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总发布行业性工资集体协商工作指导意见(5篇)

时间:2019-05-13 00:52:06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全总发布行业性工资集体协商工作指导意见》,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全总发布行业性工资集体协商工作指导意见》。

第一篇:全总发布行业性工资集体协商工作指导意见

全总发布行业性工资集体协商工作指导意见

中华全国总工会近日公布了《关于积极开展行业性工资集体协商工作的指导意见》,要求各地工会大力开展行业性工资集体协商,根据行业和企业实际,从职工工资分配方面迫切需要解决的突出问题入手,重点协商行业最低工资标准、工资调整幅度、劳动定额和工资支付办法等。意见全文如下:

总工发[2009]31号

中华全国总工会关于积极开展

行业性工资集体协商工作的指导意见

(2009年7月9日)

为推动行业工资集体协商工作,加强维权机制建设,推动建立和谐稳定的劳动关系,现就工会进一步开展行业性工资集体协商工作提出如下意见。

一、充分认识开展行业性工资集体协商工作的重要意义

行业性工资集体协商,是指在同行业企业相对集中的区域,由行业工会组织代表职工与同级企业代表或企业代表组织,就行业内企业职工工资水平、劳动定额标准、最低工资标准等事项,开展集体协商、签订行业工资专项集体合同的行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对在县级以下区域推行区域性行业性集体协商,签订区域性行业性集体合同作出了规定,为开展区域性行业性工资集体协商提供了法律依据。

推进行业集体协商,建立行业性工资集体协商制度,是我国平等协商、集体合同制度的一种重要形式,适应了我国非公有制中小企业快速发展和劳动关系深刻变化的需要,是加快建立行业内劳动关系协调机制、实现工会主动依法科学维权的重要手段,也是扩大工资集体协商覆盖面、增强工资集体合同实效性的重要举措。开展行业性工资集体协商工作,有利于推动建立企业职工工资共决机制、正常增长机制和支付保障机制,构建职工对工资分配的民主参与和监督机制;有利于完善劳动用工管理,促进建立统一、规范、有序的劳动力市场,为企业持续健康发展创造良好环境,促进建立规范有序、公正合理、互利共赢、和谐稳定的社会主义新型劳动关系。各级工会要充分认识开展行业性工资集体协商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进一步增强推动建立行业性工资集体协商机制的责任感和自觉性,扩大工资集体协商覆盖面,增强实效性,使行业性工资集体协商在维护职工权益、促进劳动关系和谐方面发挥更大作用。

二、抓紧建立和完善行业性工资集体协商机制

开展行业性工资集体协商,要着眼于机制的建立和完善,根据行业和企业实际,从职工工资分配方面迫切需要解决的突出问题入手,先易后难,循序渐进,注重实效,逐步提高。

1、把握协商范围。同一行业的企业,特别是同行业非公有制中小企业、劳动密集型企业相对集中的地区,是开展行业性工资集体协商工作的重点。行业性工资集体协商依法在县级以下区域内的乡镇、街道、社区和工业园区开展。有条件的地方也可以从实际出发,探索在县(区)及以上开展行业性工资集体协商工作。

2、明确协商主体。开展行业性工资集体协商,可根据实际确定协商主体:由行业工会(或工会联合会,下同)与行业内企业代表组织进行协商;由行业工会与行业内企业方推荐产生的代表进行协商;由行业工会与行业所属各企业行政进行协商;未组建行业工会的,可由行业所在区域的工会代行行业工会的职能,与企业代表组织进行协商。

3、选好协商代表。行业性工资集体协商代表要按照《集体合同规定》所规定的程序产生。职工方协商代表由行业工会选派,职工方首席协商代表一般由行业工会主席担任。未组建行业工会的,职工方协商代表由行业所在区域工会选派,职工方首席协商代表可由行业所在区域相应一级的工会主席担任,也可由上级工会选派或在上级工会指导下从本行业内企业工会主席中民主推举产生。

4、突出协商重点。行业性工资集体协商的重点是:行业最低工资标准、工资调整幅度、劳动定额和工资支付办法等。当前,应重点围绕劳动定额、工时工价标准进行协商,逐步建立和完善劳动定额标准的协商共决机制。劳动定额和工时工价标准的确定,必须符合国家和地方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以“在法定工作时间内、正常劳动条件下、90%以上职工能够完成”为原则,做到科学合理。随着先进技术的应用和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双方应通过集体协商及时修订劳动定额和工时工价标准。行业内各企业工会,还可以根据本企业实际,通过平等协商,就劳动定额、工时工价标准或工资标准等相关问题与企业行政签订补充协议。

5、规范协商程序。开展行业性工资集体协商,要严格履行协商程序,充分表达行业职工的意愿要求,协议内容应得到双方的一致认可。一般应按照以下程序进行:

