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湖北省会计人员继续教育管理暂行办法1
湖北省会计人员继续教育管理暂行办法
第一条 为了规范会计人员继续教育工作,提升全省会计队伍整体素质和会计工作水平,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许可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和财政部《会计从业资格管理办法》(财政部令第26号)及《湖北省会计从业资格管理实施办法》(鄂财会发[2005]18号)等有关法律和文件规定,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会计人员继续教育实行统一规划、分级管理的原则。省财政厅负责全省会计人员继续教育的管理工作,制定全省会计人员继续教育规划。各市、州、直管市、林区、县(市、区)财政部门根据省财政厅有关规定,结合具体情况,制定本地区会计人员继续教育计划并组织实施。
第三条 会计人员继续教育总体目标是:建立结构合理,运行规范,管理严格的会计人员继续教育培训机制。培养一批具有熟练会计操作技能,能够准确、客观地记帐、算帐、报帐的初级会计人才;培养一批具有综合分析能力,能够参与管理和决策的中级会计人才;培养一批专业精深、熟悉国际惯例、符合市场经济要求,综合分析和决策能力强的高级会计管理人才。
第四条 会计人员继续教育的对象为具备会计从业资格的人员。
第五条 继续教育有利于会计人员熟悉和掌握国家的财经法律、法规,更新、补充和扩展专业知识与技能,完善其知识结构,提高其业务能力、职业道德水平和创新能力。继续教育的原则为联系实际,讲求实效,学以致用。其主要内容包括:
(一)会计理论与实务;
(二)财务、会计、审计法规和会计准则、制度;
(三)会计诚信与会计职业道德规范;
(四)内部会计控制;
(五)会计电算化知识;
(六)其他有关法规制度和相关知识。
第六条 继续教育形式分培训和自学两类,其中培训是继续教育的重点。会计人员继续教育接受培训的时间每年累计不少于24学时,学时折算以《湖北省会计人员继续教育参考内容及学时折算表》(附表1)为依据。培训形式有:
(一)经财政部门会计管理机构登记备案的社会培训机构和行业、系统业务主管部门及社会团体(简称:培训单位)组织的会计相关知识和技能培训。
(二)在财政部门会计管理机构登记备案的网络远程会计相关知识培训。
第七条 具备下列条件的视同完成当年的继续教育培训学时。
(一)年度内完成一项市级以上财政部门会计管理机构或会计学术组织认可的会计专业课题研究或在省部级以上(含省级)刊物上发表一篇会计类学术论文。
(二)正在大中专院校和职业学校接受国家承认的会计、财务管理、注册会计师、审计、统计等专业学历教育。
(三)通过本年度审计、统计、经济专业技术资格、注册资产评估师、注册税务师考试,或通过会计专业技术资格、注册会计师考试中任何一个科目。
(四)参加市、州、直管市、林区以上财政部门组织的会计知识竞赛获奖者。获奖前三名的,可视同完成一个周期的继续教育学时。
第八条 会计人员继续教育培训结束后,培训单位将其结果以Excel电子表格(附表2)形式报属地财政部门会计管理机构导入“湖北省会计人员管理信息系统”,直接载入持证人员个人的电子档案。持证人员档案在本辖区内的不再核发证书或证明。持证人员档案不在本辖区内的,由培训单位所在地财政部门会计管理机构按规定的格式核发《会计人员继续教育培训证明》(附件2),会计人员凭此证明到《会计从业资格证书》签发机关办理登记。
第九条 有下列情况之一的会计人员,年度内未完成规定学时的,其继续教育时间可以顺延,在下一年度一并完成规定的继续教育学时:
(一)年度内在境外工作超过六个月的;
(二)年度内病假超过六个月的;
(三)生育;
(四)其他特殊情况。
有上述情况的会计人员由个人提出书面申请,有关单位出具有效证明,报属地财政部门会计管理机构确认。
第十条 各级财政部门会计管理机构要做好会计人员继续教育的规划指导,充分发挥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和会计学术组织等社会教育资源在会计人员继续教育中的作用,逐步建立本地区会计人员继续教育机制。
第十一条 为规范全省培训单位管理,保证会计人员继续教育培训工作健康有序进行,培训单位在开展继续教育培训时,必须到属地财政部门会计管理机构登记备案后方可组织实施。
(一)开展经常性的会计人员继续教育培训单位,均须向属地财政部门会计管理机构提出书面申请,财政部门会计管理机构对培训单位的办学资格、办学条件、师资力量、培训内容等方面进行综合评定,决定是否接受其承担相应的培训任务。承担培训任务的单位要履行相应的责任,并自觉接受财政部门会计管理机构和其它相关部门的指导、监督和检查。
(二)开展短期会计人员继续教育培训的单位,应当在事前将培训地址、培训对象、培训内容、培训时间和授课教师书面报属地财政部门会计管理机构登记备案。培训结果按第八条规定办理。
