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改革中教师培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时间:2019-05-13 07:18:11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新课程改革中教师培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新课程改革中教师培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第一篇:新课程改革中教师培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新课程改革中教师培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我国建国以来的第八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在党中央、国务院的直接领导下,正以令世人瞩目的迅猛之势在全国推进。目前,课程改革实验工作已经进行了两年多的时间,回顾过去课程改革中的师资培训工作,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对推动当地的基础教育改革工作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和困惑。笔者作为玉溪市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生物学科组的首席教师,现谈谈自己的认识和体会。

一、教师培训中存在的问题

(一)对新课程改革的意义认识不到位

对于新课程改革,作为教学一线的教师,不仅要认识到改革的国际、国内背景,而且要认识到我们的党和政府对改革的决心和信心,认识到课程改革的长期性、艰巨性和复杂性。新一轮的课程改革,是我们党和国家的重大决策,是党和国家意志的体现,是我国政治、经济发展的客观需要,是我国科教兴国及可持续发展战略的体现;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不是主观意志的产物,而是人们对特定社会政治经济发展的客观需要所作的主观反应。它代表了国家和民族的利益,是关系国家、民族前途和命运的千秋大业。振兴教育,全民有责,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已经到了非改不可的地步,我国广大的教育实践工作者、理论工作者以及行政管理工作者,要肩负起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重任,胸怀每一位学生的全面发展,脚踏实地的投身于这次课程改革中去。

(二)对课程标准的学习不深刻

课程标准是国家课程的基本纲领性文件,是国家对基础教育课程的基本规范和质量要求,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估和考试命题的依据,是国家管理和评价课程的基础。它体现了国家对不同阶段的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基本要求,规定了各门课程的性质、目标、内容框架,提出教学建议和评价建议。它对教材、教学和评价具有重要指导意义,是教材、教学和评价的出发点与归宿。课程标准规定了各科教材、教学所要实现的课程目标和各科教学中所要学习的课程内容,规定了评价哪些基本素质以及评价的基本标准。但对教材编制、教学设计和评价过程中的具体问题(如教材编写体系、教学顺序安排及课时分配、评价的具体方法等),没有作硬性的规定。课程标准作为教学的指导性文件,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深入细致的学习,准确领会其要求,不拘泥与选用的教材,灵活应用当地的各种课程资源。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按课程标准设计教学,而我们的老师们以往都习惯于按教材去设计、实现教学。

(三)对教学方式的领悟不深入

转变教师的教学行为和学生的学习方式是本次课程改革的重要特征。教学不只是课程传递和执行的过程,更是课程创新与开发的过程,这是新课程所倡导的教学观。新课程强调,教学是教师教学生学的过程,是教与学的交往、互动,师生双方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与观念,丰富教学内容,求得新的发现,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教师由教学中的主角转向“平等中的首席”,由传统的知识传授者转向现代的学生发展的促进者。可以说,创设基于师生交往的互动、互惠的教学关系,是本次教学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不仅要重结论,更要重过程。基于此,新课程把过程方法本身作为课程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从而从课程目标的高度突出了过程方法的地位。进入知识经济时代,学生在学校获得的知识到社会上已远远不够用,人们只有不断更新知识,才能跟上时代的步伐。因此,让学生从学会到会学,就显得尤为重要和迫切。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深刻理解新课程的理念,把理念变成教师的自觉行动,形成以探究为核心的多样化的教学形式。任何教学方式都有其合理的一面,新课程改革,不是不要讲授方式,而是强调讲授方式要体现新课程的理念,讲授不是居高临下的灌输,而是在交往、互动中展开知识的来龙去脉。也不能简单的把某几位教师或某几堂课作为研究性的课,其它的教师或其它的课作为一般性的课,所有的课都应该具有研究性(探究性)。

学习方式转变绝不意味着用一种方式(方法)代替另一种方式(方法),每一种学习方式都有其适用范围,有其发挥作用的条件。新课程改革强调,改变原有的单

一、被动的学习方式,建立和形成旨在充分调动、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多样化的学习方式,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让学生在读中学、玩中学、做中学、游中学、听中学、思中学、合作中学,让学生了解和掌握更多的学习方式,让身体更多的器官参与学习,从而获得学习中的乐趣与全面和谐的发展。在多样化的学习方式中,新课程突显自主性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式学习。

(四)对教学效果的评价仍感困惑

课程评价对课程的实施起着重要的导向和质量监控的作用。新课程标准提出教学评价实现全程评价和全方位评价,摒弃注重结果评价、忽视过程和方法评价的传统方式。但目前的实现是,中考、高考的评价方式与高中、大学的招生和新课程改革的评价要求之间还有很大的差距。仅仅依靠纸笔考试作为收集学生发展证据的手段,还没有得到根本的改变、惟“学生学业成绩”论教师工作业绩的做法还没有打破、惟“升学率”论学校办学质量的做法还没有打破。教育行政部门、学校、家长和社区对学生的学业成绩、学校教学质量的评价还停留在“升学率”上。虽然教育部及其它教育行政部门也在着手研究和解决这一问题,但新课程教学与现行的教学评价手段之间的这种矛盾,使进行课程改革的老师们感到非常的困惑。

二、解决问题的对策

(一)强化教育行政部门对课程改革的管理,加强各级培训工作

各级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门,要按照“先培训,后上岗;不培训,不上岗”的原则,将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有关内容纳入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的核心内容;将新课程培训作为正在实施的“继续教育工程”中各级骨干教师培训的重要内容。培训内容主要包括本次课程改革的指导思想、教育观念、改革目标以及相关的政策措施和各学科课程标准等。在培训方式上,倡导培训者与教师的平等交流、对话,了解老师们的疑惑和困难,并结合教师的教学实际,做到有针对性、实效性;建立培训、教学和科研相结合的实验工作方式,及时发现和研究解决新课程实验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探索与实施新课程相适应的教学方法改革;为新课程的推广积累经验,切实提高实验工作质量。

(二)建立以校为本的培训教研制度,保证新课程改革的实施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国家级、省级、市(县)级师训部门的集中培训,远远不能解决课程改革中遇到的一系列问题。因此,建立和完善适合教师多种需求,适合学校发展的校本培训、教研机制,是今后新课程改革的后续动力之一。学校开展的技能型培训、实践型培训、评价型培训、理论型培训、研究型培训等等,是国家级、省级、市(县)级教师培训在短期内无法解决的。此外还要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激发、调动教师内在的驱动力,开发教师潜力,增强教师自我发展的能力。

