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关于我县开发旅游资源情况的调研报告
关于我县开发旅游资源情况的调研报告
为迎接县第十五次党代会的胜利召开,按照县委办安排,我办从9月15日开始奔赴全县各旅游景点和旅游服务单位就我县旅游资源开发情况进行调研,调研按照实地踏勘、座谈了解、查看资料、认真分析的程序进行。经过归纳,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旅游资源现状及旅游工作所取得的成就
彬县历史悠久,文化灿烂,人文、自然资源丰富,具有丰富的旅游资源。有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2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6处,县级文物保护单位17处,馆藏文物1600余件(套)。后稷之母姜嫄葬于此;夏代末年,后稷曾孙、周族领袖公刘率族人迁到此地定居,繁衍生息,开创了中国农业文明先河。建于唐贞观二年的大佛寺石窟是古丝绸之路上一颗璀璨的明珠,寺内有佛龛446处,大小造像1980尊,造型各异,惟妙惟肖,其中阿弥陀佛主像高20米,为陕西第一大佛,被誉为“关中第一奇观”,属国家AAA级景区。开元寺塔俗称“雷峰塔”,为阁楼式砖塔,塔体呈八角形,七层中空,塔高46.94米,塔底宽14米,整个塔体外观挺拔秀丽,显示了唐宋时期精湛高超的建筑艺术,是彬县的地标性建筑。《诗经〃豳风》详细描述了3500年前,周祖公刘带族人在彬地教民稼穑的故事。公刘生前开创了中国定居农耕第一城邑,死后葬于彬县龙高镇土陵村,墓名“人祖坟”,因其地貌形似卧龙,又称“周墓蟠龙”,列古彬十二景之首。对后世兵家的战争观念和决战思想产生着 1
久远影响的淝水之战,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以弱胜强的战例,留有风声鹤唳、草木皆兵、投鞭断流等成语,其主角---前秦皇帝苻坚身死国灭,葬于彬县水口塬。冯晖墓是五代后周卫王陵墓,墓中出土的墓志铭、壁画、彩绘浮雕砖块等文物尤为珍贵,填补了我国五代史的考古空白。水帘灯山是中国古代亮化工程第一霓虹灯的建造地,天下独绝,蜚声遐迩,花果山石堡景观独特别致、颇具魅力,明代之后因《西游记》的问世而声名远播。西庙头森林公园面积10万亩,森林覆盖率高达95%,被专家誉为黄土高原上的“绿岛”。太极湾山环水绕,形似太极,色彩斑斓,景色宜人。石龙窝景色以清幽著称,盛夏时节,“瀑布落自崖端,晴雨飞于四壁”,隆冬季节,悬崖峭壁上缀满冰乳,晶莹剔透,为古彬十二景之一,是《聊斋志异》中《翩翩》故事发生地。侍郎湖是陕西最大的高原淡水湖,湖周群山环抱,林木葱郁,为垂钓、避暑、休闲、度假之胜地。此外,随着工业经济的发展壮大,工业园区的快速建设,我县循环经济工业园区、大佛寺煤矿、下沟煤矿等现代工业旅游景点雏形初现,开发前景广阔。同时,以彬县开元广场、紫薇山生态公园、豳风苑、泾河新区、泾河防洪大堤、泾河南岸景观绿化工程、景观亮化工程为代表的现代城市景观初具规模。目前,全县共有各类文物旅游景点200多处,其中,具有开发价值的40多处,这为发展现代旅游业提供了良好的基础条件。2010年,全县接待游客21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6650万元,分别是“十五末”的4倍和5倍。
我县自2007年开始大力发展旅游产业,具体做法是:
一是坚持规划先行,奠定旅游产业发展的基础。旅游业是朝阳产业,被誉为“无烟工业”,对于推动产业结构调整、增加就业、促进开放、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大意义。彬县旅游资源丰富,城市功能逐步完善,品位不断提高,具有发展旅游业的潜力和优势。同时,随着福银高速公路的通车,西平铁路的修建,大佛寺申遗步伐的加快,旅游业已进入黄金发展机遇期。因此,我们抢抓机遇、挖掘潜力,把旅游业作为战略性支柱产业来抓,先后聘请了北京创意公司、陕西师范大学旅游规划设计院、西北大学、长安大学等策划团队、院校专家深入彬县,实地考察丰富的旅游资源,挖掘深厚的文化底蕴,编制完成了《陕西彬县花果山—大佛寺旅游大景区创意策划方案》、《彬县旅游业总体发展规划》等旅游详规,奠定了以川道盛唐佛教文化、北翼古豳文化、南翼生态休闲为主的“一线两翼”旅游产业理论格局,实现由工业重地向旅游强县的理性转变,使彬县成为陕西黄金旅游圈上的重要节点和西安、咸阳市民休闲度假首选地。
