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铜陵市商务局“十一五暨2010年工作总结及“十二五”暨2011年工作安排
市商务局“十一五”暨2010年工作总结及“十二五”暨2011年工作安排
“十一五”以来,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市商务局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紧紧抓住扩大开放、促进消费重大机遇,积极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等诸多不利因素,充分利用国内国际两个市场,在商贸流通、对外贸易、引进外资、外经合作、口岸建设等各方面都取得了显著成绩,全市商务工作实现快速发展。
一、“十一五”及2010年商务经济指标完成情况
商贸流通快速发展。2010年1-9月,全市共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70.5亿元,同比增长19.1%。预计2010年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将实现100亿元,同比增长19.3%,比2005年的42.2亿元增长一倍半,年均增长18.7%。“十一五”累计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60亿元,比“十五”时期翻了一番多。
对外贸易持续扩大。外贸进出口总额在连续突破20亿美元、30亿美元大关后,2009年虽然受到全球金融危机的严重冲击,但全市外贸总额依然列全省第二位。2010年1-9月,全市累计完成进出口总值24.8亿美元,同比增长59.4%。对外贸易总额居全省第二位。预计2010年全年,可完成对外贸易总额30亿美元,同比增长35.1%,比2005年的13亿美元翻了一番多,年均增长18.2%。“十一五”累计实现外贸进出口总额135亿美元,是“十五”时期的4倍。
利用外资成果丰硕。2010年1-10月,全市实际利用外资2.7亿美元,同比增长30%。预计2010年全年,全市实际利用外资可突破3亿美元,同比增长15.4%,比2005年的0.6亿美元增长了4倍。年均增长38%。“十一五”期间,我市累计实际利用外资10亿美元,比“十五”时期增长3倍多。
外经合作步伐加快。2010年1-9月,我市完成境外投资6.4亿美元,名列全省今年对外投资各地市之首,外经营业额完成1211万美元;在外劳务人员430人。外经营业额“十一五”期间从无到有,累计完成近1亿美元。
口岸运量高速增长。2010年1-9月,铜陵口岸进出口货运量144.3万吨,同比增长34.9%,进出口货物总值23.6亿美元, 同比增长148.1%。铜陵口岸集装箱运量为12813标箱,同比增长41%。预计2010年全年口岸运量突破180万吨,比2005年的51万吨增长两倍半,年均增长28.7%,在全省一类水运口岸中排名居前。
二、“十一五”重点工作
(一)宣传引导,商务惠民成效显著
1、家电下乡、家电以旧换新成果丰硕。为做好家电下乡、家电以旧换新工作,我局周密部署,广泛宣传,严格网点准入,强化服务意识,扎实有效开展各项工作。截至2010年9月,我市共销售冰箱、彩电、手机、洗衣机、电脑、热水器八类家电下乡产品近5万台,销售金额约1.2亿元;销售家电以旧换新产品1.2万台,销售金额4000多万元,商务惠民政策得到有效落实。
2、万村千乡工程快速发展。万村千乡市场工程是建设农村现代流通体系、构建和谐社会的一项重要惠民举措,我局按照完善基础、强化服务、巩固老店、发展新店的工作思路,严把质量关,狠抓诚信关,科学规划,合理布点,帮助解决农家店发展中存在的问题。至2010年9月底,我市累计已建成160家农家连锁店,初步形成了以城带乡、城乡互动、功能完善、流通有序的农村市场体系。
3、菜市场改造稳步实施。按照全市民生工程要求,我局为菜市场改造牵头单位,几年来,我局深入调研,积极协调,菜市场改造工程稳步推进,截至目前,全市已有8家菜市场改造完成并投入使用。
4、市场监测、应急机制不断完善。五年来,我局不断加大市场监测力度,健全监测系统网络,及时发布生活必需品监测分析,截止目前,全市重点商贸流通企业监测样本数已达52家,2009正式开通的铜陵商务预报网站,已发布各类商务动态信息 1200余篇,为领导科学决策提供了重要依据。此外,我局还制订了《铜陵市生活必需品市场供应应急预案》,完善了生猪活畜储备和冻肉储备制度,有效保障了特大雪灾时的市场供应,我市市场宏观调控能力显著增强。
(二)扩大内需,城乡市场繁荣有序
1、商业网点快速增长,市场网络体系逐步完善。截至2009年底,全市城区商业网点总数达到1.3万个,商业营业面积近120万平方米,现有限额以上住宿餐饮店32家,限额以上批发零售企业29家。建设面积5000㎡及以上大型商业网点有25家,全市商贸业从业人员近10万人,成为带动全市就业的重要途径。随着雨润、乐购等的开工建设,城市社区便民双进工程的广泛开展,目前我市已经初步形成了铜官山主城区商圈,社区便民商业,以及农村市场等三位一体的现代商贸业消费体系。
2、扶优扶强,打造皖中南现代商贸中心。一是重点培育商贸龙头企业和专业市场,帮助企业做大做强。我市重点扶持的铜陵合百商厦、铜陵大市场、铜冠商业广场、绿源农产品大市场、顺达实业公司等大中型商贸流通企业近几年来销售额和销售量逐年攀升,成为拉动我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上升的主力军。二是加快市级商业核心和区级商业中心的发展。结合城区改造,鼓励大型百货业、超级市场、大卖场、专卖店等现代商业主流业态集聚,提升商业设施品位,增强城市现代气息。三是实施以便民服务进家庭,便民消费进社区为主题的“双进工程”,重点是开展创建商业示范社区活动,逐步形成门类齐全、便民利民的城市社区商业服务网络,满足社区居民多样化、个性化的消费需求。2009年,铜官山区沙河社区获批国家级商业示范社区。
3、强化宣传,大力发展服务业。作为优化经济结构、转变发展方式、促进节能降耗、实现可持续发展和建设幸福铜陵的重大战略举措,全市服务业发展呈现良好态势。一是健全推进机制。成立了全市推进服务业发展领导小组,建立了服务业统计联系会议制度,形成了统分结合、部门协调、齐抓共管的服务业工作组织体系。建立了服务业发展指标体系,加大督查力度,实行分类考核,确保促进服务业发展的政策和目标落到实处。二是营造宣传氛围。充分利用各类媒体,做好服务业知识普及和新闻宣传,组织开展了铜陵服务业发展大家谈活动,引导全市上下切实提高对加快服务业发展重要性和必要性的认识,在全社会形成人人关心、支持、参与服务业发展的良好局面。三是发展重点产业。突出发展现代物流业、金融服务业、科技信息业、商务服务业、职教文化旅游业、现代商贸业、社区和农村服务业、房地产业等八大产业,2010年1-9月份,全市服务业增加值完成84.7亿元,同比增长9.3%,对经济增长贡献率达16.1%,拉动经济增长2.9个百分点。
(三)优化结构,外贸规模不断扩大
“十一五”期间,我市外贸克服金融危机、人民币升值、出口退税率降低种种不利影响,打基础、练内功、抓订单、保增长,全市对外贸易平稳较快发展。
1、外贸主体不断壮大。随着我市进出口孵化工作力度的不断加大,“十一五”末,我市拥有对外贸易经营权企业370家,是“十五”末的3倍;发生外贸实绩企业有171家,是“十五”末的1.9倍,外经贸队伍不断壮大。
2、出口结构不断优化。机电及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增长较快,出口商品结构不断优化。“十一五”期间,全市机电产品累计出口1.9亿美元,是“十五”的2倍;全市高新技术产品累计出口2.6万美元,是“十五”的2倍。全市拥有国家和省级出口商品品牌3个,主要出口产品有16大类产品近300多个品种。
3、出口市场不断拓展。“十一五”期间,我市出口市场不断扩大,产品销往全球各地114个国家和地区。借助“中国—东盟自贸区”等经贸便捷化措施,深度开放传统市场,拓展新兴市场。“十一五”期间,我市外贸企业对东盟进出口贸易累计完成7290万美元,是“十五”的3.6倍。
(四)跟踪落实,引进外资成绩斐然
利用外资规模持续扩大,领域明显拓宽。截至2009年末全市累计外商投资企业281家。投资领域涉及基础设施、铜、电子、纺织服装、高新技术、精细化工、服务业等主导行业。
1、开展全民大招商活动。为推介铜陵、宣传铜陵,建立完善了我市招商引资资源库,编制了《铜陵投资指南》,制定和出台了全市招商引资考核奖励办法、全市招商引荐项目归口主谈办法等7项制度,认真做好招商引资项目的跟踪落实和招商引资工作的年终考核验收工作,全民大招商成效明显。
2、组织参加重大招商活动。积极筹备,组织参加国家和省、市组织的重大招商活动,为项目单位提供招商平台。先后筹备和参加了省政府组织的第四届中博会、厦洽会、高交会、赴港招商会等各类招商活动,取得了明显成效。
3、积极开展驻地招商工作。抓住商务部产业转移促进中心上海基地机遇,有针对性地开展驻点招商,有效承接产业转移,进一步提高了招商引资成效。
(五)对外合作,“走出去”卓有成效
外经综合劳务企业取得零突破,对外投资取得一定成效,铜陵有色公司在境外开采铜矿成为我市乃至我省“走出去”战略的一个亮点。“走出去”主体不断增加,领域进一步拓宽,全市有对外经济合作经营资格的企业由2005年的4家增加到现在的14家。
(六)政策促进,商务工作稳步前行
为充分应对国际、国内市场日益激烈的竞争环境,不断提高我市内外贸企业竞争力。五年来,我局深入学习、充分调研,出台了一系列鼓励帮扶内外贸企业发展的促进政策,有效保证了商务经济稳步发展。
一是出台了《关于促进流通业发展的若干政策》,安排专项资金促进现代流通业发展,引导企业加大流通基础设施建设、调整流通业结构和推广现代流通方式,支持重点商贸流通企业做大做强,有力推动了我市商贸流通业的发展。
二是制定了《铜陵市城市商业网点规划》,合理布局商业网点,建立起与城市定位、发展目标和总体布局相适应的现代化都市型商业网点体系,增强铜陵作为皖中南区域性中心城市的综合服务功能和吸引辐射能力,逐步构建大商贸、大流通、大市场的的现代化区域性商贸中心城市。
三是出台了《关于支持外经贸发展若干政策意见》,从做强外贸、国际市场开拓、“走出去”和“大通关”等8个方面对企业予以支持。“十一五”期间,我市外贸企业共争取国家省市外经贸各项促进发展资金1.79亿元,惠及外贸企业160多家,为我市外贸企业的发展提供了一个良好的政策环境和经营环境。
四是出台了《关于大力发展服务业的实施意见》,支持鼓励我市服务业发展,为进一步推进我市服务业各项工作提供了良好平台。
(七)规范程序,商务执法步伐坚实
1、抓好12312市场监管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加强12312监管平台硬件建设,开通12312商务举报投诉服务热线,接受社会公众和企业对生猪屠宰、酒类流通、家电下乡、家电以旧换新、流通领域食品安全等方面的投诉。
2、肉品质量安全监管成效显著。认真履行国务院《生猪屠宰管理条例》,坚持日常巡察和市场集中整治相结合,狠抓肉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安装屠宰厂电子监控设备2套,先后开展大型集中整治行动4次,日常巡察(含夜间突查)310余次,累计出动执法车辆300余台次,执法人员1200余人次,查处没收及焚毁注水等违法肉品3000余公斤,罚款1万余元,有效地遏制了私屠滥宰、牛肉注水等违法经营行为,肉品质量安全得到有效保障。
3、推行酒类备案登记管理制度。深入酒类经营企业调研宣传,逐步推行酒类备案登记管理制度,截止目前共办理酒类备案登记企业42家,实现了网上查询和溯源管理。
4、成品油市场监管力度加大。加大管理力度,按期对全市各加油站进行年审,不断规范成品油市场,保护消费者权益。
(八)廉洁高效,口岸建设稳步发展
围绕“安全、高效、廉洁、和谐”口岸发展目标,不断优化口岸通关环境,提升口岸工作效率。在铜陵口岸查验单位支持、配合下,口岸外贸运输、服务代理运行平稳,口岸管理机制行为规范、运转顺畅,口岸运量在全省一类水运口岸中排名居前。2009年,华德公用型保税仓库和出口监管仓获准设立,同年,铜陵港对台湾实现直航,2010年,铜陵口岸有色金园港埠顺利通过省级验收。
(九)注重学习,商务队伍水平稳步提升
为打造一支政治强、观念新、业务精、作风实的商务干部队伍,我们重视加强对局机关干部的政治理论和业务知识的学习教育、理想信念和人生观的教育,努力营造干事创业的良好氛围。
1、着力抓好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围绕“推进铜陵科学发展,促进铜陵商务经济可持续发展”这个主题,开展了学习、调研和送政策、送服务到企业等各类活动,群众满意度达98.2%,圆满完成了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各个环节的工作任务,达到了以学习促工作,以工作促学习,工作学习两不误、双丰收的效果。
2、着力抓好解放思想大讨论活动。围绕“发展关键在领导,思想是否解放了”主题,以召开座谈会、撰写调研文章等形式深入开展各项活动,出台了《全民大招商专题活动实施方案》,逐步落实“专题活动”各项工作措施,有力地推动了全民大招商活动的开展。
3、着力抓好“四百工程”及“双创”各项工作。按照市委市政府的统一要求,积极行动,广泛参与,在做好单位自身文明及卫生创建工作的同时,指导帮助大型商场、超市及屠宰企业做好相关工作,为我市创建文明城市、卫生城市做出了积极贡献。
三、2010年主要工作
(一)搞活流通,扩大消费,稳步发展国内贸易
1、实施五项工程,促进商贸流通。一是实施家电下乡工程。与财政局联合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做好我市家电汽车下乡工作的紧急通知》,全面推行家电下乡“网点代垫直补”工作。为确保下乡家电产品质量,我局还会同财政等有关部门对网点进行了不定期检查,严把销售网点备案,确保网点准入条件,严厉打击违规经营。截止9月底,累计销售家电下乡产品48964台,销售额达1.17亿元,每万户农民购买下乡家电5119台,稳居全省第二位。二是实施家电以旧换新、汽车以旧换新工程。通过印发宣传单、大蓬车下乡、以及新闻媒体等方式广泛宣传,自7月启动“家电以旧换新工作”以来,累计销售各类家电12304台,实现总销售额4289万元,累计回收旧家电13210台,兑现补贴88.5万元。汽车以旧换新工作,截至5月31日,共回收报废机动车辆558辆,发放补贴资金299.3万元,提前报废老旧车以旧换新86辆,发放补贴资金88万元。三是实施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建成160家农家连锁店,其中日用品店96家,农资店64家,分布在我市12个乡(镇)和90个行政村。四是实施农超对接工程。在安徽万花物流有限责任公司和铜陵绿源农产品大市场进行试点,扩大农超对接的示范功能,提高各方面重视程度和参与积极性,为全面推进奠定良好的基础。五是实施菜市场改造民生工程。积极主动与县区及相关部门协调,针对民生工程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随时召开协调会,及时研究解决。截止10月底已有4家菜市场改造完成并投入使用,1家正加快实施进程,1家正在进行开工前拆迁工作。