对符合条件承担会计人员继续教育培训任务的单位,由各市、州、直管市、林区财政部门会计管理机构汇总本辖区登记备案的培训单位(附表3),统一在每年12月31日前报省财政厅登记备案并公告。
第十二条 社会培训机构应具备以下条件:
(一)已办理工商、税务、物价登记手续;
(二)具备与承担培训工作相适应的教学场所和设施;
(三)拥有与承担培训工作相适应的师资队伍和管理力量;
(四)能够完成所承担的培训任务,保证培训工作质量。
第十三条 按照教育、考核、使用相结合的原则,建立会计人员继续教育检查与考核制度。
(一)财政部门会计管理机构要加强对社会会计培训机构的监督、检查和考核。对不遵守有关制度规定,教学质量低下,乱收费、只收费不办班和教学管理混乱的培训机构,要提出整改或停止受理会计培训任务,对整改达不到要求的,应向社会公布。同时,财政部门会计管理机构应当在培训场所设立“服务质量监督举报箱”并公布举报电话。
(二)会计人员继续教育学时完成情况的检查与会计从业资格证书定期登记一并进行,检查结果纳入“湖北省会计人员信息系统”管理,并作为《会计从业资格证书》登记的依据。
第十四条 未按规定参加继续教育的会计人员,除第九条列示的情况外,属地财政部门会计管理机构及会计人员所在单位应督促其接受继续教育。
(一)连续二年未接受继续教育或连续二年未按有关规定完成继续教育学时的会计人员,不予办理会计从业资格证登记,不得参加本年度会计工作先进个人评选,并责令其六个月内改正,同时通报用人单位,逾期不改的,用人单位不得聘其从事会计工作。
(二)连续两个周期未接受继续教育的,视为自动离岗,并予以公告。
第十五条 各单位应当重视和鼓励会计人员按规定接受继续教育,保证会计人员参加继续教育的时间,有条件的单位应根据有关规定认真组织会计人员开展业务学习和岗位培训。
第十六条 本办法自发布之日起执行。原省财政厅2003年12月30日印发的《湖北省会计人员继续教育实施办法》(鄂财会发[2003]16号)和2002年6月20日印发的《省财政厅关于会计电算化中级知识培训考试管理办法》(鄂财发[2002]4号)文件同时废止。
本办法由湖北省财政厅负责解释。
第二篇:青岛市会计人员继续教育管理暂行办法
青岛市会计人员继续教育管理暂行办法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规范会计人员继续教育工作,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许可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山东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办法》、《会计从业资格管理办法》(财政部令第26号)、《山东省会计从业资格管理实施办法》(鲁财会〔2005〕33号)《山东省会计人员继续教育暂行办法》(鲁财会[2006]23号)、《青岛市会计从业资格管理实施办法》(青财会[2005]9号)等有关法律、法规、文件规定,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全市行政区域内的持有会计从业资格证书人员、会计人员继续教育培训机构、会计用人单位、财政部门会计管理机构适用本办法。
第三条 会计人员继续教育是对会计人员知识与技能进行更新、补充、拓展和提高,完善其知识结构,提高其业务能力、职业道德水平和创新能力的教育。开展继续教育应当以科学的理论为指导,遵循按需施教、学以致用、讲求实效和保证质量的原则。
第四条 会计人员继续教育的目标,是建立结构合理、运行规范、管理严格的会计人员继续教育培训机制,通过持续、有针对性的教育,提升会计人员政策、业务水平和会计操作技能,培养一批具有熟练会计操作技能的初级人才,具有综合分析和参与决策能力的中级会计人才以及专业精深、熟悉国际惯例、符合市场经济要求、综合分析和决策能力强的高级会计管理人才。
第二章 会计人员
第五条 会计人员继续教育的对象是取得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从业资格证书的人员。
第六条 参加继续教育是会计人员的权利和义务。单位应支持会计人员参加继续教育培训,保证学习时间,并提供必要的学习条件。会计人员由所在单位安排参加继续教育学习期间,其工资、社会保险等待遇与本人在岗时相同。
第七条 会计人员所在单位在会计人员职称晋升、考评时,应将接受继续教育情况纳入考核范围,调动会计人员参加继续教育的积极性。
第三章 教育形式和内容
第八条 会计人员继续教育形式分为培训和自学两类,以培训为主。会计人员继续教育接受培训的时间,每年累计不得少于24学时。培训形式有:
(一)由财政部门组织举办的会计人员专题业务培训。
(二)经财政部门登记公告的会计人员继续教育培训机构组织的培训(以下简称“社会培训机构”)。
(三)在财政部门登记的业务主管单位组织的会计相关知识和相关技能培训。