(三)不断改善条件,积极开发多种课程资源,创造性地进行教学改革实验

在进行新课程改革实验的学校中,办学条件参差不齐。有的学校每个教室都配置了多媒体设备,接通了互联网,有先进的实验器材;而有的学校还仍然依靠一支粉笔、一块黑板、一本教材进行教学。各级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门,要千方百计改善办学条件,为新课程改革实验提供基本的物质保障。作为学校和教师,要充分利用学校和社区的资源优势,全面改革教学手段和方法,不断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新课程改革中教师的培训工作,仅仅依靠教师外界的各种培训,不能解决教师自身根本性的问题。更重要的是靠教师自己积极主动的学习,投身于教学改革的实践中,努力提高教育教学水平,才不会被社会淘汰。

第二篇:我县教师培训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

我县教师培训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

社旗县教师进修学校

张晓全

一 存在的问题

1、培训内容过分强调宏观理论和理念的灌输

在实际培训过程中,许多培训者不断重复以往的培训,依然按照理论设想告诉教师应该如何做和应该如何说,即所谓的“方案化”、“理论化”的在职培训。这种培训不能使教师生成基于情景的理解力和创造力,无法使他们体会专业的内涵,而这种理解力和创造力正是他们处理课堂事件或各种不同背景的学生所必需的。以往的教师培训往往只注重理论理念的灌输,把教师简单地看做接受理论的容器,而忽视教师对理论的态度和价值观的培训。有调查显示:只有9%的教师对实施理论很热情,较热情的占34%,表示冷淡的竟达49%,8%的教师表示反对。这种调查虽不太准确,但从一定意义上说明了教师对理论的态度。培训的结果往往是教师对理论说起来头头是道,做起来却依然如故。从理论上讲,理论虽说是充满活力和蓬勃的朝气,但如果教师培训不能把理论的这种活力或朝气与现实有机地结合,如果教师培训没有使广大教师真诚、热情地投入到理论改革当中,那么,教师培训的结果很难说是成功的。大部分教师认为理论说起来有道理,但在实践中很难切实推行。另外,教师培训过于注重理论也是导致参训教师不愿意听课的一个重要原因。

2、培训内容脱离学校实际

目前,教师培训工作安排各级教师培训机构。由于一些培训者对中小学的教学和管理情况不甚了解或了解不多,再说理论对许多老师来说也是新的,并且没有固定的模式可循,所以,一些授课教师往往把培训的重点放在宏观的理论上,甚至有的教师将自己多年来积累的相关研究成果以“压缩饼干”的方式传授给参训教师,内容注重理论性、系统性、基础性,缺乏针对性、实用性和可操作性,忽视经验学习和实践学习。培训内容陈旧,注重过去,忽视现在和将来。有一位小学老师说:“上课老师讲的都是大道理,与我们的教学实际脱节,比如说理论如何如何好,可是到底理念如何落实,我们该怎么去上课,心中没有底。”有的培训教师不顾参训教师的需要和不同地区的具体状况,培训内容的“虚”、“空”以及脱离实际的情况严重影响了教师参加培训的积极性和培训的效果。

3、培训方式单一,培训后师生之间缺乏后续沟通

教师专业培训形式主要包括教师试用期培训、职务培训、小学教师基本功培训、骨干教师培训四种。除了第一种通常在学校环境中以师徒制的形式进行外,其余三种主要依靠教育培训机构进行,基本上是自上而下的外接式进修模式。

集中培训注重课堂讲授,可以在短时间内对大量的教师进行培训,比较经济实用。但是,这种方式不利于对教育教学实践中存在的具体问题进行反思和分析,不利于提高教师将理论的理念融入具体教学的能力,针对性比较差,实践活动少,实践课往往只是走马观花似的集体参观一所或几所学校或听几次公开课等。据调查显示:在专业知识提高方面,63%的教师认为校外培训优于校内培训;而在理论理念融入课程实施的能力方面,78%的教师认为校本培训优于校外培训。所以,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我们应该采用灵活多样的培训方式,针对不同地区,不同学校的情况,加强校本培训的力度,提高教师将理论理念融入课堂教学的能力。

另外,一般情况下,培训结束后,培训教师与参训教师之间往往缺乏有效的长期的联系机制。

4、教师培训缺乏有效的管理机制

培训应该是一种有计划、有目的、有步骤的活动,是一种循环的、长期的活动。培训的关键是要有针对性。然而,在现实当中,通过行政命令的方式,强行要求教师参加培训。这样的培训往往不能根据培训对象的实际需要制订相应的培训方案,不能选择优秀、对口的授课教师,从而使培训流于形式。在教师培训中,许多参训教师只是报个名(有的甚至连名也不报),根本就不去听课,最后照样“圆满”地通过培训。这种培训,其实是在“走过场”。

除以上情况外,还出现了集中培训“火”而无“热”、校本培训作秀等现象。

5、培训观念落后

落后的培训观念制约着培训教师的教学行为和方式。在现实当中,一些培训者总是认为参训教师的理论素质不高,需要学习和接受高深、先进的理论,常把教师缺乏理论素养看做影响教育教学发展的主要原因,而不去积极反思自己的理论是从哪里来的,根据什么来的,是否符合教育的实际情况等问题。这实际上反映了长期以来在我国存在的理论与实践“两张皮”的问题。在这种观念的支配下,培训者常常把参训教师视为被“训”的对象,而不是作为平等交流、磋商、对话的对象。结果,参训教师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常常难于发挥,学习的积极性不高,师生之间缺乏心灵上的真诚、有效的沟通,参训教师的固有观念难以受到触动和改造,培训效果自然不会理想。另外,我们还常常把培训当做是应急措施或权宜之计,而不是把培训当做教师的基本权利。应该根据本身的情况有目的、有步骤地制订培训计划和步骤,因为理论的实施将是一项长期的事情。

改进对策

1、重视和加强参训教师对理论的积极态度和情感的培训 以往的教师培训往往只注重基本理论和技能的学习,忽视教师对理论的情感和态度等方面的培训。参训教师对教育理论记得很熟,教学技能也有所提高,但他们从心里却不赞成或不十分赞成某些理念,他们在思想上还存在着矛盾或疑虑。

