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乡镇保障村级组织运转工作汇报
**镇保障村级组织建设及村级民兵营(连)长
待遇工作汇报
中共**镇委员会 **镇人民政府
(2012年2月7日)
尊敬的各位领导:
你们好!首先,我代表镇党委、政府向莅临我镇调研的各位领导表示热烈的欢迎!对一直以来关心和支持我镇村级组织建设及武装工作的各位领导表示衷心的感谢!
近年来,我镇认真按照上级党委、政府的工作部署,以确保村级组织正常运转为核心,建立健全村级经费保障机制,激发农村干部队伍活力,巩固基层政权,提高党在农村的执政能力,取得了一定成效。现将我镇保障村级组织运转和村级民兵组织待遇等工作汇报如下:
一、村级组织及民兵组织基本情况
1、村级组织基本情况。我镇共有19个行政村,有村两委班子成员102个,其中村党支部书记15名,副书记4名,委员28名;村主任19名,副主任9名,委员27名;其中连选连任的村主干有24名,占68.6%;新一届村两委干部中党员64名,占全体村两委干部的63.4%,党员干部比例得到大幅提升。本届村干部平均年龄45岁,文化程度高中以上58名,村干部呈现年轻化,知识化。
2、村级民兵组织基本情况。我镇共有民兵营(连)19个,民兵营(连)长19名;19名民兵营(连)长中有大专1人,高中学历11人,其中党员18名,退伍兵7名,平均年龄37岁;有17人进入村两 1 委班子,其中14人兼任综治、文化、卫生、防疫等六大员职务;有3个村(溪西、下村坂、白岩前)是专职民兵营(连)长, 其中2个村(溪西、下村坂)是村级聘请的民兵营(连)长。
二、完善机制,加强建设,确保村级组织正常运转
近年来,我镇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积极推进村级组织建设健康发展,进一步激发了村级组织的工作热情,提高村级组织服务“三农”的能力,增强了村级各项事业的发展,全镇19个村两委呈现出有序正常运行的良好态势。
1、树“旗子”,选优配强村级领导班子。2009年是村级组织换届选举年,我镇作为市、区村级组织换届选举试点乡镇,根据市、区统一部署,统筹安排,积极指导,提前介入,摸准情况,因村制宜,一村一策,本着“严格依法办事、处处有据可查、坚决杜绝漏洞”的原则,精心组织,周密部署,全面完成19个行政村换届选举工作。选举过程中,我们以优化村两委班子结构为目的,加强教育引导,积极为农村优秀人才脱颖而出创造平台,选出了一批素质高、党性强、观念新、开拓意识浓、发展思路好、群众威性高的党员、退伍军人、致富带头人等农村优秀人才竞选村两委领导班子成员。新一届村两委干部中,经济能手有43名,占42.2%。
2、提待遇、重绩效,提高村级组织工作积极性。制定了《**镇村级党组织党建工作考核细则》,定档分级,分类管理。镇党委与村“两委”班子签订《任期目标责任书》,制定目标、明确责任。同时,制定《加强村级组织建设管理办法》,针对职责和分工建立了有效的管理、监督、考核、奖惩机制。对村干部实行月补贴年奖惩劳资分配制度,其补贴由“基础职务补贴+绩效补贴”构成。绩效补贴由区财政列支,绩效补贴与年度考核结果挂钩,年底兑现,考核结果按考核分为基数,根据实际考核情况扣减考核分,各村根据得到的全年考核分比率得绩效补贴,体现奖惩分明的考核原则。
3、搭平台、强激励,增强村级组织活力。我镇着力搭建参政议政、学习表彰的平台,激励村干部干有希望。对思想政治素质好、作风正派、有较强事业心和责任感,在群众中有较高威信,团结和带领广大群众在新农村建设中作出突出贡献的优秀村干部,通过一定形式给予表彰。同时,建立村干部定期学习培训制度、优秀村干部表彰奖励制度和典型培树宣传机制,不定期组织村干部外出观摩考察,学习先进地区经验,增长见识,开拓视野,提升工作水平。我镇还紧紧围绕发展农村经济和增加农民收入这一中心,把为群众服务作为干部作风转变的切入点,广大村干部的服务意识切实转变,实现了由经验型干部向知识型干部转变,由守旧型干部向创新型干部转变,由行政命令型干部向为农服务型干部转变,村级组织服务“三农”的能力不断提高。
4、创新监管机制,确保村级经费阳光运行。村级运转经费关系村级组织的正常运转,关系到农村党群干群关系的融洽,关系到农村社会的稳定。镇党委、政府决定从资金拨付、账务管理、财务公开等制度建设入手,不断强化村级运转资金监管措施,确保村级运转资金全程在阳光下运行。一是实行“村账镇管”,规范账务管理。我镇19个村统一实行了村账镇管,对村级财务的所有权与管理权进行分离,由镇经管站代理账务处理、代管村一级财务档案,改变了过去长年拖账,挂账的不良现象,进一步加强了村级资金的审批把关,从源头上杜绝 了截留、挪用资金以及虚开收据现象的发生,提高了村级财务管理水平,降低了村级债务,使账务管理更规范化。二是实行民主理财,推行财务公开。为了从根本上管理好村级运转经费,各村召开村民大会或村民代表大会选举产生民主理财小组,定期召开理财会,负责对本村各类开支进行审核、监督,每张发票必须经民主理财小组签字认可后方能入账,未经民主理财小组审核同意的不予报销,有效堵住了乱批乱报的管理漏洞。与此同时,各村统一设臵了村级财务公开栏,定期公布财务运行情况,镇组织、纪委等部门还对村级财务公开工作进行检查,对财务公开内容不全、时间不及时、项目不合理等现象督促整改,充分尊重村民的知情权,还村干部一个清白,给群众一个明白。
三、落实保障,提高待遇,加强民兵营(连)长队伍建设
1、领导重视,加强组织。镇党委、政府历来十分重视武装工作,始终坚持把做好武装工作作为头等大事来抓,坚持把武装工作摆上重要会议的日程,定期召开专题会议,研究部署武装工作,切实解决武装工作中存在的突出问题。今年的村级组织换届选举,镇党委、政府高度重视上级对民兵干部的要求,在召开选举动员、培训大会上多次强调,要积极创造条件,从民兵等基层组织中推荐优秀人员进入“村两委”班子,并在镇领导班子会上要求各片挂钩领导下村组织选举工作中,要注意推荐特别优秀的农村“六大员”,特别是民兵营(连)长参与村主干竞选,确保至少1名民兵营(连)长当选为村主干,促进村两委干部整体素质的提高。镇武装部同志也积极深入各村民兵营(连)长家中做思想动员工作,鼓励他们踊跃参选。在选举结束后,我们要求各村要调选年轻的、退伍的、热爱武装工作、有较强责任心 的同志进到民兵干部队伍中来。如洋头、溪西、洋美等村的民兵干部,是镇武装部得到党委、政府的大力支持,积极向村“两委”推荐,经村两委讨论后当选的。我镇还进一步加强对各村上报的民兵营(连)长名单的审批,调整后的民兵营(连)长基本达到上级对民兵干部的要求,党员有18名,占95%;进入村“两委”17人,占90%;高中以上学历12名,占70%,确保个个素质过硬,作风过硬。
