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关于全区生态保护与建设的工作汇报
关于全区生态保护与建设的工作汇报
××区人民政府(2011年11月16日)
各位领导、各位代表:
大家上午好!
首先非常欢迎各位领导及代表对我区生态保护与建设情况进行视察。
近年来,我区在区委的正确领导下,在区人大的监督支持下,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在加速经济社会发展的同时,高度重视生态保护与建设,坚持一手抓建设、一手抓保护,全面加强生态林业建设及生活垃圾、生活污水、畜禽养殖等的综合治理,全区生态环境质量显著改善。
一、主要工作情况
(一)开展一项活动:“生态文明建设年”活动
按照区委、区政府的工作部署,2011年,我区将开展“生态文明建设年”活动列为全区“四个年”重大活动之一。区委、区政府成立了以区委副书记、区长为组长,分管领导为副组长,38个单位为成员的领导小组,出台了《关于开展生态文明区建设的实施意见》、《关于在全区开展“生态文明建设年”活动的实施意见》等文件,提出了总体目标,明确了基本任务,全力实施“三大工程”。以巩固“一大四小”工程成果、大力发展苗木基地建设为核心,以三大工业基地生态修复、矿山植被恢复、库区水源涵养林保护等为重点,实施“青山工程”;以流域综合治理、乡镇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农村环境污染治理为重点,实施“碧水工程”;以太阳能与建筑一体化、清洁能源推广工程建设等为重点,实施“蓝天工程”。
目前,全区有9个乡镇、11个行政村申报了省级生态乡镇、生态村,××乡、××镇、××镇××村在2010年被省环保厅命名为省级生态乡镇(村)、现正积极申报国家级省级生态乡镇(村)。
(二)巩固“两大建设”:“一大四小”和城镇园林绿化建设 继续开展“一大四小”造林绿化建设。截止到今年10月份,全区共完成“一大四小”造林绿化面积19.3万亩(山上11.6万亩,山下7.7万亩),总投资超过12亿元,全区森林覆盖率提高至44.8%。重点做好以下5项工作:一是进一步完善主要通道绿化。实现了8.7公里沪昆高速××段、13.5公里武吉高速××段的通道绿化改造提升后,今年继续对赣粤高速××段进行通道绿化。同时对通道绿化中出现的死苗进行补栽,确保绿化苗木成活率达95%以上。对部分断带的村庄以及绿化标准较低的地段,重新规划植树,确保通道绿化整体效果。二是高标准完成县道绿化。按照2排景观树,一排阔叶树的标准完成全区10条县道绿化。三是全面推进林相改造。以××峰、××镇为重点,完成林相改造面积6万亩。四是高标准打造万亩苗木基地。根据城市园林绿化建设需要,在赣粤高速××段附近实施生产绿地建设,打造万亩苗木基地,同时加强苗圃、花圃的自身建设,增加科技含量,努力引进新品种,提高全区苗木自给率。五是继续抓好以高产油茶为特色的林业产业建设,引导民间资本参与林业生态建设,目前全区油茶面积27万亩。
扎实开展城镇园林绿化建设。一是按照全市创建国家生态园林城市的要求,加快城市居民小区和集镇、村庄绿化建设步伐,重点打造30个精品居民小区、8个精品集镇和32个精品村庄。二是结合××抬水工程建设,实施湿地生态恢复工程,全面提高湿地保护、管理和合理利用水平。三是加快××新区公园、景观等公共绿地建设,进一步提高××新区景观绿化水平和档次。四是做好居住区、单位庭院绿化建设,对于新建、改建居住区、单位庭院严格要求留足绿化用地,形成与建筑物同时峻工的绿化配套设施。五是抓好工业基地植被修复工作,每个基地至少补栽500亩阔叶树木,确保实现全年工业园区1500亩以上植被修复任务。
(三)抓细“两个保护”:公益林保护和防火护林
