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评课

时间:2019-05-12 17:08:45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专家评课》,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专家评课》。

第一篇:专家评课

希望:推陈出新,没有太多的新意,我们的设计是不是有一些新意?课堂结构是否有改变?

教育的公平!在计算机上每个人是平等了,带给孩子的自主探究的方式。

举例观摩香港课例的感受:

能不能在课堂教学手段上深入促进课堂师生信息互动!

陆志平做课堂教学展示的点评: 最近的各位老师,各位评委:

我们还沉浸在节日的快乐中,素养大赛是我们语文老师的节日。青年才俊脱颖而出。

10年的新课程,很多老师有非常出色的表现。我们看到全国老师的精神风貌和专业成长的精彩,很高兴。三点体会,一点希望:

1、课堂表现素养

课堂教学集中体现了小学语文老师的素养而提高课堂想继续偶尔质量的根本就是教师的素养。素养大赛影响深远。将发挥影响,功德无量。对提高全国语文老师的素养,对提高全国小朋友的素养,对提高全国的素养,有深远的影响。年年举办。

现在的语文素养已经成为孜孜追求,永远铭记的灯。

21、理念改变课堂。语文教师的素养里非常重要的是学科的思想和方法。语文心课程给我们带来了很多新理念,心方法。教学目标是要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语文素养已经成新课程 重要概念。重视语文素杨晨的整体提高。与以前不可同日而语。

语文新课程非常重视识字和写字。认识了字才能进鞥阅读,会写字才能进行写作。每个汉字都有丰富的文化内涵,是韩愈的基因。非常重视认字和鞋子。语文心课程要重视孩子的阅读,让孩子自己,自由,创造性的读书。阅读教学是学生课本,文本,老师和教材编者之间的对话。新课程还强调写作,要说真话,说心里话,强调交际。强调文明的修养,强调语文衷心的学习,这些和10多年前大不一样。新形势在语文课堂上,我们看到了,几乎每一位老师都很重视孩子自己的阅读,首先让孩子大声朗读。越大声越好。热闹的景象用大声的朗读很好,与课文的气氛结合密切。快速浏览用的也很好,就是查找信息。第一位选手也是在这方面处理的很好。阅读朗读,发现问题,然后浏览,几乎每一位老师都很重视,很好。

还有重视孩子的写字。几乎每一位老师都让孩子识字,写字不太多。遗憾的是还不够重视。低段还不到位,认字时间很少,孩子有没有认识,不知道。光书空,就完了。难得广玉兰的老师让孩子写了一个字。板演的时候没有遮住孩子,其他都不能让学生看到。

孩子的写字非常的重要。新课标里加强了写字,极个别当老师自己板的字很少,但不够好。非常少不是不好,可以不写就不写。字太少,还有写错的,“萤火虫”的萤错了。生字要让孩子写好。

在这样重要的场所要做到不失手,很难。

读书有没有问题?把书读的支离破碎的,缺少整体感。总体上,从课我们看到新的教育思想和方法。

建构主义就是想孩子主动积极的学习,我们要考虑孩子认知的基础,在基础上进行学习,《北京的春节》老师用的很好,这就是建构主义,在原有基础上进行建构,进行发展。

鼓励孩子很好,鼓掌,鼓励,有时候有点过。问题不需要问,问了还需要说,你真是慧眼。表扬要恰到好处。

3、学养提升课堂。素养的概念很大,包括很多基本功。学养就包括语言文字的基本功。对文本的理解。课堂的流程安排的比较好,对孩子阅读的点拨就比较好。大量的问题就在这里出现了。

在现在就特别中用。加强语言文字的修养就非常重要。有些老师的修养好,课堂表现就好。8号的《桥》处理的很好,水和人,只处理水,不说人,两课时,一课时做什么,文本的把握,处理的很好。在通过把文本理解比较到位的秦广夏,通过狼丢阅读,自己读书,加深印象。对《桥》处理的好,特别欣赏一句话,水这个样子,你想得到什么?孩子说来势凶猛,我不要成语,我要通过具体的语言。我们往往希望孩子得出一个概念,具体的语言环境没有了,在语境中表现精神,不注意了。有些人说我们是架空了分析,离开了语言。有的老师对文本的分析和理解是不错的,比如《可贵的沉默》,他一节课解决两个场景。两个场景就挑出具体的语言,不错。但是还有不足,知道了,知道了,祝贺的,祝贺的,后面的又来了,没有人,没有人,没抓出来,桥抓的好,都出来了,像泼,像倒就出来了。要注意语言气氛中表现出来了。北京的春节抓了除夕的那段。热闹就在铺陈中表现出来,腊月,二十三,除夕,初一,怎样,又买了这个,又买了那个。„„可是我们感受不到热闹的劲儿了。这篇课文最重要的语言特点就在这里。老舍的语言魅力很好玩。

南京人是这样过的,北京人是怎样过春节的,应该从这样的语言中出来。

文章的思路。三十分钟抓住重点,文章的思路和整体感丢了。《夹竹桃》处理的不错。感受到韧性。讲韧性,第几自然段。淡,淡到看不见„„他的平凡和默默无闻吸引了我,触景生情,一年三季不管,不管谁开着,他都陪着,对夹竹桃的感受油然而生。渐渐的容情入境,最后看他是什么就是什么。这个过程清晰,细腻的思路我们感受不到了。好多老师,你感受到什么,那一句话?都是这个味道,不肯用几句话进行梳理。

《心中的灯》写的也不错,抓住了动作描写和语言描写。动作上有“打磨”和对话。动作描写告诉孩子了,语言也表现了什么,具体的动作,语言是怎样表现的,割掉了。似乎在打磨上花的时间多了,其他该出来的就没出来。

(陆老师读课文片段)

让孩子体会到这样的意识。

《荷叶圆圆》太简单了,低段的课文,写的特别好!比如说,水珠把荷叶当做摇篮,躺在荷叶上,亮晶晶的。你看看这段话,这几个词,为什么把露珠比作摇篮而不是停机坪呢?露珠在荷叶上,荷叶在水上荡来荡去,就像摇篮,妥帖。是摇篮就要躺,太阳一照不就是亮晶晶吗?晶就是三个日,为什么要三个品呢?为什么要肯定。要放出三个日。

说破很简单,处理的时候怎样想的。

《画家和牧童》在称赞画的时候花的时间很好,这就叫纷纷称赞。很好,可是在这里花时间不值,这本来就不是好画。

有的课文很长,几乎没办法处理,《将相和》30分钟太难,讲讲故事可以吗?理清顺序,揣摩思路,讲故事啊!都是课标中的要求。整体把握课文的基础上比较好,一下子就进入任务太急了。我们现在就是有点急于进入分析层面。有这样一种愿望,出来太晚,希望水到渠成。

4、期待推陈出新。

新意不多,希望进一步深化改革,突破传统的束缚,设计出新意别出的课。课堂的结构是否可以有改变,新媒体的运用可以给我一点小惊喜的场景。以前看过一些课,比如最近去香港参加小学语文课,每人一台计算机,老师也是电子白板计算机,秦始皇的5件不好的事,有一件好的事,5人一个小组,每人完成一个不同的表格。上网去找资料,小组讨论,大组讨论。

还看到一节,我非常注意。假如有一个投影仪,我就可把你写的好的东西放在上面给大家看。要提供这样的设备。老师讲《牛郎织女》,编电视剧,我们编六集,你们出6个题,带个手机,传到电子白板上。这样很快捷的方法带来教育思想上的冲击。在计算机上每人是平等的,充分增加了人与人交流的机会。所以带给我们孩子自主探究的方式。

希望不仅仅是在教育的基础,我们的课,应该是怎样一个新的局面,不断百花齐放,一个精彩的局面希望老师们继续努力!

《广玉兰》一开始让大家闻到一股幽香,更体会到他的纯洁,他的公正,他的生命力。

谢谢大家!

语文教学漫议 贾志敏

在评课之前,我先来谈一谈我对语言的认识。

语言对一个人的素养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一个人的素质高不高,人们首先看他的谈吐,他的语言。

我来举一小例子,剧作家夏衍在临终时,呼吸急促,工作人员忙对他说:“你别急,我去叫医生来。”这时,已说话困难的夏衍挣扎起身,用尽力气喊出:“不对!是请医生来!”说完,就咽气了。这一个“请”字,把夏衍所有的人格、人品都表现了出来。所以,看一个人,很重要的一点,我们就是要看他的语言,语言对一个人来说太重要了。

语文课上,我们要教会学生运用语言。孩子们平时常这样问我们:“爸爸、妈妈,你在哪里?在干什么?”你有没有这样回答过:“妈妈在冰箱里找东西呢!”不是“在冰箱里找东西”,而应该是“在找冰箱里的东西”。作为一个语文老师,你必须要有良好的语感,要能够听出语言中的问题。

现在实验教材中有一句话:我的家住在白玉兰小区。什么叫“我的家”住在白玉兰小区呢?应该是“我住在……”“我们一家住在……”或“我的家在……” 再有,大家看奥运比赛时,听播音员解说:“场上的比分是八比八,已经是第三次平局了,轮到某某运动员发球了,发的是高抛球,唉,球发出了界外!”大家听听,“球发出了界外”,“出了界外”应是界内了呀!应为“发到了界外”。

这样的例子举不胜举,这是我们生活当中很常见的语言现象,大家常常不注意其表达的不规范。那么,我们的语文课就是要通过一篇一篇的课文,来教会学生掌握母语,从生字、词语、句子,到段的学习和一篇文章的理解,直到最后,自己能够用词造句写文。

现在,再来谈谈我对语文课的认识。

我们听课,有的好一点,有的差一点,有的是真实的课,也有的是假课。所谓“假”就是事先导演好、排练过,搬来演一演,这是我最为反对的。有个笑话,一节课上得精彩,老师问什么学生答什么,有个学生的手一直不放下,老师几次示意他放下手他都不,没办法老师叫到他,他说:“老师,这个问题你不是事先叫我回答的吗?怎么叫他了?” 前几天,中央电视台有个主持人采访歌唱家蒋大为先生,主持人单刀直入问他一个问题:“你有没有假唱过?”蒋大为回答两个字:“没有。”主持人再问:“当你身体不适、喉咙沙哑时有没有?”他回答三个字:“也没有。”最后蒋大为还讲了这样一件事:一次他应邀为群众演唱,大家要他唱《在那桃花盛开的地方》,尽管他当时身体不好,嗓子难受,他还是唱了。他说:“尽管这首歌是我唱的,但我从来没有唱过一样的效果。每次唱这首歌时,我的声音、健康状况、感情等等,都不一样,因此唱出来的感觉完全不一样,即使听众、观众不发觉,我自己也知道。”所以,那一天,当观众知道他的身体不好,还坚持这么唱的时候,掌声比平时还热烈。他说:“我真唱,是对观众、听众负责,也是对我自己负责。”同样的道理,我们上课也是一样。我们要上真实的课,要对学生负责,对自己负责。

怎样的课才算是好课?我自己是这样理解的--舞台表演是一门艺术,课堂教学也是艺术,二者有相通之处,又截然不同。舞台表演看的是台上一分钟,重在看结果,平时练功的情况没人看。而课堂教学重在看过程,看教师怎样启发学生,怎样导入,怎样激发学生的兴趣,怎样使学生从不懂到懂,从不理解到理解,从不掌握到掌握。下课时,学生还有不懂的问题很正常,这节课解决不了,还有下一节,还有明天,还有下一学年,有些东西学生甚至要学习一辈子呢。所以,一节课不求完美,要重在过程。舞台表演讲究一个“美”--语言美、故事美、唱腔美、台词美……而课堂教学要讲究一个“真”。学生不懂就是不懂,不会就是不会。要重在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必须步步到位,一丝不苟。

我们的《小学语文教师》在这方面做得就非常到位,它不像一些大型的刊物讲一些大道理,它小到一个“啊”字在不同情况下应该怎么读,小到一个句子的后面要不要用句号,都辅导得非常到位,给我们广大的小学语文教师提供了参考。

在《惊弓之鸟》一课中,当更羸说自己只拉弓不放箭就把大雁“射”下来时,魏王有句话“啊,真有这样的事?”这里的“啊”怎样读才能准确表达魏王当时的心理状态呢?(贾老师示范朗读,将“啊”读第三声且拖长)为什么要这样读呢?这是要强调魏王的复杂心理,表示他对这事将信将疑。语文课就是要讲这些的,备课也是要在这样的地方下功夫的。

关于一堂好课,我自己认为有这样三个标准。

第一,要以学生为本。是学生在学习语言,学生必须是学习的主体,老师是配角,是在课堂上为学生服务,要充分地让学生在课堂上听说读写,进行语言的训练。千万不能本末倒置,如果这节课是老师讲得多,老师的作用很突出,那是不行的。我们应该为学生服务。学生错了我们给他纠正,学不会老师还可以示范,但要以学生为主体。

上海一师附小有一位特级教师叫臧慧芬,她已经退休了。臧老师很有名,但说实在的,她的课不精彩,语言也很朴实。但她有很好的指导思想,那就是:我为学生服务。她讲得少,讲得精,讲得简要:“你讲得好,但这里换一个词就更好了。”“你这里加一个词是不是更合适。”诸如此类,学生在她的指导下越说越好。有一次,著名特级教师张平南介绍外地的老师来听她的课,听课的老师似乎表现出不屑一顾。张平南当时问老师们:“学生好不好?”大家都说:“学生好啊!个个都好!”张平南说:“学生好就行了,到底是老师好要紧还是学生好要紧?”这下大家才悟出来,臧慧芬老师就是让出自己的位置给学生,让学生去听说读写。

第二,要以训练为主。语言是种技能,是种技巧。要掌握它,必须通过无数次的训练,要让学生听得清楚,说得明白,读得正确,写得流畅。这种语言的训练不是靠老师讲出来的,只能练出来。这里的“练”是扎扎实实的练。训练训练,“训”是老师的事,“练”是学生的事,相辅相成,相得益彰。

第三,要给学生鼓励。我们的母语是众多语言中最不易学,最不易掌握的语种之一。课堂上学生出现差错,产生学习的困难,是很正常的,很自然的。不能讽刺、挖苦学生,要鼓励学生,要给学生以帮助。实在不行,就给学生一个台阶。

我记得在20年前,我教过《狼牙山五壮士》,里面有句话:“班长斩钉截铁地说:'走,到棋盘陀'……”一次上课,平时本不爱举手的一个学生忽然举手说:“老师,书上写错了,多了一个'铁'字。”当我不解地问他,他说:“你看,班长斩钉截说……”我明白了,他是不知道“斩钉截铁”是个成语,把班长的名字当成“斩钉截”了!我当时没有鼓励他,我讽刺他了,说:“哦,你真高明,你以为班长姓斩吗?叫钉截是不是?”结果全班同学哄堂大笑,这个学生无地自容,以后再也不说话了,再也不举手了。看起来效果很好,大家笑了、乐了、欢了,但我犯了一个不可饶恕的错误,挖苦了学生,后来我向他道歉,陪礼,鼓励他。再后来,我们学习《革命烈士诗三首》,我有意给这个小孩机会,让他读,他站起来,感情很充沛,很夸张。他读到:(贾老师模仿该生的朗读)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杀了夏明翰,还有后人来!一下子大家都笑了。我对大家说:“他对的,你们笑什么?”大家感到很奇怪。我是这样解释的:“书上说的是'后来人','后来人'就是接班人。他读成了'后人来','后人来'就是有人来接班,这不是一个意思吗?”这一下,大家不笑了。我接着说:“但是,毕竟'接班人'和'人接班'有点细微的差别,他是没看清楚,如果看清楚,肯定读得更好,让我们鼓掌让他再读一遍。”第二次,他读好了,大家也自然地给了他掌声。这个小朋友,后来上课一直很积极举手发言。所以,课堂上要给学生鼓励。而这种鼓励不是简单地让学生拍拍手的问题。这样上课,才有语文味,才是语文课。

评价一节好课,我觉得还有一个标准,就是从感觉上来讲,听得“累”还是“不累”。如果听课的人都感觉累了,小孩子能喜欢这样的课吗?如果一节课如行云流水,听者始终被情感所牵着,那一定是好课。

今天,孙双金老师的课,我感到可以达到这样的境界。

孙老师先用学生所熟悉的一支歌曲来引出课文,很活泼,很生动。然后他从题目入手,讲清楚题目原来是“儿童不解春何在,只拣游人多处行”,冰心奶奶把其中的“只拣游人多处行”改成“只拣儿童多处行”,这样的导入很自然。孙老师在今天的课上,非常重视朗读,我给他粗粗估算了一下,第一节课的40分钟里,他用十几分钟进行朗读训练,有老师读、学生读、齐读、个别读,你想读什么读什么,老师指导后再让学生读,在读的基础上,叫学生思考、议论,然后再回来读书。这是他今天这节课的基本模式。

另外一个我赞赏的,就是他今天的评价语言,学生每一次读,他都有评价。如:“你读得字字响亮,但还不够流畅,流畅了就更好了!”“唉呀,我找到了一个小男子汉。”一个女生选择了和前一个男同学一样的自然段来读,老师就问她:“别人读过了,你怎么还读?”女生说:“我想和他比试比试。”孙老师马上对那个男生说:“你听到了吧,男子汉,女同学向你挑战来了。”孙老师接得天衣无缝。还有一个小朋友,嗓音很好,读得不怎么样,孙老师说:“你的嗓音很好,我不是恭维你,但有一句话你读断了,重新来,好不好?”孙双金老师这些评价语言用得真是恰如其分,一节课就好像一粒粒珍珠用评价语这根线把它穿了起来。

第二篇:专家评课[定稿]

在南开区“名优教师走进川府里小学——课题研究课之数学专场”现场会上做《数学广角——烙饼中的数学问题》观摩课第四部分现场上课后专家评课。

 创新特色:

1、从马向东老师的课堂上我们看到,数学课程标准倡导“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学生是课堂学习的主人”等新的教学理论。在学习过程中,每个学生都有探究的需要。因此,马向东老师把课堂真正还给学生,把学习的自由还给学生,让学生有充分的条件去自主探索,真正学现自我发现和发展。

2、从马向东老师的课堂上我们看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马向东老师通过创设生活情景导入新课,这也是现在所倡导的数学生活化思想。数学实践活动的过程,就是数学与生活实际相联系的过程。通过引导学生在实际中发现数学问题,探究数学规律,构建数学模型,并从中体验和感悟数学的思想方法。根据四年级学生学习的心理特点注重知识的提取尽量与本课内容有关知识相结合。

