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走中国特色的农机化发展道路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走中国特色的农机化发展道路
党的十七大作出了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统筹城乡发展,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的重大战略部署,既为农机化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又对农机化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新世纪、新阶段我们做好农机化工作提供了行动指南。推进山东农机化在新的起点上实现又好又快发展,就要进一步增强科学发展的自觉性,坚定不移地继续解放思想,着力转变不适应、不符合科学发展观的思想观念,着力研究解决影响和制约农机化科学发展的突出问题,着力探索创新中国特色农机化发展的道路和机制。
一、抓好发展第一要义,实现又好又快发展
党的十七大提出,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就要把加快推进农机化又好又快发展作为一项首要任务来抓,从山东来看,经过多年的建设发展,农机化取得了长足发展。预计到今年年底,全省农机总动力9850万千瓦,农机总值546亿元,拖拉机218万台,联合收割机10.9万台,农机服务总产值360亿元、增加值228亿元,农作物耕种收机械化水平达到 61 %,粮食作物耕种收机械化水平达到72 %,农机化发展的总量居全国第一。农机化在发展现代农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但发展中还存在一些问题,特别是山东农业战略性结构调整改变了传统的农业结构,经济作物面积大幅度增加,达到6000多万亩,占全省农作物种植面积1.6亿亩的1/3还多。其中花生种植面积1305万亩,薯类面积605万亩,蔬菜面积2607万亩,棉花面积1935万亩,果树面积1041万亩。因经济作物品种多,种植要求复杂,对农业机械的专业性要求高,许多作物的播种和收获机械还在研发探索之中,给耕种收机械作业带来一些新的问题,直接影响了全省农作物耕种收机械化水平的提高。因此,山东农作物耕种收机械化水平仅排在全国的第6位。着力解决经济作物机械化发展问题就成为摆在山东各级农机部门面前的一项重要课题和迫切任务。今后我们要坚持立足大农业、发展大农机、服务新农村的战略,在加快发展玉米收获保护性耕作机械化的同时,在全省深入实施以花生与薯类收获、棉花收获、水稻收获、蔬菜收获、设施农业生产机械化等为内容的农机化创新示范工程,加快经济作物生产机械化技术推广应用步伐。在花生生产上,在播种和收获机械基本成熟的基础上,加快播种和收获机械化的步伐;在薯类生产上,进一步改进现有的收获机械,加快示范推广,尽快大面积普及应用;在蔬菜生产上,先从大蒜、大姜、大葱的种植、收获机械化为突破口,加快科研开发步伐,尽快引进研制适用型的机械,早日投入示范推广;在棉花生产上,在大面积普及播种和棉秆拔除机械化的同时,重点是引进和研制棉花采摘机械,加快示范推广步伐;在水果生产上,突出抓好各类水果采摘机械的研制开发和示范推广工作,尽快解决经济作物耕种收机械化的短腿问题,实现全省农作物生产机械化又好又快的发展。
二、积极探索集体经济推进农机化发展的有效实现形式
党的十七大提出,要探索集体经济有效实现形式,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大力培育发展多种形式共存的农机服务组织,是农机化发展的基础和前提,也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走中国特色的农机化发展道路的基本要求。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机化经营主体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由国家和集体为主经营管理逐步确立为以农民和农业生产经营组织为主经营管理。随着农村经济社会的持续快速发展,村级集体经济实力进一步增强,为农机化事业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经济基础,许多地方已经具备了发挥集体经济作用发展农机化的条件。引导和动员通过集体经济发展农机化,既推进了农机化发展,又对发展集体经济有效实现形式、壮大集体经济实力、强化集体经济功能、提高集体经济影响力和控制力产生重要影响。如何探索通过集体经济发展农机合作服务组织、推动农机化发展,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近年来,山东一直把加强新型农民农机合作服务组织建设放在突出位置,重点抓了农机协会、农民农机合作服务组织的培育和发展,已经初步形成了农机协会为龙头、农民农机合作服务组织和农机专业大户为主体、农机大户为基础的农民农机合作服务组织体系,在加快全省农机化的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今后,山东将按照十七大精神要求,积极适应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变化,在农机合作服务组织发展上,注重抓好两个方面的建设。一方面是农民农机合作服务组织建设。继续把引导鼓励发展农民农机合作服务组织建设作为重中之重来抓,大力培育和发展农机协会、农民农机作业合作社、农机中介服务组织、农机专业大户、农机大户等农民农机合作服务组织。另一方面是村级农机合作服务组织建设。积极探索集体经济发展农机化的有效实现形式,鼓励和扶持建立集体经济独资、控股、参股等多种形式的村级农机合作服务组织。在政策扶持上,既强化农民农机合作服务组织的建设,又兼顾村级农机合作服务组织的发展,注重动员和依靠村级集体经济的力量促进发展农机化,形成多种发展形式和谐共存、繁荣促进农机化发展的新局面,进一步建立健全农机化全面发展的新机制。
三、加快农机化发展结构调整优化步伐
党的十七大提出,要增强发展协调性,转变发展方式,努力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从山东农机化发展的现实情况来看,农机总值、农机总动力、大中型拖拉机、联合收割机、农机服务总产值等,均居全国前列。但农机化发展中存在的资源配置不合理、布局结构不科学、发展质量不高等问题,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着农机化又好又快地发展。推进农机化又好又快发展,就要改变只注重数量增长,而忽视质量、结构、节能、效益的粗放型发展方式。一是要解决好动力机械的比例问题。目前,全省拖拉机总量达到218万台,其中小型191万台,大中型与小型的比例为1:7.1(按照最新农业普查数据,我省拖拉机总量超过了400万台,其中小型拖拉机增加了一倍还多。照此计算,大中型与小型的比例要达到1:10以上)。小型拖拉机多,不仅造成了动力闲置浪费,提高了农业生产成本,而且不能满足机械化作业的需要。根据我省农业生产自然条件和农业结构调整的现状,当前,推进山东农机化又好又快地发展,既要以发展大型拖拉机为主,又要兼顾小型拖拉机的发展,这样既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的要求,又能满足农业生产多样化的需要。二是要解决好动力机械与配套机械的比例问题。配套机具比例不高,是制约农机利用率和农机化水平提高的重要因素。全省现有配套农机具340万台套,机具配套比为1:1.56。从山东农机化发展的实际情况来看,合理的动力和配套机具比为1:2以上。今后要在适度发展动力机械的同时,大力发展配套机具,到“十一五”末机具配套比达到1:1.65。三是要解决粮食作物生产机械与经济作物生产机械的比例问题。山东农机化发展的不协调,很大程度上表现在粮食作物与经济作物生产机械化发展结构的不协调,经济作物生产和农产品加工机械比重偏低。经过“十五”以来实施农机化创新示范工程的推动,经济作物生产机械有了一定发展,花生生产机械问题已经解决,薯类收获机械也已基本解决,但棉花、蔬菜、水果等主要经济作物的生产机械发展滞后,生产特别是收获主要还是依靠传统的生产方式。粮食作物生产机械与经济作物生产机械发展比例不协调,既不能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的需要,又影响了农机化又好又快地发展。今后要在进一步鼓励发展粮食生产机械的同时,大力发展经济作物生产机械。在工作上,加快经济作物生产机械的创新研发和推广应用步伐;在政策上,加大扶持补贴力度,鼓励和引导经济作物生产机械的快速发展,为经济作物生产机械化的全面发展提供装备支持。
