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农业机械化论文
农业机械化论文
中国农业机械化发展现状及分析
摘要:目前,随着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步伐的推进、国家基础工程的加速进行和国内外平等互动竞争平台的搭建,使国内农机业发生了变化,迎来了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我国农机装备业已建立了一个完整的科技、开发、生产体系和比较完整的推广示范体系,农机产品进出口增长趋势明显,我国农机化已经进入了一个快速发展机遇期。为此,就我国农机业的现状和发展趋势进行了分析和研究。
【关键词】 农业机械化; 农村发展; 可持续发展; 资源环境
1.国内农机业的现状:目前,农业机械化进入了依法促进的新阶段。“十五”期间,《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机械化促进法》颁布实施,确立了农业机械化在农业、农村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明确了各级政府扶持发展农业机械化的政策措施;各地加快了农机立法进程,全国已有30个省(区、市)制、修订了农业机械管理条例和规章,进一步健全和完善了农业机械化法律体系。2005年,中央和地方财政继续加大了补贴力度,极大地调动了农民购机、用机的积极性,引导更多的社会资金投入到农业机械化上,形成了依法促进农机化发展强大的推动力和政策引导力。2005年,国内农机业出现了较快的发展势头,不少企业通过提高产品质量和市场竞争能力,抓住了自身发展的机遇。
2、国内农机业的优势
1)我国农机化已经进入了一个快速发展机遇期:一是农机化促进法在2004年出台;二是农机化行政编制增加;三是农机化的国家项目增加。农机化促进法涵盖了农机化工作的方方面面,制订原则是“淡化管理,立足促进”.随着农村经济条件的改善和各地基本建设规模的扩大,挖掘机、装载机和吊装设备等农村工程机械需求量成倍地增长;保护性耕作支持政策使得保护性耕作机具得到了快速发展;设施农业装备和节水设备在各地示范项目的带动下需求不断增长。
2)建立了从科研、开发、制造到销售、服务比较完整的农机工业体系。农机产品服务对象涵盖了农业、林业、畜牧业、副业和渔业的整个农业领域。由于我国地域辽阔,各地区自然条件与经济情况不同,我国农机产品门类复杂、品种多。到目前为止,我国已能生产14大类、95小类、3000多个品种的农机产品,对提高农业生产率,促进增产增收,推动农业现代化发展发挥了显着作用。同时,建立了包括科研单位、大专院校、企业三结合的科研开发体系、整机生产和配套件生产企业组成的生产体系、企业与农机销售公司结合的销售与服务体系以及农机技术推广部门与企业结合的推广示范体系。
3)国际间的农机技术交流与合作得到加强。近年来,国际上不少大型农机企业看准了中国巨大的农机市场,与中国有关部门和企业合作,在中国开拓事业。同时,国内一些大型农机企业,不断地学习国外的先进经验和技术,加大技术改造和升级换代力度,推进了国产农业机械产品质量的提高。为了鼓励大型农业机械的进口,国家还制定了优惠进口税收政策。在中国举办展览会,也是农机界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的重要形式。
4)走绿色化产业道路。以“建设节约型社会”的发展战略为导向,走“绿色化”产业道路,融合高新技术,发展节约型农业装备,力争达到低能耗、零排放的标准。从政策方面讲,发展节能农机,是“十一五”的重点领域。发展节能型拖拉机,注重技术投入、开发新型产品、减少能耗将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关键。由于燃油价格的不断提高,用户对节能产品的要求更加迫切。从市场可以看出,用户对节能型的农机要求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农机达到环保要求和具有节约能源的性能。这一要求将直接主导我国未来的农机发展方向。目前,我国一些企业的节能型农机正逐步推向市场,同时受到用户的高度关注。我国农机企业将重点发展满足水田机械化、旱地保护作业等方面的产品,重点发展节能、节水、节肥和降低农业成本、保护环境、增加产量的农业机械产品,达到与国家政策、市场走向、用户需求、自身发展同步。
5)农业机械向智能化和自动化方向发展。国外农机业多年的发展经验表明,采用智能化、自动化的作业方式是农业发展的必然趋势,是发展高效节本农业的有效途径。世界农业发达国家在采用了高度自动化的作业机械后不仅提高了工作效率,降低了作业成本,而且还提高了其农产品在国际市场场上数量和价格的相对优势。我国农机业要想在国际上立足,就必须缩小我国与农业发达国家在农业机械装备方面的差距。这样国外自
动化、智能化程度很高的农机装备才不会占领我国市场,也不会使我国农机行业陷入困境。近年来,随着我国改革开放政策的不断深入,我国科学技术方面也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为我国实现农业生产自动化、智能化打下了基础。
拖拉机产品上,实现计算机及全球卫星定位系统(GPS)、地理信息系统(GIS)、卫星遥感系统(RS),高精度的机、电、液(气)一体化等与拖拉机产品的有机结合。目前,我国第1台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基于GPS的智能变量播种、施肥、旋耕机”研制成功,已在上海松江泖新农场试用。国内第1台GPS收获机已经在福田重工诞生。
