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县2010年“三农”工作总结和2011年工作思路计划
临沭县2010年“三农”工作情况
及2011年思路打算
今年以来,临沭县各级认真贯彻中央和省市委1号文件及农村工作会议精神,按照“稳粮保供给、增收惠民生、改革促统筹、强基增后劲”的思路,不断强化措施,加大工作力度,全面推进农村各项事业快速发展。工作中,主要抓了以下几个方面。
一、大力发展农村经济,大幅度增加农民收入
全县各级以加快农村经济发展、夯实农业基础为抓手,不断调整农业结构,发展现代农业,增加农民收入。今年上半年,全县农民人均现金收入4170元,增长15%。
(一)加强优质农产品基地建设,主导产业进一步壮大。在稳定粮食生产的基础上,大力实施农业发展规模化、生产集中化、管理区域化、经营品牌化“四化联动”战略,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优化区域布局,加快发展生态高效农业。加快优质农产品基地建设,搞好农业面源污染防治,推进出口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区建设,打造了杞柳、蔬菜、茶叶、桑园、草莓、葡萄、杂果、烤烟、花卉苗木等“八个万亩农业产业基地”。目前,全县共有市级标准化生产基地15个,基地总面积10万余亩,拥有“武状元”葡萄、“琼浆果”有机葡萄、“兴英”西瓜、“春山”茶叶、“喜万年”大蒜等绿色有机认证品牌21个,市级以上标准化养殖小区发展到44处,林木覆盖率达到30.8%。
(二)大力培育农业龙头企业,产业带动能力明显增强。
各级注重培植农业龙头企业,不断加大对杞柳、蔬菜、花生等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的扶持力度,积极发展企业联基地、基地带农户的生产模式,全县销售收入过千万的农业龙头企业发展到37家,其中,市级以上龙头企业达26家,形成了脱水蔬菜、柳编制品、茶叶加工、花生加工销售、生猪屠宰、家禽屠宰等各具特色的农业龙头企业群体,促进了农业的工业化、规模化生产。比如柳编产业,全县有自营出口权的企业达到82家,带动农村家庭编织户2.5万余户,从业人员达到8万余人,编织人员年人均收入超过1万元。临沭县被评为“中国柳编之都”。
(三)大力发展农村集体经济,提高服务群众的能力。各级注重引导各村居立足现有的资源条件和产业基础,加快村级工业和商贸服务业发展,推动村级经济快速发展,提高村级组织收入。今年以来,各级不断加大向上争项目、跑资金力度,共争取中央涉农资金1720万元。充分发挥农村供销社、农村信用社、农民专业合作社、邮政物流“四个载体”的作用,全县农村具有县乡特色的批发市场、物流中心、配送中心、超市、连锁店等快速发展,县乡村三级日用消费品、农业生产资料和农副产品“双向”流通服务网络体系初步形成,“万村千乡市场工程”水平明显提升。
(四)加强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不断提升就业能力。深入实施“创业临沭”工程和人才强农战略,大力开展农民创业培训,多渠道开发就业岗位,最大限度地转移农村劳动力。今年以来,共培训农民1.23万人,全县新增劳务输出9890余人,全县常年在外地打工人员保持在8万人左右。积极开展返乡
农民工创业培训,建立企业与乡镇的用工对接制度,提高他们的创业能力。
二、切实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着力改善乡村面貌
全县各级以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为目标,精心规划,加大投入,以城带乡,强化基础,狠抓整治,农村面貌发生显著变化。
(一)切实加大城乡规划建设力度。一是加快城乡规划编制。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的要求,完善了城区总体规划、控制性详规和各种修建性规划,全县12个乡镇和经济开发区的总体规划修编已全部完成,全县乡镇总体规划修编率达100%,村庄规划修编率达81%,形成了以县城为中心、以小城镇为骨干、以农村为腹地,布局合理的城乡总体规划。二是扎实做好镇村建设工作。在加大县城基础设施投入的同时,实施了五期旧城改造项目,拆迁腾空土地2190亩,开发建设面积88万平方米,总投资17.7亿元。切实加大小城镇建设特别是乡镇驻地村居的拆迁改造和绿化、亮化力度,完善乡镇道路、公园、广场、供排水等公共设施,小城镇辐射带动作用明显增强。结合农村住房建设和危房改造工作,不断加快农村社区建设步伐,全县共对50余个村居实施了集中农房改造,开工建设居民楼1350栋,完成投资6.4亿元。
(二)切实加大农村基础设施投入。一是加强农业综合开发和农田水利建设。切实加大农业综合开发扶贫力度,积极争取上级支持,今年以来,共实施农业综合开发、扶贫开发项目5个,其中上级财政无偿投入资金共计1720万元。不断加大农田水利设施投入,累计完成各类水利设施投资1.38亿元,龙窝灌区拦河坝改建一期、21座小型水库除险加固、沭河治理、石门饮水安全等重点水利工程相继投入使用,全