2、加大扶持力度,保持消费快速增长。兑现了2009年促进流通业专项资金299.8万元,加强对国家和省支持资金的争取力度,6家企业获国家及省级财政补助共计251.5万元,2家为中小商贸企业担保企业获得国家及省级财政补助共计143.2万元。铜陵合百商厦等大中型商贸企业销售额稳步攀升,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持续稳定增长。
3、广泛宣传,大力发展服务业。今年以来,我市认真贯彻省市政府促进现代服务业发展的决策部署,制定出台一系列政策措施,服务业发展呈现良好态势。一是健全推进机制。成立了全市推进服务业发展领导小组,建立了服务业统计联系会议制度,形成了统分结合、部门协调、齐抓共管的服务业工作组织体系。建立了服务业发展指标体系,针对不同地区、不同类别,将服务业主要指标量化分解,实行分类考核,加大督查力度,确保促进服务业发展的政策和目标落到实处。二是营造宣传氛围。充分利用各类媒体,做好服务业知识普及和新闻宣传,组织开展了铜陵服务业发展大家谈活动,召开了全市服务业工作会议,邀请发达地区有关人员来铜介绍发展服务业的经验和做法。引导全市上下切实提高对加快服务业发展重要性和必要性的认识,在全社会形成人人关心、支持、参与服务业发展的良好局面。三是强化政策扶持。陆续出台了一系列促进服务业发展的政策措施,印发了《关于大力发展服务业的实施意见》、《关于印发2010年全市服务业目标任务分解方案的通知》等。根据服务业发展需要,相关职能部门各司其职,步调一致,形成推动服务业发展的强大动力。四是发展重点产业。突出发展现代物流业、金融服务业、科技信息业、商务服务业、职教文化旅游业、现代商贸业、社区和农村服务业、房地产业等八大产业,2010年1-9月份,全市服务业增加值完成84.7亿元,同比增长9.3%,对经济增长贡献率达16.1%,拉动经济增长2.9个百分点。
4、加强监管,特种行业有序发展。一是加强肉品质量安全监管,确保上市肉品质量安全。坚持日常检查和集中整治相结合,狠抓肉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1-10月份,共牵头组织开展联合执法大检查4次,日常巡查42次,专项检查1次,共出动执法车辆45台次,出动执法人员160余人次,没收查处焚毁病害肉600余公斤,较好地保证了我市上市肉品的质量安全。二是进一步健全酒类备案登记制度。1-10月,共办理酒类备案登记企业3家,累计达42家。目前这些企业已全部录入商务部“酒类备案登记信息管理系统”,实现了网上查询和溯源管理。三是加强特种行业监管,进一步加大典当、拍卖、成品油、二手汽车流通、旧机动车辆拆解等特种行业管理力度,规范审批程序,严格把好市场准入关,促进企业规范经营和行业健康发展。
5、做好市场监测,完善应急机制。一是进一步优化样本结构,不断扩大监测范围。新增监测样本企业7家,到目前为止,我市生活必需品、重点流通企业和重点生产资料监测样本企业分别达17家、29家和3家,样本总数同比增加11.6%,数据报送及时正常,运转良好。做好“商务预报”网站维护工作。1-10月,发布各类商务动态信息 700余篇,进一步扩大了铜陵商务工作的影响。二是加强调研分析,为科学决策提供依据。根据监测数据,撰写市场分析资料,为领导决策提供依据。三是进一步完善生猪活畜储备和冻肉储备制度。通过招投标,分别与生猪养殖企业和冻肉储备企业签订了年储备生猪5000头和冻肉50吨的储备协议,能满足城市居民近半个月的正常消费,使特殊时期我市肉品市场供应有了充分保障。
6、认真抓好12312商务举报投诉服务中心运行及建设工作。根据省商务厅要求,我市12312商务举报投诉服务中心于2010年初开始挂牌运作,在抓好软硬件建设的同时,我局还将12312热线电话拓展为商务领域举报投诉和咨询服务的公益电话,接受社会公众对生猪屠宰、酒类流通、特许经营、家电下乡、报废汽车回收、技术进出口、对外劳务合作、对外承包工程等方面扰乱市场秩序行为的举报投诉,提供咨询服务。
(二)扩大主体,优化结构,对外贸易高速增长
1、做好进出口孵化工作,不断扩大外贸主体。积极与省商务厅联系,及时调整我市进出口孵化工作对口帮扶联系企业,拟定对口帮扶孵化工作方案、措施及实施计划。进行分类指导,对口帮扶。通过对重点进出口企业进行业务培训讲座,深入新孵化企业现场业务咨询与指导等方式,采取点对点、面对面、手把手的帮扶服务,积极帮助企业寻商机、找客户、抓订单,促使更多企业走出国门、开拓国际市场。1—9月份孵化企业新增进出口实绩3260万美元,主要是华纳电子、启盛金属、伟洋贸易、普乐化工和东美进出口企业等。
2、加大外贸扶持力度,落实外经贸促进政策。一是举办全市进出口业务培训班,组织商务、海关、外管以及省对口帮扶公司等部门人员宣讲国家省市外贸政策法规以及进出口业务知识和实战技巧,全市各进出口企业共130余人参加了培训。二是认真做好2009年出口信用保险补贴、出口存量增量奖、进出口孵化资金等省级促进资金的兑现工作,涉及117家外贸企业,共兑付各项资金259.2万元。三是积极争取省级中小企业担保贷款,切实解决出口企业融资难问题。今年以来,新增精隆电工、美帮制衣公司2家企业获得省中小企业外贸担保贷款300万元。
3、组织企业参加各类展会,帮助企业开拓市场。积极组织企业参加华交会、广交会、东盟博览会、东北亚博览会,帮助企业寻找商机,开拓市场。引导进出口企业参加各类境外展会,为进出口企业开阔视野、拓展市场创造了有利条件。此外,积极做好安徽省科技兴贸铜基电子材料出口创新基地和纺织品出口基地建设项目的申报工作,争取基地孵化发展资金,着力培育孵化一批科技含量高、产品附加值大、低能耗、成长性好的外贸骨干企业,以增强企业发展核心竞争力和出口产品市场竞争力,进一步推动我市对外贸易又好又快发展。
(三)创新方式,优化服务,利用外资大幅增长
1、注重实效,办好各类招商活动。一是成功举办承接产业转移铜陵(香港)专题招商活动。为进一步宣传铜陵新形象、结识新客商、推介承接新项目,更好地做好承接产业转移工作,我局认真筹备香港专题招商活动,做好项目准备、客商邀请、宣传推介等工作,约100多名香港企业高管出席了承接产业转移铜陵(香港)专题推介会,共签约7个外资项目,协议利用外资约4.2亿美元。二是精心承办第十四届“西洽会”。推介8家企业和12个项目,签订了总投资10亿元的“高档电子铜箔生产基地”项目合同。三是组团参加了安徽省赴香港经贸交流活动,成功签约5个外资项目,总投资约8.5亿美元。四是积极利用第十四届厦门投洽会、第六届徽商大会和第五届中博会平台,推介招商项目100余个,签约项目13个,其中外资项目3个。五是承办世博会我市参会工作,落实了展览展示及展品,积极安排世博会安徽周活动,参与世博知识竞赛和安徽省形象大使选拔赛,我市一名选手获选30名安徽馆形象大使之一。
2、做好外企服务,促进项目履约。加强在建、在谈、在手项目跟踪,做好外资企业审批服务工作,对已批准的外商投资企业做好全程跟踪服务,协调解决有关问题,促使按合同履约和资金到位。协同相关部门,对全市外商投资企业开展联合年检,实行集中办公、送检上门,为全市外企免费开展网上年检业务咨询,积极为企业生产经营排忧解难,努力营造和谐的投资环境。1-10月,全市新批外商投资企业5家,协议投资总额11431万美元,合同利用外资5808万美元。
3、迅速行动,积极申报境外合作共建园区。按照省领导要求,全省各市园区要提出3-5个突出新兴产业、具有较强牵动性和示范作用的大项目,与境外共建产业园区。我局反应迅速,主动与县区和经济园区联系,申报江北产业园与德国共建化工园区。此外,我局还加大跑部跑省力度,多方协调,抢抓时间节点,向国家商务部、国务院办公厅积极申报我市开发区升级材料。
(四)扩大宣传,落实政策,进一步发展外经合作
一是落实外经企业促进政策,积极申报省级外经企业支持资金。按照商务厅的要求,推荐我市安徽金拓矿业有限公司和安徽皖陵珍稀动物养殖有限责任公司两家企业为安徽省推动“走出去”的重点企业。二是进一步加大外派劳务输出市场工作领导,在全市范围内集中组织开展了清理整顿外派劳务市场秩序专项行动,加强宣传,及时沟通,齐抓共管,形成合力,取得了较好效果。三是跟踪服务对外承包工程项目。今年我市境外承包工程项目变更合同额较大,我局及时掌握情况,了解项目工程进展,与企业保持联络,及时提供服务。四是跟踪了解我市服务外包情况。为鼓励支持服务外包企业做大做强,主动上门宣讲国家和省市优惠政策,协调解决相关问题,为服务外包市场提供良好的创业环境。据了解,今年我市服务外包企业营业额已达400万美元。
(五)积极协调,提高效率,不断加强口岸建设
一是铜陵口岸有色金园港埠顺利通过省级验收。自去年以来,对金园码头开放验收工作坚持做到“履行职责、服务先行”,全程跟踪项目建设情况,及时协调解决项目建设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今年3月铜陵口岸有色金园港埠对外籍轮开放顺利通过省级验收,至此我市正式对外籍轮开放的码头已达5个。二是积极推进铜陵(B型)保税物流中心申报工作。明确了我市(B型)保税物流中心申报主体,会同相关部门,形成合力,共同推进铜陵(B型)保税物流中心申报各项工作。三是协调支持华德物流公用型保税仓库尽快运作。由于多方面原因,铜陵开发区华德物流公用型保税仓库一直未能实际开展业务,面临被注销的风险,为此,我们采取积极措施,深入企业积极宣传有关保税仓库的知识,鼓励进出口企业开展保税仓储业务,全力支持该保税仓库开展业务,目前该保税仓库入库货物率达90%以上。四是进一步加强铜陵口岸廉政文明共建工作。组织召开铜陵口岸廉政文明共建单位座谈会,制定了铜陵口岸廉政共建办法,编发铜陵口岸廉政文明共建专刊,不断提高口岸各查验单位服务企业的能力和水平。
(六)加强联络,服务企业,贸促会工作扎实推进
一是举办培训班,推广网上签证业务。为加快电子政务建设,提高办事效率,服务出口企业,今年4月,举办了“原产地证网上签证业务培训班”,全市共40家企业参加了此次培训。二是严格审核,做好出证认证工作。截止目前共审核签发一般原产地证498份,涉及金额2282万美元,认证对外贸易单证32份,代办领事认证12份。全年共新增原产地证注册企业11家,累计共有原产地证注册企业84家。三是积极参加第十一届青铜文化博览会参会工作。按市领导要求,积极主动与国家贸促会、省贸促分会联系,争取其对我市此项活动的支持,经多次联系后,国家贸促会、省贸促分会分别成为我市青铜博览会的支持和承办单位,国家贸促会及省贸促分会领导参加了博览会,有力地扩大了第十一届青铜文化博览会对外影响。
(七)创先争优,提高效能,不断加强自身建设
一是根据市委市政府部署,在全系统内开展了“创先争优”活动,制定了实施方案,围绕“为实现商务经济科学发展创先进,为建设幸福铜陵争先锋”这个主题,建立了创先争优活动领导小组和班子成员联系点制度,创先争优各项活动有序开展。
二是按照要求,稳步实施“四百工程”,在与联建村充分对接、沟通的基础上,成立了联合党委,制定了相关制度,引进了发展项目,开展了相关帮扶指导工作。
三是积极响应“争创国家卫生城市”、“争创全国文明城市”的号召,制定大型商场、超市创建国家文明城市工作实施意见,组织机关干部参加“全民卫生大清扫”活动,除要求机关干部开展“两创”工作外,还不定期实地督促检查大中型商场、超市及隆门屠宰场做好“两创”相关工作。
四是坚持“一线工作法”,深入企业调研,主动为企业送政策、送服务,狠抓机关作风和效能建设,组织机关党委换届,开展“学习《廉政准则》、规范从政行为、促进科学发展”主题教育,加大党风廉政文化宣传力度。做好安全生产、信息调研、保密、计生、财务管理、建议提案办理、信访等工作,全力打造学习型、服务型、效能型机关。在本机关积极开展第九届省级文明单位申报工作并通过了检查验收。
四、“十二五”时期我市商务经济发展的指导思想和主要目标
(一)“十二五”商务发展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在扩大总量中调整结构,在优化结构中扩大总量,以扩大内需、促进消费,不断满足城乡居民生产生活需要;开拓两个市场、利用两种资源,不断提高城市开放水平为主题,加速构建大开放、大市场、大流通的商务发展新格局。内贸工作要在体系建设上求突破,促进消费市场繁荣活跃,不断满足城乡居民日益增长的消费需求;外贸工作要在转变增长方式上求突破,培育自主出口产品品牌,扶持壮大一批外贸龙头企业;利用外资要在提升外资质量上求突破,着力引进符合我市现代产业发展方向的国际知名和世界500强企业;外经工作要在体现特色上求突破,加快走出去步伐,扩大走出去规模;口岸工作要在优质服务上求突破,不断扩大就地报关直运规模和水平。转变商务发展方式,实现商务率先发展,为服务全市经济科学发展,走在全省前列做出应有贡献。
(二)“十二五”商务发展总体目标
商业流通。到2015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力争达到200亿元,年均增长15%(全省12%以上)左右。现代市场体系建设取得重大进展,连锁经营、物流配送、电子商务等现代流通方式不断发展,农村商品流通改革和市场建设取得实效,商贸流通业在城市发展战略中发挥重要作用。商贸工作围绕保障民生、服务民生、改善民生、提高民生的目标,加快调整升级,“民生商贸”深入人心。商贸业实现六大特色:一是商贸业多样化,满足各层次需求;二是经营模式特色化,实施错位竞争;三是商业网点布局人性化,城乡居民同享便利;四是消费模式多元化,新型消费快速发展;五是城乡市场一体化,要素流通规范合理;六是商贸监管标准化,消费环境诚信放心。
对外贸易。外贸进出口额年均增长12%以上,力争2015年达50亿美元。出口增速明显提高,拉动经济增长能力加强;机电产品、高新技术产品出口明显提高,品牌产品出口增加,对外贸易效益进一步提高;中小出口企业量增力强,对外贸易主体结构进一步优化;市场多元化程度提高,对新兴市场出口大幅增加。
利用外资。实际利用外资额五年累计22亿美元,年均增长17%。“十二五”期间来我市投资的境外世界500强企业和著名跨国公司达到12家。现代产业领域利用外资规模进一步扩大,引进、消化、吸收国外先进技术和自主创新的能力明显增强。市级以上开发区在扩大开放和制度创新上走在全市前列,成为利用外资的主要载体和地方外向经济的主要增长极。外资与城市经济加速融合,贡献度进一步提高。机械设备、新材料、新能源等产业链招商取得成果,吸引一批关联配套企业入驻。
