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平罗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现状及对策
平罗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现状及对策
院系:农学院专业:农学年级:学号:姓名:张振希
07级 12007241690
平罗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现状及对策
摘 要: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是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出路之一。近年来,平罗县坚持以产业结构调整推进农业产业化的发展,立足全县实际,不断做大做强农业“一优五特”产业,努力实现由农业大县向农业强县的转变,有力的促进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关键词]农业 产业 结构 abstract agricultural structure adjustment is to solve the “SAN nong” questions one of the important way.In recent years, PingLuoXian adhere to the industrial structure adjustment promoting the industrialization of agriculture development, based on the actual, constantly bigger and stronger agricultural “a optimal five special” industry to realize agricultural huoqiu county to agriculture by the change, powerful structing promote agricultural production, farmers' income.Key words agricultural;industry;structure;
今年,结合“科技三下乡”、“基层农技推广服务体系改革与建设示范县项目”、“新型农民培训”等项目的实施。
今年全县计划种植各类作物107万亩;新建万只羊场2个,培育饲草配送中心4个;建设优质水稻基地10万亩;新建设施蔬菜0.1万亩;发展制种10万亩;水产养殖面积10万亩,以此带动农业产业
结构进一步优化。目前各类农业示范园区建设工作正在有序开展。
一、农业和农村经济运行基本走势
(一)种植结构调整稳步推进,粮食产量创历史新高
在确保稳定粮食生产的同时,适度控制粮食种植面积的基础上,各级党委政府以市场需求为第一信号,以比较优势为调整依据,以增加农民收入为最终目标,调整优化种植业结构,追求经济效益的最大化,全区经济作物和饲料作物种植面积和产量增加较快。
(二)畜牧业在调整中加快发展
畜牧业的快速发展,已成为农村经济持续发展的主要支撑之一。作为宁夏特色主导产业的牛、羊产业产值大幅增长,牛(含牛奶)产值20.79亿元,羊(含毛、绒)的产值11.20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26.8%和14.2%。增长幅度在畜牧业中处于前两位。生猪、家禽(包括禽蛋)继续调整,分别实现产值9.93和5.58亿元,比上年下降了0.7%和19.0%。
(三)水产品的规模化、区域化,有效地促进了渔业的稳定发展
渔业生产在不断扩大养殖规模的同时,充分利用区域优势,养殖水平不断提高,全年实现产值4.44亿元,比上年增长14.1%。养殖品种多元化改变了以前单一鱼类和经济价值低的情况,既满足了市场需求,也加快了渔业的稳定发展。作为具有区域优势的特色产业,今年以来渔业生产以市场为导向,以科技为动力,以质量效益为核心,大力发展生态渔业和健康养殖,推进渔业结构调整,通过扩大产业规模,提升产品档次,提高宁夏渔业的综合生产能力。全区渔业经济呈
现出快速发展的好势头。全区水产养殖面积、产量继续保持较快增长,水产品外销量达到70%以上,渔业外向型的产业格局进一步巩固。突出养殖品种结构调整,在养殖品种上,满足市场多样化需求,全区以草鱼为主的优质水产品养殖规模继续扩大。大水面围养、多品种混养以及“以渔改碱”、“以渔养水”生态健康养殖成为发展的主方向。长期以来鲤鱼“一统天下”的养殖格局开始扭转。在区域布局上,银北草鱼河蟹产业带、银川鲫鲂鱼产业带和银南黄河鲤鱼河鲶产业带开始形成。在养殖方式上,大力倡导生态、健康水产养殖,推广生物互补养殖模式,开展了大水面增殖养殖和多品种混养。在产业结构上,城郊型休闲观光渔业、游钓渔业蓬勃兴起,渔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丰富了产业的发展内涵,拓宽了渔业的增收渠道。
(四)农产品生产价格基本稳定
从各季度价格变化走势看,一季度是宁夏农产品生产淡季.二季度由于气候转暖,大量蔬菜、瓜果上市,农产品价格涨幅回落,微涨0.5%;进入三季度,主要农产品小麦、蔬菜、西瓜进入生产旺季,受供求关系的影响价格低于上年,拉动农产品生产价格同比下降2.1%;四季度玉米、马铃薯价格的大幅上扬影响农产品价格总水平同比上涨4.7%,全年农产品生产价格总水平变动呈现“v”形走势。
二、农业与农村经济发展中需要关注的几个问题
(一)农业投入不足,影响农业发展后劲
