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浅谈医保改革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写写帮整理)
【关键词】 医保改革
城镇职工医疗保险制度在我市已实施2年了,启动以来,医院非常重视,及时制定基本医疗服务措施,全院医护人员认真学习医保制度和政策,积极定出新制度,增强服务意识,更好地为参保人员服务,主动自觉规范自我医疗行为,并在就医环境、服务、技术、收费方面进行了很大的改革,使就医条件得到改善,树立了良好的社会形象,使广大参保人员能够享受到优质的医疗服务。但是,在实际操作中,在某些环节上,给医院带来了一些负面影响,不利于医院的发展。1 存在的问题
1.1 观念陈旧 由于几十年来,一直实行公费医疗,使一部分人产生了依赖思想和“大锅饭”心理,形成了“一人公费医疗,全家沾光”,“小病大养,无病也开药”的不良风气。进入医保后,所有这些“铁饭碗”均被打破 [1]。因此,群众不理解的矛盾集中到了医院。1.2 卫生配套改革滞后 随着医疗卫生改革的深入,国务院出台了13个配套文件,医保改革、医药收支的运行、医疗费用价格的调整均全面推开,而政府补偿机制却不到位,在国家财政投入相对不足的情况下,有的医院自然而然将注意力集中在收费上,即靠大处方、滥检查,分解服务人次等方法来增加医院收入,根据需求法则,要提高诊疗人次,医院必须降低人均医疗费用,但这必然会给医院带来较大的负面影响 [2]。
1.3 超定额比例 医保启动后,参保患者要承担的费用增加,一般的伤风感冒,小伤小痛不轻易到医院就诊,到医院就诊的往往是大病和疑难杂症(特别是在三级医院)由于病情较重,需要做的检查项目较多,例如:我院呼吸内科往年流感期间收治的病人为全院最多科室,自2001年医保启动以来,住院病人中上呼吸道感染的病人几乎没有,住院患者多为高血压心脏病、肺心病、肺癌等严重疾病。2002年我院收治的住院病人中急、危重症,疑难病人占全院收治病人的51.7%,这一事实说明,收治急危重病人越多的医院,医疗费用超定额标准就越高。一年被扣除超定额比例的资金近2百万元,严重影响基层医院的生存与发展,挫伤了医护人员的积极性。
1.4 病人自费比例增高 改革的目的是使广人民群众用比较低廉的费用得到比较优质的服务,我市医保启动后,患者自付比例高达37%左右,就其原因:(1)医保中心将矛盾转嫁给医院,《特殊用药、特殊治疗、特殊检查》由医院自己操作,审核时医保中心认为不符的就拒付医院。为了医院的利益及发展,医院只有采取该谁付谁付的办法;(2)由于收治的疑难杂症较多,故特殊用药比例增高;(3)随着医学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突飞猛进,先进医疗设备和治疗手段的引入,住院费用也随之增加,但是新开展手术治疗、检查项目医保不予报销等等情况,增加了病人的自付比例,不同程度的增加了个人的经济负担,人们一时难以接受,甚至对现行的医疗保险政策产生抵触情绪。
1.5 增加了医疗纠纷医疗事故隐患 在医疗保险体系的供、需、保三方中,医院(供方)是联结保方(我国社会医疗保险是政府,其代表是社会医疗保险管理部门)与需方(参保人―我国社会医疗保险现阶段是职工)的桥梁,对于保方来说,供方―医院是医疗费用的水龙头,水龙头开关的大小,对于维持其运行事关重要,因为在一定时期内医疗保险的筹资是一定的,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讲,医疗保险的保方希望医院把水龙头关得越紧越好,对需方来讲,医院是满足其医疗服务需求,实现投保价值的场所,因参保后,医疗服务费用大部分由供方支付。因此,从某种程度上讲,需方希望医院提供的服务越来越好,越高档越好。对医院自身来讲,在医疗服务过程中除需面对需方和保方有限支持能力的矛盾外,还要面对社会化、道德化、医疗技术发展和自身发展需要的矛盾。由于工作量增大、检查阳性率的考核、费用限制、新技术得不到及时推广等种种原因,这样,矛盾集中在医院就增加了医院医疗纠纷及医疗事故隐患。
1.6 医保中心审核人员专业水平局限 医保中心审核人员专业水平受客观因素制约,尚有不足地方,对某些疾病治疗程序不清楚,不熟悉,审核中难免出现差错,但发生争议时常常是医保中心单方面说了算,不该拒付的费用也拒付医院。2 对策和建议 2.1 对策
2.1.1 提高认识、更新观念 为尽快适应医保改革,增强服务意识,更好的为参保人员服务,我院成立了医保协调办公室并由主管副院长亲自负责,设专职人员两名。抽调5名相关人员组成医保审核中心负责审核医保病人的每份病历,每项检查,每张处方。各级管理责人到人,任务明确,层 层把关保证医保工作系统化运作。加强和沟通参保患者的关系,及时了解参保患者的需求和意见;与医保中心紧密联系,对医保工作中出现的问题和矛盾,及时向医保中心反馈,积极配合医保中心搞好宣传工作,让前来就诊的参保患者更多的了解、熟悉医改政策,支持医疗制度的改革。2.1.2 打造专科品牌,提高医疗质量 临床科室坚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增设了ICU、肿瘤科、产科、中西医结合科、专家门诊、分离扩展了神经内科、肾内、内分泌科、产科、妇科、骨三科(仅骨科就设置了三个科室),以顺应时代发展,提高服务水平,突出专科特色,增加市场份额;加强医疗质量管理,加大对人员的培养、继续医学教育、学术活动、“三基”培训、病历质量检查等的组织实施力度,强调坚持科主任查房和三查七对及疑难危重病人讨论等科室责任的管理;注重以人为本的素质教育管理,通过组织各种形式多样的活动,培育职工的主人翁责任感,增强职工的职业道德水平,提高职工的综合素质;并引进先进的医疗仪器设备等措施,引导医务人员跟踪现代医学的新技术,围绕临床开展技术创新,从而降低了病人的平均住院日,提高了病床周转率,降低了人均住院费用。
2.1.3 营造清洁、整齐、温馨的住院环境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对住院的需求也越来越高,为使病人能有一个温馨的治疗环境,我院外科综合楼继内科住院楼之后,于2001年10月落成使用,每间病房内配有电视机、饮水机、微波炉、卫生间、沐浴器,各科室均拿出科主任月奖励基金,争先恐后的美化科室环境,创造了省内一流的住院环境。
2.1.4 增加服务内涵,规范医疗行为 医疗服务不再限于治疗,而生活保健指导、心理咨询、健康教育、合理透明的收费都成为服务的内涵,服务模式也要使之尽快转变,我们在实施整体护理的过程中,将健康教育、心理咨询贯穿其中,与病人多交流、多沟通。为规范医疗行为,有效的融洽医患关系,提高患者对医院的信任度,让病人明明白白的消费,我们实行了一日清单制度。
2.2 建议(1)医保中心和医院都是政策执行者,大家都是为了把医保工作搞好,相互间要多协商、多沟通,不要搞成行政命令问题。(2)加强医保中心人员培训,提高专业人员的业务素质。(3)建议政府成立医保仲裁委员会,有利于调解双方的分歧,有利于双方工作开展,有利于病人在就医过程中真正享受到医政的实惠且降低病人自付费用。(4)建议改进医保核算方法,即:“总额预算,弹性结算和部分疾病按病种付费相结合”的结算办法,凡是能单病种付费的均按病种付费,如髂关节置换术,体外震波碎石术,人工晶体置换术,血液透析术等等,这样做,即有利于实行自我规范管理,有效节约社会医疗资源,医患关系趋于缓和,同时又能保证资源利用,竞争趋于健康、有序,确保医保的平稳过渡。
参考文献 1 李冬魁,王永坚.做好本职工作,为医疗保健制度改革做准备.中国医院管理,2001,21(6):31.2 罗力,白常凯.医疗、医保、医药三方发展失调的恶性循环模型.中国医院管理,2002,22(9):49.