(四)经财政部门会计管理机构同意举办的其他形式培训。
第九条 会计人员继续教育分为高级会计人员继续教育、中级会计人员继续教育和初级会计人员继续教育三个层次。
(一)高级会计人员继续教育,主要包括总会计师、会计机构负责人、已取得或受聘高级会计专业技术资格(职称)及具备相当水平的会计人员。
(二)中级会计人员继续教育,主要包括已取得或受聘中级会计专业技术资格(职称)及具备相当水平的会计人员。
(三)初级会计人员继续教育,主要包括已取得或受聘初级会计专业技术资格(职称)和已取得会计从业资格证书但尚未取得或受聘初级会计专业技术资格(职称)的会计人员以及已取得会计从业资格但尚未进行上岗的人员。
第十条 会计人员继续教育使用财政部统一制定的会计人员继续教育大纲,财政部门会计管理机构按照理论联系实际、按需施教、讲求实效、学以致用的原则制定培训计划。会计人员继续教育的主要内容包括:
(一)会计理论与实务;
(二)财务、会计、审计法规以及会计准则、制度;
(三)会计诚信与会计职业道德规范;
(四)内部会计控制;
(五)会计电算化知识;
(六)经营、管理知识;
(七)其他法规制度和相关知识。
第十一条 符合下列条件之一的,视同完成当年继续教育培训学时。
(一)内完成一项通过市级以上(含市级)财政部门会计管理机构或会计学术组织认可的会计专业课题研究,或在省部级以上(含省级)刊物上发表一篇会计类学术论文。
(二)正在大中专院校或职业教育院校接受国家承认的会计类专业学历教育。
(三)通过本审计、统计、经济专业技术资格、注册资产评估师、注册税务师考试,或通过会计专业技术资格、注册会计师考试中任何一个科目。
(四)参加市财政部门组织的会计知识比赛并获得奖项者。
第四章 培训机构和师资
第十二条 会计人员继续教育培训机构是会计人员继续教育的重要实施者,应当具备与承担培训工作相适应的教学场所、设施、师资队伍、健全的管理制度和管理力量等条件,并经属地财政部门会计管理机构评估、登记,由市财政局公告后,方可组织实施会计人员继续教育。承担高级会计人员继续教育培训的机构,须经市财政局评估、登记并予以公告。
(一)开展经常性会计人员继续教育的培训机构,均需向属地财政部门会计管理机构提出书面申请,财政部门会计管理机构对培训单位的办学资格、办学条件、师资力量、培训内容等方面进行综合评估,评定其是否具备承担会计人员继续教育的能力,是否符合规定的要求。
(二)业务主管单位举办本系统会计人员继续教育培训,应根据财政部门继续教育规划,对不同层次会计人员进行相应层次的继续教育。在每次办班前,要将培训计划、拟聘请授课教师名单及其职称、学历、所在单位、培训内容、参加学习会计人员名单,报主管财政部门会计管理机构核准。
对经评估符合会计人员继续教育机构条件的单位,由属地财政部门会计管理机构汇总上报市财政局,由市财政局在下达培训计划时予以公告,在会计从业资格管理系统中进行继续教育机构登记,并配置继续教育培训管理软件。对经同意自行组织会计人员继续教育培训的行业或业务主管单位,财政部门会计管理机构为其临时配置继续教育培训管理软件。
第十三条 会计人员继续教育培训机构必须符合以下条件:
(一)已办理工商、税务、物价登记手续。
(二)具备与承担培训工作相适应的固定教学场所、设施。
(三)具备与承担培训工作相适应的师资队伍和管理力量。
(四)各项教学管理制度健全。
(五)严格按照财政部教学大纲和市财政局培训计划的要求组织培训,能够完成所承担的培训任务。
(六)严格按照物价管理部门规定的收费标准收费。
第十四条 申请会计人员继续教育培训机构需提交以下材料:
(一)申办报告。
(二)工商、税务、物价登记手续。
(三)培训机构情况介绍。
(四)用于培训的房屋所有权证或房屋租赁合同原件及复印件。
(五)主要负责人和拟聘教师资格证明文件。
(六)拟办机构的章程和发展规划。
(七)教学管理规章制度。
(八)财政部门会计管理机构要求的其他内容。
第十五条 会计人员继续教育培训机构的授课教师实行持证上岗、登记管理。担任培训教师的人员应符合以下要求:
(一)承担高级会计人员继续教育培训任务的教学人员,一般应具备教授职称或高级专业技术职称(资格),或为相应水平的会计管理部门工作人员。
(二)承担中级会计人员继续教育培训任务的教学人员,一般应具备副教授以上(含副教授)职称或高级专业技术职称(资格),或为相应水平的会计管理部门工作人员。
(三)承担初级会计人员继续教育培训任务的教学人员,一般应具备讲师以上(含讲师)职称或中级以上(含中级)专业技术职称(资格),或为相应水平的会计管理部门工作人员。
授课教师登记实行动态管理,经考核达不到要求的,从登记教师名单中移除,并收回其资格证书。
第十六条 会计人员继续教育培训机构不得将承担的培训任务转给未经财政部门会计管理机构评估、公告的单位或个人承担,不得出借本培训机构名义给其他任何单位和个人。
第十七条 会计人员继续教育培训机构开展培训教学活动时,应当突出教学内容的针对性、实用性和先进性,选聘本专业以及相关专业领域内具有较高水平和丰富实践经验的专家担任教师,重视教材的选用,加强教学管理,保证教学质量。
