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开展行业性工资集体协商工作初探
开展区域性工资集体协商工作初探
工资集体协商是指工会或经民主选举产生的职工代表与企业代表依法就企业内部工资分配制度、工资分配形式、工资收入水平等事项进行平等协商,在协商一致的基础上签订工资协议的行为。工资分配是职工经济权益的基本内容之一,是职工关心的热点问题,也是平等协商、签订集体合同的核心内容。开展工资集体协商,对于我国企业转变工资决定机制,建立现代企业分配制度,形成企业工资分配正常增长机制,保障劳动双方合法权益,调动职工的积极性,增强企业凝聚力,促进企业劳动关系和谐稳定,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今年以来,我县总工会按照两个“两个普遍”的总体要求,切实以维护职工合法权益为目标,积极探索工作方法,着力启动我县区域性行业性工资集体协商工作,对切实保障职工合法权益,促进企业健康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
一、开展区域性工资集体协商的主要做法
中小企业量大面广,工会工作基础相对薄弱,为加强统筹,整体推进工作,我们以职工最关心的工资收入为突破口,探索区域性工资集体协商工作。我们通过调查研究,认真分析我县中小企业行业、地域等特点,对全县7个镇、两个办事处的中小企业、劳动密集型企业进行深入细致的调研,以 镇办事处为区域性工资集体协商工作的试点、以 镇渔具
行业为行业性工资集体协商工作的试点,采取以点带面、纵横交错的方式探索开展工资集体协商工作,为企业和职工搭建起平等协商工作平台,促进了企业的发展和职工队伍的稳定。
一是认真调研,细致谋划,努力提高平等协商工作统筹。首先深入开展调研,搞好调查摸底工作。县总工会组织工作人员深入企业开展调研,通过与企业部分职工座谈,与企业行政讨论,初步掌握了我县职工工资、思想动态等相关情况,重点掌握企业规模、产品结构、职工队伍状况及劳动关系矛盾。为开展工资集体协商工作提供了依据。其次突出重点,规范制度,努力推进平等协商工作开展。把协商重点放在工资支付标准和形式,企业职工福利、劳动卫生保护、休息休假、职工培训、社会保险、医疗保障、奖惩激励等内容上。同时根据企业经营良好、经营一般、经营暂时困难、经营极为困难等情况,协商确定职工工资正常增减、按时足额发放工资、不减员不减岗等条款。
二是加强领导,完善措施,全力推进工资集体协商工作。工资集体协商工作能否取得成效,关键在于领导是否高度重视、运行机制是否完善、推进措施是否得力。县总工会以 会发(2011)2号文件制定下发了《关于在全县开展工资集体协商推进月活动的实施方案》,进行了全面部署,并狠抓落实。成立了 县职工法律顾问团,聘任16名同志
为工会工资集体协商指导员,并对工资集体协商指导员进行了2期培训;确定了30家企业为工资集体协商工作示范单位,通过分类指导、抓点带面,推动了工资集体协商工作全面开展。
三是积极争取多方支持。县总工会拟定了《 县总工会2011年开展工资集体协商工作实施方案》,向县委、县政府分管领导做了汇报,争取县委、县政府政府的重视和支持,争取党政下发相关文件,推动这项工作的开展。开展工资集体协商工作受到县领导的高度重视,与我县开展的“千百十”为民主题实践活动紧密结合,把开展工资集体协商工作作为“千百十”为民主题实践活动的一项具体内容写入县委文件,并在年底进行考核。
四是全面发动,广泛宣传,企职双方对工资集体协商达成共识。我们充分利用各种宣传形式,营造良好的工作氛围。首先在县政府信息网、工作上,及时报道关于工资集体协商的有关内容,扩大群众知情范围,有效地提高了工资集体协商的社会知晓率。其次县总工会、县司法局、县律师事务所联合开展的“走进厂矿、走近职工”法律服务日活动。活动采取设立法律咨询点、举办法制讲座专题报告会、以案说法、交流研讨、律师与企业职工面对面座谈等形式,以“走近职工,化解矛盾,促进企业劳动关系和谐稳定”为主题,以有利于维护企业和谐稳定,有利于维护企业职工合法权益
为主,向企业经营者和广大职工宣传劳动法律法规政策,提高企业经营者依法办事的意识和落实职工各项权利的自觉性,增强职工维护自身合法权利的意识和能力。
五是为进一步推动全县工资集体协商工作深入开展,县总工会在油区工委系统召开全县工资集体协商工作现场会,各镇(街道)、各系统工会主席、工资集体协商指导员参加了会议。热电公司介绍了他们开展工资集体协商工作的做法、经验和取得的成效。充分发挥工会组织的特点和优势,更好的推动全县建会企业依法、有效开展工资集体协商,让企业与职工相互依靠,共同发展,互利共赢。
六是开展工资集体协商集中推进月活动。加强区域(行业)性工资集体协商。以非公有制中小企业、劳动密集型企业相对集中的地区和行业为重点,大力开展区域(行业)性工资集体协商。通过开展活动,企业单独签订合同31份、区域性集体合同3份覆盖企业63个、行业性合同1份覆盖企业5个,增加了工资集体协商的覆盖面。
