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2012年病控制工作年终总结
2012年计免疾病控制工作年终总结
2012年的计划免疫工作及疾病控制工作,在各级领导的重视和支持下,经过广大乡村防疫工作人员的努力,按时完成了上级下达的各项任务,以及各自的本职工作,现对全年的工作加以总结如下: 一.计划免疫工作
在2012年的工作中,按照上级工作安排部署,积极实施接种各项制度,接种及时报表,对于2011年出生的儿童没有在12月令内完成接种的,给予及时补种,加强辖区流动儿童的管理,及时登记上卡,保证流动儿童的基免疫苗的全程接种。
按照上级要求实行国家扩大免疫实施方案,通过对村医的多次培训,利用广播、张贴标语等形式进行大力宣传,提高广大儿童家长的知晓率,使适龄儿童得到免费接种疫苗。基础疫苗及加强疫苗接种率达到95%以上,未出现预防接种差错事故发生。顺利完成糖丸、消除麻疹查漏补种工作,同时对村级防疫医生进行相关知识培训,使他们掌握更多的计免知识及传染病防治知识。利用4.25计免宣传日作好宣传工作,更好地开展工作,作到家喻户晓。预防接种门诊正常运转,但还存在一些困难,还需要工作中大力宣传,提高接种率。
2012/2013年糖丸强化免疫,第一轮应服苗儿童451人,实际服苗儿童447人,服苗率达到99%以上,第二轮应服507人,实服504人,服苗率达到99%以上,无接种事故、差错发生。认真作好II类疫苗接种工作,无乱收费现象,认真做好儿童信息录入工作及软件维护工作,对于接种后的信息及时录入。二.疾病控制工作
疾病控制工作历年来是工作重点之一,严格执行传染病的登记及上报制度,及时网络直报,共上报传染病17例,无甲类传染病发生。无交叉感染病例,无隐报、漏报、谎报、迟报现象,对本辖区的传染病监测工作认真执行,发现及时上报,处理。
对学校手足口病及甲流等传染病防治工作进行督导检查,尤其是晨午检工作,严密监测疫情动态,主动进行搜索校内传染病疫情,发现问题及时进行了处理。三.结核病防治、健康宣教工作
按照上级要求及时作好学校入学入托接种证查验培训、督导、补证及补种工作。对于艾滋病及肺结核的防治工作,进行大力宣传,全员培训,无结核病人截留现象,发现肺结核病人及疑似病人及时转诊并做好登记,让他们享受免费治疗,对于确诊化疗病人作好治疗督导工作,及时服药、复查。
作好健康宣传教育工作,每村所有墙报每月刊出相关的内容,有广播的村同时利用广播进行宣传健康防病知识。卫生院利用板报、标语、发放宣传小册子进行健康知识及传染病防治知识进行宣传,共发放健康教育资料1800份,结合进村入户送健康活动,进行了对慢病系统管理,辖区总人口数13018人,电子建档人数12972人,长期在外人数46人。其中65岁以上老年人1228人,高血压人群1297人,糖尿病人83人,精神病人45人,规范管理率达到100%。
总之,在2012年,计划免疫、疾病控制工作基本完成,但是工作中还存在很多不足之处,尤其是宣传工作不到位,认真自查,领导指正,以便更好开展以后的各项工作.新杖子卫生院防保科
2013-1-9
第二篇:手足口病预防控制
手足口病预防控制
手足口病是由多种肠道病毒引起的常见传染病,以婴幼儿发病为主。大多数患者症状轻微,以发热和手、足、口腔等部位的皮疹或疱疹为主要特征。少数患者可并发无菌性脑膜炎、脑炎、急性弛缓性麻痹、呼吸道感染和心肌炎等,个别重症患儿病情进展快,易发生死亡。少年儿童和成人感染后多不发病,但能够传播病毒。引起手足口病的肠道病毒包括肠道病毒71型(EV71)和A组柯萨奇病毒(CoxA)、埃可病毒(Echo)的某些血清型。EV71感染引起重症病例的比例较大。肠道病毒传染性强,易引起暴发或流行。
一、病原学:引起手足口病的主要为小RNA病毒科、肠道病毒属的柯萨奇病毒(Coxasckie virus)A组16、4、5、7、9、10 型,B组2、5、13 型;埃可病毒(ECHO viruses)和肠道病毒71型(EV71),其中以EV71及Cox Al6型最为常见。