3、产、学、研、推、管相结合。要想加强农业机械化科技创新能力,就必须加快农业机械化新技术、新机具的研究和开发,突出关键作物关键生产环节,着力解决农机科技创新滞后、技术供给不足问题。坚持引进、消化和自主创新相结合,加强先进适用技术的推广应用。根据农业生产需要和技术发展趋势,逐步减少和淘汰不利于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落后机具,做到产、学、研、推、管相结合;通过组织实施重大新型农业机械产品和配套机具的开发和生产,充分发挥社会力量,通过市场拉动,引导农机企业加大关键技术和产品研发力度;通过政策扶持、科研开发、示范推广和市场机制,逐步形成可持续的农业机械化科技创新体系和良性循环发展的推广体系。随着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步伐的推进、国家基础工程的加速进行和国内外平等互动竞争平台的搭建,将使国内农机快速发展,农机工业装备农业能力不断增强,农机产品科技含量不断提高,为我国农业机械化发展奠定了重要的物质技术基础。国内农机企业在这种情况下应根据新的发展趋势及时地调整发展策略,使农机行业发展呈现出一种新的发展局势,促使我国农机事业的快速发展。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目前主要以传统农业为主,仍存在着生产结构不合理、生产规模小、技术落后等特点,因此农产品无论从价格上还是从品质上相对发达国家还存在着很大的差距。加入WTO后,国家要降低农产品进出口关税,取消对国内农业的各种扶持和补贴,国外质量好、价格低的农产品会对我国农产品形成强有力的冲击,我国农业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因此,必须抓住加入WTO后我国农村经济发展与农业生产结构调整的机遇,实施传统农业向现代化农业的转变。农业产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性产业,其他产业发展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农业的发展。因此,农业波动将对人民生活、国民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产生不利的影响。
我国农业机械化走过了一条不平凡的风雨之路,从总体上看,成绩是主要的。解放前我国基本上没有农业机械,新中国建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农业机械化取得了巨大成就。农机装备总量的不断增加,推动了农机化作业水平的不断提高,作业领域不断拓宽。小麦主产区基本实现了生产全过程机械化。水稻生产过程机械化发展势头正在加快。与此同时,农机服务市场化、社会化程度也明显提高,农业机械化作业领域正由粮食作物向经济作物,由大田农业向设施农业,由种植业向畜牧业、养殖业、农产品产后处理及加工业全面发展,由产中向产前、产后延伸。农业机械的推广使用,提高了生产效率,增强了抵抗干旱、洪涝等自然灾害的能力,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靠天吃饭”的状况;同时促使农业向农工贸一体化发展,促进了农业运输事业的发展。但是,我国农业机械化总体水平还不高,结构性矛盾突出,农机产品结构性过剩和有效供给不足并存以及发展不平衡,如:耕种环节机械化水平高、收获环节机械化水平低;粮食作物机械化水平高、经济作物机械化水平低。
我国早在20世纪50年代就提出了实现农业现代化。所谓农业现代化是指用现代工业、现代科学技术和现代科学管理方法武装农业,使传统农业转化为以科学为基础的现代农业。现代化农业具有以下3个特征:一是生物技术的科学化,如不断培育和推广应用各种新的高产优质抗逆品种,利用普及新的耕作栽培、饲养护育技术;二是劳动手段的机
械化,即形成适合我国国情的农业机械体系,在农业生产的各个环节中与劳动力形成配套的关系,从田间作业、运输到精选、烘干、入库、加工等全部过程都实现机械化;三是生产组织的社会化,将农业生产从缺乏分工的自然经济转化为区域专业化的商品生产,形成一个产、供、销密切联系高度社会化的经济体系。农业现代化的根本所在是农业科技现代化,农业机械化又是农业科技现代化的核心技术组成,农业机械化始终与农业现代化协调发展。如进行的“白色农业”、“绿色农业”、“精准农业”等科技革命,在这一过程中,农业机械化将始终伴随着农业科技进步而不断创新与发展。同时,农业机械化的发展取决于农业现代化的进展、农村经济的繁荣和农民收入的增长。农业机械化是现代农业技术应用的手段与载体,不但可以大幅度提高劳动生产率,在提高粮食单产和改善农作物品质方面也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如机械化收获、粮食产后烘干、粮食初加工等都是农业增效的有效途径,农业机械化支撑着农业现代化。建设现代农业,科技是基础。提高农业科技水平,必须大力推广先进适用的农业机械,用现代农业工程技术及装备替代人力劳动,彻底改变以手工劳动为主的传统农业,大幅度提高农业劳动生产力。新时期是农业机械化快速发展阶段,农业机械化要适应国家农业科技发展总战略的需求,为农村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社会经济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持和有效的装备保障,从技术角度支撑我国实现农业现代化[3-4]。因此,农业机械化最终要在农业现代化中起决定作用,这就要求农机制造业尽快实施产业升级和产品结构调整,尽快发展耕作栽培、收获机械、饲料加工机械和运输机械等,以适应国内外市场需要,提高产品竞争力。
