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2018年度农业机械化政策研究课题
2018年度农业机械化政策研究课题
申报指南
一、农业机械化法律法规体系框架研究
收集分析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机化法律法规发展沿革与现状,研究其作用、成效和存在不足。结合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对农机化的现实需求,立足于全面依法行政、建设法治政府和“放管服”的客观要求,借鉴国外农机化法律法规建设的经验,提出农机化法律法规建设体系框架和路线图,从理论和实践两个层面为我国农机化法律法规体系建设提出建议。
二、农机深翻整地适宜区域、技术规范及支持政策研究
在实地调研的基础上,提出适宜开展农机深翻整地作业的区域范围,统筹考虑建立完善农机深翻与农机深松整地有机结合的作业技术体系,分区域提出作业技术规范及年度实施计划。测算深翻作业成本,研究实施作业补助等支持政策的必要性及操作方案。
三、基于全程机械化的大田种植数字农业(智慧农业)示范应用问题研究
农业生产全程机械化与农情监测、决策管理、技术服务、农机作业调度全面数字化信息化有机融合,是提高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及绿色发展的新动能。本研究要跟踪分析国内外大田种植数字农业(智慧农业)技术装备发展前沿及应用现状,着眼于推进农业生产全程机械化,提升农业机械化质量、效益,提高农产品市场竞争力及可持续发展能力,提出我国大田种植数字农业技术示范应用的技术路线图和分阶段发展框架,结合各主要作物和不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提出应用示范的重点技术内容、系统集成方案、投资建设规模、运营维护机制、辐射带动预期效果等,并对国家支持投资建设的示范项目区域布局给出合理建议。
四、农机化科技创新能力评价及趋势研究
从整体、区域、领域等多维度,分析我国农机化科技创新能力总体情况和所处的发展阶段,与国外发达国家相比存在的主要差距,对当前的状态给予科学合理的评价;围绕世界科技发展前沿和我国农业现代化、农业绿色发展需求,研究未来我国农机化科技创新的发展趋势,明确农机化科技创新的目标、方向、路径和重点任务,提出新时代加快我国农机化科技创新的政策建议和配套措施。
五、农机安全监管执法制度研究
深入贯彻落实国务院“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的改革要求,积极推进农机安全监理执法制度改革。全面梳理各地农机安全监理执法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深入分析农业综合执法改革对农机安全监理执法的影响;提出理顺农机安全监理体制机制,强化农机安全监理执法职能的可行性建议。深化农机安全监理执法改革,为进一步理顺农机安全监理体制机制提供指导建议。
第二篇:农业机械化安全生产政策和形势
农业机械化安全生产政策和形势
“十三五”时期是我国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关键期,也是农业机械化加快发展的机遇期。安全生产备受社会关注,农业机械化安全发展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
一、安全生产红线意识进一步强化,对农业机械化安全发展提出新要求
十八大以来,中央领导对安全生产作出了一系列重要指示。总书记指出,人命关天,发展决不能以牺牲人的生命为代价,这必须作为一条不可逾越的红线。要求必须坚定不移保障安全发展,狠抓安全生产责任制落实;必须深化改革创新,加强和改进安全监管工作;必须强化依法治理,着力提高安全生产法治化水平;必须坚决遏制重特大事故频发势头,推动安全生产关口前移;必须加强基础建设,提升安全保障能力。“十三五”规划纲要中提出要建立责任全覆盖、管理全方位、监管全过程的安全生产综合治理体系,构建安全生产长效机制。农机安全生产作为全国17个安全生产重点行业之一,必须按照中央领导的指示精神和国务院统一部署,以对党和人民高度负责的精神,统筹谋划、精心组织、加强监管,切实担负起保障农机安全生产的历史重任。
