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人类学与民族学的区别
人类学与民族学的区别: 定义: 人类学:
一门研究人,探索人类体质与文化奥秘的科学。
人类学通常分为两大分支:体质人类学与文化人类学。体质人类学包括古人类学、人种学、人体测量学、分子人类学、灵长目行为学等;文化人类学包括考古人类学、语言人类学、民族志、民族学(狭义的文化人类学)、文化学、社会人类学、经济人类学、政治人类学、心理人类学、都市人类学、医药人类学及利用体质人类学和文化人类学的研究成果处理社会、政治、经济等实际问题,造福人类的应用人类学。
人类学的显著特点是:
1、研究范围较广泛,它直接、明确地涉及到世界各地不同区域、不同时期的人们,而不仅仅局限于周围有限区域或某个历史时期内的人们。
2、整体的对人类进行研究。
3、强调实证,注重田野工作,参与观察,泛文化比较,主张从实践中总结归纳出一般性规律,这些方法已逐渐的为其他学科所认同,接受和运用。
人类学可以使人们变得更宽容,它能告诉人们,其他民族的一些在某个民族看来不太合适,甚至可能感到不快的习惯和行为却是前者为了适应某些特定的自然环境和社会条件形成的。人类学的价值还在于它能使人们了解人类过去所取得的成就,从而能使人们充满信心地迎接未来的挑战。
民族学:
一门以民族与民族文化为研究对象的文化人类学的分支学科。
主要研究民族共同体及其文化的产生、发展、分化、融合的规律;研究各个国家和地区的民族成分、起源、分布和关系,以及各民族人民的生活方式、社会状况、民俗、社会问题等,以探索民族及民族文化特征的来源、功能、变迁过程和规律。
主要研究方法为田野调查,并注重广泛利用各种文献资料及其他有关学科的研究成果作比较研究。与考古人类学、语言人类学、地理学、历史学、社会学等关系密切。
其分支有:
1、比较民族学,或称理论民族学,主要探索各民族及文化的共同发展规律。
2、民族志,又称记述民族学,着重于对一个民族的行为与文化进行描述和比较,在美国,民族学为广义文化人类学的一个分支。欧洲大度各国则把民族学等同于文化人类学,而把体质人类学称为人类学。
在中国,民族学研究以中国的少数民族为主要对象,它在为党和国家制定民族政策提供依据,加强民族团结,探索新的历史时期各少数民族在经济文化上消除历史遗留下来的事实不平等的新经验,促进少数民族地区社会改革和经济发展,使各少数民族跻身于世界先进民族之列等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
人类学与民族学关系沿革与涵义变迁:
(一)民族学包括人类学阶段:1839年世界上第一个研究人类体质和文化的学会——巴黎民族学会成立,标志着民族学作为一个学科的诞生。但早期的民族学是广义的民族学,研究领域较广,在19世纪30~40年代成立的英国、美国等国的“民族学会”,既研究人类文化,也研究人类体质。
(二)民族学与人类学并列阶段:1859年,巴黎民族学会分为“人类学会”和“民族学会”,前者主要研究体质,后者主要研究文化。此后,民族学的涵义开始逐渐缩小,研究对象主要是人类文化,而研究人类体质的学问则归入人类学。
(三)人类学包括民族学阶段:这一阶段的开端是1871年英国民族学会和人类学会合并,成立大不列颠和爱尔兰皇家人类学会为其标志。从此,一些国家的人类学既研究体质,也研究文化。也就是说,1871年后,一些国家的人类学包括民族学,即民族学成为人类学下面的分支学科。不过人类学包括民族学的现象,在20世纪以前还是个别现象,只在英国等国存在。进入20世纪后,这一现象才较为普遍。但是,直至20世纪下半叶,许多国家的人类学仍不包括民族学。如西欧的德国、法国、奥地利诸国和东欧、北欧诸国及日本的人类学仍是狭义的人类学,仅指体质人类学而言,而研究文化的称民族学。有些国家还长期存在两个学会。如日本既有人类学会,也有民族学会。
(四)近十多年来,人类学这个名称有逐步取代民族学的趋势。事实上,在国外,这是因为在旧有的观念中,民族学通常以所谓的异质的“简单社会”的文化为研究对象,而人类学属下的文化人类学则已将视角扩大到了我们这样的“复杂社会”,不仅研究异质的“他者”,而且也研究本土的“我者”,所以大家都多用人类学或文化人类学的名称,而少用或不用民族学的名称,最多只把民族学视为是与文化人类学类同的学科,而且这种民族学是以人类文化为研究对象的。