(1)以书面形式向企业方提出协商要约或回复企业方提出的协商要约。

(2)做好协商前的各项准备工作,特别是熟悉掌握相关法律、法规、政策规定,收集了解相关资料、信息及企业和职工意见,确定行业性工资集体协商议题。

(3)进行行业性工资集体协商,在双方协商一致的基础上形成行业工资集体合同(草案)。

(4)建立了行业职工代表大会的地方,行业工资集体合同(草案)应该提交行业职工代表大会讨论通过。

在行业工资集体合同框架下,企业结合自身实际开展二次工资集体协商的,其确定的劳动报酬标准不应低于行业工资集体合同规定的标准,具体做法应参照《工资集体协商试行办法》等有关规定进行。

(5)行业工资集体合同签订后10日内,工会应当协助企业方将行业工资集体合同文本一式三份及说明,报送当地劳动行政部门审查。劳动行政部门审查同意后,行业工资集体

合同即行生效。双方协商代表应将已经生效的行业工资集体合同以适当形式及时向行业内企业和全体职工公布。

(6)行业工资集体协商未达成一致意见或出现事先未预料的问题时,经双方同意中止协商的,工会应积极作好向职工说明情况和下次协商的相关准备工作。

行业性工资集体协商一般每年进行一次。工会可在原行业工资集体合同期满前3个月内,向企业方书面提出重新签订或续订的要求,并发出协商要约。

6、及时调处争议。对在行业性工资集体协商过程中发生的争议,应当尽量协商解决。不能协商解决的,工会应当以书面形式,向辖区内劳动行政部门提出协调处理申请。在履行行业工资集体合同中发生争议且双方不能协商解决时,工会应及时向上级工会报告,并向当地劳动争议调解组织或劳动争议仲裁机构申请调处。对仲裁裁决不服时,工会可依法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在劳动争议发生、调解、仲裁和依法裁决期间,工会应教育引导职工树立依法有序解决争议的意识,避免采取过激行为。

三、大力推动行业性工资集体协商工作的开展

县级以上各级工会,要积极争取党委、政府和协调劳动关系三方的重视和支持。积极推动相关立法和政策的制定,争取人大、政协加强对行业工资集体合同履约情况执法检查和监督;着力推动各级政府主导工资集体协商工作,协助政府强化对企业工资分配的宏观调控,建立健全以最低工资制度、工资指导线制度、劳动力市场工资指导价位和人工成本信息发布制度为主要内容的工资调控体系;依托协调劳动关系三方,加强对行业工资集体合同履约情况的监督检查,及时总结经验,宣传行业性工资集体协商的积极作用,为开展行业性工资集体协商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和环境。

加强行业工会组织建设,为加强行业性工资集体协商工作提供组织保障。进一步健全和完善行业职代会制度,为推动行业性工资集体协商搭建民主管理平台;各级产业工会要加

强对本产业、行业所属企业开展行业性工资集体协商工作的调查研究,在制定行业工资指导线、劳动力市场工资指导价位、劳动定额标准等方面加强指导服务。

各级工会领导机关要加强对行业性工资集体协商工作的总结和指导服务。注重发挥劳动工资问题专家学者的作用,为工会开展行业性工资集体协商提供专业技术支持;大力加强集体协商指导员队伍建设,充分发挥集体协商指导员在行业性工资集体协商工作中的作用;加强职工协商代表的培训,为推动建立行业性工资集体协商制度提供咨询服务。

各地工会还应从实际出发,参照本指导意见精神,推动建立区域性工资集体协商制度。

[责任编辑:adinhe]

第二篇:行业性工资集体协商工作指导意见

中华全国总工会发布

行业性工资集体协商工作指导意见

2009年07月22日

中华全国总工会近日公布了《关于积极开展行业性工资集体协商工作的指导意见》,要求各地工会大力开展行业性工资集体协商,根据行业和企业实际,从职工工资分配方面迫切需要解决的突出问题入手,重点协商行业最低工资标准、工资调整幅度、劳动定额和工资支付办法等。意见全文如下:

总工发[2009]31号

中华全国总工会关于积极开展 行业性工资集体协商工作的指导意见

(2009年7月9日)

为推动行业工资集体协商工作,加强维权机制建设,推动建立和谐稳定的劳动关系,现就工会进一步开展行业性工资集体协商工作提出如下意见。

一、充分认识开展行业性工资集体协商工作的重要意义

行业性工资集体协商,是指在同行业企业相对集中的区域,由行业工会组织代表职工与同级企业代表或企业代表组织,就行业内企业职工工资水平、劳动定额标准、最低工资标准等事项,开展集体协商、签订行业工资专项集体合同的行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对在县级以下区域推行区域性行业性集体协商,签订区域性行业性集体合同作出了规定,为开展区域性行业性工资集体协商提供了法律依据。