农业抵御自然灾害需要大量政府财力投入,这些投入需要各级政府高度重视、不断强化财政投入才能实现。从目前情况看,一些地方
农田水利设施年久失修、陈旧老化、蓄水灌溉能力减弱、防洪抗旱能力不强的问题依然严重。受自然条件和抗旱涝能力的限制,进一步提高农产品产量和保持农民收入持续快速增长的难度增大。
(二)抵御自然灾害能力不足,影响农业生产和农民增收
中部干旱带旱情在持续干旱的基础上造成夏粮播种面积和产量的大幅度下降。春季的霜冻和冰雹灾害,以及进入秋季发生的洪涝灾害,都对农业生产和农民增收造成较大影响。
(三)农资价格上涨过快,增加了农业生产成本
农业生产资料价格全面上涨。农资价格的过快上涨,加大了农业生产成本,在一定程度上抵消了农产品价格上涨给农民带来的收益。同时,部分生产资料一方面受区外市场价格上涨的影响,货源偏紧,价格有所攀升,另一方面随着优质良种推广面积不断加大,一些品质好的种子受到农民的青睐,需求量明显加大,价格也随之上扬,近年宁夏设施农业发展迅速,对农膜的需求不断增加,从而促使其价格上扬,将对农业稳定发展和农民增收产生不利影响。
(四)科技支撑不足,服务农业经济的意识不强
农林牧渔业中重点技术,关键技术的推广运用未得到全面普及,科技支持体系建设滞后,机制不活,技术推而难广,科技人员严重缺乏,科技的含金量低下,科技入户率低,农民得不到及时有效的技术服务。科技服务与政府的产业结构调整不能形成协调的同步共振,致使产业结构调整难以实施。如:林果经济发展的培育技术、修剪技术、育肥及防病虫害技术的服务体系还没有形成,果农盲目生产,将会影
响林果经济的发展壮大。
(五)农民综合素质较低,农村劳动力转移困难
由于全区农村二、三产业生产规模较小,农民在本地的工资性收入缺乏新的增长点,不能有效拓宽农民增收的渠道。而从宁夏农村劳动力的基本情况来看,普遍存在文化程度较低、掌握技能较少等问题,致使宁夏农民在外出务工时工作选择性不宽,技术性不强,以体力劳动为主,收入较低。
三、进一步加快农业发展的对策
(一)认真落实好各项惠农政策
着重抓好“五补一免”政策的落实,及时做好补贴资金发放工作。提前向农户足额兑现退耕还林和退牧还草粮款补助,缓解因干旱造成的困难。要按照“加大、规范、整合、提高”的要求,继续加大对农业农村发展的政策支持力度。加强对扶持特色产业发展各类项目和资金的整合,力求形成投资合力;稳步提高财政支农资金,逐步形成财政支农资金的稳定增长机制,进一步保护、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切实加强化肥、农膜、种子、柴油、农机具等农业生产资料的价格管理和检查,采取强有力措施抑制农业生产资料价格持续上涨,同时加大对假冒伪劣农业生产资料的打击力度,严防伪劣种子和农用物资坑农害农现象的发生,切实保护农民利益。
(二)强化科技服务,提升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深入开展“科技进村入户工程”,组织科技人员入户示范,扩大辐射带动和技术服务面。采取多种培训形式,特别是针对农民蔬菜种
植、畜牧养殖、饲草种植、奶牛高产饲喂技术开展一系列的培训,将一大批科技成果与实用技术带进千家万户。
(三)加大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力度,进一步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
要进一步加强生态建设,抓好综合治理重点工程项目,稳定推进退耕还林还草。继续全面实施禁牧封育,切实加强草原的保护和建设,加快培育生态建设后续产业,巩固退耕还林(草)成果,逐步建立稳定的生态建设长效机制,形成经济发展促进生态建设,生态建设保障经济发展的良性互动新格局。
(四)积极推动农民外出务工,拓宽农民增收渠道
继续采取综合措施,加快解决当前农民外出务工面临的突出问题,统筹城乡就业政策,培育和发展城乡统一的劳动力要素市场,提高大中城市对农村劳动力的吸纳能力,积极有序地组织和引导农民外出务工,同时,进一步提高农民工的最低工资,保持农民外出务工收入平稳较快增长。继续加大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技能培训和输出力度,以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为重点,多渠道、多层次、多形式地开展职业技能培训和引导性培训,多为民工寻找就业门路,增加外出务工人数和有效就业率。
(五)狠抓农村“信用工程”不放松
目前,一些单位对“信用工程”的重要性认识不足,与农村信用社的协调配合欠主动,严重影响了信用户的评定进度和质量,使“信用工程”出现危机,这一偏差若不及时纠正,将会严重影响农民对农
业生产的投入,对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造成十分不利的后果。因此,各级政府应当始终不渝地抓好“信用工程”的考核与评定工作,为农民奔向致富道路搭好这座“金桥”。
参考文献: [1] 陆立军,王祖强.加快农业结构调整,提供农业产业水平.求是,2000(24):31-33.[2] 陈耀邦.积极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 整.求是,2000(20):10-13.[3] 文选德.从战略高度看“三农”问题.求是,2000(23):26-29.[4] 陆文强.如何认识我国农业发展的新阶段.求是,2001(8):16-19.[5] 陆斌.农业要围绕发挥比较优势做文章.求是,2001(3):19-22.[6] 王自新.宁夏经济林发展现状及展望.宁夏农林科技, 2001(1):23-25.
