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观测技术小结(2016)
技术小结
——对民航气象观测的思考
随着科技的发展,用于民航地面气象观测的设备也在不断的更新换代,大部分数据已能实现自动观测,且分局(站)一级的机场还有不止一套的备份以及应急设备,人工的百叶箱观测,查算数据已经是作为对比观测以及所有设备故障后的最后应急手段。虽然大部分数据已经实现了自动化,但是云、能见度及天气现象的观测却依然以人为判定为主,而这三种天气现象又对飞行安全至关重要。例如伊春空难就是因为能见度达不到标准而导致。正因为是人为判定,也就造成了很多人为了因素出现,这也是民航气象观测所面临的困难之一。对于取得民航气象观测执照的观测员而言,其差异性依然存在。结合实际工作,我认为民航气象观测难点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垂直能见度的观测
《民用航空气象地面观测规范》中规定,当天空被天气现象所遮蔽,无法判定云量、云状和云高时,应当在观测平台或者观测场目测结合仪器测量判定600米及以下的垂直能见度。
由观测规范对垂直能见度的要求可以看出,首先,观测垂直能见度的时候,天空已经被天气现象遮蔽,说明当时的天气情况恶劣;其次,观测方式是目测结合仪器测量来判定;最后观测员观测到的是从下往上看的垂直能见度,而机组需要的其实是从上往下看的垂直能见度。
结合垂直能见度的观测要求,现阶段观测的难点主要有:
1、参照物少,难以真实判定准备的垂直能见度。现华东地区大部分分局(站)观测场都在跑道附近,周围没有较高的物体可以作为垂直能见度的参照物,一般需要报告垂直能见度的时候,基本都是大雾天气,能见度极差,即使有参照物,也看不到,即使能看到,也是倾斜的能见度。
2、观测设备少,能有效参考的不多。以南昌为例,只有03和21方向各一套云高仪能探测垂直能见度,而且距离观测场较远,能参考的数据量偏少。
3、观测员报告与机组所需有差异,组需要从上往下的垂直能见度。本场今年11月18日就出现了观测员报告垂直能见度90米,而机组反映下降到70米时无法看清跑道的情况,当日值班人员根据塔台反应,从塔台往下看确实看不清楚,但是从下往上看,却又较好。造成了当天多架航班返航备降。
二、能见度的观测
对于白天能见度的观测,因为建立观测场时已经在周围选取了多个目标物,所以白天能见度的观测基本能满足要求。但是夜间能见度的观测需要目标灯作为参照物,而目标灯又有严格的要求,一般灯光很难达到。目标灯的建立以及维护也需要协调各种部门设置单位,造成了一般机场目标灯都偏少,也直接造成夜间能见度的观测不准确。再加上机场周边会有很多其它的灯光,但是这些灯光不符合目标灯的要求,看见这些灯光不代表能见度就是这个距离,但是有很多观测员会将看见这些灯光的能见度认定为主导能见度。对于能见度的观测,还有一个比较大的困难是,难以真正量化,只要是取得观测执照的观测员,所观测的主导能见度都是有效的。那么就出现了不同观测员之间对同一地点同一时间下能见度的不同结论,当主导能见度正好处于标准附件时,偏高或者偏低的能见度都有可能影响飞行安全。
三、低云的观测
低云的观测依然是依靠目测结合云高仪的测量,但是低云相对于垂直能见度容易观测的原因在于,一般观测低云的时候,白天以建筑物的高度作为参考,而且云的不停移动,也更容易判定其高度。难点主要在于夜间,夜间灯光的不足对低云的高度以及量的判定很多时候都只能靠从局部可以看见的地方然后依靠当时的天气条件以及经验推断其数量以及高度。再结合云高仪的参考来判定。
四、天气现象的报告
这里所说的天气现象的报告并不是指编发报的困难,而是当出现影响运行的天气现象时,除了在场内的通报能报告方位以外,在报文中,天气现象的报告是没有方位的。这也很容易造成很多时候出现的天气并不影响机场的运行,但是机组及航空公司不了解的情况。例如当出现雷暴时,基本只有距离本场很近的情况下,才会对起降影响较大,但是有些20KM以外的雷暴,观测员却依然需要报告,造成了签派人员不停打电话询问预报员天气情况,加重了预报员的工作量。
