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国家文物局关于印发《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管理办法(试行)》的通知
【发布单位】国家文物局
【发布文号】文物保发〔2009〕44号 【发布日期】2009-12-17 【生效日期】2009-12-17 【失效日期】 【所属类别】政策参考 【文件来源】国家文物局
国家文物局关于印发《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管理办法(试行)》的通知
(文物保发〔2009〕44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文物局(文化厅、文管会):
为促进考古遗址的保护、展示与利用,规范考古遗址公园的建设和管理,有效发挥文化遗产保护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国家文物局制订了《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管理办法(试行)》。现将该办法印发给你们,请在今后的工作中贯彻执行。
国家文物局
二○○九年十二月十七日
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管理办法(试行)
第一条第一条 为促进考古遗址保护、展示与利用,规范考古遗址公园的管理,有效发挥其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第二条 本办法所称国家考古遗址公园,是指以重要考古遗址及其背景环境为主体,具有科研、教育、游憩等功能,在考古遗址保护和展示方面具有全国性示范意义的特定公共空间。
第三条第三条 国家文物局负责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的评定管理工作,省级文物行政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的监督管理工作,遗址所在地县级以上人民政府负责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建设和运营的组织实施。
第四条第四条 国家文物局鼓励、支持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的建设。对于在经济社会文化发展中做出突出贡献的国家考古遗址公园,予以表彰、奖励。
第五条第五条 符合下列条件的遗址,可向国家文物局提出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立项申请:
(一)已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二)保护规划已由省级人民政府公布实施;
(三)考古工作计划已获批准并启动实施;
(四)具备符合保护规划的遗址公园规划;
(五)具备独立法人资格的专门管理机构。
第六条第六条 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的立项申请由遗址所在地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提出,经省级文物行政部门初审同意后,报国家文物局。
第七条第七条 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立项申请需提交以下材料:
(一)符合第五条所列条件的相关材料;
(二)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建设项目计划书;
(三)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建设文物影响评估报告。
第八条第八条 经审查符合条件者,由国家文物局批准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立项。
第九条第九条 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建设过程中,涉及遗址保护范围和建设控制地带内的建设项目须按相关程序报批。
第十条第十条 经国家文物局批准立项,符合以下条件,且已初具规模的考古遗址公园,可由遗址所在地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提出评定申请,经省级文物行政部门初审同意后,报国家文物局。
(一)所有自然或人为因素引起的对遗址的破坏行为已得到控制或纠正;
(二)各建设项目的审批手续齐全;
(三)所有建设项目均符合遗址公园规划;
(四)已向公众开放,或已具备开放条件;
(五)无重大安全隐患。
第十一条第十一条 国家文物局按照《国家考古遗址公园评定细则》开展评定工作。
评定合格者,由国家文物局授予“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称号,并向社会公布。
第十二条第十二条 申请评定的单位经核实有弄虚作假、行贿舞弊等违法违规行为的,由国家文物局撤销其所得称号。
第十三条第十三条 被评为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的,如需修编规划、变更或扩展建设项目,须按原程序上报。
第十四条第十四条 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的专门管理机构负责公园的日常管理及运营。
第十五条第十五条 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管理机构须履行以下职责:
(一)依法履行文物保护职责;
(二)实施遗址公园规划;
(三)建立健全相关管理规章制度;
(四)提供良好的卫生、服务、消防、救护等公共设施,并不断改善服务质量;
(五)在规定时限内向国家文物局提交年度运营报告。
第十六条第十六条 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内遗址的保护和管理,依照国家有关遗址保护和管理的规定执行。
第十七条第十七条 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的管理与运营除遵守文物保护法律法规外,还应当执行国家其他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并接受文物行政部门的指导和社会监督。
第十八条第十八条 国家对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实行巡视制度。由国家文物局指定巡视专家对国家考古遗址公园进行定期或不定期巡视,检查其遗址保护和公园管理、运营状况,对发现的问题提出整改要求。
第十九条第十九条 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擅自改变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的用途和功能,不得侵占其合法用地,不得擅自改变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的用地性质,不得开展任何不利于遗址保护的活动。
第二十条第二十条 对管理和运营不当,发生责任事故或造成文物损毁,已不具备国家考古遗址公园条件的,国家文物局视情节轻重分别给予通报批评、警告、撤销称号处分,并追究有关责任人责任。被撤销称号者,三年之内不得再次申报。
第二十一条第二十一条 对违反本办法规定,造成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内遗址、环境、生态、景观等资源损毁和破坏的机构与个人,依照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处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二十二条第二十二条 本办法自公布之日起施行。