第二篇: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现状及对策
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现状及对策
龙泉市农业局副局长吴善元
调整产业结构、发展效益农业,壮大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是目前农业、农村工作的重点。龙泉市经过近几年的实践,其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已迈出了可喜的一步,如调整步伐加快、粮经比例稳步缩小,订单农业有所起色,无公害农产品不断增加,特色农业发展势头强劲,以食草为主的畜禽发展加快等等。但农业产业结构在调整过程中也暴露出了不少问题。
1.乡镇发展不平衡,产业结构调整缺门路。由于龙泉市地处山区,交通不便、信息不灵,乡镇发展不平衡。农民经常是一哄而起,随大流,不顾后果,最后导致生产的农产品成本高、价格低。
2.农民文化素质较低,思想观念火车头为落后。由于地域和经济等方面的差异,农民的科技意识、环保意识、竞争意识薄弱,预测市场能力等都较低。
3.缺培训、少成本。由于种种原因,农民很少有机会参加技术培训,在推广新技术时,观望的多,带头的少,看准的东西不去干,总想政府多出钱,存在着等、靠、要的思想,致使大批先进实用的生产技术没法被应用,产业结构调整示范的效益得不到充分体现,影响了农村产业结构调整。
4.生产规模小,销路不畅。发展的种养业规模一般都较小,多数是小打小闹,成本高。生产和流通的关系没有得到真正的解决,千家万户的小生产和千变万化的大市场的矛盾日益突出。对市场信息缺乏科学预测,生产盲目性较大。
5.产品加工率低,贮藏保鲜技术滞后。到目前止,龙泉还没有一家具有一定规模的蔬菜加工企业。生产高山蔬菜的龙南乡虽然有一个加工企业,但规模很小,产品单调,产量较低,蔬菜基本上依赖市场鲜销,没有加工增值。食药用菌虽有部分经过保鲜、包装等初加工,但价格时起时落,波动不稳。
6.缺龙头,缺中介。调整农业结构、发展效益农业,关键是产品要有市场,农村普遍存在“不怕生产风险,只怕市场风险”的现象。目前龙泉市在种植、养殖方面缺乏龙头企业,中介组织也不多,难以形成产业化经营。
为此,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一、产业结调整要针对本地,因地制宜地拿出一些种养业模式,让群众有挑选的余地。同时要利用广播、电视、报刊等媒体进行宣传,通过宣传和实践探索,让农民根据市场的需求,主动调整产业结构。
二、加强培训,搞好服务。随着我国加入WTO,我们要根据市场要求,不定期地进行各种各样的农业实用技术培训,切实搞好新技术的推广工作,提高广大农民的科技文化水平。各地要发挥农技110热线作用,做到产前提供信息,产中指导农民生产,产后提供农产品供求信息,尽心尽力为农民群众做好全方位的服务工作。
三、注重规模生产,实施品牌战略,起无公害农业发展之路。当前,龙泉市农产品生产存在总量偏低,规模偏小,市场聚合效应差等现象,不能有效地吸引外地客商前来收购农产品,也没有更好的农产品走出龙泉,在外地大市场参与竞争。我们要利用本地资源和气候优势,实施品牌战略,走无公害农业发展之路。以企业带动基地,走“公司+基地+农户”的路子,把企业扶大,把品牌打响。
四,建立协会,加强营销队伍建设。积极引导协会抓推销促服务,带动农民进入市场。在发挥协会作用的基础上,积极引导营销队伍,做好农产品的产后服务。
六、发挥优势,加快发展绿色食品产业。龙泉市农业自然资源丰富,具备生产绿色食品的条件。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应紧紧围绕农业结构调整和农民增收的基本任务,充分利用自然资源和社会经济资源优势,坚持科技创新与可持续发展原则,注重政府引导与市场运作相结合,加大绿色食品产业的政策扶持力度,因地制宜,突出区域特色,积极发展绿色食品生产基地,逐步优化农产品结构,构筑和壮大绿色食品的产业化体系,全面提高农产品市场竞争力。
第三篇:对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现状及对策
为进一步加快我市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促进农民增收,2008年底我们深入部分乡镇,围绕 “四区一线”产业布局,就如何立足龙头企业带动调活、调优产业结构,促进农业发展开展了调研。通过听取情况介绍、实地察看、召集农民和种养殖大户座谈交流。在认真分析论证的前提下,提出几点对策与建议,以供市委、市政府及有关部门参考。
一、我市农业
产业结构布局现状
市委三届三次全委扩大会议提出了“四区一线”发展战略,依据各乡场镇地理环境和资源优势,进行了产业布局。“四区一线”发展战略实施以来,对我市农业结构调整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促进了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步伐加快。“四区一线”的带动作用和农村四项重点工作的推动作用凸显,农业产业结构、种植业结构日趋合理,种植业从以棉花为主的单元结构向以棉花、玉米、番茄、瓜菜为主的多元结构转变,2008年全市农作物总播面积达108.8万亩。其中,棉花73.26万亩,粮食20.08万亩,增长60.8%;番茄6.56万亩,增长13.4%;油料3.25万亩,增长20.6%;蔬菜3.73万亩,减少12.9%。农牧民人均纯收入6655元,增收488元,增长7.9%。畜牧业发展势头强劲,全市牲畜最高饲养量达96.9万头(只),出栏牲畜63.15万头(只),出栏率63%;全年实现畜牧业总产值3.83亿元,牧民人均纯收入达5350元,增收248元;牧民定居273户、建饲草料地3.75万亩。优质肉羊“一线”、奶业片区、牛羊育肥产业带迅速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显著提高,引进了西域鸿兴、陕西龙首油脂项目,实施了天玉淀粉、屯河番茄、乌苏啤酒等技改扩建项目;农业组织化程度不断提高,建立农民专业合作社、各类专业协会111个,入社社员4700人,培育农村经纪人193人。,全市已有规模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65个,带动农户2.36万户,二、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存在的问题