人类学在其发展过程中,从体质人类学扩展到了考古、语言、文化,因此就笼统的人类学而言其内部有关语言、文化的内容也是民族学的研究对象。在这个意义上,民族学与人类学中的社会文化人类学具有同一性。
当代民族学、文化人类学和社会人类学是否为同一个学科?各国学者大多认为,三者名虽异,但实质和研究领域基本相同。目前,美国式的人类学学科分类较为普遍分为四个分支:体质人类学、文化人类学(社会人类学)、考古学和语言学。一般认为,狭义的民族学与文化人类学和社会人类学没有太大的差别,可以互通,应把它当作一门学科来看待。
中国人类学民族学分类:国内的人类学、民族学的学科分类非常古怪。在国务院学位办的学科分类中,民族学作为一级学科,其下还有包括了民族学、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与政策、中国少数民族艺术等几个二级学科。人类学则为社会学一级学科下的二级学科。而在教育部学位办的学科分类中,人类学更是被分解的七零八散,归在不同的学科中。有人认为,民族学与人类学相等,可以归并于一类,然而,这种想法与分类在中国却是不妥的。为何这么说?这是因为,在中国,因1949年以前几十年来的发展,中国的民族学实际上与人类学或国际上通行的民族学是不同的。中国的民族学并非以人类的文化为研究对象进行研究的学科,而是以中国少数民族为研究对象进行研究的学科,而且重在民族问题的研究。所以说,中国国内的民族学主要是民族问题之学,而人类学则是人及其文化的演进与阐释之学。两者不应该混为一谈,同时由于历史的关系,由人类学替代民族学也不太妥当,因此,目前最佳的方法是:在国务院学位办的分类中,把人类学从社会学的一级学科中分离出来,在教育部学位办的学科分类中,增加独立的人类学,即都把人类学提升为所谓的一级学科,并建构其二级学科。
第二篇:民族学论文
加强民族团结 维护社会稳定
中华民族是56个民族团结的大家庭。2009年已经过去了,回首中华人民共和国60周年的华诞,十月一日在天安门广场阅兵仪式又再次吸引了全世界的目光。时至今日,我们中国已经走过了60年的风雨和坎坷路程。当全世界的人民都在关注着崛起的中华民族,我们都为自己作为中华民族的一名儿女而感到自豪。国庆庆典的壮观场面让每一个人难以忘怀,在新中国成立六十年大庆的日子里,天安门广场树立起56根民族团结柱,成为节日期间最为亮丽的风景之一。60年来,在党的民族政策的光辉照耀下,民族地区处处呈现经济繁荣、政治安定、文化发展、社会和谐、民族团结的喜人景象。经济实现历史性跨越,综合实力显著增强。民族地区社会建设取得重大成就,各族群众综合素质明显提高。60年来,民族地区教育事业全面发展,建立了一大批各级各类民族学校,形成了具有自身特色的民族教育体系,培养了大批各级各类人才。民族地区医疗卫生事业成就显著。城乡基层卫生机构得到建立和健全,少数民族医疗卫生人才得到积极培养,民族医药得到重视和发展,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实现全面覆盖,各族群众健康素质不断提高。传统民族文化得到保护和弘扬,宗教信仰自由受到充分尊重。
民族团结进步事业蓬勃发展,各民族大团结日益巩固。长期以来,党和政府一贯重视民族团结进步事业,改革开放以来,群众性创建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的活动在全国各地蓬勃开展,“三个离不开”思想和民族团结观念逐渐扎根千家万户。少数民族干部和人才培养选拔工作扎实推进。少数民族干部队伍日益壮大,结构不断改善,素质不断提高,一大批少数民族干部被选拔进县级以上各级领导班子,管理经济社会事务的能力进一步提高。