我镇有2名民兵营(连)长未进入村两委,也未兼任农村“六大员”,主要是村“两委”班子成员要经过严格的选举程序选举后才能当选,选举存在一定的不确定性。同时,新班子的任命由新一届 “村两委会”讨论、研究决定,这2位同志比较优秀,新一届村两委班子在研究时,决定聘请他们为民兵连长。
2、重视发挥作用,增强民兵干部队伍建设。针对村级换届选举,我镇加强对新任民兵(营)连长进行“补位补差”培训,组织他们学习必备的理论和业务知识,尽快增强他们军政素质和组织管理能力。我镇还通过辅导讲座、参观学习、应急演练等形式,提高新形势下民兵干部开展工作和应付突发事件的能力,民兵干部队伍的整体能力得到了进一步提升,为民兵预备役工作的全面推进打下了坚实的基础。2008年我镇成立了全市首支由50人组成“防灾抗灾联动大队”,该大队中有30人是从民兵干部队伍中抽调的,在近年来的防灾抢险工作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如在2009年支援连城火烧山灭火、适中透水事件警戒疏导等紧急突发任务中,民兵干部队伍召之即来,来之即战,很好地发挥了作用。
3、落实好经费保障,确保工作顺利开展。为认真落实好民兵预备 役工作,镇党委、政府在2009年财政极为紧张的情况,优先保障武装工作经费开支。严格贯彻落实2007年议军会议纪要(第二十号)精神及市委、市政府、军分区《关于加强民兵营(连)长队伍建设的规定》精神,认真做好民兵营(连)长工资发放工作。在区财政每月发放50元的基础上配套50元,年终一次发清,2009年19名民兵营(连)长工资已全部发放到位,全年共落实民兵营(连)长配套津贴11400元;同时,落实民兵应急训练配套资金1780元,落实应急处臵费用3500元,落实装备器材、业务用书籍等费用2392,落实民兵干部服装经费1万元,共计2.9万元,较好的完成了民兵预备役各项工作。
我镇的村级组织和民兵工作建设取了一些成绩,但与上级的要求和实际工作有一定的差距,我们将结合本次会议各位领导的意见,进一步加大村级组织和民兵工作力度,促进各项事业稳步推进。
谢谢大家。
第二篇:村运转经费保障工作汇报
朝里瑶族乡村级组织运转经费工作自查
情 况 汇 报
朝里瑶族乡位于凌云县西南部,东北与泗城针毗邻,东南与下甲、伶站瑶族乡两乡相连,西南与右江区的汪甸瑶族乡接壤,西与田林县的利周瑶族乡交界,距离凌云县城36公里,乡政府驻地设在六作村,驻地海拔600米。全乡面积181平方公里,辖6个行政村,42个自然屯62个村民小组,总人口8377人。
近年来,朝里瑶族乡党委、政府抓基层打基础,加强农村基础组织建设,认真贯彻落实区、市、县各级制定的村级组织运转经费保障政策,在保障村级组织正常运转上,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也存在着一些不足,现将情况汇报如下:
一、取得的成绩
(一)领导高度重视 政策落实到位
为贯彻落实中共中央组织部、财政部、民政部、农业部《关于开展村级组织运转落实情况专项督查工作的通知》文件精神,进一步完善我乡村级组织运转经费保障机制,朝里乡召开了党政联席会,专题研究部署2009年的村级运转经费的有关问题,明确了村级组织运转经费的保障范围(村干部报酬、离任村主干生活困难补助、村办公经费和其他必要的支出);确定了村干部报酬等基本保障标准(村支书和村委会主任为500 元/月,副主任为420元/月,其他村干部270元/月);落实了村级经费运转的保障责任。
(二)成立组织机构 责任落实到位
按照全年工作部署,我乡成立了村级运转经费保障工作领导小组,由乡党委书记任组长,乡长任副组长,分管这项工作的副乡长、财政所所长、党政办主任为成员,落实了“一把手”负总责的责任体系。并成立了领导小组办公室,落实了具体工作人员,进行了详细分工,并明确了领导小组办公室及各成员单位的职责分工和工作任务,做到了分工具体、责任明确。
(三)资金管理严格 经费拨付到位
乡党委、政府认真制定了村级组织运转经费的管理办法,建立了村级运转经费保障情况统计报告制度,并将对村级补助经费纳入政府预算,由乡财务室在月底按时发放村干工资,明确专人管理,实行专款专用,确保经费拨付到位。2009年,朝里乡村级组织运转经费最低保障标准执行情况如下:一是各村村干工资认真按照县财政拔付的一点都不打折扣按时的发放给村干,因我乡尚还未设有金融机构,使得无法通过帐户发放,只能通过乡财务室发放。基本报酬实行定期发放,业绩考核奖励报酬由乡党委、政府挤出经费,并根据村干部业绩考核情况结果在年底以福利形式发放。二是将符合条件的离任村支书、村主任生活困难补助标准按时发放。三是各村办公经费按县财政拔付的每年不低于0.5万元。
(四)加强监督检查 政策宣传到位
为了保障村级运转经费及时拨付到位,我乡不断加大监督、检查力度,广泛开展政策宣传工作。一是在朝里乡的村级经费运转工作领导小组下,设立检查组,由纪委、财政等工作人员不定期对该项经费的运转情况进行抽查,并对各村派驻了监督员,发现问题及时沟通,迅速解决。二是全面推行“村财乡管”,规范村级经费管理。取消村级账户,取消原村级会计,由乡财政所设立村级资金专户,集中统一核算,并设立报账员。村级资金执行收支两条线,村干部工资按月发放,村委会的各项开支经村民理财小组审核后方可报账,每季度公开公示收支情况,接受群众监督。三是制定朝里瑶族乡保障村级运转经费管理办法。通过板报、展板、发放宣传册等方式,全方位、多角度宣传这一政策,力争使党和政府对村级运转经费的保障政策家喻户晓、深入人心,营造了良好的舆论氛围。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尽管我乡在完善村级组织运转保障工作中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仍然面临一些困难和问题:
1、村级组织运转保障水平离全区的水平仍然有一定的差距。
2、部分村村级债务包袱重,财务收支缺口大。我乡各村由于集体经济欠发达,村级运转经费很大程度上来源于上级政 3 府的财政补贴。但财政补贴毕竟有限,所以造成村级财务收支不平衡。