推进行业集体协商,建立行业性工资集体协商制度,是我国平等协商、集体合同制度的一种重要形式,适应了我国非公有制中小企业快速发展和劳动关系深刻变化的需要,是加快建立行业内劳动关系协调机制、实现工会主动依法科学维权的重要手段,也是扩大工资集体协商覆盖面、增强工资集体合同实效性的重要举措。开展行业性工资集体协商工作,有利于推动建立企业职工工资共决机制、正常增长机制和支付保障机制,构建职工对工资分配的民主参与和监督机制;有利于完善劳动用工管理,促进建立统一、规范、有序的劳动力市场,为企业持续健康发展创造良好环境,促进建立规范有序、公正合理、互利共赢、和谐稳定的社会主义新型劳动关系。各级工会要充分认识开展行业性工资集体协商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进一步增强推动建立行业性工资集体协商机制的责任感和自觉性,扩大工资集体协商覆盖面,增强实效性,使行业性工资集体协商在维护职工权益、促进劳动关系和谐方面发挥更大作用。

二、抓紧建立和完善行业性工资集体协商机制

开展行业性工资集体协商,要着眼于机制的建立和完善,根据行业和企业实际,从职工工资分配方面迫切需要解决的突出问题入手,先易后难,循序渐进,注重实效,逐步提高。

1、把握协商范围。同一行业的企业,特别是同行业非公有制中小企业、劳动密集型企业相对集中的地区,是开展行业性工资集体协商工作的重点。行业性工资集体协商依法在县级以下区域内的乡镇、街道、社区和工业园区开展。有条件的地方也可以从实际出发,探索在县(区)及以上开展行业性工资集体协商工作。

2、明确协商主体。开展行业性工资集体协商,可根据实际确定协商主体:由行业工会(或工会联合会,下同)与行业内企业代表组织进行协商;由行业工会与行业内企业方推荐产生的代表进行协商;由行业工会与行业所属各企业行政进行协商;未组建行业工会的,可由行业所在区域的工会代行行业工会的职能,与企业代表组织进行协商。

3、选好协商代表。行业性工资集体协商代表要按照《集体合同规定》所规定的程序产生。职工方协商代表由行业工会选派,职工方首席协商代表一般由行业工会主席担任。未组建行业工会的,职工方协商代表由行业所在区域工会选派,职工方首席协商代表可由行业所在区域相应一级的工会主席担任,也可由上级工会选派或在上级工会指导下从本行业内企业工会主席中民主推举产生。

4、突出协商重点。行业性工资集体协商的重点是:行业最低工资标准、工资调整幅度、劳动定额和工资支付办法等。当前,应重点围绕劳动定额、工时工价标准进行协商,逐步建立和完善劳动定额标准的协商共决机制。劳动定额和工时工价标准的确定,必须符合国家和地方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以“在法定工作时间内、正常劳动条件下、90%以上职工能够完成”为原则,做到科学合理。随着先进技术的应用和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双方应通过集体协商及时修订劳动定额和工时工价标准。行业内各企业工会,还可以根据本企业实际,通过平等协商,就劳动定额、工时工价标准或工资标准等相关问题与企业行政签订补充协议。

5、规范协商程序。开展行业性工资集体协商,要严格履行协商程序,充分表达行业职工的意愿要求,协议内容应得到双方的一致认可。一般应按照以下程序进行:

(1)以书面形式向企业方提出协商要约或回复企业方提出的协商要约。

(2)做好协商前的各项准备工作,特别是熟悉掌握相关法律、法规、政策规定,收集了解相关资料、信息及企业和职工意见,确定行业性工资集体协商议题。

(3)进行行业性工资集体协商,在双方协商一致的基础上形成行业工资集体合同(草案)。

(4)建立了行业职工代表大会的地方,行业工资集体合同(草案)应该提交行业职工代表大会讨论通过。

在行业工资集体合同框架下,企业结合自身实际开展二次工资集体协商的,其确定的劳动报酬标准不应低于行业工资集体合同规定的标准,具体做法应参照《工资集体协商试行办法》等有关规定进行。

(5)行业工资集体合同签订后10日内,工会应当协助企业方将行业工资集体合同文本一式三份及说明,报送当地劳动行政部门审查。劳动行政部门审查同意后,行业工资集体合同即行生效。双方协商代表应将已经生效的行业工资集体合同以适当形式及时向行业内企业和全体职工公布。

(6)行业工资集体协商未达成一致意见或出现事先未预料的问题时,经双方同意中止协商的,工会应积极作好向职工说明情况和下次协商的相关准备工作。

行业性工资集体协商一般每年进行一次。工会可在原行业工资集体合同期满前3个月内,向企业方书面提出重新签订或续订的要求,并发出协商要约。

6、及时调处争议。对在行业性工资集体协商过程中发生的争议,应当尽量协商解决。不能协商解决的,工会应当以书面形式,向辖区内劳动行政部门提出协调处理申请。在履行行业工资集体合同中发生争议且双方不能协商解决时,工会应及时向上级工会报告,并向当地劳动争议调解组织或劳动争议仲裁机构申请调处。对仲裁裁决不服时,工会可依法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在劳动争议发生、调解、仲裁和依法裁决期间,工会应教育引导职工树立依法有序解决争议的意识,避免采取过激行为。

