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从株洲机务段欧洲杯短信监督 看铁路的人性化安全管理
从株洲机务段欧洲杯短信监督 看铁路的人性化安全管理
欧洲杯正如火如荼上演,球迷们对于四年一度的这项赛事热情丝毫不亚于世界杯,但是直播的时间却让球迷倍感纠结。由于时差的原因,全部比赛都在后半夜到凌晨,对于第二天要上班的铁路职工来说,如果熬夜看球,第二天必然会出现严重精力不足的问题。球赛很精彩,工作更重要,很多有素质的职工选择放弃看直播,第二天看录播或集锦,也会有少数职工,选择熬夜看球,第二天上班无精打采,形成非常大的安全隐患。
株洲机务段的作法让人眼前一亮。“各位„大车‟夫人,„欧洲杯‟足球锦标赛开赛在即,为了让您的丈夫安全、高效工作,安全、正点开车,请您当好„监督员‟,督促您的丈夫确保休息质量,切勿沉迷赛事,影响安全生产,谢谢您的配合!”6月6日,广铁集团株洲机务段共有1563名火车司机妻子的手机几乎在同一时间接收到这条“家属保安全”温馨提示短信。短信不是直接发到本人手机,而是发到妻子的手机上,让妻子来提醒、监督丈夫。这种人性化的安全管理方法,比起传统的命令式或说教式的管理,更能深入人心。
安全对于铁路来讲永远是第一位的,是铁路发展的基石,安全管理是每个单位工作的重中之重。传统的安全管理办法,主要是命令式或说教式的,虽然各种安全制度非常全面细致,但是制度的执行还是需要人来完成,铁路职工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有自己的思想和个性,如果忽略这一点,安全管理就缺少针对性。株洲机务段的做法,从管理心理学的角度来看,有两点做的非常好。
一、根据管理心理学中认知不协调理论,要改变人的态度,先要使其产生认知不协调。通过发短信提醒的方式,让职工充分认识到,熬夜看球非常不利于安全生产,使其认知与以前的认知及行为产生不协调,这样就会产生两种结果:一是改变原有态度,放弃看直播。二是不改变态度,但为看球的行为寻找一种辩护的理由。由于短信是发到妻子的手机上,他必须首先要说服自己的妻子,而不是简单的心里自我安慰一下就可以,为避免轻松原谅自己设置了一道很强的心里障碍。不可否认,即使这么做,还是有极少部分职工依然选择熬夜看球,但是通过这种做法,已经先从认知上改变职工的思想,如果他坚持熬夜看球,就要面临妻子的抱怨、第二天精神不佳的预期等等各方面的心里压力,这些心理上产生的变化很有可能会促成其改变选择。
二、美国哈佛大学行为科学家、心理学家梅奥在总结霍桑试验的基础上,提出了“非正式群体”的概念,这种非正式组织是自然形成的,有其特殊的规范、感情和倾向,控制着每个成员的行为,还可以影响整个正式组织中人的行为。球迷是在铁路单位中是确实存在的“非正式群体”,其他时间,这个群体的行为对铁路生产不构成安全隐患,但是欧洲杯期间,这个群体的热情被激发,对于欧洲杯的强烈兴趣是这个群体的共同特征,如果不加以及时正确的引导和监督,这个群体中的职工就可能做出不利于安全生产的选择。株洲机务段的做法,首先,承认球迷这个“非正式群体”的存在,并针对这个群体在欧洲杯期间的心理特点,采用这样的方式进行认知提醒,将影响这个群体中每一个人的选择,群体中某一个人改变选择的做法,进而会影响到群体中其他人的选择。