培训应鼓励教师以自身的经验去认识、理解、领悟理论的实质,使之内化为自己的知识,使教师潜移默化地在思想、情感等方面受到影响和熏染,逐渐从口头上、表面上对理论改革的支持发展到情感上的支持,最后落实到自己的教学行动中,提高自己的课程素养。情感的培养具有非强制性、愉快性、隐蔽性以及影响的持久性等特点。尽管在现实当中还存在影响理论实施的强大的不利因素,但是,教师培训还要注意引导教师对新旧评价观进行审慎的、理性的思考和比较,使参训教师在思想上充分认识理论的评价观以及对教学改革的意义。

2、加强理论与教学实际的联系

在教师培训中,理论学习固然重要,但理论学习必须与实践相结合。对绝大多数一线教师来说,与教育理论相比,他们更加注重实际的教学技能。因为这与他们的工作、成绩有直接的联系。如果培训内容过于理论化,会影响教师在培训过程中主体性的发挥,容易使他们处于被动接受的地位;如果参训教师感受不到所学理论与自己教学之间的关系,他们往往会给理论贴上“无用”的标签而弃之不用。因而教师培训除了讲授理论改革的背景、基本理念之外,更要利用基本理论对日常教学中的问题进行剖析、指导和评价,让广大教师通过对实际问题的分析和解决来深刻地领会理论的先进性,提高参训教师的教学能力。

3、建立一支既懂理论又有教学实践经验的培训队伍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推进,对培训内容的要求也更加具体、实际,以往宏观的理论培训已不能适应教学改革进一步发展的需要。新阶段的培训要求培训者既要精通理念和技术,又要熟悉中小学的教育教学现状,具有一定的学科教学能力,即“理论+实践”型的,而不是纯理论或纯实践型的教师。只有这样,培训教师才能够从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角度对参训教师进行有效地指导,才可能缩小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之间的鸿沟,提高参训教师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培训的效度,推进理论改革的进一步顺利实施。

4、加强校本培训

要加强校本培训的管理,通过行动研究使教师将自己学到的理论与自己的教学实践相结合,形成既符合教育理念又符合本校实际的课程思想和实践,使教师从简单的接收者转变为理论的积极参与者,从“要我改”变为“我要改”。

当前的校本培训主要是把外面的专家学者或有关的领导请到学校中来做报告。他们的报告往往缺乏针对性,缺乏详细的校本培训方案,其中不乏临时拼凑起来的培训方案。随着理论改革的不断深入,应该加强学校各教研室在教师培训中的作用。教研室由本校教师组成,立足于本校的发展,以课堂为阵地,共同研讨理论实施过程中的各种问题,通过大家的理解、反思和交流,在实践中推进理论改革的进行。

5、在培训者和参训教师之间建立有效、长期的沟通机制 在进修学校与参训教师之间建立长期、有效的联系机制,可以使培训者随时了解理论实施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或好的经验,参训教师也可以随时向培训者或学校反映理论实施过程出现的问题或请求指导。这样可以使教师培训更加具有针对性和实效性,形成良性循环。

6、规范教师培训工作

理论的实施是一项长期、艰巨的工作,是一项关系到教育事业成败的大事。有效的教师培训是保证理论顺利实施重要条件。所以,教师培训工作要正常化、制度化、规范化。从长期来看,教师培训应该由政府进行宏观管理,从资金、管理等方面保证培训的顺利进行,培训机构应该依法进行培训,严格选拔培训教师,严格对参训教师学习的管理,制订科学的培训计划和培训方案,发挥教师培训的最大功效。

第三篇:及对策关于农村税费改革中存在的问题

关于农村税费改革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关于农村税费改革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作者

林 万 泉兰平

农民负担问题是党中央、国务院历来十分重视的问题,为切实减轻农民负担,党中央、国务院于2000年3月2日在全国范围内进行农村税费改革试点工作,将原有过多过滥的各种不合法收费强行予以取消;一改过去管理失控的状况,将那些符合国家法律、法规和行政规章政策规定的农民合法负担,改革为税收的方式依法予以征收。试点实践证明:农村税费改革是党中央、国务院在农业发展新阶段为加强农业基础、保护农民利益、维护农村稳定作出的重大决策。

也正是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在农村工作中的具体体现,对我国农村的长期稳定发展,农业现代化建设事业和全面推进农村小康建设,以及农村民主法制建设,都将产生深远的影响。但是,任何新生事物的产生发展,都将伴随着对旧的体制的斗争。

因此,税费改革,给人们带来成功喜悦的同时,也给人们带来了新的思考。笔者所在的地区处于我国川南“鱼米之乡”的泸州市纳溪区,也属我国典型的丘陵农业地区,全区243个行政村,1844个农业生产合作社,农业人口384276人,106498 个农业纳税户。该区于2002年全面进行了农村费改税工作,费改税前不含投劳折资的负担为人均76元,费改税后人均45元。农村实施税费改革以后,农民的负担切实减轻了,农民得到了实惠,绝大部分农民对党中央、国务院的税费改革工作是拥护和支持的。

但是,据地方税务部门统计显示,费改税前所欠税数额为212万元,费改税后仍有部分农民拒交农税,单就2002年全区欠税额为142.4 万元。对于费改税前欠税的问题,本文不作研究,费改税后仍然出现欠交、拒交农税的问题,就不得不引起注意,其原因如何,有何良策?笔者试就存在的这一问题作如下分析:

一、欠交、拒交的原因

农村税费工作涉及面广,政策性强,欠交、拒交的问题涉及到方方面面的原因,笔者对所在辖区的十六个乡镇,1

160个农户进行了实名或问卷调查,归纳起来,有这样几种原因:

(一)法制观念淡薄,对费改前欠费与费改后欠税的区别不清。由于改革前欠款的农户,一直未受到任何制裁,欠款户认为原来不交都可以,改革以后仍然不交何尚不可,因而我行我素,仍然采取拖欠或拒交的方式对待。殊不知这种行为是拒不履行法定纳税义务的违法行为,偷税、漏税、抗税的违法行为所承担的责任与费改税前的欠款行为所承担的责任是截然不同的,但全区这样的欠款户约占25%。

(二)互相攀比,好滞后。改革后部分欠税户持观望的态度,认为“他人旧欠不清,自己新税不交”无关紧要,这样的欠款户约占50%,而其中约15%的欠款户还是税改前交清了的,税改后看到别的欠税户过去和现在未交都能过关,自己才跟着拖欠、拒交。

(三)借题发挥,附条件纳税。部分农户认为自己与他人的纠纷未得到解决,由此而拖欠拒交的欠税户约占10%。

(四)工作失误、民心不顺。这种情况多系计税面积与实际面积不一致所造成。中央规定,费改税后的计税面积以第二轮承包实际用于农业生产的面积为计税依据,而在第二轮承包土地时,有的实行丈量亩分配,有的仍实行习惯亩分配,分配的标准不统一等,由此造成纠纷,部分社员因而拖欠拒交。

