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农工作思路
2011年,我区农口工作将继续认真贯彻党的十七大和区第七次党代会精神,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围绕建设城西商贸副中心的功能定位,集中精力抓发展,千方百计破难题,建管并举促接轨,全力以赴保稳定,加快推进我区近郊城市化进程。
(一)近郊股份制经济发展方面
1、继续做好股份经济合作社收益分配和离任、换届、年终收益分配专项审计工作,做到审计覆盖面100%。
2、深化股份经济合作社的股权流转机制和激励机制。有条件的股份经济合作社适度向社会流转股权,通过股权流转,达到三个转变,即股权社区性向社会性转变,封闭性向开放性转变,社区股份公司向规范股份公司转变,同时解决经营人才缺乏,经营品种单一,管理方式迟后等问题。
(二)农村经营管理规范方面
1、为使财务管理更加透明化、公开化,方便区各有关部门随时监管,争取实现全区16个股份经济合作社财务软件网络化。
2、继续抓好财务规范化建设,积极推行条件成熟的股份经济合作社开展凭证查阅的公开方式。
3、继续做好股份经济合作社财务按月、按季公开;
(三)农业发展方面
1、继续做好土地征用村的土地承包权证回收工作,认真解读和充分利用好市、区拆迁政策,正确处理好被征地作物赔偿工作。
2、继续做好现有务农人员农技指导和安全生产工作。
3、做好农业总部经济文章,帮助宁波海能渔业有限公司建立水产养殖基地建设。
4、帮助企业积极拓展市场,组织企业参加各种形式的展览会。
(四)农产品质量监管方面
1、继续积极参与市、区食品安全监督管理职能部门组织的联合联合执法等行动,并根据我局职责分工,重点开展好农资市场、动物防疫、植物防疫等领域的专项整治。提高执法人员办案能力和业务水平。
2、继续加强农业生产过程的监管,全面推广田间档案制度和无公害农产品标准化生产技术,开展培训,做好农作物病虫害综合防治,对种植户、养殖户的科学用药进行培训和指导,不仅要求他们要合理、科学的使用合法药,而且要让他们从思想上高度认识到农产品安全生产的重要性。
3、继续加强对农资市场的监管,主要通过查实物、查台帐的方法加强监管,进一步增强农业投入品经营者守法经营的意识,做到规范进药、规范销售、规范管理,严禁经营销售违禁药物。
(五)三江六岸防洪工程
1、抓紧奉化江高速公路至白纸板厂段堤防的财务审计,搞好工程竣工验收,并做好工程移交前的管理,争取尽快移交。
2、抓紧姚江堤防修复工程建设,计划春季前完工,绿化种植在4月份完工。整个工程项目力争明年内竣工,并搞好管理移交工作。
3、继续按照上级有关要求,协助做好“三防”工作。根据新情况、新形式,进一步明确工作重点,强化工作措施,落实防汛责任。
第二篇:关于“三农”工作思路及建议
如何解决“三农”问题,是实现城乡协调发展,构建和谐社会和全面推进小康社会建设的重要课题之一。xiexiebang.com,全国公务员公同的天地www.xiexiebang.com今天,区委、区政府召开“三农”工作座谈会,谋划明年乃至今后一个时期“三农”工作,这充分说明区委、区政府对“三农”工作是极端重视的。下面,我就横店街2006年“三农”工作思路、措施及建议作简要汇报。
一、抓思路创新,确立用抓工业的方法抓农业的观点
我街是农业大街,如何加快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加快农民致富奔小康步伐,事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全局。近年来,我街农业和农村经济有了很大发展,但从根本上看,与建设农业强街、经济强街的目标仍有不小差距。要改变这种现状,必须创新抓农业和农村工作的思路和方法,跳出“就农业抓农业”的传统思维模式,用抓工业的思路、理念、机制和办法抓农业,就是要对农业实行产业化经营,工厂化生产,市场化营销,项目化运作,社会化服务。走一条以工促农,工农互动的良性发展道路。这应该是今后农业发展的一个大方向,同时也是今后一段时期我街农业努力的一个大方向。
二、抓农业龙头企业培育,为农村工业化打造强势主体
培育壮大农业龙头企业,深化农产品加工,是农业和农村经济工作的一件带全局性、战略性的工程。近几年,我街已引进了味来调料、天牧种禽、中排粮油、思维特食品等农业龙头企业。明年,我们要在着力提升壮大、培育发展这批龙头企业上做文章。今年,我街为味来调料公司配套建立了500亩蔬菜原料基地,明年力争扩大到1000亩,以天牧种禽有限公司为龙头,积极支持引导发展养鸡业,重点发展专业喂养大户。做好中排粮油和思维特食品引进后的基建协调工作,促其早日投产。除提升壮大现有龙头企业外,还要着力引进嫁接一批龙头企业,利用我街现有农业资源,大力引进资金、技术、人才兴办农字型企业。积极引导龙头企业与农户建立新型利益分配机制逐步由契约联结、服务联结向资产、资本联结方向发展,形成更为紧密的利益联结机制。
三、抓农产品基地建设,为农村工业化建好“第一车间”
根据我街自然资源实际,着力在特色、品牌、规模、效益上下功夫。区域布局上,南部和东部濒湖地区以发展水产养殖为主,逐步形成以螃蟹、甲鱼、鲫鱼、才鱼为特色的武汉近郊高精水产品生产基地。种植结构上,在稳定发展粮油种植的基础上,利用东部油砂土壤的自然条件优势和农户有种植蔬菜习惯及种植技术的优势,突出发展蔬菜种植。养殖结构上,除狠抓水产业发展外,要着力发展畜禽业和养蜂业,目前,全街养鸡、养鸭、养猪、养牛、养鹌鹑等专业养殖大户达50多家,已成为我街新兴农业产业,我们将大力扶持,积极引导,促进畜禽业进一步发展壮大。以思维特食品公司为龙头,整合现有养蜂资源,成立养蜂协会,扩大养蜂规模。依托味来调料、中排粮油等龙头企业,建设一批优质专用农产品生产基地,逐步形成一地一品,一乡一特的优势产业带,打破小而全、大而全的生产格局,做大做强特色优势产业,形成区域特色。
四、抓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努力增加农民收入
根据我街农业农村实际,在现阶段,仅仅依靠发展农业,难以达到加快农民增收的目的。农民收入正逐步以依靠非农收入为主。近年来,这一趋势十分明显。因此,抓好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大力发展打工经济,已成为增加农民收入的关键。
