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顶村农村生态保护与建设调研报告

时间:2019-05-12 19:27:02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云顶村农村生态保护与建设调研报告》,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云顶村农村生态保护与建设调研报告》。

第一篇:云顶村农村生态保护与建设调研报告

XX村农村生态保护与建设调研报告

生态保护与建设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需要。为进一步了解XX村环境保护基本现状,查找存在的问题及原因,科学制定农村环保对策措施提供依据,切实提高生态环境质量,推进农村生态文明建设,根据镇党委政府统一安排,我村调研组及时深入实地,对XX村自然环境及资源、环保现状进行调查了解,现将调查结果报告如下:

一、基本情况

XX村地处XX镇东北边,北靠兰坪县金顶镇、南接长新乡永香村马渡登、东剑川县象图乡、老君山镇,西至中和村、松水村,是全县海拔最高的一个村委会,集“民族、山区、边远、贫困”于一体,境内最高海拔3638米,国土面积73.80平方公里。全村辖17个自然村,19个村民小组,625户2149人,有耕地面积2889亩,2011年人均生产粮537公斤,人均纯收入2956元,大畜牧存栏1887头,出栏786头,小畜牧存栏5192头,出栏6552头。有饮用水源地25个,太阳能用户60户,森林覆盖率68%,农药、化肥年用量近30万公斤。

二、存在的问题

(一)燃料结构不合理。

目前,XX村的生活习惯和生活方式上还是以燃烧薪柴为多,沼气池利用数为零,少数农户使用电气、太阳能,这种习惯不仅浪费木材,破坏植被,容易造成空气污染,影响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

(二)畜禽养殖不规范。

XX村畜禽养殖以自由放养为主,畜禽粪便排放,给环境造成了污染,同时由于水源地均在本村,但又没有水源保护,畜禽粪便的随意排放有时会造成水源污染。

(三)农药化肥使用不当。

化肥的大量使用使土地对化肥的依赖性越来越强,部分农民对农药化肥使用不当,特别是化肥的流失率高,容易造成农田土壤污染,破坏了农村生态环境。

三、阻碍环保的因素

(一)农村整体环保意识不强。

在大部分农村,人们的生态环境意识淡薄,重视生产发展忽视生态环境保护。绿色消费的社会氛围还未形成,绿色就是效益,环境就是资本的观念还未形成。

(二)环保设施投入不足。

“整村推进”等一批新农村建设工程的实施,政府加大了对农村建设的资金投入,千方百计筹措资金建设新农村,但是由于农村生态建设基础设施薄弱,融资渠道不畅,单靠政府投入显得

明显不足,制约了农村生态建设的快速发展。

(三)环境保护规划尚未形成。

由于没有统一的规划和布署,大部分农村没有生态保护规划目标,出现“重发展,轻生态”的局面。

(四)农村环境治理尚未形成合力。

农村环境治理没有地域、界限,由于缺乏统一的规划和组织领导,缺乏农村环保的长效管理机制、体制,政策、资金、技术支持力量分散,投入效益受到影响。

四、对策与建设

保护好农村生态环境,是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手段,是提高农村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依托,是改善农民生活质量的重要标志,是在广大农村地区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重要保障。

(一)提高认识

加强农村生态环境建设,重塑村庄的生态优势,重现村庄的田园风光和山水美景,是农民的生存之本、发展之本,也是农村的潜力所在、魅力所在。生态环境建设的最终目的,是从根本上为人民创造良好的生存空间和发展空间,保障人民生活质量长久可持续的提高,是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生态环境建设与保护,是推进生态农村建设的重要切入点,是新农村建设的重点内容,是一项为民谋利的系统工程。

(二)科学规划

科学规划,突出规划的整体性、配套性、多样性,因地制宜,统筹规划,分步实施,成片推进。要着力美化村容村貌,借山用水,充分体现山区特色;要全面治理,尽快改变环境脏乱差的局面,一个村一个村整体推进,努力取得村庄环境整治的整体效应;要强化基础,形成城乡一体的“路网”、“电网”、“水网”、“气网”和“生态环保网”,发展农村社区服务,努力方便农民生产生活。

(三)发展生态经济

1、发展绿色农业:推进农产品基地建设,以主导农业为基础进行区域化布局,产业化开发、专业化生产,发挥特色,树立品牌,集中进行农业废弃物的处理和利用,强化农业产业内循环,实现生产与市场对接、基地与加工配套、产业发展与生态环境相协调,使得农业资源、耕地资源得到有效保护和利用,重点发展核桃、茶叶、林下中药材等为主的农产品加工业。

2、发展生态旅游:在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旅游业大有可为。要发掘山水、路桥、溪流等各种自然优势,充分利用历史人文资源,在保持原有村庄特色风貌的前提下,建设一批别有风韵的自然生态、历史文化村庄。体现云龙特色的古村落、古桥、古路要保留,创建生态旅游村。

(四)改善生态环境

1、以新村规划为龙头,美化环境。根据有利生产、方便生

活、节约用地、合理布局、环境优美等原则,完善村镇规划,规划明确工业、农业、居住、商贸等功能区划,对新村建设、道路环境绿化、生活排污、垃圾处理、医疗设施等进行综合规划,实现村庄布局合理、规模适度、村容整洁的新村格局。

2、改善农村居住环境。强化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畅通村庄道路,实施道路硬化,亮化主干道,加强河道治理。加强环境卫生整治,污水管网建设与集中处理,垃圾集中处理,卫生厕所普及,开展“四害”控制。

3、健全长效机制。要健全管理机制,通过建立健全门前卫生、绿化“三包”制度,签订文明卫生责任书,制订村规民约等,使人人都参与整治创建活动,共享共保创建成果。同时要加大对农民的教育力度,使他们养成良好的卫生和生活习惯。

(四)打造生态文化

加强对村民的生态意识宣传教育。提高农民的生态意识、转变其对环境污染及其解决方法的态度。宣传并培训有利于农田控磷减氮优化施肥技术,使农民掌握新技术并愿意接受;宣传无公害产品的相关内容等,使农民懂得生态农业对保护自然环境的积极贡献等等。结合农村当地的自然资源、人文资源作为普及生态环境教育的内容。

