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族古籍文献的收藏与整理状况报告

时间:2019-05-12 17:13:48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回族古籍文献的收藏与整理状况报告》,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回族古籍文献的收藏与整理状况报告》。

第一篇:回族古籍文献的收藏与整理状况报告

回族是古代波斯人、阿拉伯人、中亚细亚人与中国汉族等民族融合而形成的我国少数民族。回族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深深地植根于本土,兼容伊斯兰文化和儒家文化,形成了独特的二元一体文化结构。伊斯兰教传人中国1300多年来,回族创造和留存了大量珍贵的古籍文献,与中国汉民族及其他少数民族一起为丰富中华文化、构建中华文明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我国历史上早有“回回遍天下”之说,今天,回族仍是我国除了汉族以外分布最广的民族,全国2000多个县中都有他们的身影,其中以西北地区居多。这种“大分散、小集中”的人口分布和二元一体的文化结构,使其文化遗产的留存与收藏呈现出内容丰富、形态多样、分布广泛、交叠并存的特征。

一、国内回族古籍文献分布状况与地域特色

遵从国内民族学界将少数民族古籍文献的下限界定为1949年的惯例,“回族古籍文献”的抢救整理下限为1949年。其内容收录范畴有狭义和广义两种界定。狭义的回族古籍文献,是指1949年前回族或其他民族译著的,以反映回族传统文化为主要内容的书籍、碑刻及口传史料。广义的回族古籍文献,除上述内容外,认为凡是1949年前回回人撰述创造的书籍、铭刻、文书档案和口传史料,无论其内容是否直接以回族传统文化为主要内容,如五代李殉的《海药本草》、明代李蛰的《藏书》、《续藏书》,清代丁拱辰《演炮图说辑要》等,都是回族对中华文明的贡献,均属于回族古籍文献。

鉴于广义的回族古籍文献内容浩瀚,难以统计整理,这里,笔者谨重点介绍我们收藏整理狭义回族古籍文献的情况。

回族古籍文献散落于全国各地。可以说从天山南北到黑龙江畔,从蒙古草原到海南天涯角,从长城内外到大江南北,从青藏高原到东海之滨,从偏僻山村到繁华都市,到处都有回族古籍文献的踪迹,各地的收藏内容与形式又因地域差异而各有侧重

伊斯兰教经典《古兰经》、《圣训》及十三本经及其中阿文注译本,被各地图书馆、清真寺和穆斯林民众广为收藏。北京、上海、江苏、四川、宁夏是国内回族古籍文献藏存相对丰富之地。如北京市,除国家图书馆、北京大学图书馆等国立图书馆较好地保存着珍贵的回族伊斯兰教古籍文献,一些古老的清真寺,如东四清真寺还保存有大批阿拉伯文、波斯文和中文回族伊斯兰教典籍。东北回族古籍文献中,最具特色的是上世纪三四十年代日伪为创建“回教圈”留下的相关书籍、报刊、档案等文献史料。华北民间保留的大量回回家谱、回族铭刻等古籍文献,印证着回族伊斯·兰文化在这一地域的发展和与当地文化的深度融合。西北回民起义史料、各伊斯兰教门宦的典籍及有关“西北五马”的文献史料,是西北回族古籍文献的主要内容。华东地区在明末清初以儒释经,用汉文介绍翻译伊斯兰经典的活动兴盛,这一地区印行保存的大量汉文伊斯兰教典籍,不仅是该地区回族古籍文献的主体,也为伊斯兰教本上化提供了理论支点。西南地区关于赛典赤、杜文秀、白崇禧等回族人物在地方执政的记载,构成了这一地区回族古籍文献的主体。江、浙、闽、粤、海南等沿海地方出土的阿拉伯文、波斯文墓碑石刻,是中国海上丝绸之路和对外文化交流的重要史证,也是这些地区回族古籍文献的主要内容。相对而言,在西藏、内蒙古和华中地区回族古籍文献存藏较少(表1)。这些年大陆和台湾对明代回族航海家郑和家世及有关航海的文献发掘与研究颇有深度。西北地区回族特有的“小经”山文献也开始受到语言学研究者的关注。另外,各地长期从事回族伊斯兰教教学与研究人员私人收藏的回族古籍文献,也是回族古籍文献收藏中不可忽视的一部分。

以上简介了国内存藏回族古籍文献的情况。目前,回族古籍文献存量到底有多少尚没有一个科学完整的统计。2008年,《中国少数民族古籍总目提要·回族卷》编委会对全国29个省市自治区民族古籍工作者了解到的回族古籍文献的统计数字表明,已知回族古籍文献至少存有7632种(条),其中书籍1899种、铭刻1790通(个)、文书档案854件(片)、讲唱类3023条。表1统计数字虽然不尽全面(如北京市所存回族文书档案文献,但因人力有限尚未搜集整理)但大致可窥各地所收藏回族古籍文献的情况。

回族古籍文献的留存形式多种多样,有纸质的书籍、文书档案,有石质碑刻匾联,木质碑刻匾联,陶、金属等质地之铭刻和口口相传的口碑史料。记录手段有手抄、木刻、石印、铅印等。所使用文字以汉文最多,另有阿拉伯文、波斯文、“小经”、藏、满、蒙古等多种文字形式。这些回族古籍文献,官方保存于各地图书馆、博物馆、档案馆;民间存藏于清真寺和热心回族文化的回族老人和文化人家中。二十多年的回族古籍文献搜集整理工作经历,让笔者深切感受到,除《古兰经》等阿拉伯文经典外,收存最完好的回族古籍文献,大多是20世纪中期,各地图书馆、档案馆及伊斯兰教协会、民族研究所等民族宗教事务机构面向全国,尤其是民族地区征集和接管的回族古籍文献。如隶属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的中央民族图书馆(原北京文化宫民族图书馆)、宁夏回族自治区图书馆所藏存的回族古籍文献,大多是那个时期通过官方面向全国征集到的。这些图书馆收藏的回族古籍文献,因受到政府监管和法律保护大多保存完好。在民间,除以石为材的碑刻类古籍文献和深藏家中的家谱,因其难以损毁或鲜为人知得以保存外,众多回族古籍文献在各类天灾人祸中多有损毁。

总体看来,国内回族古籍文献收藏保存情况不容乐观,即便是存藏在国立图书馆的回族古籍文献,也因其零散难成气候尚未得到足够重视。笔者在查阅搜集回族古籍文献的经历中,不止一次地碰到馆藏回族古籍文献自收藏以来从未被翻阅过的情形。这些被尘封腐蚀的古籍文献中,有些在首次收藏时放置的防虫纸和订书线,因长期受潮渐成粉末状而不堪触及。有些图书馆,民族古籍文献虽保存得相对较好,但管理分类欠科学,一套丛书、一种古籍散存于多个书库的情况时有发生,给读者的查询和阅读带来诸多不便。