民族团结是一种精神、一种思想整合力量、一种追求,它对凝聚人心、整合社会起着重要作用。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民族团结关系到中华民族的生死存亡,关系到国家的安危和各族人民的根本利益。没有民族团结,就没有社会的稳定;没有民族团结,就没有经济的发展;没有民族团结,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就无从谈起。加强民族团结是顺应历史发展趋势的国策,是符合全国广大人民群众情感和意愿的大举。面对总体稳定、局部动荡的世界政治格局和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迫切需要,我们要坚持科学发展观,进一步加强对民族团结重要性的认识。
民族团结是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基本特征和核心内容之一,也是中国共产党和国家所追求的目标。社会主义社会各民族之间的团结,是以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党的团结为核心的,是以社会主义制度和祖国统一为基础的。作为中华民族政策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包括几方面的含义:
1、反对民族压迫和民族歧视。
2、维护促进民族团结。民族团结包括不同民族之间的团结,也包含着民族内部的团结。
3、各族人民齐心协力,共同促进祖国的发展繁荣。民族团结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进步的必要前提。
4、反对民族分裂,维护祖国统一。民族团结是社会安定、国家昌盛和民族进步繁荣的必要条件。中国的民族团结与国家统一有着内在的联系。民族团结的原则要求各族人民热爱祖国、维护统一,反对一切破坏团结、分裂祖国的活动.民族问题是社会总问题的一部分,具有普遍性、长期性、复杂性、特殊性、国际性和重要性。民族问题关系到国家的治与乱,民族问题处理不好,将打乱国家的经济、政治秩序,造成国家动荡不安;民族问题关系到社会的进与退,任何国家和地区都不能在矛盾、冲突、动荡和不安中进步;民族问题关系到人民的福与祸,民族问题处理得好,民族团结和睦,就会天下大定、国家大治、社会快速进步,人民安局乐业。
要加强民族团结,要做到一下几点,一是组织人员经常深入基层,开展调研工作,对发现问题、群众要求和意见及时研究处理,把矛盾解决在萌芽状态。二是定期不定期检查民族团结目标责任书落实情况,发现问题及时整改。三是在工作中始终坚持实事求是原则,妥善处理好各类问题,特别是民族宗教问题,坚决避免将各类问题扩大化。四是充分相信和依靠基层组织,发挥其在维护民族团结中的积极作用。五是做好来信来访工作,尊重各民族的风俗习惯和宗教信仰,不伤害族感情和对宗教的感情。六是重视日常政策法律法规宣传教育,促使各族人民学法知法守法。七是积极开展“民族团结示范点”创建活动,营造各民族团结和谐的社会氛围,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民族关系。
如何处理好新形势下影响民族团结的新情况、新问题已经成为所有工作之中的重中之重,(1)要坚持“四个维护”的原则。要从“维护人民利益、维护法律尊严、维护民族团结、维护国家统一”的高度,认真研究和处理影响民族团结的问题。一方面,要注意把握这类问题政治性、政策性、群众性强的特点,把问题放在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中对待和处理;另一方面,要注意把握这类问题的本质和特点,实事求是,分清类别,避免把所有发生在不同民族成员、群体之间的矛盾和纠纷都归结为民族团结问题。2)要严格区分和正确处理两类不同性质的矛盾。现阶段影响民族团结的问题,绝大多数属于人民内部的非对抗性矛盾,但也有的属于对抗性矛盾。因此,要注意严格区分问题的性质,采取不同的解决办法,最大限度地团结各族群众,最大限度地孤立和打击极少数不法分子。3)要善于运用法律手段。处理影响民族团结的问题,要善于运用法律手段,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凡进行违法犯罪活动的,不管是哪个民族,都要依法处理,做到严格执法、公正执法。