2012年11月20日

第二篇:千湖湿地生态保护与建设调研报告

聚力生态文明

建设山水千湖

——

千湖湿地生态保护与建设调研报告

我县湿地生态保护与建设主要由陕西千湖湿地省级自然保护区和陕西千湖国家湿地公园实施完成。

一、基本情况

陕西千湖湿地省级自然保护区和陕西千湖国家湿地公园,位于我县千河谷地下游,主要由冯家山水库及渭河一级支流千河千阳段构成,呈西北、东南走向,总面积7156公顷,其中:水域面积1402公顷,水库及河岸两侧耕地、林地、荒地面积5754公顷。涉及我县南寨、崔家头、城关、陈仓区桥镇冯家庄村3个镇的8个村,635户2392口人。主要对湿地内大天鹅、灰鹤、芦竹、荷花等珍稀动植物实施生态保护,同时进行水源地保护。湖内有10多种淡水鱼。有属于国家级保护鸟类的大天鹅、灰鹤、白鹭、豆雁、针尾鸭等野生珍稀水禽以及丹顶鹤、黑鹤、白鹳等多种珍稀迁徙鸟类共71种,其中湿地鸟类41种。保护区区划为核心区、缓冲区和实验区,其中核心区1402公顷,缓冲区2066公顷,实验区3688公顷。保护区内现有湿地植被类型2个、16个群系,高等植物57种。生物资源丰富,湿地景观优美,生态系统完整独特,良好的自然资源为水禽栖息提供了丰富的食物资源,每年冬季有大量多种鸟类在此栖息和逗留。

陕西千湖国家湿地公园是2008年11月经国家林业局批准设立,总面积573.2公顷,地跨草碧镇、城关镇、水沟镇3个镇12个行政村,912户4392口人。公园西起草碧镇新兴村和水沟镇柿沟村,东至城关镇千阳中学南北宽约7.7公里,东西长约6.3公里。公园规划为湿地保护保育区、科普宣教展示区、湿地观光休闲区、湿地管理服务区四大功能区。

二、主要做法

一是全力修复湿地生态植被。

按照保护优先的原则,积极修复退化湿地植被。沿千福公路两边荒坡地带,填土整理,种植小冠花、波斯菊、美国石竹、婆婆纳等宿根花卉70亩,修复植被裸露区域,美化环境。在千河南北两岸栽植雪松、侧柏、杨树、柳树等大苗9.3万余株,营造水源涵养林660亩。沿河堤新栽合欢、银杏等绿化苗木6600多株,河堤护坡栽植连翘、迎春等矮化植物3万余株。在湿地周边栽植绿化树木380多万株,建设绿地320亩,有效恢复了湿地植被,为水禽生活和繁殖创造了良好的环境。

二是着力强化湿地水源保护。

积极采取多种保护措施,加大对湿地公园水体的保护,在湿地公园区域内的12个村新建垃圾屋200多个,在公园安装环保厕所10个,设置垃圾桶150个,购置垃圾清运车1辆,及时运出垃圾废渣;争取公益性岗位100名,坚持每天清理湿地公园内环境卫生,对公园周边及内部的垃圾进行统一拉运填埋,杜绝向湿地排放污染物,千河水质不断提高,保障了市区饮用水源安全。

三是精心保护湿地野生动植物。

在鸟类活动频繁的刘家沟、段家湾、新兴村设立投食点10处,抛洒食料供野生动物食用。在千河南北两岸栽植雪松、杨树等树种,建设鸟类隐蔽地700亩,为湿地鸟类提供了一个良好的休憩、生存和繁衍场所。与有关学校和单位签订共管协议,聘请兼职管护员10人,落实各项野生动植物保护措施,两年来共救助、放生鸟类300多只、鱼鳖类4万多尾。2014年,30只朱鹮在湿地放飞后,县上筹集资金购置观测与监测仪器设备12台(套),配备四名工作人员,昼夜值班,跟踪监测每只朱鹮的栖息活动范围,详细记录,掌握生活习性,及时对受伤者进行救助。进入冬季后,定时投放泥鳅等食物进行喂养。在我们的辛勤努力下,放飞的朱鹮安全越过了在千河流域的两个冬季,成功繁殖孵化出2只雏鸟。近年来,湿地区域内的野生动植物的种群和数量呈逐年增加态势。

四是大力开展湿地恢复。

拆迁了位于千河南岸的民政救助站、养鸡场、奶牛场等影响湿地生态系统的单位和场所,收回群众种菜的拾荒地,进行了绿化美化;对千河河滩的淤积区进行了治理平整,在保证河道畅通和安全的基础上,新栽芦苇、芦竹、香蒲、菖蒲等水生植物1000多亩,在千河河滩形成了颇为壮观的千亩芦苇荡和大片绿地林地。既有效恢复了湿地原始生态,净化了千河水质,为水禽生活和繁殖创造了良好的环境,又营造了湿地生态景观,为县城市民提供了亲近自然、了解湿地的休闲场所,赢得了广大群众的普遍称赞。

五是加强湿地基础设施建设。

在利用中央湿地保护补助资金的同时,积极整合农业、林业、水利、交通等各类项目,集中投向湿地保护领域,全力改善区域基础设施,目前已维修改造硬化湿地公园和保护区外部道路阳千路和千福路30公里,维修内部河堤道路12公里,新建木栈道1.8公里,修建步行道1.8万平方米、广场9400平方米,架设低压线路9100米、高压线路800米完,成了湿地保护区和湿地公园给排水、电力供应、道路硬化、服务设施修建。多方筹集资金1.2多亿元,建成了水生植物园、湿地门户区、植被恢复区、鸟类观赏区、百花园、亲水湾、歇马湾等景区,每年接待游客10万人次以上,取得较好的生态和社会效益。

三、取得的成效

一是生态系统明显改善。

落实各项保护措施,充分发挥湿地在涵养水源、水土保持、调节气候、控制土壤侵蚀、蓄洪防旱、调节径流等方面的生态功能,有效改善了千河流域的生态环境,鸟类栖息地和生物多样性得到有效保护。

二是水源水质得到保障。

千湖是宝鸡市区居民重要的饮用水源,全县90%的湿地水源流向冯家山水库,通过河道综合治理,加大排污治理,大力开展退化湿地恢复,建设河流两岸绿色长廊,湿地生态环境步入良性循环,确保了水源清洁、水质健康,全县各流域水质均达到国家地表水质量标准二级以上。

三是收到了良好的社会效益。

西北地区湿地资源较为稀缺,千湖湿地是我省关中地区最大的人工湿地,千湖湿地以其独特的自然景观、秀美的田园生态、深厚的文化沉淀,受到了来自西安、宝鸡等周边游客的青睐,千湖国家湿地公园品牌远扬四方。

四是推动了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千湖湿地的保护与开发,以湿地文化和独有的生态景观为依托,促进了千阳生态旅游产业的快速发展,拓宽了群众致富渠道,有力地推动了全县积极协调发展。