三、大力推动行业性工资集体协商工作的开展

县级以上各级工会,要积极争取党委、政府和协调劳动关系三方的重视和支持。积极推动相关立法和政策的制定,争取人大、政协加强对行业工资集体合同履约情况执法检查和监督;着力推动各级政府主导工资集体协商工作,协助政府强化对企业工资分配的宏观调控,建立健全以最低工资制度、工资指导线制度、劳动力市场工资指导价位和人工成本信息发布制度为主要内容的工资调控体系;依托协调劳动关系三方,加强对行业工资集体合同履约情况的监督检查,及时总结经验,宣传行业性工资集体协商的积极作用,为开展行业性工资集体协商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和环境。

加强行业工会组织建设,为加强行业性工资集体协商工作提供组织保障。进一步健全和完善行业职代会制度,为推动行业性工资集体协商搭建民主管理平台;各级产业工会要加强对本产业、行业所属企业开展行业性工资集体协商工作的调查研究,在制定行业工资指导线、劳动力市场工资指导价位、劳动定额标准等方面加强指导服务。

各级工会领导机关要加强对行业性工资集体协商工作的总结和指导服务。注重发挥劳动工资问题专家学者的作用,为工会开展行业性工资集体协商提供专业技术支持;大力加强集体协商指导员队伍建设,充分发挥集体协商指导员在行业性工资集体协商工作中的作用;加强职工协商代表的培训,为推动建立行业性工资集体协商制度提供咨询服务。

各地工会还应从实际出发,参照本指导意见精神,推动建立区域性工资集体协商制度

第三篇:中华全国总工会关于积极开展行业性工资集体协商工作的指导意见

中华全国总工会

中华全国总工会关于积极开展行业性工资集体协商工作的指导意见

为推动行业工资集体协商工作,加强维权机制建设,推动建立和谐稳定的劳动关系,现就工会进一步开展行业性工资集体协商工作提出如下意见。

一、充分认识开展行业性工资集体协商工作的重要意义

行业性工资集体协商,是指在同行业企业相对集中的区域,由行业工会组织代表职工与同级企业代表或企业代表组织,就行业内企业职工工资水平、劳动定额标准、最低工资标准等事项,开展集体协商、签订行业工资专项集体合同的行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对在县级以下区域推行区域性行业性集体协商,签订区域性行业性集体合同作出了规定,为开展区域性行业性工资集体协商提供了法律依据。

推 进行业集体协商,建立行业性工资集体协商制度,是我国平等协商、集体合同制度的一种重要形式,适应了我国非公有制中小企业快速发展和劳动关系深刻变化的需 要,是加快建立行业内劳动关系协调机制、实现工会主动依法科学维权的重要手段,也是扩大工资集体协商覆盖面、增强工资集体合同实效性的重要举措。开展行业 性工资集体协商工作,有利于推动建立企业职工工资共决机制、正常增长机制和支付保障机制,构建职工对工资分配的民主参与和监督机制;有利于完善劳动用工管 理,促进建立统一、规范、有序的劳动力市场,为企业持续健康发展创造良好环境,促进建立规范有序、公正合理、互利共赢、和谐稳定的社会主义新型劳动关系。各级工会要充分认识开展行业性工资集体协商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进一步增强推动建立行业性工资集体协商机制的责任感和自觉性,扩大工资集体协商覆盖面,增强实效性,使行业性工资集体协商在维护职工权益、促进劳动关系和谐方面发挥更大作用。

二、抓紧建立和完善行业性工资集体协商机制

开展行业性工资集体协商,要着眼于机制的建立和完善,根据行业和企业实际,从职工工资分配方面迫切需要解决的突出问题入手,先易后难,循序渐进,注重实效,逐步提高。

1.把握协商范围。同一行业的企业,特别是同行业非公有制中小企业、劳动密集型企业相对集中的地区,是开展行业性工资集体协商工作的重点。行业性工资集体协商 依法在县级以下区域内的乡镇、街道、社区和工业园区开展。有条件的地方也可以从实际出发,探索在县(区)及以上开展行业性工资集体协商工作。

2.明确协商主体。开展行业性工资集体协商,可根据实际确定协商主体:由行业工会(或工会联合会,下同)与行业内企业代表组织进行协商;由行业工会与行业内企 业方推荐产生的代表进行协商;由行业工会与行业所属各企业行政进行协商;未组建行业工会的,可由行业所在区域的工会代行行业工会的职能,与企业代表组织进 行协商。

