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印发《全国城乡建设档案事业“十一五”规划》的通知

时间:2019-05-13 17:17:21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关于印发《全国城乡建设档案事业“十一五”规划》的通知》,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关于印发《全国城乡建设档案事业“十一五”规划》的通知》。

第一篇:关于印发《全国城乡建设档案事业“十一五”规划》的通知

关于印发《全国城乡建设档案事业“十一五”规划》的通知

建办档【2006】45号

各省、自治区建设厅,直辖市建委(规划委、规划局),计划单列市建委:

现将《全国城乡建设档案事业“十一五”规划》印发给你们,请结合本地实际情况,认真贯彻落实。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办公厅二○○六年六月十二日

全国城乡建设档案事业“十一五”规划

为推动全国城乡建设档案工作的持续健康发展,按照国家《档案事业发展“十一五”规划》和《建设事业“十一五”规划纲要》的部署,特制定全国城乡建设档案事业发展“十一五”规划。

一、全国城乡建设档案事业发展的基本情况

“十五”期间,在各级建设(规划)行政主管部门的正确领导和关心支持下,广大城建档案工作者甘于奉献,勇于创新,城乡建设档案事业持续、健康发展,取得了新的突破,形成了良好的发展局面。

(一)机构体系全面建立,事业发展形成规模

至2005年底,在全国范围内,已经建立起建设部、省(自治区、直辖市)、市(地级行政区域)三级城建档案行政管理以及市城建档案馆和县(市、区)城建档案室(馆)两级城建档案实体管理的城乡建设档案工作体系。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共有23个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建立了专门的城建档案行政管理机构;没有建立专门机构的省、自治区也都确定了主管部门和专职人员。全国660多个设市的城市中,已建立了近500个城建档案馆,占设市城市总数的76%;大、中城市100%建立了城建档案馆。绝大多数大中城市设置了城建档案管理处(办公室),实行馆处合一体制,强化了城建档案行政管理职能。全国各县、区城建档案工作也取得了较快发展,有 1000多个区、县建立了城建档案室。

(二)法规、标准的建设进一步加强

“十五”期间,国务院发布了《建设工程质量管理条例》,将工程档案管理纳入了工程质量管理体系,并首次以行政法规设定了违反工程档案管理规定的处罚措施。建设部修订了《城市建设档案管理规定》(建设部令第90号),发布了《城市地下管线工程档案管理办法》(建设部令第136号)。北京、天津、黑龙江、吉林等等省(直辖市)和

乌鲁木齐、石家庄、贵阳等城市以政府令的形式制定了城建档案管理办法或规定,西安、西宁、济南、长沙等城市还通过市人大立法,制定了城建档案管理条例或地下管线工程档案管理条例。建设部和国家质量技术监督检疫总局联合发布了《城市建设档案著录规范》和《建设工程文件归档整理规范》两个国家标准,《建设电子文件与档案管理规范》也即将出台。这些法规、规章和标准的发布和实施,为城乡建设档案事业的发展提供了法律保障,为城乡建设档案工作的现代化建设奠定了基础。

(三)现代化管理水平不断提高

建设部制定并发布了《全国城建档案信息化建设规划与实施纲要》,提出了指导思想、工作目标、实施方案和保障措施,为全国城乡建设档案信息化建设提供了有力指导。以信息化建设为核心的城乡建设档案现代化管理工作在各城市全面展开。三分之一的大中城市城建档案馆建立了馆内计算机局域网,30多个城建档案馆建立了城建档案网站,绝大多数城建档案馆通过自主开发或引进建立了城建档案管理信息系统。北京、天津、上海、广州、杭州等馆的档案信息数字化工作已达到相当规模,并开始了数字化城建档案馆的建设。

(四)目标管理成效斐然,社会服务效益显著

“十五”期间,有37个城建档案馆经考核被批准为国家一级城建档案馆,10个城建档案馆被批准为国家二级城建档案馆。至2004年底,全国已有92个城建档案馆被批准为国家级城建档案馆,其中国家一级城建档案馆79个,国家二级城建档案馆13个。目标管理考评使城建档案馆整体素质显著提高,业务工作更加规范,服务能力显著增强。

城建档案在服务社会,服务城市规划、建设和管理工作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从1998年至2003年底,全国各城建档案馆(室)共接待查阅利用 120万人/次,提供城建档案189万卷(件),产生可测算的经济效益约15亿元。

(五)地下管线档案工作全面展开

2005年建设部颁布《城市地下管线工程档案管理办法》(建设部令第136号)后,各地建设行政主管部门迅速行动起来,开展法规建设,订立规章制度,积极把地下管线档案工作纳入城市规划、建设管理环节。各城建档案馆积极宣传建设部第136号令的有关规定,克服各种困难,广泛收集各种地下管线档案,积极开展地下管线档案信息的现代化管理。部令的颁布实施,基本上扭转了长期以来只有少数城市开展地下管线档案工作的局面。厦门、济南、乌鲁木齐、广州、保定、莱芜、威海等一批开展地下管线工作较早的城市,已基本实现了地下管线档案信息的动态管理。

但目前城乡建设档案事业的发展还没有跟上城乡建设发展的步伐,还存在许多矛盾和问题。这些问题主要是:城乡建设档案事业还缺乏强有力的国家和地方法规;地下管线档案工作还处于起步阶段,急需全面推进和深入展开;档案(尤其是地下管线档案)收集难的问题还比较突出;服务工作还比较薄弱;信息化建设还有待于进一步加强;档案事业仍缺乏活力,地区发展很不平衡。

二、“十一五”规划的指导思想、总体目标

城乡建设档案是城乡规划、建设和管理的一项基础性工作,是各级规划、建设行政主管部门依法实施行政管理、行政许可、市场监管和执法监督的重要依据,也是工程建设、运营管理、养护维修等工作的重要依据。城乡建设档案

在进行社会管理、提供公共服务、保障城市生产生活秩序、维护城市安全、应对城市突发事件及反恐等工作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十一五”期间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是实现“三步走”的现代化战略部署承前启后的重要时期。对城乡建设档案事业来讲,“十一五”期间也至关重要,它关系到能否跟上城乡建设发展的步伐,体现城乡建设档案的价值,提升城乡建设档案事业的地位,激发城乡建设档案事业的活力。我们必须用科学发展观统领城乡建设档案事业,用改革的办法解决城乡建设档案事业发展过程中的问题,努力为城乡建设档案事业的长远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1.指导思想

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以服务于城乡建设事业为主要目标,坚持“以城市为主体,以区县为基础”的事业体系,按照“一个机构两块牌子”的工作体制,大力开展城乡建设档案资源建设;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以信息化建设、信息服务和地下管线档案工作为重点,以法规体系建设为保障,以城建档案人才队伍建设为基础,不断激活城乡建设档案事业的活力,为城镇化进程的推进、城乡建设事业的发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城市抗震防灾、应对突发事件做出更大贡献。

2.总体目标

法制建设进一步加强,法规体系进一步完善,各级规划、建设行政主管部门依法行政的能力进一步加强;城乡建设档案事业的两种职能(即:监督、指导的行政职能,收集、保管与利用的事业职能)进一步强化;地下管线档案工作全面推进,进一步深入;建设系统业务管理档案、市政基础设施档案、重点工程项目档案等城市重要档案收集进馆率明显提高;信息化建设取得明显成效,地下管线综合数据库、建筑信息数据库、市政设施数据库、声像资料数据库等各种档案基本数据库普遍建立,数字城乡建设档案馆建设取得实质性成果;各级城乡建设档案工作机构的服务意识进一步增强,服务能力进一步提高,服务领域进一步拓宽;城乡建设档案馆(室)的地位有所提升,并努力向城乡建设信息资料中心、地下管线档案信息中心和城市建设重要数据的备份中心的方向迈进。

三、主要任务

(一)管理体制与职能建设

坚持建设(规划)行政部门统一管理城建档案事业的管理体制。根据国务院批准的建设部“‘三定’规定”和各地的实际,城建档案工作归口由建设(规划)行政部门领导。建设部将进一步加强对全国城建档案工作的领导。各地建设(规划)行政部门要充分认识城建档案工作的重要性,将城建档案事业的发展列入本地区建设事业发展规划中,建立机构,制定计划,指导、监督本地区城建档案事业的发展。

进一步健全机构,完善城建档案管理体系。全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建设(规划)行政部门内,要全部建立城建档案工作管理机构,个别不能设立机构的,要设专职人员负责城建档案工作。设市城市在全部建立城建档案馆的基础上,90%以上实现“一个机构、两块牌子”的管理体制。县城要有90%以上建立城建档案馆或城建档案室,其中50%以上实现“一个机构、两块牌子”的管理体制。

加强行政管理职能。各级规划、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和城建档案管理部门要充分运用现有法律法规,特别是《建

设工程质量管理条例》和《城市建设档案管理规定》、《城市地下管线工程档案管理办法》,加强行政职能建设,行使“城建档案管理处(办公室)”管理城建档案工作的职能,开展对城建档案工作的业务指导、检查监督和行政执法,不断适应新形势,思考新问题,探索新途径,开创新局面。

(二)法制建设

进一步完善城乡建设档案法规体系。研究修订和完善城建档案法规体系,推动全国和各省、市对城建档案工作立法的进程,使城建档案工作体系和职能得到法律保障。建设部将积极配合并参与有关部门制定并出台《城市地下管线条例》,争取制定并颁发《小城镇建设档案管理办法》。还没有出台关于城乡建设档案管理的省政府规章的省(自治区、直辖市),“十一五”期间要积极创造条件出台,出台率争取达到80%;市级城乡建设档案管理的政府规章或规范性文件的出台率要争取达到60%。各级规划、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和城乡建设档案管理机构应充分行使城建档案管理的行政职能,认真履行城建档案业务指导、监督和执法检查等职责。

(三)城建档案馆(室)建设

1.档案馆(室)功能建设

城建档案馆作为党和国家的科学文化事业机构,是城市规划、建设和管理的辅助决策单位,不仅具有收集、保管城乡建设档案为城乡建设和社会公众服务的基本功能,而且具有保存人类文化遗产、维护城市历史真实面貌、繁荣文化教育等社会功能。要充分发挥城建档案馆的基本功能和社会功能,把城建档案馆建成永久保管重要城乡建设档案的基地、辅助政府决策的参谋与助手、提供城乡建设历史与现状的信息服务中心、城市地下管线档案信息中心和城市重要数据的备份中心。

根据城建档案馆、室的职能和业务范围,各级城建档案馆人员数量应达到如下标准:直辖市50人以上;特大城市(百万人口以上的城市)40至50人;大城市25至40人;中等城市10至25人;小城市和县5至10人。城建档案馆专业技术人员数量至少应占全馆总人数的80%以上。