在我国农业现代化建设中,农业机械化为稳定和发展农业与畜牧业做出了贡献,并通过转化为工业和第三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大量的劳动力。农业机械化是农业技术进步和产业发展的主要力量,其水平和效益的高低已成为衡量农业现代化水平的重要标志。中国共产党的十六大报告明确提出,要在21世纪头20年内,集中力量,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实现这个奋斗目标,是一项艰巨的历史任务。实现农业现代化是世界农业发展的基本方向,也是我国农业发展的长期奋斗目标。中央1号文件系统部署了建设现代农业各项工作,党的十七大再次强调发展现代农业、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充分显示了党中央对建设现代农业的高度重视。
实践证明,加快建设现代农业,走中国特色的农业现代化道路,是顺应世界农业发展普遍规律与发展趋势,立足我国国情和发展阶段的必然选择;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协调推进工业化、城镇化的必然要求;是坚持以发展农业生产力为中心,着力推进体制机制创新和农业发展方式转变,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促进粮食稳定发展、农民持续增收的根本途径。我国今后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整个进程中,应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高度重视并解决好“三农”问题。随着农业现代化进程的加快、对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深入和中国加入WTO后面临的形势变化,都对农业机械化发展提出了更新、更高和更快的要求。
按照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开拓进取、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在今后一段时期内,我国农业机械化发展总体思路是:坚持把发展作为主题,以结构调整作为主线,以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为目标,以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以科技进步和管理创新为动力,以法制建设为保障,立足大农业,发展大农机,因地制宜,分类指导,重点突破,大力发展农机服务产业化,增强服务功能,提高服务水平,全面推进农业机械化持续、快速、健康发展。不断增强农业机械化对国民经济发展及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的支撑和保障能力,为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国际竞争力、促进农民增收提供强有力的农业机械化技术支持。
我国农业现代化建设中,农业机械化为稳定和发展农业与畜牧业做出了贡献,并通过转化为工业和第三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大量的劳动力。农业机械化是农业技术进步和产业发展的主要力量,其水平和效益的高低已成为衡量农业现代化水平的重要标志。中国共产党的十六大报告明确提出,要在21世纪头20年内,集中力量,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实现这个奋斗目标,是一项艰巨的历史任务。实现农业现代化是世界农业发展的基本方向,也是我国农业发展的长期奋斗目标。中央1号文件系统部署了建设现代农业各项工作,党的十七大再次强调发展现代农业、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充分显示了党中央对建设现代农业的高度重视。
实践证明,加快建设现代农业,走中国特色的农业现代化道路,是顺应世界农业发展普遍规律与发展趋势,立足我国国情和发展阶段的必然选择;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协调推进工业化、城镇化的必然要求;是坚持以发展农业生产力为中心,着力推进体制机制创新和农业发展方式转变,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促进粮食稳定发展、农民持续增收的根本途径。我国今后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整个进程中,应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高度重视并解决好“三农”问题。随着农业现代化进程的加快、对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深入和中国加入WTO后面临的形势变化,都对农业机械化发展提出了更新、更高和更快的要求。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步伐的推进、国家基础工程的加速进行和国内外平等互动竞争平台的搭建,将使国内农机快速发展,农机工业装备农业能力不断增强,农机产品科技含量不断提高,为我国农业机械化发展奠定了重要的物质技术基础。国内农机企业在这种情况下应根据新的发展趋势及时地调整发展,使农机行业发展呈现出一种新的发展局势,促使我国农机事业的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
