泗县城乡建设“十一五”工作总结

时间:2019-05-12 16:40:21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泗县城乡建设“十一五”工作总结》,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泗县城乡建设“十一五”工作总结》。

第一篇:泗县城乡建设“十一五”工作总结

泗县城乡建设“十一五”工作总结

泗县城乡建设“十一五”工作总结 及“十二五”规划意见

“十一五”期间,泗县县委、县政府积始终坚定实施“城镇化”战略,坚持不懈加快城乡建设发展步伐,积极带动全县经济社会快速发展。泗县城市面貌和城市环境焕然一新,城镇体系结构发生较大变化,新农村建设蓬勃发展,人民群众生活质量有了很大的改善和提高。

一、“十一五”主要工作

“十一五”期间,泗县城乡建设工作牢牢抓住省委、省政府“东向发展”和“加快皖北建设”的政策机遇,坚持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水平管理,不断加快城乡规划建设步伐,顺利完成城乡“十五”计划的主要目标,城乡建设发展取得了新的成就。(一)城镇化进程不断加快。

“十一五”期间,我县城镇化水平年均递增1.5个百分点,高于“十五”期间的增长幅度,2010年达到24 %,比2005年提高7.5个百分点。目前,全县总人口达到92.5人,其中,城镇非农业人口22万人,占总人口比例达到 23.78%。城市人均住房面积28平方米,人均道路铺装面积13平方米,人均绿化面积10平方米,用水普及率80%,城镇人口万人拥有公交车 1.5标台,污水处理率达到80%。

(二)城市规划不断健全。

“十一五”期间,我县坚持高起点、高标准、高品位编制城市规划,先后投入2000多万元,委托南京大学、同济大学、安徽建工学院等规划设计研究院,重新修编《泗县县城总体规划》(2008—2030),编制开发区修建性详细规划、泗城工业示范区详细规划,在市住建委直接指导下,完成道路、绿化、排水等三个专项规划,完成城区“三园三馆”“七路两桥两场”以及20余个居民住宅小区的建设规划。进一步完善了规划委员会、规划专家评审等制度以及规划审查程序,对城区重要规划建设项目进行集中审查把关,重大项目规划方案采取公开公示方式征求广大市民以及社会各方面的意见,逐步形成了“公众参与、专家评审、政府决策”三位一体的城市规划审批机制,为确保规划设计水平、维护社会公共利益提供了有力的保障。五年审批核发规划“一书两证”1084件,面积202.82万平方米,严格实行规划副证、规划验收证、规划档案管理等多项管理制度,切实维护了规划严肃性,保证了城市规划得到科学、有序实施。(三)城市人居环境明显改善。

1、城市规模进一步扩大。城市规划控制区范围由80平方公里扩大至120平方公里,建设用地由11.41平方公里增至15平方公里,人均城市建设用地达到111.1平方米。

2、城市基础设施更加完善。建成污水处理厂和2个污水提升泵站,新铺设污水收集主支线管网70公里,基本实现城区污水进场处理。启动开发区新水厂建设和供水管网改扩建项目,年新增供水能力60万立方。建成8万平方泗州广场和10万平方府前广场,改建新建城区道路20余条,面积达40多万平方米。启动生活垃圾处理、清水湾公园和古汴河保护项目。新增绿化近10万平方米。

3、新区建设和老城改造同步推进。全面实施“一查双拆”政策,切实加快旧城拆迁改造,五年先后完成地块拆迁40余个,拆迁面积62.3万平方米。新开发东城虹郡、玉兰小区、春港花园、东方明珠等20余个规模住宅小区,开发面积达到150余万平方米。完成11万平方米和谐花园(政府安置小区)主体工程。编制完成泗县城市棚户区改造规划,并着手实施。建成泗州展览馆、职教中心,实施一环路、环城路、二环路等道路路面和景观工程改造,城市公共设施更加完善,城市形象和品位得到大幅提升。

(四)住宅与房地产产业稳步发展。

1、住宅建设与房地产开发保持良好发展态势。“十一五”期间,我县行业规模迅速扩大,房地产开发企业成多元化发展。截至2010年,我县共有房地产开发企业30家。房地产开发累计完成投资13.5亿元,累计竣工150万平方米。

⒉房地产市场日趋成熟,商品房交易供需两旺。到2010年底,商品房预销售面积达到135万平方米,实现产值达到22.9亿元,年均递增15%。商品房价格平稳上涨,到2010年底销售均价每平方1996.9元,没有出现大起大落的现象。

3.物业管理和服务水平显著提升。先后出台资本金、维修金专户管理制度,泗县物业管理办法等政策措施,物管服务面积由“十五”期间的23万平方米猛增至100万平方米,受到社会各界的高度评价。

(五)建筑业有长足进步。

“十一五”期间,施工企业增至12家,实施招标工程项目 126个,总造价为2.951亿元,面积42.48万平方米,应招标工程和公开招标工程招标率均达到100%。五年新增受检项目454个,面积224.8万平方米,造价10.47亿元,竣工工程277个,面积135.8万平方米。全面加强工程质量各方责任主体监管,改革监管模式。工程质量、安全得到进一步加强,五年间没有发生一例重大质量安全事故。城区建设工程施工图审查覆盖率、工程竣工合格率、监理覆盖率均达100%。采取各种有效措施切实解决建筑领域拖欠工程款和农民工工资清理问题,共清理建设领域拖欠工程款8项,共计500万元,未发生新的农民工工资拖欠问题。

(六)建设法治工作进一步加强。

严格贯彻执行《城乡规划法》、《建筑法》、《招标投标法》、《建设工程质量管理条例》、《建设工程安全生产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加大执法和整治力度,依法开展专项治理。积极采取有效措施,不断加强行政执法监督和对自身的监督。认真培训执法人员,积极组织开展普法活动,把普法教育、法制培训和推进依法行政有机结合起来,普法教育取得显著成果。五年来,先后查处违法违章建设行为1130余起,建筑面积9.8万平方米,使城市建设管理秩序得到有力维护。(七)小城镇和新农村建设不断加快。

实施工业化、产业化、农产品牌推广战略,不断加大小城镇建设和管理力度,集中力量实施了一批重点工程项目,小城镇面貌发生了较大的变化。集中完成省、市、县级中心镇(村)规划编制,完成12个乡镇总体规划修编、15个乡镇村庄布点规划、近70个新农村规划编制设计。完成5个乡镇镇区卫生清洁工程,实施村村通油路(水泥路)工程,完成农电网改造,逐步推进土地整理。十一五期间,全县乡镇共投入资金近8亿元,完成开发改造项目70余个,面积145.5万平方米,农村人均住房、人均道路、人均绿化面积和自来水普及率稳步增长,农村群众生活环境得到有效改善,生活水平显著提升。

二、“十二五”规划意见(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揽城乡建设工作全局,坚持以人为本,切实抢抓政策机遇,继续以规划为龙头,以“加快皖北建设”为契机,进一步加大旧城改造和新区建设力度,大力提升城市综合使用功能,着力提高城市综合承载能力,加快调整城市结构,改善人居环境,稳步发展房地产业,振兴建筑业,努力推进城乡建设与经济社会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二)总体目标

1、城市化率:十二五期末达到32.4%。城市人口达到31.5万人

2、市政基础设施建设投资:五年完成7亿元。

3、住宅与房地产开发投资:五年完成 42亿元,年均递增12%-15%。

4、住宅与房地产开发施工面积:五年施工356万平方米,其中住宅250万平方米;完成280万平方米,其中住宅200万平方米。

5、建筑业总产值:五年完成12.8亿元,年递增15%。

6、积极推进建筑节能工作,城镇住宅建筑和公共建筑全面实施节能设计50%以上的标准。

7、进一步优化城乡空间布局,完善基础设施,改善城乡人居环境,推进城乡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三)基本原则

1、统筹城乡建设。以城乡统一规划为先导,产业统一布局为基础,基础设施统一建设为重点,促进产业聚集、优势聚集、生产力聚集。

2、坚持规划先行。继续引入先进的规划理念,以规划引导城市健康发展,以规划促进乡镇(村)建设水平不断提高。

3、改善人居环境。进一步加强老城改造,强化生态保护和基础设施更新维护;高标准建设新区,完善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配套。

4、保护文化特色。珍惜城乡文化遗产,一要保护,二要发展。防止无知和急功近利式的破坏性建设。

一要坚持科学的发展观,正确处理好城镇发展与资源环境保护的关系,促进生态环境优化,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二要坚持以人为本,在规划设计和城乡建设过程中,更加注重“以人为本”,以人的需求为出发点和归宿,研究处理好当前利益与长远发展、公众利益与群众具体利益等重大问题。三是坚持民主法制,牢记“群众利益无小事”,努力做到科学行政、民主行政、依法行政。四是坚持城乡统筹,牢固树立城乡统筹、区域统筹的理念,稳步推进城乡互动,实现以城带乡、共同发展,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四)工作思路与措施

1、认真落实“老城抓改造,新区抓建设,设施抓配套,功能抓完善”的发展策略。城区重点向东,适度向北、西南方向发展;小城镇重点发展省、市级中心镇和区位优势明显的乡镇,壮大城镇规模,完善服务功能,提高辐射带动能力。力争到“十二五”末,全县城镇总人口达到31.5万人,城市化水平为32.4%。在县域城镇体系规划指导下,全力推进镇村布局规划和村庄规划编制工作,新建农房必须建到规划点上,进一步推进城乡基础设施共建共享,因地制宜逐步改造“空心村”,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促进城乡共同繁荣。

2、坚持高标准规划。按照县委、县政府高起点规划、高标准设计、高水平建设、市场化运作、多出精品、争创一流的要求,坚持“政府主导、行政推动、市场运作、企业经营、规范管理、强力推进”的原则,加快推进城乡规划编制步伐。重点编制“三河治理”(石梁河、环城河、小汴河)、“三园”(环城河公园、石梁河公园、幸福闸公园)、开发区(包括老城区)13条道路建设规划;逐步搬迁老城区内行政单位,进一步加快行政中心建设;细化棚户区改造规划,加速推进城市棚户区改造;分步实施污水处理、生活垃圾处理设施建设,进一步加大节能减排工作力度。

