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决“三农”问题 是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

时间:2019-05-12 16:20:32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解决“三农”问题 是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解决“三农”问题 是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

第一篇:解决“三农”问题 是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

解决“三农”问题 是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

韩俊

2005年第2期 ——特别策划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必须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任何时候都不能放松。”这是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的重要论断,对于推动全党全社会站在全局的高度重视“三农”问题,从根本上解决好“三农”问题,必将产生极其重要的作用。

当前“三农”问题的现状与症结

近年来,国家对“三农”的政策支持力度明显加大,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开始呈现良好的势头,粮食生产出现重要转机,农民收入实现较快增长。但应清醒地看到,“三农”问题的解决远未达到理想的程度。当前我国“三农”问题突出表现在城乡发展失衡现象仍十分突出,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目前已扩大到3.3倍,是改革开放以来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拉得最大的时期,若考虑到城市居民的各种福利性补贴,城乡居民的实际收入差距会更大。

从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看,制约“三农”问题的各种矛盾和问题主要有:第一,农业生产面临耕地面积继续减少、生态环境整体恶化、水资源更加紧缺的严峻挑战。我国人均耕地不足1.5亩,为世界平均水平的43%;人均水资源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4。“人增、地减、水缺”的趋势在加剧,资源条件对农业发展的约束越来越突出。第二,农村劳动力供大于求,就业不充分,大量人口滞留农村,仍是实现全面小康的严重“瓶颈”。第三,虽然农户已成为相对独立的市场主体,但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仍然很低。第四,公共财政对农村公共产品或公共服务领域投入不足,总体覆盖力度不够。在教育方面,农村教育经费严重不足,城乡教育条件差距较大;在医疗方面,农村医疗卫生事业投入太少,农民医疗卫生条件亟须改善,贫困地区的一些贫困家庭陷入了因贫致病、因病致贫的恶性循环;在社保方面,按享受社会保障的从业人员计算,农村的社会保障覆盖率只有3%,城乡社会保障覆盖率的比例为22∶ 1。第五,农村资金供求矛盾相当突出,农村金融体系改革滞后。目前,农村资金外流的规模平均每年高达700亿—800亿元。尤其是各大商业银行纷纷撤出农村,仅靠农村信用社系统的信贷实力,无力满足广大农民的贷款需求。第六,农村基层政权体制改革有待实质性推进。全国共有乡镇政府近3.9万个,乡镇机构臃肿,财政供养人口庞大。

我国“三农”问题的症结,可以归结为深层次的结构性矛盾和体制性矛盾两个方面的基本制约。

从结构性矛盾看,我国工业化过程中就业结构调整与产业结构调整不协调。2003年,我国农业GDP份额已经下降到14.3%,而农业就业份额仍高达50%。目前,我国已进入工业化中期阶段,但城镇化程度却比2000年世界平均水平低10%。我国目前人均GDP仅有1000美元,但已经出现了严重的农产品需求制约,最基本的原因是城镇农产品消费群体比重太小。我国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困难,最根本的障碍是城镇化进程明显滞后。农村人口非农化和城镇化进程缓慢,农民比重过大,导致农业相对劳动生产率过低。