系统抢救收集并整理出版回族古籍文献,使之更好地为当代社会服务迫在眉睫,刻不容缓。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回族人口较多的省市自治区都不同程度地开展了对当地回族古籍文献的抢救发掘。宁夏作为中国唯一的省级回族自治区,多年来,一直牵头全国的回族古籍整理出版工作。宁夏的各文化单位,如社会科学院、文化厅、图书馆、博物馆、高校等都积极关注和开展回族古籍文献的抢救与收藏,其中最有成就,一直坚持不懈地做此项工作的是自治区政府设立在宁夏社会科学院的宁夏少数民族古籍整理出版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以下简称“宁夏民族古籍整理办公室”,兼挂“宁夏社会科学院回族古籍文献研究所”牌子)。该机构成立以来(1985年成立),得到自治区党委和政府强有力的支持,机构稳定,抢救整理与研究出版回族古籍文献的工作目标明确。经过几代人的努力,目前已初步建成国内最具吸引力的回族古籍文献库,收藏种类多,内容丰富,并整理出版了一些颇具影响力的回族古籍文献成果,引起社会广泛关注和鼓励。

二、宁夏回族古籍文献的收藏与整理

宁夏民族古籍整理办公室收集整理回族古籍文献的定位从开始就明确为:立足宁夏,面向全国,收集整理以传承文明,研究出版以惠及世人。

(一)收藏情况

得益于宁夏回族自治区党委、政府的重视,和区内外回族伊斯兰研究专家的鼎力支持,这些年,宁夏民族古籍整理办公室通过文献查询、史料辑录、社会征集、实地发掘等途径,先后在全国范围内抢救、搜集到各种珍贵的回族古籍图书600多种、回族历史报刊80余种约2000期、碑刻近800通、匾额楹联数百幅,汇集口传讲唱类回族文献近3000条(图1)。所收藏的回族古籍文献中,有些是对中国回族伊斯兰教发展及其研究有重要影响,世面上难以寻觅的古籍文献。

1949年前,回族穆斯林中有三人用汉文通译了《古兰经》,他们是王静斋、刘锦标、杨敬修。这些译本对伊斯兰教在中国的深人传播具有巨大影响,宁夏将他们三人汉文通译的《古兰经译解》(王静斋译,有甲、乙、丙三种版本)、《可兰经选本译笺》(刘锦标译)和《古兰经大义》(杨敬修译)尽数全收。《马氏宗谱》是最古老的回回民族家谱之一,该家谱记录自宋代先人马依泽应召人国修历至清光绪的三百多年里,繁衍传承后代达200万’,遍布中华大地。这一家族涌现出诸多名人大家,可谓代有人出。明万历年间(1573-1619年)更有马化龙、马之骥、马之骏一门三进士,今人熟悉的爱国将领马本斋、著名回族武术家马良、回族学者马以愚等均能在这部宗谱中找到位置。马氏家谱不仅展示了马氏家族生命的传承,也展示了马氏家族对中华文明的持续贡献,对于世人通过马氏家族史了解认识回族的形成发展具有很高的史料价值。该家谱一度遗失,后在美国发现,由马氏后人复制带回国内,我们得以影印收藏。我们收藏的另一珍贵回族古籍《清真先正言行略》(清刻本),是今人所见最早的系统编写回族历史人物的图书。上世纪40年代初期,著名历史学家白寿彝先生剔除该书中非回回人物,撰成《回教先正事略》,1982-1992年在该书基础上扩写成《回族人物志》四册本(元、明、清、近代),成为后人研究回族伊斯兰教不可或缺的参考书。另外诸如《克里默解启蒙浅说》、《西来宗谱》、《天方卫真要略》、《天方尔雅》等珍稀回族古籍,有些曾被专家断言遗失,业已被我们发掘并收藏。

回族历史报刊‘是我国回族文化史上数量众多而又极为珍贵的文献,也是中国报刊史上鲜为人知而又十分重要的少数民族新闻资料。它们从不同角度,以文字和图片等形式见证了近现代回族和中国穆斯林的历史、哲学、经典教义、伦理道德、文化、教育、人物、团体、经济、社会、民情风俗以及对外友好交往等丰富内涵。这些创办于清末民初的回族历史报刊,曾因时代思潮开放而蓬勃兴盛,又因时局动荡而难以完整留存。至上世纪末,尚未发现哪个机构或团体对它们进行系统抢救和整理。20世纪90年代初期,我们开始着手这项工作,至今,已在全国范围内搜集到80多种约2000期回族历史报刊。去年,自治区政府又立专项支持我们抢救搜集回族历史报刊。该项目的完成,将使回族古籍文献的收藏与整理跃上一个新平台。在我们所收藏的回族历史报刊中,全套417期的《月华》是最难得最珍贵的报刊文献。它办刊长达20年(1929-1948年),在回族文化史上办刊时间最长,影响力最大,但也最零落散碎。目前我们已搜集到全套《月华》,并正着手整理出版。

(二)整理出版及社会影响

我办坚持以发掘和弘扬回族文化,促进各民族间相互了解和团结为己任,以构建国内内容最全面的回族古籍文献库,更好地为史学、民族学等研究者提供服务为目标,在抢救搜集回族古籍文献的同时,认真开展整理研究和公开出版工作,先后组织力量点校译注回族古籍文献,推出《回族古籍丛书》16种,影印出版((中国回族伊斯兰资料汇编》、《回族典藏全书》等回族古籍文献553种。

《回族古籍丛书》中的标点本《正教真诊·清真大学·希真正答》,选注本《选译详解伟嘎业》等曾被多次翻印,在回族穆斯林中广为流传。碑刻集成本《中国回族金石录》、古籍提要本《中国伊斯兰文献著译提要》等已成为世人了解认知回族伊斯兰文化的工具书和相关研究者案头必备史料,也是近些年来引用率较高的回族学文献成果。这些古籍整理成果曾多次荣获国家和省部级优秀图书奖或科研成果奖。

宁夏社会科学院原院长吴海鹰教授主编,于2008年隆重推出宁夏回族自治区成立50周年大庆献礼成果—《回族典藏全书》,是宁夏民族古籍整理办公室多年搜集整理回族古籍文献成果的集大成者,是回族史上第一次在国家支持下利用现代数字技术系统整理回族汉文书籍的大型工程,也是回族文化史上印制最为精美的回族文化丛书。该丛书被誉为“回回民族的四库全书”,它全套235册,收录了自五代至民国(907-1949年)约一千年间回回人译著的汉文典籍及中阿合璧等多文字典籍539种(其中宗教类210种,政史类110种,艺文类144种,科技类68种),共3000余卷,约1.2亿字。所收录典籍不乏珍本、善本和孤本,因此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和赞誉。宁夏回族自治区党委书记陈建国和政府主席王正伟亲临该书首发式,亲手为它揭幕。著名回族伊斯兰学专家林松、余振贵、马明达等高度赞誉该书的出版。2007=x008年,国内各大媒体多次连续报道该书整理进度、出版情况。《回族典藏全书》,是回回民族展示民族文化,传承优良道统,表达回民心愿,弘扬爱国情感,奉献给中华文化及至世界文化的奇葩瑰宝,为国内外深人开展回族文化研究,提供了一套最为原始和权威的基础材料。

另一个有分量的回族古籍文献整理成果是历时5年(2003-2008年),由宁夏牵头、29个省市自治区民族古籍工作者密切协作,共同努力完成的回族古籍文献整理成果《中国少数民族古籍总目提要·回族卷(铭刻类)》(2008年大百科全书出版社出版),该成果是由国家民委主持的国家“十一五”文化项目,大型民族古籍《中国少数民族古籍总目提要》的组成部分。它的成功出版标志着散落各地、面临湮没的回族古籍文献珍珠,经国家民委穿针引线,终成璀璨项链。宁夏民族古籍整理办公室在回族卷项目的实施牵头工作中学习到各地收集整理民族古籍的新思路和新方法,获得了更多更广的回族古籍文献存藏线索,为我们今后深人开展回族古籍文献的整理研究打下了更坚实的基础。