要加强宣传教育,不断增强各民族公民的法律意识和法制观念,教育和引导他们自觉遵守国家的各项法律、法规,运用法律手段维护自身合法权益。要教育各族群众警惕极个别不法分子的造谣、煽动,做到不信谣、不传谣、不声援、不串联,不影响和干扰正常的社会秩序,坚决反对和制止采取非法手段对待和处理民族团结问题的行为。4)要见微知著,未雨绸缪,把问题解决在萌芽状态。要加强调查研究,定期排查影响民族团结的隐患,建立预警机制,制定化解矛盾的有效措施,做好处臵突发事件的各项准备工作。对于影响民族团结的问题,要做到及时发现,果断决策,周密部署,稳妥处理。能解决的问题要尽快解决,错了的要立即纠正,并对有关责任人及有关单位及时予以处理。需要时间调查清楚才能作出处理的,要向群众解释清楚。要把问题解决在萌芽状态,解决在事发当地。5)要坚持教育疏导。处理影响民族团结的问题,要坚持说服教育,切实加强群众的思想政治工作,坚决避免因工作简单化而激化矛盾。一旦发生群体性事件,有关负责同志要亲临现场,面对面做工作。公安机关在维护社会秩序时,要严格依法办事,注意方式方法,尽量避免与群众发生冲突。如果发生聚众械斗、冲击党政要害部门、打砸抢等严重危害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和破坏社会公共秩序的违法犯罪情况,公安、司法部门要在党委、政府统一领导下,依法采取果断措施予以处臵。(6)要走群众路线,相信和依靠广大干部群众。各民族广大干部群众是维护民族团结的基本力量。处理影响民族团结的问题,必须坚持走群众路线,着眼于多做人民群众的工作。要加强基层组织建设和干部作风建设,努力提高基层干部的政策水平和工作能力,充分发挥他们在处理影响民族团结问题中的作用。
我们党历来高度重视民族问题和民族关系,把民族问题和民族关系列为我国五大关系之一。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我们国家形成了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各民族和睦相处、和衷共济,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各少数民族之间也相互离不开。
民族团结是社会稳定的重要政治基础,祖国统一、民族团结是各族人民之福,祖国分裂、民族冲突是各族人民之祸,加强民族团结是各族人民的根本利益之所在。“三心合一心,黄土变成金”。团结是力量,团结是财富,团结是生产力,团结是国家发展进步的基础。“5〃12”四川汶川特大地震,使数万同胞遇难、数百万人痛失家园,灾区人民生命财产和经济社会发展蒙受巨大损失。地震天不塌,大灾有大爱。地震发生后,全国各族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传播着血浓于水的中华民族骨肉亲情、民族大义、文化大同、无疆大爱,全国各族人民充分发扬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爱国主义精神,纷纷伸出援助之手。这是改革开放30年的伟大成果,是党富民强国大政方针的生动写照,充分展现了中华民族团结一心、风雨同舟的强大力量。
高举维护国家统一、维护人民利益、维护法律尊严、维护民族团结的旗臶,像爱护自己的眼睛一样珍爱民族团结,像保护自己的生命一样保护民族团结,自觉捍卫各族人民的根本利益,捍卫中华民族的最高利益,严厉打击民族分裂主义,坚决粉碎境内外敌对势力的分裂破坏图谋。没有民族的和睦相处,就没有社会的安定团结;没有社会的安定团结,就没有国家的繁荣发展;没有国家的繁荣发展,就没有各民族的兴旺昌盛。只有各兄弟民族手挽手、心连心,团结一致,才能众志成城,抵抗自然灾害,应对金融危机,在风云突变的国际局势中立于不败之地,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第三篇:民族学调查报告
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实践教学
调查报告
云南省大理州白族地区经济发展之概况
——下关金星村经济的发展
姓名
学号
院系(部所)
专业