民航的发展离不开气象的发展,要挖掘民航的潜力,现阶段在管制,未来在气象。对于观测现在所面临的一些难点,我思考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改善:
一、加大设备的投入。更多的探测设备就是让观测员增加更多的眼睛,也是能报的更准的保证。
二、培训要从基础抓起。现民航空管的培训,更多的是理论的培训,对于观测基础能力的培训很少,执照考试的技能也是以笔试为主,造成了新的观测员很多存在观测基础不扎实现象。
三、提高职业认同感及责任心。由于气象在空管的定位问题,导致部分观测员对于观测岗位的认同感不强,导致在工作时得过且过,不加强自身业务能力建设,导致业务能力差,从而影响观测质量。提高气象人员对岗位的认同感以及对空管的归属感,提高员工责任心,从而提高飞行安全保障能力。
第二篇:观测技术小结(2015)
观测技术小结
——对观测差错案例的总结分析
随着民航事业的快速发展,对于民航气象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对于民航气象观测来说,特别要求在准确性及及时性上。新的规范要求年错情率低于万分之0.1,比以前的万分之1提高了10倍,而且对于以前的一些错情项,如果未及时更正,则为气象业务一般差错,以及晚发漏发,均在一般差错以上,特别是漏发报,则已经上升到不安全事件的差错范围。标准的提高对观测员的要求也大幅度提高,要求观测员发布气象报告及时的同时还有高的准确性,并且对观测报文实时监控,有错误要立即更正。要求的增加以及新设备的增多和其他一些不稳定因素的存在,导致观测员出错概率的增大。下面对本场出现过的一些发报错误进行分析,希望能从错误中不断提高。
本场出现的差错主要分为以下几类:
一、雷击导致报文乱码,应急能力不足导致的错误
4月2日雷击导致报文乱码,值班观测员用蓝波系统发报,报文在06分发出。因蓝波系统每行字符数有限制,且自动回车时会带有空格,对蓝波系统使用中观测室已经提醒过此项漏洞,值班观测员未注意,导致出现空格,且在中间发布特殊报后才发现错误,最后更正正确时间为整点过后42分。
8月19日因雷击导致本场技术保障部设备出现损坏,造成报文从AWOS及蓝波系统都无法发出,在请求上海发布时因传真使用不熟悉以及需走签字程序,直至整点后38分报文才由虹桥预报代发成功。
二、对发出报文未进行实时监控,导致错误未及时发布更正报 METAR XXXX 201600Z 31004MPS 290V350 8000 –TSRA BR BKN005 FEW033CB BKN033 10/09 Q1014 BECMG TL1700 NSW=
此份报文出现了能见度大于5000米,但编报了BR的错误,属于比较容易发现的错误,如能实时监控报文,及时更正则只是错情。因未能及时更正,上升为气象业务一般差错。
三、对规范理解不准确,导致发报错误
SPECI XXXX 262335Z 35005MPS 0700 R03/1100N FG –RA SCT007 OVC040 07/05 Q1024 NOSIG=
METAR XXXX 270000Z 34004MPS 0700 R03/1100N FG –RA SCT007 OVC040 07/06 Q1024 BECMG FM0130 0800= 上述的两份报文均出现同一错误,即天气现象的报告不符合观测规范的要求。
5月29日09:00点天气现象为+TSRA,09:20特殊报天气现象为TSRA,09:35特殊报天气现象为-TSRA,近时天气现象为RESHRA,10:00点天气现象为-SHRA,近时天气现象为RESHRA。其中,10:00的近时天气现象在旧版规范中编报为RESHRA,新规范应编报为RETSRA。值班观测员混淆新旧规范,且未发现错误,不能及时更正,造成了气象业务一般差错。