四、存在问题

一是湿地建设资金投入不足。

资金投入不足是湿地保护与开发工作面临的主要问题。湿地保护是一项社会公益性事业,湿地保护工作具有超前性、渐进性的特征。因此,湿地保护投入要有高瞻远瞩战略的眼光,既要有阶段性投资,又要有长期的渐进性投入,还要有大手笔的重点项目投资。湿地保护项目国家投资有限,主要靠地方政府出资建设。虽然,我县几届领导对湿地保护高度重视,但县域经济发展缓慢,本身属于省级贫困县,近几年对湿地保护工程投入了近千万元,仍然显得不足,且项目分散,在湿地调查、保护区建设、污水治理、湿地监测、湿地研究、人员培训、执法手段与队伍建设等方面缺乏资金支持。

二是公园招商引资难度大。

千湖国家湿地公园处在冯家山水库上游。公园开发受到了水源执法和环保部门的限制。水面娱乐项目不能开发,降低了湿地公园的对外吸引力,招商引资难度较大。湿地公园是以保护生态多样性等公益性建设为主,经营性建设为辅,吸引社会资金推进湿地生态建设的难度较大。

三是湿地资源萎缩。

自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千湖湿地被大量围垦侵占,芦苇等水生植物被毁,千河流域本身水土流失严重,河流的泥沙含量大,造成河床淤积,湿地面积不断缩小,湿地景观严重丧失,使生物多样性衰退及污染日益加剧,导致湿地生态功能下降与湿地资源受损,严重威胁到湿地资源的永续利用,而且这种影响将是长期而深远的。另外,由于千湖湿地分布范围广、分布战线长,湿地大多与农耕区接壤,缺乏明确的界线,保护措施力度小,采摘芦叶、改变湿地用途事件时有发生,对湿地资源造成了较大程度的破坏。

四是缺乏湿地管理协调机制。

湿地及其资源类型多样,其保护管理、开发利用牵涉面广、部门多,湿地管理是一项跨部门、跨行业的综合性工作。1998年国务院机构改革之后,决定由国家林业局负责组织、协调全国湿地保护和有关国际公约的履行工作,同时主管全国陆生野生动物管理工作和林区内野生植物的监督管理工作。县城以西千河河道属于湿地公园的保育区,按照陕西省湿地保护条例规定,保育区内禁止人为活动。水利部门负责河道管理,发放河道采砂许可证,监管不严,造成县城以西砂石无序采放,河床高低不平,影响了野生动植物栖息生存。由于许多历史原因,至今尚未形成良好的协调机制。长期以来,不同部门因在湿地保护、利用和管理方面的目标不同,利益不同,各自为政,各行其事,矛盾突出,影响了湿地的科学、有效的管理。目前,尚未建立湿地保护管理与开发利用统一的协调组织与机构,也很难形成联合行动、分工协作的保护管理机制。

五是保护宣传教育有待加强。

湿地保护管理是一项新兴事业,目前全社会还普遍缺乏保护意识,对湿地的保护价值和重要性缺乏足够认识。近年来,利用“湿地日”、“爱鸟周”、“野生动植物宣传月”等多种形式,开展环境保护和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宣传,收到了良好的社会效果。但湿地保护和合理利用的宣传、教育工作仍滞后于经济发展和资源保护形势的要求,宣传教育工作的广度、力度、深度都不够。因此,宣传普及湿地知识,提高全民的湿地保护意识,是今后湿地保护管理工作的重要任务之一。

六是湿地保护科研监测和管理能力不足。

湿地管理处现有技术人员为林业、水利、农业等专业,湿地保护知识乏善可陈,湿地恢复与保护技术应用十分缺乏,专业人员奇缺;技术手段落后,制约了科技人员能力的发挥,使科研监测工作的开展相对滞后。

七是生态旅游缺乏精品。

千湖湿地生态旅游的吃、住、游、玩、行、购等各个环节挖掘力度不够,能使游客多花时间,多消费的项目还不多,这些方面主要在湿地旅游的景区、景点的开发虽有起步,但品位不高,景点多为自然景观和人造景观,没有形成精品线路,对生态旅游资源也缺乏足够的认识和开发力度,致使旅游产品单一,缺少具有丰富文化内涵、参与性强的旅游项目,对游客的吸引力差,至今尚未形成稳定的旅游客流;文化品味不高,千湖国家湿地公园品牌不靚。

五、今后努力方向

一是完善职能定位,重新编制发展规划。

今年以来,随着国家环保政策力度的加强,我处将湿地保护职能定位为“保护水源、保证安全、塑造绿色、塑造文化、塑造景观”,把工作中心放在保护水源地上,把着力点定为了建设绿色生态上,继续打造“畅游湿地、品位山水、观赏花海、放飞心情”湿地名片。为此我们重新编制了千湖湿地发展规划,今后几年,千湖湿地中心工作是生态保护、水源地保护,工作重点是恢复千河流域生态,重新塑造千湖生态圈,建设重点是利用千湖自然资源,在不破坏生态的前提下,下大力气发展湿地观光和科普宣教,做靓千湖名片,让更多的人亲近自然、了解湿地、保护生态。

二是建立湿地保护管理组织机构和协调机制。

按照现有的管理体制,湿地保护管理涉及许多行业与领域,牵涉到多个行政职能部门。为确保湿地保护工作的顺利开展,迫切需要在相关部门之间建立协调和合作的管理机制。健全由多部门参与的湿地保护与合理利用领导小组,负责湿地保护与开发利用的决策与重大事宜协调,制定规章制度,定期召开会议,研究讨论有关所有。具体管理工作由县林业局承担,并通过部门间协调一致的湿地保护的联合行动,促进政府及部门决策时能够注重评估湿地的自然价值、生态功能及其生产力和生物多样性的综合效益。

三是完善湿地资源保护利用的政策和法制体系。

根据千湖湿地建设规划和布局,建立健全湿地管理规章制度和办法。结合陕西千湖湿地省级自然保护区和千湖国家湿地公园建设进程,制定湿地管理办法,提交县人民代表大会通过,并以地方法规形式予以公布,将湿地保护纳入法制化轨道。尽快建立有利于恢复、发展、保护与管理湿地资源的法规制度,制定对威胁湿地生态系统活动的限制性政策和有利于湿地资源保护活动的鼓励性政策,协调好湿地保护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关系。要建立联合执法和执法监督体制,加强执法力度,杜绝过度和不合理利用湿地资源的行为,制止破坏性、毁灭性开发湿地资源的行为,禁止一切不利于湿地生物多样性的捕捞和捕猎,打击制裁破坏湿地资源的违法、犯罪活动。