3、综合整治老城区,全面改善城市面貌。着力搞好道路、供水、排水、污水处理、生活垃圾处理等市政公用设施和基础设施规划建设,紧紧围绕老城区做优做美、做大做强、提档升级,突出城市建设项目的科学性、经济性和社会性,把城市建设与完善城市功能相结合,与优化产业、市场布局相结合,与招商引资相结合,与改善人居环境相结合,以实现“三城同创”为切入点,加大城市建设及环境整治的力度,通过三至五年的努力,使我县城市品位有较大的提高。重点实施以西关商贸中心、文庙商城、泗州大市场、东港商城、新区商贸城为中心的商业圈;改造汴河路、泗州路、人民路、铁市街等商业步行街;完善西关蔬菜批发市场、高尤综合大市场、西二环装饰城、泗州大市场建设;完善老城区景观绿化带建设。力争建成体育馆、博物馆,启动清水湾公园、小汴河游园项目,启动污水处理厂二期建设,完成生活垃圾处理厂建设,完成开发区新水厂建设和供水管网改造。

4、坚持宏观调控,加快发展房地产业。不断完善房地产市场体系,更大程度地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坚持以需求为导向,调整供应结构,满足不同收入家庭的住房需要;坚持深化改革,不断消除影响居民住房消费的体制性和政策性障碍,加快建立和完善适合我县实际情况的住房保障制度;坚持加强宏观调控,努力实现房地产市场总量基本平衡,结构基本合理,价格基本稳定;加快实施城区棚户区改造,力争在2013年完成所有目标。一是在“十二五”期末,住宅建设与房地产开发计划完成投资达到42亿元,以2010年为基数,年均增长12%-15%;二是在“十二五”期间,房地产开发施工面积计划完成356万平方米,竣工面积280万平方米。

5、合理规划布局,切实抓好城市重点工程建设。进一步统筹老城与新区的发展,合理布局发展用地。加速老城拆迁改造,重点实施道路、管网、供水、排水、绿化、照明等基础设施。加快推进“三园三馆”等公共设施建设,完善新区路网,力争启动三环路建设。

6、围绕做大做强,大力发展建筑业。“十二五”期末,建筑业总产值达到12.8亿元,年均递增10%。加快建筑业吸纳农村富余劳动力的速度,做强做大建筑劳务经济,同时,大力推广节约型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新产品,严把图纸设计、审查、验收关。到“十二五”末,确保我县城镇新建建筑实现节能目标。

第二篇:武穴市城乡建设“十一五”发展规划

武穴市城乡建设“十一五”发展规划

[ 作者: | 更新时间: 2006-7-27 17:17:17 | 文章来源: ]

根据省建设厅《湖北建设事业“十一五”发展规划纲要》和《武穴市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的要求,我局在认真总结全市建设事业“十五”计划执行情况、分析今后五年建设事业面临的主要形势和发展趋势的基础上,制定了《武穴市城乡建设“十一五”发展规划》。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围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适应新型工业化和现代化要求,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建设事业发展全局,切实把维护群众利益,提高人民生活质量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把建设宜居城镇和社会主义新农村,促进城乡协调发展作为工作的根本任务,不断完善城市功能,着力培植产业支撑,努力增强集聚能力,把武穴市建设成为“总体布局合理,现代气息浓郁,村镇风貌独特,基础设施完备,服务功能齐全,城市形象美观,经济繁荣昌盛,社会文明进步”的中等规模现代化城市。

二、发展目标和主要指标

(一)城市规模

“十一五”期末,计划全市城镇建成区面积达到35平方公里,人口达到35万人,城市化率达到45%,其中,武穴中心城区建成区面积达到25平方公里,人口达到25万人。

(二)具体指标

城区详细规划覆盖率达到90%以上,城区供水普及率达到100%,绿化覆盖率达到30%,城市道路铺装率达到90%,城市排水管网密度达到9公里/平方公里,污水处理率达到80%,垃圾处理率达到80%,居民生活用电保障率达到99%,人均公共绿地面积7平方米,人均道路面积25平方米,人均居住面积25平方米,人均体育场地1平方米,每万人拥有公交客运车辆12标台,城区规划房屋拆迁6万平方米,补偿资金3000万元,城区实行规范化物业管理小区率达到95%以上。建筑业动力装备率3千瓦/人,技术装备率5000元/人,建筑业增加值占全市国内总产值的6%。道路、供水、排水、园林、环卫、卫生、教育、文化、体育、广播、电视、电信、供电等主要基础设施基本配套;镇区供水普及率65%。镇区住宅小区、工业小区或商贸小区基础设施完善。梅川镇加快向小城市发展,其它建制镇争创特色明星镇,全市30%的行政村力争建成整洁亮丽的新农村。

(三)建设任务

“十一五”期间,将以城市建设投资公司为载体,逐步完成十大建设工程,重点加快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初步建成现代化的中等规模城市。具体建设工程如下:

一是中心城区道路建设。工程计划投资8000万元,全面配套城市道路,形成“内成网,外成环”的城市道路格局,其中刊江大道西段工程投资3000万元,完成道路及排水绿化设施;投资5000万元,贯通月塘路、广济大道、玉湖路、粮食路、21号路、凤凰路等路段,硬化主干道15公里。

二是供水改造工程。对自来水二厂进行扩建改造,日新增供水能力3万吨,实现供水能力6万吨,改造、建设供水管道84公里,在官桥新增一座加压泵站,满足现代化中等城市发展需要。

三是排水疏通工程。尽快完成第四期排水工程,重点解决龙港路以东、民主路以西、刊江大道以南、广济大道以北地区的排水问题,完善城区排水体系,对区域内的三条污水港进行改造。该项目排水服务面积1.38平方公里,排水方式以分流制为主,管网总长1万米,计划总投资3000万元。

四是启动杨林新区建设。按照省政府2002年批复的《武穴市城市总体规划》,抓紧杨林新区建设规划编制,启动杨林新区建设,以市行政中心为牵引,新建市政广场,加快新区建设步伐。

五是小区建设工程。编制一批小区建设规划,重点高标准开发建设大桥小区、饶之美小区、张博也小区、李顶武小区等8-10个小区。规划控制改造老城区,加大对旧城区的统一规划、连片开发、逐步建设力度,将旧城区建成设计新颖、环境优美、居住宽松的多个高标准小区。各镇也要建有50户以上的小区1—2个,同时,加快新区建设步伐,在新老城区开发建设中,发挥建筑房地产业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拉动和推动作用。

六是管道管网工程。继续加快城区液化气管道安装工程建设,增强城市功能,方便市民生活。项目规划设计能力为日供气20吨,服务能力为5万户,15—25万人,计划总投资5000万元,用5年时间完成。对老城区的各种管网建设实行地下经营建设,新区建设按照地上建设与地下管网建设同步进行。

七是垃圾处理场工程。建设一座无害化垃圾处理场,填埋总量为500万m3,日处理垃圾能力达200吨,设计使用年限为15年。建成一座粪便处理厂,用于处理未排入污水管网的粪便设施。新建2座车辆进城冲洗站,保证入城车辆清洁卫生。新建80座水冲式公厕和8座垃圾中转站,购置8台封闭垃圾清运车,3台吸粪车,6台洒水车和200台三轮式保洁车、650个果皮箱,进一步完善环卫设施。

八是污水处理厂工程。基本解决城区工业、生活污水对“一湖两港”(武山湖、东港、西港)及长江水体造成的污染,改善水环境质量,保护生态平衡,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设计规模为日产处理污水5万立方米,总投资7200万元。

九是“美湖工程”。以武山湖风景区为依托,以武石大道快速公路为连接线,加快武山湖沿湖堤防道路建设,加强武山湖水质保护和旅游景点开发建设。

十是绿化工程。在绿化布局上做到新建一场、绿化两路、治理三港、建设四园、美化五点,即:积极参与行政中心市政广场筹建工作,精心设计绿化方案,努力将其建成精品工程;高质量绿化18号路和刊江大道至石佛寺路段绿化工程;治理东港、下官港和西港,沿港建设绿化带,使污水港变成一道靓丽的风景线;扩建药圣公园,建设滨江公园、杨林公园和月湖公园;在城区建设五处街头景点(即永宁大道与明珠路交叉处西北角和东北角、广济大道与玉湖路交叉处东北角、广济大道以北城西气站以西地块、北川路与玉湖路交叉口西南角、天宝路与景阳路交叉地块西南角)。龙潭公园将通过招商引资,逐年更换现有小型陈旧游乐设备,增设新型游乐项目,进一步优化市民游园环境。同时加强外滩规划控制建设,使其成为城区多功能的市民休闲长廊。

(四)建筑房地产业

加快我市建筑业的振兴和发展,使之成为武穴市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到“十一五”期末,组建1家一级建筑施工总承包大型集团企业,5家二级总承包施工企业,多家三级总承包施工企业和多家劳务、租赁等专业承包企业,从业人员达到5万人左右,生产能力、队伍素质、工程质量明显提高,项目报建率、公开招标率、工程质量合格率均达100%,优良品率达35%以上,年完成建安产值6亿元,年实现利税1500万元。年利润总额800万元,年人均劳动生产率2万元。同时,加强房地产市场管理力度,在确保直管公房安全使用的基础上,努力实现国有直管公房保值增值。全面清理整顿房地产市场秩序,加大对房地产市场、城市房屋拆迁等相关行业管

理力度。从严加强规划,有效整合勘察设计、监理机构,提高建筑设计、监理水平。

三、改革方向和主要措施

“十一五”期间,我市城乡建设事业的任务十分繁重,必须坚决贯彻执行党中央、国务院、省委、省政府、黄冈市委、市政府关于城乡建设事业的方针、政策,深化各项改革,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确保各项任务和工作目标顺利完成。

(一)加大建设行业改革力度,建立适应市场经济发展需要的行业管理体制

1、进一步理顺建设管理体制和管理职能,实行统一归口管理。“十一五”期间出台一系列加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的规范性文件,使城市建设管理规范有序。

2、多渠道筹措建设资金。发挥土地储备中心作用,采取“公司制”方式,建立自筹、自用、自还的城市建设投资机制,盘活基础设施配套存量资产,鼓励私营资本进入城市建设。落实建设项目异地绿化制度,推动城市绿化向纵深发展。

3、加快建设行业价格改革步伐,建立适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城建行业价格体系。根据《价格法》的规定,尽快完善城市供水、供气、公交、垃圾清运处理等行业的价格形成机制,改革相应的收费办法,并根据资源有效利用和合理配置的原则,体现供求关系,使其达到合理的价格和利润水平。