文传网http://www.xiexiebang.com,嘉学网http://www.xiexiebang.com

第二篇:【书展】国际藏书家古籍收藏与保护研讨会

【书展】国际藏书家古籍收藏与保护研讨会

会场实况2015年10月22日至24日,上海复旦大学古籍保护发展研究院召开了这次会议,此会由本院常务副院长杨光辉先生主抓,他在半年前就命我跟多位藏书家联络,以商讨此事,最终得以圆满开幕。本次研讨会除了我所请来的近20位藏书家,另外还有研究院所请到的国内相关知名专家及业界领导,有国图副馆长、国家古籍保护中心副主任张志清先生,主任助理王红蕾女士,清华大学图书馆刘蔷老师,北大图书馆原善本部主任沈乃文老师,复旦大学图书馆馆长陈思和先生、周振鹤教授、吴格教授,中山大学图书馆特聘专家沈津先生,以及德国国家图书馆相关专家等20余人。杨玉良院长致辞10月22日上午9点举行了开幕式,开幕式由杨光辉副院长主持。首先是由杨玉良院长致辞,而后是由张志清馆长阐述本会的意义,由我来介绍了此次会议的组织情况及其来由,之后是陈引弛书记对各位专家的到来表示了欢迎,集体合影之后,就开始了紧张的学术研讨。倾听上午的研讨会的主题是“域外汉文古籍私人收藏与保护”,由张志清馆长和现居美国洛杉矶的刘冰专家主持。第一位讲演人是香港中文大学刘浩敏博士,她所讲的内容是“松荫轩印谱收藏与研究”,她是以学者的眼光,而非藏书家的视角来解读《松荫轩印谱收藏与研究》的价值所在,这种阐述方式至少让藏书家听来有着耳目一新之感。艾思仁讲演第二位讲演人是艾思仁先生,艾先生所讲主题是“三部中文善本书的日本来源”。艾先生本是瑞典人,然而他却对中国典籍有着深入的研究,曾经主持编撰全球范围内的《中文古籍善本联合目录》,更何况他有着在日本留学的历史,因此他对日本的古籍流通,有着自己独特的认识,他通过三部来源不一的中文古籍进行相互间的比较,从而可以看出,不同时间不同地域对善本书价值的认识,也有着不同的见解。冯德保先生的比较第三位讲演人则是冯德保先生,冯先生所讲题目为“Chinese Books in European Dress”,为了这个讲座,会议组织方特意安排了英文翻译,然而冯先生却说,英语对他也是外国语,他说,瑞典语更流利。在轻松与诙谐之中,冯先生将中国古版画在欧洲的流布与传播,进行了比较与探讨,他的这种比较方式是中国相关学者所稀见的视角,尤其在提问时,他告诉我说,意大利传教士马国贤当年制作的《避暑山庄图》铜版画,至少有70部之多。这个确切数字以往我未曾得闻。林章松先生的印谱概说而后的讲演人则是林章松先生,他用大量的图片来比较同一印谱的不同版本,因为元前印谱当年的制作数量很少,因此,少有人能够将同一部印谱多部放在一起进行比勘,从而发现之间的不同之处,林先生用实际案例解释了每一部印谱先后顺序的标志,这种研究方式在以往也未曾见有人提及过。刘扬先生回答提问刘扬先生讲演的题目是“浅论中国题材西文书的收藏”,近十几年来,刘扬先生将自己的收藏重点转到了他所论述的题目上,以此为专题的藏书家,我所知道者,仅刘扬先生做出了成就。他在讲演中阐述了西文书在中国流传的历史以及最终的结局,他同时也提到了当今的国内图书馆对此类书渐渐引起重视的原因。刘冰先生刘冰先生原在上海书局工作,他是印刷界的老前辈,虽然年逾八秩,然其一身长衫,有着中国传统文人的儒雅,他讲解了自己给台湾图书馆以高仿真的方式影印善本的经过,以及当今的不同古籍影印方式的优与劣。小型书展探讨本次会议的一大特点,是请每位藏书家带来几部自己所珍藏之本,以此在会议室内办起了小型珍本展。此次展览的侧重点,并非只是藏品的珍罕性,更多的着眼点是在其独特性与专题性。杨光辉院长在主持本会上,动了很多心思,使得这次会议的组织较为紧凑而圆满。百万塔经百万塔经证书百万塔经的印刷方式,辛德勇坚持自己的看法在会议的茶歇期间,其中项目之一就是去参观这个小型珍本展,这些展品可谓各具特色,给我留下深刻印象者之一,是宗旨先生带来的日本百万塔经。此经在印刷史上很有名气,我也在多个作品中见到过此塔的照片,然而实物我却是第一次得见。宗旨先生的王大隆旧藏征得宗旨先生同意,我将此塔的藏经方式上手细看,这使得我对此经有了全新的认识。宗旨先生所带来的展品中,还有几部王大隆的旧藏,即此可知,他也对稿抄校本有着特殊的偏好。冯德保先生带来的铜版画而冯德保先生带来的展品,是一张铜版画,此画曾经出现在中国嘉德的拍场中,为某场拍卖的封面,当时的成交价可谓不菲,直到今天,我方知此画为冯先生所得,于是向他请教,为何以这等高价拍下此画?当然,此画的稀见性自不待言,但冯先生却告诉了我一个未曾注意到的细节,原来此画的右下角有一方无色的钢印,这方印是我所未曾注意到者,看来,未曾买得此画源于自己查看拍品时的不仔细。我很想把这方钢印拍下来,可惜从照片中看不到其真实效果。励双杰先生下午继续开会,研讨主题为“国内特色古籍私人收藏与研究

(一)”,由吴格老师和王红蕾博士主持。励双杰讲演主题是“家谱活字本也是‘活字本’”,这个题目有些拗口,但矛头却直接指向我的言论,认为我没有把家谱归入活字本的统计数字之内。他讲演完毕之后,吴格老师命我予以回应,于是我从传统的著录方式以及当今公共图书馆的收录范围上,解释了自己的观点。励先生的这种讲演方式,很容易引起现场的互动,可见其在讲演题目上确实动了心思。而翁连溪先生的讲演则临时换了题目,他的所讲是关于两年前杭州西泠印社拍出的一部《妙法连华经》,针对此书,当时西泠印社曾经召开过学术研讨会,结论为该经为北宋刻本,而翁先生在此后又找到了一些新的证据,以佐证这个结论。虽然对于此经的版本,至今仍有不同的看法,比如辛德勇先生就在从住地前往会场的途中,跟我讲解了他对该经的判断,他是从内容以及字体比较方面,偏重于该经为北宋本,而其他的几位专家则在探讨时却提出了不同的认定。励双杰带来的印谱厚度让众人感兴趣祁学明先生的讲演题目为“文海楼藏书观”,这个话题其实最能引起学界的关注,这种走特色收藏的路数,能够让学者了解到藏书家对当今文献的视角。辛德勇先生解答提问第二天,研讨会继续召开。上午的主题是“国内特色古籍私人收藏与研究