二、简政放权优化经济发展环境,给农机安全生产工作赋予新内涵
近年来,中央加快转变政府职能、深化行政体制改革步伐,国务院先后作出推进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的工作部署,要求在减环节、优流程、转作风、提效能、强服务方面取得突破性进展。各级农业机械化主管部门及其安全监理机构积极响应并进行主动探索,取得了初步成效。但与中央要求和广大农民群众期盼相比,安全监理工作还有一定差距。一些地方在拖拉机和联合收割机登记、驾驶证申领、安全技术检验工作中,依然存在责任主体不清、程序复杂、项目繁多等问题。需要进一步转变职能,优化工作流程,简化办事环节,提高工作效率,使农机安全监管工作更加便民高效。
三、新型农机经营组织快速发展,给农机安全生产带来新机遇
企业是安全生产的第一责任人。过去农机生产的主体是千家万户的个体农机手,量大面广,安全监管难度大。随着现代农业发展和农业机械化全程、全面、高质、高效步伐加快,机械智能化、经营规模化、服务社会化的特征日益明显,家庭农场、农机合作社等新型经营主体蓬勃发展,农机生产从业者的内在结构不断优化,给精细管理带来了新的机遇。农机安全监理工作必须适应新形势、新情况,把握新趋势、抓住新机遇,适应主体变化,转变监管方式,突出监管重点,加强动态管理和精细管理。
四、农机化发展转型升级,给强化农机安全监管带来新挑战
“十三五”时期,农机化发展处在转型升级过程中,农机安全生产面临许多挑战。一是机手安全意识薄弱,无牌行驶、无证驾驶等违法违规现象依然大量存在。二是很多老旧农业机械不符合国家安全技术标准,淘汰更新速度较慢。三是新机具和大型复式机械不断出现,对其安全性能评估和监管措施相对滞后。四是投入不足,安全监管手段薄弱,监理装备建设滞后。农机安全监理必须坚持问题导向,进一步加大安全宣传教育培训力度,加强隐患排查和违章治理,加快报废更新步伐,加强队伍建设,改善装备条件,提高监管能力和水平。综合判断,“十三五”期间农机安全生产工作的任务更重、要求更高、挑战更大。必须准确把握行业内外形势发展的深刻变化,以新发展理念引领农机安全生产的发展方向。
五、发展理念
(一)改革驱动,创新发展
农机安全监管工作要不断适应农机化发展和现代农业建设的新要求,创新工作思路、创新体制机制、创新监管手段和服务方式,推动农机安全监管工作不断迈上新的台阶。
(二)统筹兼顾,协调发展
农机安全生产要顺应农业机械化全程、全面、高质、高效发展的需要,树立全面统筹、协调推进、综合治理的系统观,补齐短板,缩小差距,夯实基础,努力实现全面发展。
(三)节本增效,绿色发展
农机安全生产要围绕发展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机械化,全面推进报废更新政策实施,加快老旧农业机械报废更新步伐,淘汰落后机型,加强机务管理技术指导与服务,改善机械的技术状态,提高利用效率,促进节能减排。
(四)凝心聚力,开放发展
农机安全生产涉及社会方方面面,转变“就监理论监理”的封闭式思维方式,开放式积聚安全监理资源和社会力量,积极争取政府支持,加强与安监、公安等部门的密切协作,形成合力,构建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
(五)便民惠民,共享发展
让广大农民共享安全发展成果,坚持管理与服务并重,在加强监管为广大农民群众创造安全有序的生产生活环境的同时,积极推行惠民政策和便民措施,让广大农民和机手共享安全和谐的发展环境。
六、主要任务
(一)完善责任体系,推进主体责任落实
按照“党政同责、一岗双责、齐抓共管、失职追责”和“管行业必须管安全、管业务必须管安全、管生产经营必须管安全”的要求,建立政府、行业、生产经营者分工负责的农机安全生产责任体系。把农机安全生产列入各级政府安全生产的目标考核内容,纳入各级安全生产和农业机械化发展规划。落实各级农业机械化主管部门及其安全监理机构的监管责任,推动农机安全生产与农业机械化协调发展。强化乡镇政府农机安全生产监管责任,积极发展村级农机安全协管员,解决好农机安全监管“最后一公里”监管空白的问题。通过签订农机安全生产责任书等方式,落实农机合作组织、家庭农场、农机大户、农民机手等生产经营者的主体责任。
(二)健全法规体系,全面推进依法监管
