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中市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工作调研报告(共5篇)

时间:2019-05-12 18:20:46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汉中市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工作调研报告》,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汉中市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工作调研报告》。

第一篇:汉中市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工作调研报告

汉中市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工作调研报告

高薪翔

为落实全市救助管理工作会议上提出的专项整治活动的要求,摸清当前我市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工作的情况和存在的问题及专项整治工作的成效和“寒冬送温暖”的开展情况,按照市局的要求,市局救灾科会同市救助管理站组成调研组于11月25-27日实地考察调研了城固县、洋县、勉县、西乡县、镇巴县、略阳县救助管理站,并通过查阅资料、实地检查、街面巡视等方式,了解当地救助管理工作开展情况,就整改的情况和存在的问题及完善措施与当地救助管理站的负责人进行了交流、探讨。

一、基本情况

目前,我市共建立12个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机构,所有县区(共12个)都建立了流浪未成年人救助保护中心,成立了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工作领导小组或联系会议,核定了专职人员,配备了设施设备。各有关部门充分发挥职能作用,切实做好救助保护、医疗救治、教育矫治、妥善安置、回归家庭和源头预防等各项工作。

工作开展情况

二、工作开展情况

(一)部门协作机制健全。各县区目前均已成立救助管理工作领导小组,完善了联席会议制度,健全了政府主导、民政牵头、公安、城管、卫生、财政等多部门密切协作的工作机制,建立了考核制度,形成了工作合力。城固县每年以政府专题会议纪要的形式提出救助管理工作重点目标,明确部门工作职责,定期通报救助管理工作进展情况,不定期召开联席会议,针对突出问题和困难,研究制定和完善相关政策措施。汉台区建立了民政牵头的联合救助工作机制,加大重大活动、节假日、特殊天气条件下主动救助的力度以及日常工作中的协调配合。西乡县、洋县救助站积极协调财政局落实流浪乞讨人员救治安置专项经费,对流浪精神病人及时送往定点医院接受治疗,病情稳定后仍无法确认身份的人员,寄养或安置到乡镇敬老院;对返乡生活困难的流浪乞讨人员,由当地政府将其纳入五保或低保。略阳县、西乡县救助管理站与辖区派出所广泛开展合作,有针对性地解决跑站骗助、恶意求助、无理取闹、刁难威胁工作人员的现象。

(二)“寒冬送温暖”活动开展不断深入。11月19日,汉中市召开“寒冬送温暖”专项活动启动仪式,张正荣局长作了重要讲话,要求全市做好上街巡查主动救助工作,切实加大流浪乞讨人员等困难群体的救助力度,确保街头流浪乞讨人员安全过冬。各县区救助站积极开展专项活动,确保每周白天上街巡查不少于3次,夜间上街巡查不少于2次。截止12月1日,全市在“寒冬送温暖”专项活动中已救助流浪乞讨人员500余名。汉中市、汉台区救助站创新工作方式,联合汉中市志愿者协会及社会各界力量开展“寒冬送温暖”活动,在城区繁华地段设立救助点和救助引导牌,每周定期组织人员开展街头巡查主动救助,建立民间信息员队伍,充分调动志愿者和出租车司机、环卫工人、夜间安保人员等热心群众参与外展巡查工作,并对提供有价值信息的热心群众给予奖励,鼓励其做好发现、报告、引导服务。城固县、镇巴县救助站分别以“晒时间、比业绩”和“值班周工作清单”的形式,将“寒冬送温暖”活动街头巡查主动救助工作纳入到日常必须做的工作中来,并制定了活动实施方案,编排了工作人员上街巡查表,将此项工作落到了实处。西乡县、略阳县救助站工作人员在组成救助小组上街进行巡查救助的同时,还联合巡警等城市管理执法人员形成合力,将主动救助常态化。

(三)多渠道开展寻亲工作。为积极开展寻亲工作,市救助站及汉台区、城固县、洋县、勉县、镇巴县、略阳县救助站利用站内寻亲公示、报纸和网络电视媒体等多渠道的开展寻亲工作,目前滞留的74名人员中已有7名回归家庭。市救助站对来站求助人员中查不清户籍的人员,在《汉中日报》、《华商报》及时发布寻亲公告,使11名滞留站内的流浪人员中1名回归家庭。汉台区救助站于11月26日联合汉中路派出所对滞留救助站人员的指纹和DNA数据进行了统一采集,及时报送汉中市公安局进行信息比对;联合汉中电视台、汉中日报、华商报对站内滞留的24名人员的信息和照片进行了播报,并刊登寻亲启示,现已有2名滞留人员回归家庭,2名已有线索,成效明显。城固县救助站利用在站内和县婚姻登记处、极星户外商店等人流量较多的公共场所装置电视机滚动播放滞留人员的照片及相关信息的方式进行寻亲,并安排专人负责,使15名站内滞留人员,寻亲成功3名。洋县救助站通过站内设置寻亲公示栏,在县电视台播放寻亲启事的方式使站内24名滞留人员,其中2名已有线索,1名回归家庭。