第二篇:及对策关于农村税费改革中存在的问题
关于农村税费改革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关于农村税费改革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作者
林 万 泉兰平
农民负担问题是党中央、国务院历来十分重视的问题,为切实减轻农民负担,党中央、国务院于2000年3月2日在全国范围内进行农村税费改革试点工作,将原有过多过滥的各种不合法收费强行予以取消;一改过去管理失控的状况,将那些符合国家法律、法规和行政规章政策规定的农民合法负担,改革为税收的方式依法予以征收。试点实践证明:农村税费改革是党中央、国务院在农业发展新阶段为加强农业基础、保护农民利益、维护农村稳定作出的重大决策。
也正是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在农村工作中的具体体现,对我国农村的长期稳定发展,农业现代化建设事业和全面推进农村小康建设,以及农村民主法制建设,都将产生深远的影响。但是,任何新生事物的产生发展,都将伴随着对旧的体制的斗争。
因此,税费改革,给人们带来成功喜悦的同时,也给人们带来了新的思考。笔者所在的地区处于我国川南“鱼米之乡”的泸州市纳溪区,也属我国典型的丘陵农业地区,全区243个行政村,1844个农业生产合作社,农业人口384276人,106498 个农业纳税户。该区于2002年全面进行了农村费改税工作,费改税前不含投劳折资的负担为人均76元,费改税后人均45元。农村实施税费改革以后,农民的负担切实减轻了,农民得到了实惠,绝大部分农民对党中央、国务院的税费改革工作是拥护和支持的。
但是,据地方税务部门统计显示,费改税前所欠税数额为212万元,费改税后仍有部分农民拒交农税,单就2002年全区欠税额为142.4 万元。对于费改税前欠税的问题,本文不作研究,费改税后仍然出现欠交、拒交农税的问题,就不得不引起注意,其原因如何,有何良策?笔者试就存在的这一问题作如下分析:
一、欠交、拒交的原因
农村税费工作涉及面广,政策性强,欠交、拒交的问题涉及到方方面面的原因,笔者对所在辖区的十六个乡镇,1
160个农户进行了实名或问卷调查,归纳起来,有这样几种原因:
(一)法制观念淡薄,对费改前欠费与费改后欠税的区别不清。由于改革前欠款的农户,一直未受到任何制裁,欠款户认为原来不交都可以,改革以后仍然不交何尚不可,因而我行我素,仍然采取拖欠或拒交的方式对待。殊不知这种行为是拒不履行法定纳税义务的违法行为,偷税、漏税、抗税的违法行为所承担的责任与费改税前的欠款行为所承担的责任是截然不同的,但全区这样的欠款户约占25%。
(二)互相攀比,好滞后。改革后部分欠税户持观望的态度,认为“他人旧欠不清,自己新税不交”无关紧要,这样的欠款户约占50%,而其中约15%的欠款户还是税改前交清了的,税改后看到别的欠税户过去和现在未交都能过关,自己才跟着拖欠、拒交。
(三)借题发挥,附条件纳税。部分农户认为自己与他人的纠纷未得到解决,由此而拖欠拒交的欠税户约占10%。
(四)工作失误、民心不顺。这种情况多系计税面积与实际面积不一致所造成。中央规定,费改税后的计税面积以第二轮承包实际用于农业生产的面积为计税依据,而在第二轮承包土地时,有的实行丈量亩分配,有的仍实行习惯亩分配,分配的标准不统一等,由此造成纠纷,部分社员因而拖欠拒交。
(五)纳税人不知情,或委托代理手续未完善。如纳税农户举家外出,田土无人耕种,因而无人代交农税。由于本地区农业生产投入产出效益较低,政府鼓励农民参加劳务输出,外出务工者众多。据不完全统计,全区约有八万四千多人外出务工经商,由此导致个别农户田土无人耕种、抛荒,税费无人代交。
(六)农税减免工作滞后。按照《四川省农业税征收管理暂行办法》规定,对农村特困户、革命烈士军属、在乡的革命伤残军人、残疾人、五保户、因生活贫困或者缺乏劳动力而纳税确有困难的,经批准可以减征或免征,实行先减后征,对遭受灾害的实行减征或者免征,实行即灾即减即免的办法,但在实施费改税工作时,没有将减免工作及时落实到位,导致部分农户拖欠、拒交。
(七)趁机煽动,破坏改革。个别农户断章取义、歪曲中央政策,四处串联、造谣生事,对抗国家税收法规,造成相当一部份农户不明真象,误听误信,随波逐流,拖欠或拒绝交纳农税。如:本区护国镇沙田村的刘某和丰乐镇罗东村的陈某等人,从1998年起就拒交农税、提留、统筹款,且经常利用赶集的日子,在茶馆、酒店聚集,将自己栓改、剪辑后的“中央文件”予以散布,负面影响相当大。
二、税改前法律法规对农民承担义务的规定
(一)国家宪法、基本法对农民承担义务的规定
我国《宪法》第42 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劳动的权利义务”,第53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必须遵守法律和劳动纪律及社会公德”,第56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依照法律规定交纳税的义务”。从上述宪法条文规定的内容理解,劳动既是农民的权利也是农民的义务,农民所缴纳的农税是依附于耕作土地所产生的纳税义务。提留、统筹及义务工积累工是农民应当履行的社会公益性义务。同时,我国《农业法》
第16条规定:“农民依法缴纳税款,依法缴纳村集体提留和乡统筹费,依法承担农村义务工和劳动积累工”。由此,我国最高法律效力的宪法和国家基本法都作出了明确规定,农民缴纳农税、提留、统筹费和承担义务工、劳动积累工是应尽的义务。既然是义务就不得放弃和推卸。
(二)《四川省农民负担管理条例》对农民承担义务的规定
《四川省农民负担管理条例》(以下简称条例)第8条规定:“农民除依法交纳税金、完成农产品定购任务外、依照本条例上交集体提留和统筹费,承担一定数量的劳动是应尽的义务,应当积极履行。”同时,该《条例》第9条、第10条、第11条规定,农民交纳的提留主要用于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用于“五保户”供养等集体福利事业;统筹费主要用于乡、村中小学危房维修、改造及其他办学经费,同时用于计生、优抚、交通、广播、卫生、文化等民办公助事业。《条例》第13条、第15条规定“为农村的植树造林、防汛抢险、公路建勤、修缮校舍及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农村劳动力应承担义务工和劳动积累工......”。该《条例》作为国家的地方行政法规,乡(镇)人民政府就有权依照该《条例》的规定予以执行。《条例》第33条、第35条规定,对无故拒不履行法定义务的,限期履行。逾期拒不履行的,每日加收相当于应交提留、统筹费总和的千分之二的滞纳金,当事人对行政处罚决定,期满不申请复议、不起诉又不履行的,由作出处罚决定的机关申请人民法院强制执行。