2.馆(室)藏建设

优化馆藏结构,建立结构合理、门类齐全的馆藏体系。“十一五”期间城乡建设档案工作的收集工作,在保证地上工程档案收集齐全的基础上,重点加强地下管线档案、重点建设项目档案、建设系统业务管理档案、村镇建设档案的收集。增强地下管线档案信息的收集力度,采取措施,严格地下管线工程建设的审批管理,不断提高地下管线档案的收集率,努力把城建档案馆建设成为地下管线档案信息管理中心。“十五”、“十一五”时期的大、中型建设项目和国家及各级政府的重点工程档案,应全部接收进馆。加强沟通与协调,积极收集建设系统各行政管理部门形成的业务管理档案。重视村镇建设档案的收集,结合村镇规划、建设的发展需要,加强基层城建档案机构建设,把正在迅速形成积累的村镇建设档案集中统一管理好。

3.馆库建设

馆库面积特大城市达到4000平方米以上,大城市达到3000平方米以上,中等城市达到2000平方米以上,小城市1000平方米以上,达标率70%;县500平方米以上达到30%。配备充足的档案装具,保障城建档案机构的安全管

理设施,实现城建档案馆基本保护设施和设备,如灭火器、温湿度记录仪、除湿机、安全监控等,达到100%配置齐全。实现城乡建设档案安全保管,确保不发生重大安全事故。

(四)信息化建设

进一步贯彻《全国城建档案信息化建设规划与实施纲要》,积极推进城建档案信息化建设。“三网一库”建设方面,实现全国各市级城市城建档案馆全部建成局域网,城建档案馆(室)全部实现档案管理计算机化;建成一批向社会公布城建档案信息、具有广泛社会影响、体现城建档案专业特色的网站,建成全国性的城乡建设档案网站,实现各城建档案馆的档案信息网在国家公用通讯平台基础上的互联;积极参与当地政务网建设,发达与沿海地区的市级城建档案馆应积极参与数字化城市管理的建设,与档案信息网的建设结合好。数字信息资源建设方面,全面完成市级馆馆藏档案目录数据库建设,实现馆藏档案检索计算机化,县级城建档案馆(室)要有80%完成馆藏档案目录数据库建设;从服务城乡建设、服务政府与公众出发,抓紧建立地下管线综合数据库、建筑信息数据库、城市规划审批成果数据库、声像资料数据库等各种档案基本数据库;有计划的开展馆藏档案数字化工作,有步骤地开展城建档案电子文件的接收工作;积极开展数字城建档案馆的建设,建成几个数字城建档案馆的示范点。

(五)加强地下管线档案管理与利用服务

进一步贯彻执行《城市地下管线工程档案管理办法》(建设部令136号),加强本行政区域内城市地下管线工程档案的管理工作,把地下管线档案的验收、移交与报送工作,纳入工程规划、建设管理审批程序,统一接收和集中管理全市的地下管线工程档案,不断提高地下管线档案的进馆率。积极参与、协助开展城市地下管线普查普测工作,利用现代化手段,建立城市地下管线档案信息管理系统,实现对地下管线综合、动态的管理。积极向政府和社会提供地下管线档案信息的查询服务工作,充分发挥地下管线档案信息的作用,减少地下管线事故的发生,努力把城建档案馆(室)建成城市地下管线档案信息中心。

(六)档案信息利用与社会服务

服务是提高城乡建设档案工作生存与发展活力的根本手段。积极开展面向政府和社会的提供利用服务,以“服务”为立馆之本,拓展服务领域,创新服务方法,提高服务水平,建立多渠道、多途径、多形式的城建档案服务利用体系。紧紧围绕城乡规划、建设和管理业务,深层挖掘城乡建设档案所蕴藏的丰富信息,开展城乡建设各类信息与数据的汇总统计,为城乡建设提供各种基础信息;主动提供声像、编研、扫描等各种形式的服务;积极举办城市规划展、城乡建设成就展等活动,大力宣传城乡规划、建设和管理的成就。通过优质的服务,体现城乡建设档案工作的存在价值,提升城乡建设档案事业的地位。

(七)科研与标准建设

发挥城乡建设档案专家和建设(规划)专家的作用,开展一批学术研究课题,促进城乡建设档案科研和学术交流。建立城乡建设档案科研成果激励机制,开展城市建设档案科研成果评审工作。抓紧制定《建设档案业务管理规范》、《建设电子文件元数据标准》等城乡建设档案工作系列标准,逐步完善城乡建设档案工作标准。

四、保障措施

(一)充分发挥各级建设或规划行政主管部门管理城乡建设档案工作的职能,积极开展业务指导、执法检查、业务培训等活动。

(二)积极、稳妥地推进城建档案馆内部管理机制的改革,调动职工积极性,激发城乡建设档案事业活力。

(三)研究和制定鼓励、扶持城市建设档案馆事业发展的政策。各级政府要加大对城建档案馆的经费投入。

(四)全面提高干部队伍素质,广泛吸引专业人才和管理人才;建设好省一级城建档案管理部门管理干部队伍,为城市建设档案事业的发展提供人力资源保障。

(五)开展对城建档案馆现状评估和实行分级分类管理的调研。

第二篇:档案事业发展“十一五”总结和“十二五”规划

开远市档案事业发展“十一五”情况总结

和“十二五”规划设想

一、“十一五”期间全市档案事业发展概况 “十一五”期间,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省、州档案业务主管部门的指导、帮助下,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市委、市政府的工作大局,以“依法治档、科技兴档、强化服务、发挥效益”为目标,扎扎实实地开展好工作,为服务全市经济和社会事业发展,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发挥了重要作用,较好地完成了“十一五”规划目标任务。

(一)领导重视,档案事业显著发展

在市委、市政府领导的重视和支持下,“十一五”期间全市档案事业得到了显著发展。市政府每年都将档案事业经费列入财政预算,明确分管档案工作的市级领导,经常听取档案工作汇报,并出台相关政策,帮助和协调解决档案工作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据统计,“十一五”期间,市财政拨付专项资金30多万元,用于档案密集架及档案管理办公设施设备建设,为档案事业的发展提供了有效的资金帮助和支持。市直各单位和各乡(镇)处也都重视档案工作,明确分管领 导和专(兼)职档案管理人员。“十一五”期间,有20 余家机关、企事业单位达到星级管理,市档案馆达到四星级档案馆,促进了全市档案工作整体水平提高。

(二)依法治档成效显著

深入贯彻实施《档案法》、《档案法实施办法》和《云南省档案条例》,每年都开展档案行政执法检查,加大对档案法律法规的宣传贯彻贯彻执行力度,近二年来,通过检查,对六家单位下达整改通知书,收到很好的效果,档案工作逐步步入法制化轨道。

(三)档案基础业务建设不断强化

以制度化、规范化、现代化为目标,认真抓好各项档案基础业务建设工作。

1、按照《机关档案工作业务建设规范》、《归档文件整理规划》等,认真贯彻国家档案局8号令,全面加强机关档案工作。

2、突破档案工作新领域,开展社区、民营企业、家庭建档工作。

3、做好破产改制企业档案处置工作,先后到二级批站、市塑料厂、糖厂劳服公司、轻工食品厂、服装厂、养鸡厂、汽车配件厂、五交化公司等破产改制企业开展工作,整理接收 4千余卷档案进馆,防止国有 资产档案流失,使破产改制企业档案得到有效保管和利用。

4、做好农业农村档案工作,围绕开展新农村建设活动,努力做好档案服务工作,深入全市乡镇处开展工作,抓好林权制度改革、二轮土地延包换证档案工作,为全市村委会配备了铁皮档案柜。

5、加强民生档案工作。紧紧围绕民生工程,切实转变工作作风,深入涉及民生较多的劳动和社会保障局、民政局、教育局、卫生局等单位进行专题调研,开展民生档案建档监督指导,进而推动民生档案管理工作。

6、抓好建设项目工程档案工作。积极做好建设项目档案的监督指导和专项验收。使档案工作与建设项目同步管理、同步检查、同步验收。“十一五”期间组织对红磷公司、水泥红河有限公司、大唐电厂等企业技改项目工程档案评审验收,为企业提供档案服务。参与了远近冲水库、勒白冲水库除险加固工程验收。

7、主动介入全市中心工作。在人少事多的情况下,抽调人员参与全市的中心工作,为小龙潭五期搬迁扩建、乡村旅游、林改工作等提供档案服务。2006年组织清理首届中国武术节档案612卷,并全部接收进馆。

(四)市档案馆基础设施全面加强,档案资源进 一步得到整合及开发利用

1、积极筹措资金,改善档案保管及办公条件。针对市档案馆库容量饱和实际,积极向市政府反映,得到了市政府的关心重视,划拨30余万元专项资金,安装了档案移动密集架180余立方,购置了办公桌椅、电脑、复印机、数码照相机、打印机等设施设备,极大改善了档案保管及办公条件。

2、积极推进档案馆库建设。树立项目意识、机遇意识,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全力做好馆库建设前期准备工作,按照省、州要求,完成了开远市档案馆建设规划编制上报工作,落实档案馆建设用地五亩,协调土地、建设、发改、环保等部门完成了项目立项、土地预审、勘测定界、选址意见、建设用地许可、环评等工作,确保档案馆建设项目的有序推进。

3、档案安全保管。“十一五”期间,加大综合治理、消防、内保、安全工作,制定了档案局(馆)应急预案,每年开展档案安全检查,无任何安全事故发生。

4、档案资源建设得到加强,开发利用成效显著。“十一五”期间,接收各类档案9789卷(件),实物档案21件,声像档案15盒,截止2010年11月开远 市档案馆共保存档案30554卷,5506件,资料3402册。馆藏档案结构不断改善,内容得到丰富。完善服务功能,“十一五”期间共接待查档者1717人次,利用档案8836卷(件)次,摘抄复印9545页,利用资料1029人次。较好地发挥了档案信息资源的作用,为全市编史修志、工作查考、经济建设及社会各方面工作提供了大量档案信息,取得了很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五)档案干部队伍建设得到了新加强

随着新时期档案工作的进一步深化,鼓励在职干部参加学历教育和职业能力教育,实行持证上岗,精心组织,做到每年都举办档案业务培训班、专业档案培训班等,据统计“十一五”期间共培训352人次,极大地提高专兼职档案人员的业务素质。

(六)存在主要问题

总体分析我市档案工作存在的不足与问题,主要表现在:一是档案基础设施仍然薄弱,市档案局(馆)搬迁到为民楼只有386平方米,不能满足我市政治、经济、社会各项事业发展的需求;二是管理体制不顺,人员编制偏少,致使许多工作无法开展;三是档案信息化建设总体滞后;四是档案工作创新力度不够。

二、开远市档案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 “十二五”规划是深入实践科学发展观、着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五年,编制“十二五”规划是当前档案行政管理部门的一项重要工作,为科学谋划“十二五”时期档案事业的发展任务,做好我市“十二五”档案事业发展规划编制工作,推动档案事业又好又快的发展。档案工作继续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人为本,关注民生,紧紧围绕我市的中心工作,突出重点,服务大局,结合我市档案工作实际,制定“十二五”档案事业发展规划。

