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船员工作休息时间记录依据
船员工作休息时间记录依据
根据STCW公约及中华人民共和国主管当局制定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海船船员值班规则》的有关规定,为保障船员能得到有效的休息,特制定下列防止船员疲劳的规定
1、船长在安排工作时应采取有效措施防止疲劳操作。除紧急或者超常工作情况外,负责值班的船员以及被指定承担安全、防污染和保安职责的船员休息时间应当满足以下要求:
(1)任何24小时内不少于10小时;(2)任何7天内不少于77小时;
(3)任何24小时内的休息时间可以分为不超过2个时间段,其中一个时间段至少要有6小时,连续休息时间段之间的间隔不应当超过14小时。
船长按照第(2)、(3)项中规定安排休息时间时可以有例外,但是任何7天内的休息时间不得少于70小时。
对第(2)项规定的每周休息时间的例外,不应当超过连续两周。在船上连续两次例外时间的间隔不应当少于该例外持续时间的两倍。
对第(3)项规定的例外,可以分成为不超过3个时间段,其中一个时间段至少要有6个小时,另外两个时间段不应当少于1个小时。连续休息时间间隔不得超过14个小时。例外在任何7天时间内不得超过两个24小时时间段。
2.紧急集合演习、消防和和救生演习,以及国内法律、法规、国际公约规定的其他演习,应当以对休息时间的干扰最小且不导致船员疲劳的形式进行。
船员处于待命情况下,因被派去工作而中断了正常的休息时间的,应当给予补休。
3.因船舶、船上人员或者货物出现紧急安全需要,或者为了帮助海上遇险的其他 船舶或者人员,船长应当根据实际情况尽快安排船员获得充足的补休时间。
4.船舶应当将船上工作安排表张贴在显而易见之处。
5. 船上的工作时间包括但不限于下列方面:a、航行、停泊值班; b、靠离泊作业; c、维护保养船舶设备; d、工作时间外的应急演习和演练、培训等; e、工作时间外的安全会议等。
第二篇:船员休息时间记录最新要求
l 根据最新的检查要求,在驾驶台、集控室以及公共场所要张贴值班轮换表以及公司对于值班/休息时间管理的具体规定。靠/离码头,长时间走航道,船长工作时间超时。这种情况在AMSA检查时是不属于被认可可以豁免的紧急情况的范围内。在休息时间记录中不能出现。任意24小时内,保证要有一段最少6个小时的连续休息时间。无人机舱当值值班人员的记录方法在中A-VIII/1-6体现;休息时间分段可参考A-VIII/1-3和A-VIII/1-9关于演习时间的记录,A-VIII/1-4 把紧急集合演练归纳为“紧急或在其他超常工作情况”,是属于工作时间,在实际检查时,检查官也确实是这样检查的,并且核对演习的各种时间记录,看是否与休息时间表符合。AMSA还没有检查船长收发邮件时间的先例,AMSA一直在工作休息记录大检查,此项检查已经持续很久,而且要一直持续下去,滞留 率非常高,每月因此滞留船舶数量要占到总数的30-40%左右。要准备3个月的记录备查(新船服役时间不足,不必理会)。检查的关键在于与各种记录的比对,也就是说任何记录都可能被拿出来与工作休息记录核对。所以另一个关键就是负责的大副、大管轮一定要认真仔细记录。确实在实际检查中,不同的检查官检查的程度有所不一样,但是共同特点都是:一旦发现记录与事实不符,或者表格不完全、体系文件无相关规定或规定不详细,则一概滞留无商量余地。船上必须
