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开发中人文景观建设若干问题的思考范文

时间:2019-05-12 17:36:47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旅游开发中人文景观建设若干问题的思考范文》,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旅游开发中人文景观建设若干问题的思考范文》。

第一篇:旅游开发中人文景观建设若干问题的思考范文

旅游开发中人文景观建设若干问题的思考

 人文景观是指人类为满足某种实际需要,利用自然界所提供的材料,有意识地在自然景观之上叠加了人类创造而形成的景观。近十几年来,随着我国旅游事业的发展,旅游景区人文景观的建设迅猛兴起,许多规模较大、品位较高的新的人文景观相继出现。如深圳的“锦乡中华”、北京的“世界公园”,都不乏为成功的范例。不仅收到了可观的经济效益,同时也收到了较好的社会效益。这对丰富我国的旅游产品,促进我国旅游业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但是,目前在我国旅游开发中人文景观建设也有不少问题令人担忧,本文拟就此提出几点思考,以引起人们的警觉和关注。

1人文景观盲目建设问题突出,高投资、大规模、低效益现象普遍

人文景观盲目建设主要表现为人造景观开发热。许多地方不研究自己的区位特征,更不研究人文景观开发所需的区位条件,盲目投资、照搬模仿、同类项目近距离重复建设。

1、1大型主题公园纷纷兴建

一般将投资在8000万-1亿人民币,占地0.2平方千米左右的主题公园称为大型主题公园。继深圳全国第一座大型主题公园“锦绣中华”问世后,全国各地就争相效仿,投资高、规模大的各类主题公园相继落成。据统计,全国大大小小的人造景点2500多处,规模较大同时能接纳1000人以上的主题公园1000多个,还有不少的主题公园项目正在兴建或计划中。

1、2各类游乐宫一哄而上

从无锡中央电视台外景基地率先建起的第一座“西游记艺术宫”起,全国已有“西游记宫”、“封神演义宫”、“中国神话宫”、“帝王宫”等各类游艺宫先后建成。据统计,仅西游记宫就建有70多个。

1、3建塔立佛蜂涌而起

随着建造各类游艺宫愈演愈烈,建塔立佛造殿也风起云涌。浙江新昌县投资1.2亿元,建成“中国大佛城”;杭州市投资700万元,先后建成“中华古塔博览苑”和“中华古窟艺术集萃园”;鞍山近期耗巨资建起800罗汉圣地。目前国内至少有100多座大佛已建成。

1、4大部分人造景观项目惨淡经营

在众多的新建人造景观中,多数由于项目本身的吸引力不大,区位、市场条件不利,客源不足,交通条件不完善,促销度不够,经济效益都不理想,不能按期实现资金回收,有的还债台高筑,步履维艰。

北京市从1992年起陆续建成一批人造景观数量已近40家。但这些人造景点中,除了世界公园,无一例外是惨淡经营,血本无回。“明皇蜡像宫”和“老北京”的投资额都在1亿元以上,建设资金至今没有收回。“老北京”因无力经营于今年初租给另一公司经营。已建设近半,投资预算达3亿元的“北京世界风情园”,目前也因种种原因停顿下来,处于两难境地。

2人文景观建设对自然景观破坏相当严重

风景名胜旅游区最大特征是其景观资源。景观资源分为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资源两大类。而景区内的人文景观均应围绕着保持、衬托、强化自然美的主题,使人文景观和自然景观相辉映,构成各具特色的风景。然而,有些地方建造人文景观,置自然景观于不顾,破坏性建设,甚至是毁灭性的开发。

2、1大量占用土地

人造景观的滥建,占用大量土地及大量耕地。如前所述的人造景点,占地相当可观。到2010年,我国人造景点将突破5000余个,要建如此之多的人造景观,需“牺牲”相当多的土地、耕地。

2、2破坏自然景观

为建造人文景观,在景区内大兴土木、采石,破坏植被现象相当严重,许多名贵树种惨遭砍伐,在漫长的地质时期形成的地貌自然景观也毁于一旦,而这些天然景观不仅有极高的欣赏价值,也有极大的科研价值,一旦毁坏,就不可再生。

本溪水洞是北方著名的岩溶地貌,是集旅游、科研、教学实习于一体的好地方。为了吸引游客,在与水洞口并列的300米长的旱洞里,建起了古生物宫,使旱洞内原生环境和地貌景观不同程度地遭受破坏。取而代之的是座落其上的巨型恐龙、猛犸象、剑齿虎、犀牛和类人猿及古生植物,洞内还建起海底世界。可见,建设这些人造景观只顾赚钱,而不顾对地质地貌自然景观的破坏,只想让人们知道野生动物、濒危植物需要保护,而忘记了作为地质作用的产物-在漫长的地质时期形成的属不可再生的地质地貌自然景观同样需要保护。

3人文景观建设与自然景观极不协调

人文景观是在特定的自然环境上人类活动的产物,它赖以产生和发展的基础是自然地理环境,离开这一基础,人文景观便无立足之地。因此,人文景观与自然景观紧密联系,不能分割。自然景观作为人文景观的“底色”,为人类人文景观的建立和发展提供了各种条件。人文景观的建设开发,它体现人类对自然的改造和利用,体现人地关系是否协调。因此,在建设开发人文景观时要因地制宜,以已有的旅游景观作为依托与凭借,使之和谐配合,合理布局,组合成一个整体,才能情景交融,互相映衬,相得益彰。特别是新设的景点,必须以自然景观为主,以人文景观做为必要的点缀,统一构图,以达到与总体环境相协调,保持景区内景观资源具有完整性。

人们在人文景观的开发建设中,往往忽视了与自然景观相协调的问题。常见的遇水搭桥,遇山开路,高地造殿,平地建筑的现象,使自然景观的生态环境的完整性遭到破坏。又如景区内索道的建立,宾馆的选址及设计风格不当也会破坏景区内生态环境的协调性。还有些本来风景秀丽的自然风景区,也充满了各种各类庸俗不堪的“娱乐宫”,与周围自然环境极不协调。营口闻名中外的熊岳望儿山,是集旅游、科研、实习、教育于一身的胜地。它不仅地貌奇特,而且有一独特的自然景观“老年人头石像”,看上去栩栩如生,逼真至极。人们将这一自然造就的事物赋予人的精神理念和情感,附会以美妙动听的传说。又在山顶上建造一座藏式青砖古塔,作为终日盼望儿子归来的慈祥老母亲的化身。随着旅游业的发展,人们在望儿山脚下海蚀平台上又塑造一座老母亲塑像,使景点逐步形成了以爱我母亲、爱我家乡、爱我祖国、颂扬中华民族美德为主题的望儿山公园。然而,就是这样一个公园,不久前又增设一个新的人造景观,硬塞进一个巨型的大肚弥勒佛,高高座落在山巅之上,使本来主题鲜明、格调高雅的景点显得卑俗、不伦不类,不仅与逼真的“老年人头石像”的自然景观格格不入,与已建成的老母亲塑像这一人文景观也相去甚远。

4、人文景观建设不能无视中华民族古老文化和现代文明

新的人文景观建设首先应把握历史文化导向,它的魅力在于它的民族性、艺术性、传统性和特殊性。同时,新的人文景观的建设也是社会精神文明建设的一部分,是人类文明创造的物质文化与精神的直接表现。这就要求旅游开发建设者具有历史责任感和社会责任感,建造出既再现民族历史,弘扬传统文化,又具有培养与提高旅游者的精神境界与审美观赏情趣的人文景观。

然而,现在不少人文景观的建设,特别是展现历史题材的人文景观,一味地“仿古”、“复古”、“微缩”,无视民族历史遗产保护的真实价值和传统文化及现代文明,甚至采取媚俗手段,置基本的史实于不顾,离奇怪诞。一些格调低下、内容粗俗、带有封建迷信色彩的人造景观也大量涌现。

4、1 弃“真”求“假”,一味仿古

近十几年兴起的“仿古”热,有的不知是仿的何朝何代,更多的仿古建筑则根本不知古从何来。如吉林市投资4000多万元在风景秀丽的北山脚下兴建的一群仿古建筑。杭州在真的南宋皇城以外距西湖8公里的地方投资2亿元建一个宋城,把北宋汴京(今开封)名城古迹搬到南宋都城的杭州来,而位于杭州市区公元1158年的真的南宋皇城,却因无钱进行全面挖掘仍然被埋在地下。甚至于在北京,也不顾圆明园真实的历史价值,也要“仿古”、“复古”、“微缩”,非要再重建一个“圆明园”。也有的地方无视文物建筑保护与修建应遵守的若干规定,使历史上曾有,后来已荡然无存的古建筑如滕王阁、牡丹亭纷纷死而复生。不能否认,大多数“仿古”者是抱着展现祖国悠久历史,弘扬传统文化,发展当地旅游事业的良好愿望,但这种轻“古”重“仿”,弃“真”求“假”的“仿古”还是少一点好。

4、2 穿凿附会,糟粕当文化

近年来,各地依史籍或戏文中穿凿附会而修建的某楼某阁超过3000处,除了依名著建造的景观之外,还有一些据“准名著”内容建造的景观也粉墨登场。山东淄博的“聊斋宫”临清县的“金瓶梅文化城”,河南汤阴县的“八卦城”、“封神演义宫”等等,可宫里到底有多少文化,城里有何娱乐呢?这种粗制滥造,一味再现名著,是对名著的亵渎,把陋习当作传统,把糟粕当作文化,更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歪曲。

4、3造神弄鬼,庸俗迷信

一些地方以发掘传统的民俗文化为名,以吸引游客为借口,不惜劳民伤财,广建“鬼都冥府”,大造“十殿阎罗”,纷纷修庙立佛,顶礼朝拜,为封建迷信活动推波助澜如建“白骨洞”、“琵琶洞”、“百仙神洞”、“人间地狱”、“阎王殿”,展现妖魔鬼怪、刀劈锯割油炸等场面,并采用声、光、电科技手段来渲染阴森恐怖、子虚乌有的阴世等封建迷信糟粕。因此,不能只重视经济效益,而不顾社会效益。

5结语

应该说建景点,造景观,发展旅游业,是件好事,上述问题的提出,意在引起有关方面的注意,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避免或减少因此而造成的损失和危害。进一步加强人文景观建设的宏观控制,严格人文景观建设项目的审查和管理,进一步加强旅游资源和环境的保护,达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统一,使人文景观建设步入正轨,使我国的旅游业健康持续的发展。

第二篇:旅游产业开发几点思考

旅游产业开发几点思考

——赴宁蒙陕考察学习心得体会

4月26日下午,县上组织宣传理论工作者一行十五人前往周边地区的吴忠市、银川市、呼和浩特市、鄂尔多斯市、包头市、延安市等七市18县进行了考察学习,大家带着借鉴周边地区加快发展的先进经验,如何才能够进一步解放思想,拓宽思路,扩大开放,加快交流与合作,促进我县经济社会全面提速发展的考察学习目的和任务,对每个考察学习点都进行了认真的观摩考察学习。在11天紧张的考察学习中,一路走来,一路惊叹,一路感慨,一路深思。看到它们今天的发展,今天的巨变让人惊叹;了解了它们坚持不懈,持之以恒,咬定青山不放松的发展、创业历程令人感慨;同喝黄河水,同是西部人,过去同在一个发展水平和起跑线上,将我县的发展水平和周边地区进行比较,令人汗颜,令人深思。

此次考察学习,让我们看到了差距、增长了见识、开阔了思路、学到了经验。考察团所到的这7市18个县区让我们感受到的是全方位的,全新的视觉冲击和心灵震憾。

我是台里《周祖文化》节目的主编和制片人,开播时大家对这档栏目的定位是:弘扬周祖文化,打造旅游品牌,介绍风土人情,推介美丽庆城。那么作为节目的主编和制片人,我有义务、有责任把庆城的文化、旅游、风土人情等人文旅游资源全面,细致的推介给大家,让更多的人了解庆城,热爱庆城,前来投资建设庆城。也就是带着这些任务,我在此行十一天的考察学习中,每到一个点除了认真参观考察学习它们的成功经验外,我还要了解这里的文化,历史以及如何开发和推介这些无形资源,从而更好的提升城市的知名度和品位。

现在,我从此次考察学习中如何做大旅游产业,旅游资源开发方面谈谈自己的一些体会、认识和启发。

文化旅游资源是一笔无形资产,它也是一个城市向外推介自己的名片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甚至可以说是最精彩的一笔。许多人是因为记住了这个城市灿烂的历史,独特的文化而更加加深了对整个城市的了解。

对于庆城而言,这里是周祖农耕文化的发祥地,中医鼻祖岐伯的桑梓,大文豪李梦阳的故里。县城不仅是我国最古老的城池之一,又是陕甘宁边区陇东分区领导机关所在地。

做为庆城人,拥有如此巨大的一笔历史财产是我们自豪和骄傲的资本,但是没有很好的开发和利用、没能让更多的人更好的了解这些历史,做为庆城人我感到我们要做的工作还很多。

我认为和周边地区旅游资源开发相比较,我们缺乏的不是旅游资源,缺乏的是大手笔,大规模开发建设旅游资源的规划和建设的力度和气魄。在庆城旅游资源开发上我们需要从三个方面进行突破:

一、要在“大”上求突破

例如:举周祖陵森林公园做为例子进行比较说明:

我们在银川的西夏王陵和鄂尔多斯市的成吉思汉陵进行考察学习时注意到,无论是西夏王陵还是成吉思汉陵在旅游资源开发上,都重点突出陵墓主人的主体地位,重点介绍陵墓主人一生的经历,生活习惯,主要贡献和经历的大的历史事件,同时在这一理念的指导下,在悠久灿烂的历史文化中穿插有当地的民俗风情介绍,这样在推介旅游景点的同时,潜移默化的向人们推介了当地的风土人情和风味特产。

在这里我们可以举一个在成吉思汗陵考察的小小的例子:在成陵中有蒙古人吃羊肉如何吃,先吃什么,后吃什么,为什么这样吃的当地风俗介绍,这个小小的细节让人们既了解了当地的饮食文化又推介了蒙古特产——羊肉。我认为正是这些微不足道的细节组织起来构成了一个旅游景点吸引游人的因素。相比较,我们的周祖陵景点太多太滥。无序引进的天宫殿、王母宫、仙姑殿、巧匠亭等许多与周先祖不没有联系的人文景点冲淡了陵墓主人周先祖不的地位,这些人文景观在庆城不是独一无二的,对于人们了解周先祖在庆阳的历史、经历,贡献毫无任何作用。相反,让游客有了这样一种错觉:周祖陵山有许多庙,是个烧香拜佛的地方,而很少有人记住周先祖,更好的了解周祖陵这样一个享有圣誉的华夏第二祭祖圣地。