加强公益林保护。严格落实国家公益林相关政策、法规,严格控制对公益林的采伐更新,严厉打击破坏森林资源的违法犯罪行为。一是加强林业法制教育宣传。通过广播、电视、报纸、专题讲座、专栏及印发宣传品等多种形式,开展以打击乱砍滥伐和毁林开荒为主要内容的宣传活动,使广大干部群众充分认识认识林业建设对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促进经济发展和推动农村脱贫致富的重要意义,形成全社会依法治林的良好社会风气。二是狠抓源头管理。全面落实“十二五”森林采伐限额政策,坚持采伐申请、伐区作业设计及审批、核发林木采伐许可证、采伐公示、凭证采伐、伐区检查验收等各环节的管理制度。三是认真执行凭证运输木材制度。规范木材运输监督检查行为,严格签证制度,发挥木材检查站监管作用,严禁非法木材进入商品市场。四是加强对木材经营加工企业的监督管理。区森林公安和林政稽查队要加强巡查,管住非法森林资源进入木材加工企业;对非法加工经营的单位坚决取缔,杜绝无证加工、无证经营、乱收乱购等现象,对流动锯台见到一个查封一个。五是开展“乱砍乱伐”专项治理工作,严厉打击了乱砍乱伐等各种破坏森林资源的违法犯罪行为。
加强护林防火工作。一是抓好水库四周水源涵养林、水土保持林的保护工作,加大造林补植、低效林改造、阔叶树补植力度。按照“有防火路或生物防火林带、有封山育林标志牌,有专(兼)职的护林员和责任人,有乡规民约和奖惩办法,有人工促进、补植、抚育管理措施,有检查验收制度”的封育措施,严格管理,对库区周围尚未完全绿化的宜林山地,要抓紧造林补植,发挥其水源涵养和水土保持功能。二是落实防火工作措施。贯彻落实森林防火工作各级人民政府行政首长负责制和区 “四套班子”成员实行分片包干责任制。进一步加大火灾案件查处力度,严格执行24小时值班、领导带班制度以及火情零报告制度,确保火情信息畅通。结合国家安排的重点火险区综合治理项目,抓好区、乡两级防火指挥体系建设、林火远程监控系统建设,建立和完善区、乡镇两级森林防火物资储备库,全面提升级森林灾害应急反应能力。
(四)杜绝“二种污染”:水污染和生活垃圾污染
切实改善区域水质。一是改善河道水质。科学划定孔目江、袁河、袁惠渠等饮用水源生态保护区,取缔保护区内的排污口和污染源,实现污染物零排放。同时加强袁河、南安江等河道清淤疏浚、堤防除险加固、河岸防护、水闸维护工作,确保河道的行洪、调蓄、灌溉、通航等基本功能,改善河道水质,恢复河网地区和谐优美的生态环境。二是加强农业面源污染防治。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技术,鼓励使用有机肥和农家肥;推广生物防治技术,鼓励使用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减少农药施用量;大力推广高效节水灌溉技术,提高农业水、肥、药的利用效率;合理布局畜禽水产禁养区和集中养殖区,推广畜禽排泄物收集与再利用模式,加大畜禽养殖场改造和大中型沼气工程建设,加强污水和粪便无害化处理,禁止未处理排放;开展小
(一)、(二)型水库人工养殖专项整治行动,实行人放天养。三是加强污水防治。加快建设城镇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完善管网收集系统,所有中心镇及新余经济开发区、下村工业基地污水处理厂建设争取年底完工,污水集中处理率达到60%以上。四是大力开展农村饮水安全工程。今年农村饮水安全工程总投资2855万元,通过水厂供水、另行建设集中供水等方式,计划解决××、××、××、××四个乡镇144个自然村的5.71万人的农村安全饮水问题。
建立城乡一体化生活垃圾处理体系。一是合理布局农村垃圾集中收集点。按照“一个规划布点、一张图纸施工、一个标准建设、一条线路收集”的要求,以每25户建一个、每个自然村至少建一个的标准,全区已建设农村垃圾收集点5078个。同时,每个村小组配备1名以上环卫人员,督促村民清扫自家房前屋后,并将垃圾统一倒到指定收集点,确保了户户垃圾集中收集、村村垃圾管理到位。二是高标准建设乡镇垃圾中转站。考虑到农村垃圾收集点覆盖面广、线路长,为降低运输成本,我区在各乡镇全面推广建设压缩式中转站。按照5立方或8立方收储搬运能力的标准,全区投入300万元在11个乡镇新建12个压缩式中转站,目前已建4个中转站并投入使用,基本上做到了“三车垃圾变成一车垃圾”,大大降低了运输成本。三是积极帮助乡镇组建环卫所。2006年,我区在各乡镇组建环卫所,并按照人口多少帮助乡镇配臵环卫车34辆(乡镇人口在3万人以下配臵2部、3万人以上的配臵3部),所需经费全部由区财政一次性解决。从2007年开始,区财政将每年列支102万元专项经费,确保乡镇环卫所工作的正常运转。四是切实抓好垃圾统一装运和填埋。村组垃圾集中收集后,由乡镇负责统一装运到中转站进行压缩。垃圾经中转站压缩后,由区环保局负责用垃圾运输车集中运输到新余市板桥垃圾填埋场集中填埋处理,避免了乡镇垃圾就地处理造成二次污染。