(一)指导思想

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党的十七大精神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深入分析现阶段全市档案事业的总体形势,着力解决影响档案事业发展的主要问题,科学规划,抢抓机遇,解放思想,破除旧观念,坚持改革开放,大胆创新,努力实现我市档案事业更好更快发展。

(二)总体目标

努力提高全市档案工作的整体水平,拓展档案工作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的广度和深度,建设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具有地方特色的档案事业体系。同时,档案馆管理水平要更上一个台阶,要按照“五位一体”的要求,真正把档案馆建成档案安全保管基 地、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档案利用中心、政府政府信息查阅中心、电子文件中心。开展档案信息化建设,晋升国家二级档案馆。

(三)主要任务

1、档案馆(库)建设。

档案馆是衡量一个城市(地区)和国家文明程度、管理水平和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尺之一。抓住国家对中西部地区县级档案馆舍建设给予扶持政策的机遇,在今后5年中,争取在“十二五”规划的第二年全面建成符合国家《档案馆建筑设计规范》要求的档案新馆,新档案馆以“现代化的开放型公共档案馆”为目标,按照要求建设,建筑面积4531平方米,包括档案库房、业务技术用房、查询阅览服务用房、教育展览用房、办公用房和辅助用房等功能用房。

创建国家二级档案馆。按照国家综合档案馆等级评定办法,制定详细规划、争取领导支持、动员各方面力量,力争在迁入新馆后创建成国家二级综合档案馆。

2、档案资源建设。

根据历史和现实需要合理确定档案收集范围,力争馆藏档案数量增加2倍以上。有重点、有计划地采集和征集有参考和凭证价值的珍贵档案,丰富和优化 馆藏,适应各方面利用档案的需求。

加大档案资源建设力度。按照有关规定,各级机关保存十年的档案全部接收进馆;加强对各类有参考和凭证价值档案、地方特色档案的收集,有重点、有计划地征集散失在外的珍贵档案,进一步丰富和优化馆藏,形成基本满足社会各方面利用需求的档案资源。

科学整合档案资源。以服务民生为重点,丰富馆藏档案门类。要建立地方名人、重大活动(重大事件)、党和国家领导人视察、名优特新产品等专题档案库;建立专门档案不少于10种,其中涉及人民群众权益的婚姻档案、林权制度改革档案等专门档案不低于30%。

3、“两个体系”建设。

构建“覆盖人民群众的档案资源体系,方便人民群众的档案利用体系”,是档案部门进一步解放思想,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的重要理论创新和重大实践活动。在推进“两个体系”建设过程中,以档案信息化为推手,向目标不懈努力。

进一步加快档案信息网站建设。提高档案信息查询检索、网络传输、资源共享的水平。不断完善档案馆网站建设,加大档案信息发布力度,为社会公众提供便捷的网络化服务。建立档案目录库。实现馆藏档案案卷级目录、文件级目录机检,部分专题目录机检,完成对珍贵的、利用率高的纸质档案和音像档案的数字化工作。

十二五期间,档案馆要配备电子档案管理设备,收集已形成的电子文件和其他电子资料。基本实现纸质文件与同内容电子文件同时移交。

4、档案法制建设。

认真宣传贯彻档案工作的“二法一条例”和各项规章、行业标准,增强全社会档案法制意识,把“二法一条例”列入普法教育考试。

加大档案行政执法检查力度,依法整理和移交国家档案,对不依法整理移交档案的单位或个人,应限期整改,情节严重的要依照《档案法》进行行政处罚和对有关个人进行行政处分。

5、档案人才队伍建设。

档案事业的发展关键在于档案干部队伍的整体素质,在今后五年中,要坚持以人为本,以才兴业,进一步优化档案干部队伍结构,按照政治坚定、求真务实、开拓创新、勤政廉政、团结协调的要求,深入持久地开展创建学习型、创新型、服务型活动,采取自学、参加培训等方式,继续加强对档案局(馆)工作人员的编研利用,计算机应用,现代化管理技术等方 面的教育,不断提高自身的理论水平和业务技能,把全市档案干部队伍培养造就成适应档案事业发展需要的高层次人才和专业人才。

完善档案人员持证上岗制度,继续开展档案人员专业培训。推进全市机关、团体、企事业单位专、兼职档案人员档案专业培训工作,确保持证上岗率95%以上。

(四)保障措施

1、把握大局,突出重点。

树立大局意识,明确档案工作在建设经济中的地位、作用和优势,自觉主动地将档案工作与市中心任务、大局工作联系起来,主动融入,主动呼应,抓住机遇,加快发展。按照突出重点、有的放矢的方针,突出重点任务、主要方向,使规划在解决实际问题、加快推进档案事业科学发展发挥更大作用。

2、加强领导,加大投入。

依照《档案法》的要求,积极争取党委和政府 加强对档案工作的领导,将档案事业发展列入全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二五”专项规划,加强对档案事业人、财、物的投入,保证市档案馆库建设资金和档案数字化建设和档案资源建设经费,将档案事业经费列入财政预算,并有合理增长。积极与 财政部门沟通,将规划编制工作所需经费纳入每年部门预算,保障规划经费落实到位。

3、改革创新,统筹协调。

创新工作亮点。拓展服务领域,实现分类指导,围绕我市档案事业发展需要,有针对性地加强对机关、企事业单位档案以及涉农、社区、重点工程、科技等领域的档案工作,加强对非公企业档案工作的引导和服务,开展新领域档案工作的探索和实践。

4、强化责任,确保落实。

各科室要认真研究,理清思路,提出本科室负责的与规划相关的目标、重点、对策和措施。保证档案工作层层有人抓,问题和困难项项有对策,确保规划的顺利实施。

三、开远市档案局2010年工作情况

开远市档案局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省、州档案部门的关心帮助指导下,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围绕市委、市政府的中心工作和工作大局抓服务、搞建设、谋发展,夯实档案工作基础。

(一)认真谋划好2010年工作

紧紧围绕市委、市政府中心大局和上级业务部门对2010年工作的部署和要求,进一步理清工作思路,结合实际,认真谋划2010档案工作。

(二)抗旱救灾捐款

开远持续干旱,造成百年不遇的特大旱灾,影响范围广、持续时间长,部分地区人民饮水困难,农作物大量减产甚至绝收,人民的生产生活受到极大影响。在全市上下紧急抗旱救灾的关键时刻,我局在职、离退休党员、干部职工,积极响应号召,充分发挥中华民族“一方有难,八方支援”传统美德,积极行动起来,向灾民伸出援助之手。勇跃捐款,尽已所能,捐助一份爱心,共捐款2230元。同时结合工作职责,下发了《关于在抗旱救灾工作中做好档案室工作的通知》对抗旱救灾工作档案收集整理归档提出要求,为今后历史研究,和应对旱灾积累宝贵财富。

(三)党风廉政建设

市档案局馆召开党风廉政建设大会,传达贯彻全市党风廉政会议精神,并原文学习党风廉政建设目标责任书。局领导就党风廉政建设的实际,提出了2010年局馆党风廉政建设的主要任务。

(四)推行效能政府建设 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进一步加强我局自身建设,全面推行行政绩效管理、行政成本控制、行政行为监督、行政能力提升为主要内容的效能政府四项制度。

为做好“效能政府四项制度”,我们召开干部职工大会,进行动员和安排部署。通过健全机构、制定方案、明确相关要求全面铺开推行效能政府四项制度工作。制定了《开远市档案局推行效能政府四项制度实施方案》和《开远市档案局行政绩效管理制度工作方案》、《开远市档案局行政成本控制制度工作方案》、《开远市档案局行政行为监督制度工作方案》、《开远市档案局行政能力提升制度工作方案》。

(五)政风行风民主评议

为加强作风建设、效能政府建设,提高服务水平,促进行政能力提高,我局认真开展民主评议政风行风工作。成立了领导小组,对政风行风民主评议工作予以安排部署,制定了《开远市档案局2010年民主评议工作实施方案》。

为使评议工作真正达到发现问题、切实解决问题的目的,向各单位发出开远市档案局政风行风民主评 13 议表,恳请对我局信息公开、依法办事、服务质量、廉洁自律和制度建设等方面进行评议、提出宝贵意见和建议。截止6月13日,共收到对我局政风行风的评议56份,意见建议2条。从评议的情况看,我局政风行风的总体情况是好的:一是认真履职;二是切实搞好服务;三是努力提高工作效率;四是坚持政务公开;五是加强党风廉政建设。

(六)创先争优活动

自开展创先争优工作以来,我局以邓小平党建理论和“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市委创先争优会议精神,按照全市的总体部署,紧紧围绕全市中心工作,结合本局实际工作,加强党的思想、组织、作风建设,为档案事业的发展提供了组织和思想保证。

(七)档案馆搬迁

档案馆搬迁工作量大,任务重,工作非常繁锁。为了抢时间争速度,又快又好地完成搬迁任务,我们制订周密的搬迁方案,严密组织,精心实施,确保档案安全。先后多次召开会议,做到思想统一,责任到人,明确了新馆搬迁工作的目标、时间要求、搬迁步骤、工作方法、力量组织和主要任务等。

为加强档案的安全保密工作,在搬迁过程中,做到不丢失、不泄密,两次邀请部队官兵70余人次协助搬迁工作,确保搬迁途中万无一失,期间没有发生档案等物品丢失或损坏,基本上达到了科学、快捷、安全搬迁的预期工作目标。

(八)档案业务监督指导

服务是档案工作永恒的主题。业务指导工作在服务中实施监督,在服务中体现指导。随着形势的发展,业务指导从机关、国有企业向各个领域、各个方面、各个层次全方位拓展。

继续开展星级达标工作。深入机关、企事业单位开展档案业务指导,上半年共到20多家单位开展了工作。组织评审组对开远市地税局、检察院档案管理进行五星验收。

与时俱进,推动档案业务指导工作的创新,主动介入全市的中心工作。在人少事多的情况下,抽调人员参与全市的中心工作,为乡村旅游、移民搬迁、民生等工作提供档案服务,尽到档案部门的职责。

(九)档案执法检查

为了促进我市档案事业健康有序发展,精心组织,科学安排。五月初,发出开档发〔2010〕03号文件,15 确定了列入本次档案执法检查的范围,明确了执法检查的内容,制定了切实可行的检查方法和步骤。市档案局与市人大、市法制办组成联合检查组,于9月2日——9月3日,分两个组抽20家单位进行档案行政执法检查。检查的主要内容分三个方面:一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法》、《云南省档案条例》的学习、贯彻执行情况;二是档案工作情况;三是档案安全保管情况。

通过此次检查,对五家机关单位下达整改通知书,进一步强化了各立档单位依法管理档案、合理利用档案的意识,有效的促进了档案工作的健康发展。

(十一)档案馆基础业务工作

搞好档案开发管理利用,发挥信息资源作用。不断改善馆藏结构,丰富馆藏内容,完善服务功能。积极开发档案信息,为政务公开、市民解决待遇等提供优质档案服务,1至10月共计接收档案209卷、现行文件164件,接待利用166人次,利用档案333卷,复印资料706份。