4、深化建设行业企事业改革,建立现代建设行业企业制度。完成全市市政公用单位、建筑勘察设计、监理、施工单位改制工作,建立为固定资产投资、建设全过程提供技术性、管理性服务的勘察设计咨询服务体系。大力推进城市经营,重点盘活土地存量和固定资产存量,按市场经济规律运作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加快建筑企业、房地产开发企业、市政工程企业的所有制结构和组织结构的调整,严格控制这类企业的数量,在提高队伍整体素质上下功夫,建立比较完善的现代企业制度。

(二)强化建设行业管理,加大宏观调控力度

1、完成市域体系规划编制。确定科学的城市、村镇发展规模,提高规划对城、镇、村建设发展、对土地利用的宏观调控能力。提高老城区建设项目“门槛”,建立储备金制度,滚动改造开发老城区,通过规划调控,使城市建设向新区聚集。建立规划监督检查制度,加强规划的集中统一管理,严格执行“一书两证”制度,加大规划执法和宣传力度,提高城市规划依法行政水平。完成城市基础性测量工作,编制各类建设规划要坚持高起点和统筹兼顾,做到近、中、远结合,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

2、培育和规范建设市场,提高建设工程质量。加快发展工程建设中介服务组织,强化工程建设强制性标准规范的执行和工程技术标准的管理。进一步加大建设工程质量监督的力度,建立和健全勘察设计、设备材料采购、施工等各个环节,包括施工图纸设计文件审查、建筑材料制品质量认证、施工监理、质量检验和安全监督在内的全过程质量保障体系,消除工程质量通病,使工程质量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大力推进禁止实心粘土砖,禁止现场搅拌混凝土,积极推广应用新型墙体材料,严格执行节能标准,同步实施建筑节能改造。整合市域内建筑勘察、设计、施工、监理、安装力量,大力开拓市内外建筑市场;规范建筑市场,严格实施业主制、招投标制、监理制、合同制,形成有序竞争机制,提高建筑业技术装备水平,使建筑业成为带动武穴国民经济增长的重要产业。

3、整顿规范房地产市场,提升居住环境质量。下大力气抓好国有直管公房安全管理,排除安全隐患,确

保公房使用安全;对破、旧国有直管公房实行整片、联合开发,改善城市面貌,提高土地利用率。对新建小区一律推行规范化物业管理,对旧住宅区通过清理整顿,妥善处理遗留问题,使物业管理与社区服务同步推进,对住宅组团,零星住宅楼,要根据实际情况,积极探索行之有效的管理方式,全面提升居民生活居住环境质量。继续规范房地产交易和房地产开发市场管理秩序,建立规范、高效的房地产交易大厅,定期或不定期组织房交会、房展,加快房地产市场流通;完善房地产交易规划,严格实行房地产交易申报和备案制度,对房地产开发项目实行跟踪管理,所有房地产开发项目要全面实行建设项目意见书制度、项目资本金制度和商品房预售许可证制度,建立商品房预售款监督机制;加强对房地产中介机构及其从业人员的资质资格管理,大力开展“放心中介”创建活动;加大房地产市场监察力度,从严查处商品房开发中的私下交易、合同欺诈、面积缩水、重复抵押、多头出售、虚假广告等违规行为,维护购房者合法权益。

(三)加强城市管理 提升城市品位

建立健全统一、高效、精干的城市管理系统,加强对市容市貌、环境卫生、公用设施、交通秩序的综合治理,落实好“门前四包”、“庭院三包”责任制和路段长负责制,抓好城市长效管理。加大城区“三港”的清淤整治和占道经营的综合治理力度,进一步提高城市管理的档次和水平。认真贯彻城市公交产业政策,大力发展以国营公交为主体的公交客运,积极稳妥地发展的士客运,切实搞好城市客运车辆总量控制,加强城市客运交通的监督管理,确保城市客运市场有序发展。加强对市政公用企业的资质管理。严格城市道路、路灯、园林绿化设施侵占、损坏、迁移等审批手续,搞好公用设施的维修养护与管理,提高完好率。

(四)实施“小城镇大战略”,加快新农村建设步伐

1、加强镇区建设,提高镇区功能。“十一五”期间,要按照“循序渐进,节约土地,集约发展,合理布局”的原则,按照城市现代化、农村城镇化、城乡一体化发展方向,以“楚天杯”、“大别山杯”创建活动为主线,全面构建以武穴城区为中心,以田镇、龙坪、石佛寺为组团的中等城市框架,建立完善以梅川、龙坪、花桥为重点,以余川、大金、石佛寺、四望、大法寺、田镇、万丈湖为支撑的城镇体系。各镇区建设努力实现七个一:即一个行政区、一个商贸区、一个居住区、一个工业基地、一个小公园、一条文明示范街、一处供水设施。到2010年,全市各镇处产业规模初步形成,经济实力明显增强,镇区人口数量有较大增长,基础设施不断加快,供水普及率达到 90%,绿化覆盖率达 30%,人均道路面积达6平方米,污水和垃圾得到处理。实现“123”目标,即1个全国示范镇、2个全省示范镇、3个黄冈市示范镇。

2、加强村庄建设和整治,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发展思路,坚持“规划先行,节约土地;以人为本,尊重群众意愿;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的原则,率先对20个村进行重点建设和整治,逐步推广实施“12345”工程,即“一有”(村庄总体规划)、“二建”(建设一个运动场所和一个文化场所)、“三清”(清垃圾、清污泥、清路障)、“四改”(改水、改灶、改厕、改路)和“五通”(通路、通电、通水、通信息、通沼气),争创文明村镇示范村,加快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发展村级公共事业,切实改善农民人居环境,基本做到公路及村内主干道路硬化,给水排水系统完善,村旁、宅旁、路旁、水旁充分绿化,住宅建设多户连体,富有特色,实现村容村貌整洁。

第三篇:榆林市城乡建设规划局“十一五”及2010年城乡建设规划工作总结

榆林市城乡建设规划局“十一五”及2010年城乡

建设规划工作总结

榆林城乡建设规划局 www.xiexiebang.com 录入时间:2010-12-21 14:40 文章作者: 点击:

1595次

【字体:大 中 小】

2006年以来,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和省建设厅的精心指导下,全市城乡建设规划工作紧紧围绕“十一五”规划总体要求,以建设榆林“能源新都、国家名城、大漠绿洲、百万人口宜居城市”和陕甘宁蒙晋区域中心大城市为目标,坚持以人为本、环境优先、和谐发展、有序跨越的规划建设理念,依法行政,励精图治,创新发展,通过系统广大干部职工的共同努力,各项工作都取得了较好成绩。

一、“十一五”及2010年城乡建设规划工作回顾

(一)城乡规划体系逐步完善

2006年以来,全市先后投入8000多万元,用于各类规划的编制,初步形成了由市域城镇体系规划、总体规划、各类专项规划、详细规划和乡村规划组成的城乡规划体系,在规划的有效指导下,城市人居环境明显改善,综合承载能力和辐射带动能力显著增强。榆林中心城市面积由05年的30平方公里扩大到52平方公里,人口由28万增加到50万。

城乡规划编制取得重大突破。榆林城市第四版总体规划修编工作于06年启动,至08年5月高质量完成。该版总规目标宏大,定位高远,对榆林未来城市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06年以来,在第四版城市总体规划的指导下,榆林中心城市加大详细规划的编制力度,共完成各类规划70余项,是“十五”规划编制总和的2倍。先后完成了榆林市总体城市设计、榆林古城景观提升规划;完成了榆溪公园、河滨绿地修建性详细规划、榆阳河及河岸景观整治规划、榆溪河左岸滨河绿地广场规划以及鸳鸯湖公园修建性详细规划;完成了迎宾路景观整治规划、榆林大道街景规划、长城路综合整治规划;完成了榆林新城一、二片区控制性详细规划、中心商务区修建性详细规划以及30多个平房片区改造修建性详细规划,此外,还编制完成城区道路、绿地、广场、创卫等专项规划20余项。特别是2010年规划编制工作无论是数量上还是质量上较前又有了较大幅度的提升,部分规划得到了全国权威专家的高度评价。先后完成了空港生态园区规划、大墩梁森林公园总规;完成了榆阳路街景规划、长乐路片区控制性详规及街景规划、东山片区控制性详规、南郊片区控制性详规编制工作;启动了城乡结合部新农村规划、榆林新区第三片区控制性详规、航宇路东片区控制性详规的编制工作。

经过五年不懈的努力,榆林中心城区详规覆盖率由05年的70%(三版总规)提高到2010年的90%(四版总规),基本做到了有建设的地方就有详细规划的指导,规划滞后于城市建设的矛盾得到彻底解决,规划引领、指导城市建设的作用彰显,龙头地位得到确立。

五年来,12个县区的城乡规划工作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定边、靖边、横山、米脂等县完成了第三轮城市总体规划修编,绥德、吴堡、神木、府谷等县城市总体规划的修编工作全面展开。在总规的指导下,定边、府谷两县详规覆盖率达到100%,神木、靖边、绥德、吴堡达到80%以上,横山、米脂达到75%,子洲达到45%,佳县、清涧县详规编制也取得了一定成绩。全市详规覆盖率由05年的45%提高到2010年的70%以上。建制镇总体规划编制完成率达到80%。

在规划的有效指导下,各县城市建设成效显著,健康发展,辐射带动能力全面加强,认知规划、重视规划,用科学规划的理念指导城市建设已形成共识。城乡规划在科学调控城市资源、统筹城乡协调发展以及构建和谐榆林的进程中,正在发挥着重要作用。

(二)城乡一体化建设全面推进

一是城镇化水平显著提高。经过近一年的努力,《榆林“十二五”城镇化发展规划》已编制完成,各县区城乡一体化规划也基本完成。市委、市政府制定下发了《榆林市关于进一步加快城镇化进程若干意见》,推动了全市城镇化工作的健康有序发展。12个省级重点镇,累计完成投资2.3亿元;24个陕北百镇完成投资5300万元。城镇人居环境得到较大改善,辐射带动作用明显增强。全市6726户农村危房改造已全部开工,竣工3786户,完成投资1.4亿元。2010年,榆林市城镇建成区用地面积达到288平方公里,比2005年增加105.37平方公里,年平均增速为12.88%;城镇总人口达到135.57万人,比2005年增加35.55万人,年平均增速为7.8%;全市城镇化水平达到42%,比2005年(34.5%)增加了7.5个百分点。