我们在开发建设周祖陵森林公园中这种小而全,小而杂的规划建设思路和理念是导致我们的旅游产业不能提升品位,亮出品牌的根本弊端。

二、要在“特”字上继承传统

走进成吉思汗陵,我们看到的是一个笼罩着神秘色彩、完全不被外界文化所影响的古老的马背民族英雄成吉思汗的历史。这就是成吉思汗陵区别于其它旅游景点,被游人们一致认可的自己的特色——原汁原味的蒙古王陵特色。

相比之下,我们庆城的周祖陵也有自己的特色:神秘的先周农耕文化、悠远的中医药文化、独特的民俗文化、黄土风情。这些独特的历史文化和地域文化是我们深挖旅游资源、做大做活旅游产业的坚强基础。

我们在旅游产业开发中可以借鉴成吉思汗陵将特色做大,将特色做细的经验,兴建后人传承周先祖“陶复陶穴”的窑洞文化,和“教民稼穑的周祖农耕民俗文化一条街,将这里独特的地坑院,香包拙拙、饮食文化做为旅游资源开发出来。将庆城原有的鹅池洞吃水不用舀等八大景进行重修恢复,吸引更多的游客欣赏观光品味。

三、要在“说”上细下功夫

在此次考察学习中,无论是在成吉思汗陵还是在延安枣园,杨家岭的红色旅游这两大景点还有一个最大的特点就是景点的讲解员“说“功令人非常佩服和欣赏。尤其是在延安的枣园,讲解员不但了解各个点的历史、人物,而且对解放前共产党在延安的13年历史倒背如流有问必答,在真实再现历史讲解历史的过程中将历史与延安的发展结合起来并将其上升成为一种延安精神介绍给游客,这种做法让我感到我们的导游得赶紧提高自身素质了。

导游是向游人推介旅游景点的一个窗口,也是一个城市的形象,要想最完美,最精彩的将旅游城市推介出去,要求导游要精(本文权属文秘之音所有,更多文章请登陆www.xiexiebang.com查看)通历史,了解乡土民俗,注意个人气质形象,导游讲解不仅仅单一的介绍景点,而要将历史、民俗、传说故事巧妙的穿插在一起,把历史、文化、民俗贯穿起来,从另一个侧面把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灿烂文化、丰富特产,不断发展的庆城推介给大家。这就要求我们的旅游产业要提高从业人员素质,规范旅游行业秩序,使旅游产业向规范化、专业化方向发展。

以上这些仅仅是我将庆城的旅游业与周边地区的旅游开发相比较,形成的一些浅显、粗陋的认识。

这次外出参观考察学习,思想上最大的收获可以概括为四句话:“观念决定方向,思路决定出路,胸怀决定规模,时机决定成功”。此次考察学习让我认识到:首先改变自己,才能改变环境。

第三篇:浅谈旅游小城镇开发建设

摘 要:旅游小城镇的开发建设,可以促进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加快当地的城镇化进程。本文分析了推进旅游小城镇建设的意义,在遵循其建设原则的基础上,提出对策建议。

关键词:旅游小城镇;发展模式;规划编制

旅游小城镇,是指那些具有丰富自然风光、人文景观等旅游资源的小城镇,旅游小城镇建设,是要把旅游发展与小城镇建设相结合,在保护自然生态环境和人文景观的前提下,加强小城镇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建设,大力发展观光、休闲、娱乐、餐饮、购物等旅游业和相关服务行业,积极促进旅游发展,延伸旅游产业链,把小城镇建成特色鲜明、环境优美、设施配套、功能齐全、生活方便的旅游小城镇,充分发挥旅游对促进城镇化进程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作用。

一、旅游小城镇开发建设的重要意义(一)有利于促进小城镇旅游产业迅速发展 我国很多小城镇都具有自然景观独特、人文资源丰富的优势,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的旅游意识日益增强,旅游小城镇建设既符合旅游发展的需要,最大限度地满足人们多样化的旅游需求,进一步开拓和培育新的旅游市场;又可以充分利用小城镇的服务设施和配套设施,进一步提升旅游服务质量和水平,不断增强游客接待能力,拓展旅游产业的发展空间。

(二)有利于创新小城镇发展模式

目前我国小城镇普遍存在规模偏小、基础设施建设滞后、经济基础薄弱、人口集聚效应不强等问题,通过旅游小城镇的开发建设,促进各种资源和要素的有效集聚,形成特色鲜明、功能协调、充满活力的城镇体系,能够促进旅游小城镇经济繁荣和社会进步,彻底改变过去单纯依靠政府和行政手段搞城镇建设的思维定式和发展模式。(三)有利于保护小城镇历史文化

我国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许多小城镇历史悠久、文化遗产丰富、特色鲜明,是展现中华民族悠久历史和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提高社会各界保护小城镇文化遗产的积极性,吸引更多的社会资金,把单

一、消极的文化遗产保护变为积极保护和合理利用,整合各方面力量参与旅游小城镇建设,使小城镇的历史文化遗产得到进一步挖掘、整理,促进地方传统文化得到弘扬和发展。(四)有利于解决三农问题

积极推进旅游小城镇建设,可以扩大小城镇的投资需求并吸引大量民间投资,带动小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和房地产业的发展,提高当地居民消费的商品化程度;可以带动小城镇旅游、文化、商贸等服务业发展,促进农产品加工,提高农产品附加值,促进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和农业产业化发展,提高农村生产力水平;还可以带动农村第三产业特别是服务业的迅速发展,为农民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加快农业富余劳动力的转移,为农村群众增加收入。

二、旅游小城镇开发建设的基本原则(一)坚持保护与开发相结合的原则

在旅游小城镇建设过程中,保护是前提、建设是关键、发展是目的。一是要坚持保护优先,开发建设服从保护,强化各级政府对自然、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和管理责任,强化参与开发的企业的保护责任。二是要克服把自然、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与城镇发展对立起来,把人居环境建设和土地开发利用对立起来,注意突出旅游小城镇的风貌特色。努力构建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和谐相处的城镇环境,使旅游小城镇建设不仅符合现代居民生活方式和生活质量提高的要求,也要对子孙后代负责,符合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和要求。(二)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

通过加大小城镇的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建设力度,可以调动群众支持和参与小城镇建设的积极性,使小城镇的自然环境条件得到改善,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可以引导小城镇居民和农民参与旅游项目开发,从事旅游服务和相关服务,逐步改变他们的思想观念、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实现人与社会的和谐发展;改善小城镇生存条件,美化生活环境,提升小城镇的旅游吸引力,招徕更多的游客到小城镇游览观赏、休闲度假,促进小城镇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三)坚持政府主导与市场运作相结合的原则

政府要切实加强对旅游小城镇建设的指导和管理,通过制定政策、规划指导、监督管理和做好服务等措施,走出一条“以镇建镇”、“以镇养镇”、“以镇兴镇”的城镇化发展新路子;要按市场经济规律,引导企业和社会各界参与旅游小城镇建设,用市场机制来推进各项工作,还可通过资本运作来创新旅游小城镇建设方式,灵活运用市场机制,吸引社会资本、民间资本和外资投入,积极参与旅游小城镇的开发和建设。

三、旅游小城镇开发建设的对策措施(一)加强对旅游小城镇建设的规划编制

为避免旅游小城镇在定位、开发建设中出现雷同,必须高度重视旅游小城镇建设规划工作,按照总体规划,分步实施的原则,高起点、高标准、高水平地编制好旅游小城镇建设发展规划,通过规划来引导和凸显旅游小城镇各自的特色,使旅游小城镇具有更大的吸引力和旅游卖点。

首先,做好小城镇的旅游资源调查评价,了解各种资源的位置、规模、特色、科学价值和旅游价值等,正确评价其在同类旅游资源中的地位、在周边地区中的地位和价值等。其次,确定旅游小城镇及各旅游景区的功能定位、旅游线路组织、旅游接待设施的布置,以及旅游小城镇形象识别系统的设计等。第三,正确划定旅游小城镇及其旅游景区的保护范围和重点,研究对旅游开发商、景区内企业及居民的政策,提出旅游资源保护措施和开发重点、建设项目等。第四,编制旅游小城镇和旅游景区的开发建设详规、控制性详规和建设方案等,科学地指导好旅游小城镇的开发建设。(二)多渠道筹措旅游小城镇建设资金

一是抓住国家重视小城镇建设的机遇,各级政府分别从城镇规划建设、旅游发展、项目贴息等资金中安排一定资金额度,专门用于旅游小城镇建设的规划补助、公共项目建设、经营项目贴息、城镇形象宣传、旅游市场营销等,调动社会资金投资建设旅游小城镇的积极性。二是把国有土地资产和公共基础设施有偿推向市场,实现土地收益最大化,按照“你发财,我发展”的思路,用足、用活、用好各种优惠政策,不断改善投资环境,采取各种有效措施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吸引企业和社会各界的资金,扩大旅游小城镇建设的投入。(三)处理好旅游小城镇建设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 旅游小城镇的生态环境保护,关系到农村和广大农民的根本利益,也是城乡环境保护中重要的环节。因此,发展旅游小城镇,首要任务就是要妥善处理好旅游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要牢固树立 “环境兴旅”的观念,坚持科学保护、合理开发和永续利用的原则,走一条在保护中开发,开发促进保护的旅游业发展之路,将生态环境的保护贯穿于发展旅游小城镇工作的始终。

(四)切实保护旅游小城镇的文化内涵。

历史文化遗产和民族民俗文化,是绝大多数小城镇发展旅游业的优势和潜力所在。在我们国家现代化建设大潮中,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抢救和民族民俗文化的保护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一些大城市由于建设,大批文化传承的有形载体消亡了,这既是历史的遗憾,也是旅游的遗憾。从丽江、大理,乌镇到江南各大水乡古镇、皖南古村镇等地的发展实践看,发展旅游小城镇,是保护历史文化遗存、民族民俗文化的有效途径。旅游开发促进了文化的保护和发展,文化的保护和发展,又促进了旅游的发展。(五)加强旅游小城镇的基础设施建设和服务水平的提升

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全国一部分旅游小城镇的基础设施条件已经得到改善。但是制约我国广大农村地区,特别是中西部地区旅游小城镇发展的因素还是基础设施落后。农村的水、电、路、燃料、通讯、广播电视,还包括小城镇的环卫设施等等,也包括旅游者必需的厕所、接待中心、预订网络等等,这些都成为了制约旅游小城镇发展的重要因素。在硬件设施不足的同时,旅游服务水平等软件差距更大,旅游服务质量跟不上广大游客和旅游市场的需求,这是我国旅游业和旅游小城镇发展中的突出问题。着力提高旅游服务质量、完善旅游服务体系和强化旅游服务功能,要加强技术标准的建设,加强管理水平的提高,特别是加强人才队伍的培养。树立良好的旅游小城镇形象,不断提高竞争力,关键在于加快旅游小城镇建设人才的培养步伐,加大人才引进与交流力度,为旅游小城镇建设发展提供人才支持和智力服务。参考文献: [1]王玉琼,王立新,小城镇与乡村旅游互动的理论与实证分析[J].小城镇建设, 2007,(12).[2]周莉,试论旅游业发展对农村城镇化的驱动[J].职业圈, 2007,(03).作者简介:曾艳(1981--),女,甘肃兰州人,讲师,硅湖职业技术学院教师,主要从事旅游管理方向的研究。

第四篇:关于乡村旅游开发的思考.

于 村 旅 游 开 发 的

思 考

——以淮安区平桥镇为例

关 乡

目 录

一、绪论

(一)选题背景与意义

(二)研究目的与方法

1、研究目的

2、研究方法

(三)相关文献综述

1、主要观点

2、评述

(四)本文的理论依据

1、旅游产业竞争力

2、旅游产业竞争力与区域经济发展理论

二、乡村旅游概述

(一)乡村旅游的内涵

1、乡村旅游的定义

2、乡村旅游的内容

3、乡村旅游的特点

(二)乡村旅游开发的几点研究

1、乡村旅游开发的战略前景

2、乡村旅游开发的战略主导思想

3、乡村旅游开发的战略原则

4、乡村旅游开发与乡镇产业结构优化

5、乡镇政府在乡村旅游开发中的角色分析

三、淮安区平桥镇乡村旅游开发的现状分析

(一)平桥镇整体情况简介

(二)平桥镇旅游开发的资源特征

1、资源优势

2、区位优势

3、交通优势

(三)平桥镇旅游开发的困境与不足

1、景点单一,结构不足

2、旅游产品缺乏特色

3、经营管理体制存在问题

(四)平桥镇推进旅游开发现状的原因分析

1、认识不到位,政策引导不力

2、经济基础薄弱,政府投入不足

3、旅游规划滞后,产品开发不够

4、对外宣传不够,影响力不大

5、人才资源缺乏,业务素质偏低

(五)平桥镇推进旅游开发的意义

1、平桥镇发展旅游业面临良好机遇

2、发展旅游业对平桥实现跨越赶超具有重要意义

3、发展旅游业对平桥镇实现产业结构调整有巨大推动力

4、发展旅游业有利于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5、促进农村经济结构调整、推动平桥农业转型

6、加速平桥镇农村现代化建设和基础设施改造的进程

四、进一步推进乡村旅游开发的对策建议

(一)增强科学意识,完善理论

1、提高认识,明确发展目标思路

2、深入研究,确立发展基本原则

3、科学规划,突出平桥地方特色

(二)壮大经济实力,强化硬件

1、加快项目招商,增强旅游业发展后劲

2、多种渠道筹资,重视农民参与

3、多元投入,加快基础设施建设

(三)加强制度保障,优化引导

1、加强领导,优化旅游发展环境

2、强力宣传,打响千年古镇品牌

3、健全环保机制,避免景区污染

五、结语

六、参考文献

关于乡村旅游开发的思考

——以淮安区平桥镇为例

摘要:乡村旅游在推动农村产业结构优化、增加农民就业机会、拓宽农民创收渠道等方面有明显的优势和综合作用。乡村旅游开发是加快农村经济发展和新农村建设的有效途径之一。如何充分发掘平桥镇的旅游资源,创新乡村旅游发展模式,推动平桥镇旅游业跨越发展,加快乡镇产业结构合理有效的调整和优化,促进农民持续增收,实现新农村建设,成为了乡镇领导必须面对和急需解决的首要任务。关键词:乡村旅游 建议