按照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要求谋划农机安全监管工作,发挥法治的引领和保障作用,自觉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处理好农机安全监管工作中的突出问题。加快制修订《拖拉机联合收割机驾驶证申领和使用规定》《拖拉机联合收割机登记规定》等农机安全监管规章和工作规范,提高农机安全法规建设质量,健全和完善农机安全法规体系。制修订农机安全标准和操作规范,规范拖拉机联合收割机产品出厂合格证,做好安全标准宣贯工作。坚持改革创新,按照分类管理、优化内容、简化程序和提高效率的原则,研究改革农机安全检验制度,探索研究新机免检的实现途径。农机安全生产监管人员要坚持学法尊法守法用法,严格依法办理农机安全监理各项业务,健全规章制度,公开办事流程,规范执法行为,不断提高农机安全监管依法履职、依法监管水平。
(三)落实惠农政策,推进免费安全监理 积极争取、创设农机安全监管扶持政策,让农民共享经济社会发展成果。贯彻李克强总理政府工作报告和财政部、国家发改委《关于扩大18项行政事业性收费免征范围的通知》精神,争取财政经费,推进农机安全监理减免费政策落实,确保免征“拖拉机号牌(含号牌架、固定封装置)费、拖拉机行驶证费、拖拉机登记证费、拖拉机驾驶证费、拖拉机安全技术检验费”的政策落到实处。有条件的地方积极争取免征考试费。全面推开农机报废更新补贴试点,不断总结经验,强化管理,推进老旧机械报废更新,促进农机结构调整、节能降耗和安全发展。积极争取资金开展农机保险保费补贴试点工作,研究探索具有农机特色的保险补贴制度,提高农机户、农机作业服务组织的风险保障能力。进一步扩大农机防护性能提升试点范围,减少农机安全隐患,增强农机事故防范能力。
(四)加强宣传教育,提升机手安全素质
结合“十三五”规划纲要提出的“全民安全素质提升工程”的实施,广泛开展群众性农机安全文化活动和“六个一”“安全生产月”“安全生产宣传咨询日”等宣传教育活动,大力宣传农机安全法律法规,普及农机安全生产和驾驶操作知识,推动安全知识、安全常识进农机作业组织、进社区、进村组、进学校、进农户,增强农机驾驶操作人员安全意识,营造良好的农机安全生产氛围。借助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开展从业人员安全教育培训、岗位练兵、专业比武、技能竞赛等活动,提高农机驾驶操作人员的实际操作水平和安全素质。利用农机展等平台,展(演)示安全文化、创建成果和先进适用的农机监理装备。创新宣传教育方式方法,增强宣传教育的针对性和感染力,创作和推广一批群众喜闻乐见的农机安全文化产品,用丰富的农机安全文化活动和文化产品去满足农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农机安全生产文化需要。
第三篇:中国科协政策研究课题管理办法(试行)
附件2 中国科协政策研究课题管理办法
(2006年3月暂行,2009年6月修订)
为进一步规范政策研究类课题管理工作,实现课题管理的科学化、规范化、制度化,保证课题研究的顺利实施和经费使用效率,根据财政部《中央本级项目支出预算管理办法》和《中国科协项目管理办法》等规定,制定本办法。
第一章 立 项
第一条 本办法适用于下列中央财政支持中国科协开展的政策研究类课题。
(一)接受党和政府及有关部门的委托,对关系改革发展稳定以及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重大问题,从科技角度提出咨询意见和建议;
(二)依据我国科技、经济和社会发展目标,围绕科协“三服务”的工作定位,结合科协工作实际,由中国科协自主确定的重大问题;
(三)为政协科协界委员参政议政、建言献策提供支撑的调研课题;
(四)根据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和科技界的意愿呼声,由科技工作者就普遍关心的热点问题开展专题调研、反映意见和建议的研究课题;
(五)中国科协所属学会结合学科特点和社会需求,为经济社会发展建言献策的研究课题;
(六)中国科协领导交办的其他研究课题。
第二条 中国科协政策研究类课题属国家级重大研究课题,由中国科协调研宣传部归口管理,调研宣传部政策研究处为课题管理的具体办事机构,承办日常管理工作。
第二章 申 报
第三条 课题主要以公开申报方式确定课题承担单位和课题负责人。根据课题特点,申报可采用公开申报或定向委托两种方式。