第五章 注册登记
第十八条 会计人员继续教育培训机构应当统一使用财政部门配置的会计人员继续教育管理软件进行注册登记,建立会计人员继续教育档案,按要求如实上报继续教育开展情况记录、培训工作总结。财政部门会计管理机构根据教学质量评估、学员意见反馈及考核情况确认培训的有效性,对达到培训质量要求的培训机构予以会计人员继续教育注册登记。
第十九条 会计人员参加继续教育学习且考试合格的,由继续教育培训机构统一代为申请继续教育注册登记;符合第十一条所列情形视同完成当年继续教育的,在岗人员由所在单位代办,持证不在岗人员由所在单位代办或由持证人员本人凭有关证书、刊物原件或其他有效证明,向会计从业资格证书注册登记财政部门会计从业资格管理机构申请继续教育注册登记。
第六章 管理与监督
第二十条 区(市)级以上人民政府财政部门会计管理机构负责本行政区域内的会计人员继续教育管理、监督和指导工作。会计人员继续教育实行统一规划、分级管理。
市财政局负责全市会计人员继续教育的组织管理工作,主要职责是:
(一)制定全市会计人员继续教育规划、规定、办法。
(二)制定全市会计人员继续教育培训指导计划。
(三)指导、检查各区市、各部门继续教育工作。
(四)负责管理市级行政机关、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其他组织、部分重点企业集团、资产经营公司、企业主管部门、驻青中央及省属机关、事业单位的会计人员继续教育工作。
各区(市)财政局会计管理机构根据市财政局规定,结合本地实际,制定实施方案,组织开展和检查、监督、指导本行政区域内的会计人员继续教育工作。
第二十一条 财政部门会计管理机构对会计人员继续教育机构和业务主管单位举办的继续教育培训班教学、管理情况,进行检查、监督、考核。对违反本规定的继续教育机构,或在开展继续教育活动中因管理不当不能保证培训质量的,由主管财政部门会计管理机构责令其限期整改,财政部门会计管理机构不予受理其培训会计人员的继续教育登记;违反规定收取费用的,由价格行政主管部门依法予以查处;给当事人造成经济损失的,应当依法予以赔偿。
财政部门会计管理机构应在各培训场所设立“会计培训监督箱”并公布举报电话和电子邮箱。财政部门会计管理机构应向学员发放“学员意见反馈表”,并将学员意见作为考核培训机构教学质量的重要内容。
第二十二条 财政部门会计管理机构要充分发挥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会计学术组织等社会教育资源在会计人员继续教育中的作用,逐步建立本地区会计人员继续教育机制。
第二十三条 按规定应参加而未参加继续教育的会计人员,除第十一条所列情形外,财政部门及会计人员所在单位应督促其接受继续教育。对未按规定完成继续教育学时的会计人员,不予办理会计从业资格注册登记;持有会计从业资格证书人员弄虚作假骗取继续教育登记的,由主管财政部门责令限期改正,在诚信档案中予以记载。
第二十四条 因故未能按时参加继续教育的会计人员有下列情况之一的,由个人提出申请,经单位证明、注册所在地财政部门会计管理机构审核确认并办理离岗登记手续后,其参加继续教育时间可以顺延至下一完成:
(一)内在境外工作超过六个月的。
(二)内病假超过六个月。
(三)生育。
(四)其他特殊情况。
第二十五条 会计人员继续教育收费执行国家有关部门的统一规定。
第七章 附 则
第二十六条 本办法由青岛市财政局负责解释。
第二十七条 本办法自发布之日起施行。
附件:1.青岛市会计人员继续教育培训机构汇总表
2.青岛市会计人员继续教育培训授课教师登记备案汇总表 3.青岛市会计人员继续教育培训授课教师申请登记备案表
第三篇:泰安市会计人员继续教育培训师资库管理暂行办法
泰安市会计人员继续教育培训师资库管理暂行办法
第一条 为了规范会计人员继续教育培训工作,提高我市会计人员继续教育培训质量,促进全市会计人员的理论水平和业务技能的提高,根据《泰安市会计人员继续教育管理暂行办法》的有关规定,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会计人员继续教育培训授课老师实行师资库管理。按照个人申请、单位推荐、财政部门审核备案的程序,建立全市会计人员继续教育培训师资库。
第三条会计人员继续教育培训师资人员的条件:
(一)具有较高的财会业务素质和良好的职业道德;从事相关专业教育教学5年以上。
(二)承担高级会计人员继续教育培训任务的教学人员,一般应具备教授职称或高级专业技术职称(资格),或为相应水平的会计管理部门工作人员。
(三)承担中级会计人员继续教育培训任务的教学人员,一般应具备副教授以上(含副教授)职称或高级专业技术职称(资格),或为相应水平的会计管理部门工作人员。
(四)承担初级会计人员继续教育培训任务的教学人员,一般应具备讲师以上(含讲师)职称或中级以上(含中级)专业技术职称(资格),或为相应水平的会计管理部门工作人员。
(五)实际教学能力强,专业功底扎实,教学经验丰富,授课内容新颖,表达能力较强,能理论联系实际。