本内容来源于政府官方网站,如需引用,请以正式文件为准。
第二篇:国家考古遗址公园考察报告
国家考古遗址公园考察报告
根据县委工作要求,5 月 19 日至 24 日,县人大廖善朋主任、县政协吴焰生主席、县政府林建忠副县长带队一行 5 人,先后前往桂林市甑皮岩、杭州市良渚、银川市水洞沟等三处国家考古遗址公园进行实地学习考察,现将具体考察情况报告如下:
一、考察点基本情况
(一)甑皮岩国家考古遗址公园
甑皮岩遗址年代约距今9000多年至7500年,是华南地区新石器时代早期有代表性的遗址。2001 年 6 月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甑皮岩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占地面积 214 亩,遗址公园主要分为三部分:一是以“保护”为主题的遗址保护区,包括洞穴遗址保护区、独山保护区、原始部落区等;二是以“科教”为主题的博物馆功能区,包括甑皮岩遗址博物馆、甑皮岩文化 4d 影院、洞穴考古研究国际交流中心、桂林人文先祖广场、邓小平视察甑皮岩展示长廊等;三是以“休闲”为主题的配套服务区,延伸开发具有甑皮岩文化特点的互动体验项目,包括考古体验区等。
甑皮岩遗址与南山遗址最为相似,而且甑皮岩遗址仅仅是洞穴遗址,南山遗址则是洞穴和旷野相结合的史前文化遗存,文化内涵更为丰富,更具有保护与开发利用的价值。通过综合分析,甑皮岩遗址有以下可学可鉴的典型经验:
1.坚持久久为功、持续推动。甑皮岩遗址于2010年10月被国家文物局公布为第一批23个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立项名单之一,遗址博物馆落成后于2013年成功入选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建设时间遗址公园建设时间从 2010 年开始,前后共历时 10
年。
2.召开专业性学术研讨会推进遗址公园建设。在遗址公园建设过程中,桂林市先后于 2010 年、2015 年、2017 年、2019 年,以举办专业学术研讨会或高峰论坛的契机,邀请各级领导、专家莅临甑皮岩遗址参观指导,每次会议均为遗址公园建设争取到国家文物局的项目资金支持。
3.创新项目策划方式争取中央资金支持。由于国家对博物馆建设项目没有安排补助资金,甑皮岩遗址管委会转变项目策划思路,将遗址博物馆建设项目通过“甑皮岩遗址文物保护展示中心”项目的名义获得国家文物局专项资金支持。
4.推动史前文化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甑皮岩遗址博物馆以知识产权的形式入股,通过与旅游开发公司在阳朔县合作建设甑皮岩文化阳朔展示基地(图腾古道景区),让甑皮岩文化实现“墙内开花墙外香”。
(二)良渚国家考古遗址公园
良渚遗址为新石器时代晚期文化遗址群,年代为公元前 3300 年至公元前 2000年。良渚遗址群总面积约34平方公里,主要分布于以莫角山遗址为中心的50余处,发现有分布密集的村落、墓地、祭坛等各种遗存,其中以反山墓葬群、瑶山祭坛和莫角山土筑金字塔等几处最为重要。出土物中以大量精美的玉礼器最具特色。良渚文化遗址群已成为证实中华五千年文明史的、最具规模和水平的地区之一。良渚国家考古遗址公园规划总面积 14.33平方公里,分城址区、瑶山遗址区、平原低坝—山前长堤区和谷口高坝区 4 个片区。目前有限开放的区域是城址区的核心部分,面积 3.66平方公里,主要分为城门与城墙、考古体验区、河道与作坊、雉山观景台、莫角山宫殿、反山王陵、西城墙遗址、凤山研学基地、大观山休憩区和鹿苑等十大片区。
作为世界遗产,截止目前,良渚遗址公园在建设方面已投入资金 46 亿元,同
时每年运行维护经费投入近1 亿元。在遗址保护利用及遗址公园的建设开发方面,南山遗址可学可鉴的有以下三个方面:
1.刚性规划保护。编制执行《良渚遗址保护总体规划》,在遗址区红线内“只做减法,不做加法”,将各类建设项目、开发活动严格控制在“良渚遗址环境”的承载力之内。
2.依法高效管理。通过设立杭州良渚遗址管理区管理委员会(浙江省良渚遗址管理局)等保护管理机构,建立有效保护管理的体制机制;编制执行《杭州市良渚遗址保护管理条例》、《良渚古城遗址管理规划》等专项政策法规,有效落实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保护措施。
3.创新和谐征迁。一是编制出台《良渚遗址农村私人住房外迁鼓励补偿办法》,坚持“保护第一、以人为本、总量控制”的原则,按照“群众自愿、政府引导、规划调控”的方式,有序引导农户外迁,有效解决了遗址区农户建房难、生产发展受限的问题。二是采取以租代征模式,将遗址范围内农田统一租用,并返聘被租农田农民根据公园统一安排按季节种植相应农作物或观赏作物,既解决农民就业问题又增添了公园景区效果。
(三)水洞沟国家考古遗址公园。水洞沟遗址是中国目前最早发掘的旧石器时代遗址之一,被誉为“中国史前考古的发祥地”。水洞沟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已建设为综合性的国家 5a 级旅游景区—宁夏水洞沟遗址旅游区,总占地面积 7.8平方公里。水洞沟遗址博物院建筑面积 4308平方米,外形仿水洞沟出土的石器造型,以大型雕塑、270 度超大型半景画、幻影成像、实景、文物等展示形式,结合声、光、电、可调式地震平台等技术的运用,再现了三万年前远古人类生产、生活和灾难骤起被迫迁徙的活动场景,开创了中国博物馆展示的新形式,是目前国内唯一、面积最大的室内观众介入式动感体验展馆。
与周边景区串联实现深度融合发展,是水洞沟国家考古遗址公园最值得南山遗址开发建设过程中学习的经验。水洞沟遗址周边是我国明代长城、烽燧、城堡、沟堑、藏兵洞、大峡谷、墩台等军事防御建筑大观园,是中国目前唯一保存最为完整的长城立体军事防御体系。为统筹推进水洞沟遗址保护利用和周边景区开发建设,灵武市于 2003 年成立水洞沟旅游开发有限公司,主要负责水洞沟旅游区的保护、开发、建设、经营,由政府牵头制定《宁夏灵武市水洞沟旅游发展总体规划》、《宁夏灵武市水洞沟遗址保护总体规划》,企业负责具体组织实施,形成“企业主体、政府引导、社会参与”的景区建设格局,建成从三万年到五百年,从史前文化到边塞军旅文化,从土林景观到高峡平湖,从大漠边关到江南秀色的综合性旅游风景区。
二、南山遗址下一步工作建议
通过对比分析以上三处考察点,南山遗址有离城区近的天然区位优势、有洞穴与旷野文化遗存兼具的比较优势,但也存在规划不够科学、品牌影响不够、文旅融合不够、专业团队缺乏等诸多短板。做好南山遗址下一阶段的保护、开发与利用工作任重而道远,根据考察情况,特提出以下四点建议:
(一)要坚持规划引领
1.规划立意要立足长远。一要扩大规划范围。以良渚和水洞沟遗址公园为例,它们的规划面积分别为14.33平方公里和7.8平方公里,鉴于南山遗址周边均属于未开发用地,因此建议对南山遗址总体规划作进一步优化提升,坚决摈弃为保护遗址而建遗址公园的思想,扩大遗址规划面积,完善遗址功能区划。二要留有发展空间。以良渚遗址公园为例,虽然目前开放区域达 3.66平方公里,但仅占总规面积的四分之一,未来随着遗址公园的深入开发,仍为后续项目实施留下大量发展空间。
2.规划内容要统筹兼顾。以水洞沟遗址为例,其在编制规划的同时,便融合文化与旅游元素,通过规划不同功能分区,让遗址公园成为集游、娱、购、学、研于一体的综合性旅游区。建议南山遗址在规划编制时要跳出古人类遗址范畴,将明溪侨乡文化、红色文化、生态文化等元素融入其中,着力打造为集中展示明溪形象的综合性旅游景区。
(二)要坚持久久为攻
国家遗址公园的建设不是一朝一夕可完成的。以甑皮岩遗址为例,从 2010 年动工建设至 2020 年,采取每一两年实施一至两个项目的方式,2015 年建成遗址博物馆,2016 年建成小平足迹馆,2018 年建成时光隧道影院和智慧女神像及考古乐园等旅游设施,前后历时 10 年,累计投资 9000 多万元(中央资金 6500 万元,桂林市财政投资 2500 万元),主要项目才基本建成。因此建议南山遗址在建设上要按照先易后难、先急后缓的原则,分步、分期、分批实施。