县新增蓄水能力502万立方米,新增节水灌溉面积5.41万亩。大力实施农村饮水安全工程,自来水入户率进一步扩大。二是加强农村道路建设。把县乡路、“村村通”建设作为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硬任务来抓,多方筹集资金,对县乡村道路进行了维修改造。截至目前,全县农村硬化公路达到1390公里,其中今年新增农村硬化公路20公里。三是完善农村“电网”。在抓好有关大型输变电工程的同时,加大农村电网深度改造力度,保证了农村发展和农民群众对电力的需求。四是加快农村新能源利用。按照“整村推进、示范带动,全面铺开、形成规模”的总体要求,积极推广户用沼气和太阳能利用。今年以来,全县新建乡村沼气服务网点80个,沼气集中供气10处,沼气池总量达到4.7万个。加快太阳能、风能等新能源的利用,太阳能利用面积达到4.6万平方米。
(三)全力做好城乡环境综合整治。全县各级高度重视城乡环境综合整治,按照“以点带面、以线促片、逐步深入、梯次推进”的要求,重点做好327国道、225省道以及县乡道路沿线乡镇驻地和公路两侧500米以内的村庄环境整治工作。以城乡结合部的创建带动其他“四个结合部”的整治,尤其是石门、大兴、蛟龙、玉山等乡镇,坚持高起点规划、高标准推进,把鲁苏边界的村庄建设成为高标准生态文明村,塑造了临沭乃至山东的良好形象。同时,按照市场化运作的思路,加快垃圾中转站等基础设施建设进度,推动城管执法和环卫
力量重心下移,不断完善城乡环境整治长效机制。
(四)大力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深入实施五大文化惠民工程,不断完善便民利民公共文化设施,建成农村文化大院283个,农村广播电视入户率达到65%。大力实施资源共享工程,在党员干部远教系统电视频道加播文化共享工程节目。大力发展文化产业,规划实施了柳编艺术展览馆暨城市规划展、体育中心、滨海红色文化纪念园等文化精品工程。深入开展文明生态乡镇、文明生态村创建活动,全县建成市县级文明生态乡镇、村居160个。
三、全面落实党的惠农政策,让广大群众得到实惠
全县各级坚持把落实党的农村政策,特别是中央和省市支农惠农政策作为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促进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措施来抓,确保支农惠农政策不折不扣地落到实处。今年以来,全县用于民生方面的资金达2.6亿元。
一是足额发放各项惠农补贴。今年以来,共发放种粮补贴、良种补贴、农机具补贴、汽车家电下乡补贴等各类补贴7386万元。兑付计划生育各项资金441万元,全面落实了免费婚检政策。进一步完善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全县共拨付义务教育保障经费920万元。全面落实各项贫困家庭学生资助措施,共发放生活补助金、助学金86.8万元。扎实开展农村中小学校舍维修改造工作,目前已有5处中小学建设项目已建成使用。
三是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障体系。不断扩大社会保险覆盖面,稳妥开展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工作,被征地农民社会保障政策得到有效落实。目前,全县农村养老保险参保人数达8.8万人。今年以来,全县共征缴农村养老保险费3284万元,基金累计结余5693万元。农村低保体系进一步完善,确保农村
困难群众应保尽保,目前全县共有低保对象2.15万人,今年上半年,共发放低保金774万元。
四是加快城乡医疗服务网络建设。切实加强乡镇卫生院标准化建设标准,实施了县医院综合楼、县中医院综合业务楼建设工程,基本完成了全县农村卫生室规范化建设,城乡医疗服务网络进一步完善,继续执行城乡医疗救助政策,有效解决了农民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运作更加规范,全县参合农民达到54.13万人,参合率达到99.91%。今年1—8月份,全县共为参合农民支出补偿款3700多万元。
四、深化农村各项改革,体制机制不断完善
按照上级有关精神要求,进一步深化农村综合改革,全县农村土地产权进一步明确,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快速发展,各项为民服务设施逐步完善。
一是健全严格规范的土地管理制度。坚持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确保现有土地承包关系保持稳定并长久不变。全县共签订农村土地承包合同15.2万份,发放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证书15万份,给农民土地承包经营提供了更加切实有力的制度保障。严格执行土地造册登记管理制度,建立健全土地登
记有地承都在地积业基效产管理档案。按照“依法、自愿、偿”的原则,积极探索农村土流转新机制,建立健全土地包经营权流转市场,各乡镇建立了土地流转中心。目前,农民自愿的前提下,流转土7.58万亩,占全县耕地总面的9.3%。其中南古镇依托企农业龙头企业、优质农产品地共流转土地1.2万亩,有促进了农业产业的规模化生。