四、通过共同利用推动农机服务业的发展
党的十七大提出,要着力提高发展的质量和效益。共同利用农机是提高农机化发展质量和效益的根本途径之一,也是中国农机化发展的特色。纵观世界上农业发达国家实现农机化的历程,主要是靠农场主自购自用农机来完成的。我国农村人多地少的基本国情,决定了发展农机化不能照搬发达国家的模式。如果走国外发展农机化的路子,一家一户自购自用,必然造成经济、能源等方面的极大浪费,影响现代农业的发展。在现有人多地少的基本国情和保持农村基本经营体制长期不变的条件下,发展农机化主要解决的是大农机与小生产的矛盾问题。经过多年来的实践,我们探索找到了农机共同利用、走农机服务产业化的路子。随着我省经济社会的持续快速发展,农村劳动力转移步伐加快,从事农业生产的劳动力呈现结构性矛盾,对农机服务提出了更为现实迫切的需求。走中国特色的农机化发展道路,就要围绕实现农机共同利用做好文章。首先,要大力组织开展农机跨区作业。农机跨区作业是中国农民的伟大创举。通过跨区作业,有效地提高了农机的共同利用水平,增加了农机手的效益,满足了农民对农机作业的需求,大幅度提升了机械化水平,解决了“有机户有机没活干、无机户有活没机用”的矛盾,成为我国农机社会化服务的主要模式之一。通过跨区作业,在经营方式上实现了农机专业化经营,探索出了一条农机共同利用和服务产业化的有效途径;在生产方式上实现了农业规模化经营,开辟了我国小规模农业使用大型农业机械进行规模化、集约化、现代化生产的现实道路,取得了良好的效益。近年来山东夏秋两季收获跨区作业为农机手实现收入每年都在30亿元以上。要进一步巩固发展农机跨区作业的成果,不断拓展农机跨区作业的范围、领域和季节,逐步实现由小麦机收向玉米机收发展,由粮食作物生产向经济作物生产拓展,由夏秋跨区作业向春夏秋冬四季跨区作业延伸,进一步提升跨区作业的水平,满足农业生产和农民群众的需要。其次,要搞好技术服务。围绕提高农机共同利用水平,积极提供技术支持和技术服务。农机鉴定部门要结合开展农机产品质量鉴定,切实搞好农机产品认证推介、质量咨询和投诉调处服务。农机推广部门要采取有效措施,抓好农机化实用技术培训和新技术新机具的推广示范。农机销售单位要及时组织货源,提供先进、适用、安全、可靠的农业机械。农机维修单位要做好零配件供应,搞好农机维护保养和故障维修服务。通过技术服务,既推动农机共同利用,又推动农机服务业的发展壮大。第三,要强化扶持措施。积极完善的扶持,是推进农机共同利用、加快农机服务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要对利用率高、效益大、发展急需的跨区作业机械,重点予以补贴。同时,要进一步健全部门工作联系机制,加强对跨区作业市场的引导、扶持和监督,规范跨区作业生产和安全秩序,完善农机跨区作业绿色通道制度,为跨区作业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另外,要充分发挥政府部门信息资源优势,组织做好农机作业市场基础信息的收集、整理、发布工作,积极为跨区作业提供信息服务,促进跨区作业市场的供需平衡。通过多种措施,逐步作大作强农机服务业,使其进一步成为农民增收致富的强势增长点。
五、以人为本切实加强农机安全生产监督
党的十七大提出,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确保农机安全生产,是农机工作以人为本最直接的体现之一。从总体上看,我省农机安全生产的形势很好,近几年来,没有发生重、特大农机安全生产事故。农机安全生产水平居省安委会9个统计行业前列。但农机安全生产还存在着一些隐患。要进一步做好农机安全生产工作,一是把农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放在重中之重的位置上。牢固树立农民生命财产安全利益为大、农机安全生产责任重于泰山的思想,时刻绷紧安全生产这根弦,抓在手上,落在行动中,严格落实工作责任制,建立全方位的农机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机制。二是不断探索创新符合农机手实际的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工作机制。努力研究、科学把握农机安全生产的规律和特点,坚持关口前移、重心下沉,抓源头、抓根本、抓经常性治理、抓示范的工作方法,把“平安农机”创建活动作为推动农机安全生产的重要措施,为农机化发展保好驾护好航。三是亲情服务,树立农机部门良好行风。进一步加强农机管理队伍自身建设,深入开展“文明监理、优质服务”示范窗口创建活动,大力推行规范化、亲情化服务,时刻做到以民为本、为民服务、帮民解难、助民增收、保民平安。通过扎实有效的工作,进一步构建起山东农机安全生产的长效机制。
第二篇: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对开创中国特色
东北师范大学在职研究生——学业论文
《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对开创中国特色
社会主义新局面的重要意义》
论文所属专业课科目: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与实践
独 创 性 声 明
本人郑重声明:今所呈交的《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对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局面的重要意义》学业论文是我个人进行的研究工作及取得的科研成果。尽我所知,文中除了特别加以标注的地方外,论文中不包含其他人已经发表或撰写的内容及科研成果,也不包含为获得东北师范大学或其它教育机构的学位或证书所使用过的材料。
作者签名: 日期: 年 月 日
关于论文使用授权的说明
本人完全了解东北师范大学有关保留、使用论文的有关规定,即:学校有权保留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允许论文被查阅、借阅或网络索引;学校可以公布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可以采取影印、缩印或其它复制手段保存论文。
(保密的论文在解密后应遵守此规定)
作者签名:
教学站负责人签名:
日期:
****年**月**日 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对开创中国特色
社会主义新局面的重要意义
摘要:
2007年10月15日,胡锦涛同志在党的十七大全国代表大会报告上提出了系统的科学发展观。“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可持续发展,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中央之所以提出要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是有其深刻历史背景和原因的。首先是立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努力解决我国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阶段性矛盾而提出的;其次是借鉴国外发展教训和经验而提出的;最后就是攻克我国发展过程中出现的突出难题而提出的。随着经济的发展,尤其是在发展过程中忽视了环境等其他因素,一些不够和谐的情况时常发生,对我们的生活尤其是我们的子孙后代会造成重大影响。发展经济固然重要,但是如果一味的只注重于发展经济,而不注重以人为本,不注重环保,不注重统筹兼顾,那么我们的发展势头也将难以继续持久下去,也将最终偏离发展最终是为了人们的幸福这一根本目的。因此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对于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局面有着重要意义。
关键词:科学发展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新世纪新阶段,我国发展站在了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上。党的十七大报告科学分析了我国发展在新世纪新阶段呈现的一系列新的阶段性特征,并将其主要之点概括为八个方面。这些阶段性特征,表现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外交等各个领域,既有作为主导方面的成绩和进步,又有存在的问题,特别是形势发展提出了许多新的课题。