3、从马向东老师的课堂上我们看到,倡导探究性学习是新课程改革的一个突出特点。为学生构建一种开放的学习环境,提供多种渠道获取知识,并将学到的知识综合应用于实践的机会,最终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发展学生的个性。

从马向东老师的课堂上我们看到,在这节课上,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是为学生提供环境、条件、刺激的创造者,同时又是一个积极的鼓动者和参与者。马向东老师成了学生中的“一个”,参与学生的共同活动,而不是自作权威,高高在上,成为机械传递知识的简单工具。从这节课的教学中,我们可以深刻地体会到:教学不能等同于发展。只有那些能激发学生强烈的学习需要与兴趣的教学;只有那些能够带给学生理智的挑战的教学;那些在教学内容上能够切入并丰富学生经验系统的教学;只有那些能够使学生获得积极的、深层次的体验的教学;也只有那些能给学生足够自主的空间、足够活动的机会的教学;就是只有那些倡导新的学习方式即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教学,才能有效地增进学生的发展,创建一种开放的、浸润的、积极互动的课堂文化。

4.从马向东老师的课堂上我们看到,在这节课上,根据小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认识规律,使学生的求知心理与知识内容之间产生一种“不协调”,从而激发学生渴求新知的欲望,把学生引入“不协调——探究——发现——解决问题”的学习过程,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整堂课的学习活动,最大限度地发挥每一个学生的学习潜能,马向东老师在课堂教学中尽量做到:①尽量让学生独立观察②尽量让学生动脑思考③尽量让学生动手操作④尽量让学生自己读书⑤尽量让学生动口表述,发表见解⑥尽量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⑦尽量让学生标准立异,把这些要求贯穿于课堂教学的全过程。

我们欣喜地看到,新课程改革虽然刚刚起步,但它伴随着教育改革的最深刻的一场革命——课程改革的到来,正以它旺盛的生命力为基础,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做出贡献。

2:从马向东老师的课堂上我们看到,“简学”我们的数学走向简单,就不会因形式的复杂与繁琐而让学生远离学习,“好玩,如果我们的教学好玩起来,就会有更多的孩子愿意回到课堂上,愿意走进数学世界。“自己的方式”就是独特的体验,个性认知、创造性思考与创造性工作。这不就是一种真实,自然,正真的以人为本的自我培养吗?我们真的需要这样一种理性的学习状态。

从马向东老师的课堂上我们看到,语言是思维的物质外壳,是思维的一种凝练,同时好的语言也在唤醒思维。马向东老师简约教学提倡语言简练启智,有趣味性,数学语言的简练正是一种追求深刻、朴实、精练的语言倾向。在简约教学中,我们用尽可能少的话语来传播尽可能多的信息,表达丰富的内涵。简练的表达同时有助于学生对思维的提炼和逻辑性的提升。

从马向东老师的课堂上我们看到,马老师从“先统筹再优化”的故事引入对策论的应用问题,运筹思想和对策方论的理论都是比较系统、抽象的数学思想方法,在这里只是让学生通过简单的事例,初步体会运筹思想和对策方法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应用,初步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学生只要能从解决问题的多种方案中寻找出最优的方案,初步体会优化思想的应用就可以了,并不要求学生一看到问题就能从优化的角度给出最优的方案。另外老师在教学中也不要使用运筹、优化和对策等数学化的语言进行描述。

从马向东老师的课堂上我们看到,数学课堂教学更多的是结论、思想与方法的传递。马向东老师用最简单的方式,简练的语言,简明的活动,实现学生对知识的深刻理解的本身就是一种教学思想与方法的诉求,追求多样化中最优化,追求表达陈述方式的简明化,都是数学学习思想与方法的延伸。

从马向东老师的课堂上我们看到,“大道至简,道法自然”数学课只有追求更高层次的简约求实的境界才会彻底解放学生,充分展示教师的个性。将数学教学永具生命,将学习变成学生的终身追求。

第三篇:专家评课记录

专家评课记录材料

专家张老师点评范树峰老师的《中国石拱桥》:

1、初中学生首次接触说明文,应把握哪些要点,说明对象、说明事物的特征、说明顺序等,范树峰老师在课堂中都非常好的呈现了说明文的基本常识。

2、范老师课件的设计也非常用心,导课用感性的图片进行铺垫拓展了桥的特点,结尾又用到杨浦大桥等,首尾呼应,说明教师备课用心认真。

3、上课过程中能够关注群体学生的活动情况,从不同层次多个角度来引导关注学生学习。

建议:

1、忽视了将单元提示引入备课中,单元提示明确了本单元教学的特征、顺序、语言、方法等,所选课文是范例,以范例为载体来教学时要有所选择和取舍,不能面面俱到。

2、教学设计的重点要素过多,本节课说明文的哪一点最重要呢?应该是把抓住事物的特征作为一个重点,特征是什么,最难捕捉,要反复品味。教师在备课时要用心解读文本,不要讲太多,精心让学生明白一两个问题,教学思路要简单清晰,主次分清,设计目标要单一准确,教学环节要落实到位。

3、课堂上要关注学生回答问题:学生学到了什么,获得的成长和进步在哪里,要引导学生思维上的进步,让学生回答问题的能力上一个层次,要善于捕捉和利用课堂生成的资源进行教学。

专家张老师点评翟国芳老师的《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

1、议论文应该怎样上,关注什么,教师的引导体现在什么地方,课堂上学生回答问题出现分歧是怎样引导处理问题,这个时候就该是教师出手的时机,引导启迪学生进一步研究文本,给思路给方法。学生讨论时,要给出讨论的标准,从而提高讨论效率,体现教师智慧。

2、学生研究文本,读课文的方法需要思考,不同的读有不同的目的,朗读侧重于整体感知,默读侧重于关注内容提取信息,要在指导学生读上设计好。

专家张老师点评申爱丽老师的《应有格物致知精神》:

1、教学设计、备课很好,充分考虑到学生、学情,整个教学过程围绕应考是亮点。

2、教师仪态亲和,师生关系融洽。

建议:

1、学生回答问题积极性不高,问题在于导学案的问题设计上,要在设计问题上有所突破,要创设学生说的情境,放手让学生尝试,把设计问题让学生去做,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2、教师包办的过多,会让学产生依赖,制约学生的创新能力,因此要多留空白,让学生提问,点燃学生的兴趣,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迁移能力和思考文本的能力。

3、问题的设计要灵活,要有深度,用好的提问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探究欲望、兴奋点和灵性。

专家常老师总结点评:

1、我们教师上课的立足点是什么,要在哪些方面让学生有收获,教师自己必须明确,要做到上课不盲目。

2、教师要整体把握整个初中教材,要实现一课一得,学生所得在于教师,不能面面俱到,要突出重点,每一节课都要有一个重点,学生的成长点。

3、关注教学的过程,关注每一个环节,每一个问题,设计的提问要有价值,没有价值的问题不能有,设计问题要考虑学生怎样才能回答上来,学生回答问题要培养分析、概括能力,要关注知识和能力的落实。

4、选择材料要把关,课例要规范。

5、学生的知识怎么来,学习的过程就是从已知中找未知,教师要高出一层,放手让学生来做,真正体现格物致知。

6、问题设计要有价值,训练才会有价值,学生学习才有价值。

7、多一点格物,放手让学生探究、实验,扩大学生的视野。

第四篇:赛课专家评课

全国第三届小学语文青年教师赛课专家评课(薛峰)

各位专家,各位老师,中午好!刚刚其实柯老师已经非常全面地对这一次观摩活动做了总结,我在下面听了,而且有很多的想法和我们柯老师讲的一致。同时,因为柯老师要赶飞机,所以他本来是在我后面讲的,后面讲的和前面讲的,其实应该不一样的,所谓不一样,后面讲的更应该有总结性的,由于做了一些变化以后,各位先听到了总结,也好,先有一个概括的说,有一个对于写作教学的一个高屋建瓴的指导,下面我就说说,我对阅读课听课过程当中的一些感受,跟各位老师做沟通。

昨天晚上在写的时候,我写下的一个词就是,就阅读教学而言,我们这么多老师,八位吧,八位上阅读课的老师,对于学生学习经历的一个关注。我这里所说的,学习经历主要包括两方面的内容。

第一方面,那就是对学生必要的学科活动的关注。

其实就是刚刚柯老师所说的,我们应该教什么的问题,高中的课标已经出台了,关于我们语文学科的核心素养提了四个关键词,一个叫语言、思维、审美和文化。把语言放在最前面,就想告诉在座的各位,告诉所有的语文老师,我们语文的根本,我们语文学科的基础是在哪里。所以就我所看到的,我们的阅读课,我们的老师能够紧紧地抓住这么一个核心的内容,是语言这么一个核心的内容,去展开你的教学。

当然,语言这个词太大了,那么就小学阶段,我们的语言应该关注什么呢?我想我们首先要关注的是语言的积累。今天早晨我们江苏的李亮老师也在说,我们要关注语言的积累,我非常认同,那么语言的积累是包括什么呢?可能包括以下几方面的内容,那就是语言知识的积累,语言材料的积累,由此进一步说的是语感的积累。小学阶段,我想语言的积累一定是重中之重。

今天我就只对其中一个积累做一点展开,那就是语言知识的积累。知识到底要不要?刚刚柯老师说,统编教材在编写过程当中非常的纠结于知识怎么样传递出来,知识要不要?我个人认为当然要,关键是这个知识是怎么样传递,传递什么样的知识,这是必须的,我们必须要去思考的。

在我们2011版的课程标准里面其实有一段话,大概的意思是希望我们语文知识的学习,伴随着课文的教学进行,用我们的话来说,随文学习语文知识,随文学习适度有用的语文知识。这个话其实在1963年的课标里面已经有了,叶老、吕叔湘先生、张志公先生他们在做这个课标的时候,非常清晰地提出我们要教知识的,但我们的知识不仅是停留在术语和概念上,要结合课文来教,结合课文教容易懂。

这个课文教不是简单地去传递一些基本的术语,要不要,要的。但是更重要的是后面的一步,那就是让孩子实际的获得,我借用的是叶老在1956年课标里面,他在写每一年要达成的相应的知识要点,他写了一句话,以下内容到二年级结束,学生能够实际获得,后面很多都是知识,都是知识,这个实际获得,我的感受是什么,就是紧紧地抓住文本所提供的情境,让学生在语言实践的过程当中,有所感受,逐步掌握。

所以,我在听的时候,当时我就印象有几堂课,我感受非常深,比如讲有一堂课《繁星》就是现代诗三首,冰心的。其中就有知识的传递,什么,对a的变调的处理,有老师说你干嘛为什么对这个变调的处理这么感兴趣,因为我们沪教版教材,原来有一篇课文叫《桂林山水》,这里面就有a的变调,你得教,你不教我们真不会,每一次碰到这个a字怎么读,我得脑子里想一想,因为它有规则。那么是不是我们作为老师在教的时候,就是我告诉你变调的基本规则是什么,该怎么做。没有,而是让孩子基于这样的情境我们先读一读,我告诉你这读呀,这读那,等等,读的时候有那么一点感受,好了。所以我在旁边注了一句话叫:注意而不刻意。不着急,下一次碰到我再碰一碰,因为这不是很关键的东西,但是这个知识,我可以传递给你,而且是正确地传递给你,包括对韵脚的处理,你讲一个韵脚,这是个知识吧。要讲吧,要讲的,让孩子去发现,但是如果你仅仅是停留在韵脚上面,那么就是单纯的静态的知识的传递,而现在老师让孩子通过朗读,与朗读的融合让孩子去感受这个节奏感,这个韵,当然我在听的时候,还有一种感受,我是和这位老师一起商榷的,我们是不是可以再进一步,当然再进一步要看孩子的实际情况了,譬比如讲后面有一个诗是押ang韵的,作者为什么要押ang韵呢?你再去看这首诗的内容的话,你就知道。

所以,钱理群先生写过一篇文章叫《用笔如舌》,各位老师有兴趣可以去看看,音韵的应用是很有味道的。我是跟这位老师做沟通,做探讨的,再譬如讲,《书戴嵩画牛》,在这个文言的教学过程当中,一定传递着很多知识的,怎么传递,我继续聚焦,这个“数”就是一个知识,这个知识怎么教?老师就是借助对句子意思的了解,让孩子去判断这个多音字的读音,这就是个知识,要不要?要,而传递的一种方法,其中还有一个“以”字的处理,我觉得也特别有意思,因为学生读不懂,这个“以”是什么意思,他不知道,那老师告诉他这里是用什么什么,学生就知道了,这个“以”是用,当然能再进一步后面还有一个“以”,怎么样再去和他更好,让孩子知道这个“以”就这个意思,好,我们今天就学到这里,而不是把这个“以”字的意思一步到位,甚至虚实词去讲,这就出问题了,而不是我刚刚所说的,不是叶老所说的叫实际的获得的。

譬如讲《古诗三首》里,“寒”字的理解,“孤”字的理解,都是在孩子朗读的过程中,读的过程中,带着他的一种对作者写的这首诗的感受过程中,去切实地体会他所要表达的意思,而不是简单地知道这个知识什么意思,那个知识什么意思。可能在我们小学里看不到,我也不敢讲初中,但是很多我儿子在读书的时候可能就这样,一个字一个字讲过了,一个一个字疏通过了,好像是在讲知识,好像很扎实,但是过了这个时候,所有的都忘记了。

所以我在想的是,语言知识的传递是一种语言积累的一部分,那么这个语言知识的传递,我们到底应该怎么做呢?还是那句话,在动态的语言实践活动当中让学生实际的获得。这是我对刚刚所说的,学习经历的第一个部分,是我们要关注他的一个语言的积累,其中我对语言知识的积累,做了一些自己的,谈了自己的一些体会。

“ 第二个,这一次我在听阅读课当中感受最深的一个就是学习路径。

学习路径的一个传递,我不敢说学习策略,我怕提的太高,但是好多位老师,在他的教学过程当中,有意无意地都在传递一种基本的学习的路径,学习阅读写作的路径,口语交际的路径,综合学习的路径等等,关注这种学习路径的形成,这个其实在我们统编教材当中是有呈现的,如果老师们去研读统编教材,特别是中高年段的,三年级有一个叫交流平台,各位老师就可以看得出,这里面就隐含着编者希望传递的一个意思,就是我要传递,你要想这个问题,要解决某一个问题,你应该想哪几个问题。或者说你应该去做哪些事情。很实实在在的贴着课文走的,而不是所谓的高大上的一些概念性的东西的呈现。

举个例子,《繁星》还是这首诗,现代诗三首,我当时特地把老师ppt上面放出的东西我把它拍下来了。他是要求学生做两件事,第一件事叫想象诗中的情景,你仿佛看到、闻到、听到什么。第二个,诗中的情节,让你想起自己童年的哪些事情?老师们,这其实是读现代诗的一般的路径,起步的时候,你读诗的时候要有画面感,你要想象的,你跟孩子们说你读诗要有画面感,你等于白说,那你就有一个具体的问题,或者是一个任务让孩子去选。具体而微的,这是一条。接着要读懂还要做什么,可以联系自己的生活去做,这就是两条路径。传递给了学生,将来学生在读到类似的这种现代诗,他至少要朝这两方面去想,以帮助他更好地去读懂古诗,作者想表达什么。

再譬如讲,《古诗三首》也是这样,我记下来几点,譬如讲要与自己的生活联系,要看注释,要一边读一边想象画面,还有两篇文言文的学习,提供了阅读文言文的一个一般的路径,譬如讲借助注释,联系上下文理解意思,读课文找到人物的表现,我觉得这位老师这样做真好,不然的话,前面就变成我们只是为了疏通了,他前面有两个任务,如果老师们去看他的教案的话,教学设计的话,就可以看的出,他前面有两个任务,但是如果只做到这两个任务的话,那么我们的文言文起什么作用呢?其实就是疏通,了解一个故事的作用。

朱自清先生早就说过,文言文不仅仅是为了疏通,这些好的文言文留下来,就是一篇一篇的文章,我们也要让孩子去感受到这个文章是怎么样做下来的,如果单纯的就是疏通,就是读懂一些意思,这个是什么意思,那个是什么意思呢,就会把整个文章给打断,鸡零狗碎,所以在基于前面的这么一个基础上面,我们还是,如果有时间,如果学生能够接受,我们还要看作者是怎样把这篇文章做下来的,这个就显得非常重要了。

在做这些事情的时候,我觉得老师们的这个意识是非常强的,因为我们知道,教是为了不教,所以教什么呢,我们要教方法,但是我们有时候教方法教到后面就变成什么了?变成概念了,那么老师这一次做的,我的感触很深,他就通过一个具体而微的问题去引领学生,这一点我真的感触非常深,老师们真的做的很好,再譬如讲,今天听的我们的阅读策略单元,我们课后的提示,各位老师可以看到,教材本身就提示了预测的路径。譬如讲他说故事还没有结束,你认为后来可能会发生什么事,这是预测。但进一步,还要想,你为什么这样想,听老师把故事讲完,看看自己的预测和故事有哪些相同和不同。

今天老师很聪明,因为我这个课,我曾经跟徐轶老师聊过,我们上海也想去做这堂课,我说预测单元有一个特殊性,那就是往往是在读小说的时候,你会去预测。一般来说在同一个版面里面,你说了我读了第一自然段,我怎么去预测下面一个自然段的内容呢?我很难做,我不见得,把手遮住,我就看着,他能预测后面,这很奇怪这个读书。在同一个页面里面,我可能看到的是,我就看下去了,就很难预测,很难做了,孩子们都知道了,这个怎么预测。

我觉得今天这个老师做的很有意思,给我很多启发,我知道是您的知识产权,但是我还是愿意拿过来给我借鉴,我们也去研究这个课。那就是基于课文呈现的特殊性,结合原文的部分,展开相应的教学。它有一个原文的,他说这里想到了,那么,你这里想想看是什么样,你原来是和原来作者,作者原来写的内容是相吻合的,我就觉得这个很有意思。他把原文作为一个教学的资源来做,不是去比较原文好,还是教材好,我们不比较这个,而是说变成他今天要完成的这么一个教学目标的一个资源,这是一个。

还有一个,我觉得很有意思,那就是基于学生所呈现的要素,他让孩子们自己去推测故事后面讲什么,进一步的是讲什么之后,他是关键词,这些关键词就让孩子们去推测,这个同学可能会想些什么。他把学生的东西,作为一个资源彰显出来,我觉得给我很大的启发。