(二)”,由沈乃文老师和王德先生做主持人。我讲解了自己的编目方式以及看法,而辛德勇先生的讲演题目则是“绍良先生旧藏出相本《佛说阿弥陀经》刊刻年代小考”,辛老师以他那谨严的学风以及犀利的观点,仔细地分析了他所看到的这部特殊刊本。艾俊川先生而后,艾俊川先生讲解了“古代出版业的‘铜版’传说及其真实含义”。艾先生一项喜欢做专而深的专题研究,对于“铜版”这个概念,业界一直难有定论,他对这个纷乱的说法做出了自己独特的梳理。而宗旨先生则讲解了日本百万塔的价值所在,艾俊川和辛德勇不同于惯常社会所说的认定,他二人在会上跟宗旨先生做起了探讨,而这种探讨方式也正是这种会召开的价值意义所在。祁学明先生带来的影抄本因为昨天刘冰先生谈到了他给台湾以高仿真的方式影印古籍的经过,以及昌彼得先生的评价,因此,杨光辉院长组织大家前去参观复旦大学图书馆古籍部,在这里,大家看到了刘冰先生影印的那部元刻朱墨套印本《金刚般若波罗蜜经》,因为此经是流传至今中国古籍最早的套印本,但是这种印刷方式却引起了广泛的争论,是同版分色印刷还是套版印刷,至今未有定论,而刘冰先生为了影印此经,他对该经的原物进行了仔细地分析,为此能够给大家呈现出一部跟原本没有太大区别的影印本。我在现场向刘冰先生请教了该经的影印方式,他的解答让我对此经有了进一步的了解。沈津先生也谈到他在台北时,为了研究此经,专门将原物翻看了两天,所以他有着自己别样的见解。翁连溪先生的书口彩绘看完此经之后,杨院长又带着众人参观了复旦馆古籍库。看到如此数量巨大的线装书,让藏书家们都在感慨个人的收藏是沧海一粟。刘冰先生精心出版的原套印本下午的研讨主题是“中华古籍保护研究院与私人藏书家关于古籍保护人才培养的讨论”,原定主持人是杨光辉和刘蔷老师,但因为刘老师有急事要返回,故暂由我来替代。本场研讨会还请来了校内的眭骏等相关专家,同时也请来了研究院的一些研究生,共同互动探讨古籍的保护以及人才的培养等等相关话题。到下午5点,会议基本结束,我对各位专家的光临表示了感谢,同时感谢研究院的各位师生为此会前后奔忙而付出的辛苦。套印本的扉画从细部可以看出色彩的重叠,刘冰先生说是有意印成原汁原味儿10月24日上午,在复旦大学文科图书馆大厅召开了互动访谈会,此会的题目为“书之爱”,访谈的藏书家有辛德勇、林章松、翁连溪、艾俊川、祁学明,因为翁先生有急事,昨晚已离会,故由我代之。辛老师独特的观点引起了学生们热烈的回应,而林先生跟祁先生则探讨起了阳澄湖大闸蟹的来源和真伪,这样的闲篇最令学生们听着有趣。再一次走入复旦图书馆线装书库 ?

第三篇:东巴古籍文献保护在行动

东巴古籍文献:保护在行动

赵世红

中华民族报2005年6月24日第8版

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2005年世界记忆工程国际咨询委员会第七次会议期间,云南省丽江市政府召开了“~东巴古籍保护利用研讨会”,来自世界各地的有关专家共同探讨了东巴古籍文献的保护利用问题。

列入《世界记忆名录》

纳西象形文字——东巴文,是人类有史以来惟一流传至今的远古文字文明,完整存活在中国云南丽江纳西族中。这种如图似画的古画形文字有1400多个,由它撰写的纳西东巴古籍(东巴经典),达1000多种,计3万册。是一种世界上绝无仅有、至为宝贵的文化遗产。它立体、神奇、奥秘,其广博的内容,繁复的思想,辐射、整合、吸纳了中华多民族文化的众多层面,由此构建出很高的历史文化价值和多学科学术开发价值,近百年来流播海内外,影响甚广,目前确知被收藏于各国的东巴古籍约有3万册,除复本外近1000种,成为国际性的一门学问——东巴文化学。

新中国成立后,各级政府十分重视东巴古籍的搜集整理和研究。1981年,成立了云南省社会科学院东巴文化研究所(今东巴文化研究院),用20年时间,对国内收藏的古籍进行分类、翻译。2002年完成了纳西东巴古籍译注全集100卷的翻译整理出版工作。尔后,在国家和云南省民委古籍办的资金援助下,东巴研究所对国内所有收藏东巴古籍的图书馆、博物馆进行编目整理,并于2003年10月完成了《中国少数民族古籍总目提要′纳西族卷》的编写出版工作。

2003年8月,东巴古籍作为文献遗产被世界记忆工程咨询委员会批准列人《世界记忆名录》。

保护工作要适应新形势的需要

由于资金和对外交流的基本条件限制,目前尚未能对在国外的东巴古籍作完整系统的调查保护整理。而且在东巴古籍文献保管设施设备、对东巴古籍的开发利用、以及保护培养东巴文化传人等方面还存在许多问题。为此,丽江市东巴文化研究院决定,启动纳西东巴古籍文献保护开发行动计划,切实保护这一人类共同的记忆。

行动计划包括,第一,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记忆工程《保护文献遗产总方针》的宗旨,建议由世界记忆工程咨询委员会及中国国家委员会牵头,联合世界各国收藏东巴古籍的图书馆,组成一个保护工作机构,并申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资金援助,对收藏在国外的纳西东巴古籍编制联合目录,进行翻译整理。同时采用各种复制技术(包括复印、缩微拍摄、数字化技术),使东巴古籍更好地保护,并售硬广泛地使用o

这一行动从时间上讲已迫在眉睫,刻不容缓。曾与老东巴朝夕相处20余载的一批纳西学者都已50多岁,一旦这批学者年迈,收藏于国外的这批古籍将变成“天书”。

其次,改善东巴古籍文献保管设施设备。列入《世界记忆名录》的纳西东巴古籍文献,现在由丽江市东巴文化研究院管理,存放在古式建筑风格砖混结构房屋的铁质档案柜里,不漏雨,无破窗。但没有配备防火装置,没有环境监测系统。加上古籍原件书写在自制的构皮土纸上,经不起自然老化和无尽翻阅,从而影响纳西东巴古籍文献的保护和管理。

因此,目前需要亟待解决的问题是改善东巴古籍保护的库房建筑设施,建立湿度控制调节系统和防光、防空气污染、防有害生物、防盗、防火的设备。同时还要建立健全管理措施,培训管理人员。使东巴古籍原件得到长久的保护。

第三,对东巴古籍文献进行有序的开发利用。由于纳西东巴古籍蕴藏着巨大的学术价值与商业价值,丽江市东巴文化研究院建议从商业开发的角度保护纳西东巴文化的原生态,用保护开发的新理念来扼制受现代强势文化冲击东巴文化快速消亡的趋势。