二是稳步推进农村产权制度改革。进一步完善了农村产权制度改革的相关政策措施,集体资产包括荒山、荒滩都明晰了所有权、放开使用权,村集体发展活力进一步增强。高度重视发展各类农村专业经济合作组织,为农民提供多种形式的生产经营服务,提高农民组织起来闯市场的能力。目前,全县合作社已达492家,注册资金达4320万元,现有社员4.28万余户,带动农户4.2万余户。
三是继续推动农村金融体制改革。各类金融机构积极支持农村改革发展,农村信贷规模进一步扩大,农村小额信用贷款和联保贷款业务取得
长足发展。在总结推广青云互助资金合作社的经验基础上,启动了第二批试点工作,为农民发家致富提供更多的信贷支持。
四是探索建立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以公共服务机构为依托,充分发挥合作经济组织、龙头企业和其他社会力量的主体作用,加快构建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各乡镇都建立了农村事务综合服务中心,农业技术推广、农产品质量监管等公共服务机构进一步完善。动物疫病防控体系初步形成,做到国道省道有检查站,县乡道路有检查点,确保检疫安全。
五、当前全县农村面临的主要矛盾和问题和下步打算 当前,我县农业农村工作面临的矛盾和问题主要有:一是产业结构调整步伐不快,传统农业占比偏大,特色产业发展缓慢,区域优势不够明显,农村二、三产业发展仍然滞后;二是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相对滞后,农民增收的路子不宽,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不强,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不健全,农业经营方式粗放,广种薄收等传统经营方式依然存在;三是农业产业化整体水平不高,龙头企业带动力还不够强,高新农业没有形成规模优势,农业的整体竞争力偏低;四是基层组织建设还存有薄弱环节,班子建设有待加强,特别是在全市全省叫得响、在全县具有较强影响力的典型村还太少;五是少数农村党员干部思想不解放,责任意识、创业意识、创新意识不强,农村的各类不稳定因素还亟待化解,等等。
下步,具体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大力发展农村经济,努力建设富庶新农村。大力调整产业结构,加快推动土地有序流转,培育壮大农业龙头
企业群体,大力发展和规范完善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实施科技兴农战略,提高农产品的知名度和市场竞争力。大力推进镇村工业发展,壮大县乡财源,提升村级集体经济实力。
(二)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努力建设秀美新农村。进一步完善城乡规划,切实搞好小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加快“空心村”拆迁,建设秀美新农村。扎实开展好城乡环境综合整治,抓好以沼气池建设为重点的农村“一池四改一利用”,加大推广普及力度,积极探索市场化运作、物业化管理的服务模式。
(三)大力发展农村社会事业,努力建设康庄新农村。高度重视县乡村公路的改造、养护管理工作;积极推进联网供水;加大镇村植树绿化力度,打造生态临沭。全面落实义务教育“两免一补”和农村教师工资统筹发放政策,不断改善农村办学条件,加强农村教师队伍建设。大力发展职业教育,促进各级各类教育协调发展。巩固扩大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覆盖面,加强乡镇卫生院特别是农村标准化卫生室建设,提高农民门诊住院报销比例。继续扩大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覆盖面,搞好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试点工作。扎实推进农村社区建设,深入实施“万村千乡市场工程”,推进乡镇便民服务中心和行政村为民服务代理制建设,全面清理针对农村的各种行政事业性收费,降低农民负担。
(四)大力倡树现代风尚,努力建设文明新农村。加强对农民的思想教育,抓好对农民的实用技术培训,继续实施好五大文化惠民工程,进一步完善农村公共文体配套设施,提高有线电视入户率。加强以农村党支部书记为重点的基层组织建设,全面落实“四议两公开”制度,加强对村级事务运行的监理,进一步建立健全考核机制,形成一种奖优罚劣勤罚懒的动态管理机制。
督奖、管惩奖
2010年
1月
第二篇:关于“三农”工作思路及建议
如何解决“三农”问题,是实现城乡协调发展,构建和谐社会和全面推进小康社会建设的重要课题之一。xiexiebang.com,全国公务员公同的天地www.xiexiebang.com今天,区委、区政府召开“三农”工作座谈会,谋划明年乃至今后一个时期“三农”工作,这充分说明区委、区政府对“三农”工作是极端重视的。下面,我就横店街2006年“三农”工作思路、措施及建议作简要汇报。
一、抓思路创新,确立用抓工业的方法抓农业的观点