这个路径它更多的要表现为什么,我想我们为什么要给学生这些路径,是让学生在做事的过程当中悟理,这个做事指的是语言的实践活动,这个悟理是找到一些规律或者是一些法则,以便于孩子们能够将来迁移,由技能变成能力,这是我觉得我刚刚说的关注学习经历的第一个方面,叫作关注学科的活动,是我们语文学科的活动。

第二个关于学习经历里面,我感觉到是老师们非常关注学生必需的学习过程。我们知道过程是有长短的,六年是一个过程,小学阶段、中学阶段这是一个过程,今天我可能更多的讲的是一堂课里面,或者说一个单元里面,学生学或者习的过程是否充分。

那么老师们知道,我们当去谈一个过程的时候,你就必须得思考,它的起点在哪里,它的终点在哪里,我就一堂课而已,我想如果你要去考虑起点的话,那就是学情,如果你要应该要考虑终点的话,那就是课时的目标,也就是目标意识的强烈性。只有这样的话,你的整个教学设计,才可能让孩子有一个过程,就学情而言,非常感佩我们这么多老师,10分钟的接触就对学生能有比较全面的把握,都是非常优秀的老师,孩子们的大致情况,我看通过10分钟的交流,老师们都有一个整体的把握。

关于目标,今天柯老师也说了,我们好教,是因为统编教材,它的目标的清晰和明确。所以老师们在突显单元语文要素,准确定位课文类型,基于这两点,关注教材的语文要素,准确定位课文的类型,制定了比较集中、明确、适切的教学目标,同时这个教学展开能够围绕这个教学目标。这里,我特别要提我们三位老师,为什么呢?我觉得这三位老师真不容易,因为他们上的都是略读课。

我记得我好像和一位老师在同一个饭桌上吃过饭,在北京开会的时候,他当时跟我说他抽到了一篇略读课,我说了一句话,难上的,我不敢上的。但是我们这一次看到我们的略读课老师们,真的是把略读课的位置定得很准,如果说精读课是学的话,那么略读课就是习,要体现学生学习的过程,要体现一种课程的价值,你必须要做,我想精读课和略读课,它应该,分类,这个课型的分类,我觉得是去检验你是否真正落实单元教学的指标之一。

我说实话,那就是我们现在有单元,没有单元教学,为什么?因为我们很多时候没有处理好所谓的精读课和略读课之间的关系,学、习之间的一种关系,具体表现为什么,或者说将略读课上成精读课,或不知道如何引导学生将精读课当中学到的知识技能,在略读课当中加以练习或运用。没有。而我这次听到的三位老师所制定的这个略读课的目标以及它的一个展开,我觉得真的很不错,譬如讲《那一定会很好》,只有两个任务,主任务只有两个,吃透教材,用好教材,那就是从一粒种子到阳台上的木板,它经历了一个怎样的历程,教师以任务单的形式呈现,运用以前运用动词的方式,这个表达是不是好,另外一回事,来学习来要求学生讲述历程。

其二比较这篇课文和《去年的树》有哪些相同和不同,以小组合作的方式,来完成一个集合,两个集合,我不知道这个怎么说,后来昨天有一个老师告诉我,是奥数里面的一个说法,我没学过奥数,所以我也不会,两个集合,一个是相同的,一个是不同的,相同点在哪里,不同点在哪里,就做这两件事。

温故知新,知新温故,我觉得这个做得很巧妙,用好教材,简简单单扎扎实实,当然我在听的时候,我也有点吹毛求疵,我就在想老师能不能在学生填好这些内容之后,我们的教学还没结束?我个人认为,老师还要让孩子去发现一个东西,要指出思考的方向,要让孩子向自己的伙伴学,什么意思,譬如讲有孩子说:树木是共同的点,都是讲树木的。老师你要跟孩子说,这是从内容的方向找到的相同点,哪个是不同的,你是从你自己读这篇文章的感受当中,找到了不同点。其实这个归纳的过程,其实就是一个梳理思路的过程,梳理思考思路的过程,那么我想再进一步的话,可能孩子们获得的会更多。譬如讲《冰项链》,让学生练习提练小标题的,就是借助前面所学的一些方法,我们在这里提炼,我觉得也很好,孩子们通过自主的活动,在小卡片上写上,全部贴上面,各有各的,而且写出来各有各的理由。

当然我也是吹毛求疵,我们进一步要想的是,最后老师突然的留下了几个小标题,我当时可能听的还不够专注,没反应过来,我就问旁边老师,我说为什么其他的都拿掉了呢?可能那位老师告诉我,他说是因为,老师说这个是比较准确的,其他的都拿掉,其实我个人认为,未必是这样。那我知道老师的目的,那就是想让孩子借助这些小标题,能够把这个故事说下来,好吧?好的呀,那么怎么做使得孩子们拿下去觉得自己也是可以的呢?

其实你只要说一句话就可以了,那就是,你跟孩子们说,如果我们现在要把这个故事讲下来,你觉得哪些小标题会留下来更合适呢?也就是说,在一定的条件之下去做这件事,那就是会不一样。所以我们经常在讨论,你概括自然段的段意的时候,哪一个句子简练了?简练,个人不一样,那么怎么办呢?是根据一定的条件来做的。多少字,我给你50个字也可以叫概括,给你30个字也叫概括,那就是要给定一定的条件,可能就会不一样。这是一个我觉得在我们教学过程当中的一个对学生过程的一种关注。

第二个就是要让学生学的充分,学的过程清晰,就必须给予学生充分的思考阅读的时间,我昨天写下几句话,我说叫,书声朗朗重要的,议论纷纷重要的,情意浓浓重要的,静心思考同样重要。而且越朝高年级去越重要,这一次我觉得非常好,我们这么大的一个场合,我看到了静悄悄的课堂,我想这是课堂朴实的一种表现,而这种朴实是有效的。至少我们今天这一次上课的那些老师不再恐惧,不再恐惧什么?那就是在沉默中死亡,老师们我感受到的是他们更期待的是在沉默后的爆发。静悄悄地课堂,才是生命在涌动的课堂,我把这个“才”拿掉吧,静悄悄的课堂,生命在涌动。

那么,这是我在听课当中,我觉得非常好的,启发很大的地方。当然在听课过程当中也有一些思考,不一定对,没有像柯老师那样高屋建瓴,我只是就具体的事来说。

第一,怎么样进一步践行基于单元视域下的单课的教学。提出这个,你就必须去思考,必须去牵扯到一些问题。比如讲单元目标的制定,你必须去分析单元课文之间的关系,譬如将精读课、略读课、课外阅读等等。还有一点,可能我今天稍稍要展开说的,就是单元教法的确定及其稳定性。也就是说单元你要涉及整个一个单元的教学活动,老师们不是这一课我用这个教法,那一课用那个教法,我们听很多名师的课这个很好,我拿回来做做。那个也很好,我拿回来做做。各位老师,学生一会儿用这样的思路学,一会儿用那样的思路学,他无法形成一个一般的学习的思路,是不利于学生学习能力的提升的。所以我除了说单元目标也好,单元的课文关系的分析也好,还有一点非常重要,从我们教师教的角度,以及学生学的角度去思考的,那就是单元教法的确定及其稳定性。

这两天一直在和老师们聊天的时候说,因为这一阶段一直在做一些工作,我还是要说这句话,那就是教法即学法,教路即学路。我们有一本古书叫《学记》,古人这个“学”和这个“教”是一个字,教就是学,如果说要做到教即是学的话,那么你老师要做一件事,做什么事,老师要将自己学的过程可视化。

吕叔湘先生有一句话,叫正确的模仿反复的练习,正确的模仿,模仿谁学生?首先是老师,在我们的语文课程当中,首先是老师,模仿的是老师,所以老师你要示范,模仿你老师怎么学的,所以你老师首先要学,你会学了,你会阅读了,你想想你是怎么样把这篇文章阅读下来的,然后把它可视化,什么叫可视化?设计一定的一组任务,或一个问题链,说这句话也就是说,每个链之间,每一个问题之间,它是有一定的逻辑关系的,或者说严密的逻辑关系。这个逻辑关系就如同我刚刚上面所有说的,提供思考的路径,所以我觉得不论是写作,还是阅读,要让学生学习教师是怎样学习的,不然的话,教法不停的在变,教法变则学路变,不利于学生的相关能力的形成。

所以,基于我对教即是学这么一个认识,我说在单元视域下的单课的教学应该这么做,老师的教学一定要有站在一类课文的高度教这一课。

第二,正确认识课堂中学习学生的犯错和碰辨。碰辨和犯错都是学习经历的一部分,说实话是教师存在的价值,是一堂课最精彩的部分,因此,我们的教学一定要在学生的障碍点上下功夫,要让学生有试错的可能。教师要给予学生更多的时间,沉浸到文本中,我个人体会到学习的过程,很多时候是磕磕绊绊的过程。教学的时候应该是学生暴露问题的时候,一帆风顺可能是一个大问题。

第三,是务必关注学生问题意识的培育。很可惜,这一次几乎没有看到对孩子们这方面的关注,我觉得要注意的。那也就是说,我看到对面的,我们另外一个场也有一个策略单元,是关于问题的,我想说的是,不是到了阅读单元,策略单元才去关注这个阅读策略的,当然在培育学习问题意识的过程当中,还要引导学生探寻解决问题的路径。我把这句话再重复一遍,不仅要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还要引导学生探寻解决问题的路径。抱歉我稍微要举点例子了,那就是我记得我们上海有一位老师上了一堂课,一个课题叫什么,叫《看不见的爱》,他让孩子提问,学生就提问了,为什么叫《看不见的爱》,老师们,顺着这个思路,你怎么教下去?结果你们知道老师问了一个什么问题吗?好,同学你这个问题很好,请问要解决《看不见的爱》这个问题,请问你还要至少解决哪两个问题?这是第三个。

第四,一句话,需要关注目标教学作业的一致性。我们的语文教学,有一个很大的问题,我这一次看到很多老师出现的几乎没有作业的布置,我们去思考,我们语文老师拼命上课的内容,能不能成为你的作业呢?

我就说这一些,说错的地方请各位老师批评指正,就说这些,谢谢大家!

第五篇:全国专家评课

全国小学语文第八届青年教师阅读教学观摩活动专家评课(摘录)

杨屹校长评课实录(会场一)

【杨屹:特级教师,现任山东省青岛市实验小学校长】

各位代表大家好,非常珍视能有这么一个宝贵的机会,和来自全国各地的教育同仁来 分享我的心得。两年一度的全国青年教师阅读教学观摩活动,是从事语文教学同仁们心中期盼的盛会。回顾着全国小语会多年来教学改革的探索之路,思索着上课教师展示的研究成果,不禁想起 贾平凹先生的《一只贝》。一只贝,因痛苦磨制而成长为一种永恒的美丽; 一节课,因用心研磨而散发出无限的魅力; 一位教师,因丰富的磨砺而让生命绽放绚丽的光彩; 一群执着教育的人,因对信念的追求与坚守而为孩子们撑起一片蔚蓝的天空。

一、问题提出 第八届青年教师阅读教学观摩活动的研究主题是从“教会知识”转向“教会学习”。从以知识为中心组织教学,转向以学生为中心展开学习;从依据认知规律,进行知识认知,转向帮助掌握主动获取知识,认知未知世界的方法。问题的提出基于我们多年的研究进程及时 代发展需求,是一次语文教学从观念到行为的变革式探索。

(一)研究进程

每次阅读教学观摩活动,都围绕我们面临的热点、难点问题,以任务为驱动,以课例 为载体,交流探讨、反思总结,其研究成果已起到推进小学语文教学改革里程碑式的作用。2002 年第四届观摩活动,正值课改初期,肩负着将新的课程理念落实于教学实践的责 任,会议研讨主题是:体现先进的课程理念,实现教学目标三维整合,转变学生学习方式,开发课程资源。2004 年第五届观摩活动,正值第八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由实验阶段转入推广阶段的重 要时刻。会议以“正确处理继承与创新的关系,正确处理教与学的关系。”为主题,进一步 明确语文课程与教学改革的方向,在继承语文教育优秀传统的基础上着力创新。2006 年第六届观摩活动,立足语文学科的特性,针对“得意而忘言”的失衡做法,关 注“怎样更好地体现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如何提高教学的实效性”,力图准确把握语文 课程的性质、特点。2008 年第七届观摩活动,继续关注语文本体的回归,将“进一步优化语文教学,提高 教学实效性”确定为研讨主题。在研究进程不断向纵深推进的历程中,我们共同迎来了本次研讨活动。我们将审视语 文教学的视角由“教师的教”转向“学生的学”,从关注教师怎样教好,到思考学生怎样学

(二)时代背景

这是在课程改革进行到第九年的今天,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发展规划纲要》进入 学习实施阶段,在中国由人力资源大国向人力资源强国迈进的进程中,提出的一个重要命题。这个命题更加高屋建瓴、审时度势,它站在国家未来发展的高度,在教育要提高人才培养质 量的视野下,明晰语文教学改革的重要方向。我们深知,在日益激烈的国际竞争中,仅仅依靠已经掌握的知识,就能赢得竞争的可能性越来越小。能力,特别是创新能力,已成为真正具有核心竞争力的决定因素。只有具备知识更新能力的人,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只有具备运用知识和创新知识能力的人,才能够在未来 社会立于不败之地。正如埃德加富尔在《学会生存》一书中所说:“未来的文盲不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学会怎样学习的人。”“教育应该较少地致力于传递和储存知识,而应该更努力寻找获得知识的 方法。”可见,学会学习,掌握科学的学习策略已成为人类在未来社会生存发展的必备素质。

二、课例启示

(一)学什么 从生命活动的视角来看,教学过程不仅是知识传授与学习的过程,而且还是教师与学 生共同进行生命活动的过程。生命无价,童年只有一个,我们用孩子有限的童年时光,用获 取知识、增长技能的黄金时段去交换低效低质的课堂学习,是否为等值交换?

1.学需知。用宝贵的40 分钟,去学习孩子们应该学到的东西。教师按照课程标准,落实各学段教学目标。值得注意的是:要高效达成每课时教学目标,必须保证课时教学质量,做到省时、高效。

2.学未知。学习的本质是创造最近发展区,教学的本质是引发最近发展区,是唤醒和启发。我们应关注学生最近发展区,将珍贵的时间用在解决学生困惑点及学习难点上。从认知发展维度看教学,有下限和上限之分。在学生已有的发展水平基础上进行教学,是定向于学生已经成熟的认知水平的教学设计,即使设计得再巧妙,也只能属于下限的教学。上限的教学着眼于学生未来可能的发展。《石榴》一课关注学情,基于学生的预习起点和理解起点,有效点拨提升,给予我们很好的启示。

(二)怎样学

1.扎扎实实地学 读书时间比较充裕。这是本届观摩活动本会场课例的普遍现象,相对前几届观摩活动而言,又向前迈进了一大步。让学生有安静的时间,潜心阅读,是阅读教学效果的最重要的保障。《匆匆》等多个课例出现了连续5 分钟乃至更长时间,让学生静静地读、默默地想,拿着笔批注式的阅读。这显然加深了阅读理解的程度,思维也更加深刻。展现认知过程,体现学习规律。《活见鬼》、《钓鱼的启示》、《蜀鄙之僧》、《送元二使安 西》、《槐乡五月》等课例展现了或整体,或局部,学生从不会到清楚,从不懂到明白的发展过程。《画家和牧童》更是将语言的理解、积累、运用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引导学生自读自 悟,读悟结合。

2.情趣盎然地学 丰富多样、生动活泼的阅读活动,不断变换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对于培养学生阅读兴趣是必不可少的。但是,要培养学生持久、稳定的阅读兴趣,还需要对阅读活动本身产生兴趣,而不是对活动手段和方式感兴趣。要培养学生对语文活动本身的兴趣,就得让学生有阅读成功的体验。对于小学生而言,最能激发兴趣的是那些想知道、却又不知道的东西。如同电脑游戏 也有失败,孩子们为什么会乐此不疲,正因为它有未知性和挑战性。我们看到诸如《称赞》、《老人与海鸥》、《杨氏之子》等更多的课例,在引导学生提出不懂的问题,引发学生探究、研读的学习欲望。尽管有的质疑环节只是一个形式,问题提出后,又将它束之高阁,但毕竟在进行有益的尝试。

3.触类旁通地学 “教学教学,就是‘教’学生‘学’,主要不是把现成的知识教给学生,而是把学习的方法教给学生,学生就可以受用一辈子。” 在本次观摩活动中,《滴水穿石》等许多课例都在关注学生学法指导,关注学习策略的形成。教学中,教师把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落实到教学过程中去,从而使学生掌握学习的主权,完成从“学会”到“会学”的飞跃,进入“不复需教”的境界。尽管有的课例学法指导并不完善,但我们欣喜地感受到了它的变化。其中,《最后一头战象》概括课文主要内容的方法指导扎实、到位。给我们留下深刻印象。

三、推进建议

建议一:教学行为应进一步跟进 观念决定行为。“吃准目标,夯实基础,指导学习,鼓励创新”十六字方针清晰入目。本次会议上我们还是看到这样的现象: 现象一:低年段目标重在识字、写字,但用在指导识记字型上的时间普遍偏少;中、高 年段让学生动手练笔的教学设计并不多见,只有《天鹅的故事》、《桥》、《巨人的花园》等几个课例;有的教学课时容量过小。现象二:有的教师语言依旧过于强势,用更多的课堂时间进行自我展示,难以引领学生静心 品读、自主学习。现象三:串讲串问,逐句分析,学生不感兴趣的问题还在不停追问的现象依然存在。课堂上,老师不停地提问,追问,板书,反馈,范读,引读,递话筒,在学生间来回穿梭。学习过程中,老师就像《盗梦空间》里的盗梦者,用自己的理解和思路左右学生的思维。学生的多元理解、个性化表达无从谈起。

建议二:目标序列需进一步探索 从课程标准中我们已知晓学段目标,而对于具体目标,特别是语言训练目标,还存在一 定模糊性、人为性。但构建语言训练目标序列确实是一个系统工程,有涉及语文整体的,有涉及语文局部的,有基本的,也有具体的。并要按照一定的序列展开,有计划、有步骤地推进。因而目标体系的形成不会一蹴而就,是我们在更长时间内的研究方向,需要持续探索、合力攻艰。