在经费紧缺情况下,想方设法,增加设备,购置电脑4台,打印机2台,刻录机1台,复印机一台,为开展档案数字化建设作准备。

(十一)抓好档案馆建设项目 积极推进馆库建设。树立项目意识、机遇意识,结合档案馆功能建设需要,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积极主动向上级档案部门及有关单位联系协调,完善项目材料,主动向市政府领导汇报,与发改、城建、土地、环保部门联系,完成了项目立项、土地预审、勘测定界、选址意见、建设用地规划、环评等工作,确保档案馆建设项目的有序推进。

四、2011年工作安排

2011年是档案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的开局年,全市档案工作总体思路是:紧紧围绕市委、市政府的中心工作,继续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以加强档案两个体系建设为重点,以强化服务、转变方式、科学发展为原则,面向民生、创新机制,突出重点、务求实效,全面开创档案工作新局面。

(一)围绕中心,搞好服务

要树立超前服务和主动服务的思想,切实为市委、市政府的中心工作做好参谋助手,为领导决策提供及时有效的参考依据。

1、积极配合做好重大项目工程验收建档工作的跟踪指导。

2、切实抓好企业档案工作跟踪服务。

3、继续加强对农业农村档案工作的开发、管理与指导。

4、扎实做好档案服务民生工作。重点督促、指导各单位对专业档案、特色档案的建立与开发。积极广泛地向社会接收、征集涉民档案资料,建立民生数据库,为广大人民群众服好务。

(二)加快档案馆的建设

以丰富馆藏、提高公共服务能力为重点,搞好馆舍建设、馆藏建设、信息化建设,使之成为档案安全保管基地、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档案利用中心、政府信息查阅中心。

1、继续抓好档案馆建设项目工作。

2、继续档案征集工作。尤其是对重大事件、重大活动、重点工程,着名人物等档案的收集、整理、建档。

3、依法接收到期档案,特别是各专业主管部门在职能活动中形成的专业档案。将改制企业和撤并机构档案及时的进馆。

4、完善数字化档案馆的基础工作,把馆藏档案的整理、编目与保管等基础工作做强、做实。

(三)从实际出发完善业务规范,加强执法建设 坚持执法检查和业务指导相结合的原则,实现档案执法检查经常化和制度化。

1、组织开展每年一次档案行政执法大检查。

2、会同执法部门和上级档案部门,搞好档案法制宣传活动。

3、加强对基层档案人员的专业知识、法律知识和档案数字化知识的培训工作。

(四)以人为本,创新观念,加强档案干部队伍建设

坚持完善学习制度,不断强化干部的学习力。把学习作为工作的第一需要,用科学发展观武装头脑,让干部善于学习、善于思考,善于把理论知识与档案工作相结合。以静态学习和动态学习相结合的方式来进一步增强干部的政治意识、大局意、责任意识、服务意识、廉洁自律意识。

开远市档案局 二○一○年十一月八日

第三篇:南宁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南宁市民政事业发展十一五规划的通知

南宁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南宁市民政事业发展十一五规划的通知

(2006年9月26日南宁市人民政府南府发〔2006〕100号)

各县、区人民政府,各开发区管委会,市直各委、办、局(公司):

《南宁市民政事业发展十一五规划》已经市人民政府常务会议审议通过,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组织实施。

南宁市“十一五”民政事业发展规划

为了促进民政事业持续、健康、协调发展,使民政工作更好地服务全市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结合全市民政工作实际,编制《南宁市民政事业发展“十一五”规划》。

一、“十五”南宁民政事业发展情况“十五”期间,我市各级民政部门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在自治区民政厅的指导和大力支持下,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自觉服从和服务于党的中心工作和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解放思想,与时俱进,求真务实,扎实工作,较好地完成了“十五”计划确定的目标,为促进全市经济社会的持续、协调、快速健康发展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一)城乡社会救助体系进一步完善——进一步完善自然灾害救助制度。市、县普遍建立了自然灾害应急救援机制,有效保障了救灾工作有序进行。加强救灾物资储备体系建设,初步建立了救灾物品储备制度,有效提高了灾害应急救援能力。进一步完善救灾工作分级管理、救灾款分级负担的管理体制,救灾资金得到有效的落实,确保了灾民有饭吃、有衣穿、有房住,实现了灾区社会稳定。建立南宁市慈善总会和捐赠物资接收点,开展“扶贫济困送温暖捐助月”及“冬衣暖人心”等捐助活动。——建立和完善了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各级民政部门建立了“低保”工作机构,落实了编制,配备了人员,落实低保资金。2003年10月市政府印发了《南宁市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办法》,低保工作实现了动态管理下应保尽保、分类施保。同时建立新型救助机制,2003年10月市政府印发了《南宁市城市居民临时困难救助暂行办法》,使遭遇重大疾病、突发性灾祸及子女上学而造成临时生活困难的低保对象、低收入家庭得到了救助。2005年11月南宁市人民政府颁布施行《南宁市城市医疗救助办法》;全市筹建“慈善爱心超市”57个;在市社会福利医院开设“爱心门诊部”,解决困难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认真实施农村特困户救助。组织开展农村特困户调查核实、审批发证、实施款物救助工作,定期救济与临时救济相结合,切实保障农村特困户的基本生活。2005年8月1日,《南宁市农村医疗救助实施办法》颁布施行,使农村弱势群体发生大病得到相应的救助。——制定和实施农村五保供养制度。明确了五保供养的标准和办法,使全市五保户的供养工作得到较好的落实,基本做到了按月兑现五保对象供养款物,“确保每人每年不少于365斤米、12斤油、360元定补金”的标准,五保对象的基本生活得到了保障。2003年以来,全市创办五保村561个,入住五保对象3699人。——实施城市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制度,2003年8月1日起,南宁市收容遣送站更名为南宁市救助管理站,完善了救助站内部管理制度,实现了流浪乞讨人员从收容遣送向救助管理转变,依法实施救助。2003年8月至2005年共救助人员6572人;2005年投入45万元对南宁市流浪儿童保护教育中心进行维修改造;2004年和2005年两届“南博会”期间,市救助管理站、市社会福利医院、市社会福利院等单位加大救助工作力度,救助人员2117人。

(二)基层民主政治建设进一步推进——完善基层民主政治建设,全面推行群众自治制度。依法完成了两届村委会和社区居委会换届选举工作。乡镇政务公开、规范管理取得新的进展,农村村务公开稳步推进。2005年,南宁市共有84个镇、15个乡、3个民族乡、21个街道办事处;村委会1393个,社区

居委会335个。——改革城市基层管理体制,推进社区居委会建设。初步形成了党委政府领导、民政部门牵头、有关部门配合、社区居委会主导、社区居民广泛参与的城市社区管理新体制。拓宽社区服务领域,创新服务形式,创办服务实体,开发社区就业岗位,帮助下岗失业人员和困难群众在社区就业和再就业。以创建文明社区为重点,全面推进社区建设。——抓好乡村办公用房建设。从2002年以来,市财政投入乡村办公用房的补助资金1066万元,兴建215个乡村办公用房建设项目,有效解决了部分乡村无办公用房或办公用房简陋的问题。争取到1000万元国债,城区财政配套1961万元,支持全市30个社区服务基础设施项目建设。

(三)社会福利事业进一步发展——大力推进社会福利社会化。加快社会福利社会化步伐,鼓励和发展社会力量采取独资、合资、合作等形式创办社会福利事业提供政策上的支持,为推进社会福利社会化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社会福利机构为补充,探索国家倡导资助、社会各方面力量积极兴办社会福利事业的新路子,促进社会福利事业健康有序地发展。——实施老年服务“星光计划”。自2001年8月启动“星光计划”以来,至2004年南宁市共建设“星光计划”项目185个,初步形成社区居委会有站点、乡镇有综合性老年服务机构的老年人福利服务网络。——实施“残疾孤儿手术康复明天计划”。2004年和2005年,全市共有146名残疾孤儿入住定点的自治区人民医院进行手术治疗并康复。——彩票发行有了新的突破。2001年至2005年,全市发行福利彩票3715万元,为我市筹集社会福利公益金734万元。2005年6月“中福在线”视频彩票销售大厅开业,至年底销售362万元,筹措福利金87万元。

(四)优抚安置政策进一步落实——双拥工作扎实开展。2004年,我市

第三次荣获“全国双拥模范城”、第五次荣获自治区级“双拥模范城”称号。2005年,市委、市政府和南宁警备区通报表彰了7个双拥模范县(区)、2个双拥先进县、“四个十佳”、100个模范单位、99个先进单位和161名先进个人。——着力抓好抚恤优待工作。认真落实《军人抚恤优待条 例》,改革优待金统筹办法,将优抚对象优待金纳入财政预算,确保优待金的发放,优待标准达到当年农民人均纯收入70%以上;从2002年7月起,提高重点优抚对象抚恤补助标准,并建立了抚恤补助标准自然增长机制。——推进退役士兵安置改革。实施了指令性安排工作与自谋职业相结合的安置办法,落实城镇退役士兵自谋职业优惠政策,鼓励城镇退役士兵自谋职业,促进了安置工作的落实。投资170万元为两个干休所修建花园式大院。南宁军供站正规化建设取得新成绩。

(五)民间组织管理进一步发展围绕“稳步发展,巩固提高”的目标,全面完成民办非企业单位复查登记工作,认真贯彻落实《基金会管理条 例》,着力抓好公益民间组织和农村专业经济协会的培育发展,积极推进专业类、行业和服务类民间组织的发展,初步形成了门类齐全、层次不同、覆盖广泛的民间组织体系。到2005年全市共有社会团体666个,其中市本级263个;有民办非企业单位681个,其中市本级280个。

(六)行政区划和地名工作取得显著成效——行政区划调整顺利实施。2001年,南宁市撤销郊区,调整行政区划。2003年6月,原南宁地区所辖上林、马山、隆安、宾阳、横县划归南宁市,至此,南宁市设有7个县5个城区。2005年3月,撤销市辖邕宁县建制,南宁市行政区划由7个县5个城区调整为6个县6个城区。2005年7月,全市各县区共撤并乡镇27个,全市乡镇由129个变为102个。——扎实做好地名设标工作。2001年,在全市500多条 街、路、里、巷设置2700多块符合国家标准的新路牌,成为全国首个路牌一次性全部过渡到国家标准的城市。2004年以来,为迎接“南博会”,实施全市路名路牌整治工作,对市区地名汉字拼音进行规范标注。采用“市场运作,企业捐建”的创新方式,对58条 亮化道路的新式国家标准路名标牌更新设置;对埌东区域等14条 主要道路更新设置了新式国家标准路名标牌。在市区道路更新设置新式国家标准路名标牌共2000座。

(七)专项行政事务管理工作有了新的发展——认真贯彻落实《收养法》,规范了收养行为,保护合法的收养关系,维护收养关系当事人的合法权益。——殡葬事业有了新的发展。在全市开展殡