(四)救助保护工作不断延伸拓展。各县区积极拓展流浪未成年人救助保护工作职能,探索开展困境未成年人源头预防工作,加大延伸服务力度。汉台区救助站组织对本辖区的困境未成年人进行调查摸底,对有流浪倾向的未成年人进行主动关爱,与市未保中心、市新星困境儿童援助中心联合开展合作,将辖区内的留守儿童、单亲家庭和服刑人员的未成年子女纳入服务对象范围,预防困境未成年人外出流浪。城固县将因打击犯罪、精神抑郁、寻找网友、父母服刑等原因造成的需要提供临时性或保护性救助的困境未成年人纳入救助保护范围。市救助管理站加强开展返乡受助未成年人的跟踪回访工作,对本地或附近周边城市的,通过实地回访及时掌握生活动态和家庭情况,协调村干部、街道(乡)民政助理解决实际生产生活困难,共同做好回归家庭工作;对异地远途实地回访不便的,及时通过电话沟通,督促其家庭或监护人全面履行监护职责。

三、专项整治活动工作成效

(一)救助管理第三期信息系统各县区已全面使用。为规范救助管理工作,提高救助管理工作水平,民政部开发了全国救助管理信息系统,目前已逐步完善到第三期系统,救助管理信息系统作为覆盖全国、实时联动的工作网络和工作平台,对于加强民政部门科学决策,促进救助管理机构规范管理和协作配合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在全市救助管理工作暨未保工作会议上,市救助站对各县区的救助管理信息系统录入人员进行了培训,并在市站内进行了多次练习使用。城固县、洋县、西乡县、镇巴县等救助站已经配备了工作电脑、摄像头、指纹仪等相关设备,正在抓紧对滞留人员进行指纹采集、信息补充完善等工作。

(二)规范工作流程。各县区对照救助管理机构检查项目表中的要求对站内的工作流程进行了规范。西乡县救助站按照《流浪乞讨人员托养机构指南》,与托养单位签订了符合制式标准的托养协议。城固县救助站针对极端天气、自然灾害、群体性事件等突发事件制定了规范化的应急突发事件处置预案,并形成了在站内突发疾病的受助人员处置的工作机制。洋县、略阳县救助站按照《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机构工作规程》的要求,加强求助人员的档案管理和信息登记工作,印制了制式的《救助登记表》、《不予救助通知书》、《自行离站声明书》、《在站服务登记表》、《终止救助通知书》,建立档案管理制度,设立了档案室。

(三)不断加强安全管理工作。各县区救助站全部实行24小时接待服务,救助热线实行24小时服务,统一使用有录音功能的电话,并配备有技防设施。洋县、城固县救助站在站内安装了具有储存功能的摄像监控系统,加强了安全管理工作。西乡县救助站及时更换了站内的灭火器等消防器材。

四、存在的问题

(一)救助管理机构定位有待明确。按照现行救助管理政策的规定,救助管理机构为受助人员提供临时性救助服务,机构性质为事业单位。但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进步,救助管理机构承担的社会管理事务不断增多,救助管理机构职能正逐步发生转变,政府已相应赋予救助管理机构参与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流动人口管理、特殊人群管理、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反对拐卖妇女儿童、维护社会秩序等多项社会管理职能。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意见》和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和改进流浪未成年人救助保护工作的意见》等文件,对进一步做好救助管理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客观上迫切需要救助管理机构充分发挥社会管理功能。同时,社会力量积极参与救助服务的现状,也亟待救助管理机构加强引导和监督。

(二)长期滞留人员问题突出。我市是川陕甘交通要道,作为浪乞讨人员主要流入地,每年救助大量需要医疗救治、临时寄养、机构安置的流浪精神病人、智障人员和无生活自理能力的重症患者、重度残疾人等特殊困难受助人员。由于健康情况、智力水平等原因,上述人员中绝大多数无法查找到监护人和常住人口所在地(相当一部分人员是被家庭有意抛向社会的),此问题在市或省的边界县更加突出。据统计,全市每年救助无法查明家庭情况的智障人员、精神病人约160余人(约占全市救助人员总数的1.5%),仅西乡站目前就滞留流浪乞讨精神病人近24人,每年医疗救治及托养费用就占了财务支出的大头。目前,我市民政系统的福利机构和精神病医疗机构已满足不了当前救治安置工作需求。以镇巴县为例,镇巴县没有可供滞留人员安置和治疗流浪乞讨精神病人的机构,目前,镇巴救助站的3名滞留人员托养在汉台区的养老机构,治疗流浪乞讨精神病人需要到勉县。由于救助管理站安置到民政系统中的托养机构内的滞留人员不仅挤占有限的临时救助经费和床位,还需要大量的工作人员予以照料,影响到救助管理机构公共服务能力的发挥,救助管理机构对这类人员的救助已显力不从心。

(三)预防未成年人流浪有待深化。各市跟踪回访情况表明,部分流浪未成年人回归后,因家庭贫困、监护不当或就业困难等原因,导致再次外出流浪的现象依然存在。单一经济层面的安置帮扶并不能有效解决家庭监护不到位的问题,部分受助未成年人回家少关爱、返乡遭排斥、进校受歧视。此外,流浪未成年人在有过城市流浪经历后,普遍希望在城市就业生活,但由于文化水平低、学习掌握新技能难度大等原因,使他们往往难在短期内顺利就业。上述原因导致了部分返乡未成年人难以真正回归家庭、融入社会。

(四)专业人才严重不足。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和改进流浪未成年人救助保护工作的意见》明确要求开展教育矫治、心理辅导、技能培训等工作,对流浪未成年人救助保护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救助保护机构相应配备大量专业人才。我市作为全国第二批未成年人社会保护试点地区,目前我市各县区救助保护机构工作人员在知识结构、专业理念、工作方法上仍有一定差距,特别是系统接受社会工作、特殊教育、心理干预等方面专业教育的人才明显缺乏。