抓好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一是要大力发展经济,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二是建议区委、区政府及有关部门注重发展农业中专学校、农村职业高中、农村富余人员就业培训学校,加大对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技能培训力度,提高他们的劳动技能,发挥现有成人教育机构的作用;三是建议区政府要加大对农村剩余劳动力职业培训的公共财政支出,以降低农村剩余劳力就业的成本;四是要发挥劳动保障部门的作用,适时举办劳务输出供需洽谈会,定期发布劳务供求信息,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五是要重点抓好失地农民的安置,从根本上解决生活出路问题。
五、抓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为农村工业化奠定基础
近二年,我街在区委、区政府的大力支持下修建通村公路80公里,基本实现了村村通硬化公路。但总的来说,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仍比较落后,这制约了各种生产要素聚集和流动,制约着农村发展。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具有投资少,工期短,见效快,经济和社会效益好的特点,不仅能创造就业机会,增加农民收入,同时能改善农村生产生活环境,因此,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意义重大。在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方面,我街明年将着力抓好三方面的工作:一是着力抓好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我街20多座农用机站由于年久失修,超期服役,老化严重,大多不能正常运转,水库、塘堰、渠道淤塞损毁也十分严重,农业抗御旱涝灾害能力十分脆弱,我街农业在很大程度上还是靠天收,实行税费改革后,村已无财力进行维修改造,近几年,我街虽投入了一部份资金用于农田水利基本建设,但终究是杯水车薪,无法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建议区委、区政府要加大这方面资金的投入力度,力求通过几年努力,使农业做到旱涝保收。二是加强农村饮用水的改造,做好集镇新区自来水管网延伸,逐步达到安全用水标准。三是认真组织实施“家园建设行动计划”,在规划先行的前提下,全面改善农村生产生活环境。
第三篇:农发局农业工作思路
农发局农业工作思路
在认真总结去年我区农业发展现状基础上,结合下一步总体发展规划,对2014年农业发展提出如下部署安排。
一、准确把握形势,明确发展方向去年,区委、区政府紧紧抓住西客站建设和新城开发这一千载难逢的重大历史发展机遇,审时度势,及时调整发展战略,先后编制了槐荫区十二五发展规划、产业布局规划、新城区建设控制性规划、城中村改造规划、旅游度假区规划等。根据这些规划目标,为我们农业工作提出了新的远期发展要求和标准。为了更加密切的紧紧围绕区委、区政府重大决策部署开展工作,我们首先要准确把握形势、定位方向、理顺思路、明确目标。充分认识和把握今后我区农业发展的两个阶段;一是新城区建设控制性规划、城中村改造规划中推进农村城市化的片区内农业发展阶段,为我区农业发展的过渡阶段。这一阶段也许三年、五年,甚至更长时间。另一阶段是规划定位的生态片区内农业长足发展时期,也是我区城郊型现代农业发展的重点阶段。
二、农业工作的指导思想
新形势为我们提出了新标准,新的发展趋势明确了我们发展目标,今后我区农业发展的指导思想是:
以党的十八大精神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引领全区农业、农村、农民工作,在中国共产党槐荫区委、区政府的坚强领导下,紧紧围绕“3355”发展目标,立足优势,把握机遇,以城郊型现代农业为总抓手,以“四新”发展为目标,针对两个发展阶段,实施分类指导,采取相应措施,有重点的推进;大力发展精品农业、创意农业、休闲农业、旅游农业;以农业科技研发为手段,挖掘农产品深层次的附加值,提升农产品价值,增加农民收入。团结带领全区农业战线干部职工,凝心聚力,加强学习,提升素质,建设一支具有现代化水平的管理队伍,不断开拓进取,攻坚克难,把我区农业推向一个历史发展的新阶段。
三、总体发展目标
重点规划打造“四个新”,即生态新农村、富裕新农民、名牌新产品、乡游新景观。大力发展近郊特色休闲观光农业,提升全区现代农业档次水平。
1、建设生态新农村。紧紧抓住国家森林城市创建、水生态文明试点城市、市乡村文明建设、区委区政府提出的吴家堡生态小镇建设等重大机遇,以建设绿色生态城市为目标,以生态水利、生态林业、生态乡村为宗旨,赋于文明的内涵,高标准规划建设。2013年配合非遗园项目建设,着重搞好吴家堡、美丽湖片区生态小镇和生态河道规划建设,引进打造休闲农业项目,建设高标准农业园区。2013年,启动“三河”,即玉符河郊野水上公园、北太平河、曹圈虹吸干河的综合整治,打造水生态景观绿色长廊,真正做活“水”的文章。
2、培育富裕新农民。按照两个发展阶段,实施分类指导,推进农民增收。继续严格落实“五项补贴政策”,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过度期区域内鼓励农民优化种养结构,按照“三品一标”标准,打造和争创优质名牌产品,积极探索和搭建优质农产品转为旅游产品的平台和途径,进一步提升农产品的附加值;重点发展阶段以发展休闲观光农业和乡村旅游农业为重点,提升三产对农业的贡献率;认真落实和进一步强化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工作;增加农民工资性收入和转移性收入,加快形成农民多元化增收长效机制;积极推进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以生活方式更新促进生产方式转变,加快城乡统筹进程,多渠道,全方位的拓展农民增收途径,实现富裕农民目标。