1、农业结构单
一、基础设施薄弱,产业化程度低,农民收入增长缓慢;
2、农副产品加工的深度和广度不够,资源优势尚未转化成产品优势;
3、“四区一线”产业发展不平衡,结构调整力度需进一步加大。棉花产业仍然没有向“高产、优质、高效”主产区方向发展,全市棉花种植规模较大,次宜棉区面积仍占一定比例;无公害蔬菜基地没有形成规模,全市蔬菜种植只有3.73万亩。番茄、玉米产业规模过小,不能满足龙头企业生产加工需求;奶牛养殖没有突破性进展,养殖规模仍然保持在3000头左右,不利于奶业龙头企业的发展;
4、农区畜牧业发展缓慢,问题较多,养殖规模小,分散经营,农民种养结合的意识强,发展养殖的积极性高,但由于受环境、土地因素的制约,无法扩大养殖规模,大多是房前屋后育肥养殖,环境卫生差,与新农村建设的要求相勃。养殖小区规划建设不配套,目前,具有一定养殖规模的养殖大户有扩大规模的要求,但苦于无资金、无地块,农区养殖户基本上靠银行贷款育肥养殖,且贷款难,贷款额度小、周期短,这是束缚农区畜牧业发展的根本原因;疫病防疫工作滞后,农区兽医站兽医技术、防疫人员不足,经费紧张,医疗防疫设备陈旧,不能满足当前畜牧产业发展的需要。
三、农业发展的对策和建议
(一)以增加农民收入为核心,加快产业结构调整
抓调整增优势。调整产业结构是实现农业增效、农牧民增收的重要途径。近几年来,我市农业产业结构虽然有了较大调整,但与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还有很大差距,主要是在经济总量上,第一产业占的比重大,二、三产业占的比重小;在农业结构内部,种植业占的比重大,林牧业占的比重小;在品种比例上,一般品种比例大,优质品种比例小。我们新农村建设难,难在哪里。主要是工业化水平不高,还处在工业化的初期,结构不合理是促进新农村建设的最难点。重工业的发展对农业的带动不大,给农业带来辐射带动的只有轻工业、农副产品加工业,所以加快“龙头”企业的引进,面向农业、面向农民,减少中间环节使农民直接增收。轻工业、农牧副产品加工业,既是农业产业化的主体,也是推进我市工业化的重要领域。因此,要本着“质量调优、经济调活、效益调高、农民调富”的原则,继续下大力气予以调整。一要充分发挥区域比较优势,紧紧围绕特色产业,以加工、流通环节为重点,调整优化产业结构,提高养殖业,强化加工业,完善流通业和服务业。我市有丰富的水土光热资源,发展农牧业条件优越,在棉花、粮食、玉米、番茄种植和畜牧养殖方面历史悠久、经验丰富、初具规模,这为我市大力发展以农畜产品加工业为主的轻工业奠定了坚实基础。在发展重工业的同时,大力发展带动农业产业化发展的轻工业和农副产品加工业。二要继续优化产业布局,引导农牧民加快调整产业结构,培育具有区域特色的主导产业。依照市委确定的“四区一线”总体规划,要不断完善,充实提高,避免“四区一线”是个筐,什么都可以往里装,要从整体上把握和落实好各区间、各线点的产业布局和结构调整等规划。规划要充分体现以人为本、人性化,体现给老百姓办事的理念,要振奋人心,提的目标要符合实际,切实可行。规划要突出重点,不要说教,但规划要到位,充分体现大产业带动辐射作用。规划要把生态效益放在第一位,切实符合“
四区一线”的水、土、光、热资源,因地制宜,发挥“四区一线”的作用。三要依托农业,重点发展畜牧业。发展农区畜牧业不仅可以化解单一的农业种植风险,保证农民在大灾之年也能有稳定的收入,而且能拓宽农业收入渠道,改变单一农业种植“广种薄收”的状况,农民增收有保证,还为畜产品加工业培育基地、提供原料,达到以农养牧、以牧促农的成效,实现农村经济发展的良性循环。四要加快农业种植结构调整,要稳定棉花种植面积,大力发展粮食、玉米、番茄、瓜菜和特色农业,优化农产品品质结构,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和市场竞争力。积极引导农民按“稳粮、扩经、增饲、种草、种蔬菜瓜果”的结构调整原则,调整粮、经、饲草种植比例。扩大和推广优质专用粮食品种种植面积,稳定提高粮食生产能力;增加市场价格空间大、适销对路的经济作物种植面积;扩大饲草饲料种植面积。在品种结构上大力推广高油大豆、专用小麦、高淀粉马铃薯、无公害蔬菜等优质农产品的种植面积。五要发展农产品储藏、保鲜、运销业,促进粮食加工转化增值。要实施农村人口的有序转移,积极探索农民培训、就业、转移的管理机制,加快制度创新和政策调整,完善农民工就业服务体系,建立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形成有利于农村人口转化为城市人口的制度和机制,通过延长农业产业链,对农民进行大规模的职业技能培训,实现有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使更多的农民转向二、三产业。发展第三产业要以扩大总量、提升质量、优化结构、增加就业为目标,大力发展面向生产的服务业,整合提升面向消费的服务业,充实完善面向农村的服务业,提升改造商贸流通、餐饮等传统服务业,突出发展旅游业,培育发展信息、社区服务、房地产等现代服务业,推动第三产业快速发展。
(二)以龙头企业建设为动力,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