我街是农业大街,如何加快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加快农民致富奔小康步伐,事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全局。近年来,我街农业和农村经济有了很大发展,但从根本上看,与建设农业强街、经济强街的目标仍有不小差距。要改变这种现状,必须创新抓农业和农村工作的思路和方法,跳出“就农业抓农业”的传统思维模式,用抓工业的思路、理念、机制和办法抓农业,就是要对农业实行产业化经营,工厂化生产,市场化营销,项目化运作,社会化服务。走一条以工促农,工农互动的良性发展道路。这应该是今后农业发展的一个大方向,同时也是今后一段时期我街农业努力的一个大方向。
二、抓农业龙头企业培育,为农村工业化打造强势主体
培育壮大农业龙头企业,深化农产品加工,是农业和农村经济工作的一件带全局性、战略性的工程。近几年,我街已引进了味来调料、天牧种禽、中排粮油、思维特食品等农业龙头企业。明年,我们要在着力提升壮大、培育发展这批龙头企业上做文章。今年,我街为味来调料公司配套建立了500亩蔬菜原料基地,明年力争扩大到1000亩,以天牧种禽有限公司为龙头,积极支持引导发展养鸡业,重点发展专业喂养大户。做好中排粮油和思维特食品引进后的基建协调工作,促其早日投产。除提升壮大现有龙头企业外,还要着力引进嫁接一批龙头企业,利用我街现有农业资源,大力引进资金、技术、人才兴办农字型企业。积极引导龙头企业与农户建立新型利益分配机制逐步由契约联结、服务联结向资产、资本联结方向发展,形成更为紧密的利益联结机制。
三、抓农产品基地建设,为农村工业化建好“第一车间”
根据我街自然资源实际,着力在特色、品牌、规模、效益上下功夫。区域布局上,南部和东部濒湖地区以发展水产养殖为主,逐步形成以螃蟹、甲鱼、鲫鱼、才鱼为特色的武汉近郊高精水产品生产基地。种植结构上,在稳定发展粮油种植的基础上,利用东部油砂土壤的自然条件优势和农户有种植蔬菜习惯及种植技术的优势,突出发展蔬菜种植。养殖结构上,除狠抓水产业发展外,要着力发展畜禽业和养蜂业,目前,全街养鸡、养鸭、养猪、养牛、养鹌鹑等专业养殖大户达50多家,已成为我街新兴农业产业,我们将大力扶持,积极引导,促进畜禽业进一步发展壮大。以思维特食品公司为龙头,整合现有养蜂资源,成立养蜂协会,扩大养蜂规模。依托味来调料、中排粮油等龙头企业,建设一批优质专用农产品生产基地,逐步形成一地一品,一乡一特的优势产业带,打破小而全、大而全的生产格局,做大做强特色优势产业,形成区域特色。
四、抓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努力增加农民收入
根据我街农业农村实际,在现阶段,仅仅依靠发展农业,难以达到加快农民增收的目的。农民收入正逐步以依靠非农收入为主。近年来,这一趋势十分明显。因此,抓好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大力发展打工经济,已成为增加农民收入的关键。
抓好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一是要大力发展经济,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二是建议区委、区政府及有关部门注重发展农业中专学校、农村职业高中、农村富余人员就业培训学校,加大对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技能培训力度,提高他们的劳动技能,发挥现有成人教育机构的作用;三是建议区政府要加大对农村剩余劳动力职业培训的公共财政支出,以降低农村剩余劳力就业的成本;四是要发挥劳动保障部门的作用,适时举办劳务输出供需洽谈会,定期发布劳务供求信息,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五是要重点抓好失地农民的安置,从根本上解决生活出路问题。
五、抓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为农村工业化奠定基础
近二年,我街在区委、区政府的大力支持下修建通村公路80公里,基本实现了村村通硬化公路。但总的来说,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仍比较落后,这制约了各种生产要素聚集和流动,制约着农村发展。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具有投资少,工期短,见效快,经济和社会效益好的特点,不仅能创造就业机会,增加农民收入,同时能改善农村生产生活环境,因此,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意义重大。在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方面,我街明年将着力抓好三方面的工作:一是着力抓好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我街20多座农用机站由于年久失修,超期服役,老化严重,大多不能正常运转,水库、塘堰、渠道淤塞损毁也十分严重,农业抗御旱涝灾害能力十分脆弱,我街农业在很大程度上还是靠天收,实行税费改革后,村已无财力进行维修改造,近几年,我街虽投入了一部份资金用于农田水利基本建设,但终究是杯水车薪,无法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建议区委、区政府要加大这方面资金的投入力度,力求通过几年努力,使农业做到旱涝保收。二是加强农村饮用水的改造,做好集镇新区自来水管网延伸,逐步达到安全用水标准。三是认真组织实施“家园建设行动计划”,在规划先行的前提下,全面改善农村生产生活环境。