第四条 调研宣传部负责或委托组织实施课题申报和审批工作,发布申报指南,组织评审会议等。
第五条 课题的申报单位须具有完成课题必备的人才条件和物质条件,为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党政机关、事业单位、企业单位和社会团体,不接受个人直接申报。课题负责人应当在相关研究领域具有较高的学术造诣和具有与课题相关的研究经历;一般情况下,在主持的课题研究未完成时,不得申请主持新的课题。
第六条 课题申报单位依据申报指南,正式提交申报申请,填写《中国科协调研课题申报书》(以下简称《课题申报书》,附件3)。调研宣传部负责组织对课题申报单位和课题负责人进行资格审查,对《课题申报书》进行形式审查和初步遴选。
第三章 审 批
第七条 调研宣传部负责组建评审专家委员会,组织召开专家评审委员会议。第八条 评审专家委员会由相关领域社会公认、具有权威的知名专家和课题单位全权代表组成,组成人数一般不少于5人,独立实施评审职能。评审专家委员会召集人由相关领域权威专家担任。
第九条 评审专家委员会负责课题评审,并以会议方式按少数服从多数原则提出推荐意见。必要时,专家评审委员会可召集课题申报方对申报文件进行说明,由专家对申报方完成课题的能力及其所提方案的可靠性、风险性进行分析评议,并提出独立意见。
第十条 调研宣传部根据成果需求和评审专家委员会意见,择优确定课题承担单位,经主管书记批准后,向社会公布评审结果,并通知课题负责人。
第十一条 调研宣传部组织召开课题开题报告评审会。评审采取集体合议方式,综合考虑研究内容、研究方法、技术路线、研究团队构成、时间进度、经费合理性等因素,做出是否通过开题评审的结论。未通过开题评审者,可于10个工作日内再次申请评审,若再次未通过,则取消课题承担资格。
第十二条 调研宣传部对通过开题报告的课题承担单位发出研究任务通知。课题承担单位应在接到研究任务通知10个工作日内,与调研宣传部签定《中国科协调研课题任务书》(简称《课题任务书》,附件4)(一式五份),作为项目实施、工作检查、结项验收的依据。逾期按自动放弃处理。
第四章 监 管
第十三条 调研宣传部政策研究处负责研究课题的监管。课题研究原则上应在12个月内完成,如有特殊情况可申请延期,但一般不超过18个月。
第十四条 课题承担单位应将获准资助的课题列入本单位工作计划,保障实施所需的各种条件,督促检查项目实施情况,确保课题研究的顺利进行。
第十五条 课题负责人有义务确保课题研究的时间进度与质量保证,督促加强各子课题间的协调一致,并与调研宣传部保持经常性联系和沟通,报告进展情况,接受业务指导。课题承担单位如果需要变更实施方案,须提交书面报告,并经调研宣传部批准后,方可执行。
第十六条 在课题实施过程中,课题承担单位必须参加中期评估会议,向调研宣传部组成的评估专家组报告研究进展情况,以便确保按预期进度与方向进行。
第十七条 评估专家根据《课题任务书》以及调研宣传部的要求,对课题进展情况及其对需求目标的响应程度和偏离程度进行分析,提出评估意见;课题负责人按照调研宣传部要求,根据专家意见,提出调整和修正研究方向、方法和进度的具体措施。中期评估未通过者,可在2个月内再次申请评估。若仍未通过,即中止资助并视情况给予相应处理。
第十八条 课题承担单位或课题负责人在研究过程中,发生严重政治问题、严重学术不端行为、严重合同违约行为等问题,视情况给予警告、减拨或停拨直至追缴课题经费、撤销课题等处分,并将其列入不良记录名单,3年内不再接受该单位或个人的课题申请。情况严重的,给予通报批评,并追究其法律责任。
第五章 结 项
第十九条 课题承担单位完成课题研究后,应按时提交课题研究总报告及其摘要,并提交《中国科协调研课题鉴定结项申请书》(简称《鉴定结项申请书》,附件5),由调研宣传部负责组织结项验收会议。
第二十条 验收专家委员会负责课题成果的评估验收工作。验收专家委员会由相关领域权威专家组成,一般不少于5人,不多于7人。验收专家委员会根据评估结果确定是否予以结项并提出建议。评估结论严重不符合实际的,要追究验收专家委员会召集人的责任,取消相关责任人3年内参与研究课题的评估资格。
第二十一条 在结项验收会后,课题承担单位须根据专家意见,对总报告和专题调研报告做进一步修改完善,在此基础上再提交正式的研究报告文本。