五、对策建议

(一)完善政策,明确救助管理机构定位。根据当前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工作的实际需要,可考虑结合新一轮事业单位改革,对救助管理机构的性质、人员编制、专业人员配备等问题进一步研究论证,探索赋予救助管理机构行政管理职能的可行性,将救助服务以政府购买服务方式剥离给民间组织。我市作为全国第二批未成年人社会保护试点地区,按照各县区实际开展工作情况,我市的救助管理机构在社会事务管理职能不断强化的同时,应逐步实现由直接的服务提供者向社会服务的监督管理者的转变。一方面,要协调相关部门整合优势资源,加大街面治理力度。另一方面,要引导社会力量参与救助服务,对参与救助服务的社会组织和个人进行专业培训、业务指导、评估检查等规范管理。

(二)双管齐下,妥善解决滞留人员安置问题。要解决好无法查明家庭情况的重度残疾人、智障人员、精神病人长期滞留问题,需要做好两方面工作:一是要有效控制增量。如果不能及时把住源头,控制上述人员外流,此类救助对象将越积越多,救助管理机构将不堪重负。主要流出地要积极做好社会保障和源头预防工作,全面落实城乡低保、临时救助、医疗救助等各项社会保障制度,帮助困境人员及其家庭解决实际生活困难,防止其因生活贫困导致外出流浪。同时,加强对困难家庭的帮助,对低收入家庭中丧失劳动能力、生活不能自理的残疾人、精神病人、重症病人提供补贴和日间照料,督促、帮助家庭履行抚养义务,从源头上防止他们被抛向街头。二是要逐渐消化存量。对于现有的滞留人员,要积极开展多渠道的寻亲工作的同时,拓宽安置渠道,通过整合民政资源、发动社会力量,综合利用各类公办福利机构和民办福利机构,通过购买服务的方式,多渠道安置长期滞留人员,缓解救助管理机构工作压力。

(三)整合资源,建立立体化未成年人社会保护体系,深化我市预防未成年人流浪工作。要在现有工作基础上,进一步统筹规划救助管理措施,切实提高救助保护实效。一方面,要建立城市社区管理与救助管理工作的联动机制。可总结汉台区联合社会各界力量参与救助管理工作及建设社区救助点的经验做法,充分发挥社区服务平台优势,积极发动社区联络员、志愿者队伍、社区群众、社工共同参与,建立问题家庭档案,采用定期调查、邻里走访、家庭访问等方式,了解家庭抚养情况,及时对特殊家庭进行指导,加大救助帮扶力度。另一方面,要着力做好农村返乡未成年人跟踪管理。从以往调研和救助情况看,流浪未成年人75%来自农村。农村返乡未成年人能否有效回归家庭和社会,直接影响着流浪未成年人救助保护工作的成效。可探索建立城乡一体化服务体系,将救助服务网络覆盖到乡镇、村,充分利用乡镇民政助理、村干部掌握本辖区困难群众情况的优势,将受助返乡未成年人登记造册,定期走访返乡未成年人,及时掌握生活状态,发现问题及时采取帮扶措施。对适龄适学返乡未成年人,协调学校做好返乡适龄适学未成年人接收入学工作;对已满16周岁、有就业意愿的未成年人,协调有关部门组织开展职业培训、职业介绍和就业指导,提供免费技能培训和职业介绍服务。

(四)加强创新,推动形成政府社会协同配合的救助管理工作新格局。政府不仅是救助管理工作的主体,同时也对社会力量参与救助服务具有引导、鼓励、监督的责任。全国第十三次民政工作会议报告上提出着力构建政府主导与社会参与相结合的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体制,提高社会管理服务效能。市民政局康局长在今年初检查市救助站工作时提出过,要着力扩大民政事业的社会参与,协调制定和施行政府购买社会服务、资金补助等制度,制定和落实社会力量提供社会服务的优惠政策,鼓励社会力量参与社会服务。救助管理工作可考虑采取双向运行模式,即政府公共财政支出和社会力量共同参与。研究制定鼓励社会力量参与救助服务政策措施,引导救助管理机构充分运用专业机构、慈善公益组织、专业社会工作者、具备专业技能的志愿者等社会力量,采取教育辅导、行为矫治、技能培训、心理疏导、精神抚慰等多种方式提供救助服务。研究建立社会力量参与救助工作模式,鼓励社会力量通过政府购买服务、开展慈善捐助、实施公益项目等形式积极参与,满足受助人员多元化服务需求。

2015年12月2日

第二篇:调研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工作

调研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工作

近日,省厅在市局相关领导陪同下,到我市调研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工作。副厅长一行听取了我市救助管理工作汇报,并察看救助人员生活区域,看望滞留在站内的受助人员,与受助人员亲切交谈,详细了解救助人员生活情况,同时对于我市在开展主动救助、文明劝导、创新机制等方面,给予了充分肯定和高度评价。