有针对性、时效性的人性化安全管理方法,让我们从制定规章制度和说教式管理的传统模式,向尊重个性的人性化管理模式转变。株洲机务段的做法,是人性化安全管理的一次有效尝试。在开展这项活动的同时,在周六晚或其他第二天不上班的时间,集体地组织球迷一起看球,让大家的看球热情得到释放,效果应该会更好。这种人性化的安全管理方法如能和思想政治教育进行有效的结合,将会更有利于职工的思想稳定和铁路的和谐发展。
第二篇:从指纹打卡机记考勤看企业人性化管理
从指纹打卡机记考勤看企业人性化管理
曾经有一位朋友来找我诉苦,她是某私营企业新上任不久的人力资源部经理,近来遇到了这样一件让她心烦的事:
她所在的公司是一家中型的商贸代理公司,有员工三百余人,一直以来都执行着非常 严格的考勤制度—上下班打卡。人力资源部负责每天考勤卡的检查工作,一旦发现某员工迟到,就会在当天上午及时对该员工给予通报批评及罚款的处理。但是,很快她就发现员工之中代打卡的现象非常普遍—明明看到某员工在上班几分钟甚至十几分钟后才进入公司,可检查考勤卡时却发现卡早已被打过了。很明显是有先来的员工为其做了手脚,但苦于没有证据,她也无可奈何。于是,在接下来的一段时间里,她每天早早来到公司,就站在打卡机前面希望杜绝此类事件的再度发生,可很快她又发现在她监察期间,主动来与她搭讪的人多了,很多人甚至很明显地是要把她引开--有意在这一时间段内请她帮忙做什么事或提出要查询人事资料,毕竟是初来乍到,她也不能太不近人情,而且每天早早到公司对她而言也是一件非常痛苦的事情,于是只好作罢。
万般无奈之际,她想到了这样一个办法:将代打卡现象比较普遍的事实反应给老板,并提出建议——购买一部指纹打卡机,以从源头上刹住这股歪风。老板接受了这一建议,在经过半个月的试用后,公司正式启用指纹打卡方式考勤。果然,推行新的考勤方式后,代打卡的现象得到了全面控制—每天迟到的员工比以前增加不少(这才是公司出勤的实际情况)!可没等她高兴几天,新的状况又出现了—不少迟到的员工迟到的时间仅为一两分钟,而且其中不乏有为了赶时间打车到公司的,就因为晚了那么一点点,根据公司规定(公司的考勤制度中对迟到行为的界定为:在上班前没有履行请假手续,上班时间应到而未到岗者。根据此规定,哪怕晚到一分钟也应判定为迟到)同样要做通报及罚款处理。每当出现这种状况,员工的不满情绪可想而知。他们首先会大声地抱怨,而在此期间附和其声音者更是大有人在。接下来该员工就可能会在整整一天的时间里消极怠工,愤怒、烦恼,甚至将不良的情绪转嫁他人„„表面上看起来,公司的考勤制度终于得到有效贯彻,但员工士气空前低落,工作积极性也日趋下降,很多员工每天只要赶上上班打卡后,就开始磨磨蹭蹭,与其他员工拉东扯西,迟迟未进入上班状态„„
这样的结果是她始料未及的。作为人力资源部经理,她深知员工士气低落会给公司经营造成巨大的影响,这样的现状必须尽快扭转。可是,如何才能避免考勤中的这些弊端呢?有人建议,可以考虑修订公司制度,规定迟到一分钟不计迟到。可是,如果迟到一分钟不计迟到,那么迟到两分钟怎么办?如何才能保证公平、公正而又使员工的工作积极性不会被挫伤呢?
其实,这个问题具有一定的普遍性,它实际上反映出一个企业如何在制度化管理和人性化管理的过程中取得平衡,以达到一个良性循环的问题。
制度化管理对企业而言是非常重要的,我们常常说“在制度面前人人平等”,就是要保证企业在制度执行上的公正性与严格性。但是,如果制度本身制定的过于严格、苛刻,不尽人情,在执行中往往就会暴露出很多问题,并可能会严重影响员工的士气和工作积极性。因而,在制度的制定过程中,充分考虑到员工的心理承受力,使制度本身保持适度的弹性也是十分必要的。这就是人本管理中的一个关键性问题。那么如何才能体现出制度中的“人性化关怀”呢?