任 课 教 师 羊文娟 09091104 经济学院 经济学类 哈正利
完成日期2010年 11 月28日
民族人才是民族地区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的重要创造者和传播者,是加快少数民族地区发展的关键性因素。因此必须加强民族人才资源开发,全面提高民族干部的素质和能力,培养造就“三支队伍”,努力形成人才辈出、人尽其才的局面,以推动民族地区社
会经济文化的快速发展。
摘要:金星村是白族人口较多的少数民族村,全村白族人口1088户,汉族人口10户。该村是一个城中村,村民户口现全已转为城市户口,该村凭借其土地每年取得较高的房租收入,且多年来该村致力于经济发展,在家具、租赁、企业等方面有快速的发展,经济总水平不断上升,是一个典型的城中小康之村。
关键词:下关金星村,企业,土地,小康村
一、大理金星村白族干部队伍建设
1.大理白族自治州干部队伍建设
自治州的自治机关加强干部职工队伍建设,重视培养民族干部和妇女干部,选拔各类优秀人才,引进各种专业技术人才,健全人才管理体制,发挥各类人才的作用。
自治州的国家机关和事业单位配备各级领导干部、录用工作人员时,应当合理确定少数民族的名额和比例,并适当放宽任职和录用的条件。
人口在1000人以上的世居各少数民族中,至少有1名干部担任县处级以上领导职务。
自治州和上级国家机关的企事业单位招收、聘用人员时,在同等条件下,优先招收、聘用当地少数民族人员。
自治州的自治机关自主确定和调整机构设置和人员编制,自主补充编制内的缺额。
2.金星村民族干部队伍建设
加强干部职工队伍建设,重视培养民族干部和妇女干部,选拔各类优秀人才,优先任用少数民族干部人才,贯彻了大理州少数民族自治地区干部队伍建设的原则。
二.金星村区位地理概况
1.金星行政村位于云南省大理州下关市洱海之南,建国以来因发展社会主义农村经济的需要,金星村大片田地划出,让与各种企事业单位及城市扩大的基本建设使用。全村三平公里的土地上,高楼林立,市容整洁,绿树成荫,全村成为没有田地的城市农民。
2.该村是白族人口较多的少数民族村,全村白族人口1088户,汉族人口10户。
三.金星村经济发展概况
1.农林
⑴农业生产:本村耕地面积1360亩,外有荒地60亩,后来,土地被征用,耕地全部征完,仅余荒地60亩。
⑵水利:1957年冬至1958年在今金沙江森林工业管理局帮助下修建了一座水库,1958年4月,又在村西部修抽水站一座。
⑶林业:金星村又山地,因被征用较多绿化亦被减免。1984年,村民在山场所余地建设了一块茶园,面积3亩,一块果园,面积83亩。
⑷养殖业:金星村位于洱海南面,全村有捕捞船40余艘,捕捞人员60余人,每年捕捞的水产品除大部分用于出售外留下的小部分进行人工养殖。此外,金星村还饲养马匹,在古代还有很多的马帮队伍,从事运输。
2.经济
⑴历史经济状况:历史上就土地关系而言,存在着地主与佃农的剥削与被剥削的关系。建国后,实行“土地改革”,各佃农摆脱了地主、富农的剥削,此后,便走向集体化的大农业道路。
金星村,早在本世纪初就有了工商业的经营者,为下关市场投入了奠基实力。⑵集体企业:
建国后,全村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实行了土地改革以及对私营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金星行政村计有重要企业7个:
① 金星汽车修配厂:1992年5月开设,分为大车修配和小车修配两个部分,各
自独立核算。承接大小汽车零件的修理搭配和维修,有职工500多人。
② 金星木制品加工厂:为联合体企业,以改制木筒为主要任务,有职工600多
人。
③ 珠海经营公司:经营项目有钢材、水泥、装潢器材、装饰品之外,兼有农副
食、副食品、粮店。
④ 建筑队:有职工600人,属大理市第九建筑工程公司,称第三建筑大队。⑤ 珠海乐园:占地144亩,为云南省首家村办乐园,颇得好评。
3.私营个体经济
在巩固、发展集体实力的基础上,依托金星村的区位优势,通过旧村改造,青光山建设为广大个体、私营企业营造良好的经营氛围。九五期间个体和私营企业在现有138户的基础上发展到300户,产值1200万元,“十一五”期间,全村集体企业达9个,个体私营企业900多家,总产值3亿元以上。