启动保护工程是一个相当繁杂而又十分具体的工作,丽江东巴文化研究院将在世界记忆工程咨询委员会的指导下,由丽江东巴文化研究院组成一个机构,聘请研究院专家学者和国内外东巴文化研究的专家学者作顾问,进行实质性的工作。对东巴文化工艺品在基本保持原生态的基础上实施学术规范。对翻译、音译作品纳入规范管理的渠道,净化工艺商品市场。凡涉及东巴文化的各类出版物由专门成立的学术委员会评审规范出版,避免胡编乱造的出版物谬种流传。通过努力,切实保护管理好原生态的东巴文化,同时发挥东巴文化商业价值,用部分利润来回报东巴古籍的保护与研究,为人类遗产保护利用探索出一个新模式。

文化是人的精神活动,文化是靠人来传播的。纳西东巴古籍文献出自东巴祭司之手,记载着他们在宗教仪式上唱诵的语言。因此,要保护一种文化,首先要保护从事这种文化活动的人:要目前,已分别有45个国家的92项文献遗产入选《世界记忆名·。中国入选2项:传统音乐录音档案(音乐研究院)和清朝内阁秘当(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相对于中国悠久的历史,数量庞大的档卜献资料,这个数字是不相称的。除《世界记忆名录》以外,世界记忆工程还鼓励建立地区和国家艮。这两个名录主要收集具有地区和国家意义的文献遗产。地区和国录并非在重要性上次于《世界记忆名录》,而是保护地区和国家文匮产的手段,因为并不是所有文献遗产都具有世界意义。《中国档案坎遗产名录》就是中国的国家级名录。保护东巴古籍,首先要保护东巴传人。

目前,最为突出的问题是:作为东巴文化传承人的东巴越来越少了。据有关专家估计,解放前东巴活动最盛时,东巴人数约达1000人左右。1983年,在丽江举行东巴座谈会时,尚有61个东巴参加。如今这些东巴大部分已经去世。东巴文化研究院曾聘请10个东巴,到现在已全部去世。

就拿东巴古籍的整理来说,由于东巴文字是“语段文字”,字符之间省去很多词,只有东巴才能连续地识读,他们是自幼靠硬攻夫杷经文背下来的,字符对他们来说只起了提示的作用。而一般的人即使认识每一个字符,仍然不能读通经文。

因此,为了更好地保护东巴古籍,就要保护培养好使用这些古籍的东巴传人。丽江东巴文化研究院在他们的行动计划中提出,要在在纳西族乡村选择传统习俗保存较好、既有东巴在世、又有群众基础的2至3个点,建立东巴文化村。各村物色l至2名具有相当水平的老东巴,让每个老东巴培养若干名小东巴,教他们学写东巴字、读东巴经、画东巴顽、跳东巴舞、主持东巴仪式,杷他们培养成东巴继承人。同时,招收有志于学习继承东巴文化,愿意做东巴,且聪明好学的农村青年若干名,到东巴文化研究院学习东巴文化知识。尽快培养东巴继承人,解决目前东巴后继无人的局面,使东巴文化抢救在活人身上。

第四篇:藏医药古籍文献整理工作任重而道远

【摘要】藏医药的热潮,使从藏医药古籍文献中挖掘开发具有显著疗效的各类药物成为医药人员的重要工作。我国对藏医药古籍文献进行系统性、专业性的保护、整理、研究,以期充分发挥藏医药的优势,保障人类健康生活。藏医药古籍的数量多,流传曲折,使其保护整理工作紧迫而又艰巨。

【关键词】藏医药;古籍整理;必要性与迫切性;存在问题;继承与发展

藏医药的流传有赖于其古籍文献的代代相传。藏医药古籍是藏医药学知识的主要载体,发掘、整理藏医古籍是传承藏医学的重要途径。由于历史和社会的原因,藏医药古籍得不到妥善的保护,正面临着流逝和失传的危险[1]。

1藏医药古籍整理的现状

目前,北京藏医院收集整理了部分藏医药古籍和印度藏医药古籍,出版了几部大型工具书[2];西藏藏医学院收藏了《四部医典·后续医典部注释》,出版了藏医药古籍典著十余部,藏医理论著作和工具书,藏医药重要古籍孤本资料上百部;青海省藏医药文化博物馆挖掘了900余部藏医药古籍,出版了100余部古籍文献,青海省藏医药研究所挖掘了1000多部藏医药古籍 [3];甘肃省整理出版了17部古籍文献,已经抢救、整理了1700多册藏医药典籍;四川省已经整理出9部医学典籍[4]。

2藏医药古籍整理的必要性与迫切性

2.1必要性:藏医药古籍整理的必要性,根本在于藏医药在各方面体现的重要价值。

藏医药兼具知识资源、卫生资源、工业资源、旅游资源、文化资源等多种资源优势 [5]。生活水平的提高,疾病谱的变化,给现代医学带来严峻的挑战,也给藏医药提供了机遇和挑战。

藏医药古籍整理的必要性,还在于藏医药的现代化、产业化需求。

藏医药古籍的利用、发展有一定的局限性。随着现代医药的发展和人类需求的增加,结合现代技术对其充分利用,使其产业化成为趋势。

2.2迫切性:由于历史社会原因,现存的古籍文献不可避免的遭到毁坏。传统的保存方法不能根本解决其传承问题。流传于民间的古籍也时刻面临着毁坏,自行消亡。再者,精通古藏文和医药的专家谢世的越来越多,后继人才青黄不接,整理研究人才也比较缺乏。如果不立即采取有力措施,许多文献将会绝迹,造成不可挽回的损失[6]。

3古籍整理存在的问题

由于时间、地域、人文、语言等方面的原因,古籍的整理还存在一些问题:

3.1语言障碍:大多数藏医药古籍都是以藏文的形式记录保存下来,所以首先面临的就是语言障碍,虽然懂藏语的人不少,但是懂藏语又精通藏医药的人却不是很多。

3.2缺乏妥善保存、保护技术:藏医古籍以一定的载体保存下来,古籍形成年代、版本不一,收藏和保护的情况也各不相同[7]。长期以来的损坏,使搜集整理难度加大。

3.3具体存世状况不明:国内馆藏书目有专业人才管理,其数量较易统计,但大量藏医古籍藏于民间和寺庙,具体数量难以统计。更有在印度、蒙古、尼泊尔等国家传播的古籍难以统计[8]。

3.4缺乏古籍修复人员:由于古籍保护上的不足,使得古籍的修复成为一项不可或缺的工作。只有将古籍进行准确全面的修复才能给整理工作提供方便。

4藏医药古籍的继承与发展

古籍文献巨大的存世数量和曲折的流传过程,使医药学术体系中相当多的内容还沉睡在我们未知的世界里。因此,需要采取有效措施继承发展藏医药。

4.1提高、加强藏医药古典医藉文献的保护和管理水平:运用现代技术保护保存古籍,对其管理应更加细致化、专业化、信息化,加强民众的保护意识,从而更好地利用与继承。

4.2加强研究,完善理论体系:通过对大量的古籍文献进行系统整理和深入研究,使其上升到理论水平,完善藏医药体制,以便促进其临床应用、科学研究、教学工作。

4.3继续收集整理翻译出版藏医药学著作:由于藏医药古籍文献基数大而搜集整理的人员资金有限,所以还需进一步深入广泛的搜集,加强文献的深层次挖掘,注重知识产权保护。

4.4采取民间传承老医师带徒和抢救性师带徒多种人才培养模式继承藏医药。

藏医药学历经千年沧桑,在中国已基本形成了与西医、中医相并重的主要医学体系之一,甚至受到各国学者的关注,掀起了藏医热的浪潮。所以对这些弥足珍惜的医药文献进行保护、管理、研究显得尤其重要。医药工作者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充分合理利用,为人类的健康生活提供保障。