3、村组人员工资补助情况。由于村委会干部报酬与他们的付出并不完全成正比,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他们的工作积极性,无法适应现代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干部没有充足的信心干好自己的本职工作,因此要保障基层组织的正常运转是存在一定困难。
三、下一步工作
(一)加大转移支付力度,保障村级组织运转需要 在保证原有转移支付的基础上,应充分考虑农民收入增加造成村干部工资额度增加,物价水平变化造成村级办公经费增加,以及一些必要的公共服务支出如接待费用等因素,科学计算村级组织运转成本,适当增加财政转移支付的投入力度,并根据人均收入的增长情况适时调整。一是适当地提高村级运转经费占乡财政预算的比例,积极向县财政局和区、市相关单位争取支持。二是进一步建全村党组织书记离任补贴制度。三是将离职干部、因公伤残人员的补助资金列入转移支付,以专项资金形式进行补助,并根据村级换届情况适时调整,确保各项补助政策落实到位。
(二)加大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扶持的力度
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扶持要坚持量力而行,因地制宜,不留资金缺口的原则。要区别交通便利与偏远、施工难易程度、原材料与工价的变化来确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补助标准。
(三)大力发展村域经济
一方面乡党委、政府应当积极发挥主导作用,积极推进招商引资,进一步盘活项目建设,并适当对较贫困的村进行政策上的倾斜;另一方面加大对村民自我服务意识教育的力度。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惠及的是当地百姓,农村要建设的地方多,投资大,不能光指望国家和政府的扶持。要从上到下,村内村外加大宣传力度,鼓励村民依托国家和政府的扶持政策,履行农民负担政策范围内的义务工、共同筹资弥补兴办公益事业和基础设施建设资金的不足。
朝里瑶族乡人民政府
二O一O年十月八日
第三篇:乡镇政权组织改革与运转保障调研报告
根据+税改办的安排,7月12日-7月17日,由区编办、民政、财政、农经等税费改革领导小组成员单位组成的专题调研组,重点对我区+个乡镇、+个村税费改革后的政权组织改革与运转保障,乡村债务化解及农村税费的尾欠处理的情况进行调研,并对其它乡镇的情况做了面上的了解。此次调研,编办主要涉及乡镇党政机构改革与运行情况调研。主要了解乡镇机构改革后,乡镇机构设置、职能配置是否合理,乡镇编制调剂是否符合要求,所定职能是否履行到位,运行情况是否协调,职能转变的目标是否实现,通过调研,找准存在问题,拟定改进意见,以巩固机构改革成果。
一、乡镇政权组织的现状
乡镇政权从初建到体制改革,通过理顺关系,分清职责,进一步完善了乡镇政权体制,基层政权建设不断加强。乡镇人民政府也从计划经济时的领导型,责任制时的收缴型,转变为现时实施的服务型,经过这三大转变,乡镇政权更加稳固。
(一)机构设置合理、组织建设配套完善。目前我区乡镇都有健全的党委领导班子和健全的政府领导班子,两个班子都有完善的议事制度和权利使用条约。从干部配套来看,乡镇一级基本上做到有职就有人。从机构设置来看,乡镇机构健全,职位明确,分工合理,已形成较良好的制度和规范。
在机构设置上,各乡镇街道办事处均能按照切实转变乡镇政府职能、努力建立服务型政府和法治政府的要求,对乡镇内设机构实行综合设置。党政机构均设置党政综合办公室(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办公室)、经济发展办公室(安全生产监督管理站)、社会事务办公室(人口和计划生育办公室、科学技术办公室)。按照合理区分公益性和经营性职能的基础上实行分类管理的要求,整合乡镇事业站所,事业机构均设置社会事务服务中心、农业(经济技术)服务中心(农村新型合作医疗管理办公室、劳动和社会保障所)、文化(广播)服务中心、村镇(社区)服务中心、畜牧兽医站、(党工委)党校,简称“三办一校一站四中心”,在++、++两个乡设海事所,++、++两个办事处设计划财政管理所,“三办”为内设机构,“一校一站四中心”为全额拨款的事业单位,海事所为行使行政职能的事业单位。
在干部配套上,全区18个乡镇办事处,2005年乡镇工作人员(包括行政、工勤、事业人员)++人,比2004年减少48人,平均每个乡镇54人,其中:行政++人,工勤++人,事业++人。通过推行全员竞争上岗,提倡一人多岗,基本做到了有职就有人。
(二)乡镇机构改革稳步推进、效果良好。乡镇机构改革前,机构臃肿,人浮于事的现象比较突出,经过乡镇精简机构和人员,基层政权职能进一步发挥,活力显现,取得阶段性成果。一是2002年的乡镇机构改革。行政编制由++名减为++名,精简10%,实有人员由++人减为++人,精简7%;事业编制由++名减为++名,精简20%,上划整合后乡镇事业机构由14个减为4个,精简71%。通过精简机构和人员编制,调整和规范机构设置,基本实现政企分开,优化人员结构,提高工作效率的目标。二是2005年末,结合中央、省、市农村税费改革试点工作会议精神,配合农村税费改革深化乡镇机构改革而进行的乡镇机构改革,通过明确定位乡镇政府职能,合理设置乡镇党政机构,精简整合事业单位,规范乡镇人员编制管理等,进一步理顺了区乡关系,实现了政事分开,转变了乡镇政府职能。三是结合税改试点工作而实施的乡镇行政区划调整。撤销++镇(设立++街道办事处、++街道办事处)、++乡、++乡、++乡后全区乡镇和街道办事处由20个减为18个,精简10%。通过撤并乡镇,减少乡镇数量,全区的乡镇区划更趋合理、科学,党的基层组织更加巩固,党的核心作用进一步加强。