三、税改后法律、法规对农民承担义务的规定
农村税费改革的主要内容是:取消乡统筹费,农村教育集资等专门面向农民征收的行政事业性收费和政府性基金、集资;取消屠宰税;取消统一规定的劳动积累工和义务工;调整农业税和农业特产税政策;改革村提留征收使用办法。即就是对过去收费过多过滥、管理失控的状况,结合国家税收制度予以改革和完善,由税收政策,按农业
税及其附加予以调整。也就是说,对农民负担不能采取再收费的形式,而只能按照税收政策及法律规定予以依法征收。因此,农民的义务就是依法纳税。按照我国《税法》规定,负有纳税义务的单位和个人均为纳税人。纳税人必须在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期限内自动履行纳税义务。如有特殊困难不能交纳或不能按期交纳的,应当向税务机关书面申请减税或免税,减交、免交或缓交须经县级以上税务机关批准。纳税人未按规定缴纳,可从滞纳税款之日起按日加收滞纳税款2‰的滞纳金,因纳税人未缴或少缴税款的,税务机关在3年内可以追征,特殊情况还可延长到10年,并可追收滞纳金。纳税人同税务机关在纳税上发生争议时,必须先缴纳税款及滞纳金,然后由税务机关予以处罚,当事人对税务机关的处罚决定不服的,可以在接到处罚通知之日起15日向作出处罚决定机关的上一级机关申请复议;对复议决定不服的,可以在接到复议决定之日起15日内向人民法院起诉......。当事人对税务机关的处罚决定逾期不申请复议,也不向人民法院起诉,又不履行的,作出处罚决定的税务机关可以申请人民法院强制执行。同时,我国《刑法》第203 条规定:“欠税人采取转移或者隐匿财产的手段,致使税务机关无法追缴的税款,数额在一万元以上的行为,处3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1倍至5倍的罚金......”。第202条规定,纳税人以暴力、威胁方法拒不缴纳税款的行为,处3年以下有期徒刑或拘役,并处1倍至5倍的罚金......。我国《行政诉讼法》第66条规定:“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对具体行政行为在法定期限内不提起诉讼,又不履行的,行政机关可以申请人民法院强制执行。”据此,对欠交税款的行为依法予以追收的法律依据是充分的。
四、对清欠工作的几点建议
近年来,我国少数不发达地区,由于部分农户拒绝交纳农税、提留、统筹,严重制约着乡(镇)政府和村一级机构的正常运转,个别地方已形成恶性循环,原来不欠款的农户,眼看自己身边的欠款户都能了事,反而自己都拒绝交纳而成为欠款户了。这样的恶性循环若不根治,必将导致更为严重的后果发生。如何妥善处理这些税费尾欠问题呢?按照国务院农村税费改革工作的有关规定,对农民拖欠的合理承担的税费应当予以清欠,但要遵循以下原则:一是过去从宽,今后从严;欠费从宽,欠税从严。一般只能清理有关农业税收及村提留和乡统筹费,对不合法、不合理的欠费不能追缴;二是要分析欠款的原因,区别情况,分别对待。宣传和发动依靠群众,贯彻国家税费减免政策,该减免的予以减免;三是要制定清欠计划,根据清欠数额和农民的承受能力,分期、分批清缴,
第三篇:拱墅区事业单位改革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初探
拱墅区事业单位改革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初探
http://www.xiexiebang.com 2004-10-18 11:10:10
[收藏] [推荐] [纠错] [字号:大 中 小 ] [打印] [关闭]
王世明 辛 兵 2004-10-18
拱墅区共有事业单位206家,在编职工4522人,其中财政补助及适当补助事业单位84家,职工3243人;经费自理事业单位121家,职工1279人。分布在我区政治、经济、人民生活和社会发展各个领域,在各个历史发展时期为我区的经济建设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起到了很好的积极作用,但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与完善,现行事业单位管理体制上的弊端越来越明显。一方面:庞大的事业经费开支使财政不堪重负;我区2003年上半年区财政支出5201.49万元,其中事业单位人员经费2045万元,公费医疗支出265万元,占全区财政支出的44.4%。另一方面:一贯由政府“保姆式”管理的事业单位在市场经济面前,显得束手无策。
一、存在的主要问题与分析
1.机构体制不尽合理。
表现在一是虚设机构,虚增编制;二是兴办主体单一,兴办事业单位基本上还是国家、集体一统天下,没有推向市场,实行投资主体多元化;三是结构布局不合理,造成资源浪费。多年来,事业单位“散”而“小”,自成体系,分工过细,力量分散,机构重复,人员臃肿。全区5人以下的事业单位就有56家。
2.工作职能交叉不清。
表现为政事不分、事企不分。一部分事业单位承担着政府行政和执法职能。无论经费来源、管理模式等方面都与政府机关一个样。或者挂一块事业单位的牌子,由行政人员兼管,政事合一。另一部分事业单位,早已由最初的事业性质,演变为企业性质,仍然戴着事业单位的“红帽子”,捧着事业编制的“金招牌”,不思进取。远远不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
3.用人机制不够灵活。
在用人问题上,“无权”和“越权”的情况同时存在。一方面,人员能进不能出,能上不能下,要辞退和处理一些人员十分困难。另一方面,一些事业单位由于适当放开和强调自主权,有关部门对其人员调入缺乏必要的监督和约束,进入的人员并不一定工作需要,造成人员膨胀。事业单位在一定程度上成为改革的“避风港”,计划经济的最后“堡垒”和政府财政新的“包袱”,严重阻碍企业改革和党政机关机构改革的进一步深化。
4.分配制度缺乏生气。
大多数事业单位,尤其是一些机关附属性质和有财政拨款或收取规费的事业单位,在工资分配上没有拉开档次,工资分配办法比较单一,没有体现业绩、知识和技术的价值,缺乏有效的激励机制。
5.管理方式过于单一。