二是整合旅游资源,构建全民参与开发的平台。为了整合彬县丰富的旅游资源,形成广大干部群众开发建设旅游产业的共识,我们多次组织县级领导和相关单位赴全国旅游胜地考察学习,被其时不我待的超前思维、磅礴气势和恢宏手笔所震撼。为此,确定了“政府主导、部门联动,规划先行、交通先导,业主开发、市场运作,舞活龙头、全县开花,一年起步、三年见效”的发展思路。“思路决定出路”,县政府两年累计投资2亿多元,启动了以大佛寺、公刘教稼苑、侍郎湖、程家川古民 3
居、龟蛇山大峡谷漂流、炭店乡林家堡“彬州风情”民俗村等重点景区基础设施建设工程,完成了大佛寺世界文化遗产申报工作。同时,积极完善配套产业,先后建成了彬州大厦、海鑫大酒店等星级酒店,开发了金鼎麻花、彬州玉面等特色小吃和枣木工艺旅游纪念品,开通了西安—彬县高速客运线路,发展旅行社2家,旅游接待能力和服务水平不断提升。
三是加大宣传力度,着力建设旅游产业的未来。彬县虽然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但是“养在深闺人未识”。为了打造知名度,再造吸引力,我们把建设和宣传相结合,把引资和引智相结合。先后邀请中央电视台《国宝档案》栏目组拍摄播出了《彬县大佛》,邀请香港凤凰卫视台拍摄播出了《彬州古塔》、《彬县小吃》,邀请陕西电视台拍摄播出了《守望灯山》、《水帘灯山庙会》。《陕西日报》、《华商报》、《咸阳日报》等多家新闻媒体,也对彬县的旅游产业开发情况相继报道。我们还以节为媒、以会交友,每年举办大型的旅游节、柿子节等节庆活动进行深入推介。
二、旅游资源开发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虽然我县旅游资源开发建设取得了可喜的成绩,旅游工作取得了长足发展,但与兄弟县相比,与我们的愿望相比,仍然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
1、景点开发不足,无法形成集群优势,我县旅游资源非常丰富,但是现在仅供游客参观只有大佛寺、花果山、侍郎湖三个景区和程家川、龟蛇山、太极湾一些自然景点,目前大佛寺、侍郎湖和公刘教稼苑、程家川景区都在建设中,景区的完全推 4
向市场还需一段时间。纵观全县,景点开发建设速度较快,打造四条旅游线路,但是尚未完全成熟,接待能力和美誉度尚低。即以大佛寺为龙头,以花果山、开元寺塔、为一线的川道盛唐旅游线路;以程家川、龟蛇山、公刘教稼苑为一线的古豳文化旅游线路;以紫薇生态公园、侍郎湖为一线的生态旅游线路;以开元广场、豳风苑、县城新区、泾河防洪大堤为一线的城市夜景旅游线路。四条线路可以构建彬县旅游的框架,因此,需要高标准严要求的打造。
2、资金投入不足,2007年县上除建设开元广场外,投入16.8万元,完成了《彬县旅游业总体发展规划》。2008年除建设豳风苑广场外,先后投入1192万元,完成了公刘墓、侍郎湖、花果山、苻坚墓、公孙贺墓五景区修建性详细规划及大佛寺、侍郎湖、公刘墓景区的征地。2009年投入2901万元,先后对侍郎湖的下湖路、环湖路、大佛寺的围墙,程家川古民居、老君庵开始建设,并对个别景区实施绿化。2010年投资4000多万元,继续实施紫薇山生态公园建设、公刘教稼苑景区建设、大佛寺外围环境保护、程家川自然风景区、林家堡庄园等工程。通过这些数字反映出我县在旅游业发展的资金投入逐年增加,但总揽整个旅游业发展,资金投入仍然不足。
3、旅游收入对国民经济贡献力低。近年来彬县旅游门票收入大约80万元左右对县域经济拉动力不大,所以导致了个别部门、个别干部对发展旅游业的认识程度不够深刻,思想不够解放,没有把旅游业放在继煤炭产业之后的第二大支柱产业的位臵来抓,旅游业至今没有在全县干部群众中形成共识,认 5
为旅游业发展至今没有形成气候,目前的工作仅做做宣传就够了,仅是县文物旅游部门承担的事业,与己无关,有些人甚至认为预期给这一投入资金大、见效慢的旅游业投资,不如投入到一些在短期内能收到经济效益的事业中去。这种思想严重影响了旅游业的发展,表现在配合旅游工作方面,致使某些景点拆迁难度大。