二、流行病学:手足口病流行无明显的地区性。一年四季均可发病,以夏秋季多见,冬季的发病较为少见。该病流行期间,可发生幼儿园和托儿所集体感染和家庭聚集发病现象。肠道病毒传染性强、隐性感染比例大、传播途径复杂、传播速度快,在短时间内可造成较大范围的流行,疫情控制难度大。
三、传染源和传播途径
1、人是肠道病毒唯一宿主,患者和隐性感染者均为本病的传染源。肠道病毒主要经粪-口和/或呼吸道飞沫传播,亦可经接触病人皮肤、粘膜泡疹液而感染。是否可经水或食物传播尚不明确。发病前数天,感染者咽部与粪便就可检出病毒,通常以发病后一周内传染性最强。
2、病人粪便、疱疹液和呼吸道分泌物及其污染的手、毛巾、手绢、牙杯、玩具、食具、奶具、床上用品、内衣以及医疗器具等均可造成本病传播。
四、易感性:人对肠道病毒普遍易感,显性感染和隐性感染后均可获得特异性免疫力,持续时间尚不明确。病毒的各型间无交叉免疫。各年龄组均可感染发病,但以≤3岁年龄组发病率最高。
临床表现——急性起病,发热,手掌或脚掌部出现斑丘疹和疱疹,臀部或膝盖也可出现皮疹。皮疹周围有炎性红晕,疱内液体较少;口腔粘膜出现散在的疱疹,疼痛明显。部分患儿可伴有咳嗽、流涕、食欲不振、恶心、呕吐和头疼等症状。
五、重症病例
1.有手足口病的临床表现的患者,同时伴有肌阵挛,或脑炎、急性迟缓性麻痹、心肺衰竭、肺水肿等。2.手足口病流行地区的婴幼儿虽无手足口病典型表现,但有发热伴肌阵挛,或脑炎、急性迟缓性麻痹、心肺衰竭、肺水肿等
2、实验室诊断病例
临床诊断病例符合下列条件之一,即为实验室诊断病例
(1)病毒分离
自咽拭子或咽喉洗液、粪便或肛拭子、脑脊液或疱疹液、以及脑、肺、脾、淋巴结等组织标本中分离到肠道病毒。
(2)血清学检验
病人血清中特异性IgM抗体阳性,或急性期与恢复期血清IgG抗体有4倍以上的升高。
(3)核酸检验
自病人血清、脑脊液、咽拭子或咽喉洗液、粪便或肛拭子、脑脊液或疱疹液以及
脑、肺、脾、淋巴结等组织标本等标本中检测到病原核酸
六、疫情报告
自2008年5月2日起,手足口病纳入丙类传染病管理。各级各类医疗机构要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定传染病防治法》和《传染病信息报告管理规范》的有关规定,对符合上述病例定义的手足口病病例进行报告。
七、预防控制措施
手足口病传播途径多,婴幼儿和儿童普遍易感。做好儿童个人、家庭和托幼机构的卫生是预防本病染的关键。
(一)个人预防措施
1.饭前便后、外出后要用肥皂或洗手液等给儿童洗手,不要让儿童喝生水、吃生冷食物,避免接触患病儿童;
2.看护人接触儿童前、替幼童更换尿布、处理粪便后均要洗手,并妥善处理污物;
3.婴幼儿使用的奶瓶、奶嘴使用前后应充分清洗;
4.本病流行期间不宜带儿童到人群聚集、空气流通差的公共场所,注意保持家庭环境卫生,居室要经常通风,勤晒衣被;
5.儿童出现相关症状要及时到医疗机构就诊。居家治疗的儿童,不要接触其他儿童,父母要及时对患儿的衣物进行晾晒或消毒,对患儿粪便及时进行消毒处理;轻症患儿不必住院,宜居家治疗、休息,以减少交叉感染。
(二)托幼机构及小学等集体单位的预防控制措施
1.本病流行季节,教室和宿舍等场所要保持良好通风;
2.每日对玩具、个人卫生用具、餐具等物品进行清洗消毒;
3.进行清扫或消毒工作(尤其清扫厕所)时,工作人员应穿戴手套。清洗工作结束后应立即洗手;
4.每日对门把手、楼梯扶手、桌面等物体表面进行擦拭消毒;
5.教育指导儿童养成正确洗手的习惯;
6.每日进行晨检,发现可疑患儿时,要对患儿采取及时送诊、居家休息的措施;对患儿所用的物品要立即进行消毒处理;
7.发现患儿,要及时向卫生和教育部门报告。根据疫情控制需要当教育和卫生部门可决定采取托幼机构或小学放假措施。