建议三:“教会学习”转向力度和角度应进一步加强 由“教会知识”转向“教会学习”,是教学观念、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的创新与超越。我们正处于转型期,期待实现华丽的转身。因此 “鼓励创新”成为本次研讨的核心关注点。为打破传统教学模式的羁绊,本次教学观摩活动将用“否定内容分析式教学”的方式,来表 明改变费时多、收效微的阅读教学的决心,引导阅读教学越过顽固的魔障。遗憾的是,可能囿于比赛等客观原因,我们的转身还处在犹豫间尝试,尝试中徘徊,未能有大胆的突破。思索与行动同在,追求与超越同行。让我们承载着责任再次扬帆起航。感谢上课教师:为大家奉献出独具特色的课例。“梅需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 本次活动,更重要的是让我们从一节课的磨砺中获得成长的营养、成长的方向,并让这段历程成为价值人生的宝贵财富。感谢全国小语会:又一次为我们提供了明确方向、交流分享的机会。“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相信我们这群有着执着教育信念的同行者,一定会实现从“理念”到“行 为”的完美统一。最后真诚的感谢大会给与我这个大家分享交流心得的机会,谢谢。

赵镜中在全国第八届小学语文阅读观摩活动上的报告(会场一)【赵镜中: 教授,台湾小语会会长】 各位理事,以及各位在座的一线教师:

大家好。谢谢!非常感谢,我特别要感谢崔老师在这几年对台湾小语会的关照,以及对我个人的 一些关照。每一次来到大陆都带着学习的心情来,确实觉得都从大陆学到了非常多的,不管 是在教学、在理念,以及跟现场老师,感受到老师的这种努力。我都把它带回到台湾了。台湾这几年下来,经过不断地交流之后,也确确实实地有一些影响、调整,这是我非常高兴的。谢谢崔老师每次在这样一个重大的赛课机会和场合里面。崔老师,其实我知道,大家都很想 听崔老师的评课,可是他每一次都很正式的把这个时间让给我,让我胡说八道地讲。当然,其实这一次来也是带着学习、淘赛的心情,因为在台湾这样子的赛课是没有的。平常我们的 老师也不太做这样的观摩课,甚至在台湾,我们要进老师的教室是不太容易的,包含校长。所以,我并没有这么多的评课的机会。原来是请杨校长多说一些,我就可以少讲一些。但杨校长非常客气。各位其实听了杨校长的报告,他不管是对于大会的精神掌握,以及各位做课老师的教学上的一些大致的整饬的一些情况,都做了一些说明。我想,这部分我就可以放开 来了,我就可以比较专注从一个陌生的人来看待这几届我对于青年教师阅读教学观摩活动的 我的一些想法跟反思。大家都很紧张,所以我还是稍微先从轻松的故事开始吧。麻烦你把镜头给到这个画面上来。好。这是一本图画书,它的名字就叫作《你好,老包》。各位请试着跟着我读一读这本图画书,看一看它,我想利用这本图画书还是一样,带我们各位老师,我们都是很好的阅读者,我们再次回顾,在这个过程里面,在这个阅读过程里面,我们做了些什么事。好,我们 现在看到的是一个封面。你从这个封面你会得到哪些信息。然后,你运用这些信息会作出一 些什么样的预测。然后,麻烦各位都自己看一下,和隔壁老师稍微聊一下。每一个现场的老 师都可以现场的互动。在课堂里我们可以和自己的孩子谈一谈,这就是所谓的预测,这个就 是所谓的预测点。为什么需要做预测呢?因为在阅读的过程中我们非常需要学生或者阅读者,调动他们之前的知识经验,如果能够调动社会经验,对于他们接下来的阅读,会有非常大的 帮助。各位从这样的画面中会看到有这样的一个人。请问各位,这个人他的职业是什么? 很多孩子也许会说出来的,但大部分的老师直接会说出来的。他是一个清洁工。那我就很好 奇,为什么你知道他是一个清洁工?因为我们会利用这个镜头,我们会看到他拿着拖把。但 是平常我们在家也会拿拖把,但是我们并不是清洁工啊。所以会从他的服装,会从他的衣着 打扮,会从他的帽子,也可以判断出,他是一个清洁工。好,这里有一幅图,我想请问各位,这个清洁工,在这幅图里面能判断他是上班还是下班?你是从哪里判断的?一个是抓重点。一个好的阅读者他会抓重点。利用他的脸部表情,或者他的举止。好做猜测,但他毕竟还是 一个猜测。但是没有关系,猜得对猜得错没有关系。这一幅图呢,他是上班还是下班?你为 什么判断他是上班还是下班呢?因为他是带着餐盒对不对?那这幅图它在告诉我们什么? 这幅图在告诉我们,上班也有可能带餐盒,但是方向有不对,方向是往外走,对不对?这些 等等的细节,我们在阅读过程里面,一个好的阅读者,会充分地掌握文本所提供的所有信息。但是不是说,所有信息你都要掌握你才读得好。这个上面他主要告诉我们这个工人下班了带 着餐盒回到他很小的拥挤的一个房间里来。这就是这一个画面,这一个段落甚至一个篇章主 要告诉我们的信息。那我们如何获得这个信息?他这个画里印着睡袍,我不认识我个睡袍,但并不影响我获得这个主要的信息。我不认识这个枕头,也并不影响我掌握这个篇章主要告 诉我们的信息。我的意思是说,我们在阅读的过程里面,我们并不是把所有的信息都还原出 来。这样的话,阅读是非常辛苦的,而且是低效的。各位老师,你们都是一位好的阅读者,所以当你在阅读这样的一段文字,我今天主要是用图像来呈现的,当你在阅读这样的文件的 时候,你们就会自动把握住这些信息。因为我是一个好的阅读者,但是我们的孩子他正在学习这个自动化的过程。如果今天我希望他认识,屋子里有哪一些家俱,那么我肯定要教,什 么是枕头,什么是睡袍,什么是垫子,什么是冰箱等等。但是我只要对这些东西有一个初步 的概念之后,我可能在阅读的时候我就并不需要把精神都放在这些细节上。这就是一个�6�7�6�7 很抱歉,没有时间,时间可能太晚了。我还是回来,谈谈我们今天要谈的主题。我要谈的和杨校长方向大致是相同的。我把今天的主题精神,教会选择性阅读。阅 读者呢,大家都知道的。这几年,不止是这几年,是很长的一段时间,阅读是我们非常重要 的一个学校教育的一个目标。他不单单是语文课程目标,还应该是所有课程的目标,而国际 间,特别是我们当我们进入二十一世纪之后,就发现全球都开始注重资讯的获得。如何能够 快速地吸收资讯,成为决定这个孩子、这个区域、这个国家未来最关键的竞争力。所以,如 何透过学校的教育,教会孩子阅读,也正是我们作为教育工作者责无旁贷的一个责任。但是 我今天整合的发言不想投入,就从教会孩子阅读这个角度来谈。阅读是一个重要的国际间的 关注点,这个大家都是知道的,所以我就不多说了。记得在第六届太原会议的时候,我也做了一个报告。我当时,那是我第一次参加这 么一个可以说伟大的盛会。这么多老师,这么多精彩的课呈现在我眼前,我从来没有看过。所以当时的震憾。崔老师让我做一篇反思的报告。我当时看了之后,确实和台湾教学有一些 不太一样。所以我就当时整出了六点对照的一个教学的观点。提供给大家思考。但是这些观 点里面并没有代表,好说哪一个观点是特别好的。但是,总是它在一个多元的课堂里面,它 会有一些不定时的,不同目的时候会出现。可是,孩子在这个过程里面,我们也会因为孩子 的学习状态我们会有一些虚设。譬如说课堂教学是一个单一的模式还是多元的模式。我这几 天,或者前一两年或者这一段时间,我常进大陆,跟许多的老师谈过,隐隐约约听到老师有 这样的一个声音,就是,好像我们的上一课的课型比较单一,所以我们在这一次,新疆区的 理事们也提出来希望能够创新,所以在这里我也特别鼓励老师,我们的课堂教学真的可以多 元,那我们对于教材的使用,到底教材是范文还是例文,我想这个可能也是去值得加以思考。那到底,课堂里面是老师的舞台还是学生的舞台?恕我直言,在这样的一个比赛场合里面,我确实看到了比较多的质疑。整个舞台是老师的舞台,但是我可以体谅,可以解释为,这是 一个赛课。我们需要看出一个老师的教学基本功,但是如果真的回到课堂里面,到底教室是 老师的舞台还是学生的舞台?所以适当的学生应该有所展现,第四个,到底是内容导向,还 是我们要培养学生学会学习的能力?我想,这一次就会慢慢地清楚了。知识技能是要教的,是要积累的,但是,更重要的是,当孩子离开学校后,他能够学会学习。另外一方面,我觉 得这个可能在目前大陆现在的这个社会环境里面,还有一点困难,但是,我觉得并不仓促。我这次相信,如果它是一个真实的道理,如果它是一个金科玉律,它是经得起批判的。所以 我觉得我们应该培养孩子在这个价值多元,以及资讯过度发达的过度泛滥的一个环境里面,我们孩子真的要学习批判思考。第六个,这是一个合作的时代,所以我们希望我们的孩子应 该学会小组合作,跟别人合作。这是在太原的会议里,我重新回顾一下我自己的当时的一些 感受。那接下来,在南昌会议的时候崔老师还叫我做一个报告,当时因为台湾正遭到了一 个很大的冲击,台湾参加了国际的儿童阅读素养的一个调查。那台湾的当时排名并不好,排 名二十二,最大的,等于我自己也在,台湾在推动儿童阅读这一块,所以这样的结果出来就 做很多的反思。我们发现,我们的教学是有些偏失的。我们看看国际间,国际间对于所谓的 阅读的能力、阅读的素养,他们关注的是方法,他们关注的是多元的解读,他们关注的是,作为一个读者,自我建构出来的意义。所以,我当时在南昌会议里面,我就把台湾的经验以 及国际的趋势提供出来给大家做个参考。当时要义在于希望当老师能够开始去关注这一方面 的阅读的策略,阅读有它的一些方法。特别是对于学习阅读的孩子,这些方法很重要。这些 方法大致有推测、联想、提问、图像化、推论啊,等等。这些策略我想各位去看一下相关的 关于阅读研究的书籍,大概都可以看得到。这些策略其实我自己的观察,在台湾或者是在大 陆,有一些策略,我们在课堂教学中我们确实有在做,但是不一定获得期值或者是点名给孩 子讲,你刚才是用一个什么方法。所以孩子并不知道,他其实是有方法的。好,这是关于前 两届,那这一届回来,我想,我越来越清楚了,我想很大胆的对各位老师道歉,我也很大胆 地提出,对于青年教师阅读教学观摩这样一个活动,我的一些观察。活动应该叫做阅读教学观摩,他的这一节课,我觉得都是在教语文课,不是专注在 阅读课里。这个可能有一些争议,可能我个人的理解观念太狭窄,但是我觉得这个可能很值 得去思考一下,教语文和教阅读,是不是有所区别。既然大会定的是阅读教学观摩,是不是 我们更着力于阅读教学这一块。它为什么这样讲?可能这是我提出自己的一点粗浅的想法,语文教学是不是涵盖了阅读教学,这是当然的。在语文教学里最常见的就是听说读写说。那 读就是指阅读。所以,语文教学涵盖了阅读教学。那是自然而然的事情,大家都不会有什么 疑惑。但是,如果你换一个角度来思考,数学课是不是要阅读?科学课是不是要阅读?甚至 艺术课、品德课是不是要阅读?我们孩子进到社会之后,他所谓的终身学习,其实大部分是 靠阅读。而这时的阅读它已经跳出语文课教学的范围。实际在这里说,台湾也是这样的,我 们的语文教材大部分是文学,包含所谓的说明性的文章、议论性的文章,还是以文学为主。那科学的报告、数学的研究,它完全没有任何的修饰,它完全没有任何的想象,它是硬梆梆 的。我们孩子面对的就是这样的东西。所以从另外一个角度来看,阅读似乎要大过语文教学 的范围。所以我们要求,希望大会组委会慎重地思考这个课题,到底我们所谓的阅读教学是 要放在语文教学下,来看这种教学,还是,我们就面对阅读。这应该是个题外话,但是这个 会影响我整个观课。稍微简单地对应一下,到底阅读教学跟语文教学如果独立来看,它会有 什么样的不同。在语文教学目标里,听说读写的能力,强调相关知识性的教学,等等。但是 阅读,因为它的材料可能是不同的,所以它要求的是培养孩子独立阅读能力,批判地思考能 力,然后形成阅读的品味。在目的上,可能是不同的。在教学方法上,可能也会不同了。语 文教学,因为我们的学生在学习这一套辅导系统,所以教师的辅导性会强一些,我们的课程 规化、要求会有一个清楚的有系统的结构,老师的讲解就会批改在课堂常见的,老师会立足 所谓的学习目标,或者是课堂教学的重点。然后重点重要是反复解说。可是我们关注阅读教 学的话,我们应该回到一个“读”字,他作为一个“读”字,它在阅读教学过程里面,他看 到的是指挥,但是以学习读到为主,然后,鼓励学生提出你自己在阅读过程里面你的困惑以 及你的收获,以及你想跟别人讨论的事情。那做老师的责任是我要提供孩子,怎么解决他在 阅读过程里面发生的困难,这就是所谓的阅读策略和方法。希望学生能够将来能够养成自我 阅读、自主阅读的能力。那阅读方式也会不太一样。在大陆,我觉得感受最深的就是我们的 朗读。台湾的孩子朗读真的比较低了。在这儿,看到每一个孩子站起来,还真的是美读啊。在语文课堂里面,我们确实需要阅读、朗读跟美读的教学。注重孩子的发音要准确,字正腔 圆,要关注文本告诉我们什么内涵。但是要从阅读的相对观念来看的话,阅读最终的目的是 默读。默读的是不是快于朗读呢?所以阅读的最终目的是培养快速默读、浏览。怎么样的略 读,怎么样的跳读,快速地掌握你想要的信息,特别是边读边想。阅读方式多种多样,重视 个人在阅读过程里的收获。好,这是国际间很重要的一个,是台湾在国际阅读测试中失利的 一个很重要的因素。我们的教学太重视文本了,结果国际的考试是不关文本,你学到什么,你会用在哪里,台湾人答不出来,因为老师没有分析,没有教会孩子做这方面的思考。但事 实上各位,我们回到我们自己的阅读教学经验来谈,我们的阅读都是有一个特定的目的,我 不会评估,我这次阅读收获是什么。好,但是我还是会回过头来,从语文教学的观点来看看 这次的课。我从整体的对象的观点来看,我这三点绝对不是客气话,绝对不是虚言故事,这三 点是快十年来,我对大陆老师的一个深刻的印象。我个人非常感佩,我都不知道怎样把这样 的精神能够迁移到台湾的老师身上,当我看到老师的这个基本的教学素养,老师教学的基本 功非常到位,这一部分真的台湾老师在这方面,不管是口语表达,老师在课堂的思路,梳理 这些课程,这方面真的不错。有机会我真的非常希望能够邀请各位老师到台湾来,给台湾老 师做一个指导。另外一方面,对于教材的深入解读,台湾老师在这方面,过度地仰赖,过度 地依赖于你们这儿叫教参,我们那儿叫教学资源,也就是说出版公司它会编好每一课的教学 的设计活动流程,甚至学生的习作单子,甚至连作文题目等等,统统都把它设计好了,连月 考考卷都设计好了。所以老师在这方面就比较带过,所以我们会看到老师的课堂里对教材的 挖掘上面还是不够深。在另外一方面,我觉得一个老师,您的对于教育,对于课程,你对于 你自己工作的热情,会熏染你的学生的。所以每次看到老师们站在讲台上跟孩子们,你上课 以后,会感觉到心跳都会加速。在台湾上课的话,如果各位有机会来台湾,安排各位进教室 观课很难哪。也许有机会我试着安排,你就会看到都觉得好像很沉闷,这方个给我很深刻的 印象,我希望大陆老师在这方面能够继续保持下去。我觉得我们孩子们需要这些东西。但是,我还是有很大的困惑,就是为什么这么多堂课的课型都眼似,这不是我说的,这不是单单我 自己的感觉,而是我听到很多的老师有这样的想法,我们大陆的同志不是已经揭示了,不是 我们要创新哪,各位老师,你是不愿意还是不敢呢?还是你不知道怎么去创新呢?我觉得这 个可能是我们未来需要去思考的。我想这方面,大陆小语会可能要把目标弄得更清楚,让老 师能够做依据。好,那我提供一下我自己的观课角度。如果我们说我仅仅看一个整体的看这个语文 课堂的时候,我大概可以这样来看一堂课。就是有没有激活或调动学生的背景经验。也就是 说,我学习假设我还是从零学起。如果发现这一堂课老师是把孩子当作零,从零教起的话,下课可不可以与老师商量一下。老师你是不是先调动一下孩子的背景经验,也许他们在这方 面有相关的经验。那可以一方面你更省事,另一方面学生学得也更加有兴趣。所以这一方面 我会站在这个角度来看的。另外一方面我们的课堂真的需要各种不同的方式来进行?这次赛 课我觉得真的很可惜,我几乎很少看到小组合作。所以这一点我觉得蛮可惜的,有小组合作 我觉得只是过过场,并没有真正落实到所谓的小组合作群体。那我觉得在真实课堂里面,可 能作为这方面,也许大陆在这方面更需要,因为你们这儿的孩子多,一个班级人数。台湾现 在班级的人数控制在三十个孩子。现在台湾早已划入全球全世界出生率最低的地区。所以,一般的教室顶多二十几个小孩子。很容易进行学习。另外一方面,我们这儿班级人数多,四十个、五十个、六十个孩子,其实更需要做 小组学习。好的,另外一个,我觉得老师在教学过程里面,是不是有展现老师自己的解决问 题,以及思考这些问题的一些思路,有没有呈现出来,而不只是呈现结果。让孩子们记住这 个知识。也就是所谓的过程性的学习。在这次课堂里面我也看到了这样一个现象。老师问也 是问,当一个学生答出来后,老师就解释,这我觉得很可惜,也许其他孩子并不知道为什么 会找到这个答案。所以老师是否再追问一下回答的同学,你是怎么得到的,你是怎么想到的。如果学生都答不出来,老师可以示范,我是怎么解读的。那个过程,那个思路过程,应该可 以叫做放生思考。把你的思考说出来,我会看见的。另外,我的要求更多些,希望这堂课不 是只是基础知识的获得,我希望任何一堂课都希望能够带着学生高层次的思考,进行高层次 的思维。各位老师会说,我上课的时间有限,我经过了专业判断。为了孩子的发展,我挑适 当的内容进行教学。我还是在这讲过,大陆的学生真好。特别是今天,这些孩子的制度,真 是好。所以我提出一个建议,下一届各位老师如果你要参加这个赛课,你会相信,主办单位 一定会把他们这个地区这个层次最好的学校的学生搬到这个台上。所以你教学生的起点一定 给我站高。不然你会发现这一堂课我们这些听课的都觉得学生已经会了,老师只是在走他的 教案,那我觉得蛮可惜的。老师你可以在这里展示你带学生往前走,带学生进行更深刻的学习,高层次的思考,这样的更有意义。我相信主办单位一定会派最好的学生来台上,所以你 的设计一定得往上拔。这是我自己观课的一些角度,提供给各位老师进行参考。不成熟,所 以请各位老师可以自己再增加一些自己的想法。回过头来,从阅读教学观念来看,阅读核心就是理解,理解是阅读的核心,我为什 么要阅读,我的阅读就是要获得理解。理解的层次有很多的。我刚刚提的,大陆关注了理解 的层次,比台湾教学的理解层次高很多。我还是再说一遍,一般的简单来说,理解的层次包 含四个层次:第一个层次叫做字面的理解;也就是说,如果用测验的方式来思考的话,我今 天问的问题,都可以在文章里找得到的。主角是谁,发生在什么时间,他多少岁等等。这些 都是在文章里直接找得到的。叫做字面的理解。它当然是最低层次的理解。第二个层次的理 解叫做解释性的理解。所谓解释性的理解是说,它基本上还是靠这个文本,但是读者必须作 一些整理、组织、推论才能获得。“它是个好人吗?�6�7�6�7那个巨人怎么吗?”学生必须做出 一个判断,但是它基本上还是从文本出发的。所以学生必须整理,这个巨人前前后后的表现,然后做一个判断,才能知道这个巨人算不算自私的人。这是所谓的解释性的理解。第三个层 次就是批判的理解。用一个简单的方式来说,所谓的批判的理解,就是这个问题的句型,它 的组织不是文章里的,它的组织是指读者,你读完这篇文章以后,你觉得怎么样?你赞同这 样的价值观念吗?你赞成这个角色的行为表现吗?你你你,他问的是你,也就是说读者有自 己的判断。这是第三个批判层次的理解。国际间非常重视这个层次,而各位老师,事实上我 们在阅读中,我们也是这样的层次。我们拿起一本书来,我们可能觉得这是一本烂书,别人 可能觉得这是一本好书。这些不重要,重要的是,你觉得怎么样。这是第三个层次,批判的 理解。第四个层次更高了,创造性的理解。也就是他因为这次阅读而散发出更多新的知识,新的感受。国际间重视第三第四层次的理解。而台湾的教学在这方面是抓紧第一第二层次理 解了。所以我们参加过阅读赛,成绩并不好。一般人的理解过程,会是这个样子的,我们对 一个读者,他会在潜意识,他就会测定,我的目标是什么,无非是会答题。但是在我们的课 堂教学里面,这一块很弱,因为孩子的教材没有意识到,我为什么读这篇课文。因为他知道 你让我读我就要读。可是在这个时候我们一个读者应该会设立一定目标。我们会把自己已经 知道的知识直接用到阅读的文章里面。然后我们在阅读中、阅读后,在阅读过程里面我们会 思考,哪里读不懂,哪里卡住了,我需要知道什么方法来解决。该查字典查字典,该问人的 问人,该重读一遍再重读一遍,该去找找资料的找资料。我们会有很多的方法,达到我们阅 读或者理解的目标。在阅读后,我们会停下来想一想。我读完这篇文章,读完这本书,它有 没有帮助我,有没有达到我的目的,有没有解决我的生活问题。我们会,一个真实类的不会 有这个过程。然后在这个过程里面,我们有时会判断,也必须去判断哪一些是事实,哪一些 是作者想要的传达的那些信息。最后我会得出一些自己的心得体会。这是一个真实完整的阅 读历程。从这样的历程来解读的时候,我想各位老师就会比较的辛苦,在这一次的赛课里面,各位老师都做了。那做到了哪些,还漏了哪些。其实阅读是一个循环的历程,所以我看大陆 的老师教学的切入好,但它有一个固定的切入点,事实上我们是否从任何一点来切进去。我 从理解开始,我先不解决,认识字是解码的问题,我先不谈这个问题,我直接从孩子的理解 上来切入教学,也可以。我先让孩子试着朗读一下,也可以。它是不是一定要从哪个点开始 切入。我觉得这是我们在进行多元教学的时候,我们可以思考的。但认识就是这么一个循环 历程,它不断地积累,不断地循环之后,阅读可能不是一个问题。接下来谈一些我在这次观课活动中的感觉的一些问题和老师一起来思考。第一个是 老师的提问是为了确定学生层次的选择性的问题,我发现有的老师问了这个问题,问完了,学生有人回答就结束了。并没有再追问,那追问什么?追问你怎么知道的。你是怎么组织起 来的。我觉得这个对其他的孩子是非常有帮助的。另外老师提问,老师常常问学生问题,我 们开玩笑讲,课堂里面是个很扭曲的现象,一般是不会的人问会的人回答,可是课堂里面是 会的人拼命问,不会的人拼命回答。这种现象有点奇怪,但是没有关系老师提问。提问是一 个很重要的阅读策略,但不是别人提问,一个好的阅读者会自我提问。老师就要利用提问这 样一个教学法,向学生示范,如果学生答不出来的时候,你是怎么解答的,你是怎么获得这 个答案的。这是我的第一点,提出来希望各位老师能够思考。第二点我们看了看这次老师的教案,老师教案里面,问题的层次也可以分。问题的 层次从阅读理解的角度来看,老师提的问题多半也是停留在第一第二层次。批判性的问题也 是有一点少。这就变成问题了。像那个《画家与牧童》,老师后来展现了一幅画,画虽然不 是正确的那个图,但是我觉得可以让孩子去想一想,他是不是真的画活了,他是不是画得太 好了,你觉得怎么样。回到孩子,而不是回到文章里面来看。其实老师在问问题的时候,其 实也在示范,我们在看一个东西的时候,是有层次的。层次越高,我们的收获就越多。关于 朗读,我一方面敬佩,一方面非常困惑的。在这个课堂里面孩子出现了非常多的朗读,在阅 读过程里面有一个很流利的朗读,这是很重要的。朗读是非常重要的。但是我困惑的地方是,各位老师你的指令我困惑了,老师们通常说:孩子们,拿起课本,朗读一下。自由读,朗读 一下。然后老师接下来指令就是读准字音,然后读懂句子,然后边读边想。这几个好像是不 同的活动。读准字音的朗读是我要选择或者我要采取练习,对于字词音的掌握。读流利我们 关注的,当然我们的要求要多一点,我们一方面要求他字音要读准,另外还要求他断词断句 要断得好。可是我们一般的读流利不要在和孩子要求断词断句。为什么越读流利对于阅读就 越有帮助。当一个孩子在朗读文章断词断句断得不准的时候,我们就可以判断他不理解。他 不是很理解,对于这篇文章。所以读流利要求的应该是要求抑扬顿挫,但重点放在断字断句,能不能很顺畅。带感情朗读,我觉得这是理解后,或者尝试理解的时候我用自己的一种诠释 我来朗读。那边读边想我觉得应该是默读,我不知道各位老师你有没有经验——当你放声朗 读的时候,读完之后,你通常不知道它在说什么。因为你关注的是在音,还有断词断句。通 常我们要真的理解的时候是默读。阅读标准最终是要达到默读。所以我常常搞混了,当老师 下朗读指令的时候,好像这一大堆全裹在一块儿了。但是我还是希望老师区别一下。那另外 一方面,各位老师的教案里面我觉得欠缺了高层次的阅读目标,常讲了一些批判性的,一些 学生自我反思的,一些运用性的这样的目标没有。一些扣着文章,能够获得文章的主旨,能 够理解这样的感情。我觉得好像还可以再往上拉一些。课堂中师生互动太少,这我刚才已经 讲了,也许是赛课的关系。期望各位老师回到课堂里面,真的要让我们孩子学会合作。孙中 山说过嘛,我们中国人是一盘散沙。不行,我们中国人一定要团结。怎么教?从小孩子开始 教起。我在台湾也看到这样的,有小组合作之形没有实。小组合作讨论完之后,老师点一个 同学来发言,结果他说的是他自己的想法。那这个没有用小组合作了。所以老师在这个方面 要注意,请一个同学站起来,然后老师要交待——请你说你们小组讨论的结果,不是一个人 的。我真的希望我们的孩子能学会跟人合作,这很重要。还有一个非常惊讶的,大陆在这一块超前了。在台湾的课纲里面,我们的古文,文 言文的教学是放在中学的。在小学基本上不会出现古文的教学。会出现古诗,但是也出现很 少。所以这次看到五年级的孩子就开始读古文,觉得这可能是一个非常大的进步。让孩子早 点接触,我们这个非常优美的古文化,这个是非常好的。古文的阅读其实与我们学第二语言 有点类似的状态,就是接触太少了。这样提早接触是好事。但是到底古文教学要教到什么层 次,它和一般的白话文的教学界限在哪里?我觉得这个还需要确认清楚一点。昨天我也在会 议上,跟我们理事们都提出来了。古文的教学是不是请这些专家们再明确一点。但我看到的 大部分都是依赖逐字的翻译,比较少调动学生已经相当熟悉的口头语言即白话文这些背景知 识的支持。利用这些经验来尝试去解读古文,终究是可以找到一些线索的。这些争议可能还 需要我们共同去开发一些课题出来。在台湾,中学的古文教学也是过度依赖逐字的翻译。另外,课文到底是范文还是例文,我想这个是长期争议性的。各位看到香港那堂课 你会知道,他们的教育是没有教材的,他们都是用一般的出版品。所以他们不会把所有的精 神都锁定在这一本书上。他们只是利用这一本书,强调教什么?教描写。怎么做人物的描写 神态啊,心情啊等等的描写。他们是利用这篇文章,这是一种所谓的例文,而未必是范文。可能我们有不同的思考和要求,只是我想这个可以值得去思考。我目前在台湾负责我们新的课纲,那我想,大陆这边也一样,就是语文教学要面对 新的,特别是科技的冲击,那我们到底何去何从。而阅读,国际间这么重视的,也实实在在 是我们孩子未来进入社会一个非常重要的工具的时候,语文教学、阅读教学何去何从。我们 应该采取一种态度,就是所谓的批判的继承,还有创造性的诠释。所谓批判的继承,意思是 说,我们一定有一些好的东西,但是时代在变,环境在变,我们的孩子也不一样了。所以我 们对于传统的好东西我们必须进行一些重新的批判。哪些东西我们觉得值得留下来,哪些东 西我们必须割舍。那创造性的诠释我主要是针对的,不管是这边叫课标,台湾是课纲,老师 们都有困惑。不管是课纲还是课标,它们对于我们最终的教学的指导方向。但是这种东西它 通常写得不会很清楚。模模糊糊的,那模模糊糊的就会让我们的不知道该怎么做。在这里我 鼓励老师,作为老师们是第一线的老师,我们面对的是真实的、活生生的孩子,我自己在参 与台湾的课纲的草拟,我清楚的知道,当我在草拟这些课纲的时候,我们心目中孩子的图像,是一个中产阶级,是一个城市的孩子的图像。可是,各位老师,你所服务的学校的孩子,他 的现状、他的学情,并不是我们这些委员所能体会到的。所以请各位老师,你要相信你的专 业,大胆地、创造性地去诠释这些课纲。你才能够找到,最适合于你的孩子的教学路径。这 些是我的一些不成熟的想法。吴教授在开会的时候已经提出来了,要我提的不太一样,但是 大致是这个方向。我觉得最重要的还是在第四句,积极创新。我们的孩子不会等我们,他们 期待,我们给他更多更新奇、更有趣的学习。以上是我的报告。谢谢大家。