4、接待能力不强,这一问题在近年举办的中国〃彬县大佛旅游节期间表现的相当突出,旅游事业的规范运行,不仅需要旅游部门、旅游服务单位的积极工作,还需要商贸、运输、交警、公安、卫生等相关部门的大力支持,需要全县上下联动。一项活动的成功举办需要各工作组环环相扣、规范运作。这几次在旅游节上下配合上部门之间仍然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对待大旅游团体的接待上往往秩序混乱,整体接待能力弱,服务体系不健全、服务水平低,现有的餐饮和住宿满足不了旅游业快速发展的需要。
5、旅游纪念品专业市场未形成,现有的旅游品品类、销售无法满足游客购物需求。尽管我县土特产品、旅游纪念品种类繁多,但是仍然没有形成规模生产加工,更没有专门的销售场所,致使游客的购物需求无法满足,从而也没有收到推介地方产品的效果。
6、各旅游景点服务设施不齐全,无法满足吃、住、行、游、购、娱的需求。从游客接待工作的实际情况来看,花果山石堡根本无法停车,更没有公共厕所;侍郎湖环湖路没有安全护栏,周边服务设施不齐全,根本无法接待游客。
7、旅游资源开发招商力度小,成果不显著,来考察的多,真正投资开发的少,旅游开发缺少文化内涵,急需开发具有彬县特色的旅游纪念品和推出与景区景点相配套的特色文化娱乐活动。
8、旅游市场的规范管理还需进一步加强,整体服务功能有待进一步提高;特别是个体户围追游客兜售物品的现象仍然有禁不止。
三、旅游资源开发对策建议
(一)建议县政府制定切实可行的旅游资源开发优惠政策,出台《彬县旅游资源管理办法》,通过政策吸引,“走出去、请进来”,以大佛寺为龙头,以花果山、侍郎湖为重点,开展有针对性的招商引资活动,通过市场化运作,吸引更多的客商到我县开发旅游资源,建议按照“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提倡鼓励国家、集体和个人参与我县旅游景区景点的供水、供热、道路、市政工程、交易市场、宾馆等基础设施建设。
(二)加大对外宣传力度,不断拓宽客源市场。旅游是一种形象经济,特色是旅游的生命和灵魂,宣传促销是旅游业发展的重要环节,建议我县把宣传促销作为促进旅游业发展的重要工作来抓。以各级电视台、报纸等新闻媒体及彬县公众信息网为促销窗口,加大宣传力度、提高宣传密度,叫响特色旅游品牌,扩大彬县旅游的知名度。充分利用老乡联谊会、旅游招商发布会、旅游交易会等形式,宣传彬县旅游资源;宣传彬县旅游开发优惠政策。建议在公刘教稼苑景区建成之后,举办每年一度的祭祖大典,提高景区人气。
(三)加大资金投入,进一步完善硬件建设。建议县财政每年列入2000万元旅游发展专项经费,并逐年有所增长。建议设立奖励基金,推进旅游品牌建设。对于荣膺星级的酒店,成绩突出的旅行社给予奖励,对于荣获旅游示范点的旅游景区给予奖励,对旅游产业发展有突出贡献的人才给予奖励。
(四)进一步明确和强化文物旅游管理办公室对旅游行业的管理职能,加强对旅游景区、旅游饭店及涉游单位的管理,加大对全县旅游业发展的开发和管理。以市场经济规律和要求为准则,冲破当前利益、部门利益的局限,站在大旅游、大市场的角度,切实解决旅游业发展中的具体问题和困难。对于像侍郎湖、公刘墓等正在建设的景区,旅游办要及时组建立旅游区管理委员会,对旅游区进行规划、开发和管理。
(五)实施规范管理,提高旅游服务水平。旅游部门要加大对全县吃、住、行、游、购、娱的综合管理,逐步营造文明、健康、有序的旅游大环境;要加强景区景点的治安整治,强化游客安全意识,确保游客的生命财产安全,为旅游投资商提供一个宽松的旅游投资环境。旅游有关单位和部门增强为旅游业服务的意识,改进工作方法,简化办事程序,提供优质服务,为旅游业发展创造良好的外部条件。
(六)积极发展旅行社,增加旅行社的数量,加强与省内著名旅行社和景区景点协作,充分运用现代化手段,建立彬县旅游信息网络,开拓市场,打出品牌,吸引更多的国内外游客。
(七)建议县上协调开辟循环工业经济园区旅游线路。这条旅游线路的开辟,不仅是为了延长游客在彬县的观光旅游时 8
间,还是为了把游客留在彬县、让游客吃住在彬县,进一步了解彬县的跨越发展,提高彬县知名度,扩大彬县对外影响力。
(八)建议县上组建彬县旅游集团总公司,在旅游办的统一管理下,充分利用社会力量,吸纳社会资金,按照政企分开原则,实行旅游资源、景区的企业化、资本化和商品化经营。尽快建设旅游商品、地方土特产品专业市场,使各大旅行社、出入境内外游客得到规范管理,使从事旅游的运输车辆能统一调配,形成统一的物流配送、超市专营、连锁经营,高档次的商贸流通、餐饮娱乐旅游群体。