第三篇:包虫病控制标准
包虫病控制标准
Criteria for control of echinococcosis
前言
本标准的全部技术内容为强制性。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制定本标准。本标准的附录为资料性附录。
本标准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提出并归口。本标准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负责解释。本标准起草单位: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达到控制包虫病目标的相关工作的要求。本标准适用于我国包虫病流行区防治阶段目标的考核。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标准的应用而成为本标准的条款,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标准,然而,鼓励根据本标准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标准。
WS 257-2006包虫病诊断标准。术语和定义
WS 257-2006确立的以及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标准。
3.1 学校儿童发病率Incident rate of school children
在每年普查的基础上,当年新发现的当地6~12岁学校儿童包虫病(包括临床诊断病例和确诊病例)发生的频率。
3.2 学校儿童血清学阳性率 Sero-positive rate of children
当年6-12岁学校儿童血清学检查阳性数占受检数的比例。3.3 犬粪抗原阳性率 Positive rate of dog copro-antigen
当年犬棘球绦虫粪抗原检查阳性数占受检数的比例。3.4 幼龄牛、羊患病率Prevalent rate of bovine or sheep
当年检查屠宰当地的1~2岁的羊、6-7岁的牛的脏器,发现患病羊牛占受检数的比例。
要求 以乡为单位,达到以下指标: 4.1人群感染的控制
4.1.1 学校儿童发病率连续5年低于5/万/年。4.1.2 学校儿童血清学阳性率连续5年低于5%; 4.2传染源的控制:犬粪抗原阳性率连续5年低于1%; 4.3牲畜感染的控制:牲畜患病率连续5年低于3 %; 以上指标只要有一项未满足,即为没有达到此项标准。
5考核办法
5.1学校儿童发病的检查
按照WS257-2006包虫病诊断标准,每年对6~12岁学校儿童进行普查,覆盖率达到95%以上。计算发病数与检查总人数的比值,计算公式见式(1):
学校儿童发病率= 6~12岁学校儿童当年新发现病例数(临床诊断病例+确诊病例,不包括输入病例)/受检的6~12岁学校儿童数×10000/万
(1)5.2儿童感染的检查
按照WS257-2006包虫病诊断标准,以乡为单位,至少采集80%以上6-12岁学校儿童血清样本,进行血清学检查。计算血清学阳性数与检查总人数的比值,计算公式见式(2): 儿童感染率=血清学检查阳性数/检查儿童总人数×100%
(2)5.3 犬感染的检查
在包虫病流行区,以行政村为单位,对70%以上的犬(包括家养犬和流浪犬)的新鲜粪便进行粪抗原检查,对发现阳性的犬采用剖检法或氢溴酸槟榔碱导泻法,进行进一步的确认(附件A);或对阳性犬驱虫,每天1次,连续3次,末次驱虫后1周收集犬粪,采用相同试剂与原粪样再次进行粪抗原检测,驱虫后仍为阳性者判为假阳性,转阴者则判为阳性,计算发现的棘球绦虫感染犬数与检查总数的比例。犬感染率计算公式见式(3):