二、开展区域性工资集体协商的几点体会和初步成效 要开展好工资集体协商工作,一是必须积极争取党政的重视与支持。区域性工资集体协商工作涉及面广、政策性强,必须积极争取党委政府的重视,把该项工作纳入党委政府加强社会管理建设的重要内容,纳入法制化建设轨道。二是必须培养一支懂业务、会协商的骨干队伍。对工会干部不但要
加强日常培训,还要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等多种途径方式,加强对工会干部专题辅导,提高工会干部的实践协商能力和化解矛盾纠纷水平。三是必须做到协商内容细致易操作。在开展协商中要根据区域内各企业的特点,立足共性,从解决突出问题入手,力求协商内容看得见、摸得着、可操作,能体现不同企业、不同行业的实际。
开展区域性工资集体协商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主要体现在:一是保障了职工合法权益。通过区域性平台开展协商,改变了过去由企业单方说了算的现象。区域内中小企业工资支付标准和支付形式有了统一的协议范本,有力保障了职工的合法权益。二是提高了工资集体协商工作建制率。区域性工资集体协商工作的开展,有效地扩大了工资集体协商覆盖面,提高了职工和企业对工会组织的信赖度,受到了劳资双方的欢迎,促进了工资集体协商工作在全县范围展开。三是改善了企业无序竞争状态。区域内各企业工资标准基本趋同,职工工资标准得到了宏观协调,职工因工资原因无序流动的局面得到基本控制。四是提高了企业和职工的民主意识。区域性集体协商既规范了企业管理,又疏通了职工权益诉求渠道,增强了企业和职工的凝聚力、亲和力,出现了广大职工融入企业、以企为家的良好氛围。
三、开展工资集体协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一是缺少法律保障。工资集体协商特别是行业性工资集体协商的相关法律尚未进入立法程序,工资集体协商能否顺利进行往往取决于企业行政的意愿。由于没有相应的法律责任,也不受有关部门的监督检查,从而使开展行业性工资集体协商工作困难重重。
二是企业行政对开展工资集体协商工作的认识不到位,积极性不高。有时工会多次要求见面协调,总是以各种理由避而不谈。有些企业行政虽然勉强同意与工会开展工资集体协商,但是也仅仅是留于表面,趋于形式,总见安排,不见结果。
三是协商主体双方明显不平衡。在法律上,工会代表职工与经营者协商是平等的两个主体,但在实际操作中,工会的法律地位与实际地位的差距却很大。在劳动关系双方地位上存在着雇佣与被雇佣的关系,工会主席作为职工方的首席代表,不可避免地要受制于企业;因此,工资集体协商的工会方代表往往不敢理直气壮地维护职工的合法权益,与经营方对等的局面远未形成。在工会干部兼职的情况下,这个问题更加突出。
四是职工对工资集体协商的自觉意识较弱。
四、推进行业工资集体协商工作的对策与建议
虽然工资集体协商工作遇到一些困难,但由于工资分配关系到广大职工的切身利益,仍是当前职工最为关注的问题
之一。在建设和谐社会的过程中,特别是工资分配行为市场化、契约化特征充分显现的情况下,不管你愿不愿意,工资集体协商和集体合同终将是要走向前台的。为此建议:
一是必须把建立工资集体协商制度作为保障劳动者合法权益、建立稳定和谐的劳动关系的重要措施。要推进工资集体协商工作,企业是主体、职工是根本、工会是代表、政府是主导,因此,政府必须关注工资集体协商问题,并发挥积极作用。
二是加大立法力度,进一步明确权利保障,责任追究等问题,使工资集体协商制度有法可依。
三是要有一定的机构和制度实施行业工资集体协商和集体合同的管理和监督,保证集体协商公开、公正、合理,同时能够及时处理协商和履行合同中产生的争议,确保工资集体协商制度取得实效。
四是要对工会干部和企业行政领导工资集体协商工作的专题培训,特别要使企业行政领导转变思维,开拓思路。
五是各级工会要积极创造条件,逐步建立起工资集体协调指导员队伍,帮助、指导和参与基层工会依法开展工资集体协商工作。
六是继续加大宣传力度,提高职工自身维权意识,调动职工参与工资集体协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第二篇:行业性工资集体协商工作指导意见
中华全国总工会发布
行业性工资集体协商工作指导意见
2009年07月22日
中华全国总工会近日公布了《关于积极开展行业性工资集体协商工作的指导意见》,要求各地工会大力开展行业性工资集体协商,根据行业和企业实际,从职工工资分配方面迫切需要解决的突出问题入手,重点协商行业最低工资标准、工资调整幅度、劳动定额和工资支付办法等。意见全文如下:
总工发[2009]31号
中华全国总工会关于积极开展 行业性工资集体协商工作的指导意见
(2009年7月9日)
为推动行业工资集体协商工作,加强维权机制建设,推动建立和谐稳定的劳动关系,现就工会进一步开展行业性工资集体协商工作提出如下意见。
一、充分认识开展行业性工资集体协商工作的重要意义