从体制性矛盾看,在传统计划经济体制下,长期实行农产品统购统销体制,工农产品不能平等交易,国家通过工农产品价格“剪刀差”,从农业部门取得了巨额资金,农业的基础地位受到严重削弱;在城乡分割的二元结构体制下,我国不是随着工业化的发展逐步推进城镇化,加速农村劳动力和人口向城镇转移,而是从体制、政策到各项管理制度都限制农民进城就业和定居,城乡之间要素不能自由流动,大量的农村劳动力被束缚在土地上,农村就业严重不足;由于实行农村农业人口与城镇非农业人口两种户籍制度,造成城镇居民与农民权利和发展机会的不平等,加剧了城乡结构的失衡,使城乡差别制度化。改革开放以来,虽然我们在加强农业基础地位、改善城乡关系上做了大量工作,但农业和农村经济在资源配置和国民收入分配中仍处于不利地位,农村居民和城镇居民在发展机会和社会地位方面仍不平等。由于长期受城乡分割的二元结构体制的影响,在处理农村与城市关系问题上,仍自觉或不自觉地存在“重城轻乡”的观念,甚至以牺牲农民利益来换取城市和工业的发展。例如,近年来,国家制定一系列政策,取消对农村劳动力进入城镇就业的不合理限制,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的制度环境得到初步改善,但进城农民与城市居民在就业、社会保障、享受公共服务等方面的权利仍不平等。过去十几年农民工工资基本没有多大提高。现在的各类保险尤其是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门槛太高,没有考虑进城农民工的需要。在外来人口比较集中的地区,当地政府的城市发展和公共服务规划没有考虑这部分人口的需要。再如,随着国有土地使用制度改革的深入,城镇非农建设用地已从行政划拨逐步转向市场化出让,土地出让价格大幅飙升,但向农民集体征用土地的补偿办法和补偿标准仍停留在行政划拨年代。这是改革开放以后出现的“以乡养城”的一种新形式,也是当前农民利益流失最严重的一条渠道。这些问题说明,迄今为止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城乡分割的二元结构体制,尚未从根本上发生改变。

着力解决“三农”问题的对策选择

解决制约农业和农村发展的体制性矛盾和结构性矛盾,全面繁荣农村经济,促进农村社会全面进步,必须牢固树立和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切实贯彻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方针,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坚持“多予、少取、放活”,依法保护农民权益。

——着眼于通过深化改革,从体制和法律上建立保护农民土地权益的长效机制。从根本上解决失地农民问题,需要有新的立法和政策,既要保证国家建设用地,又要给农民以公平的补偿,给失地农民以妥善的安置。这样做,从短期看,原始积累会少一些;但从长远看,工业化进程并不会放慢。相反,因为农村社会稳定,农民收入增加,农村市场扩大,有利于保障工业化更迅速、更稳妥地进行。为了保障农民权益,应完善有关法律,对公共利益作出明确的法律界定,不能滥用征地权。应给予被征地农民以公平的补偿,并完善征地程序,保证在征地过程中使农民有充分的知情权和参与权。允许农村集体非农建设用地直接进入市场流转。为失地农民建立社会保障是保障其权益的根本途径,应改变一次性货币安置为主的做法,由政府把土地出让收益按一定比例注入失地农民社会保障基金,这应成为农民社会保障基金的主要来源。

——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政策和国家财政支出结构,建立工业反哺农业的支持机制。现在,我国总体上已到了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发展阶段,为国家加强对农业的支持和保护提供了可能。尽管我国现在农村人口还占多数,经济发展水平有限,还不可能像发达国家那样通过补贴来解决农民收入问题,但现在我们的经济实力有了较大增强,集中一定的财力,为“三农”提供一定程度的支持,为农民办一些事情,也还是能做得到的。实现以工促农,应当从存量和增量两个方面合理调整国民收入在工农之间和城乡之间的分配格局,提高政府运用财政手段支持农业的能力。财政支农支出的增长幅度应继续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的增长幅度。应特别重视加快农村和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在农村水利、道路、通信、中低产田改造、农村电网和生态环境建设等小型公益设施和基础设施上加大投入力度。按照建立公共财政体制的要求,调整财政支农资金的使用方向,转变补贴方式,逐步减少对流通环节的补贴,建立对农民的直接补贴制度。充分利用世贸组织的“绿箱”政策,增加农业科研及其成果推广、质量安全和检验检测、农产品流通设施、农民培训等方面的投入。逐步探索建立政策性农业保险机构。按照有利于增加农户和企业贷款、有利于改善农村金融服务的要求,推进农村金融体制改革,尽量满足农民的贷款需求。——加快城镇化进程,形成城市对农村发展的带动机制。未来20年,如果发展战略和政策选择得当,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快速发展将为解决“三农”问题提供难得的机遇;如果继续将农民排斥在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之外,我国经济的结构性矛盾将更加突出和尖锐,也将使解决“三农”问题的难度陡然增大。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必须统筹城乡就业,加快城镇化进程,逐步减少农民,发挥城市对农村的带动作用。应逐步消除农民进城就业的各种歧视性政策和障碍,加快建立城乡劳动者平等的就业制度。解决农民就业问题,关键是提高农民就业技能,提高农民整体素质。应将农村劳动力就业培训作为一件大事来抓,大幅度增加用于劳动力培训的投入,探索新的培训方式。推进户籍制度改革,放宽农民进城就业和定居的条件,为农民工转化为稳定的城市产业工人和市民提供良好的制度环境,从根本上消除对农民工的歧视。