犬粪抗原阳性率=粪抗原阳性犬数/犬粪便检查总数×100%
(3)5.4 牲畜患病的检查
以乡为单位,每行政村至少抽查100头(只)出栏牛或羊,在屠宰场所检查脏器(肝、肺、脾、肾),触摸检查有无囊状物、包块或结节,对发现的囊状物或硬结进行剖检和鉴别,疑似病灶的检查方法参照WS257-2006包虫病诊断标准附录D,计算患包虫病牲畜与检查牲畜总数的比值。计算公式见式(3): 患病率=患病牲畜数/检查牲畜总数
(4)
5.5 档案资料的建立
以乡为单位,建立并保存能反映当地包虫病疫情逐年动态变化以及达到各个防治阶段标准的各种图、帐、卡、册、报表等包虫病防治和档案资料。
附录A(资料性附录)动物感染调查
A.1 免疫学方法
棘球绦虫成虫寄生于犬的小肠,其代谢物、分泌物、节片和/或虫卵不能降解,随粪便排泄出来,称之为粪抗原。用抗棘球绦虫的特异抗体可以将它们检测出来。A.1.1 双抗体夹心ELISA法
将粪抗原免疫第一种动物获得的抗体吸附于固相表面,加入经稀释处理的犬粪样品形成抗原-抗体复合物,随后加入抗原免疫第二种动物获得的抗体,形成抗体-抗原-抗体复合物,再加酶标抗抗体(第二种动物抗体的抗体),最后加底物显色。A.1.2 粪抗原斑点免疫胶体金渗滤法
先将粪抗原的抗体点于微孔滤膜上,封闭后加待测样品,洗涤后用胶体金标记探针检测相应的抗原。通过金颗粒来放大免疫反应系统,使反应结果在固相载体膜上显示出来。A.2 犬槟榔碱泻下法
全过程均需在有生物安全防护的条件下,按附录B的要求进行防护与处理。
A.2.1 检查用品:犬保定钳、投药器(可用兽医注射器)、采粪杯、采粪勺、黑底方盘、水桶、放大镜、小吸管、量杯、配药瓶、记录表格、阿托品注射液、一次性注射器(1mL)、消毒液和饵料。
A.2.2 药物剂量:为氢溴酸槟榔碱每公斤体重3.3mg。如在40min后犬仍无排便可重复投药,按第一次投药的半量给予。不同厂家生产的槟榔碱纯度有差别,使用前应做预试验确定最适剂量。A.2.3 药物配制
A.2.3.1 灌注液的配制:氢溴酸槟榔碱(药用)用水配成0.66%的溶液,加入少量甜菊糖调整适口性,并加少量美蓝溶液使药液呈浅蓝色便于识别。
A.2.3.2 自食饵料的配制:以犬喜食的食物,包被药物即可。
A.2.4 投药:参与投药者除身着工作服外,须带双层手套,内层为乳胶手套、外层为线手套。一人两手抓住狗的二耳根部使头仰起,两腿夹住狗的前胛部,另一人一手抓住狗的上颌,另一手将投药器伸至狗嘴内舌根处将药液注入,使其咽下;或以饵料给犬投服。在犬出现流涎、颤抖、痉挛、瞳孔缩小等中毒症状时立即注射阿托品解毒。
A.2.5 粪样的收集和检查:重点收集带有黏液的粪便,置于黑底盘中,用清水反复冲洗沉淀至澄清,留少量水仔细检查完整的成虫或脱落的体节,可疑时可用放大镜辨别。收集的虫体根据要求用酒精或其他溶液固定并计数。A.3 犬科动物剖检法
A.3.1 动物处死后腹面向上置于解剖台上,固定四肢,用消毒液将皮毛浸湿。术者着防护服装同上。野外工作时,地面应铺塑料布。
A.3.2 沿腹中线剪毛,切开腹腔。在十二指肠处结扎肠管两道,从两结扎点之间剪断肠管,将小肠全部拉出直到结肠处(回盲部),双结扎剪断同前。将小肠装入标本袋并做标记。动物尸体焚烧或深埋等方法参见附录B。
A.3.3 将小肠置于金属盘中,剪开一端挤去全部内容物 供作检查。根据动物大小将小肠剪成数段,分置于不同盘中,纵向剪开肠管,铺平,用刮刀轻轻刮下肠黏膜,用清水冲洗、沉淀数次,检查并收集成虫。挤出的肠内容物亦做同样检查。
附录B(资料性附录)
安全防护
B.1 现场工作人员的防护措施
B.1.1 从事包虫病现场防治工作的人员要穿着防护服,包括长筒胶靴、手套、口罩、帽子、工作服。在槟榔碱处理犬采集粪样时,应将犬圈在特定的便于净化的隔离区域内,处理后的地面应翻埋,或彻底焚烧。犬粪应在现场煮沸,或者包装在安全防泄漏的容器内运送。
B.1.2 在现场解剖的动物要深埋,或焚烧。采集终宿主的肠管在从尸体上取下之前要结扎,以防传染性材料播散。