(九)积极开发特色旅游产品。挖掘彬县旅游文化,开发研制具有地方特色、能吸引游客的旅游小商品、工艺品、纪念品,切实加强旅游商品销售工作,全县有条件的企业,也可根据企业特色,积极开发旅游商品,在旅游品发展上做文章;挖掘饮食文化,推出彬县风味小吃宴,建设“旅游文化一条街”、“饮食一条街”,形成旅游商品购物中心,宣传我县独具特色的饮食文化。通过增加旅游购物收入,延长旅游产业链条,提高我县旅游业的综合效应,增强旅游吸引力。
总之,彬县旅游发展的春天已经到来,只要我们紧密团结在县委县政府周围,抢抓机遇,全力做好旅游业发展的各项基础性工作,我县的旅游业就会走出困境,实现突破,拉动第三产业快速发展,为县域经济做出更大的贡献。
第二篇:擂茶文化旅游资源开发调研报告
加强宣传,树立品牌,寻求广泛认同。提高对**擂茶的文化认同,是着力开发**擂茶文化旅游资源的前提。第二届国际茶文化研讨会(1992,**),**被专家认定为擂茶发祥地,且有“莫道醉人唯美酒,擂茶一碗更生情”、“我终于找到了日本茶道的源头”、“秦人擂茶是对世界茶道的特殊贡献”等国际友人饮**擂茶后的评说,这在一定程度上为**擂
茶文化正了名。但还远不够,必须要让国内外游客认同,并产生消费欲望。所以要充分借助现代立体媒体工具(尤其是互联网)和旅游营销活动(文娱、体育、会展、学术)等,加强推介宣传,树立品牌形象。
开发**擂茶文化旅游产品时,一定要注重对擂茶文化内在精神的发掘,让游客充分感受到地方文化的魅力,体验到文化旅游的愉悦,性情受到陶冶,心理需求得到满足。为了淡化商业性表演成分,可考虑重点扶植临近**景区,擂茶文化氛围浓、民风淳朴、民居古朴、村落整洁的自然村作为**原生态擂茶文化保护和旅游开放示范村。同时也要与时俱进,实行规范生产,确保食品安全。
在擂茶文化旅游产品开发过程中,应遵循:(1)特色性原则。立足于**当地擂茶文化资源,突出特色,强化辨识度。(2)文化性原则。**自古以来以擂茶待客、祭祀、作礼、唱曲等无不说明擂茶是当地乡土文化的载体,所以说文化是**擂茶文化旅游产品的灵魂。(3)参与性原则。注重擂茶文化旅游的观赏性、启发性、知识性、趣味性、参与性,实现高层次的文化旅游与大众化旅游有机结合。(4)开发与保护并重原则。追求社会、经济、生态效益的统一,实现**擂茶文化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避免政绩扶植、短期突击等浮躁的短视行为,切实把握擂茶文化的优势与特色,找准与周边区域及相似行业的定位坐标,透彻分析**擂茶文化旅游产品的核心市场(**本地-湘中长株潭-湘西张吉怀)、基础市场(宜昌-武汉-沪宁杭-粤港澳)、机会市场(台湾-日本-韩国-新加坡等)客源市场条件,明确**擂茶文化旅游发展的长远目标,有的放矢的确定各阶段目标。其次,由于旅游业与社会各界关联性极强,所以旅游部门应与其他相关部门工作协同,实现大**区域擂茶文化旅游管理的最优化和效益的最大化。第三,管理体制创新,规范引导社区、企业、个人参与擂茶文化旅游产品开发,使其服务社会、造福于百姓。
第三篇:旅游资源学调研报告.
岳 麓 山 旅 游 资 源 调 研 报 告
制作单位:湖南师范大学树达学院旅游管理一班
日期:二零一四年十二月九号
调查时间:
调查地点:
调查对象:
调查方法:
调 查 人:
2014年10月~11月 湖南省长沙市岳麓区岳麓山 岳麓山旅游资源——水域风光、建筑与设施 实地调查、网上查阅 肖瑾、肖树莲、曾庆美、曾苏红、袁立霞、阳秀平
目录
(一)岳麓山旅游资源类型
(二)水域风光的定义
水域风光分类
观光游憩湖区——穿石坡湖
跌水——爱晚亭前不知名的瀑布
冷泉——白鹤泉、清风泉
(三)水域风光存在的问题
(四)针对水域风光存在的问题提出的建议
(五)建筑与设施的定义
建筑与设施分类
宗教与祭祀活动场所
——麓山寺、云麓宫
广场——东方红广场
书院——岳麓书院
楼阁——爱晚亭、翊武亭、自卑亭、印心石屋、仰云亭
墓(群),归葬地————蒋翊武墓、陈天华-姚宏业墓、黄兴墓、蔡锷墓
(六)对建筑与设施的建议
(七)总结
(八)参考文献
(一)岳麓山旅游资源类型 A.地文景观 B.水域风光 C.生物景观
D.天象与天气景观 E.遗址遗迹 F.建筑与设施
G.旅游商品
H.人文活动
(二)水域风光:水体及所依存的地表环境构成的景观或现象。
B.水域风光
BB.天然湖泊与池沼
BBA.观光游憩湖区
穿石坡湖
BC.瀑布
BCB.跌水
爱晚亭前不知名瀑布
BD.泉
BDA.冷泉
白鹤泉
清风泉
清风峡-兰涧石漱
观光游憩湖区——穿石坡湖