葬改革管理、移风易俗、提高火化率的宣传活动;加大执法力度,打击殡葬违法违规行为。2005年2月,市殡仪馆火化车间搬迁项目竣工启用。组织力量对《南宁市殡葬管理条 例》进行了修订,市人大常委会审议通过并上报自治区人大批准,2005年9月1日起施行。——婚姻登记规范化。贯彻《婚姻法》和《婚姻登记条 例》,抓好婚姻登记体制改革,实现了由婚姻登记管理到婚姻登记服务的转变,保障了婚姻当事人的合法权益。2005年全市完成婚姻登记体制改革,全市12个县(区)的婚姻登记全部集中到县(区)民政部门的婚姻登记处办理。按照自治区民政厅要求,2005年10月1日起南宁市的涉外、涉港澳台、涉华侨和出国人员婚姻登记业务移交到自治区民政厅涉外婚姻登记处办理。

(八)老龄事业稳步发展认真贯彻《老年人权益保障法》,依法维护老年人的合法权益。贯彻执行老年人各项优待政策,2001年以来,为全市老年人办理了4万多本《高龄老人优待证》;免费办理“医疗保健爱心卡”1万多张。开展各项敬老慰问和“送温暖”活动,组织慰问百岁老人、特困老人、灾区老人和贫困企业特困老职工等近1000人。组建老年文艺团体,举办各种老年人文艺调演、汇演。2004年表彰老龄工作先进集体35个、先进个人40个、先进老年人协会24个。

二、“十一五”我市民政事业发展面临的形势随着经济社会发展进入新阶段,社会问题和社会矛盾越来越突出。特别是人均GDP达到1000美元后,社会阶层分化加剧,社会利益关系更加多样;人民群众的民主法制意识增强,政治参与的积极性不断提高;各种文化思潮涌现,收入分配差距扩大,对社会和谐和稳定带来极大的挑战。民政部门作为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职能部门,任务越来越重,民政事业发展将面临严峻的挑战,也是良好的机遇。

(一)完善城乡困难群众社会救助保障体系的任务更加繁重。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弱势群体的救助、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等问题越来越突出,特别是国有企业改革进入攻坚阶段,下岗失业人员增加,城市部分群众的生产、生活将面临更多的困难,农村低收入群体有所扩大,贫困问题更加突出。如何建立适应新形势下的城乡困难群众救助制度和保障体系将是摆在政府面前的一个非常紧迫的现实问题。

(二)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需要进一步完善。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化和政府职能的转变,单位功能的剥离以及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人口流动的加剧,“单位人”将逐步转变成为“社会人”。这就要求尽快建立新的社会组织体系,加强民间组织管理,加快社区建设,发展社会福利等。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将是摆在政府面前的一项新课题。

(三)人口老龄化的趋势越来越明显。目前所面临的困难是老年福利服务设施建设相对滞后,与全市经济社会发展不相适应。随着“4∶2∶1”家庭结构的形成,原来以居家供养为主的养老格局将逐步被打破,也给社会养老工作带来新的问题。解决老龄人口问题,完善老龄工作机构,发展老龄事业,实现老龄事业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已经成为一项非常紧迫的战略任务。

(四)民政事业投入不足。目前还存在保障面较小,基础设施薄弱,部分民政业务经费得不到有力保障。

(五)民政法规建设相对滞后。建立和完善民政法规建设仍是一个十分紧迫的问题。

(六)民政自身建设有待进一步加强。主要是民政干部编制不足,与发展着的民政事业不相适应。民政干部的思想观念和意识与新形势下民政事业发展的要求不相适应。民政干部依法行政的意识和能力需要进一步增强和提高。在清醒认识民政事业发展所面临严峻形势的同时,也要看到发展的有利条 件:

(一)随着科学发展观的树立与贯彻落实,以及和谐社会的构建,人的全面发展将被融入发展战略和发展实践的核心,民政事业的发展将会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和支持,民政事业的战略地位将会得到显著提高。

(二)随着政府职能逐步转向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更加有利于统筹民政事业发展,民政事业发展的制度保障将更加有力。

(三)随着国民经济的快速增长,财富的不断增加,将会为民政事业发展创造比以前更加雄厚的物质条 件。

(四)随着人们的消费结构进入更高层次,城乡居民享受良好的福利服务、参政议政等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更加旺盛,人们对民政事业发展的有效需求将明显增强,也将为民政事业发展拓展了更广阔的空间。

(五)随着市场在民政事业资源配置中的作用不断增强,必将进一步推动民政事业运行机制的改革,束缚民政事业发展的体制障碍

被打破,民政事业发展的活力将得到更大激发。

三、“十一五”我市民政事业发展的指导思想、目标和任务“十一五”我市民政事业发展的指导思想: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牢固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保障人民群众基本生活权益和民主政治权利,促进社会公平、维护社会稳定、推动社会进步为基本目标,进一步完善社会保护和社会稳定政策,建立健全社会安全网,强化社会政策化解社会矛盾的作用,建立良好的社会诚信关系,降低危害公共安全事件发生的风险,建设更加文明和谐的南宁。“十一五”我市民政事业发展总体目标是:通过实施社区基础设施建设工程、城乡社会福利基础设施建设工程、城乡特困群众“安居工程”、地名公共服务工程与“数字民政”工程为载体,实现更加完善的社会保障救助体系、更加健全的社会管理体制、更加优质的社会福利服务、更加扎实的优抚安置工作、更加规范的社会事务管理的总体目标,更好地为促进南宁的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实现富民兴桂新跨越、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大局服务。根据上述指导思想和总体目标,“十一五”我市民政事业发展的主要任务是:

(一)构建完善的社会救助体系,充分发挥社会稳定器作用——建立和完善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进一步完善城市“低保”法规,使城市“低保”工作实现规范化、制度化、法制化。按照“分步实施、分类施保、积极稳妥、逐步推进”的原则,全面实施农村“低保”制度,到“十一五”期末,实现城乡一体的社会保障,做到应保尽保、分类施保。建立和完善新型的救助机制,切实解决弱势群体的实际困难问题。——完善灾害救助制度。建立和完善灾害紧急救援机制,规范灾害救助制度,全面提高灾害紧急救援能力。完善救灾工作分级管理体制,加强救灾资金管理,切实保障灾民基本生活。加强救灾物资储备系统建设,建立8000㎡市级抗灾救灾储备中心,各县区建立救灾物资储备仓库,与自治区救灾物资储备中心形成区、市、县三级救灾物资储备网络。规范救灾工作的三个规程,全面建立抗灾救灾应急救助机制,建立督查制度,实施项目管理。建立应对灾害、贫困的经常性社会捐助制度。——完善农村五保户供养制度。全面落实农村五保供养政策,继续抓好乡镇敬老院、五保村建设管理和五保户住房的建设维修,着力解决农村五保户住房难、生活难、医疗难等问题。进一步落实五保供养政策,按照自治区规定的“每人每月30元定补金、1斤油和30斤大米”的标准按月兑现五保对象供养款物。——完善建立城乡住房救助制度。在城市,建立覆盖低保对象的廉租房制度。在农村,实施特困人群“安居工程”,探索以灾民新村、五保村与安居工程为主要内容的特困群众住房救助制度。——完善城乡医疗救助制度。建立完善城乡特困群众的大病医疗救助制度,为城乡低保对象、特困户和农村五保户提供必要的社会医疗救助。进一步完善南宁市城乡医疗救助,建立城市慈善医院,切实解决城市困难群体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规范城市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救助制度。完善救助管理体制,规范救助行为。为流浪儿童实施关爱救助,提供良好的救助保护条 件。扎实做好“南博会”期间救助管理工作。

(二)加强基层民主自治建设,创新基层社会管理体制——培育和发展社会组织。适应发展市场经济和政府转变职能的需要,打破以“政府—单位—个人”为特征的垂直统一的管理模式,建立健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培育和发展社团、行业组织和中介组织、志愿团体等,参与社会管理,为社会成员提供政府不便和市场不愿或不能提供的公共服务,逐步构建政府、非政府社会组织、企业相互合作的公共服务体系,扩大群众对公共服务的选择空间。在培育和发展社会组织的同时,进一步优化社会组织功能,加强规范引导和监督管理,加强社会组织能力建设,确保社会组织可持续发展。——完善村民自治。继续完善“四个民主”制度和“村务公开”制度,健全以村委会、村民会议、村民代表会议、村务公开监督小组、村民理财小组为主体的村民自治组织体系,增强整体合力,提高村民自治的制度化和规范化水平。全市农村村民自治巩固率达到100%,规范化程度达到95%以上;乡镇政务公开率达到100%,规范程度达到85%以上。——大力促进社区发展。适应经济发展和社会转型需要,探索新的社区发展和管理模式,建立政府与非营利组织、企业在社区建设中的伙伴关系,把一部分政府可以不直接承办和企事业单位剥离出来的社会职能、服务职能交由社区承担,提高社区居民的自治程度,发挥基层自治组织协调利益、化解矛盾、排忧解难的作用,使社区成为加强社会管理和提供基本公共服务的平台。逐步推进社区功能和社区组织的实体化,推进社区管理网络化。加强社区党的组织建设,使之成为基层民主政治建设的领导核心。加强对社区的弱势群体保护,对公益性和营利性的两种不同类型的社区服务实体实行不同的政策予以区别对待,不断丰富社区服务的内容。——扩大社会管理的参与度。开展以创建“民主管理型、诚信文明型、服务保障型、平安温馨型、环境优美型、学习创新型”为主要内容的和谐社区活动,增强社会成员的自治意识和参与意识。通过培育公益民间组织、城乡志愿者队伍,让群众自我组织起来,加强社会融合,互相帮助,解决社会问题。——实施社区服务基础设施建设工程。全市12个县(区)各建设一个社区服务中心,每个社区建设社区服务站,形成“市——县(区)——社区居委会”社区服务网络,实现社区服务管理网络化。——加强基层政权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加强乡村基层政权和基层组织公共基础设施建设,不断改善基层政权和基层组织的办公条 件和工作条 件。——加强基层干部队伍建设。不断改善村委会、社区居委会专职工作人员待遇问题,建立和完善村(居)委会专职工作人员养老、医疗、失业等保险制度。