四是广开募资渠道,加大资金投入力度。

千湖湿地保护管理工作刚刚起步,需要投入基建、设备、事业开支等足额的财力,才能建立起湿地保护利用管理的工作基础。当前湿地保护投入资金严重不足,已经成为制约湿地保护和利用的瓶颈。目前,千湖湿地开发保护工作初有成效,需要投入资金,才能建立起湿地保护利用的工作基础。继续实行“一套方案统领,整合各类资源,捆绑项目资金,发挥部门职能,举县一致建设”的机制,多方筹集建设资金。要全面推动湿地保护和合理利用的社会化进程,广开募资渠道,争取社会各方面的投资、捐赠和民间融资。坚持“谁治理,谁开发,谁受益”的原则,采取市场运作的办法,加大招商引资力度,鼓励各类经济实体、自然人,采取承包、租赁、合资、合作等多种形式,投资湿地公园和自然保护区景区景点、娱乐项目、商业网点、服务接待以及交通运输的建设和经营,不断提升湿地旅游产业规模、建设档次和管理水平,实现合作共赢共同发展的目标。

五是加强科学研究,扩大对外合作。

从千湖湿地类型多、分布范围广、保护管理难度大及湿地资源监测本身技术要求高和工作连续性强等特点出发,湿地保护管理应在充分利用现有技术与人员的基础上,对湿地生物资源可委托具有相应资质和能力的大专院校、科研院所承担监测任务;湿地非生物资源监测则由各行业原有的监测站(点)完成。同时,成立湿地资源调查监测专家组,负责审议湿地资源监测方案制定、监测数据处理和监测成果的形成。湿地科学在国内外都属新兴学科,在理论和实践上都面临许多问题。需要及时地掌握国内外最新的学术动态,总结和推广湿地保护、开发、利用的成功经验;建立国内、国际交流的机制,扩大合作领域;开展社会、经济、人文等多学科、多课题的综合研究,成立工程建设科技支撑机构,并联合其他有关教学、科研单位,形成技术力量雄厚的科技保障体系。

六是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全民湿地保护意识。

城市品味和品质生活的提高,有赖于全社会环境保护意识的增强。千阳正在创建全国生态保护与建设示范区,对湿地生态环境的保护显得更为重要,因此,要积极运用多种形式与手段,加强干部群众对保护湿地环境的教育,积极宣传建立湿地保护体系的重要意义,支持社区民众发展生产,使当地居民充分认识到湿地保护事业的发展与自己有密不可分的关系,使其有一定的责任感,自觉投身到湿地保护事业中去。借鉴国际湿地保护的先进理念,充分运用各种传媒手段,加大宣传力度,大力提倡和支持环保组织和其他社会团体开展与湿地保护相关的活动,特别是加强群众性的湿地保护科普活动。转变不利于湿地保护和合理利用的传统的资源环境观。如:要尊重自然规律,改变“人定胜天”的观念;要转变“以农为本”的观念,实行多种经营,着力调整湿地利用经济结构;要转变“以土为本”的观念,实行退耕还湿等,树立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科学观。

七是实施湿地开发环境影响评价制度。

千湖湿地资源非常丰富,在可以预见的未来,人们对湿地的活动将日趋频繁,因此,建立对天然湿地开发以及用途变更的生态影响评估、审批管理程序,实施湿地开发环境影响评价制度,严格依法论证、审批并监督实施。人类活动对湿地影响评价,应着重分析开发活动对湿地资源、生态系统、生物多样性造成的影响。通过湿地环境影响评价,控制与避免人为大规模地破坏湿地生态系统,以达到更好的保护和利用的目的。

由于湿地开发后对环境的影响是渐进的,只有当湿地资源开发到一定规模,污染积累达到一定程度,对环境影响才能明显体现,在此之前,影响一直处于积累过程,但此时已造成巨大的生态损失。因此,对湿地资源利用影响评价也要有一个连续不断的过程,对于湿地资源开发环境影响评价,不能仅仅局限于本建设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更应着眼于累积效应的评价,否则,单个建设项目均顺利通过影响评价,而湿地区域的整体环境质量恶化,所以,在开展湿地资源开发环境影响评价时,不仅要注意时间积累的影响效应,而且更应该注意数量和空间的积累效应,只有这样,湿地资源开发环境影响评价才能更全面地反映现实影响。

八是科学开发,打造特色化的旅游产品。

为充分保护和利用千湖湿地资源,在开发上要最大限度保留原生湿地生态特征和自然风貌,保护湿地生物多样性,注重挖掘、展示、利用源于湿地的人文资源,让公众在领略湿地自然风光、认识湿地的同时,了解湿地的文化、民俗及其生态文明进程的作用,使其不仅发挥特有的生态效益,也成为提高公众环保意识的科普教育基地。在开发中要十分注重开发投入和产出效益的关系,努力实现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最大化。结合千湖湿地保护工程,打造集湿地游览观光、参与体验、宣教娱乐、休闲度假于一体的湿地生态旅游区。重点建设湿地宣教中心、湿地体验中心、湿地植物园、湿地人家、农耕文化休闲体验园、农耕文化博物馆、休闲度假中心、综合服务中心、游泳场、“农家乐”湿地休闲景点、景区基础设施及其附属配套设施,使千湖成为独具特色旅游热点,做大做强生态旅游产业,为县域经济可持续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

第三篇:关于生态公益林保护和建设课题调研报告

关于生态公益林保护和建设调研报告

邵长东

就生态公益林保护和建设情况进行了调研。通过听介绍、座谈、实地参观等形式,对我省生态公益林保护建设的经验和我省生态公益林保护建设现状有了一个初步的了解,对于加快我省生态公益林保护建设的思路和建议,作了初步研究。

一、生态公益林保护和建设的经验

(一)领导高度重视。

我省党政领导极其重视林业生态环境建设。他们充分认识到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优化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而保护和优化生态环境,首先是要建立一个足够面积、因害设防、相对连片的森林生态系统,这是事关两个文明建设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大局。生态公益林的所有者或经营者因改变森林经营方向,造成经济上的损失,理应得到合理的补偿。进而他们从市场经济的角度和政府职能转变的高度,分析哪些是政府应管且必须管好的,哪些是政府不应管也管不好应该推向市场的。有效地保障和推进了生态公益林各项规定的落实,促进了生态公益林的保护和建设。

(二)规划科学合理。

各市县结合各自实际情况,层层制定了实施方案,把生态公益林具体落实到小班,并进行电脑管理,逐级签订协议,明确管护机构和队伍,落实管护和建设资金。生态公益林体系建设列入全省建设重点。其生态公益林建设规划和组织实施的主要特点是:

1.规划遵循3个原则:①坚持生态环境建设与经济建设同步;②坚持因地制宜,因害设防,合理布局,突出重点;③坚持分步实施,逐步提高,务求实效。

2.以林业用地(不是以现有林面积)为区划对象。根据因害设防的原则,对需划为生态公益林的区域,不仅将有林地划入,对林业用地中的疏林地、未成林造林地、灌木林地和无林地,也全部划入,以便实施相应的经营管理措施。