副厅长要求:一是要高度重视“贵州毕节发生的儿童死亡”事件,吸取教训和经验,进一步做细、做实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工作,把党和政府的温暖和关怀实实在在的送到需要救助的人民群众的手中。二是针对高原气候特点,将救助重点放在每年11月1日到次年的3月底期间,切实做好街面流浪人员的救助工作,确保救助人员不受冻挨饿。三是与第三人民医院、省慈善医院签订正式救治协议,明确各自职责、权利义务,进一步加大患病人员的救助力度。四是实行分片包干救助工作制度,各负其责,责任到人,加大公安、城管、卫生等部门协调力度,发挥联动救助机制。五是加大巡视密度,在人群密集区设立救助导示牌,注明救助站地址、电话,方便救助人员到站求助。六是严格按照有关规定,加强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工作,不断提高服务水平,切实保

障受助人员的合法权益,引领我省救助管理工作再上新台阶。

目前,我市流浪乞讨人员救助工作正在有条不紊的进行。

第三篇:加强流浪乞讨人员救助和管理

切实加强流浪乞讨人员救助和管理

《城市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办法》实施以来,各级政府部门重视程度逐渐提高,组织了多项重要会议,开展了专项救助行动,设立了专项救助资金,配套政策开始逐步完善,工作协作机制初步形成,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工作取得了一定程度的进展。然而在看到发展的同时,我们必须明确目前我国流浪乞讨救助制度仍存在不少问题。

一、目前流浪乞讨救助工作存在的问题

1、救助对象标准不易操作。救助管理制度的救助对象是生活无着的城市流浪乞讨人员。《实施细则》第2条规定“城市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需要同时满足4个条件:自身无力解决食宿;无亲友投靠;不享受城市最低生活保障或者农村五保供养;正在城市流浪乞讨度日。但是在实际工作中这4个条件无法操作。对求助人员“自身无力解决食宿”、“无亲友可以投靠”的判断只能靠简单的观察和听求助人自述,“不享受城市最低生活保障或者农村五保供养”因有些求助人员不愿意提供或无法提供自己的身份信息,无法了解是否享有以上待遇。“正在城市流浪乞讨度日”的标准也不易操作。

2、返乡安置工作落实困难。根据《实施细则》第13、14和15条的规定,对于流浪乞讨人员的社会保障主要由其户籍所在地 1

承担,只有那些因年老、年幼或者残疾无法认知自己行为、无表达能力,因而无法查明其亲属、所在单位或者户口所在地、住所地的,由救助站上级民政主管部门提出安置方案,报同级人民政府给予安置。然而,随着地区经济交流的加快,劳动力跨地区流动日益频繁,受助人员户籍所在地与其家属经常居住地不一致,而且户籍所在地人民政府安置的期限、方式、责任等均由当地政府自行决定,加之自愿救助的原则,受助人员可自行离站,导致流浪乞讨人员返乡困难,无法得到有效安置。

3、职业乞讨问题难以解决。由于自愿求助、无偿救助的原则和既定的 “进站—询问—甄别—救助—返乡”工作流程,使救助管理步入救助—送回—再救助—再送回的怪圈,造成“跑站”流浪乞讨人员的增多,加之流浪乞讨人员本身好逸恶劳,认为乞讨收入不低,所以他们情愿露宿街头也不愿意接受救助,更不愿意返回原籍。因此,面对职业乞讨,救助管理部门陷入无法管、又不能不管的尴尬局面。

4、部门协调机制不够畅通。尽管相关政策中规定了要建立民政牵头,部门协作救助管理工作机制,但由于受人员、经费、装备等各方因素影响,使多部门联动机制在实际中较难操作,未形成长效工作机制。

二、加强对流浪乞讨人员救助和管理的对策建议

救助制度的不够完善,究其根本原因是经济不发达,然而经

济在短时间内是无法有根本上的变化的。救助管理工作关爱流浪乞讨人员又是整治市容重要举措,构建和谐社会的一个重要方面,所以只能从救助制度内部寻求最优的组合。加强针对如何切实加强对流浪乞讨人员的救助和管理为此,就提出如下对策:

1、扩大救助对象。《救助管理办法》确立的行政救助制度从根本上说是为了救助在城市中遇到困难而生活无着的人,其临时性的救助原则也表明了“救急不救贫”的功能定位,所以可以将救助对象扩大为流动困难人员和乞讨人员。

2、改变救助方式。社会救助只是一项临时救助制度,要帮助受助人真正摆脱困境,则需要依托其他制度的支撑。具体而言,一方面要改变救助方式,根据求助人员的不同需求,对其提供 “造血式”的救助,“授之以鱼的同时授之以渔”,可以采取技术培训和提供就业机会相结合的办法,提高他们的个人素质和劳动技能,帮助他们真正地自食其力,使他们最终摆脱对救助的依赖。另一方面完善我国的社会保障体系特别是加强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建设,建立农村养老、医疗和生活保障制度,最大程度改善社会底层公众的生存状况,避免贫弱群体因生活困难而流浪。

3、树立救助新理念。要树立既救助又限制的救助新理念,对违法流浪乞讨行为特别是对胁迫、诱骗或者利用他人乞讨的行为要严厉打击;对合法的流浪乞讨行为要保护,但同时基于公共

性的要求又需要对其限制与监督,这种限制是对流浪乞讨者行为的限制而不是身份的限制,包括对流浪乞讨行为实施时间、地点和方式等方面的限制。

4、建立长效机制。加强组织领导,落实救助经费,形成“政府主导、民政负责、部门配合、社会参与、救助管理部门落实”的工作机制,并使之常态化、长效化,切实做好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工作。