1.《中国农业机械化制度变迁及政策评价》——郭姝宇吉林大学2011-06-01博士论文
2.《农业机械化与农村可持续发展研究》——卢秉福沈阳农业大学 2008-05-08
3.《我国农业机械化发展现状及对策》——冯启高 毛罕平农业化研究2010-02-01期刊第5期20页
4.《 建设现代农业与农业机械化发展研究》——杨敏丽 刘敏农业机械学报2005-07-30期刊第七期70页
第二篇:农业机械化论文
农业机械化促进解决粮食危机
“国以民为本, 民以食为天”, 粮食是关系国计民生和经济安全的重要商品, 粮食安全问题是影响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重大战略性问题。要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粮食需求,保障粮食安全, 主要的思路是不断提高粮食生产能力。提高粮食生产能力,我们首先想到的就是提高人力投入。然而摆在我们面前的事实是,大量的青壮年农村劳动力选择外出打工,造成农村劳动力缺乏,有些村县甚至出现了耕地无人耕种的情况。如今,第三产业蓬勃发展,农业作为第一产业劳动力数量必然下滑,如何在缺乏劳动力的情况下提高粮食产量?这就需要我们进行农业大型机械化的推广。
农业机械化是就是把农业置于现代化科学技术进步的基础上,实现生物技术科学化,劳动手段机械化,生产经营管理社会化,这是世界各国农业现代化发展的共同规律和标志。搞不搞机械化,对提高粮食产量,增强抗灾能力,繁荣农村经济等方面,有着截然不同的效果。特别是在生产力水平低、粮食生产低而不稳,农业徘徊不前的情况下,进一步加强农牧业机械化工作,对改变农牧业生产条件,增强农牧业后劲尤为重要。农业机械化是应用农业科技的主要载体。实现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关键是依靠科技进步,推进农业增长方式由资源依赖型向科技推动型转变。
农业机械化也是世界农业的发展趋势。19世纪的美国农业还是很落后的,从19世纪中叶开始,美国农业开始走上机械化,现代化的道路,到20世纪60年代,已基本完成农业现代化的初级阶段。目前,没过农业作业已大都有机械化取代且自动化程度越来越高。其农业人口仅占总人口的1.8%,农民年平均产值已达2.3万美元。同样,二战后,西欧国家重建时也比较注重农业的现代化建设。日进其农业机械化整体已达到了较高的水平,在农业经营体制方面,一家庭农场经营为主题,通过调节价格,信贷,补贴及技术援助等手段,促进专业化发展。我们的邻国日本也在农业机械化的道路上探索着,相比于美国,欧洲的农业机械化是建立在人少地多的前提下,日本则是人多地少发展农业机械化的典型代表。其大量购买农田拖拉机,解放原来的手动劳动力,在农业劳动力由48.3%锐减至11.2%的情况下,其粮食年产率反而在增长,这一切都得益于农业机械化的推广应用。由此可见,农业机械化是先进的生产力,是发展现代农业的重要因素,与农业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增加农民收入息息相关。已经实现农业机械化、现代化的发达国家,由于农业机械的不断创新和广泛应用,大幅度地提高了劳动生产率。无论从国外还是国内的情况看,农机化水平高的地区,农民收入也比较高,生活相对富裕。大力发展农业机械化,一是可以发挥农机的增产、增效功能,直接创造财富。二
是可以发挥农机的替代功能,转移农村劳动力。发展农业机械化的过程,就是通过农业生产“增机、减人、增收”的过程。三是可以发挥农机的吸纳功能,安置部分农民实现农业内部再就业。
既然农业机械化在国外都取得了很好的成绩,我们就需要将其本土化,用以提高我国的粮食产量以缓解可能出现的粮食危机。在本土化的时候我们必须结合中国农业自身的情况。首先是中国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总体空间分异特征,从全国层面来看,划分为“东西两侧”,总体上呈现“东高西低”的空间格局。每个地区的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在空间上呈现出从东部→东北部→中部→西部依次递减的趋势。对比与中国的人口分布,我们可以明显的看出西部现在是人少,现代化水平低,属于亟待开发的地区。西部的大量耕地却没有足够的人口来进行和东部一样的精耕细作。这点刚刚符合我们所认为的农业大型机械化的发展条件,所以我们认为,农业大型机械化的发展应该先从西部开展试点,逐步向全国蔓延。
总而言之,针对我国农业的现状及问题的根源所在, 同时也针对入世后的危机和面临的严峻挑战。我国农业发展出路的总体构想应该是: 分流大部分农村剩余劳动力到城镇、乡镇企业, 成为城市化建设的后备力量和主力, 但必须同时强调他们各方面素质能力的提高, 并坚决采取相应措施, 大力发展和扶植乡镇企业, 让乡镇企业的发展成为城市化建设和挽救农民和农业的支柱。留下来的农民必须首先提高文化素质, 增大知识含量。同时向农村输血——向农村、农业输送各层次的专业人员和管理人员并建立相应的配套机构(如改造后的农村基层组织)来指导、组织、协调、服务于农民。提高农业生产和农产品的科技含量, 使农业产业尽快形成规模, 使农产品在“质”和“量”上都有竞争力。以此提高农业总产值,缓解可能到来的粮食危机。
参考文献
【1】龙冬平, 李同昇, 苗园园, 于正松中国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空间分异及类型地理学报 2014.02 69卷第2期 【2】杨远新,刘安芳浅论我国农业与农村的现状和未来的发展战略——走有中国特色的农业发展道路重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6.07 第15卷第4期