二是城镇体系发展格局基本形成。“十一五”期间,我们紧紧围绕建设中国经济强市、西部文化大市、塞上生态名市三大目标,着力打造能源、城市、生态、区域四大经济,按照百万人口区域中心城市的远景目标,加快了榆林中心城市建设步伐。目前,以榆林为中心城市,以神木、靖边、绥德为副中心城市,横山、米脂、佳县3个县改区,府谷、定边等5座县城和大柳塔、锦界、镇川等99个建制镇为支撑的“133599”城镇体系格局正在逐步形成。榆林中心城市已成为全市人口、区域经济、商贸、科技和人才的聚集地。按照双“人”字型和“三沿三型”市域城镇空间发展格局,我们高标准编制了12个县(区)县域村庄布局规划、村庄总体规划、村庄建设规划。全市形成了公共服务设施齐全、功能完善、协调互补以及具有较强综合竞争力、鲜明地域文化特色的现代化城镇体系板块,为实现以城带乡、以乡促城、城乡一体化共同发展的新格局奠定了基础。

过去五年,我市城镇化和城乡一体化的建设,在逐步探索中走出了一条符合榆林市情特色的城镇化发展之路。城镇化和城乡一体化的有序发展,在助推榆林百万人口区域中心城市建设的同时,成为“十一五”时期榆林经济社会各项事业科学发展、有序跨越的有力佐证。

(三)名城保护研究工作全面完成

编制完成了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专项规划,对榆林历史街区、传统民居四合院、重要文物古建及民间特色文化提出了切实可行的保护措施,是一份高品质的规划。神木、府谷、佳县三座省级历史文化名城也分别编制完成了保护规划。榆林历史文化名城专题研究工作已于2008年全面完成,其成果汇编成《重镇榆林》、《名城榆林》、《印象榆林》三本高品质的史实性书籍。

榆林历史文化名城专题研究工作的全面顺利完成,填补了国家名城榆林无系统性历史研究成果的空缺,对古城的保护、利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四)规划管理工作得到进一步加强

规范行政审批行为,强化规划管理,不断提高依法行政能力,是“十一五”期间我局规划工作的重中之重。

一是建立健全了城市规划管理制度。为了加强规划管理,进一步规范许可与建设行为,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和《陕西省城乡规划条例》,建立健全了城市规划管理制度。市政府印发了《榆林市城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经两次修订),并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榆林中心城区规划管理工作的通知》。在此基础上,我局相应出台了《关于城区个人自住房建设审批的通知》、《榆林市区重要建设项目建筑方案招标暂行规定》、《关于加强对建设施工现场临时建筑设施规划管理的通知》等规范性文件,修订草拟的《榆林市城乡规划管理办法》,已上报市政府审批。

二是依法行政,强化“一书两证”管理。06年以来,我们在建设项目选址、用地以及工程规划工作中,严格执行《榆林市城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和《陕西省建设项目选址意见书核发管理办法》(试行),始终坚持“三级审查,专家论证,局务会审批,现场(网络)公示”等制度,科学控制建筑退让、建筑间距、容积率、建筑密度等规划指标,确保审批工作规范有序运行。一是严格依据总规和详规进行审批。对总规中确定的强制性内容进行了严格控制;二是严格按照程序进行审批,并规范完善了相关审批文本,做到了阳光审批,政务公开。通过新闻媒体、公示牌、网络等对规划建设项目设计方案、“一书两证”许可内容及时进行公示,增强了工作透明度,接受社会各界的广泛监督。三是是对沿街及重要地段的重点建设项目,依据详规及街景规划,按照《榆林市建筑工程方案设计竞选试行办法》,对方案进行招标竞选,力求最佳设计,打造精品建筑。06年以来,榆林城区累计办理选址意见书333份(其中2010年办理41份),用地规划许可证336份(其中2010年办理52份),工程规划许可证3107份(其中2010年办理113份)。

三是进一步强化了规划批后管理和规划效能监察。为了切实加强规划批后管理和效能监察工作,制定并下发了《关于开展城乡规划效能监察工作绩效考核的通知》和《榆林市城乡建设规划局行政执法责任追究制度》。按照省建设厅和省监察厅统一部署,09年以来,我们每年都在全市范围内开展了房地产开发中违规变更规划、调整容积率问题的专项治理工作,对我局审批的项目进行了全面自查,并对各县区专项治理情况进行了认真的检查验收。在监督检查中我们发现,陕西中能煤田的采矿区、探矿区及井田勘察范围与榆林市城市总体规划重叠,已经严重影响到了规划的顺利实施,影响到了榆林中心城市的建设与发展,为此,我们又进行了深入细致的调研,及时将有关情况报告市政府,引起省、市政府的高度关注。同时,我们还狠抓了建设项目批后各个环节的管理措施,强化了“三线”(放线、验线、复线)管理和跟踪监督,将工程的批后管理与工程质量监督挂起钩来,齐抓共管。城区建设项目“三线”管理率达到100%。

过去的5年,由于我们始终坚持“依法行政、阳光审批”,建立专家库,严把审批关,不断加大规划效能监察力度,通过各种渠道广泛接受社会监督,全面提高了规划的公信力和认知度,规划管理工作得到了全面加强。

(五)建筑业企业进一步发展壮大

一是建筑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得到进一步发展。目前,全市建筑施工总承包企业达到200多家,其中一级建筑施工企业8家,二级建筑施工企业127家,初步形成了以一级企业为龙头,二级企业为骨干,三级企业为基础的的资质框架结构。全市建筑业总产值从2005年的18亿元,增加到2010年的100多亿元,建筑业增加值达到35亿元,主要经济指标仅次于西安位居全省第二。建筑业增加值对全市GDP的贡献份额虽然不足3%,但吸纳全市农村富余劳动力已超过14万人,总收入突破14亿元,对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的贡献份额超过16%。建筑业已成为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产业和富民安民行业。

二是狠抓建筑市场整顿和建筑工程质量安全工作,着力突破建管工作的难点。首先,我们采取了多种手段积极整顿规范建筑市场,通过重点查差的方式,充分发挥媒体曝光、停工整改、降低(吊销)企业资质、暂扣安全生产许可证等手段,加大了对违法违规工程及建筑施工企业、监理企业、项目经理、监理人员的处罚力度。几年来,累计在网上及各类媒体公开曝光处罚施工企业20多次,下达整改通知单200多份,停工整改单100多份,处罚200多万元,通报批评并记入不良信誉档案60多家,清出榆林建筑市场15家,起到了鞭策震慑的作用,在行业内引起了较大的反响。其次,在强化建筑质量安全生产管理方面,认真组织了不间断的安全施工大检查,通过文明工地创建、“榆林杯”、“长安杯”、“鲁班奖”等优质工程评选,有力地带动了全市建筑工程质量的进一步提高。五年来,全市先后创建市级文明工地236个,省级文明工地69个,创建“榆林杯”优质工程10个,“长安杯”优质工程7个,国家优质工程奖1个。2010年,由中建五局承建的榆林人民大厦荣获全国优质工程大奖--“鲁班奖”殊荣,填补了我市无“鲁班奖”的空白(全省各地级市仅榆林获此荣誉)。全市在建工程从2006年不足200项发展到2010年的600多项。由于我们质量安全监管有力,工作扎实到位,五年来,全市未发生一起较大质量安全责任事故,建筑工程质量安全生产实现了整体平稳运行。

三是勘察设计队伍不断壮大,从业人员技术水平不断提升。至2010年底,全市勘察设计企业已发展到39家,从业人员达到1049人,其中专业技术人员777人,注册执业人数142人次。严格实行勘察设计企业入榆登记备案制度,狠抓了勘察市场价格监管和勘察报告前置审查工作,确保了工程的设计水平和设计质量。

四是建筑行业劳保统筹、工程交易、招投标管理进一步规范。五年来,全市共收缴建筑行业劳保费18390万元,完成拨付7055万元。仅2010年,全市就收缴劳保费7013万元,超出全年1670万元计划任务的420%,比去年增收2756万元,完成拨付2073万元。行业劳保统筹充分发挥了增加职工收入,稳定社会、构建和谐的作用。全市房屋建筑和市政工程全面实现了应招标工程的招标率和应公开招标工程的公开招标率两个百分之百的目标。不断健全完善建设工程交易平台,为交易市场提供了公开透明的服务环境,提高了工程交易有形市场的服务质量和水平。加大了对招投标活动中违法违规行为的查处力度,对建设项目招投标活动中出现的违规行为,一经查实,果断处理,不留隐患,维护了建设工程项目交易的公平正义。

五是建筑节能工作有力推进。全市县以上城市全面实现禁止使用实心粘土砖,新建建筑基本能执行强制节能标准,几年来共完成既有建筑节能改造18万平方米,仅2010年就完成8万平方米,超额131%完成了省上下达的任务指标。全市可再生能源应用示范项目开始实施,大型建筑和公建项目能耗统计全面展开,建筑节能工作取得了可喜成绩。

(六)基础测绘、防震减灾和城建档案管理工作取得新成绩

基础测绘事业进一步发展,榆林市测绘“十二五”规划编制完成,全市测绘企业发展到28家,初步完成了传统测绘产业向数字测绘产业的转变,城市GPS控制网二级网建设、高程网布设及大地水准面精化工作已全面完成并投入运行。

抗震设防工作在强化宣传教育的同时,编制完成了榆林市防震减灾“十二五”规划,建成5个测震台站,剩余8个也即将建成,区域测震台网有望明年全面投入运行。

城建档案馆成功晋级“省一级城建档案馆”,实现了档案电子化管理,全面启动了中心城区地下管线普查工作。

(七)党风廉政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得到全面巩固

始终坚持党风廉政建设长期抓、反复抓的工作思路不动摇。一是根据上级党风廉政建设的新精神,每年都制定下发《榆林市城乡建设规划局党组关于贯彻落实中央<建立健全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工作规划>的具体办法》和《榆林市城乡建设规划系统党风廉政建设及反腐败工作目标管理责任制一览表》。每年初,及时召开全系统党风廉政建设工作大会,邀请市纪委、市监察局的领导参加指导会议。2010年,市委常委、纪委书记周树红同志出席了我局的会议并作了重要讲话。二是充分利用局党组会、局务会、机关集体学习、工作例会以及季度工作总结会等不同形式,分析形势、剖析思想、查摆倾向性问题,做到了警钟长鸣。三是结合行业实际,将党风廉政建设、目标任务和系统全面建设融为一体,分解落实责任,考核督办结合,确保了党风廉政建设工作的地位和重要性。