详细真实地记录每个船员的工作休息情况。所有工作情况都要记录。像抛锚(大副/水手长/木匠)、靠离码头作业时甲板部/轮机部的相关人员、加油作业(轮机长、二管轮等)、以前的PSC检查(基本上所有人员)、体系文件学习/安全培训会议等(参加人员)、二副修改海图及图书包括制定航次计划无线电设备试验保养、海关/检疫官员登轮(船长及相关人员)、船上各种演习(参与人员)、验舱/做水尺/商检(大副及其他驾驶员)、航行中检查货物(大副、电机员等)、压/换/排压载水(大副/木匠)、三副周检/月检、甲板/机舱日常保养等等等等,总之检查官可能抽查任何记录来核对每个人的工作休息记录,一旦发现一处不符合,立即进行扩大检查,发现两处或者以上不符合即可滞留船舶。检查官除了根据其他记录(例如加油-油类记录簿)检查相关人员是否记录外,还会抽查某一操作过程中,比对所有人员工作的记录情况。船上ISM体系应详细清楚的规定工作休息(疲劳管理)指南/规定, 驾驶台,集控室,以及船员易接近的公共场所(比如餐厅)要有合实际相符的在港/航行值班安排表和公司对于休息管理的要求.工作休息记录簿应能够显示每个船员每日和每连续七天休息时间汇总,每连续七天不是每周或者每七才合计一次,是每天都要计算连同前6天的总合.每月前6天要分别连到上月的后几天相加.ISM体系中的工作休息(疲劳管理)指南/规定应详细清楚的规定船长要在开航前以及任何必要时候检查工作休息记录,以确保船员得到充分休息。如果船员有疲劳现象出现,公司赋予船长停航或者推迟开航的权利。以确保船员保证足够的休息。已经有船被滞留后强制睡觉休息然后解除滞
留。体系中还要规定严格按照STCW执行工作休息管理。在工作休息记录中的备注栏,最好注明所有与特殊操作和加班有关的时间与原因。即便此特殊操作包含在该人的正常工作时间内。AMSA新规定中提到的:除了特殊操作外,休息时间不要分为超过两段,所以工作时间尽量不要太过零散,尽量紧凑,但要和实际记录吻合.关于此休息时间分割的原则请看下面具体规定。如有工作超时的状况,要马上调整该人的工作时间,以保证其休息。也就是在紧急情况下,或有要求船员必须完成的工作时,船员可以不按照STCW的规定进行作息,在发生这 种情况时,应在作息时间表的备注栏中注明原因,当开航时,开航前船长要检查休息时间表,确保驾驶员轮机员休息充分.船长可以对驾驶员的值班安排做出调整,当班驾驶员不能疲劳驾驶,以确保航行时船舶的安全。在所有驾驶员都没有得到休息的情况下,船长有权拒绝开航(船长绝对权力)。关键点是强调船员一定要按照实际情况如实记录作息时间,因为检查官对船上的操作很熟悉,他们知道在什么情况下,哪个船员在工作,他们不会因为某个驾驶员在某段时间内没有得到休息而给出缺陷,他们强调的是船长要清楚地知道每个驾驶员的休息状态,确保当班的驾驶员没有过度疲劳就行(满足STCW公约的最低要求)。他们的目的是离开澳大利亚时,当班的驾驶员得到了足够的休息时间,避免船舶出现安全事故,给他们带来压力。现在通行的做法是大幅、二副、三副各4个小时,有的船在码头作业时二副、三副各6个小时,这样做没什么不合适的,关键是要如实记录。在发生紧急情况时,作息时间更应该如实记载。请千万注意,检查官特别
指出,靠离码头不属于那些紧急情况可以免责,不能以此为由解释某段工作时间超时。请参阅STCW2010马尼拉公约具体条文,如下:第A-VIII/1节适于值班主管机关须考虑到海员,特别是涉及船舶安全和保安操作职责的海员,由于疲劳所引发的危险。为所有负责值班的高级海员或参与值班的普通海员以及涉及指定的安全、防污染和保安职责的人员提供的休息时间须不少于:
2.1 任何24小时内最少10小时;以及