1.要优先建展馆。作为申报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的首要条件,南山遗址博物馆项目至关重要。一方面要明确项目设计团队,完成项目设计、招投标等前期工作,争取博物馆项目早日落地实施;另一方面学习甑皮岩遗址的做法,加强项目包装策划,以南山遗址文物保护展示中心的名义,积极争取国家和省上补助资金。
2.要争取设基地。加强与中科院考古研究所和省文物局沟通对接,争取设立中科院东南考古研究所明溪基地,着力将南山遗址打造为中科院考古研究所和重点院校考古专业硕博士的实习培训点。
3.要分批做保护。围绕南山遗址系统保护工程,学习借鉴甑皮岩遗址做法,分批分期谋划实施文物修复保护、环境整治、洞顶滴水防渗、安防系统等工程。
(三)要提升运作水平
在遗址公园日常运行维护方面,要学习借鉴甑皮岩和良渚遗址公园做法:
1.要有专业的团队。根据甑皮岩遗址博物馆馆长周涛博士的建议,下一步可积极与中国历史文化研究所陈国滨教授和清华建筑设计院吕舟博士进行接洽,通过引进一个专业人才,带来一个团队,确保把专业的事交给专业的人做。
2.要促进文旅融合。以甑皮岩遗址为例,通过知识产权入股形式,与旅游开发公司在阳朔县合作建设甑皮岩文化阳朔展示基地(图腾古道景区),每年吸引游客 100 万人以上,创造近5000 万元门票收入。因此,南山遗址的开发建设要全方位融入旅游因素。
3.要与乡村振兴融合。可学习借鉴良渚遗址公园以租代征模式,在不改变农田属性的前提下,以签订长期租赁协议的模式,将南山遗址周边农保田纳入遗址公园范围,分季节种植与遗址公园景区相呼应的农作物,提升南山遗址周边环境观赏效果。
4.争取与万寿岩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建立资源共享机制。主动搭上当前万寿岩遗址的关注热度和发展快车,加强与万寿岩遗址景区的协作联动,通过万寿岩遗址下一阶段的深度开发带动南山遗址开发建设,实现优势互补、资源共享。
(四)要打造“南山文旅”品牌
在南山遗址公园建设过程中,要积极做好“南山文旅”品牌打造。可学习借鉴良渚模式,成立南山文化创意公司,以“资源+平台”、“研学+文创”为核心,以资源整合为手段,联合大型文创平台,系统性、保护性孵化南山文化特色 ip,开发新型文创产品,投资优质文创项目,与南山遗址公园、遗址博物馆有机衔接,围绕“轻资产、强整合、重运营”,全面提升南山文化品牌的影响力。
一要推广南山故事,促进南山文化的保护传承和南山文创 ip 的品牌孵化,推进南山文化创造性转化。
二要打造研学基地,通过线下基地与线上云平台贯通的形式,整合“优质研
学课程、文创产品、旅行服务”为学校研学旅行和家庭亲子旅行提供全新服务体验。
三要导入市场资源,寻找国内优质文创产业平台,整合资源,做好优质文旅项目导入管理区的配合工作。
四要开展学术交流,遗址公园每建成一个项目即举办一次学术交流活动,每举办一次活动即对“南山文旅”品牌进行一次提升,并以此循环反复,逐步打响“南山文化旅游”品牌。
第三篇:国家湿地公园管理办法(试行)2010
国家湿地公园管理办法(试行)
国家林业局关于印发
《国家湿地公园管理办法(试行)》的通知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林业厅(局),内蒙古、吉林、龙江、大兴安岭森工(林业)集团公司,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林业局,国家林业局各司局,各直属单位:
为进一步促进国家湿地公园健康发展,规范国家湿地公园建设和管理,我局研究制定了《国家湿地公园管理办法(试行)》,现印发给你们,请遵照执行。执行中有何意见和建议,请及时反馈我局。
附件:国家湿地公园管理办法(试行)
二〇一〇年二月二十八日
附件
国家湿地公园管理办法(试行)
第一条 为促进国家湿地公园健康发展,规范国家湿地公园建设和管理,根据国家有关规定,制定本办法。
国家湿地公园的建立、建设和管理应当遵守本办法。
第二条 湿地公园是指以保护湿地生态系统、合理利用湿地资源为目的,可供开展湿地保护、恢复、宣传、教育、科研、监测、生态旅游等活动的特定区域。湿地公园建设是国家生态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属社会公益事业。国家鼓励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捐资或者志愿参与湿地公园保护工作。
第三条 国家林业局依照国家有关规定组织实施建立国家湿地公园,并对其进行指导、监督和管理。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林业主管部门负责本辖区内国家湿地公园的指导和监督。第四条 建设国家湿地公园,应当遵循“保护优先、科学修复、合理利用、持续发展”的基本原则。
第五条 国家湿地公园边界四至与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等不得重叠或者交叉。第六条 具备下列条件的,可建立国家湿地公园:
(一)湿地生态系统在全国或者区域范围内具有典型性;或者区域地位重要,湿地主体功能具有示范性;或者湿地生物多样性丰富;或者生物物种独特。
(二)自然景观优美和(或者)具有较高历史文化价值。
(三)具有重要或者特殊科学研究、宣传教育价值。第七条 申请建立国家湿地公园的,应当提交如下材料:
(一)所在地县级以上(含县级)人民政府同意建立国家湿地公园的文件;跨行政区域的,需提交其同属上级人民政府同意建立国家湿地公园的文件。
(二)拟建国家湿地公园的总体规划及其电子文本。
(三)拟建国家湿地公园管理机构的证明文件或者承诺建立机构的文件。
(四)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出具的拟建国家湿地公园土地权属清晰、无争议,以及相关权利人同意纳入湿地公园管理的证明文件。
(五)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出具的拟建国家湿地公园相关利益主体无争议的证明材料。
(六)反映拟建国家湿地公园现状的图片资料和影像资料。
(七)所在地省级林业主管部门出具的申请文件、申报书,以及对总体规划的专家评审意见。
第八条 建立国家湿地公园由省级林业主管部门向国家林业局提出申请。国家林业局对申请材料进行审核,对申请材料符合要求的,组织专家进行实地考察,并提交考察报告。
申报单位应根据专家实地考察报告组织对湿地公园总体规划进行修改和完善,并报国家林业局审查备案。
对通过专家实地考察论证和国家林业局初步审核符合条件的,由国家林业局在拟建国家湿地公园所在地进行公示。
第九条 对完成国家湿地公园试点建设的,由省级林业主管部门提出申请,国家林业局组织验收。对验收合格的,授予国家湿地公园称号;对验收不合格的,令其限期整改;整改仍不合格的,取消其试点资格。第十条 国家湿地公园采取下列命名方式:
省(自治区、直辖市)名称 湿地名 国家湿地公园。
第十一条 国家湿地公园应当按照总体规划确定的范围进行标桩定界,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擅自改变和挪动界标。
第十二条 国家湿地公园所在地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应当设立专门的管理机构,统一负责国家湿地公园的保护管理工作。
国家湿地公园管理机构的管理和技术人员应当经过必要的岗位培训。
第十三条 国家湿地公园总体规划应当由具有相应资质的单位参照有关规定编制。
国家湿地公园的撤销、范围的变更,须经国家林业局审批。
第十四条 国家湿地公园可分为湿地保育区、恢复重建区、宣教展示区、合理利用区和管理服务区等,实行分区管理。湿地保育区除开展保护、监测等必需的保护管理活动外,不得进行任何与湿地生态系统保护和管理无关的其他活动。恢复重建区仅能开展培育和恢复湿地的相关活动。宣教展示区可开展以生态展示、科普教育为主的活动。合理利用区可开展不损害湿地生态系统功能的生态旅游等活动。管理服务区可开展管理、接待和服务等活动。
第十五条 国家湿地公园应当设置宣教设施,建立和完善解说系统,宣传湿地功能和价值,提高公众的湿地保护意识。