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创先争优”和“三明两创”活动为抓手,扎实推进了机关作风建设。

一是根据中省市关于开展的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创先争优”活动的安排和市委关于开展“三明两创”活动的通知精神,及时成立了系统活动领导小组,制定了详细的实施方案,扎实有效地在系统开展了学习实践、创先争优”和“三明两创”活动。把活动与打造“书香榆林”、“五型机关”创建以及干部作风建设转变紧密结合,强力跟踪督办,确保了工作的成效。

二是强化业务学习,提高干部队伍整体素质。每年,我们都有计划组织市局和部分县区规划(建设)业务骨干分批次赴全国各地规划超前、建设领先的城市学习调研,交流考察。同时利用规划评审、外出培训等各种机会,不断提高干部职工的业务能力和水平。今年11月,局属系统8位业务骨干赴上海同济大学参加了由市委组织部组织的为期半个月的集中培训,锻炼了队伍,提升了业务水平。

三是认真对待群众来信来访工作。近几年,广大市民的物权意识、维权意识不断增强,每一项规划许可,都会引起周围群众的极大关注。2010年,我局累计接待群众来访上百人次,受理举报案件3起,成功处理1起,复议1起,行政应诉1起。做到了受理及时、调查精心、处理果断,有效化解了矛盾,维护了社会稳定。

四是扶贫帮困工作取得重大成就。2008年5月,我们市城乡建设规划局和市慈善协会共同发起了“百家建筑企业资助百名贫困大学生”活动,全市上百家建筑企业踊跃参与、慷慨解囊,共计筹得善款314万元,并用三年时间共资助315名品学兼优,考入一本的特困大学新生圆了大学梦,受到社会各界的高度评价。此外,“十一五”期间,我局共筹资200多万元,先后对口帮扶子洲县张家河村、榆阳区什拉滩村以及靖边县闫米洼村走上了脱贫致富的新路子。

五是信息化建设创新发展。五年来,我局高度重视信息化建设,投入数十万元搭建城乡建设规划网络信息平台,广泛开展了网上受理、公示、监督和信息传输。城乡建设规划网站的点击率逐年攀升,成为广大市民参与规划、了解规划、监督规划的重要窗口,成为我局“依法行政、阳光规划”,提升服务能力的重要载体。

六是精神文明建设取得了可喜成绩。07年至今,我局连续三年荣获全省建设系统精神文明建设先进集体、全市深化创建“五型机关”标兵单位以及全市“双创”工作优秀推进单位等荣誉。07年、08年连续两年荣获市委、市政府目标责任考核优秀单位。市展览馆成功创建市级“青年文明号”;市质监站09年荣获中国建筑业协会授予的全国建设工程质量系统“先进单位”和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中华全国总工会联合授予的“全国建筑施工安全质量标准化工作先进集体”;市测绘处被评为09年“全国整顿和规范地理信息市场秩序工作先进集体”。

二、存在问题

一是城乡规划理念还不够新,视野还不够开阔,专业人员的素质和数量亟待提高。特别是镇村规划管理人员需要补充,城乡规划高级人才奇缺,引进渠道不畅。

二是城镇化水平低于全省的平均水平,城镇发展不平衡,辐射带动能力不强。重点镇建设进度缓慢,市县配套资金不能及时到位,聚集产业和人口的能力不强。

三是由于体制和机制的原因,中心城区规划与管理不顺,违法建设没有得到有效遏制,严重影响了城市的健康发展。规划法律法规和规划成果宣传力度不大,部分市民的规划意识比较淡薄,规划实施难度较大。

四是建筑业整体规模偏小,竞争能力较弱;部分施工企业安全意识淡薄,工程监理行为不规范,质量安全监管任重道远。

回顾过去的五年,是努力探索的五年,是创新发展的五年,同时也是硕果累累的五年。“十一五”的辉煌即将载入史册。站在新的起点,历史将赋予我们更加光荣而艰巨的使命。我们相信,有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有全市人民的高度关注和大力支持,有全系统广大干部职工的精诚合作,顽强拼搏,我市的城乡建设规划事业一定会迎来更加壮丽的明天。

三、“十二五”总体目标及2011年工作计划

(一)“十二五”全市城乡建设规划总体目标

“十二五”期间全市城乡规划建设事业的总体目标是:完善“133599”城镇规划体系,加快区域中心城市、副中心城市、县城、省级重点镇和陕北百镇建设,全面推进城乡一体化。榆林区域中心城市建设要取得重大突破,通过推进榆横一体化,建设百万人口大城市,到2015年,形成比较完善的基础设施体系、产业发展体系、和社会公共服务体系,中心城市人口达到65万,建成区面积扩大到78平方公里。12个省级重点镇和24个陕北百镇完成投入12亿元,每个重点镇建成区面积至少达到1.5平方公里,镇区人口至少达到1万人。12个省级重点镇建成区面积再扩大6平方公里,总计达到49平方公里,人口增加15万人,达到30万人。2015年,全市城镇化水平提升到50%,城镇人口达到188万,城镇辐射带动作用进一步增强。

绥德、吴堡、神木、府谷县要尽快完成城市总体规划修编,佳县、清涧县也要适时启动总规修编。要高度重视详细规划在城市建设中的指导作用,继续加大详规编制力度。中心城市要围绕推进榆横一体化,建设百万人口大城市的目标,搞好区域内各类详规编制,详规覆盖率达到100%,完全做到有建设的地方就有详细规划的指导,进一步凸显规划的龙头带动作用。副中心城市神木、靖边、绥德以及府谷、定边、米脂等县详规覆盖率也要力争达到100%,全市详规覆盖率提升到85%以上。进一步优化完善交通体系规划,构建由航路、铁路、高等级公路组成的区域立体交通网络体系;把榆林建成区域交通枢纽城市;提升完善大生态规划,挖掘历史人文资源,彰显古城特色魅力;进一步增强城市服务功能,全面提升城市景观形象,优化人居环境,提升城市美誉度和广大市民的幸福感。

做大做强建筑业。2015年,全市建筑总承包企业达到500家,其中一级企业达到30家,建筑业总产值突破300亿元,从事建筑业的农民工达到20万人,收入达到30亿元,建筑业富民安民的作用进一步提升,努力使建筑业成为我市新的支柱产业。以建筑市场整顿为抓手,加强建筑质量安全管理工作,深入开展不间断的质量安全大检查,继续加强文明工地创建及优质工程创建工作,推动全市建筑质量安全管理工作再上台阶。

按照低碳环保,节能降耗的理念,继续加强建筑节能工作,“十二五”期间,完成既有建筑节能改造20万平方米,全市城镇新建建筑执行节能强制性标准达到65%,积极推进农村建筑节能示范工作,全面推广太阳能建筑应用。

强化基础测绘工作,提高测绘保障能力,基本建成全市基础地理信息体系主体框架,加快基础控制网的建设,建立榆林市地理空间数据中心,建立城市三维景观模型,完成中心城市地下管线普查,编制出版榆林市地图集,基础测绘基本满足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求。

探索研究防震减灾新形势,新课题,努力提高防震减灾能力,保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建成以榆林为中心、13个测震台站组成的榆林区域测震台网中心,加强市、县、乡三级“灾情速报网络”建设和三级防震减灾助理员确认工作,做好城市地震安全基础工作,引导农民建设地震安全民居,改善农村抗震设防现状,加强应急救援指挥体系建设,基本形成多学科、多手段的综合观测系统,地震监测和城乡抗震设防能力明显增强。

(二)2011年工作计划

2011年,是“十二五”规划的开局之年,也是我局继往开来、实现跨越发展的关键年。全市城乡建设规划工作的总体思路是: 以十七大和十七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解放思想,砥砺奋进,锐意进取,继续遵循以人为本、环境优先、和谐发展的规划建设理念,坚持依法行政,创新制度建设,提升服务水平,以统筹城乡发展,推进城镇化进程为宗旨,以强化规划管理,狠抓建筑工程质量和安全监管为重点,以推进建筑节能和防震减灾工作为突破,全力提升城乡建设规划工作的质量和水平,为建设文明富裕、和谐宜居的区域中心大城市做出积极的贡献。

(一)加强城乡规划的学习宣传,不断提高全社会的规划意识。要进一步加大宣传力度,充分利用新闻媒体、报刊网络、宣传牌、宣传车等进行宣传,大力开展规划知识和规划成果进基层、进社区、进农村等活动,做到每次规划评审会都有市民参与,每次规划中间成果论证都有媒体参加,每次重大活动都有新闻报道。要把庆祝建党90周年活动与城乡规划宣传学习结合起来,开展丰富多彩的学习宣传活动,不断提高广大市民的规划意识,真正形成全社会尊重规划、爱护规划、自觉执行规划的浓厚氛围。

(二)进一步强化规划引领指导作用,高质量编制各类规划。要结合榆横一体化推进工作,深化完善中心城市总体规划,注重上下层次规划的整合和衔接。在基本实现中心城区详细规划全覆盖的基础上,对已有的各类规划,包括专项规划、分区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等成果进行动态梳理和整合更新,搞好各类规划的有效衔接。2011年,中心城区要全面完成新210国境线周边用地控规、四级梁城市拓展区控规、文化路街景规划、文化路片区控规以及中心城区部分新农村规划。

(三)健全规划审查审批制度,提高规划的严肃性。依据《榆林市城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和《榆林市城市规划管理办法》,进一步完善选址、用地、工程规划许可有关制度,严格规范建设项目规划许可程序;认真执行《榆林市建筑工程方案竞选试行办法》,严把建筑方案设计质量,确保方案水平的不断提升。进一步做好市区重要地段、街道两侧和大型建设项目建筑方案设计招标和评审工作,在规划设计和城市设计上追求高质量、高水平。继续严格执行建设项目批前网上公示和施工现场公示制度,不断规范规划公示、展示的内容和方式,细化规划公示、听证的相关办法。进一步推行网上报建,利用计算机及专业软件提高项目许可的质量和效率。