穿石坡湖位于岳麓山半山腰之上,是岳麓山东南幽谷中的自然景观。整体景 色风光宜人。存在问题:游人行走与此,会给其带来一些垃圾污染,同时也有局部地方的水体出现了水体富营养化现象。
建议:设置一些醒世牌,告诫人们保护环境。
跌水——爱晚亭前不知名的瀑布
存在问题:水受到了一定的污染。
建议:时常清理水域内的物体,使水体畅通无阻。
冷泉——白鹤泉
白鹤泉在麓山寺观音阁外南侧,上山公路旁。白鹤泉有“麓山第一芳涧”之称。相传古时候曾有一对仙鹤常飞至此因而取名白鹤泉。现在的白鹤泉井已经改造成景点,水受到污染不能喝。
清风泉
爱晚亭左边上去100米,有一个亭子,亭子中央有一口水井,就是清风泉。泉水清澈甘美,四时外溢;兰涧流经爱晚亭,绕岳麓书院右,于牌楼口处注入湘江,构成书院百泉轩园林景中的“曲涧鸣泉”。常常会有人在这里打水。水需要经过煮沸才能喝。
(三)水域风光存在的问题
景观水体里藻类滋生,由于藻类滋生带来的是水体发绿,水体发生藻类气味,由此景观水就不再有观赏性了。 游客乱丢乱扔破坏了水域风光,污染水体。 旅游开发不当导致水体污染。
(四)对水域风光存在问题的建议
建立监督管理机构,充分发挥监管的职能作用。
对已经建成的人工湖进行一次全面检查,发现问题、及时解决问题,更重要的是着实解决遗留问题对建成且水质已恶化的景观水,力求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采用生态防治方法,在水体中适当种植水中植物,或置入假山和浮 岛,利用生物净化水中的污染物,维持较好水质。
对泉水的源头采取保护的措施,保证泉水的干净。
(五)建筑与设施
融入旅游的某些基础设施或专门为旅游开发而建设的建筑物和场所。F.建筑与设施
FA.综合人文旅游地
FAC.宗教与祭祀活动场所
古麓山寺
云麓宫
FAD.园林游憩区域
中山纪念林
FAH.动物与植物展示地
万景园
鸟语林
FAK.景物欣赏点
麓山顶观景长廊
FC.景观建筑与附属型建筑
FCA.佛塔
隋舍利塔
FCC.楼阁
爱晚亭 翊武亭 自卑亭
印心石屋
穿石坡湖廊
仰云亭
FCH.碑碣
禹王碑
中山纪念碑(亭)
FCI.广场
方红广场和毛泽东雕塑
FD.居住地与社区
FDE.书院
岳麓书院
FE.归葬地
FEB.墓(群)
蒋翊武墓
禹之谟墓
杨卓林墓
陈天华墓
焦达峰墓
蔡锷墓
黄兴墓
覃振墓
宗教与祭祀活动场所——麓山寺
麓山寺是湖南最古老的寺庙之一,始建于西晋泰始四年。该寺为宗教与祭祀活动场所,有“汉魏最初名胜,湖湘第一道场”之誉,现为全国重点佛教寺院。寺不算大,但是很安静、很庄严。
云麓宫
著名道观。建于岳麓山顶的云麓峰,为道教七十二福地之一,建于明代。建筑为典型的道教建筑风格。宫内二进为望湘亭,宫后有法华塔。
游人至此,可领略“直上云麓三千丈,来看长沙百万家”的壮阔景色。登阁凭栏远眺,南可望衡山,北可瞻洞庭,俯可视“湘江北去,橘子洲头”。
广场——东方红广场
该广场位于岳麓山脚下,起到了集散人流,车流的作用,同时毛主席塑像位于此处,更给该广场增添了一种庄严的,神圣的气氛。
存在问题:人车混流,亦容易造成交通事故。
书院——岳麓书院
岳麓书院位于湖南省长沙市湘江西岸的国家5A级风景名胜岳麓山风景区,为中国古代著名四大书院之一,其主要功能为:讲学,祭祀,藏书。
楼阁——爱晚亭
位于湖南省岳麓山下清风峡中,亭形为重檐八柱,琉璃碧瓦,亭角飞翘,自远处观之似凌空欲飞状。内为丹漆园柱,外檐四石柱为花岗岩,亭中彩绘藻井,东西两面亭棂悬以红底鎏金,“爱晚亭”是由当时的湖南大学校长李达专函请毛泽东所书手迹而制。
翊武亭
原名为半山亭,位于岳麓山半山腰。
翊武亭1981年重建,殿堂式四方亭,彩檐高翘,古朴雅致。乃一座六方形凉亭,是游人上山常驻足憩息之所。从南岳庙后门沿登山公路穿过忠烈祠,便是翊武亭,由于它位于南岳区和祝融峰的中间,上下各为十里。
自卑亭
位于长沙岳麓书院大门前200米、东方红广场东北角的绿荫丛中。前面是碧波滚滚,浩瀚北去的湘江,后面是岿然屹立、满目葱绿的岳麓山。登高必自卑。
印心石屋
位于白鹤泉西南、登临云麓峰石径的右侧,又名“御书亭”,今亭废石刻仍存,系山墙上嵌的一巨幅汉白玉石匾,传说一对夫妻的道人就是在这里静心修道的,一个天然的石屋,最简单的生活,里面磨练的是心道„„在那里站一会心都会安静下来。返璞归真,敦厚实在。
仰云亭
即北伐烈士亭,在长沙岳麓山上。北伐烈士亭就是为了纪念这一段历史和那些死难的英烈而建造的。
墓(群)——归葬地
岳麓山现存53座辛亥革命烈士墓
现存的烈士墓大致保存得比较完整
蒋翊武墓
位于湖南省长沙市岳麓山半山亭上方、麓山寺正门下约20米处。