(五)抓好“两源利用”:太阳能与沼气清洁能源 大力推进沼气建设。充分利用国债资金投入的契机,推广“猪—沼—果(菜)”等生态农业模式,发挥生物质能资源优势,大力开发高效清洁技术,加强节能和提高能源效率。积极引导农户实施沼气应用,鼓励大中型规模养殖场实施沼气工程。
实施太阳能屋顶计划。继续对农村安装太阳能热水器的农户实行每台补助500元的政策,提高农户安装太阳能热水器的积极性。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1、林业生态管理有待加强。造林绿化成活率偏低,管护措施须进一步提高。征占用林地难以控制,部分存在没有处理好经济建设与生态建设的关系,尤其是重点项目建设占用林地较多,林业部门虽想方设法进行补救,如异地造林、调整公益林等,但质量难以保证。
2、农村生态保护工作尚需加强。农业面源污染,特别是养殖业废物污染、农药污染、农村生活垃圾污染等,对生态环境的破坏还没有得到有效控制,农村生态保护有待进一步提高。
3、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资金缺口大。一大四小造林绿化工程的建设与管护、公益林的保护、所有水库推出承包养殖等生态环境的保护与建设工程需要持续的资金投入,资金缺口较大。
三、下一步工作打算
1、加强组织领导。生态文明区建设工作成立领导小组,统一组织、指挥、协调、督促生态文明区建设工作,以强有力的组织领导保障生态保护与建设工作。
2、广泛宣传教育。组织系列宣传活动,普及生态文明理念和知识,宣扬环境保护先进做法和经验,营造全民生态建设氛围。加强生态教育,摒弃陈规陋习,提倡现代、生态、文明生活方式。
3、加大建设投入。将生态保护与建设资金纳入公共财政预算,并通过财政贴息、投资补助、项目前期经费等政策措施,引导社会资金投向生态保护与建设的各个领域,形成多元化投资格局。积极向上争取中央、省、市专项资金支持,统筹安排生态农业开发、生态旅游开发、污染防治、水土保持、河道整治、植树造林、自然保护区等项目资金,为生态保护与建设工作提供资金保障。
4、强化责任考核。按照属地和“谁主管、谁负责”原则,区政府将生态保护与建设各项任务分解到各责任主体,确保层层落实、责任到人,并纳入政府绩效考核。
第二篇:来安县生态林建设和保护工作汇报
来安县生态林建设和保护工作情况汇报
根据县人大办公室的通知精神,现将我县生态林建设和保护工作总结汇报如下:
一、我县生态林建设和保护基本情况
我县的生态林建设包括生态公益林和退耕还林生态林建设两方面内容。
(一)生态公益林
2001年我县根据上级业务部门统一安排全面开展了林业分类经营工作,2006年、2009年又在上级统一安排下进行了重新调整、界定,最终经上级批准认定生态公益林面积11.56万亩。其中国家公益林面积8万亩,全部分布在国有林场;省级公益林面积3.56万亩,其中国有林场占3.1万亩。
我县森林面积主要分布在北部山区,国有林场林业用地及有林地面积均占六成以上,考虑到集体林分散,不成规模,不便管理且易出现林权矛盾,我县把符合生态区位的国有林场大部分区划为生态林。国有林场林地集中,有一定的基础设施建设,护林员队伍较整齐,规划生态公益林建设目标就是管好、管住、管死各级公益林,使之充分发挥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另一目标就是提高护林员待遇,改善护林设施及护林员基本生活、生存条件,实现通路、通水、通电、通讯 的基本目标,同时利用生态公益林公共管护支出部分资金建设林区道路以及森林防火、森林病虫害防治、森林资源监测等。