3.规划强调相对集中连片,合理布局。即生态公益林尽量连片,在大面积的生态公益林内,允许区划一定比例的商品林。

4.生态公益林根据生态功能不同划为重点生态公益林和一般生态公益林,对每块生态公益林根据其所处位置以及郁闭度,树种结构划为三个类别,分别制定如补植、林分改造、管护等经营措施。

(三)政策切实可行。

禁止采伐生态公益林。确因国家重点建设项目,林木更新改造或间伐需要采伐的,须经省林业行政主管部门或其授权单位批准。

(四)管理严格规范。

1.生态公益林建设和管理。

一是以县(场)为单位,按划定的综合管理保护责任区配备专职管理人员,管理人员由县级林业主管部门统一管理;省、市属国有林场、的管理人员由林场、按省的有关规定管理。

二是县以上各级林业主管部门建立生态公益林地理信息系统,作为森林资源地理信息系统的子系统,实行专项管理。

三是各地可以通过转让、租赁等多种形式,把个人经营的生态公益林转移给集体或国有森林单位经营,确保经营权的长期稳定。如梅州市,用补偿资金把集体的公益林地租赁过来,由林业部门统一经营管理。

四是规定各地应以封山育林自然演替或依靠人工促进的办法,逐步使林分郁闭度在经营方案规定的时间内达到0.7以上。生态公益林

区内的二类林应通过补植、套种尽快提高功能等级;三类林必须限期进行人工补植、套种或更新改造,逐步提高功能等级。

五是规定生态公益林区的更新采伐迹地、火烧迹地应在当年或次年完成造林更新。

六是以县(场)为单位,水源涵养林和水土保持林区,原以生产木材为主要来源的地方,可在该区内划出15%以下林地发展竹、茶、果、药等经济林。

七是禁止征用、占用生态公益林地,确因国家建设需要征用、占用的,必须依法办理,并在异地划定同等面积的生态公益林。

八是禁止采伐生态公益林。确因国家重点建设、林木更新或卫生间伐需要采伐的,必须逐级申报,由省林业行政主管部门或其授权单位批准。

九是禁止在生态公益林区内开展生产性经营活动。确需开展旅游和其他经营活动的,必须经地市级以上林业主管部门批准。

二、我省生态公益林保护和建设的措施和建议

(一)大力宣传生态公益林保护和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1.做好向社会宣传工作。生态公益林保护和建设是功德无量、造福子孙后代的公益事业。要充分发挥新闻媒体的作用,广泛开展宣传教育活动,特别要讲清楚生态公益林的社会性、公益性和生态公益林所有者(经营者)因不能采伐造成的损失情况,使生态公益林建设能得到社会各方的理解和支持,逐步形成全社会办生态林业的局面。

2.做好向领导和有关部门的宣传工作,特别要争取领导及决策部门的重视支持。一是应积极向省委、省人大、省政府汇报,以期引起对生态公益林保护和建设的高度重视,下决心解决生态公益林投入和补偿问题。二是组织专家研讨生态公益林保护和建设问题并向省领导

呼吁,使专家的建议能进入决策层,产生一定的影响;三是组织人大代表、政协委员考察生态林业建设,提高对生态公益林建设的认识,积极争取以人大建议、政协提案的形式要求省委、省政府解决生态公益林建设资金和经济补偿。

(二)切实搞好生态公益林规划。

1.根据我省经验,建议组织编制我省生态公益林建设规划,将去年编制的天然林保护工程规划,江河流域生态林保护工程规划、生物多样性工程规划和沿海防护林工程规划统筹起来,为解决生态公益林建设投入机制和制定生态公益林补偿制度提供基础。

2.生态公益林建设要与我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相协调,我省是重点集体林区,林业是山区群众和当地政府主要经济来源。进行生态公益林保护和建设必须充分考虑当地群众,当地政府的承受能力。根据国家林业发展新布局和国家实施天然林保护工程主要在长江上游、黄河中上游地区,在国家没有投资和本省财政尚不能拿出足够资金来补偿由于禁伐天然林受到的经济损失的情况下,对规划生态公益林的有关要求应进行适当调整。

3.建议我省生态公益林规划也以林业用地为对象进行区划。依据因害设防的原则,对需要划为生态公益林的区域,整个林地(包括有林地和其他林地)划为生态公益林地,对非有林地,规定用封山育林、人工促进天然更新等形式使其成为有林地。

(四)加快制订生态公益林保护和建设管理办法。

在全省生态公益林规划完成并经省政府批准后,在出台生态公益林有关政策的同时,应由省人民政府制订或批复《全省生态公益林建设管理办法》(以下简称《办法》)。《办法》除明确建设投入资金渠道和补偿制度外,重点还应明确以下二个问题。

1.生态公益林的管理体制。

生态公益林主要发挥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以公益利用为主,主要应由各级政府和社区负责建设,纳入财政预算和国民经济发展计划,努力实现全社会办生态公益林业的局面。形成以法律手段、行政手段为主,辅之以必要的经济手段,实行事业化管理的生态公益林业管理体制。

2.生态公益林经营机制

(1)经营主体。对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风景林、国防林、科研林、母树林和种子园等生态公益林,分别委托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风景名胜区管理机构和部队、学校、科研等单位经营管理;对自然保护小区、水源涵养林、护路林、护岸林、水土保持林等生态公益林,由林权单位或直接受益单位经营;对集体林中集中连片、面积较大的生态公益林,可通过建立生态公益林林场统一经营。同时,有条件的地方可通过转让、租赁的形式,把个人经营、集体经营的生态公益林转移给受益单位统一经营,或由政府赎买,委托有关单位经营,确保经营权的长期稳定。

(2)培育方式。遵循森林自然演替规律,及其自然群落层次结构多样化的特性,封、飞、造、补、管并举,封育结合,乔、灌、草结合,以天然更新为主,辅之以人工促进天然更新,形成多树种、多层次、多龄级与密度合理的林分结构。

(3)组织形式。实行“谁受益、谁负担,社会受益政府投入”原则。属于统一规划的保护区、森林公园、重点防护林工程,以国家建设为主;零散分布的各类防护林、风景林、四旁林等生态公益林建设,主要依靠单位和社会力量共同建设。

第四篇:自然保护区生态保护调研报告

自然保护区生态保护调研报告

自然保护区生态保护调研报告

为促进**自然保护区森林资源的有效保护,推动生态旅游产业的发展。近期,**保护区组织人员对**自然保护区森林资源保护情况进行专题调研,先后分别到**乡的**村**屯、**河,**村,**村;**镇库区上游**河沿线的平腊村纳新等屯;**乡**村的**、**;**乡的**屯以及大山林场、**大峡谷野生珍稀植物园等自然保护区范围调查了解,走访群众代表,村组干部,听取意见和建议,调研结果如下:

一、**自然保护区基本情况

(一)保护区范围及对象

**自然保护区属于森林生态系统类型自然保护区,主要保护对象为季风常绿阔叶林为主体的原生性天然林及其生态系统;以南方红豆杉、黑颈长尾雉等为主体的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及其栖息地和**重要的水源涵养林。总面积42848.4公顷,其中核心区14720.8公顷,缓冲区11101.3公顷,实验区17026.3公顷。

(二)保护区的生态效益和作用

**自然保护区地理位置独特、森林生态系统原生性好、生物多样性丰富等特点,保护区的建设对珍稀濒危物种的保护具有重要作用,对西部大开发和“西电东送”的标志性工程**水电站的建设具有重要的生态保障作用,其保护价值非常重要。据统计有维管束植物2819种,大型真菌185种,陆生脊椎动物382种,昆虫1053种。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50种,植物27种。保护区有88种野生兰科植物且物种个体数量较多,是**野生兰科植物属种最多、系统发育最完善的自然保护区。

(三)保护区的管理和建设初见成效

近几年来,保护区致力于有效保护森林生态系统及水资源涵养能力,妥善管理野生动植物资源及其生境,不断加大科研力度,提高公众生态文明意识,逐步使保护区向设施基本完善、管理科学先进、环境优美良好方向迈进;保护区对淹没区内红水河流域珍稀野生植物及古树实施迁地保护,建立了**珍稀野生植物迁地保护示范基地—**大峡谷野生珍稀植物园、兰花园,园内有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30种4000多株,兰花75种2万多株(丛)。有效地保护了野生动植物资源和生态环境。

二、**自然保护区当前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人为破坏严重。**自然保护区涉及109个自然屯,3438户,15583人。但由于移民搬迁及经济利益的驱动,天然水源林大幅度减少,如**河沿线集体林地由于生态公益林补偿低,有的群众毁林开荒种植农作物和经济林,乱砍、滥伐、毁林等违法行为时有发生。特别是**景区**河右岸,群众搭棚,毁林开荒约200亩,森林植被被破坏严重,还存在蔓延的趋势。如不尽快处理,加强保护,后果不堪设想,对打造生态旅游景区景点影响很大。

(二)保护和利用矛盾突出。群众生产开发与保护矛盾突出。一是保护区范围面积的划分与当地群众的生产用地实际不够合理,据群众反映,保护区划界时,把不应划入保护区内的农民集体土地划入保护区,造成群众生产生活用地困难;二是自然保护区内有相当多集体林地,属于集体所有土地32544.71公顷,占76%,且辖区内移民较多,移民生产开发用地紧张,河流的两旁大部分的天然林、水源林几乎被砍伐殆尽,据了解被毁面积约3万多亩,种植农作物和人工经济林,杉木、马尾松、速生桉等用材树种,涵养水源差,生态效益低下。加上近年来杉木价值增涨等因素,使得森林资源保护与群众的生产发展的矛盾越来越突出。

(三)破坏森林行为案件查处力度不够。原保护区派出所已划归到县森林公安,对破坏辖区森林资源行为案件的查处,保护区主要是向森林公安报告案件线索,存在沟通难、查处不及时等问题。以至一些案件查处不及时,甚至久拖不断,在群众中造成不良影响。特别是**河的毁林行为案件,多年来都有发生,但一直没有得到有效制止和打击,造成当地群众有恃无恐,纷纷效仿,现**村部分群众已开路进至保护区**河山顶,欲继续开路到**河上游毁林开荒抢占林地。

(四)保护区与周边村屯的界限不够明确。由于建设资金投入不足,政府虽然已与周边村屯群众确定界限,但未埋定界碑,因此群众对辖区界限不是很清楚。同时因部分群众生产生活在保护区内,为了自身利益,也还存在对保护区界线不认可、不了解等情况,给保护区的管理工作难度大。

三、对加强自然保护区森林资源保护和利用的建议

(一)加大宣传力度,严厉打击破坏保护区森林资源的行为。政府要做好统筹协调,林业主管部门要积极配合,主动研究解决保护区工作中出现的问题,有效推动保护区的各项工作。加大林业行政执法力度,坚决打击保护区内捕猎野生动物、破坏森林的违法行为,特别是**景区**河右岸毁林案件,久拖不决,政府应予高度重视,组织相关部门加大打击力度,防止慢延。同时,大力做好群众的宣传教育工作,运用各种宣传工具和方式,把自然保护区的重要意义、法律法规、方针政策和科普知识等,不断向社会、保护区周边群众作广泛深入的宣传,形成保护生态环境良好的社会氛围并成为广大干部和群众的自觉行动。

(二)加大资金投入,抓好管理。政府要加大对保护区的资金投入,抓好配套设施建设,在原已划定界线的范围内,根据有利于保护区的管理和周边群众生产生活的需要,按照峨政发(1990)20号天峨县人民政府《关于调整确认**河、穿洞河自然保护区管理面积的通知》的规定,完善自然保护区内的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将林权证书发放到位,以利于保护区界线的进一步明确,并在醒目的地方立好界碑和宣传牌,明确责任,签订共管协议和协调管理。

(三)因地制宜,调整林种结构,改善保护区生态环境。

首先是对保护区范围内的荒山和残次林进行封山育林,使森林植被逐步恢复。第二是对保护区水库周边的耕地要实行退耕还林政策,以改善水资源涵养能力和水质。第三是在保护区内禁牧、禁伐,让森林植被得到休养生息,使保护区实现良性循环发展。第四是林业部门要加强林木采伐源头管理,严格控制采伐天然林种植食用菌,确保保护生态环境取得实效。第四是积极做好特色中草药在自然保护区辖区内培育、繁育和试点种植等工作。保护区主动适应新常态要求,发挥自身优势,组织技术人员对保护区辖区内的原生中草药品种、环境进行调查,并与区内中医药材科研单位的专家联系,在科研专家指导下对一些具有特色又有市场前景的品种进行培育、繁育和推广研究,目前已取得很好的效果。

(四)建立科学合理的生态补偿机制,提高补偿标准。建立健全多元化的生态补偿基金,除增加财政拨款外,要积极争取国家和自治区以及**电站的支持。利用森林资源优势,抓好生态旅游产业开发,打造生态旅游品牌。根据“谁受益、谁补偿”原则,建议征收生态效益补偿费,建立生态补偿基金,用于提高库区上游保护区等生态公益林的补偿标准。