3、推出名牌新产品。以提升品牌效应为总抓手,提高槐荫农产品的市场占有率和竞争力。以“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地理标志产品”三品一标认证为基础,以科技、文化、旅游等产业发展为推动手段,不断提升产品质量,积极申报济南市名牌农产品、济南名牌产品、济南市着名商标;进一步提升“槐荫四宝”品质,争取向省级品牌乃至国家级三大品牌冲击。同时,制定各类农产品的三品生产标准和技术操作规程,加大生产环节监管和技术指导,加快步伐培育推出锦鲤、食用菌和蔬菜等新的名牌产品;积极探索农产品的加工、包装和注册路子,实现我区旅游农产品的突破,让槐荫的农产品走出济南,走向全国。
4、打造乡游新景观。随着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逐步提高,人们崇尚自然、回归自然、追求健康的欲望愈来愈强烈,而满足市民三大需求的重要支撑就是乡村旅游,而支撑乡村旅游的基础正是高标准的农业园区。2012年,区委区政府确定了槐荫区打造国际旅游度假区的目标并已付诸行动。围绕这一奋斗目标,从我们农发局的工作来说,主要的方向是提升改造现有农业园;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建设规模较大的现代旅游农业园区。首先,在园区已完成对农村生产要素重组融合的基础上,对现有园区进行分类指导,整合资源,重点打造,提升水平。园区生态环境改造建设,是所有园区的共同任务。印象、五洲、开心农场等以生产为主的园区,要以特色农产品、品牌农产品、稀有农产品、旅游农产品开发为重点,以积极组织各类农产品采摘节活动扩大对外影响,增加园区收入和循环发展后劲;双龙湾要立足“四面荷花三面柳”的济南老城特色,重新定位园区发展方向,建成具备旅游功能的特色园区;润晟农业生态园应以打造济南婚庆农业主题公园为主攻方向,按照产业进行布局建设;黄河湾在提升垂钓业基础上,要积极探索水上娱乐、喷泉景观等设施的建设,增加吸引游客眼球的亮点项目,吸引更多游客前来休闲游玩。其次,要把创意农业的理念引入到园区建设和现代农业发展中来。创意农业是指利用农村的生产、生活、生态资源,发挥创意、创新构思,研发设计出具有独特性的创意农产品或活动,以提升现代农业的价值与产值,创造出新的、优质的农产品和农村消费市场与旅游市场。创意农业是现代农业发展的新趋势,是都市型现代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第三,配合旅游度假指挥部,积极招商引资,力争台商投资的现代农业园、北京国科的老假生态园和吴家堡地区温泉度假区项目有所突破。
四、主要措施
1、不断加强学习,提高自身理论水平和业务素质;
2、建立科技支撑体系,夯实现代农业发展的根基;
3、加强部门之间的横向联系,争取生态文明乡村建设的更大支持;
4、拓展农民就业再就业渠道,多途径增加农民收入;
5、足额落实农业扶持政策,增强农业发展后劲;
6、严格执法管理,规范执法程序,为三农工作提供法律保障;
7、严格行政审批,规范行政行为;
8、全力维护大局,提升整体形象。
第四篇:农工办及十二五工作总结和工作思路
农工办及十二五工作总结和工作思路
“十二五”时期是我市现代农业发展的重点建设期,是全面建设基本现代化的关键时期。我办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不断创新工作措施,大力推进农业产业体系建设,全力建设“美丽乡村”,切实提高农村经济发展水平,努力实现农业现代化。现将2015年、“十二五”工作开展情况及2016年工作打算、“十三五”工作展望汇报如下:
一、2015年和“十二五”工作总结
(一)2015年工作总结
1.农业产业化稳步推进。一是项目农业快速发展。今年,通过制定加快发展现代农业实施意见等文件,认真组织招商活动,落实工作举措,凝心聚力促发展。2015年,全市完成项目农业投入总额22.9亿元,新增扩建项目206个,其中全市新增扩建农产品加工项目71家,投入资金预计超10亿元。二是龙头企业提档升级。鼓励龙头企业加快技术和设备的升级改造,全年有53家企业进行技改投入,投资额达5.6亿元,进一步提升发展水平。组织10家农业龙头企业参与电商销售,拓宽销售渠道,创新发展方式。皇室食品、盈港市场、金和食品3家企业被新评为省级农业龙头企业。惠萍镇果园村被评为第五批“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三是合作组织规范发展。以农民专业合作社名录为抓手,制定《关于农民专业合作社规范化建设星级评定工作的通知》,着重培育了万佳等五十个典型合作社,提升合作社的规范化管理水平。以“清产核资、股东界定、资产量化”为主要内容,深入镇村具体指导督促,有序推进11个社区股份合作社改革、6个农地股份合作社自主经营。全市新增合作社84家,其中,1家被评为国家级示范社,8家评为省级合作社,15家评为XX市级合作社。
2.村级经济不断壮大。一是村级集体收入持续增加。通过抓创新、促发展、激活力,重点打造七大集体经济发展模式,切实推动村级集体经济发展。2015年,全市实现村级经营总收入2亿元,比去年增13%,预计年底全面完成南通下达的任务,获得省“四有一责”建设先进县市荣誉称号。二是经济薄弱村物业项目加快建设。全面落实我市《实施发展村级集体经济物业项目财政补助的意见》,全力推进经济薄弱村物业项目建设。168个XX市级经济薄弱村的建设项目,37个村购置商铺,131个村购置职工公寓楼和商务楼,预计年内完成“二证”的办理工作。市财政扶持补贴的寅阳镇村级经济物业项目在加快建设中。三是村级集体“三资”管理进一步规范。严格落实相关管理制度,恢复开展村级赛账活动,强化日常检查,不断提升农村财务管理水平。全市261个村的收入票据以及农经站的收、付、转凭证全部通过机打程序进行,实施全市联网监管,从源头上做好集体“三资”规范管理。
3.农村改革不断深化。一是土地确权登记颁证工作稳妥推进。强化组织领导,加大宣传力度,先行试点探索,规范操作流程,认真组织培训,加强指导督查,切实推进了全市143个村土地确权工作。目前,土地入户调查已结束,测绘已完成工作量的86%,内业已完成工作量的39%,部分镇村已进入公示阶段,在南通六县市保持了领先。二是农村产权交易中心建设规范推进。研究出台《市农村产权流转交易平台实施意见》,明确产权交易中心的建设运行方案,按照先市后镇、先试点后推广的实施步骤,组建了市级产权交易中心,已开始试运行。三是中心镇建设全线推进。2个中心镇从加快发展入手,经济不断发展,资源不断整合,民生不断改善,各项发展指标取得新突破。2015年,南阳镇在手在谈项目10个,完成注册资金1600万美元,内资1.3亿元,引进超亿元项目3个,盘活存量土地150亩,全面完成镇区道路硬化、路灯亮化工程,启动建设农产品国际物流港配套区基础设施、神通蓝领公寓;北新镇新签约项目3个,总投资为5.5亿元,对11家企业进行了兼并重组,全面完成文化中心改造、天网工程,完成农民统建房、滨江实验学校、滨江幼儿园设计规划,年底前开工建设。