国际经济合作。对外承包工程和劳务合作营业额年均增长15%以上。对外投资加快发展,投资领域不断拓宽,投资结构进一步优化,国际市场全方位开拓,国际经济合作管理体系更趋完善。
口岸工作。外贸货运量按年均15%速度递增,“十二五”期间外贸运量累计达到1000万吨以上。口岸经济效益和综合社会效益同步增长,口岸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完备,服务功能更加完善,成为安全、快捷、文明、高效的一流对外通道。
五、“十二五”商务经济发展的重点工作
(一)推进流通业发展,提升流通现代化水平
“十二五”时期是扩大内需特别是扩大消费的重要发展时期,商务工作必须坚持以扩大消费为核心,加快城乡市场体系建设,推进现代流通方式发展,引导和培育消费热点,推进扩大消费长效机制建设,提升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力。
1、加强主城区消费品流通体系建设。加速提升主商圈的辐射带动作用,以长江路为中心,加快西湖新区建设,以品牌为核心,加快发展直营店和加盟店,培育跨区域、广辐射、上档次的品牌专业市场,进一步提升主商圈承载能力和商业档次,增强吸纳与辐射能力。推动一批重点商贸项目早日启动和建成。加大培育和发展服装、餐饮、文化、小吃等特色商业街区力度,进一步整合资源,聚集品牌,凝聚人气,带动夜市发展,满足消费者多层次、多方位需求。提高流通组织化程度,采取综合措施加大培育力度,形成若干个大型、区域性龙头骨干流通企业和商业品牌。引导、鼓励骨干企业转变经营方式,积极推动连锁经营、物流配送、电子商务等现代流通方式发展,改革创新传统销售模式,鼓励信用消费,加快新型流通业态快速发展。
2、加强城乡便民服务体系建设。以城市社区“双进工程”为契机,重点建设家政服务、生鲜超市、便民修理等社区商业服务网络,全面提升社区商业服务功能,鼓励有条件的社区争创国家、省级商业示范社区。以建设放心早餐标准店为重点,以扩大标准店覆盖面为关键,加快主食加工配送中心和早餐连锁经营网点建设。加快社区菜市场标准化建设。加大家政服务培训,着力培育家政服务龙头企业,不断规范家政服务管理,加快建设家政服务信息平台,逐步形成便利高效的家政服务网络。支持有条件的企业创建具有铜陵特色的“双进”品牌。
3、加强农产品流通体系建设。以“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双百市场工程”、农超对接工程和农产品出口基地建设为载体,营造安全、便利、实惠的农村消费网络。着力实施商贸综合体建设,抓住建设五个中心镇的机遇,重点支持有条件的大型流通企业参与农村现代流通体系建设,“十二五”期间完成建设1个市级物流配送中心、3个区域物流配送分中心及所属商贸综合体、12个乡镇商贸综合体。支持大型农产品批发市场升级改造,提升档次、扩大辐射力。加快推进农副产品深加工企业开展农超对接,鼓励农家店购销农产品,促进农产品双向流通。“十二五”期间培育1家辐射面广、带动力强的区域性的大型农产品市场、1家市级大型农产品市场、1家市级大型农产品流通企业。
4、加强生产资料流通体系建设。鼓励流通企业与生产企业建立供应链联盟,支持重点生产资料批发市场升级改造。大力推动农资经营骨干企业在全市加快市域配送中心、县域配送中心和连锁经营网点建设,发展农资直营、加盟连锁店,实现化肥、种子、农药等农资供应与农技服务一体化。加强农资品牌建设,建立经营者诚信体系,严禁制售假冒伪劣产品,创建让农民信得过的农资品牌,服务农业生产。
5、加强再生资源回收体系建设。全面推进我市再生资源回收体系建设试点工作,加快再生资源集散市场重点项目建设。支持试点企业加强再生资源集散中心、回收网络和社区回收亭建设。继续推进报废汽车回收拆解企业升级改造,帮助有条件企业列入国家升级改造示范工程。支持有条件企业开展旧家电回收拆解业务。
6、加强市场运行调控与监管体系建设。进一步完善城乡市场信息服务体系,优化样本结构,扩大监测范围,加强重要生活必需品储备。大力推进商务综合执法,完善12312举报投诉系统建设。启动“放心肉”服务体系建设,建立肉品质量可追溯体系,保障消费安全。加强酒类、旧车交易、拍卖、典当、成品油等特殊行业监管。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开展以打击流通领域假冒伪劣、侵犯知识产权、商业欺诈为重点的专项整治活动,依法严厉打击商业贿赂,进一步净化流通消费环境。强化调控手段,加强政策性储备制度、储备设施和应急商品数据库建设。研究建立商业代储制度,健全应急工作预案,保障市场平稳运行。
7、扩大流通业对内对外开放。引导国内外流通企业向我市投资,着力优化外来流通企业的投资业态结构,从整体上提升我市流通业水平。重点引进和发展专营店、精品店、仓储式商场等相对缺乏的业态,完善我市现代流通业态。引导外来企业参与我市商业、运输、仓储等企业的改组改造,参与大型物流基地、农产品批发市场的建设和改造。鼓励我市企业引进国外先进流通管理经验和技术,促进国内外连锁商业企业采购我市产品,推动我市流通企业在融入跨国公司采购网络的同时,积极到境外、省外投资兴业,设立分销网点,参与企业重组并购和商品招标采购,加强与长三角流通企业合作。
(二)扩大对外贸易,转变增长方式 把握经济结构调整机遇,将扩大外贸规模与转变外贸增长方式有机结合,优化进出口结构,积极培育产业集群,加强国际市场开拓。
1、调整优化出口商品结构。扩大机电产品出口,在铜、纺织服装、化工等产品的基础上,大力推进装备制造、电子模具、纺织服装等出口基地建设,形成集群效应。“十二五”末,出口基地出口额占全市出口总额的50%以上。扩大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十二五”培育3-5家国家级科技兴贸重点企业,全市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年均增长15%以上。
2、大力发展加工贸易。发挥国家级加工贸易梯度转移重点承接地优势,积极承接长三角、珠三角等发达地区加工贸易转移,在有条件的开发区新增1-2家出口加工区。加快加工贸易转型升级,鼓励承揽机电产品和高新技术产品加工业务,限制“两高一资”类型。促进加工贸易与招商引资良性互动,以加工贸易方式吸引外资。鼓励有条件的企业开展深加工、精加工,延伸加工贸易产业链,形成上下游产业集群,提高加工贸易增值水平。加工贸易进出口额年均增长15%以上。
3、推动发展服务贸易。加强与相关部门的沟通与协调,在财政、税收、金融、保险等方面支持鼓励我市工程、技术、旅游、货物贸易等传统服务业拓展空间,信息服务外包、知识产权和专利服务、文化产品、第三方物流、金融保险、电子商务等新兴服务领域实现出口。鼓励引进境外先进的技术和经营方式,引导国内企业参与承接服务外包业务等。
4、加强创建自主品牌和国际认证。开展品牌建设培训,指导海外商标注册,加大对品牌的宣传和保护力度,“十二五”培育5个中国出口名牌、15个省级出口名牌,30个市级出口名牌,出口名牌商品出口年均增长20%。支持企业开展出口产品国际认证,“十二五”末全市70%进出口企业通过体系认证,85%出口产品通过质量认证。
5、深入实施市场多元化战略。深度开发欧、美等传统市场,积极开拓东盟、东欧、中亚等新兴市场。充分利用国家在非洲、拉美等地区的贸易中心和商品分拨中心,多渠道开拓非洲、拉美等市场。推动跨国集团在我市举办国际采购对接会,支持更多的企业进入跨国公司全球营销网络。组织企业参加著名的国际专业博览会,实现出口市场多元化。
6、发挥进口对经济的促进作用。坚持进出口协调发展,进一步发挥进口在促进企业技术进步、缓解资源及环境约束、提高经济运行效益等方面的积极作用。坚持技术引进和消化、吸收、创新相结合,推动企业加快技术改造,提升产业层次,促进有色、电子、纺织服装等行业优化发展,加大铜精砂等大宗资源性商品进口。
7、壮大进出口经营主体。加强业务培训与指导,积极“孵化”培育外贸出口企业,不断壮大外贸队伍,“十二五”末全市孵化500家外贸进出口获权企业,培育20家年进出口超1000万美元的外贸骨干企业。
(三)积极有效利用外资,提高利用外资质量
继续将招商引资作为经济工作的重中之重,推动全市利用外资总量实现大跨越,质量明显提升。把承接产业转移与推动全市产业结构升级更好地结合起来,在更高层次上发挥外资对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积极作用,以活动、项目、开发区、新兴产业、服务外包、政策体系为主要抓手,提升利用外资质量和水平,保持利用外资稳定增长。
1、提高利用外资质量。积极改善外商投资结构,加大我市主导优势产业、新兴产业、传统优势产业等领域利用外资力度,引导外资投向技术含量高、附加值高、产业关联度高、符合可持续发展要求的项目,促进我市技术创新、产业升级和投资环境改善。重点培育一批利用外资龙头企业,形成铜、电子、纺织服装、新能源等若干个产业集群。
2、拓宽利用外资领域。鼓励探索境外上市、证券市场融资、无形资产融资、股权臵换、债转股等新的吸收外资方式。鼓励外资通过并购等多种方式参与我市企业改组改造。鼓励境外战略投资者、风险投资公司和风险投资基金来我市投资。用好世界银行、亚洲开发银行及外国政府贷款。
3、吸引世界500强企业投资。继续把吸引跨国公司特别是世界500强企业的投资放在突出位臵,提升利用外资规模效应。发挥国有大企业和省级开发区的招商载体优势,挖掘市场前景好、经济技术起点高的招商项目,增强对500强企业的项目吸引力。加强与500强企业的密集接触和高层接触,搜集掌握其战略投资意向,推进项目对接和跟踪服务,促成投资。鼓励和引导已在我市投资的500强企业扩大投资或上新项目,鼓励500强企业在铜设立研发中心和科研机构,发挥对我市产业的技术提升效应。
4、创新招商方式。以产业集聚作为引资重点,引进和培育装备制造业、新材料、新能源等一批具有较强关联带动作用和产业链长的产业集群骨干项目。鼓励铜陵有色公司在其他方面引进相关项目,带动相关产业链的拓展。组织好境内外重点招商活动,重点参加中国国际徽商大会、中部投资贸易博览会、中国国际投资贸易洽谈会、中国国际高新技术成果交易会,办好铜陵青铜文化博览会,推进更多外商和东部地区企业到我市投资。积极开展小分队招商,搭建公共招商引资信息平台,建立重点行业目标外商数据库。针对企业和外商需求整合优质项目,提高招商实效。鼓励已来我市投资的企业增资扩股和新设企业。
5、优化利用外资环境。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一系列利用外资工作发展促进政策,建立健全利用外资目标责任制和一把手负责制,完善利用外资考核机制,激发全市利用外资工作积极性。进一步简化审批程序,坚持执行外资并联审批制度,严格履行服务承诺制,为投资者创造公开、公正、高效、廉洁的政务环境,完善外商投诉办理机制,切实维护外商合法权益,在全社会营造“无地不招商、无人不招商、无时不招商”的良好投资氛围。
6、大力发展服务外包。把握国际服务外包机遇,引导外资投向服务领域,提高服务业利用外资比重,“十二五”我市利用外资在金融、保险等领域实现零的突破,在旅游、商业、电信、文化等领域取得新进展。
(四)积极“走出去”,更广泛参与国际经济合作
“十二五”时期是走出去的大发展时期,要充分发挥我市特色优势,鼓励各类经营主体在更大范围、更高层次、更广领域实施“走出去”战略,推进企业扩大对外投资和跨国经营,开展多种形式国际经济合作,拓展我市经济发展的国际空间。
1、提高对外承包工程和劳务合作水平。支持企业积极承揽附加值高的总承包、交钥匙工程。“十二五”获得对外承包工程经营权企业达到20家。坚持有组织、有管理的劳务输出方式,充分发挥劳动力资源优势,大力开拓国际劳务市场,优化外派劳务结构,扩大技术人员在外派劳务中的比重,提高对外劳务合作整体效益。鼓励外包工程带动本市出口,推动外贸外经协调发展。
2、推进建立境外生产加工基地。以优势制造业为重点,鼓励企业按照“从产品输出到设备输出,从资本输出到技术和服务输出”的发展方向,稳步对外投资。推进优势行业和有实力的企业到境外投资建设生产基地、营销网络。积极开拓东盟、南亚、中东、东欧、南非、南美等投资市场,在境外形成产、供、销、物流、服务、品牌打造等配套发展体系。“十二五”在境外建立1—2个较大型生产加工企业。按照“政府引导、企业自主、商业运作、政策支持”的原则,积极承办我国将建设的境外中国投资合作区项目。
3、扩大境外资源开发。大力推动铜陵有色公司等大型企业积极开拓智利等南美资源市场,加强与国际开发企业的资源合作,提高权益资源占我市进口资源的比重,建立多元、稳定、可靠的境外资源基地。引导企业在境外设立研发中心,利用境外智力资源,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技术、新工艺、新产品。“十二五”在境外建立1-2个资源开发企业。
4、推动科研院所拓展国际市场。发挥我市科研机构产学研优势,支持符合条件的科研院所获得对外设计咨询和对外承包工程经营权。“十二五”科研院所对外设计咨询和工程总承包营业额占全市累计营业额的10%以上。
5、加强外派劳务管理。按照“源头治理、关口前移”的原则,定期深入开展“外派劳务合作隐患项目排查”和“外派劳务人员调查”等活动,加强外派劳务中介机构管理,严厉打击非法中介及各种扰乱外派劳务市场秩序的行为,维护外派劳务人员和对外劳务合作经营企业的合法权益,不断规范外派劳务经营行为。建立完善涉外突发事件应急处臵机制和对外劳务合作应急援助机制,及时处臵涉外劳务纠纷和突发事件,促进对外劳务合作健康发展。
6、建立“走出去”支持服务体系。建立支持“走出去”的政策体系和信息服务体系,构建以政府服务为基础、中介机构和企业充分参与的信息网络,加强对企业“走出去”的业务培训和人才培养。“十二五”末1家年营业额过1000万美元、2-3家年营业额过500万美元。
(五)完善口岸服务功能,提高口岸综合效益
进一步理顺口岸管理体制,深化口岸开放,完善口岸设施,以提高口岸外贸运输量和综合经济社会效益为中心,大力促进外贸经济增长,打造长江流域一流对外通道。
1、实现长江段铜陵全流域对外开放。加强与国家和省口岸办的跟踪衔接,使我市“十二五”口岸规划意见列入国家规划,增加开放岸线,建设两个开放泊位,促进长江段铜陵水域全开放。
2、发挥“两库”服务作用。加强与海关沟通协调力度,尽快充分发挥“两库”仓储物流、国际采购,分销和配送等功能。加大B型保税物流中心的申办力度,力争早日落户我市。
3、增加集装箱外贸内支线定期班轮的航班密度,引导货运代理公司提高揽货能力,鼓励本地外贸企业就地报关、直运,不断扩大直运规模。
4、发展铁海联运。做好与合肥、九华山机场的空港衔接,申报开放陆路口岸,开通公铁水联运,形成水、陆、空一体的全方位对外开放口岸,成为皖中南地区乃至我省率先发展的物流集结中心。
5、完善基础设施建设。不断改善已对外开放码头联合办公条件,加快新申报开放码头港口货场、仓储、监管和查验设施设备等配套基础建设。进一步建立健全电子口岸体系。
六、2011年工作安排