(五)加强保护区基础设施建设,标本兼治。要重点支持保护区内的新农村建设,从项目、资金、技术和对口支援上优先安排,将移民安置、林业生态等工程建设与生态文明村建设相结合、与村庄的绿化、美化、净化环境相结合,与农家生态旅游等增收项目相结合,搞好水、电、路等基础设施建设,完善人畜分离,建设化粪池,发展沼气池,优化生活生态环境,从而达到标本兼治。

(六)多方协调,调整自然保护区范围。一是2014年上半年保护区开展的辖区内人工林调查结果:**河片区目前天然林呈零星散状不连片分布,自然林面积总数不足10万亩,从自然保护生物多样性角度出发,**河片区目前已失去了保护的目的和意义。同时,保护区**河片辖区内生活着7000多居民,大部分属于移民后靠安置,农民群众对土地的利用需求很大;按照《自然保护区管理条例》第二十六条:禁止在自然保护区内进行林木砍伐之规定,位于保护区内的所有人工林,林业行政管理部门都不予许可办理采伐证。为此,建议对**自然保护区范围进行必要调整,将保护区**河片区30多万亩林地调整为居民生产生活用地,不再作为自然保护区辖区范围。

二是天峨县有得天独厚的森林资源优势,森林覆盖率达84.05%,生态公益林面积逐渐扩大,就保护区内生态公益林面积从2008年的254049.6亩增加到2013年的278910.6亩,很多石山弄场区域的天然林得到了很好的保护,野生物种种群种类不断增加,保护价值不断提高。经我处技术人员实地和采用科技方法监测调查,发现该区域范围内生长着国家i级保护植物红豆杉、掌叶木等和栖息着黑叶猴、黑颈长尾雉等国家一类保护动物及许多珍稀濒危物种。同时,尚有许多的兰科植物和珍稀中草药材等名贵植物有待进一步保护与挖掘。为此,建议将**镇、**乡、**乡的部分村屯,即**镇塘英社区韦家洞、**乡大槽、公昌、甲岩、龙塔和**乡龙峨、甘洞等连片30多万亩大石山弄场地区规划为自然保护区,并入**自然保护区辖区内,使**自然保护区形成穿洞河片区、大山森林片区、大石山弄场片区格局。

第五篇:关于农村生态文明建设基层调研报告

XX市户籍人口数XXX万人,约2/3的人口工作生活在XX个乡镇和XXXX个行政村。自XXXX年开始,随着XX生态省和XX生态市建设工作的不断推进,全市各乡镇已全面完成生态建设规划,并建成全国环境优美乡镇X个,省级生态乡镇XX个,市级生态乡镇(街道)XX个,分别占总乡镇数的X%、XX%和XX%;市级生态村XXX个,占总行政村数的X%。根据国家和省有关文件精神和《XX生态市建设规划》目标要求,乡镇生态建设工作还仅处于起步阶段,离全面建成省级和国家级生态市尚有很大的差距,因此,进一步加强乡镇生态建设成为各级各部门当前面临的历史性挑战。

一、进一步加强乡镇生态建设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一)是全面建成国家级生态市的必要条件。根据《XX生态市建设规划》要求,XX将于XXXX年前建成国家级生态市,而XX%的乡镇达到全国环境优美乡镇验收要求是生态县(市、区)建设的前置条件。要真正达成生态市建设目标,基层创建工作是关键,开展乡镇生态建设创建工作能够丰富生态市建设内涵,提升生态市建设水平,是进一步推进和深化生态市建设工作的客观需要和必然基础。

(二)是推进农村环境基础设施建设的大好契机。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提出,要把国家对基础设施建设投入的重点转向农村,而加强环境基础设施建设是乡镇生态建设的重要内容,环境基础设施是人们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基础条件,对一个区域的经济社会发展起着基础性和决定性的作用,要全面实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必然要求乡镇调整发展思路,加大环境基础设施建设力度,确保辖区内居民拥有良好的环境条件和发展空间。

(三)是提高区域综合竞争力的客观要求。一个区域的综合竞争力是指该区域在一定区域范围内集散资源、提供产品和服务的能力,是区域经济、社会、科技、环境等综合发展能力的集中体现。各项生态建设创建工作从公共设施完善程度、污水处理、大气环境质量、空气环境质量等XX多项指标对乡镇进行考核,有力地促进当地政府积极完善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当地环境质量,提升区域经济发展要素,从整体上改善当地投资环境,提高区域综合竞争力。

(四)是提升农村生态文明水平的重要载体。生态文明是中国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类历经几千年的农业文明和工业文明之后,在认真总结人与自然关系的经验与教训基础上,在实践中形成的一种崭新的文明观念,是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道德伦理基础。生态文明强调“自然-经济-社会”的整体价值和生态经济价值,要求人类的一切活动都要适应“自然-经济-社会”复合系统的整体利益。没有广大农村地区的生态文明,就不可能实现全国的生态文明。乡镇生态建设创建工作的一个重要目的就是增强全民的生态环境意识,提升乡镇的整体生态文明水平。

二、当前乡镇生态建设存在的问题和难点

(一)部分乡镇领导思想认识还不到位。当前,政府对官员的政绩考核仍然以GDp增长为依据,导致部分乡镇领导重经济发展,轻生态环境保护的意识难以转变,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上不能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把“发展才是硬道理”错误地理解为“增长率才是硬道理”,片面的追求GDp增长速度,忽视了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与可持续发展之路背道而驰。

(二)乡镇环境基础设施建设滞后。环境基础设施状况作为生产力的重要组成部分,直接制约着社会生产力的综合水平、生产的发展程度和人们消费的现实程度,还直接反映着社会的文明程度。与宁波市经济发展速度相比,乡镇环境基础设施建设明显滞后,主要表现在:

1、规划问题:乡镇发展初期由于缺乏规划指引,导致建设无序开展,给当前发展带来诸多环境问题,如雨污分流、污水管网铺设难度大等。

2、污水问题:截止到XXXX年底,全市还没有一个乡镇建成真正意义上的生活污水处理厂;村庄生活污水处理几乎还是空白(XXXX个行政村仅有XX个试点),大量的生活污水直接排放到农村溪流河道,成为农村生态环境最大的污染源之一。

3、卫生厕所问题:卫生厕所改造过程中普遍存在三格式化粪池建设标准不够,导致废水渗排或不能进行合理处置,影响到地表水和地下水环境质量。

4、生活垃圾问题:农村生活垃圾“村收集—镇清运—县填埋(或焚烧)”处理网络还存在覆盖面、配套设施及规范管理等方面问题,致使垃圾直接向河道倾倒的现象还时有发生。

5、工业污染问题:乡镇企业存在技术含量低、规模小、生产工艺落后,管理水平较低等具体问题,由此滋生了少数企业存在偷排、漏排等违法排污行为,给区域生态环境带来沉重压力。