四、对设备不熟悉,导致出错
11月29日因出现小雨,在编报的报文中未编报小雨,值班观测员为添加小雨的气象要素,取消了正在编发的例行报告,因AWOS系统中例行报告属于自动弹出的报文,无法人工点开,值班观测员于是点开更正报,发布的报文为上一时次报文的更正报,后未及时监控,知道互为监控软件告警才发现保卫发布错误,从04分从蓝波系统创建报文,05分发出。造成晚发2分钟,属于气象业务一般差错。通过以上案例发现,人为的原因在业务差错中占了较大的比例,无论是对报文的监控不及时还是对规范的理解学习问题,以及对设备的不熟悉问题,均为人为原因引起,其中雷击造成设备故障中的两个案例,4月2日中蓝波发报导致空格以及更正不及时问题,也有人为 的因素存在。所以,鉴于先前出现的案例,在未来工作中应加强一下几个方面:
一、观测责任心的培养。本场出现的众多差错以及各风险通告中的差错均表明,在要求提高,压力加大的时候,更应该提高观测责任心。对所发出的报文要实时监控,才能及时发现错误,及时更正,减少差错。
二、加强应急处置能力。设备的故障,特别是在天气较复杂情况下出现设备故障从而导致报文乱码或者发不出等情况出现时,值班观测员应急处置能力不足是造成晚发时间较长的重要原因,应不断加强特情下的处置和应急设备的使用能力。
三、加强对日常设备使用的培训。值班观测员应该加强对日常设备,特别是应急设备使用的练习,熟悉以及发行软件的漏洞,并互相提醒。
四、对观测基础的学习不放松。基础的稳固才能少出错,观测规范的学习应该是处于随时状态。对观测基础从培训应该常规化,特别是对不经常出现的天气现象的记录编报,更应该时时提醒。
五、对运行手册的流程需不断完善,并加强手册的培训。在8.19事件中,手册中的应急流程不明确也是导致报文发出时间延长的原因之一,所以对手册的完善及培训运用应该不断加强。
第三篇:地面观测技术工作总结
技 术 工 作 总 结
本人从1999年9月参加工作以来,在思想上拥护党的基本路线、方针和政策,努力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近年来先后开展了学习“八荣八耻”、围绕十七大精神开展解放思想、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等活动。坚持四顶基本原则,遵纪守法,遵守社会公德和各项规章制度,积极参加本局及上级部门开展的各项集体活动;在工作中服从领导的工作安排,按时完成好各项工作任务,坚持勤学、勤练、勤做严格遵守各项规章制度、业务规范。现将近年技术工作总结如下:
地面测报是气象业务的基础工作,做好测报工作是每一位测报员的职责。作为一名地面气象观测员,我深刻地认识到地面气象观测是一项严肃谨慎的工作,不但要求在工作中必须一丝不苟、认真细致地处理好每一项记录、每一个数据而且更重要的是务必有很强的责任心。近年来,当值时严格遵守各项工作制度、以严于律己、高度负责的态度、刻苦钻研观测技能、严谨处理每一项观测记录、较好的完成了各项地面气象观测任务。认真地上好每一个班,认真记录每一个数据,认真对待每一份气象电报,认真校对每一个数据是本人一直以来奉行的工作态度。在日常工作中认真刻苦地学习观测规范,熟悉规范和
掌握各种技术规定的具体内容及真正含义,掌握常规仪器的性能和基本原理,熟悉在各种复杂天气条件下的观测程序和操作规程,熟悉并掌握自动站维护以及操作技能,能熟悉《地面观测规范》及各项技术规定。自2005年9月月任职大气探测助理工程师以来,先后获得省气象局百五次“百班无错”奖励。