(四)严格规划批后管理,狠抓规划效能监察。全面贯彻落实《榆林市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榆林中心城区规划管理工作的通知》和《榆林市政府关于进一步强化城市建设管理若干意见》指示精神,进一步抓好中心城区的规划管理工作,确保城市建设科学健康发展。继续加大对区域重大建设项目的指导、服务、监督,积极搞好能源化工基地建设、社会事业性项目建设、城市基础设施和保障性住房规划建设的指导服务工作。抓好工程建设领域突出问题专项治理工作,依法查处擅自变更规划、擅自调整容积率等违法建设行为,坚决制止和纠正工程建设领域中的突出问题。

(五)加强镇村规划建设,全力推进城乡一体化。按照“十二五”城镇化发展总体思路,高质量编制完成城乡一体化发展规划。按照基础设施完善、环境优美、有产业依托、有一定人口规模的要求,集中力量抓好省级重点镇、陕北百镇的规划建设,强化对重点镇及百镇建设的检查、指导,督促建设资金尽快到位、建设工程早日完工。加强对“千村百镇”和农村危房改造工作的指导,结合乡镇行政区划调整,积极调整规模小、布局散、占地多、环境差的农村自然村落,加快农村居民点的归并,大幅度减少农村居民点的数量,促进人口和产业向小城镇集中,更好地带动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2011年,全市城镇化水平达到43.5%。

(六)强化建筑业管理,严把建筑工程质量安全关。严格执行法定基本建设程序,认真落实施工许可证制度、合同管理制度、工程质量安全监督制度和工程竣工验收备案制度,规范建设各方主体行为;继续强化建筑市场管理工作,加大质量安全工作的检查力度,在认真抓好春、夏、秋三季质量安全大检查的基础上,加强不定期地建筑市场巡查工作,以防范脚手架、建筑起重机械、深基坑、高支模事故和规范安全防护用品的使用为重点,有针对性地开展专项治理和执法监督检查。加强文明工地创建,鼓励企业积极创建“榆林杯”、“长安杯”和“鲁班奖”优质工程奖。进一步规范招投标行为,强化劳保统筹费的收缴、管理和使用。继续加强勘察设计、施工图审查市场监管、备案和信息化管理工作,严肃查处各类违法违规行为。

(七)依法规范制度措施,稳步推进建筑节能工作。继续推进既有建筑节能改造,全面完成省政府下达的改造任务;加强新建建筑执行建筑节能标准设计标准的监督管理,加强建筑节能产品和新型墙体材料确认登记及建筑节能专项验收备案工作;组织开展农村建筑节能示范试点和太阳能示范试点1-2个。

(八)充分发挥测绘、地震等行业监管职能,提高公共服务水平。加强榆林市城市坐标系统维护,保证系统正常运行;完成规划区各类建设项目大比例尺地形图测绘工作;建设榆林城市三维电子地图;高质量完成中心城区400平方公里1:1000大比例尺地形图测绘工作。积极争取将抗震设防管理工作尽快列入城市建设工程审批程序,加强市、县(区)抗震设防监督检查,做好重大建设工程地震安全性评价管理、验证备案和一般工业和民用建筑的备案工作,全面启动农村民居地震安全示范推广工作。依据实施计划,把握工作节奏,严格按序推进,确保完成中心城区地下管线普查工作。

(九)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打造风清气正、创业干事、勤政务实城乡建设规划队伍。要继续结合“书香榆林”活动,强化理论学习,完成各项干部学习培训任务。以建党九十周年为契机,深入开展“创先争优”专题学习教育活动。要进一步加强日常管理和考核,严格落实机关效能建设八项制度,认真执行重大事项报告、领导谈心谈话、民主评议、人员管理等各项制度。建立和完善干部选用、交流轮岗等各项制度。要切实加强党组织建设,加强党员教育管理,提高党员队伍的整体素质。要进一步健全完善惩防与预防腐败体系建设,严格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强化反腐倡廉宣传教育和廉政文化建设,强化对党员干部行使权力的监督制约,加强信访举报和案件查办工作,深化政风、行风和效能建设,促进机关作风转变,努力打造一支风清气正、创业干事、勤政务实的干部职工队伍,为“十二五”全市城乡建设规划工作开好局、起好步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第四篇:郑州市城乡建设委员会“十一五”工作回眸

强化自身服务能力 让城乡建设跃上新台阶

——郑州市城乡建设委员会“十一五”工作回眸

人民网河南频道讯

建立“绿色通道”——压缩行政审批时间,简化办事程序,为市政工程、轨道交通、保障性住房建设、水利工程等项目开辟“绿色通道”,让城市建设步伐迈得更大;

打造“阳光交易平台”——全面推行“招标投标监督明示卡”,将招标投标监督管理的法律依据、工作程序、办理时限和投诉方式进行公示,使建设项目更“阳光”;

开通投诉热线——出台《郑州市建设工程质量投诉处理暂行规定》,开通投诉热线,受理网上投诉,拓宽人民群众维护切身利益的渠道;

……

正是有了郑州市建设委员会这些新举措,让郑州市的城市建设在“十一五”期间突飞猛进。

中州大道综合整治、嵩山路—黄郭路—南三环立交的建设、天河北路打通等工程的竣工,省会郑州更靓了,广大市民出行更加方便快捷;

通过加强管理、规范引导,优化环境、完善服务,郑州市建筑业企业完成施工产值由2005年的165亿元,提高到2010年的685亿元,年均增长144亿元,一批“小、散、弱”的建筑企业完成了“大、全、强”的质变,郑州市从此告别了无特级建筑业企业的历史;

理顺了执法体制,加大工程质量监督管理模式的改革,郑州市的建设发展环境得到进一步优化;

……

正是有了郑州市建委这些新举措,让郑州市的城市建设在“十一五”得到了方方面面的认可。郑州市建委先后荣获全国精神文明建设先进单位,全国建设系统思想政治工作先进单位,全省思想政治工作先进单位、“五好基层党组织”,全省住房和城乡建设系统精神文明建设先进单位、党风廉政建设先进单位、优秀委局等地厅级以上荣誉120余项,2009年1月被中央文明委命名为全国文明单位。

大力推进市政基础设施建设

城市综合承载力迅速提高

在市政工程建设方面,郑州市建委先后按照市委、市政府关于省会城市管理年(2005-2006)、三年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2006-2008)、新三年行动跨越式发展计划(2009-2011)等一系列城市建设重大部署,及时调整工作思路,围绕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发展质量,在组织领导、后勤保障等方面全力以赴。为加强市政工程建设管理,郑州市建委成立了郑州市市政工程建设中心,对于单位承担的重点工程从立项、可研、规划、设计、施工、竣工、移交等环节,实行统一管理,统一组织,初步理顺了工程建设的体制机制,使市委指示得到落实。

作为市政工程建设总指挥部,发挥郑州市城建集团融资功能,发动建筑企业积极参与市政工程建设,实现参建单位多元化,目前,所有项目工作进展顺利,建设程序、资金渠道、措施方法规范到位。

在推进市政工程建设过程中,注重采取得力措施,确保工程质量和进度。通过郑东新区CBD建设、中州大道综合整治、嵩山路—黄郭路—南三环立交、天河北路打通工程、北二七路、金水路精品街综合整治和人行天桥、下穿隧道等工程建设竣工,进一步完善城市功能、突出城市特色、提升了城市品位;通过城市道路的打通和改造,调整和完善了城市路网结构,逐步形成内成网、外成环、转乘方便、内外联系便捷的城市道路网络,提高了市民出行的快捷性和舒适度。“十一五”期间,按计划完成市政工程30批251项,总投资近200亿元,新增道路面积559.89万平方米,新增道路186.04公里,新增桥梁42座,其中新增立交桥20座,新增路灯10857盏,排水管道新增1047公里。通过不断努力,郑州城市路网结构不断完善,城市综合承载力得以提高,城市品位得到提升。

强化管理和引导

使建筑业发展更科学更规范

通过加强管理、规范引导,优化环境、完善服务,政策支持、扶优助强,促进建筑行业稳步健康发展。截至2010年年底,全市建筑业企业共有1968家,其中特级企业6家,一级143家。全市建筑业企业完成施工总产值由2005年的165亿元,提高到2010年的685亿元,年均增长144亿元,累计施工面积由3113万平方米增长为13308万平方米。工程勘察合同额、工程设计合同额分别由2005年的2亿元、8亿元提高到2010年的6亿元、27亿元。截至目前,纳入属地化管理的勘察设计、装饰设计企业共有220家,其中甲级资质企业63家、乙级100家、丙级57家,从业人员2.5万人。15家甲级资质企业进入河南省工程勘察设计咨询企业20强,19家大型企业被定为省政府重点扶持的骨干企业。结束了全市无特级建筑业企业的历史,实现了由建筑大市向建筑强市的转变,建筑业企业由“小、散、弱”向“大、全、强”的转变。

深入开展企业服务年活动,压缩行政审批时间,简化办事程序,为市政工程、轨道交通、保障性住房建设、水利工程等项目设立“绿色通道”,提高工作效率。在市场准入、资质管理、承揽工程、评先评优、开拓市场等方面加大对骨干企业的扶持力度。积极为企业“减压”、“解难”,对新开工项目应缴纳的墙改基金和劳保费用,延缓至办理商品房预售许可证前收取,并推行农民工工资保障金差别化管理,缓解企业资金压力。注重引导企业自主创新,鼓励和扶持企业加强科技研发,为全市6家特级企业的科技研发中心各争取60万元的资金支持。

认真做好工程质量投诉处理工作。出台《郑州市建设工程质量投诉处理暂行规定》,开通投诉热线,受理网上投诉,切实维护了人民群众切身利益。

确保依法行政

进一步优化城市建设环境

加大建设立法和规范性文件审核工作,“十一五”期间,郑州市建委完成《郑州市建筑市场管理条例》、《郑州市建筑节能管理规定》等法规,备案规范性文件。进一步明确委托执法单位的职责分工、执法依据、执法原则、执法程序以及监督措施,大力开展建筑市场综合执法检查,确保了建筑市场健康发展。