党的十七大报告对这些阶段性特征全面、深刻的分析,充满了辩证思维和实事求是精神。通过对八个方面特征的现象描述和本质揭示,人们可以更加清楚地看到,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发展成就,我国社会从生产力到生产关系、从经济基础到上层建筑都发生了意义深远的重大变化,这是必须看到和充分肯定的一个历史性的巨变。但与此同时,我们还要看到“两个没有改变”:首先是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与此相应,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一社会主要矛盾没有变。因此,当前我国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并没有超出、也没有改变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基本的判断和立足点,从根本上来说,恰恰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在新世纪新阶段的具体表现。
强调认清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不是要妄自菲薄、自甘落后,也不是要脱离实际、急于求成,而是要坚持把它作为推进改革、谋划发展的根本依据。当前我国发展的阶段性特征,既说明我们党立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制定的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和各项方针政策是完全正确的;同时,又向我们提出了新课题、新任务,要求我们始终保持清醒头脑,迎接新的挑战,着力解决新形势下更加凸显出来的问题,推动理论和实践的进一步发展和创新。
科学发展观其要义是通过科学发展、和谐发展、和平发展建设和谐社会、建设和谐世界。科学发展观是在继承创新前人发展思想的基础上形成的,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的最新成果。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科学发展观是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集中表现为八个思想创新上。
一、历史定位的创新。党的十七大报告从“五个是”角度给科学发展观作了新的定位。指出“科学发展观,是对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关于发展的重要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是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
二、指导思想的创新。党的十七大报告首次把党的三大理论成果和科学发展观定位为党的“重大战略思想”。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由“指导思想”到“战略思想”表明:科学发展观已经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已进入“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的历史新阶段;首次提出科学发展观是一个完整的科学理论体系,并与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相并列。
三、发展动力理论地位的创新。党的十七大对改革开放这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动力的历史地位作了新的评价。主要创新点有三:一是,改革开放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十七大报告指出,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二是,只有改革开放才能发展马克思主义。十七大报告强调,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改革开放才能发展中国、发展社会主义、发展马克思主义。这里把改 革开放与社会主义并列,丰富创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三是,改革开放是伟大的历史转折。十七大报告指出,改革开放是历史上从未有过的大改革大开放,极大地调动了亿万人民的积极性,使我国成功实现了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到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从封闭半封闭到全方位开放的伟大历史转折。这个时期最大的特点是改革开放,最显著的成就是快速发展,最突出的标志是与时俱进。
四、发展布局的创新。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邓小平和党中央从国情出发,确立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的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布局。党的十六大总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提出了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三位一体的发展布局。党的十六大以后,胡锦涛总书记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把“三位一体”的布局发展为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四位一体的总体布局。这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又一个创新。十七大报告指出,社会主义的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的新部署,为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指明了方向。又好又快的经济建设,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奠定了雄厚的物质基础;人民当家做主的民主政治建设,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提供了政治保障;不断满足精神需求的文化建设,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提供了思想道德引导和智力支持;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营造了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
五、发展方法论的创新。党的十七大首次把“统筹兼顾”作为科学发展观的根本方法论,这是一大创新。早在1957年毛泽东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问题》讲话中,把“统筹兼顾、适当安排”作为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基本方针。党的十七大把统筹兼顾作为科学发展观的根本方法论,并把这一根本方法论展开为四个方面的统筹:一是统筹城乡发展、区域发展、经济社会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二是统筹中央和地方关系;三是统筹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局部利益和整体利益、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充分调动各方面积极性;四是统筹国内国外两个大局的关系。这一根本方法论丰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方法论。