事实上,导致员工迟到的原因往往是多方面的,其中非人为因素占到很大比例,不能一概而论,因此适当给予员工一个比较宽松的环境是必要的。针对公司的现状,提出解决建议如下—对制度进行进一步的修订,专门针对考勤问题制定以下政策。
建立额度制度 从制度颁布之日起,规定公司每一位员工每月都可享有一个迟到的额度(额度限定为十分钟),即当月累计迟到时间之和只要在十分钟的额度范围之内,不做迟到处理,若超过十分钟则以每五分钟为一区间,每五分钟计为迟到一次,不足五分钟按五分钟处理,依此类推,迟到的扣薪方式则保持不变。该额度仅限当月使用,不得跨月度累计。
开展部门间评比,增设部门全勤奖项 即运用团队的力量对员工的行为加以制约。具体方法如下:在公司内部设立一个部门全勤奖,该奖每月或每季度评选一次(视具体情况而定),每次在公司的全体部门中评选出一个优秀部门,除在公司范围内给予通报表扬外,同时给予相应的活动经费供该部门沟通、联谊之用。
优秀部门评选的标准为:①该部门全体员工在该月或该季度内无迟到、早退、旷工等违纪行为发生;②该部门人均使用的迟到额度最低。部门人均使用的迟到额度=考核期内该部门全体员工使用的迟到额度之和/该部门员工总人数。
在采用相对灵活的额度制度后,可使员工充分体会到公司的“人性化关怀”,并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员工在遇到特殊状况时的紧张状态及接受处罚时的不满心理——员工可在一定的范围内自主安排自己的时间,其满意度会因此而有所提高,进而避免消极怠工的情形再度发生。同时,团队奖项的设立,又可增强员工的集体荣誉感,并加强团队的监督作用。而获奖的团队在得到活动经费后,通过更多的联谊活动,可使部门内的沟通更加顺畅,工作环境更加和谐,对团队生产力的提高可带来良好的促进作用。
总之,上述两项制度的设立,既可保证公司考勤制度的刚性,又使其具有了一定的弹性。公司的迟到现象将有所减少,生产力则可进一步提高。
第三篇:2012.12从《小和尚剃头》看“安全管理”(模版)
读故事、懂安全之——
《小和尚学剃头》的故事
赵寒平
《小和尚学剃头》的故事,讲的是一个刚入佛门的小和尚跟老和尚学剃头。老和尚让小和尚先在冬瓜上练习手法,等熟练之后再给人剃头。小和尚每次练完后,就随手将剃刀“噌”地一下插在冬瓜上。老和尚多次劝说他不要养成这种坏习惯。小和尚说:“没事,冬瓜又不会疼,将来给人剃头我就不这样做了。”终于有一天,小和尚觉得本事差不多了,就单独出去给人剃头,剃完头要去取洗头水的时候,就顺手将剃刀“噌”地一下插了进去。马上想到不对,今天可不是冬瓜呀,但已经晚了,这个顺手的坏习惯终于酿成人命案。这个故事是否属实,无须考证。但我们从这则故事中悟出一个道理:做任何事情,天长日久,坏习惯就会成自然惯性。
安全生产中的坏习惯是一种侥幸心理在作怪,一些人安全意识淡薄,总认为安全事故离自己很远,没有真正认识到安全对自己、对家人、对他人的重要性。比如在生产中规范氧气、乙炔使用时,要求氧气瓶与乙炔瓶分开运输;使用时规定氧气瓶与乙炔瓶之间分开距离5米,距离动火点10米;但总有一些人怕麻烦,图省事,懒惰心理在作怪;还有一些人过于相信经验,不按安全规定工作,忽视规定的条条框框;认为以前放在一起用也没见出过事,哪有必要这么麻烦。
事故发生有一个“因果连锁理论”:就是只要诱发事故的因素存在,发生事故是必然的,只是时间或迟或早而已。安全生产管理是一种预防管理。通过有效的管理和技术手段,减少和防止人的不安全行为和物的不安全状态,从而使事故发生的概率降到最低。氧气瓶与乙炔瓶之所以规定间距5米,距离动火点10米也只是一个预防危险的最小安全距离,因为氧气与乙炔一个是助燃剂,一个是易燃易爆品,加上点火源;正好形成爆炸的三个必要条件。就是因为曾有过高空坠物同时砸中氧气瓶与乙炔瓶而发生过爆炸伤亡事故的血的教训。培养遵守安全规程的习惯,是减少事故概率的重要途径。各项安全规章制度一方面是通过科学的分析形成的,另一方面是用鲜血甚至生命的教训写成的。