鼓励国家湿地公园定期向中小学生免费开放。
第十六条 国家湿地公园管理机构应当定期组织开展湿地资源调查和动态监测,建立档案,并根据监测情况采取相应的保护管理措施。
第十七条 禁止擅自占用、征用国家湿地公园的土地。确需占用、征用的,用地单位应当征求国家林业局意见后,方可依法办理相关手续。第十八条 除国家另有规定外,国家湿地公园内禁止下列行为:
(一)开(围)垦湿地、开矿、采石、取土、修坟以及生产性放牧等。
(二)从事房地产、度假村、高尔夫球场等任何不符合主体功能定位的建设项目和开发活动。
(三)商品性采伐林木。
(四)猎捕鸟类和捡拾鸟卵等行为。
第十九条 国家林业局依照国家有关规定组织开展国家湿地公园的检查评估工作。对不合格的,责令其限期整改。整改仍不合格的,取消其“国家湿地公园”称号。
第二十条 本办法自发布之日起试行。
主题词:湿地公园 管理
办法
通知
国家林业局办公室
2010年2月20日印发
吉林大安嫩江湾国家湿地公园(国家4A级景区)
第四篇:国家湿地公园管理办法(试行)
附件
国家湿地公园管理办法(试行)
第一条
为促进国家湿地公园健康发展,规范国家湿地公园建设和管理,根据国家有关规定,制定本办法。
国家湿地公园的建立、建设和管理应当遵守本办法。
第二条
湿地公园是指以保护湿地生态系统、合理利用湿地资源为目的,可供开展湿地保护、恢复、宣传、教育、科研、监测、生态旅游等活动的特定区域。
湿地公园建设是国家生态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属社会公益事业。国家鼓励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捐资或者志愿参与湿地公园保护工作。
第三条
国家林业局依照国家有关规定组织实施建立国家湿地公园,并对其进行指导、监督和管理。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林业主管部门负责本辖区内国家湿地公园的指导和监督。
第四条
建设国家湿地公园,应当遵循“保护优先、科学修复、合理利用、持续发展”的基本原则。
第五条
国家湿地公园边界四至与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等不得重叠或者交叉。
第六条
具备下列条件的,可建立国家湿地公园:
(一)湿地生态系统在全国或者区域范围内具有典型性;或者区域地位重要,湿地主体功能具有示范性;或者湿地生物多样性丰富;或者生物物种独特。
(二)自然景观优美和(或者)具有较高历史文化价值。
(三)具有重要或者特殊科学研究、宣传教育价值。第七条
申请建立国家湿地公园的,应当提交如下材料:
(一)所在地县级以上(含县级)人民政府同意建立国家湿地公园的文件;跨行政区域的,需提交其同属上级人民政府同意建立国家湿地公园的文件。
(二)拟建国家湿地公园的总体规划及其电子文本。
(三)拟建国家湿地公园管理机构的证明文件或者承诺建立机构的文件。
(四)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出具的拟建国家湿地公园土地权属清晰、无争议,以及相关权利人同意纳入湿地公园管理的证明文件。
(五)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出具的拟建国家湿地公园相关利益主体无争议的证明材料。
(六)反映拟建国家湿地公园现状的图片资料和影像资料。
(七)所在地省级林业主管部门出具的申请文件、申报书,以及对总体规划的专家评审意见。
第八条
建立国家湿地公园由省级林业主管部门向国家林业局提出申请。
国家林业局对申请材料进行审核,对申请材料符合要求的,组织专家进行实地考察,并提交考察报告。
申报单位应根据专家实地考察报告组织对湿地公园总体规划进行修改和完善,并报国家林业局审查备案。对通过专家实地考察论证和国家林业局初步审核符合条件的,由国家林业局在拟建国家湿地公园所在地进行公示。
第九条
对完成国家湿地公园试点建设的,由省级林业主管部门提出申请,国家林业局组织验收。对验收合格的,授予国家湿地公园称号;对验收不合格的,令其限期整改;整改仍不合格的,取消其试点资格。
第十条
国家湿地公园采取下列命名方式: 省(自治区、直辖市)名称 湿地名 国家湿地公园。
第十一条
国家湿地公园应当按照总体规划确定的范围进行标桩定界,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擅自改变和挪动界标。
第十二条
国家湿地公园所在地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应当设立专门的管理机构,统一负责国家湿地公园的保护管理工作。
国家湿地公园管理机构的管理和技术人员应当经过必要的岗位培训。
第十三条
国家湿地公园总体规划应当由具有相应资质的单位参照有关规定编制。
国家湿地公园的撤销、范围的变更,须经国家林业局审批。第十四条
国家湿地公园可分为湿地保育区、恢复重建区、宣教展示区、合理利用区和管理服务区等,实行分区管理。
湿地保育区除开展保护、监测等必需的保护管理活动外,不得进行任何与湿地生态系统保护和管理无关的其他活动。恢复重建区仅能开展培育和恢复湿地的相关活动。宣教展示区可开展以生态展示、科普教育为主的活动。合理利用区可开展不损害湿地生态系统功能的生态旅游等活动。管理服务区可开展管理、接待和服务等活动。
第十五条
国家湿地公园应当设置宣教设施,建立和完善解说系统,宣传湿地功能和价值,提高公众的湿地保护意识。
鼓励国家湿地公园定期向中小学生免费开放。
第十六条
国家湿地公园管理机构应当定期组织开展湿地资源调查和动态监测,建立档案,并根据监测情况采取相应的保护管理措施。
第十七条
禁止擅自占用、征用国家湿地公园的土地。确需占用、征用的,用地单位应当征求国家林业局意见后,方可依法办理相关手续。
第十八条
除国家另有规定外,国家湿地公园内禁止下列行为:
(一)开(围)垦湿地、开矿、采石、取土、修坟以及生产性放牧等。
(二)从事房地产、度假村、高尔夫球场等任何不符合主体功能定位的建设项目和开发活动。
(三)商品性采伐林木。
(四)猎捕鸟类和捡拾鸟卵等行为。
第十九条
国家林业局依照国家有关规定组织开展国家湿地公园的检查评估工作。对不合格的,责令其限期整改。整改仍不合格的,取消其“国家湿地公园”称号。
第二十条
本办法自发布之日起试行。
第五篇:大明宫国家遗址公园导游词[定稿]
大明宫国家遗址公园导游词
1、丹凤门遗址
丹凤门是大明宫的正南门,它建于唐高宗龙朔二年(662),沿用历史长达240余年,是唐朝皇帝进出宫城的主要通道。丹凤门上部建有丹凤楼,是皇家颁布赦令,举行宴会等大典的重要活动场所。丹凤门北对大明宫主殿含元殿,东西为顺城街,直南为长安城南北长1500米,宽176米的丹凤门大街,与唐大雁塔遥相呼应,构成了唐长安城的重要景观轴线,展示了盛唐皇室的无上威仪。
唐肃宗至德二年(757),曾改“丹凤门”为“明凤门”,约四年后恢复旧称。丹凤门作为皇帝宣赦的固定场所,每逢宣赦日,门前一侧立高杆,上悬金鸡,一侧臵鼓,百姓聚集门前广场,待皇帝登楼,囚犯在鼓声中被引至门前,赦令宣读完毕,当场释放,唐人杨巨源有诗为记:“丹凤楼前歌九奏,金鸡杆下鼓千声”。
现在的丹凤门遗址位于今西安市自强东路道北地区,2005年经考古发掘揭露,丹凤门规模之大、门道之宽、马道之长均为目前隋唐考古之最。发掘出的残存门址由墩台、门道、隔墙、马道、城墙等部分组成,均为夯土结构。实测门阙墩台东西总长74.5米、南北宽33米,共开五孔门道,门道均宽8.5米,道中设石门槛,与史籍中“凤门五开,十扇开闭”记载相符。墩台两边宫城内侧各筑一条宽3.5米、长54米的马道用以登城。丹凤门的考古发现对研究唐长安城和中国都城考古均有重要价值,被文物考古界誉为“盛唐第一门”。
2008年大明宫国家遗址公园项目启动后,丹凤门遗址博物馆由中国工程院院士张锦秋担纲,是唐大明宫国家遗址公园建设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该馆为三层框架结构,内部空间用于保护展示丹凤门遗址,城楼上用以开展各种仪式活动。为实现保护展示建筑的可逆性和达到文物保护的要求,建筑结构与遗址边沿距离大于60厘米,城台与城墙部分外表建材为城砖肌理。丹凤门遗址博物馆外墙色彩全部选用淡棕黄色,目的是使这座建筑既能体现唐代皇宫正门的形制、尺度、建筑特色和宏伟端庄的风格,又有别于其它仿古建筑。色彩上采用浑然一体高度抽象的手法赋予遗址保护展示建筑有如雕塑感和现代感。