六、哲学基础地位的创新。科学发展观重大战略思想的哲学基础,是解放思想。十七大报告明确提出:“解放思想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大法宝。” 把解放思想称作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一大法宝”,其内涵和意义非常深刻。其一,表明当前解放思想的根本任务很重要,应通过解放思想把全党的思想进一步统一到党的十七大精神上来,统一到党中央作出的一系列重大决策和战略部署上来,统一到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道路上来,使党员干部都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坚定信仰者、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忠实执行者、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积极实干者,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作出更大贡献。其二,解放思想这“一大法宝”要求我们,要克服自满情绪,找出不符合科学发展的差距,增强又好又快发展的自觉性;要杜绝懒惰心态,振奋精神,与时俱进,抓好用好发展机遇;要防止思想僵化,着眼于新的实践新的发展,不断提高认识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七、核心价值观的创新。马克思、恩格斯在设想未来社会主义时,把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观高度概括为“人自由的全面发展”。邓小平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中,把其核心价值观思想表述为,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逐步达到共同富裕。党的十七大报告丰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思想,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观表述为:坚持以人为本,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发展成果人民共享,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八、发展目标的创新。党的十七大报告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提出了新要求,新要求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三步走”战略目标的创新。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到2020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实现时,我们这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和发展中社会主义大国,将成为工业化基本实现、综合国力显著增强、国内市场总体规模位居世界前列的国家,成为人民富裕程度普遍提高、生活质量明显改善、生态环境良好的国家,成为人民享有更加充分民主权利,具有更高更文明素质和精神追求的国家,成为各方面制度更加完善,社会更加充满活力而又安定团结的国家,成为对外更加开放、更加具有亲和力,为人类文明作出更大贡献的国家。”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战略目标的新要求还展现了六个新亮点。一是,从总量到人均两个翻两番。二是,提出了“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的新观点。三是,形成了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增长新格局。四是,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不仅 是一个经济的小康社会,也是一个公平正义的小康社会,又是一个文化小康社会。五是,第一次提出“人人享有基本生活保障,绝对贫困现象基本消除”的新思想。六是,把生态文明第一次写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小康目标。
总之,改革开放30年的伟大实践,推动着中国特色发展观的不断创新,使我们找到了适合中国建设实际的科学发展观。科学发展观的揭示,表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新纪元。
第三篇:3.3.1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走科学发展道路讲学稿
3.3.1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走科学发展道路 讲学稿
【本课在中考中的地位分析】
党的十七大将科学发展观写入党章;胡锦涛强调,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是我们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从新世纪新阶段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出发提出的重大战略思想,由此可见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性。可以预见,科学发展观是今年乃至今后中考的重点。可能会以党和国家领导人到联系点调研与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活动、各地深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实践、先进人物的典型事迹等材料为载体,考查科学发展观的内涵、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意义、走科学发展道路的紧迫性和必然性以及如何在学习生活中实践科学发展观等内容,侧重考查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增强走科学发展道路的觉悟。既可以单独考,也可以结合中国共产党的性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共同富裕、“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科教兴国战略、可持续发展战略、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等知识点进行综合考查,题型既可以考选择题,也可能考论述题。
例如:(2009湛江)2008年9月5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决定从2008年9月开始,用一年半左右时间在全党分批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开展这一活动(ABCD)A.是保持和发展党的先进性的必然要求 B.是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的迫切需要 C.符合我国的基本国情
D.是新时期我国形势发展的客观要求 本题以时政热点材料为背景,考查科学发展观这一重点知识点。侧重考查考生对重点知识点的准确理解能力,以及分析和推理的能力。科学发展观,是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总结我们发展实践,借鉴国外发展经验,适应新的发展要求提出来的,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可见,A、B、C、D项,都是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的重要意义,故应选ABCD。
【知识梳理】
1.科学发展观的含义是什么? 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
2.科学发展观提出的依据是什么? 科学发展观,是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总结我国发展实践,借鉴国外发展经验,适应新的发展要求提出来的。3.科学发展观具有什么重要意义? 科学发展观,是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