安全生产管理工作只有在纠正不良习惯,培养安全意识上“狠”下功夫,规范管理才能收到实效。要加强宣传教育的力度,提高员工对规范管理的认识;要采取强有力的措施,狠抓制度的“落实”工作;要将安全管理与绩效管理挂钩,加大考核力度,落实兑现奖惩;不要让制度成为一种摆设,要设立曝光台,让那些不规范的工作习惯曝光,切实纠正小和尚那种“顺手插刀”的坏习惯,使员工养成按规章制度办事的好习惯,真正让安全操作规程成为工作的指南。
第四篇:从心理学角度看安全管理论文
目前,各企业虽然都有一套较完善的安全生产规章制度,也编制了针对各工种、各工段、各岗位较为详尽的《安全生产作业指导书》,对职工实行了较为严格的安全生产三级教育,但仍无法杜绝安全生产事故的发生。有些人认为,企业虽然实行严格、规范的安全生产管理,但随着安全理念的逐层传递,到达一线员工时,势必会产生衰减的情况,这是导致安全生产事故频发的重大原因之一。
笔者认为,安全生产的主体是“人”,但人不确定、不稳定的心理状态容易给安全生产埋下各种隐患。从心理学角度分析和把握职工的心理状态,并进行因势利导,正面干预,同时注重改善工作环境和作业条件,让职工在身心舒适的环境中保持细心、耐心和专心,非常有利于企业安全管理,具体有以下几个要点。
一、切实关心职工身心状况,改善工作条件和作业环境,合理安排作业时间,避免职工长时间疲劳作业、带病工作等。要真正做好安全管理工作,就不能漠视职工的心理需要。
职工需要身心舒适的工作环境,需要符合人体工程学的各种劳动工具,需要劳逸结合、合理安排作业时间,而不单单只是像机器人一样“照章办事”。如果职工过度工作、带病工作,则会产生疲惫、焦虑和痛苦等负面情绪,这种状态可能导致精神不集中,无法保持工作所要求的耐心、细心和专心,也最容易发生安全事故。
企业应该关心职工身心状态、改善工作环境和劳动工具、合理安排作业时间,以达到调节职工的心理状态、预防危险事故发生的目的。
二、善于发现职工的各种心理压力、焦虑和痛苦,进行有效干预和疏导,鼓励职工追求工作、生活的平衡与和谐。
工作和生活就像一枚硬币的正反面,要保证安全生产,就必须建立起职工工作、生活之间的平衡与和谐。鼓励职工建立正确的工作观和生活观。
心理学上有个著名的论断:“疾病和意外都是我们的精神在身体战场上作战留下的证据。”心理学家认为,大部分疾病和意外都是我们的内在心理冲突在身体上的表现,大部分意外也有着“故意”的成分。据美国心理学家门林格尔在《人对抗自己》一书中的论述,生活中有些人平时很少受伤,甚至连割破手指、磕伤膝盖这样的小伤都几乎没有;而另一些人则不然,他们似乎比普通人更容易遭受各种意外和伤害。深度探究后者的心理根源,发现这部分人似乎有着“自我伤害” 的本能,他们因为工作压力、生存困境、生活失败、心理焦虑等原因而容易在内心深处产生一种无意识“自我对抗、自我伤害”的本能反应。
笔者转述以上观点,并非暗示企业各类安全事故当事人都有某种心理缺陷或心理冲突,而主要是强调我们的企业管理者应当关注职工的心理状态,洞悉职工因为长时间工作、不满工作环境、无法胜任工作、工作过于单调等原因而产生的焦虑、痛苦、自我怨恨等情绪,并及时给予科学的心理干预和心理疏导,帮助职工建立起希望、乐观、感恩、坚韧的心理资本和生活态度,维护好生活和工作之间的平衡。
三、运用“21天理论”来推行安全生产管理工作。