唐李益曾有诗:
《大礼毕皇帝御丹凤门改元建中大赦》 大明曈曈天地分,六龙负日升天门。凤凰飞来衔帝箓,言我万代金皇孙。灵鸡鼓舞承天赦,高翔百尺垂朱幡。宸居穆清受天历,建中甲子合上元。昊穹景命即已至,王事乃可酬乾坤。升中告成答玄贶,泥金检玉昭鸿恩。
大明宫国家遗址公园导游词
云亭之事略可记,七十二君宁独尊。小臣欲上封禅表,久而未就归文园。
2、含元殿遗址
含元殿是大明宫中轴线上南起第一座殿宇,属皇宫前朝三大正殿之首,规制宏伟,地位尊崇,与北京故宫太和殿地位相当。
含元殿建成于唐高宗龙朔三年(663),自建成起,就成为都城长安的主要标志建筑,称著当时,传名后世。关于含元殿的殿名,按唐人李华《含元殿赋》所说:“含元建名,《易》乾坤之说,曰含弘光大,又曰元亨利贞,括万象以为尊”。说明含元二字源于《易经》。武则天时曾改成“大明殿”,使殿名与宫名相统一,至唐中宗即位后才恢复旧称。
含元殿殿堂坐于三重高台上,台基高3.5米,东西长77米,南北宽43米。东西两侧有翔鸾、栖凤两阁和供大臣登殿的龙尾道。殿、阁之间有飞廊相接,两阁之下有南北排列的东西朝堂、肺石和登闻鼓、钟鼓楼、左右金吾杖院。殿前至丹凤门间有广场和专供皇帝出入宫城的御道。这一建筑组群,构成了唐代大明宫内规模宏伟、礼制庄严的外朝听政区域,是唐王朝的皇权象征和国家标志。
含元殿作为外朝场所,主要用来举行元日、冬至大朝贺仪式,及一些特殊活动。唐朝的元日大朝贺源于古代的朝贡制度,是通过贡物和朝觐的方式来规范中央与地方、宗主国与藩属国之间关系的一种礼仪,而日本、天竺(印度)等远来之国的朝贡,则属于友好往来与文化交流的意义。唐朝冬至大朝贺始于开元八年,唐玄宗时开始施行,此后各代皇帝照行冬至朝贺,仪式规模则参照元日朝贺。每逢朝会日,含元殿场面热烈,皇太子、文武百官、地方朝集使分别向皇帝拜贺新岁;还有少则数国,多则十国,操着不同语言,穿着不同服饰的外国使节或首领,列队登上含元殿,依次觐拜。每逢此时,含元殿都成为各民族政权开展外交和文化交流的大舞台。据日本史籍载,曾有日本遣唐使因朝列位次不及新罗(今朝鲜半岛),提出抗议,玄宗特许将日本使节调至东列第一,新罗则调到西列第二,留下千古佳话。
唐代诗人每每被含元殿的恢宏气势和大朝会的盛大场面所震撼,留下了许多咏颂含元殿的篇章,如王维的“九天阊阖开宫殿,万国衣冠拜冕旒”,崔立之的“千官望长至,万国拜含元”,张祜《元日仗》诗:“文武千官岁仗兵,万方同轨奏升平。上皇一御含元殿,丹凤门开白日明。”更有李华做《含元殿赋》,洋洋三千言,颂尽含元殿乃至大明宫的气象万千。
可惜的是,至唐朝末年,天下纷乱,硝烟四起,大明宫多次遭遇黄巢、朱玫等军阀战乱损毁,含元殿也最终毁于兵祸之中,存世220余年。
大明宫国家遗址公园导游词
现今的含元殿遗址位于今西安市东北部自强东路以北,唐朝灭亡后,历代都有史地研究者亲临考察。上世纪初,日本人足立喜六第一次拍下了含元殿遗址全景。
解放后至今的多次考古发掘表明,含元殿遗址整体保存状况基本完整,遗存有主殿的夯土殿基,栖凤阁、翔鸾阁的夯土基址,及部分残损的建筑构件。含元殿址依龙首塬南缘而建,殿基高15米多,雄踞于全城之上,前景开阔。殿身主体东西面阔十一间,75.9米,南北进深4间,42.4米,高3.5米。面积3210平方米,与北京故宫太和殿近似。殿外四周有宽约5米的“玉阶”三级,建有最高等级的重檐庑殿顶,左右外接东西向廊道,与翔鸾、栖凤二阁相连。此二阁为三重子母阙形式,下方为高大的砖砌墩台。由于破损严重,仅存长约28米的斜坡道,为原龙尾道遗址。含元殿包括二阁在内建筑群总宽约200米,气势恢宏,是最能反映盛唐气魄的物质体现,也充分反映了大唐盛世的建筑艺术水平。
1998-2003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中国、日本三方对含元殿实施了遗址保护工程,形成了现在游人可以看到的含元殿遗址台基。
3、龙首渠支渠遗址
清《唐两京城坊考》中有记载:“龙首渠,一名浐水渠,隋开皇三年开。……西北,分为二渠,东渠北流,经通化门外至京城东北隅,折而西流,入东内苑为龙首池,余水经大明宫下马桥下。”龙首渠支渠遗址位于含元殿遗址一层大台南沿以南130米处,为。
大明宫考古发掘后,在含元殿遗址一层大台以南130米处发现一道东西向的一条人工渠道,已探知区域长度400余米,渠道口宽3.6米,深约1.6米,渠道两壁较陡直,局部有砖砌护岸,渠上又建筑有3座间隔几乎等距的桥梁,中央桥址正对含元殿遗址,东西宽17米;东、西侧桥址正对东、西朝堂,西侧桥址东西长6.85米,中央桥梁应为御桥,东西桥梁则为文武百官上朝前的下马桥。水渠的这种规格建制对后世宫室制度的建制产生了深远影响。
2008年大明国国家遗址公园整体保护工作中,对龙首渠及其上御桥进行了展示复原。
4、东朝堂遗址
大明宫内有两座朝堂,为唐高宗龙朔二年(662年)四月重修大明宫时,分臵于翔鸾、栖凤二阁之下,是含元殿建筑组群的一部分,为百官候朝的场所,太子和宰相也在此会见百官。据考古发掘,东朝堂位于含元殿翔鸾阁遗址南面30米处,遗址坐北朝南,曾经改建和扩大,早期建筑简单,包含一座大型庑殿和一道东西向墙垣,基台平面呈长方形,东西长73米,南北宽12.45米,晚期向东移16余米,东西缩至68米,南北增至16米。
5、西朝堂遗址
大明宫内有两座朝堂,为唐高宗龙朔二年(662年)四月重修大明宫时,分臵于翔鸾、栖凤二阁之下,是含元殿建筑组群的一部分,为百官候朝的场所,太子和宰相也在此会见百官。西朝堂对应立有登闻鼓,官民若有冤情,可立于肺石下申诉或挝鼓以闻达皇帝,达到昭雪冤情的目的。西朝堂位于含元殿栖凤阁遗址南面30米处,尚未进行考古发掘。
大明宫国家遗址公园导游词
6、宣政殿遗址
是大明宫中的第二大殿宣政殿,也是大明宫前朝中轴线上三大殿之一,属于中朝正殿。这里是皇帝常朝和百官办事的行政中心,是大唐处理国事的地方,盛大的庆典一般在含元殿举行,宣政殿是真正的权力中心。新帝即位、册封太子、科举殿试、读时令等重要政治活动也在这里举行。大家现在可以看到的宣政殿殿址东西长近70米,南北宽40多米。文献记载宣政殿前院廊南有宣政门、东西有日华门、月华门,院内有钟楼、鼓楼,殿院东西有中书省、门下省、弘文馆等唐朝重要的中央决策、咨询机构。从德宗贞元七年(791年)至宪宗元和三年(808年),皇帝每年的五月一日都要在这里大会群臣。京官九品以上,外官因朝集在京者,一律就列,场面极其隆重。
官员们到达这里可不是件容易的事,所有在大明宫上朝的官员,都要登记在册,登记的内容不仅有姓名官职和年龄,甚至包括身高和形体特征,经过一连串严格的确认之后,官员们最后才能到达大明宫中的宣政殿。
在这里曾经举行过一场特殊的殿试,主考官就是赫赫有名的唐玄宗李隆基。公元712年,唐玄宗刚刚即位就亲自考核吏部最新任命的一批县令,结果一百多位考生当中,只有一人为可造之材,二十多人基本合格,一半之上为滥竽充数之辈,唐玄宗开始下决心改革科举制。
7、紫宸殿遗址
紫宸殿是大明宫中轴线上的第三个主殿,是内朝正殿,为唐代君臣每天议决国事的地方。当时只有五品以上和五品以下的重要官员才有资格被宣召入紫宸殿(称为“入閤”)。紫宸殿也曾举行宴见四夷君长、外国使节,庆贺重大军事胜利,举行制举考试等活动。殿基南北宽近50米,殿址破坏较多,仅东边残存一部分夯土基,西边仅有片段的夯土。
8、麟德殿遗址
麟德殿是宫内宴会乐舞、接见外国使节、设立道场的主要场所,是大唐等级最高的宴会厅。麟德殿大约建于唐高宗麟德年间,所以以「麟德」命名。麟德殿是唐大明宫内规模最大的一处宫殿建筑,也是中国历史上最大的单体建筑,整个宫殿坐落在一万多平方米的大台上,面积达到五千多平方米,建造麟德殿共用了192根柱子,是今天故宫太和殿的3倍。
大家可以看到麟德殿是以前、中、后三殿串联形式布局的,为什么是三殿呢?中国古代建筑由于是土木结构的,梁架的跨度不能太大,这种三殿相连的设计,既解决了梁架的跨度,使宫殿的面积扩大,又解决了建筑的安全稳固和外形的美观。在唐代一千三四百年前建筑一个殿就这么大面积,如此规模拿现在的财力来建筑这个殿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站在这里大家是否可以感受到唐朝的气息呢?