目前上级对国家级和省级生态公益林的补偿标准为国有林5元/亩*年,集体林10元/亩*年,扣除0.25元/亩*年的公共管护项目资金外,实际到位的补偿标准为国有林4.75元/亩*年,集体林9.75元/亩*年。我县各国有林场在上级补偿资金严重不足的情况下,积极自筹资金确保护林员队伍的稳定,改善基础设施条件,生态林的质量和社会效益明显提高,主要表现为:
1、林分质量:已划定的生态公益林林分质量有了明显提高,由于严格限制公益林的采伐(只进行旨在改善林分卫生状况的抚育采伐,且强度严格控制在15%以内),林分单位蓄积量普遍有了10—15%的提高,郁闭度有0.1—0.2左右的提高。
2、生态社会效益:由于对生态公益林的有效保护,尤其是天然次生林的大力保持,充分涵养了水源、保持了水土,对分布于生态林区域内的各类型水库水质的影响更是积极有效的。生态林区域内出现了有山皆绿、无水不清的喜人局面,一些过去少见的动物、鸟类也重新回归森林栖息、繁衍。山清水秀的好环境吸收了外商的广泛注意,森林旅游业在我县呈蓬勃发展趋势,依托白鹭岛省级森林公园投资开发的白 鹭岛国际旅游度假村已累计投资近2亿元;半塔林场范围内的龙窝寺省级森林公园、长山林场东寺港风景区等吸引了许多外商考察、调研,开发事宜也在洽谈中。
(二)退耕还林生态林
我县自2002年开始实施退耕还林工程,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经过全县广大干群的不懈努力,至2010年底全县已累计完成生态林退耕还林8.93万亩,其中退耕地造林4万亩,荒山荒地造林3.93万亩,封山育林1万亩。工程覆盖全县12个乡镇和4个国有林场,涉及农户8000多户,32000多人。国家已累计投资6000多万元,是建国以来我县农民得到实惠最多的林业重点工程。近十年的实践证明,我县的退耕还林工程生态林建设已经取得了显著效益。一是局部地区生态环境得到改善,进一步打造了“山水休闲胜地”,全县森林覆盖率上升了4个百分点,使局部地区水土流失得到遏制;二是直接增加农民收入,退耕农户生活质量得到提高;三是推动了农业和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四是全民生态环境意识不断增强。
二、生态林建设和保护的具体措施(一)生态公益林
确保生态林补偿资金全部用于一线护林员报酬,并由各国有林场补齐不足部分,保证一线护林员待遇不低于林场职工平均收入,根据实际情况一个护林员原则上只管护1000 亩左右的生态林,最多不超过1200亩,确保保护质量。各国有林场管理生态林的模式基本为:场长负总责,分管副场长管理若干个护林大队长,护林大队长管理若干个护林员。利用多种渠道筹措资金,整修了50公里以上的林区道路,添置了灭火器材。每年县林业局都与林权单位签订生态林管护协议,制定相应保障措施和制度公布上墙。在公益林出入口的显要位置竖立公示碑及警示条文。林权单位每年向县林业局、财政局提供一份生态公益林管护人员花名册。鼓励有条件的地方开展旨在改善林分卫生状况的抚育采伐,加大生态林区域内低效林、残次林的改造力度,提高森林的生态防护效益。
(二)退耕还林生态林
1、成立组织,加强领导。
我县及时成立了由县长任组长,分管县长为副组长,县林业局、县发展改革委员会、县财政局、县粮食局、县国土资源局等有关单位负责人任成员的退耕还林工程建设领导小组。全面推行党政领导和林业技术人员的双层承包责任制,包任务、包质量,确保退耕还林工程建设的顺利进行。
2、及时验收,兑现政策。
工程建设当年,县林业局分别于春、秋两季及时分户分造林地块进行全面检查验收,并对退耕土地分户登记造册,发放退耕还林证,以后每年于兑现前进行一次检查验收,对 验收合格的农户及时登记造册。在兑现前15天,以村、组为单位公布退耕户的姓名、面积、补助金额,接受社会监督。对存在问题及时进行整改,通过补植补造加以完善。
3、坚决巩固退耕还林成果。
一是落实个体承包政策,坚持“谁退耕、谁造林、谁经营、谁受益”的方针,政府与退耕户及时签订合同书,明确责、权、利。