全国第八届青年教师阅读教学观摩活动专家评课

北京小学李明新校长评课

各位专家,各位老师,大家上午好。首先感谢大会给了我一个向大家学习的机会,向参赛选手学习的机会。这三天以来我和大家一样一直在认真听课,思考。因为时间的关系不可能做非常系统,非常精妙的准备。我只是把自己两天半以来听课的感受、思考,以及我在评委会上所听到的意见进行一个汇总向大家做一个汇报交流。今天的评课由我和大家比较熟悉的孙双金老师一起来评课。我们俩呢也进行了分工,交换了意见。前半段由我对这17节课能够形成共识方面,他们的优点是什么给予一定的总结,并且指出存在的共性问题,后半部由孙双金校长结合这些问题对我们的阅读教学做一个深刻的反思。

大赛评课任务艰巨,语文评课难度更大。我说大赛课,评课任务艰巨,是说现在我们的阅读教学大赛的作用远远超过了比赛本身,一个是通过比赛作为一个赛比,他传达了小学语文研究会的声音,对中国小学语文的方向起到了一定的引领作用。不管是自觉还是不自觉地,每一次小语的盛会,小语的大赛,都会对全国小语的一线老师有一定的影响作用。再有了大赛的课是我们各个省市在研讨交流自己的课改成果。所以我们都期待着通过这样的比赛能够学到新的观点,新的思路和新的方法。

我之所以说语文评课非常难,难度超过其他的学科,是因为第一是我们语文学科有其自身的复杂性,特别是我们中国的语文教育理论还需要不断地完善。我们的语文课程建设还有待进一步的加强。许多的理论建设问题没有得到解决,必然影响到对实践的指导。另一方面,我说语文难评是因为我们听课的老师期望值都很高,我们来自全国各地的几千名老师都抱着学习的目的,可以说在听课的过程中我了解到有的老师觉得听这样的课眼前一亮,也有的老师感慨听这样的课大失所望。为什么有这样截然相反的感受呢?我想这与看一节课的角度和作为阅读教学研究的深度有关系。

听了17节课,我们有个总的认识是这些课在努力地体现今年七月中旬在大连召开的第七届阅读教学研讨会的精神。在这个会议上,崔峦老师提出了“一个转向,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四点评课标准”。有的老师可能不熟悉。我简要做一个介绍:崔峦老师提出“一个转向”是说我们的语文教学,应当从学会知识转向教会学习。“一个中心”是指我们的阅读教学要以语言学习为中心。“两个基本点”是指要着重培养语文能力和语文素养。“四点评课标准”用十六个字来概括就是“吃准目标、夯实基础,指导学习,鼓励创新”。当然,我刚才说17节课在努力体现会议的精神。“努力体现”这四个字实际是表明了这17节课在追求或研究的方向,是方向问题,但在实际的呈现过程中到底对这些精神体现的成效如何,那将是研究的深度问题。应该说细致的探究,许多的教学环节,教学设计,教学方法,教学认识都值得从理论到实践值得探讨,包括我们一会要公布的特等奖的课都有再研究的必要和再研究的价值。

综合专家和评委的意见,我们认为17节课体现了可以用以下3句话来概括。这三句话是第一“实现一个走向”,第二:“增强四种意识”,第三:“体现观点关注”。

第一点就是“实现一个走向”这个走向就是指17节课在走向真实的课堂生活。大家知道在课程改革过程中。我们的语文老师积极性是相当高的。我们在进行不断地多方面的探索。在探索的过程中,因为对新课改的理念的理解不到位,因为种种其他的干扰,我们的一些课堂出现了非真实课堂生活的倾向。17节课在这一次的教学实践中,鲜明的告诉我们课堂教学在去除浮华,追求生动而又扎实的课堂。课堂是师生、生生真实交往的空间。在这17节课的实践过程中力避弄虚作假。当然我们也实事求是的说,之所以能够引导我们的课堂走向真实的课堂的生活是与我们大赛近几届在组织的导向有关系。比如说我们现在减少了老师和学生的过多接触,甚至现在我们呈现在大家面前的都是老师当场来见学生十分钟。更过的课堂设计是从初读课文或第一课时开始的。当然实事求是地讲,从严格意义上的课堂教学来讲。这种做法是值得研究的,但为了公平这些做法就失去了一些科学性。比如说老师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和学生接触,那对老师的教学功底是严峻的考验。他必须用这么短的时间来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他必须在教学过程中随时的调整教学进程。因而我们说我们过去所强调的备课中备教材,备教案,备学生,备教法,备教具过程中,其中备学生是非常重要的核心化。也正是因为这一点所以这一次的大赛中我们看到,在老师和学生的交往过程中,在老师整个施教的过程中,我们弄虚作假的问题得到了纠正。尤其是那种追求观赏性,在老师面前和在学生面前表演的现象已经基本杜绝。我们说17节课大家应该实事求是地讲,这些老师无论从他们的教态,还是从他们的语言;无论从他们对问题的处理,还是自己对教案的调整都在回归一种自然。当然这种回归还不够,这种不够我们也要实事求是地从现场来考虑,也要理解这些参赛的老师。比如有的同志可能认为,有的老师声音太大了慷慨激昂过度了,甚至认为这个课堂上朗读多了,默读少了等等。在听课的过程中,坐在前排的评委和老师认为听有的课啊,这个课有的时候听得累,有的时候听得堵,有的时候听得闹。有的同志讲是不是离扩音器近了,所以挪个位置后来发现不是扩音器的问题还是我们的课堂老师的语调过高了,使得课堂太噪。反过来想可能这个老师有实际的想法,在这样一个这么大的体育馆四千多人听课,有的老师考虑自己的声音小了不能让距离主席台远的老师听课,甚至有的时候课堂上学生一安静无声了,我们底下的老师就有声了。因此我们评价一堂课还是要实事求是地评价。但是总之我们感到真实的课堂正在回归。只有有了真实的课堂,学生才能有真正的成长。课堂上学生该出错的,就应该让他出错,这个很正常。我想如果没有真实这两个字做保障,我们课程改革就无效,我们今天的研讨也是没有意义的。