(三)完善社会福利服务网络建设,打造优质服务平台——加快老年福利事业发展。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问题,围绕“六个老有”的目标,依法维护老年人的合法权益。加强社区、农村基层老龄组织和老年人福利服务设施建设。建设市老年人活动中心、市老年公寓。落实老年人的各项优惠政策,建立和完善老年优待政策体系。在加强老年“星光计划”项目管理的基础上,逐步形成居委会有站点、街道有服务中心、乡镇有综合性老年服务机构的老年人福利服务设施网络,为老年人提供多形式、多层次、多样化的福利服务。——实施城乡福利设施建设工程。加大对农村五保村、乡镇敬老院、城市福利型养老院、城乡儿童福利院的维修建设支持力度,为社会最困难的群体建立起安全、可靠和稳定的社会福利服务网络。——加强社会福利机构管理。引入市场机制,推行市场化运作方式,参与市场竞争。实行法人实体化管理,实行自主经营、严格管理、规范服务。坚持内涵式发展方式,优化结构,盘活资产,提高福利机构的收养入住率,不断满足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社会福利服务需求,充分发挥国办社会福利机构的示范作用。——大力发展慈善事业。坚持以人为本的慈善工作理念,坚持“安老助孤,扶贫济困”的宗旨,坚持“依靠社会办慈善,办好慈善为社会”的方针,采取多种措施,拓展慈善工作领域,广泛筹募善款,做好助老、助孤、助医、助学、助教、救灾扶贫等慈善项目。健全慈善机构,完善慈善网络,发展慈善会员,扩大慈善队伍,不断提高慈善事业的整体水平。努力探索适合我市特点的慈善事业新路子,充分发挥慈善事业不可替代性作用,使之与民政工作相互补充、协调发展。——推进彩票发行工作。积极拓展农村乡镇市场,坚持逢圩销售与假日相对集中销售的网点销售模式;借鉴国外先进经验,大力开拓网点式销售,在市区及县城设立1000-2000个即开型福利彩票销售点;加大中福在线销售厅的宣传和营销,提高销售厅的发行日销量,力争在全市每个县(区)特别是100万人口以上的县设立一个销售厅。

(四)认真落实优抚安置政策,为国防建设服务——保障与维护优抚对象的合法权益。以贯彻落实新的《军人抚恤优待条 例》为契机,以保障与维护优抚对象合法权益为目标,以创建双拥模范城为载体,认真贯彻落实优抚政策,为国防建设服务。建立抚恤补助标准的自然增长机制。——改革和完善退伍士兵和军队离退休安置制度。建立和完善以自谋职业为主,重点对象就业安置为辅的多元化城镇退役士兵安置机制。进一步做好军队离退休干部安置管理工作,完善政策,推进军休服务管理社会化。——加强优抚安置事业单位建设和管理。加强和完善光荣院、军休所、军供站的管理,拓宽资金来源,提高服务质量。

(五)规范专项社会行政事务管理,提高依法行政能力——规范婚姻登记管理。规范婚姻登记管理,开展文明服务活动,提高服务质量和水平,维护当事人合法权益。着力解决婚姻登记机关基础设施建设、场所现代化建设

问题,实现婚姻登记信息化、规范化。——规范收养登记管理。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收养法》,加大宣传工作力度,依法保护儿童合法权益,切实做好收养登记工作。——规范行政区划管理。加强行政区划宏观研究,制定科学的区划调整规划,积极稳妥地推进行政区划体制改革。做好撤县设市、撤县设区工作。坚持依法治界。——实施地名公共服务工程。制定完善地名法规,理顺地名管理体制,健全地名工作机制;设置比较完善城乡系列地名标志;建立市、县二级地名信息库,提高地名公共服务能力,向社会提供标准规范的地名信息。——加大殡葬改革力度。继续推进殡葬改革,抓好殡葬事业基础设施建设,扩大火化覆盖面,提高火化率。计划投资1000万元建设市殡仪馆火化车间搬迁工程后续项目。——加强民政法规建设。建立和完善民政法规,力争建立市级民政执法机构和法规科室。

四、实现“十一五”规划的主要措施

(一)进一步完善以政府主导、部门协作、社会参与的民政工作新机制。民政工作属于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范畴,是一种涉及社会各部门的综合性工作,做好新时期民政工作,必须得到各级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必须得到政府各部门的积极配合和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因此,要完成“十一五”我市民政事业发展的总体目标,必须以政府主导、部门协作、社会共同参与的民政工作新机制,理顺各种关系,争取把民政事业的发展纳入当地社会发展计划,切实解决民政事业在发展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为民政事业发展营造一个良好的工作环境。

(二)坚持以财政投入为主,拓宽渠道,争取更多资金保障民政事业的发展。民政工作属于公共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民政事业费属于公共财政的支出范围,民政事业发展所需要的资金主要依靠各级政府拨款,发展民政事业必须坚持以财政投入为主,在整个公共财政框架中,调整财政支出结构,争取民政事业费支出占财政支出的比重逐年有所提高,着力解决民政事业在发展过程中出现的资金供需矛盾的问题。要充分利用好国家赋予民政部门的优惠政策,建立和完善社会福利彩票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探索福利彩票发行新办法,进一步规范福利彩票市场,扩大社会福利彩票发行,募集资金。

(三)以社会化为方向,建立充满活力的事业单位自我发展机制。要重视民政事业单位的建设,各类民政事业单位应根据各自业务不同的特点,深化改革,加强管理,建立健全内部激励机制和约束机制,逐步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增强自身活力,走自我发展的路子。福利企业要按照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全面走向市场;社区服务、老年福利服务等单位要转换机制,提高经营管理水平,成为独立核算、自主经营的法人实体;福利院、光荣院,在搞好内部服务的同时,要创造条 件,进一步向社会开放,实行有偿服务,提高两个效益。

(四)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努力推进两个转变。加强民政法制建设,完善民政法律法规。建立廉洁公正的执法队伍,加大执法力度,强化法律法规的监督检查,加大普法教育力度,实现工作方式以行政手段为主向依法行政为主的转变。转变职能,充分运用法律、行政、经济等手段加强宏观管理,把工作重点转移到制定发展战略、编制事业发展规划、制定规章制度、推广典型经验和实施监督检查上来,逐步由微观管理向宏观管理转变。

(五)加强民政干部队伍建设,提高民政干部队伍执政能力。高素质的干部队伍是民政事业改革与发展的组织保证。加强民政机构建设,落实编制,配备人员,从组织上保证民政工作的落实。要加强民政部门领导班子建设,注重培养和选拔年青干部,调整和优化干部队伍结构。加强干部培训工作,提高民政干部素质,降低民政部门的执政成本,提高民政干部的执政能力。建立统一的培训工作管理机制,完善定期轮训、岗位培训制度。强化职业道德教育,加强廉政建设,努力建设一支政治强、业务精、作风正的民政干部队伍。

第四篇:全国档案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

全国档案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

2011年02月10日 17:46

(国家档案局2011年1月14日印发)

“十一五”回顾

“十一五”期间,在党中央、国务院和各级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和关怀下,广大档案工作者积极进取,团结奋进,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国档案事业取得了长足的发展,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解放思想开拓创新,提出“三个体系”建设工作方针并积极贯彻实施;重视立法、加强执法、认真普法,档案法制建设不断完善;各级档案部门不断拓展服务领域,创新服务方式,档案利用服务成果显著;中西部地区县级国家综合档案馆建设项目正式启动、国家重点档案抢救和保护工作取得新进展;推动电子文件的规范化管理,档案信息化建设步伐加快;探索机关档案管理工作新机制,依法规范化、系统化管理企业档案工作,机关、企业事业单位和社会主义新农村档案工作得到新提升;开展重要档案异地备份工作,档案安全体系建设逐步落到实处;利用各种优质资源培训档案干部,档案干部队伍建设进一步加强;开展多层次、宽领域的档案外事活动,对外交流继续保持活跃;发挥舆论引导和监督作用,档案宣传工作硕果累累;实施绩效评估机制,完成全国档案事业发展综合评估。到“十一五”末,全国共有各级档案行政管理部门3154个;各级各类档案馆4077个,比“十五”末增长2%。馆藏档案39264万卷(件),比“十五”末增长39.9%。各级各类档案馆共接待利用者3000万人次,提供利用档案、资料8100万卷(件、册)。各级国家综合档案馆总面积473.3万平方米,已公开现行文件和政府信息公开查阅场所接待利用者450万人次,公开出版编研资料5050种、104000万字。档案工作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和谐社会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十一五”期间档案事业取得的成绩,为“十二五”全国档案事业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同时,也还存在着一些问题,制约着档案事业的健康、持续发展。主要表现在:档案事业发展不平衡,一些地区投入不足,档案基础设施薄弱;档案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水平不高;档案信息化基础建设有待加强,管理水平有待提高;档案人才结构和干部素质不能完全适应档案事业发展的需求。只有解决好上述问题,档案事业才能在“十二五”期间得到更好更快的发展。

为了完成新形势赋予档案工作的新任务,特制定“十二五”(2011—2015年)期间全国档案事业发展规划。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围绕党和国家工作大局,推进覆盖人民群众的档案资源体系、方便人民群众的档案利用体系和确保档案安全保密的档案安全体系建设。按照“确保档案安全,加快业务创新,狠抓基础建设,激发队伍活力”的工作要求,通过档案工作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的改革创新,促进档案事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更好地为党和国家各项事业服务,为人民群众服务。

二、主要目标

建立与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相适应的档案工作体制与机制,充分发挥档案和档案工作服务各项建设事业、服务人民群众的作用。——构建法制统一、依法行政、有效监督、高效服务的档案法制工作体系,提高档案行政管理部门工作人员特别是领导干部依法行政的意识和能力,依法科学民主决策,全面推进政务公开;

——进一步加强档案基础设施建设,实施国家发展改革委批准的《中西部地区县级综合档案馆建设规划》,在确保完成中央投资中西部地区1209个县建成符合档案馆建设标准的档案馆的前提下,推动各地档案馆基础设施建设有极大的改善;

——进一步丰富并优化各级档案馆馆藏,确保应进馆的档案依法接收进馆,逐步实现馆藏档案资源的优化配置;

——强化“国家重点档案抢救与保护专项经费”落实力度,确保国家重点档案抢救和保护工作的顺利实施;

——加快数字档案馆及电子文件(档案)备份中心建设,完成国家数字档案馆建设总体规划的编制工作,对电子档案进行安全有效的管理;

——加快档案整理鉴定的进度,依法开放应开放的档案,利用先进技术,为社会各界提供快捷、便利的档案利用服务;

——加强档案安全体系建设,提高档案的容灾及灾备能力,确保档案安全;

——加强档案事业自身的科学发展,提高档案工作为国家科学发展服务的能力和水平。

三、主要任务

(一)档案法制工作。贯彻落实国务院《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实施纲要》和《国务院关于加强法治政府建设的意见》。加强档案法律制度建设,完善以《档案法》为核心、符合我国国情并适应档案事业发展需要的科学、缜密、配套的档案法规体系。做好档案“六五”普法工作。健全档案法制机构,提升档案工作人员的法治意识和法律素养,提高依法管理档案事业的水平。完善档案行政执法体制和机制,规范档案行政执法行为,加强档案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的后续监管。

加快《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法》修改草案的工作进度,出台《档案违法违纪行为处分办法》。做好制修订《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法实施办法》、《档案馆条例》、《科学技术档案工作条例》、《机关档案工作条例》、《干部档案工作条例》的相关准备工作。

制修订《全国档案馆设置原则和布局方案》、《电子公文归档管理暂行办法》、《各级国家档案馆收集档案范围的规定》、《城市建设档案管理规定》、《档案异地备份管理办法》、《会计档案管理办法》、《国有企业资产与产权变动档案处置暂行办法》、《企业档案管理办法》、《水利工程移民档案管理办法》、《档案中介机构管理办法》、《档案鉴定办法》等。