事业单位在管理上还较多地套用原有对机关管理的模式。表现在没有很好进行分类管理:一是对单位缺乏科学的分类管理。目前,基本上还是按经费渠道采取“三分法”管理方法(即严格控制一块——全额拨款单位,适度放宽一块——差额拨款单位,放开搞活一块——自收自支单位),这种分类过于粗放,分类依据和科学性也不够,不利于针对不同事业单位的性质、职能和作用实施不同管理办法。二是对个人按岗位管理力度不够。虽然事业单位中“干部”的观念已经谈化,对事业单位的管理人员、专业技术人员和后勤人员的分类管理已经起步,但近几年主要是对专业技术人员的管理抓得比较多,对管理人员和后勤人员的管理缺少办法。
二、改革的基本思路
1.政事分开,塑造事业法人资格主体。
事业单位改革要解决实质性问题,必须从产权、体制、机制、组织形式、管理模式等实质性环节切入,政事分开,将事业单位的责、权、利统一,做到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约束、自我发展,具体主要有:
⑴是赋予事业单位独立的法人地位。就以明确产权、政事分开,把属于事业单位的权力还给他们,赋予事业单位独立的法人地位,使 事业单位以相互独立的组织形态和法人资格,自主参与社会服务和经营。
⑵是承认事业单位的个体利益。事业单位不再是一个简单的社会责任主体,而一个社会责任和自身利益兼而俱有的复合主体,而行政部门如果仍然无视事业单位的个体利益,用行政手段无偿划拨事业单位资产或者一味要求无偿地向社会提供事业服务,有的甚至把下属事业单位做为自己的“小金库”,必定挫伤广大职工的工作积极性,影响事业单位健康发展。
⑶是确认事业单位与政府、服务对象的平等契约关系。事业单位与政府之间的行政领导关系应转变为两个社会主体之间的平等契约关系,而不是上下隶属关系,相对于服务对象也必须按平等、自愿、互利的契约原则来处理相互间的关系,在某种意义上说,确认政府、事业单位、服务对象之间的平等契约关系,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建立事业单位与政府、服务对象新型关系的关键所在。
2.分类管理,推行经营管理市场化。
要按照性质和职责对事业单位进行科学的分类,并对不同类型的行业,采取不同的改革和管理办法,可以说,推进事业单位的经营管理市场化是我国经济体制和政治体制的必然产物,是事业单位社会化和经济一体化发展的必然趋势,是事业单位如何走出困境,合理、公正,有效配置事业服务资源,增强事业单位内在活力的必然选择。
⑴是实现投资主体的多元化。确定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地位,从根本上替代以政府为主配置资源的体制格局。动员社会力量兴办各类事业单位,社会力量参与事业服务势必承担了一部分社会需求,从而减轻国家办事业的财政负担。
⑵是实现服务对象和内容社会化。事业单位只有面向全社会,才能逐步消除其垫断性,充分发挥其内在机能,并创造最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社会化、开放性是市场经济的一个重要特点,更主要的是事业单位可以从市场上获得一定数量的经费后,有了自我生存发展的能力,自然而然地减轻对财政预算的依赖程度,财政预算压力也可逐步得到减轻。
⑶是实现经营管理的市场化。通过市场竞争,优胜劣汰,给社会公众自由选择事业服务单位的市场权力,可“货比三家”,使外部的竞争压力和内容激励机制相融合,迫使事业单位提服务质量和效率,以获得更大生存、发展空间。
3.是搞活机制,促进运行发展产业化。
事业服务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为了本身的生存发展,应该 产业化方向发展,即以市场为导向,以效益为中心,在更大范围内和更高层次上实现事业服务资源的优化配置和生产要素的重新组合,实行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一体化经营,社会化服务。
产业化是事业服务实行两个根本性转变的最佳途径,通过产业化的机制创新和组织创新,加速“小而全”事业服务体系的裂变,促进生产要素的合理流动,使事业服务由分散的,互不联系的个别生产过程转变为互相联系社会生产过程,使事业单位真正成为市场经济的合格主体。同时,产业化加快了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以先进的科学技术为依托,依据市场的需求来调整事业服务的结构和数量,把产、供、销融为一体,形成推进集约经营的新的运行机制,其结果事业服务科技合量和附加值必将大大提高,经济效益也随之攀升。
三、改革的主要内容
对于事业单位改革,要突破传统思维定势,再塑政府管理新模式,为保证事业单位朝社会化,市场化,产业化方向发展,必须要把事业单位服务发展规划纳入我区的国民经济和社会的总体发展规划之中,合理布局,调整结构,协调发展,主要着眼于以下几个方面改革:
1.机构体制改革。逐步弱化各类事业单位对行政机关的隶属关系,加快事业单位从依附型向自主型发展。要遵循“区域覆盖”、就近服务和优势互补的原则,对事业单位的设置进行统筹规划。对职能相同、相近、重复设置的事业单位可予适当合并或撤销。鼓励和支持事业单位走横向联合的道路,组建事业集团,实行优势互补,发挥整体效益。鼓励社会办事业,逐步建立起以公有制为主体,合资、合作、私营、外资等多种形式并存、竞争、发展的格局。今后,政府对事业单位的管理,主要是规划、指导、监督、服务,要把事业单位的管理,从以往的“挂牌子、拨款子、铺摊子”,转移到注重提高运作效率、实现社会效益上来,以达到社会事业发展总量的协调和整体优化。
2.管理方式改革。要改变对事业单位传统的“三分法”(全额、差额、自收自支)管理办法。对事业单位按工作性质、职责和作用科学合理分类,在分类的基础上分别加以管理。对行政执法型事业单位中的行政管理型事业单位,按照上级关于机构改革的有关精神,精简机构、强化职能。对其中的执法监督型事业单位要在数量和规模上加以严格控制,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加强对经费收支的监督检查;对公益服务型事业单位要走产业化发展的道路,对其中基础公益性为主的教育等事业单位,在经费方面保证其运行和发展,不准乱收费和违规创收。但要合理核定编制,优化人员结构,控制非专业技术人员增长比例,完善内部用人、分配等制度上的改革,提高服务质量,创造更多的社会效益。对其中技术服务性为主的,如文化、卫生、培训机构等,要放开搞活,加快社会化和企业化运作进程,减少或取消财政拨款,推向市场,推进非经营性资产向经营性资产转移,并大胆进行产权制度改革;对社会中介型事业单位,要使他们与主管部门脱钩,向行业管理协会管理的社会自律组织转化,使之成为独立的法人实体;对生产经营型事业单位,在这次改革中要作为重点。摘掉“红帽子”,剪断“保险带”,按《企业法》和《公司法》规定,直接进行产权制度改革,使国有资产最大限度地从这些单位退出。