农业产业化是传统增量型农业向现代化效益型农业转变的有效载体,是创造新的市场需求、增加农牧民收入的有效途径。目前,我市农业产业化程度低,推进慢,主要是龙头企业少,规模小、产业链难以形成,农产品附加值低、效益差。因此,要把龙头企业建设作为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的关键措施来抓,坚持用工业化思维谋划农业产业化发展,壮大龙头企业。按照“扶大龙、兴小龙、育新龙”的思路,因地制宜,分类培育,政策扶持,加快发展,通过“龙头”企业的涌现,不断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吸纳更多的群众参与,提高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做到“一扶”:龙头企业、产业化经营;“二建”:生产基地、高新园区;“三带”:支柱产业、科技推广应用、千家万户;“四抓”:特色农业区域、合作经济组织、产业链延伸、涉农服务;“五化”:利益调节机制、服务保障机制、科技推动机制、多元化投入机制、宏观调控机制化。一是围绕我市“四区一线”的产业布局,加大引进和扶持力度,尽快培植一批辐射范围广、带动能力强的养殖、加工和销售龙头企业,参与我市农业深层次开发,将生产、加工、销售等环节连成一体,促进农产品生产加工和转化增值,不断开拓农业增效增收的空间,增加农民收入。依托粮油蔬菜基地,建立规模化的粮、油、蔬菜加工企业,创立品牌;整合四棵树大米品牌,改进小作坊加工生产,扩大加工规模,提高加工质量,使其成为乌苏农产品加工业品牌。二是积极探索建立龙头企业与生产基地、农户有效的利益联接机制,切实化解企农利益矛盾,形成紧密的风险共担、利润共享的企农利益关系,共同抵御农业市场风险。同时要加快社会信用制度建设,规范农户和企业行为,合理确定产品价格,提高农业生产的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水平,推进产、加、销一条龙,实现农产品转化增值。鼓励农民以土地经营权、资金技术、劳动力等生产要素入股,更深层次参与农业产业化经营。三是大力推进扶持发展农村多种形式的中介组织和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更好地发挥连接小生产与大市场的桥梁和纽带作用。目前 我市有农民专业合作社(工商部门注册登记)39个,入社农户2850户,入社社员4700人;有各类农民专业协会57个,农村经纪人193人。总体上看,许多协会和合作社的管理、运作、服务不规范,不能很好地发挥作用,有的甚至名存实亡。因此,要下功夫抓规范工作,明确职能,规范运作,发挥作用。依靠龙头企业,实行公司+基地+农户的模式或专业合作社+农户的模式,带动千家万户的生产,努力开拓农畜产品市场,着力抓好产前、产中、产后的社会化服务。四是加快培育主导产业,重点抓好棉花、玉米、番茄、绿色无公害蔬菜生产基地建设,使其上规模、上挡次。
(三)以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为基础,增强农业发展后劲
要从城乡统筹和经济社会发展统筹的高度,坚持“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进一步增加农村基础设施投入,推进作为带动农民增收的以农村节水灌溉、人畜饮水、乡村道路、农村沼气、农村水电、草场围栏“六小工程”建设,不断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和农民生活条件。紧紧把握国家各项支农惠农强农政策,积极向上争取各类涉农项目,以项目建设为依托,不断提高建设水平,加快农业基础设施建设进度。一是以节水灌溉工程为重点,抓好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重点要加快两大灌区流域续建配套和节水改造工程建设,抓好乡镇村队灌区内的支、斗渠防渗建设,更新改造灌区水泵电器设备。创新投资机制,通过地方配套资金、群众筹资筹劳多途径,采取以奖代补等形式,鼓励和支持农民广泛开展小型农田水利设施、小流域综合治理等项目建设。大力推广节水灌溉技术,着力抓好以膜下加压滴灌为主的高新节水灌溉技术,确保建成旱涝保收、高产稳产的高标准农田。二是积极争取国家项目资金,大力实施农业综合开发和土地整理工作。要学好政策,利用好政策,充分利用好土地整理、农业开发、棉花基地建设等项目(两项加起来近千万)资金,办大事,但要求要高。加快基本农田整治,大规模实施土地整理,搞好规划、统筹安排、连片推进。同时要加大中低产田改造力度,抓好项目实施,按要求做好林、路、渠配套建设。市政府要有针对性的解决一些乡、镇的排水、排碱系统,很多乡镇因为没有资金,很多系统乡镇不能上排下灌,造成地下水位过快上涨,碱盐泛滥,土地退化,达不到产田的要求。要鼓励农民开展土壤改良,大力推广测土配方施肥和保护性耕作,提高耕地质量,大幅度增加高产稳产农田比重。三是加快农村道路、沼气等基础设施建设,做好农村沼气项目建设工作,带动农村改圈、改厕、改厨,真正起到方便生活、节约燃料、清洁环境的示范作用。继续做好农村电网管理和改造工作,不断扩大农灌用电覆盖面。
(四)以贯彻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为契机,全面推进新农村建设
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目标,加快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一是大力推进农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提高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最大限度地吸纳农村劳动力。走以城镇化、工业化带动农业现代化的路子。坚持扶贫开发和小康建设相结合,进一步完善落实对口帮扶和领导联系制度,继续实行整村推进和区域开发,着力抓好新农村建设各项规划,整合资金、项目,提升示范点建设水平,全面推进新农村建设。二是努力改善农村面貌。