第五篇:回族大学生宗教信仰状况研究

回族大学生宗教信仰状况研究

——以宁夏大学民族预科教育学院为例

王丽宏

(宁夏大学 民族预科教育学院,宁夏 银川 750002)

摘要:宗教作为一种社会文化形态至今仍然影响着人们的宗教生活和世俗生活,尤其在一些全民信教的民族中,宗教对人们价值观念的形成,思维活动的模式及为人处世的方式都有着重要影响。本文通过对当前宁夏高校、宁夏大学少数民族预科教育学院回族学生的宗教信仰状况、宗教信仰的原因,以及宗教信仰对他们的思想观念、学习生活和日常生活产生的影响等方面进行分析研究,由此提出如何正确对待预科学生宗教信仰的措施和对策。关键词:宁夏大学;回族预科生;宗教信仰

宁夏高校、宁夏大学民族预科教育学院预科生大多来自少数民族地区,分属于30多个少数民族,其中以回族、维吾尔族为主,除此之外还有满、壮、蒙、藏、彝、朝鲜、哈萨克等民族。根据调查统计,宁夏大学民族预科学院2008级学生总人数为1475人,其中回族887人,占预科学生总人数的60.1%;其次人数较多的是维吾尔族140人,占预科学生总人数的9.5%。1回族是全民信仰伊斯兰教的民族之一,少数民族预科学院的回族学生大多对伊斯兰教有着或模糊或清晰的认识和理解,伊斯兰教的教义、教规也一定程度上影响着他们的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本文试图对宁夏大学民族预科教育学院回族学生的宗教信仰状况作一些探讨。

一、回族预科生宗教信仰状况研究

为了较好地了解宁大预科学院回族预科生的宗教信仰状况,笔者设计并发放了150份调查问卷,问卷的发放对象主要以宁夏大学委培的回族预科生为主,收回136份,问卷回收率为90.6%,本次调查对象中,男生71人,占被调查人数的52.2%,女生65人,占被调查人数的47.8%;籍贯在宁夏银北地区的有28人,占被调查人数的20.6%,籍贯在银南地区的有89人,占被调查人数的65.4%,籍贯在其他省市的有19人,占被调查人数的14%。

基金项目:宁夏大学青年教师科研启动项目 作者简介:王丽宏(1982—),女,宁夏灵武市人,宁夏大学预科教育学院讲师,研究生,主要从事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及回族伊斯兰教方面的研究。回族是全民信仰伊斯兰教的民族,但是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变迁,人们的价值观和人生观都会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尤其作为80后的当代大学生,他们的思想观念和宗教信仰如何呢,由此笔者对136位宁夏大学委培的回族预科学生的宗教信仰状况做了调查,其中占94.9%的受访同学信仰伊斯兰教,在内心中对信仰伊斯兰教持肯定态度,只有5.1%的学生是无神论者,没有回族学生信仰佛教、道教、基督教。在对宗教信仰的认识方面,有着伊斯兰教信仰的学生大部分认为宗教是使人心灵得到净化的手段,是一种崇高的信仰,而持无神论观点的学生则客观地认为宗教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由此分析得出,宁夏回族自治区回族人口集中且伊斯兰教信仰浓厚,伊斯兰教在宁夏回族的生活中有着重要影响,它不仅是一种意识形态,也是一种生活方式,影响着宁夏回族生活的方方面面,也作为回族的一种民族精神和民族文化,从小就根植于他们的内心。宁夏回族预科生虽然在上学期间一直接受现代文化和科学知识,但是他们仍认为自己有着伊斯兰教信仰,而且肯定伊斯兰信仰是一种崇高的信仰。

根据宗教学教授吕大吉先生提出的“宗教四要素说”,宗教由宗教观念、宗教心理、宗教行为及宗教组织四要素构成。因此,宗教信徒不仅在思想和内心上虔信神灵的存在、保持坚定的信仰,更注重通过各种宗教行为、宗教仪式去维持和巩固这种信仰。同样,穆斯林也会通过外在的动作和语言,即“五功”来表达和坚定对主的信仰以及内心的体验。伊斯兰教规定每个成年的穆斯林,除了具有在思想意识方面的六大信仰之外,还必须履行表现在行为方面的五大功修。即在行动上,完全履行念作证言(念清真言)、礼拜、斋戒、天课、朝觐五大功课,才是完美的穆斯林。比如,虔诚的穆斯林要坚持每日礼拜,及为洁身而进行的大小净身,无论多么忙,多么累,无论环境多么艰苦,无论在旅途或工作中,都应按时坚持礼拜。

为了进一步了解回族预科生对伊斯兰教的信仰程度,笔者对他们的礼拜情况做了统计,在被调查的136位学生中,只做会礼的占31.8%,只礼主麻的占25.7%,从来不礼的占31.1%,坚持每日五时礼拜的仅有11.4%。由此看出,由于回族学生平时忙于学业,且在学校上学期间进行宗教活动条件受限,坚持五次礼拜的学生很少。有些学生则认为每日频繁的礼拜活动会影响自己和同宿舍同学的休息,久而久之会引起舍友的不满,引发同学间的矛盾,尤其是与同一宿舍其它民族间的矛盾。为了维持彼此间的和睦关系,因此这些回族学生放弃每日五时拜,改为每周只礼主麻。还有些同学认为自己的宗教信仰和宗教活动 是被动进行的,是在父母的严格管束下进行的,每日的五次礼拜是对个人的一种制约和约束。现在离开家了,没有了父母的监督,因此他们只在宗教节日里参加会礼。

在宗教功课的的坚守方面,被调查的回族同学认为,同为信仰伊斯兰教的维吾尔族、哈萨克族等新疆同学在这方面做的比回族要好,他们对自己的宗教信仰坚定而严格,每天都会坚持礼拜,斋月里严格把斋。对于新疆学生坚持做礼拜和封斋的行为,回族学生自感惭愧,感慨新疆学生在坚持信仰方面的毅力,认为课余时间回族学生应抽出一定时间诵读《古兰经》,多学习一些伊斯兰教知识。由此看出,多数宁夏大学预科回族学生虽然不能坚守伊斯兰教的宗教功课,但是,他们在内心中对此持肯定态度。

二、回族预科生信仰宗教的原因

通过调查,回族预科生中信仰伊斯兰教的比例较大,那么他们信教的原因是什么呢?在被调查的136位学生中,认为自己是回民,就必须信教的占总数的47.8%,受家庭影响信教的占总数的36%。由此可以看出,这些学生信教的原因很简单,既不是由于对现实不满、希望寻求心理寄托,也不是受社会舆论和环境的影响,他们信教的主要原因是从小受到宗教家庭“随乡习俗”式的宗教教育的影响。在访谈中有位学生这样描述宗教家庭对自己信仰的影响:“我相信家中藏书万卷的家庭在宁夏是寥寥无几的,而在宁夏南部山区——西海固的回族家庭中,至少有一本《古兰经》或是此经中的段章。在寒暑假父母便让自己的子女到清真寺中去诵读《古兰经》,去学习宗教知识。由此,我们从小就崇信伊斯兰教,每个回族同胞都会不顾一切的卫护自己的伊玛尼——信仰,因为,我们从小就知道回族是一个由宗教而形成的集合。我一直认为我是幸福的,因为我信仰着一个伟大的宗教。”。