【3】崔冰农业机械化是现代农业发展的出路现代农业
【4】彭珂珊 2008年全球粮食危机和中国粮食问题观察粮食问题研究 2008.4 【5】沈尤佳粮食危机与农业生产方式——粮食生产中的集体化、资本化与合作化中国农村观察 2011.4
第三篇:农业机械化科研人才培养论文
1农业机械化科研对教学条件的影响
教师要达到良好的课堂教学效果,就必须广泛参与科研实践,特别是农机化学科,必须深入到科研生产一线,才能获得最有价值的经验积累。农机化教学不同于其他教学,不仅要使学生学习知识,还要求能够灵活运用知识。因此,农机教师必须具有较高的业务水平,不能仅仅局限于纸上谈兵。教师通过广泛地参加科研活动,亲自进行实践,可以进一步提高理论水平,在科研实践中不断更新知识和技术,增加实践经验,提高综合素养,从而使业务知识更全面、教学经验更丰富和教学方法更独特,使教学具有更为坚实的基础[5-6]。根据笔者的询问,农机化工科学生对教材上最感兴趣的知识往往是一些实用性知识。许多教师按部就班,照本宣科,不注重学生的接受能力和兴趣,难以获得理想的教学效果。而如果教师能够多参加农机科研实践,在长期的农机科研实践中所获得的许多实例和感悟,可以藉由课堂传达至学生,为教学工作提供丰富的素材,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2农机化科研对学生专业能力的影响
2.1使学生更好地掌握学科前沿知识
教师所承担的科研项目一般都是反映农机领域科学前沿动态的课题,这些科研项目所涉及的研究内容,很多是从书本上难以找到的。学生通过参与课题,能够初步地掌握所研究领域的前沿知识,对于今后的工作、科研都大有裨益。对于走上工作岗位的毕业生来说,有利于缩短毕业后的就业培训期,从而尽快投入工作,提高学生在工作中的竞争力。在社会服务过程中,也有利于农机化前沿技术的推广。对于进入科研院所或读研的学生来说,受到早期科研训练后,可以更快地投入研究团队的科研项目,缩短与团队人员之间专业知识的差距,增强研究生教育期间的科研能力和科研信心。东北农业大学多年来为企事业单位输送了大批农机科技和管理人才,各单位反馈意见良好,这与毕业生在校期间参加科研活动有密切的关系。约翰迪尔等著名农机企业主动将其先进农机具捐赠给学校,用于教学和科研工作。另外,一些企业还专门设立了奖学金,在宣传企业品牌和先进技术的同时,更提升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达到双赢的效果。
2.2有利于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
科技创新是提高高等农业院校综合实力的战略支撑,东北农业大学农机化专业教师科研工作热情较高,几乎全部具有科研工作经验。目前学院承担国家攻关计划、863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省部级重点课题70余项,每年在国内外重要科技期刊上发表论文100余篇,获得国家、省部级科研奖励多项。教师对科研和教学工作的正确处理,可以加速推动科技和本科生教学的深度融合。在学生参与科研工作的工程中,通过引导学生与指导教师相互讨论,鼓励学生多发言多提问,使学生了解科研成果的获得过程,进而参与到科研工作中。另外,学院不定期开展学术交流活动,邀请各界专家开办学术讲座,带来研究领域的最新成果,听讲的学生随时质疑辩论,从而养成良好的科研思维和发散性思维。通过这些活动,可以达到拓宽视野、开阔思路的目的,通过与导师的交流信息,明确自身的不足,从而激发自身创新思维的热情,潜移默化地培养创新思维能力。
3讨论与建议
3.1农业机械化科研成果转化率低的问题
我国高等农业院校科技成果转化率普遍偏低,服务社会功能发挥不充分,农机化科技成果亦是如此。众所周知,农机化科技成果转化率受到资金、管理等诸多方面因素的影响。科技成果转化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也是一项风险性事业,即使是一项成熟的成果,还要有必要的后续试验、开发、应用和推广等一系列活动,需要强大的后盾和资助才能完成,在短期内难以实现。黑龙江省科学技术协会、东北农业大学科技园等单位,通过对接会、论坛等多种形式,搭建了高校与企业之间的联系平台,在科技成果转化过程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3.2教学与农业机械化科研的时间分配问题
农业院校的农机化教学既要符合农业院校的教学特点,又要体现出农机化教学的特色。面对农机化教学与科研任务均很繁重的局面,只有正确处理农机化教学与科研的关系,才能实现培养农机化创新型高级专门人才的目标。教师可以选择拔尖学生课余时间参加科研工作,一方面锻炼了学生的能力,另一方面又缓解了科研压力。而如何挖掘农机化教学与科研的深层次关系,使其相互促进,是当前农机化教学与科研的一个课题。正确处理二者之间的关系,既能提高大学教学的效果和大学生的素质,又可以提高教师的自身素质。
3.3科研经费的投入支持问题
对于高等农业院校来说,增加农业机械化科研投入会带来规模效率和规模收益的增加,显著提高学校的整体实力,因此,应当努力获取各方面的资金支持。对比世界发达国家,我国高等农业院校的科学研究投入应达到经济发展与合作组织国家对基础研究投入的平均水平,提供能够满足研究需求的科研基地和基础设施。各职能部门,应当立足长远,加大对高等农业院校的资金支持力度。另外,科研承担者需要做好预算,调整科技活动的投入比例,把有限的科研经费合理地分配使用。
4结论