第四条 具备条件的师资人员,应填写《泰安市财政局会计人员继续教育授课教师申请登记备案表》,经培训单位初审推荐,统一上报财政部门,并附上学历、职称的原件及复印件。
第五条 经审核入库的人员,由财政部门建立信息档案,详细记录登记表上的信息。
第六条 会计人员继续教育培训师资人员的职责:
(一)参加财政部门组织的师资培训;
(二)承担会计人员继续教育培训授课任务,积极准备教案,并按照有关要求准备多媒体讲课提纲。
(三)对会计人员继续教育培训计划的制定、培训内容的确定提出意见和建议。
(四)参加会计行业内的业务交流或有关活动。
第七条 建立激励约束机制,实行动态管理。每年由财政部门对入库人员进行综合考核,对教案准备不充分、教学质量差、参训人员和行业管理部门意见较大的师资人员,实行淘汰制。
第八条 各县市区、各培训单位必须在会计人员继续教育师资库中选用人员进行授课。
第九条本办法自发布之日起执行。
第十条本办法由市财政局负责解释。
第四篇:会计人员继续教育试题1
【单选题】
1.下列选项中,体现办理现金业务不相容岗位相互分离的是(D)
A.由出纳人员兼任会计档案保管工作
B.由出纳人员保管签发支票所需全部印章
C.由出纳人员兼任收入总账和明细账的登记工作
D.由出纳人员兼任固定资产明细账及总账的登记工作
2.下列选项中,不符合现金管理的基本原则是(D)
A.钱账分管原则
B.收付合法原则
C.日清月结原则
D.禁止坐支现金
3.从银行提取现金,出纳员除了填写支票外,还应填写(A)
A.支票领用簿
B.发票领用簿
C.收据领用簿
D.以上均不对
4.下列各项可交存现金但不能支取现金的账户是(B)
A.基本存款账户
B.一般存款账户
C.临时存款账户
D.专项存款账户
5.关于划线支票说法正确的是(C)
A可以提取现金,也可以转账
B只可以提取现金
C只可以转账
D不存在划线支票
6.编制银行存款对账单的调节公式(A)
A银行存款日记账余额 + 银行已收企业未收的款项银行已付企业未付的款项 C银行存款日记账余额 +企业已收银行未收的款项–银行已付企业未付的款项 = 银行对账单余额 +银行已收企业未收的款项企业已付银行未付的款项 = 银行对账单余额 + 企业已收银行未收的款项 –银行已付企业未付的款项
7.从账簿的外形看,现金日记账和银行存款日记账,应采用(A)账簿。
A.订本式
B.活页式
C.卡片式
D.三栏式
【答案】A
8.出纳员在登记现金日记账账时,有一笔业务记账凭证上现金借方金额是3000元,但反映在账本上是8000元,这是属于(D)错误。
A.会计原理运用错误
B.会计原则运用错误
C.计算错误
D.记账错误
【答案】D
9.已开具的发票存根联和发票登记簿应当保存(D)年。
A.10
B.20
C.1
5D.5
【答案】D
10.现金日记账和银行存款日记账保管期限为(25)年
A.10
B.15
C.20
D.25
【答案】D
【多选题】
1.作为一名合格的出纳员应具备的基本素质要求(ABCD)。
A.要有良好的职业道德
B.要有较强的政策水平
C.要有熟练的专业技能
D.要有良好的工作态度
2.出纳员要做到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应做到(ABCDE)。
A.爱岗敬业
B.廉洁自律
C.客观公正
D.强化服务
E.保守秘密
3.资金支出的一般程序是(ABCD)
A.明确资金支出的金额和用途
B.付款审批
C.办理付款
D.付款退回
4.辨认真假币的方法(ABCDEF)
A.看水印
B.听声音
C.看图案
D.安全线
E.摸图案
F.验钞机鉴别
5.点钞技术方法具体包括(ABCD)
A.手持式单指单张点钞法
B.手按式点钞法
C.扇面式点钞法
D.手持式点钞法
6.企业发生的下列支出中,按规定可使用资金支付的有(ABC)
A.支付职工张添差旅费3000元
B.支付银行承兑汇票手续费1000元
C.支付李明困难补助800元
D.支付购置设备款6000元
E.支付采购材料款10000元
7.关于现金管理,下列说法正确的有(ACD)
A.在国家规定的范围内使用现金结算
B.库存限额一经确定,不得变更
C.收入的现金必须当天送存银行
D.必须每天登记现金日记账
8.下列选项中符合现金使用范围的业务有(ABD)
A.发放职工工资78456元
B.公司饭堂购买农副产品支付价款5700元
C.办公室购买办公用电脑3台,合计价款13000元
D.支付差旅费预借款3000元
9.企业可以设立的银行存款账户包括(ABCD)
A.基本存款账户
B.一般存款账户
C.临时存款账户
D.专项存款账户
E.特别存款账户
10.下列结算方式中只能用于异地结算不能用于同城的有(AB)
A.汇兑
B.托收承付
C.支票
D.商业汇票
11.下列结算方式中既能用于异地结算又能用于同城的有(ABCD
A.银行汇票
B.委托收款
C.支票
D.商业汇票
12.下列选项中属于未达账项的有(ABCD)
A企业已付,银行未付
B企业已收,银行未收
C银行已付,企业未付
D银行已收,企业未收
