用节水设施的;

(四)供水单位因管理不善造成严重水浪费的。

第三十四条第三十四条 违反本条例规定,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市、县水行政主管部门责令限期改正;逾期不改正的,限制其用水量,并可处以3000元以上5000元以下罚款:

(一)计划用水户擅自停用节约用水设施的;

(二)计划用水户未按规定进行水平衡测试的;

第三十五条第三十五条 对应当纳入而拒绝纳入计划管理的用水户,由市、县水行政主管部门给予警告、责令限期改正;逾期不改正的,强制纳入计划管理,并处以10000元以上30000元以下罚款。

第三十六条第三十六条 擅自安装、移动、拆换注册计量设施的,由市、县水行政主管部门责令限期改正,补缴水资源费,并处以10000元以上20000元以下罚款。

损坏注册计量设施的,应当依法给予赔偿。

第三十七条第三十七条 违反本条例规定,建设工程未按规定配套建设节约用水设施,或配套建设的节约用水设施未达到国家规定要求,擅自投入使用的,由市、县水行政主管部门责令停止使用,限期改正,并处以50000元以上100000元以下罚款。

第三十八条第三十八条 市、县水行政主管部门、节约用水管理机构的工作人员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有关部门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一)违反规定核定、调整、下达计划用水指标的;

(二)违反规定征收加价水费和水资源费的;

(三)强制用户购买、使用特定的节水设备或器具的;

(四)侵占、截留、挪用水资源费和其他资金的;

(五)未按规定公开用水指标、用水指标调整情况等信息的;

(六)发现违法行为不及时查处或违法实施行政处罚的;

(七)有其他玩忽职守、滥用职权、徇私舞弊行为的。

第三十九条第三十九条 违反本条例的其他行为,按照相关法律、法规处罚。

第五章 附则

第四十条第四十条 本条例所称的节水设施包括用水器具、设备、计量设施、再生水回收利用系统和雨水收集利用系统等。

第四十一条第四十一条 本条例具体应用中的问题,由西宁市人民政府负责解释。

第四十二条第四十二条 本条例自2009年12月1日起施行。

本内容来源于政府官方网站,如需引用,请以正式文件为准。

下载西宁市2018年计划报告word格式文档
下载西宁市2018年计划报告.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西宁市人民政府令.

    西宁市人民政府令 (第 98号 《西宁市城乡公交客运管理办法》已经 2010年 1月 8日市政府第 32次常务会议通过,现予公布,自 2010年 3月 1日起施行。 市长:毛小兵 二 O 一 O 年......

    青海省西宁市改革

    按:青海省西宁市作为西部地区公立医院改革国家联系试点城市,一方面针对医疗资源总量不足的现状,着重强基础、建基层、促发展,另一方面积极推进体制机制改革,提出“活机制、提内涵......

    2014年西宁市政府工作报告全文

    ——2014年1月4日在西宁市第十五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上市长 王予波各位代表:现在,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大会作工作报告,请予审议,并请市政协各位委员和列席会议的同志提出意......

    西宁市商品房买卖合同

    西宁市商品房买卖合同合同双方当事人: 出卖人:青海育才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注册地址:西宁市南庄子292号 营业执照注册号:***企业资质证书号:2002(042)法定代表人:韩兴武......

    西宁市经委信息

    西宁市经委(国资委) 民族团结进步党员示范岗(户)创建活动信息为深入贯彻市委组织部《关于在全市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先进党组织和民族团结进步党员示范岗(户)创建活动的通知》(宁组组......

    2014西宁市育才学校工会计划(样例5)

    育才学校2013—2014学年第二学期 工会工作计划一、 指导思想 认真履行职责,团结广大教职工,紧紧围绕学校中心工作,为积极推进学校民主建设、教职工队伍建设,为学校的改革和发展......

    西宁市2011年科技计划项目申报指南(共5篇)

    附件: 2012年西宁市科技计划项目申报指南2012年,西宁市科技计划工作将围绕全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总体目标,以创建国家创新型城市为核心,以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西宁市2010高考语文作文题及

    西宁市2010年高中招生考试语文试卷命制的作文题目为: 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文章。要求:(1)选准角度,明确立意,自拟题目。(2)除诗歌外,自选文体。(3)不要套作,不得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