理顺了执法体制。与全市各县(市、区)建设局、市质量监督站、安全监督站、城建监察支队、市政质监站签订了委托执法协议,对各委托执法单位在职责分工、执法依据、执法原则、执法程序以及对执法中的相关规定和监督措施作了进一步明确。理顺案件审理工作中的检查、立案、调查、取证、审批、处理等环节的执法程序,深入开展全市建设执法队伍规范化活动,对县区建筑市场执法工作进行了指导检查,确保依法行政。

强力推进建设立法和规范性文件审核。完成了《郑州市发展应用新型墙体材料管理规定》的调研、论证、起草、上报等相关工作,并通过了法制局的论证。完成了《郑州市建筑市场管理条例》、《郑州市房地产开发管理条例》等列入市人大地方性法规修订计划项目的前期准备工作。草拟并上报了《郑州市市政基础设施工程质量监督管理规定》。对新出台的21份规范性文件进行严格审核把关,并对207份规范性文件进行了全面清理,认定继续有效116份,拟修改4份,废止87份,进一步加强了建设立法和依法建章立制工作。

加大建设行政执法监察力度。加大对建成房屋质量验收、建设工程勘察设计市场及装饰装修工程、各类施工合同、施工企业、项目经理资质以及监理单位的监督监察力度,拓宽建设领域执法覆盖面,实行施工现场与建筑市场联动。

积极打造阳光交易平台。全面推行“招标投标监督明示卡”,将招标投标监督管理的法律依据、工作程序、办理时限和投诉方式进行公示;实行“阳光操作”,实行计算机管理,减少人为因素干预;开展资格预审,把好评标专家资格预审关,补充完善专家库,做好专家库人员的日常管理和培训工作,并对专家实行定期考核制;加强对招标代理机构和代理人员的管理;坚持在工程建设领域推行《廉政责任书》,确保从源头上预防和治理腐败现象发生;推行工程量清单招标,从根本上遏制了标底泄露所带来的腐败问题。

创新工程质量监督管理模式。先后创建了“三级化管理”、“四位一体监督”、“差异化管理”等监督模式。将质量监督中的土建、安装业务进行专业分设,提升了安装工程监督的专业化程度;大力推行住宅工程分户验收;全面开展地铁轨道交通质量安全监管,确保轨道交通建设顺利开展;规范监督程序,提高监管效能,培育精品工程,获“中州杯”金奖、“鲁班奖”等,荣获“全国建设工程质量监督先进集体”、“全国先进工程质量监督机构”等多项荣誉。

扎实开展建筑安全综合治理。认真组织安全生产“三项行动”、“三项建设”活动,实施了“质量安全年”、“安全生产月”活动,开展了保障性住房、城中村安置房、中小学校舍质量安全检查,组织开展了安全生产隐患排查专项治理活动、施工现场外脚手架及高大模板支撑系统专项治理、建筑起重机械设备专项检查等多项安全专项整治活动,严格施工现场管理和开工前安全条件审查,加强安全生产宣传教育,提高了建筑工人的安全生产意识和防范能力。同时,大力推广安全监管远程视频监控,并设立远程监控指挥中心,对受监控的施工现场进行不间断的安全巡查。目前已有100多个施工现场纳入远程视频监控系统,实现了安全监管时空全覆盖。一般事故明显减少,施工安全生产保持了多年的平稳态势,被中华总工会、住建部评为“全国安全质量标准化工作先进单位”,连年获得省、市安全生产先进单位。

按照协调发展原则

快速推进城镇化建设

按照城市建设要“大、中、小”协调发展齐头并进的原则,郑州市建委在着力抓好全市小城镇建设的同时,对全市重点乡镇实行基础设施项目督察和资金奖补的办法,加强重点镇的培育扩大,充分发挥重点镇在县域经济发展和新农村建设中的支撑、带动和示范作用,城乡一体化进程得到加速推进。全市重点镇由33个增至39个,重点镇的镇区面积由2005年的132.7平方公里增加到195平方公里;镇区人口由2005年的92.45万增长到150万。

认真贯彻省政府意见精神,对郑州市74个建制镇新建生活垃圾收集处理设施,新建村庄垃圾简易处理设施10个,村庄垃圾站(池)建设100个,村庄人工湿地试点建设项目2个。积极谋划了后装式垃圾压缩车的配装工作、市域范围内统筹城乡的生活垃圾收集处理体系建设,形成了“村组保洁、乡镇收集、县(市、区)运输、集中处理”或“村组收集、乡镇运输、县(市、区)处理”生活垃圾收集处理运行机制。全部完成了省政府下达的目标任务,有效改善了农村环境卫生状况和村容村貌。

对33个重点(乡)镇进一步加强指导和管理。从2008年起,对新开工的202项基础设施项目实行动态管理,深入基层进行逐项核检和督察,充分发挥重点镇在县域经济发展和新农村建设中的支撑、带动和示范作用。对“城乡一体化”试点惠济区补助20万元专项资金,对该区的建设管理进行了跟踪监督和指导,使惠济区“城乡一体化”试点工作步入良性发展轨道。

2008年以来,城中村改造速度加快,全市目前已有96个村(组)、146个自然村被批准实施改造,总拆迁面积为2100多万平方米,涉及拆迁群众2.8万余户,建成交付安置房24800余套。全市城镇化率达到66.4%,比“十五”末提高7.2个百分点,现代化城镇体系逐步开展,城市辐射带动能力明显增强。

率先推行新建材新能源

节能减排不再是“口号”

注重加强设备建材产品备案管理工作,向社会公布了郑州市禁止和限制使用的建筑材料及施工工艺目录;从设计、审图、施工、监理、质监等环节实行建筑节能闭合式监督管理,率先在全省12层以下的民用建筑工程中推广使用太阳能;积极推进既有建筑节能改造,完善专项基金管理办法,扶持新型墙材生产企业发展;城区新建建筑实现建筑设计节能标准执行率、施工节能标准实施率100%;新材总量折标砖由2005年的32亿块提高到2010年的57亿块;完成既有居住建筑供热计量及节能改造22.57万平方米。大力推广使用散装水泥、预拌混凝土,分别由2005年的360万吨、370万立方米,提高到2010年的913万吨、865万立方米,实现了城市市区禁止现场搅拌混凝土。2010年推广预拌砂浆34万吨,创综合效益由2.34亿元提高到4.1亿元。

积极做好慈善帮扶工作

把更多的爱留给灾区

在援建四川灾区工作中,郑州市建委系统团结一致,齐心协力,行动迅速,夜以继日,多名班子成员亲自带队,时任郑州市建委主任、党委书记郭庆宽多次亲临前线指挥工作,郑州市建委系统4500多名党员干部向党委请战,主动要求奔赴抗震救灾一线,在不到两个月的时间,生产安装过渡安置房7342套,安装7026套,创造了令人称赞的“郑州速度”,圆满完成了省、市政府交给的建设任务。援建工作结束后,郑州市建委专门抽调工程质量监督、工程招投标人员,继续支持当地建设工作。其中赵建世等同志被河南省评为援建工作先进个人。

此外,郑州市建委还对郑州市建材实业总公司124名困难职工进行帮扶,使郑州市建材实业公司6名职工成功脱贫。并先后组织人员到新密市尖山乡田种湾村、登封市大金店镇金西村、上街区东柏社村,为45户困难家庭发放棉被45床、面粉90袋、大米90袋和慰问金13500元,赢得了当地群众和基层组织的交口称赞。

大力组织开展下基层慰问活动。郑州市建委领导深入帮扶社区、农村,慰问帮扶工作队,鼓励他们扎根基层,为帮扶农村、社区多办实事;带领人员到建筑施工一线进行慰问,送去价值4万余元的物品,使施工一线的建筑职工深受鼓舞。

以创建活动为契机

大力加强行业精神文明建设

郑州市建委坚持“以人为本”原则,结合职业道德建设先进单位、道德模范、文明市民评选,着力推进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和个人品德建设,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推动广大干部职工自觉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促进干部职工综合素质的不断提高。先后被郑州市评为职业道德建设“十佳”单位,2次被河南省委评为思想政治工作先进单位。

广泛开展“三优读书”活动,连续两年被郑州市委评为读书学习先进党组织。深入开展岗位大练兵、职业技能比武,委机关2名干部在郑州市公务员岗位练兵比赛中进入前10名。

此外,郑州市建委还开展了以“爱国、守法、诚信、知礼”为主要内容的建委人教育,开展了“讲文明、树新风,关爱农民工”活动,定期举办文明礼仪知识讲座、印发文明礼仪知识手册,组织了文明交通志愿服务活动,开展了文明行为进机关、进企业、进工地宣传教育活动,全面提升建设系统干部职工的文明素质。

在开展文明创建活动的同时,郑州市建委还注重完善精神文明的硬件设施。先后建成健身房、图书室、荣誉展厅、室内体育场。遴选反映城乡建设图片80张和书法作品69件装裱悬挂在楼道内,建成文化长廊。为弘扬特色文化,丰富群众业余文化生活,该单位先后成功承办了“建文杯”全国书法摄影展、郑州市2008年春节建筑职工文艺晚会、商都讲坛等活动。和谐发展、健康发展、持续发展的浓郁之风正在形成。

创先争优,文明创建硕果累累。郑州市建委行政审批大厅、交易中心连续多年被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评为“文明窗口”。

“十一五”的辉煌已经成为过去,展望未来,任重道远。市建委主任、党委书记陈新表示,他们将坚持“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不断加强行业自身建设,全面提升城市的建设和管理能力,为郑州市的经济发展,特别是中原经济区建设再立新功。(记者 辛莉 本报通讯员 侯庆法

来源:大河网—河南日报)

第五篇:环县“十一五”城乡建设工作成就显著

环县“十一五”城乡建设工作成就显著

2010-12-28 17:12:39作者:庆阳市建设局 来源:庆阳市建设局 浏览次数:70

“十一五”期间,环县县城乡建设工作以科学发展观为总揽,坚持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的理念,按照“以城带乡,城乡互动”的发展思路,努力加快城镇化建设步伐。五年来,累计完成住房和城乡建设总投资20.3亿元,城镇化率达到27.5%。

一、立足县情,着眼长远,不断完善城乡规划体系,绘就发展蓝图

蓝图是发展的方向,规划是建设的龙头。五年来,环县紧紧抓住城乡规划这一“龙头”,充分发挥其指导作用,以规划引领建设,推动城乡发展。按照县城、乡镇和村镇三个层次,编制了《环县城市总体规划》、《小城镇建设总体规划》和《新农村建设规划》,基本上形成了覆盖城乡的规划体系,绘就了城乡建设和发展蓝图。