第二十二条 委托咨询课题,由调研宣传部负责将研究报告送交委托方;主动咨询课题,视内容报送党和政府及有关部门、单位,或通过《科技工作者建议》报送有关党政部门和领导人。正式研究报告经领导审批后,该课题即为结题,调研宣传部向课题承担单位发出结项通知,并将研究资料整理归档。
第二十三条 未通过结项验收的研究课题,须根据调研宣传部的要求和验收专家的意见做出修改,并在3个月内再次提出结项验收申请。仍未通过验收的,将课题承担者列入不良记录名单,3年内不再受理其课题申请。
第六章 成 果
第二十四条 政策研究类课题的最终成果应为系列研究报告,包括3~5份不超过5000字的专题调研报告、研究总报告以及相关研究资料等。成果形式须在《课题任务书》中注明。
第二十五条 政策研究类课题结束后,课题承担单位须出具纸质并加盖单位公章的结项报告书,并与课题成果一并在15个工作日内送交调研宣传部。
第二十六条 除合同另有约定外,研究成果的所有权属于中国科协所有,由调研宣传部统一管理和协调使用。课题承担单位公开发表研究成果前,须先征得调研宣传部同意。课题组和研究者享有署名权,同时须注明“本项研究得到中国科协政策研究类课题资助”,并标注课题编号。
第二十七条 中国科协不定期出版咨询报告集,或在中国科协网站和期刊上摘要刊登课题研究报告部分或全部内容。
第二十八条 政策研究处应注意收集有关方面的意见和反映,总结经验,不断提高课题管理工作的质量和水平;对课题研究报告中所提建议和意见的采纳情况进行跟踪;对反映出有价值深入研究的问题,将继续组织立项研究。
第二十九条 所有未正式公开的研究内容、数据材料、重要结论,未经许可,不得以任何单位或个人名义对外泄露和公开发布。课题研究中涉及国家机密的,严格按照国家有关密级规定执行。
第七章 经 费
第三十条 课题研究经费来源采取申请国家财政资助、自筹资金以及两种方式相结合。申请国家财政资助部分,报经调研宣传部批准后,依据《课题任务书》从研究经费中拨付。第三十一条 调研宣传部与课题承担单位签订《课题任务书》后,分两次拨付经费。签订任务书后即拨付60%经费;中期评审通过后拨付其余40%。质量达不到要求的,将视情况扣减资助经费,并责令限期完成。具有突出学术价值、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的研究报告,在今后确定课题承担单位时予以优先考虑。
第三十二条 课题承担单位未能完成课题研究,或者无法落实所需其它经费而导致课题无法继续执行时,课题承担单位须向调研宣传部提交书面报告,并退回已拨经费。
第三十三条 由国家财政资助的研究课题,经费管理应严格按照国家有关财务规定执行,专款专用。课题结题后,课题组须填写课题经费决算表,经课题承担单位审核后,报送调研宣传部。
第三十四条 国家财政资助的课题经费主要用于课题研究所需的资料费、国内调研差旅费、会议费、计算机使用费、印刷费等。课题立项评审、中期评估和结项验收等相关费用从项目经费列支。
第三十五条 国家财政资助的课题经费不得用于以下开支内容:
(一)应纳入课题承担单位基本支出预算开支的各项费用;
(二)应列支基建支出的费用;
(三)罚款、还贷、捐赠、赞助、对外投资等费用;
(四)与课题实施无关的费用;
(五)有关财务制度规定的其他不得列支的费用。第三十六条 课题经费帐目管理混乱或者经费滥用的,调研宣传部将视情况给予警告、通报批评、撤销资助、收回经费、直至取消其申请课题资格,并在中国科协网站公布。情况严重的,追究课题承担单位以及课题负责人的法律责任。
第八章 附 则
第三十七条 本办法由中国科协调研宣传部负责解释。第三十八条 本办法自发布之日起实施,原《重大政策研究课题管理办法》同时停止使用。
第四篇:农业机械化
一、农业机械化的基本概念
1.农业机械:是农业生产中使用的各种机械,包括
2.农业机械拥有量是农业生产力水平的重要标志,但不是衡量农业生产力水平的唯一标
志。
3.狭义农业机械化:通常是指种植业生产过程中某个生产环节的作业机械化或某种农业
生物产品以及某个农业部门的生产过程农业机械化及应用各种动力机械和配套的作业机具替代人处理和传统农具进行农业机械化生产作业。
4.广义农业机械化:通常是指农、林、牧、副、渔各生产部门的生产机械化的过程。
5.农业机械化的含义包括三个方面的变化:
(1)对农业劳动者素质的改变(2)对农业生产工具的改变
(3)对农业生产工艺的改变
劳动者是农业机械化众多要素中唯一具有能动性,是第一要素。
6.农业机械化技术:是把农业生物技术、机械技术和管理技术有机结合的一种综合技术
体系,它体现硬件和软件的结合具有较好的实用性和可操作性。