4.农村环境明显改善。今年来,我们以健全环境长效管理机制为抓手,督促指导各镇深入开展整治,农村环境得到有效改善。目前,全市累计有71个村通过了省二星级“康居乡村”验收,3个村通过了省三星级“康居乡村”的验收。一是建立健全考核办法。修订完善了农村环境长效管理工作考核办法,巩固巡回督查和检查考核机制,突出各镇对村和保洁专业队的检查考核,形成真抓实考的责任体系。二是加强检查督促力度。全面落实督查小组进行分片巡回检查制度,发现问题及时发出整改通知书并限期整改,2015年共发出整改通知单3500多份,实现农村环境长效常态。三是积极推进服务外包。在东海镇实施环境长效管理服务外包的基础上,全力推进服务外包工作。目前已有吕
四、东海、寅阳、启隆、圆陀角对村庄环境整治实行服务外包,有效推进村庄环境管护制度创新,提升了环境管护的水平。四是加大“示范镇乡”、“美丽乡村”建设。积极指导近海镇、东海镇、王鲍镇建群村、北新镇红阳村、海复镇滨海村、南阳镇启兴村创建工作,不断提升环境整治成效。目前,各项工作正在有条不紊推进,预计年底完成创建工作。5.民生工程扎实推进。一是严格执行筹资筹劳制度,规范开展财政奖补工作。严格履行议事、审批、公示程序,做到先发卡后收费,收费出具专用票据,不得以农资综合补贴等资金抵扣上缴款。认真制定财政奖补工作实施方案,全市共实施87个项目,项目总投入3455.7万元,惠及农民28.63万人,项目已全部完工。二是不断创新机制体制,积极开展农业保险工作。继续巩固传统作物保险,大力推进高效农业保险,积极开设南美白对虾和紫菜新险种。2015年,全市主要种植业保险签单保费1628.35万元,参保率平均达97%;高效设施农业保费2047.57万元,保费占农业保险总保费55.72%,覆盖面达63.98%。共支付理赔款1783.29万元,受益农户34593户,提高了农民抗灾能力。我市高效农业保险快速理赔工作得到省金融办充分肯定,在全省推广。三是组织实施新保障办法,切实维护失地农民权益。加大政策宣传,加强沟通协调,保证新老政策无缝对接。2015年,全市新批征地449公顷,需安置被征地农民4514人,已分配土地补偿费8395万元,完成安置961人。完成新老政策转换衔接7725人,发放补助金5238万元。被征地农民老年生活困难补助,渔民生活困难补助落实到位。四是农村扶贫开发工作扎实推进。对今年准备脱贫的4960名建档立卡人员,实行分类脱贫。重点排查未脱贫人员中有劳动能力的人员,通过扶智、扶技、扶资等方式开展精准扶贫,确保这些人员年内脱贫;未脱贫中各类保障人员,督促相关保障部门及时调整标准,进行兜底保障,第四季度如期脱贫。
(二)“十二五”期间工作总结
1.农业转型升级加快。一是龙头企业不断做强。全市XX市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已发展到58家,省级龙头企业达9家。“十二五”期间,规模以上龙头企业实现销售收入超800亿元,带动农户达26.86万户。二是产业集群不断壮大。以出口二道紫菜为主的加工产业集群全省领先。吕四水产品集中加工区有44家企业进驻,滨海农产品精深加工区有13家企业进驻,全市四青作物企业达24家。三是原料基地不断扩大。龙头企业把原料生产基地作为“第一车间”,加大要素投入,加强服务指导,采取多种组织形式,带动发展了一批现代高效园艺、规模畜禽养殖和高效渔业基地的发展。“十二五”期间,全市龙头企业带动发展种植业基地面积76万亩,水产业基地面积8万亩。四是联农机制不断优化。大力构建“公司+合作社+订单农户+‘三品’示范基地”的经营组织形式,进一步完善农业产业化联农惠农机制,带动农民增收,实现企业与农民共享产业化发展成果。“十二五”期间,全市龙头企业对当地农产品收购额达300多亿元,通过订单带动农户24.8万户,实现增收25.2亿元,户均增收1.1万元,有力地促进了农民增收。
2.村级经济加速发展。“十二五”期间,全市实现村级经营总收入8.76亿元,年均增长16%。一是打造有效载体助发展。通过盘活用好存量型经济、发展资产经营型经济、挖掘资源开发型经济、发展股份合作型经济、兴办物业带动型经济、实行帮扶型经济、开展服务创新型经济,促进村级集体发展。二是扶持物业项目助发展。2011年,按照XX市政府下发的《关于扶持集体经济薄弱村发展的意见》实施项目扶持,目前,南通已经拨付扶持资金6720万元,市配套资金近3亿元,物业项目建成完毕并已出租。三是优惠政策支持助发展。对集体经济薄弱村实施税收奖补、规费减免政策,对所有的村实施征地留用地、“引凤还巢”企业税收返还和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指标补贴政策。“十二五”期间,全市补助到村金额在5000万元以上。
3.农民增收致富提速。2011年我市农民人均纯收入12535元,2015年我市农民人均纯收入预计18640元,同比增长11%。一是抓高效农业促增收。“十二五”期间,我们大力推进现代农业产业园、渔业精品园、吕
四、近海、北新、丰盈现代农业产业园六大种养园区建设,促进适度规模经营。全市累计流转土地面积47.2万亩,流转率达49.11%,累计设施农业面积达23万亩,高效设施渔业面积达14.5万亩,从而夯实了农民增收的根基。二是抓新经营主体促增收。积极培育职业农民、专业大户、农民专业合作社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农业产业化,提高农户收入。“十二五”期末,全市共登记家庭农场959家,经营土地面积20000多亩,其中XX市示范性家庭农场5家,市级示范性家庭农场70多家。全市有80家“全托管”经营主体,经营托管土地总面积达55000亩。在工商部门登记的农民合作社达925家,成员出资总额16.84亿元,注册成员超过33万户。有国家级示范合作社2家,省级示范合作社60家。三是抓产销对接促增收。以大上海为主要目标市场,我们主动接轨上海,扩大特色农副产品在XX市场的知名度、影响率和占有率。目前,平价农副产品直销摊位在上海已达45家,苏合农副产品销售合作联社(上海)直营店已建4个。吕四盈港市场平均每天销售额200万元,全年超出10亿元。四是抓脱贫开发促增收。对家庭年人均收入低于5000元相对贫困户开展脱贫攻击工程,对13511人无劳动能力贫困户加大求助力度,通过低保全覆盖,人均收入达到5000元以上;对12681人有劳动能力的贫困户人员通过结对帮困、技能培训、项目扶持等途径实现就业解困。“十二五”期末,累计脱贫率达100%。