本人除了做好地面气象观测工作外,同时兼任局计算机网络管理工作。计算机网络是保障各种气象数据顺利传输的重要因素,在任职初期,本人意识到:保证计算机网络良好运行同样是一项重要的工作任务。因此坚持严格要求自己发扬努力刻苦的精神,充分利用业余时间对计算机和网络设备进行维护及维修。对出现的各种系统故障、网络故障、软件故障及时检查、及时维修、最大程度地保障了整个计算机网络环境良好运行。针对性的创建地面微机网络运行模式,编制了网络自动批处理命令,实现备份微机自动校时、备份功能,达到主控微机故障后可以快速切换至备份微机的效果。曾利用EXCEL中的VBA功能,用业余时间开发制作了适合本站实际的基数统计程序,配合ossmo业务软件交接班数据,实现了地面观测基数、夜班统计的自动化,能根据不同需要生成上报表格,并且操作维护简单、独立运行,不影响现有系统安全与运行。同时减轻了工作负担,提高了工作效率,自2005年使用至今一直运行良好;2011年利用vb.net平台独立开发了本局防雷业务管理系统,同年开发本站特有的整点数据提醒程序。
2009年本人还被借调至酒泉局参与了《酒泉市公共气象服务业务平台》的设计与开发。在此次开发过程中,本人负责程序界面的设计及美化,以及灾情数据、预警发布等工具的开发,并做为后勤保障人员参加省局的业务平台竞赛。2010年继续参与酒泉局农气及相关业务软件的开发。通过这些开发实践,本人在计算机编程方面的能力水平有所增加和加强,本人的业务技术水平也得到了锻炼,积累了许多气象业务的开发工作经验。
本人自参加工作以来,积极参加省地气象局举行的培训班,通过认真学习,使自己的业务水平、仪器维护与检修技术有了很大的提高。2007年协助站领导参与了我站区域自动气象站的安装工建设安装工作,掌握了一定的安装维护技能。作为网络管理员,多次解决本站微机出现的故障,并对本站的业务系统,网络运行提供技术支持与维护,保证了业务工作的平稳顺利开展与运行。
2008年通过兰州大学网络教育学院入学考试,成为一名电大学生,专业为大气科学。通过学习,本人对气象科技知识的学习与掌握更加深入,尤其是在气象基础知识方面的学习使我获益良多,扩展了我的视野,提高了业务知识水平。
在过去6年任职大气探测助理工程师的工作历程中,通过充分发挥和运用自己掌握的专业技术知识、发挥努力刻苦的学习精神,在实际工作中取得了一些成绩。但本人同时深刻地认识到,在科学探索的道路上,上述成绩仅仅是一些微不足道、隐约不见的微亮点,只有通过不断学习、刻苦钻研、勇于尝试才能在未来的工作中取得更多更好的成绩,为气象事业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在求知求真的道路上体现气象工作者的价值。
第四篇:沉降观测技术报告书
四期扩建工程 沉降观测技术报告书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测绘局证书 证 书 等 级 :乙级 编号 :山东省工程测绘院 二零一一年十月
目录
一、工程概况
二、执行的规范标准
三、水准基点的设立及检测
四、沉降观测点的布设
五、沉降观测周期
六、观测精度及观测值的平差计算
七、沉降数据统计分析
八、监控报警值、监控预警值
九、结论
附录
NO:1水准基点位置示意图
NO:2沉降观测水准基点点间高差检核成果表
NO:3沉降观测点位置示意图1NO:4沉降量统计表1NO:5沉降量、荷载、时间(S-P-T)关系曲线图
张 张 张 1张1张
1一.工程概况
四期扩建工程新建项目位于济南市舜耕路院内。建设用地地势平坦。本工程为一新建筑物,建筑高度为180.00米。基础持力层为石灰岩石层。
我院受建设方委托对该建筑物进行了沉降观测工作。
二.执行的规范标准
1.中华人民共和国行业标准《建筑变形测量规范》JGJ8-2007;
2.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工程测量规范》GB/T50026-2007。
三.水准基点的设立及检测