3,选好协商代表。行业性工资集体协商代表要按照《集体合同规定》所规定的程序产生。职工方协商代表由行业 工会选派,职工方首席协商代表一般由行业工会主席担任。未组建行业工会的,职工方协商代表由行业所在区域工会选派,职工方首席协商代表可由行业所在区域相 应一级的工会主席担任,也可由上级工会选派或在上级工会指导下从本行业内企业工会主席中民主推举产生。4.突出协商 重点。行业性工资集体协商的重点是:行业最低工资标准、工资调整幅度、劳动定额和工资支付办法等。当前,应重点围绕劳动定额、工时工价标准进行协商,逐步 建立和完善劳动定额标准的协商共决机制。劳动定额和工时工价标准的确定,必须符合国家和地方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以“在法定工作时间内、正常劳动条件下、90%以上职工能够完成”为原则,做到科学合理。随着先进技术的应用和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双方应通过集体协商及时修订劳动定额和工时工价标准。行业内各企 业工会,还可以根据本企业实际,通过平等协商,就劳动定额、工时工价标准或工资标准等相关问题与企业行政签订补充协议。5.规范协商程序。开展行业性工资集体协商,要严格履行协商程序,充分表达行业职工的意愿要求,协议内容应得到双方的一致认可。一般应按照以下程序进行:

(1)以书面形式向企业方提出协商要约或回复企业方提出的协商要约。

(2)做好协商前的各项准备工作,特别是熟悉掌握相关法律、法规、政策规定,收集了解相关资料、信息及企业和职工意见,确定行业性工资集体协商议题。

(3)进行行业性工资集体协商,在双方协商一致的基础上形成行业工资集体合同(草案)。

(4)建立了行业职工代表大会的地方,行业工资集体合同(草案)应该提交行业职工代表大会讨论通过。

在行业工资集体合同框架下,企业结合自身实际开展二次工资集体协商的,其确定的劳动报酬标准不应低于行业工资集体合同规定的标准,具体做法应参照《工资集体协商试行办法》等有关规定进行。

(5)行业工资集体合同签订后10日内,工会应当协助企业方将行业工资集体合同文本一式三份及说明,报送当地劳动行政部门审查。劳动行政部门审查同意后,行业工 资集体合同即行生效。双方协商代表应将已经生效的行业工资集体合同以适当形式及时向行业内企业和全体职工公布。

(6)行业工资集体协商未达成一致意见或出现事先未预料的问题时,经双方同意中止协商的,工会应积极作好向职工说明情况和下次协商的相关准备工作。

行业性工资集体协商一般每年进行一次。工会可在原行业工资集体合同期满前3个月内,向企业方书面提出重新签订或续订的要求,并发出协商要约。

6、及时调处争议。对在行业性工资集体协商过程中发生的争议,应当尽量协商解决。不能协商解决的,工会应当以书面形式,向辖区内劳动行政部门提出协调处理申 请。在履行行业工资集体合同中发生争议且双方不能协商解决时,工会应及时向上级工会报告,并向当地劳动争议调解组织或劳动争议仲裁机构申请调处。对仲裁裁 决不服时,工会可依法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在劳动争议发生、调解、仲裁和依法裁决期间,工会应教育引导职工树立依法有序解决争议的意识,避免采取过激行 为。

县级以上各级工会,要积极争取党委、政府和协调劳动关系三方的重视和支持。积极推动相关立法和政策的制定,争取 人大、政协加强对行业工资集体合同履约情况执法检查和监督;着力推动各级政府主导工资集体协商工作,协助政府强化对企业工资分配的宏观调控,建立健全以最 低工资制度、工资指导线制度、劳动力市场工资指导价位和人工成本信息发布制度为主要内容的工资调控体系;依托协调劳动关系三方,加强对行业工资集体合同履 约情况的监督检查,及时总结经验,宣传行业性工资集体协商的积极作用,为开展行业性工资集体协商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和环境。

加 强行业工会组织建设,为加强行业性工资集体协商工作提供组织保障。进一步健全和完善行业职代会制度,为推动行业性工资集体协商搭建民主管理平台;各级产业 工会要加强对本产业、行业所属企业开展行业性工资集体协商工

作的调查研究,在制定行业工资指导线、劳动力市场工资指导价位、劳动定额标准等方面加强指导服 务。

各级工会领导机关要加强对行业性工资集体协商工作的总结和指导服务。注重发挥劳动工资问题专家学者的作用,为工 会开展行业性工资集体协商提供专业技术支持;大力加强集体协商指导员队伍建设,充分发挥集体协商指导员在行业性工资集体协商工作中的作用;加强职工协商代 表的培训,为推动建立行业性工资集体协商制度提供咨询服务。

各地工会还应从实际出发,参照本指导意见精神,推动建立区域性工资集体协商制度。

第四篇:开展行业性工资集体协商工作初探

开展区域性工资集体协商工作初探

工资集体协商是指工会或经民主选举产生的职工代表与企业代表依法就企业内部工资分配制度、工资分配形式、工资收入水平等事项进行平等协商,在协商一致的基础上签订工资协议的行为。工资分配是职工经济权益的基本内容之一,是职工关心的热点问题,也是平等协商、签订集体合同的核心内容。开展工资集体协商,对于我国企业转变工资决定机制,建立现代企业分配制度,形成企业工资分配正常增长机制,保障劳动双方合法权益,调动职工的积极性,增强企业凝聚力,促进企业劳动关系和谐稳定,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今年以来,我县总工会按照两个“两个普遍”的总体要求,切实以维护职工合法权益为目标,积极探索工作方法,着力启动我县区域性行业性工资集体协商工作,对切实保障职工合法权益,促进企业健康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