2011年工作目标: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10亿元,同比增长10%;全市对外贸易33亿美元,增长10%;实际利用外资3.5亿美元, 增长16.7%。
(一)进一步扩大消费,切实抓好商贸流通工作
1、加快现代流通体系建设。积极培育大型、新型流通企业,发挥优势企业龙头作用,在保持城镇消费品零售总额稳步增长的同时,不断扩大农村消费,继续抓好“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全年新建10家以上农家店,扩大其经营领域。加大“家电下乡”、“家电以旧换新”宣传力度,落实鼓励消费政策措施,加强农村售后服务体系建设。加快老城区中心商务区及步行街等一批特色商业街区建设,合理布局商业网点,稳步推进“商业双进”工程。
2、加快发展服务业。发挥推进服务业发展领导小组作用,加快形成促进服务业发展的联动机制,营造更加协调、齐抓共管促进服务业发展的工作氛围。建立政府统计和行业统计互为补充的服务业统计体系,健全服务业调查统计制度和信息发布制度,搞好服务业运行监测。积极主动、灵活有效地贯彻落实好各项政策,扩大服务业发展引导资金规模,重点用于服务业重大项目配套、招商引资、考核奖励等。加快服务业承接产业转移的步伐,加大服务业招商力度。鼓励工业资本、民间资本和外资进军服务业,增强服务业发展活力。
3、加大市场运行监测力度。以提高服务水平为目标,进一步完善市场公共信息服务体系,在加强硬件建设、提高监测质量的基础上,着力加强分析调研工作,加快监测成果转化,及时反馈信息,强化预测预警,充分体现监测信息对市场配臵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发挥服务职能,提升服务水平。加强服务业调研,做好全市服务业运行监测等基础工作。
4、加强市场监管。进一步强化商业特许行业的监督与管理,加大成品油、典当、拍卖、酒类经营等特种行业管理力度,整顿规范市场经济秩序。加强生猪定点屠宰管理工作,生猪定点屠宰率达95%以上,其中市区内为100%,指导协调隆门屠宰厂新建机械化屠宰生产线工作,保障出厂肉品质量安全,完成食品安全工作目标任务。完善
12312商务举报投诉服务中心工作体系,做好12312商务举报投诉服务工作。
5、抓好民生工程。完善应急储备制度,增强政府应对突发公共事件和市场调控的能力。继续实施城区菜市场改造工程。开展家政服务体系建设工作,支持指导铜陵市家政服务平台建设,组织开展铜陵市家政服务员培训工作,进一步搭建和完善家政服务平台与家政服务企业、平台与市民、家政服务企业与市民的沟通服务的桥梁和纽带。
(二)强化政策落实,切实抓好对外贸易工作
1、加大进出口孵化器工作力度,积极会同省轻工国际贸易公司做好我市进出口企业对口帮扶工作,开展孵化企业调研,组织外贸人员培训。利用进出口孵化促进中心优惠政策,分行业确立重点外贸企业,开展孵化服务,鼓励企业申报进出口经营权,不断扩大外贸主体。
2、优化调整出口产品结构。加快对新兴市场的开拓步伐,多渠道扩大技术引进,优化出口产业升级的基础条件;加大关键技术研发力度。加大企业新产品、新技术的研发投入,促进企业产业结构升级和技术更新改造,优化外贸发展结构,重点培育和支持我市优势产品、劳动密集型产品和高新技术产品等出口。
3、组织企业参加境内外展会。积极组织企业参加华交会、广交会、东盟博览会、海峡两岸电子展等重点商品交易会,帮助企业交朋友、找客户,巩固和深度开发传统市场,大力拓展新兴市场。
4、加大服务企业力度。加大对民营企业的资金、人才扶持力度,组织企业申报中小企业市场开拓资金。做好外贸促进政策落实工作。加强与工商、税务、海关、外管、口岸、金融、保险等部门的协调与联系,建立开放型经济联系会议制度,不断优化外贸发展环境。
(三)创新工作方式,切实抓好招商引资工作
1、努力提高外资履约率。依据法律政策,加强对现有外商投资企业的管理,以外商投资企业年检为契机,重点抓好企业外资履约率工作,对外资长期不能到位的企业,加大催缴力度,督促其尽快履约。
2、办好重点投资促进活动。以做好前期接洽工作为重点,突出办好厦洽会、徽商大会、高交会等专题投资促进活动。精心组织开展重点产业有针对性招商,在北京、上海、浙江、广东等地开展上门找商,积极宣传推介我市投资环境和引资项目。
3、跟踪落实重点外资项目。围绕重点项目,做好协调服务工作,对已签约项目包括有明确合作意向的项目,坚持专人负责,跟踪推进,抓好落实,及时协调解决项目实施、谈判过程中出现的困难和问题,力促已签约项目在我市尽快落户,尽早开工,早日见效。
4、大力承接产业转移。加大沿海发达地区产业转移力度。加强与沿海发达地区沟通和对接,发挥我市驻商务部(上海)产业转移中心的作用,主动承接境外和东部地区铜加工、电子元器件、装备制造、生物医药、化工、轻纺等技术含量高和劳动密集型产业向中西部转移。
(四)跟踪服务,切实抓好外经合作工作
整合劳务输出培训资源,积极申报创建铜陵市外派劳务培训基地,以中成外贸劳务输出公司为基础,搭建我市劳务输出基地,建立外派劳务公共信息服务平台,使劳务输出规范化。加大推介我市“走出去”企业境外投资和承包工程工作力度,结合铜陵产业发展需要,开展“走出去”推介活动,加强对“走出去”的规划和指导,重点跟踪服务有色公司在智利、秘鲁等境外矿产资源开发工作。
(五)加强协调服务,切实抓好口岸工作
不断优化口岸布局,重点跟踪协调物流园区、区域物流中心、外贸码头改扩建等建设,逐步改善口岸联检单位工作和生活环境。进一步做好口岸服务代理市场有序管理工作,抓好口岸系统电子信息平台建设,推动口岸大通关再上新台阶。坚持口岸查验单位例会制度,加强经常性协调,提高服务质量。会同铜陵海关等联检单位积极推进铜陵(B型)保税物流中心申报工作。继续深化口岸文明共建活动,把党风廉政建设工作纳入口岸建设的主线,开展铜陵口岸党风廉政评比表彰活动,打造廉政、高效、和谐铜陵口岸。
(六)加强自身建设,打造高效商务队伍
继续实施“人才强商”工程,做好商务人才培训工作,加大跨国经营管理及国际投资、谈判、营销管理人才引进工作,加大人才强商工作力度,吸引商务人才为外向型企业服务,努力引导外企走向世界。加强机关党风廉政建设,以提高效能为重点,改进作风,简化程序,践行“一线工作法”,主动为企业和基层提供信息、提供服务,帮助协调解决问题。进一步加强商务队伍建设,强化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服务意识,依法行政文明执法的法律意识,立足本职乐于奉献的拼搏意识,为实现商务事业又好又快发展奠定坚实基础,以实际行动提升我市商务工作的水平,树立商务工作新形象。
二O一O年十一月十一日
第二篇:十一五工作总结及十二五工作安排
蛟河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 十一五工作总结及十二五工作安排
多年来,我局在蛟河市委、市政府的关心和支持下,在市局的正确领导下,以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精神为指导,认真贯彻省、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工作会议精神,紧紧围绕市局“一二三四五”总体工作思路,局党组带领全局职工戮力同心,各项工作稳步推进。现将十一五期间工作做总结,并对十二五期间工作做出安排。一、十一五期间工作回顾
十一五期间,蛟河药监局从支持地方经济发展的大局出发,以求真务实的工作态度,按照“监督促净化、管理促规范、服务促发展”的总体工作思路,依法履行监管职责,有效的维护了药品市场的正常秩序,保证了人民群众用药安全,有力地推动我市医药经济健康快速发展。
一是各项工作得到肯定——十一五期间,我局先后被授予“全国十家农村药品“两网”建设示范县之
一、省级食品安全示范县、优秀公务员先进集体、全省民主评议软环境和政行风工作食品药品监管系统优秀单位、吉林人民口碑金奖单位、吉林市安全生产先进单位、整治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工作先进集体、蛟河市安全生产先进单位、信访工作先进单位、市直机关先 1 进党支部、三八红旗集体标兵”等光荣称号。同时,我局马东、付海森、宋继荣、孙鹏程、孙利源、俞泉淑、周克欣、郭晓霞等同志,先后被评为整治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工作先进个人、安全生产先进个人、模范法制辅导员、优秀党务干部、优秀共产党员、统计工作先进个人等。
二是队伍建设稳中有进——结合现状,贯彻落实了“重大事件集体讨论制度”,有效的避免了“一言堂”,预防了腐败案件的发生;制发了各种类文件,通过学习提高了职工综合素质;将全年工作目标和工作任务进行了科学、合理的分解,由局长、分管局长与各科室、稽查分局负责人签署目标责任书,并确立了局长办公周一例会制度,促动了职工的工作积极性;关心职工生活,增强了团队的战斗力、凝聚力、向心力和感召力;以党支部的名义,组织各种职工活动,丰富了广大干部职工的业余生活,陶冶了情操。
三是药品、医疗器械市场监管工作效果显著——围绕着“加强监管,确保群众用药用械安全”这个中心工作,我们通过实施片区包保责任制、巩固农村药品“两网”建设、加大日常监管和专项整治力度、严格执法程序、发挥驻厂监督员作用、加强对药品、医疗器械广告管理、重视药品不良反应监测汇总上报工作、做好药品批发企业和药品零售企业的GSP认证工作、进行涉药 2 从业人员健康体检工作、做好案件案卷管理工作、和医疗器械统计和专项监督检查工作等,对全市的药品、医疗器械经营、使用单位的监督检查覆盖面已达100%,有效的打击了药品、医疗器械生产、销售和使用的违法行为。
四是食品安全工作常抓不懈——我们完善了食品安全备案、预警等各项制度建设;加强了对乡镇街区食品安全监督办公室的管理,进行了食品安全监管一线工作人员(公益岗位)聘任和培训工作;开展了各种食品安全专项整治行动;组织和参与了《食品安全法》、全国安全生产宣传月等各种形式的宣传活动等等。目前,通过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我市食品安全整体状况,处于吉林地区的前列。
五是为地方经济发展做好服务——继续围绕“为民、务实、清廉”这一主题,我们发挥部门职能作用,突出和强化服务意识,为地方医药经济发展营造良好的氛围。通过“帮助药品零售企业办理变更登记许可事项、协助申报并批准新开办药品经营企业、帮扶有条件的乡镇和部门招商引资申办医疗器械经营企业、局领导班子深入药品生产企业现场办公”等,有力的推动了我市医药产业的发展。二、十二五期间工作安排
虽然蛟河药监局在十一五期间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 3 和市局、蛟河市委市政府的要求还有距离。十二五期间,我局结合本系统“十二五”规划,重点做好以下工作:
1、进一步整顿和规范药品医疗器械市场经营秩序 加强对药品医疗器械生产、经营和使用单位的监管管理,从源头上保证药品医疗器械的质量;加强对重点产品、重点区域、重点环节的专项整治,逐步解决影响药品医疗器械质量的关键问题,使药品医疗器械质量水平稳步提高;把握药品医疗器械市场动向,建立联合长效打假机制,坚决打击制售假劣药品医疗器械违法犯罪行为,实现流通经营秩序的规范化;加快对现代化科技成果的运用,基本实现监管手段和方式方法的现代化;探索建立利用信息网络对制售假劣药品医疗器械不法分子的市场驱逐机制,彻底净化药品医疗器械市场;继续开展农村药品两网建设工作。
2、强化技术监督、评价体系建设
制定完善药品医疗器械监督抽验考核评价管理办法,增强监督抽验,充分发挥打假治劣的技术支撑作用;建立评价性抽验和监督性抽验的计划编制、执行主体、考核管理相互分离和相互制约的机制,强化对监管薄弱地区和薄弱环节的技术监督;建立检验报告的分析报告制度,实现对全市药品医疗器械安全状况的提前预测和预警,为监管决策提供技术依据。
3、切实履行食品安全监管职责
站好最后一班岗,履行好“综合监管,组织协调和对重大事故处理”的职责;结合机构改革食品职能的划转交接,积极探索,逐步建立职责清晰、运转高效的食品安全监管长效机制。
4、加强队伍建设
按照建设一支“精干、廉洁、高效”的行政监管人才队伍的要求,有计划、有组织地对监管人员进行行政管理、法律法规等方面的系统教育培训,实现食品药品监管队伍素质进一步优化,干部的政治思想气质显著提高;人员知识结构、专业结构进一步改善,综合管理能力明显加强,造就一支政治过硬、业务精良、作风清正、纪律严明、行动快捷的食品药品监管队伍。
5、贯彻落实好党风廉政建设工作
继续坚持标本兼治、综合治理、惩防并举、注重预防的方针,以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和正行风软环境建设为重点,加强反腐倡廉建设;推行行政执法责任制和执法过错责任追究制,建立以执法有依据、行为有规范、权力有制约、过程有监控、违法有追究为主要内容的行政执法责任制度体系;建立行政许可和行政执法层级管理制度,进一步明确行政事权划分和行政执法权限,实现科学的层级管理与监督制约机制;健全重大行政处罚决定和重大行政许可决定的备案制度,强化行政执法督察;完善许可事项行政 5 审批监督机制约制和责任追究制度,实现阳光行政;做好行政执法案件、案卷督查工作,实行行政执法案卷评查制度,定期开展案例分析、互帮互教活动,规范自由裁量权,研究探索细化、量化、切分裁量尺度,尽可能的减少自由裁量的空间和弹性,大力提升依法行政水平。
6、加快信息化建设进程
继续深入开展药品经营、使用单位远程数字监管系统的引导推广工作,为最终实现全过程、全方位、全覆盖的信息化监管摸索、实践。并积极探索一网多用的模式,为履行新职责做好前瞻性的工作。
7、进一步推动地方医药产业健康发展
根据“依法行政、服务在先、监管并重”的原则,进一步转变观念和工作作风,强化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意识;积极参与蛟河地方政府的招商引资工作;全面支持政府扶持当地医药行业的想法和做法;依法履职,突出服务,规范、整合、扶持、引导蛟河医药行业健康发展。
8、扩大宣传覆盖,整体提升社会影响力
经常向市委、市政府汇报工作,让领导知道我们在干什么;多以政府名义下发各类公文,让政府各部门知道我们在干什么;及时更新局门户网站,让全社会知道我们在干什么;谋求与广电 6 局合作,尝试设立药监执法在行动、违法企业曝光、安全用药知识讲座等栏目,在宣传自己的同时,增加相对人的违法成本。
9、争取多方支持,改善工作条件
在下步工作中,积极争取上级主管部门、地方政府和相关部门的大力支持,进一步改善执法办公条件,不断提升我市食品药品安全监管水平。
在2011年里,我们要在市委、市政府和上级主管部门的正确领导下,恪尽职守,廉洁奉公,扎实工作,开拓创新,以对党和人民负责的精神,认真监管我市食品药品市场,严厉打击涉食药械违法犯罪活动。同时,积极为企业服务,为地方经济的健康发展和人民群众饮食用药安全做出更大的贡献!