(五)纳税人不知情,或委托代理手续未完善。如纳税农户举家外出,田土无人耕种,因而无人代交农税。由于本地区农业生产投入产出效益较低,政府鼓励农民参加劳务输出,外出务工者众多。据不完全统计,全区约有八万四千多人外出务工经商,由此导致个别农户田土无人耕种、抛荒,税费无人代交。

(六)农税减免工作滞后。按照《四川省农业税征收管理暂行办法》规定,对农村特困户、革命烈士军属、在乡的革命伤残军人、残疾人、五保户、因生活贫困或者缺乏劳动力而纳税确有困难的,经批准可以减征或免征,实行先减后征,对遭受灾害的实行减征或者免征,实行即灾即减即免的办法,但在实施费改税工作时,没有将减免工作及时落实到位,导致部分农户拖欠、拒交。

(七)趁机煽动,破坏改革。个别农户断章取义、歪曲中央政策,四处串联、造谣生事,对抗国家税收法规,造成相当一部份农户不明真象,误听误信,随波逐流,拖欠或拒绝交纳农税。如:本区护国镇沙田村的刘某和丰乐镇罗东村的陈某等人,从1998年起就拒交农税、提留、统筹款,且经常利用赶集的日子,在茶馆、酒店聚集,将自己栓改、剪辑后的“中央文件”予以散布,负面影响相当大。

二、税改前法律法规对农民承担义务的规定

(一)国家宪法、基本法对农民承担义务的规定

我国《宪法》第42 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劳动的权利义务”,第53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必须遵守法律和劳动纪律及社会公德”,第56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依照法律规定交纳税的义务”。从上述宪法条文规定的内容理解,劳动既是农民的权利也是农民的义务,农民所缴纳的农税是依附于耕作土地所产生的纳税义务。提留、统筹及义务工积累工是农民应当履行的社会公益性义务。同时,我国《农业法》

第16条规定:“农民依法缴纳税款,依法缴纳村集体提留和乡统筹费,依法承担农村义务工和劳动积累工”。由此,我国最高法律效力的宪法和国家基本法都作出了明确规定,农民缴纳农税、提留、统筹费和承担义务工、劳动积累工是应尽的义务。既然是义务就不得放弃和推卸。

(二)《四川省农民负担管理条例》对农民承担义务的规定

《四川省农民负担管理条例》(以下简称条例)第8条规定:“农民除依法交纳税金、完成农产品定购任务外、依照本条例上交集体提留和统筹费,承担一定数量的劳动是应尽的义务,应当积极履行。”同时,该《条例》第9条、第10条、第11条规定,农民交纳的提留主要用于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用于“五保户”供养等集体福利事业;统筹费主要用于乡、村中小学危房维修、改造及其他办学经费,同时用于计生、优抚、交通、广播、卫生、文化等民办公助事业。《条例》第13条、第15条规定“为农村的植树造林、防汛抢险、公路建勤、修缮校舍及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农村劳动力应承担义务工和劳动积累工......”。该《条例》作为国家的地方行政法规,乡(镇)人民政府就有权依照该《条例》的规定予以执行。《条例》第33条、第35条规定,对无故拒不履行法定义务的,限期履行。逾期拒不履行的,每日加收相当于应交提留、统筹费总和的千分之二的滞纳金,当事人对行政处罚决定,期满不申请复议、不起诉又不履行的,由作出处罚决定的机关申请人民法院强制执行。

三、税改后法律、法规对农民承担义务的规定

农村税费改革的主要内容是:取消乡统筹费,农村教育集资等专门面向农民征收的行政事业性收费和政府性基金、集资;取消屠宰税;取消统一规定的劳动积累工和义务工;调整农业税和农业特产税政策;改革村提留征收使用办法。即就是对过去收费过多过滥、管理失控的状况,结合国家税收制度予以改革和完善,由税收政策,按农业

税及其附加予以调整。也就是说,对农民负担不能采取再收费的形式,而只能按照税收政策及法律规定予以依法征收。因此,农民的义务就是依法纳税。按照我国《税法》规定,负有纳税义务的单位和个人均为纳税人。纳税人必须在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期限内自动履行纳税义务。如有特殊困难不能交纳或不能按期交纳的,应当向税务机关书面申请减税或免税,减交、免交或缓交须经县级以上税务机关批准。纳税人未按规定缴纳,可从滞纳税款之日起按日加收滞纳税款2‰的滞纳金,因纳税人未缴或少缴税款的,税务机关在3年内可以追征,特殊情况还可延长到10年,并可追收滞纳金。纳税人同税务机关在纳税上发生争议时,必须先缴纳税款及滞纳金,然后由税务机关予以处罚,当事人对税务机关的处罚决定不服的,可以在接到处罚通知之日起15日向作出处罚决定机关的上一级机关申请复议;对复议决定不服的,可以在接到复议决定之日起15日内向人民法院起诉......。当事人对税务机关的处罚决定逾期不申请复议,也不向人民法院起诉,又不履行的,作出处罚决定的税务机关可以申请人民法院强制执行。同时,我国《刑法》第203 条规定:“欠税人采取转移或者隐匿财产的手段,致使税务机关无法追缴的税款,数额在一万元以上的行为,处3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1倍至5倍的罚金......”。第202条规定,纳税人以暴力、威胁方法拒不缴纳税款的行为,处3年以下有期徒刑或拘役,并处1倍至5倍的罚金......。我国《行政诉讼法》第66条规定:“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对具体行政行为在法定期限内不提起诉讼,又不履行的,行政机关可以申请人民法院强制执行。”据此,对欠交税款的行为依法予以追收的法律依据是充分的。

四、对清欠工作的几点建议

近年来,我国少数不发达地区,由于部分农户拒绝交纳农税、提留、统筹,严重制约着乡(镇)政府和村一级机构的正常运转,个别地方已形成恶性循环,原来不欠款的农户,眼看自己身边的欠款户都能了事,反而自己都拒绝交纳而成为欠款户了。这样的恶性循环若不根治,必将导致更为严重的后果发生。如何妥善处理这些税费尾欠问题呢?按照国务院农村税费改革工作的有关规定,对农民拖欠的合理承担的税费应当予以清欠,但要遵循以下原则:一是过去从宽,今后从严;欠费从宽,欠税从严。一般只能清理有关农业税收及村提留和乡统筹费,对不合法、不合理的欠费不能追缴;二是要分析欠款的原因,区别情况,分别对待。宣传和发动依靠群众,贯彻国家税费减免政策,该减免的予以减免;三是要制定清欠计划,根据清欠数额和农民的承受能力,分期、分批清缴,