行业性工资集体协商,是指在同行业企业相对集中的区域,由行业工会组织代表职工与同级企业代表或企业代表组织,就行业内企业职工工资水平、劳动定额标准、最低工资标准等事项,开展集体协商、签订行业工资专项集体合同的行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对在县级以下区域推行区域性行业性集体协商,签订区域性行业性集体合同作出了规定,为开展区域性行业性工资集体协商提供了法律依据。
推进行业集体协商,建立行业性工资集体协商制度,是我国平等协商、集体合同制度的一种重要形式,适应了我国非公有制中小企业快速发展和劳动关系深刻变化的需要,是加快建立行业内劳动关系协调机制、实现工会主动依法科学维权的重要手段,也是扩大工资集体协商覆盖面、增强工资集体合同实效性的重要举措。开展行业性工资集体协商工作,有利于推动建立企业职工工资共决机制、正常增长机制和支付保障机制,构建职工对工资分配的民主参与和监督机制;有利于完善劳动用工管理,促进建立统一、规范、有序的劳动力市场,为企业持续健康发展创造良好环境,促进建立规范有序、公正合理、互利共赢、和谐稳定的社会主义新型劳动关系。各级工会要充分认识开展行业性工资集体协商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进一步增强推动建立行业性工资集体协商机制的责任感和自觉性,扩大工资集体协商覆盖面,增强实效性,使行业性工资集体协商在维护职工权益、促进劳动关系和谐方面发挥更大作用。
二、抓紧建立和完善行业性工资集体协商机制
开展行业性工资集体协商,要着眼于机制的建立和完善,根据行业和企业实际,从职工工资分配方面迫切需要解决的突出问题入手,先易后难,循序渐进,注重实效,逐步提高。
1、把握协商范围。同一行业的企业,特别是同行业非公有制中小企业、劳动密集型企业相对集中的地区,是开展行业性工资集体协商工作的重点。行业性工资集体协商依法在县级以下区域内的乡镇、街道、社区和工业园区开展。有条件的地方也可以从实际出发,探索在县(区)及以上开展行业性工资集体协商工作。
2、明确协商主体。开展行业性工资集体协商,可根据实际确定协商主体:由行业工会(或工会联合会,下同)与行业内企业代表组织进行协商;由行业工会与行业内企业方推荐产生的代表进行协商;由行业工会与行业所属各企业行政进行协商;未组建行业工会的,可由行业所在区域的工会代行行业工会的职能,与企业代表组织进行协商。
3、选好协商代表。行业性工资集体协商代表要按照《集体合同规定》所规定的程序产生。职工方协商代表由行业工会选派,职工方首席协商代表一般由行业工会主席担任。未组建行业工会的,职工方协商代表由行业所在区域工会选派,职工方首席协商代表可由行业所在区域相应一级的工会主席担任,也可由上级工会选派或在上级工会指导下从本行业内企业工会主席中民主推举产生。
4、突出协商重点。行业性工资集体协商的重点是:行业最低工资标准、工资调整幅度、劳动定额和工资支付办法等。当前,应重点围绕劳动定额、工时工价标准进行协商,逐步建立和完善劳动定额标准的协商共决机制。劳动定额和工时工价标准的确定,必须符合国家和地方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以“在法定工作时间内、正常劳动条件下、90%以上职工能够完成”为原则,做到科学合理。随着先进技术的应用和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双方应通过集体协商及时修订劳动定额和工时工价标准。行业内各企业工会,还可以根据本企业实际,通过平等协商,就劳动定额、工时工价标准或工资标准等相关问题与企业行政签订补充协议。
5、规范协商程序。开展行业性工资集体协商,要严格履行协商程序,充分表达行业职工的意愿要求,协议内容应得到双方的一致认可。一般应按照以下程序进行:
(1)以书面形式向企业方提出协商要约或回复企业方提出的协商要约。
(2)做好协商前的各项准备工作,特别是熟悉掌握相关法律、法规、政策规定,收集了解相关资料、信息及企业和职工意见,确定行业性工资集体协商议题。
(3)进行行业性工资集体协商,在双方协商一致的基础上形成行业工资集体合同(草案)。
(4)建立了行业职工代表大会的地方,行业工资集体合同(草案)应该提交行业职工代表大会讨论通过。
在行业工资集体合同框架下,企业结合自身实际开展二次工资集体协商的,其确定的劳动报酬标准不应低于行业工资集体合同规定的标准,具体做法应参照《工资集体协商试行办法》等有关规定进行。
(5)行业工资集体合同签订后10日内,工会应当协助企业方将行业工资集体合同文本一式三份及说明,报送当地劳动行政部门审查。劳动行政部门审查同意后,行业工资集体合同即行生效。双方协商代表应将已经生效的行业工资集体合同以适当形式及时向行业内企业和全体职工公布。
(6)行业工资集体协商未达成一致意见或出现事先未预料的问题时,经双方同意中止协商的,工会应积极作好向职工说明情况和下次协商的相关准备工作。