3.用人制度改革。主要抓两个方面,一是抓“进、管、出”三个不同的环节。从“进”的方面说,要继续实行面向社会公开招聘和考试制度,从制度上规范事业单位进入的程序和做法,防止通过各种非正当途径向事业单位安排人员;从“管”的方面说,要继续推行全员聘用合同制,争取聘任合同面达100%。健全考核制度,建立能上能下的用人机制;从“出”的方面说,要建立解聘辞聘制度,疏通人员出口渠道。二是变身份管理为岗位管理。就是对行政领导岗位改革单一的委任制,采取直接聘任、招标聘任、推选聘任、委任等多种形式。对专业技术岗位,强化和完善评聘分开,对专业技术人员可以根据业绩、能力和工作需要,只评不聘,或低职高聘、高职低聘,并将工资及其他待遇与是否聘用挂钩。对责任重大、社会通用性强、事关公共利益、有一定专业技术决定权的岗位,逐步建立执业资格注册管理制度,实行执业准入控制。对管理岗位,建立和完善职员制度,建立体现管理人员水平、能力、业绩、资历的职员等级序列。对工勤岗位,建立和完善工勤人员岗位等级规范及招聘与合同管理制度。
4.分配制度改革。建立符合事业单位特点的工资分配制度,体现绩效优先,按劳分配和兼顾公平的原则,实行技术、管理等生产要素参与分配的原则。除了继续推行行之有效的工资总额包干和工效挂钩办法外,在工资分配上还应体现以下精神:①实行一流人才、一流业绩、一流报酬的办法,允许高薪聘用个别拔尖人才,对有重大发明,贡献突出的杰出人才实行重奖;②技术、管理、资本等生产要素参与收益分配,从近几年国有资产增值部分中拿出一定比例作为股份给职工;③在职务科技成果创新取得的收益中,提取一定比例,用于奖励项目完成人员,对有条件的单位,经批准,可以探索试行按项目分配的办法;④允许兼职兼薪,多劳多得。
5.其他配套改革。主要包括保险制度的改革,完善社会保险体制和政策,扩大养老、失业保险面、争取教育系统及其他全额拨款事业单位列入保险范围。加快医疗保险制度改革,为事业单位改革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同时,要建立多层次、多形式的未聘人员安置制度,这是事业单位改革能否顺利进行的关键环节。
我们知道,任何一项改革都是利益的再调整,关系到每一个职工的切身利益,做好深入细致的思想工作是实施任何一项改革的基础,我们只有从大多数群众的利益出发,多为群众着想,依法保护事业单位和职工合法权益,这样,我们的政策就会得到群众的拥护,我们的改革才会成功,我们的事业才有希望。(作者单位:拱墅区府办)
第四篇:学校食堂改革中存在问题的思考与对策
学校食堂改革中存在问题的思考与对策
俗话说得好:“学校要管好,重点抓‘两堂’。”一是课堂,二是食堂。笔者在此主要对学校后勤社会化改革中,食堂承包经营存在问题谈一些思考与对策。客观地讲,学校后勤社会化改革在全国高等院校的全面推行,为我国教育事业改革发展注入了活力,这一时代性创新,取得了历史性成果。但任何事物都存在二重性,笔者对近年来食堂承包经营运行的实际情况进行了调查,发现其中存在值得我们深刻思考的具体问题,如何解决这些问题,采取积极地对策,在此谈谈自己的一点想法。
一、学校食堂改革中存在问题的分析思考
学校后勤改革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它含概的面比较宽,就食堂改革来说,大多采用的是承包经营,承包机制引进了个体私营模式,运行中存在如下值得我们思考和研究,具体可归纳十个问题。
1、食堂承包人是以盈利为目的。就承包者来讲,承包期内他们考虑的第一个问题就是盈亏,亏本坚决不干,赚钱越多越好,经营中采取的服务措施也是为了赚钱的一些手段,承包期满,抬屁股走人,到其它地方去发财,学校的稳定,师生的利益,这都是学校的事,与承包人没有什么实质性的联系,这是“利”字带来的首要问题。
2、学校多年为食堂培养的技术骨干人员严重流失。学校食堂一旦承包,承包人用人出现了一种怪现象,没有技术的人成了“人才”,容易应聘,有技术的人反而落聘,其原因很简单,没有技术的人条件要求低,工资低,成本低,比较听话;有技术的人条件要求高,工资高,成本大,而且这些人的个人技术往往比承包人强,人太能了就没人敢用。加之工资不能如期发放等,从而造成食堂技术人员(厨师)大批落聘而另谋出路,使学校多年培养的技术人才就这样走失,许多学校食堂管理人员感叹地说:“能干的人没有几个了!”
3、“小农经济意识”走进了高等院校。食堂公开招标承包的形式,使社会上什么人都可以报名参与,往往被有钱的外行,或者是说的好,作的不好的人中标,承诺只是招标会上的演讲词,日后便抛在脑后,没有兑现的行动。实际表现为:一是个人、环境、饭菜卫生太差;二是经营理念陈旧落后,与高校文明差距太大;三是服务方法简单粗俗、档次太低,与院校正规管理要求大相径庭。使经营与管理之间产生过大的距离,导致管理搞不好,工作很被动,师生意见多,学校不满意。
4、公有财产损失严重。承包经营者,大多没有固定资产投入,只是交了少量押金,食堂的房子、用具设施就归其使用,机械没有功夫保养,只知使用,不知爱惜,承包期满大都成了废铁,收回的管理费根本不抵财产损失,这是目前各校普遍存在的问题。
5、利益驱动,假冒伪劣原料进入食堂,使导致食物中毒的主要根源。承包人只顾自己发财,私盐、毒米、病肉等假冒、次劣食品、蔬菜进入学校食堂,学生集体食物中毒事件屡有发生,直接危害师生健康,影响学校稳定,这是学校后勤管理中存在的最大隐患。
6、从业人员流动性大,存在很多不安全因素。承包食堂招聘、解聘从业人员手续过于简单,承包人说行就上班,说不行就下岗,大部分从业人员过去干什么,谁也不了解,素质太差的人进了学校,小偷小摸、打架斗殴等社会上的不良习气,直接侵蚀校园文明的氛围,也隐藏着许多不安全因素。
7、承包人借单位名义在社会上大肆赊账,学校的声誉受到侵害。食堂一旦承包到手,承包人的个人信用度随之升高,这些“聪明的人”充分利用了这一点,借学校名誉在社会上大肆赊账,且长期不还,有些干脆走人了之,债主只好找学校,影响学校正常办公,或将学校推上被告席的事例屡见不鲜。
8、职工政治学习、业务培训淡化。在以人为本,全面构建和谐社会的新时期,学校对从业人员进行业务培训、理论学习、技能提高,是学校管理育人和服务育人的需要,但是,承包人只讲产生,不讲政治,他们认为只要把事干好,学习培训没有必要,学校开会、重大活动不参与,从思想上使食堂从业人员与学校整体脱节。我们的教育事业在不断发展,可后勤人员的素质没有实质性提高,以人为本,文明诚信,创新意识从何谈起,这是一个深层次的问题。