二、主要存在问题
一年来,我办立足创新、创优、规范,在强化农经工作,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的实践中,做了大量的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在实际工作仍存在不少问题:
(一)项目农业建设成效不明显。主要表现为:一些大项目、重点项目进展缓慢,平台建设基本停滞,农业生产“粗、散、小”,投入严重不足,产业发展水平不高。比如大富豪精品黄酒、中国供销国际农产品物流港等大项目没有实质性进展,吕四水产品集中加工区项目仍处在海域换证阶段,其他平台基础建设进展基本处于停滞状态。
(二)村级集体经济发展后继乏力。大多数村既无资产,又无资源,既无物业经济,又无服务收入,缺乏持续性的收入来源。从全市的情况看,持续经营性收入只占总收入的19%;同时,一些村将集体资产收入大部分用在公益事业和偿还债务上,没有实行有效经营,实现集体资产的保值增值。
(三)农村环境整治长效管护水平有待提高。由于群众主体意识不强,镇、村领导思想不重视,管护机制落实不到位,管护员队伍年龄普遍老化等种种原因,“脏、乱、差”的回潮现象时有发生,严重影响了农村环境的长效治理效果。
(四)“三大合作”仍需进一步深化。近年来,合作社逐渐增多,但规模普遍偏小,组织机制不健全,民主管理流于形式,财务制度不规范,群众参与度不高,辐射带动带动不明显。同时,社区股份改革和农地股份自主经营推进力度不大。
(五)土地矛盾纠纷突出。近年来,涉农矛盾虽然有所缓解,但由于体制、历史等原因,在推进土地确权过程中,农民的土地问题越来越突出。仅2015年,接待来信来访涉土矛盾纠纷300多起。
三、2016年工作打算和“十三五”工作展望
(一)2016年工作打算
2016年是十三五规划的开局之年,我办将以中办国办印发的《深化农村改革综合性实施方案》为指导,建立健全农业产业体系,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深化产权制度改革,切实推进现代农业发展;以美丽乡村建设为契机,打造生态宜居家园,加快实现民富村美的目标任务。2016年,全市力争实现农业总产值135亿元,项目农业投入总额22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11%;创建国家级合作社1家,“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1家;省级龙头企业2家,省级和XX市级合作社20家;省级和XX市级“美丽乡村”7个;村级经济集体收入村均达30万元以上,其中50%的村村级收入达50万元以上;全面完成261个村土地确权工作。
1.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化转型升级。一是加快产业集聚集约。围绕农业产业布局,大力开展招商引资,积极推进平台建设,吸引优质企业向市级农业园区平台集中,全力推进省级吕四水产品加工集中区和滨海农产品精深加工区建设。二是延伸农业企业产业链条。突出农产品加工的龙头带动,要建立“公司+合作社(基地)+家庭农场(专业大户、新型农户)”的联合发展模式,培育渔业水产、紫菜加工、四青作物、优质农产品、生物农业等产业聚群,加大农产品加工业的增值空间,带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构建互利共赢的合作发展模式。三是提升农业企业发展水平。全力推进东凌粮油、精品黄酒、台一企业等一批重大农业项目建设,重点扶持XX市级以上龙头企业,鼓励企业加快技术和设备的升级改造,培优企业做大做强,不断提升企业发展水平。要大力发展互联网+农业,促进农业一二三产业的融合,培育农业发展新业态,打造农业发展新空间。2.积极发展村级集体经济。一是加快推进物业项目建设运营。重点推进XX市级168个薄弱村物业项目的运营,提高物业项目的使用效率,培育寅阳镇发展村级物业项目典型,切实增强村级发展自身“造血”功能。二是健全村级经济运营管理机制。建立健全村级“三资”运行发展考评机制,确保村级资产的增值保值。完善村级财务制度,建立规范管理机制,切实加强集体“三资”管理。三是健全农村产权市场体系建设。规范产权交易行为,扩大产权交易品种,不断完善农村产权交易市场。在确保市级产权交易平台正常运行的基础上,所有镇乡建立产权交易站,形成城乡一体的产权交易市场体系。
3.大力提升环境长效管护水平。一是加强督查考核,健全长效管护机制。加大明查暗访的力度和频率,突出垃圾收集、沟河保洁和基础设施管护三项重点,完善环卫设施,强化保洁员队伍建设,建立权责明确的长效运行维护管理机制。二是打造特色风貌,创建“美丽乡村”。选择有特色乡村风貌的村,完善基础设施,注重生态环境面貌建设,鼓励每个镇乡至少建设1家“美丽乡村”。三是实行市场化运作,创新机制体制。全面推广市场化服务外包工作,理顺管理体制机制,提高农村环境管护成效。
4.加大推进市级中心镇建设。一是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夯实中心镇承载力。逐步建立多元化筹资机制,完善公益性资源配套,改善水、电、路等基础设施,使城镇面貌焕然一新。二是突出重大项目建设,树立中心镇形象。以引进“高新技术、龙头型强”的项目作为招商引资的主攻方向,突出工业经济和地产开发,确保二个镇新投入5000万元项目各十个以上。三是协调发展一二三产业,促进中心镇产城融合。以支柱产业和优势资源为依托,发展特色经济,加快北新商务区、南阳农产品国际物流港配套区建设,形成合理的城镇产业结构,促进中心镇经济健康发展。