第三篇:2005年“三农”工作总结及2006年工作思路
一、工作的简要回顾
过去的一来,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我区以中央一号文件精神为指针,全面贯彻“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牢固树立科学的发展观,紧紧围绕“农民增收、农业增效、农村稳定”这个目标,努力做好“三农”工作这篇文章。全区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总体上继续保持了良好的运行态势,夏粮喜获丰收,粮食总产量达6900万公斤,水产品总产量12590吨,生猪出栏42640头,与去年同期相比均有不小增幅,为高新区经济快速、协调、健康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纵观我区今年 “三农”工作,主要在以下五个方面发力:
(一)努力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一是兴修水利夯基础。高新区所处的地理位置和水系条件,决定了旱涝自然灾害呈多发性。我区把加强农田水利设施建设,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作为一项“民心工程”来抓,今年我区先后投入200万元用于农田基础设施建设。先后完成外洪土方任务4.25万方,改造排灌站18座,完成清淤4万方,维修机电设备17台,基本构建了防汛、排涝、抗旱三位一体的农业抗灾保障体系,为农业增收奠定了基础。今年汛期由于机电泵站经过维修改造,加之合理调度,连续集中强降雨未造成内涝灾害,确保了早稻丰产丰收。
二是科技服务建网络。我区建立了以区为中心、以镇农业服务中心为主体、以村为基础、以民间科技组织为补充的农业科技服务推广体系,使全区农业科技人员在农业生产一线大显身手。从实施“种子工程”入手,使全区两镇一处良种覆盖率达98%。两镇一点击查看本资料原创网站更多文章处农业服务中心还开通了“农业服务直拨电话”,可以随时随地为农民提供农技、林果、畜牧、作物病虫害等方面的信息服务。农业科技服务网络基本形成。
三是龙头带动扩基地。全区通过大力培植农副产品深加工、运输营销等龙头企业,促进农产品就地增值。以粮食加工企业为龙头,使粮食逐步向大米、米粉、饲料等方面延伸,实现粮食生产就地加工增值;以专业市场为龙头,组织农副产品大流通,带动全区蔬菜、水产规模扩大;以生猪屠宰、肉食加工、家禽饲养为龙头,带动全区畜牧业快速发展。今年以来,新增300头以上养猪小区12家,新建50亩以上蔬菜、瓜果种植基地4个。
四是强化防疫促生产。动物防疫工作是奠定全年畜牧业健康发
p;二是强化龙头抓带动。今年重点扶持了江西洪山湖农业开发公司、江西玉丰实业有限公司、南昌恒宏养殖有限公司和南昌高新连谊粮油有限公司等一批规模大、效益好、带动能力强的龙头企业。通过“公司+基地+农户”的模式带动农业的发展。同时,大力培养农民经济人队伍,让他们帮助农民找市场,寻销路,从而带动了当地农民增收。
三是劳务输出抓转移。实践证明,劳务输出已成为农民增收的一条重渠道。根据高新区的特点,随着土地的合理开发利用,为缓解农村剩余劳力就业矛盾,我们始终把“民工经济”当作农民增收、劳力就业的大事来抓。一方面,利用高新区内企业众多的优势就地转移农村富余劳力;另一方面,创新劳务输出的手段与途径,有序组织农村劳力向上海、广东、浙江等沿海省份经商务工。据不完全统计,今年全区外出务工人员达2万多人,占全区总人口的21.7%,外出务工总收入可望达到15980万元,全区农民人均年纯收入4117.7元,增收899元,增长比例达27.95%。
(五)强力推进非农化进程
一是农村城镇化建设得到加强。一方面,采取争取上级支持、市场化运作等措施,加快城镇水、电、路、通讯、市政等基础设施建设,以科学规划提高城镇的个性品位、以完善设施增强城镇的承载能力、以产业聚集培育城镇的非农经济。做到建好一座城镇,繁荣一地经济点击查看本资料原创网站更多文章,转移一批农民,致富一方百姓。另一方面,按照市委提出的“一年抓点、两年提高、三年推广”的新农村建设思路,我区在两镇一处选择了领导班子过硬、经济基础较好、自然条件优越、村风民风淳朴的杨家村、广阳村、闵吴村、艾湖村、鲁溪村、武溪村等作为新农村建设的示范点,大力推进新农村建设。
与此同时,根据文明示范小城镇的建设标准及要求,我区党工委、管委会高度重视示范镇建设,成立了区主要领导为组长,相关只能部门主要负责人为成员的示范镇建设指导小组并在示范镇建设规划、资金投入上重点倾斜。目前止,麻丘镇小城镇总体规划经武汉大学规划设计报经市城乡规划设计院审定,基础设施项目已在紧锣密鼓地实施。