坚持城乡统筹,切实加强小城镇的规划和开发建设,重点抓好教育、文化、医疗卫生、农田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推进农民居住社区化建设,进一步改善农村的生产生活条件。在推进新农村建设过程中,“村容整洁”方面各级政府要充分体谅和考虑村级经济和广大农民的承受能力,凡大多数村干部以及农民有意见或反对的,特别是实施后给村级增加很多债务的,决不能推行,一定要从实际出发,搞好村庄绿化,环境卫生从不花钱或少花钱的工作做起,以逐步改善村庄的人居环境。三是认真落实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关于土地流转的政策措施,落实好各项补农、支农、强农政策,最大限度地调动和保护农民的生产经营积极性,拓宽农民增收的渠道,增加农民收入。科技增收,采用和推广现有成熟的农业科技推动农民增收;发展畜牧业,调动畜群结构、母畜比例,发展优质畜群突出特色,重视农区畜牧业,增加农业收入;抓好基础设施建设,增加农民收入;龙头企业带动增加农民收入;发挥和鼓励三产,增加农民收入;培训新兴农民,劳务输出,增加农民收入;抓好项目建设,增加农民收入。保护好耕地,保护好农民的利益。把握尺度,稳步实施农村土地流转。一定要严格按照中央有关规定,在自愿的前提下进行,切不能强行。在国家发给农民“土地权证书”后其产权必然清晰,而又受到法律的保护,这样就产生了不少的积极作用。第一、有利于增强农民自觉保护土地的意识,从而使农民真正把土地当做自己的“命根子”去保护,去舍得花钱投入,花劳动去改良土地和基础设施建设。第二、有利于按市场经济规律办事,从法律上确保了农民的土地真正依法、自愿、有偿流转,促进农民合理分工和推进产业化生产的适度规模经营,因为农民拿到国家颁发的权证后,那种担心自己经营的土地随时有可能被调整的顾虑已消除,从而可以把耕地转给别人种,放心到城市从事二、三产业。另一方面,可以使土地扩大规模经营,实行专业化的大生产,可以向银行抵押“土地权证书”贷款,以解决资金不足的问题。第三、有利于保障农民利益和社会稳定,因为有了法律规定的补偿标准,劳动力安置以及社会保障,一般都不会再出现三无(无地、无业、无保障)农民。第四、有利于节约土地和抑制干部的短期行以及腐败现象的发生。第五、有利于促进农村计划生育,农民考虑土地资源有限,从而会自觉的理智的安排生育计划。第六、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立足增加农民收入,着力改善生产生活条件,促进农业生产方式、农民生存方式、农民生活方式和农民整体素质的革命性变革。加大农业实用技术的推广普及,通过推广应用现有成熟的农业科技促农民增收。
第四篇: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对策
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对策
[摘要]调整农村产业结构是时代的要求,也是农民利益自身的要求。文章根据新一轮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的现实意义,提出调整农村产业结构应遵循的原则和具体措施。
农村大力推进农村产业结构调整,是促进农村经济增长,实现城乡融合的关键。因此,制定有效的调整原则和措施,实现农村产业结构不断高级化和合理化,进而推动农村经济发展加快我国城镇化建设的步伐意义十分重大。
一、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的原则
农村产业结构是指农村中各产业部门之间的比例关系和相互关系。具体表现为农村劳动力、固定资产及其它资源在各产业之间分配构成的状况,是农村生产力结构的中心。农村产业结构不断调整优化,即农业从简单再生产时代的单一种植业结构,逐步进化调整为大农业结构,再继续上升到多元化产业结构,这种产业结构由单一到多元,逐步细化的过程,将使产业结构愈来愈合理,生态循环愈来愈平衡,经济效益愈来愈提高,是一个产业不断升级进化的过程。这种不断升级的运动,是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而是自然规律和经济规律的必然趋势,也是社会进步的客观要求。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应遵循下列原则:
(一)坚持因地制宜的原则
我镇自然条件、经济状况、农村产业发展的历史与现状等方面存在较大差异,因此在农村产业结构调整过程中,必须坚持因地制宜的原则,实事求是,根据不同环境特点选择主导产业和主导产品,形成优势
互补、各具特色、良性循环的农村产业结构的新格局。最大限度的避免不同地区间农村产业结构的低水平重复,合理配置和充分利用各种经济资源。
(二)坚持循序渐进、可持续发展的原则
农村产业结构调整是个渐进的过程,不是自然过程,它必须充分考虑资源条件和可能性。如果条件不具备,结构调整就不会顺利,硬性调整效果也不会好。因此,在农村产业结构调整过程中应避免操之过急,要搞好总体规划,循序渐进,有步骤、分阶段地把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好。此外,还应坚持可持续发展原则,即产业结构调整要从长远目标入手,以服务现在、着眼未来为宗旨,讲求依靠科学技术进步,注意保持生态环境平衡,使农村产业结构调整与生态保护和环境规划结合起来,寻求农村的人口、经济、社会、生态环境之间相互协调发展,促进长远综合效益的持续提高。
(三)坚持市场调节与宏观调控相配合的原则产业结构调整的实质是以市场为导向,合理配置和充分利用自然资源和经济资源,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和经济效益,实现效益最大化的合理结构。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特别强调市场对资源的基础性配置作用。通过利益机制驱动,市场机制可自行调节各项经济资源,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同样,农村产业结构调整也离不开市场机制本身。但是,也应该看到市场机制本身的弱点,如信息传递的滞后性和短期性目标等。因此,为克服市场机制配置资源的弊端,就需要政府制定相应的产业政策进行宏观调控,正确引导。