——建立和完善公共财政制度,让公共服务更多地深入农村、惠及农民。现在,农村义务教育投入远不能满足需求。实行“以县为主”的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体制后,学校公用经费依然严重不足,预算内补助虚列现象较为普遍,危房改造资金仍然存在较大的缺口;教育债务负担沉重,偿还困难。要真正落实中央提出的把农村教育作为整个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的要求,真正实现政府办农村义务教育,必须按照建立公共财政体制的要求,进一步强化中央和省级政府对发展农村义务教育的责任。以我国现今所处的经济发展阶段和国家整体财力状况而论,应该加快实行免费九年制义务教育制度。进一步改善农村医疗卫生服务,完善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制度,满足大多数人的基本卫生需要。加强医疗救助制度建设,为最贫困的农村居民提供一定的福利性医疗保障,这是实现“人人享有卫生保健”的需要,也是摆脱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需要。农村的社会保障制度建设应从条件已基本成熟的经济发达地区开始,逐步推广到全国;先在农村建立最低生活保障和合作医疗制度,再逐步建立养老保险;应从最需要保障的困难群体入手,逐步扩大保障范围。——在理顺城乡关系的基础上,发挥广大农民的积极性、创造性。全面繁荣农村经济不能仅仅依赖于城市的带动和工业的支持。农民占我国人口的大多数,即使城镇化能够顺利推进,能够缓解农村发展面临的困难,2020年农村至少还会有5亿以上的人口,2030年至少还会有4亿以上的人口,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仍然是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大问题。在理顺城乡关系的基础上,农村最终应通过深化改革,发挥广大农民的积极性、创造性,形成农业和农村经济自身良性发展的机制,逐步缩小与城市的差距。一是在坚持农村家庭承包经营制度的基础上,进一步推进农村的组织创新和制度创新。我国的基本国情决定了在相当长的时期内,土地仍是农民最基本的生活保障。应充分认识农村土地使用权流转和集中的长期性、渐进性,不能拔苗助长。土地经营权的流转要坚持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采取慎重态度。大多数农户在生产经营活动中处于高度分散的状态,特别是在加入世贸组织后,这种状况不适应国内外市场竞争的需要。应大力发展各种农民合作经济组织,为农民提供服务,将小规模分散经营的农户有效组织起来,帮助他们减少或化解市场风险。应尽快制定农民合作经济组织法,在法律上明确其财产关系和责任形式,明确其与政府的关系,明确政府对农民合作经济组织的扶持政策。二是加快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加快农村二、三产业和小城镇的发展。切实保护和稳定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充分利用国内外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推进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提高农业综合效益和竞争力,是农业发展的主线。应根据我国农业资源利用和农产品供求的现状,在继续发展种植业的同时,加快林业和畜牧水产业的发展,提高其在大农业中的比重。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提高农产品加工程度,增加农产品的附加值,积极发展农产品的现代流通方式。建立可持续发展的农业体系,遏制生态环境的恶化。鼓励劳动密集型企业和个体私营商业、服务业的发展。继续支持乡镇企业加快转变机制和增长方式,加快产业升级。三是加快小城镇发展,壮大县域经济,拓展农村劳动力就业和农村人口转移的渠道。——加快农村基层政权体制改革。根据乡镇规模和经济发展水平等实际情况,对现有的乡镇进行撤并。乡镇政府机构该减的减、该并的并,分流人员,压缩支出,这是巩固税费改革成果、防止农民负担反弹的重大政策举措。乡镇基层政权组织的改革不是推卸政府的责任,改革过程中上级政府需加大财政支持,保持农村基层政权的稳定和有效运转,使基层政权真正造福于农民。而对于改革成效的评判,不能只看机构和人员精简了多少,更要看对农民的公共服务是否有所改善。应将乡镇机构改革与调整政府行政构架通盘考虑,自上而下地加快行政体制改革。■