行业性工资集体协商一般每年进行一次。工会可在原行业工资集体合同期满前3个月内,向企业方书面提出重新签订或续订的要求,并发出协商要约。
6、及时调处争议。对在行业性工资集体协商过程中发生的争议,应当尽量协商解决。不能协商解决的,工会应当以书面形式,向辖区内劳动行政部门提出协调处理申请。在履行行业工资集体合同中发生争议且双方不能协商解决时,工会应及时向上级工会报告,并向当地劳动争议调解组织或劳动争议仲裁机构申请调处。对仲裁裁决不服时,工会可依法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在劳动争议发生、调解、仲裁和依法裁决期间,工会应教育引导职工树立依法有序解决争议的意识,避免采取过激行为。
三、大力推动行业性工资集体协商工作的开展
县级以上各级工会,要积极争取党委、政府和协调劳动关系三方的重视和支持。积极推动相关立法和政策的制定,争取人大、政协加强对行业工资集体合同履约情况执法检查和监督;着力推动各级政府主导工资集体协商工作,协助政府强化对企业工资分配的宏观调控,建立健全以最低工资制度、工资指导线制度、劳动力市场工资指导价位和人工成本信息发布制度为主要内容的工资调控体系;依托协调劳动关系三方,加强对行业工资集体合同履约情况的监督检查,及时总结经验,宣传行业性工资集体协商的积极作用,为开展行业性工资集体协商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和环境。
加强行业工会组织建设,为加强行业性工资集体协商工作提供组织保障。进一步健全和完善行业职代会制度,为推动行业性工资集体协商搭建民主管理平台;各级产业工会要加强对本产业、行业所属企业开展行业性工资集体协商工作的调查研究,在制定行业工资指导线、劳动力市场工资指导价位、劳动定额标准等方面加强指导服务。
各级工会领导机关要加强对行业性工资集体协商工作的总结和指导服务。注重发挥劳动工资问题专家学者的作用,为工会开展行业性工资集体协商提供专业技术支持;大力加强集体协商指导员队伍建设,充分发挥集体协商指导员在行业性工资集体协商工作中的作用;加强职工协商代表的培训,为推动建立行业性工资集体协商制度提供咨询服务。
各地工会还应从实际出发,参照本指导意见精神,推动建立区域性工资集体协商制度
第三篇:区域性(行业性)工资集体协商协议书概要
五华区区域性(行业性)工资集体协商协议书
为保障五华区区域管辖范围内劳动关系双方的合法权益,促进劳动关系的和谐稳定,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集体合同规定》、《云南省集体合同条例》、《工资集体协商试行办法》等国家省有关法律、法规和规章的规定,经(本区域内企业主管部门)和(区域工会方)平等协商,签订本工资协议。
一、协议期限:自 年 月 日起 年 月 日止。
二、本区域内企业建立以定额工价为主的基本工资制度,本区域内职工工资不得低于昆明市人民政府公布的标准,结合本地,即不得低于(包括小时工资标准)680元/月的 标准。
三、本区域内企业遵循以按劳分配为主体的分配原则,实行同工同酬。在确定工资水平和岗位工资标准时,应根据企业经济效益和利税指标,参照劳动力市场工资指导价位、本企业的上一年工资水平等因素,综合考虑岗位、技能因素,以及资本、技术管理要素,合理确定企业工资水平和岗位工资差距。
四、根据本区域内实际及企业生产经营特点,奖金、津(补)贴的发放办法和发放水平由企业考核确定,职工参与民主审定。审定后的奖金、津贴水平总金额和发放时间应当向职工公布。
五、职工平均工资水平应根据政府公布的工资指导线、劳动力市场工资指导价位、本地区城镇居民的消费价格指数、本企业劳动生产率和经济效益等因素确定。
六、本区域内企业必须以货币形式按月足额发放职工工资。如遇节假日或休息日则提前在最近的工作日支付。企业在支付工资时应向职工提供一份其个人的工资清单,并由职工本人和所在单位签字(盖章)。
七、本区域内企业要加强劳动定额和计件单价的核算管理工作,通过协商合理确定法定工作时间内的劳动定额和计件单价标准。
八、本区域内企业需要安排职工加班加点时,应与职工和工会协商,并按《劳动法》规定支付加班加点工资。计发加班加点工资的基数按照国家、省的有关规定确定。
九、在出现下列情况之一时,可以变更或终止工资协议:
1、订立本协议的环境和条件发生重大变化,致使工资协议无法履行;
2、本协议所依据的政策法规发生了较大变化;
3、本区域内企业因破产、兼并、解散、分立、歇业、转制、撤消、拍卖而发生重大变动或者生产经营状况发生重大变化致使协议无法履行的;
4、因不可抗力致使协议不能履行的;
5、法律、法规规定可以变更或者解除的;
6、协议期满或者双方约定的解除、终止条件出现时即行终止。
十、工资协议变更的程序:
1、一方提出建议,向对方说明需要变更的工资协议条款、变更的理由与条件;
2、在工资协议期限内,签订工资协议的一方就工资协议的执行情况和变更提出商谈时,另一方应给予答复并在7日内双方进行协商。经协商一致后,由企业在7日内将变更修改后的工资协议及变更工资协议的说明书提交给劳动保障行政部门审查。