(四)质量效益原则
以往农村产业结构调整是在卖方市场条件下进行的,追求的是农产品数量的叠加。目前,就全国而言,农产品的买方市场已经形成,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必须在稳定基本农产品供给的前提下,注重农产品质量和品质的提高,全面提高农业和农村经济的经济效益,促进农业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性转变。
二、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的几项对策建议
农村产业结构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各产业部门之间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制约。因此,需要全方位推进,各方面配合,我认为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应采取以下措施:
(一)充分发挥政府在农村产业结构调整中的作用
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得以顺利进行的组织保证。在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中的职能表现为:(1)、确定产业结构调整方向。农村产业结构调整是从宏观上协调农业内部各层次、各产业之间的比例关系,引导农业的发展方向。政府确定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方向以引导农业的正确发展,是政府宏观管理农业的首要职能。(2)、制定产业结构调整规划。是指政府农业职能部门在科学研究基础上向农业经营者提供的指导性意见,主要是为农业基础部门和农民进行结构调整给予科学指导。在制定产业结构调整规划时,既要考虑国内外市场需求变动,又要深入分析当地的特点和优势。(3)、提供公共产品的职能。在农村产业结构调整中,最重要的公共产品是农业基础设施。我国农村基础设施十分落后,极大地影响了农村经济发展进步。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对农村产业结构调整有多方面深远而现实的意义。(4)、规划与健全市场体系的职
能。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及优化的保障是健全的市场体系。政府的首要职责是健全和加强产地批发市场建设;其次是加强市场信息网络建设。(5)、采取经济手段激励执行产业政策。主要有价格政策、税收政策、信贷政策。
(二)依靠科技创新,促进产业升级
科技创新是调整产业结构,促进生产力更快发展从而带动经济和社会更快进步的强大推动力。这是历史的结论,是经过实践反复证明了的真理。科技创新从供给和需求两个方面影响产业的投入产出状况及生产要素的配置和产出效率,从而推动农村产业结构变革。从供给方面看,科技创新对产业结构的影响具有直接性,主要是通过提高劳动力素质,改善生产的物质技术基础,扩大劳动对象范围,提高管理水平等途径来实现的;从需求方面看,科技创新对农村产业结构的影响,则是通过影响生产技术、消费需求以及出口,即借助于需求结构的变动来实现的,属于间接影响。在现实经济中,这两种影响经常交织在一起,共同促进产业结构调整。
当前,要彻底排除科技通向农户的各种障碍和约束,如信息约束、科技转化能力约束、风险约束等,在加强农业科研的同时,把技术开发、技术推广、教育相结合。一是加速我镇现代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建设;二是建立雄厚的农村技术储备体系,增强农业发展后劲;三是建立健全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疏通科技物化渠道;四是建立科技示范工程;五是加强种子工程建设,为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提供优良的动植物新品种。
(三)全面提高农产品质量
目前,我镇大部分农产品市场已由过去的卖方市
场向买方市场转变,同时人们的生活水平也由原来的吃饱、吃好、吃得安全,向吃得健康转变。一方面市场上对优质稻、优质蔬菜、优质猪等名、优、特农产品存在较大的需求空间,另一方面,有大量的劣质农产品难以消化。因此,全面提高农产品质量,发展绿色食品已成为新一轮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的重要方面。一要合理确定商品品质差价,价格既不能过高,也不能太低,太高会因高昂的价格失去一大批客户,从而失去优质农业得以发展下去的良性循环;太低则会挫伤农民发展优质农业的积极性,使优质优价政策难以得到有效的实施。二要规范市场行为,保证优质优价的可靠性和产品的声誉。
(四)实现龙头企业和专业协会共同发展
大力发展乡镇企业,对农村产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具有重要意义。龙头企业和小企业共同发展是专业协会的方向。现在,发展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成为共识,特色产业发展是专业协会发展的一部分,在专业协会发展比较成功的地区,甚至好多企业就是家庭作坊,对此现象我们不能视而不见,因为这部分小企业是龙头企业具有生命力的重要依托,是乡镇企业活力所在。龙头企业的作用不用多说,但龙头企业的数量毕竟有限,能解决的问题也只是一部分。在扶植企业时,重心应该向专业协会偏移。80年代到现代,都是农民自由种植,严重受到市场的限制,同时挫伤农民的积极性。虽然进入2000年后成立专业合作组织,但是没有起到推动产业发展和提高农民收入的作用。因此必须给专业合作协会提供更大的空间。