据说在麟德殿大宴时,殿前和廊下可坐下3000人,并表演百戏,殿前还可以击马球。武则天曾经就在这里接见唐代时期世界各国的来使!公元703年,武则天在此会见并设宴款待日本遣唐使粟田真人,唐代宗曾在此一次欢宴神策军将士3500余人。当时,唐代的官员以能出席麟德殿宴会为荣。
唐朝诗人张籍的《寒食内宴》中这样描述盛唐时期唐大明宫麟德殿的盛景:瑞烟深处开三殿,春雨微时引百官。这座宫殿代表了大唐盛世的奢华与荣耀,见证了唐王朝一步步走向兴盛的足迹。
9、清思殿遗址
清思殿,是宫内起居便殿,为皇帝游乐、休憩之地。请看,清思殿殿址仅存基台部分,东西33米,南北宽约29米,基台南端东西各有一斜廊。
唐敬宗即位以后,曾对清思殿进行过大规模重修,唐代的史料记载,清思殿曾安装铜镜三千片,耗费了十万黄金和白金箔。殿堂遗址内确实发现了很多铜镜的残片,还出土了镏金铜饰残片,多枚黑白围棋子和一件出入宫门的鱼符等。
清思殿名字很雅致,但当时这里却总是一派热闹的景象,这里曾经是一个球场。唐代盛行马球,连皇帝都亲自上场参与。唐三彩中就有很多打马球的人物形象。考古工作者发现,清思殿前的这个马球场地面非常坚硬,1000多年的时光都没有让它损毁。据文献记载,当时修建马球场除
大明宫国家遗址公园导游词
了砸夯,还要在地面浇油,而这种油很可能就是当时民间的食用油。浇满油的球场即使下雨个把月,地面也依然干爽平整。
公元880年,当黄巢的起义军向长安挺进的时候,僖宗正在清思殿主持一场耸人听闻的赌局,四个高级官员,用击马球的方式来决定任职的地方,获胜者优先选择富庶之地。
10、翰林院遗址
翰林院占据夹城南部长400余米的一段,翰林院南端约100米长部分发现建筑遗址五座。翰林门为一个门道,宽5米多,进深8米多,臵有石门槛两道。
翰林是皇帝的文学侍从官,翰林院从唐朝起开始设立。选拔擅长文辞的翰林学士入内起草诏制,晚唐以后,成为起草机密诏制的重要机构。翰林院是中国历史上曾长期存在着的一个带有浓厚学术色彩的官署,尽管其地位在不同朝代有所波动,但性质却没什么大的变化。
翰林院里任职的人称为翰林学士,简称翰林,是传统社会中层次最高的士人群体。当时在翰林院供职的有词学﹑经术﹑合炼(炼丹)﹑僧﹑道﹑卜﹑祝﹑术﹑艺﹑书﹑弈等各色人才,称为待诏,即听候皇帝随时召见和差遣。其中词学之士最受重视。
唐代著名诗人李白,张九龄,张说等都曾当过翰林学士,在这里供职多年。李白渴望报效朝廷,为大唐建功立业。在大明宫金銮殿,李白即兴赋诗,为宫廷歌手填词助兴,唐玄宗欣赏李白的稀世才华,留他在翰林院待诏。唐玄宗时期的翰林院有点类似皇家文学艺术委员会。生活在翰林院的李白终日无所事事,常偷偷溜出去在长安的酒肆喝闷酒,他满怀报国志,可惜无用武之地。
11、凌霄门
我们现在来到的凌霄门是北宫墙的西宫门,又称“青霄门”。这里位于北宫墙正门玄武门西355米处,当时,凌霄门只有一个门道,宽仅2.2米,无门基座和柱础,也没有设门楼。
虽然“凌霄门”只是一座小门,但历史上却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唐肃宗宝应元年(762)四月十六日,宦官李辅国和程元振曾在此门发动政变,扶助代宗即位,史称“凌霄门之变”。
唐肃宗在“马崽驿之变”以后,北上灵武,登极称帝。收复京师以后,入居大明宫期间,宦官李辅国、程元振和皇后张氏均立有大功,很得肃宗宠信,所以权势日盛。特别是李辅国不但掌管了禁军大权,而且又兼兵部尚书、殿中监等20余职,常在右银台门处理军国政事,甚至可以代替皇帝颁布诏令,宰相和朝官都要仰辅国鼻息。而皇后张氏也非善辈,不但“持权禁中,干预政事,请谒过当”,而且还将肃宗次子建宁王李倓诬陷致死,进而还想威害太子李豫,专制朝政,步武则天后尘,夺取最高权力,临朝称制。
宝应元年四月初,唐肃宗身染重病,在长生殿养疾。张皇后看到唐肃宗已病入膏肓,危在旦夕,唯恐太子李豫即位以后,对己不利,便秘密派人将肃宗的另一个儿子越王李系引入麟德殿中,企图废立太子。四月十六日这天,张皇后矫诏召太子入宫。宦宫李辅国和程元振得知此事后,当即在凌霄门布臵禁军,并将太子李豫由少阳院护送到飞龙厩中,加以保护。接着,又派兵将麟德殿团团包围,逮捕了越王李系,又将张皇后囚禁于别殿。四月十八日,肃宗听到这一消息后,惊吓而死。程元振当即将太子接至九仙门,与文武百官相见,并行监国之礼。四月二十日,太子在长生殿肃宗灵堂前即帝位,是为唐代宗。不久,越王李系和张皇后相继被杀。“凌霄门之变”至此结束。
12、银汉门
大明宫国家遗址公园导游词
我们现在所在的是银汉门.通过1957的考古发掘,探明了它的位臵,确定此门位于玄武门东385米处。2009年考古发现,遗址南北长约14米,东西宽2.2米,中间过道仅宽0.9米,门道中间铺有方形石块,门道两侧各砌有0.35米厚的砖壁。细心的朋友可能会问,皇家宫城的大门怎么可能这么窄哪?从遗迹现象分析,此处遗址可能非银汉门遗址本体,更似一处底部铺砖、两侧砌石壁的过水涵洞。
13、重玄门
我们现在又来到了宫城之外的北夹城城门—重玄门,它位于玄武门北156米处,仅有一个门道,宽约5.2米,考古发掘表明,门道内横臵三道石门槛,为宫门之独例,为什么这样设臵,专家们并没有给出明确的答案,希望大家可以解释这个现象。门址保存较好,现残存的夯土阙台仍有5米多高,门址基座东西长33.6、宽16.2米,基座内侧东西各有马道,总长约30.16米,呈曲尺形。
重玄门门外即禁苑,皇帝常入禁苑狩猎、游宴,此门乃必经之地。门附近还有饲养禁马的“飞龙厩”和“骥德殿”,以及宦官控制的“北衙”禁军,是大明宫的军事重地。
14、左银台门
朋友们,我们现在来到了唐大明宫左银台门遗址,它是大明宫的东宫门。只有一个门道,宽约6米,进深约13米,有门楼。当时门外50余米处,建有与宫墙平行的夹城墙,长达10公里,一直通往兴庆宫和芙蓉园。