一、绪论

(一)选题背景与意义

旅游业是世界公认的朝阳产业,具有极为广阔的市场空间和发展前景。乡村旅游符合世界旅游的发展潮流,是全球旅游发展的一种业态、一种形式。目前,乡村旅游成为旅游市场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并得到了国家、省市地方各级政府的重视。同时,发展旅游业给乡镇所带来的积极作用已经在某些地区显露出来,如拓宽农民增收渠道、繁荣农村社会经济、优化农村产业结构等。乡村旅游业对相关产业带动性强,对于推动乡镇第三产业的快速发展、促进乡镇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扩大内需、促进就业和增加农民收入以及推进乡镇对外交流与合作等具有重大意义,是乡镇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有效选择产业之一。所以,对乡村旅游业的研究已成为乡镇领导的必修课,如何充分利用本乡镇的资源优势,大力发展乡村旅游业,以获得较大的经济效益带动全乡镇的经济发展,成为了乡镇领导急需研究解决的课题。

作为淮安区的南大门的平桥镇,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的千年古镇,境内旅游资源丰富,旅游业发展前景广阔。如何充分发挥资源优势,推动平桥镇旅游业跨越发展,是值得研究的课题。

(二)研究目的与方法

1、研究目的

目前, 我国乡村旅游发展进入全新的历史时期。一是进一步完善推进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发展工作协调机制;二是尽快启动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工程;三是以重要活动为载体, 形成全国发展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的良好氛围。在此大背景下, 乡镇旅游开发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历史机遇。虽然目前我国乡镇旅游开发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着, 但不少乡镇在乡村旅游开发方面仍存在开发思路不明确、开发战略模糊、开发模式单

一、开发体制不完善等问题,致使我国多数乡镇地区陷入旅游开发的困境。所以加大对旅游开发的理论研究,为乡镇进行旅游开发提供科学的理论依据就有了极大的必要。本文意在通过旅游开发的研究思考,为平桥镇下一步推进旅游开发工作提供科学的理论工具,确保平桥镇的旅游业能以科学的、高效地、和谐的方式发展,进而带动平桥镇的整体经济发展,提高居民的生活水平、改善居民的生活环境;同时,也意在借助本文与其他研究相关领域的学者进行一次思想上的交流、理论上的探讨。

2、研究方法

本文的研究,结合旅游、统计学、市场学、管理学的相关知识,以理论阐释和案例分析为主进行研究。

(1)查阅文献法。通过淮安区图书馆、中国知网数字资源等查阅与乡村旅游开发相关的有效文献。

(2)问卷调查法。利用问卷调查的方式,收集平桥镇在乡村旅游开发相关方面的具体情况和所需的实际数据,为本文提供切实有效的案例素材。

(3)实地走访法。深入调查地,现场问询有关人士,包括现有旅游产业的经营者和游客,从中获得一定数据。

(三)文献综述

1、主要观点

进入21世纪后,乡村旅游在我国的发展迅猛,学术界对其展开了广泛研究,形成许多系统、全面、创新的研究文献,研究内容主要涉及以下几个方面:

乡村旅游的基础理论。对乡村旅游概念的界定,研究者主要从乡村旅游产生的空间范围、旅游资源依托形式和旅游产品类型等角度进行定义。对乡村旅游类型的划分,按照旅游资源的功能标准,将乡村旅游分为观光农业乡村旅游、民俗文化乡村旅游、休闲度假乡村旅游、生态乡村旅游;按照所处地理位置不同的标准,将乡村旅游分为城郊型乡村旅游、边远型乡村旅游、景区边缘型乡村旅游。

乡村旅游的开发模式。近10年来,国内学术界总结出多种乡村旅游开发模式:田园农业模式、民俗风情与主题文化体验模式、农家乐模式、休闲度假模式、村落乡镇与企业庄园模式、科普教育及主题博物馆模式、自然景观模式等。乡村旅游经营管理模式。近年来,随着我国乡村旅游的快速发展,形成了多种经营管理模式:“农户+农户”模式、“农户+公司”模式、“公司+社区+农户”模式、个体农庄模式、股份制模式、专业合作社模式及将乡村旅游目的地当地经营者及外来经营者纳入共生单元的共生模式。

乡村旅游对目的地的影响。经济影响,乡村旅游的发展改变了农村单一的经济结构,改变了乡村传统的经济格局和经济社会形态,是推动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具体有以下几个方面的表现:第一,创造就业机会,扩大就业“内需”。发展乡村旅游最直接也是最显著的效益就是创造就业机会,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第二,带动相关产业发展,改善农村经济结构。乡村旅游推动了乡村交通、通信、电力等基础设施的建设,加快了商业、服务业等第三产业发展,促进了第一产业的发展,改变了农村的经济结构。第三,拓宽农民增收渠道。农民可以将一般的生活资料和生产资料转化为经营性资产,为游客提供服务,使农业资源、农业产品和农村劳动力同时得到增值。第四,增加农村的资本积累。城镇居民到乡村去旅游,在农村就地消费所带来的资金必然流向农村,从而为农村的资本积累提供支持,有助于资金的均匀配给。环境影响,乡村旅游发展对环境既有积极影响,也有消极影响。积极影响主要表现在对传统的乡村景观、厚重的历史景观、独特的人文景观与农村生态环境的保护,同时改善村容村貌。消极影响主要集中于以下两个方面:第一,对乡村实体景观的吞噬。乡村旅游的开展使乡村田园景观规模缩小,破坏了乡村聚落景观的和谐度,乡村建筑景观的本土性和独特性丢失,乡村农耕景观传统性被弱化。第二,自然环境恶化。在乡村旅游开发的过程中,严重破坏了原有的自然景观,旅游者乱扔垃圾的不良行为、旅游者产生的生活垃圾等导致了乡村环境的污染。社会文化影响,旅游是当地文化与外来文化冲撞与交汇的窗口,乡村旅游对当地的社会文化影响十分突出。第一,提高了农民的文化素质。农民在经营乡村旅游时,必然要与游客交流,由于游客来自四面八方,这就要求农民提高文化素质,以适应不同类型的游客,在客观上使农民的文化素质得以提高;第二,繁荣了农村的文化事业,树立健康文明新风尚。乡村旅游发展,鼓舞当地居民充分挖掘和欣赏自己的特有文化,形成自豪感,激发当地村民将一些原来趋于消亡的特色传统又重新继承和发扬下去,对乡村文化的保护起到了积极作用。第三,乡村文化被城市文化同化。乡村生产生活方式逐渐向城市靠拢,城郊的乡村文化逐渐被城市文化同化,能体现乡村性的乡村文化景观在乡村地区越来越少。

2、评述近年来,我国有关乡村旅游的研究内容主要包括乡村旅游的基础理论、乡村旅游开发模式、乡村旅游经营管理模式、乡村旅游市场、乡村旅游的空间布局、乡村旅游对目的地的影响、乡村旅游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等。这些研究为我国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一定的理论指导。但研究也存在一些不足:第一,研究内容相对单一。研究的主要内容仍是乡村旅游的概念、分类、开发模式,以及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和对策等,主要围绕乡村旅游自身资源的特性来研究,很少从心理学、社会学、民俗学、地理学及环境保护学等方面进行多视角研究。第二,尚未建立起乡村旅游研究的方法体系。乡村旅游的研究早期主要以定性描述为主,随着研究的深入,定量研究、数学模型等被不断引入,但这些方法和模型大多是简单的套用,未建立起相对成熟的乡村旅游研究的方法体系。

(四)本文的理论依据

1、旅游产业竞争力理论(1)概念界定

所谓旅游产业竞争力就是具体到旅游业这一特定产业的竞争力。其内涵是具有独特性、延展性、有用性和不可替代性的特征,是旅游企业竞争力和旅游产品竞争力的集合体。这种集合体通过这两方面的作用产生效果和影响,最后形成竞争优势。

(2)旅游产业竞争力要素

旅游资源争力。旅游资源是形成旅游产业核心竞争力的基础,是旅游需求的内在动因,是旅游产品的重要组成部分,旅游资源竞争力的大小决定了旅游产业竞争力的大小。旅游资源竞争力的大小可以通过旅游资源的赋存状况和区位条件两个方面来评价。旅游资源竞争力的大小决定了旅游市场规模和旅游收入高低,因此它是衡量旅游产业核心竞争力的关键性因素。

旅游企业竞争力。旅游企业是旅游开发的主体,是旅游供给和旅游需求的媒介,它直接参与旅游竞争,是旅游竞争的操作者。旅游企业竞争力可以通过区域内旅游企业的总体规模、结构、发展战略、经营策略、企业的盈利能力和技术创新能力四个方面来评价。旅游企业竞争力是旅游产业竞争力的基石,旅游企业只有根据自身企业的特点和现有资源,采取科学的竞争战略,以提高适应市场、赢得市场的能力,才能在市场竞争中获得可持续的竞争优势,从而赢得生存和发展的空间。

旅游基础设施竞争力。旅游业作为一个综合性的产业部门,其发展离不开基础设施的强有力支撑。基础设施为区域旅游竞争力的提升提供了各类硬、软件设施。对基础设施竞争力的评价可以从硬件设施的配套能力和配套服务能力两个方面来衡量。其中配套能力包括交通设施、供水、供电设施、通讯设施、卫生设施等对旅游业发展的支撑能力;配套服务水平包括信息咨询系统、交通标识和引导系统、投诉系统等。

旅游环境竞争力。旅游环境包括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和经济环境。自然环境是实现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保证,是旅游产业竞争力提升的基础。自然环境能够保障旅游产业核心竞争力强有力的形成;社会环境的状况如何对旅游产业核心竞争力起着重要的保障作用,也包括居民对旅游者的态度、政府对旅游业的政策环境等等,这些都会对旅游产业核心竞争力产生重要的影响;经济环境决定了发展旅游的后备力量,决定了城市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程度,因而,经济环境如何对旅游产业核心竞争力的形成起着重要的保障作用。经济环境竞争力的大小可以从经济发展实力、经济开放程度、产业配套能力三个方面来评价。

政府竞争力。由于旅游业是一个相关性很强的综合性产业,其持续健康的发展客观上需要政府有力的政策支持和宏观调控,因此,旅游区域政府对旅游业发展的政策支持和宏观调控力度越大,其市场竞争力也就越强。政府对旅游业的重视程度和扶持力度影响着旅游发展所能取得的成绩,这在一些经济欠发达地区更是如此,政府竞争力已经成为旅游产业核心竞争力的核心构件之一。对政府竞争力的评价可以从宏观调控能力、大规模接待能力和风险管理能力三个方面来衡量。

2、旅游产业竞争力与区域经济发展理论(1)区域经济概念

区域经济是一种综合性的经济发展的地理概念,区域经济是在一定区域内经济发展的内部因素与外部条件相互作用而产生的生产综合体。每一个区域的经济发展都受到自然条件、社会经济条件和技术经济政策等因素的制约。在一定的生产力发展水平条件下,区域经济的发展程度受投入的资金、技术和劳动等因素的制约。相对于国民经济和部门经济而言,区域经济具有综合性、区域性及不平衡性的特点。

区域经济具有四个主要属性:系统整体性,即区域经济实质上是由一定区域内各种经济活动相互联系、相互制约而形成的具有明确的结构和功能的经济系统;空间差异性,即各个区域之间的经济活动表现出空间差异性;区间经济活动关联性,即区域经济的空间差异性导致的区域之间要素和商品的供求关系或发展上的互补性;利益的相对独立性,即在国民经济系统中,区域是相对独立的经济利益主体,每个区域都有其自己的经济利益,由此决定了区域之间在经济发展上存在竞争。

(2)区域经济发展 区域经济增长是一个多因素作用的过程,区域经济增长理论中影响区域经济增长的因素有资源禀赋、资源配置能力、区位条件和外部环境等。其中资源禀赋包括自然资源和社会经济资源两大类,它们共同构成了区域经济增长的资源基础,同时也是旅游产业核心竞争力的经济社会基础;资源的配置能力主要有经济体制、政府的经济管理能力、企业的组织水平和产业结构等方面,资源配置能力本身就是旅游产业核心竟争力的内容,因为旅游产业核心竞争力的实质就是资源配置的能力;区位条件决定一个区域与其他区域的空间关系,充分体现了区域经济发展的机会和约束条件,对旅游产业核心竞争力都有着重要的影响;外部环境包括国家经济发展格局、区际经济联系和国际经济发展背景三个方面,由于区域是一个开放的经济系统,所以外部环境必然对区域经济增长和区域产业竞争力产生影响。

(3)旅游产业竞争力与区域经济发展理论

区域经济发展理论主要有:梯度推移理论。该理论是基于赫希曼等人的“二元经济结构”理论的基础上提出的。该理论认为区域经济的发展主要取决于该区域产业结构的优劣及其转移,由于产业结构的不同,区域经济发展已经形成了经济发达区和落后区,出现了经济梯度,这就形成了通过利用发达地区的优势,借助其扩散效应,缩小地区差异的战略理论。这种理论在世界范围内已经得到一定程度的实践证明。我国一些学者把全国东、中、西三大经济地带看成三个不同的梯度区,认为通过梯度推移,首先让高梯度的东部地带掌握先进技术,然后逐步向梯度较低的中西部推移,这样随着经济的发展,西部地带在产业技术加速转移中会逐渐缩小与沿海地区经济发展的差距,实现经济分布的相对均衡。“增长极”理论。增长极理论是二战后影响最深刻、应用最广泛的经济学说,无论在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得到较好的验证,是不平衡发展理论的依据之一。增长极理论最早是由法国经济学家弗朗索瓦·佩鲁创立,后经英美一些经济学家补充、发展而成的。目前,增长极理论已发展成一种比较完善的理论,即所谓的“增长极”就是经济发展不是均衡地发生在地理空间,它是以不同的强度按不同效应对整个区域发生影响。该理论认为经济增长在空间上不是均匀分布的,而是首先以不同强度出现在一些增长点(极)上,然后通过不同渠道向外扩散,并对整个经济空间产生不同的影响。在区域经济运行中,增长极具有极化效应和扩散效应两种效应,以此作为区域增长传递机制,带动区域经济发展。区域经济这两个理论是研究区域产业结构和组织竞争力的理论基础。

二、乡村旅游概述

(一)乡村旅游的内涵

1、乡村旅游的定义

乡村旅游开发是区域旅游开发的一种,即以乡镇为区域单元,依托所在地的旅游资源,以市场需求为导向进行的一种旅游开发。其中,又以乡村旅游为直接的开发形态。乡村旅游是以农业为基础,以旅游为目的,以服务为手段,以城市居民为目标,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相结合的新型产业。乡村旅游可以合理开发城市边缘区景观生态资源,发展城郊生态旅游,实现城市和乡村优势互补、协调发展。