农业机械化科研促进教学,教学反哺科研。农机化人才的培养是时代赋予农业高校的使命,而农机化本身就是一个实践性很强的学科领域,学生只有经过深入的科研实践,不断发现各种各样的问题,才能挖掘农机化知识蕴藏在深处的东西,锻炼自己的创造性思维。科研活动促进教师科研素质的提高,大量的科研案例可以丰富课堂教学内容,充分调动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是活跃课堂气氛、提高教学效果的有效手段。将教师的主导性与学生科研的主动性相结合,处理好科研活动与专业学习的关系,鼓励学生参与农机化科研活动,对于培养创新人才其重要的意义。
第四篇:农业机械化技术推广研究论文
摘要:实现农业机械化技术推广的可持续性发展,很重要的一点,要认识到目前农业机械化技术推广存在的问题,比如:农机推广示范基地相对薄弱;农机推广经费无法保障;农机推广机构不健全等等。针对这些问题,我们要优化改进策略,努力做到创建农机技术推广示范基地,引导农户积极使用新农机具;不断规范农机推广,满足农户实际使用农机的需要;推广之前做好试验示范比较,确保推广农机的适用性;借助各项利好补贴政策,积极扶持农机大户的发展;做好农机推广宣传教育,增强民众使用农机的热情。
关键词:农机;技术推广;措施
1农业机械化技术推广存在的问题
1.1农机推广示范基地相对薄弱
农机技术推广实验示范基地相对薄弱,县级农业推广基地很多都在县内的农业园里,很多没有单独的农机技术示范园区,农机化新技术示范不统一、不明显。
1.2农机推广经费无法保障
推广经费不足的问题体现在,其一,专项经费欠缺。从引进、示范、推广、验收等等各个环节,都需要耗费大量的人力、财力和物力。专项经费欠缺的话,将直接影响农机具自生产厂家供货,影响到新农机具的推广。其二,培训经费不足。身处一线的农机推广人员,如果知识上不能得到及时更新,专业技术上不能得到及时提升,必将导致自身难以始终处于科技前沿,而无法引导农机行业迈向更高的层次。其三,设备购置经费匮乏。没有更多的资金用于推广设备的购置,尤其在技术推广培训期间,投影仪、测试新机具的设备等等,不能及时得到更新,很多重要的检测工作不能得到准确测评,光靠经验的传递难以起到理想的技术推广效果。这样经费的不足,影响到最终设施设备的购置,势必给农机新技术的推广造成较坏的影响。
1.3农机推广机构不健全
做好农机推广工作,仅靠省、市、区三级的推广站,是远远不够的。而走向基层,健全乡镇农机推广机构更为关键和重要。但是,就目前乡镇农机推广工作的开展来看,任务重、工作环境恶劣、配套机具不完善,都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基层农机推广工作的正常运转。
2农业机械化技术推广工作的具体措施
2.1创建农机技术推广示范基地,引导农户积极使用新农机具
积极争取地方政府创建农机推广示范基地,配套示范基地的软硬件建设工作,确保将最新的、最适用的农机具、农机技术推广给农户。同时,在农忙时节,利用示范基地做好现场操作示范,让民众认识到新农机具的益处,提升民众使用新农机具的积极性。
2.2不断规范农机推广,满足农户实际使用农机的需要
为满足农机推广实际需求,国家及地方相继出台各项政策法规条例,为保障农机推广工作的顺利进行提供可靠的法律支撑。为此,作为基层农机推广的我们,要根据相关规范标准的要求,切合实际地做好调研,围绕着农作实际问题出发,针对性做好推广工作,引导农户自发的去接受新机具。
2.3推广之前做好试验示范比较,确保推广农机的适用性
不断规范农机推广程序,本着试验、示范、推广的原则,早期应做好基地的实验比较,而后到现场示范,确保切实符合地方作业条件,满足节本增效的要求后,方可批量安排推广,尽可能避免盲目推广造成的经济损失。
2.4借助各项利好补贴政策,积极扶持农机大户的发展
借助国家对农机补贴政策的时机,尽可能扶持农机大户的发展。国家对于农民购机方面给予了补贴,也使得农民提高了购买农机的欲望,并且要将技术信息、技术服务传送给农民,为其生产过程里出现的问题进行解决,并支持农民进行跨区域作业,提高收入,令更多的农户发掘应用农机新技术、新机具形成的经济效益,进而能够大力扩大推广范围。
2.5做好农机推广宣传教育,增强民众使用农机的热情
宣传工作对于农机推广工作有着较强的意义,实际来讲,推广的过程就是一个宣传的过程。不仅要向领导报告增产状况以及获得的社会效益,来吸引领导的关注,还要让群众提高对新技术、新农机的认识,通过实际情况选择不同的宣传形式。
2.6做好推广人员技术培训,提升其综合业务水平
农机推广人员负责具体的农机推广工作,重视其业务培训,帮助其更准确地了解农机推广的程序、原则和方法,将大大提升农机推广的效率。
3总结
重视农业机械化技术推广,加快普及农机使用的广度,是推进现代农业健康可持续发展的关键。但是,普遍存在的推广示范基地相对薄弱、农机推广经费无法保障、农机推广机构不健全等问题,大大影响到农机推广的实际效率。针对出现的这些问题,提升农机推广效率,我们必须要系统全面的思考这些问题。最先政府部门要做好引导工作,做好农机推广宣传教育,增强民众使用农机的热情。同时,颁布农机购置补贴,通过政策引导积极扶持农机大户的发展。其次,推广部门要做出样子,积极创建农机推广示范基地,做好现场示范工作,让民众认识到新农机具的益处,提升民众使用新农机具的积极性。同时,任何农机具的推广,要遵循试验、示范、推广的原则,早期应做好基地的实验比较,确保推广的农机具切实符合本地农作要求。最后,作为义务推广人员,要思进取、图发展,积极争取各项技术培训,提升其综合业务水平,确保农机推广工作的安全、高效运转。
参考文献
[1]李鑫,石桂平.农业机械化技术推广中的问题研究[J].江西农业,2017,(3S):126.[2]赵互全,杨东川.农业机械化技术推广的现状及开展办法[J].农业开发与装备,2016,(2):45.[3]杜丽波.农业机械化技术推广的现状及开展办法[J].南方农机,2017,(24):75.