(三)核心地位稳固,机构运转正常。从核拨经费看,税改前,在职及离退休人员经费由财政负担,公用经费按照统一标准核定到各乡镇(公务费每人每年1,000元,车辆费核定每乡镇2辆车、每车每年10,000元,会议费每乡镇每年15,000-20,000元)机构能够正常运转。税改后,在职及离退休人员经费仍由财政负担,公务费每人每年1,000元,车辆费核定每乡镇2辆车、每车每年10,000元,会议费每乡镇每年20,000元,机构基本能正常运转。从党的核心作用来看,目前我区乡镇政府的主要领导都能够带领一班人,积极应对由于税费改革而带来的新形势、新变化,积极推动由指令型向指导型的转化,努力提高服务意识。调查发现,党在农村的执政地位是稳固的,也是坚强的,党组织的战斗堡垒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发挥较好,乡镇组织运转基本正常,法制化、制度化正深入人心,公民道德教育作用明显。乡镇秩序井然,绝大多数乡镇既有短期发展目标,又有长远规划,有农村经济发展思路,也有财政增收路子,多数干部服务态度,工作热情,办事能力都有了大的转变,门难进,脸难看的现象少了,“中央一号文件”精神和退耕还林、粮食直补等惠农政策都能不折不扣地贯彻落实到位。
(四)乡镇政府职能得到转变,工作由指令型向指导型转化已经成为乡镇领导干部的共识。税改前,乡镇政府的主要工作就是“管春种、管秋收,要统筹、要提留,催还贷、催公粮、催税收”。随着税费改革的实施,乡镇政府失去了以往的工作重心,原有的工作思路、方法、手段已经不再适应新形势的需要,其政府职能也发生了相应转变,由指令型向指导型转变已成为乡镇政府必然的选择。目前乡镇干部已明显感受到这种变化,绝大多数乡镇领导对乡镇政府工作由指令型向指导型转化有了共同的认识,并开始实施这种转化。
(五)税费改革后农村安定有序,干群关系密切。过去农民负担过重,搭车收费现象普遍,农民不自愿,有怨言。征收农业税,由镇村干部挨门逐户催缴,方法简单,造成干群关系紧张。停征农业税后,农民不但不再缴纳皇粮国税,而且还能得到退耕还林、粮食直补等补贴,群众消除了抵触情绪,农村工作紧张局面得到缓解,基层党群、干群关系进一步改善。乡镇干部也把主要工作精力放在了抓项目、谋发展上,乡村经济得到稳步发展。
二、乡镇政权改革及运转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债务是乡镇政权运转面临的首要问题
债务是目前乡镇政权建设难解的一个结。乡镇债务问题越来越成为社会普遍关注的问题,繁重的债务不仅影响了农村基层政权的正常运转和农村社会的稳定,而且也损害了党群干群关系。自税改以来,乡镇政府债务逐年增长,债务资金主要是用于基础设施建设费用,如农田水利、乡村公路、中小学校建设等的工程款,以及用于保障机构运转、改善办公条件等的费用,如职工的医疗费、差旅费、拖欠单位的电话费、汽车燃料修理费、接待费等方面。大量的债务已对乡镇政权建设造成严重影响。一是还贷分散乡镇财力,使得乡镇无力发展经济,形成恶性循环。二是影响乡镇主要领导精力。有的乡镇主要领导经常是被债务纠缠,忙于“拆东墙补西墙”,得过且过。三是形成不稳定因素。债务中有相当部分是乡镇、村、社干部过去为完成税收任务、“三提五统”借贷垫款形成的,甚至有些是乡镇为搞建设以干部名义向信用社等金融部门贷的款。
(二)事权大于职权是乡镇政权建设需要解决的重大问题
乡镇作为一级地方党委政府,对本地经济社会事业的发展负有不可推卸的职责,理所当然地也应赋予相应管理权限。然而如今的乡镇党委、政府是权力有限,责任无限。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组织法》的规定,乡镇政府具有下列职能:(1)执行本级人民代表大会的决议和上级国家行政机关的决定和命令,发布决定和命令;(2)执行本行政区域内的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预算,管理本行政区域内的经济、教育、科学、文化、卫生、体育事业和财政、民政、公安、司法行政、计划生育等行政工作;(3)保护社会主义的全民所有的财产和劳动群众集体所有的财产,保护公民私有的合法财产,维护社会秩序,保障公民的人身权利、民主权利和其他权利;(4)保障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应有的自主权;(5)保障少数民族的权利和尊重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6)保障宪法和法律赋予妇女的男女平等、同工同酬和婚姻自由等各项权利;(7)办理上级人民政府交办的其它事项。现实中,乡镇政府所主要做的工作大部分是 “办理上级人民政府交办的其它事项”,诸如税务、公安、国土、交通、林业、教育、卫生等部门的事,如代表交通部门修路、代表教育部门举办教育等;而且这些工作还直接与乡镇主要领导的考核挂钩。实际上这些部门在乡镇的工作机构已经被上级政府部门直接管理或设置为派出机构,人财物和业务管理权都分属上级政府部门。有利的事和权,被它们越抓越紧。这就造成乡镇政府责任越来越大,权利越来越小。设在乡镇的大多数部门都相对独立,长期以听上级部门的为主,听乡镇党委政府的为辅,对乡镇党委、政府落实上级党委政府制定的政策、工作措施,持消极态度,有的轻则推诿抵触,重则出难题设障碍,由此造成乡镇一些全局性工作,特殊性工作落实难。
(三)财源受限,财力明显减少,机构运转出现困难
乡镇是一级政权机关,理应有一定的财力。但从目前的情况看,不少乡镇无财权可言。一是自主的财力缺乏,自税收财政体制改革以来,乡镇辖区内的税费收缴都直接收归职能部门,加之全免农业税政策的出台,乡镇自主财力无从谈起。二是自有的财源被划走。中央、国务院和县区以上党委政府为发展农村经济社会事业,出台了不少优惠扶持政策,但落实政策的主动权不在地方党委政府,而在条条管辖下的部门。导致不少乡镇财政机构运转困难。乡镇办公费、接侍费、报刊费、各种培训费、训练费有增无减,凡此种种,一般乡镇一年开支需8—10万元。乡镇负债象滚雪球似的越累越多,少则几十万、多几百上千万,面对巨大的债务包袱,乡镇财力又减少,偿还债务的能力逐渐削弱,久拖不决的债务包袱不仅会成为制约乡镇经济发展的障碍,而且将成为不稳定的导火绳。
在瓦房乡就出现乡村干部用工资垫支、差欠来维持机构运转的问题。2005年该乡上级财政拨付资金除用于乡镇人员工资及村组(含村组干部工资、奖金、村办公经费、五保户等)外已所剩无几,而其它支出的如接待、维修、公益事业、水利设施、基础设施建设、卫生、防疫等的资金缺口无法解决。这笔钱从何而来,只有靠乡镇主要负责人想尽一切办法,采用各种方式和渠道去各方面争取或利用乡干部名义向金融部门贷款。自分税制实行后,乡镇财政直接流向上级政府财政,乡镇政府的实际所得非常少。与此同时,乡镇政府维持机构运转的费用急剧增加,造成乡级财政支出的不断扩大和乡镇债务负担的日益沉重,使其陷入生存困境。乡镇财政已逐步成为名副其实的“要饭财政”。