一、开展区域性工资集体协商的主要做法

中小企业量大面广,工会工作基础相对薄弱,为加强统筹,整体推进工作,我们以职工最关心的工资收入为突破口,探索区域性工资集体协商工作。我们通过调查研究,认真分析我县中小企业行业、地域等特点,对全县7个镇、两个办事处的中小企业、劳动密集型企业进行深入细致的调研,以 镇办事处为区域性工资集体协商工作的试点、以 镇渔具

行业为行业性工资集体协商工作的试点,采取以点带面、纵横交错的方式探索开展工资集体协商工作,为企业和职工搭建起平等协商工作平台,促进了企业的发展和职工队伍的稳定。

一是认真调研,细致谋划,努力提高平等协商工作统筹。首先深入开展调研,搞好调查摸底工作。县总工会组织工作人员深入企业开展调研,通过与企业部分职工座谈,与企业行政讨论,初步掌握了我县职工工资、思想动态等相关情况,重点掌握企业规模、产品结构、职工队伍状况及劳动关系矛盾。为开展工资集体协商工作提供了依据。其次突出重点,规范制度,努力推进平等协商工作开展。把协商重点放在工资支付标准和形式,企业职工福利、劳动卫生保护、休息休假、职工培训、社会保险、医疗保障、奖惩激励等内容上。同时根据企业经营良好、经营一般、经营暂时困难、经营极为困难等情况,协商确定职工工资正常增减、按时足额发放工资、不减员不减岗等条款。

二是加强领导,完善措施,全力推进工资集体协商工作。工资集体协商工作能否取得成效,关键在于领导是否高度重视、运行机制是否完善、推进措施是否得力。县总工会以 会发(2011)2号文件制定下发了《关于在全县开展工资集体协商推进月活动的实施方案》,进行了全面部署,并狠抓落实。成立了 县职工法律顾问团,聘任16名同志

为工会工资集体协商指导员,并对工资集体协商指导员进行了2期培训;确定了30家企业为工资集体协商工作示范单位,通过分类指导、抓点带面,推动了工资集体协商工作全面开展。

三是积极争取多方支持。县总工会拟定了《 县总工会2011年开展工资集体协商工作实施方案》,向县委、县政府分管领导做了汇报,争取县委、县政府政府的重视和支持,争取党政下发相关文件,推动这项工作的开展。开展工资集体协商工作受到县领导的高度重视,与我县开展的“千百十”为民主题实践活动紧密结合,把开展工资集体协商工作作为“千百十”为民主题实践活动的一项具体内容写入县委文件,并在年底进行考核。

四是全面发动,广泛宣传,企职双方对工资集体协商达成共识。我们充分利用各种宣传形式,营造良好的工作氛围。首先在县政府信息网、工作上,及时报道关于工资集体协商的有关内容,扩大群众知情范围,有效地提高了工资集体协商的社会知晓率。其次县总工会、县司法局、县律师事务所联合开展的“走进厂矿、走近职工”法律服务日活动。活动采取设立法律咨询点、举办法制讲座专题报告会、以案说法、交流研讨、律师与企业职工面对面座谈等形式,以“走近职工,化解矛盾,促进企业劳动关系和谐稳定”为主题,以有利于维护企业和谐稳定,有利于维护企业职工合法权益

为主,向企业经营者和广大职工宣传劳动法律法规政策,提高企业经营者依法办事的意识和落实职工各项权利的自觉性,增强职工维护自身合法权利的意识和能力。

五是为进一步推动全县工资集体协商工作深入开展,县总工会在油区工委系统召开全县工资集体协商工作现场会,各镇(街道)、各系统工会主席、工资集体协商指导员参加了会议。热电公司介绍了他们开展工资集体协商工作的做法、经验和取得的成效。充分发挥工会组织的特点和优势,更好的推动全县建会企业依法、有效开展工资集体协商,让企业与职工相互依靠,共同发展,互利共赢。

六是开展工资集体协商集中推进月活动。加强区域(行业)性工资集体协商。以非公有制中小企业、劳动密集型企业相对集中的地区和行业为重点,大力开展区域(行业)性工资集体协商。通过开展活动,企业单独签订合同31份、区域性集体合同3份覆盖企业63个、行业性合同1份覆盖企业5个,增加了工资集体协商的覆盖面。

二、开展区域性工资集体协商的几点体会和初步成效 要开展好工资集体协商工作,一是必须积极争取党政的重视与支持。区域性工资集体协商工作涉及面广、政策性强,必须积极争取党委政府的重视,把该项工作纳入党委政府加强社会管理建设的重要内容,纳入法制化建设轨道。二是必须培养一支懂业务、会协商的骨干队伍。对工会干部不但要