4.我国为什么要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有何重要意义?)3)这是由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决定的。我国资源檑对短缺且浪费严重,生态环境总体在恶化,这些问题制约着我重竖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与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②这是由党的皇贡妥定的,它体现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贯彻落实科学发展溉蛏镘结底是为了保障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人民利益。③这是应砖交蚕经济社会发展中各种风 险和挑战的必然要求。只有立足科掌发甏.才能全面提高我国的抗风险能力,把中国特色事业推向前
进。④这也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共同富裕的必然要求。
5.结合我市的实际情况,请你就如何落实科学发展观提几条合理化建议。
①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实施“工业立市、港口兴市、生态建市”的新发展战略,抢抓机遇,走又好又快的跨越式发展。②大力实施产业和劳动力“双转移”战略,促进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发展。③深入实施“科教兴市”和“人才强市”战略,增强湛江自主创新能力,加快建设创新型湛江。④深入贯彻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坚持保护环境和节约资源的基本国策,走出一条具有湛江特色的科学发展之路。6.作为湛江市民,我们能为落实科学发展观做些什么? ①我们青少年要从小树立崇高理想,立志成才,发扬艰苦奋斗和创新精神,全面提高自身素质。②我们青少年要积极向公众宣传科学发展观,增强科学发展意识,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③增强法制观念和社会责任感,严格依法律己,积极维护社会公平正义。④在生活中从身边的点滴小事做起,培养保护环境、节约资源的习惯,如不浪费水电、不使用一次性用品等。
7.什么是科学发展道路? 为了解决日益严峻的人口、资源、环境与工业化加快、经济快速增长的矛盾,我们必须走出一条投入少、产出多、科技含量高、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小、人力资源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发展道路,这就是中国选择的科学发展道路,也是唯一正确可行的选择。
【练习题】
一、单项选择题
1.2009年我国铁路春运各类旅客列车一律不再实行票价上涨,今后也不再上调,已有数千万旅客受益。这一举措体现了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A)A.以人为本 B.统筹兼顾 C.共同富裕D.协调发展
2.由于受世界金融危机影响,我市也一度出现返乡民工潮。对此,市政府要求各县区积极采取各种措施,鼓励民工自主创业,切实增加农民工的收入。市政府的做法(A)A.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 B.说明解决农民工问题是我市当前工作的中心 C.符合同步富裕的原则
D.没有看到金融危机带来的不利影响
3.以下对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核心、基本要求和根本方法等内容表述顺序正确的是(C)①以人为本 ②发展 ③统筹兼顾 ④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A.①②③④ B.①③④② C.②①④③ D.③②④①
4.芜湖市九莲塘地段棚户区环境综合整治工程获得国家住房和城乡建设部2008改善人居环境的最高奖项—— “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重视改善人居环境(A)A.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 B.有利于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 C.已经从总体上改善我市生态环境状况 D.可以从根本上提高我市经济发展水平
二、多项选择题
5.2008年10月9日至l2日,中国共产党十七届三中全会在北京举行,总书记胡锦涛作重要讲话。全会审议通过《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强调 要坚持把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这(BC)A.体现了同步富裕的根本原则 B.是践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体现 C.符合科学发展观的要求
D.是当前我国一切工作的中心
6.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下列事实体现“以人为本”思想的是(ABD)A.北京奥运村设有伊斯兰教、基督教、佛教、犹太教和印度教的宗教中心
B.为纪念大地震中的死难者,国务院决定2008年5月19日至21日为全国哀悼日 C.抓获小偷之后,将其挂牌示众,以此促进社会安定 D.杭州城区增设公交自行车网点,方便市民租用
三、论述题
7.(2009湛江模拟)材料一:“三天一层楼”曾是“深圳速度”的写照。然而,党的十七大后,深圳的决策者明确提出,今后将不再以GDP论英雄,不再简单地拼规模、拼速度、拼GDP增长,而要更多重视经济发展中资源消耗、社会公平和人的发展等问题,以实现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实现从“深圳速度”到“和谐深圳”“效益深圳”的转变。
材料二:2008年10月6日,湛江市委召开常委会议,传达学习中央和省委关于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的精神,部署湛江工作。2009年2月16日湛江市委书记陈耀光说,当前湛江迎来发展的大好时机,正进入重化工业发展期,大规模基础设施 兴建期和城市化提速期。全市土下大力实施“工业立市、港口兴市、生态建市”发展战略,经济社会呈现良好发展态势。湛江完全有条件、有能力、有信心争当实践科学发展观的排头兵,完全可以建设城乡协调、生态文明的科学发展试点市。
(1)从“深圳速度”转向“和谐深圳”“效益深圳”,体现了怎样的发展观? 答:体现了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
(2)深圳发展方式的转变,对我市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有何启示? 答:①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实施“工业立市、港口兴市、生态建市”的新发展战略。②抢抓钢铁、石化等大项目落户湛江 的机遇,促进湛江社会经济又好又快的跨越式发展。③大力实施产业和劳动力“双转移”战略,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促进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发展。④深入实施“科教兴市”和“人才强市”战略,增强湛江自主创新能力,加快建设创新型湛江。
⑤深入贯彻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坚持保护环境和节约资源的基本国策,在发展经济的同时加强生态环境保护,走出一条具有湛江特色的科学发展之路。(3)作为湛江小市民,我们青少年能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做些什么? 答:①树立崇高理想,立志成才,发扬艰苦奋斗和创新精神,全面提高自身素质。②积极向公众宣传科学发展观,增强科学发展意识,追求人与自然和谐相处。③增强法制观念 和社会责任感,严格依法律己,积极维护社会公平正义。
④积极关注家乡的建设和发展,积极行使批评建议权,为家乡的建设和发展献计献策。⑤在日常生活中,从身边的点滴小事做起,培养保护环境、节约资源的习惯,如不浪费水电、不使用一次性用品等。
参考答案
1.A 2.A 3.C 4.A 5.BC 6.ABD 7.(1)体现了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