(作者系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农村经济研究部部长)

第二篇: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全党工作重中之重

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全党工作重中之重,城乡发展一体化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要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促进城乡共同繁荣。加大强农惠农富农政策力度,让广大农民平等参与现代化进程、共同分享现代化成果。加快发展现代农业,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和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深入推进新农村建设和扶贫开发,全面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着力促进农民增收,保持农民收入持续较快增长。坚持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构建集约化、专业化、组织化、社会化相结合的新型农业经营体系。改革征地制度,提高农民在土地增值收益中的分配比例。加快完善城乡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促进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和公共资源均衡配置,形成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工农互惠、城乡一体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据新华社电

第三篇:2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

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

“在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迈进的历史关口,在脱贫攻坚目标任务已经完成的形势下,在新冠肺炎疫情加剧世界动荡变革的特殊时刻,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是需要全党高度重视的一个关系大局的重大问题。”

在《求是》杂志新近刊发的习近平总书记《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举全党全社会之力推动乡村振兴》这篇重要文章中,总书记从理论和实践、国际和国内的结合上深刻阐明了新发展阶段做好“三农”工作应当怎么看、怎么办的重大问题。

“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看,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中华民族历来重视农业农村,我国自古以农立国,创造了源远流长、灿烂辉煌的农耕文明。我们党始终高度重视、正确处理“三农”问题,把“三农”问题作为一条重要主线,领导亿万农民群众实现了翻身解放、解决温饱、摆脱贫困、全面小康的历史性跨越,为中华民族迎来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提供了有力支撑。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把脱贫攻坚作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标志性工程,组织推进人类历史上规模空前、力度最大、惠及人口最多的脱贫攻坚战,启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推动农业农村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

要看到,尽管“三农”工作取得了显著成就,但农业基础还不稳固,城乡区域发展和居民收入差距仍然较大,城乡发展不平衡、农村发展不充分仍是社会主要矛盾的集中体现。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依然在农村,最广泛最深厚的基础依然在农村。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从现在到2035年,也就3个五年规划期,要抓紧行动起来;明确要求,对农业农村现代化到2035年、本世纪中叶的目标任务,要科学分析、深化研究,把概念的内涵和外延搞清楚,科学提出我国农业农村现代化的目标任务。

“从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看,稳住农业基本盘、守好‘三农’基础是应变局、开新局的‘压舱石’。”当前,国际环境日趋复杂,不稳定性不确定性日益增加,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广泛深远,经济全球化遭遇逆流,世界进入动荡变革期。如果在吃饭问题上被“卡脖子”,就会一剑封喉。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要办好自己的事,其中很重要的一个任务就是始终立足自身抓好农业生产,以国内稳产保供的确定性来应对外部环境的不确定性”。

既要稳住农业这一块,还要稳住农村这一头。经济一有波动,首当其冲受影响的是农民工。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是一个长期过程,农民在城里没有彻底扎根之前,不要急着断了他们在农村的后路,让农民在城乡间可进可退。这就是中国城镇化道路的特色,也是我们应对风险挑战的回旋余地和特殊优势。

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是应对世界大变局的战略举措,也是顺应国内发展阶段变化、把握发展主动权的先手棋。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把战略基点放在扩大内需上,农村有巨大空间,可以大有作为。几亿农民同步迈向全面现代化,能够释放出巨量的消费和投资需求。城乡经济循环是国内大循环的题中应有之义,也是确保国内国际双循环比例关系健康的关键因素。

说一千道一万,做好“三农”工作意义重大。习近平总书记在这篇重要文章中向全党强调:“务必充分认识新发展阶段做好‘三农’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举全党全社会之力推动乡村振兴,促进农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

第四篇:解决好三农问题是全党工作重中之重

解决好“三农”问题是全党工作重中之重

在新形势下,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更加重视“三农”问题,明确提出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如此强调“三农”问题的重要地位,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首先,解决好“三农”问题,是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的迫切需要。民以食为天,吃饭是生存的第一需要。手里有粮,心中不慌。吃饭没有保障,一切都无从谈起。