13.由出纳员负责登记和保管的账簿有(AC)
A.现金日记账
B.现金总账
C.银行存款日记账)
D.银行存款总账
14.登记现金日记账所依据的记账凭证有(ABC)
A.现金的收款凭证
B.现金的付款凭证
C.银行存款的付款凭证
D.银行存款的收款凭证
E.转账凭证
15.登记银行存款日记账所依据的记账凭证有(BCD)
A.现金的收款凭证
B.现金的付款凭证
C.银行存款的付款凭证
D.银行存款的收款凭证
E.转账凭证
16.从账簿的账页看,现金日记账和银行存款日记账应采用(AD)账簿
A.三栏式
B.数量金额式
C.横线登记式
D.多栏式
17.出纳工作中常见的记账错误(ABCD)
A.会计原理运用错误
B.会计原则运用错误
C.计算错误
D.记账错误
18.出纳工作包括(ABCDE)
A.现金的收付及保管
B.银行存款的收付及管理
C.财务印章的保管
D.有关单据的整理和保管
E.有价证券的整理和保管
19.在我国,银行票据包括(ABCD)
A.商业汇票
B.银行汇票
C.支票
D.银行本票
20.票据的功能(ABCD)
A.支付功能
B.汇兑功能
C.融资功能
D.债务抵消功能
21.下列发票需要进行缴销的有(ABC)
A.用票单位或个人超过规定的使用期限而未用的发票。
B.用票单位或个人因某种原因暂时停业或歇业的。
C.用票单位或个人有严重违反税务管理和发票管理行为的。
D.单位里所有未用的支票在每年每年末都应进行缴销
【答案】ABC
22.出纳报告的编制要求(ABCD)
A.编制要及时
B.账表内容必须一致
C.报送范围要确定
D.报送程序要确定
23.出纳工作交接应该包括以下内容(ABD)
A.现金,包括现钞、外币、金银珠宝、其他贵重物品
B.有价证券,包括国库券、债券、股票等
C.支票,包括空白支票,不含作废支票
D.发票,包括空白发票和已用发票(含作废发票)
E.收款收据,包括空白收据、已用收据(不含作废收据)
24.出纳归档资料包括(ABCDE)
A.出纳凭证
B.出纳账簿
C.出纳报告
D.银行存款对账单
E.作为收付款依据单的各种经济合同和文件
【判断题】
1.在现金收款业务中,单位出纳员如发现假币就应马上没收。(×)
【解析】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币管理条例》和《中国人民银行假币收缴、鉴定管理办法》的规定,公安机关和中国人民银行有权没收假币,办理货币存取款和外币兑换业务的金融机构可以收缴假币。除以上单位,其他任何单位和个人均无权没收和收缴假币。
2.纸币票面缺少面值在30平方毫米的人民币仍可以继续流通。(×)
【解析】纸币票面缺少面值在20平方毫米以上的不宜流通。
3.纸币票面污渍、涂写字迹面积超过2平方厘米的;不超过2平方厘米,但遮盖了防伪特征之一的人民币不宜流通。(√)
4.能辨别面额,票面剩余四分之三(包含四分之三)以上,其图案、文字能按原样连接的,按原面额全额兑换。(√)
5.能辨别面额,票面剩余至三分之一(包含三分之一)至四分之三以下,其图案、文字能按原样连接的残缺、污损人民币。(×)
【解析】能辨别面额,票面剩余至二分之一(包含二分之一)至四分之三以下,其图案、文字能按原样连接的残缺、污损人民币。
6.一般情况下,企业发生的少量零星开支可直接从本单位的现金收入中支付。(×)
【解析】按照《现金管理暂行条例》及其实施细则的规定,开户单位支付现金,可从本单位的现金库存中支付或者从开户银行提取,而不得从本单位的现金收入中直接支付(即禁止坐支现金)。
7.单位开支在1000元以上的业务办理,均通过银行转账进行结算。(×)
【解析】根据我国现金管理的有关规定,向职工支付工资、向个人收购农副产品和其他物资的价款等业务,结算金额超过了1000元,也可以使用现金支付。
8.按《票据法》规定,不准签发空头支票、不准签发远期支票。(√)
9.签发支票必须用钢笔填写,钢笔墨水可用蓝色、蓝黑色、黑色。(×)
10.企业银行存款日记账余额与银行对账单上的余额不相符,一定存在未达账项。(×)
11.调节表上调整后的存款余额,为企业存放在银行的可实际动用的存款数额。(√)
12.在实际工作中,业务量较少的单位使用的将现金日记账和银行存款日记账合为一本的出纳日记账。(√)
13.出纳员要对空白的支票要加强管理,对于作废的支票可以将其撕掉。(×)
【解析】也应加强对作废的支票进行管理,作废的支票是不可以撕毁的,是必须要在下次购票时将作废的支票交给开户行。
14.因为收据不用到税局购买,所以可以随便使用,开错了撕毁也是可以的。(×)
第五篇:湖北省劳动模范管理暂行办法
【发布单位】湖北省 【发布文号】
【发布日期】2005-12-30 【生效日期】2005-12-30 【失效日期】 【所属类别】地方法规 【文件来源】湖北省
湖北省劳动模范管理暂行办法
各市、州、县人民政府,省政府各部门:
现将《湖北省劳动模范管理暂行办法》印发给你们,请遵照执行。
二○○五年十二月三十日