第五篇:农业产业结构调整
农业产业结构调整
农产品的供求格局和市场条件的根本性变化,制约我国农业发展的因素由单纯的资源约束转向了需求约束。在此形势下,农业进一步发展,须在政府的支持和引导下,以市场为导向,不断调整农业产业结构。
一、目前我国农业产业结构调整面临的问题
改革以来我国的农业产业结构虽然得到了较快的调整,但是与变化更快的市场关系相比,却总是慢半拍。特别是最近几年,伴随着宏观经济形势的巨变,我国农业发生了重大的阶段性转变,农产品出现供给过剩,农民收入增加受到“卖难”和价格下跌的严重影响,农业生产结构与市场需求结构的矛盾变得非常突出。
二、政府与市场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中的作用
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是一个长期动态过程,特别是目前,农业发展正处于一个关键时期,要求对农业进行战略性调整。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过程中,既要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方面的积极作用,又要积极发挥政府的宏观调控职能。
在原计划经济条件下,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变化,完全是政府的行为,是通过中央计划、层层下达任务的自上而下的方式实现的。而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结构调整主要是通过价格信号的诱导机制实现的,是农业生产者的行为和自下而上的变化。但是,由于我国农民经营能力十分有限,市场发育离成熟完善的程度还相差甚远,加之农业特殊的产业特性,致使广大农民很难顺利实现结构的调整。这表明,目前微观决策与宏观供求关系之间的矛盾,是制约农业结构调整的重大障碍。因此,政府必须充分关注我国农民人数众多、经济容量狭小和抵御风险能力很弱这一特点,既要看到市场化改革给农民带来的巨大利益,也要认识到市场经济对个体小农的冲击。
因此,在市场化改革中,政府必须高度重视农民的利益问题,并在政策安排上有充分的体现。特别提出以下几点:1.调整农业结构,首先要调整总量供求关系。2.保持农民利益,妥善处理财政负担与农民收入的关系。3.加强信息服务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农业结构是否能够得到优化调整,取决于产品和要素的价格信号是否真实、准确,即在发展市场农业的过程中,价格信号是决定资源配置的方向、规模和速度的核心因素,进而是引发结构变化和资源配置效率水平变化的基本动因。
三、进一步调整我国农业产业结构的政策建议
1.扩大优良品种,提高农产品优质率。增加优质农产品的生产,不仅有利于从整体上实现农产品质的提高,也有利于缓解农产品普遍供大于求的矛盾。通过提高农产品优质率,加快农业科技进步的步伐。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的程度如何,归根结底是取决于科技进步。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必须建立在科技进步的基础上,从本国国情出发,大力推广和运用现代农业科学技术,不断提高科学种植和科学养殖的水平,提高农产品及其加工品的优质率和产出率,使我国农业的整体科技含量能有一个明显的上升,实现农业产业结构的不断优化,取得较好的农业综合经济效益。
2.实行退耕还林还草还湖,逐步优化生态环境。长期以来,我国水土流失严重,国土荒漠化趋势加重,自然灾害频繁,都是与生态环境遭到破坏有很大关系。而生态环境被破坏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毁林开荒、围湖造田和开垦草原。退耕还林还草还湖不是权宜之计,不是在粮食充裕情况下的一时安排,而是长远的战略性措施。
3.调整农业布局,充分发挥区域优势。农业产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除了要从全国着眼农业总体结构外,还必须从各个地区着手调整农业区域结构。全国的农业产业结构是否合理,和各个地区的区域结构有着直接关系。各个地区有着不同的自然、经济和社会条件,既有各自的特长和优势,也有各自的缺陷和劣势,只有扬长避短,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形成各具特色的区域农业产业结构,才能在市场竞争中确立较为有利的地位,进而形成一个具有活力的全国农村产业结构,并且促进和保持农业的长期持续稳定发展。当前,我国农业发展中存在的一个突出问题是各个地区的区域结构趋同现象严重,区域优势没有很好形成,更没有充分发挥作用。
4.健全农业产业体系,保证农民收益增加。农业作为一个完整的产业,应当是生产、加工、流通等紧密连接在一起的。完整的农业产业结构,不仅包括农产品的生产环节,而且包括农产品的加工环节和流通环节。在农业发达国家,农业早已不是指单纯的农产品生产环节,而是包括农产品加工和流通在内完整的农业体系。相比之下,我国农业至今基本上仍然没有摆脱单一生产环节的束缚,总体上存在着与加工、流通环节脱节的结构缺位,没有形成一个完整的农业产业体系。推进农业产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一个举足轻重的任务就是解决结构缺位问题,逐步建立农产品生产、加工和流通等环节连成一体、协调运转的农业产业体系,并且在此基础上建立带领农民有组织走向市场的组织形式,形成有利于农民收入持续较快增长的利益分配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