5.稳定完善农村土地经营制度。一是完成土地确权登记颁证工作。加强组织推进,规范操作程序,高质量完成2016年土地确权登记颁证工作。二是推进土地有序流转。进一步健全市镇两级农村土地流转服务中心建设,规范土地流转手续,建立土地流转租赁风险防范机制。三是发展农业适度规模经营。通过加强宣传引导,打造示范典型,加大政策扶持,培育规模经营主体,有效推进适度规模经营发展。6.全面提高合作组织发展水平。一是规范建设,提升运行质量。以省扶持合作社名录为抓手,依法规范和发展合作社,对名录内合作社开展星级评定工作,不断规范合作社建设。二是培优扶强,增强带动力。加大对运行规范,带动能力强的农民合作社政策及资金扶持,指导合作社争先创优,培育各种典型,力争2016年培育省级和XX市级以上合作社20家以上,创建国家级合作社1家。三是示范引路,推进改革创新。不断探索社区股份合作社和农地股份合作社发展模式,积极鼓励村加快社区股份改革,成立农地合作社,加快合作社电商建设,打造网上营销网络平台,积极推进合作社创新发展。
7.切实保障农民合法利益。一是全力推进财政奖补项目。加大政策宣传,完善规划编制,强化质量监管,健全管护机制,确保圆满完成奖补项目建设。二是大力开展农业保险。健全服务网络,挖掘新型险种,缩短理赔流程,规范服务行为,加强督查考核,推进农业政策性保险工作。三是保障被征地农民利益。认真落实被征地农民的保障安置,完善政策措施,及时化解矛盾,维护社会稳定。四是积极开展帮困脱贫。完善帮扶机制,构建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的网格化帮扶队伍,对农村贫困人口进行建档立卡,开展精准帮扶,确保扶贫工作取得实效。
(二)“十三五”全市农村工作展望
按照实现农业现代化和推进城乡发展一体化迈上新台阶的总要求总目标,坚持思想不放松、政策不减弱、改革不停步、探索不畏难,突出重点抓落实、整合优化聚合力,加快产业转型融合,推进城乡统筹发展,加速实现强村富民,确保农业现代化和城乡发展一体化改革工作有序有力推进。“十三五”期末,全市力争实现农业总产值159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29700元。
1.构建农业产业体系,推进现代农业发展。
(1)建立健全农业产业格局。优化农业产业规划布局。挖掘农业资源禀赋和比较优势,推动农业产业规划布局向专而特、规模化方向转变,四青作物以北新、王鲍、汇龙为重点,优质水产以吕
四、东海、近海为重点,精品水果以惠萍、寅阳为重点,精致农业以南阳、海复、合作为重点。海洋渔业是以吕
四、近海为重点。突出海洋经济发展,把大力发展海产品精深加工作为海洋渔业转型升级、提质增效作为重要抓手,着重发展海洋食品、海洋生物制品、海洋医药等三大产业。打造规模化产业基地。按照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园区的规划,着力打造吕四水产品加工集中区、滨海农产品精深加工区2个农产品加工集中区,现代农业产业园、北新、近海、丰盈、吕
四、渔业精品园“六大种养园区”,中国供销·农产品国际物流港和吕四国际水产品交易中心2个物流园区,圆陀角旅游度假区和启隆生态科技产业园2个休闲农业园区。培育优势农产品产业。依托国家级农业示范园、优势农产品基地、一村一品示范村镇,打造以四青作物、特色水产、优质粮油、精品果蔬和山羊为主导的特色农产品产业,努力培育10亿、50亿产值能级的优势农产品产业。创建5个“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
(2)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发展多种形式的农业适度规模经营,以提高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劳动生产率为核心,加快培育家庭农场、专业大户、农民合作社、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构建以农户家庭经营为基础、合作与联合为纽带、社会化服务为支撑的立体式、复合型现代农业经营体系,提高农业经营集约化、规模化、组织化、社会化、产业化水平。引导农业龙头企业走“全产业链”发展模式,集聚社会资本、企业家、技术创新人才及关联紧密的配套企业、服务性产业等发展要素的优势,延伸产业链,拓展价值链,让广大农民分享到农业产业化的增值收益。引导合作社完善机制、延伸链条、提高带户水平,增强其开发产品、提供服务和开拓市场的综合能力,发挥引领示范作用,提高合作社规范化、规模化发展水平。完善职业农民学习资助、创业扶持、社会保险等机制,重点做好稳定“老农”、吸引“中农”、引进“青农”,打造一支新型农民队伍,使他们成为家庭农场、合作社、专业大户等各责任经营主体的带头人。“十三五”期间我市要创建国家级农业龙头企业3家,新增省级农业龙头企业10家,新增国家级示范社10家,省级示范社50家。
(3)提高物质装备和技术水平。加快建设现代农业园区,发挥资源集聚作用,打造土地、融资、技术、信息和人才等支撑性平台。进一步配套完善2个农产品加工集中区的基础设施,优化园区功能,提高承载能力。进一步提升“六大种养园区”的设施化、科技化、智能化、市场化水平。加大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应用,积极发展产前产中产后专业化、社会化服务模式,加大地方农业优质种源开发利用。加快推进农业信息化发展,建设一批物联网生产示范基地,建成一批农产品质量监管、产销对接等信息化综合服务平台,逐步提高农业的智能化生产、现代化管理、科学化决策水平。
(4)推进农业产业融合发展。要在做强农业的同时,通过更有效的组织方式和更紧密的利益联结机制,把农村一二三产业的发展更好地结合起来,融为一体,创造更多增值收益并更多地留在农业、留给农村、留住农民。延伸农业产业链条,打造农业全产业链。突出农业企业的龙头带动,让农产品加工业与生物产业、健康产业、养生产业结合起来,加大农产品加工业的增值空间。充分发挥农业的多功能性,将农业的休闲体验、农产品加工销售、社会养老产业、农业文化传承、农业科技教育等紧密结合,拓展农业发展空间。大力推进互联网+农业,通过促进电子商务与农业优势特色产业成功嫁接,加快建设农村电子商务平台,加强农村电商创业培训和人才培养,培育农业生产经营新业态,加大支持服务力度等措施,打造农业发展新的增长点。“十三五”期间我市农产品网络销售达到40亿元,占农产品销售的30%以上。2.深化产权制度改革,加快实现强村富民。