二零一一年十月二十四日
第三篇:商务局十一五工作总结及十二五发展思路
商务局“十一五”工作总结及
“十二五”发展思路
2010年11月
“十一五”以来,我局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扩内需、保增速、抓项目、求发展”,以工业强县、园区建设、项目建设为抓手,明确工作目标,突出工作重点,强化工作措施,完善工作机制,创新工作方法,狠抓优化外贸出口结构,开辟新兴市场,稳步推进家电下乡工程和万村千乡工作,商务工作成效显著,现将近几年来商务工作情况简要汇报如下:
一、招商引资
十一五期间,共签订招商引资意向、协议、合同项目#个,合同引资#亿元。招商引资实际到位资金分别为#亿元、#亿元、#亿元、#亿、#亿元,五年增幅分别为#%、#%、#%、#%。、#%每年到位资金在上年基础上净增#个亿以上。今年截止到11月底共引进项目#个,合同引资#万元,实际到位资金达#万元,同比增长#%,占州下达招商引资任务的#%。虽然近几年来在国家的产业结构调整政策下已经很大程度上制约了我县招商引资的步伐,但是我局自今年以来正积极探索从东部和南部沿海发达地区引进劳动密集型企业以应对国家产业结构调整政策对我县经济发展带来的巨大冲击。
二、外经外贸工作
1、截止今年11月底全县共有自营进出口经营权和备案注册企业#家,其中常年开展对外贸易并有较大业绩的有####家企业。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指导及相关部门的积极配合下,我县大部门外贸企业已经开始开展自营进出口贸易。
三、内贸工作
1、“成品油”安全排查
在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与正确指导下,为了消除成品油安全隐患,我局成立专门的领导小组。每年在分管商务的副县长的带领下,局班子成员与安监局主要负责人配合到全县所有加油点检查,排除“成品油”安全隐患。
2、定点屠宰监管日渐规范
“十一五”期间为了搞好生猪定点屠宰厂基础建设及标准化升级,防止和避免肉产品注水及病害猪流入市场,让老百姓吃上“放心肉”,在县级领导的重视下,我局督促屠宰场加快技术进步,推行机械化屠宰、标准化管理和品牌化经营,强化定点屠宰企业出厂肉品质量安全第一责任人的责任。并同时要求屠宰场按照法律、法规要求做到“定点屠宰、集中检疫、统一纳税、分散经营”,由于实行“一票制”统一纳税收费和多部门强有力的联合执法,杜绝了逃、漏税费,取得了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3、“万村千乡”、“家电下乡”,惠农千万家
为发展农村现代化流通网络,促进农村消费,“十一五”期间国家商务部实施了“万村千乡”、“家电下乡”市场工程。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并把家电下乡工作列入为民办实事的主要内容。这几年以来,我县扎实推进“万村千乡”、“家电下乡”工程建设,我局多次下乡与农民朋友直接沟通,了解最新动态,掌握农民购买心理与购买力度,使家乡下乡产品不断完善其机制,从而得到广大农民朋友的信任和支持。现“万村千乡”工程,基本完成乡镇农家店#余家;“家电下乡”工程,完成备案已有#家,销售达到#台(件),销售总金额达到#万元,农民实得补贴#万元。惠农政策,进展超过预计,来势喜人。十二五发展规划:
按照县委县政府要求,我局成立了“十二五”规划编制工作领导组。经深入调研,科学谋划,精心论证,并征求各方意见,形成了泸溪县商务局“十二五”发展规划。现将规划上报,请予审定:
一、指导思想
以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重要思想为指针,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引外资、扩内需、促出口、保增长”不断创新商务工作机制,不断突出以商招商,强化物流项目建设,完善城区市场功能配套,提高服务业水平。以全面激活农村市场消费为重点,继续稳步推进“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家电下乡”、“汽车摩托车下乡”和“汽车以旧换新”等工作。通过强化中心城区的带动作用,不断加快城乡市场建设和城区商业区建设;努力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扶持培育新型服务行业;大力发展地方特色商贸流通企业;加大行业监管力度,规范成品油、酒类流通及生猪定点屠宰市场秩序,净化市场消费环境,促进县域经济健康、快速、持续发展。
二、总的目标
“十二五”期末,社会商品零售总额达#亿元,年均增长20%;外贸出口达#万美元,年均增长20%;利用外资#万美元,年均增长20%。未来五年,编制我县商务网点规划,城市商业网点总量达30万平方米。实现生产服务行业与生活服务行业协调发展,建设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能满足城乡人民群众生活需求的市场体系。到2015年,成品油、生猪定点屠宰、酒类等市场管理规范有序,市场税收大幅增加。
三、工作重点
一是制订成品油“十二五”零售体系建设规划。“十二五”期间我县道路建设与改造迅猛发展。到“十二五”末期,车辆拥有量预计年增长15%,成品油销售量预计年增长15%。“十二五”期间,计划新增加油站9座。其分布为 :城区#座、国省道#座、县乡道#座。
二是加强屠宰场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加强屠宰场硬件和软件设施建设,提高机械化宰杀率。加强乡镇中心屠宰场的辐射能力,缩减乡镇屠宰点,强化冷鲜肉市场监管,生猪定点屠宰率城区100%,乡镇达98%以上。力争“十二五”期末,全县生猪定点屠宰量年5万头以上,基本实现机械化和半机械化屠宰。
三是着力搞好外贸自营出口。在调结构、保增长的前提下,“十二五”期间,新增外贸出口企业10家,培育扶持龙头出口企业2~3家。工作重点着力于承接产业转移、大力发展加工贸易;组织鼓励县域出口企业积极开拓国际市场,督促、帮助进出口企业积极参加广交会、沪洽周、湘商大会等国内知名会展及各种境外会展。积极打造我县农产品品牌,创造我县出口特色。力争“十二五”期末,我县外贸出口突破1000万美元,利用外资突破1000万美元。鼓励支持有一定实力的企业参与国际市场竞争,同国外企业合作,逐步做好外派劳务等工作。
四是突出发展商贸流通业。积极利用现代流通组织形式、新型经营方式,整合商贸流通资源,全面推进经营管理创新。同时,结合我县县情,重点走农工商联合经营、共同发展的新路子,培育发展1~2家大型流通骨干企业、3~4家大型专业市场。改造和完善3~4家集贸市场,配套城乡一体化销售网络。以“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家电下乡、汽车摩托车电动车下乡”、“家电以旧换新”为抓手,着力打造扩大内需,全面激活我县农村市场,着力发展连锁经营、物流配送,着力打造以工业园区为中心的物流中心。
五是加强商务综合执法。“十二五”期间要把商务综合执法工作落实到实处。加强酒类管理,对全县各批发企业、名酒店铺、商场超市等场所进行监管,消除监管“盲点”,杜绝管理漏洞,严禁不合格酒产品进入市场,让群众喝上“放心酒”;严厉打击私屠滥宰以及销售注水肉和病害肉等违法行为,规范定点屠宰市场,让群众吃上“放心肉”;打击成品油超范围经营、以次充好等违规行为,取缔无证经营,关闭存在安全隐患的加油站点,保障成品油市场安全稳定运营。切实转变商务管理职能,履行市场管理监管职责,维护市场秩序,保障消费者和企业的合法权益。
“十一五”以来,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县上下以科学发展观统领招商引资工作全局,以工业强县、园区建设、项目建设为抓手,加快发展服务业,坚定不移地实施外向战略,全县商务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
一、“十一五”工作实施情况
(一)招商引资完成情况
五年来,全县累计引进内资191.3亿元,实际利用外资17839万美元,年均分别增长51.9%、126.1%。累计引进规模以上项目150多个,其中已建成投产项目70余个。全县招商引资工作及项目建设逐步迈入快车道。利用外资连续三年在全省保持较高位次,招商引资考核连续三年在全市位居第一名,招商引资工作已逐步由数量向数量与质量并重转变。五年来,招商引资工作呈现显著特点:
一是工业强县战略成效突出。2007年全县二产总量首次超越一产。在新引进项目的构成中,工业类项目已占到总量的70%,工业项目利用外资总量最大,增长最快。工业强县战略在招商引资工作中得到了很好的贯彻和实施,以工业经济为主导的县域经济发展新格局已经形成。
二是¬园区建设全面提升。扎实开展“园区建设年”活动,坚持举全县之力加快县开发区和六个乡镇工业集中区建设。县开发区二期基础建设全面启动并基本完成,初步完善了配套设施,力争达到“七通一平”;濉溪、刘桥、百善、临涣、南坪、韩村六个工业集中区定位明确、建设速度较快,力争达到“五通一平”。全县“一区多园”的载体格局已经形成,园区已日益成为全县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
三是产业结构逐步完善。已初步形成了矿产采选及煤化工、机械制造、新型建材、针纺服装、铝业、食品及服务业等几大主导产业,产业定位的明确促进了产业的形成和集聚,有利于经济的跨越式发展。四是大项目牵动作用日益凸现。一大批投资额度超5000万元的项目,如口子酒业、芳萍纺织、奥瑞化工、太平选矿等60余个相继开工并建设。雨润食品、银丰新型铝材、徐楼选矿、鑫丰水泥、天科机电等30多个大项目已竣工投产。大项目总量占到同期招商引资总量的70%以上,大项目已成为促进全县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
五是招商引资基础工作更加扎实。先后制定完善招商引资绩效奖惩考核奖励办法、招商引资优惠政策、招商引资任务分解,提出了产业发展方向,为招商引资工作提供了坚实的政策和机制保障。全民招商氛围日益浓厚,通过外派驻点招商小分队(组),招商队伍日渐强大,专业招商初见端倪。通过几年来的强力推动,招商引资基础更加扎实,已初步形成了一整套有效推进机制。
(二)服务业发展情况
“十一五”期间,我县服务业取得较快发展,对推动全县经济和社会发展起到重要作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实现126.2亿元,年均增长17.4%。服务业增加值预计实现30亿元,平均增长11.5%,对全县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33%,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三产在全县经济总量的比重明显提高;农村商品流通改革和市场建设成效显著,预计建设农家店700家,配送中心10家,交易批发市场、集贸市场、物流基地等10家,使社会消费品进万家,有效促进农村产品进城,初步形成大市场、大物流、大发展的繁荣景象;促进经济结构调整,改善社会发展环境。交通、邮政、农网改造等快速发展,为工农业进一步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外部环境。商贸流通加快业态调整,促进市场繁荣,拉动内需明显。房地产业、科技事业的发展,拉动经济增长突出显现;市场体系不断完善,市场机制的作用不断增强,运行机制加快转换,服务业面向社会主动参与市场竞争走向自我发展的良性循环。
(三)外贸进出口完成情况
“十一五”期间,对外贸易总体运行质量明显提高。预计“十一五”全县进出口总量累计达10691万美元(其中2006出口2826万美元,为我县历年出口之最),年均增长37.5%。“十一五”期间外贸进出口特点显著:
一是外贸进出口队伍不断壮大,外贸主体呈现多元化发展。五年来,积极培育进出口主体,我县外贸主体从“十五”末的5家增加至40家,增长了8倍。有进出口实绩的企业由“十五”末的4家增加至13家,增长了3倍多。分别是福瑞祺食品、同兴食品、灵龙管业、博亚精工、伊索工贸、巨成化工、矿山机械、元通水处理等8家生产企业(其中福瑞祺食品为安徽省重点农产品出口企业),吉龙进出口(现已停业)、金沙进出口、徽元进出口等3家外贸公司,力普拉斯电源制品(美国)、万新时装(德国)2家“三资企业”。我县进出口由专业外贸公司为主转变为自营生产企业、外商投资企业为主,外贸公司为辅的局面,改善了我县进出口主体结构,推进了外贸主体多元化发展。
二是外贸出口商品种类增多,商品结构得到进一步优化。长期以来,东宁县主要以外贸公司代理的厢包、玩具、饰品、服装鞋帽、化工、机电等9类50多个品种为主,地产品仅北方玩具生产的毛绒玩具、伊索工贸生产的粘土软陶饰品,出口量很少,没有形成规模。近几年随着招商引资企业的不断入驻,东宁县的出口商品已达11大类80多个品种,主要出口商品已形成以脱水蔬菜、饰物小工艺品、水暖器材、机械产品、化工产品、蓄电池、铝箔等地产品为主导的出口产业,商品种类增多,商品结构也得到进一步优化。
三是外贸进出口工作稳步发展,出口市场多元化格局形成。“十一五”以来,我县加大对外贸易工作力度,强化服务和引导力度,鼓励企业开拓国际市场,县内企业参与国际市场竞争意识增强,通过 “走出去”,广泛参加境内外各种展览、展销会;利用电子商务等新的营销方式开拓国际市场,目前我县商品已出口到世界亚、非、拉、北美洲以及欧洲等40多个国家和地区,对外贸易也从单一靠专业外贸公司代理出口进入多元化发展时代。贸易多元化促进了我县对外贸易的稳步发展。虽然2009年受全球金融危机及吉龙专业外贸公司停业(吉龙公司原一直是县里的出口大户,其出口约占全县出口的90%以上)等因素影响,出口量较往年有很大回落,但同往年相比,对外贸易在质上较往年有了很大提升,地产品出口占全年总出口额的90%以上,同往年相比增长了3倍左右,改变了近年来我县地产品出口一直极低的状况。总体来说,“十一五”我县对外贸易无论在量和质上都实现了飞跃,出口市场多元化格局已然形成。
二、“十二五”工作初步构想
(一)招商引资
总体思路和目标:“十二五”期间,全县招商引资工作要继续以“工业强县”为主线,突出产业招商,强化项目建设,创新招商方式,完善园区配套,加强绩效考核,努力实现招商引资的数量和质量新提升。“十二五”期间,全县招商引资实绩将以每年15—20%递增,五年累计引进内资500亿元、外资31300万美元。基本形成几个支柱性产业,带动相关产业链的形成与延伸。
工作重点:一是加快产业推进。进一步研究产业转移动向,对接重点区域和企业,制定产业推进政策,做好产业招商工作,积极促进矿产采选及煤化工、机械制造、新型建材、针纺服装、铝业、食品及现代服务业等主导产业的进一步集聚形成。
二是完善园区配套。加快园区硬件建设,县开发区和6个乡镇工业项目区要加强建成区的完善配套,提高项目承载能力。继续实行对乡镇工业项目区基础建设及重点项目用地差价补贴70%政策。进一步清理并下放审批权限,建立健全园区服务跟踪协调机制,确保服务质量和效率。
三是创新招商方式。加强专业招商,派驻若干个专业招商小组,加强驻点招商。招商活动招商,各园区、县直招商团及乡镇均分别举办不同规模的专题活动。加强以商招商、以企招商、委托招商。加强项目信息的储备和项目库建设,提高项目招商的质量和成功率。
四是推进瓶颈突破。加强银企对接,努力扩大金融贷款范围,推进担保、小额贷款等机构成立壮大,提高融资能力。加强土地收储,加快土地置换,用地指标向园区工业项目倾向。加快直供热(气)、直供电及开发区电镀、污水处理等项目的建设。加强用工培训,保障企业发展需要。
五是优化发展环境。加强对落地项目的服务力度。在积极推进“一站式”服务的基础上,实施“全程代理制度”。进一步完善县级领导联系重点项目机制,强化外商投诉的协调处理工作。全面加强效能建设。深入开展全社会评议机关活动,改进机关作风。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提高服务发展的效率和能力。
六是加强工作考核。进一步完善招商引资工作考核机制,强化落实责任制,加强督查、调度,加大对招商引资工作的支持、奖励和对重点项目的扶持力度,用更高的热情和更硬的作风推进招商引资工作迈上新的台阶。
(二)服务业发展