新工资协议成立,原工资协议即行终止。
十一、本协议在履行中发生争议,按集体合同争议处理程序进行。
十二、本协议未尽事项,按《集体合同规定》的有关规定执行。
十三、本协议条款如与国家、省今后下达的规定相抵触时,以国家、省新规定为准。
十四、本协议一式四份,报五华区人事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区总工会各一份;区域企业和区域工会各执一份。
区域企业: 区域性(总)工会:(附后)(盖章)首席代表(签字): 年 月 日 年 月 日 XXX 集体合同 单位名称(盖章): 经济类型: 单位地址: 邮政编码: 职工人数: 甲方
乙方 单位首席代表: 职工首席代表: 姓名:姓名: 职务: 职务: 联系电话:
联系电话: 代表人数:
代表人数:
第四篇:关于区域性、行业性工资集体协商的思考
关于区域性、行业性工资集体协商的思考
——东高地街道总工会
刘利华
区域性、行业性工资集体协商,是指区域(行业)内工会组织代表职工与同级企业代表或企业代表组织,就区域(行业)内企业职工工资水平、劳动定额标准、最低工资标准等事项,开展集体协商,签订工资专项集体合同的行为。2011年,全国总工会出台《中华全国总工会2011—2013年深入推进工资集体协商工作规划》,计划用3年时间全面推进企业建立工资集体协商制度,并强调将着重抓好区域性、行业性工资集体协商,特别是要在产业集群、中小企业、劳动密集型企业相对集中的地区和行业,重点推行区域性、行业性工资集体协商,着力解决一线职工劳动报酬偏低的问题,促进劳动关系和谐发展。北京市总工会在制订的《北京市工会深入推进工资集体协商三年行动计划(2011—2013年)》中也强调,在中小型企业、劳动密集型企业比较集中的街道、乡镇、社区、楼宇、村镇和工业园区积极开展区域工资集体协商;在同行业特别是餐饮服务、家政、零售、加工制造等行业企业相对集中的区域内,重点开展行业工资集体协商。由此可见,区域性、行业性工资集体协商代表着我国工资集体协商的发展方向,是深化工资集体协商工作,推动工资集体协商在更高的层次、更大的范围实现突破性进展的必然选择。
为贯彻落实好全总及市总有关文件精神,东高地街道总工会本着对企业、对职工负责的高度自觉性,针对不同的实际情况,采取先建制、后规范、再深入的工作思路,遵循 “区域协商谈底线,企业协商谈增长”的协商模式,积极开展工资集体协商工作并取得了明显成效。为了全面掌握目前我街道工资集体协商工作的实际情况,推动工资集体协商工作的进一步深入开展,我街道总工会对辖区工资集体协商工作展开了调研,通过听取工作汇报、查阅有关文件资料和实地考察等方法,对辖区内工资集体协商工作开展的实际情况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和掌握。
一、我街道开展工资集体协商工作的基本情况
东高地街道属于典型的单位型街道,下辖10个社区。自2010年开始在独立建会企业推行工资集体协商制度,在工作中始终把依法推动企业普遍开展工资集体协商摆上重要位置,集中力量扎实推进。2012年,结合我街道属于单位型街道,小微企业多而分散,管理机制不健全,人员流动性大,推进行业协商难度较大的实际,开始以10个社区联合工会为依托,重点推进区域性工资集体协商工作。截止目前,我街道共有建会非公企业165个,签订集体合同(含区域性集体合同)及工资集体协商专项协议共149份,覆盖职工2100人,同比分别增长6%和9%;其中,区域性工资集体协商建制覆盖企业137家,覆盖职工445人,分别增长了6%和16%。区域内最低工资标准由1420元增长到了1600元,涨幅达到13%,一线职工平均工资涨幅达到14%。
通过推进工资集体协商特别是区域性工资集体协商工作,有效地维护了辖区内职工的合法权益,职工工资水平与企业经济效益同步增长,促进了劳动关系的协调发展。具体表现在:一是稳定了劳动关系。推行区域性工资集体协商工作,增强了职工的主人翁责任感和归属感,保持了职工队伍的稳定,促进了劳动关系的和谐。实行工资协商制度的企业大量增加,职工收入普遍增加,并且随着工资集体协议不断规范和完善,许多企业确定了年增长机制,职工福利待遇也逐步提高,企业的劳动关系日趋和谐。二是促进了企业发展。区域性工资集体协商工作的推行,激发了职工劳动热情,调动了职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提高了劳动生产率,从而为企业带来了更大效益,促进了企业经济发展。三是提高了工会地位。开展集体合同和工资集体协商工作后,工会工作得到了广泛认可,工会的凝聚力增强了,工会组织的形象与地位得到了明显提升。
二、区域性、行业性工资集体协商中存在的问题
虽然我街道工会在工资集体协商工作中都取得了明显的成效,有力地维护了广大职工的合法权益,但通过实际调研和对其他街道工资集体协商工作有关情况的参观学习,发现在基层工会推进区域性、行业性工资集体协商工作中仍然存在不少困难和问题。