第四篇:加强流浪乞讨人员救助工作总结

《城市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办法实施细则》已于2003年8月1日起施行,为进一步做好社区流浪乞讨人员的救助管理工作,维持正常社会生活秩序,社区充分认识救助管理工作的重要性,严格按照《城市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办法实施方案》的要求,做好流浪乞讨人员的工作,现将工作总结如下:

一、充分认识做好街头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和流浪未成年人解救保护工作的重要意义

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人民生活不断改善,社会保障制度逐步完善,但由于人口流动、家庭困难、意外事件、个体选择等原因,流浪乞讨现象仍有发生,特别是流浪未成年人存在被拐卖、拐骗,胁迫、诱骗、利用乞讨或从事违法犯罪活动,遭受摧残和虐待的现象。流浪未成年人是特殊社会弱势群体,需要全社会的关心和帮助。各级民政、公安、城管、卫生、财政部门一定要从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出发,切实增强责任感和紧迫感,积极主动,各尽其职,多管齐下,打击震慑违法犯罪、教育警醒群众、弘扬正气。要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狠抓落实,将这项工作作为深入学习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举措,进一步做好流浪未成年人解救保护工作。

二、认真履行部门职责,协调配合做好落实工作

街头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和解救、保护流浪未成年人工作,事关权利保护和社会稳定,涉及多个部门,具有很强的政策性。各级政府、各个部门要依照有关法律法规,认真履行各自职责,协调配合,齐心协力做好这一工作。

(一)民政部门要加强街头救助,协助配合公安、城管、卫生等部门做好街头管理和打击解救工作。

一是组织、指导、监督救助管理机构做好街头救助。劝导、引导街头流浪乞讨人员进入救助管理站接受救助,不愿入站的,根据其实际情况提供必要的饮食、衣被等服务;坚持“先救治,后救助”的原则,配合医疗机构做好街头流浪乞讨人员中的危重病人、精神病人、危险传染病人的救治工作。

二是坚持“先解救,后救助”的原则,配合公安机关做好被拐卖、拐骗、胁迫、诱骗、利用乞讨的残疾人、未成年人的调查、取证和解救工作。对于公安机关解救、护送来站的未成年人,救助管理站(流浪未成年人救助保护中心)要做好接收工作,福利机构做好婴幼儿临时代养工作。铁路公安机关解救的被拐卖未成年人,由乘车地救助管理站(流浪未成年人救助保护中心)接收,福利机构做好婴幼儿临时代养工作。对于受助未成年人,要利用指纹识别技术建立数字档案,配合公安机关做好救助管理机构、社会福利机构中未成年人的采血工作。

三是协助有关部门开展街头治理工作。民政部门在街头救助时,发现流浪乞讨人员滋扰他人,扰乱社会秩序,污损、占据公共设施妨害他人正常使用和破坏城市市容环境的,要向公安机关、城市管理部门提出执法建议。

四是强化站内服务和管理。要从维护受助人员权益出发,改善设施环境,实行人性化、亲情化服务,保障受助人员的基本生活。要把未成年人与其他救助对象分开,根据未成年人的特点,合理安排生活起居和文体娱乐、教育培训等活动。对残疾、智障、受到伤害或有心理问题的,积极进行医护和康复。加大站内人员和接领人的甄别、核查力度,防止未成年人被冒领冒认和犯罪分子藏匿其中。要做好站内安全防范工作,确保站内人员安全。

五是做好返乡、安置和流出地预防工作。要畅通受助人员返乡渠道,对父母或其他监护人无力接回的,经协商后可由救助管理机构接回或送回。对符合条件的安置对象,安置到社会福利机构,并积极探索社会代养、家庭寄养等社会安置模式。督促流出地人民政府将符合条件的返乡困难群众纳入社会保障范围,充分发挥村(居)委会等基层组织的作用,监督监护人履行监护义务,防范虐待、遗弃老年人、残疾人、未成年人,防范强迫其外出流浪。

六是鼓励和支持社会组织或个人为流浪乞讨人员提供庇护、饮食、衣被等帮助,探索开展社工干预、心理辅导、行为矫治、教育培训,帮助流浪乞讨人员回归家庭和社会。

(二)公安机关要强化街头管理和打击解救工作力度,协助民政、卫生部门做好街头救助和站内管理工作。

一是做好接、报警工作。接到群众举报线索,要快速出警,及时处理,做到件件有记录,件件有人管。坚持解救与打击并重的原则,及时开展调查工作,确保打击有力,解救到位。

二是强化立案工作。各级公安机关要本着对人民群众高度负责的态度,强化立案工作。凡是接到举报发现拐卖、拐骗、胁迫、诱骗、利用未成年人乞讨或组织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的,接待民警要认真询问案情,及时出警,对涉嫌犯罪的分别按照拐卖儿童罪、拐骗儿童罪、组织儿童乞讨罪、组织未成年人进行违反治安管理活动罪立案侦查;构成违反治安管理行为的,依法给予治安管理处罚。