第二方面我们认为体现了四种意识的增强。第一种意识:就是增强了学段意识。在17节课程改变了或者说是纠正了过去相当长一段时间内出现的高段教学低化或低段教学高化的问题。低年级的课像《数星星的孩子》,像我们今天听到的课啊,《小猴子的脸红了》这些课,他们应该说都很鲜明地体现了低年级字词教学的重点,真正是在阅读中识字,在阅读中巩固字词。中年级的课突出了句,词句和段的教学。高年级的课,像《伯牙绝弦》等等突出了篇章教学的要求。在这里应该说老师在设计上,无论是对篇章,知识的点拨,详略得当的问题,主次的问题或者说是高层次的阅读能力的训练问题等等都得到了比较好的关注。17节课,我们可以看出随着年级的增高,从朗读训练到默读训练,从精读教学到略读教学,从白话文教学到文言文的教学,体现了教学的层次和坡度。所以这一次学段的意识,较之以往的大赛应该说体现得比较好。第二增强了目标的意识。有的专家认为教学目标是一节课的灵魂是不无道理的。那目标意识的增强在这些课当中,我以为体现在三个方面:其一是体现在老师备课中在推敲目标力图明确,使目标具有可操作性。如果老师手上有资料的话可以翻一翻,更多的课他们在教学目标中,比如学习那几个词语,学习到什么程度;阅读教学目标中能力目标的这种确定也不再笼统,而是非常明确地写出。其二目标的制定紧紧地扣住了学段。牢牢地体现了课程目标的要求。第三就是目标的意识在课堂教学的落实中都很强。大家可以感到,这些老师在努力地去除那些无用的低效的环节,使自己的教学过程,教学的环节,教学的意图牢牢地围绕着自己制定的教学目标。这就改变了我们过去的一些老师,特别是今天我们在一线的许多老师仍然存在的备课中先备教学过程,后备教学目标的这样的问题。应该说备一节课先定教学目标,围绕教学目标来设计教学过程。但是更多的老师尤其是一线的老师追求教学方法,追求教学过程,备完过程之后回过头来再想我这节课教什么?这个备课的方式是错误的。而且会造成目标和过程两张皮的问题。在目标意识增强这一方面,我认为目标意识体现了目标制定的自觉性。17节课我认为体现了目标制定的自觉性。当然在目标制定的科学性上还有待研究。第三方面就是增强了方法意识。谈到语文学习方法意识的增强,我们认为这17节课体现了从教教材转向用教材教,从教课文转向教阅读,这是教会学习的体现。也就是崔峦老师曾经用一句生动的话来比喻“实现了美丽的转身”。现在正实现转身,美丽不美丽还需要进一步研究。但是从这些课来讲,我们认识到阅读教学所负载的任务是多元的。但其中语文本体的任务是核心。因而涉及语文本体教学任务当中,语文教学方法是非常重要的,像阅读方法就是语文方法中的重要内容。这17节课或强或弱,或有意识或无意识都在体现对阅读方法的指导。像《自然之道》,像今天新疆老师的《那片绿绿的爬山虎》等在概括内容方面,他们都体现了非常鲜明的指导方法的意识,就是如何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当然我插一句上课的时候老师不要慌,要把方法教到位,说清楚。像今天这个老师概括主要内容的时候有意识教方法很好,但实际上这个老师教的是抓住文章的要点,然后串联起来,用语言串联起来把握文章或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而老师一着急说成了“同学们注意你们把这几个词语一写出来为什么就能是文章的主要内容了”。这个说明老师一慌,语言就不严密了,所以老师还得强化这方面的意识。但是毕竟像这种教学的倾向还是比较好。还有像我们阅读教学中体现抓人物的言行、神态来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的方法。像联系作者的生平来理解文章的方法。因为有些文章不了解作者的生平,背景在理解文章是很难深入。像联系上下文来理解文本的方法。像通过多种方法的诵读来理解古文的方法。甚至教给学生如何区别形近字、同音字的方法,应该说都体现了很好的教给学生语文方法的意识。第四就是增强了读写意识。大家看到17节课中,没有读和写,没有读写结合的课是很少的。尤其大家鲜明地感受到这一次读写结合深入人心。17节真正没有在课堂上做读写结合的,不说读和写分开,有读也有写,写字也有写,但是真正围绕文本进行拓展,进行读和写结合,这样的课堂,17节课中80%的课中都这样做。课堂上不再是君子动口不动手。有的课是创设情境写一段话;有的是联系课文的内容补充几句话;有的是围绕课文要填写一些词语。总之,这些课在努力的挖掘出读写结合的点。这一点是给我们在座的老师鲜明的感受。这种读写意识的增强我认为不是坏事情,尽管存在一些问题,但我们不能一棍子打死。甚至我可以说这种读写意识的增强是七月中旬大连会议精神的某种体现。所以我们认为这四个方面的意识是增强了。第三点成绩:体现了三个关注。第一体现了关注学习情境的创设。在课程改革过程中,在教学方法的研究过程中,我们深刻地感受到一堂课学习情境对于调动学生主体性,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激活学生的思维重要作用。在这些课过程中大家感受到像《伯牙绝弦》,像《中彩那天》等,他们都可以说运用恰当的教学手段,也可能是现代信息技术的运用,也可能是老师语言的生动地渲染,把学生带入学习情境中,让学生能够自主的建构。因而课堂,许多课堂呈现出生气勃勃的场面,学生思维活跃,学生发言和朗读也赢得了我们在座老师的鼓励的掌声。第二点是体现了关注字词教学的落实。曾经有一段时间,阅读教学无论是低年级还是高年级,曾经忽视了字词教学的落实。那么在这一次的大赛的过程中,我们认识到所有的课都没有忽视字词的教学,都不是说抛开字词教学来进行阅读教学的。特别是低中年级的课,我们鲜明地感受到老师对于重点词语的教学,对有些生字音形意方面的教学力求扎实到位。当然体现的程度也不一样。我们看到像今天天津课堂上对于生字的书写和其他的一些低年级对生字的书写关注的方法和程度也不一样。当然这些关注的程度要看你教哪一个年级,要看学生已有的认知能力。第三点关注就是关注师生情感的融洽。无论在开课前,还是在课堂过程中,我们说每一个老师都在努力地建构一个民主的,一个和谐的师生关系,让课堂的氛围更轻松,更自由,让每一个孩子更能发挥自己的主体作用。也正是这样,使得我们17节课从不同的角度呈现不同的特点。当然作为这次的比赛,我们更主要的是肩负研讨的任务。

下面我有重点的就17节存在的一些共性问题跟大家做一个交流,对于这些问题的深层次的方思一会由孙双金校长来进行评课。我下面谈四个方面的问题和建议,我把问题和建议连在一起。

第一方面:教什么的问题仍然是需要首要研究的问题。到底评价一堂课,一堂语文课的优劣他的标准如何测定。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角度。当然有一定的共性。我评价一堂课先要清楚这堂课在教什么。只有先确定了教什么才能很好地去深入研究怎么教。这是老师课程意识增强的一个体现。教什么他往往体现在一堂课的教学目标是不是合理,是不是科学,是不是准确。他往往体现在我们确定的教学内容是不是适宜,是不是适度。我们也看到17节课,当中有的课安排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比较多,比较杂。给我们一些在座老师的感觉就是在赶三关,一个环节一个环节赶紧往下赶,因为时间只有四十分钟。这样就使得你确定的教学目标和内容无法落实。其实一篇课文的精读课的教学可能两课时三课时。我们在战略上就应该先做好布局,我总的目标有多少,在总的目标的前提下,我第一课时的目标完成哪些目标,完成到哪些程度,我为了完成这个我应该组织怎样的教学内容,组织怎样的教学活动。这样合理地来安排使四十分钟的一节课容量上让人觉得合适。因为语文教学更多的是能力的训练。能力的训练就不是知不知的问题,而是会不会的问题能不能的问题。他有的时候需要深入进去,需要进行扎实训练。当然我们也能理解有些老师为了体现一课书完整的教学思路,但是我们毕竟要去实际出发,我们要回归教学的本真。因此我们说教什么的问题,首先必须要研究确定。这样就使得我们的阅读教学“线清,点明”,而不至于蜻蜓点水,面面俱到。面面俱到往往就是面面不到。我们仍然要提倡一课一得,得得相连来实现一课书的完整目标。

第二方面教学设计上要把课文特点,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教学时间,学习主体等等统整考虑。我们在座的老师绝大多数都是在一线教课的老师,我们知道任何理论都可以从一个角度来研究课堂教学。但是一到了课堂当中,我们不能用一个理论而是综合多种理论来实现我们的课堂教学。那么到底怎么样才把教学设计做好,这就需要我们来统整各个方面的因素。我点几个方面。一个方面就是初读设计的雷同,这个是鲜明地反映出来。初读或者说是课堂教学的前半段,基本上是一致。怎么读,怎么来进行生字方面的检查,然后怎么往下的推进雷同了。这难道不值得我们进一步的研究吗?第二读写结合应该说有形式主义的倾向。因为这一次的读写结合不是部分课堂,17节课绝大多数都在读写结合,说明大家有这个意识了。我刚才说意识增强是增强了,但是不是说随随便便的找一个点进行读写结合。读写结合需要研究的问题很多,比如说你读写点是不是恰当?你读写结合给的时间是不是合理?你读写结合之后这个成果是不是作为一个资源进行运用?学生写了一段话,学生之间有没有交流?老师有没有评价,能不能通过这样的评价使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有个发展,而不是简单的给你们一点时间写一写,随便给两句话。甚至有的时候可以说你读写结合的这个点是不是有必要,是不是合理都值得再研究。我们总体上感到17节课的读写结合非常成功的不多。第三小点,像有些课没有从学生实际的认知水平的实际出发来进行设计。只能是在教学中期待寻找适合教案的学生,而不是在创造适合学生的教学。当然我们辩证来说,客观来讲,因为有些老师这种借班上课时间很短。他原来的教学设计是根据原来那个地区的学生来设计。我在教学中有这样的体会就是在借班上课或者说这种大赛,老师他们站在这,他们期待的这个班,是怎样的班呢?应该是这个班的能力水平和他的教学设计的起点相当。这个课是教学得比较有价值。所以这个我们研究,怎么才能贴近学生?但有一点我们是可以说,我们可以通过课堂的调控,可以通过课堂临时方案的驾驭来体现。第四小点文体特点与阅读方式和情感基调有的出现了不一致的问题。比如拿朗读,有些课文可以慷慨激昂,有些课文可能是适应于思考,就是说低沉的或者说是沉思,不适于发出声音那样去朗读。文本的特点要和阅读的方式一致起来。第五小点就是有忽视整体把握课文的倾向。重局部忽视整体的把握。我们看17节课当中,有些课在初读之后没有很好地感知整体,没有对整体一个清楚地感知就马上往下走了。甚至是把自己老师要教的那一部分内容拿出来,这样重局部而忽视整体。大家知道我们过去的语文教学在处理整体与局部的关系上是有很好的经验,希望大家引起重视。第六小点,就是许多环节还值得深入地推敲使得精湛。比如我们可以问一问有些环节能不能取消他,能不能换一种方式,能不能合并。所以这些都体现到我们教学设计的整体把握。

第三方面也就是阅读教学改革创新的程度还有待提高。这是我们对阅读教学改革创新的程度有待进一步的提高。尽管大连的会议指出了,我们这次评课的重点就是看创新,但是我们仍然看到在课堂上使大家眼前一亮的课不多。我们说教会阅读这个课题涉及到的命题在阅读教学中是非常多的。比如如何认识文本,如何认识阅读,如何认识不同文体的阅读方式,如何认识儿童的阅读过程,如何对教材的取舍,如何对教材内容进行取舍都需要进行新的研究,新的突破。像中高年级特别是高年级有些的课文很长,在一节课里,我们又要初读,又要精读,深读。我们怎么进行取舍,这也需要我们从理论到实践里有一个新的认识。

最后第四方面就是教师的强势问题仍未根本解决。第一在朗读教学,老师强势。非得指导读到跟那播音员的水平,朗诵家的水平,我们认为不恰当,不合理。第二教学中老师牵的痕迹比较重,因为为了要出自己心中的答案。有的专家风趣地说这一堂课不是在让学生感悟课文,而是在让学生感悟老师的感悟。我觉得这句话是值得我们深思的。所以感悟不到老师感悟到的,就频频问,问一个两个问到第五个终于问出来。第三个小点老师爱说前半句,学生接后半句。让学生接出自己心中那词。这种语言训练,这种阅读方法的教学,我们认为是要纠正。应该是你设计的问题有利于孩子通过自己的思维说一段话,说一连贯的话。而不是老师说前半句学生说后半句,这种倾向要纠正。第四小点给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上。这一次的课堂上,老师和学生的交流比较多,生生互动,小组的交流明显减少,值得大家引起重视和思考。

因为时间关系我不能做更多的剖析。我们说获奖的课是我们很好的研究范例,都有研究价值,包括获得特等奖的课,他们也有需要改进的地方。由于本人水平有限,难以更加深入,所以以上意见仅供各位老师参考,谢谢大家。

我的语文之道

江苏省南京市北京东路小学孙双金评课

主持人:好,我们谢谢李校长精彩的点评,同时也让我们也领阅了专家的风采。谢谢李校长!那么,接下来我们有请江苏省南京市北京东路小学孙双金校长做精彩点评。我们掌声欢迎!

孙双金:各位专家,各位老师,大家上午好!首先,感谢全国小语会给我这么一个机会,向大家汇报自己的听课体会。感谢小语会搭建这么大的赛场,让众多的优秀青年教师,脱颖而出。也感谢全国小语会,搭建的平台,让我在21年之前的首届全国中青年阅读教学大赛中,崭露头角。所以从我个人来说,我特别感谢小语会的这个大赛,这个舞台。

听了两天半的课,我的总体影响简要说这么几句话。第一,选手优秀。表现在形象佳,素质精,精神好。第二,组织周密。表现在学生优秀,会场井然,保障有序。第三,体现在赛课水平逐年进步。表现在语文味更浓了,读书更扎实了,读写结合更紧密了,年段特点更鲜明了。前面李校长对大会的成绩,会议的总的优点和问题,做了概括性的表述。下面我做这场会议之后的我个人一点语文教育的追问,语文教育的思考。为什么要追问语文教育呢?我以为,第一,这样的比赛是全国最高层次的比赛,它理应起到示范的引领作用。第二,我以为全国的语文教学到了一个高原期,十年课改,十年改革,下一步怎么发展,需要突破。第三,语文教育需要追问,需要理论,需要走向本质,走向规律,走向语文的大道。第四,因为参加本次观摩课的老师大多是省、市、区、县的教研员和骨干教师,你们大多是指挥员,你们都是各省市的语文教学的“教头”,必须对语文教育的本质和规律有深层次的追问。第五点,大会组织者小语会也希望我们谈些自己的想法,抛砖引玉,引起大家的思考和讨论。

我做这么几点追问:第一问,白话文到底该怎么教学?白话文到底该怎么教?谈谈我对文本的理解。第一,白话文是怎么产生的呢?它有什么特点呢?我从梁启超的一个故事讲起。梁启超大家了解,大家。有一天碰到他的老师,他就非常虔诚的问他的老师:“老师,请您对我的文章提提意见。”老师说:“你已经是大家了,还要我说吗?”梁启超说:“您永远是我的老师。请您对我的文章提提意见。”这样,老师看到学生的态度比较诚恳,老师就说了:“如果你真要我提意见的话,我对你的文章最大的意见是,我对你的文章只要读一遍,就不想再读第二遍了。”也就是说明什么,你的文章不够含蓄,不耐人寻味,太白了,太浅露了。梁启超的老师对梁启超文章的点评,一言点出了白话文的最大特点,白话文的最大特点就是什么?明白如话,浅显易懂。这就是白话文最大的特点。那么白话文是怎么产生的呢?我们追溯到“五四运动”。“五四运动”它的最大的功绩是什么?文化的普及。因为原来的文言文、古文和语言人的口语是脱节的。读归读,说归说。书面语和口头语没有对接。而白话文呢,就是要让文化“下嫁”,文化面向大众,要让所有的老百姓都能读文章,写文章,这就是白话文最大的功绩。五四运动提出了,打倒“孔家殿”,打倒文言文,推广白话文。它的最大的功绩是什么,文化“下嫁”,“下嫁”到老百姓,“下嫁”到平民,让所有的人都能读书识字。它写文章和说话之间没有鸿沟,没有界限。白话,白话,就是明白如话,通俗易懂。大家我们来推敲一下,话和文的区别在哪里。话是一说而过,我说的话一下从你耳边了,不能反复,难以重复。在过去更不能,现在录音机可以反复。所有话语必须怎么样,一听就懂。一听就懂,所有必须浅白,明白。而文呢,文可以反复的阅读,仔细的咀嚼,反复的品味。所以文章可以含蓄,可以耐人寻味。那么白话文呢?白话文就是要达到一看就懂,一听就明白的程度。因此,浅显、明了、易懂,就是白话文的最大特点。

把白话文的特点讲清楚了,下面我们来反复一下我们当下白话文教学的几大误区。第一大误区:把白话文当成文言文来教,把白话文当成文言文来教。文言,语言有障碍,内涵深奥,需要反复的品味。于是文言文教学的主要误教点在理解,在品味,在感悟。白话文呢,明白如话,浅显易懂。你看,我们近来学习的这几篇文章,哪一篇课文有多少学生有阅读理解的障碍呢?我个人感觉这些文章孩子拿到手百分之八十,百分之九十,有的甚至百分之九十五已经自己会了。我们的老师怎么教呢而,用圆点开始,从零起步,再引导学生,逐段,逐句逐篇的去问为什么,为什么,十万个为什么。问错对象了,问错对象了。白话文不要你问十万个为什么。第二个误区是对话教学的误读。新课标提出了,阅读教学是教师、学生、文本三者之间的对话过程。于是,相当部分的老师把对话狭窄的理解为读读文章,一问一答。其实对话仅仅是内容理解的对话吗?对话的范围是非常广的,内容的解读,情感的体味,方法的咀嚼,语言的欣赏,都是对话的内容。第三,把阅读教学简单的理解为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我们的在座当中。老师们重视朗读了是个非常好的现象。可是阅读教学是个大概念,它包括读读内容,欣赏表达,获取信息,情感熏陶。而朗读呢,它仅仅是把无声的书面语言化为有声的口头语言,以声传情,它仅仅是阅读教学的一部分。

第三,我谈谈白话文到底该怎么教,我自己一点思考。我提这么几句话。

第一,白话文的教学,超越理解。白话文教学的重点,不应该在理解上花大工夫,做大文章。为什么白话文要超越理解呢?第一,因为白话文几乎理解没有什么障碍。学生绝大部分内容能读懂。你的理解的起点不再是零点,圆点。理解的起点要放到百分之八十,百分之九十,甚至是百分之九十五——就是视学生的学情而定。哪一类的课文起点略低一点,浅显的课文你的起点一下就到了百分之九十了,一两个问题课文就过去了。