二是农业产业化程度得到提高。我们坚持用工业的理念谋划农业的发展,通过扶一批、引一批、靠一批、“公司十基地十农户”、贸工农一体化等形式培育壮大一批符合本地实际的农业龙头企业。今年江西洪山湖农业开发有限公司等三家企业今年喜获省、市级龙头企业称号。同时,建设了一批绿色食品基地。麻丘镇金凤村、昌东镇山湖村等地的生态养殖小区建设已正式启动了。在麻丘镇金凤、刘城等村建立了特色农产品示范生产基地。在巩固发展瑶湖螃蟹,钱岗黄鳝等特种水产养殖的基础上,大力发展珍珠养殖、鳜鱼等特种养殖及特色蔬菜种植,推动了全区特色农业的发展。
二、下一步工作思路
一是继续抓好“三农”工作。坚持以“三化”思路来破解“三农”问题。“三化”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互为依托,互相促进。推进农业产业化,加快农业结构调整,是解决“三农”问题的基础;推进农村工业化,加快农村产业结构调整,是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推进农村城镇化,加快农村劳动力向城镇转移,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出路。要用产业化、工业化的思维谋划农业发展,用转移农民、减少农民的办法富裕农民。
二是努力提高耕地产出水平。抓好当前的冬季农业生产工作,做到“秋粮损失冬种补”,做好“三冬”文章,杜绝“冬闲田”,提高耕地的复种指数。当前要重点抓好省厅选点的麻丘镇2500亩油菜示范基地和昌东镇杨家村1000亩特色农业园建设。抓好1000亩的“特菜园”建设,立足区位优势,发展观光、休闲农业。
三是不断加强土地承载能力。土地是农业综合能力的载体,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必须加强土地承载能力建设,要切实保护好耕地。正确处理好工业化与建设用地的关系,进一步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控制非农建设用地。同时,做好中低产田改良工作。
四是切实搞好农田水利建设。针对我区易涝易旱的自然现状,在连续狠抓前两年的基础上,抓紧今冬明春水利项目建设有利时机,确保项目建设到位。认真开展基本农田的质量调查与监测工作,制定基本农田质量建设规划,切实搞好基本农田的质量建设。继续加强农业水利设施建设和农村道路建设,为夺取明年的农业丰收创造有利条件。
五是全力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我区将以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和全市领导干部会议精神为指针,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富裕、村容整洁、乡风文明、管理民主20字方针确定新农村建设工作目标,全力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步伐,努力提高村民生活水平,实现城市化推进。同时,依法管理,加强镇、村班子建设,发展党组织的先锋堡垒作用,为实现“十一五”规划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而努力奋斗!
第四篇:2011年三农工作总结及2012年工作思路(精选)
2011年三农工作总结及2012年
工作思路
2011年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我镇“三农”工作坚持以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为动力,坚持以人为本的核心思想,认真贯彻落实十七大和十七届五中、六中全会精神,真正做到为农民服务,为农村贡献,为农业创收,努力保持全镇农村稳定发展态势,全面推进农村各项事业快速发展,使农民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得到了大幅提高。
一、2011年工作回顾
(一)农村经济日益繁荣。我镇围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发展农村经济,大力发展特色农业,加快了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促进农民增收,实现了农村经济较快增长。我镇全年生产总值实现14590万元,完成计划的101.7%,同比增长8.4%。截止11月,全镇财政收入241.97万元,完成计划的69.65%,比去年增长3.8%,其中工商税209.72万元,农业税0.3万元,非税收入31.95万元,预计全年财政收入将达347万元,完成计划的100%。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4141元。
(二)加快优化产业结构。全镇早晚两造水稻种植面积23700亩,全年猪出栏量达到31147头、牛出栏量1693 1
头、羊出栏量3510只、三鸟35.1万只;新挖鱼塘69亩;新种橡胶920亩、槟榔610亩;种植常规瓜菜3980亩、冬种瓜菜8500亩;造林面积1100亩;劳务输出615人。