9、长期变换“量、价、质”的花样,赚取大额利润。承包食堂饭量不足、价格高、质量差是学生长期反映意见最多的,也是管理工作的难点,如:馍、饼、油条、麻花等以个出售的食品好检查;炒菜、面条、米线等以份出售的就不好检查,只能靠承包人良心和管理人员监督,这就如同弹簧,你管严了就好一点,稍一松手就“反弹”,所以场面上与实际出入较大,这是食堂管理最难管的环节,也是一个老大难问题。
10、管理机制相对削弱,致使管理无法创新。食堂承包后学校认为管理人员没事干,管理岗位减少,人员只数也减少,学校对食堂的支持也少了,管理人员的工作热情也随之降低。具体有四个问题:一是有些食堂没有专职管理员,食堂日常管理靠兼管来完成,兼管是有时间就管,没有时间就不管,学校一日三餐次,一年开饭1000餐次以上,即是99%师生满意,那也有10餐次以上的不满意,出人预料的重大不安全事件,往往就发生在这里;二是食堂管理人员国家规定的一些劳保补助等一律取消,他们的积极性受到影响;三是有些学校把食堂管理变成八小时上班制,食堂开饭,管理人员却下班了,这确有点小小的教条;四是食堂是专门的招聘领导小组公开招标承包给经营人的,管理人员的话,食堂承包人可以大打折扣,“反正你把我怎么样不了”,导致管理成为形式,管理责任很难落实,管理创新根本不敢去想。
二、学校食堂改革存在问题应采取的对策
学校后勤改革是一项尝试性工作,也处在探讨阶段,必须科学的、辨证的看待这一新生事物,要不断总结经验,积极改进完善,加以正确引导,使其健康发展。下面就前面十个问题,谈谈笔者思考的十项对策:
1、选好食堂经营人是搞好伙食的关键。食堂经营人最好要有一定的个人投资,要懂行、有技术,特别要熟悉学校食堂经营,诚实守信,热爱学生,诚信经营,盈利合理,达到双赢。学校要对初次应聘的食堂承包人作一些考察工作;承包人连续参与下期食堂承包应聘的,以往表现要作为重要参考,如优质服务班组获得的次数、师生民主测评结果、管理科室对其以往表现的评价、学校临时布置任务完成的情况等,都要加以综合考虑,才能选出好的承包经营人,人选好了,就等于开了个好头,良好的开端,就是成功的一半。
2、要采取有力措施稳定从业人员队伍。首先,按照有关法规,逐步建立从业人员保障制度,如劳动合同、医疗保险等;其次,要关心从业人员的生活利益,多一份关爱,少一些责备,以人为本,栽好“梧桐树”,把人才留住;再次,采取针对性措施,杜绝损害从业人员利益现象发生,如工资可由承包人造表,管理部门按期足额发放等保障措施,让他们感受到学校的食堂姓“教”不姓“社”,使他们真正感受到组织的关爱,即是他们暂时离开了,以后也会再回学校来服务的。
3、食堂承包经营要有规范要求。①、考虑引进有实力的专业化队伍参与经营;②、从业人员结构要明确限定有技术职称的厨师占从业人员总数的25—35%,并且要有卫生管理部门颁发的岗前培训证和健康证,保证从业人员达到专业标准要求;③、抓好管理育人,定期开展从业人员内部培训,使他们摆脱“小农经济意识”,养成文明习惯,融入学校整体;④、按专业规范要求制订服务标准和文明用语,向规范化服务不断迈进。
4、食堂承包管理费和设备财产折旧费用要适当收取。食堂承包管理费要适当,不要太高,聪明的校长是不指望食堂来盈利的;食堂的设施要收取设备财产折旧费,每年要拿出收取的折旧费,更新、配发一些机械保养用品,定期维护设备,延长使用寿命,同时制订财产管理制度,要教育承包经营者和从业人员爱护食堂公物。
5、加强食堂物资统一管理。①、学校要对面粉、大米、食油、大肉、调味品等大宗采买,便于储存的原料实行索证采购,统一管理,严把质量关,定期查看供货厂商提供的产品合格证,保证入库原料的质量;②、每天要有专人定时现场检查验收食堂购买的蔬菜等新鲜原料,从源头上杜绝食物中毒事件的发生,才能把保证师生身体健康真正落到实处。
6、健全临时用工管理机制。首先,要严格执行《劳动法》,规范用工登记制度,要与从业人员签订劳动合同;其次,要建立内部用工档案,将食堂从业人员纳入学校考核管理,一般每学期考核一次,定出格次,对表现优秀的予以奖励;再次,制订细致地管理制度和文明公约,鼓励食堂从业人员参加学校的政治理论学习和文体活动等,发挥管理育人、环境育人的双重作用,用良好的校园的文化氛围熏陶他们,使其不断提高个人修养水平,更好的为师生服务。
7、划清学校与承包人之间的权、责、利。①、食堂承包协议中,要明确介定不能以学校名义在外赊账,发生经济纠纷要承担法律责任等内容;②、承包期满之前,管理部门要书面通知承包人清理外欠手续;③、承包人离开时承包押金缓一段时间清退,以备清理尾留经济手续,这样才能避免把学校拖入经济纠纷之中。
8、加强食堂从业人员的学习和业务培训。一是要坚持例会学习制度,树立服务师生、服务教学的正确理念;二是要多开展一些知识问卷、技能比赛活动,把大家的兴趣引导到学知识、练技能上来;三是坚持服务育人,要求从业人员树立文明形象,为人师表,给学生做出表率,为学校培养一支业务能力强,服务意识新的后勤服务队伍。
9、拓宽检查监督层面,严管食堂“量、价、质”。从六个方面着手工作:一是要参照国家饮食管理部门颁布的食品标准,制订食堂饭菜量、价、质管理标准;二是让“学生伙食监督委员会”自发的检查监督;三是管理人员要抓好日常检查管理,特别是开饭时间的检查;四是教学工作固然重要,后勤管理也不能放松,学校主要领导要定期检查食堂,对食堂工作给于支持;五是让承包人轮流参与检查活动,使他们信服检查的真实性,促进其搞好食堂经营,保证饭菜量足、价廉、质优;六是定期开展民主测评,主动征求师生意见,要求食堂及时整改。通过以上措施,使食堂按规范公平经营。
10、健全管理机制,促进管理创新。一是必须要设食堂专职质量管理员,明确岗位职责,实行全程督查管理;二是不断改进工作方法,提高管理人员的工作水平;三是要认真总结以往经验,花时间、负责任、公开、公正的搞好一年一度的食堂承包工作;四是从管理费中拿出一部分经费,给管理人员配备劳保设施,使他们参与到现场经营中去;五是食堂管理离不开三方的理解支持和一方的奋斗:①、离不开学校领导的理解和支持;②、离不开全体教职员工的理解和支持;③、离不开全体学生的理解和支持;④、离不开全体管理人员、承包经营人和从业人员的艰苦奋斗和不懈努力,有了健全的管理机制和方方面面地理解和支持,食堂管理一定会更大的创新。
这是笔者通过分析思考学校食堂承包经营中存在的问题,提出的一点不成熟地应对策略,愿与各位同行讨论交流。总而言之,我们要用科学的发展观,看待食堂改革,成功的经验要认真总结,积极加以推广,存在的问题要深入研究,探求全新的切实可行的改进措施,这样才能不断完善,才能促进食堂改革健康发展,为学校教育事业的发展提供有力地后勤保障。
第五篇:关于农村税费改革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与分析[定稿]
关于农村税费改革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关于农村税费改革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作者