心理学上有个“21天理论”,即人们连续21天从事某项活动,就会养成一种习惯;而如果连续 90天从事某项活动,这种习惯就会固化下来成为自觉意识。企业可借鉴这条理论,在某个较长时间段对职工进行密集的安全生产管理和培训教育,严格贯彻执行各项安全生产规章制度及相关要求,让安全生产信念在职工内心生根发芽,培育职工安全生产的自觉习惯和良好素养,真正起到预防及杜绝安全生产事故的目的。
总之,安全生产管理是一项艰苦而复杂的日常性、基础性工作,企业要真正重视、关心职工的安全状况,认真梳理作业流程,合理规划作业区域,充分辨识与控制潜在危险源;学会使用工作危害分析记录表、安全检查分析表、安全生产作业指导书等多种安全控制工具来指导安全生产,控制及防范安全风险,彻底消除人的不安全行为、物的不安全状态和环境的不安全因素;同时关心职工的身心状态,及时洞察职工的心理疲惫、焦虑、痛苦等心理状态,给予科学的心理干预及疏导,最终达到以人为本、安全生产。
第五篇:从2起事故案例看安全监督的重要性
从2起事故案例看安全监督的重要性
12起事故案例
(1)2003-09-13,会宁县农电局35kV古城变电站发生一起人员触电死亡事故。
2003-09-13,古城变电站值班长李××和值班员梁××值班。按计划当天09:00~13:00113古中线开关有检修工作,工作票已于前一日送达。09:30,值班员梁××接到会宁县农电局179号调度令,113古中线开关及其隔离开关由运行改检修。经核对无误后于09:35操作完毕,汇报调度后值班员梁××于09:38许可了工作票,随后2名值班人员随同工作负责人去户外113设备区宣读工作票和预控分析卡内容,交待了现场安全措施,工作班成员在工作票上分别签字。
此后值班室电话响,李××接听电话,梁××在值班室整理113设备台帐。09:50,正在113开关处工作的修试班工作人员和在主控室的值班员梁××听见“啊”的一声,发现李××倒在3501油开关下面,经现场抢救无效死亡。
查看现场,3501开关构架下面有1条毛巾、1付眼镜和1个塑料凳。3501开关A相隔离开关侧开关套管将军帽处有2个大约5mm2大的黑色放电痕迹,3501开关构架中间部位角钢处有1个大约3mm2大的黑色放电痕迹。A相开关靠主变侧瓷瓶已清擦,3501开关构架角钢留有踩踏痕迹。
3501开关距113开关工作现场约11.5m。当时变电站除113古中线换开关工作任务外,未安排其他任何工作。
根据以上情况并了解现场所有人员后判定,李××接完电话后独自一人拿上毛巾和凳子,爬上3501开关构架清扫套管时造成触电坠地死亡。(2)2004-09-03T10:58石城变主控室警铃、喇叭响,110kV10台开关跳闸,110kV甲、乙母线电压表指示为零,同时听到110kV设备区发生剧烈响声。
事故停电期间,造成景泰地区所带11座110kV变电站、4座35kV变电站全停,5座110kV电铁牵引变全停,停电10min,共计损失电量16000kW·h。
事故原因:大风(旋风)将塑料袋吹起,挂在1113城一线乙隔离开关C相触头座上,对隔离开关构架放电,造成110kV母差保护动作,使110kV甲、乙母线跳闸。根据现场设备故障情况和录波图分析,并对母线保护装置进行了整体检查,装置定值、回路接线完好,电流回路极性正确。通过检查试验分析:JCMZ-102110kV母差保护性能正常情况下,造成乙母线故障跳闸并跳开甲母线有可能是互联压板在运行时已投入。对变电站运行人员调查摸底后,石城变副站长徐×承认在8月25日巡视检查二次保护回路时误认为应将110kV母差保护互联压板投入,致使母差保护失去选择性,在跳开110kV乙母同时跳开了110kV甲母,造成110kV母线全停。2从2起事故看安全监督