二是及时发放林权证,明晰产权,消除农户的后顾之忧。三是加强退耕还林后林地、林木管理,坚决打击破坏退耕还林的行为,加大案件查处力度,发现一起查处一起。
四是高度重视巩固退耕还林成果工作,为了使退耕还林后的土地不再复耕,我县根据巩固退耕还林成果专项规划,认真落实退耕还林工程“五个结合”(即把退耕还林与基本农田建设、农村能源建设、生态移民、后续产业发展、封山禁牧舍饲等配套保障措施结合起来)的保障措施和工作机制,确保退耕还林成果切实得到巩固,退耕农户长远生计得到有效解决。
三、生态林建设和保护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和下一步打算
(一)存在问题
1、生态公益林:(1)补偿标准偏低:目前国有林补偿标准仍维持在2002年5元/亩*年,而2006年我县财政、林业部门曾进行过一次详细调研,测算出要有效保护好生态 林,至少要达到15—20元/亩*年。(2)基础设施尚显薄弱:主要表现为部分护林点年久失修,护林员生活设施简陋、生活质量差,护林点交通不便。(3)林权单位没有行政执法资格,客观上降低了现场处置违法行为的力度。(4)由于国家对基本农田保护越来越严格,“项目上山”占用林地现象普遍,已建成的风电项目和计划建设中的嘉吉养殖等项目在给我县带来相当效益的同时也占用了很多生态林林地,同时给生态林的保护工作带来了新的问题。(5)木材经营加工市场不够规范;由于利益驱使,我县木材收购点较为散乱,特别是国有林场附近的收购点对公益林保护形成了很大的安全隐患。
2、退耕还林生态林:(1)近几年来,随着我县地方经济的快速发展,比如工业园区建设、新农村建设、龙源风电项目等,对土地需求大幅增长,对退耕还林地征用占用越来越多,有的是经过上级批准的(如龙源风电项目),有的是地方违规征占用的。据初步统计,近一年就征占用退耕还林地面积达480亩,这样长期下去将直接影响到生态林退耕还林的成果巩固。(2)由于退耕还林前一阶段的政策补助已经到期,后一阶段完善退耕还林政策补助偏低,绝大多数生态林还没有明显经济效益,随着粮食价格上涨,种粮补贴的不断增加,而林产品价格有所下滑,有些地方出现“退林还耕”现象。
(二)下一步打算
(1)建议上级对国有生态林享受集体林同样补偿标准,并增至15—20元/亩*年,不足部分由县财政补齐。(2)优化护林员队伍:在现有林场职工队伍中选聘年富力强、有责任心的年轻人,也可以向社会公开招聘,一线护林员报酬应高于林场职工平均收入的10—20%。(3)加强生态林林区基础设施建设:要求各林权单位制定详细计划,将各项基础设施建设计划、完成时间张榜公布,接受上级督促。(4)加强执法队伍建设,严厉打击各种破坏生态林的行为:协调有关部门保证每个国有林场至少有2—4人持有行政执法证,县林业公安、林政、检疫等执法机构要快速反应,确保各类处罚及时到位。坚决取缔林区非法木材收购点,在林区开山采石等占用林地的项目必须先经林业部门审核,国土、工商、公安等部门方可发放相关证照或年检。(5)加强各类项目后期绿化完善工作:对象风能发电这样大型且对生态林建设有较大影响的项目,各国有林场应进行调整,并制定切实可行的绿化完善规划,使每一个生态林区项目都成为一道亮丽的风景。(6)坚决打击破坏退耕还林的行为,遏制“退林还耕”现象,要进一步规范退耕还林地的征占用。
第三篇:草原保护与建设工作汇报
兴安盟草原鼠虫害预警体系简介
一、基本情况
我盟天然草原面积4551万亩,草原不仅是兴安盟畜牧业发展的基础和广大农牧民赖以生存的生产资料,而且是兴安盟最大的陆地生态系统和天然生态保护屏障。加强草原保护对维护我盟生态安全、促进经济发展、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目前我盟的草原鼠虫害预测预报工作,存在着鼠虫害常发区分布不均匀、受自然条件影响严重、时间和空间上分布差距大、监测任务重、从事预测预报工作的专业技术人员少、资金严重不足等问题,为了切实做好草原鼠虫害的早期预警和中长期预测预报工作,根据国家总站及自治区草原站的要求,结合我盟实际,盟草原工作站2007年开展草原鼠虫害预警体系建设,成立了草原鼠虫害预警监测中心,建立了农牧民测报网络。测报网络覆盖全盟六个旗县市,设立145个观测区,确定农牧民测报员145人,旗县市级测报联络员30人,重点控制面积1630万亩,包括草原蝗虫常发区、草地螟发生区、草原鼢鼠重点防治区、黄鼠重点防治区和长爪沙鼠发生区。