(2)①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实施“工业立市、港口兴市、生态建市”的新发展战略。
②抢抓钢铁、石化等大项目落户湛江 的机遇,促进湛江社会经济又好又快的跨越式发展。③大力实施产业和劳动力“双转移”战略,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促进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发展。
④深入实施“科教兴市”和“人才强市”战略,增强湛江自主创新能力,加快建设创新型湛江。
⑤深入贯彻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坚持保护环境和节约资源的基本国策,在发展经济的同时加强生态环境保护,走出一条具有湛江特色的科学发展之路。⑥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促进湛江社会经济全面、和谐发展。
(3)①树立崇高理想,立志成才,发扬艰苦奋斗和创新精神,全面提高自身素质。②积极向公众宣传科学发展观,增强科学发展意识,追求人与自然和谐相处。③增强法制观念 和社会责任感,严格依法律己,积极维护社会公平正义。
④积极关注家乡的建设和发展,积极行使批评建议权,为家乡的建设和发展献计献策。⑤在日常生活中,从身边的点滴小事做起,培养保护环境、节约资源的习惯,如不浪费水电、不使用一次性用品等。
第四篇:积极发展现代农业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
积极发展现代农业,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
宋洪远
1一、新中国成立以来对中国农业发展方向和路径的探索
自1949年以来,对中国农业发展的方向是什么,要通过什么样的路径来实现,党和政府一直在进行探索和实践。
早在1949年12月召开的全国第一次农业生产会议上,周恩来总理就首次提出了农业现代化建设的目标。关于农业现代化的内容,他在1961年3月召开的中央工作会议上又明确提出要有步骤地实现农业机械化、水利化、化肥化、电气化。
1978年12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在总结新中国成立近30年农业发展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了要走出一条适合我国情况的农业现代化道路的要求。会议文件不仅拓展了农业现代化的内涵,并且提出了发展农业生产力的政策和措施。
1998年10月,江泽民总书记在江苏、上海和浙江考察工作时提出:沿海发达地区要高度重视农业和农村工作,加快发展农业生产力,建设发达农业,争取率先基本实现农业现代化。
2002年11月,党的十六大提出了建设现代农业的要求。为贯彻党的十六大精神,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和《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积极发展现代农业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中发[2007]1号)都对现代农业建设做出了部署和安排。2007年10月,党的十七大又明确提出要加强农业基础地位,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
需要特别强调的是,在上述一系列探索和实践的基础上,2007年中央1号文件按照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要求,首次明确回答了什么是现代农业、怎样建设现代农业的重大问题。明确提出:要用现代物质条件装备农业,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农业,用现代产业体系提升农业,用现代经营形式推进农业,用现代发展理念引领农业,用培养新型农民发展农业,提高农业水利化、机械化和信息化水平,提高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和农业劳动生产率,提高农业素质、效益和竞争力。
二、当前提出发展现代农业的背景和面临的主要问题
当前中国农业正在发生广泛而深刻的变革,农业不仅具有食品保障、原料供给、就业增收的功能,而且还具有生态保护、观光休闲、文化传承等功能。农业功能的拓展和深化,表明我国农业正处在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从发展的角度看,新阶段农业发展也面临着许多新的矛盾和问题,最主要的制约因素有1 宋洪远,农业部农村经济研究中心副主任,研究员。该文是作者在2007年CARD、河南农业大学、《中国农村经济》杂志社共同举办的“新农村建设中的现代农业发展研讨会”上的发言论文。
如下3个方面。
1.资源约束。中国人多地少,目前人均耕地不足0.1公顷,约为世界平均水平的40%左右,而且随着人口的增加和经济的发展,耕地减少的趋势难以逆转。据估算,今后20~30年,仅住房和工业建设用地就需要8000万亩左右。人增地减,解决吃饭问题的压力越来越大。中国水资源匮乏状况更加严峻,人均水资源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4,是全球13个人均水资源最贫乏的国家之一。而且水资源时空分布很不平衡,80%以上的水资源集中在长江以南地区,淮河以北地区占有的水资源不到20%,不少地方不得不超量开采地下水,地下水位越来越低。干旱和缺水已经成为制约许多地区农业发展的“瓶颈”。
2.市场约束。过去中国农产品供不应求,农业基本不存在市场约束问题。进入21世纪以来,情况发生了很大变化。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城乡居民家庭的恩格尔系数急剧下降,食品消费的比重越来越小,并且从“吃饱”转变为“吃好”。2005年,城市居民的恩格尔系数降到了36.7%,农村居民的恩格尔系数降到了45.5%。同时,农业的国际竞争环境越来越严峻,不具有竞争优势的农产品进口冲击已显现出来,而具有竞争优势的农产品出口潜力还难以发挥。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之后,国外农产品的进口冲击加大,2005年大豆进口量2659万吨,已超过国内生产量;棉花进口257万吨,已占到国内需求量的40%。国际农产品贸易壁垒使我国农产品出口的难度加大。农产品进出口格局发生重大变化,由多年来的贸易顺差转变为连年逆差。这些因素叠加在一起,预示着市场对农业发展的约束将越来越突出。
3.体制约束。经过近30年的改革,我国的农村市场和农产品市场体系已基本形成,但长期形成的城乡二元经济社会结构并未消除,生产要素在城乡之间的合理流动和优化配置还存在许多体制障碍。以前农业对工业化的贡献主要来自工农业产品价格“剪刀差”,现在农村对城镇化的贡献则主要来自廉价的土地和劳动力,以及资金的外流。据有关部门测算,1987~2002年,仅非农建设占用耕地就从农民手中获得土地净价差收益14200亿元以上。由于给农民工的工资较低,仅此一项2002年农民工对城市的贡献就达5200亿元左右。到2005年末,全部金融机构的农村存款大于贷款11378亿元。虽然这些数字在测算方法上不一定科学、测算结果也不一定准确,但却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农民对国家工业化和城镇化的贡献。在城乡二元结构体制下,资金、土地、物资、技术、人才等生产要素由农业流向非农产业,由农村流向城市,这是工农和城乡发展差距拉大的深层原因。
为了从根本上解决当前农业发展面临的突出矛盾和问题,党和政府在总结我国农业发展实践、借鉴国外农业发展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了积极发展现代农业,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的要求和任务。
三、国家扶持现代农业发展的主要政策和措施
为了切实推进现代农业建设,党的十六大以来,特别是《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积极发展现代农业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提出了一系列扶持现代农业发展的政
策和措施。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全面取消农业税费