湖北省劳动模范管理暂行办法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了进一步加强省劳动模范管理工作,充分发挥劳动模范的先进模范作用,激发全省人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依据国家有关法律、政策规定,结合本省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所称省劳动模范,是指经各市、州、直管市、林区人民政府和省直机关、省属企事业单位及中央在鄂单位推荐申报,经省人民政府批准命名表彰的劳动模范。
第三条 各地、各有关部门和单位要加强对省劳动模范的培养、宣传和管理工作,维护省劳动模范的合法权益,充分发挥省劳动模范在推进全省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中的模范作用。
第二章 省劳动模范的评选表彰
第四条 省劳动模范在下列人员中评选:
(一)企业职工(含港、澳、台同胞和华侨在本省境内投资企业中的内地职工;本省境内外商投资企业、中外合资企业中的中方职工);
(二)农民(含进城务工人员);
(三)事业单位职工;
(四)国家党政机关、人民团体中处级以下工作人员;
(五)其他社会各阶层人员。
第五条 省劳动模范应具备下列条件:热爱祖国,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认真学习贯彻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坚决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遵守国家法律法规,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立足岗位,奋发进取,开拓创新,勇于奉献,在推进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中取得显著成绩,在群众中享有较高威信,并具备下列条件之一者:
(一)在深化企业改革、推进体制改革和管理创新、推动技术进步、促进安全生产等方面作出突出贡献的;
(二)在国家和省重点工程建设或完成重大科研项目中作出突出贡献的;
(三)在发展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推进农业现代化建设方面作出突出贡献的;
(四)在科技、教育、文化、卫生、体育等社会事业发展中作出突出贡献的;
(五)在促进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维护社会稳定、保卫国家安全和人民利益、增进民族团结、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方面作出突出贡献的;
(六)在控制人口、改善环境、保护资源、推动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中作出突出贡献的;
(七)在其他方面作出突出贡献的。
第六条 省劳动模范一般从湖北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市级(或相当级别)劳动模范和先进生产(工作)者中评选产生。
第七条 省政府每三年评选表彰一次省劳动模范。
对作出重大贡献、事迹特别突出的优秀人员,可按照本办法规定的推荐申报程序,即时报请省人民政府批准授予省劳动模范称号。
对为保卫国家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维护社会稳定、推进社会进步而牺牲和殉职的人员,可按照本办法规定的程序申报追授省劳动模范称号。
第八条 省劳动模范的评选工作,坚持公开、公平、公正和群众公认的原则,坚持先进性标准,突出时代精神,按自下而上逐级推荐的办法进行评选。
第九条 被推荐的省劳动模范人选,必须经本人所在单位职工(代表)大会、居民(代表)大会或本人所在村村民(代表)大会讨论通过,充分听取群众意见,得到群众公认,并经所在单位党组织、行政审核同意后,方可推荐上报。
被推荐人选是企业负责人的,必须经当地县级以上有关部门签署意见。推荐人选是党政机关(含人民团体)领导干部的,按照干部管理权限,应征得有关部门同意。凡违反国家政策、法规,发生重大安全生产事故和严重职业危害,拖欠职工工资,欠缴职工各项社会保险费的企业,其负责人不能参加评选。
第十条 各市、州、直管市、林区人民政府或相关主管部门对拟推荐的省劳动模范人选,必须认真审核,并签署意见后逐级上报。
第十一条 被推荐的省劳动模范人选,要在所在单位、市级宣传媒体和省级宣传媒体上进行公示。
第三章 省劳动模范的奖励和待遇
第十二条 对命名表彰的省劳动模范,按照精神鼓励与物质奖励相结合的原则,由省人民政府授予“湖北省劳动模范”荣誉称号,颁发奖章和证书,并一次性发给一定数额的奖金。
第十三条 各地要充分发挥省劳动模范的政治优势,吸收他们参加有关经济建设和推进社会进步、加强社会事务管理的会议和活动,听取他们的意见。