二、预警体系特点
1、在草原鼠虫害农牧民测报网络建立的过程中,充分考虑我盟所处的特殊地理位置,分布区域地形复杂等因素,在确立观测区时,每个测报点都经过外业实地勘察,尽量避免围栏、山沟、分水岭等地形因素对测报员观测的影响。观测区面积没有固定10万亩,而是在7-17万亩之间,主要取决于草场类型、植被特征和地形等因素。
2、在测报员的选择上采取了以农牧民为主,嘎查领导和乡镇畜牧工作人员相结合的原则;并根据实际工作需要,确定了旗县联络员和苏木负责人,苏木负责人主要负责所在苏木测报点的建设管理和测报员的调整;旗县联络员负责与农牧民测报员的沟通和联系, 及时、准确的把测报员上报的信息整理、核实、实地调查并上报给盟预警中心。
3、145个测报点统一编号,制作发放农牧民测报点牌匾、观测区示意图、工作职责和观测记录本等测报工具。苏木负责人负责发放测报点建设的相关物品,测报点上牌,观测区示意图、工作职责等在测报点内的统一摆放工作,以确保测报点的规范建设。
4、为了进一步确保预报网络的正常有效运转,把农牧民预测预报网络中每个环节进一步细化,做到责任明确,工作规范。明确了旗县联络员、农牧民测报员工作职责、工作流程,技术规程,制定了测报员奖评办法,通过各种途径,做到盟、旗、苏木、农牧民测报员的规范化管理。
5、监测的内容在草原鼠虫害监测的基础上增加草原有毒有害植物的测报。通过对有毒有害植物的监测,为畜牧业生产、草原建设和草原生态治理等工作提供信息。
三、草原鼠虫害预警监测网络运行流程图
沟通
协调
农牧民测报员的日常测报工作主要是了解观测区域的基本情况,负责采集、记录鼠虫情原始信息,并上报于旗县联络员,当发现突发情况时,及时与旗县联络员取得联系。
旗县负责人负责对农牧民测报员上报的原始信息进行核实、分析,在进行实地调查后整理上报于盟预警中心。每个测报点的信息资料登记备案,盟预警中心随时可以通过电话对测报地区进行监测。
四、加强农牧民测报员培训
从预警体系建立以来已开展了三期农牧民测报员培训班,培训班分别邀请自治区、兄弟盟市及盟内植保方面专家授课,培训内容包括农牧民鼠虫害测报网络运行方法、在草原鼠虫害预警体系中所占的重要地位、草原鼠虫基础知识、外业实地调查的方法以及农牧民测报员观测记录本的填写等等。
培训班邀请了当地电视台、电台和报纸等新闻媒体进行了大量宣传和报道,让更多的人了解草原工作,争取全社会对草原植保工作的支持和关注,对进一步推进兴安盟草原鼠虫害预测预报工作,实现草原鼠虫害的全方位监测控制和进行有效防治起到重要推动作用。
2009年草原站与扎兰屯农牧学校签订了一份联合办学的协议,定期组织农牧民测报员集中培训,专家指导实践,其主要目的是为了提高农牧民测报员的综合素质和测报水平。
五、积极发挥预警体系作用
通过测报网络的建立,能够及时、准确的完成草原鼠虫害预测预报的基础工作,对于缩短测报时间、减少迟报漏报、实现对草原虫害的全方位监控以及做好鼠虫情趋势分析及制定防治规划提供科学依据等,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测报网络2008年4月启动到现在,农牧民测报员已经在草原鼠虫害的测报工作中发挥了作用,如“千里眼”、“顺风耳”一样能够在第一时间把观测区的鼠虫发生情况上报,使全盟各级草原部门的工作人员能够及时确定灾情发生区域、面积并制定应急防治方案,避免了因发生区域大造成迟报漏报、实现了对全盟草原鼠虫害发生趋势全方位的监控。
兴安盟草原工作站
2009年5月15日
第四篇:生态保护工作汇报Microsoft Word 文档
00
矿山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工作汇报
尊敬的各位领导:
你们好!