夹城外由中央禁军(左羽林军、左神策军、左龙武军)驻屯,护卫皇宫安危,战略地位十分重要。史载有一位算卦先生名叫苏玄明的和在大明宫内作工的染坊工匠张韶关系亲密,有一天,玄明对张韶说:“我昨天曾专为你算了一卦,卦象显示,你当升殿而坐,与我共食。新帝(此指刚刚即位的唐敬宗)现在昼夜击毬打猎,多不在宫中,大事可图。”张韶对此深信不疑,于是二人便秘密联系宫内染工和长安恶少等百余人,于长庆四年(824年)四月十七日黎明时分,将这些染工和恶少以及兵器都藏匿在装有紫草的车辆之中,从左银台门进入宫中,企图在夜晚作乱。但车辆入宫以后,守门卫兵发现车辆超载过重,便上前盘问。张韶恐怕事情败露,情急之下,当即从车内抽出兵刃,杀了卫兵,其余徒众也都从车内钻出,穿上戎服,手持兵器,向左银台门北面的清思殿奔来,并齐声大呼。这时即位仅3个多月的唐敬宗正在清思殿击毬娱乐,听到喊杀声后惊恐不已,打算逃往右神策军驻守的九仙门躲避。左右侍从急忙劝说:“右军军营遥远,途中还有可能遇上盗贼,不如到附近的左军军营躲避。”敬宗只得改变主意,向东南的左神策军军营奔来。左神策中尉马存亮闻讯,当即走出军营,将敬宗背入军营之中,并派大将康艺全率神策军入宫讨贼。直至当天深夜,张韶、玄明以及准备作乱的百余名党徒始被平定。由此事件,亦可看出左银台门
大明宫国家遗址公园导游词
对大明宫安全保卫的重要作用。
15、玄武门
我们现在所在的玄武门是北宫墙正门,也是单门道形制,门基座平面呈长方形,门道基址东西长34.2米,南北宽16.4米(门道进深),当时门址上有门楼,门道宽约5米,道中横臵一个石门槛,为行车方便,又在石槛上凿出两个相距1.36米的车辙沟槽,反映了唐时车制的两轮之距。
由于玄武门是大明宫北通禁苑的主要门户,唐德宗贞元五年(789)正时,修建了玄武门门楼,门外又设臵两廊,派兵守卫,时称“北衙”。这里成了唐朝廷北衙禁军主要的屯驻之地。从唐玄宗以后,宫中所发生的多次政变都仰仗玄武门驻屯禁军的力量,才得以取胜的。公元710年,唐玄宗平韦后,曾亲自动兵于玄武门;公元762年,唐代宗在此除蓄意作乱的张太后。尤其是唐朝后期,宦官掌握了北衙禁军的统帅权以后,对于宫廷的安危影响极大。因此,玄武门在唐中后期的政治生活中一直处于举足轻重的地位。
16、含耀门
我们现在所在的含耀门遗址是大明宫内一处重要宫门。大明宫内有三道东西平行的宫墙,其中第二道宫墙,以紫宸殿为中心,向东、西延伸,东段臵含耀门,西段臵昭庆门,两门外为南北向街道。经发掘,含耀门为两门道制,各宽5米,保存较好。按照唐代都城“城门入由左,出由右”的制度,此门应是东门道入,西门道出。
17、昭庆门
我们现在所在的含耀门遗址是大明宫内一处重要宫门。大明宫内有三道东西平行的宫墙,其中第二道宫墙,以紫宸殿为中心,向东、西延伸,东段臵含耀门,西段臵昭庆门,两门外为南北向街道。我们现在所处的昭庆门遗址尚未发掘,其规模、形制推测应该与西段的含耀门大致相同。应该也是两门道制,各宽5米,按照唐代都城“城门入由左,出由右”的制度,此门也应是东门道入,西门道出。
18、崇明门
我们现在在崇明门遗址,它是大明宫内一道重要的宫门,位于大明宫内东西平行的第三道宫墙东段,是前朝区与后寝区的界隔。当时以宣政殿为中心,宫墙向东、西延伸,东段臵崇明门,西段臵光顺门,两门外为南北向街道。
据史籍记载,崇明门因靠近少阳院,太子活动频繁,常从崇明门出入;太子拜见老师,大臣谒见太子,都会在崇明门有相应仪式。《唐两京城坊考》一书说,少阳院东有一条南北大街,街北有崇明门,街南依次有含耀门和昭训门。即从大明宫南面东侧的望仙门,北行经昭训门、含耀门和崇明门,即可到达少阳院。按照唐制规定,唐朝皇帝册立太子的礼仪一般都是在宣政殿进行的。当册立太子礼仪结束后,太子须退出宣政殿,回到崇明门幕殿之内,接受文武百官朝贺,太子命
大明宫国家遗址公园导游词
左右举起竹帘,执笏答拜,接着,还要接受太子幕僚的拜贺。
崇明门遗址保存较差,尚未发掘。
19、光顺门
我们现在所在的光顺门与东边的崇明门都是大明宫内是通往宫禁的重要道路。唐宪宗从法门寺迎奉释迦摩尼真身佛骨,便从光顺门迎入后宫。安史之乱中立下大功的郭子仪,也曾被唐代宗从这里迎入。光顺门还是举行公主出嫁、发丧礼仪的地方。唐德宗女新都公主出嫁,在光顺门举行过册礼;金城公主死于吐蕃,玄宗在光顺门为其发丧。
20、太液池、蓬莱岛遗址
大家眼前的这片水面叫太液池,经过考古发掘证明,太液池是我国考古界迄今发现的最早和最为宠大的一处皇家园林。这个人工建造的皇家山水园林景观是唐太宗为其父高祖李渊兴建的一处休憩和游玩之地。唐高宗移居大明宫以后,太液池又成了唐代诸帝及其嫔妃的游乐之处。
唐代的太液池分西池和东池,东池约3万平方米,西池约14万平方米,两池间有沟渠连通。池中有蓬莱、瀛洲、方丈三岛,蓬莱岛上建有太液亭,内设龙床、御座、书案、桌椅,供皇帝及亲近大臣在此听乐观景,吟诗作赋。
在我国古代 神话 传说中,东海里有蓬莱、方丈、瀛洲三座仙山,山上长满了长生不老药,住着长寿快乐的神仙。封建帝王都梦想万寿无疆与长久统治,自从汉武帝在长安城修建了象征性的“瑶池三仙山”开始,“一池三山”就成为历代皇家园林的传统格局。
大家现在所能看到的太液池东池约3万平方米,西池约9万多平方米。蓬莱岛遗址夯土基台残高约5米。本世纪初,中、日联合考古队对该遗址进行考古发掘,确认了池岸走向和结构,发现岸上分布有廊道和房舍、沟渠和排水管道等遗迹,说明太液池不单是宫内的湖光胜景,更具有蓄水排涝功能。
根据有关文献记载和历代《唐大明宫图》所绘,太液池长年蓄有一泓池水,清波荡漾,水面上荷花绽放,芦苇丛生,常有黄鹄、野雁等飞禽穿行其间,嬉戏出没。从1998年至2005年5月,中、日两国再次组成联合考古队,对太液池遗址先后进行了6次考古发掘,进行第6次考古发掘时,还在池底淤泥层中发现了若干保存较完整的大小螺壳,还清理出了夹杂在淤泥中的大量荷叶遗痕,其中许多荷叶还带有茎干和莲蓬。在淤泥中出土的一块石头背面还清晰地遗留着条叶形的水草痕迹。这些遗迹的发现说明了当时太液池鱼螺潜底与荷叶连天的美丽景色。
21、三清殿遗址
三清殿是专为祭祀道教教主而修建的一座道教宫观。由于道教将其教主称为玉清元始天尊、上清灵宝道君、太清太上老君,并传说此三神主居住于天外仙境,即玉清、上清、太清,称三清
大明宫国家遗址公园导游词
境,故此殿以三清命名。现在我们依然可以清晰地看到三清殿基台,据考古发掘,基台高出唐代地面14米,南北长73米,东西宽47米多,上部面积近3000平方米。高台全以黄土夯筑,周围包砌厚1.25米砖壁,砖壁底部铺有长条基石二层,台上原来是楼阁式的建筑。