(一)县城规划逐步完善。“十一五”期间,编制完成了《旧城改造控制性详细规划》,并于2008年着手《环县城市总体规划》修编资料的收集等前期工作,2009年4月正式委托长安大学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对《环县城市总体规划》进行修编,新修编总规范围南至十八里沟以南410m,北至十五里沟桥以北,东至城东塬畔,西至白草塬,包括庙儿沟水源保护区、玉皇山、赵沟门,控制区域总面积为53.536km2。建设用地范围南至十八里沟以南410m,北至五里屯园艺场,东至城东塬畔,西至西山、玉皇山顶,规划总面积为20.71km2,目前已经通过市上评审和县人大常委会审议,上报市政府审批后即可实施。同时,为顺利实施南区拓建,今年年初委托编制《城南新区控制性详细规划》,现已通过市县评审,正在衔接报批。

(二)小城镇规划全部完成。从2000年开始,组织对全县各乡镇的小城镇建设规划进行第三轮修编。目前,20个乡镇(环城镇除外)的小城镇建设规划修编工作已全部完成,按照新的规划要求实施建设,实现了小城镇规划全覆盖。

(三)新农村规划稳步推进。2007年,新农村规划编制工作全面启动,按照规划一步到位,建设分步实施的基本思路,高规格编制村庄总体规划,目前已完成了曲子镇楼房子、木钵镇殷家桥等33个沿川行政村的村庄规划。

二、突出重点,创新机制,全面推进城镇化建设进程,打造发展平台

按照“做大做强县城区,加快推进小城镇,分步实施新农村”的城乡建设总体思路,坚持新区开发建设和旧城改造并举,加大重大项目实施力度,努力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

(一)基础设施建设步伐加快。以增强城市服务功能,助推新区开发为目标,加大投资力度,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步伐。一是市政道路框架全面形成。累计完成投资9700多万元,先后建成了环江新区环江大道、滨河路、兴隆路、翼龙路、广场路、文化路、康居路、南环路、滨江路、文昌路等11条10.9公里市政道路,完成了旧城区灵武路、东台路、老城路、城北路、育才路、成业路、东台中路、环州南路等8条5.8公里市政道路全面改造,全面建成了比较完善的城区路网结构。目前,县城道路总长度达到21.3公里,面积52.4万平方米。二是配套设施建设逐步完善。新建和改建的19条市政道路全部配套实施了给排水、绿化、亮化等工程。截止目前,共有排水主干管道18.8公里,各种路灯、景观灯1236盏;建成DN50mm以上输配水管网63公里,日供水能力4770m3,自来水普及率98%;建成城区公共绿地21处,绿化面积10.7万平方米,各项配套设施基本到位,服务功能趋于完善。

(二)公用项目建设快速推进。新区开发充分利用公用项目建设的带动作用,全面加快公用事业发展。一是公共环境得到改善。修建了县城北入口广场和灵武台公园等一批文化旅游和休闲娱乐场所,并于2007年开始实施西山环境治理与地域文化开发项目,先后完成了赵沟门跨河桥、西山公路、上山台阶、步云桥、桥西小广场、给排水、绿化、人行道硬化及亮化等工程,基本建成四大景区,共完成投资3900万元;建成了一批行政事业办公项目和道情皮影博物馆、体育场、环县四中、红星小学4处文化体育场所,新建初中综合教学楼、四中学生宿舍楼、医院门诊大楼等社会事业项目正在抓紧实施,完善了社会服务功能,增强了辐射带动作用。二是民生工程得到落实。累计投资390万元解决县城生活用水问题,在水厂院内打深井1眼,增加出水量600m³/日,引进15吨/小时一级反渗透纯水设备生产线,实施了城区饮用水质除六价铬改造项目,利用化学处理工艺解决六价铬超标问题,日处理能力4000m³,提高了供水质量;计划投资4900万元的污水处理厂工程于2009年6月开工建设,配套敷设污水收集管网26.6公里,目前已完成厂区内所有构建筑物主体,设备也已购回,敷设管网10.4公里,完成投资3300万元;北区集中供热工程已委托兰州城市建设设计院完成可行性研究报告,已上报省发改委组织通过可研评审。三是综合服务功能得到提升。投资650万元的汽车南站已经竣工,内部装修及配套设施完成后即可投用;建成了世纪大厦1处商业大厦和环江大酒店1个大型酒店,华强、金鹏、台州和银州4条商业步行街,总建筑面积8.4万平方米,完成投资9830万元,极大的促进了社会各项事业的繁荣与进步,带动了城镇的快速发展。

(三)住房建设项目强势推进。随着环江新区的开发,房地产市场迅猛发展,一批保障性住房建成入住,极大地改善了人居环境。五年来共实施房地产开发、经济适用房和廉租住房项目20个,总建筑面积37.2万平方米,计划投资4.1亿元。一是房地产开发项目。重点实施了锦江、园丁园和天庆园等房地产开发项目16个,规划建设住宅楼共94幢,总建筑面积33.9万平方米。目前,已有4个小区40幢住宅楼建成入住,另有54幢正在建设之中,累计完成投资

2.7亿元。二是经济适用房项目。开工实施经济适用住宅楼4 幢,总建筑面积1.84万平方米,截止目前,已建成入住的1幢5184平方米,正在施工建设的3幢,完成投资1720万元;三是廉

租住房项目。规划建设廉租住房4幢,建筑面积1.4万平方米,计划投资2915万元,目前已有1幢竣工,其余3幢正在进行主体工程施工,完成投资1600万元。

(四)小城镇建设进展顺利。“十一五”以来,通过政府投资、社会集资、招商引资和部门扶持等途径,因地制宜,突出特色,积极实施小城镇和新农村建设,累计完成投资7亿多元,基本完成了小城镇改造。一是小城镇建设按照“沿川乡镇提水平,山后乡镇大变样”的发展思路,共实施小城镇建设15个,完成投资4.2亿元,打造了以甜水镇、车道乡、合道乡等为代表的小城镇亮点工程,增强了小城镇的带动和服务功能。二是村镇建设和农村危旧房改造同步进行,投资1.28亿元,实施小康农宅项目85个;投资1.1亿元,实施完成农村危旧房改造3160户,集镇建设完成投资5200万元,建成了一批颇具规模的村级集镇和小康农宅,增强了带动能力,改善了群众生产生活条件,也使城乡面貌得到明显改观。

三、依法行政,强化管理,逐步规范城市运营秩序,巩固发展成果

按照“高标准规划,大手笔运作,精细化管理”的总体要求,严格依法办事,完善审批程序,加强监督管理,不断提升行业管理水平,增强城市的凝聚力和感召力。

(一)加强规划监察,维护城市规划的权威性。按照“规划一张图,审批一支笔”要求,严格落实《城乡规划法》和“一书两证”制度,依据《环县城市总体规划》和各专业详细规划,加大监察和执法力度,对未办理相关证件的违章违规建筑,严格依法查处,坚决制止未批先建、乱占乱建、乱搭滥建行为。

(二)加强工程管理,确保工程质量和施工安全。严格落实工程建设基本程序,大力实施建筑市场和房地产开发市场的监督监察,控制建设性质和规模。进一步完善招投标管理制度和施工安全责任制度,全面加强工程质量监督,落实参建五方责任,努力做到各项建设工程不留质量隐患,不出安全责任事故。

(三)加强综合管理,提高城市品位。坚持“建管并重”的原则,全面加强综合管理,改善城乡面貌,提高城乡发展软实力。一是理顺城市管理机制。县上先后成立了园林管理局和城市管理行政执法局等城市管理机构,修订完善了《环县县城市容和环境卫生管理办法》,各乡镇也成立了市容监察队,加强了执法队伍建设,提高了工作效率和管理水平。二是完善管理制度,加强日常管理。制定出台了《户外广告申请许可制度》等一系列管理制度,按照宣传教育与经济处罚相结合、经常性管理与专项整治相结合的办法,强化了市政公用设施、园林绿化、户外广告、交通秩序和市容环境管理,各乡镇全面加强了公路沿线和集镇市场的综合整治,使城乡面貌发生了明显改观,营造了良好的生产生活和投资环境。三是加大执法力度。从整治“脏、乱、差“入手,坚决取缔占道经营和流动摊点等违章经营行为,严厉打击随意破坏路灯、给排水等市政设施行为,确保各项设施齐全,功能发挥正常。

下载泗县城乡建设“十一五”工作总结word格式文档
下载泗县城乡建设“十一五”工作总结.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街道城乡建设工作总结范文

    街道城乡建设工作总结 2013年,戚家山街道城乡建设管理科在街道党工委、办事处的领导下,在上级主管部门的指导下,按照区委、街道党工委关于“美好家园”建设提升行动实施方案的......

    十一五工作总结

    兴县劳动和社会保障局 “十一”五工作总结 五年来,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和市劳动保障局的指导下,我们坚持以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为目标,从加强......

    十一五期间工作总结

    十一五期间工作总结 十一五,是一个不平凡的五年,是一个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五年,是一个化腐朽为神奇的五年,是一个可歌可泣的五年。在这五年中,我司曾面临着被吞并被改制的危险。......

    “十一五”期间工作总结

    “十一五”期间工作总结 “十一五”以来,我局广大干部职工在市委、市政府和局党组的正确领导下,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

    十一五工作总结

    辉煌十一五工作总结 学校组织我们观看了十一五的成果照片展览,我觉得这是一件有意义的事情,在这次展览中我看到了中国的进步与发展,让我深深感到自豪。 在十一五的学习中,我......

    十一五工作总结

    桥北乡“十一五”工作总结 (2006—2010)‚十一五‛以来,桥北乡在上级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认真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按照‚以社区建设为重点,加快新农村......

    “十一五”工作总结

    “十一五”工作总结 (2006——2010) “十一五”以来,乡党委、政府在县委、政府的领导下,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臶,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践行科学......

    “十一五工作总结”

    羌白镇“十一五”工作总结及“十二五” 工 作 设 想 “十一五”工作总结:“十一五”期间,全镇生产总值达2.6亿元,较2005年增加了42个百分点,年均增长8.4%;农民人均纯收入5100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