第四篇:浅谈娄底市殡葬改革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浅谈娄底市殡葬改革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内容摘要】殡葬改革是我国社会风俗习惯领域的一场革命,是我国社会文明进步的必然结果,是一项长期性的社会系统工程,也曾被人们称为这是继计划生育工作后的天下“第二大难事”。由于殡葬改革的重点在农村,难点也在农村。这些年来,娄底市在各级政府和民政部门的高度重视下,殡葬改革工作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也得到了全社会大多数老百姓的认可,殡葬改革事业开始蓬勃发展,大力推行火葬、改革土葬,文明治丧,节俭办丧的社会风气在广大农村已经逐渐形成,丧葬陋习得到了初步治理。但是,由于各方面的原因,殡葬改革事业在发展中仍然存在许多问题,特别是在广大农村中还存在着比较突出的问题,从而就制约了殡葬改革工作的顺利进行。这与我们要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还有较大的差距,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将会发生冲突。因此,本文就以娄底市的殡葬改革为例,对娄底市殡葬改革中存在的问题以及如何解决这一问题来进行分析与探讨。

【关键词】殡葬改革;问题;对策;

一、娄底市殡葬改革工作中的现状

近日,在娄底中心城区一人口密集的居民小区,赫然还可看见一灵堂:黑色的棚布,装点着一朵朵白花;中堂格外醒目的“奠”字,配着一副挽联,白底黑字,令人悲怆;堂中躺着逝者遗体,两侧堆放着花圈,低回的哀乐,显得十分庄重肃穆。一位居民告诉我们,小区里有人去世了,按照习俗,遗体一般都要存放3天才能出殡。期间,家属会在小区的空地上搭建灵堂,每来一位吊唁者,都要烧香作揖放鞭炮。到了晚上,有的还吹吹打打,鞭炮声、哭泣声、打牌的嘈杂声将通宵不绝。

我们从娄底市民政局殡葬管理处工作人员那里了解到,我市早在2003年3月1日正式实施的《娄底市殡葬管理办法》第4章第25条明确规定,城区公民死亡后,应当在殡仪馆或由民政部门规定的其他室内场所举行吊唁活动。禁止占道搭灵棚办理丧事,禁止在出殡沿途燃放鞭炮和抛撒冥纸、冥钞。但是,我市某些住宅小区的住户以农村移民和外来务工者居多,管理起来确实存在一定的困难。要杜绝殡葬陋习,不仅需要有关部门配合,更多的还是需要市民从自身做起,自觉抵制陋习。为了能够彻底革除丧葬陋俗,倡导丧葬新风,促进城市文明建设,娄底城区从2010年8月1日起,又开始推行《娄底市殡葬管理办法》,娄底中心城区强制火葬区内人员死亡后一律实行火化,非强制火葬区的公民在强制火葬区域内死亡的必须就地火化。

殡葬改革管理办法中还明确规定严禁违规土葬和火化后再次装棺土葬,严禁强制火葬区域内死亡人员遗体外运。对违反殡葬管理有关法律法规的行为,有关部门将依法严厉打击。构成犯罪的,移送司法机关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据统计,至2012年止,娄底市共计处理殡葬执法134起,其中拆除制止违规治丧灵棚35起;制止违规土葬12起,起棺火化9起,制止骨灰装棺土葬14起,制止遗体从火化区外运34起。其中中心城区制止违规土葬7起,制止拆除违规治丧灵棚6起,通报、问责1起。

二、娄底市在殡葬改革工作中存在问题的主要原因

从娄底市的殡葬改革工作的现状可以看出,虽然娄底市政府曾多次推行《娄底市殡葬管理办法》,但是,由于各方面的原因,娄底市殡葬改革事业在发展中仍然存在着许多问题,执行起来还是很困难,特别是在广大农村中还存在着比较突出的问题,存在着这些问题的主要原因是:

1、是由于丧葬陋习根深蒂固,传统观念一时难以转变。

由于受几千年来封建思想的长期影响,在广大农村人死后“入土为安”在人们头脑中仍然是根深蒂固。尽管经过多年的宣传与教育,但在农村、特别是边远地区农村老人中对火葬存在明显的抵触情绪。甚至有相当一部分老人原来在自己身体好的时候就把自己的寿木准备好了,不愿意接受火葬。还有的虽然是已经火化了,但他们还是要把骨灰盒装入棺材再葬入土中现象在农村中比较普遍,这就更加造成了资源的严重浪费。还有一部分群众也怕不按旧的丧葬习俗办事,亲戚责怪,别人瞧不起,因此相互之间互相攀比,丧事大操大办,以致封建迷信活动屡禁不止。据了解,目前我市农村土葬一人丧葬费用一般在3-5万元左右,个别高达数十万元。这样既增加了后人经济负担,也浪费了国家的土地资源。

在中国传统的殡葬文化中,“厚葬”思想占据重要位置。一些人对父母生前的照顾未必周到,但葬礼却一定要办得体面、风光。我们曾经参加过一些葬礼,尽管殡仪馆告别厅内安放有塑料花圈、提供电子鞭炮等,但吊唁者仍购买纸质花圈甚至鲜花花圈,并燃放大量的鞭炮,仿佛这样才能体现他们对逝者的尊重。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交警告诉记者,执勤的时候经常可以看到浩浩荡荡的送葬车队,大大小小的车子排成长龙,少的十几台,多的则达到五六十台。一旦遇到这样的情形,交警都需要格外留个心眼,以免出交通事故。这位交警无可奈何地说:“这也难怪,大家都觉得送葬的排场越大越好。”在娄底金宝灵塔园公墓内,工作人员表示,公墓在很多显眼的位置都设有专门的焚烧炉和鸣炮处,但总有一些前来祭拜的人无视这些东西的存在,在碑前焚烧大量的纸钱并燃放鞭炮,草皮被烧毁、墓碑被熏黑,严重破坏了环境卫生。甚至有的借祭祖扫墓之名,搞封建迷信,荒唐地给逝者送来纸扎的“豪宅”、“轿车”、“家电”等,直接造成浪费,这也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格格不入„„