“十一五”期间我县经济结构做出重大调整,确立了工业强县战略发展思路,随着市场机制作用的增强,市场体系建设不断完善,特别在当前金融危机国际背景下,我县服务业发展将面临新的形势和新的发展机遇。一是在当前金融危机背景下,支撑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投资、出口严重受挫,国家及时调整结构,拉动内需,扩大消费宏观经济政策,出台了一系列促进服务业发展的政策措施,这给服务业发展提供了政策机遇。二是服务业发展潜力大。我县服务业增加值占地方生产总值的33%,发达的城市占到50%以上,也就是说我们还有20个百分点增长空间。如果我县服务业能提高10个百分点,“十二五”末期服务业增加值就能增加15个亿以上。这样服务业就形成了我县支柱产业地位。三是城乡一体化产业发展,必将创造更多的服务业需求。随着城镇化水平的提高,工矿企业、大项目的落户,城乡一体化的快速发展,农业人口大量转移到中心城镇,服务业需求必将增加。服务业发展必将加快。
总体思路和目标:树立以人为本,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服务业为人民服务为宗旨;以市场化、产业化、社会化为方向;以扩大总量促进就业,方便居民生活为目标;以扩大农村消费为重点,进一步巩固和发展“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强化中心城区带动作用,加快城乡市场建设和城市商业圈建设,努力提升传统产业,培育新兴服务行业,发展地方特色商贸流通、餐饮等服务业,促进全县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未来五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295.6亿元,年均增长18.6%,服务业增加值年平均增长15%—20%。到2015年,改造和新建各类市场10家,新增营业面积50万平方米;城市商业圈面积扩大50平方公里;实现产业结构及服务业内部结构趋于合理;实现生产服务行业与生活服务行业协调发展;建设与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能满足城乡人民需要的市场体系、城乡一体化服务体系,社会保障体系;改革和完善服务业运行机制和管理体制,建立市场监管和服务的长效机制。
工作重点:一是突出发展商贸流通业。要积极运用现代流通组织形式,新型经营方式,整合商贸流通资源,全面推进经营管理创新,商贸流通业要适应农业产业化经营,重点走农工商联合经营,共同发展的新路子,培育发展3-5家大型流通骨干企业,10家大型专业市场,改造和完善10家集贸市场,完善了城乡一体化销售网络。着力发展连锁经营,物流配送,培育发展以县城为中心的日用消费品,农副产品物流板块,以百善为中心的食品深加工产品物流板块,以南坪为中心的粮食物流板块,以韩村为中心的煤焦化产品四大物流板块,初步构建县城区域性商贸物流中心框架。二是强化中心城区带动作用。濉溪远期城市规划建设用地40.06方公里,人口33.5万人,老城、新城、河西新区三大块。30年来,城区商业服务设施,发展缓慢。从濉溪服务业发展的实际出发,改造老城区,完善新城区,开发河西新区,升城市整体服务水平,充分发挥中心城区带动作用。一是改造老城区,盘活老城商业资源,老城石板街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修复改造商业一 条街,乾隆湖自然环境优越,拟建设集旅游、休闲、娱乐、购物一体化服务中心。二是完善新城区服务功能,对百货公司、饮服公司、苏果超市、影剧院、口子商贸城以及新城幼儿园地块和三车队地块进行改造升级,提高城市品位。三是科学规划河西新区商业模块,本着高起点、高规格、高投入进行规划开发建设。四是规范商业街经营,实施控制性经营服务范围。改变现在散乱无序经营行为。
三是大力发展餐饮,社区服务业。以方便居民生活和提高居民生活质量为目标,加快社区服务业的市场化,产业化和社会化进程。餐饮服务业要与社会服务业的发展结合起来,以社区为组织形式,合理布局、分散经营,形成多种经济成份和多种经营方式并存,行业结构合理,服务门类齐全,服务技能规范的服务体系。
四是积极促进文化旅游业发展。充分挖掘我县历史、人文资源,发展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产业,构建以生态为主题的游泳产业。濉溪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旅游资源丰富,著名的千年古镇石板街,随唐大运河遗址,临涣古城2000多年历史,双堆淮海战役主战场等资源开发潜力极大。按照“依托资源、注重开发、突出特色”的思路,构建休闲旅游区,红色旅游区,名胜古迹旅游区。积极开发旅游系列产品,开拓客源市场,丰富旅游内涵。
五是积极做好农村服务业发展。农村服务业要适应农业规模化,产业化方向发展的要求,一是大力发展农业生产性服务业。培育交通运输、科技服务、金融保险、法律咨询等服务组织,推进农资农技、农业科技、金融保险、农民教育培训等行业的发展。积极鼓励和扶持新型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发展农村合作社,专业协会和农村经纪人队伍,不断提高农业的组织化程度。二是大力发展农业科技服务,建立农产品信息网络体系,支持农村专业合作组织开展信息、技术、培训、质量标准认证、市场营销等服务建设和完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良种繁育体系、动物防疫体系、农业标准体系、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和农业信息服务等六大体系。三是积极做好新农村建设服务业发展。随着新农村建设步伐加快及失地农民整体搬迁,农村人口逐步转移中心集镇和新村居住。中心集镇及新村的规划发展和服务设施、服务功能很不完善,需要地方政府加强指导。凡新村入住人口达到3万人口的,需要统一规划,统一安排,服务设施、服务业态布局,纳入规划之中。
(三)外贸进出口
总体思路和目标:“十二五”期间我县外贸进出口工作将结合我县实际,采取各种措施,增强实力,壮大自己,在全县形成自营生产企业、三资企业、外贸企业三路大军齐上,共同发展的局面。预计外贸进出口年均增长18.2%,到2015年争取全年出口5000万美元,“十二五”进出口总量达到17000万美元。
工作重点:一是进一步承接产业转移,大力发展对外贸易。近年来,产业转移来我县的外向型企业不断增加,这些企业将成为我县今后出口的重要增长点。我县应出台具体进出口政策措施,并做好跟踪服务工作,鼓励企业积极开展对外贸易,发展我县外向型经济。
二是进一步培育进出口载体,壮大外贸经营主体队伍。加大对民资企业、招商引资企业、“三资”企业的培育力度,鼓励企业积极办理外贸经营备案手续,积极开展对外贸易业务,力争“十二五”期间全县拥有进出口经营权的企业达到70家,有进出口业绩的企业达到25家,比“十一五”末增长约2倍。从而进一步改善我县出口主体结构,推进外贸主体多元化发展。
三是进一步推进市场多元化战略,不断开拓国际市场。鼓励企业积极开拓国际市场,督促、帮助进出口企业积极参加广交会、华交会等国内知名展会以及各种境外展会。引导企业针对不同市场的特点,制定不同的开拓战略,在传统市场的开拓上加大深度,大力开发有潜力市场,如东盟、独联体、拉美和非洲市场,力争在这些市场出口方面有新的突破。四是进一步扶持地产品出口,扩大进出口规模。结合我县实际,巩固、扶持脱水蔬菜、饰物小工艺品、水暖器材、蓄电池、铝箔等为代表的地产品的出口,粮食、畜禽加工等为龙头的农副产品深加工以及煤化工、电子、服装等主导出口产业,增强品牌和质量意识,努力打造我县知名品牌,创造我县外贸出口特色,培植行业出口龙头企业,提高我县地产品发展与竞争能力,实现我县外贸出口质的突破,推进我县开放型经济更好、更快发展。
第四篇:2010暨“十一五”期间工作总结2
台住建„2010‟106号
台前县住房和城乡建设局 2010暨“十一五期间”城建
工 作 总 结
2005年以来,县住建局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按照“老城抓改造与管理,新区抓开发,服务产业集聚区,建设新农村”的工作思路,立足新起点,着眼新目标,保持连续性,创造新业绩,开创了我县住房和城乡建设工作的新局面。
一、2010城建工作完成情况
(一)老城改造:概算总投资8087万元,目前完成投资6247万元。主要建设项目分别是:
1、竣工项目有:(1)投资700万元,建设了建筑面积5000平方米的凤凰苑小区和1栋住宅楼;(2)投资600万元,完成了老城区供水管网改造;(3)投资400余万元,完成了老城区污水提排站改造;(4)投资395万元,完成了人民路西段和建新街改造;(5)投资49万元,完成了县城下水道及检查井清理、路面修补等;(6)投资33万元,完成了老城行道树集中改造,人民路植合欢树450棵,金水路植栾树96棵,槐荫路、黄河路、文化路植国槐147棵。
2、在建项目有:(1)槐荫路北延工程,总投资270万元,正在垫路基土方,垫土8000余方,完成总土方量的50%,预计12月底完成路基工程;(2)县缫丝厂改造项目,总投资3000万元,建筑面积2.5万平方米,6栋6层楼全部开工,完成投资2100万元,占总工作量的70%,其中廉租住房85套,面积4335平方米,预计年底前完工;(3)富河苑二期工程,总投资240万元,规划面积3200平方米,1栋6层楼主体完工,正在装饰,完成投资200万元,预计12月中旬完工;(4)桃花园住宅小区,总投资1800万元,建筑面积1.8万平方米,1—4#楼完工,5#楼6层主体完工,完成投资1600万元,预计12月上旬完工;(5)振华家园,总投资600余万元,建筑面积6000余平方米,共2栋,砖混七层,1#主体完工,正在装饰,2#施工主体二层,预计12月底完成主体工程。
(二)新区开发方面:总投资约1.26亿元,目前完成投资7317.5万元。主要建设项目分别是:
1、竣工项目有:(1)投资110万元,完成了白岭沟公路桥建设;(2)总投资近700万元完成了火车站广场改建工程,包括绿化、亮化、美化、路面翻修和人行道铺装。(3)投资58.5万元,完成了台吴路土方、缘石和绿化工程。
2、在建的项目有:(1)经五路南延工程,总投资255万元,长度800米,目前正在处理路基、平整路床,预计12月底前完工;(2)站前路改造工程,包括环岛拓宽4000平方米,排水1200米,慢车道拓宽120米,总投资420万元。目前环岛拓宽、亮化及排水工程已完工,慢车道拓宽工程正在施工,预计12月上旬完工;(3)明珠花园,总投资9000万元,总建筑面积8万平方米。目前3#、5#、7#、9#、11#楼主体完工,6#楼、8#、10#、12#、13#楼等5栋6层主体完工,完成投资5000多万元,预计年底前完成投资6000万元;(4)鸿泰花园,总投资2000万元,建筑面积3.5万平方米,完成1栋商住楼和1栋住宅楼主体工程,完成投资1300万元,预计12月上旬完工;(5)锦绣花园,总投资1200万元,建筑面积1.1万平方米,完成4栋住宅楼,一临街商住楼正在施工主体二层,预计12月中旬完成主体工程。
(三)产业聚集区建设方面:投资2600万元,完成了雨污水管网铺设21.7公里。投资200万元的产业集聚区污水提排站正在建设,预计春节前完成。凤台大道、中兴大道路灯安装已完成,共安装路灯368套。
截止目前,县城基础设施投资达到7300多万元,比去年总投资1676万元超出5600多万元,预计今年总投资将达到8000多万元。
(四)村镇建设方面:县域村镇体系规划已完成村庄布局规划工作,县城总体规划修编已通过市专家技术评审,已报市政府审批,乡镇村庄规划已完成,正待专家评审。
完成投资6000余万元,改造农村危房1000户,面积6万平方米,新建房屋2.7万平方米,修建道路4.5公里,硬化人行道1.8万平方米。
(五)两厂(场)运行情况:污水处理厂和垃圾处理场运行正常,实现了污染物达标排放,完成了节能减排目标任务。11月9日通过省建设厅的验收。
(六)县城管理方面:积极开展对乱搭乱建、占道经营、乱倒垃圾等影响市容市貌不良行为进行重点治理,共没收交易工具200余件,清理流动摊点40余处,取缔临时违章建筑物20余处,拆除违法广告牌60多个。特别是对台孙路长刘段进行了集中治理,拆除棚架12个,固定锅台10个,固定压水井12个,其它固定障碍物10余处,规范物料占道8处,慢车道、人行道基本畅通。同时与台孙路、台吴路、槐 荫路、人民路等主要街道临街商户全部签订门前“三包”责任书等措施,使县城市容市貌有了明显改观,县城管理水平明显提升。结合“一创双优”集中教育活动,对县城各街道建筑垃圾、生活垃圾进行了集中清理,出动车辆200余次,清运垃圾1000余方,美化净化了县城环境。
同时,其他业务工作都取得了新成绩。
二、“十一五”期间城建工作总结及存在的问题
(一)基本概况
2005年,县城建成区面积3.6平方公里,城镇人口4.5万人,城镇化率15%。到2010年底,县城建成区面积达到8平方公里,城镇人口8.8万人,城镇化率达到25.2%。
至2010年底,共列城建项目300个,累计完成投资10.7亿元;小城镇建设累计完成投资2.6亿元。
(二)县城建设
老城区改造。至2010年底,老城先后完成了金水路占压红线和新华街两侧门店、县委大院、农机公司、中原食品厂、武装部、饮食服务公司、酒厂、棉织纺厂、塑料厂等院内改造,建筑面积25万㎡。
新区建设以“县政府综合办公楼”为中心的行政区、以“火车站”为中心的商业区和以“绿苑小区”为依托的居民区的“三区”框架已形成。先后完成了计生委办公楼、电信局生产楼、县政府综合办公楼、公路局办公楼、国税局办公 楼、计划生育技术服务站、青少年校外活动中心、法院和武装部办公楼建设任务。目前,城市建设服务业务用房正在建设中。商业区完成了县工行、农行、运管所、新华书店、孙口乡国土所等商住楼建设。居民区完成了“绿苑小区"
一、二期和三期部分工程、“蓝天花园”、“金水花园”一二期、“馨苑小区”、“世纪家园”、“锦绣家园”和“东晟小区”建设。鸿泰花园、明珠花园、北晨花园、新华家园等正在建设中。
市政基础设施建设方面:老城先后拓宽改造和修建了人民路、金水路、槐荫路、黄河路、建新街、新华街和向阳路南段等主次干道11条,长度15余公里,安装路灯600盏,修建排水管道20公里、完成污水提排站和供水管网改造;槐荫路北延工程正在建设中。新区先后拓宽改造和修建了台孙路、台吴路、纬二路、纬六路、站前路、经三路、经六路和经五路,总长度14公里,基本形成“四纵四横”的道路框架,完成了火车站广场改造。安装路灯400余盏,修建排水管道18公里。产业集聚区新建两污水管网21.7公里,安装路灯368盏;产业集聚区污水提排站正在建设中。
公益性服务设施不断完善。2006省委、省政府从着力改善民生为出发点,决定在全省县级以上城市建设污水处理厂和垃圾处理场,这是为人民群众办好的十件实事之一。2007年底,我县完成了污水处理厂和垃圾处理场及垃圾处理场填埋二区建设任务完成,完成投资8000多万元,目前,两厂(场)正常运行。
“十一五”期间,建成绿地(包括水面工程)30余万㎡,完成了县城主要街道、火车站广场和行政办公区、居民区等庭院绿化。到2010年底,绿化面积共计达到38万㎡,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达到4.3㎡,比2004年提高了2倍。
(三)村镇建设步伐不断加快
按照城乡统筹发展,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的要求,“十一五”期间完成了全县152个行政村(含20个中心村)村庄布局规划,县城村镇体系规划和乡镇驻地总体规划修编工作,规划体现了高起点,高标准和超前性、前瞻性的特点,为推进新农村建设提供了基础条件。
村镇建设投入不断增加,“十一五”期间总投资2.6亿元,建设房屋面积17.4万㎡,新(改)建道路59.6公里,硬化人行道8.24万㎡,安装路灯1000余盏,新建排水管道总26公里。
三、存在的问题
1、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1)、廉租住房建设。2008年、2009年上级共审批廉租住房140套,每套50㎡,建筑面积7000㎡,共需投资795万元。由于当时申报时未含地下室面积,如加上地下室面积,建筑面积将达到8857.53㎡,加之价格上调,实际总投资为1005.33余万元。现中央、省、县虽已到位资金734万元,仍有缺口271.33万元。2010年 廉租住房落实房源任务是125套,需资金1125万元。(2)、廉租住房补贴发放。今年廉租住房补贴下达的发放任务是1176户,至目前共计发放640户,发放资金79.34万元。新申请65户,已公示完毕,正在进行资金的核算工作。由于困难职工申报积极性不高,发放任务难以完成。(3)、经济适用房建设。由于征用土地时,老百姓得到的赔偿款一涨再涨,加之建设计划的改变(原规划为菜市场建设用地),致使征地极度困难,影响了经济适用房的开工建设。