第二,有一个人讲过一句话,给我印象触动很深。什么话呢?他认为理解是学生的本能。此话怎讲,食物吃到肚子里胃去消化是胃的本能。把书读到你脑子里去,你脑子理解是你大脑的本能。你老师不讲,学生都会去理解。大家好好琢磨琢磨这句话,我觉得有道理。第二句话,关注表达。超越理解下面做什么呢?关注表达,关注作者的遣词造句。例如,《落花生》当中那句话:那晚上天气不大好,可是父亲也来了,实在很难得。作者为什么这样表述呢?上课老师就追问了,父亲和我们在一起不是常在一起的吗?怎么难得,很难得,实在很难得呢?那晚上天气不大好,可是父亲也来了,为什么加个也呢?这样说不行吗?那晚上天气不大好,可是父亲来了。作者的遣词造句中蕴含着怎么样的情味呢?言外之意是什么呢?要引导学生去体味作者的字面意,字中意,字外意。他为什么要这样表达,这样表达他想表达什么呢?第二,连句成段,中年段的。如果前面是低年段为主,当然遣词造句各年段都要强化。第三,布局谋篇。第四,语言风格。我的语言风格我来讲一讲。前面讲的比较多的我就不再说了。例如《草原》这篇文章,一个选者教的,老舍的语言太美了,像什么,像一壶醇酒。太美了,你去读吧。我在听课的时候,我就写了写,老舍的语言有什么特点呢?我把它概括为四点他的语言风格。第一,流畅明快。仿佛山上的泉水一般顺流而下,那么流畅,那么自然。你听,这所看到的草原,那里的天比别处的天更可爱,空气是那么清新,天空是那么明朗。使我总想高歌一曲,表示我满心的愉快。觉得语言顺流而下,多么的流畅。第二,真情的倾吐。一个好的语言真是情感的倾吐。作者对草原美景的那种热爱,喜爱,陶醉的情感溢于言表。觉得那么清新,那么明朗。平地是绿的,小丘也是绿的。羊群一会儿上了小丘,一会儿又下了,只用什么,不用什么,既怎么样又怎么样,这种情感的真情的流露。第三,语言的特色,长短句的错落有致。大师的语言,长短句错落有致。“这是我看到的草原”——短句;“那里的天别别处的天更可爱”——长句;“空气是那么清鲜,天空是那么明朗,使我总想高歌一曲,表示我满心的愉快”——长句。“在天底下,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短句。这种长短句的交替变化,使他显得富有变化,摇弋多姿。语言的丰富。第四,多用联想,比喻句。你看,羊群像什么?“像给无边的绿毯绣上了白色的大花”,一个联想到绿毯,大花,联想到什么?“好像只用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的中国画一样,像中国画”,联想到什么?“连骏马和大牛有时候都静立不动。好像回味着草原的无限乐趣”——这是作者的联想。语言风格是需要引导孩子品味的。当然你不必让小学生都理解到我这个程度。但是能渗透一点、两点,对孩子的语言怎么表述就是流畅的,就是美好的,就是一种真情的流露呢?要让孩子去体味。

第三句话,要多、快、好、省。我们的阅读教学,低效,无效的课堂太多了。怎么多快好省呢?我提几点想法。第一,韩金娥大家都了解的,她一本书两个礼拜教完。她怎么一本书两个礼拜教完的呢?我听过她的一堂课,上我们苏教版的,苏教版的什么课文呢?叫《槐乡五月》,三年级的课文,她二年级教,花了十五分钟。她怎么教的呢?第一遍把课文反复读熟;第二遍背诵你认为文章中写的精彩的句子;第三遍提了一个问题,什么问题?你认为《槐乡五月》美在那里呢?十五分钟课文教完了,剩下来的时间他让我们听课的九个人,每个人在黑板上写了一句名言警句。然后让孩子读背这些名言警句,然后由背这些名言警句联想到哪些平时学过的哪些名言警句。一堂课的容量是怎么容量的呢?十五分钟一篇文章,剩下的时间读了九句,十八句,二十八句,背了名言警句。她的课堂的容量呢,她重视什么?重视朗读,重视背诵,重视积累。理解上就一个问题。这样的教学是不是“多、快、好、省”呢?我再讲一下,周伯明先生写过一篇文章,著名的作家和哲学家。他写过一篇文章,题目叫《假如我是语文老师》。他说假如我是语文老师,我只做两件事。一件事,让学生阅读大量的课外阅读;第二件事,让孩子养成每天写日记的习惯。就是读和写。他说,虽然我没做过老师,但是我从一个学生成长为作家,成长为哲学家,我认为,语文要做的事就是这两件事。看看我们现在文章中,那么简单的课文,我们老师都要问过来,问过去,嚼过来,嚼过去。所有,我们的孩子在课堂上产生了审美疲劳,我们听课的老师也产生了审美疲劳。

第四个一句话,因文而异。教学有法,教无定法。因文而异,因材施教。白话文怎么教,我举个例子,我回去我要上一个苏教版的白话文,四年级的,叫《推敲》。就是讲的贾岛和韩愈推敲的故事。大家都了解,课文我不复述了。对这篇文章我设定了四个目标,四个“一”。第一个“一”叫讲述一个故事。这堂课我要孩子们把推敲的故事用自己的话讲下来,就是化书上的语言为自己的语言。语言训练讲故事。第二个“一”,理解一首诗歌。“推敲”的故事是按《题李凝幽居》这首诗来的。鸟树池边树,僧推月下门,僧敲月下门。为什么要推?为什么要敲?你必须要把这个诗读读。因为他写了《题李凝幽居》,他隐者的居住环境是非常幽静的,这首诗你不理解,你想推和敲就是无本之木。第三,叫做品味一段佳话。推敲是中国文坛上的一段佳话。佳在哪里呢?为什么称它是佳话呢?我说假如贾岛撞了韩愈的仪仗队,仪仗队,韩愈把他逮去关了一个晚上,还称佳话吗?前面,贾岛这个人老出交通事故,他前面也撞过一个“市长”(京兆尹)的仪仗队,刘栖楚的仗队,刘栖楚把他抓去关了一晚上。这就不是佳话。韩愈这个为什么佳话了呢?我说有四个佳。第一,贾岛的推敲的精神佳;第二,贾岛坐在毛驴上的推啊敲的憨态佳;第三,韩愈的姿态佳,一个市长,北京市的市长,一个京城的市长,没有怪人家,下来跟人家一起问,跟人家一起推敲;第四个佳,作为韩市长的学问佳,一个市长如果没有学问,能跟人家推敲吗?正因为这四佳,所以构成了中国文坛上的一段佳话。我们要引导孩子品味,它佳在哪里呢?我说你试试看,你明天撞一撞我们的南京市长,南京市长的车队,南京市长会怎么跟你。会不会喊佳话?第四个目标,欣赏一种现象。什么现象呢?推敲的现象。推敲这个词语的创立,就是韩愈和贾岛创立了中国语味当中一个新的词汇。原来没有推敲这个词,就是这件事出现的新的词汇。于是,从唐朝开始到宋朝到清代到近代,各个朝代都出现了推敲的佳话。王安石为“绿”而推敲,纪晓岚、谢晋这些才子为对联而推敲,郭沫若为“你是无耻的文人”,别人说“你是无耻的文人”,一字之师而推敲。中国文坛就产生了一种推敲的现象。所以我说这堂课,我定位教学目标四个:一个故事,一首古诗,一段佳话,一种现象。就想把这个课上成语文课,上成语文味的课,上成语文文化的课。白话文怎么教,因文而异,我只举了一个推敲的故事。这是第一问,现代白话文到底该怎样教。

第二问,学生到底喜欢怎样的教学内容?谈谈我对学生的理解,我的学生观。我从中国著名的红学家、教育学家周汝昌先生的一段话说起。王英女士编写了一本书叫《大家谈语文》,第一篇是周汝昌的文章,周汝昌在这篇文章中说:我有一个奇怪的现象,我背了那么些古文,还背了那么一些白话文,但是,我所有背的古文都记得,白话文几乎都忘了。老师们,为什么?第二,他说我在小学里学生字的时候,我反而觉得笔画少的生字,我学得没味;我喜欢笔画多的生字,反而难一点的多一点的,多有挑战性。周汝昌的,他说我提出这个问题来,请语文界的专家来解读。我非常冒昧的来解读周汝昌的问题。第一,人的大脑的特点是什么?人的大脑是它是符合刺激理论的。外在的信息给它刺激,大脑的反应越多越灵活。老年人怎么得老年痴呆呢?他坐在家里,他就得老年痴呆了。老年人怎么不痴呆呢?你要不断地用新的信息去刺激它,你的大脑就不会痴呆了。大脑刺激越多越灵光,当然不要超越极限。第二,大脑渴望新的刺激。你不要光是老的旧的东西去刺激它,刺激多了就麻木了。用新的,新的刺激就到了新的大脑皮层,新的大脑细胞活跃起来。第三,大脑有挑战的刺激、有难度的刺激。太简单的刺激,大脑你就觉得它就把你认为,你把它当弱智了。所以,每次刺激要有挑战,要有难度。这是人的大脑。为什么有时候,我们听有些课的时候,听得会困倦呢?会厌烦呢?会审美疲劳呢?我认为,就是我们的课堂太雷同,没新意,没难度,没挑战,没刺激。根据这个大脑这个特点,我送大家一个成语,大脑喜欢喜新厌旧。大脑对知识、信息,阅读内容、学习内容是喜新厌旧的。为什么学生数学课,小孩子感兴趣,为什么语文课,学生那个不感兴趣了呢?因为我们堂堂都那么教,总是拿着那张破船票,登上那个破船,涛声依旧。那么什么样的文本,对学生有吸引力呢?什么样的文本,有利于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呢?我个人认为,一,要有一定的难度。要跳一跳,摘到果子。才能达到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没有难度的东西,你就把小孩当弱智了,你逗他玩。逗一次没关系,天天这样逗,小孩觉得一点意思都没有,不跟你玩了。你要跟他玩,小孩都跑掉了,不跟你玩了。你的水平太差,你没有层次,没有深度,不跟你玩了。你每次跟他玩,都要拿新的给他玩。孩子就愿意跟你玩,玩得乐此不疲。第二,学习的内容要值得反复玩味,值得品味。什么样的内容值得品味呢?名家名篇,文质兼美,百读不厌,我觉得我们已经低估了学生的能力,低估了学生的潜能。说我们要蹲下来,面向学生。以为学生不会的,什么都不会的,我们的文本浅一点,再浅一点。我个人感觉,我们现在的文本有点低估学生的潜能了,低估学生的智商了。

第三问,课堂需要怎样的教学语言?我的语言观,我对课堂教学语言的理解。当前教学语言的现状是什么呢?我前天参加评委会的讨论,好多评委提出这个观点,好多选手在下面讲话非常好,为什么一站在台上就拿腔拿调,刚才李校长说的,讲到后面,在下面的老师听着堵,听着难受。我认为当前课堂教学语言有三个不良的倾向。一,书面化倾向严重。教师语言是书面语言。书面语言最大的特点是什么呢?长。老长老长的一句话。第二个倾向,文学化倾向。我们年轻教师都喜欢“腹有诗书气质华”,显示自己有水平有文化。所以课堂语言是非常有文学化的,唯美的,诗意的。第三种倾向,叫激情化。课堂总是充满激情的,激情澎湃的,公开课教学中尤为明显。

我个人以为,课堂教学语言是怎样的语言呢?我谈几点不成熟的想法。第一,应口语化。课堂教学语言是老师和学生之间的口耳传授,口口对话,所以你的语言一定要口语化。口语化的特点是什么?句子短。第二,一听就懂。第三,交流的频率比较密切。口语的特点和书面语不同。

第二个特点,我觉得课堂语言应该儿童化。语言要儿童化。我觉得我们好多老师现在目中无人。也有人,他目中有的只是听课老师和评课老师,没有孩子。儿童喜欢怎样的语言?喜欢儿童化的语言。儿童化的语言有什么特点?有趣、好玩,特别吸引人。儿童化的语言,儿童的几个特点,我认为,第一,好玩、好趣、好问、好动,这都是儿童的特点,我们要有一颗童心要了解儿童,我们的语言一定要趣味化,一定要好玩,就要吸引孩子,就要能激发孩子的思维。

第三,教学语言的第三个特点,要生活化。生活化的表现就在一种自然的生活状态中,课堂去生活,自然去生活。

教学语言应该口语化、儿童化、生活化,还要有一个性,什么性呢?要具有启发性。教学语言要有启发性。为了让你的教学语言要有启发性,你就要倾听学生的发生,会倾听,会点评,会引导,要会点石成金,要会循循善诱,要举一反三。这是你教学语言的启发性。

第四问,学生的语言素养是怎样形成的呢?我对语言的理解,我的语言观。我记得江苏特级教师高林生给我讲了这么一个故事,他说他到赤壁去玩,好多好多人站在赤壁那个墙上,用狂草写着前赤壁赋,后赤壁赋,好多人念了一两句念不下去了,高林生于是站在石头上,朗声把前赤壁赋,后赤壁赋背下来,他说我的话音未落,旁边有人说,你看那老头好有文化哦。什么是文化?文化就是把经典的东西背在肚子里,随时能汲取出来,就是文化。朱自清说过一句话,他说能背诵的时候是这样说的。与其让学生读十、二十部书籍,不如让学生背十首、一百首诗歌,他说背下来的东西才是自己的,没有背下来都是人家的。背下来的东西才能像吃到你肚子里的粮食,化为营养;没有背下来的东西,永远不会成为你的营养。我认为这句话说得太经典了。所以,语言是怎么形成的呢?我写了一篇文章,登在第十期的小学语文会刊上,我说语文之道,我把它概括为三个,语文之道是积累之道。语文靠的是积累。积累我用两个词语概括叫大量背诵,滚瓜烂熟。因为大家都说“厚积薄发”,大家都说“腹有诗书气质华”,大家都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大家都说“三年私塾,胜过十年语文教育”,为什么?就是积累,就是背诵。你去研究五四时期,五四时期出现的文学大家,教育大家,他们哪一个人不是腹有诗书。肚子装满了四书五经,古典诗篇。我们现在的学生有多少积累呢?我们的老师有多少积累呢?中国的传统语文教育的精华,难道要抛弃吗?第二,我认为语文之道,是实践之道。语文就是靠实践。我也八个字:大量读写,熟能生巧。我们首先要读好语文书,语文书是编者精心挑选出来的经典,但是我们不能满足(于)12本语文书,我们还要大量的拓展,大量的阅读。我看季羡林先生写他小时候是怎么学习的,季羡林说,我小时候是怎么学习的?我就是读了大量的书,他说有的书我读了40几遍,一遍一遍反复读,一遍一遍反复读,读烂了。鲁迅说,学好语文没有什么其它技巧,四个字:多读多写。我个人感觉我们的孩子现在读得少,写得也少。一个学期写八篇作文,远远不够。周国平先生说,养成每天写日记的习惯。第三句话,语文之道是不求甚解之道。不求甚解是陶渊明先生说的: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好读书是情感态度价值观,不求甚解是过程与方法,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是读书的境界。叶圣陶先生提出来说,应该求甚解。我也写了两篇文章探讨这个问题。我们语文教学要求甚解吗?甚就是过度,甚解就是过度过份的理解。真理再向前一步就是缪论。我们不需要甚解,我们也不能甚解。我们对《红楼梦的》解是甚解呢?别人还觉得比你更解的,比你更深的呢?所以,谁也不能说我的解是甚解。所以我认为语文教学是不求甚解,但求适解,适度的适,是适度的理解。一年级有一年级的度,三年级是三年级的度,六年级是六年级的度,初中是初中的度,高中是高中的度。阅读教学是不求甚解,但求适解。

最后,我简要问,中华文明,中国文化的主体到底是什么?我对中国文化的理解。中国文化的主体到底是什么?中华文明五千年,古文、文言文四千九百年,白话文才一百年。谁是中华文明的主体?什么叫经典?有人说,必须经过一百年的时间的检验,历史的冲刷,长江大浪淘沙,剩下来的才是经典。我们一百年,经起了时间的考验了吗?大浪淘沙了吗?谁能说我今天的文章就是经典呢?中国文化的主体是儒、释、道三家文化,以儒家文化为主。我个人感觉朱光潜先生,著名的美学家、教育家,他写过一篇文章叫《无言之美》,我推荐大家看一看,这篇文章是写得非常棒的。他里面写道,含蓄,学宜诗。孔子说的,不学诗,无以言。诗歌是中国语言皇冠中的明珠,所以我以为小学生应该加大诗歌教学的份量。

好,最后,讲一讲我的祝愿。我祝愿全国小语界在全国小语会的带领之下,全国小语界的教改之路,能回到源头,回到经典,回归自然之道,回归规律之道,回归语文的大道。谢谢大家。山东省青岛市南京路小学杨屹评课

各位代表大家好,非常珍视能有这么一个宝贵的机会,和来自全国各地的教育同仁来分享我的心得。那么我想呢,我们两年一度的青年教师这种教学观摩活动呢,是我们小语人心中呢,期盼的一次盛会。那么我们回顾着小语会多年来教学改革的探索之路,我们思索着做课的教师展示着这种学会学习的研究成果,不由得呢,让我们想起了非常熟悉的贾平凹先生的这个《一只贝》这篇文章。一只贝因为痛苦的磨制而成长为一种永恒的美丽;一节课因用心的研磨,而散发出无限的魅力;一位教师因丰富的磨砺,让生命绽放绚丽的光彩;一群执着教育的人呐,因对信念的追求与坚守,而为孩子们撑起一片蔚蓝的天空。下面,我将从问题的提出,课例的启示以及推进的建议三个方面来和在座的各位同仁交流一下我的思考。问题的提出。

本次研讨会我们研讨的主题是从“教会知识”转向“教会学习”。为什么提出这种主题呢?我的思考有二。一个是依据我们多年来小语会的研究进程。我们一起来回顾和梳理一下,从刚刚课改的02年,我们去研讨怎样转变先进的这种课程的理念,进而我们又在探讨怎样在继承中去发展,在继承中去创新。然而我们更多的再去关注我们语文的本质特点,那就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那么再一点呢,我们是在突显出语文特性的基础上,在不断的去优化它。那么到了今天,我们这次研讨会的主题是从关注“怎样教”转变为关注我们的孩子“怎么学”。因此呢,我觉着我们每次的这种教学研讨活动,都是围绕着我们面临的热点、难点、困惑点等问题,以任务作为驱动,以课例作为载体,我们一起来交流、研讨,反思、总结。因而呢,我们的研究成果也必将成为推进我们小学语文改革进程的里程碑式的作用。