⑷其他服务业
① 风物、风情:金星村本主庙、华氏宗祠、珠海乐园、大井、大青树、小树林、《送瘟疫》诗碑、男子服饰、女子服饰、年节、婚嫁、丧葬、生子、建房、寿庆、陈设。
② 餐饮、住宿:金星村餐饮种类繁多,满足游客口味爱好,特别不同的是少数
民族风味。金星村接待饭店融合了白族传统民居建筑“三方一照壁”的特点,内部装饰仿古建筑庭院,让游客置身于古色古香的典雅之中。
四.社会发展状况
1.现状
⑴科技:多为征地前的农业改革。
⑵教育:建国后,兴建多所中小学,加强师资力量,完善教育设施,促进金星村教育事业的发展。
⑶文化:金星村不仅有多所学校,还有较多的文化设施:
① 大理州图书馆
② 大理州博物馆
③ 大理州文管所
④ 下关镇文化站
⑷文化活动:龙灯队,花灯队,老年迪斯科舞。
⑸体育活动:农村组织体育比赛活动。
⑹卫生:①卫生防疫 ②公共卫生 ③幼儿保健 ④妇女保健
⑺创建“小康村”:为推动全村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加快全村致富奔小康的进程,实现州、市政府提出创建小康村的奋斗目标,金星村于1996年9月份对全村创建小康村进行了不懈的努力,并进行上报申请。2000年1月大理市人民政府下文批准金星村为小康村。
2.发展规划
⑴引市入村,推村进城。
⑵开发青光山。
⑶大力发展私营个体经济:
金星村“九五”发展规划和2010年远景发展战略:
城市不断地向金星村的四周延伸,高楼包围着金星村这片苍老的农舍,没有土地可种的村民向何处去,如何走出一条符合自身特色的发展路子,进程几届领导经过几年的探索,研究和论证,选准了一条适合金星村经济发展的路子,即“九五”发展规划和2010年远景发展战略:
引市入村,推村进城,加快康乐小区建设步伐,依托区位优势,以发展旅游服务,商业贸易为龙头,变区位优势为经济优势,大力发展个体、私营经济。
不论是金星村康乐小区建设、开发青光山兴建“金星山庄”,还是鼓励、支持、帮助个体、私营企业经济的发展其目的都是:让金星村人民有一个舒适优美的环境、有一条就业的好路子、有一份可观的经济收入、对社会的繁荣稳定有一定的贡献、让百姓都过上幸福安康的生活。
金星村“九五发展规划和2010年远景发展战略”是造福社会,造福子孙后代的跨世纪工程,必须严格遵循“总体规划,分步实施,重点突破,滚动发展,整体推进”的建设方针。在目前和今后较长的这段时间里,就是要全村上下一心,群策群力,根据选准的路子实施规划及方案抢抓机遇,真抓实干。
3.两保护,两开发
金星村村委会在“两保护,两开发”工作中,要带领全村党员干部和群众,结合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良好机遇,抓实城中村建设的各项工作,办一件,办好一件,办实一件。而要抓实和办好各项工作,首先要充分提高村“两委”会成员和广大党员、干部的思想认识,学习和借鉴先进经验,对广大群众进行宣传和发动,让大家认识“两保护,两开发”的重要作用,从而形成思想上拥护,行动上参与,资金上支持的良好局面。
4.财务双代管
根据市、镇“财务双代管”工作要求,从2008年起金星村财务账目由全镇代管。此项工作是实现农村财务管理规范化、制度化、民主化、维护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和农民群众切身利益,健全和完善农村财务管理,审计监督,减轻农民负担和财务公开,创新管理机制和管理手段,促进集体经济建设和社会稳定的清政廉政的重大工作。
五.参考文献
《金星村发展历程》
六.总结
通过金星村的实践调查,深深感受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必要性,金星村就是新农村建设的一个成功的典范,从农村人口转变为无田城市人口,而且每年收入可观,是真正意义上的城中之村,小康之村。
致谢
第四篇:民族学研究