第1起事故中,李××是当值值班长,又履行站长的职务,在她许可工作、做安全措施并交代检修人员注意事项时,严格地履行一个监督者的职责。而在对待自己的行为时,放松了要求。出于对全站设备操心,急欲干活,竟置两票及“在高压设备上工作,至少应有2人在一起工作”等规章制度于不顾,相关的安全措施也不做,在失去监督的情况下,独自一人清擦运行的带电设备,以致触电身亡。行为的随意性,“权利”的绝对化,当时更多地曝露在她的身上,而失去有效的监督使得这种随意性行为发展成了严重违章盲目蛮干,最终导致了自身触电事故的发生。
第2起事故中,对于“运行设备”,“检修设备”,“红色围绳围住的设备即为带电运行设备”,“带电设备不允许在其上工作”等这些常识性的概念,在一站之长的徐×自己的行为发生失误时,其意识中竞是一片空白。作为一站之长(决策者),又作为一个监护人(执行者),思想上的麻痹,行为的随意性,在失去了有效监督的情况下,违背了相关安全规程、操作程序及方法,导致了安全生产事故。通过上述2起案例的分析,不难得出如下结论:
个人行为的随意性和盲目性,是个人犯错误的根源。在失去监督时,行为的随意性和盲目性会得到进一步的放任,违规、违章、违纪的几率更大,更易犯错误,更易导致事故的发生。
人就其本质而言是追求自由的动物,在缺乏约束的条件下,人的自律与自制性大为降低。
个人行为的盲目性和随意性往往偏离客观规律。规律是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不允许盲从和随意地违背它,否则就要犯错误,就要受到规律的惩罚。失去监督的个人行为易偏离客观规律,是犯错误的根源。
有效的监督可以纠正个人行为的盲目性和随意性,减少或避免犯错误。如果将决策权、执行权和监督权集于一人之身,权利的行使便处于不可控状态。在安全生产工作中,抓好对各级人员的有效监督,可以纠正个人行为的盲目性和随意性,使其顺从客观规律的要求,可有效减少或避免安全生产事故的发生。
安全是人的第一需要,人的活动只有遵循了安全方面的客观规律,安全才有保障,背离了安全方面的规律,就要受到安全事故的惩罚。电力行业由于其自身的特点,多年来安全方面总结出的规章制度相对全面,遵规守矩显得更为重要。3加强安全监督,防止事故发生
(1)建立和完善各级人员的安全生产责任制,尤其是生产一线的负责人不能失去有效监督。在计划、布置、安排生产工作的同时,要计划、布置、安排好安全监督工作,工作现场要有专门负责安全监督的管理人员。工作负责人要对工作班成员的工作全过程进行监督,及时纠正不安全行为。专门负责安全监督的管理人员,除了对工作班成员的行为进行监督外,主要监督工作负责人是否严格履行其安全职责,防止“三违”行为的发生。
(2)严格执行工作票操作票制度。人人都要强化自我保护意识,牢固树立起“无票不工作,无票不能指挥别人从事电气工作,无票可以拒绝工作”的意识。
(3)重点抓好几个环节:
①大型工作严格执行“三措”。相关单位及部室对工作的组织措施、技术措施、安全措施要严格把关审查签字,实行逐级审批制度,做好工作前的准备工作,从总体和宏观上确保安全;
②工作过程中,开好班前会、班后会及危险点分析预控工作。班前会详细交代工作任务、地点、带电部位、安全措施、注意事项。工作过程中找准危险点并做好预防控制工作,做到“想好了再干”,避免盲目蛮干行为。班后会做好总结,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防范措施,并抓好落实工作;
③相互提醒、相互监督共同担负起安全责任。强化“安全生产人人有责”的安全责任意识,切忌有章不循、掉以轻心和纪律松懈,在平时的工作中要注重养成和培养自觉遵章守规的工作习惯。克服少数员工安全工作中存在饶幸、盲从、取巧、逞能等不良心理,切实做到思想到位,责任到位,工作到位,制度落实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