第十四条 要加强对省劳动模范的培养,积极推荐、选送他们参加各种形式的教育培训,尤其是对在生产一线、技术岗位工作并具备有关条件的省劳动模范,要创造条件选送他们参加党校培训或接受高等教育。省属党校和高等院校要积极为提高劳动模范的思想理论素质和科学文化水平创造条件。
第十五条 对已正式办理离退休手续并保持荣誉称号的劳动模范,按照有关规定给予一定的荣誉津贴。所需经费由劳动模范所在单位支付。企业在改制、转让、兼并过程中,要将离退休劳模荣誉津贴列入移交和补偿范围。由于企业破产、关闭或确无能力支付的,按照分级负担的原则,经同级财政部门核实并报同级政府批准后,由同级财政列入预算安排解决。
第十六条 对生活困难的省劳动模范实行补助。省财政每年专项列支,对因工资收入偏低或患重大疾病、遭遇意外灾害造成生活困难的省劳动模范进行补助。具体办法按省财政厅与省总工会联合制发的有关文件执行。
第十七条 建立省劳动模范养老和医疗保障机制。在依法参加基本养老保险的基础上,鼓励企业为省劳动模范办理补充养老保险。对尚未参加基本养老保险的省劳动模范,应为其创造条件参加基本养老保险;符合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条件的省劳动模范家庭,按规定纳入城市低保范围重点保障。已建立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的地方,要将省劳动模范纳入基本医疗保险和补充医疗保险范围;已参保的省劳动模范,按现行制度执行;对未参保就医确有困难的,应积极创造条件使其参保;对患重大疾病的省劳动模范,应由当地社会医疗救助机构予以补助,具体补助标准由各地确定。
第十八条 有计划地组织省劳动模范疗(休)养、考察和培训,参加活动期间的工资福利待遇不变。各单位应在经费上给予支持。
第十九条 各地建立的公共就业服务机构,对企业因破产、停产而下岗的省劳动模范优先提供免费职业指导、职业介绍、再就业培训等服务,优先为他们提供由政府出资的公益性工作岗位。
第二十条 企业要积极为省劳动模范提供工作岗位。改制后的企业在同等条件下,要优先录用原企业的省劳动模范,并依法与其签订劳动合同,确定劳动关系。
第二十一条 各地、各有关部门和单位要定期或不定期对省劳动模范,尤其是离退休的省劳动模范进行慰问,及时帮助他们解决生产(工作)生活上的实际困难。
第四章 省劳动模范的日常管理
第二十二条 在省人民政府领导下,成立省劳动模范工作办公室,由省人民政府副秘书长任办公室主任,省总工会、省人事厅、省劳动和社会保障厅、省委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为成员,办公室设在省总工会。其主要职责是:
(一)负责省劳动模范评选表彰的组织工作;
(二)负责省劳动模范即时性的表彰和取消荣誉称号的申报及承办工作;
(三)组织省劳动模范有关情况的调研,参与劳模管理工作政策的制定和落实情况的监督检查;
(四)负责省劳动模范的信访接待和日常管理工作;
(五)负责对省劳动模范资格的确认、证明;
(六)推荐和协调省劳动模范先进事迹的宣传工作;
(七)发挥省劳动模范协会的作用,组织劳动模范开展各种形式的社会主义劳动竞赛活动,充分调动劳动模范的人才优势和技术优势,为推进湖北经济社会发展作出贡献;
(八)依法维护省劳动模范的合法权益,对歧视、压制、打击报复省劳动模范的行为,进行批评和制止,情节严重的依照法纪严肃处理。
第二十三条 省劳动模范有下列情况之一的,取消其荣誉称号。
(一)伪造先进事迹,骗取荣誉的;
(二)因触犯刑律,受到刑事处分的;
(三)受到开除党籍、开除公职或留用察看处分的;
(四)道德品质败坏,腐化堕落或有其他严重违法乱纪行为,在群众中和社会上造成恶劣影响的;
(五)非法离境的。
取消省劳动模范荣誉称号必须依照省劳动模范评选审批程序,由原申报单位逐级上报,省劳动模范工作办公室审核并报请省人民政府批准,同时收回其奖章、证书,取消其相应待遇。
第二十四条 建立省劳动模范重要情况报告制度。凡涉及省级以上劳动模范工作变动、录用晋升、辞职、下岗、离退休、亡故和严重违法、违纪等,必须逐级上报省劳动模范工作办公室备案。
第二十五条 省劳动模范评选表彰工作经费、省劳动模范奖金、省劳动模范困难补助金和省劳动模范日常管理经费等由省财政列支,每年定额纳入省财政预算。
第五章 附则
第二十六条 在我省范围内工作曾获其他省(直辖市、自治区)政府表彰的劳动模范,国务院各部委与国家人事部、中华全国总工会联合表彰的劳动模范、先进生产(工作)者,曾荣获军队大军区级单位授予的荣誉称号或者荣立一等功,以及被评为全国模范军队转业干部的,比照省劳动模范,纳入省劳动模范管理范围。
第二十七条 本办法由省劳动模范工作办公室负责解释。
第二十八条 本办法自下发之日起执行。
本内容来源于政府官方网站,如需引用,请以正式文件为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