(三)乡镇环保队伍亟待组建和完善。随着XX市工业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及大规模撤乡并镇之后,乡镇的环保监管和生态建设任务日益加重,而XX市到目前为止仅慈溪市设立了乡镇监察中队,绝大多数县(市)、区还没有成立乡镇环保队伍,没有专职的环保工作人员,致使很多工作到县级一下就难以推动,生态建设工作明显滞后。同时,在乡镇环保队伍中,无论是专职的或兼职的工作人员中还存在人员素质参差不齐、学历不高、缺乏专业人才等问题,因此,加强乡镇环保工作人员的素质培训,组织开展环保知识培训,配备相应环保器材等工作也亟待完善。

(四)乡镇生态建设经费不足。开展生态建设工作是为了改善区域环境质量,促进经济和环境保护协调发展。生态建设涉及的建设内容以基础设施建设核心,而基础设施具有基础性与共享性,初期投资巨大、回收期长等特征。近年来,XX市各级政府对基础设施的财政性投资在绝对量上一直保持着增长的态势,但这一增长速度远远比不上基础设施建设总额的增长速度,由此导致财政资金难以满足生态建设的需要。

(五)乡镇生态建设宣传工作有待进一步加强。由于乡镇建设前期缺乏规划引导,部分基础设施没有按实际要求进行建设,如污水管网铺设、绿化带及卫生厕所建设等,此类环境基础设施建设属于还旧帐性质,势必影响到部分居民的个人利益,这就要求乡镇政府宣传部门进一步加强生态建设宣传力度,调动居民参与、支持乡镇生态建设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妥善处理建设过程中潜在的各类问题。此外,宁波市是个工业化程度较高的城市,外来务工人员众多,在文化素养、生活习惯等方面与XX市民存在差异,势必要通过加强宣传,灌输人改变环境,环境改造人的理念,提高他们对生态建设的认识,改变一些不良习惯,共同建设美好家园。

三、对策建议

(一)加强干部教育,提高生态意识。领导干部重视是抓好各项工作的前置条件。要抓好生态建设工作,必须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将干部生态教育和政绩考评结合起来,将如何开展生态建设工作纳入领导干部专题教育培训内容,并将建设业绩作为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综合考评的重要内容,使广大干部充分认识到开展生态建设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做到思想上到位,认识上深刻,决策上有力,行动上迅速,形成一级抓一级、齐抓共管的局面,全面推进乡镇生态工作的顺利开展。

(二)加大建设力度,提升乡镇品位。要严格按照乡镇生态建设规划要求,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按照“一镇一品”的要求,突出自身特点和优势,坚持项目建设与环境改善、品位提升、经济发展相结合,不断完善城镇功能,增强城镇承载能力,彰显城镇文化内涵。在具体项目建设上体现美观、实用、紧凑,不搞形象工程,建筑要富有特色,注重整体协调,体现文化品位。

(三)组建环保机构,加强素质培训。机构和队伍是管理和建设的主体,没有机构和人员就谈不上管理和建设,要尽快组建和完善乡镇环保管理网络,保障机构编制、人员配备和资金来源,使乡镇环保工作人员能够全心身投入到基层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工作中去。针对乡镇环保工作队伍还存在专业素质偏低,学历不高,缺乏专业人才等情况,要经常组织他们参加由各级环保部门举办的环保培训班,使他们在实践中学习,不断提高自身的业务技能。

(四)拓展投资途径,确保投入到位。采取政府产权管理、间接调控和市场运作相结合的方式,建立和健全以政府引导的、以企业为主体的、全社会、多元化、多渠道、多层次的环保基础设施建设格局。如各地污水处理管网建设经费由各级政府投资,而污水处理厂建设可采用XXX投资模式,在不改变原来用途的前提下,有偿、有期限地转让基础设施经营权;乡镇污水管网建设费用由市政府补贴、污水处理费返还金、建设补偿金和乡镇投资构成;各类基础设施建设采用吸引民间资本投资的形式,从建设到运行全部由企业负责,政府则在保障方面提供政策支持和相应补贴,充分发挥政府投入的引导效用和对民间资本的带动作用,以政府杠杆资金吸引社会资金的广泛参与,确保乡镇生态建设资金投入到位。

(五)加强环境宣教,实施寓教于乐。要动员广大群众支持、参与乡镇生态建设,改变传统的生产和生活习惯,必须先从转变意识形态着手。各乡镇要积极引导全民参与,通过举办讲座、论坛和竞赛、中小学生宣传资料发放等多种形式开展环境教育和环保法律法规知识宣传;

下载云顶村农村生态保护与建设调研报告word格式文档
下载云顶村农村生态保护与建设调研报告.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生态文明建设调研报告

    生态文明建设调研报告范文为全面掌握我市生态文明建设情况,进一步总结经验、查找不足,推进全市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市政协根据今年重点工作安排,成立专门调研组,于今年上半年对......

    生态市建设调研报告

    生态市建设思考本文所述生态市指自然生态、经济生态、社会生态三方面。自然生态包括城市绿化、环境质量、环境治理等;经济生态包括经济水平、经济效益、经济结构等;社会生态包......

    生态文明建设调研报告

    生态文明建设调研报告 篇一、生态文明建设调研报告 生态文明是人类社会文明的一种形式,是社会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在人与自然和社会关系上的具体体现。生态文明以......

    生态公益林建设情况调研报告

    关于生态公益林建设情况的调研报告 生态公益林建设是**林业建设史上规模最大、投资最多、生态功能最全、持续时间最长的生态工程,对保护和改善全省生态环境、保护生物多样性......

    生态文明建设调研报告

    生态文明建设调研报告2012.12.31----2013.1.27四川省成都市龙泉驿区生态文明是人类社会文明的一种形式,是社会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在人与自然和社会关系上的具体体......

    关于生态文明建设调研报告

    重庆城市管理职业学院 大学生调研报告 题目: 关于生态文明建设调研报告调研区域 璧山县 姓 名 张昱泽 系 别 信息工程学院 专 业 物联网应用技术 指导教师 邓旭 时 间 2014.......

    农村生态环境保护工作调研报告

    良庆区农村生态环境保护汇报材料(2011年10月18日)近年来,良庆区坚持环保优先、城乡统筹发展,以生态示范创建为载体,把开展农村环境综合整治作为农村环保的切入点和突破口,科学开展......

    农村生态环境保护工作调研报告

    农村生态环境保护工作调研报告 近年来,**市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认真贯彻党中央、国务院、省政府关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各项方针政策,紧密围绕“清洁水源、清洁家园、清洁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