蒋翊武是近代中国杰出的民主革命家,从拒绝参加科举的朴素简单的反满思想,到完全接受孙中山的三民主义而率团体加入同盟会,始终坚持“以推翻满清建立民国为宗旨,奉孙中山三民主义相号召”,忠实执行同盟会“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建立民国,平均地权”的纲领。陈天华和姚宏业墓
位于湖南省长沙市岳麓区岳麓山麓山寺左后方的山腰,为一座民国时期长沙地区具有特色的分冢共莹的石棺式名人墓葬。
这墓属“分冢合葬墓,各有自己的墓冢,但又共处一茔”。这表明,虽然两个墓主没有血缘关系,却有着相同的人生经历,相同的人生落幕。都是为了唤醒国民的觉悟而自杀。
黄兴墓
处在岳麓山云麓峰以北的小月亮坪悠悠的意境中,矗立着由乳白色岩石琢成的塔形碑柱,气势雄伟,如一把锋利的长剑直指云霄。他的那句“驱除鞑虏,恢复中华”让我们记住了他。
蔡锷墓
位于长沙市白鹤泉左后方的山上,1917年4月12日自日本归葬于此。
一个儒雅,劲气内敛,高洁自守,捐生纾难,而又非常强势的男人的一生。
(六)对于建筑与设施的建议:
在墓园区和纪念去建设各种极具历史意义和文化内涵的塑像、广场、浮雕、小品建筑等以其独特的建筑形象、空间格局为载体,传递出独特的文化气息。
风景名胜区不是开发区,不能有功利色彩,也不能以盈利为目的。所以保持岳麓山的自然。 定期检修景区建筑与设施。
(七)总结
通过此次调查,对岳麓山的部分旅游资源有所了解。从调查中,我们了解到岳麓山的旅游资源丰富,种类多;岳麓山环境总体上是好的。但不可忽略的是,山上的环境确实存在一些问题。如人工建筑造成的破坏问题、山上泉水水质问题等,这些问题的存在威胁着岳麓山的可持续发展,也给我们敲响了保护岳麓山环境的警钟。
保护环境,人人有责!除了政府采取的措施外,游客们应自觉地维护环境,生活在山脚下的人们更是积极投身于保护岳麓山环境的各种活动中。
从而,有效解决岳麓山现存的环境问题。我们将会看见一座山清水秀,鸟语花香,风景独好的千古名山。
(八)参考文献: [1]
喻学才,旅游资源学,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1999.[2]
http://baike.baidu.com/view/3877840.htm百度文库 [3]
中国青年报
岳麓山建仿古建筑事件 [4]
http://wenku.baidu.com/view/dc31738283d049649b665822.html
岳麓山旅游资源规划 中南林科大
[5]
http://www.xiexiebang.com/question/11627b950f373376 [10]
http://www.xiexiebang.com/news
新华网湖南频道 2001-11-23
第四篇:某县旅游资源开发与保护问题调研报告
为切实做到旅游资源的“合理开发,有效保护,永续利用”,推动我市旅游产业发展。近期笔者随市政协专题调研组对全市旅游资源的开发与保护情况进行了专题调研,现将有关情况记录于后:
一、旅游资源开发保护初见成效
近年来,我市各级党政以“创建全国优秀旅游城市”为契机,上下齐心,艰苦创业,全市旅游资源开发利用取得较好成效。全市主要景区景点旅游公路已基本建成,移动电话网络基本实现了无缝覆盖,水、电、程控直拔电话、闭路电视等基础设施亦基本具备,旅游景点景区建设初见成效,城市旅游功能日趋完善。在开发的同时,我市各级党委、政府对旅游资源的保护也提上了议事日程,有的成立了景区(点)管理委员会,建立了专门机构,落实了专(兼)职工作人员,并投入了一定的资金,使文物古迹得以修复和利用。2001年共接待游客123万人次,旅游总收入达3.27亿元人民币,2002年共接待游客156万人次,旅游总收入达到5.1亿元人民币,2003年1-9月共接待游客200.19万人次,旅游总收入达到6.68亿元人民币,仅十一黄金周游客量就达15.82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2367.1万元人民币。**属旅游温冷地区,景区景点开发建设起步较晚,虽有后发优势,也还存在以下薄弱环节:一是宣传促销力度不够。我市旅游资源对外宣传渠道不宽,缺乏力度和强大的气势及较高的宣传层面。二是保护力度不大。有的地方景区(点)保护区域来进行明确界定,开发控制不严,部分优秀资源经多年改造,与传统风貌茫然无存。三是开发进展较慢。表现为基础设施建设进展缓慢、部分景(区)点接待设施尚有待完善。