欧洲联盟和世界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将乡村旅游定义为发生在乡村的旅游活动,其中乡村性是乡村旅游整体推销的核心和独特卖点。因而乡村旅游应该是发生在乡村地区,建立在乡村世界的特殊面貌,经营规模小,空间开阔和可持续发展基础之上的旅游类型。由于乡村旅游概念的复杂性和复合性,对乡村旅游概念的界定国内外难以达到完全一致,但基本上都认同乡村性是吸引乡村旅游者进行乡村旅游的基础,是界定乡村旅游的最重要标志。国内方面有学者认为乡村旅游是以农业文化景观、农业生态环境、农事生产活动以及传统的民族习俗为资源,融观赏、考察、学习、参与、娱乐、购物、度假于一体的旅游活动。也有学者从狭义方面阐释乡村旅游,即是指在乡村地区具有乡村性的自然和人文客体作为旅游吸引物的旅游活动。综合不同理论观点来看,我认为乡村旅游的定义应该是,凡是发生在乡村地区,以乡村自然田园风光或乡村特点的民俗化、农业文化、生态文化、聚群文化、民居文化等作为旅游吸引物吸引游客的旅游活动。

2、乡村旅游的内容

乡村旅游既然是以乡村的产业景观及生态景观和人文景观为主要依托并发生于乡村地区的旅游活动,那么,其内容就理应涵盖农业旅游、生态旅游、乡村民俗民情旅游、乡村建筑旅游、乡村食文化旅游、乡村商品文化旅游、乡村农耕文化旅游等乡村文化旅游。

(1)农业旅游

农业旅游主要指以农业生产的环境、过程、手段、产出物等为旅游吸引的专项旅游,其中重点突出“农业”二字。主要有:①农业观光旅游。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和人们生活节奏的加快,生活在都市里的人们已开始厌倦自己的生活氛围,渴望回归自然,体验、感受乡村农业产业生长过程中的原汁原味,渴望在山清水秀、碧空万里的自然风光里彻底放松自己,从而获得一种心灵上的愉悦感。农业观光旅游正好可以满足人们的这些要求,是人们返朴归真的最佳选择。②农业教育旅游。当今社会,长期生活在城市的人们,特别是少年儿童,缺乏对农业知识最基本的了解。而乡村正好是一个集农业知识、考察、学习、娱乐于一体的农业旅游区,可以给他们进行一次实地的农业教育示范。③农业参与旅游。主要包括采摘类和品尝类旅游。乡村旅游者可以在乡村参与果品的采摘,参与农作物的收割,参与一些特产食品的品尝等。现在一些地方推出的“采摘一日游”或“一日品尝游”都属此类。例如:昆明团结乡开展的“农园采摘游”,杭州龙井村在采茶季节推出的“做一天茶农”等旅游项目深受中外游客欢迎。④农业康乐旅游。乡村蓝色的天空、清新的空气无疑对都市里的人们形成了一定的吸引力,特别是对那些需要疗养的人们来说,富有乡野情趣的绿色农业之旅可使游客放松身心,消除疲劳,陶冶情操。同时,优美的自然景观和适宜的气候条件也有利于恢复人体机能和提高环境适应力。

(2)生态旅游

生态旅游(ecotourism)是由国际自然保护联盟(IUCN)特别顾问谢贝洛斯.拉斯喀瑞(Ceballas-Lascurain)于1983年首次提出。当时就生态旅游给出了两个要点,其一是生态旅游的对象是自然景物;其二是生态旅游的对象不应受到损害。在全球人类面临生存环境危机的背景下,随着人们环境意识的觉醒,绿色运动及绿色消费席卷全球,生态旅游作为绿色旅游消费,一经提出便在全球引起巨大反响,短短25年后的今天,生态旅游的概念迅速普及到全球,其内涵也得到了不断的充实,针对目前生存环境不断恶化的状况,旅游业从生态旅游要点之一出发,将生态旅游定义为回归大自然旅游和绿色旅游;针对现在旅游业发展中出现的种种环境问题,旅游业从生态旅游要点之二出发,将生态旅游定义为保护旅游和可持续发展旅游。同时,世界各国根据各自的国情,开展生态旅游,形成各具特色的生态旅游。

生态旅游发展较好的西方发达国家首推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国,这些国家的生态旅游对象从人文景观和城市风光转为谢贝洛斯·拉斯喀瑞所指定的自然景物,即保持较为原始的大自然,这些自然景物在其国内定位为自然生态系统优良的国家公园、在国外定位为以原始森林为主的优良生态系统,这就使不少发展中国家成为生态旅游目的地,其中加勒比海地区和非洲野生动物园成为生态旅游热点区域。

(3)乡村民俗民情旅游

乡村民俗民情旅游是以当地民间的日常生活方式及文化来吸引外来旅游者,反映出特定地域上的生活习惯、风土人情,是乡村民俗民情文化长期交流的结果。它从民俗民情生活的空间角度,分为山村民俗民情游、水乡民俗民情游、渔村民俗民情游等:从产品性质角度分,又可分为观赏型、参与型、休闲型等。同乡村旅游密切相关的民俗民情主要有服饰民俗,例如:衣服、鞋帽、佩带和装饰等穿戴打扮方面的民俗。岁时节令民俗,例如:传统民间节日、居住、婚姻、礼仪民俗。游艺竞技民俗,例如:武术、放风筝、赛龙舟等。饮食民俗,生产民俗等。

(4)乡村建筑旅游

乡村建筑包括乡村民居、乡村宗祀建筑以及其它建筑形式。不同地域的乡村民居建筑均代表一定的地方特色,景观意象很独特。乡村宗祀建筑,例如:气派恢弘的祀堂、高大挺拔的文笔塔、装饰华美的寺庙等,反映出居民生活的某一侧面,是乡村发展的历史见证。建筑文化是乡村传统文化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在乡村中,人一村落一环境构成了一个和谐的整体,处于一种生态上的平衡,保持了居住中与环境的真实接触,在那些朴实简陋的乡土建筑中显现出精神和物质的完整性,表现出对人本性深刻的了解和自信,为寻找精神本质的城市游客提供了一种人性回归的可能,例如:江西流坑、安徽宏村、西递等都属此类旅游目的地。

(5)乡村食文化旅游

我国的乡村食文化非常丰富,例如:云南傣家的香竹饭、拉枯族的鸡肉稀饭、哈尼族的长街宴、白族的三道茶等都是餐饮中的奇葩。另外,还可挖掘“饮食与诗歌”、“饮食与文人”、“饮食与健康”、“饮食与习俗”等旅游资源,使“吃”这个简单的事情变的丰富,吃出文化,吃出品味。而且乡村旅游景观可使游人在大饱口福的同时享受在喧闹城市中难得的宁静,让美丽的田园风景与传统的饮食文化巧妙结合,把饮食文化的内涵表现的淋漓尽致。

(6)乡村商品文化旅游

乡村商品文化旅游主要是指游客所购买的乡村旅游纪念品具有一定的乡村文化内涵。乡村旅游商品要有“三性”(纪念性、艺术性、实用性),同时,具有“三风”(中国风格、地方风格、民族风格),从而以其浓烈的乡村地方色彩和深刻的乡村文化内涵令城市人痴迷。乡村旅游纪念品,例如:传统的民间工艺品油纸伞、摺扇、风筝、剪纸、竹编、泥塑等,另外,像少数民族的傣锦、藏毯、苗锈等都可让游客享受到一种乡村传统民间文化的情趣。

(7)乡村农耕文化旅游

乡村劳作形式种类繁多,有刀耕火种、水车灌溉、围湖造田、渔鹰捕鱼、采藕摘茶等,这些都充满了浓郁的乡村农耕文化气息,体现出不同的乡村农耕文化,例如:哈尼族的山有多高、水有多高、田有多高的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梯田农耕文化系统。乡村劳作形式越古老,其萌生的乡村传统农耕文化意象就越独特而鲜明,也就越吸引游客。

3、乡村旅游的特点

我国的乡村旅游起步较晚,但在需求牵引和供给推动的双重促动下,经过十多年的快速发展,已经形成了较大的发展规模和鲜明的产品特色。我国学者张建雄认为国内外的乡村旅游在发展特征上并无本质差别,他概括我国的乡村旅游具有乡村性、平民性、原生性、注重体验、参与性强、花费较低的特点。我国学者李伟认为乡村旅游在我国已是一种普及型的旅游产品,他从供需两方面指出乡村旅游具有相对优美的自然环境、浓郁的地方特色、具有可依托的旅游消费城市、旅游消费时间的集中性、消费水平的中低档性等发展特征。

从社会文化的视角来看,乡村旅游也颇具特点。首先,乡村旅游的资源出自乡村环境和乡村生活。在那些来自大城市地区的乡村旅游者眼中,乡村旅游地所有一切与城市不同的事物都是具有吸引力的乡村旅游资源。其实,这些乡村旅游资源也就是村民的生活和环境,乡村旅游者需要通过在当地生活、观察和参与来感受乡村与城市的不同。因此,乡村旅游者是作为在当地短暂生活的村民身份,与一般旅游活动中旅游者始终是以一种外人的身份和姿态出现在当地社会和居民生活中有所不同。其次,乡村旅游处处体现着环境保护意识。生态旅游是具有强烈环境保护意识的一种旅游方式,生态旅游作为乡村旅游中的一种具体形式,要在乡村旅游的内容、接待服务的各个环节上处处体现环境保护的意识和要求。第三,乡村旅游资源价值和乡村旅游产品具有层次性。从乡村旅游者感知的角度来看,乡村旅游资源是由表层部分和深层部分构成。能够被所有的乡村旅游者感知到的,包括乡村自然风景、动植物、农产品、村落风格形貌、村民农事活动、日常饮食起居、礼仪祭祀等器物层面的乡村旅游资源是表层资源。只能被一部分人感知到的,例如:乡村的景观美学价值、环境生态价值、社会伦理价值、道德美学价值、历史文化价值和地方文化价值等则是深层的乡村旅游资源。乡村旅游资源的层次性决定了乡村旅游产品的层次性。第四,乡村传统文化、地方文化具有自然原生性。乡村旅游者(主要是城市居民)离开居住地,到乡村地区旅游的最大起因,就是城乡之间在自然环境、社会经济、生活方式、文化特征等方面具有差异性,因此决定了传统乡村文化在旅游产品的生产和组合中可以作为最重要的素材和着眼点的地位。天人合一式的环境,健康、朴素、简单的生活,可以读到的历史,可以看见的美德,正是这些传统乡村地区所独有的魅力,也就是乡村与现代化城市环境、生活的差异成就了乡村的旅游吸引,因此可以说,乡村传统文化是乡村旅游的最大特点。第五,乡村旅游是一种环境教育和城乡交流形式。乡村旅游中可以实现对乡村旅游者和当地居民的环境意识方面的教育,促进城乡居民之间的相互交流与了解,这是乡村旅游体现生态旅游理念的一个重要方面。

(二)乡村旅游开发的几点研究

1、乡村旅游开发的战略前景

近年来,我国非常重视旅游产业的发展,提出将旅游业作为国民经济的战略性支柱产业和人民群众更加满意的现代服务业,加大投入、加快发展。乡村旅游在政府主导、农民参与的发展思路下,旅游项目和内涵不断丰富,市场持续拓展,带动农民增收,推动农村经济发展,新休闲经济时代即将来临。以江苏省为例来说,江苏省区域发展向苏北转移,在更高层次上推动区域联动,各展所长,优势互补,实现苏南、苏中、苏北共同发展。进一步支持苏北加快振兴,以推进产业转移为重点,以更大力度落实“四项转移”等政策,增强苏北发展内生动力。2008年江苏省又出台了《关于进一步支持苏北地区加快发展政策意见》,江苏省旅游局以“江苏旅游新天地、苏北旅游”向国内外市场进行推广。以及淮安市旅游关于乡村旅游的人文古迹、乡村风情、生态观光、休闲度假等主题项目的总体规划,这些都将给平桥镇等乡镇营造良好的大旅游环境氛围。

社会发展的要求、政府的高度重视,使我国乡村旅游发展进入全新的历史时期。一是进一步完善推进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发展工作协调机制;二是尽快启动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工程;三是以重要活动为载体,形成全国发展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的良好氛围。在此大背景下,乡村旅游开发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历史机遇。乡村旅游是调整农村产业结构发展和农村产业改造和升级的重要途径。乡村旅游能带动第一、二产业的发展,有助于形成产销、旅农、科贸的产业化生产体系,从而带动整个地区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乡村旅游能有效缓解农村剩余劳动力问题,乡村旅游开发在中国旅游研究和实践中已成为热点之一。对乡村旅游的开发研究,是我国旅游产业深化发展的必然要求。

2、乡村旅游开发战略主导思想

虽然目前我国乡村旅游开发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着,但不少乡村旅游开发思路不明确,开发战略模糊。对乡村旅游业发展的研究分析可以作为深入研究平桥镇旅游业发展的理论基础,避免重蹈某些乡镇在发展中的覆辙。

抓住“江苏旅游新三角”区域联动、城市互动、品牌带动的大好机遇,树立科学旅游发展观,以“旅游扬名、产业增效”为理念,以“创造产品、提升形象、引导消费、发展经济、升华文明”为宗旨,坚持政府主导与市场运作相结合,充分利用旅游资源特色发挥其后发优势,在旅游市场细分的前提下,合理策划旅游项目与产品,大力提升规划区的旅游景观环境,完善乡村旅游接待设施与功能,培育规划区独特的市场吸引力和核心竞争力,通过扶持龙头、塑造精品、做亮特色,促进乡镇三次产业升级、产业链的延长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力争将平桥镇建设成为“淮安一流、江苏著名”的乡村旅游示范镇、乡村旅游强镇,全面带动乡镇地区的经济发展乃至整个区县的经济增速。

3、乡村旅游开发战略原则

产业融合原则: 依托现代化种植业、水产养殖业、畜牧养殖业,实现农业与旅游旅游共享,提升农业产业链条,发展农业观光旅游、休闲体验旅游。积极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升级,创新旅游发展方式,将旅游业充分融入现代服务业中。将旅游项目建设、旅游环境改造尽可能与重大招商项目的引进建设、城镇改造提升、工农业生产等进行充分对接,形成复合型经济模式,实现旅游和相关产业的高度融合,达到农旅互动、工旅共生。“城镇——旅游”互建原则: 将旅游发展与城镇建设相结合,与城镇旧区改造、新区景观美化、品牌营销、产业结构调整升级融为一体,凝练城镇的文化主题,提升城镇的旅游休闲功能,优化城镇的旅游休闲环境,打造整个城镇的旅游特色和个性,把城镇打造成最大的旅游景区和休闲基地,并进一步发挥旅游产业在整个城镇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中的拉动作用。

文化性精品建设原则: 很多乡镇文化底蕴深厚,旅游业要想脱颖而出,必须实施文化渗透与精品开发行为,认真对待未来旅游业激烈竞争的发展环境,从文化传承、新生与发展的角度,将乡镇文化特色充分融入到新开发项目与景点、设施和服务行为中,融入到整个城镇建设特色中。突出乡村旅游的靓点、卖点和拳头产品,强化特色,注重旅游项目的精细化开发建设,始终确保“建一处亮一处、亮一处带一片”,打造一批优质旅游项目,并在旅游产品的参与性、体验性、独特性、吸引力上做文章,丰富旅游产品体系。