其次,解决好“三农”问题,是确保社会稳定、实现国家长治久安的迫切需要。保持社会稳定,是我国推进改革开放、实现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保证。

第三,解决“三农”问题,是保持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需要。

解决好“三农”问题,说一千、道一万,眼下最紧迫的就是要千方百计地增加农民收入,这是解决“三农”问题的中心任务和基本目标。正是基于农民增收问题的重要性、紧迫性,2004年新年伊始,中央正式发布了关于增加农民收入若干政策的意见。以中共中央、国务院的名义,专门制定一个关于促进农民增加收入的文件,这在新中国成立以来还是第一次,可见党中央、国务院对于促进农民增收问题的重视程度。

解决“三农”问题,既要有只争朝夕的紧迫感,又要有长期奋斗的思想准备,更要坚定必胜的信心。全体农民的温饱、1

全体农民的小康,是我们必须面对的两大历史性难题。

“十一五”期间,必须继续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大力促进粮食增产和农民增收,促进农村各项事业的稳步发展。

近几年,党中央、国务院采取了一系列更直接、更有力的政策措施,其力度之大、农民受惠之多,是多年来少有的,极大地调动了广大农民的积极性,使粮食生产出现了重要转机,扭转了连续几年下滑的趋势。由于粮食增产,避免了粮价过度上涨造成的社会不稳定。农民人均纯收入实际增长6%以上。但是,我们应当清醒地看到,当前,“三农”工作还存在不少问题,农业基础还不稳固,粮食进一步增产的难度加大。

产需缺口仍然较大,粮食库存继续减少,品种结构矛盾仍比较突出。农业生产资料价格上涨幅度较大,而粮食等农产品价格上涨空间减少,农民继续增收困难。农田水利建设欠账较多,农业抗灾能力不强,农业基础薄弱的状况没有得到根本改变,制约农业和农村发展的一些深层次矛盾尚未消除。所以,对当前农业和农村形势,切不可估计过高、盲目乐观。

农业在我国历来是安天下、稳民心的基础产业,又一直是国民经济发展的薄弱环节。当前,统筹城乡发展、解决好“三农”问题,仍然是关系国民经济全局的重大任务,也是“十一五”期间宏观调控要继续加强的重点。从现代化发展阶段来看,在工业化初期,农业支持工业,是一个普遍的趋向;在工业化达到相当程度后,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也是一个普

遍的趋向。我们现在总体上已进入了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发展阶段,应该顺应这一趋势,下决心合理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逐步扩大公共财政覆盖农村的范围,推进统筹城乡的劳动力市场、义务教育和公共卫生事业发展。明年各项支农措施的力度只能加大,不能减弱。

已经实行的政策不能变,已经给农民的实惠不能减,随着国家财力物力的增强,还要逐步加大支农力度,不断开辟新的支农资金渠道,形成农业投入稳定增长的机制。针对当前农业基础薄弱、后劲乏力的问题,要从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出发,采取更加有力的措施,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重点支持农田水利、生态建设、中低产田改造、“六小工程”等,改善农村的生产生活条件。毫不放松地抓好粮食生产,加快实施优质粮食产业工程和粮食生产基地建设,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深化农村各项改革,为农村经济发展提供强大的动力。全面推进农村税费改革,积极稳妥地搞好乡镇机构改革、农村义务教育体制改革和县乡公共财政制度改革。继续落实粮食购销市场化改革措施,加快推进国有粮食购销企业转变经营机制。推进农村金融改革,改善农村金融服务,为农民增收提供保障。

我国正处于城镇化加快发展的重要时期,必须有效引导城镇化健康发展,妥善处理城乡关系,建立逐步改变城乡二元结构的机制。城镇化建设要从国情出发,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和正确的政绩观,汲取国外城市化的经验教训,合理把握城镇化进度和建设规模,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严格控制农用

地转非农建设用地,注意保护和节约土地,维护农民的合法权益。“十一五”期间“三农”工作任务十分艰巨,但只要我们始终紧紧抓住这项工作不放松,就一定能继续保持农村经济发展的好势头,推进农村小康社会建设不断前进。