三是加强对街面等流浪乞讨人员主要活动场所的巡查。要加强对繁华街区、桥梁涵洞、地下通道、热力管线、废弃房屋、火车站、风景游览区等流浪乞讨人员集中活动和露宿区域的巡查。发现街头流浪乞讨人员中危重病人、精神病人的,要按照民政部、公安部、财政部《关于进一步做好城市流浪乞讨人员中危重病人、精神病人救治工作的指导意见》的要求,会同民政、卫生等部门救治。发现流浪未成年人的,护送到救助管理机构接受救助。发现利用婴幼儿或未成年人乞讨的,要现场取证,调查盘问。对无血缘关系、来历不明和疑似被拐卖、拐骗、组织、胁迫、诱骗、利用乞讨的,要控制犯罪嫌疑人,解救未成年人。对利用婴幼儿、未成年人乞讨的监护人,教育、警告后护送到救助管理站接受救助;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四是加强流浪乞讨儿童的采血和检验比对工作。对街头流浪乞讨和被组织从事违法犯罪活动的未成年人一律采血,经dna检验后将数据录入全国打拐dna数据库。各地在采血和检验比对工作中,不得以任何理由收取费用。

五是加大打击力度。要依法从重从快打击虐待和故意伤害流浪未成年人,以及拐卖、拐骗、组织、胁迫、诱骗、利用未成年人乞讨牟利或组织其进行违法犯罪活动的犯罪分子和团伙。认定是被拐卖、拐骗的未成年人,要立即解救,尽快送返其监护人身边。对暂时找不到其监护人的,护送到救助管理站接受救助,并继续查找其监护人。对亲生父母或其他监护人利用未成年人乞讨的,要予以批评教育,情节严重的,依照《治安管理处罚法》第四十一条,予以治安管理处罚;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六是做好有害乞讨行为的管理工作。协助民政部门开展街头救助,对流浪乞讨人员强讨恶要、滋扰他人、扰乱公共秩序、危害交通安全的行为依法处置。属于救助对象的,送救助管理机构救助。

七是协助救助管理站做好安全防范工作。有条件的地方可以结合社区警务布点,在救助管理站设立警务室或警务联络员。要依法严厉打击聚众闹事、结伙冲击、围攻救助管理站的违法犯罪活动,确保站内人员安全和工作秩序。

(三)城市管理部门要依法做好防范街头流浪乞讨人员影响市容环境卫生行为的管理工作,协助民政、卫生部门做好街头救助工作。

一是依法处置街头流浪乞讨人员占据、损毁公共设施妨碍他人正常使用的行为和随处涂画、制造噪音等破坏环境卫生等违反城市管理规定的行为。

二是协助民政部门做好街头救助工作。在街头执法发现流浪乞讨人员的,告知、引导、护送其到救助管理站接受救助。发现危重病人、精神病人的,联系医疗卫生部门救治。

(四)卫生部门负责流浪乞讨人员医疗救治工作。要按照《关于实施城市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办法有关机构编制和经费问题的通知》(财社〔XX〕83号)和《关于进一步做好城市流浪乞讨人员中危重病人、精神病人救治工作的指导意见》(民发〔XX〕6号)规定,指定定点医疗机构,按照“先救治、后救助”的原则收治有关流浪乞讨人员。

(五)财政部门要做好对城市街头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以及对流浪未成年人解救保护的经费保障工作。要按照上述各部门职责任务和国家预算管理有关规定,将应由政府承担的救助、管理城市街头流浪乞讨人员,以及解救、保护流浪未成年人工作经费,分别列入有关部门预算给予保障。

三、健全机制,狠抓落实

(一)健全机制。各地要加强领导,统一认识,明确责任,协作配合,建立健全工作机制。要坚持“分级管理,条块结合”的原则,建立政府统一领导、部门分工负责、社会广泛参与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共同营造帮助街头流浪乞讨人员回归家庭、社会的良好氛围。

(二)狠抓落实。公安部决定将此项工作列入全国打击拐卖儿童妇女工作综治考核并列入刑侦工作绩效考核。民政部决定将此项工作列入全国民政系统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考核内容,认真督查。对行动迟缓、工作不力,造成严重后果的单位和个人,将报请综治部门实行“一票否决制”并追究有关责任。

救助管理工作的主要任务是对沿街流浪乞讨人员进行宣传、劝导、教育。对确因生活困难的乞讨人员实施救助;对以乞讨为职业的人员,依照城市管理有关规定处理;因此,在社区重点路段重点,对人员比较密集的机关、学校、车站、娱乐场所和十字路口、机动车道、非机动车道、人行道等地段开展了4次集中清查工作。在清查过程中,我们对发现的流浪乞讨人员,进行仔细询问,并对他们进行了登记,并对他们进行了劝说,详细讲解了《城市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办法实施细则》的具体内容,圆满完成了清查工作。

www.xiexiebang.com【xiexiebang.com范文网】

第五篇:流浪乞讨人员调研报告

流浪乞讨人员调研报告

流浪乞讨人员调研报告

对流浪乞讨人员实行救助和管理,是新时期加强社会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基石。近年来,我站在县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主管部门的精心指导和各有关部门的支持配合下,按照“自愿受助,无偿救助”的原则,坚持依法主动开展救助,顺利实现了从强制性收容遣送到关爱性救助管理的过渡,较好地保障了生活无着流浪乞讨人员的合法权益。但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人口流动加速、部分家庭监护缺失和社会保障不完善等多种因素影响,我县街头仍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各类流浪乞讨现象,影响了城市文明进程,破坏了正常社会秩序,给社会的稳定和安全也带来了一定隐患。结合工作实际,本人就我县流浪乞讨人员现状进行了深刻反思,寄予引起领导高度重视,强化救助管理,为净化我县社会环境、推动和谐**建设尽一已之力。