二、旅游资源开发与保护的对策及建议
(一)加大宣传力度,提升旅游形象。一是在中国著名旅游网上精心制作网页,及时通过互联网将**旅游信息传向世界各地。二是在省以上主要媒体特别是在旅游电视、报纸上进行滚动式轰炸宣传,形成强烈的视听冲击,拓展并巩固外界对**旅游的注意力。三是策划组织在**开展富有创意的节庆活动,全力以赴搞好“中国百姓生活游”主题活动四川启动仪式,并辅之以如思源文化节、华蓥山庙会、嘉陵江龙舟旅游文化节、岳池农家文化节、邻水脐橙文化节,以节造势,扩大**对外影响和知名度。四是加强与主要客源地的互动,采取多种形式到重庆、北京、上海、深圳及港澳等地宣传促销。五是积极参加全国、全省的旅游交易活动。六是积极申报思源广场“实事求实”宝鼎吉尼斯世界纪录,以丰富**人文标志。七是征集确定**旅游形象标志,在入境处、主要景区及城区游客集散地凸显出来,给游客以深刻的烙印,同时继续办好本地媒体的专题节(栏)目,强化对内宣传,增强市民的旅游服务意识,营造旅游良好环境。
(二)加大保护力度,在保护的前提下搞好开发。----搞好旅游规划。要督促各地尽快完成旅游总体规划和景区(点)的修建性详规、控制性详规,旅游规划区内的建设项目必须严格遵循规划,决不允许违背规划乱建设和低水平重复建设,浪费资源现象发生。----强化资源保护。要对“三窑三场”进行彻底整治,消除景区内及进入景区沿途的视觉污染;坚决打击滥砍乱伐、乱挖乱建的行为,使有限的旅游资源得到有效的保护。-----搞好生态建设。要将水保、退耕还林、天保等国家扶持的项目向旅游区倾斜,并恢复以规划景区红线内的生态植被。应控制景区游人数量,杜绝违背生态学原则的建设和行为,确保生态平衡。----维护文物安全。文物、文化遗产要遵循“保护、开发、利用、效益”的原则,必须是在保护的前提下开发利用,特别是古建筑,决不能随意拆迁、改造,开发也必须是恢复性开发,以加大对文物、文化遗产的研究、保护力度,确保文物安全。
第五篇:某县旅游资源开发与保护问题调研报告
为切实做到旅游资源的“合理开发,有效保护,永续利用”,推动我市旅游产业发展。近期笔者随市政协专题调研组对全市旅游资源的开发与保护情况进行了专题调研,现将有关情况记录于后:[xiexiebang.com文章-http://www.xiexiebang.com 找范文,到xiexiebang.com]
一、旅游资源开发保护初见成效
近年来,我市各级党政以“创建全国优秀旅游城市”为契机,上下齐心,艰苦创业,全市旅游资源开发利用取得较好成效。全市主要景区景点旅游公路已基本建成,移动电话网络基本实现了无缝覆盖,水、电、程控直拔电话、闭路电视等基础设施亦基本具备,旅游景点景区建设初见成效,城市旅游功能日趋完善。在开发的同时,我市各级党委、政府对旅游资源的保护也提上了议事日程,有的成立了景区(点)管理委员会,建立了专门机构,落实了专(兼)职工作人员,并投入了一定的资金,使文物古迹得以修复和利用。2001年共接待游客123万人次,旅游总收入达3.27亿元人民币,2002年共接待游客156万人次,旅游总收入达到5.1亿元人民币,2003年1-9月共接待游客200.19万人次,旅游总收入达到6.68亿元人民币,仅十一黄金周游客量就达15.82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2367.1万元人民币。
**属旅游温冷地区,景区景点开发建设起步较晚,虽有后发优势,也还存在以下薄弱环节:一是宣传促销力度不够。我市旅游资源对外宣传渠道不宽,缺乏力度和强大的气势及较高的宣传层面。二是保护力度不大。有的地方景区(点)保护区域来进行明确界定,开发控制不严,部分优秀资源经多年改造,与传统风貌茫然无存。三是开发进展较慢。表现为基础设施建设进展缓慢、部分景(区)点接待设施尚有待完善。
二、旅游资源开发与保护的对策及建议
(一)加大宣传力度,提升旅游形象。
一是在中国著名旅游网上精心制作网页,及时通过互联网将**旅游信息传向世界各地。二是在省以上主要媒体特别是在旅游电视、报纸上进行滚动式轰炸宣传,形成强烈的视听冲击,拓展并巩固外界对**旅游的注意力。三是策划组织在**开展富有创意的节庆活动,全力以赴搞好“中国百姓生活游”主题活动四川启动仪式,并辅之以如思源文化节、华蓥山庙会、嘉陵江龙舟旅游文化节、岳池农家文化节、邻水脐橙文化节,以节造势,扩大**对外影响和知名度。四是加强与主要客源地的互动,采取多种形式到重庆、北京、上海、深圳及港澳等地宣传促销。五是积极参加全国、全省的旅游交易活动。六是积极申报思源广场“实事求实”宝鼎吉尼斯世界纪录,以丰富**人文标志。七是征集确定**旅游形象标志,在入境处、主要景区及城区游客集散地凸显出来,给游客以深刻的烙印,同时继续办好本地媒体的专题节(栏)目,强化对内宣传,增强市民的旅游服务意识,营造旅游良好环境。