(1)大力推进农村产权改革。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落实集体所有权,稳定农户承包权,放活土地经营权,全面开展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工作,力争2016年全面完成确权登记工作。在完成农村土地所有权确权登记颁证的基础上,加快推进宅基地和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确权登记颁证工作。出台农村承包土地经营权抵押、担保试点指导意见。探索农民土地承包经营权有偿退出试点。深化以社区股份合作社股权为重点的产权制度改革,出台社区股份合作社股权管理办法,五年完成30%以上社区股份合作社集体资产股权改革。推进农村“政经分离”改革试点,出台指导性意见,制定公益性、公共性支出财政合理承担机制。充分发挥市级农村产权交易中心作用,构建市、镇、村三级交易网络和交易监管平台,推动农村产权流转交易公开、公正、规范运行。
(2)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鼓励村集体经济组织利用现有经营性资产,积极发展二、三产业。对全市168个集体经济薄弱村的物业资产统一管理,提高租金收入,增加村级收入。对新扶持的发展村级物业项目的220个村,通过典型示范,发展物业经济。经过五年努力,力争全市所有村都有300万元以上的物业资产,每个村村营收入达70万元以上。
(3)加快农村金融制度创新。扩大农村金融服务规模和覆盖面,创新农村金融服务模式,全面提升农村金融服务水平,促进普惠金融发展,加快建立多层次、广覆盖、可持续、竞争适度、风险可控的现代农村金融体系。组建政府出资为主、重点开展涉农担保业务的县域融资担保机构或担保基金。稳妥开展农村承包土地的经营权和农民住房财产权抵押贷款试点,拓宽“三农”直接融资渠道。推进农村信用体系建设,开展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信用评级与授信。完善农业保险制度,支持有条件的地区成立农业互助保险组织,扩大农业保险覆盖面,开发适合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需求的保险品种,提高保障水平。
(4)全面提升中心镇发展水平。以科学发展为统领,以提升能级和优化功能为主线,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以农民持续增收和全面改善民生为目的,加快推进中心镇资源、人口和产业集聚程度,提高中心镇的综合功能,使北新、南阳二个中心镇成为城乡发展一体化的战略节点、经济发展的新空间、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重要载体,探索具有特色的新型城镇化发展路子。提高资源集聚程度,夯实中心镇承担功能梯度转移的基础,加强配套设施建设,突出文化建设,创新城乡社会管理。突出分类发展,创新体制机制,把中心镇建设成为特色鲜明,充满活力的创新型城镇。3.推进美丽乡村建设,打造生态宜居家园。
(1)扎实推进美丽镇村建设。推进创建“美丽乡村”,注重提升建设质量,突出风貌传承、水乡特色、历史文化、田园风光,每年分别建设2个省级、5个XX市级、10个市级“美丽乡村”。重视和加强集镇建设,优化提升环境质量,努力培育一批示范镇村。注重建管并举,巩固农村环境“七位一体”长效管理机制,提升示范镇村环境长效管理高效化、专业化和社会化水平。
(2)推进新型社区工作试点。以引导农民弃宅进城进镇为抓手,扎实推进农村“三集中、三置换”,推动农业转移人口就地就近市民化。要坚持以民为本,不断完善各项保障政策,确保农民进城进镇后老有所养、病有所医、困有所扶,促进新型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协调发展,拓展经济社会发展空间。“十三五”期间全市重点建设30个农村新社区。(3)推进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全面建设生态农村,推进农村生活污水治理试点。推广“统一规划、统一建设、统一管理、统一运行”农村生活污水治理模式,实现污水治理设施专业化运行、市场化运作、日常化管理。充分发挥现有城镇污水厂的规模效应和辐射效应,优先治理重点村、特色村及污染量集中的区域,力争通过五年努力,实现重点村庄、特色村庄全覆盖,农村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率达到50%以上。
第五篇:2005年“三农”工作总结及2006年工作思路
一、工作的简要回顾
过去的一来,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我区以中央一号文件精神为指针,全面贯彻“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牢固树立科学的发展观,紧紧围绕“农民增收、农业增效、农村稳定”这个目标,努力做好“三农”工作这篇文章。全区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总体上继续保持了良好的运行态势,夏粮喜获丰收,粮食总产量达6900万公斤,水产品总产量12590吨,生猪出栏42640头,与去年同期相比均有不小增幅,为高新区经济快速、协调、健康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纵观我区今年 “三农”工作,主要在以下五个方面发力:
(一)努力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一是兴修水利夯基础。高新区所处的地理位置和水系条件,决定了旱涝自然灾害呈多发性。我区把加强农田水利设施建设,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作为一项“民心工程”来抓,今年我区先后投入200万元用于农田基础设施建设。先后完成外洪土方任务4.25万方,改造排灌站18座,完成清淤4万方,维修机电设备17台,基本构建了防汛、排涝、抗旱三位一体的农业抗灾保障体系,为农业增收奠定了基础。今年汛期由于机电泵站经过维修改造,加之合理调度,连续集中强降雨未造成内涝灾害,确保了早稻丰产丰收。