首先,我代表00对各位领导莅临公司检查和指导工作表示热烈的欢迎。
00自2005年组建以来对矿山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极为重视,根据规划公司要求已用8年时间对矿山地质环境、废气、废渣、废水、噪声和地质灾害进行了有效预防和综合治理,并取得了明显成效。8年用于投入尾矿库、通风支护、回水利用的资金总额达1200余万元。由于加强了矿山的绿化、复垦等,使托库孜巴依金矿区环境有了明显变化,有效的改善了矿区地处干旱丘陵地区生态环境。
公司一直坚持“节能降耗,科学治理;防治结合,和谐发展”的原则,按照“减少环境污染为前提,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降低资源消耗为手段”的要求,实现了经济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公司制定切实可行的矿山生态环境保护建设规划,并将环境保护和矿山绿化责任到人,公司结合矿区土壤盐碱化重的实际,在缺少灌溉水的情况下,无法正常种植一般树种,及时调整种植策略,在公司周边以栽种抗盐碱、耐旱的柳树、杨树和沙枣树为重点,近8年来公
司利用春秋两季植树造林,种植的主要树种有旱柳、沙枣树、杨树及白蜡、丁香等观赏性树木共计72000余棵,至此公司绿化面积达72000平方米,硬化面积28000平方米,亮化面积达62000平方米,使全公司的绿化率达40%,生活区绿化率达92%。同时公司对矿区重点绿
化范围全部进行了铁丝围栏,在矿山生态保护建设资金投入方面,累计资金已达约260万元,用于生活区基础建设方面的投入达750多万元。2013年初又组织全体员工进行植树活动,新曾17000棵树木,并对绿化区域进行了浇水管网布置与架设,确保新增树木的成活率。
在废气、废渣、废水治理方面,公司于2010年对尾矿回水
进行了系统建设,投资200余万元建设了尾矿回水系统,每天可回水800余方水,解决的尾矿库干滩面积不够和尾矿积水问题。同年对锅炉房消烟除尘进行改造,利用多管陶瓷除尘设备有效的减少了冬季锅炉取暖造成的大气污染。同时对于原赛都金矿遗留下的大采坑进行了回填,改变了原有矿区环境问题。
在矿山生态保护建设中同时也存在诸多困难,由于托库孜巴依金
矿区属于干旱少雨盐渍化程度高,生态环境极为脆弱,水资源缺乏,加之绿化植树与生产用水的矛盾突出,时常造成树木绿草无水灌溉,致使植被成活率低,绿化率低。
保护生态环境,创建绿色矿山,构建和谐企业。公司将以科学的发展观为指导,通过引进消化新型的技术改造为手段,人性化的管理方式和环境优先的治理方针,努力把生态环境保护工作进展下去,把公司打造成戈壁滩上的绿色明珠。
第五篇:我市六大措施加强生态保护与建设
我市六大措施加强生态保护与建设
一是实施重大林业工程。先后实施退耕还林、天然林资源保护、野生动植物保护等工程,开展国家园林城市建设,推进城乡绿化一体化。已完成退耕还林1577万亩(退耕地造林661万亩),天然林保护公益林建设853万亩,三峡库区库周绿化带建设造林绿化70.1万亩。全市城市建成区绿地率27.12%,人均公园绿地7.71平方米;森林面积较直辖初增长52.3%,森林覆盖率增加12%,达到33%。
二是开展小流域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坚持以沿江、沿路、沿城和沿库地域为重点区域,加快推进水土流失综合治理。直辖以来,全市累计治理水土流失面积
2.63万平方公里,占全市幅员面积的31.9%。
三是开展地质灾害防治。2001年以来,争取国家专项资金76.19亿元,开展三峡库区二、三期地质灾害防治,对378处地质灾害隐患点实施了工程治理,对2516处地质灾害点实施了群测群防,对179处地质灾害点的16669名群众进行了搬迁。
四是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开展全市生物物种资源调查,实施了三峡库区珍稀濒危野生植物保护工程。建成自然保护区51个、风景名胜区35个、森林公园69个,分别占全市幅员面积的11.1%、5.8 %和2.3%。
五是加强农村环境保护。开展了畜禽养殖区域划分、畜禽养殖污染综合治理,以及土壤污染现状调查和污染治理示范。实施生态家园富民工程和农村小康环保行动,开展高毒、高残留农药专项整治,推广测土配方施肥78.27万公顷,农村户用沼气池累计达到82万座。
六是加强石漠化治理和生态移民。编制了《重庆市岩溶地区石漠化综合治理工程规划(2006年—2020年)》,依托封山育林、退耕还林等措施,开展石漠化治理。以三峡移民搬迁和扶贫开发为工作重点,实施库区生态移民,逐步缓解生态脆弱区的环境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