(一)对开展区域性、行业性工资集体协商的认识存在误区
我国现行法律法规虽然对在县级以下区域推行区域性、行业性集体协商,签订区域性、行业性集体合同作出了规定,为开展区域性、行业性工资集体协商提供了法律依据。但是,由于这项工作起步较晚,人们要认识和接纳它,还需要一个过程。当前,推行区域性、行业性工资集体协商工作最大的困难和阻力,在于缺乏对此项工作的正确认识。综合起来看,一是部分地方政府片面地认为推行区域性、行业性工资集体协商会影响投资环境,导致投资减少,影响GDP的增长,不利于地方经济发展。二是部分企业经营者心存疑虑,有的担心工资集体合同会过度保护职工利益,增加企业的用工成本,会影响企业效益;有的担心工资集体合同会束缚和削弱自己的权力;有的认为工资集体合同条款一旦不能完全落实,会引起职工的不满,给企业带来不必要的麻烦。三是部分职工对区域性、行业性工资集体协商的性质、内容还不够了解,认知度和认同感不高。在目前劳动力市场供大于求,就业困难的现状下,职工往往放弃合理的要求,使得区域性、行业性工资集体协商工作缺少群众基础。四是部分工会干部存在畏难思想,认为区域性、行业性工资集体协商专业性强,难度大,担心搞工资协商会得罪老板,谈得不理想还要得罪职工,出现怕协商或参与不力的局面。上述思想认识,给开展区域性、行业性工资集体协商工作带来较大的困难,这些认识的存在与下面宣传引导的力度不够,没有形成强有力的思想和舆论基础有着极大的关系。
(二)开展区域性、行业性工资集体协商协商的主体缺位
工资集体协商是劳资双方的行为,这种行为的发生需要劳资双方有合法的协商代表的存在。在区域性、行业性工资集体协商实践中,经常会遇到一方或双方协商代表缺位的问题。从工会组织建设看,乡镇、街道、社区的工会组织相对比较健全,而作为企业方代表的企业家协会、企业联合会、工商联、行业协会和商会等组织,尤其是企业联合会/企业家协会在县一级还有待完善,在街道、乡镇、社区往往没有对应的组织。由于企业方协商代表的缺位,工会一方往往找不到协商“对象”,影响了区域性、行业性工资集体协商制度的推行。在实践中,为了开展区域性、行业性工资集体协商,有的地方工会或行业工会组织将行业内的企业主召集起来与之签订工资集体合同,但是,当地方工会或行业工会组织与毫无组织资源的个别企业主签订工资集体合同时,它无法证明这种工资集体合同是平等协商的结果。有的地方采取了县级以上的企业代表组织指导行业内的企业经营者民主推选企业方的协商代表与职工方代表进行工资协商的方式,这种方式虽然可以保证区域性、行业性工资集体合同的签订,但由于没有一个固定的企业方代表组织,工资集体合同在履行过程中产生争议时,往往难以及时协商解决。
(三)区域性、行业性工资集体协商重点不突出、程序不规范 当前,区域性、行业性工资集体协商的质量不高,主要表现在协议内容单
一、雷同,协商程序随意、不规范等方面。从协议的内容上看,协议中的条款大多照搬照抄现有法律条文,缺乏具体的细化和量化标准,而反映企业和劳动者共同关心但法律又没有明确规定的问题的条款却很少,真正对劳动关系有协调力度的条款更少。如在工资标准方面,只写明职工工资不低于当地最低工资标准,或只是写明了职工工资随企业效益的增长而增长,但对于工资增长的幅度、奖金、补贴、计件单价、劳动定额标准等都没有写清楚。由于协议内容空泛,针对性不强,区域性、行业性工资集体合同,往往成为“摆设”;从协商的程序上看,区域性、行业性工资集体协商没有很好地与民主管理制度建设结合起来,区域性、行业性职代会没有同步建立,协议的确认缺少合法有效的载体。实践中,不少工会组织采取了变通的方法,一些上级工会往往拿着事先拟定好的协议范本,分别送达所覆盖的企业,指导企业按照相应的民主程序听取职工的意见和建议,分别得到认可后,再由企业方代表与行业工会或上级工会组织签字确认。这种方法虽然也履行了民主程序,但是延长了签订的时间,特别是各企业职工有不同的利益诉求时,增加了达成共识的难度。有的工会组织为了迅速推进区域性、行业性工资集体协商制度,实现签约数量要求,更是直接省略了征求职工意见和建议的环节,将起草好的协议文本,送交企业方代表签字。由于缺少民主程序,许多企业不愿意将协议内容向职工公布,即使公布了,由于内容虚的多,实的少,职工也觉得协议与他们没有什么关系,因而采取漠然处之的态度。
(四)区域性、行业性工资集体协商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
区域性、行业性工资集体协商不仅涉及工资分配制度、工资标准等工资方面的专业知识,同时还涉及到相关的法律法规和经济管理知识,政策性和专业性都非常强。这就要求协商双方必须充分掌握行业信息、具备相应的专业知识和较强的协商能力。从实际情况来看,劳资双方代表在协商知识与能力对比上并不均衡。代表企业利益的一方往往具有很强的专业素质,熟悉行业政策和标准,了解市场情况,有较强的协商能力。而代表职工利益的一方,虽然有协商的热情,但协商知识、协商能力缺乏,总体上懂维权、会算账、能协商的为数不多。在这种情况下,工会开展区域性、行业性工资集体协商工作迫切需要得到上级工会的帮助和支持。但目前的现状是,部分地方工会工资集体协商指导机构不健全,对工资集体协商的代表培训不到位,职工一方缺少自己的专业队伍,有的地方虽然建立了工资集体协商指导员队伍,但覆盖面还比较低,指导力度不够,还不能很好地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