旅游对接原则: 对接相邻县区旅游,就平桥镇来说可实现镇农业产业(西瓜、水产、大棚蔬菜等)、乡村休闲度假、红色旅游缅怀与本土淮安区及淮阴区的相关旅游产品高度对接,形成资源共享、产品联动、客源互流、信息互通、市场共建、管理互动、利益双赢的良性竞争和精诚合作局面,实现区域一体化。

生态环保发展原则:乡村旅游必须贯彻科学发展观,进一步树立环保意识、节约意识、质量意识和效益意识,推行集约化、低碳化开发理念,转变旅游经济的增长方式,发展循环经济,追求经济、社会、生态、文化等多重效益的最大化,实现全乡村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

遵循三步战略构架,即按照“狠抓一个龙头、筑好发展条件、强力招商拓展”三步发展思路,集中精力抓好乡镇生态园项目建设,打造特色生活服务休闲品牌,形成相应的接待能力,并带动全镇旅游业发展。同时,对旅游基础设施、旅游景观环境、旅游形象宣传以及旅游项目开发的招商政策等提供良好的服务与发展条件。在此基础上,重点通过市场化运作进行项目的招商推进,实现乡村旅游产业的整体发展。可主推四大旅游产品,即乡村休闲与养生度假游、美食品尝与生态游、文化体验与科普教育游、新农村建设成就观摩游;推进五个协同发展,即旅游开发与环境提升协同、项目建设与效益产出协同、产品经营与产业互动协同、旅游发展与富民工程协同、环境保护与乡镇建设协同(环境保护含文物保护)。

4、乡村旅游开发与乡镇产业结构优化

乡镇产业是指乡镇区域内构成乡镇经济的各行各业。乡镇产业结构简单地说就是指乡镇经济中产业组成要素构成和诸产业部门间质联系及量的比例关系总和,也就是乡镇各产业部门之间的经济联系和比例关系或者是各产业部门的组合方式,表现为乡镇各产业系统中经济资源的相互组合形式及比例关系。国内学者对我国乡镇产业结构变动历程及趋势的研究表明,我国的乡镇产业结构的变动也呈现出一定的规律性。有学者指出,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乡镇产业结构的变革推动了农村第二、第三产业加速发展,使乡镇产业结构在逐步满足人们基本需要的同时,向农产品优质化、工业消费品优质化的方向发展,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将起到重要推动作用。

乡村旅游是推动乡镇产业结构优化的新支点。依托农村旅游资源,把发展旅游与农民利益相结合,实现“大旅游”与“大农业”的相互渗透融合,既是加快发展现代农业的一条有效途径,也是加快发展农业旅游的一项重大举措。乡村旅游还是调整乡镇产业结构的重要支撑点。发展乡村旅游能够推动乡镇产业结构优化,增强农民的市场意识,引进大量资金,对改善农村基础服务设施,提高村民文明素质,促进农村城市化。

具体来说,乡村旅游业的开发对乡镇产业结构的优化作用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第一,促进农村各产业之间协调发展;第二,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提高农村劳动力素质;第三,增加农民收入;第四,通过有效保护农业生态资源促进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通过乡村旅游的开发和经营影响乡镇产业发展的技术进步、需求数量及需求结构的变化、供给结构的变化,推动乡镇产业间的社会再生产结构的优化、乡镇产业间的需求结构的优化、乡镇产业间的投资结构的优化、乡镇产业间的就业结构的优化、乡镇产业间的技术结构的优化,以及乡镇产业间的区域配置关系的优化,最终实现乡镇产业结构高效化、乡镇产业结构高度化和乡镇产业结构合理化。

5、乡镇政府在乡村旅游开发中的角色分析 一般旅游业会经历自发阶段至政府主导阶段,最终进入市场的运作阶段。我国的乡村旅游业由于起步较晚,乡村旅游开发正处在自发阶段至政府主导阶段的过渡时期。在这样的情况下,政府应该充分发挥主导作用才能促进乡镇一级的旅游业尽快发展。因此,在各地乡村旅游开发过程中,尤其对于大多数旅游业刚刚起步的乡镇,其旅游开发应该实行政府主导型战略,即按照旅游业自身的特点,在以市场为主配置资源的基础上,充分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争取旅游业更大的发展。从本质上分析,政府主导型战略是一个政府与市场相互补充,同时兼存、分工明确的战略。

氛围营造者。乡镇政府应制定一些优惠政策,以鼓励旅游产业的发展,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同时要规范旅游市场中的行为,为旅游业创造一个公平竞争的环境,使各方利益主体都能从旅游业中受益,避免因市场的不规范出现大的质量、秩序和安全方面的问题。政府还应在保护良好的自然环境方面发挥重要作用。一是加强旅游景区和乡村的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二是搞好农家及个人卫生,不仅是已经对外经营的旅游项目,其余村寨、农家也一样。此外,要营造友好、文明、安全的社会环境,同时,不能忽略当地居民的重要作用。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户收入是乡镇发展旅游业的主要目的之一。旅游业的顺利开展不能离开当地居民的配合与支持,因此乡镇政府在扮演旅游发展氛围营造者的过程中要注重鼓励社区参与。首先要进行大力宣传,培养农户的旅游意识,使他们认识到旅游业发展的好坏是与其切身利益密切相关的,激发他们开发旅游的热情。其次要使农户真正地加入到旅游业中来,可通过发展农家接待户和招聘当地农民成为旅游企业的员工等方式来增加农民的经济收入,但要加强对其专业服务技能等的培训。第三,要将一定比例的旅游经济收入用在改善当地生活质量如修建医院、兴办学校等公益事业上。

市场开拓者。在旅游业尚处于起步阶段的地区,政府必须首先承担起市场开发的主要任务;要加大对旅游业的投入,安排旅游业发展专项资金,主要用于旅游开发项目贷款贴息及补助、旅游规划编制及产业发展研究和旅游宣传促销等;要切实保证重点旅游景区开发、建设和保护的资金需求。此外,在旅游开发的初级阶段,乡镇的市场知名度较低,旅游企业数量少、规模小,无力承担整体旅游形象推广的重任。因此,政府还要提高开拓市场的能力,制定旅游促销方案和计划,整体策划,突出重点,塑造品牌。重视主动宣传、集体促销,加强与同区域内其它旅游业发展较好的乡镇的区域协作。政府应在旅游营销中发挥重要作用。由于旅游地形象是一种公共产品,其营销处于“市场失灵”领域,应当由政府承担。旅游地形象塑造决不是单个旅游企业所能完成的,必须要有政府的参与。行业管理者。由于旅游起步较晚,行业管理水平较低。政府要加大行业管理力度,成立专门的旅游管理机构,切实有效地发挥行业管理者的积极作用。在乡镇干部及政府工作人员中普及旅游知识,提高业务水平,使其在行政管理过程中更加有效地发挥组织、监督、协调的作用。

招商引资者。乡镇一级发展旅游业的难题就是资金不足,所以政府要在招商引资上发挥重要作用。首先必须致力于培育市场主体。一是扩大开发,吸引外来企业。充分利用旅游业的开放性特点,通过创建开放市场机制,宣传旅游资源,推出旅游品牌,扩大对外影响,吸引更多的外来企业参与旅游资源开发。二是完善政策,扶植本地企业。其次要重视引进资金。一是拓宽引资渠道,可通过旅游规划的编制争取获得县市、省和国家专项资金的补助和国家发行的旅游国债的无息贷款;还可通过市场运作争取部分民营资本和风险资金。二是对成功引进资金的机构、个人予以一定程度的奖励。

利益协调者。乡村旅游在开发过程中涉及到的利益相关者有很多,政府必须扮演好利益协调者的角色。首先要对各个利益相关者进行分析,明白各自的利益诉求点在哪里,利益矛盾在哪里。其次要理顺利益关系,每个利益相关者之间都有一定的关系,因此要理顺两两之间的利益关系。第三通过各种手段,如行政手段来使各利益相关者之间求大同,存小异。如对乡村旅游经营者,可通过政策允许的行政事业性收费来让其履行保护环境、扶助社区等社会义务;对当地居民,可以通过旅游收入对公益事业的投资来缓解村民由于旅游发展给其生活带来不便而产生的不满情绪。政府在协调利益的过程中一定要注意对旅游收入的分配。因为无论是政府、经营者或是农民,都希望通过发展旅游业从中获利,追求经济效益是他们的共同目的,同时也是问题和矛盾的产生所在。村民因利益分配不公而与政府、旅游景区经营企业冲突的事件在我国多有发生。乡镇政府一定要吸取经验教训,不能因旅游业越红火,矛盾越尖锐。

三、淮安区平桥镇旅游开发现状分析

(一)平桥镇整体情况简介

平桥镇地处江苏淮安市淮安区区南首,南与扬州市宝应县接壤,西傍京杭大运河,北与上河镇相连,东与施河镇毗邻,有上千年的建镇历史,曾名列江苏省百家名镇。该镇交通优势优越,淮扬公路、京沪高速穿境而过。全镇总面积46.3平方公里,14个村及居民委员会,242个村民小组,人口37404人,10874户。2012年,全镇实现生产总值6.75亿元,增长25.7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8亿元,增长46.7%;财政收入2627万元,增长44.5%;农民人均纯收入9479元,增长19.7%。近年来,在上级党委、政府的引导、帮助下,在平桥镇党委、政府自身努力建设下,平桥镇在各方面都获得了长远的发展。党政建设的全面加强,锻造出一支群众信得过,靠得住的党员干部建设队伍,农业设施不断优化、招商引资取得新业绩、财政收入大幅增长、集镇建设稳步推进、社会治安深入推进,综合实力得到了大幅提升,这些为下一步大力发展旅游业创造了有利条件,打下了坚实基础。

(二)平桥镇推进旅游开发的资源特征

据《山阳县志》记载,公元560年就有了平桥的称谓,距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建镇历史,其悠久灿烂的文化、方便发达的交通、美丽自然的风光和香飘天下的美食让这座千年古镇在发展旅游业方面具有自己独特的优势。

1、资源优势。平桥镇旅游资源十分丰富,集中体现在“三名”上,即名菜、名寺和名会。

名菜,即平桥豆腐。说到平桥豆腐,首先要说说可算是中国国粹之一的豆腐。瞿秋白在他的遗书《多余的话》中,就曾写下这样的绝句:“中国的豆腐也是很好吃的东西,世界第一。永别了。”人们常说四季平安菜就是白菜烧豆腐。听说四大菜系八大风味中,每个宴席中都不可缺少豆腐这道菜。中国是一个佛教大国,和尚、尼姑没有豆腐就很难维持了。豆腐在素菜馆中是唱大戏的。因此,说豆腐是国粹也就不是过分之辞。豆腐的产生自然要归功于淮南王刘安,他为了求得“仙丹”,炼丹不成,竟制成了豆腐,“刘安做豆腐——因错而成”便成了人们的一句俗语。

传说中平桥豆腐的成名与乾隆有关,相传乾隆皇帝下江南路过古镇平桥,决定在此小憩,平桥豪富林百万为了迎驾皇上,发动家中厨师用鲫鱼脑子和平桥豆腐制成了一碗豆腐羹。乾隆皇帝吃下了这碗豆腐羹后,连连称赞:“好菜、好菜,此乃天下第一菜”。从此,平桥豆腐广为传开了。据说,开国大典中,周总理特意安排了淮扬菜作为主打菜,其中平桥豆腐作为第一道菜被推荐使用,也有平桥豆腐是开国第一菜的说法。正宗的平桥豆腐制作精良,工序讲究,从原料的选进,到制作成功,工序复杂细致。豆腐制成后,不见热气,但十分烫人,其白如纯玉,细如凝脂,质地柔嫩,仿佛刚刚出水的处子那娇嫩的双手。因为这些独特之处平桥豆腐不仅在民间广为流传,在2009年还被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具备了一定的文化价值。现在,平桥豆腐已成为平桥镇对外宣传的一张名片,吸引了越来越多的人慕名前来品尝。

名寺,即东圣寺。东圣寺原名东圣院,又被称之为兜土庵。据史料记载,李缘,(现为淮安区上河镇人),年过5旬,膝下无子。为保一方平安,捐修东圣寺,变卖了所的家产后,仍没能修好。于是他不顾年老体衰,形单衣薄,四处化缘。善良质朴的平桥人群起效之,用衣角从运河边兜土填塘建庵。据讲,用运河边的土填塘后,地基牢,承受力强。在广大善男信女们的鼎力支持下,加上不少外地人员的捐钱捐物,兜土庵很快就建成了。后来,们发现参加过兜土的人求财得财,求子得子,便纷纷效仿,在来兜土庵烧香前,从运河边兜土到庵,了却心愿,兜土庵因此越扩越大。相传清玉琳国师曾在此弘法。历史上,东圣寺有土地20余亩,房屋40余间,建筑宏伟,构思独特。后因战火毁了建,建了又毁。现在的东圣寺是当地佛教信徒于1998年开始复建的,占地 15亩,建筑面积2500m2,拥有殿宇及生活附属用房33间,总投资达400余万元,全部来自全国各地信徒的捐助。整个建筑布局紧凑,气势恢宏,主体建筑主要有大雄宝殿、观音殿、三圣殿、天王殿等,药师殿正在建设之中,还将投资300万元规划兴建藏经楼、综合楼、放生池和牌楼等建筑。香客较多,香火旺盛,每年接待来自周边三乡五镇的香客3000余人。

历史上,与东圣寺同时代的还有归一庵、圆通寺。古平桥傍依京杭大运河,交通便捷,从南庵到北庵相距三里三。南庵名字叫“归一庵”,北庵叫“圆通寺”。建于南宋时的这两座寺庙象征喻意企求国家统一,政通人和。据《山阳县志》记载,公元560年就有了平桥的称谓。乾隆皇帝在平桥登岸后,又亲笔为圆通寺题写横匾,横匾一直保存到文革期间,可惜的是这幅横匾在文革中被毁,归一庵与圆通寺也毁于战火,颇为可惜。

名会,即笑人会。过去生活在社会最底层的被称作“小人”的贫民百姓,为借助宗教显示自己的力量,繁荣本地经济,自发成立了一个民间组织——小人会。每年农历三月初一至初三,小人会总阄首指挥着身穿各式服装的各班会员,列队前往东圣寺兜土敬香,尔后在主街道上开展以商业和服务业为主的经营活动。后来,小人会逐渐加上了浓重的文艺色彩,淮戏、马戏、高跷、龙舞、旱船、跑驴、链湘、评书等各路艺人竞相亮相,热闹非凡。1989年,恢复后的小人会改名为笑人会,恢复后的笑人会最多一年达到20余班。笑人会是平桥群众文化的一大亮点,对提高平桥的社会知名度及美誉度都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中央、省、市、区等多家新闻媒体对此都作过专题报道。