第五篇:农业机械化及其自动化学科导论论文(本站推荐)
农机化学科导论学习报告
岁月如梭,光阴似箭,转眼间大学已经过去了四分之一之多,自己已是一名大二学生,假如再仔细把后面日子掐指一算,真的有点感觉毕业就在眼前,自己马上也就要面临考研与工作的抉择。不过回想自己大一的一年历程,感觉还算充实、满意,至少通过这一年自己的努力,在大一即将结束时自己凭借优异的成绩成功转到了自己喜爱的专业—农业机械化及其自动化。虽说之前对农机化专业有些了解,但通过这一学期对学科导论这门课程的学习,通过两位老师的讲授,发现自己之前对农机化的了解也就只能称上一了解而已,如今通过学习,我不仅对农业机械化及其自动化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同时也对我们国家目前现代农业工程的发展形势和相关问题有所触及。作为农业机械化及其自动化专业的一名学生,同时作为现代社会的主人翁,深感自己肩上的使命与责任。同时,通过老师的讲授,也知道自己到底该如何学好这门课程。下面,我对这门课程简单总结如下:
一、学科导论这门课程的重要性。
对于刚刚步入大学校园的大一新生来说,一切都是新的,不管是生活、学习等等各个方面。而对于自己所学的专业,即使是填报志愿时自己所报的,但就我本身而言,现在真的感觉自己那时候对专业的认识真的很浅很浅,也只是看专业名称然后对专业本身有一遐想而已。所以,对于刚刚跨入大学校门的莘莘学子来说,在开始学科专业知识的学习之前,几乎都会对要学的专业感到迷茫和无所适从,如果能够对本学科的历史渊源、发展现状和学科前沿等背景知识有一个全面的认识,会有助于我们建立起对所学学科的兴趣,增强我们的专业使命感和归属感,还能够使我们更好了解各学科专业及其发展趋势,拓展知识面,尽快适应大学学习。
虽说在大一一年自己针对农机化专业领域查阅了一些资料文献,但自己还是会无意识的就会把专业与拖拉机挂钩,可是当看到国外先进的挤奶设备时,我顿时明白:原来我们专业的研究方向不只是拖拉机,它包括了好多的研究方面,不仅有耕地机械、整地机械、播种机械、植保机械、收割机械、脱粒机械、小麦联合收获机械、玉米联合收获机械等典型机械,还包括一些自动化的方向,比如自动养殖、自动挤奶、自动化温室栽培蔬菜等。这样我就逐渐对我学的专业感兴趣了。在其中一节课的学习中,当看到国外农业机械最新研究动态时,我首先被幻灯片上面先进的机械化设备折服,但随后我感触颇多,我国的农业机械化与自动化水平与包括美国、日本国外先进水平相比有着巨大差距。我的专业使命感油然而生,我国的农业机械化和自动化水平就要靠包括我们这一代人的不懈努力了!
二、课堂所学
刚开始是郭老师给我们讲授,他先讲了学科与专业的问题,包括:
(1)什么是学科?如何分类?
学科的第一个含义,是指学术的分类。指一定科学领域或一门科学的专业分支。如自然科学中的物理学、生物学,人文社会科学中的史学、教育学等。学科是与知识相联系的一个学术概念,是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两大知识系统(也有自然、社会、人文之三分说)内,知识子系统的集合概念。学科是分化的科学领域,是自然科学、社会科学概念的下位概念。学科的第二种含义:高校教学、科研等的功能单位,是对高校人才培养、教师教学、科研业务隶属范围的相对界定。学科建设中“学科”的含义侧重后者,但与第一个含义也有关联。我国目前普通高
校的研究生教育的学科划分为12大门类(哲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历史学、理学、工学、农学、医学、管理学、军事学)。
(2)什么是专业?专业之间的相互关系?