(二)档案信息化工作。贯彻落实国家有关电子文件管理、数字档案馆建设的文件精神,加强以计算机网络设备和数据库为主要内容的档案信息化基础建设;根据电子文件管理和数字档案馆建设的功能要求,配备和开发档案数据库管理系统、电子文件归档管理系统、电子档案移交管理系统、数字档案信息发布利用系统等;加快推进传统载体档案数字化、电子文件接收、重要数字信息采集等数字档案资源建设;制定文书类档案长期保存格式标准,研发文书类档案长期保存格式产品和转化工具并组织试点和示范;实施公共档案信息资源共享服务工程项目,打造“一站式”档案信息资源共享和服务平台,为社会提供全方位的档案信息服务;搞好电子文件(档案)备份中心建设,落实电子文件的异质、异地备份制度。各级国家档案馆加快数字档案馆建设步伐,有条件的要完成数字档案馆建设,并提供网络信息服务。

(三)档案馆工作。加强档案馆库建设,新建中央档案馆三号库、中央档案馆城区利用部,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北京、辽宁、上海、浙江、安徽、河南、湖北、广西、海南、重庆、西藏、新疆等省、自治区、直辖市新建符合《档案馆建筑设计规范》和《档案馆建设标准》的档案馆;完成中央投资的1209个中西部县级档案馆建设项目;着力推动地市级档案馆建设,基本实现副省级市以上国家档案馆面积达标,消除各级国家档案馆中“无库馆”、“危房馆”现象。加强档案馆馆藏资源建设,各级国家档案馆要在“摸清家底”的基础上,运用各种形式,开展档案资源整合。搞好县(市)级档案馆测评工作,为建设文明城市服务。依法及时接收应进馆的全部档案,加大档案收集、征集力度,加快对散存在民间及境外的具有保存价值的重要档案征集步伐,尽快建立覆盖人民群众的档案资源体系,为档案馆服务和谐社会建设提供档案资源支撑。

加快馆藏档案副本的制作步伐,保护档案原件,确保档案实体安全。各级各类档案馆对重要档案实行异地备份,普遍开展档案数字化,建立健全档案信息数据安全保密管理体制,设立档案信息网络安全保密系统和档案信息预警恢复备份系统,确保网络安全连接和信息安全传输,确保档案信息安全。加强档案信息系统安全技术防范管理,安装入侵报警、电视监控、防盗屏障、周界报警等设施设备,确保档案数据及档案网络设备设施安全。完成国家重点档案的抢救工作。加强档案鉴定工作,依法加大档案的开放力度,充分发挥档案价值。拓展档案利用服务范围,改善服务条件,提高服务水平,做好政府公开信息查阅工作和已公开现行文件利用工作。加强档案编研工作,挖掘档案信息资源,开发、提炼档案信息产品,出版档案史料汇编,使“死档案”变成“活资料”,努力把“档案馆”建成具有特色的“思想库”。通过网络平台和媒体发布档案信息,档案利用工作向基层延伸,逐步开展远程共享服务。全面加强档案馆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建设。

(四)机关、团体档案工作。全面完成各级机关、团体文件归档范围和保管期限表的修订工作,要切实把反映党和国家重点工作、反映本单位基本职能和涉及公民、关系广大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文件材料列入归档范围。加强各级机关依法移交档案进馆的指导与监督,做到电子目录、全文数据与纸质档案同步进馆。按照有关规定,在试点基础上推动机关电子文件管理工作。加强对在办公区域相对集中的机关事业单位建立“文件(档案)管理中心”的指导。在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逐步完成全国范围内的专业档案资源体系规划。

(五)企业档案工作。贯彻《企业档案工作规范》,开展国有企业归档范围和保管期限表的修订工作,进一步推进企业档案规范化管理、提升企业档案信息化建设水平。联合国有资产监督管理等有关部门,加强对中央企业和金融企业档案工作的监督指导;以多种形式和渠道督促、引导民营企业档案工作的广泛开展。鼓励企业档案管理体制和机制创新,积极探索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要求的现代企业档案工作、适应企业信息化建设要求的档案管理模式。

进一步完善建设项目档案工作基础性法规制度。配合国家发展改革委对国家建设项目管理办法的修订,完善建设项目档案管理办法;积极参与政府投资条例等法规的修改,细化档案管理要求。逐步理顺不同行业建设项目档案管理业务标准规范不一致现象,采取多种形式加强建设项目档案工作的监督与指导,抓重点项目,扶持薄弱行业,关注新领域、新类型项目,提升建设项目档案的管理水平,促进不同行业不同类型项目档案工作均衡发展。

(六)农业农村档案工作。以实现农村档案信息共享为中心,加强乡镇和行政村两级档案室建设,加强土地、林改、社保、医疗、教育、就业等涉及农民切身利益的档案以及能让农民致富的科技档案、经济档案等的收集、保管。加强涉农档案资源的整合和共享,争取到“十二五”末,全国90%左右的农村地区实现网络、光盘、纸张等各种形式的档案信息共享。其中,确保东部省份有80%左右、中部省份有60%左右、西部省份有40%左右的乡镇和村,实现网络形式的档案信息共享,使广大农民足不出村就可以查阅到党和政府的公开文件和档案信息,促进农村村务公开和农村经济发展。在全国推广100—150个“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档案工作示范县”的经验和做法。改善乡镇和村级档案的保管和管理条件,推动各级财政和社会其他资金向农村基层档案工作倾斜,为1万个以上的行政村和农村社区更换规范的档案柜和其他档案装具。

(七)档案科技工作。从档案事业发展和实际工作需要出发,适应国家科技管理体制改革发展的要求,完善档案科技工作机制和管理方式,以项目管理带动档案科研工作。切实加强档案科技工作规划,组织引导具有战略性、科学性和实用性的档案科技项目研究,解决关系档案事业发展全局的重大理论和关键技术问题,重点开展档案管理模式创新与新技术新方法研究、档案安全保障能力研究、档案实体安全和信息安全策略研究、档案保护与修复技术设备研制等。加大档案科技成果推广转化力度,促进科技与档案业务工作的紧密结合。

(八)档案人才工作。继续加强档案干部队伍建设,加大人才培养的投入,按照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的要求,建立档案专业人才评价激励机制,营造充满活力、富有效率、更加开放的档案人才制度环境。在各级党校、干部学院培训档案工作分管领导和档案部门领导干部;运用网络、光盘等形式,远程培训档案人员;在高等院校定向培养档案工作高级专门人才。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的用人标准,加强工作业绩考核,建立一支政治坚定、勇于创新、勤政廉洁、求真务实、奋发有为、善于推动档案事业科学发展的高素质档案人才队伍。

四、保障措施

(一)依法加强对档案工作的领导,将档案事业建设列入本地区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规划,把档案工作列入各级领导的议事日程,切实解决档案事业发展中的重大问题,保证档案工作有序开展,推动档案事业健康发展。

(二)开展档案督查活动。为落实档案工作的各项重大战略部署,促进依法行政和提高政府执行力,保证政令畅通,每年对地方档案行政管理部门和中央国家机关、中央企业开展档案专项督查,通过档案督查工作,切实提高档案工作管理水平,确保档案的安全,确保各项业务工作的顺利开展。

(三)加强档案学术理论研究,发挥档案学术团体优势和专家作用,扎实开展理论研讨和学术交流,促进档案事业创新发展。加强档案科技成果的推广应用,提高成果共享力度。

(四)加强档案宣传,扩大国际交流与合作,提升中国档案工作的社会影响力和国际影响力。通过公布档案史料、开展主题活动、出国举办档案展览、参与“中国文化年”活动等形式,宣传和展示中国及中国档案事业。通过举办和参加国际性专业会议、参与国际学术研究和出版活动,以及开展多边和双边档案合作项目,及时了解和掌握世界档案发展动态和前沿科研成果,主动推介我国档案工作的发展成就,让更多的中国档案知识和经验成为世界性的。通过加强与有关宣传媒体联系与合作,拓宽档案宣传渠道,发挥档案文献片、档案展览、网络视频节目生动直观、传播迅速的宣传优势,服务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第五篇:国家档案局中央档案馆关于印发《全国档案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的通知

国家档案局中央档案馆关于印发《全国档案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的通知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档案局、馆,各计划单列市档案局、馆,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档案局、馆,中央和国家机关各部委档案部门,总参办公厅保密档案局、解放军档案馆、武警部队司令部办公室,各人民团体档案部门,各中央企业档案部门,中国照片档案馆,中国人民大学档案学院:

现将《全国档案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印发给你们,请结合本地区、本部门的实际情况贯彻执行。

国家档案局中央档案馆 二○一一年一月十四日

全国档案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

“十一五”回顾

“十一五”期间,在党中央、国务院和各级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和关怀下,广大档案工作者积极进取,团结奋进,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国档案事业取得了长足的发展,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解放思想开拓创新,提出“三个体系”建设工作方针并积极贯彻实施;重视立法、加强执法、认真普法,档案法制建设不断完善;各级档案部门不断拓展服务领域,创新服务方式,档案利用服务成果显著;中西部地区县级国家综合档案馆建设项目正式启动、国家重点档案抢救和保护工作取得新进展;推动电子文件的规范化管理,档案信息化建设步伐加快;探索机关档案管理工作新机制,依法规范化、系统化管理企业档案工作,机关、企业事业单位和社会主义新农村档案工作得到新提升;开展重要档案异地备份工作,档案安全体系建设逐步落到实处;利用各种优质资源培训档案干部,档案干部队伍建设进一步加强;开展多层次、宽领域的档案外事活动,对外交流继续保持活跃;发挥舆论引导和监督作用,档案宣传工作硕果累累;实施绩效评估机制,完成全国档案事业发展综合评估。到“十一五”末,全国共有各级档案行政管理部门3154个;各级各类档案馆4077个,比“十五”末增长2%。馆藏档案39264万卷(件),比“十五”末增长39.9%。各级各类档案馆共接待利用者3000万人次,提供利用档案、资料8100万卷(件、册)。各级国家综合档案馆总面积473.3万平方米,已公开现行文件和政府信息公开查阅场所接待利用者450万人次,公开出版编研资料5050种、104000万字。档案工作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和谐社会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十一五”期间档案事业取得的成绩,为“十二五”全国档案事业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同时,也还存在着一些问题,制约着档案事业的健康、持续发展。主要表现在:档案事业发展不平衡,一些地区投入不足,档案基础设施薄弱;档案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水平不高;档案信息化基础建设有待加强,管理水平有待提高;档案人才结构和干部素质不能完全适应档案事业发展的需求。只有解决好上述问题,档案事业才能在“十二五”期间得到更好更快的发展。