二是科技服务建网络。我区建立了以区为中心、以镇农业服务中心为主体、以村为基础、以民间科技组织为补充的农业科技服务推广体系,使全区农业科技人员在农业生产一线大显身手。从实施“种子工程”入手,使全区两镇一处良种覆盖率达98%。两镇一点击查看本资料原创网站更多文章处农业服务中心还开通了“农业服务直拨电话”,可以随时随地为农民提供农技、林果、畜牧、作物病虫害等方面的信息服务。农业科技服务网络基本形成。
三是龙头带动扩基地。全区通过大力培植农副产品深加工、运输营销等龙头企业,促进农产品就地增值。以粮食加工企业为龙头,使粮食逐步向大米、米粉、饲料等方面延伸,实现粮食生产就地加工增值;以专业市场为龙头,组织农副产品大流通,带动全区蔬菜、水产规模扩大;以生猪屠宰、肉食加工、家禽饲养为龙头,带动全区畜牧业快速发展。今年以来,新增300头以上养猪小区12家,新建50亩以上蔬菜、瓜果种植基地4个。
四是强化防疫促生产。动物防疫工作是奠定全年畜牧业健康发
p;二是强化龙头抓带动。今年重点扶持了江西洪山湖农业开发公司、江西玉丰实业有限公司、南昌恒宏养殖有限公司和南昌高新连谊粮油有限公司等一批规模大、效益好、带动能力强的龙头企业。通过“公司+基地+农户”的模式带动农业的发展。同时,大力培养农民经济人队伍,让他们帮助农民找市场,寻销路,从而带动了当地农民增收。
三是劳务输出抓转移。实践证明,劳务输出已成为农民增收的一条重渠道。根据高新区的特点,随着土地的合理开发利用,为缓解农村剩余劳力就业矛盾,我们始终把“民工经济”当作农民增收、劳力就业的大事来抓。一方面,利用高新区内企业众多的优势就地转移农村富余劳力;另一方面,创新劳务输出的手段与途径,有序组织农村劳力向上海、广东、浙江等沿海省份经商务工。据不完全统计,今年全区外出务工人员达2万多人,占全区总人口的21.7%,外出务工总收入可望达到15980万元,全区农民人均年纯收入4117.7元,增收899元,增长比例达27.95%。
(五)强力推进非农化进程
一是农村城镇化建设得到加强。一方面,采取争取上级支持、市场化运作等措施,加快城镇水、电、路、通讯、市政等基础设施建设,以科学规划提高城镇的个性品位、以完善设施增强城镇的承载能力、以产业聚集培育城镇的非农经济。做到建好一座城镇,繁荣一地经济点击查看本资料原创网站更多文章,转移一批农民,致富一方百姓。另一方面,按照市委提出的“一年抓点、两年提高、三年推广”的新农村建设思路,我区在两镇一处选择了领导班子过硬、经济基础较好、自然条件优越、村风民风淳朴的杨家村、广阳村、闵吴村、艾湖村、鲁溪村、武溪村等作为新农村建设的示范点,大力推进新农村建设。
与此同时,根据文明示范小城镇的建设标准及要求,我区党工委、管委会高度重视示范镇建设,成立了区主要领导为组长,相关只能部门主要负责人为成员的示范镇建设指导小组并在示范镇建设规划、资金投入上重点倾斜。目前止,麻丘镇小城镇总体规划经武汉大学规划设计报经市城乡规划设计院审定,基础设施项目已在紧锣密鼓地实施。
二是农业产业化程度得到提高。我们坚持用工业的理念谋划农业的发展,通过扶一批、引一批、靠一批、“公司十基地十农户”、贸工农一体化等形式培育壮大一批符合本地实际的农业龙头企业。今年江西洪山湖农业开发有限公司等三家企业今年喜获省、市级龙头企业称号。同时,建设了一批绿色食品基地。麻丘镇金凤村、昌东镇山湖村等地的生态养殖小区建设已正式启动了。在麻丘镇金凤、刘城等村建立了特色农产品示范生产基地。在巩固发展瑶湖螃蟹,钱岗黄鳝等特种水产养殖的基础上,大力发展珍珠养殖、鳜鱼等特种养殖及特色蔬菜种植,推动了全区特色农业的发展。
二、下一步工作思路
一是继续抓好“三农”工作。坚持以“三化”思路来破解“三农”问题。“三化”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互为依托,互相促进。推进农业产业化,加快农业结构调整,是解决“三农”问题的基础;推进农村工业化,加快农村产业结构调整,是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推进农村城镇化,加快农村劳动力向城镇转移,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出路。要用产业化、工业化的思维谋划农业发展,用转移农民、减少农民的办法富裕农民。
二是努力提高耕地产出水平。抓好当前的冬季农业生产工作,做到“秋粮损失冬种补”,做好“三冬”文章,杜绝“冬闲田”,提高耕地的复种指数。当前要重点抓好省厅选点的麻丘镇2500亩油菜示范基地和昌东镇杨家村1000亩特色农业园建设。抓好1000亩的“特菜园”建设,立足区位优势,发展观光、休闲农业。
三是不断加强土地承载能力。土地是农业综合能力的载体,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必须加强土地承载能力建设,要切实保护好耕地。正确处理好工业化与建设用地的关系,进一步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控制非农建设用地。同时,做好中低产田改良工作。
四是切实搞好农田水利建设。针对我区易涝易旱的自然现状,在连续狠抓前两年的基础上,抓紧今冬明春水利项目建设有利时机,确保项目建设到位。认真开展基本农田的质量调查与监测工作,制定基本农田质量建设规划,切实搞好基本农田的质量建设。继续加强农业水利设施建设和农村道路建设,为夺取明年的农业丰收创造有利条件。
五是全力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我区将以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和全市领导干部会议精神为指针,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富裕、村容整洁、乡风文明、管理民主20字方针确定新农村建设工作目标,全力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步伐,努力提高村民生活水平,实现城市化推进。同时,依法管理,加强镇、村班子建设,发展党组织的先锋堡垒作用,为实现“十一五”规划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而努力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