(三)千方百计落实惠农政策。完成新农合基金征收工作,我镇共有17680人参合,占任务人数18876的93.7%;广泛发动群众参加新农保,参保人数达5680人;105户农村危房改造已完工;加快强降雨灾后恢复生产步伐,举行橡胶扶正、割胶技术培训11次,发放橡胶刀500多把、磨刀500多块、学习光碟500多套;加大支持农业种植,完成发放长豆角种子200亩、蜜本南瓜种子300亩、红南瓜种子50亩、甜玉米种子600亩、节瓜种子200亩,发放化肥5吨,及农机专项补贴资金10万元。
(四)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加强。今年,出资6万余元,完成居丁集贸市场排污管道改造。创建文明生态村3个,主道硬化3500米,村巷硬化1650米。新建沼气池127口,改水改厕完成204户。
二、存在的主要困难和问题
存在困难和问题主要表现在:一是解放思想的力度、观念更新的程度还不够;二是全镇经济发展水平还不高,发展速度还不够快,经济总量仍然较小;三是劳动者素质偏低,生产生活科技含量有待提高,不少群众存在小富即安、小进
则满的思想,自给自足的小农意识还没根除,市场经济意识不够强烈;四是水、电、路等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脆弱,无第二、三产业支撑,发展后劲不足;五是少数干部服务意识不强,工作作风不实,认识不到位,抓落实的力度不够,办事效率不高等问题不同程度存在;六是教育资源配置不均衡,科技应用推广难度较大。
三、2012年工作思路
(一)工作目标
实现全镇生产总值增长9%以上,地方财政收入增长8%,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1%,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16%,进一步促进全镇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二)主要措施
(1)优化传统农业结构,加大对定安和牛、定安黑猪的良种改造力度,大力发展畜牧业、水果种植、蔬菜种植。根据我镇土壤性质不同,将农业布局分为两大类,西北部土壤性质为沙质土壤,偏向畜牧业,东南部为红壤土,偏向果菜种植业。
(2)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提供经济发展平台。积极争取省、县水利、农综、国土等部门的资金支持,加固高林、坡斜等2宗水库主体工程,进行南福岭埇田洋整治,硬化大春水轮泵、高林东干尾段渠道,争取上级资金对永丰水
厂改造扩建及管网延伸,解决5000多人的饮水困难问题。
(3)创建和管理好培育种苗基地(如香蕉苗、木薯苗、林木苗、罗非鱼苗、杂优种子等)。通过引进良种良苗和试种,向农民兄弟提供优质种苗。
(4)全力抓好蔬菜瓜果基地招商工作。立足我县招商引资优惠政策,实施走出去,引进来的战略,突出重点,提升档次。
(5)突破性发展农村经济合作社,以我镇现有定安和牛合作社、定安黑猪合作社为依托,全力抓好畜牧业生产,力争2012年新增合作社5个。
(6)推进教育社会化。加大教育投入,完善教育设施,调整办学布局,改善办学条件,提高办学效益。教师素质不断提高,教学质量不断提升。
(7)整合支农扶贫资金,连片创建文明生态村,2012年计划建设生态村3个。
(8)大力发展卫生事业,巩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成果,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要达到95%。
2011年12月13日
第五篇:三农工作总结以及明年的工作思路
根据会议安排,下面就我区今年的“三农”工作情况以及明年的工作思路作简要的汇报,不当之处敬请批评指正。
一、2007年工作情况
(一)农村经济日益繁荣。随着城市化进程不断深入,传统农业逐步退出我区,围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发展农村经济,我区大力发展休闲农业、现代农业,加快了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促进农民增收,实现了农村经济较快速度增长。今年预计可实现农业总产值6.14亿元,同比增长3.1%;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9727元,同比增长19.5%;其中工资性收入4419元,同比增长32.2%,占可支配收入的46%,农业农村经济日趋繁荣。
(二)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加强
一是水利建设卓有成效。去冬今春,全区共多渠道投入水利建设资金7.3亿元,启动并完成市级重点水利建设工程项目10个,区级重点工程4个,全区千亩以上堤垸基本达到了50—100年一遇的标准,基本实现旱涝无忧。今年我区再次夺得全市“芙蓉杯”水利竞赛一等奖。二是农村公路建设成绩斐然。今年新建了自安到大明大道、长青路到大明两条交通次干道,同时硬化村级公路10多公里。目前,全区农村公路总通车里程已接近200公里,提前三年实现村村通水泥路的目标。三是生态建设稳步推进。加大了保护森林资源力度,利用丰富的森林资源优势,打造宜居城区。全年投入建设资金1100万元建设太阳山森林公园二期工程,修建公园车行游道、步行游道和观景凉亭,在公园入口广场改造和种植桂花树。在辖区内各采伐迹地和火烧迹地补植造林300亩;绿化村级公路4公里。