一、城区各类流浪乞讨人员现状

(一)分布范围。根据街头主动救助巡查统计,在城区每天滞留的流浪乞讨人员大约有20人左右,主要分布在以下几个相对固定区域:白鹤滩客运站大门口2人、**路沿线3人、堂琅文化广场1人、老人民医院大门口2人、师范桥头3人、花桥下2人、国税局后街1人、过境路沿线3人、农贸市场3人。

(二)人员构成。从以上流浪乞讨人员基本状况看,我县城区的流浪乞讨人员大致分为三类:

1、职业乞讨者。这类人员主要是因不愿劳作,选择以乞讨为生存方式,把乞讨作为一种生财手段,通常在街头展示残疾身体,播放凄惨音乐,编造凄惨遭遇,以博取市民同情行乞,既影响了市容环境,又干扰了居民正常生活秩序。此类人员大约有3人左右,约占城区流浪乞讨人员总数的15%。

2、失去家庭监护的特殊人群。这类人员因痴、呆、傻、精神障碍自行离家出走或被家人抛弃,流落街头,靠垃圾桶中翻捡食物为生,这些人绝大部分说不清姓名、户籍等个人基本信息,常生活在城市脏、乱、差的死角地带,生活条件极差,食品用水毫无卫生保证,极易成为各种疫病的感染源和传播者,影响到城市的环境卫生和防疫问题。此类人员大约有10人左右,约占城区流浪乞讨人员总数的50%。

3、家庭生活困难人员。这类人员大部分是本地人,因家庭贫困而流浪县城,他们有的长期露宿街头,以捡拾垃圾为生,时常出现在大小丧宴上,比如东坪镇的阮应亮、金塘乡的杨明英、王文昆;有的长期在街头搭建窝棚,靠补鞋为生,比如白鹤滩镇的周华明、陈顺发等。此类人员大约有7人左右,约占城区流浪乞讨人员总数的35%。

(三)职业乞讨者的乞讨方式。从调查情况看,职业乞讨人员的乞讨方式主要有以下几种:一是靠自身的残疾乞讨,这部分人中有的是肢残坐滑轮车或拄拐杖乞讨,有的是高度近视伪装成盲人行乞。二是利用未成年人乞讨,这部分人怀抱10岁以下的未成年人,蹲坐在地上行乞,或指使未成年人向路人行乞。三是利用道具乞讨,这部分人有的伪造各种病历或书写各种悲惨遭遇,谎称家中经济困难跪地行乞;有的装成是在校学生,因各种经济困难无力负担学费跪地行乞;有的乔装蓬头垢面,穿着自制的打满补丁的破衣跪地行乞。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

对流浪乞讨人员实行救助,是一项临时性的救助措施,它只能解决流浪乞讨人员临时的生活困难问题,自愿受助和无偿款助,是救助管理工作必须遵循的原则,流浪乞讨人员最终的落脚点是回归家乡、回归家庭。目前,救助管理工作实践中仍然面临一些困难和问题,主要是:

(一)职业乞讨者不愿入站受助,劝导救助难。从日常救助情况来看,不少流浪乞讨者长期以乞讨为生财之道,具有丰富的乞讨经验,知道哪些地方能要到钱,哪个季节该到什么地方去讨,这些职业乞讨者怕进救助站后断了财路。一方面,我国现行的各项法律法规中并没有明文规定乞讨钱财属犯法行为,因此不能通过强制手段予以制止;另一方面,现有的《救助管理办法》规定和要求,城市流浪乞讨人员的救助要坚持自愿受助原则,不能实施强制救助,对符合条件的求助对象,提供符合卫生条件的食物,提供必要的住宿,提供返乡的乘车凭证。而这些人的目的并不是要返乡,而是要钱。在日常街头主动救助巡查中,我们对此类人员进行了劝导,但都表示不愿意到救助站接受救助。

(二)疑似精神病或智障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难。此类人员因自身精神障碍或智力残疾等原因,大部分无法提供姓名、户籍等个人基本信息,无法及时联系亲属接回或护送返回,造成救助期限长,救助管理存在着较大安全隐患。一是我县无精神病人康复治疗医院,造成流浪乞讨精神病人救治和安置难;二是救助管理站没有为受助人员提供食宿、洗浴的条件,救助他们只能是联系宾馆,造成管理不便,无法保障他们的人身安全;三是无救助服务专用车辆,护送返乡只能是联系客车,而客车无安全防护隔离措施,在护送途中往往是受助人员和他人同车箱同座,极易出现精神病人攻击他人情况。

(三)部分家庭监护缺失,治理难度大。个别家庭对其患精神病、危重病的家人,不履行家庭监护责任和义务,故意任其流浪,弃之于社会,造成该类人员被护送返乡后仍会被家庭所弃而再次流浪乞讨,以此恶性循环,难以有效遏制,治理流浪乞讨现象难度大,比如老店镇的何文有,往往是今天送回家,明天又出来流浪乞讨。

三、加强救助管理的措施与建议

要解决城区流浪乞讨现象,杜绝或减少流浪乞讨行为,就必须在完善救助管理设施建设上下功夫,通过强化组织领导,健全工作机制,加强集中救助,强化宣传治理,加强责任追究等措施,逐步形成政府主导、部门联动,社会参与的工作新局面。