此外,平桥镇九洞村境内还有潘勋古墓,石人、石马、石羊等一批文物保存较为完好。自然风光也十分秀美,电视连续剧《村支书》选择在平桥镇陆桥村拍摄就是对这里原生态自然风光的一种认可。

2、区位优势。平桥镇地处淮安区南首,与扬州市宝应县接壤,距淮安城区和宝应县城均仅十几分钟车程,容易与淮安城区和周边地区的旅游资源串点成线、连线成网开发,形成大区域旅游板块。

3、交通优势。平桥镇紧临京杭大运河,新修建的237省道穿境而过,离京沪高速公路出口不到3公里,离宿淮盐高速公路出口不到5公里,水路交通均十分便利,适应旅游业快速发展的需要。

(三)平桥镇推进旅游开发的现状

虽然平桥旅游资源丰富,发展潜力很大,但其旅游业发展尚处于起步阶段,旅游品牌和知名度还远远不够,前来旅游的人还不多。其主要问题和制约因素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景点单一,结构不足。由于乡村旅游在平桥地区发展的时间较晚,因此,在乡村旅游资源的开发上,还处在刚刚起步的阶段,局限于现有的东圣寺等人文景观,旅游资源挖掘严重不足,宣传不到位,缺乏对客源强有力的吸引。从功能上看,平桥镇的旅游活动还主要停留在提供人文景点参观、简单的餐饮和住宿等低层次服务的水平上,而在联系周边自然景观和传说轶事、发掘当地的民俗风情、提高活动的娱乐性和游客的参与性等深层次开发方面做得还不够。

2、旅游产品缺乏特色。旅游产品要吸引游客,必须具有自身的特色和较高的文化品味。一方面,平桥的地方特产仍局限在平桥豆腐这一地方美食上,旅游产品品种过少;另一方面,在旅游产品包装上、档次等方面缺乏特色和品位,没有统一的产品包装,这不仅会降低游客的购买欲,也不利于平桥特色产品的对外推广和宣传,不能形成舆论效应。

3、经营管理体制存在问题。由于乡村旅游发展时间较短, 其经营管理体制很不健全。主要表现: 一是乡村旅游大多由农民自发经营, 面临着观念、技能上的劣势, 难以避免产品和服务初级发展阶段通常存在的缺乏应有的开发与促销的局面;大多数的经营者采用家族式管理, 公司治理结构不尽完善, 缺乏高素质的经营管理人才, 管理粗放, 效益不高。二是由于经营管理上的劣势, 导致当地居民集体淡出旅游业的管理竞争, 存在使得大量外来经营者涌入的隐患。

(四)平桥镇推进旅游开发现状的原因分析

1、认识不到位,政策引导不力。目前,发展旅游业在平桥干部群众中尚未形成共识,部分干部群众对平桥丰富的旅游资源和发展潜力缺乏足够的认识。同时,平桥镇丰富的旅游资源未能引起各级领导的重视,市、区两级在制定旅游业发展规划时都没有将平桥镇纳入其中。

2、经济基础薄弱,政府投入不足。近年来,虽然平桥经济社会得到了长足发展,但经济总量偏小、综合实力不强等矛盾依然突出。去年,全镇虽然实现财政收入1055.86万元,但地方一般预算收入仅为376.64万元,真正可用财力严重不足。这就造成了政府没有足够资金进行基础设施建设和改造,也没有资金投入到旅游景点建设上,从而严重制约了旅游业的发展。

3、旅游规划滞后,产品开发不够。对旅游业的发展缺乏科学指导,既未制定全镇旅游总体发展规划,也未制定具体景点建设计划。旅游资源开发缓慢,没有形成具有地方特色的旅游线路和旅游产品。

4、对外宣传不够,影响力不大。平桥虽然有丰富的旅游资源,但旅游产品包装推介手段缺乏,宣传途径也比较窄,除了平桥豆腐广为人知外,大家对其他旅游产品知晓甚少。

5、人才资源缺乏,业务素质偏低。我国乡镇地区的旅游人才极其缺乏,特别是高级人才的匮乏更是制约当地旅游业发展的最大障碍。旅行社极少,多数是民间个人承包,旅游企业从业人员中本科生凤毛麟角,业务素质偏低,缺少区域合作与联系的旅游业管理人才,更缺少能了解游客心理需求,熟知临江地质地貌、历史文化、民俗风情、景观传说的导游人才。

(五)平桥镇推进旅游开发的意义

1、平桥镇发展旅游业面临良好机遇。当前,旅游业发展正处在一个重要的战略机遇期。随着国民经济的不断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人们的消费结构发生了很大变化,用于旅游的消费将会进一步增加,旅游业的前景十分广阔。根据有关部门预测,今后较长时期,我国入境游人数年均增长率将高达10%以上,到2020年中国将跃居世界国际旅游的第一大接待国。淮安作为旅游资源大市,“十一五”以来特别是近年来,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旅游业的发展,将“开发大旅游”作为中心城市“五大建设”战略之一强力推进,旅游业发展水平和层次逐年提高,来淮旅游的人数快速增加。去年,全市接待游客1012万人,实现旅游收入100.95亿元,同比分别增长18%和27.8%。淮安区紧紧围绕“文淮安、景淮安、金淮安”发展战略,将旅游业作为重要支柱产业紧抓不放,旅游资源开发力度不断加大,景区景点建设日益加快,知名度和影响力明显提高。这些都为平桥旅游业发展提供了重要平台和难得机遇。

2、发展旅游业对平桥实现跨越赶超具有重要意义。依托资源优势,推动旅游产业跨越发展,对于平桥扩大经济总量、优化经济结构、提升综合竞争力意义重大。一是旅游业作为综合性经济产业,涉及工业、农业和服务业的方方面面,产业关联度高,龙头带动作用强。据有关部门测算,旅游业收入增加1元,可拉动相关产业增收4.5元。大力推动旅游业加快发展,有利于各种资源优势加速向经济优势转化,在更大程度上拓宽经济发展空间,促进经济结构的调整和优化,培植一系列新的经济增长点,带动平桥经济更好更快发展。二是旅游业对美化城镇环境,吸引人流、信息流具有特别重要的作用。加快旅游资源开发,有利于改善平桥形象,提高平桥知名度;有利于扩大招商引资和吸引更多客商到平桥投资创业,促进平桥对外开放水平不断提高。三是旅游业具有创造财富的叠加功能,不仅对投资者“一次投资永久受益”,而且是“开发一片景区,富裕一方群众”。大力推动旅游业加快发展,既为平桥财政增加了重要和永久性财源,也为当地人民群众开辟了新的增收门路,可以说是一项富民强镇、深受广大人民群众欢迎的民心工程。四是旅游产业作为劳动密集型产业之一,对劳动力吸纳能力很强。据有关部门测算,旅游业新增1个就业岗位,可拉动相关产业增加5个就业岗位。由此可见,加快旅游资源开发,对促进就业、维护社会稳定也有重要作用。

3、发展旅游业对平桥镇实现产业结构调整有巨大推动力。旅游业的大发展改变了传统的产业结构,转变了经济发展方式,催生了富有朝气、可持续发展的新经济增长点。乡村旅游业的开发、崛起,可以改善平桥镇的经济结构,提高经济质量,实现速度、效益、质量和规模的四统一。具体表现在四个方面:第一,促进平桥镇各产业之间协调发展;第二,转移平桥镇现存的剩余劳动力,提高平桥镇农村劳动力素质;第三,增加平桥镇农户的经济收入,直接提高他们的生活水平;第四,通过有效保护农业生态资源,促进平桥镇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4、发展旅游业有利于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除了要注重物质生活提高外,还特别注意人们的精神生活等方面,实现社会全面进步。单就消费而言,人们可以衣食无忧,把更多的时间和金钱花费到精神消费和享受消费上来,旅游必然成为人民必需的精神粮食。所以,繁荣旅游业也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把当地旅游业发展起来、繁荣起来,给本地区人民奔向小康搭桥铺路。

5、促进农村经济结构调整、推动平桥农业转型。乡村旅游作为传统农业的后续产业十分有助于促进农村地区经济结构的调整, 可形成旅游业带动第三产业, 第三产业服务第一、第二产业,第一、第二产业的发展提出对第三产业活动的新需求这样一种良性结构。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 促进以农产品加工和服务为重点的农村第二产业、第三产业加快发展, 优化农村经济结构;第二, 吸纳农村富余劳动力就业;第三,促进农村的现代化发展, 主要表现在农村基础设施和居住条件的改善;第四, 贯彻中央提出的科学发展观, 有利于统筹城乡社会经济的协调发展。

6、加速平桥镇农村现代化建设和基础设施改造的进程。发展乡村旅游给农民带来经济效益的同时也促进了农村基础设施的改进, 在很大程度上推动了农村现代化的进程。在开展乡村旅游以前, 大多数的民俗村, 特别是山区, 生活环境、卫生条件等均很差, 交通和通讯十分不便利, 道路多为砂石路, 雨天泥泞不堪, 很难进入。由于乡村旅游的发展, 各级政府都加大了对基础设施建设投资的力度, 乡村也采用集体出资或个人投资的方式改善基础设施状况。这些努力使民俗村的道路、通讯、供电、供水、垃圾处理、电视接收等基础设施发生了明显的改善。乡村旅游的高水平发展,必然能为平桥镇的农村现代化建设和基础设施改造进程带来巨大推进作用。

因此,加快平桥旅游业发展,既是市委市政府、区委区政府的客观要求,也是平桥实现跨越赶超的现实需要,更是平桥人民的热切期盼。平桥镇党委政府必须切实增强紧迫感,开阔视野,明确思路,强化措施,真正把旅游产业作为关系平桥经济发展全局的重要产业,摆到突出位置抓紧抓好。

四、进一步推进乡村旅游开发的对策建议

(一)增强科学意识,完善理论

1、提高认识,明确发展目标思路

加快平桥旅游业发展,必须有明确的目标和思路。平桥镇党委政府应充分发挥主导作用和综合协调作用,进一步解放思想,创新发展理念和发展模式,优化旅游发展环境,组织动员全镇上下共同关心支持旅游业发展。以高起点搞好旅游资源开发、建设精品景点为重点,以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市场运作和加大投入为手段,以强化组织领导和人才队伍建设为保障,全面实施发展大旅游战略,大力推动旅游经济实现超常规、跨越式发展。

2、深入研究,确立发展基本原则

政府主导,商文旅融合发展。强化政府调控力度,通过制定相关政策措施,统筹协调社会各方面力量推进商文旅互为支撑、共同发展,实现旅游经济效益最大化。

市场运作,提升三次产业层次。树立大旅游、大市场、大产业观念,发挥市场机制作用,挖掘各类资源旅游功能,通过旅游业的大发展,促进服务业的大提高,实现产业结构的大转型。

整合资源,提升旅游品质和核心竞争力。合理配置城乡旅游要素,创新发展模式,促进各类经营主体规模化发展、规范化管理和网络化运营,实现旅游业优化升级,提升旅游品质和核心竞争力。

保护生态,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正确处理旅游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的关系,避免急功近利、盲目开发,实现旅游资源的永续利用。在旅游开发中一定要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不能为了短期的经济利益,忽视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和破坏。突出特色,推动乡镇经济跨越发展。发挥生态和红色文化资源优势,培育一批有影响力、竞争力旅游企业,打造一批独具特色的旅游精品,带动服务业快速发展,不断提高旅游经济在乡镇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

3、科学规划,突出平桥地方特色

乡村旅游业是立足于乡镇村,服务于城市,最终达到农民增产增收为目的新型产业。发展乡村旅游业关系到农业生产经营、农村文化开发和农村自然资源环境保护等多方面。所以,发展乡村旅游业,必须坚持科学的发展观,以科学的规划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按照淮安市、淮安区旅游业发展的总体布局,组织专家高质量地编制平桥镇旅游发展总体规划,并认真组织实施。努力将平桥旅游线路纳入市、区旅游规划,积极寻求市、区的政策和资金扶持。根据平桥镇旅游资源的实际情况,明确旅游发展定位,突出地方特色,高水平策划有影响的旅游精品项目,打造在国内、省内有影响的旅游品牌,努力建成形象鲜明、特色突出的旅游景区。重点在休闲游上下功夫,将平桥的历史文化和农家乐有机结合起来,着力打造潘勋墓——东圣寺——平桥美食(农家乐)一日游线路,吸引更多游客前来休闲体验、品尝美食。在发掘平桥镇旅游资源的最大效益的同时,一方面要重视平桥具有的农村文化的挖掘和保护,实行农村文化资源开发和保护相结合,继承和发展相结合;另一方面要还重视生态保护,乡村农业旅游属于生态农业和生态旅游的范围,发展农业旅游必须重视保护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提升乡村环境质量,防止农业污染,杜绝“开发性”破坏,保护平桥镇的农村自然景观,维持自然生态平衡。

(二)壮大经济实力,强化硬件

1、加快项目招商,增强旅游业发展后劲

一要选重点、上规模。以现有的东圣寺、平桥豆腐为基础,不断完善现有的旅游项目建设,并不断挖掘周边的旅游资源,扩大现有旅游规模。二要抓大商、选好资。按照旅游经济规律招大商、选好商,实施定向招商,推进整体招商,进一步加大旅游项目招商引资力度,实现资源与资本的有效对接,推动全市旅游业跨越发展。三要抓特色、提品质。要突出地方特色,紧紧围绕全市重点景点景区和吃、住、行、游、购、娱等六大要素,打造更多更好的具有淮安特色的精品景区景点,提升全市旅游品位和形象。

2、多种渠道筹资,重视农民参与

旅游业涉及行、游、住、食、购、娱等多个方面,几乎覆盖了从传统服务业到现代服务业的所有行业和门类,是一个综合性很强的产业。因此,一方面,市政府要力争国家在规划、资金上给予倾斜和扶持,精心设计旅游建设项目,争取国家旅游总体规划和重点项目建设专项基金的支持;另一方面,应发挥主观能动性,运用市场手段,通过招商引资,从各种资本市场上获得所需资金,形成“政府引导、社会参与、市场运作”的旅游投资新格局。应加大对宾馆、酒店、商场、景区景点、城市环境、交通沿线环境等旅游市场的基础设施建设。通过改善环境,使每一位来平桥游玩的客人既感受到平桥的秀美风光、人文古迹,更享受到平桥人热情、细致、周到的服务,让游客满意而来,尽兴而归。同时,要引导农民积极参与,鼓励农民开办家庭旅馆,引导农民开发、加工地方土特产,采用政府、民间、个人融资相结合的方式,建设鸭旅游经济带,把农家特色品牌做大做强。只有让当地农民参与旅游决策并得到实惠从旅游消费中受益,乡村旅游业才能实现快速发展。