水准基点是整个观测工作的基准,为保证观测值的可靠性,在施工区附近(变形区外)共布设了供沉降观测使用的2个水准基点(YZ1~YZ2),在施工现场南侧稳固的管架水泥墩上选择一个固定点YZ1,在南侧已稳固的原有烟囱上选择另一个固定点YZ2。其具体位置见附图NO:1“水准基点位置示意图”。
高程系统为独立高程系,分别由以上水准基点构成水准闭合环,于
2010年9月16日进行了初始值观测,其后分别于2010年5月17日、2010年7月5日、2010年11月8日、2011年2月24日、2011年6月15日对水准基点进行了5次检测工作,其检测及稳定分析结果见附表NO:2“沉降观测水准基点点间高差检核成果表”,从检测成果分析来看,所有水准基点在观测期间均稳定可靠,未发生任何失稳现象,为观测数据的准确性提供了可靠依据。
检测精度统计:对各检测周期的平差资料进行统计,水准基点水准线
路测量最大测站高差中误差为0.1012mm(2010年9月13日观测数据),统
计数据表明检测精度完全满足二级沉降观测变形测量精度要求。
四.沉降观测点的布设
我院根据该建筑物的结构、地基及荷载特点并结合有关规范要求,对
本建筑物共布设了16个沉降观测点,观测点具体位置见NO:3“沉降观测点位置示意图”。
五.沉降观测周期
我院根据现场施工情况,于2010年9月9日对本建筑物进行了初始
值观测工作,施工中建筑物每增加15米观测了一次,于2011年9月9日进行了最后一次观测,本建筑物在主体施工期间进行了15次观测工作,封顶后进行了7次观测工作,目前共计进行了22次观测,共历时356天。
六.观测精度及观测值的平差计算
1.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行业标准《建筑变形测量规范》JGJ8-2007第3.0.4条表3.0.4规定:沉降观测变形测量精度等级定为二级,观测精度按二级沉降观测变形测量精度即观测点测站高差中误差≤±0.5mm。
2.水准线路的观测限差:
(1)水准线路闭合差定为:f△h≤±1.0
(2)各测站视线长度≤50m;
(3)测站前后视距差≤2米;
(4)前后视距差累积≤3.0m;
(5)视线高度≥0.6m。
3.观测仪器:采用瑞士产徕卡数字式自动安平精密水准仪-DNA03,配合条码式铟瓦水准钢尺施测,仪器标称精度:每公里往返测高差中误差nmm(n为测站数);
±0.3mm/km,外业视距限差均由数字式水准仪机载软件进行自动控制,对限差超限的数据已由仪器对该站超限数据删除,当场对该站数据进行了返工重测。
4.观测值的平差计算
每次外业观测工作结束后将仪器内存中的外业观测数据下载进计算
机后,用南京河海大学开发的专业控制网平差软件 “建筑沉降分析系统ST4.3”软件进行平差计算各点的高程和精度。对平差后水准线路测站高差中误差不满足二级沉降观测变形测量精度(±0.5mm)的观测数据,立即返工重测,直至满足精度要求为止,其后将各观测点平差后的高程填写在已定的统计表格中,计算累计沉降量及本次沉降量,并填明日期和施工情况等资料,最终形成沉降量统计表(附表NO:4)。
5.观测精度统计:对各观测周期的平差资料进行统计,观测点水准线路测量最大测站高差中误差为0.1012mm(2010年9月13的观测数据),统计数据表明观测精度完全满足二级沉降观测变形测量精度要求。
七.沉降数据统计分析
1.截止2011年6月15日最后一次观测止,最大累计沉降量为
9.2mm(1-14#观测点),最小累计沉降量为4.2mm(1-7#观测点),最大沉降差为5.0mm(1-14#观测点~1-7#观测点),平均累计沉降量为5.8mm。
2.在最近2个观测周期之间,可计算出最近时间段内建筑物的平均沉降速率,经计算在2011年2月23日~2011年6月15日,时间间隔为112天,其平均沉降量为1.0mm,平均沉降速率为0.009mm/天。
3.经计算至最后一次观测(2011年6月15日)止,相邻柱基的最大沉
降差为4.7mm(1-14#观测点~1-15#观测点,该两点相邻柱基的中心距为7510mm)。