三、加强区域性、行业性工资集体协商工作的对策建议
(一)进一步统一思想、凝聚共识
从发达市场经济国家开展工资集体协商的成功经验,以及我国开展工资集体协商工作的具体实践来看,切实有效的集体协商应当是有重点、分层次、系统性的集体协商模式,从而能够不断增强协商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我国集体协商制度的完善,同样需要区域、行业、企业三个层级的有机结合和相互配合,即区域协商发挥其覆盖面广的优势,谈一个地区的底线标准;行业协商发挥其行业特征明显的优势,谈一个行业的劳动定额、工时工价标准;企业协商发挥其针对性强的优势,谈一个企业具体的增长水平,形成一个“区域谈底线,行业谈标准,企业谈增长”的多层次、相衔接、立体式集体协商体系。因此,在推进区域性、行业性工资集体协商工作的过程中,要充分认识建立工资集体协商制度在保障和改善民生、推进和谐劳动关系建设、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等方面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坚持把宣传引导工作贯穿于工资集体协商工作的始终,在主流媒体进行全方位的宣传推广工资集体协商的先进典型,充分发挥其示范带头作用,提高企业经营管理者、广大职工和社会各界对工资集体协商的认知度和认同感,营造全社会关注、支持、推动工资集体协商的浓厚氛围,不断扩大工资集体协商的社会影响力。
(二)进一步推进工资集体协商的主体建设
一是加强区域性、行业性工会组织建设,尤其要加大对街道、乡镇和社区工会建设力度,把开展区域性行业性工资集体协商作为乡镇、街道工会发挥作用的重要抓手,着力加大区域性、行业性工资集体协商工作力度,最大限度地把乡镇、街道、村内非公企业覆盖到区域性、行业性工资集体协商的范围。加快行业协会、行业商会等组建步伐,促进工资集体协商在区域和行业层面的有效开展。
二是要结合基层实际,指导在中小型非公企业比较集中的乡镇、街道、社区、经济开发区和工业园区,培育具有充分代表性的企业代表组织。建议政府有关部门加大企业联合会、行业协会尤其是县以下企业联合会、行业协会等企业代表组织的组建力度,完善行业协商主体的构建,为建立集体协商制度、特别是有效开展区域性、行业性工资集体协商提供重要的组织保障。
(三)进一步增强工资集体协商的实效性
推行区域性、行业性工资集体协商,一是要从本行业、本区域劳动关系的特点和企业实际出发,在协商过程中要重点突出,议题集中,签订工资集体合同条款要具体,标准要量化,切实增强针对性和实效性。当前,要重点围绕劳动定额、计件单价、工时工价标准、行业最低工资标准等劳动标准及职工工资水平、工资增长幅度进行协商,通过集体协商妥善处理各方面的利益分配关系,推进企业建立工资分配共决机制、工资合理增长机制、工资按时足额发放机制。双方通过集体协商确定劳动定额和工时工价标准劳动定额和工时工价标准,做到科学合理、公平公正。二是规范协商程序,形成长效机制。要依法规范区域性、行业性工资集体协商程序,保证协商代表具有合法性,协商过程充分表达职工和企业方意愿和要求。三是规范协议内容。切实防止合同文本空洞化、形式化、低标化的问题,协商内容得到双方一致认可,接受职工监督并有效履行。
(四)进一步加强工资集体协商队伍建设
一是要建立健全队伍。可以依托聘用的职业化、社会化工会工作者队伍,安排专项资金从中择优选聘一批专职工资集体协商指导员,也可以面向社会聘请一批专家、律师,委派到区域、行业工会开展工资集体协商工作,积极拓宽工资集体协商指导员来源渠道。二要充分发挥工资协商指导员的作用。加强日常管理和工作考核,为当好工资集体协商“宣传员、发动员、指导员、谈判员、信息员”等“五员”,发挥作用创造条件。三是加强培训,提高素质。真正让他们掌握法律、政策、国家宏观经济形势、企业管理、谈判技巧等知识,成为行家里手,培养出一批敢于谈、善于谈、懂政策的专家,为推进区域性、行业性工资集体协商工作提供人才支撑。
第五篇:区域性行业性集体协商工资协议书
工资集体协商
协 议 书
(2010年)
山东泰山钢材大市场
工资集体协商协议书
一、基本情况
覆盖企业数: 覆盖职工人数:
二、双方协商代表:
职工方: 首席代表: 其他代表: 行政方: 首席代表: 其他代表:
三、协议内容
为了保障劳动者与用人单位的合法权益,维护劳动关系的和谐稳定,根据《劳动法》、《集体合同法规定》以及劳动和社会保障部、中华全国总工会、中国企业联合会/中国企业家协会《关于开展区域性行业性工资集体协商工作的意见》等有关法律、法规、规章的规定,按照的要求,泰山钢材大市场工会联合会与钢材大市场管委会和辖区内企业经平等协商,就职工工资等方面的有关事项达成如