(一)加强设施建设,提升救助能力。加强救助管理基础设施建设,是我县开展好救助管理工作的前提条件,是对街头流浪乞讨人员实行集中救助的基本保障。一是要加大救助管理站基础设施建设,着力完善救助功能,改善救助管理工作环境和条件,满足基本食宿服务需要。二是要加大精神病人救治能力建设,着力解决救治难的问题,为定点医院开展精神病人救治提供条件。三是解决救助服务专用车辆,保障接送工作安全运行。无自行返乡能力的未成年人、精神病人、智障人员家庭时常不能及时接回,造成其长期滞留救助,对他们实行护送返乡,是救助管理工作基本要求,是实现其早日回归家庭的重要方式。这些人员成份复杂,有的是精神病患者,更有甚者是传染病人,普通车辆无防护措施,安全管理无法保障,应配备专用车辆,保障街头主动救助巡查用车和接送返乡安全。

(二)强化组织领导,健全工作机制。县乡政府应成立领导小组,加强对辖区救助管理工作的组织领导,召开救助管理工作联系会议,明确部门职责,细化救助管理措施,及时研究解决救助管理工作中的难点问题,加强对救助工作的监督管理。应建立县乡村联动救助机制,落实属地管理责任,逐步形成以县救助管理站为基础,乡(镇)救助点为补充,村(社区)救助咨询引导点为依托的工作网络,实现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工作全覆盖,及时救助流浪乞讨人员。

(三)加强集中救助,整治流浪乞讨行为。针对城区流浪乞讨人员现状,应在重大节日、活动以及气候恶劣的特定时期,开展集中救助工作,查明身份后集中护送回家。公安、城管、村(社区)救助咨询引导点应加强对辖区流浪乞讨人员的说服、教育,引导其到乡(镇)救助点或救助管理站接受救助。对于返乡的流浪乞讨人员,村(社区)救助咨询引导点要加强关爱,依法维护返家人员权益,帮助其落实社会救助政策,让其基本生活得到应有保障,防止其再度外出流浪。精神病人如有危害他人人身、财产安全行为的,由公安机关强制送往政府指定医院,卫生部门要配合做好救治工作,待救治人员病情稳定后,由卫生部门通知救助站前往甄别,如符合救助条件,由救助管理站予以救助;如不符合救助条件,由公安机关查找、联系其家属或单位,并通知其家属接回或护送回原籍。

(四)加强宣传治理,营造良好救助氛围。进一步加强救助管理工作的宣传,宣扬救助流浪乞讨人员先进事迹,揭露胁迫、利用未成年人、残疾人、老年人进行乞讨敛财的丑恶现象,抨击以乞讨为职业,不劳而获,虐待老人、未成年人的违法和违反道德准则的行为,逐渐让群众知晓救助管理工作的职能和作用,让人们在面对街头流浪乞讨人员时,应当进行说服教育,引导其到救助机构接受救助,不要随意向流浪乞讨人员施舍财物,避免助长骗助、强讨等职业乞讨行为,在一定程度上消除乞讨人员赖以生存的土壤和空间,为治理工作营造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

(五)加强责任追究,落实救助责任。建立救助工作通报和责任追究机制,将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工作纳入政府、部门考核内容,对个别不作为的部门,纪检机关要强化监察工作力度,实施责任追究。对不负责任、不尽义务的家庭,要教育和帮助,督促其家人妥善看护;对故意将子女、老人抛弃的家庭,司法机关要加大违法行为的调查处理力度。

总之,要解决我县流浪乞讨人员现状,就必须完善救助设施,加强组织领导,健全工作机制,实行部门联动等方式,逐步形成“政府主导、部门联动、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管理格局,切实有效的减少或杜绝流浪乞讨现象,为推动和谐社会建设贡献应有力量。

下载汉中市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工作调研报告(共5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汉中市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工作调研报告(共5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永吉县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办法

    永吉县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办法(试行) 第一条 根据国务院《城市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办法》和民政部《城市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办法实施细则》,结合我县......

    2021年加强流浪乞讨人员救助工作总结

    2021年加强流浪乞讨人员救助工作总结撰写人:___________日期:___________2021年加强流浪乞讨人员救助工作总结《城市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办法实施细则》已于__年__......

    加强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工作总结

    加强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工作总结 自2003年8月《城市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办法》颁布实施以来,在各级政府高度重视、有关部门支持配合下,救助管理工作总体上进展顺......

    流浪乞讨人员救助工作信息

    流浪乞讨人员救助工作信息入冬以来,为使辖区流浪乞讨人员平安温暖过冬,区委区政府采取一系列措施,加强流浪乞讨人员的救助工作。 一是区政府分管领导主持召开两次相关部门主要......

    社会流浪乞讨人员救助制度

    社会流浪乞讨人员救助制度一、责任单位衡南县民政局二、责任人县民政局分管副局长为第一责任人,衡南县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站站长为第二责任人。三、权力行使依据(一)《城市生活无......

    生活无着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工作联席会议制度

    建立生活无着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工作联席会议制度为深入贯彻中央、XX省以及《XX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加强和改进生活无着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工作的实施意见》(X政办〔202......

    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工作实施办法

    xxxx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救助 管理工作实施办法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 为规范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工作,维护受助人员合法权益,保障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得到......

    加强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工作总结(共5篇)

    加强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工作总结 自xx年8月《城市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办法》颁布实施以来,在各级政府高度重视、有关部门支持配合下,救助管理工作总体上进展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