林 万 泉兰平
农民负担问题是党中央、国务院历来十分重视的问题,为切实减轻农民负担,党中央、国务院于2000年3月2日在全国范围内进行农村税费改革试点工作,将原有过多过滥的各种不合法收费强行予以取消;一改过去管理失控的状况,将那些符合国家法律、法规和行政规章政策规定的农民合法负担,改革为税收的方式依法予以征收。试点实践证明:农村税费改革是党中央、国务院在农业发展新阶段为加强农业基础、保护农民利益、维护农村稳定作出的重大决策。
也正是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在农村工作中的具体体现,对我国农村的长期稳定发展,农业现代化建设事业和全面推进农村小康建设,以及农村民主法制建设,都将产生深远的影响。但是,任何新生事物的产生发展,都将伴随着对旧的体制的斗争。
因此,税费改革,给人们带来成功喜悦的同时,也给人们带来了新的思考。笔者所在的地区处于我国川南“鱼米之乡”的泸州市纳溪区,也属我国典型的丘陵农业地区,全区243个行政村,1844个农业生产合作社,农业人口384276人,106498 个农业纳税户。该区于2002年全面进行了农村费改税工作,费改税前不含投劳折资的负担为人均76元,费改税后人均45元。农村实施税费改革以后,农民的负担切实减轻了,农民得到了实惠,绝大部分农民对党中央、国务院的税费改革工作是拥护和支持的。
但是,据地方税务部门统计显示,费改税前所欠税数额为212万元,费改税后仍有部分农民拒交农税,单就
12002年全区欠税额为142.4 万元。对于费改税前欠税的问题,本文不作研究,费改税后仍然出现欠交、拒交农税的问题,就不得不引起注意,其原因如何,有何良策?笔者试就存在的这一问题作如下分析:
一、欠交、拒交的原因
农村税费工作涉及面广,政策性强,欠交、拒交的问题涉及到方方面面的原因,笔者对所在辖区的十六个乡镇,160个农户进行了实名或问卷调查,归纳起来,有这样几种原因:
(一)法制观念淡薄,对费改前欠费与费改后欠税的区别不清。由于改革前欠款的农户,一直未受到任何制裁,欠款户认为原来不交都可以,改革以后仍然不交何尚不可,因而我行我素,仍然采取拖欠或拒交的方式对待。殊不知这种行为是拒不履行法定纳税义务的违法行为,偷税、漏税、抗税的违法行为所承担的责任与费改税前的欠款行为所承担的责任是截然不同的,但全区这样的欠款户约占25%。
(二)互相攀比,好滞后。改革后部分欠税户持观望的态度,认为“他人旧欠不清,自己新税不交”无关紧要,这样的欠款户约占50%,而其中约15%的欠款户还是税改前交清了的,税改后看到别的欠税户过去和现在未交都能过关,自己才跟着拖欠、拒交。
(三)借题发挥,附条件纳税。部分农户认为自己与他人的纠纷未得到解决,由此而拖欠拒交的欠税户约占10%。
(四)工作失误、民心不顺。这种情况多系计税面积与实际面积不一致所造成。中央规定,费改税后的计税面积以第二轮承包实际用于农业生产的面积为计税依据,而在第二轮承包土地时,有的实行丈量亩分配,有的仍实行习惯亩分配,分配的标准不统一等,由此造成纠纷,部分社员因而拖欠拒交。
(五)纳税人不知情,或委托代理手续未完善。如纳税农户举家外出,田土无人耕种,因而无人代交农税。由于本地区农业生产投入产出效益较低,政府鼓励农民参加劳务输出,外出务工者众多。据不完全统计,全区约有八万四千多人外出务工经商,由此导致个别农户田土无人耕种、抛荒,税费无人代交。
(六)农税减免工作滞后。按照《四川省农业税征收管理暂行办法》规定,对农村特困户、革命烈士军属、在乡的革命伤残军人、残疾人、五保户、因生活贫困或者缺乏劳动力而纳税确有困难的,经批准可以减征或免征,实行先减后征,对遭受灾害的实行减征或者免征,实行即灾即减即免的办法,但在实施费改税工作时,没有将减免工作及时落实到位,导致部分农户拖欠、拒交。
(七)趁机煽动,破坏改革。个别农户断章取义、歪曲中央政策,四处串联、造谣生事,对抗国家税收法规,造成相当一部份农户不明真象,误听误信,随波逐流,拖欠或拒绝交纳农税。如:本区护国镇沙田村的刘某和丰乐镇罗东村的陈某等人,从1998年起就拒交农税、提留、统筹款,且经常利用赶集的日子,在茶馆、酒店聚集,将自己栓改、剪辑后的“中央文件”予以散布,负面影响相当大。
二、税改前法律法规对农民承担义务的规定
(一)国家宪法、基本法对农民承担义务的规定
我国《宪法》第42 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劳动的权利义务”,第53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必须遵守法律和劳动纪律及社会公德”,第56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依照法律规定交纳税的义务”。从上述宪法条文规定的内容理解,劳动既是农民的权利也是农民的义务,农民所缴纳的农税是依附于耕作土地所产生的纳税义务。提留、统筹及义务工积累工是农民应当履行的社会公益性义务。同时,我国《农业法》
第16条规定:“农民依法缴纳税款,依法缴纳村集体提留和乡统筹费,依法承担农村义务工和劳动积累工”。由此,我国最高法律效力的宪法和国家基本法都作出了明确规定,农民缴纳农税、提留、统筹费和承担义务工、劳动积累工是应尽的义务。既然是义务就不得放弃和推卸。
(二)《四川省农民负担管理条例》对农民承担义务的规定
《四川省农民负担管理条例》(以下简称条例)第8条规定:“农民除依法交纳税金、完成农产品定购任务外、依照本条例上交集体提留和统筹费,承担一定数量的劳动是应尽的义务,应当积极履行。”同时,该《条例》第9条、第10条、第11条规定,农民交纳的提留主要用于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用于“五保户”供养等集体福利事业;统筹费主要用于乡、村中小学危房维修、改造及其他办学经费,同时用于计生、优抚、交通、广播、卫生、文化等民办公助事业。《条例》第13条、第15条规定“为农村的植树造林、防汛抢险、公路建勤、修缮校舍及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农村劳动力应承担义务工和劳动积累工......”。该《条例》作为国家的地方行政法规,乡(镇)人民政府就有权依照该《条例》的规定予以执行。《条例》第33条、第35条规定,对无故拒不履行法定义务的,限期履行。逾期拒不履行的,每日加收相当于应交提留、统筹费总和的千分之二的滞纳金,当事人对行政处罚决定,期满不申请复议、不起诉又不履行的,由作出处罚决定的机关申请人民法院强制执行。