(四)公益事业兴办难
农业税费全面免征后,兴办公益事业,话好说,事难做。一是兴办公益事业筹集资金要“一事一议”,通过全体村民的表决才能实现。由于受益不均,无法建立统一的分摊标准,征收时难度较大。二是外出务工人员常年在外,筹集资金收取难。三是部分农户因家境困难无法一次性交清而产生新的拖欠。在多数乡镇,存在搞公益事业建设按照“一事一议”的章程集资,多次召开村民大会表决,都因部分村民认为资金无法全部集起而未通过。调研中有村干部们反映“现在农村兴办公益事业资金筹集太难,弄不好造成农民上访告状,既丢帽子又失面子,宁可不搞公益事业”。即使已兴办起的项目,由于农民参与管理的意识淡薄,也面临许多难题。以++乡++村的骨干主渠为例,该村用水主要以抽水灌溉为主,至今仍有抽水机站2个,税改前,该村灌溉收费以乡统筹、均摊水费的经营管理模式还能维持,但税改后,诸多弊端日益凸显:一是由于均摊水费,吃大锅饭,造成水资源浪费严重。二是水资源浪费反过来造成水费负担大。在调研中了解到,由于水费负担大,其灌溉成本达到80元/亩,不少农民不愿交水费,不少农民放弃使用水渠。三是工程养护难。养护经费集体经济负担不起,向农户筹措难度又大,于是出现“工程运行入不敷出,设施老化陈旧不能维护更新,效益衰减,农民不满不愿交水费(或维护费),水渠维护难以为继”的现状。
(五)大量事务性工作牵扯了乡镇主要领导的精力
在调研中了解到,乡镇一些主要领导整天忙于大量事务性工作,很少能腾出时间来为农民服务。其原因:一是税费改革后,党在农村的政策变化较大,长期积淀在农村的一些问题显现出来,上访不断,需要乡镇干部做大量化解工作。二是长年疲于应付上级党委、政府和各职能部门安排的检查、调研等工作,很少有精力为农村社会经济发展服务。三是由于目前乡镇政府收入渠道单一,资金不足,迫使主要领导为了开门过日子,就得忙于跑资金,无暇顾及其它工作的开展。被调研乡镇普遍认为乡镇财政压力大,乡镇主要领导的大部分精力用于“找钱”。办公经费、基础设施的建设、公益事业等那项都要钱,令乡镇“一把手”最头疼的就是如何“找钱”。“找钱”花去了他们很大一部分精力。四是处理债务问题。有的乡镇主要领导经常是被债务问题纠缠,忙于“拆东墙补西墙”,得过且过。
(六)干部福利待遇低,工作环境艰苦,积极性不高
在调研中了解到,在不少乡镇特别是贫困山区的乡镇,由于财政困难,福利待遇难以兑现,并且干部工作环境十分艰苦,难以保证正常的节假休息,乡镇干部工作积极性深受影响。以++乡为例,从2003年开始就有公务支出债374979.52元,除欠公务用车修理费、燃料费、接待费以外,还欠干部职工132825.56元,多数乡干部为完成任务,搞好本职工作,用自己的工资垫支必要的业务费用或开会办事所应报销的差旅费,累计数在数千元或万元以上无法报销,在很大程度上严重的挫伤了干部职工的积极性。还有报刊杂志征订任务重,一个乡镇每年的党报党刊及行业报刊征订费都要几万元,乡镇因为公款订阅压力大,就分摊给乡镇干部私人订阅,乡镇干部待遇本来就低,实在不堪重负。加之乡镇办公条件较差,乡镇干部生活比较艰苦。一是住宿条件艰苦,仍住在几十年的危房中,有的几人合住一个寝室。二是一些边远村社路途遥远不通车,下乡开展工作,走村串户非常艰辛。三是事务较多,双休等节假日都不能正常休息,工作规律性不强。四是文化生活匮乏,较容易形成嗜酒好赌的不良嗜好。五是办公室紧张,一个办公室多块牌子,或办公室与寝室合为一体。接待来办事的群众往往以干部的床沿为凳。六是办公设备简陋,大部分乡镇电脑等现代化办公设备配备不齐,导致部分乡镇干部无法进行现代化办公。
(七)部分乡镇机构改革执行不到位
一是职能定了,但政事分开仍难以实现。不少乡镇在改革中都对乡镇政府职能重新做了定位,严格按照政企分开、政事分开的原则科学界定职能,但是组织实施中,由于各种原因,并没有实现严格的机构和人员的分开,不少乡镇行政事业仍在一块,工作任务仍在一块,在乡镇中心工作得到强化的同时,中心站所职能被淡化,并且有不少行政人员兼任事业单位法人,不少事业人员被乡镇政府长期借用。二是机构撤并了,但实际运作并没有完全到位。不少乡镇按照综合设置事业机构这个思路,整合了原有的站所,将职能相近或相关的站所组成一个中心,但在实际运作中,新组建的事业服务中心却难以磨合到位,表现在新牌子未挂,帐务、资产未清,法人登记手续不办理、不规范,办公地点未归并、统一,人员关系和实际工作未柔和理顺。三是区乡两级都进行了机构改革,但衔接上仍存在问题,往往在不少区直各部门及部分干部的观念中仍然承认的是改革前的站所,承认的仍是改革前的对口站所,这给乡镇机构改革工作带来不利的影响。四是不少乡镇干部不能真正理解乡镇改革的重大意义,在调研中了解到,不少乡镇干部仍认为不应该精简机构,认为精简机构、整合机构只不过是增加了层级关系,增加了领导人数。
(八)偏远山区人员缺编,技术人才溃乏,难以适应转型的需要
2005年末,全区乡镇行政编制++名,在职++人,缺编132人;事业编制+名,在职++人,缺编222人;工勤编制++名,在职45人,缺编23人。从数据中可以看出,在全区乡镇中,特别是贫困偏远乡中普遍存在人员缺编。并且,在调研中还了解到,在乡镇干部中,从事党务、政工工作的人员占绝大多数,而从事业务特别是财经、农业科技的人才却相当紧缺。一是出现财经业务人员的年龄断层,如瓦房乡,由于乡镇工作艰苦,多次招录均未能招到符合岗位条件的业务人员,出现年纪大的业务人员已达到退休年龄,新的业务人员又未能招录到,无人接班。二是在乡镇中还缺乏农业技术人才,一方面现有干部中行政管理型居多,技术型的较少;另一方面文化层次也普遍偏低,难以适应新形势、新工作的需要。
三、对促进乡镇政权正常运转的对策建议
(一)应妥善化解债务
一是应全面理清债权债务关系。针对乡村债务突出的状况,应着手清理好债权债务,强化审计,注重向群众公示,同时要建档立卡,保证准确无误。对乡镇负债要按照统一的标准、口径、内容作进一步全面、深入的清理核实,分清债务性质,明确债务主体,把偿还债务的责任最终落实到资金使用单位,不能因财政转贷或担保而将义务推给财政。如:企业债务、个人债务、下属单位包括原乡镇“七站八所”的债务、过去形成的不合理的高利息债务、超过诉讼时效或债权人放弃追偿权利的债务、各级政府间财政性资金的负债等非乡镇财政负担,必须从乡镇政府负债中剔除。