从上面的调查数据和访谈中我们可以看出,在信教的回族学生中,受家庭宗教氛围影响的较多,因为伊斯兰教本身所具有的内心信仰与实践功修并重的特点,使其在一些家庭里形成稳定的宗教传统,会让宗教家庭中的孩子从小耳濡目染伊斯兰文化,从而主动或被动地接受伊斯兰教信仰。

但是,在对被调查同学的访谈中,笔者了解到,占47.8%的回族学生表示自己只是有着伊斯兰教信仰的民族,因为是回民,所以信仰宗教,而自己对伊斯兰教认识模糊,只是表面上的一种相信,内心中并没有完全接受。由此看出,在宗教传统的影响下,一部分回族儿童和少年的信教具有一定的“随意性”,到了青年时期,随着生理、心理的成熟,他们形成了独立的人生观、价值观,而自幼形成的宗教观念在此时开始淡化,他们强烈的认识到,现实生活中遇到的学业问题、交际问题、工作问题等与宗教信仰问题相比更重要、更现实一些。尤其是在城市化和现代化的影响下,相当一部分思想活跃的大学生群体并未真正理解伊斯兰教的内涵和真谛,他们只是将回族等同于伊斯兰教,认为是回民就必须信仰伊斯兰教,而他们认为所谓的伊斯兰教信仰仅仅表现为穆斯林在饮食禁忌上的恪守,并未像父辈那样将信仰内化于心。

三、宗教信仰对回族预科生生活的影响

宗教与民族关系密切,宗教给民族的发展以极大的影响,影响着一个民族的精神生活、价值观念、文化传统、风俗习惯、生活方式。宗教信仰对回族预科生的影响表现如下:

一、宗教信仰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回族预科生的思维方式和价值取向 一般而言,个体的思维方式和价值取向,形成于特定的社会环境和文化环境中,而不同的思维方式和价值取向必然影响到人们对各种价值的认识,影响到人们对真理观念、道德标准、生活目的、交友方式等一系列问题的认识和评判。

伊斯兰教传入中国后,便影响着回族的民族文化乃至思维方式、价值观念,形成了特有的回族伊斯兰文化。“回族伊斯兰文化作为一个整体系统,其价值观是‘伊斯兰教’的。”〔1〕(P53)可见,伊斯兰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回族学生的思维方式和价值取向。

通过对回族预科生的访谈了解到,宗教信仰影响着回族学生对向外发展的认识。由于信仰伊斯兰教的缘故,一些学生放弃了到省外高校求学、发展的机会,选择了在宗教氛围浓厚的家乡上大学。如一位同学这样谈到:“高考结束,对于考上大学的我们面临着选择学校和专业的难题,面对自己的分数第一次感觉到宗教信仰对自己的影响如此之大,也许自己的心目中早就有了向往的城市,有了自己喜欢的专业,可是由于心目中理想的求学之地,回族较少,宗教信仰淡薄,担心自己会在那里丢失信仰,最终自己还是放弃了远行求学,选择了在宁夏继续深造。” 由此看出,当回族学生第一次为自己的人生做出选择时,他们的思想便自然地受到了伊斯兰教的影响,在价值观取向上还是倾向于从小对自身有着重要影响的伊斯兰教。可见,一个民族的共同信仰有利于增强民族成员的认同感,有利于促进民族内部的团结,增强民族的内部凝聚力。但是,当 宗教信仰成为一个民族成员处理社会问题的主要标志和标准时,往往会造成该民族成员的狭隘性和盲目排外性,从长远来看,这并不利于本民族的发展。

另外,宗教信仰一定程度上对回族学生的交友取向也有影响。通过统计分析,在136名受访学生中,75人表示自己更愿意与本民族的学生交往,占到总数的55.1%;只有20人更愿意与汉族学生交往,占到总数的14.7%;还有41人表示选择的交友对象不会受到民族的影响,占到总数的30.1%。在访谈中,有些回族学生在这方面表现地较为极端,在宁大预科学院这样一个多民族的大家庭中,他们甚至将自己封闭起来,害怕和别人交往,尤其不愿和其他民族的同学来往。由此可见,在民族性宗教中,虽然一些信教群众并非从内心接受这种信仰,但是宗教的功能和影响已细化于民众的内心,更多地表现为宗教信仰对民众世俗价值取向的影响。

二、宗教信仰对回族学生的风俗习惯与生活方式有一定影响

风俗习惯是一个民族在物质文明、精神文明等方面的传统,是各族人民历史相沿久而久之形成的风尚、习俗。它具体反映在各民族的服饰、饮食、居住、生产、婚姻、丧葬、节庆、礼仪、禁忌等方面。在民族性宗教中,宗教的教义、教规的规定一般会影响民族的风俗习惯,使其风俗习惯带有明显的宗教性特征。

伊斯兰教作为一种宗教,具有两世并重的特点,甚至对今世人生活给予更多关注。“伊斯兰教礼仪与教规中具体规定了穆斯林在其衣、食、住、行、性方面的行为规范,以宗教教义的准则划分出合法与非法的界限。合法即‘哈俩来’(halal),非法即‘哈拉目’(haram)。这些行为规范成为穆斯林日常生活的准则,久而久之成为穆斯林的生活习俗。”〔1〕(P255)在伊斯兰教的影响下,回族预科生的风俗习惯也表现出其不同的特点。比如,在饮食方面,伊斯兰教义、教规规定了穆斯林的饮食禁忌:禁食猪肉,禁食自死之动物、动物血,禁烟禁酒等。在被调查的预科学院的回族学生中,几乎都能坚持在“清真”食堂用餐,对于个别偶尔去“非清真”餐厅用餐的学生,大家都持鄙视态度,排斥和斥责这种行为,会被周围的回族同学视为“没有教门”,“不是回族”,因而遭到大家的冷淡,没有人愿意与其交往。在这种大环境的影响下,这些极个别的同学也不再去“非清真”餐厅用餐。对于同处一个宿舍的其他民族同学也能尊重回族学生的饮食习惯,一般不在宿舍吃“非清真”食品。回族特有的“清真”生活习俗是伊斯兰教善功的体现,也是作为回族伊斯兰文化的外在标志,回族严格强调的禁忌,对于维护自己民族的文化特性,保证回族的民族特 点有着重要意义。

“以民俗而言,回族的风俗不同于别的民族风俗的一个特点,是这些民俗都来自伊斯兰教规,都带有宗教道德规范的内容,遵循这些风俗,如同遵循伊斯兰教规一样,是宗教善功的内容,违背这种习俗,也就破坏了宗教善功。”〔1〕(P104)为此,虔诚的回族穆斯林学生除了在饮食方面严格遵守教义、教规,在服饰方面也按照伊斯兰教规定穿着民族服装,女生一般戴盖头,男生戴礼拜帽,尤其在每周五主麻日表现的更为明显。另外,由于伊斯兰教规定禁烟禁酒,有些本来抽烟、喝酒的回族同学看到同族及维吾尔、哈萨克等民族的许多同学能恪守教规,忌烟忌酒,在长期影响下,也能克服自己的这些不符教规的习惯。