二、农业机械化发展技术特点
(一)国外农业机械化发展概况
1》地多人少例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2》人多地少例日本3》介于二者之间例西欧(法国)4》前苏联和东欧各国
三、影响我国农业机械化发展的因素
1》 劳动密集程度:劳动力资源与土地资源的比例称为密集度,劳动密集度越大农业
机械化的客观诱因就越小,反之就越大,从动态来看劳动密集度增加,机械化趋向停滞,劳动密集度减小机械化便趋于发展,这是因为农业机械化是以机器为主体的生产力系统取代人力畜力为主休的生产力系统的过程,机器要能取代人力,不决定于主观愿望而决定于客观是否形成这种现实需要畜力,一般来说这种需要的形成有两个基本途径:一是使用机器比使用人更合算,就像在工业发达国家发生的情况那样。二是劳动力密集度降低了,即劳动力不断向种植业以外产业转移,这两种途径实际上是相互交错的,工业发展不仅使机器价格下降,而且也会造成更多就业机会,使劳动力逐步从农业中转移出来,因此,从客观总体来看经济发展就业机会的增加是农业机械化发展的前提。
2》 工业的发展影响对农业的发展具有主导作用,农业进步与发展离不开工业的支援,对一个农业大国来说,农业机械化的水平取决于农机工业的发展,农机工业是农业机械化的一面镜子,工业对农业机械化的主导作用主要表现在①提供经济实用的机器设备②这些机器运转所需要能源品种和数量③提供就业机会,机器的适用性表现为能较好的满足作业对象的工艺要求,使用的经济性表现为运用过程的高效、优质、低耗,这些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机器设计制造的技术水平,如主要动力性、经济性、可靠性、耐久性、使用的方便性等,以及机器的价格能源品种及数量供应是否充足是保证农业机械发挥其效应必不可少的,所有这些不反取决于农机发展的技术水平,而且取决于整个工业。工业发展了农产品市场扩大,第三产业兴旺必然从多种层次创造更多就业机会。
农村经济发展水平是农业机械化的内因,农村经济发展水平对农业机械化的因素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①制约着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程度②决定农民的收入水平和农业的积累水平③决定
了农业生产的专业化水平④决定了农村的基础设施建设和农民知识、文化、素质水平的提高。
第五篇:2013农业机械化
名词:
1.农业机械化:用机器逐步代替人、畜力进行农业生产的技术改造和经济发展过程
2.流水作业法:是我国许多地区机械化作业中的一种作业方法,它指在农户的土地上,不等第一
项作业结束,第二项作业就开始进行,像流水一样一项接着一项开始。
3.农业作业成本:是以机组为对象,计算完成单位作业量应负担的各项费用的总各。
4.套作:是指在上茬作物收获前,在作物行间套种下茬作物,上下茬作物有一段共生期的种植方
法。
5.谷物的导热性:谷物传导热量的能力。
6.刮板输送机:是借助牵引构件上刮板的推动力,使散粒物料沿着料槽移动的连续输送机。
7.叶片式泵:凡是依靠高速旋转的叶轮对被输送液体做功的机械,均属叶片式泵。
8.粉碎:用机械力的方法来克服固体物料内部凝聚力达到使之破碎的单元操作。
9.生物质能:是有机物中除化石燃料外的所有来源于动植物的可再生的物质。
10.能量资源:自然界中存在而可能为人类利用来获取能量的自然资源。
11.地热能:是指地球内部可供开发的热量。
12.太阳能:是指直接来自太阳的辐射能。
13.机械作业计划:是指用机械完成企业生产任务的工作计划
14.农业技术推广:是指通过试验、示范、培训、指导以及咨询服务等,把农业技术普及应用于农
业生产前、产中、产后过程的培训。
15.机器的更新期:机器从开始直到被淘汰更换的期间。
16.农业机械化经济效益:是指在农业机械化过程中的投入与产出之间的对比关系。
简答:
1.简述偏心拔禾轮的构造及工作过程。
答:构造:主辐条、副辐条、辐盘、偏心吊杆、调节杆等。
工作原理:主要说明信心四杆机构的原理
2.试述我国农业机械化的增产作用
答:1.开垦荒地和中低产田改造2.提高抗拒自然灾害能力 3.提高负重指数 4.抢农时
5.提高播种质量,加强田间管理 6.推广使用高新技术 7.减少粮食收后损失。
3.典型的机械化抗旱耕作方法有几种?