2、城市污水和生活垃圾处理费征收存在一定难度。一是部分单位或居民缴费意识淡薄,拖欠、拒交现象十分严重,特别是县重点保护企业,拒交现象更为突出,导致征收难度大;二是工业企业少,导致费源少,征收数额较小;三是缺常设组织机构,无编制,征收人员属临时抽调人员,个别同志工作起来思想有波动。
3、环卫监督管理人员少,不能适应正常工作需要。目前,现仅有管理人员4人,负责老城、新区环境卫生的监督管理工作;由于作业面积大,清扫人员多,实难做到监管到位,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县城环境卫生清扫保洁质量。
4、环卫经费严重不足
由于县城人口规模、城区面积不断增加,环卫工作人员也在增加,经费也随之而增加。根据上级文件精神,环卫经 费应每年增加10%,到2010年,老城环卫经费已达到67余万元,经费差额近15万元。特别是新区,以前每年经费只有1万元,根据现在的情况,环卫经费预计达到近30万元。
5、火车站广场管理问题有待解决
目前,火车站广场改造工程已完工,管理问题已成当务之急,急需安排环卫、绿化、路灯等人员3-5名,负责广场的环境卫生、绿化和路灯管理等工作,把台前的对外窗口打扮的更加整洁、靓丽。建议把火车站广场的管理问题,以竟争性谈判的方式承包给保洁公司或个人。
6、市政基础设施维护资金严重不足。特别是污水提排站,每年拨付经费15万元,仅电费开支就15万元,其余维修、保养经费(预计每年10万元)仍没有着落。其它如市政道路修补,更换井盖板、雨蓖子、路沿石等所需资金仍不足。
7、城建监察执法困难。一是人员少、编制少。目前,我县监察人员编制为6人,现有29人,还有23人没有编制,而周边县区城建监察执法人员编制都在100人以上,有的县区则达到200人以上。二是经费不足。交通工具少、配臵低,无购买服装、摄像机等必备用品、设备资金。三是执法难度大。比如南孟村一临街建筑,占压道路红线10余米,监察人员多次催促拆除,由于缺乏强制性手段,至今仍在建设。如果按照正常的法律程序,最后起诉到法院,申请强制执行,需要3个月的时间,至此,违法建筑已基本完工,再强制拆除,困难更大。
8、城镇居民环境意识差。乱扔乱挂、乱泼乱倒、乱贴乱画、占道经营、店外经营等不良现象十分突出。同时机动车辆、电动三轮车等乱停乱放,造成街道拥挤,交通堵塞,机动车辆、电动三轮车又不属于我们建设部门管理,所有这些都给县城规范化管理增加了一定难度,9、建筑市场有待于进一步规范。
10、县城内乱搭乱建,违反规划的现象还时有发生。
四、2011年及“十二五”期间项目建设情况
(一)、老城改造。
1、加快县城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2011年对老城区兴隆路、文化路、盛源路、西环路(北金堤-台吴公路)、东环路(金堤河北小堤-北金堤)实施改造,搞好槐荫路北延续建工程;新(改)建公厕4处,新建垃圾中转站2处。同时,以槐荫路北延为契机,改扩建姜楼建材、蔬菜、牲畜、瓜果批发交易市场;加大金水大市场改造力度,形成功能齐全、配备完善、服务优质的商业批发和零售集散地。
2、加快城中村改造。2010年底前,启动台前村、姜楼村改造,2011年完成城关镇政府以西片区改造任务,改造后住房面积达到12万平方米,商业面积达到2.6万平方米。在“十二五”期间,力争完成老城所有城中村改造任务。
3、加快旧城改造。2011至2012年完成原公安局、公安局看守所、保险公司、房产所、物价局、公路局、中台饲料厂北、卫生局家属院、粮食局面粉厂等片区改建,完成金水华庭(新华街东段路南)、怡静园二期等房产开发项目,住房面积32.21万平方米,安臵住户2855户。在“十二五”期间,力争完成人大家属院(槐荫路以西、人民路以南、财政局家属院以北、原县政府办公楼以东)片区、地税局家属院片区、移动公司以东(新华街以北)片区的改造任务,总占地约 390亩,改建后住房面积达到 39.3 万平方米、可安臵住户3482户。另外,县农业、畜牧、农机、水利、人社、教育、民政等单位争取2010年前拿出搬迁计划,2011年全部迁入新区办公,旧址纳入老城成片开发计划,统筹改造。鉴于老城新增用地不多,我们要盘活存量,利用招投标等有效方式,实现土地资源利用最大化,利用三年左右的时间把老城改造完。
(二)加快新区开发。
1、加快基础设施建设。2011年新建经四路、经七路、纬一路、纬八路,改建纬二路、经三路、经六路,建设经五路景观沟渠。今明两年,完成新区纬六路西延,与产业集聚区中兴大道相连通。新(改)建的道路同步建设水、电、暖、气等配套工程。另外,要新建公厕3处,垃圾中转站1处。
2、搞好公共服务设施建设。计划投资6800万元的新区供水工程,在今年完成省发改部门立项的基础上,明年初动工建设并实现部分用户供水,2012年新、老城区居民全部用上自来水;概算投资1亿元的供气工程,明年要启动,“十二 五”期间燃气规模要达到1.7万户以上,明年完成投资3000万元以上,当前正在做选址工作;概算总投资2.4亿元的供暖工程,明年也要启动,计划“十二五”期间全部完工,供暖规模达到1.7万户以上,当前正在做选址工作。另外,在新区纬六路南侧分别建设一处文化广场(经六路西侧)和绿化广场(经六路东侧),占地约170 亩。
3、搞好房产开发。2011年蓝钻经典、鸿泰花园完成建设任务,到2012年,明珠花园、新城国际小区、公务员小区、福祥居小区全部完工,新增住房面积 27万平方米,商业面积1.5万平方米。
4、加快城中村改造。2010年至2011年完成孙口乡曹岭村、高庄村改造任务。2010年启动高庄村改造,年后全面建设;曹岭村年前完成招投标、规划,年后建设。孙口乡其他村也要全面启动,并做好前期工作。2013年—2015年力争完成新区所有城中村改造任务。
(三)推进小城镇建设。加快推进乡镇驻地升级改造,配套完善道路、供排水、电力、通讯、垃圾处理等基础设施,促进小城镇功能提升,增强小城镇对产业、人口的吸引、集聚能力和对周边区域的辐射带动能力。各乡镇要结合实际,突出重点,建设各乡镇独具特色的优美小城镇。今年,我们全面完成了乡镇驻地总体规划修编,2011年上半年要全部完成控制性详规编制,并付诸实施。2011年完成7个乡垃圾中转站建设任务,乡镇驻地道路硬化率达到100%,2012年供排水、亮化覆盖率达到100%,乡镇驻地人口力争达到9万人。
(四)新农村建设。2011年每个乡镇要抓好2-3个新农村建设试点工作,基本完成各乡镇中心村建设任务,力争“十二五”期间完成新农村建设任务。
(五)廉租住房建设。2011年在福祥居小区完成配套建设85套廉租住房任务,建筑面积不小于4250平方米;“十二五”期间新增廉租住房100套,建筑面积5000平方米。
(六)产业集聚区建设。抓好产业集聚区规划管理工作,每项建设工程都要严格执行“一证两书”和规划审批一支笔制度,杜绝违章建筑。
2011年完成产业集聚区所有道路的绿化、亮化工程,完成西环南路、兴业路排水设施。
五、工作措施
(一)坚持把县城脏乱差综合治理做为重点,标本兼治、在集中治理上下功夫。前段时间,我们搞了两次集中治理活动,县城环境有了明显改观。今后,我们要以群众要求为目标、群众满意为标准,从最薄弱的环节入手,从最关键的问题突破,从群众最关注的地方抓起,以局部治理带动综合整治,以集中整治促进长效机制,进一步推动规范化、常态化管理。要按照干净、整洁、漂亮的要求,大力整治脏、乱、差现象。对于乱搭乱建,要切实加大巡查执法力度,发现违章建筑,坚决予以遏制和打击,决不迁就姑息、任其蔓延;对于乱摆乱占,要规范各类市场和摊点,做到划行归市,设施配套,证照齐全,整 洁有序,有效取缔马路市场和店外经营;对于乱贴乱画,要做出广告信息发布具体要求,加强户外广告设臵的规划、审批与管理,全力打击整治县城“牛皮癣”;对于乱堆乱倒,要严格建筑垃圾、生活垃圾的倾倒、收运规定,做到日产日清,定点收集,统一处臵;对于乱停乱行,要完善交通基础设施,加大对出租车、电动三轮车违规载客的处罚,消除安全隐患,保持道路畅通。
(二)坚持把示范带动作为有效手段,在重点突破、全面推进上下功夫。无论是城中村改造、旧城改建,还是新农村建设,都要做好示范试点工作,充分发挥示范带头作用。突破重点、难点,总结经验,以点带面,全面推进。
(三)加强舆论宣传,营造良好的舆论环境。充分利用广播电视、网络等新闻媒体,广泛宣传城中村改造、旧城改建和新农村建设有关法律政策,教育广大人民群众要积极投身于县城建设和新农村建设中去,为县城建设和新农村建设营造良好的舆论环境。
(四)加强部门之间的沟通与协调,提供积极服务。在县政府的统一领导下,加强与各乡镇、县直有关单位的沟通,为城中村改造、旧城改建、新农村建设提供服务,争取项目、资金向重点村、中心村倾斜,集约资源,避免重复建设、无序建设。
二○一○年十一月二十五日
第五篇:十一五“工作总结和”十二五“工作思路及2011年工作安排
汇 报 提 纲
下面,我将XXX“十一五”工作完成情况、“十二五”期间工作思路以及2011年工作安排向XXX具体汇报一下。
一、“十一五”期间工作完成情况
五年来,我们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抓住国家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战略契机,按照“构筑新城区,建设新园区”的工作思路,坚持在超前谋划、科学应对中破解发展难题,在扩大开放、改革创新中寻求发展动力,在改善民生、统筹城乡中优化发展环境,在加强党建、改进作风中凝聚发展合力,全区经济社会呈现出又快又好的发展局面,圆满完成了“十一五”规划确定的主要目标和任务。预计到2010年年末,全区地区生产总值可实现X亿元,是2005年的X倍;固定资产投资可完成X亿元,是2005年的X倍;工业总产值可完成X亿元,是2005年的X倍;工业增加值可完成X亿元,是2005年的X倍;外贸出口总额可实现X万美元,是2005年的X倍;财政收入可实现X亿元,是2005年的X倍;开发区的公共积累已达到X亿元,是2005年的X倍,净增资产7.4亿元。以5年为计算周期,开发区GDP年均增长X%,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X%,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X%。五年来,我们主要抓了以下几个方面工作:
(一)坚持规划先行,用规划引领开发区发展。我们本着“规划先行,有序开发,功能配套,量力而为”的原则,先后制定了开 1
发区控制性详细规划、产业发展规划、生态保护规划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并坚持用规划引领发展。在与全市城市总体规划相一致的基础上,我们在开发区规划建设了XXXX区、XX工业园区、XX工业园区、XX工业园区、XX园区和XX产业园区等六个功能区,形成了开发区发展的基本框架,其中:
1、XX区规划面积XX平方公里,现已开发XX平方公里。目前,区内基础设施已达到“九通一平”,落户有X、X、X等房地产项目,建成了XX路汽车服务一条街、XX餐饮娱乐一条街、XX商业购物一条街和XX购物商圈,我们准备将其建设成为宜居、宜商、通透、疏朗的松原西部生态新区。
2、XX工业园区规划面积XX平方公里,现已开发X平方公里,目前园区已达到“五通一平”,入区企业有X、XX、XX3户生物化工企业。
3、XX工业园区规划面积XX平方公里,已开发XX平方公里,园区规划建设了1平方公里的农机装备产业园区,园区基础设施达到“五通一平”,落户的企业有XX、XX、XX、XX等8户企业。
4、XX工业园区在XX以西,XX以东,规划面积XX平方公里,尚未开发建设,待规划得到上级批复后,园区建设将全面启动。
5、XX园区在XX、XX处,规划面积XX平方公里,已开发XX平方公里,园区基础设施也刚刚起步,落户的企业有XX、XX、XX、XX等7户企业。
6、在XX一带规划了XX产业园区,规划面积XX平方公里,目前,我们正在制定详细的产业规划和政策,未来,我们准备将其打造成为XX新的经济制高点。
(二)坚持提速增效,不断壮大工业经济总量。“十一五”期间,我们以工业提速增效为目标,不断加大对生产企业的运行管理,积极帮助生产企业协调煤、电、油、气、运等生产要素,积极帮助企业解决生产中的难题,鼓励引导企业不断加大产品创新和技术改造力度,使生产企业产能不断扩大,产品附加值不断提高,企业产值、增加值年均增速为X%和X%,实现了提速增效、总量扩张的发展目标。预计2010年末,全区规模以上企业可达到X户,是2005年的X倍,工业总产值和增加值分别可实现X亿元和X亿元,分别是2005年的X倍和X倍,实现了提速增效、总量扩张的发展目标。
(三)坚持投资拉动,夯实经济发展后劲。我们认真落实省、市投资拉动战略,不断加大固定资产投资力度,五年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X亿元,是2005年(X亿)的X倍,持续的固定资产投入对我区经济的拉动作用日益凸显,经济发展后劲不断增强。
(四)坚持招商引资,不断提高开发开放水平。五年来,我们积极实施“走出去”与“请进来”的开放战略,努力搭建对外合作平3
台,不断创新招商方式方法,积极开展“六走进”招商活动,千方百计推进项目建设。截至2010年,开发区共引进各类项目X个,亿元以上项目X个,累计引进域外资金X亿元,年均增长X%。五年大项目建设的总数是2005年(X个)的X倍,招商引资额是2005年(X亿元)的X倍。成功引进了XX、XX、XX、XX、XX、XX等全市乃至全省有名的大项目、好项目,对全市经济发展起到了支撑作用。
(五)坚持优化环境,不断完善基础设施建设。五年累计投入基础设施建设资金XX亿元,修建了XX大路、XX大路、XX街、XX街、XX大街等XX条道路工程,形成了以XX、XX、XX、XX、XX、XX、XX为横,XX、XX、XX、XX为纵的“七横四纵”路网,进一步拓展了城市发展空间,构建了城市发展框架。投资X万元对开发区主要街路、社区进行了美化、绿化、亮化。投资X万元新建了二次供水泵站,解决了园区发展水制约瓶颈问题。投资X亿元完成了供水、污水、供热、供气、供电网络建设,实现了管网配套全到位。投资X万元新建了政务审批大厅,实现了一条龙审批,一站式办公。房地产开发面积达到X万平方米,建成了XX、XX、XX、XX等7个居民小区,使区内人口快速聚集。坚持建管并重原则,加大城市管理力度,实现了城市全天候保洁。基础设施的日臻完善,极大地改善了开发区的投资环境和承载功能,凝聚了人气,提升了商气,催生了灵气,为招商引资和项目建设奠定了坚实基础。
(六)坚持改善民生,不断推进和谐园区建设。五年来,我们不断加大社会事业投入力度,投资XX万元新建了XX中心小学;投资XX万元新建了开发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成立了计划生育与卫生局,进一步加强了人口计划生育及公共卫生管理。加大了新农村建设力度,投资XX万元完成了XX公里农村公路建设,解决了群众行路难问题。完成了XX户农村泥草房改造任务,使困难群众住进了新房,西郊村更是成为全市首个群众集体住进楼房的新农村。加大了城市居民生活环境改造力度。投资XX万元,建设了XX座供热站,铺设供热管线XX公里;投资XX万元建设了XX、XX广场和XX广场,为群众提供了休闲娱乐场所;投资XX万元建设了新天地社区服务中心和活动中心,丰富了居民的业余生活。加大了社会抚恤救济工作,使贫困群众有衣穿、有饭吃,有病能医,有学能上。以解决群众反映的实际问题为出发点,认真做好社会稳控工作,实现了五年无群众越级上访零记录。积极开展严打斗争,不断加大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力度,社会治安形势稳定,为投资者打造了一个安居的生活环境。大力开展安全生产工作,连续五年保持了无安全事故发生。在抵御今年特大洪水过程中,全区广大党员干部不怕疲劳,不顾个人安危,克服诸多不利因素,圆满地完成了市委交付的任务。
(七)坚持党要管党,不断提高领导发展水平。解放思想大讨论、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创先争优活动扎实开展并取得实效。干部人事制度改革进一步深化,干部队伍建设进一步加强;基层 5
党组织建设扎实推进,非公有企业党建工作进一步深入展开,全区基层党支部达到XXX家;切实加强作风建设,按照“机关作风建设十不准”要求,严肃工作纪律,全区机关作风有了新面貌;认真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反腐倡廉建设进一步加强,为全区经济发展提供了坚强的组织保障。