3、多元投入,加快基础设施建设

政府应加大对旅游基础设施的投资力度,加强乡村旅游公共设施与食宿设施的建设。围绕乡村旅游服务,加强基础配套建设,要要解决好交通、通讯问题,与交通部门合作,开辟旅游专线,为城市市民游客出游提供方便。在食宿建设上,要注意旅游环境和接待设施的卫生标准。重视厨房、餐具、卧室、浴室、厕所、水池及公共娱乐场所的卫生标准,并定期进行消毒处理。要完善水电设施,饮水源要清洁、干净,供水设施要达卫生标准。要兴建排水系统,尤其在雨季,避免洪涝灾害发生。电线电路要合理布局,保证正常供电照明。乡村旅游要与乡村改造、建设规划相结合,搞好农村居民点道路规划,合理开发和整理土地,改善农村环境,在保护历史民俗民舍的同时,兴建体现乡村特色的新民舍,供游客观光游览。加快景点之间的道路、公共服务设施以及潘勋墓、东圣寺等景点建设,完善旅游公共服务体系。同时,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培育多元化投资主体,吸引各类资金前来投资旅游综合开发、兴办旅游企业和开发旅游产品。

(三)加强制度保障,优化引导

1、加强领导,优化旅游发展环境

旅游业发展是一项涉及面广、任务艰巨、工作难度大的系统工程,需要进一步加强组织领导,优化发展环境。要真正把旅游工作纳入平桥党委政府的重要议事日程,动员全镇上下积极参与,努力形成共同推进的强大合力。加强旅游人才的培养、引进和使用,不断提高平桥旅游从业人员的素质和能力。积极引导和培训当地村民办旅游,引导他们提高对自身文化价值的认识,成为自身文化的主动传承者和保护者,从而在对自身文化资源利用中获得利益。进一步提高群众文明礼貌修养和文化品位,树立平桥良好的对外形象,努力营造优美的旅游环境和优越的旅游氛围。加强旅游安全管理,完善应急处置、保险等公共服务体系,落实安全管理责任制,确保各项旅游活动安全健康有序进行。

2、强力宣传,打响千年古镇品牌

旅游业是知名度经济,是注意力经济,知名度越高越有吸引力,宣传营销是做强做大旅游业的基本手段和重要途径。精心策划,通过各种途径全面对外介绍平桥丰富的旅游资源,吸引众多游客的目光。紧紧围绕千年古镇和平桥豆腐做文章,加大宣传力度,进一步提高平桥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加强与市区和淮安区旅行社的沟通联系,充分调动发挥好旅行社组织引入游客的积极作用。

3、健全环保机制,避免景区污染

随着游客数量的逐年增加,一些游客随手扔垃圾、随意刻字等不文明行为已严重影响了这些旅游景点的可观赏性,部分地区的水质正面临着被污染的风险。长期以来,旅游业一直被认为是“无烟工业”,这使许多从业人员以及管理人员都认为旅游行业无污染,对环境无影响,不存在环境监管问题,以致于在修葺旅游景点或开辟新景点时常常对旅游环境进行建设性破坏或破坏性建设。为避免乡村旅游景区生态资源遭到污染和破坏,应健全环保机制。对到旅游区旅游的单位、个人要制定一系列的限制性规定,如人员定额、禁令和制裁措施等,使旅游区走上一条保护———开发———增值———保护的良性循环之路。为此,有关部门要做好生态旅游的宣传工作,借助各种宣传手段和途径,提高全民的环保意识。要大力倡导文明、环保和卫生旅游,使游客在享受大自然的同时亲近、了解和保护大自然。要使公众认识到,对旅游资源的破坏就会对自身生活、健康产生危害,让游客自发行动起来,自觉保护旅游环境。平桥镇政府应经常性地向公众公布环境质量信息及污染对经济和健康的损害,并通过对旅游活动项目的宣传介绍以及安排,有意识地增加与环保有关的内容,以提高公众的生态环境意识,形成对生态环境保护的社会舆论氛围和价值观念。加强生态环境保护的科普工作,提高旅游管理者、经营者、旅游者和景区居民的环境、生态和绿色旅游意识。

五、结语

新农村建设要解决的根本问题是提高农民生活水平和改善农村生活环境。乡村旅游在推动乡镇产业结构优化,增加农民就业机会,拓宽农民创收渠道有明显的比较优势和综合作用,是加快农村经济发展和新农村建设的有效途径之一。因此,乡村旅游在促进我国旅游产业发展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具有重要的作用。我国乡村旅游开发正在处于起步阶段,乡村旅游开发战略决定着乡村旅游的发展成败。只有系统全面地确定乡村旅游开发战略,为旅游开发具体推进提供宏观蓝图,乡村旅游才会得到科学开发,实现可持续发展。在本乡镇推进乡村旅游开发过程中,平桥镇党委、政府必须发挥主导作用,深入研究分析,充分发掘本土潜在的旅游资源,因地制宜地发展本土乡村旅游产品,走出一条适合本土的有自身特点的旅游发展之路,来推动乡镇产业结构合理有效的调整和优化,促进农民持续增收,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振兴农村经济。

参考文献: [1]国务院研究室课题组.新时期中国旅游业发展战略研究报告[M].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2009B.[2]宋振春,纪晓君,吕璐颖等.文化旅游创新体系的结构与性质研究[J].旅游学刊,2012,27(2)B80.[3]孟祥伟.旅游产业核心竞争力与区域经济发展[D].河北工业大学,2010.5.[4]曾磊,邢慧斌.产业融合视角下的现代农业示范区规划——兼论其旅游功能的拓展[J].安徽农业科学,2011.[5]龙茂兴,张河清.乡村旅游发展中存在问题的解析[J].旅游学刊,2006.21(9).[6]楚州年鉴:2011,2012.[7]赵承华.乡村旅游及其推动农村产业结构优化研究[J].武汉理工大学经济学博士学位论文,2006,21(9).[8]汪杨伟.乡村旅游资源评价与开发研究[D].四川农业大学,2013.[9]王芳.新农村建设与乡村旅游发展的耦合研究[D].新疆大学,2011 [10]洪红,朱孟伟,徐崇.乡村旅游规划模式研究[J].合作经济与科技,2010(05).[11]生延超.旅游产业结构优化对区域旅游经济增长贡献的演变[J].旅游学刊,2012(10).[12]吴文静.“农家乐”内生式发展机制探析[D].浙江大学,2010.[13]陈海鹏.新农村建设视角下的乡村旅游开发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09(27).[14]徐清.乡村旅游在新农村建设中的负面影响及对策[J].乡镇经济,2009(03).[15]黄海辉.发达国家和地区乡村旅游的发展模式探析[J].黑龙江对外经贸,2011(06).[16]曹卫斌.乡村旅游游客忠诚的影响因素研究[D].浙江大学,2013.[17]刘冰.乡村旅游背景下的乡村社会资本变迁与乡土重建路径选择[D].西南大学,2013.[18]崔仁杰.聚焦文化旅游 优化经济结构 全力加快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建设[J].发展, 2014(01).[19]乔花芳,曾菊新,李伯华.乡村旅游发展的村镇空间结构效应——以武汉市石榴红村为例[J].地域研究与开发,2010(03).[20]张云,杨晓霞最近10年国内地理类、旅游类学术期刊所载乡村旅游文献综述西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9).[21]孙文秀,陈国忠.乡村旅游发展的高级化趋势探析——以北京市乡村旅游为例[J].国土与自然资源研究,2010(01).[22]魏鹏.乡村旅游发展的绩效、困境及其原因对策分析[D].华中师范大学,2013.[23]郭焕成,韩非.中国乡村旅游发展综述[J].地理科学进展,2010.29(12):1597-1065. [24]琚胜利,杨淇深.江苏省淮安市赵集镇旅游开发研究[J].旅游资源,2012.28(12):1143-1145.[25]刘法建.政府在乡镇旅游开发中的角色分析[J].资源开发与市场,2008.24(9):812-814.

第五篇:民族旅游开发中的软环境建设杂谈

民族旅游开发中的软环境建设杂谈

肖明宗

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发展,旅游业越来越成为投资的热点,并越来越成为各级政府重点招商引资的行业之一。但纵观十几年来旅游投资的发展现状,却出现了不少乱象,造成大量的资金及资源的浪费,其中不少景区关门大吉,门可罗雀;不少景区惨淡经营,苟延残生;不少老板逃之夭夭,许多当地百姓讨薪无门,最后冲击政府,社会矛盾随之激化;更有甚者,当地百姓为了丧失的土地或用工纠纷,不少地方发生直接的武力冲突,造成流血事件,惊动中南海。常言道,要成功一些事,一定得靠天时、地利、人和,三个要素,缺一不可,其中人和因素,很多投资商及政府部门还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其实,人和因素在旅游开发中尤为重要,因为该因素正是旅游开发建设中必不可少的软环境,是旅游产业得以长盛不衰的基础与支柱。旅游开发,是一种氛围经济,靠的是与众不同的特殊氛围,这种氛围就是人和。很难想象,把绅士们的餐桌搬到菜市中间去,在熙熙攘攘的人流中,喝咖啡那种高雅情调怎么才能体现出来,因为缺少氛围。

旅游开发,更是一种眼球经济,靠吸引人们的视线来实现人流,进而实现财流。猎获注意力,靠的是一种新奇,一种平时少见少听、少闻少摸的稀罕物。如果某种旅游产品大家都司空见惯、熟视无睹了,这家伙肯定没有旅游开发价值,谁投资谁就打水漂。黄果树景区靠的就是大瀑布,大得罕见;桂林漓 1 江靠的就是江景,美得罕见;九寨沟靠的就是水,蓝得罕见,还有就是九寨沟的生态环境,原始得罕见。稀罕,是旅游开发中必须追求的原则。

而这种稀罕,有些可以用投资来解决,而有些,甚至大多数,光凭资金却解决不了。所以,笔者在此告诫各级政府的头头脑脑们,不要以为抓进篮子就是菜,钱还真不是万能,尤其对于旅游开发来说。请神容易送神难,花了几千万修了几个土疙瘩,建起来快,如果项目死了,拆起来可就费劲了,不光是要浪费大量的人力物力,更损害了政府的形象及当地百姓的信心,破坏的原有生态难以恢复,这可是千金难买的。旅游开发不象搞房地产,不像建工厂,土地范围经常是上几千亩,甚至上万亩,牵涉的老百姓经常都是几个村几个村的,影响面广,与当地百姓的生产生活息息相关。旅游既然作为一种氛围经济,景区内外的老百姓就是最直接的氛围,可以成为你的好氛围,也可以成为你的坏氛围,全凭投资者及政府的开发

理念。这时,笔者感觉当地百姓就好比水,景区如舟,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笔者曾亲眼目睹几个大景区就活活地被当地老百姓所拖累,走得很艰难,有些最后难免破产。其中一个是广东的一个风景区。当时投资方为了得到老百姓的支持,给老百姓开了很多空头支票,包括用工的问题,就业的问题,支持老百姓参与经营等等。后来景区建成了,围墙一围,就把老百姓撇开了,一方面嫌老百姓的就业素养差,又担心老百姓参与经营会抢了公司的饭碗。一味地注重硬件环境的投资,在硬件设施设备的建设上,可花了大本钱。最后景区建成了,钱也花光了,刚开业前几个月,确实也火了一把,毕竟是新景区,来看热闹的多。但后来迅速冷淡下去,景区由此进入漫长的熬码头期。当地老百姓在景区开业后发现上当了,自己好端端的果地菜地,本来每年还有不少收成的,现在都贱价卖给了开发公司,一时间变成了既失土地又失工作的双失群体。于是 2 找开发公司谈,开发公司钱也用完了,加之效益还没上来,就没有好言语,于是矛盾由此开始激化。于是,村里面自发组织了一帮“防卫队”,白天经常到景区闹事,打砸抢,晚上经常翻进围墙,搞破坏,剪电线、拆空调,骚扰客房,无所不为,派出所民警来了,防暴警察也来了,但来了的时候,“防卫队”老老实实,一走,又是一样的,人也抓了好几个,但对立的问题始终解决不了。当面搞不过,背底下搞,公开搞不过,暗底下搞。公司许多高管经不起折腾,纷纷跑了,老板晚上都不敢单独出门,人心惶惶。一个新景区,本来名气还不大,游客不多,这样管理无法跟上,人员涣散了,景区更是一盘散沙。这种半死不活的经营状态持续了好几年,直至今日还不见好转。这个项目的失败主要在于开发思路的失败,这种失败不是用钱可以解决的。就算投资者再多投两倍的钱放里面,结局还是一样的。因为你占用了老百姓赖以生存的环境去发财,却让老百姓看不到一点能跟着发展的希望,这一点是致命的。

笔者曾亲眼目睹的另一个景区,便是广西一个偏远山区的侗族文化旅游开发项目(这里不方便点名)。当地政府对招商引资极端重视,可以说是想方设法。终于好不容易引来了一个大老板,这个老板是开煤矿发家的,没什么文化,但钱多,财大气粗。这个老板估计是一直还没看懂这么一个偏僻的山区,为什么经常有很多外地人自发组织来摄影、来旅游?并且人气还不错?但他是抓住了这个商机,把投资合同签了下来。于是乎,大把大把的银子往里面砸,宽阔的大马路修好了,景区大门也修好了,现代化的宾馆旅店也修好了,还到处打好水泥围墙,里面还仿照矿区绿化,整整齐齐地种了很多花花草草,瓷砖大理石铺得亮堂堂。接待中心的入口设计得象个政府衙门,还插有党旗国旗,就差“为人民服务”的金字招牌了;据说一起投资了七八千万有多。可是在开业后一个月后迅速冷淡下来。再过了几个月,里面冷冷清清,鬼都可以打死人了。这个景区就这样在开业 3 时候火爆了一阵,昙花一现,就迅速走向了衰亡。七八千万可不是小数目,在当时,相对于落后山区而言,比一个县十年的财政收入还要多,就这样,说没就没了,从空调到床板全部让当地村民拆光,不是村民强拆,而是看着生虫发霉又没人管,可惜了。