二是应明确化债目标,千方百计筹集资金化解乡镇债务。首先要强化对群众的教育,增强义务意识。要引导农民群众自觉缴清所欠应缴税费,从根本上削减乡镇债务。其次要加大财政向乡镇倾斜力度,缓解乡镇财政压力,以逐步解决乡镇所背负的沉重债务,从而确保农村稳定和基层工作的正常开展。第三是要采取清欠还债、增收还债、节支还债、等具体措施,逐步还清债务。
三是应从严控制新增债务。必须坚决锁定债务,严格控制新增债务。乡镇政府不得以任何名义投资兴办经营性企业,不得以任何名义由财政担保贷款。各地应从实际出发,确定乡镇政府投资限额,乡镇政府投资超过限额的,应由县财政和审计部门查实资金来源,经相关部门立项审核后,由县政府批准。未经批准形成的新增债务,按“谁决策谁负责,集体决策主要领导负责”的原则处理。
(二)应合理划分事权,确保乡镇政府能按承担的职责职能办事。
机构改革和农村税费改革后,权力上收责任不上收,造成权责分离。诸如文教、卫生、广电、国土、税务、计生等,其人事、财政上收,乡镇政府没有管理权力,但却必须以“属地原则”承担部分职责。由于“条块分割”不明,上级政府担负的工作,不管乡镇政府有无相应机构、职能,都要承担一些责任,且多以“目标责任书”的形式下发,使基层政府成了各项工作的最终“落脚点”。这种“条块不明”的体制,使工作权、责不统一,造成乡镇政府承担着发展地方经济、促进地方社会事业发展等无限的事权、责任。乡镇政府作为一级政权组织虽然承担着促进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保持社会政治稳定的重要职能,但其毕竟是最基层一级政府组织,在人力、物力、财力上都很有限,省、市、县政府能够承担的职能,乡镇政府不一定都能承担。因此如义务教育、卫生、广播电视事业等投入大、要求高,乡镇政府既办不好也办不了的事情就应主要由市、县政府来办。“上收上划”的事业,既要上收权力,也要同时上收责任,尤其要保证经费投入。特别是要减轻乡镇政府经济增长的过重压力,使其从无限的经济责任中解放出来,集中力量做好应该做、能够做、做得好的事情。
(三)应当出台乡镇机构改革的配套政策,逐步完善财政体制改革,加大财政转移支付力度,确保乡镇财政收支平衡。
乡镇的机构改革不是单一的,而是与其他改革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如财政体制改革、农村社会保障体制改革等,这些改革如不及时跟进,乡镇改革是很难有成效的。分税制重新界定了中央和地方政府的财权和事权范围,是我国财政体制上的一次重大变革。但是,由于各种原因,分税制实际上仅限于中央和省级政府间,而省以下,尤其是在乡镇一级则明显滞后,分税制改革以来,乡财政赤字增加,地方财力明显地向省、市集中。在财力向省、市集中的同时,许多本不应由乡镇承担的事权却继续存在甚至不断下移,使乡镇政府承担了大量与其财政预算水平不相称的职能,这直接导致了乡镇财政困难,严重制约了基层财政功能的发挥。因此,应坚持事权与财权对等的原则,合理划分乡镇政府、上级政府、中央政府的财政分配体制,适当提高地方分成比例,优化支出结构,扭转乡镇财政恶化、财源紧缩的状况,加大对经济欠发达地区的财政转移支付力度,为乡镇办公益事业提供一定的资金支持,保证乡镇政权正常运转。并且要改变上级投入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逐级规定“配套”资金,上级出“小头”,乡镇出“大头”的做法,量力而行、量入为出,不搞盲目投资,加重乡镇财政负担。最后要深入乡镇、村、组认真调研,科学、合理测算乡级运转基本支出保障额,积极向上级反映我区存在的困难,争取上级给予增加转移支付资金,缓解基层运转困难局面。
(四)应理顺管理体制,逐步完善政绩考核体系。
在调研中,不少乡镇领导干部反映:当前的考核,在内容上,过分强调经济责任,政绩考核主要看GDp增长,看财税报表的上缴数据;在形式上,往往以“责任书”的形式,层层转嫁任务,考核时就看指标完成情况,以致于以偏概全,畸轻畸重;在力度上,“一票否决”过多,动辄打棍子、摘帽子,如各种安全稳定工作都是“一票否决”,使乡镇干部无所适从,最终导致了乡镇政府职能偏离。因此,应理顺各级政府间“压力支配型”层层转嫁任务的管理体制和以各种“责任书”并明确“一票否决”指标的做法,逐步完善乡镇政府的政绩考核评价体系。
(五)应逐步充实乡镇干部队伍,形成区乡干部交流的良性机制。
一是应逐步解决乡镇特别是山区的缺编问题,逐年招录紧缺人才充实到干部队伍中。二是逐步完善保障机制。要解决基层干部“借垫贷欠”款难回收之忧,解乡镇干部工资福利拖欠之困,使乡镇干部的经济待遇从根本上得到保障。同时,医疗养老保险等福利待遇不能打折扣,使他们真正能够安心工作。
三是建立科学的激励机制,畅通县级机关干部和乡镇干部交流的正常渠道,建立县乡干部交流的良性机制,形成城乡互动。四是建立良好的用人机制。努力推动干部选拔任用工作的科学化、民主化、制度化。坚持群众公认原则,对政治思想素质好,勤政务实,组织领导能力强,工作实绩明显,清正廉洁,一心扑在基层工作的干部予以提拔重用。五是应建立严格的淘汰机制。根据设岗定责的情况,对工作不能胜任,工作不在状态,甚至违背党纪国法的坚决予以淘汰,或分流,或待岗,畅通干部出口。
(六)应加大对乡镇机构改革的检查监督力度,确保乡镇精兵简政,以巩固改革成果。
在历次改革中,部分乡镇出现走过场,明改暗不改,精简内设机构,整合事业机构,难以真正到位。因此,机构改革后,应以刚性的措施,加强检查监督力度。应防止有关部门以资金、项目审批等方式干预,要严格控制新机构的成立,应严禁各部门把机构设置情况纳入检查、达标、验收内容。
(七)应加强法制建设,提高乡镇政府依法行政水平。
必须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加紧解决法律规范缺失的问题,使乡镇政府的管理行为有法可依,依法行政。更重要的是要坚持法律、法规的强制性,维护法律的严肃性。正确处理好“执政为民”与依法行政的关系,从维护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既要坚决维护群众的合法权益,也要强调群众应尽的义务。对群众中个别无视国家法律,应做到有法必依,执法必严。只有这样,树立基层政府的“威信”,依法行政才能真正落到实处。
++机构编制委员会办公室
二○○六年七月二十七日
第四篇:村级组织运转经费保障情况调研
村级组织运转经费保障情况调研
村级组织运转经费保障情况调查与思考