二、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一是经济总量小。从2006年起,尽管XX的经济总量每年都以XX%以上速度递增,但这种快速增长是建立在经济总量规模较小基础上的,XXX在全市经济中的主导地位尚未确立,在全省的比较优势尚不明显。特别是在“十二五”期间,我们提出了XX的目标,但根据国家XX标准,我们的经济总量与标准相比还有较大差距。此外,XX现有企业运行质量、效益还不高,大项目还比较少。截止目前,开发区XX家规模以上企业中,销售过亿元的企业XX家,超10亿元的企业XX家;税收超100万元XX家,其中税收超1000万元企业XX家,缺少能左右发展形势的大企业、好企业。
二是产业结构不合理。主要表现在XX企业一枝独大,直接左右全区经济形势。此外,二、三产业发展不均衡,三产发展滞后,也是制约开发区发展的重要因素。
三是社会事业还有待于进一步提升。受各方面条件所限,一些该解决的民生问题,还没有解决好。居住区居民还存在着购物 6
难,上学难的问题,失地农民养老保险缺失,城市功能配套建设不足等问题,也成为开发区城市化发展的明显制约。
四是要素制约比较明显。目前,XX正处于发展的关键时期,土地、资金和人才需求不足的矛盾日益凸显,制约了XX进一步发展壮大。
三、“十二五”发展思路和目标对策
今后五年,是XX改革开放的关键五年,是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转变增长方式、创新发展模式、实现又快又好发展的关键五年。按照省委部署和市委要求,“十二五”期间开发区总的发展思路是:紧紧围绕“三化统筹”推动开发区各项工作,重点推进工业化和城镇化建设,用工业化促进城镇化,用城镇化带动工业化,坚持投资拉动、项目带动、创新驱动、改善民生不动摇,全力推进招商引资、项目建设、基础设施建设、改革创新、民生改善上台阶,上水平,不断壮大开发区经济总量,切实提高经济发展承载能力,积极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实现科学发展,力争在“十二五”期间,XXX.“十二五”期间,XXX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是: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增长,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综合经济实力再上一个新台阶;招商引资和项目建设工作扎实推进,真正培养出一批能够辐射带动全市乃至全省的大项目、好项目;特色产业不断壮大,三产经济在全区的地位不断提升,一区三街一圈真正形成规模;新城区建设取得新的突破,城乡居民生活环境明显改善,三化统筹 7
工作取得显著成效;社会事业加快发展,城镇社会保障体系更加健全;开发区体制进一步完善,对外开放取得新进展。
主要预期指标是:到2015年,全区技工贸总收入要实现X亿元,年均增长X%;地区生产总值要完成X亿元,年均增长X%;固定资产投资要完成X亿元,年均增长X%;工业总产值要实现X亿元,年均增长X%;工业增加值要实现X亿元,年均增长X%;第三产业增加值要实现X亿元,年均增长X%;全口径财政收入要实现X亿元,年均增长X%。
为顺利实现上述目标,“十二五”期间我们将突出以下几个方面工作:一是坚持又快又好发展,保持较快发展速度,着力扩大经济总量,不断增强发展后劲,实现速度、质量、效益相统一,推进经济社会的新跨越。二是坚持科技创新,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增强自主创新能力,节约能源资源,把经济发展建立在高效利用资源、减少环境污染、注重质量效益的基础之上。三是坚持“统筹发展”,在加快经济发展的同时,更加注重社会事业的全面发展,扎实推进城镇化进程,促进人与环境协调发展。四是坚持改革开放,不断破除阻碍经济社会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广泛吸引国内外资金、技术和人才,以更加有效的政策措施促进民进资本在更宽的领域投资创业,增强发展活力,拓展发展空间。五是坚持以人为本,着力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需要,放手让人民群众创业兴业、改善生活,促进社会和谐、全面发展。
四、2011年工作安排
明年是“十二五”规划的开局之年。XX的工作思路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认真落实市委工作部署,按照“十二五”规划的总体思路,坚持以招商引资为中心,继续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基础设施要有新突破;继续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招商引资要有新进展;继续推进项目开工建设,项目建设要有新面貌;继续进行资本运作大胆探索,成为资本运作的能手;继续加强党的建设,机关干部思想作风要有新改进。概括起来说,就是全面实施“五大战略”,即:项目立区、产业强区、环境兴区、资本富区、和谐安区五大战略;努力实现“一大目标”,即力争成为全市经济发展带动区、城市建设示范区、深化改革的先行区和对外开放的窗口,不断地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的发展。
2011年开发区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是:全区技工贸总收入要实现
亿元,同比增长
%;地区生产总值要完成亿元,同比增长
%;工业总产值要完成亿元,同比增长
%;工业增加值要实现
亿元,同比增长
%;全口径财政收入要完成亿元,同比增长
%。
按照上述工作思路和目标,明年我们将重点抓好以下几项工作:
(一)大力推进项目立区战略,全面提升对外开放水平。在招商思路上,以发展潜力、投资强度、产出效益、环境评价为考量标准,坚持引进资源节约型、科技创新型、生态环保型 9
和基地型项目为主,促进产业集群的形成、产业链的延伸和配套能力的提高,逐步形成以产业链为纽带、龙头企业为主导、中小企业为基础的产业体系。在招商重点上,力争引进一批投资规模大、技术含量高、产业牵动力强的大项目;狠抓项目储备,建立全方位、宽领域、多渠道的项目信息网络,健全项目信息评价、考核、奖励制度。在工作机制上,健全工作网络,强化产业招商、以商招商、以情招商和展会招商,确保招商引资取得实效;落实项目责任,实行党工委领导、部门、专业招商人员大项目引进责任制;强化工作推进,建立健全重大项目领导挂帅制度、协调推进制度、动态跟踪制度,不断提高招商引资工作效率。
继续在引进大项目、大财团上下功夫。牢牢盯住国内外500强和长三角、珠三角内蒙的强势民营企业。明年重点抓好XX、XX、XX、XX、XX、XX等项目的引进建设工作,确保完成全年项目建设任务。
继续在引进高新技术项目上下功夫。重点引进一些利用土地相对较少,附加值高的高新技术项目。主要是抓住沿海产业梯度转移的机遇,发挥好高科技产业园区的载体作用,加大招商引资的力度。
继续搞好项目开工建设,不断促进项目竣工投产,迅速形成产业规模。继续坚持意向项目抓协议,协议项目抓合同,合同项目抓开工,督促已经签定进区合同的项目尽快开工建设,尽快竣工投产,尽快形成现实的生产力。
(二)大力推进产业强区战略,全面提升综合竞争能力。注重完善产业规划,聘请一流的设计单位,对园区的功能和产业进行科学定位,力争做到效益最大、布局最优,推动园区向集约化、特色化、专业化方向发展,完善各具特色、各具竞争力的产业板块。进一步强化政策引导,加大扶持力度,大力发展食品加工、生物化工、建材加工和为油田协作配套四大主导产业。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主攻主导产业的核心技术,促进产业向高端发展、向两头延伸,增强产业的核心竞争力。
在引进与主导产业关联度高的配套项目上下功夫。进一步贯彻落实市委关于建设XX园区和XX园区的要求,并围绕现有主导产业,大力推进配套产业招商和延长产业链招商力度,重点是农机装备制造产业招商,使其尽快成长为开发区新的主导产业,并切实发挥辐射带动作用。
在深挖进区企业的潜力并促其增资扩股上下功夫。将促进企业增资扩股和优化企业产品结构作为主攻方面,在政策上重点扶持,管理上重点保护,服务上重点倾斜,大力促进这些企业升级上档,做大做强。重点支持XX实施扩能改造,使其尽快做大做强,成为全省乃至全国最大的XX企业。加快推进XX、XX重组进程,使其尽快重组成功,恢复生产,形成新的增量。积极扶持大多油田配套企业发展壮大,帮助企业早日通过IPO上市。
坚持二、三产业并重,加快发展与主导产业和城市建设相匹配的现代服务业。按照“三街一圈一区”的总体规划,重点推进XX 11
汽车服务一条街、XXX餐饮娱乐一条街、XX商业购物一条街和XX商圈建设,使其成为开发区第三产业发展的重要增长极和社区服务的有效载体。全力推进XX园区规划建设步伐,将其打造成为XX最大的物流集散中心,并积极配合市里推进XX内陆港的筹建工作,进一步优化开发区的产业结构。
(三)大力推进环境兴区战略,全面提升区域整体形象。以承载大项目、培育大产业、实现大发展为目标,创新投融资体制,完善基础设施建设。高起点做好园区规划工作,进一步提高规划的合理性、科学性和前瞻性。大力推进骨干道路拓展工程、区域路网完善工程和生产要素配套工程建设,不断增强项目落户的环境承载力。在骨干道路拓展上,明年重点打通XX大街,并开工建设XX广场和XX大街雨水泵站工程,进而形成“七横四纵”的城市路网格局,进一步拓展城市发展空间。在区域路网完善和生产要素配套工程建设上,明年将把投入重点放到XX园区,开工建设XX园区2号路、XX园区道路和供气站工程、XX园区2万吨净水厂、供热气站、引水工程和现代化垃圾中转站工程,并进一步完善XX新区、XX园区、XX物流园区的供水、供热、供气和排水管网工程,以上工程全部完工后,开发区将彻底实现“七通一平”,局部地区可达到“九通一平”。
全力打造投资硬环境的同时,要进一步优化投资环境,构建产业发展的最佳平台。具体来说,就是要打造诚实可信的政务环境、优惠可循的政策环境、安全可靠的投资环境和优质可依的服 12
务环境。通过“四大环境”的建设,把XX打造成“诚信XX”、“效率XX”、“廉政XX”和“平安XX”。
继续加强机关作风建设,大力营造“一心一意抓发展,真抓实干促落实”的工作作风,确保各项工作取得实实在在的成效。把优质、高效、透明的机关服务作为吸引投资、增强综合竞争力的基石,不断提升服务水平。完善重点工作推进机制,做到重点工作项目化,项目工作目标化,责任奖惩具体化,确保各项工作落实到位。
(四)大力推进资本富区战略,争取成为资本运作示范区。今年以来,通过多次赴外地学习考察,明显感到我们在资本运作上与先进地区有较大差距。因此,在接下来的工作中,我们将提高对资本运作学习的自觉性,积极探索资本运作规律,在资本运作上力争有大作为,大动作。争取通过资本运作,使XX的建设资金更有保证,企业发展资金更有保证,民生工程保障资金更有保证。一是要加大对重点企业上市扶持力度。重点选择对园区经济发展、产业优化升级有重要作用的支柱企业、龙头企业进行扶持,做到上市一个、带动一批。二是在全XX积极营造学习资本运作的浓厚氛围。聘请发达地区资本运作高手来我XX讲课,学习先进的运作理念和运作手段。三是成立并完善中小企业担保体系,为中小企业融资提供帮助,帮助区内中小企业做大做强。四是探索设立完全市场化的基础设施投融资平台。重点是通过基础设施投融资市场化,有效地开辟新的筹资渠道,筹集基础设施 13
建设发展资金。五是要加强XX和金融机构的合作,强强联手,打造具有XX特色的金融经济。
(五)大力推进和谐安区战略,保证各项工作协调同步发展。积极推进城乡统筹发展,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繁荣社会文化事业,促进社会稳定有序,促进社会和谐,要正确处理好五大关系:
一是正确处理经济建设与社会事业的关系。在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前提下,继续安排适当财力,加大民生工程投入力度,深入推进泥草房改造、农村公路、农村人畜饮水等工程建设。积极推动就业工作开展,把促进经济增长与有效增加就业结合起来,进一步解决农民工和困难群体的就业问题,全力消除“零就业”家庭。认真做好农村养老保险、失地保险和新型医疗保险工作,落实城乡免费义务教育、教师绩效工资改革,优化教育布局,启动开发区中学建设。积极推进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切实解决农村低保家庭的生活问题。完善社区卫生医疗体系及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启动兴原乡街道服务中心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设。
二是正确处理经济发展与城市建设的关系。既要金山银山,又要绿水青山。大力推进城市化绿化亮化工程,加强城区市容、市貌管理,全力打造通透、疏朗、绿色、人文的城市建设风格,提升“包容、大气、自信、进取”的城市精神,以建设风格展示城市品格,以城市品格支撑城市发展。明年重点抓好湿地公园启动 14
建设工作,最大限度地发挥湿地的生态功能,进一步改善城区生态环境,提高园区综合竞争力。
三是正确处理经济发展与社会稳定的关系。集中开展矛盾纠纷排查化解工作,对征地拆迁、涉法信访等工作,逐项分析研究,逐一解决落实。进一步强化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严厉打击刑事犯罪行为,增强企业和人民群众安全感。继续加强企业安全生产管理的执法监督检查,坚决杜绝重大安全生产事故发生。强化责任落实,做好群众信访工作,健全矛盾疏导化解机制,切实减少由热点问题引发的矛盾纠纷。
四是正确处理“三化统筹”之间的协调关系。认真借鉴省内外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的经验,同步推动开发区“三化”统筹工作开展。要大力推进工业向园区集中。充分发挥XX生物化工园区、XX农机装备产业园区、XX食品加工园区、XX物流产业园区的承载平台作用,围绕产业资源,区位优势,进行招商引资和项目建设,实现工业集中、集约、集群发展。要大力推进农民居住集中。结合XX市城市总体规划,继续完善XX的城区总体规划,拓展规划空间,按照“村屯到哪里,规划到哪里”的思路,实现城市规划全覆盖。继续遵循“因地制宜、农民自愿、依法有偿、稳步推进”的原则,在XX新区和XX规划两个30万平方米的新农住宅小区,通过农民宅基地换住宅这一市场化运作方式,推进农民居住集中,在此基础上,积极探索户籍和失地农民保险体制改革,为“村民”变“市民”奠定基础。要推动农业经济集中发展。大力发展 15
村集体经济、行业协会、农民合作社等集体经济组织,按照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稳步推进土地向农业龙头企业、农民专业经济合作组织、行业协会和种植大户集中,实现土地合理流转,集中利用,集约经营。
五是正确处理党建工作与经济工作关系。继续加强学习型党组织和领导班子建设,注重以学习促创新。要进一步加强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建设,切实增强党组织的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的用人标准,以能力建设为重点,进一步完善干部选拔任用的制度建设。进一步加大治庸治懒治散力度,充分运用考核结果,加大对干部队伍的考核力度,切实做到奖勤罚懒。着力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重点组织开展农村基层组织固本强基、素质提升、创业带富“三项工程”,统筹抓好机关、学校、企业、新型社会组织等基层党组织建设。继续把反腐倡廉建设放在突出位臵,按照标本兼治、综合治理、惩防并举、注重预防的方针,扎实推进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为发展营造风清气正的环境。
以上汇报不妥之处,请XX批评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