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十一五”期间,解决好“三农”问题仍然是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明确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历史任务,这主要是考虑:一方面,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目标的难点和关键在农村,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体现了农村全面发展的要求,也是巩固和加强农业基础地位、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举措。另一方面,我国农村发展和改革已进入了新的阶段,必须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的要求,贯彻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方针,加大各方面对农村发展的支持力度,这样才能较快改变农村的落后面貌。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标和要求,可以概括为: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这二十个字,内容丰富,涵义深刻,全面体现了新形势下农村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发展的要求。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要突出抓好以下几个重点方面:一是推进现代农业建设。加快农业科技进步,调整农业生产结构,加强农业设施建设,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二是全面深化以农村税费改革为重点的综合改革。加快推进乡镇机构、农村义务教育、县乡财政体制、农村金融和土地征用制度等方面的改革。三是大力发展农村公共事业。加快发展农村文化教育事业,重点普及和巩固农村九年义务教育,加

强农村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体系建设,促进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与和谐社会建设,明显改善广大农村的生产生活条件和整体面貌。四是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要采取综合措施,广泛开辟农民增收渠道,挖掘农业内部增收潜力,大力发展县域经济,引导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有序转移,继续完善现有农业补贴政策,加大扶贫开发力度。必须指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一个艰巨和长期的任务,各地要制定科学规划,注重因地制宜,加强分类指导,坚持从实际出发,尊重农民意愿,防止形式主义和强迫命令,扎实稳步地推进。

第五篇:韩俊: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论“三农”问题

韩俊: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论“三农”问题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必须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任何时候都不能放松。”这是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的重要论断,对于推动全党全社会站在全局的高度重视“三农”问题,从根本上解决好“三农”问题,必将产生极其重要的作用。

“三农”问题的现状与症结

近年来,国家对“三农”的政策支持力度明显加大,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开始呈现良好的势头,粮食生产出现重要转机,农民收入实现较快增长。但应清醒地看到,“三农”问题的解决远未达到理想的程度。虽然长期困扰国民经济发展的农产品供给不足的矛盾缓解了,但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不合理、农业综合效益不高的矛盾仍很突出;虽然农民收入的增长速度明显加快,但有大量的农村人口收入和生活水平仍相当低。当前我国“三农”问题突出表现在城乡发展失衡现象仍十分突出。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目前已扩大到3.3倍,是改革开放以来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拉得最大的时期。若考虑到城市居民的各种福利性补贴,城乡居民的实际收入差距会更大。

从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看,制约“三农”问题的各种矛盾和问题主要有:第一,农业生产面临耕地面积继续减少、生态环境整体恶化、水资源更加紧缺的严峻挑战。我国人均耕地不足1.5亩,为世界平均水平的43%;人均水资源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4。“人增地减、水减”的趋势在加剧,资源条件对农业发展的约束越发突出。第二,农村劳动力供大于求,就业不充分,大量人口滞留农村,仍是实现全面小康的严重“瓶颈”。2003年从事农业生产的劳动力3.1亿人,而一般认为我国在现有生产技术水平下,农业仅需要1.8亿左右的常年劳动力。第三,虽然农户已成为相对独立的市场主体,但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还很低。目前,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尚未形成大的气候,在为农民提供技术、信息、资金、物资和产品销售服务等方面发挥的作用还很有限。第四,公共财政对农村公共产品或公共服务领域投入不足,总体覆盖力度不够。在教育方面,农村教育经费严重不足,城乡教育条件差距较大。在医疗方面,农村医疗卫生事业投入太少,农民医疗卫生条件亟须改善,贫困地区的一些贫困家庭陷入了因贫致病、因病致贫的恶性循环。在社会保障方面,按享受社会保障的从业人员计算,农村的社会保障覆盖率只有3%,城乡社会保障覆盖率的比例为22∶1。第五,农村资金供求矛盾相当突出,农村金融体系改革滞后。目前,农村资金外流的规模平均每年高达700亿—800亿元。在各大商业银行纷纷撤出农村以后,仅靠农村信用社系统的信贷实力,无力解决农民贷款难的问题。第六,农村基层政权体制改革有待实质性推进。全国共有乡镇政府近3.9万个,乡镇机构臃肿,财政供养人口庞大。