(三)新农村建设取得突破。我区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整体要求,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着力抓好大明示范村打造。一是产业进一步发展。突出发展农产品加工业,以南山乳业、地宝龙为代表的农产品加工企业进一步做大做强。大明村在原有43家企业进驻并发展的基础上,新引进长沙永利纸品等5家企业。沿大明大道形成中小型工业产业带。二是基础设施进一步完善。今年新建了自安到大明、长青路到大明两条交通次干道,同时硬化村级公路10多公里。加大了污水处理力度,投资1000万元在大明大道南侧修建污水处理站;加强了农村清洁能源建设,农电改造基本完成。三是人居环境进一步改善。以“三改三整一分离”为主要内容的村容村貌整治工程全面展开,完成改水改厕280户,新建垃圾围子36个,建成农民公园1个,一个环境美、产业强、风尚好、农民富的现代化新村庄初具雏形。
(四)基础工作扎实推进。
一是“三防”工作取得全面胜利。水利防汛实现了不溃垸垮堤,不死一人的工作目标。今年8月,我区遭受了特大干旱的侵袭,导致4.2万亩农作物不同程度受灾,部分农民出现饮水困难。根据这一实际情况,区委政府以人为本,及时定点送水,发放防暑药品,科学调度用水,确保人畜饮水安全,抗旱工作取得了全面胜利;加强了森林防火工作组织建设和设施建设,今年全区未发生一起大的森林火灾事故。健全专业防疫队伍和快速反应体系,狠抓源头治理,有效控制了各类疫情。二是农村各项事业统筹发展。农村义务教育“两免一补”和“一费制”全免落实,进一步健全了农村公共卫生、基本医疗服务体系和农村低保制度,实现应保尽保。农村干部实行班子成员绩效考核机制和积分管理制,激发了农村工作活力
二、明年工作思路
明年我区农业农村工作的指导思想和思路是:以党的十七大精神为指针,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围绕“经济实力更强,生态环境更优,人民生活更富”的奋斗目标,以推进城市化为契机,统筹城乡发展,稳步推进新农村建设这一重点,完善两大改革,培育三大产业,健全四大体系,强化五大措施,实现我区农业农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1、突出一个重点。抓住农村城市化这一契机,统筹城乡发展,稳步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逐步实现城乡基础设施一体化、公共服务一体化、社会保障一体化的对接。
2、完善两大改革。一是完善农口系统内部改革,包括全区水管体制改革、兽医体制改革以及农村合作经济体制改革等。二是农村拆迁安置政策的改革;由于农村城市化的加快,许多农民在逐步转化为市民,集体土地转变为国有土地,失地农民要逐步依法纳入社会保障。
3、培育三大产业。一是培育休闲产业,要根据全区的统一规划合理布局,把现有的休闲产业进行资源整合包装对外宣传,做大做强做出品味;二是培育农产品加工业,继续支持和扶持南山乳业、金霞粮油等大型农产品加工业的建设和发展,鼓励各种农产品加工业企业落户我区;三是培育民族湘绣业。
4、健全四大体系。一是健全现代农业防灾减灾体系;防汛抗旱、动物防疫、森林防火要做好防治预案,加强值班制度的落实,同时要逐步实施农业保险制度;二是健全农民素质教
育培训体系;通过对农民素质培训和职业技能培训,让农民掌握1—2门实用技术,使农民逐步过渡到市民;三是健全农村社会保障体系;要进一步完善农村医疗保险制度、农村低保制度、农村养老保险制度,使农民老有所养,病有所医,农民的生活有基本保障;四是健全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严格实行农产品市场准入制度,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严禁使用违禁农药,确
保农产品质量安全达标。
5、强化五大措施。一是强化组织领导;积极争取上级各部门的高度重视和关注,领导的重视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二是强化各项支农惠农政策的落实;财政资金要适当倾斜于农村,认真落实好中央、省市的各项支农惠农政策和补贴到位;三是强化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管理;加大农村水电路通信设施建设力度,加快实现与城市基本对接步伐。特别是要加强农村水利建设和管理,加强病险水库的治理,实现全区防洪圈的合拢;四是强化生态资源的保护与建设;继续加强生态圈的建设,巩固现有生态圈建设成果;加强对森林资源和公益林的保护,严厉打击滥伐滥盗行为。五是强化为农服务意识;要切实转变机关干部工作作风,强化为农服务意识,树立勤政廉政的为民形象;要做到领导在一线服务,干部在一线工作,政策在一线落实,问题在一线解决,形象在一线树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