在当前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落实各项强农惠农政策大的社会背景下,如何保障村(居)集体组织基本运转,缓解村(居)组织财务困难,调动村(居)干部积极性,显得尤为迫切重要。为此,笔者近期对我县望直港镇21个村(居)组织目前财务运转情况进行了调查。
一、目前村(居)经济组织运转中存在问题。
1、村级组织收入渠道少,资产资源增值空间有限。由于该镇大部分村没有村办集体工业,村经济主要来自农田发包收入,村集体经济显得十分脆弱。少部分村虽有一些陈旧校舍资产作为经营性资产对外出租,但收益极为有限。尤其是望直港镇西片几个村,几乎没有集体有收益的资源,主要依赖上级财政转移支付资金来发放村干部部分工资,依靠争取土地复垦资金来维持日常工作运转,部分村虽争取了土地复垦项目,但还存在着土地项目资金存在层层扒皮现象,最后真正到村到项目资金所剩无几。村级组织无钱办事的问题较突出。
2、公益项目要求配套多,村级负担难解决。由于村级组织承担农村许多公益项目建设与管理职责,村部改造、道路、桥梁、泵站、河沟渠道、环境保洁、秸秆禁烧、路灯绿
化、项目维护等均需要各村自筹资金予以配套。目前农户基本没有出义务工,村集体公益项目只得花钱雇杂工,因农村青壮劳力长期在外打工,村里所雇老年杂工有出工不出力、工日单价偏高现象。农村五保户供养经费一直由村承担,虽有上级专项补贴,但仍需由村级三项资金安排,受资金预算约束,农村五保人数受县镇人头指标控制,应享受而未享受五保户待遇人员只能由镇村纳入农村低保给予保障。在新农村建设中,部分村贪大求全,不顾财力实际举债建设,加重了村经济负担,给农村社会的稳定留下隐患。
3、村级财务核算不规范,陈欠两项往来清收难。目前乡镇农经部门注重农村“三资”管理,对村级财务进行“双代管”,村级财务能定期公开,但由于现行农村财务会计核算制度与当前的新农村建设项目核算内容不衔接,会计核算科目口径不统一,许多项目支出列在“其他支出”或“公益金”、“公积金”科目名下(如:农村环境整治项目),村民看不懂、有意见;有的村项目资金核算不规范,招投标手续不全,预决算资料不全,长期不结账,自制白条单据较多,有白条抵库现象;部分村主办会计变动频繁、主管部门业务指导、专业培训很少,代理会计和村级主办会计的素质尚有待提升。农户陈欠两项往来资金占用过大,村干部人手少,清收难度较大,主要集中在:部分欠款农户长期外出打工,承包土地委托代种,承包上交户主村难落实;由于部分因病困难户、因宅基地旱方地历史矛盾难以解决户、刁难拖赖户等因素影响了村级往来清收进度。
4、村组干部待遇偏低,队伍不稳。据调查,该镇在职村干部平均月报酬在20xx元左右,一部分是通过上级财政转移支付资金安排的,另一部分由村集体收入发放的,他们与在打人员相比,收入报酬有很大差距,心理上有落差。此外,村干部养老金保险由于起步迟、基数低、自缴比例高(50%)、领取收益少(每月每人500元左右);与农户一样享受农村医保待遇。每年都有一些村干部因待遇低、工作量大,生活不如一般村民而主动要求辞职。另外,目前村干部职数偏少,一般配备5—7人;目前行政村区域范围大,即使少部分村配备了生产小组长(年报酬约4000元),由于待遇偏低,生产小组长队伍也极不稳定。据调查,还有部分村原自行选配的编外退职干部退职金负担也不少,如马垛村达12人。
二、保障村级组织正常运转的几点建议
在新时期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村级组织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基础不牢,地动山摇”。为保障村级组织正常运转,笔者认为需要加强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1、拓展集体增收空间,不断化解债务。一是各村(居)组织应依靠本村(居)的土地资源、人脉资源和产业优势,因地制宜找项目,立足实际谋发展。村(居)组织可以土地、厂房及其他资源入股的方式,发展投资少、见效快、易管理的项目,提高自身增收造血功能。二是各级政府从政策上、资金上、技术上、信息上、项目上予以扶持;继续加大扶贫村建厂房帮扶力度,确保村级组织有稳定的经营租金收入。
三是采取多项举措,化解村级债务。建立村(居)债务预警机制,严格控制负债规模。对村(居)现有债务,通过清欠消债、核销减债、拍卖还债、划转抵债等多种方式,积极化解村(居)债务。
2、加大财政投入力度, 提高经费保障标准,减少村级配套。
一是建议省财政加大对村(居)专项转移支付力度。加大财政对农村五保经费投入,可以改革农村五保户供养经费按乡镇总人口全员负担办法。改变过去村里五保户人数越多、村里负担越重的做法。加大对村干部基本报酬和村级办公经费保障力度,不断提高经费保障标准。
二是加大支农力度,减少村级配套。在推进新农村建设中,要针
对目前农村基础条件差,建设资金需求量大的实际,各级政府要加大对农村公益事业建设的投入力度,扩大公共财政覆盖农村的范围,将国家基础设施建设的重点转向农村小城镇和中心村庄。注重整合各种渠道的财政支农资金,鼓励村民通过“一事一议”自筹,发起社会仁人捐助,发挥支农项目资金的社会效应,尽力减轻村(居)经济负担。加强农村土地复垦及土地增减挂钩项目资金管理,确保资金真正用于村(居)基础设施项目建设上,杜绝层层打扣现象。
3、建立村干部报酬稳定增长机制,稳定基层干部队伍。建立村干部报酬保障与年增长机制,对在职、离任村干的工资,建议全部由县级财政统筹扎口管理,实行农户“一折通”
发放。根据村干部工作目标责任制的规定,县财政可在报酬中预留部分资金作为目标责任抵押金,视工作任务完成情况再予以补发或扣除。基本做到“六统一”,即:统一村干部职数、统一村干部工资补助标准、统一报酬打卡发放、统一村(居)办公费补助标准、统一村干部社保待遇、统一财政转移支付增长幅度。
4、规范村账镇管核算行为,提高民主理财水平。规范村级财务管理势在必行,着重是要解决“怎么管”的问题。乡镇农经服务中心有监管村级财务的职能,但目前乡镇农经中心人员少,力不从心,财务记账核算难以到位,村级民主理财制度执行不力,财务收支基础信息公开公示不够到位,而乡镇会计管理站业务力量相对较强,整体业务素质相对较高,信息化办公设备齐全,具备一定的代理记账核算的条件及能力。建议可将农经中心村级财务代理记账职能与镇会计管理站代理行政事业单位会计集中核算职能相合并,有利于规范财务管理和减少核算人员。