殡葬改革是一项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一项移风易俗的社会改革,同时也是一项十分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要解决的问题不仅有人们的殡葬行为,更重要的是它涉到人们殡葬观念、意识的改革,尤其是面对着具有几千年封建思想的影响,传统丧葬观念已经根深蒂固这一特殊国情,可见推行殡葬改革工作难度之大。因此,要想彻底转变这种观念,需要的是时间。

2、是由于一些人以孝敬长辈为由大讲排场摆阔气。

近年来,我国某些地方丧事大操大办的歪风愈演愈烈,某些为人子女的对老人生前不尽孝道,但在老人去世后却大肆花钱做“道场”。曾经在网络上有这样一则新闻,北方一城市3兄弟,不赡养自己的母亲,害得老人四处乞讨,但是在其母去世后,3兄弟竟各自花了好几千元将老人“厚葬”。别人问他们为什么父母在生时不为他们多花点钱?他们却答道:“活着不孝死了孝,我们愿意多花点钱。”如此“厚葬薄养”的做法实在可悲又可笑,令人费解和深思。

我们人人都有父母,父母对子女的慈爱之情、哺育之苦,那是人世间最纯真的情感。唐代诗人孟郊的《游子吟》中“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道出了母亲眷念儿女的苦心;“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说明儿女怎么尽孝也报答不尽母爱。古往今来,人们都把儿女孝敬父母当做高尚的社会伦理道德加以弘扬,尊老、敬老、养老人人有责。

但是,孝敬老人应当是生前,而非死后。有的做儿女的,平日把年迈的父母视为累赘,百般嫌弃,或扫地出门,或弃之一隅,让老人干苦活、吃剩饭,稍不遂意,还要肆意辱骂„„致使一些老人精神上受到严重伤害,有的甚至有家不能归,沦为乞丐。而老人一旦去世,这些不孝子孙们便高设灵堂,大做“道场”;摆酒设宴,广邀宾客;占用耕地,修墓立碑„„似乎这样做就算是孝顺了父母。其实,他们的所作所为无非是做给活人看,装点门面,摆摆阔气,博得个“孝子贤孙”的好名声;无非是借机收回“人情”,捞些钱财;无非是封建迷信思想还在作祟。像这样“厚葬薄养”的“孝子贤孙”最终将会受到群众的唾弃和社会舆论的谴责,受到道德和良知的审判。

因此,我们认为,我们应当要以科学理论武装头脑,移风易俗,破除封建迷信。要大力加强家庭美德建设,尤其是在孝敬父母问题上,大力倡导“生前敬养,死后薄葬”的新风,倡导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和生活理念,与时俱进,推进社会文明不断进步。

3、是由于一些领导干部认为对农村的丧葬行为国家没有明确的法规政策要求,不好管理而只能是引导,要想营造殡葬新风尚任重道远。

对此,我们也在娄底城区随便调查了几个人。王雪是一名小学老师,当我们问她是否愿意为先人采取文明科学的殡葬方式时,她表示必须尊重长辈的意见。“如果老人希望办得风风光光的,却不遵照他的意愿,会觉得对不起老人。”

当我们在街头随机采访了几位年轻人,他们均表示自己愿意选择更文明科学的殡葬方式,但是家里老人更倾向于传统的殡葬方式,“风光大葬还是更有面子些。”可想而知,殡葬改革的道路不是一朝一夕的事,营造殡葬新风尚任重道远。

三、娄底市在殡葬改革工作中的应对措施

根据娄底市在殡葬改革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要想把殡葬改革工作落到实处,娄底市政府在殡葬改革工作主要采取了以下几种应对措施:

1、是在农村广泛开展了殡葬改革宣传,使广大村民深刻认识殡葬改革的重大意义,自觉摈弃丧葬陋习树立文明丧葬新风;

首先是要得到各级党委、政府及村“两委”的重视与支持。各级组织年初要签定殡葬改革工作责任状,定责任、定目标、定奖惩,并纳入年终实绩考核。其次,要依靠和动员社会力量,争取社会和广大群众的参与和支持,真正做到殡改工作深入人心,家喻户晓。再次,是要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标语、宣传车等舆论宣传工具,多种方式宣传教育群众,提高群众觉悟,树立先进的殡葬文化思想,破除丧葬陋习,自觉抵制各种封建迷信活动。从而形成人人都关心、支持殡葬改革的大环境,增强人民群众的殡改意识。由于娄底市政府坚持了以上的做法,在2011年中,娄底市各级各部门各单位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认真贯彻国务院《殡葬管理条例》、《娄底市殡葬管理办法》,争先创优,求真务实,认真履行工作职责,火化区死亡人员火化率达到77%,比上年增长6个百分点,违规治丧活动得到了有效遏制,有效净化了广大人民群众的工作、生活环境。最后我们的实践经验证明:“只要认真做好群众的宣传教育工作,就能调动其实行殡葬改革的自觉性;只要群众积极支持参与殡葬改革,殡葬工作就有了群众基础,殡葬改革才能取得巨大成绩”。

2、是要以村为单位建立红白喜事理事会,以现代文明的方式操办丧事; 我们要倡导文明节俭的丧葬新风,引导群众文明治丧。就要逐步引导农村建立“红白喜事理事会”,制订相应的文明规范的乡规民约,自觉创造以讲排场搞攀比做婚丧为耻,以俭朴文明办婚丧为荣的良好风气。教育引导广大农民转变旧观念,提倡厚养薄葬。把精力和金钱用在学科学技术、用在发展生产上。因此,农村各级领导干部、农村中共产党员和共青团员要带头刹住殡葬攀比之风,首先从自己做起,勇做文明节俭办婚丧事的先锋模范,进一步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3、是要加大资金投入,在有条件的地方建立公益性公墓,制止乱埋乱葬行为,节约土地资源;

一是建议各级政府要加大殡葬改革事业的资金投入;二是积极争取上级资金的扶持工作,每个乡镇要能建设一座规模较大的公益性公墓,每个村要能建立一个公益性公墓或安息堂,积极引导群众在公墓安放逝者骨灰,从而达到节约土地的目的。

4、是要强化各级责任管理,加强农村丧葬活动的规范管理;

要想深化殡葬改革,革除丧葬陋习,遏止偷埋偷葬行为,迫切需要建立一支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不怕鬼、不信邪、敢于动真过硬的殡葬执法队伍,依法进行殡葬管理。实践经验证明:“只有依法强化管理,加强殡葬法制建设,做到依法行政,规范管理,才能使殡葬改革沿着健康的道路顺利前进”。用制度管人,依制度办事,事业就能成功。