我国“三农”问题的症结,可以归结为深层次的结构性矛盾和体制性矛盾两个方面的基本制约。

从结构性矛盾看,我国工业化过程中就业结构调整与产业结构调整不协调。第一产业占GDP的比重下降快,就业比重下降慢。2003年,我国农业GDP份额已经下降到14.3%,而农业就业份额仍高达50%。目前,我国已进入工业化中期阶段,但城镇化程度却比2000年世界平均水平低10%。我国目前人均GDP仅有1000美元,但已经出现了严重的农产品需求制约,最基本的原因是城镇农产品消费群体比重太小。我国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困难,最根本的障碍是城镇化进程明显滞后。农村人口非农化和城镇化进程缓慢,农民比重过大,导致农业相对劳动生产率过低。

从体制性矛盾看,在传统计划经济体制下,长期实行农产品统购统销体制,工农产品不能平等交易,国家通过工农产品价格剪刀差,从农业部门取得了巨额资金,农业的基础地位受到严重削弱;在城乡分割的二元结构体制下,我国不是随着工业化的发展逐步推进城镇化,加速农村劳动力和人口向城镇转移,而是从体制、政策到各项管理制度都限制农民进城就业和定居,城乡之间要素不能自由流动,大量的农村劳动力被束缚在土地上,农村就业严重不足;由于实行农村农业人口与城镇非农业人口两种户籍制度,造成城镇居民与农民权利和发展机会的不平等,加剧了城乡结构的失衡,使城乡差别制度化。改革开放以来,虽然我们在加强农业基础地位、改善城乡关系上做了大量工作,但农业和农村经济在资源配置和国民收入分配中仍处于不利地位,农村居民和城镇居民在发展机会和社会地位方面仍不平等。由于长期受城乡分割的二元结构体制的影响,在处理农村与城市关系问题上,仍自觉或不自觉地存在“重城轻乡”的观念,甚至以牺牲农民利益来换取城市和工业的发展。例如,近年来,国家制定一系列政策,取消对农村劳动力进入城镇就业的不合理限制,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的制度环境得到初步改善,但进城农民与城市居民在就业、社会保障、享受公共服务等方面的权利仍不平等。过去十几年农民工工资基本没

下载解决“三农”问题 是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word格式文档
下载解决“三农”问题 是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浅议如何解决”三农”问题

    天津理工大学管理学院宏微观经济学关于如何解决“三农”问题论文 浅议如何解决”三农”问题 (物流管理09级1班 王珊璐20093319 王腾飞20093316) 摘要:我们今天所面临的农民问......

    浅议如何解决”三农”问题

    天津理工大学管理学院宏微观经济学关于如何解决“三农”问题论文 浅议如何解决”三农”问题 (物流管理09级1班 王珊璐20093319 王腾飞20093316)摘要:我们今天所面临的农民问题......

    生态问题是“三农”问题的根本问题

    生态问题是“三农”问题的根本问题关键词:生态问题;"三农"问题;解决"三农"问题一直是我国社会的重要问题,在近几年来成为了党和政府关注的热点问题,也引起学术界的广泛关注。特别......

    解决“三农”问题心得

    用5年时间取消农业税,这对解决三农问题无疑将起到重要作用。我以为,当前解决三农问题除了降税减费外,还需要解决以下三个问题: 一是要夯实农民生存的基础。农民生存的基础是土地......

    解决“三农”问题路在何方

    解决“三农”问题路在何方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作为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问题之一,近年来受到决策层和百姓的广泛关注。要想从根本上找到解决我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的办法,就......

    “三严三实”专题教育心得体会:解决实际问题是关键

    “三严三实”专题教育心得体会:解决实际问题是关键 开展“三严三实”专题教育,是中央进一步深化和巩固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成果,持续加强新形势下党的思想政治建设和作风......

    切实把解决三农问题工作摆上重中之重位置

    刚刚结束的全市农村工作会议,深入分析了我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形势,明确了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农业、农村工作的新任务,对做好三农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各级各部门一定......

    切实把解决三农问题工作摆上重中之重位置

    刚刚结束的全市农村工作会议,深入分析了我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形势,明确了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农业、农村工作的新任务,对做好三农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各级各部门一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