B.2 实验室防护措施
B.2.1 处理动物粪便或肠道材料的实验室,应设置更衣室,工作人员进入实验室之前,应着装防护服。B.2.2 感染性材料可能污染洗涤槽,要在加热煮沸后排放。
B.2.3 参与检查中间宿主的幼虫材料的工作人员,要佩戴防护眼镜。包囊材料和感染的中间宿主残留物要煮沸消毒,或焚烧。
B.2.4 采用感染性材料做实验前要对其进行-80℃冷冻96小时以上灭活。
第四篇:手足口病预防控制简报
简
报
彰寨九年制民族学校
第二十八期
2017年5月18日
彰寨学校落实手足口病预防工作
为落实上级领导部门的文件精神,我校开展了预防手足口病等传染病的一系列工作。我校采取多种形式,大力宣传手足口病的传染途经、症状体征以及预防方法。利用班主任例会时间进行各种手足口病卫生知识宣传工作。
我校校长黄明华向各班班主任介绍了手足口病的流行特点、发病特征、发放有关手足口病宣传资料。就目前的严峻形势,还向班主任老师提出了防控要求。要求全体老师提高认识,认真组织学生进行“手足口病”的预防知识和技能健康教育:加强了教室的通风,做好每天的晨检工作,如为病假伴发热和腹痛、腹泄等胃肠道症状者应及时就医,送医院诊治并及时了解病情,做到早发现、早隔离、早上报、早治疗。做好因病请假的学生追踪回访工作,组织学生加强体育锻炼,提高身体素质。加强宣传教育引导。让师生们掌握预防手足口病的知识,做好各项预防工作,防患于未然。
并强调作好信息报送工作,严格按照有关规定,发现病情及时上报主管领导、卫生防疫部门。同时做好环境的消毒及密切关注接触者的情况。
第五篇:手足口病预防控制方案
松崮完小手足口病防控预案
为科学有效地控制手足口病,防止暴发疫情的出现和扩散蔓延,维护社会稳定,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国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的有关规定并结合我校实际情况,制定本方案。
一、工作目标
有效处置散发病例,防止疫情在学校暴发流行。
二、工作原则
预防为主、全面准备、依法管理、及时预警、依靠科学,加强合作、统一领导,分类处置、有效应对。
三、组织体系和职责
(一)应急指挥机构
在教体办统一领导下,依照职责和本方案的规定,负责组织、协调学校手足口病的应急处理工作,并根据手足口病应急处理工作的实际需要,成立防治手足口病领导小组。
组 长:赵庆祝
成 员:董地庆 于朝良 左进国 左心波 吕文德 各班班主任
四、工作措施和要求 防控措施
1、指定专人负责本校的传染病疫情报告工作(董地庆),每天下午10:30 前汇报,班主任落实晨检制度,定期对全班学生的出勤、健康状况进行巡查,及时核实缺勤、缺课原因。一旦发现可疑病例,及时向教体办报告。
2、发现患有发热或疱疹的患儿,应立即动员家长将其带至县级医疗机构就诊,直至病愈(退热,口足的溃疡及水泡消退)方可返校。对患儿所用的物品要立即进行消毒处理。
3、流行季节,教室要保持良好通风,做好饮水、饮食和环境卫生。
4、按照健康教育方案开展健康教育,教育指导儿童养成正确洗手的习惯。
5、加强对社会公众的宣传
充分利用广播、多媒体、致学生家长的一封信等多种形式对社会公众广泛开展手足口病防控知识的宣传,指导学生家长注意孩子的个人卫生,教育孩子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做到“洗净手、喝开水、吃熟食、勤通风、晒衣被”。一旦发现孩子有发热、出疹等症状,应尽早就诊,并积极配合医生和治疗。
五、保障措施
1、落实手足口病预防控制各项制度,做好消毒等工作。
2、及时发现与解决工作中存在的突出问题,确保各项工作措施逐一落实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