5、是要完善配套措施 创新丧葬模式

火化后的骨灰安放是殡葬改革的实质问题,此项工作落实的好坏决定了殡改工作的成功与否。

一是要因地制宜抓好村级公墓的规划、建设。农村公益墓地具有公益性、服务性、占地少、群众易接受等特点,在实施过程中,按照“就简、统一、返耕”原则,合理规划,认真布局。以村委会、自然村为单位集中划出2—3亩地,或以每1000口人1亩地为原则划出一块地,可以建设公墓,也可以建造灵堂。农村公益性公墓建设要因地制宜,以老百姓少花钱、甚至不花钱为原则。可以按照“谁受益,谁出资”的方式,村民议事,集体实施。

二是清理丧葬用品市场。该取消的取消,适量保留花圈用品店,持证依法经营,不准扎制封建迷信用品。

三是扩大殡葬惠民政策对象和范围,减免骨灰存放费用等。

四是加强对乡镇运尸车辆和司机的管理,应明确纳入政府或授权由民政部门管理,统一收费标准,杜绝乱收费;

五是殡葬职能部门应不断改善服务态度,提高服务质量,自觉接受各方监督,切实把殡仪馆公墓建设成为人民满意的“文明窗口”。

实践证明:“只有完善配套措施,创新丧葬模式,不断满足人们的殡仪消费需求,才能使殡仪服务之路愈走愈宽”。

【结束语】

娄底市为了进一步整治城区殡葬陋习,又采取了一系列的优惠政策。自从今年1月1日起,对持有娄星区、娄底经济开发区常住户口的,当年享受最低生活保障的城市低保户、社会供养的五保户、集中供养的孤老优抚对象以及城市规划区农村村民死亡后遗体火化的,将免遗体接运费、免火化费、免1年的骨灰寄存费;购买经营性公墓不超过4000元的普通墓单墓穴的,减免20%的购墓费;租用吊唁厅不超过24小时的,减免20%的租用费。

在今年清明节期间,娄底市开展“文明祭扫、生态殡葬”为主题的活动,让广大市民充分认识到殡葬改革在提升生态文明水平、建设绿色娄底重要战略部署中的积极作用,树立移风易俗、生态节地、文明节俭的殡葬新风尚。倡导市民采用文明健康的祭扫方式,如鲜花祭扫、网络祭奠、植树等代替燃放鞭炮、焚烧冥币纸钱祭扫,减少因燃放鞭炮、焚香烧纸引发的火灾隐患和环境污染。鼓励群众选择骨灰撒散、树葬、花葬等生态安葬活动,积极摒弃硬质墓穴和墓志,着力营造文明科学的殡葬风尚。

我们从市民政局殡葬管理处工作人员了解到,从目前的情况来看,让老百姓普遍接受既文明科学又经济环保的新型殡葬方式还需要一定的时间,“但是这是一种趋势,一定会得到越来越多的市民的认可。”

【参考文献】

[1]程昌富,把握工作重点推进殡葬改革,[期刊论文]-社会福利,2008(06); [2]刘畅然,“自然深葬”与“遗体资源化”是现代殡葬改革的方向,[期刊论文]-医学与社会,2007(04);

[3]张明亮,力推殡葬改革惠泽子孙后代,[期刊论文]-社会福利,2007(06)[4]娄底新闻网。

第五篇:浅谈农村课程改革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浅谈农村课程改革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摘要】课程改革在我县已实施多年,已初步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但由于受种种原因的影响和制约,暴露出了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把这些问题疏理出来,以引起广大农村一线教师的关注和重视,并逐一提出了一些改进措施,愿与大家共勉。

【关键词】农村课程课改问题对策

新课程改革是在全国教育科学发展和改革的背景下,由教育部组织发展的基础教育改革。农村教师对新课程的接受能力和实际运行情况,关系到新课程改革在农村能否成功,是课程改革成败的重要因素之一。新课程改革运行几年来,大部分农村教师已普遍接受并在实际工作中采用新课程教学,但一些实际问题仍困扰着农村教师,并成为他们进一步推进这一实践的障碍。

一、目前农村中小学新课程实施中出现的问题

(一)投入严重不足等原因,导致课程实施资源缺乏。

课程资源与课程存在着十分密切的关系,没有课程资源也就没有课程,课程必须有课程资源作为前提。在我国广大的农村地区,由于教育经费投入不足,课程实施所需要的空间、材料、设备、环境、场地等课程资源都难于保障,无法满足教育的正常需要。虽然国家对农村经常教育也进行了大量的投资和密切的关注,但是由于农村已有的资源条件比较差,现在仍然存在着严重的不足。

(二)评价改革的滞后,致使学校和教师顾虑重重。

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转变知识传授者的角色,成为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组织者。但农村不少学校依然没有跳出原有的评价思维,仍然用“分数”、“成绩”、“质量”限制教师角色转变的评价理念来考核教师。评价方案还是老样子,考核制度依然未变。学校还是热衷于把学生成绩作为衡量教学质量的唯一标尺。在传统考核制度指挥下,教师们不得不沿袭着传统的应试教育模式,唯恐学生成绩下降抹杀了自己一年半载付出的艰辛劳动。传统的评价导向就像牵牛鼻子一样影响着教师的教育教学行为。目前,新课程的评价体系还不很健全,学校基本还是采用原有的评价标准,偏重结果,忽略过程;重视教师的教,忽略学生的思维发展。制约着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多元目标的实现,这种评价无形之中使教师说归说,做归做,不自觉地又走到了重视分数的老路上来。许多教师不敢做“冒险”的实验,担心一旦学生成绩不好,自己将待岗或高职低聘,因此,只好固守着传统的填鸭式的教学方式。

(三)课堂教学改革力度不大。

在课下,一说起新课改,每位实验教师都能说上几句“行话”,如:要推行“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要“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但是这些教育理念一旦运用到课堂教学的实践中,便只留下了新课改理念的空壳。一是对课程改革认识肤浅:学生的座位排列由“排排坐”变成“方阵坐”就是合作学习与分组讨论;把过去的“你坐下”改为“嗨、嗨,你真棒”就是尊重学生人格、提高学生自信心;不切实际滥用多媒体就是运用先进的电教手段。二是教师对新教材的内涵挖掘不深入。现在使用的实验教材,内容简单了,难度有所降低,但覆盖面广了,对教师和学生的要求却更高了。