旅游开发不同于房地产与工业开发,在很多情况下,并不是缺资金,而是缺思路,缺乏一个可行的科学理念。再很多情况下,投资多对于旅游开发而言,未必是好事,有时甚至是坏事。极度封闭的山区环境造就了真正意义上的世外桃源,这里鸡鸣犬吠,炊烟袅袅,这里没有汽车,没有西装,更没有高楼,这里只有一望无际的森林,只有一个一个古朴陈旧的村落,只有一张一张刻满皱纹的古铜色的笑脸,头上还裹着层层头巾,口里露出洁白的牙齿。这里奇异的服装与神秘的习俗让你感觉身临异域他乡,这里凝固了的时光让你释放了所有的压力与忧伤。这里与世无争,山民们勤劳朴实,热情好客。这里气候宜人,小伙子俊俏,姑娘水灵。这,才是这里的主题,这些山民、山寨及他们美丽的生产生活图景才是这里真正的主人,经常过来光顾的游客正是为此而来。上述那个煤老板显然还没明白这个道理,在他错误思想的指导下,尚不知投资越多破坏越大。后来游客为什么不来了?因为景区被破坏了,原来特殊的氛围被破坏了,景区赖以生存的软环境被破坏了,再也回不去了。煤老板凭着自己的财力将外界的现代文明通过水泥、大理石及厂矿式绿化一股脑地冲进这个封闭的山沟,村子里摩托车也随之多了,西装革履也多了,电灯电话也多了,村民表面上富裕了,但游客却少了,世外桃源已不复存在了,景区最后也关门大吉了。

也许有人说,水泥路修通了,村里摩托车多了,西装革履多了,电灯电话也多了,这是好事啊,说明老百姓过上好日子了啊?说到此,我们再回头看看,我们当时的初衷到底是什么?当时的初衷是旅游开发啊,游客不来了,旅行社不推介了,景区关门 4 了,老板跑路了,说千道万,都是一个失败的结局。老百姓表面富裕了,不是因为腰包的钱鼓了,而是消费方式逐渐改变了,逐渐现代化了,本来想买头马来拉车,现在路修好了,改买摩托车了。老百姓的经济来源没有发生改变,收入自然就不可能增加,即使消费暂时增长了一些,但这种状况不能持久。山区虽然很快就恢复了平静,但却逐渐增加了许多现代化的浮躁与不安,街头上多了几辆经常冒黑烟的摩托车,多了一批西装配解放鞋的小伙子在街头荡来荡去。接下来,少数民族特有的服饰越来越少见了,电视信号接收器像一个个大锅盖装上了屋顶,火气十足的红砖房也一座座拔地而起,电线也越来越像蜘蛛网一样在空中不断穿梭开来。正是这条平坦开阔的水泥路,将所谓的现代文明的汹涌浪潮引进了这个大山沟,并迅速蔓延至山民心中的每一个角落。才几年光景,令无数世人向往的世外桃源永远不复存在!

旅游开发是一把双刃剑,可以保存好并让之扬名天下的物质或非物质遗产,但同时也可以将这些遗产毁于一旦。也许有人说,不管白猫黑猫,能抓住老鼠的就是好猫,能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就是好事。尚不知,能让百姓过上好日子的办法很多,大可不必以牺牲老百姓赖以生存的、心灵得以栖息的环境作为代价。如果从旅游开发角度,也许正是这些环境可确保老百姓的生活质量与幸福指数跨上新的台阶,为何不好好地珍惜好利用好这美好的环境呢?其实百姓的幸福指数与物质条件的关系并不密切,生活在高楼大厦之间的城里人并不比乡下人的幸福指数高,工作的快节奏与生活的高压力,让很多城里人郁郁寡欢;相反,中国的寿星们大都藏在乡下,藏在山区里。另言之,追溯到几千年前,当时的古人们在物质条件那么落后的情况下,难道全部生活在水深火热的痛苦之中吗?显然这是谬论。

也许有人说,这样效果太慢,要经历很长时间。其实不慢,科学合理的旅游规划策划,5 正是为如何促进当地旅游快速发展而来的。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保护,以保促游,以游促保,二者要相辅相成,循环相生。硬环境与软环境建设,两手都要抓,两手都要硬。硬环境要依据软环境而建,软环境要更好地为硬环境服务。这里所说的硬环境是指自然风景、硬件设施设备,包括新建改建的建筑物构筑物等,比如瀑布、巨石、道路、大门、接待楼、亭台楼阁等。软环境是指当地的风土民情、自然环境、民风民俗等。软硬环境的关系好像是水与鱼的关系,只有水没有鱼,仿佛缺少生机,水景过于平静平淡;只有鱼,没有水,鱼儿很快就会死掉。国内不少景区,尤其是民族风情类、自然观光类旅游项目,就是这样死掉的。换言之,这类项目,离开广大老百姓的参与与互动,项目是不会长久的。许多的投资商总以为自己钱多,在旅游开发中便不由自主地把自己当成了主角,以为唯钱可以摆平一切,尚不知自己只是一个引导者,永远是一个配角,这种喧宾夺主的做法一方面多花了很多的冤枉钱,最后费力不讨好,自取灭亡。

国内有很多民族自治县,不少县内确实有一些很好的民族风情类旅游项目,因保存完好,加之自然环境得天独厚,民风还很原始。这种旅游项目确实开发的前景很大,但在动手之前,当地政府的首脑们可千万要想清楚,旅游开发这把双刃剑,一旦拔出,是不能回头的。在此,笔者认为,一方面需要选商,不能光看钱多钱少,不能以为到手便是财,而主要考察对方是否具备这方面投资开发的资历,以前是否有成功开发的案例,是否有在很好地保护好现有的旅游资源的前提下,可供当地旅游业永续发展的可行性思路。如果发现对方有杀鸡取卵或饮鸩止渴的不良动机时,这样的投资商一定要拒绝。

其次,政府要加强监督与干预。旅游业是一个特殊行业,牵涉的人员非常广泛,动一而牵百;尤其牵涉到老百姓的许多利益,包括近期利益与长远利益。千万不能强百姓所愿,或 6 协助开发商打压当地百姓,侵犯百姓利益,因为这样会埋下祸根,让以后的旅游开发过程中,软硬环境彻底破裂。相反,要让开发商充分融入到当地百姓中去,做百姓中的一员,与当地百姓同舟共济,带领百姓共同发展,共同致富,然后开发商再逐步回收成本,再合理地赚取应得的利润。

第三,要坚决划定旅游保护特区。为什么要说坚决,是针对于时下很多名存实亡的保护区而言的。很多所谓的保护区,只是树了几块牌子,实际上根本没有起到保护的作用。界限一定要分明,界限内外的保护与非保护的政策措施一定严格区分、清楚明白。既然说旅游是一种氛围经济,就要把这种原始的、稀罕的氛围严格地控制下来。正在流失的氛围设法要补救回来,被冲击改变的氛围要设法扭转过来,已经失去的氛围要设法重新塑造回来,正在淡化的氛围要设法开始培育,让其浓厚起来。凡急功近利的,请到保护特区外面去发展,凡想住现代化楼房的,请到界线外面去盖楼房,凡在里面呆不住的,不符合氛围需要的,请主动申请到外面去发展。鼓励在保护特区内按传统方式去生产生活,然后再到特区以外去享受现代文明。保护特区不一定要很大,但必须要保护到位,要一定要远离现代文明,一定要回归到令人向往的、极度稀罕的氛围。让电线、摩托、手机、西装、皮鞋、电视等等现代文明全部退出该区域,就好比影视城,为了电影拍摄的需要,一定要塑造出原汁原味的拍摄场景。特区内的百姓,要引导他们向真正的艺术家们学习,只有守得住清贫与寂寞,才能守得住最后的胜利,他们才是生活中真正最伟大的艺术家。

保护区可分核心保护区与协调保护区,协调区可以适当放宽政策,但核心区一定要坚持到底,因为核心区将成为游客接待的主要场所。同时,这种保护区也不宜搞得太多,如太多了,也就失去了稀罕的地位,也就变 7 得不稀罕了。比如一个省,侗族的旅游保护区只设两三个,苗族的旅游保护区只设两三个,那些自治县,一个县最多也就是一个保护区。在无孔不入的现代文明的冲击下,少数民族在不断地被汉化,不断地被全球化,很多少数民族珍贵的文化遗存将被不断地扫入历史的垃圾堆,然后化成尘土,消失于无形。大家都说要保护,怎么保护?谁来保护?谁来负责?资金由谁出?始终是一句空话。静态的保护永远是保护不了,时代的浪潮摧枯拉朽,会迅速地将之撕裂,并无情地扔在城市的水泥地板上。动态的保护才是最有希望,这种动态的保护就是开发为旅游项目,让全世界的游客们来共同保护。在旅游开发中保护,以保促游,以游促保,二者相辅相成,循环相生,良性互动。

说到此,也许有人会问,投资商的资金岂不没什么大用了?其实不然,资金的用处可就大了。比如对外做广告宣传需要大量费用,特区内的卫生整改、现代文明的退场清理、百姓及员工的培训、建筑的修缮扩建等,尤其是各种功能性建筑物或构筑物的建设及各种景点的建设,比如大门、道路、接待楼、停车场、亭台楼阁等,这些是很花钱的。就好比要拍摄一场大型的历史剧,这么多复杂繁多的道具,这么多群众演员的组织及培训、统一服装、分工合作,没有足够的财力作后盾是办不到的。如何以最少的钱办更多更大的事,如何与老百姓进行利益分摊,这虽说投资技巧问题,但仍需投资商与当地政府共同磋商完成。

民族风情类旅游项目的投资开发,景点建设及功能性接待场所的建设是很重要的一方面,当地独特的少数民族文化氛围则是更重要的另一方面,二者都很重要,其中后者更容易令游客难忘,更能给游客留下深刻的印象。如何组织资金、组织人力物力,对这类旅游项目进行有序地、有计划地投入,确实是一门很深的学问。

笔者从事旅游策划规划工作近二十年,服务过的旅游项目有上百个;并曾亲自参与并主持过不少投资活动,国内现在有几个景区还由本人担任董事长职务。多年的经验告诉我,旅游投资对资金的依赖度并不大,优秀的景点绝对不是全凭金钱打造出来的(资金密集型的主题乐园项目除外)。一味地要求投资商出多少多少钱的招商引资行为是错误的,一贯以为金钱至上、投资人至上的开发思想也是错误的。我们要尊重当地的原始文化,尊重当地宝贵的稀罕的旅游氛围,我们要用心去捧着她、护着她,她才会开出美丽的花。

笔者建议那些意欲投资这类旅游产业的资本家们,当你在正式拿到该项目的开发权的时候,应该做的第一件事,便是挨家串户地走进当地百姓的家中,设法将自己融入其中,跟他们同呼吸共命运。然后逐步引导并培育他们在保护区内学会戏剧般地生活,远离现代文明,回归到令游客们羡慕的过去。最初,可以一周拿出一天时间来,最好定在周末,引导老百姓严格按照本民族的特有风俗进行生产生活。在这一天里,看不到亦听不到所有现代文明的踪影,这里只有宁静与安详,这里才是真正的世外桃源。然后随着游客的增多,慢慢推广到一周拿出两天、三天来,这样逐步将核心保护区内的有价值的旅游氛围培养起来。然后再逐步开始完善硬件建设,所有的建筑构筑必须与当地的风貌完全吻合,景点建设必须与自然相协调。餐饮及土特产销售服务多鼓励老百姓参与,公司引导并监督其经营行为,这样老百姓才能做到真正的安居乐业,安心支持公司发展旅游的政策。住宿服务可暂时放在协调保护区内进行。建议公司第一年不要去挣钱,把老百姓组织好、培训好,先培育旅游氛围,把人气搞起来。当人气上来后,公司要想盈利就变得很简单了。只要把公司的得利放在老百姓的得利之后,公司可确保永远长盛不衰;否则,凡急于拿 9 钱走路的公司往往不但拿不走钱,而且一不小心血本无归。这就是先培养氛围、再逐步建设;先建设好软环境,再逐步建设硬环境。这不光是省钱的绝招,更是行之有效的开发经验。现在很多房地产开放商,先搞绿化及园林建设,然后再逐步建房,也是这个道理。

最后引用毛泽东的一首诗作为结尾:“为有牺牲多壮志,敢叫日月换新天。喜看稻菽千重浪,遍地英雄下夕烟。”旅游投资就像国共之争一样,财大气粗的国民党最后还是输给了一贫如洗的共产党,资金是一方面,战略是更重要的另一方面。

肖明宗

2011-11-20于北京

(注:笔者目前为香港莱奇尔旅游投资国际研究院副院长,擅长旅游投资的策划规划研究,主持过的大型旅游策划规划项目上百个,发表过的专著及论文数十遍。)

下载旅游开发中人文景观建设若干问题的思考范文word格式文档
下载旅游开发中人文景观建设若干问题的思考范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旅游项目开发建设流程

    旅游项目开发建设流程 研究旅游项目开发的模式与流程,是为了从一开始,就较好的把握项目的核心。根据旅游行业特点和项目开发建设的客观实际情况,绿维创景把旅游项目开发建设过......

    浅析红色公益旅游开发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浅析红色公益旅游开发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摘要】本文介绍了井冈山红色旅游概况,分析了井冈山公益旅游开发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推进井冈山红色旅游开发和扶贫的相应对策。要建......

    关于南通旅游纪念品开发的几点思考

    关于南通旅游纪念品开发的几点思考摘要:由于近些年来国内的旅游业的飞速成长,中国逐渐变为全球范围内最热衷的旅游目的地之一。旅游经济的快速发展,很大程度上促进了社会经济的......

    我国自然保护区旅游开发利弊问题

    我国自然保护区旅游开发与环境保护 摘要: 20 世纪90 年代以来,我国的生态旅游者逐年增加,许多自然保护区都先后开发了生态旅游。但随着进入自然保护区的游客迅速增多,自然保......

    旅游开发带来的生态环境问题

    旅游开发带来的生态环境问题 贵阳市黔灵公园旅游生态环境调查报告 曾菊22号旅行社06-1班 旅游产业作为我市重点发展、培育的四大支柱产业之一,已经在全市范围内达到了共识。......

    浅谈农村土地开发整理中生态环境问题

    浅谈农村土地开发整理中生态环境问题1农村土地的开发整理概述农村土地开发整理地过程中需要按照区域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地原则进行,运用一定的政治、经济、技术手段,将城镇发展......

    第二节旅游开发中的环境保护

    姓名:班别:座位号:高二地理导学案备课时间:2014-3-11设计人:莫慧坤审核人:黄雅健施冬玲授课人: 黄雅健莫慧坤施冬玲使用时间:第周第四章旅游开发与保护 第二节旅游开发中的环境保护......

    海南旅游景区开发建设热火朝天

    海南旅游景区开发建设热火朝天亚龙湾再添一流度假酒店又一家具有国际一流水准的五星级度假酒店——华宇度假酒店将在三亚亚龙湾兴建。华宇度假酒店紧靠亚龙湾中心广场,东临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