英文为SPECIALTY,其原意为专门研究,专长、特殊的职业、技能或技巧。《辞海》定义为“高等学校或中等专业学校根据社会专业分工的需要所分成的学业门类”,并指出“各专业都有独立的教学计划,以体现本专业的培养目标和规格”。①专业是以学科为依托的:一个专业一般都融合了几个学科方面的知识,但总是以一个或几个主要学科知识为主干、为支撑。②专业必须要适应社会产业的发展:高等学校说到底是培养社会经济建设所需要的人才,社会的需求是专业存在与发展的条件和动力,所以专业的内涵不是一成不变的,而应随着社会的发展进行调整。③专业要有明确的定位和目标:尽管专业应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不断进行调整,但并不是说专业是学科和社会职业需求的简单拼合,专业的确立首先要解决的是定位和培养目标、毕业生的特殊问题
(3)讲述了我们学校所包含的学科总类,除军事学外,我们学校共包含11大学科门类。还讲述了一级学科、二级学科等相关知识。
(4)我们看了探月工程高级顾问欧阳自远院士详解嫦娥二号有关问题的视频,视频中欧阳自远院士介绍了嫦娥二号的使命等问题,中间穿插着郭老师精彩的点评。
(5)讲述了我们学校近几年来考研保研和出国留学情况,并对我们应该如何获取考研保研资格进行解答。同时也给我们看了近几年来我们专业毕业生就业情况及其就业单位、就业城市、就业待遇等。
后面几节课是朱老师给我们进行讲授:
(1)讲述了我们专业的大致课程和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具备农业机械及其自动化装备的构造原理、性能设计研究、使用管理及现代生物学知识,能在农业机械设计、机械化生产管理及服务部门从事农业机械及相关装备性能设计、农业机械化规划与管理、教学与科研、营销与服务等方面工作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主干学科是机械工程、作物学、农林经济与管理。
对我们以后分层培养(研究型人才和实用型人才)进行详细说明,对如何能进入研究型人才班、研究型人才和实用型人才的区别、研究型人才和实用型人才所学课程的区别及其培养目标进行解答。并对为何要进行分层培养做出解释。
(2)我们还观看了荷兰兄弟公司生产的自动挤奶设备的介绍视频,挤奶设备完全利用计算机控制,挤奶设备的挤奶器系利用真空装置产生的抽吸作用模拟犊牛的吸奶动作,将牛奶吸出。当我看到奶牛从进入挤奶设备到走出挤奶设备全部是自动化的进行,我震撼不已!用挤奶设备挤奶保证了牛奶的卫生、品质,大大提高了挤奶工的劳动生产率,降低了劳动强度,使奶牛形成稳定的条件反射,提高产奶率和产奶年限。
(3)讲述了“怎么学”和科学的思维方法论。他先给我们举了“田忌赛马”和“群炉汇流铸钟” 说明方法对解决问题的重要性。并告诉我们要学会问问题。朱教授说:“高中是老师提出问题你回答,大学是你提出问题老师回答,以后要做到自己提出问题自己回答”。并告诉我们要学会在生活中发现问题并进行解决,遇到问题时要多想为什么,平时看见生活中的事物时也要去想为什么会设计成这样。朱教授说:“你们有没有想过为什么我们的书桌会设计成方的而不是圆的,为什么会用现在的材料而不用别的。纸除了能用来写字还能做什么。火柴盒如何使用才能使其划完最后一根火柴”。虽然是常见事物,但是你们没有思考过!
(4)给我们观看了一些国内外的先进农业机械化设备的图片,并对这些机械的功能和原理进行简单介绍。
(5)告诉我们要培养创新能力,培养、训练、提高自己的创造力,开发创造力;利用创造思维的训练和实践,破除一般人不能进行发明创造的思维定势和思想障碍;形成科学的思维观念、掌握科学的思维方法,为开发新产品,更新和改造旧设备奠定基础。并让我们做了一套创新能力测试题。
最后一节课,我们观看了我们学院以前设计的一些农业机械化装备,其中包括:小型保护性耕作机,秸秆粉碎覆盖免耕施肥播种机,施水施肥免耕播种联合作业机等。
三、我国农业机械化概况的一些总结和自己的一些感想体会
我国农业机械化总体还处于初级阶段,但已呈现出从初级阶段向中级阶段转变的过渡期特征和发展趋势,部分地区已率先进入了中级阶段,并正向高级阶段发展,必将推动我国的农机化水平迈上一个新的台阶,加速农业现代化的发展进程。
目前,农机化发展中还存在一些问题:农业机械化发展中出现了结构性矛盾突出和有效供给不足的问题。主要表现在:农机动力多,配套机具少;小型机具多,大中型农机具跟不上发展需要;小麦机械化水平较高,水稻播插、收获以及玉米收获机械化水平低;粮食作物机械化水平较高,经济作用、养殖业和农产品加工机械化水平低;农机具品种、规格不多,质量性能不稳定,技术储备和研制开发力度不够,有效供给不足,存在着农机作业的薄弱环节等等。解决好这些问题,就必须对农机化结构进行战略性调整,以适应新时期农业生产的需要,促进农机化的可持续性发展,这是我国农机化发展的必然趋势。
所以针对这些情况,我觉得我们国家政府应该强化农机管理,推进农产品生产过程的现代化和产业化经营进程,加强结构调整力度,适应农业现代化的发展需要,提高农机装备的科技含量,加快农机产品更新换代的步伐。而对于我们自身而言,那就是利用现在一些能利用的时间,好好学习专业知识,从各方面提升自己,将来能为我国的农业机械化发展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农机化学科导论学习报告
学生姓名:张俊杰专业班级:机化113
学号:20110111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