加强日常培训,还要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等多种途径方式,加强对工会干部专题辅导,提高工会干部的实践协商能力和化解矛盾纠纷水平。三是必须做到协商内容细致易操作。在开展协商中要根据区域内各企业的特点,立足共性,从解决突出问题入手,力求协商内容看得见、摸得着、可操作,能体现不同企业、不同行业的实际。

开展区域性工资集体协商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主要体现在:一是保障了职工合法权益。通过区域性平台开展协商,改变了过去由企业单方说了算的现象。区域内中小企业工资支付标准和支付形式有了统一的协议范本,有力保障了职工的合法权益。二是提高了工资集体协商工作建制率。区域性工资集体协商工作的开展,有效地扩大了工资集体协商覆盖面,提高了职工和企业对工会组织的信赖度,受到了劳资双方的欢迎,促进了工资集体协商工作在全县范围展开。三是改善了企业无序竞争状态。区域内各企业工资标准基本趋同,职工工资标准得到了宏观协调,职工因工资原因无序流动的局面得到基本控制。四是提高了企业和职工的民主意识。区域性集体协商既规范了企业管理,又疏通了职工权益诉求渠道,增强了企业和职工的凝聚力、亲和力,出现了广大职工融入企业、以企为家的良好氛围。

三、开展工资集体协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一是缺少法律保障。工资集体协商特别是行业性工资集体协商的相关法律尚未进入立法程序,工资集体协商能否顺利进行往往取决于企业行政的意愿。由于没有相应的法律责任,也不受有关部门的监督检查,从而使开展行业性工资集体协商工作困难重重。

二是企业行政对开展工资集体协商工作的认识不到位,积极性不高。有时工会多次要求见面协调,总是以各种理由避而不谈。有些企业行政虽然勉强同意与工会开展工资集体协商,但是也仅仅是留于表面,趋于形式,总见安排,不见结果。

三是协商主体双方明显不平衡。在法律上,工会代表职工与经营者协商是平等的两个主体,但在实际操作中,工会的法律地位与实际地位的差距却很大。在劳动关系双方地位上存在着雇佣与被雇佣的关系,工会主席作为职工方的首席代表,不可避免地要受制于企业;因此,工资集体协商的工会方代表往往不敢理直气壮地维护职工的合法权益,与经营方对等的局面远未形成。在工会干部兼职的情况下,这个问题更加突出。

四是职工对工资集体协商的自觉意识较弱。

四、推进行业工资集体协商工作的对策与建议

虽然工资集体协商工作遇到一些困难,但由于工资分配关系到广大职工的切身利益,仍是当前职工最为关注的问题

之一。在建设和谐社会的过程中,特别是工资分配行为市场化、契约化特征充分显现的情况下,不管你愿不愿意,工资集体协商和集体合同终将是要走向前台的。为此建议:

一是必须把建立工资集体协商制度作为保障劳动者合法权益、建立稳定和谐的劳动关系的重要措施。要推进工资集体协商工作,企业是主体、职工是根本、工会是代表、政府是主导,因此,政府必须关注工资集体协商问题,并发挥积极作用。

二是加大立法力度,进一步明确权利保障,责任追究等问题,使工资集体协商制度有法可依。

三是要有一定的机构和制度实施行业工资集体协商和集体合同的管理和监督,保证集体协商公开、公正、合理,同时能够及时处理协商和履行合同中产生的争议,确保工资集体协商制度取得实效。

四是要对工会干部和企业行政领导工资集体协商工作的专题培训,特别要使企业行政领导转变思维,开拓思路。

五是各级工会要积极创造条件,逐步建立起工资集体协调指导员队伍,帮助、指导和参与基层工会依法开展工资集体协商工作。

六是继续加大宣传力度,提高职工自身维权意识,调动职工参与工资集体协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第五篇:区域性(行业性)工资集体协商协议书概要

五华区区域性(行业性)工资集体协商协议书

为保障五华区区域管辖范围内劳动关系双方的合法权益,促进劳动关系的和谐稳定,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集体合同规定》、《云南省集体合同条例》、《工资集体协商试行办法》等国家省有关法律、法规和规章的规定,经(本区域内企业主管部门)和(区域工会方)平等协商,签订本工资协议。

一、协议期限:自 年 月 日起 年 月 日止。

二、本区域内企业建立以定额工价为主的基本工资制度,本区域内职工工资不得低于昆明市人民政府公布的标准,结合本地,即不得低于(包括小时工资标准)680元/月的 标准。

三、本区域内企业遵循以按劳分配为主体的分配原则,实行同工同酬。在确定工资水平和岗位工资标准时,应根据企业经济效益和利税指标,参照劳动力市场工资指导价位、本企业的上一年工资水平等因素,综合考虑岗位、技能因素,以及资本、技术管理要素,合理确定企业工资水平和岗位工资差距。