从2000年开始,国家决定开展农村税费改革试点工作,以规范的农业税取代以前名目繁多的农村税费项目。2000-2003年,按照“减轻、规范、稳定”的原则和“三取消、两调整、一改革”的内容,农村税费改革由局部试点到全国推开。从2004年开始减免农业税、取消除烟叶外的农业特产税,到2006年在全国范围内全面取消农业税费。至此,农业税、农业特产税、牧业税、屠宰税等各项税收,用于乡村办学、计划生育、优抚、民兵训练、乡村道路等的各项收费,公益金、公积金、管理费等共十二项税费全部取消,结束了2600年来农民交纳“皇粮国税”的历史,农业生产进入无税时代。
(二)增加农业生产补贴
为支持农业生产发展,从2002年起,中央财政对农民使用优良品种给予补贴,补贴范围从大豆扩大到2004年的小麦、玉米和水稻。从2004年开始,国家从粮食风险基金中拿出部分资金用于主产区种粮农民的直接补贴,其他地区也对本省(区、市)粮食主产县(市)的种粮农民实行直接补贴;对农民个人、农场职工、农机专业户和直接从事农业生产的农机服务组织购置和更新大型农机具给予一定补贴。2005年,增加了对牧区的奶牛良种繁育补贴。2006年,再增加了农业生产资料综合直接补贴。2007年,又增加了油料生产补贴和能繁母猪补贴。同时,对农户参加农业保险给予保费补贴,对产粮大县和财政困难县实行奖励补助政策。
(三)加强农业设施建设
为改变农村生产生活条件,提高现代农业的物质装备水平,国家采取了一系列加强农业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政策和措施。主要包括:大力抓好农田水利建设,引导农民开展直接受益的农田水利工程建设;切实提高耕地质量,扩大土壤有机质提升补贴项目试点规模和范围;加快发展农村清洁能源,增加农村沼气建设投入;加大乡村基础设施建设力度,重点实施农村人畜饮水安全工程、农村电网改造工程和乡村道路建设工程;制定有利于农用工业发展的支持政策,发展新型农用工业;鼓励发展循环农业、生态农业和有机农业,提高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
(四)推进农业科技进步
为增强农业科技自主创新能力,加快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应用,国家采取了一系列强化农业科技支撑的政策和措施。主要包括:加强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建设;推进农业科技进村入户;大力推广资源节约型农业技术;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加快农业信息化建设;促进农业集约生产、清洁生产、安全生产和可持续发展。
(五)调整优化农业结构
为更好地发挥农业的多种功能,向农业的广度和深度进军,国家采取了一系列促进农业结构优化升级的政策和措施。主要包括:实施优质粮食产业、种子、植保和粮食丰产科技工程,促进粮食生产稳定发展;发展健康养殖业,做大做强畜牧产业;大力发展特色农业,支持“一村一品”发展;扶持龙头企业发展,支持农业产业化经营;推进生物质产业发展,促进资源高效利用。
(六)健全农村市场体系
为促进现代农业发展,国家采取了一系列构建开放统一、竞争有序的农村市场体系的政策和措施。主要包括:加强农产品流通设施建设,发展现代流通方式和新型流通业态;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督管理工作,提高农村市场信息服务水平;加强农产品进出口调控,加快实施农业“走出去”战略;采取鼓励扶持措施,培育多元化、多层次的市场流通主体。
(七)培养造就新型农民
为提高农村劳动者素质,发挥农村人力资源优势,国家采取了一系列培养造就新型农民的政策和措施。主要包括:开展农业生产技能培训,培育现代农业经营主体;组织实施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切实保护农民工权益;加快发展农村社会事业,提高农民整体素质;建立农村公共服务人员培训制度,提高服务能力。
(八)加大农业投入力度
为强化农业基础地位,国家采取了一系列加大农业和农村资金投入的政策和措施。中央明确提出:各级政府要切实把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的重点转向农村,国家财政新增教育、卫生、文化等事业经费和固定资产投资增量主要用于农村,逐步加大政府土地出让收入用于农村的比重。要积极调整财政支出结构、固定资产投资结构和信贷资金投放结构,中央和县级以上地方财政每年对农业总投入的增长幅度应当高于其财政经常性收入的增长幅度。财政支农投入的增量要高于上年,国家固定资产投资用于农村的增量要高于上年,土地出让收入用于农村建设的增量要高于上年。建设用地税费提高后新增收入主要用于农村。加大支农资金整合力度,提高支农资金使用效益。注重发挥政府资金的带动作用,鼓励农民和社会资金投资现代农业。
(九)全面深化农村改革
为建设现代农业提供体制和机制保障,国家采取了一系列深化农村改革的政策和措施。主要包括:坚持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稳定和完善土地承包关系,健全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市场;深化以乡镇机构、县乡财政管理体制和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体制为内容的农村综合改革,完善农村行政管理体制和工作机制;推进农村金融体制改革和创新,加强和改善农村金融服务;认真贯彻农民专业合作社法,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推进农村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搞好农村水权制度改革,推进农垦体制改革等。
(十)强化农村公共服务
为加强和改进农村社会管理工作,国家采取了一系列强化农村公共服务的政策和措施。主要包括:加大财政教育投入,大力发展农村义务教育;加强农村三级卫生服务网络建设,推进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建设;探索建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建立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加大投入力度,加强乡村文化设施建设;健全农村基层社会管理体制,促进农村和谐发展。
四、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应注意把握的几个问题
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首先要把握一个关键,要从实际出发,探索现代农业建设模式;其次要突出一个重点,改善生产条件,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第三是探索一个途径,强化农业基础,积极推进现代农业建设。
从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看,推进现代农业建设要注意把握好以下几个问题。
(一)要以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为前提,开发和拓展农业的多种功能
我国是人口大国,人均耕地和水资源占有水平较低,解决十几亿人口的吃饭问题,始终是头等大事。一方面,必须坚持立足国内实现粮食基本自给,建设现代农业也必须把发展粮食生产放在突出位置,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另一方面,还要顺应农产品总量需求增长、结构需求多样、品种需求优质的要求,开发农业的多种功能,拓宽农业的发展领域。
(二)要以稳定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引导土地经营权合理流转
我国农户众多,经营规模较小,实行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是我国农村的一项基本经营制度。坚持稳定和完善土地承包关系,是健全农村基本经营体制和促进农业持续发展的根据举措。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建设设施农业,要按照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健全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市场。探索集体经济有效实现形式,创新农业经营体制和经营方式。
(三)要以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为重点,提高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