为了完成新形势赋予档案工作的新任务,特制定“十二五”(2011—2015年)期间全国档案事业发展规划。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围绕党和国家工作大局,推进覆盖人民群众的档案资源体系、方便人民群众的档案利用体系和确保档案安全保密的档案安全体系建设。按照“确保档案安全,加快业务创新,狠抓基础建设,激发队伍活力”的工作要求,通过档案工作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的改革创新,促进档案事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更好地为党和国家各项事业服务,为人民群众服务。

二、主要目标

建立与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相适应的档案工作体制与机制,充分发挥档案和档案工作服务各项建设事业、服务人民群众的作用。

——构建法制统一、依法行政、有效监督、高效服务的档案法制工作体系,提高档案行政管理部门工作人员特别是领导干部依法行政的意识和能力,依法科学民主决策,全面推进政务公开;

——进一步加强档案基础设施建设,实施国家发展改革委批准的《中西部地区县级综合档案馆建设规划》,在确保完成中央投资中西部地区1209个县建成符合档案馆建设标准的档案馆的前提下,推动各地档案馆基础设施建设有极大的改善; ——进一步丰富并优化各级档案馆馆藏,确保应进馆的档案依法接收进馆,逐步实现馆藏档案资源的优化配置;

——强化“国家重点档案抢救与保护专项经费”落实力度,确保国家重点档案抢救和保护工作的顺利实施;

——加快数字档案馆及电子文件(档案)备份中心建设,完成国家数字档案馆建设总体规划的编制工作,对电子档案进行安全有效的管理;

——加快档案整理鉴定的进度,依法开放应开放的档案,利用先进技术,为社会各界提供快捷、便利的档案利用服务;

——加强档案安全体系建设,提高档案的容灾及灾备能力,确保档案安全; ——加强档案事业自身的科学发展,提高档案工作为国家科学发展服务的能力和水平。

三、主要任务

(一)档案法制工作。贯彻落实国务院《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实施纲要》和《国务院关于加强法治政府建设的意见》。加强档案法律制度建设,完善以《档案法》为核心、符合我国国情并适应档案事业发展需要的科学、缜密、配套的档案法规体系。做好档案“六五”普法工作。健全档案法制机构,提升档案工作人员的法治意识和法律素养,提高依法管理档案事业的水平。完善档案行政执法体制和机制,规范档案行政执法行为,加强档案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的后续监管。

加快《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法》修改草案的工作进度,出台《档案违法违纪行为处分办法》。做好制修订《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法实施办法》、《档案馆条例》、《科学技术档案工作条例》、《机关档案工作条例》、《干部档案工作条例》的相关准备工作。

制修订《全国档案馆设置原则和布局方案》、《电子公文归档管理暂行办法》、《各级国家档案馆收集档案范围的规定》、《城市建设档案管理规定》、《档案异地备份管理办法》、《会计档案管理办法》、《国有企业资产与产权变动档案处置暂行办法》、《企业档案管理办法》、《水利工程移民档案管理办法》、《档案中介机构管理办法》、《档案鉴定办法》等。

(二)档案信息化工作。贯彻落实国家有关电子文件管理、数字档案馆建设的文件精神,加强以计算机网络设备和数据库为主要内容的档案信息化基础建设;根据电子文件管理和数字档案馆建设的功能要求,配备和开发档案数据库管理系统、电子文件归档管理系统、电子档案移交管理系统、数字档案信息发布利用系统等;加快推进传统载体档案数字化、电子文件接收、重要数字信息采集等数字档案资源建设;制定文书类档案长期保存格式标准,研发文书类档案长期保存格式产品和转化工具并组织试点和示范;实施公共档案信息资源共享服务工程项目,打造“一站式”档案信息资源共享和服务平台,为社会提供全方位的档案信息服务;搞好电子文件(档案)备份中心建设,落实电子文件的异质、异地备份制度。各级国家档案馆加快数字档案馆建设步伐,有条件的要完成数字档案馆建设,并提供网络信息服务。

(三)档案馆工作。加强档案馆库建设,新建中央档案馆三号库、中央档案馆城区利用部,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北京、辽宁、上海、浙江、安徽、河南、湖北、广西、海南、重庆、西藏、新疆等省、自治区、直辖市新建符合《档案馆建筑设计规范》和《档案馆建设标准》的档案馆;完成中央投资的1209个中西部县级档案馆建设项目;着力推动地市级档案馆建设,基本实现副省级市以上国家档案馆面积达标,消除各级国家档案馆中“无库馆”、“危房馆”现象。加强档案馆馆藏资源建设,各级国家档案馆要在“摸清家底”的基础上,运用各种形式,开展档案资源整合。搞好县(市)级档案馆测评工作,为建设文明城市服务。依法及时接收应进馆的全部档案,加大档案收集、征集力度,加快对散存在民间及境外的具有保存价值的重要档案征集步伐,尽快建立覆盖人民群众的档案资源体系,为档案馆服务和谐社会建设提供档案资源支撑。

加快馆藏档案副本的制作步伐,保护档案原件,确保档案实体安全。各级各类档案馆对重要档案实行异地备份,普遍开展档案数字化,建立健全档案信息数据安全保密管理体制,设立档案信息网络安全保密系统和档案信息预警恢复备份系统,确保网络安全连接和信息安全传输,确保档案信息安全。加强档案信息系统安全技术防范管理,安装入侵报警、电视监控、防盗屏障、周界报警等设施设备,确保档案数据及档案网络设备设施安全。完成国家重点档案的抢救工作。加强档案鉴定工作,依法加大档案的开放力度,充分发挥档案价值。拓展档案利用服务范围,改善服务条件,提高服务水平,做好政府公开信息查阅工作和已公开现行文件利用工作。加强档案编研工作,挖掘档案信息资源,开发、提炼档案信息产品,出版档案史料汇编,使“死档案”变成“活资料”,努力把“档案馆”建成具有特色的“思想库”。通过网络平台和媒体发布档案信息,档案利用工作向基层延伸,逐步开展远程共享服务。全面加强档案馆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建设。

(四)机关、团体档案工作。全面完成各级机关、团体文件归档范围和保管期限表的修订工作,要切实把反映党和国家重点工作、反映本单位基本职能和涉及公民、关系广大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文件材料列入归档范围。加强各级机关依法移交档案进馆的指导与监督,做到电子目录、全文数据与纸质档案同步进馆。按照有关规定,在试点基础上推动机关电子文件管理工作。加强对在办公区域相对集中的机关事业单位建立“文件(档案)管理中心”的指导。在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逐步完成全国范围内的专业档案资源体系规划。

(五)企业档案工作。贯彻《企业档案工作规范》,开展国有企业归档范围和保管期限表的修订工作,进一步推进企业档案规范化管理、提升企业档案信息化建设水平。联合国有资产监督管理等有关部门,加强对中央企业和金融企业档案工作的监督指导;以多种形式和渠道督促、引导民营企业档案工作的广泛开展。鼓励企业档案管理体制和机制创新,积极探索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要求的现代企业档案工作、适应企业信息化建设要求的档案管理模式。

进一步完善建设项目档案工作基础性法规制度。配合国家发展改革委对国家建设项目管理办法的修订,完善建设项目档案管理办法;积极参与政府投资条例等法规的修改,细化档案管理要求。逐步理顺不同行业建设项目档案管理业务标准规范不一致现象,采取多种形式加强建设项目档案工作的监督与指导,抓重点项目,扶持薄弱行业,关注新领域、新类型项目,提升建设项目档案的管理水平,促进不同行业不同类型项目档案工作均衡发展。

(六)农业农村档案工作。以实现农村档案信息共享为中心,加强乡镇和行政村两级档案室建设,加强土地、林改、社保、医疗、教育、就业等涉及农民切身利益的档案以及能让农民致富的科技档案、经济档案等的收集、保管。加强涉农档案资源的整合和共享,争取到“十二五”末,全国90%左右的农村地区实现网络、光盘、纸张等各种形式的档案信息共享。其中,确保东部省份有80%左右、中部省份有60%左右、西部省份有40%左右的乡镇和村,实现网络形式的档案信息共享,使广大农民足不出村就可以查阅到党和政府的公开文件和档案信息,促进农村村务公开和农村经济发展。在全国推广100—150个“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档案工作示范县”的经验和做法。改善乡镇和村级档案的保管和管理条件,推动各级财政和社会其他资金向农村基层档案工作倾斜,为1万个以上的行政村和农村社区更换规范的档案柜和其他档案装具。

(七)档案科技工作。从档案事业发展和实际工作需要出发,适应国家科技管理体制改革发展的要求,完善档案科技工作机制和管理方式,以项目管理带动档案科研工作。切实加强档案科技工作规划,组织引导具有战略性、科学性和实用性的档案科技项目研究,解决关系档案事业发展全局的重大理论和关键技术问题,重点开展档案管理模式创新与新技术新方法研究、档案安全保障能力研究、档案实体安全和信息安全策略研究、档案保护与修复技术设备研制等。加大档案科技成果推广转化力度,促进科技与档案业务工作的紧密结合。

(八)档案人才工作。继续加强档案干部队伍建设,加大人才培养的投入,按照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的要求,建立档案专业人才评价激励机制,营造充满活力、富有效率、更加开放的档案人才制度环境。在各级党校、干部学院培训档案工作分管领导和档案部门领导干部;运用网络、光盘等形式,远程培训档案人员;在高等院校定向培养档案工作高级专门人才。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的用人标准,加强工作业绩考核,建立一支政治坚定、勇于创新、勤政廉洁、求真务实、奋发有为、善于推动档案事业科学发展的高素质档案人才队伍。

四、保障措施

(一)依法加强对档案工作的领导,将档案事业建设列入本地区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规划,把档案工作列入各级领导的议事日程,切实解决档案事业发展中的重大问题,保证档案工作有序开展,推动档案事业健康发展。

(二)开展档案督查活动。为落实档案工作的各项重大战略部署,促进依法行政和提高政府执行力,保证政令畅通,每年对地方档案行政管理部门和中央国家机关、中央企业开展档案专项督查,通过档案督查工作,切实提高档案工作管理水平,确保档案的安全,确保各项业务工作的顺利开展。

(三)加强档案学术理论研究,发挥档案学术团体优势和专家作用,扎实开展理论研讨和学术交流,促进档案事业创新发展。加强档案科技成果的推广应用,提高成果共享力度。

(四)加强档案宣传,扩大国际交流与合作,提升中国档案工作的社会影响力和国际影响力。通过公布档案史料、开展主题活动、出国举办档案展览、参与“中国文化年”活动等形式,宣传和展示中国及中国档案事业。通过举办和参加国际性专业会议、参与国际学术研究和出版活动,以及开展多边和双边档案合作项目,及时了解和掌握世界档案发展动态和前沿科研成果,主动推介我国档案工作的发展成就,让更多的中国档案知识和经验成为世界性的。通过加强与有关宣传媒体联系与合作,拓宽档案宣传渠道,发挥档案文献片、档案展览、网络视频节目生动直观、传播迅速的宣传优势,服务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下载关于印发《全国城乡建设档案事业“十一五”规划》的通知word格式文档
下载关于印发《全国城乡建设档案事业“十一五”规划》的通知.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