(四)实验教师年龄偏大,素质偏低,大多数老教师对新教材不适应,教学方法不灵活。

新教材以崭新的面目出现,关注学生能力的发展,注重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自己解决问题。教学过程主要是帮助学生找到解决问题的途径,重视学习的过程,而不是学习的结果。这就需要教师的教学方法灵活多样。通过各种手段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从而让学生乐于参与探索过程。而有的农村教师对教材不够熟悉,不能把握教材的脉搏。只了解教材的外表形式,不懂得教材的科学内涵,不能灵活掌握教材。

(五)校本培训还不到位。农村教师缺少课改中的过程培训。如果说教师上岗前的培训是“未雨绸缪”,那么上岗后的过程培训则是“雪中送炭”。但由于条件的限制,新课程改革对教师的培训在农村学校仍步履艰难。主要表现在:雪中送炭的机会太少。教师在岗前培训中学到的理论一接触到课堂实践,便又产生了新的问题,这些问题若不能及时得到解决,往往会出现穿新鞋走老路的局面。

二、解决问题的建议和对策

(一)增大教育经费投入

针对当前农村新课改存在的经费短缺问题,政府应通过加大教育投入力度、给予农村、尤其是贫困地区“课改专项经费”支持、加快农村中小学远程教育工程的步伐等方式,支持农村的课程改革,为农村优质教育资源的扩大、中小学教师培训和学科的整合提供物质保障条件。“课改专项经费”须专款专用,教育主管部门应对经费的使用情况实行督导监控。

(二)内外并重,从根本促进农村教师发展

新课程条件下,农村教师要实现真正发展,应从教师自身素质提高和教师外部环境方面加强建设,以使农村教师真正适应新课程要求,提高农村教育教学质量。

在教师自身建设方面,一要加强教师自身的学习。在新课改中,农村教师应学习建构主义、多元智能、教师发展等理论,了解教育科学的发展现状。教师应注意从各种渠道收集信息,并及时传播出去,使农村学生能够了解当今社会的变化和最新科技发展的动态,提高教师对新文化、新技术传播的社会效益。二要提倡教师参与不同学校之间、城乡之间、中小学校与大专院校之间的交流与教学研讨。教师要将自己的想法与做法及时写成问题,并形成教学研究档案。可组织开展各种教学沙龙,在反复交流的基础上加强教师对教育的认识。如长春市第七十七中学近年来承担了不同层次的不同方向的研究课题,随着课题的不断深入,学校的教育科研气氛越来越浓,从普通教师到校长的理论水平都有了明显的提高,出现了一批勇于参与新课改的年轻教师,校长也由此成为一名农村教师改革的领路人。三要在教育实践中,提倡教师敢有所作为,善于有所作为。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教师应先做表率。农村教师更应该根据自身和当地的情况,将学过的教育理论创造性地应用到教育实践中,要善于创新,创造具有自己特点的教学风格。

(三)加强教研培训的力度

教研培训方式应多样化,从实际出发。加大校本培训是最为有效、最经济的培训方式,对于农村学校更是如此,使学校变为培训的中心,教室是培训场。组织者和实践者在教学行为中是对话、交流的和谐方式,使课程改革处于一个开放的、民主的、科学的探索过程、能使问题真正得以发现和解决。

(四)建立科学的评价方式

自上而下应改革对学校、教师、学生的评价方式。评价方式未根本改变,课程改革都是只停留在表面上,教育行政部门要为学校和教师搭建舞台,让其充分发挥。

1、改革学校对教师的评价。只有教育行政部门对学校的评价的导向有了改革,才能改革学校对教师的评价,对教师的评价也应注重过程性评价,注重教师对学生知识的传授,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程度来评价,使评价既能保证教育的质量、又能得到家长、社会的认可,更能提高教师进行课程改革的自觉性、积极性和主动性。

2、对学生的评价应有利于生动、活泼、全面、和谐的发展,应是科学的评价,不能只重结果,而轻过程,重知识而轻品德。要把知识和品德视为同等地位加以评价,对知识的考查可以是多元的、多次的,改变单纯的“一卷定高低”的局面,对学生品德等方面的评价可采用建立学生成长的记录卡,让家长、教师、学生共同参与考评,用多种方法综合评价学生的活动方面一定结合农村的实际,联系日常生活、组织开展活动。新课改对农村教育既是挑战、也是发展机遇,任重道远,现在需要尽快全方位改善农村教育现状,积极探索、发挥主观能动性、增强农村学校在新课改中的行动能力,才能走的更远,才能顺利完成这重大的历史使命。

下载新课程改革中教师培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word格式文档
下载新课程改革中教师培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及对策探究农村税费改革中存在的问题

    探究农村税费改革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探究农村税费改革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作者 林万 张丽霞 摘要 农民负担问题是党中央、国务院历来十分重视的问题,为切实减轻农民负担,党中......

    浅析税收征管改革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近年来,各级税务部门按照国家税务总局提出的建立“以纳税申报和优化服务为基础,以计算机网络为依托,集中征收,重点稽查”的新型税收征管模式的要求,好范文不断深化税收征管改革,收......

    浅析税收征管改革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近年来,各级税务部门按照国家税务总局提出的建立“以纳税申报和优化服务为基础,以计算机网络为依托,集中征收,重点稽查”的新型税收征管模式的要求,文秘部落不断深化税收征管改革......

    中国企业培训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中国企业培训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2010-04-10 09:19:10 清华大学领导力培训 中国学术期刊 字号:T | T 中国企业培训管理现存主要问题是:培训投入较少,业务管理水平低下,专业人才......

    高中化学新课程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思考

    高中化学新课程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思考 盘锦市第二高级中学 武文华 在实施新课程的两个月时间里,一线教师热情高涨,领悟新课程理念,学习新课程体系,创设新课程环境,开发......

    高中新课程物理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高中新课程物理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兴安盟教研室/布和 摘自:《兴安盟教学研究网 》 今年九月份开始全区全面实施高中新课改,面对这样的课程改革,应该说存在着极大的挑战......

    新课程实施中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新课程实施中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课题研究报告 宁夏吴忠市朝阳小学 薛晓宏 王蓉萍一、研究背景意义我国自新课程实施以来,沉闷的课堂凸显了生机与活力,课堂上学......

    新课程实施中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农村中学数学新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课题研究报告 河南驻马店市驿城区蚁蜂中学 吴向前 崔云欢 李婷 万蕾 一、课题研究背景意义 数学新课程标准实施以后,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