谨慎看待后现代主义思潮 民族学研究应关注重大现实问题(思潮之思)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民族学获得长足发展,产生了一批高质量的研究成果,但同时也存在一定的“西化”现象,主要表现为一部分学者不加批判地移用、仿效西方民族学理论,特别是将上世纪中后期兴起的后现代主义民族学等同于“国际化学术”并奉为圭臬。
后现代主义民族学产生于民族学者对西方世界与非西方世界之间文化权力关系或文化政治问题的反思。这些学者对西方传统民族学研究的“真实性”与“客观性”提出质疑,认为民族学者无法对异文化进行所谓客观的描述。他们试图通过对西方学者(尤其是在殖民时期)关于非西方文化的民族学研究和民族志描述进行重新评论和再次分析,获得对文化表述本质的深层认识。不可否认,这一学术思潮有积极的一面,即认识到西方传统民族学带有强烈的殖民主义色彩;但也存在明显不足和缺陷,特别是其质疑一切、解构一切的特点,反映出西方民族学发展面临困境。
从研究者与研究对象的关系看,后现代主义民族学虽然对西方传统民族学研究的认识论和方法论提出批评,但仍未走出将研究者和研究对象人为对立起来的困境。
从我国与西方国家的发展阶段看,后现代主义民族学产生时,西方社会大都走过了300多年的现代化历程,已经普遍实现现代化;到20世纪后期,西方社会似乎正在进入“后现代”社会。与之相比,我国仍处于现代化进程之中,这一进程正以不可阻挡之势迅猛推进。从理论发展看,后现代主义民族学的产生和兴起,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此前的理论和范式难以完整解释和说明社会现实。这一方面是由于传统理论自身存在缺陷,另一方面也是由于客观现实的改变,特别是二战后许多殖民地国家纷纷取得独立、获得发展,使西方传统民族学理论大大落后于实践,因而后现代主义民族学应运而生。然而,后现代主义民族学质疑一切、解构一切的特点,使其难以得出确切的、有价值的研究结论。而且,后现代主义民族学的生长土壤即所谓“后现代”社会,迄今还只是一些模糊的影子,到底是否存在仍不清楚。基础不牢导致后现代主义民族学发展后继乏力。可见,后现代主义民族学只能解构,却不能建构。如果用这种所谓的“后现代主义”分析中国,结果只能是解构现代化、去现代化。在这一前无古人的伟大实践中,如何推动民族地区实现跨越式发展、同全国一道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如何增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进一步推动民族大团结和国家长治久安,如何做好城市民族工作、让城市更好接纳少数民族群众、让少数民族群众更好融入城市等等,这些重大现实问题都迫切需要我国民族学作出回答。这也将给民族学理论创新和学术繁荣提供强大动力和广阔空间。我国民族学者应把握这一历史机遇,避免盲目追随所谓的国际学术潮流,而是努力构建新时代中国特色民族学,进而引领国际学术潮流。
第五篇:环境问题与人类学
《环境问题与人类学》
卯田宗平
1、教学目的○了解生态人类学、环境社会学的调查方法和一些理论○提高信息技术有关的知识和分析能力
○了解中日的人类学和社会学的研究发展情况
○通过用PPT发表,提高学生的Presentation能力
2、教学对象
中央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 研究生
3、教学安排
1、介绍课程内容
2、环境问题与人类学
3、环境问题的历史变化
4、自然环境有关的思想史
5、环境问题有关的理论①
6、环境问题有关的理论②
7、社会实践(北京首都国际机场・噪音问题)
8、环境问题相关的调查方法(户内)
9、环境问题有关的调查方法(户外)
10、具体的调查结果(以日本琵琶湖有害外来鱼事业为例)
11、具体的调查结果(以江西省鄱阳湖渔民的生活变迁为例)
12、具体的调查结果(以海南省五指山市农村生活变迁为例)
13、环境问题与信息技术(GIS、GPS、RS等)
14、社会实践(北京污水处理站・处理污水的问题)
15、人类学应用研究的方向
4、关键词
人类生态学、环境社会学、信息技术、自然环境思想、田野调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