我国农业生产力水平总体上还不高,长期形成的结构性矛盾和粗放型增长方式尚未根本改变,资源利用率较低,环境压力增大。建设现代农业要下大力气转变发展方式,注重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特别是要注意保护耕地和基本农田,节约用水,依靠农业科技进步,提高物质装备水平,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促进农业持续健康发展。
(四)要以增加农业资金投入为支撑,加强对农业的支持和保护
我国农业发展长期受到二元体制的束缚,要素资源投入不足,农业基础薄弱,农村发展滞后。促进工农业协调发展,实现城乡统筹发展,必须加大农业资金投入,加强对农业的支持和保护,强化农业基础地位,提高农业发展水平。
(五)要坚持从实际出发,探索现代农业建设的模式和途径
我国地域辽阔,自然条件、资源秉赋各不相同,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差异较大,各地建设现代农业的起点高低不一。要遵循自然规律和经济社会发展规律,因地制宜,积极探索现代农业建设的不同模式。要立足本地实际,发挥比较优势,突出建设重点,循序渐进,不能简单地搞一种模式和实行一刀切。
第五篇:走中国特色军民融合式发展道路
走中国特色军民融合式发展道路
时间:2010年03月16日 09时00分来源:《求是》作者:国防大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统筹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走中国特色军民融合式发展道路,对于我军全面履行新世纪新阶段历史使命,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实现富国强军的统一,具有极其重大的意义。
一、走军民融合式发展路子是实现富国与强军的必然要求
实现富国与强军的有机统一,必须将国防和军队建设深深融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体系中,充分发挥国防建设领域和经济建设领域资源整合的优势,实现一种资源投入,两种效益产出的“兼容型”、“双赢式”发展。
走军民融合式发展路子,既是富国之策,也是强军之道。古今中外的历史证明,富国必须强军。在当今错综复杂的国际格局下,对于一个国家来说,没有一定的经济实力就“站不起来”,但是没有一定的军事实力,即使“站起来”,也不可能“挺起胸”。走军民融合发展路子,实现富国与强军的有机统一,一个国家就不仅可以“站得起”,而且可以在保障国家安全和维护世界和平中昂首挺胸。
走军民融合式发展路子,是当今世界各国实现富国强军目标的战略举措。冷战结束后,世界各主要国家纷纷打破军民分割、自成体系格局,国防建设与经济建设协调发展、相互作用日渐增强。走军民融合式发展路子,已成为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一致的战略选择和政策取向,客观上要求我们适应这一发展趋势。
走军民融合式发展路子,是完成新世纪新阶段双重历史使命的必由之路。走军民融合式发展路子,既可以有效避免军民重复建设、分散建设,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提高包括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在内的国家整体建设效益,又可以有效促进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的共同发展,起到相互促进、双向带动的效果。
二、走军民融合式发展路子是对统筹“两个建设”的与时俱进的发展
走出一条中国特色军民融合式发展路子,就是把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深深融入经济社会发展体系之中,使国防建设与经济建设相互兼顾、相互促进、协调发展,走出一条投入较少、效益较高的国防和军队建设新路子,促进经济效益、军事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有机统一。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逐步走出了一条军民结合、寓军于民的发展路子。“军转民”深入有效开展,“民参军”也迈出了关键步伐,经济建设与国防建设呈现出相互促进、协调发展格局。新世纪新阶段,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新军事变革的发展,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对军民结合、寓军于民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也提供了更加有利的条件,迫切需要从更广范围、更高层次、更深程度上把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与经济社会发展融合起来。实践表明,走军民融合式发展路子,既是推进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协调发展的有效方法,也是实现国家安全与发展相统一的根本途径。新中国成立60多年来,我们党领导国防和军队建设,始终致力于探索军民结合、寓军于民的道路。毛泽东同志明确提出“军民结合、平战结合、以军为主、寓军于民”的重要思想;邓小平同志要求包括国防建设在内的党和国家一切工作都要服从和服务于经济建设大局,提出“军民结合、平战结合、军品优先、以民养军”的重要思想;江泽民同志强调国防建设必须随经济建设发展得到加强,做到“两头兼顾、相互促进”,提出“军民结合、寓军于民、大力协同、自主创新”的重要思想。新世纪新阶段,胡锦涛同志把统筹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放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中通盘考虑,提出走军民融合式发展路子的重要思想。从“军民结合”到“寓军于民”,再到“军民融合”,这些重要思想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充分体现了党对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协调发展规律的深刻认识和准确把握。
三、不断探索新形势下军民融合式发展的新路子
走军民融合式发展道路,是一项长期、艰巨、复杂的系统工作。要进一步解放思想,深化改革,激发活力,提升潜力,探索新形势下军民融合式发展的新途径和新方法。
真正树立军民融合发展共赢的理念。要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彻底转变军地封闭、自我发展的观念,彻底转变制约“两个建设”融合发展的思想观念,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党中央的战略部署上来,不断开拓军民融合式发展新路子。
着力创建充满活力、富有效率的体制机制。要注重运用统筹兼顾的方法,重点做好“六个纳入”,即把国防和军队建设与改革规划纳入国家经济社会改革和发展总体规划,把国防科技和武器装备发展纳入国家科技创新体系,把重大国防设施建设纳入国家基本建设体系,把军队人才基础知识素质培养纳入国民教育体系,把军队生活服务保障纳入社会服务保障体系,把国防动员纳入国家应急管理体系。同时,要在三个方面下功夫:着力在建立科学高效的组织协调体制机制上下功夫,加强军民融合式发展的顶层设计、总体规划和综合协调;着力在军民融合发展运行机制上
下功夫,着力构建权责对称、运转顺畅、激励有效、惩罚有力的运行机制;着力在健全与完善相关的制度法规上下功夫,构建一套层次分明、相互配套、彼此协调的法规体系,促进军民融合发展工作的法制化、正规化、科学化。
着力解决好突出矛盾和问题。要把握好调结构、保增长、扩内需的发展机遇,把扩大投资需求与加强国防基础能力建设科学统筹起来,使基础设施建设能够取得平时与战时、军事与经济两种效益;把握好调结构、上水平的发展机遇,把加强武器装备自主创新和深化国防科技工业改革作为结构调整的主攻方向,大力提升现代武器装备的自主创新能力,着力优化国防科技工业的组织结构、产业结构及产业布局;把握好抓改革、增活力的有利氛围所带来的机遇,坚持把深化改革作为走军民融合发展路子的根本动力,进一步解放思想,加大军民技术研发一体化、后勤服务保障一体化、动员建设一体化、人才培养一体化等方面改革的力度,消除体制机制障碍,激发创造融合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