4.沉降量、荷载、时间(S-P-T)关系曲线图分析
从沉降曲线的分布情况来看,1-14#观测点沉降曲线与其余观测点沉降曲线相比存在一定离散现象,表明该观测点区域地基土压缩模量小于其余观测点区域地基土压缩模量。
从沉降曲线的沉降趋势来看,观测点沉降曲线在2011年4月中旬以后开始逐渐趋缓,表明建筑物基础在2011年4月中旬以后开始逐步进入稳定沉降阶段。
八.监控报警值、监控预警值
根据国家标准《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50007-2002第5.3.4条规定:对砌体承重结构和框架结构的工业与民用建筑物相邻柱基的沉降差,变形允许值≤0.002L,取规范变形允许值为监控报警值。取监控报警值的70%作为监控预警值,即建筑物相邻柱基的沉降差监控预警值≤0.0014L(0.002L*70%=0.0014L)[L为相邻柱基的中心距离(mm)]。
九.结论
1.由沉降分析可以看出:在观测期间该建筑物的相邻柱基的最大沉降差为4.7mm(1-14#观测点~1-15#观测点,该两点相邻柱基的中心距为7510mm),建筑物相邻柱基的沉降差监控预警值为:0.0014×7510mm=10.51mm;监控报警值为:0.002×7510mm=15.02mm,最大沉降差约为监控预警值的44.7%(即4.7mm÷10.51mm≈44.7%);约为监控报警值的31.29%(即4.7mm÷15.02mm≈31.29%),由此表明本栋建筑物在整个观测
期间,建筑物地基变形值小于监控预警值及监控报警值。
2.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行业标准《建筑变形测量规范》JGJ8-2007规范要求:“当最后100d的沉降速率小于0.01~0.04mm/天,可认为已进入稳定阶段,具体取值根据各地区地基土的压缩性能确定”,根据本工程基础情况,取最后100天的沉降速率小于0.02mm/天作为进入稳定阶段的标准,即当最后100天的沉降速率小于0.02mm/天时才能停止观测工作。最后一次观测时(2011年6月15日),建筑物装修结束已有112天,即静荷载加载完毕112天,且在最近两个观测周期内(即2011年2月23日~2011年6月15日,时间间隔为112天),本栋建筑物的平均沉降速率为0.009mm/天,小于0.02mm/天的停测标准,表明本栋建筑物已完全进入稳定沉降阶段,根据规范要求可以停止本栋建筑物的沉降观测工作。
第五篇:沉降观测技术交底
施 工 技 术 交 底
工程名称 交底项目 交底内容:
1、一般路段纵向每 100m 设一个观测断面,仅在路堤中心布设 1 个观测点;在跨 度超过 30m 的桩基结构物的两端设置一观测断面,跨度小于 30m 时仅在一段设置;路 堤高度大于 4.0m 及软弱土层横向有倾斜的软弱土路段纵向每 50m 设一个观测断面,在 路堤中心及两侧路肩布设 3 个观点。
2、观测点底板设于 90 区,并在观测点地面平铺宽 40cm,长 40cm,厚 20cm 的黄 沙,整平压实;
3、将沉降板平放在沙内,保证板面水平,并回填砂整平压实,沉降板底座采用 400 mm×400 mm×10 mm 的 A3 钢板,沉降管外套内经φ 70 mm 保护钢管,钢管用套丝接 长;
4、将套管垂直套进沉降板竖杆上,随填土加高,测杆和套管相应接高,每节长度 不宜超过 50cm; 接高后的测杆顶面应略高于套管上口,套管上口应加 5280 盖封住管口,避免填料落入管内而影响测杆下沉自由度,盖顶高出碾压面高度不宜大于 50cm;
5、如有问题及时与项目部工程部联系。沉降板埋设技术交底 交底编号 交底里程
交底人 接底人
复核人 日 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