四、根据本区域内实际及企业生产经营特点,奖金、津(补)贴的发放办法和发放水平由企业考核确定,职工参与民主审定。审定后的奖金、津贴水平总金额和发放时间应当向职工公布。

五、职工平均工资水平应根据政府公布的工资指导线、劳动力市场工资指导价位、本地区城镇居民的消费价格指数、本企业劳动生产率和经济效益等因素确定。

六、本区域内企业必须以货币形式按月足额发放职工工资。如遇节假日或休息日则提前在最近的工作日支付。企业在支付工资时应向职工提供一份其个人的工资清单,并由职工本人和所在单位签字(盖章)。

七、本区域内企业要加强劳动定额和计件单价的核算管理工作,通过协商合理确定法定工作时间内的劳动定额和计件单价标准。

八、本区域内企业需要安排职工加班加点时,应与职工和工会协商,并按《劳动法》规定支付加班加点工资。计发加班加点工资的基数按照国家、省的有关规定确定。

九、在出现下列情况之一时,可以变更或终止工资协议:

1、订立本协议的环境和条件发生重大变化,致使工资协议无法履行;

2、本协议所依据的政策法规发生了较大变化;

3、本区域内企业因破产、兼并、解散、分立、歇业、转制、撤消、拍卖而发生重大变动或者生产经营状况发生重大变化致使协议无法履行的;

4、因不可抗力致使协议不能履行的;

5、法律、法规规定可以变更或者解除的;

6、协议期满或者双方约定的解除、终止条件出现时即行终止。

十、工资协议变更的程序:

1、一方提出建议,向对方说明需要变更的工资协议条款、变更的理由与条件;

2、在工资协议期限内,签订工资协议的一方就工资协议的执行情况和变更提出商谈时,另一方应给予答复并在7日内双方进行协商。经协商一致后,由企业在7日内将变更修改后的工资协议及变更工资协议的说明书提交给劳动保障行政部门审查。

新工资协议成立,原工资协议即行终止。

十一、本协议在履行中发生争议,按集体合同争议处理程序进行。

十二、本协议未尽事项,按《集体合同规定》的有关规定执行。

十三、本协议条款如与国家、省今后下达的规定相抵触时,以国家、省新规定为准。

十四、本协议一式四份,报五华区人事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区总工会各一份;区域企业和区域工会各执一份。

区域企业: 区域性(总)工会:(附后)(盖章)首席代表(签字): 年 月 日 年 月 日 XXX 集体合同 单位名称(盖章): 经济类型: 单位地址: 邮政编码: 职工人数: 甲方

乙方 单位首席代表: 职工首席代表: 姓名:姓名: 职务: 职务: 联系电话:

联系电话: 代表人数:

代表人数:

下载全总发布行业性工资集体协商工作指导意见(5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全总发布行业性工资集体协商工作指导意见(5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关于区域性、行业性工资集体协商的思考

    关于区域性、行业性工资集体协商的思考 ——东高地街道总工会 刘利华 区域性、行业性工资集体协商,是指区域(行业)内工会组织代表职工与同级企业代表或企业代表组织,就区域(行......

    区域性行业性集体协商工资协议书[精选5篇]

    工资集体协商 协 议 书 (2010年) 山东泰山钢材大市场 工资集体协商协议书 一、基本情况 覆盖企业数: 覆盖职工人数: 二、双方协商代表: 职工方: 首席代表: 其他代表: 行政方: 首席代......

    区域性、行业性工资集体协商材料概要(xiexiebang推荐)

    严格运作程序,做实基础工作 大力推进区域性、行业性工资集体协商近年来,在市总和区委的正确领导下,在区政府的大力支 持下,我们认真贯彻“组织起来,切实维权”方针,以工会......

    区域性、行业性企业工资集体协商协议

    区域(行业)工资集体协议(参考文本) 一、为保障劳动关系双方的合法权益,促进劳动关系的和谐稳定和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会法》、......

    行业工资集体协商制度

    赢了网s.yingle.com 遇到劳动法问题?赢了网律师为你免费解惑!访问>>http://s.yingle.com 行业工资集体协商制度 目前行业工资集体协商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协商的相关法律......

    “行业工会工资集体协商

    南江县总工会组织学习《四川省企业工资集体协商办法》行业工会工资集体协商有序推进1月17日,南江县行业工会工资集体协商推进会在县总工会会议室召开,建筑、药品、服务、运输......

    扎实推进行业性工资集体协商工作(共五则范文)

    扎实推进行业性工资集体协商工作近年来,随着我市中小型非公企业的蓬勃发展,劳动关系趋向多元化、复杂化。鹤山市总工会适应目前中小型非公企业劳动关系深刻变化的需要,紧紧抓......

    关于深入推进企业工资集体协商的指导意见

    关于深入推进企业工资集体协商的指导意见 各市、县(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总工会、企业联合会/企业家协会、工商业联合会: 建立健全工资集体协商制度,是构建效益共创、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