(二)加大保护力度,在保护的前提下搞好开发。
----搞好旅游规划。要督促各地尽快完成旅游总体规划和景区(点)的修建性详规、控制性详规,旅游规划区内的建设项目必须严格遵循规划,决不允许违背规划乱建设和低水平重复建设,浪费资源现象发生。
----强化资源保护。要对“三窑三场”进行彻底整治,消除景区内及进入景区沿途的视觉污染;坚决打击滥砍乱伐、乱挖乱建的行为,使有限的旅游资源得到有效的保护。
-----搞好生态建设。要将水保、退耕还林、天保等国家扶持的项目向旅游区倾斜,并恢复以规划景区红线内的生态植被。应控制景区游人数量,杜绝违背生态学原则的建设和行为,确保生态平衡。
----维护文物安全。文物、文化遗产要遵循“保护、开发、利用、效益”的原则,必须是在保护的前提下开发利用,特别是古建筑,决不能随意拆迁、改造,开发也必须是恢复性开发,以加大对文物、文化遗产的研究、保护力度,确保文物安全。
(三)加大开发力度,充分发挥资源效益。
----着力夯实基础设施。硬化或油化通往主要景区景点的公路,开通旅游专线客运。同时,要继续完善主要景区景点的水、电、通讯、闭路电视、因特网等基础设施建设。
---突出建好旅游目的地。除打造好城市这个游客集散地外,以邓小平故居保护区为龙头、以华蓥山为重点、以独特文化为内涵的旅游景区景点的建设必须争分夺秒加快速度,确保“小平故里行”、“华蓥山上游”旅游线路各节点目的地的建成。
----配套完善推出的旅游线路各个环节上的餐饮、住宿、购物、厕所、医疗、邮政等相关设施。
----研制开发具有**地方特色、文化内涵、市场前景的旅游商品,特别是邓小平同志百周年诞辰系列纪念品。
(四)必须强化落实保障措施。
----加强组织领导。市、县两级要进一步加大对旅游业发展工作的领导力度,强化职能,加强协调,真正形成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旅游部门全力抓,成员单位配合抓的良好格局。市级有关部门要积极主动协作配合,打破行业、部门界限,共谋旅游业的发展。尽快健全市、县、景区旅游管理工作机构,保证有人办事,有能人办事,有条件办事。
----扩大对外开放。力保正式签约旅游项目的商家加快项目的建设速度,如期竣工运营;力促达成意向协议的商家达成正式开发协议,尽快开工建设;力备一
批市场前景好、建设基础条件具备的包括旅游商品开发、旅游服务设施在内的旅游项目,积极参加招商洽谈会,力求取得实效。
----加大导向投入。要研究制定并落实支持旅游业发展的投资、贷款等财政、金融政策和旅游企业发展优惠政策以及相关部门支持旅游业发展的政策。市、县两级财政都要将旅游发展专项资金打入预算盘子,使旅游规划、公益性旅游基础设施、旅游宣传促销及旅游人才培养有相应的经费保障。
-----争取国省支持。要通过实实在在的工作成效和灵活多样的公关活动,打好“邓小平故里”牌,争取成为国家生态旅游示范区、工农业旅游示范点,列为西部地区重点旅游线路重要节点,争取旅游国债支持,从而为**旅游业的腾飞和可持续发展提供强大的外部动力。
----加强行业管理。要积极推进行业标准化建设,规范各个环节的旅游服务。认真开展旅游市场秩序的规范整顿工作,净化**旅游市场。依法治理,严肃查处违规违章的人和事,确保游客的合法权益,把**建成旅游安全与服务最佳目的地。
-----提高服务水平。应开放旅游企业市场,降低准入门槛,积极吸引市外、省外有实力的知名旅游企业到**经营,优化**旅游企业结构。应在严格执行国家行业标准的同时,探索规范化管理的新路子,提高管理水平和服务质量。要通过自学、委培、培训、引进、在本地大、中专包括职业高中设立旅游专业等方式迅速提高从业人员素质,造就更多的优秀旅游人才。
----逗硬考核奖惩。对旅游业发展实行单项目标管理,进入年底综合目标考核,对完成目标任务好的单位及责任人进行奖励,对未完成目标任务的单位及责任人进行处罚,取消评先评优资格,并作为综合评价市级机关和各区(市、县)领导班子及成员的重要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