三、税改后法律、法规对农民承担义务的规定
农村税费改革的主要内容是:取消乡统筹费,农村教育集资等专门面向农民征收的行政事业性收费和政府性基金、集资;取消屠宰税;取消统一规定的劳动积累工和义务工;调整农业税和农业特产税政策;改革村提留征收使用办法。即就是对过去收费过多过滥、管理失控的状况,结合国家税收制度予以改革和完善,由税收政策,按农业税及其附加予以调整。也就是说,对农民负担不能采取再收费的形式,而只能按照税收政策及法律规定予以依法征收。因此,农民的义务就是依法纳税。按照我国《税法》规定,负有纳税义务的单位和个人均为纳税人。纳税人必须在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期限内自动履行纳税义务。如有特殊困难不能交纳或不能按期交纳的,应当向税务机关书面申请减税或免税,减交、免交或缓交须经县级以上税务机关批准。纳税人未按规定缴纳,可从滞纳税款之日起按日加收滞纳税款2‰的滞纳金,因纳税人未缴或少缴税款的,税务机关在3年内可以追征,特殊情况还可延长到10年,并可追收滞纳金。纳税人同税务机关在纳税上发生争议时,必须先缴纳税款及滞纳金,然后由税务机关予以处罚,当事人对税务机关的处罚决定不服的,可以在接到处罚通知之日起15日向作出处罚决定机关的上一级机关申请复议;对复议决定不服的,可以在接到复议决定之日起15日内向人民法院起诉......。当事人对税务机关的处罚决定逾期不申请复议,也不向人民法院起诉,又不履行的,作出处罚决定的税务机关可以申请人民法院强制执行。同时,我国《刑法》第203 条规定:“欠税人采取转移或者隐匿财产的手段,致使税务机关无法追缴的税款,数额在一万元以上的行为,处3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1倍至5倍的罚金......”。第202条规定,纳税人以暴力、威胁方法拒不缴纳税款的行为,处3年以下有期徒刑或拘役,并处1倍至5倍的罚金......。我国《行政诉讼法》第66条规定:“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对具体行政行为在法定期限内不提起诉讼,又不履行的,行政机关可以申请人民法院强制执行。”据此,对欠交税款的行为依法予以追收的法律依据是充分的。
四、对清欠工作的几点建议
近年来,我国少数不发达地区,由于部分农户拒绝交纳农税、提留、统筹,严重制约着乡(镇)政府和村一级机构的正常运转,个别地方已形成恶性循环,原来不欠款的农户,眼看自己身边的欠款户都能了事,反而自己都拒绝交纳而成为欠款户了。这样的恶性循环若不根治,必将导致更为严重的后果发生。如何妥善处理这些税费尾欠
问题呢?按照国务院农村税费改革工作的有关规定,对农民拖欠的合理承担的税费应当予以清欠,但要遵循以下原则:一是过去从宽,今后从严;欠费从宽,欠税从严。一般只能清理有关农业税收及村提留和乡统筹费,对不合法、不合理的欠费不能追缴;二是要分析欠款的原因,区别情况,分别对待。宣传和发动依靠群众,贯彻国家税费减免政策,该减免的予以减免;三是要制定清欠计划,根据清欠数额和农民的承受能力,分期、分批清缴,不得突击清欠,不得搞一刀切,更不得让政法干警混编参与;四是对所清欠款应按原上交渠道分别处理,不得随意挪用。为此,笔者认为,清欠工作可围绕这样几个方面开展进行。第一、对现有所欠税费,以当地农村费改税时间划线统一进行清理,对税改前存在不合理、不合法的费用坚决予以废除(取缔),不再清收,并予以公开公布、“割断脚筋”,以免让别的农户误认为还未交清。第二、对符合减、免税费规定的农户,依照法定程序,本人出具书面申请,经当地本社社员讨论,按照逐级审批的原则,由县级主管部门批准减或免,并予以公告。第三、对计税面积有争议的,切实进行清理,对个别户争议较大的,可以进行实际测量,以测量的实际面积作为计税依据,切实杜绝不必要的纠纷发生。第四、加大对乡(镇)村、社干部的培训,提高他们的化解纠纷能力,对本地区尚存纠纷统一进行清理、分类梳理,该解决的及时解决,不能解决的告知其解决途径,使干部和群众均从纠纷中解脱出来,并同时告知农户,有纠纷需要解决与履行纳税义务之间的关系,二者不能混为一谈,通过耐心、细致的政治思想工作和宣传教育,排除一切对立因素。第五、对举家外出的农村承包经营户的承包地,可以要求承包人定期提出委托代理手续后由村委会(或村民代表)代理,采取招、投标的方式,在一定期限内发包给他人经营,落实纳税义务,确保国家税费的正常征收。第六、对改革前所欠的税费,可分农税和合理费用(提留、统筹、以资代劳款等)两项,分别由地税部门和农业行政主管部门予以调查处理,组织清收,即:农户所欠农税,由地税部门组织清理以后,依照《税法》和《四川省农业税征收管理暂行办法》的规定作出限期履行及逾期履行法律责任的书面处罚决定,对欠税数额较大,构成犯罪的,依法移交司法机关处理。对于欠费的农户,可由乡、镇人民政府依照《四川省农民负担管理条理》规定的权限和程序,依法作出处罚决定。当事人对处罚决定不服的,可以申请复议或提起行政诉讼。对生效的处罚决定,当事人拒不履行的,分别由作出处罚决定的行政机关组织执行或申请人民法院强制执行。第七,对税改后拖欠的税款,由地税部门组织清理,符合减、免、缓的农户,依照法定程序,由县级地税机关批准缓、减、免。对无理拖欠拒交的农户,直接依照《税法》和《四川省农业税征收管
理暂行办法》的规定作出限期履行及逾期履行法律责任的书面处罚决定,对欠税数额较大,构成犯罪的,依法移交司法机关处理。对生效的处罚决定,依法组织执行或申请人民法院强制执行。第八、对于个别造谣生事,断章取义,煽动闹事的违法犯罪分子或个别“钉子户”,必须坚决予以强制执行,并可另行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处罚条例》的规定予以处罚;对于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其刑事责任。第九、大力倡导和发挥《村民委员会组织法》的作用,让村民自治落到实处,防止费税改革工作的反弹,杜绝部门采取其他措施变相收费,同时,督促村民自觉履行法定义务。确保农村税费改革工作稳步发展,维护农民利益,激发和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进一步推动全国农村税费改革工作的全面开展,发展农业基础,维护农村稳定,极尽全力维护全社会的综合稳定、确保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全面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