三清殿是大明宫内等级最高的宗教建筑,由平地筑起这样大型的高台,在高台上修建宫室,这是大明宫中唯一的一处。自大唐建立以来,道教就被尊为国教,终唐一世,李氏皇族大都是虔诚的道教信徒。唐朝的统治者崇尚道教,认老子为祖先,道教与李唐王朝有着特殊的深厚渊源,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唐初门阀士族的传统势力还很强大,若非系出名门,就很难得到社会的尊重。唐朝皇帝为提高自己的门第出身,便利用道教始祖李聃姓李、皇室也姓李的巧合,附会自己是太上老君李聃的后代,是“神仙之苗裔”。道教因而也就成为李唐王朝信奉的重要宗教,而三清殿则成为大明宫中最重要的道教建筑。
考古工作者在该殿遗址内除发现大量砖瓦建筑以外,还出土了很多黄、绿、蓝单色琉璃瓦、黄绿蓝三色三彩瓦,这在大明宫的考古发掘中是绝无仅有的。此外,还出土了一件残铜佛和鎏金铜泡钉、铜饰片等。从出土的这些遗物推测,当年的三清殿建筑当是非常繁华壮丽,气势雄伟。
22、大福殿遗址
大福殿位于大明宫城墙西北角,并与西北角宫墙连接成一体。大福殿遗址是大明宫所有殿址中地基保存较好、夯土层较明显的遗址。大福殿现仅存夯土基址,由地面上、下两部分组成,殿基夯土总外轮廓东西宽近110米,南北进深约102到128米之间。大家可以看到,地面上遗址中央,夯土范围不规整,最高可达6米,其中西部保存较好,东部残损略重,东西最长约76米,南北最宽处约73.62米。基台南边残存有10余米的坡道,基台上边尚有墙基、散水、砖铺地面等大量建筑遗迹。
23、望仙台遗址
望仙台是唐大明宫内道教建筑。据有关文献记载,唐武宗痴迷道教神仙之术,于会昌年间调发左右神策军3000多人,修筑望仙台。考古发掘表明,望仙台遗址为方形覆斗状,由夯土高台、高台的基座、基座周围的壕沟三部分组成。夯土高台平面呈方形,系黄土夯筑而成,东西约30米、南北约28-29米,现存高度为9.7米。
24、建福门遗址
建福门是大明宫南面五个宫门之一,是中央文武百官上朝入宫的必经之门,宪宗时在建福门外建造了百官待漏院,为官员等候宫门开启的休憩之处。据考古发掘,建福门基址为黄土版筑,平面呈长方形,东西长约36米,南北宽约19米,共有三个宽5米的门道。东侧残留5个边长0.6米的柱础石。还发现有东西长20米左右、南北宽3.5米的上城楼的马道。
由于唐朝无论是在含元殿举行外朝庆典,还是在宣政殿举行朔望“大朝”,或是在紫宸殿举行的单日“常朝”,都规定在每天黎明时分宫门开启以后,按时举行,所以参加朝参的官员就须在黎
大明宫国家遗址公园导游词
明时分,宫门开启之前,乘马赶至建福门外,等待入宫,时称“待漏”,只有宰相可在光宅坊内的太仆寺车坊“以避风雨”。直到唐宪宗元和二年(807年)六月,才在建福门外为上朝官员修建了“百官待漏院”,作为朝参官员上朝前的短暂休憩之所。据报导,考古工作者在2008年11月曾在建福门门址两侧发现了大片夯土遗址,推测极有可能为“百官待漏院”遗迹。
因为有些官员的住宅距大明宫较远,所以就要提前起程,有的甚至在夜半出发,所受风霜之苦,可以想见。白居易家住新昌里,北距大明宫有10里之遥,所以他的诗里就有“十里向北行,寒风吹破耳”,“远坊早起常侵鼓,瘦马行迟苦费鞭”等诗句。
25、望仙门遗址
望仙门是大明宫南面宫门之一,唐时文武百官参朝当班通常由建福门和望仙门入宫。据史书记载,唐德宗于贞元十二年(796)对此门增修,唐敬宗在门侧修看楼10间,唐文宗太和元年(827)看楼全部拆毁。据考古发掘,遗址埋藏于今地面下0.5-1.5米,只残留夯土城门基址,保存较差。基址平面呈长方形,东西长约33-35米,南北残宽18米,其形制与建福门类同,亦有宽5米的三个门道,还发现东西残长19米,东北宽3.2米的上城楼的马道。
26、兴安门遗址
兴安门原为长安北郭城城门,大明宫建成后,成为通往大明宫后宫区的宫门,入此门沿西内苑和大明宫之间的夹道北行,从右银台门入宫,比较便捷。永隆二年(681),武则天的女儿太平公主初嫁薛绍时就是从此门出宫的。武则天对女儿非常宠爱,太平公主的婚礼在长安附近的万年县馆举行,场面非常豪华,照明的火把甚至烤焦了沿途的树木,为了让宽大的婚车通过,甚至不得不拆除了县馆的围墙。皇帝还通常在兴安门举行受俘仪式。据考古发掘,遗址基址平面呈长方形,东西长约36米,南北残宽20米左右,有三个宽5米的门道,还发现四个边长0.6米的方形及东西残长20米,东北宽3.8米上城楼的马道。
27、右银台门遗址
右银台门是大明宫西宫墙宫门,位于宫城西宫墙中部,与东宫墙的左银台门相对。此门为单门道,有基座,门道宽5.9米,是进入大明宫的主要门户之一,门上曾建有楼观,而且在唐文宗和唐宣宗时期进行过多次修葺,并臵兵守卫。其重要地位仅次于丹凤门,是大明宫最为主要的宫门之一。
据文献记载,唐玄宗于开元年间先后在右银台门附近设臵翰林院,故此门便成为翰林学士出入宫城的主要门户。所以在唐宪宗元和年间,当翰林学士钱徽谏请罢除诸道贡献的时候,宪宗便秘密告诫大盈和琼林库使说,以后凡有贡献,不要从右银台门进入,避免被学士撞见。唐代宗于永泰年间又在右银台门附近设臵客省,供地方州县以及四夷和外国使者暂时居住。安史之乱后,专权宦官在右银台门设臵办事机构,处决军国大事。据考古发掘,此门被火烧过,门道均呈坚硬
大明宫国家遗址公园导游词 的红烧土,有灰烬痕迹。
28、九仙门遗址
九仙门是大明宫西宫墙宫门之一,因为这个门偏东方向有九仙殿,所以此门叫九仙门,门西有右羽林军、右龙武军和右神策军等北衙禁军军营。因有重兵守卫,唐代皇帝有时在此门接见文武大臣。贞元二十一年(805年)正月,德宗驾崩,太子李诵身患风痹,因此,人心慌恐,都对李诵能否顺利登极,忧心忡忡。于是太子就到九仙门会见百官。于是,人心大定,太子顺利即位。同年三月,唐顺宗又出宫女300人及教坊女伎600人,叫她们的亲戚来九仙门迎回。据说,老百姓都跑来聚观,高兴得欢呼大喜。当时的场景我们只能想象,现在我们能够看到的九仙门仅有一个门道,门址基座长10米,宽12.5米,门道宽5.9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