答:
1垄作法 2沟播法 3 田法 4蓄水聚肥致土耕作法 5深松法 6覆盖抗旱耕作法 7梯田法
4.播种机性能的评价指标有哪些?
答:1 排量稳定性 2各行排量一致性 3排种均匀性和播种均匀性 4穴粒数合格率粒距合格率 6 播深稳定性 7 种子破损率
5.试述作业机悬挂机构的功能。
答:
1.将作业机提起或降下,并满足作业机工作部件位置高低或入土深浅的要求。
2.使作业机保持纵向水平或横向水平,3.很方便的挂上或卸下作业机。
6.简述旋转式喷头的构造及工作过程.答:
构造:喷嘴、喷管、弯头、空心轴、轴套、旋转机构、扇形机构等构成。
工作过程:压力水通过喷管和喷嘴形成一股集中的水舌射出,在水舌内部的涡流空气阻力和粉碎机构(粉碎螺钉、粉碎片和叶轮)的作用下,水舌被击成细小的水滴,同时转动机构推动喷头缓慢旋转,使水滴均匀地喷洒在喷头的四周,形成一个半径等于喷头射程的圆形或扇形喷洒面积。
分析:
1.为什么我国没能实现“1980年基本实现农业机械化”的目标?
答:发展农业机械化的背景,是国家实行第一个五年计划,开始了工业化大建设,需要更多的农产品,同时农村实现了集体化,需要进一步发展生产力来巩固集体化,在农业问题上提出的根本路线是第一步实现农业集体化,第二步实现机械化和电气化,并提出了用25年时间即到1980基本实现农业机械化,但是,由于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不协调,农村经济还没有发展到相当程序,富余劳动力不能转移出来,农民人均负担面积很小,增产不增收,得不到农民欢迎,终于导致1979年停止“1980年基本实现农业机械化”的口号,农机化出现大滑坡。
2.机械耕耘具有什么目的?
答:1.改善土壤结构 2.消灭杂草和害虫 3.将作物残渣到及肥料,农药等混合在土壤内以增加其效用
4.将地表弄平或做成某种形状以利于种植、灌溉、排水或减少土壤侵蚀5将过于疏松的土壤压实到疏密适度,以保持土壤水分并有利于根系发育 6.改良土壤 7.清除田间的石块、灌木根或其他杂物。
3.试分析华北一年两熟高水平机械化存在的问题。
答:
1.水资源过量使用,难以持续发展
2.燃烧秸杆,污染环境,降低土壤肥力
3.玉米收获机械化程度低,制约了全过程机械化的实现
4.机器配备量大,作业成本高
5.6.试述气力输送散粒固体物料的优点。
答:
1.物料的输送是在管道中进行的,从而减少了物料输送场所粉尘污染,使食品卫生和工作环境的卫生都得到改善,同是降低了物料输送过程中的损耗。
2.输送装置结构简单,中途输送仅是些管道无回程系统,管理方便,易于实现自动化操作。
3.输送路线选择,布置灵活,合理地利用空间位置,可减少占地面积。
4.输送生产率高,降低物料的装卸成本。
5.在输送过程中,可以同生产工艺结合起来,进行干燥冷却,分选及混合操作。
7.试述我国农业机械化与先进国家的差距
答:
1.农业劳动生产率低于世界平均水平,同先进国家相比差距更大,我国农业人口基数过于庞大,农村经济水平相对落后,经营规模小,生产手段落后是其重要原因。
2.我国农村使用的农业机械总动力,从事农业机械化工作的人员,农业机械的田间作业总量,农业机械的数量和品种等不算少,从绝对数量上讲都属于世界前列,但由于科研水平不高,制造设备简陋,生产方式落后,人员素质较低,技术储备不足以及投入不足等因素,导致大量生产和使用的农业机械性能、质量和技术水平都比较低,只相当于20世纪60—70年代国际上的一般水平,比世界先进水平落后20—30年。
3.我国耕地单位面积上的农机动力已超过美国,即使按播种面积计算也不低于美国,但美国已
实现了全面机械,而我国则由于产业结构调整力度不够,劳力转移难与动力配套的农具少,装备程度低,造成农机械的利用率偏低,尤其各作物间的发展很不平衡农业机械化水平的落后,已经成为制约农业生产发展、农民收入提高的直接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