那么我想呢,我们还应该从时代背景中去思考一些问题。因为当我们只有跳出我们的学科,站在一种时代的背景下,站在时代对教育需求的这种前提下,我想呢,我们才会更加高屋建瓴的去审视我们现代所研究的这个命题。那么我们来看,当我们的国家,现在已经从人力资源的大国向人力资源强国迈进的这种进程中,在信息化高速这种发展的时代,我们的孩子再去学习更多的知识,他是不是能够学得过来?他现在要面对明天的日益激励的竞争,他更需要的是什么,我想他更需要的一定是他能够终身学习的能力,这是他不竭的动力。正如《学会生存》中所言:未来的文盲,不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学会怎样学习的人。所以说,当我们研究从教会知识,转向教会学习这一命题时,我认为这个命题,对于小语人而言,它更高屋建瓴,更审时度势。因为学会学习,掌握科学的学习策略已经成为人类在未来社会生存发展的必备素质。

第二方面,课例启示。

学会知识,学什么?怎么学?我们先来关注学什么?我想呢,我们是不是可以从生命活动的角度来思考这个问题,因为我们的教学过程不仅仅孩子是在认知,是在传授和学习的过程。它还是我们师生互动的一种生命的展示的这么一个过程。那么我们就来想,一个个四十分钟是孩子们的生命的活动的进程,那么生命无价,童年只有一个。我们不能用孩子有限的童年时光,用获取增长知识,技能的黄金时光去交换低效、低质的课堂。这个天平平吗?这个交换等值吗?我想我们应该从孩子的生命的意义的角度去思考我们孩子到底应该在四十分钟学习什么?那么他应该学需知,学未知。学需知,那就是学习他应该学到的东西,学什么,那么就按照我们的课程标准,来落实各学段的教学目标。我想,在这里更值得一提的是我们要高效的达成每一个课时的教学目标。这个也是应该引起我们广泛关注的,来关注我们每一个课时的教学质量。课时目标确定了,最后达成了吗?我们检测一下,我们关注一下,我们的课程目标是高效完成的吗?那么第二方面,学孩子没有知道,不知道的东西。那么我想呢,我们就应该关注孩子最近的发展区,用我们最宝贵的这一个个四十分钟,用在解决孩子的学习的困惑点上,学习的难点上。其实呢,从认知学的角度,教学设计,它分上限设计和下限设计的,那我们来看下限设计的教学是,如果我们在学生已有的发展水平基础上进行教学,是定向给孩子已经成熟的一些认知水平的,这样在孩子没有发展的区域,我们进行教学设计的。那么你的教学设计,设计得再巧妙,你的特点再得当,也只能属于下限的教学。

因此,我们来看这次研讨活动。《石榴》的一课,给我的印象非常深刻,在这一方面,她关注了学情,给予学生的预习的起点,理解的起点,在这儿点拨提升,给了我们非常好的启示。

那么来我们再来关注怎样学。我想我们是不是可以从这三个方面来考虑,那就是让我们的孩子扎扎实实的学,情趣盎然的学,触类旁通的学。

先说扎扎实实的学。我们这一次的研讨活动呢,普遍感受到,在课堂间让我们孩子的读书时间更充裕,成为一种普遍现象。与前几届的观摩活动,我们又感觉到前进了几步。我们让孩子能有这种安静的时间,潜心的阅读,那么我又有《匆匆》等许多的课例,出现了连续3到5分钟,甚至更长的时间,让学生在静心的读,安静想,拿着笔,这种批阅式的,这种批注,那么这显然增加了阅读理解的程度,让孩子的思维能力更具有深刻性。那么在刚才屏幕中展现的第二个方面呢,我们也非常欣喜的看到,诸如《活见鬼》《钓鱼的启示》《蜀鄙之僧》《送元二使安西》《愧香五月》等课例呢,展示了或整体,或局部,学生从不会到清楚,从不懂到明白的这个一个发展的过程。《画家与牧童》这一课,更是将讲语言的理解、积累、运用,有机的结合在一起,引导学生去自读自悟,读悟给合。都给了一些非常好的启示,给了我们非常深的印象。那么通过这些课例呢,我们感受到我们的课在展示认知的过程,在体现学习的规律。

情绪盎然的学。在课堂上我们只看到一些形式多样,生动活泼的一种阅读的活动,不断变换着的一些教学的手段和方法,对于培养学生的兴趣呢,确确实实是必不可少的。当然我们更应该认识到,要培养学生持久的,稳定的这种阅读兴趣,还需要对阅读活动本身产生兴趣,而不是仅仅对于手段和方法感兴趣,这是尤为重要的。那么对于小学生而言,他最感兴趣的东西是什么?当然是那些他想知道又不知道的东西。我们看到我们的孩子经常玩电脑游戏,那么为什么这种电子游戏,对孩子有那么多的吸引力,我们来看,电子游戏也有失败啊,他也有闯关失败的时候,他也为什么他那么的痴迷,那么的乐而往返呢?那么那就是游戏他具有未知性以及挑战性。所以说在这种课堂下,在这种观摩活动中,我们也看到了很多的课例,比如说,《称赞》《老人与海鸥》《杨氏之子》等等,去引导学生提出不懂的问题,去引发学生探究研读的学习的欲望,都觉得非常好。尽管呢有的提问呢,这种环节呢,质疑的环节,还只是一个形式,问题提出以后呢,就把问题鼓掌之高搁,就把问题放在那里了。但是毕竟,我们在进行着观念的转变,进行了有益的尝试。

第三方面,我们是不是应该让我们的孩子触类旁通的学。教学教学就是教学生学。他不是把现成的知识教给学生,而是把学习的方法,交给学生,学生就可以受用一辈子了。正所谓“贵能令三反,触处自引伸”,还所谓“授之与鱼不如授之与渔”等等等等。那么我们在这些观摩活动中也非常欣喜的感受到了像《滴水穿石》等更多的课例,都在关注着学生学法的指导,学习策略的形成。虽然有时是点滴的,有时还不太完善,但是我们欣喜的感受到他的变化。那么其中,《最后一头战象》这一课呢,概括课文指导内容的方法指导的非常扎实,非常的到位,给我们留下深刻的印象。

第三方面,推进的几点建议。建议一,教学行为应进一步跟进;建议二,目标序列需进一步探索;建议三,教会学习的角度和力度要进一步加强。

先说第一建议,教学行为应进一步跟进。我们常说“观念决定行为”,那么我们来看,这次研讨活动的16字方针:吃准目标,夯实基础,指导学习,鼓励创新,清晰入目。但是本次会议上,我们还是看到了这样的现象。现象一:低年级年段目标,重在识字写字,但发现用在指导实际字形上的时间,普遍偏少。中高年段,让学生动手练笔的设计的并不多见,只有《天鹅的故事》《桥》《巨人的花园》等几个课例。那么还看到有的教学设计课时的容量过小。现象二:有的教师,语言呢,依旧过于强势,用过多的课堂时间,进行自我展示,难以引领学生静心的品读,自主的学习。现象三:串讲串问,逐句分析,学生不感兴趣的问题,还在不停追问现象,依然存在。那么我们看到课堂上有的老师在不停的提问、追问,板书、板绘,范读、领读,在学生间往返的穿梭,整个学习过程老师就像《盗梦空间》里的“盗梦者”一样,用自己的理解和思路在左右着学生的思维,学生的多元的理解,个性化的表达,无从谈起。

建议二,目标序列,需要进一步的探索。从课程标准中,我们已经知晓了学段目标,而对于具体的目标,特别是语言训练目标,目前我们还存在着一定的模糊性和人文性。然而,构建语言训练目标序列,确确实实是一个系统的工程,老师们,它有设计语文整体的,有设计局部的,有基本的,也有具体的,并要按照一定的序列展开,要有计划有步骤的进行。因而呢,目标体系的形成绝不能一蹶而就,是我们更长的时间内需要研究的方向,要求我们进一步的不懈的努力,不断的探索。

建议三,教会学习的转向力度和角度要进一步加强,由教会知识转向教会学习,是从教学观念、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的创新与超越。我们现在正处于转型期,期待实现华丽的转身。因此,鼓励创新成为本次研讨的核心关注点。那么为了打破传统教学理念羁绊,今年教学观摩活动将用否定“内容分析式”教学的方式来表明改变“费时多,收效微”的阅读教学的决心,来引导全国阅读教学越过顽固的魔障,但遗憾的是,可能是由于赛课等客观原因,我们本次的转身,还处在犹豫中尝试,尝试中徘徊的状态,未能有大胆的突破。

一会把更多的时间,留给我们的赵教授,我们的赵教授将从一个阅读比较的这种视角,比较怎么样阅读这样的视角来谈他的一些观点,我想呢,会给我们更进一步的创新,带来很多的启示,一定会的。那么最后呢,我想呢,作为参会的代表,送上我一份感谢和一份祝愿吧。首先是感谢我们的出课教师,感谢为大家贡献的独具特色的课例。“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作为九一年的参赛选手,我想说,参与这种活动,更重要的是让我们从一节课的磨砺中,去获得成长的营养,前行的方向,并让这段历程成为价值人生的宝贵财富。感谢小语会,感谢又一次为我们提供了明确方向,分享交流的机会。“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相信我们这群有着执着教育信念和追求的同路人,一定会实现从理念到行为的完美的统一。

最后真诚的感谢大会给与我这个大家分享交流心得的机会,谢谢。台湾教育研究院赵镜中评课

各位理事,以及各位在座的一线教师:

大家好。谢谢!非常感谢,我特别要感谢崔老师在这几年对台湾小语会的关照,以及对我个人的一些关照。每一次来到大陆都带着学习的心情来,确实觉得都从大陆学到了非常多的,不管是在教学、在理念,以及跟现场老师,感受到老师的这种努力。我都把它带回到台湾了。台湾这几年下来,经过不断地交流之后,也确确实实地有一些影响、调整,这是我非常高兴的。谢谢崔老师每次在这样一个重大的赛课机会和场合里面。崔老师,其实我知道,大家都很想听崔老师的评课,可是他每一次都很正式的把这个时间让给我,让我胡说八道地讲。当然,其实这一次来也是带着学习、淘赛的心情,因为在台湾这样子的赛课是没有的。平常我们的老师也不太做这样的观摩课,甚至在台湾,我们要进老师的教室是不太容易的,包含校长。所以,我并没有这么多的评课的机会。原来是请杨校长多说一些,我就可以少讲一些。但杨校长非常客气。各位其实听了杨校长的报告,他不管是对于大会的精神掌握,以及各位做课老师的教学上的一些大致的整饬的一些情况,都做了一些说明。我想,这部分我就可以放开来了,我就可以比较专注从一个陌生的人来看待这几届我对于青年教师阅读教学观摩活动的我的一些想法跟反思。大家都很紧张,所以我还是稍微先从轻松的故事开始吧。麻烦你把镜头给到这个画面上来。

好。这是一本图画书,它的名字就叫作《你好,老包》。各位请试着跟着我读一读这本图画书,看一看它,我想利用这本图画书还是一样,带我们各位老师,我们都是很好的阅读者,我们再次回顾,在这个过程里面,在这个阅读过程里面,我们做了些什么事。好,我们现在看到的是一个封面。你从这个封面你会得到哪些信息。然后,你运用这些信息会作出一些什么样的预测。然后,麻烦各位都自己看一下,和隔壁老师稍微聊一下。每一个现场的老师都可以现场的互动。在课堂里我们可以和自己的孩子谈一谈,这就是所谓的预测,这个就是所谓的预测点。为什么需要做预测呢?因为在阅读的过程中我们非常需要学生或者阅读者,调动他们之前的知识经验,如果能够调动社会经验,对于他们接下来的阅读,会有非常大的帮助。

各位从这样的画面中会看到有这样的一个人。请问各位,这个人他的职业是什么?很多孩子也许会说出来的,但大部分的老师直接会说出来的。他是一个清洁工。那我就很好奇,为什么你知道他是一个清洁工?因为我们会利用这个镜头,我们会看到他拿着拖把。但是平常我们在家也会拿拖把,但是我们并不是清洁工啊。所以会从他的服装,会从他的衣着打扮,会从他的帽子,也可以判断出,他是一个清洁工。好,这里有一幅图,我想请问各位,这个清洁工,在这幅图里面能判断他是上班还是下班?你是从哪里判断的?一个是抓重点。一个好的阅读者他会抓重点。利用他的脸部表情,或者他的举止。好做猜测,但他毕竟还是一个猜测。但是没有关系,猜得对猜得错没有关系。这一幅图呢,他是上班还是下班?你为什么判断他是上班还是下班呢?因为他是带着餐盒对不对?那这幅图它在告诉我们什么?这幅图在告诉我们,上班也有可能带餐盒,但是方向有不对,方向是往外走,对不对?这些等等的细节,我们在阅读过程里面,一个好的阅读者,会充分地掌握文本所提供的所有信息。但是不是说,所有信息你都要掌握你才读得好。这个上面他主要告诉我们这个工人下班了带着餐盒回到他很小的拥挤的一个房间里来。这就是这一个画面,这一个段落甚至一个篇章主要告诉我们的信息。那我们如何获得这个信息?他这个画里印着睡袍,我不认识我个睡袍,但并不影响我获得这个主要的信息。我不认识这个枕头,也并不影响我掌握这个篇章主要告诉我们的信息。我的意思是说,我们在阅读的过程里面,我们并不是把所有的信息都还原出来。这样的话,阅读是非常辛苦的,而且是低效的。各位老师,你们都是一位好的阅读者,所以当你在阅读这样的一段文字,我今天主要是用图像来呈现的,当你在阅读这样的文件的时候,你们就会自动把握住这些信息。因为我是一个好的阅读者,但是我们的孩子他正在学习这个自动化的过程。如果今天我希望他认识,屋子里有哪一些家俱,那么我肯定要教,什么是枕头,什么是睡袍,什么是垫子,什么是冰箱等等。但是我只要对这些东西有一个初步的概念之后,我可能在阅读的时候我就并不需要把精神都放在这些细节上。这就是一个……很抱歉,没有时间,时间可能太晚了。我还是回来,谈谈我们今天要谈的主题。

我要谈的和杨校长方向大致是相同的。我把今天的主题精神,教会选择性阅读。阅读者呢,大家都知道的。这几年,不止是这几年,是很长的一段时间,阅读是我们非常重要的一个学校教育的一个目标。他不单单是语文课程目标,还应该是所有课程的目标,而国际间,特别是我们当我们进入二十一世纪之后,就发现全球都开始注重资讯的获得。如何能够快速地吸收资讯,成为决定这个孩子、这个区域、这个国家未来最关键的竞争力。所以,如何透过学校的教育,教会孩子阅读,也正是我们作为教育工作者责无旁贷的一个责任。但是我今天整合的发言不想投入,就从教会孩子阅读这个角度来谈。阅读是一个重要的国际间的关注点,这个大家都是知道的,所以我就不多说了。

记得在第六届太原会议的时候,我也做了一个报告。我当时,那是我第一次参加这么一个可以说伟大的盛会。这么多老师,这么多精彩的课呈现在我眼前,我从来没有看过。所以当时的震憾。崔老师让我做一篇反思的报告。我当时看了之后,确实和台湾教学有一些不太一样。所以我就当时整出了六点对照的一个教学的观点。提供给大家思考。但是这些观点里面并没有代表,好说哪一个观点是特别好的。但是,总是它在一个多元的课堂里面,它会有一些不定时的,不同目的时候会出现。可是,孩子在这个过程里面,我们也会因为孩子的学习状态我们会有一些虚设。譬如说课堂教学是一个单一的模式还是多元的模式。我这几天,或者前一两年或者这一段时间,我常进大陆,跟许多的老师谈过,隐隐约约听到老师有这样的一个声音,就是,好像我们的上一课的课型比较单一,所以我们在这一次,新疆区的理事们也提出来希望能够创新,所以在这里我也特别鼓励老师,我们的课堂教学真的可以多元,那我们对于教材的使用,到底教材是范文还是例文,我想这个可能也是去值得加以思考。那到底,课堂里面是老师的舞台还是学生的舞台?恕我直言,在这样的一个比赛场合里面,我确实看到了比较多的质疑。整个舞台是老师的舞台,但是我可以体谅,可以解释为,这是一个赛课。我们需要看出一个老师的教学基本功,但是如果真的回到课堂里面,到底教室是老师的舞台还是学生的舞台?所以适当的学生应该有所展现,第四个,到底是内容导向,还是我们要培养学生学会学习的能力?

下载专家评课word格式文档
下载专家评课.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专家评课心得体会(范文大全)

    专家评讲课心得体会 2012年4月16日,省教科院的教育专家来到我校进行教学指导性听课。本次指导性听课是县教育局开展教学质量提升的第一步,各学科教师都高度重视本次听课,积极备......

    中青年课堂教学大赛专家评课

    您现在的位置: 中华语文网 > 教师频道 > 高中语文 > 视角 > 正文 第八届“语文报杯”中青年课堂教学大赛专家评课 文章作者:佚名 来源:《语文教学通讯·高中刊》 2011-10-11 10......

    英语教师如何听课、评课(含专家评课案例)

    英语教师如何听课、评课 一.听课的方法与策略 1. 听课观察 1.1 观察教师 观察教师的表情举止、精神状态、板书设计、直观教具和现代化教育技术的准备和使用情况;教学中的重点......

    小学语文专家评课稿(共6篇)

    篇一:小学语文评课标准 小学语文评课标准一、评课的原则。 评课是一项严肃的教学研究活动,应该遵循以下五个原则。 一是指导性原则。评课的目的是对教学进行指导,给执教者或......

    《一颗小桃树》专家评课记录

    《一颗小桃树》专家评课记录 王霞老师首先谈了自己对《一棵小桃树》的教学建议: 1.可以从散文的两条线索入手。明线索:小桃树的成长过程;暗线索:我的成长经历。有了这两条主线,学......

    《土地的誓言》专家评课记录

    《土地的誓言》专家评课记录 教研室王霞老师、张维秀老师和名师聂志老师首先肯定了尚老师勇于创新的精神,在这节课的教学方法的安排上有独到之处,然后从以下几个方面提出了较......

    听专家课评与讲座的学习体会

    月日,在第二中学聆听了全国课程改革专家于教授的课评与讲座,真可谓醍醐灌顶,受益匪浅。回来之后又深入学习了于教授的课改文章,并反思自己学校的教学改革现状,清楚地认识到自身的......

    专家谈说课

    2010年教师资格证认定考试试讲(说课)指导 教师资格证考试中的说课,即是所谓的试讲环节,不是对课文进行深入浅出的分析,而是要你在讲台上说出你怎么给学生讲课。 说课,是先在指定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