因此,伊斯兰教影响着回族预科生的风俗习惯和生活方式,使得回族预科生在日常生活中自觉地遵守宗教道德,使其行为规范化、有序化。而这些风俗习惯又强化了回族预科生对伊斯兰教信仰的认识,使他们强烈认识到遵循回族的风俗习惯是其信仰伊斯兰教的重要表现形式之一,这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保证和发展回族的民族特性和民族文化。

小结

通过对宁夏大学回族预科学生的宗教信仰状况的调查和分析可以得出,宁夏大学回族预科学生由于自幼成长在宗教气氛浓厚的回族自治地方,在家庭和社会环境的熏陶下,大多信仰伊斯兰教,信教比例较大。尽管他们信教的原因、信教的程度各不相同,但伊斯兰教作为一种意识形态及一种生活方式,在思想和行为方面对回族预科生的学习和生活有着一定程度的影响,其中宗教中的道德和禁忌规定对回族学生的行为发挥着强大的规范功能。但是,在以伊斯兰文化为核心价值观的回族学生中,有些过于强调对本民族、本宗教的认同感,甚至在实际的学习、生活过程中,害怕向外发展,害怕和其他民族的学生交往,人为的造成一种孤独感和对大学生活的不适应感。另外,由于宁夏大学预科教育学院是多民族汇聚的地方,不同民族的宗教信仰和风俗习惯方面的差异有时也会引起同学们间的矛盾,这些都需要引起学院教师和行政人员的关注。针对宁夏大学回族预科生宗教信仰状况的特点,笔者提出以下对策:

一、加强学院教师及学生对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课程的学习。民族理论课程对于学生了解民族发展、民族关系、民族问题及民族政策有着重要意义,学生也普遍认为,学院开设的民族理论课程中有关宗教方面的知识,让学生对宗教的神秘感消失,能够客观、理性的对待宗教现象,能够正确的理解党和国家 的宗教信仰自由政策,能够帮助他们树立爱教与爱国统一的意识,认识到科学与宗教两者结合才会更好地运用宗教。有关风俗习惯方面的知识,则有助于学生了解彼此的习俗特色,在了解的基础上互相尊重,避免矛盾的产生。不但,学生需要学习民族理论及民族政策的相关知识,学院的广大教师也应该接受相关方面的培训,了解各少数民族学生的特色,将民族宗教政策知识贯穿到教学和管理当中,形成具有民族特色的教学和管理模式,让学生更真切的感受到民族大家庭的温暖与关怀。

二、定期开展形式多样的民族团结教育工作。宁夏大学民族预科教育学院是一个多民族的大家庭,各民族学生的团结相处是开展各项工作的前提和基础。学院经常会举行各种形式的民族团结教育活动,比如,在回族、维吾尔等信仰伊斯兰教的民族过开斋节、古尔邦节之际,学院领导及教师会亲自去学生宿舍慰问学生,与他们共度节日,并通过举办丰富多彩的文艺节目让学生们感受到节日的快乐气氛,以增强互相的了解。学院还通过自主课、选修课、专题讲座及民族知识竞赛等形式,让学生更加主动、自觉的了解不同民族的历史、人物、文化、宗教、风俗等知识,在了解的基础上,形成对不同民族、不同文化“美人之美,美美与共”的共识。

三、加强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宁夏大学民族预科教育学院面对的思想政治教育对象是少数民族学生,有些民族学生属于全民信仰宗教的民族,宗教在他们的生活中有着重要影响,因此,在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宗教成为一个不可忽视的内容。针对宁夏大学民族预科学院回族及其他全民信教民族的学生信教人口比例较大的现实,学院老师要教育学生深刻认识到宗教的本质及功能,帮助他们树立马克思主义的宗教观。同时,要密切关注一些民族学生因宗教信仰引起的心理困惑问题,引导他们正确的对待宗教信仰问题,并鼓励他们同其他民族学生的交流和沟通,在彼此了解的基础上消除心理隔阂和民族隔阂。

注释: 此组数据来自宁夏大学少数民族预科教育学院学生办公室

参考文献:

〔1〕南文渊著,伊斯兰教与西北穆斯林社会生活[M].西宁:青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

① 7

Study on the Religions of Hui Minority studients —take Preparatory department for Ethnic Minorities of Ningxia University as an Example

Wang Li-hong Preparatory department for Ethnic Minorities, Ningxia University,Yinchuan Ningxia

Abstract: Religion as a social and cultural patterns still influence people's religious life and secular life.it has a significant impact on values of people's formation of patterns, activity, manner and behavior.Students in the Preparatory department for Ethnic Minorities of Ningxia University were taken as the subjects.this paper aims to analyze the status of religion, reasons of their religious belief, and how does the religion affect their ideas and concepts, learning life and everyday life.Therefore we can find the way to correctly deal with students with religious belif.Key Words: Ningxia University;Hui Minority studients;religious beliefs

下载回族古籍文献的收藏与整理状况报告word格式文档
下载回族古籍文献的收藏与整理状况报告.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图书馆印刷版文献收藏及使用

    图书馆印刷版文献收藏及使用 读者调查总结Ⅱ、图书馆对读者意见的反馈(第一部分) 一、图书馆文献资源建设的现状 自1999年以来,在“985”、“211”项目经费的支持下,图书馆文献......

    中国民间古籍收藏第一人的阅读答案[合集五篇]

    韦力递来的名片,有点儿像古代读书人的名帖,也是色泽淡黄,竖排的繁体字,标准的线装书样式,上面印着他的雅号:芷兰斋主。有一次,一位去他家做客的商人看到一屋子古书,惊讶之余,脱口而出......

    共图书馆开展古籍文献缩微阅览探讨2范文合集

    公 (二)建设完整的缩微胶片信息检索系统 多数公共图书馆缩微复制古籍文献主要是为了达到古籍文献的缩微化存储。在这种思想的指导下,制作缩微胶片基本上尊崇原文献。这种模式......

    地方志文献收藏工作思考建议

    地方志是分门别类记述一定地域范围自然、人文、经济社会发展的著述,是一个地方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事业发展以及风俗、民情、自然资源的综合反映。地方志文献收藏不同于一......

    回族养老院可行性报告养老院可行性报告

    回族养老院可行性报告第一章 总 论 1.1工程概况工程名称:*县回族福利服务中心建设单位:*县人民政府项目负责人:**** 拟建地点:*县城,占地40亩。建设年限:2008—2009年 1.2 编......

    文献报告格式

    研究生“*****”课程文献阅读报告 撰写基本要求 一、 文献阅读报告的基本要求 1.按以下次序排版打印: 标题,(姓名,所在学院,学号),中文摘要及关键词,英文摘要及关键词,正文,参考文献。......

    如何写文献报告

    如何写文献报告文献研究是做一切学术研究的基本功,不会做文献研究基本上就等于不会做研究。 做文献研究必然要做文献研究报告,因为这是对文献研究结果的汇报,你的研究究竟发现......

    2013年度寻甸回族彝族自治县妇女病普查状况分析

    2013年度寻甸回族彝族自治县妇女病普查状况分析 摘 要 目的:为了解妇女疾病患病情况,提高妇女健康水平,制定妇女病防治干预措施,保证《中国妇女发展纲要》目标的顺利完成。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