第五篇:村运转经费保障工作汇报
朝里瑶族乡村级组织运转经费工作自查
情 况 汇 报
朝里瑶族乡位于凌云县西南部,东北与泗城针毗邻,东南与下甲、伶站瑶族乡两乡相连,西南与右江区的汪甸瑶族乡接壤,西与田林县的利周瑶族乡交界,距离凌云县城36公里,乡政府驻地设在六作村,驻地海拔600米。全乡面积181平方公里,辖6个行政村,42个自然屯62个村民小组,总人口8377人。
近年来,朝里瑶族乡党委、政府抓基层打基础,加强农村基础组织建设,认真贯彻落实区、市、县各级制定的村级组织运转经费保障政策,在保障村级组织正常运转上,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也存在着一些不足,现将情况汇报如下:
一、取得的成绩
(一)领导高度重视 政策落实到位
为贯彻落实中共中央组织部、财政部、民政部、农业部《关于开展村级组织运转落实情况专项督查工作的通知》文件精神,进一步完善我乡村级组织运转经费保障机制,朝里乡召开了党政联席会,专题研究部署2009年的村级运转经费的有关问题,明确了村级组织运转经费的保障范围(村干部报酬、离任村主干生活困难补助、村办公经费和其他必要的支出);确定了村干部报酬等基本保障标准(村支书和村委会主任为500元/月,副主任为420元/月,其他村干部270元/月);落实了村级经费运转的保障责任。
(二)成立组织机构 责任落实到位
按照全年工作部署,我乡成立了村级运转经费保障工作领导小组,由乡党委书记任组长,乡长任副组长,分管这项工作的副乡长、财政所所长、党政办主任为成员,落实了“一把手”负总责的责任体系。并成立了领导小组办公室,落实了具体工作人员,进行了详细分工,并明确了领导小组办公室及各成员单位的职责分工和工作任务,做到了分工具体、责任明确。
(三)资金管理严格 经费拨付到位
乡党委、政府认真制定了村级组织运转经费的管理办法,建立了村级运转经费保障情况统计报告制度,并将对村级补助经费纳入政府预算,由乡财务室在月底按时发放村干工资,明确专人管理,实行专款专用,确保经费拨付到位。2009年,朝里乡村级组织运转经费最低保障标准执行情况如下:一是各村村干工资认真按照县财政拔付的一点都不打折扣按时的发放给村干,因我乡尚还未设有金融机构,使得无法通过帐户发放,只能通过乡财务室发放。基本报酬实行定期发放,业绩考核奖励报酬由乡党委、政府挤出经费,并根据村干部业绩考核情况结果在年
1底以福利形式发放。二是将符合条件的离任村支书、村主任生活困难补助标准按时发放。三是各村办公经费按县财政拔付的每年不低于0.5万元。
(四)加强监督检查 政策宣传到位
为了保障村级运转经费及时拨付到位,我乡不断加大监督、检查力度,广泛开展政策宣传工作。一是在朝里乡的村级经费运转工作领导小组下,设立检查组,由纪委、财政等工作人员不定期对该项经费的运转情况进行抽查,并对各村派驻了监督员,发现问题及时沟通,迅速解决。二是全面推行“村财乡管”,规范村级经费管理。取消村级账户,取消原村级会计,由乡财政所设立村级资金专户,集中统一核算,并设立报账员。村级资金执行收支两条线,村干部工资按月发放,村委会的各项开支经村民理财小组审核后方可报账,每季度公开公示收支情况,接受群众监督。三是制定朝里瑶族乡保障村级运转经费管理办法。通过板报、展板、发放宣传册等方式,全方位、多角度宣传这一政策,力争使党和政府对村级运转经费的保障政策家喻户晓、深入人心,营造了良好的舆论氛围。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尽管我乡在完善村级组织运转保障工作中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仍然面临一些困难和问题:
1、村级组织运转保障水平离全区的水平仍然有一定的差距。
2、部分村村级债务包袱重,财务收支缺口大。我乡各村由于集体经济欠发达,村级运转经费很大程度上来源于上级政府的财政补贴。但财政补贴毕竟有限,所以造成村级财务收支不平衡。
3、村组人员工资补助情况。由于村委会干部报酬与他们的付出并不完全成正比,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他们的工作积极性,无法适应现代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干部没有充足的信心干好自己的本职工作,因此要保障基层组织的正常运转是存在一定困难。
三、下一步工作
(一)加大转移支付力度,保障村级组织运转需要
在保证原有转移支付的基础上,应充分考虑农民收入增加造成村干部工资额度增加,物价水平变化造成村级办公经费增加,以及一些必要的公共服务支出如接待费用等因素,科学计算村级组织运转成本,适当增加财政转移支付的投入力度,并根据人均收入的增长情况适时调整。一是适当地提高村级运转经费占乡财政预算的比例,积极向县财政局和区、市相关单位争取支持。二是进一步建全村党组织书记离任补贴制度。三是将离职干部、因公伤残人员的补助资金列入转移支付,以专项资金形式进行补助,并根据村级换届情况适时调整,确保各项补助政策落实到位。
(二)加大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扶持的力度
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扶持要坚持量力而行,因地制宜,不留资金缺口的原则。要区别交通便利与偏远、施工难易程度、原材料与工价的变化来确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补助标准。
(三)大力发展村域经济
一方面乡党委、政府应当积极发挥主导作用,积极推进招商引资,进一步盘活项目建设,并适当对较贫困的村进行政策上的倾斜;另一方面加大对村民自我服务意识教育的力度。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惠及的是当地百姓,农村要建设的地方多,投资大,不能光指望国家和政府的扶持。要从上到下,村内村外加大宣传力度,鼓励村民依托国家和政府的扶持政策,履行农民负担政策范围内的义务工、共同筹资弥补兴办公益事业和基础设施建设资金的不足。
朝里瑶族乡人民政府
二O一O年十月八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