下协议:
第一条:有关职工劳动报酬事宜:
1.企业方根据本地区公布的工资指导线、本企业 经济效益等因素确定职工年平均工资和年工资总额的调整幅度。2010年职工工资目标为:职工年人均工资水平达到 元,较上年增长 %。
2.企业方应当以货币形式在每月15日(工资支付日期遇法定节假日或者休息日,应当提前在最近的工作日支付)足额支付职工的工资。
3.职工在法定工作时间内,只要付出了正常劳动,企业方支付给乙方的最低工资不得低于岱岳区的最低工资标准。
岱岳区2010年的最低工资标准为每月600元、每 小时2.5元(最低工资标准遇调整后的规定执行)。4.因工作生产需要,确需安排职工加班加点,经与职工协商后可以延长工作时间,一般每日不得超过1小时;因特殊原因确需延长劳动时间的,在保障职工身体健康的情况下每日延长劳动时间不得超过3小时,每月最长不超过36小时;加班加点工资支付按照《劳动法》第四十四条执行。企业方支付职工的加班加点工资为每日不低于30元或每小时不低于3.80元。
5.特殊情况下的工资支付:根据国家法律、法规和政策规定,职工在法定节假日、产假、计划生育假、婚丧
假、探亲假、年休假期间以及依法参加社会活动期间,应视为提供了正常劳动,企业应当按照《劳动法》等规定依法支付工资。
6.员工在停工学习、下岗放假、病假、事假期间以及工伤医疗期满后的工资支付办法为:员工在停工学习期间,其岗位工资、计件工资按正常上班期间的70%发放;非因本人原因造成员工下岗放假的,第一个月按照前十二个月本人平均工资计发生活费,以后按照本企业有关规定执行;病假人员,在国家规定的医疗期,按本人基本工资的70%计发生活费,最低不低于480元;员工因私事请假,请假期间不计发工资;因工负伤人员工资待遇按照国家有关政策执行。
7.新进企业员工的工资处理办法为:新进人员按照每天28元计发生活费,经试用期满合格后按照其所在工作岗位的企业标准计发工资。
8.企业方应按规定建立本单位的工资支付记录(如工资支付表)并至少保存2年备查;企业方支付职工工资应当向其提供1份本人的工资支付清单(包括通过银行划转方式等发放工资的)。
第二条:根据权利、义务相统一的原则,经双方代表商定如下:
(一)企业方的权利和义务:
1、根据生产经营特点,可以制定与工资支付相关的规章制度。
2、根据规章制度对员工进行考核和奖惩。
3、根据生产经营特点,经与企业职工代表协商,科学合理制定生产(工作)定额标准。
4、根据对员工工作的考核情况,按时足额支付员工
工资,不得无故拖欠、克扣或降低员工工资待遇。
5、在生产经营发生重大变故时,经双方代表集体协商,可以调整员工工资发放标准,并报劳动行政部门备案。但员工在法定工作时间内提供了正常劳动情况下,员工的劳动报酬不得低于当地最低工资标准。
(二)职工的权利和义务:
1、职工方集体协商代表有权参与公司规章制度的制定工作,充分反映员工的意见和建议。
2、员工应遵守单位的各项规章制度,按时完成生产工作任务。
3、努力提高生产技术水平,提高工作效率,确保产品质量,促进企业发展。
4、企业确因生产工作需要加班加点的,员工应积极配合,努力完成生产工作任务。
5、做到安全生产,遵守操作规程,防止责任事故。第三条:除本合同外,双方认为需要谈判的与工资分配有关的其它内容,经双方代表集体谈判达成的协议,可作为本合同的附件一并执行。
第四条:本协议期满或双方约定的终止条件出现,即行终止;期满前1个月内,任何一方均可向对方提出重新签订或续订的要求。
第五条:出现下列情况之一时,可以变更或解除本协议:
(一)企业因被兼并、解散、破产等原因,致使本协议无法履行的;
(二)因不可抗力等原因致使本协议无法履行或部分
无法履行的;
(三)本协议约定的变更或解除条件出现的;(四)法律、法规、规章规定的其他情形。第六条:本协议的工资是指用人单位依据国家有关规定和劳动合同的约定,以货币形式直接支付给劳动者的劳动报酬,一般包括计时工资、计件工资、奖金、津贴和补贴、延长工作时间的工资报酬以及特殊情况下支付的工资等。
第七条:本协议条款中未尽事宜及与国家或省、市、区的有关规定相抵触的,以国家及省、市、区有关规定为准。
第八条:本协议一式 份,钢材大市场管委会、辖区内各企业与市场工会联合会各一份,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区总工会备案各一份。
本协议经区劳动保障行政部门审查同意或收到后未在规定期限内提出异议的,即行生效。
双方应当自协议生效之日起由协商代表及时以适当的方式向双方全体人员公布。
第九条:本协议的期限从2010 年4 月 1日起至 2011年3 月31日止。
职工方(盖章):
首席代表(签名):
市场管委会及企业方(盖章):
首席代表及各企业负责人(签名):
年 月
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