2.2 任何7天内77小时。休息时间可以分为至多不超过2个时间段,其中一个时间段须至少为6小时,连续休息时间段之间的间隔不得超过14小时。在紧急或在其他超常工作情况下不必保持第2款和第3款规定的关于休息时间的要求。紧急集合演练、消防和救生演练,以及国家法律法规和国际规则规定的演练,须以对休息时间的干扰最小并不导致海员疲劳的形式进行。主管机关须要求将值班安排表张贴在易于查看处。该值班安排表须按照标准格式使用船舶工作语言和英语制定。当海员处于待命状态时,如机舱无人值守时,如果该海员的正常休息时间被临时工作所干扰,则须对其休息时间予以适当的补偿。7 主管机关须要求使用船舶工作语言和英语按照标准格式保持对海员每天休息时间的记录,以监督和核实是否符合本节的规定。海员须得到一份由船长或船长授权的人员以及海员自己所签注的与其有关的记录。本节任何规定并不妨碍船长有权在本船舶、船上人员或货物出现紧迫安全情况下,或对遇险的他船或人员提供协助的情况下,要求海员进行任何必要时间长度的工作。因此,船长可以中止海员休息时间的安排并要求其进行任何必要时间长度的工作,直至恢复正常状态。一旦正常状态恢复后,如可行, 船长须尽快确保为在计划休息时间内工作的海员提供足够的休息时间。
9缔约国可允许上述第2.2项和第3款要求的休息时间的例外安排,但在任何情况下均不得少于任何7天内70小时休息时间。
第2.2项规定的每周休息时间的例外安排不许持续两周以上。船上两个例外时间段的间隔不得短于例外安排时间段的两倍。
第2.1项规定的休息小时数可分为最多不超过三段,其中之一至少长达6小时,另外两段的任何一段不得少于1小时。连续休息时间段的间隔不得短于14小时。在任何7天时间里,例外安排不得超过两个24小时的时间段。
例外安排须尽可能考虑到第B-VIII/1节有关防止疲劳的指导。条文如下:
3.在运用规则VIII/1 时,应考虑以下各项:
3.1 所制定的防止疲劳的规定需保证不采取过多的和不合理的整段工作时间,特别是第A-VIII/1 节规定的最少休息时间不应解释为暗示所有其它时间可用于值班或履行其它职责;
3.2 休息时段的次数和长短以及准予的补休是一段时间内防止疲劳的关键因素;以及
3.3 对短航次的船舶,只要作出特殊的安全方面的安排可以有不同的规定第A-VIII/1 节第9 段所列的例外规定应解释为系指ILO 1996(第180号)《船员工作时间和船舶配员公约》或生效后的《2006 海事劳工公约》所列的例外规定。(适用该例外规定的情况需由缔约国确定。)
第三篇:工作及休息时间记录注意事项-CCS
澳大利亚港口国船舶安全检查动态
2014-07-29 阅读(1054)中国船检
关于《船员工作/休息记录》的检查方法和注意事项
东京备忘录2013年11月发布通告,决定于2014年9月1日至2014年11月30日与巴黎备忘录联合开展关于STCW公约休息时间的集中大检查(CIC)。届时各成员国主管机关将结合常规的港口国检查,根据STCW公约规定,重点检查船员的休息时间,核查值班人员在休息时间方面是否满足公约要求。一旦发现缺陷,PSCO将要求船长在规定的时间内予以纠正,甚至会滞留船舶直至缺陷纠正。
为帮助船员了解STCW公约关于船员休息的规定,做好船舶《工作/休息记录》的填写,降低船舶可能的滞留风险,我们对船员的值班及休息方面的规定和相关检查要求作简要说明和提示。
一、STCW公约休息时间的规定
1.为所有负责值班的高级海员或参与值班的普通海员以及涉及指定的安全、防污染和保安职责的人员提供的休息时间须不少于: ①任何24小时内最少10小时; ②以及任何7天内77小时。
2.休息时间可以分为至多不超过2个时间段,其中一个时间段须至少为6小时,连续休息时间段之间的间隔不得超过14小时。
3.在紧急或非常规情况下不必遵守上述1、2条规定。
紧急集合演练、消防和救生演习,以及公约、规则规定要求的其他演练,须遵循“对休息时间的干扰最小、并不导致海员疲劳”原则。MLC2006公约对船员(包括值班和非值班)的工作或休息时间的规定如下:
(1)最长工作时间:(i)在任何24小时时段内不得超过14小时;且(ii)在任何7天时 间内不得超过72小时;或者
(2)最短休息时间:(i)在任何24小时时段内不得少于10小时;且(ii)在任何7天时 间内不得少于77小时。
二、休息记录的检查方法
1.一般通过检查航海日志、轮机日志、车钟记录簿、油类记录簿、以及船舶的设备维护保养记录簿等,对照上述记录簿中某个关键操作的起止节点时间,核查船员《工作/休息时间记录》中相应的时间段,验证船员《工作/休息时间记录》的准确性。
2.检查船员《工作/休息记录》,判断船员的休息时间是否满足STCW公约中休息 时间的规定。
3.抽查询问船员,验证其参与实际工作的真实性(多数船舶的《值班/休息记录》由甲板部和轮机部指定专人汇集,月底由责任船员集中签字。对此,签字船员要核实并了解记载内容的真实性,我们不建议采用这种方法,见本文
四、1)的描述。
三、《工作/休息记录》填写的常见问题
1.记录表的工作时间起止节点与实际工作时间不符:主要表现在一些船舶的《船员工作/休息记录》完全是按照《船员值班 安排计划表》的时间段填写,没有考虑到 因船舶营运和操作的实际情况,而据实填 写工作、休息记录表。例如:船舶在夜间 进行加装燃油,但记录表上却显示责任轮机员在休息。
2.三副值班期间进行每周、每月的消防救生设备定期检查;三副进行的这些工作时间未记录,或者与航海日志记载的三幅检查起止时间不一致。又如:二副更改海图、大副甲板日常管理等产生的额外工作记录在值班时间段内。
3.未记载船舶进出港或靠离码头时船员的工作时间。
4.船员不熟悉自己在工作时间内进行的工作。甚至出现,船员陈述的工作与工作休息记录中记载的工作内容不一致。
四、《工作及休息记录》的填写建议
1.船员每日完成当天的工作后及时记载《工作/休息记录》,不提倡船员在月底突击记载《工作/休息时间记录》。
2.船长应合理安排船员的加班和补休,确保休息时间满足STCW公约。
3.在特殊工作情况下,如船舶在移泊、装卸作业、PSC检查、加装燃油等,出现船员的休息时间不能满足公约要求的情况,船长可以对船员的值班工作做出调整安排,在事情结束后的第一时间安排船员进行休息,以满足STCW公约关于休息时间的最低要求。
特别说明:船员值班休息记录涉及到船员日常工作的方方面面,需要认真对待。本提示仅仅是我们整理的一些典型的案例,未尽事宜需要船员据实合理填写。
CCS澳大利亚办事处 2014年7月25日
第四篇:食品生产记录及依据
食品生产企业必备记录、法律依据、具体要求
本文涉及到的法律法规有: 1.《食品安全法》(2015)
2.《食品生产许可审查通则》(2016版)3.GB 14881-2013食品生产通用卫生规范 4.《食品生产日常监督检查要点表》 记录目录
1、原辅材料进货查验记录(《食品安全法》第五十条第二款)
2、原料验收记录(《食品安全法》第五十条第一款)
3、食品贮存记录(GB 14881-2013食品生产通用卫生规范14.1.1)(出入库记录)
4、投料记录(《食品安全法》第四十六条)2
5、关键控制点记录(《食品生产许可审查通则》1.11)
6、清洁消毒记录(GB 14881-2013食品生产通用卫生规范8.2.1)
7、洗涤剂、消毒剂使用记录(《食品生产日常监督检查要点表》1.6)
8、半成品检验(《食品安全法》第四十六条)(过程检验)
9、包装记录(《食品安全法》第四十六条)
10、成品检验记录(《食品安全法》第五十二条)
11、产品留样记录(GB 14881-2013食品生产通用卫生规范9.3)
12、产品销售记录(《GB 14881-2013食品生产通用卫生规范》14.1.1)
13、运输交付记录(《食品安全法》第四十六条)
14、防鼠、防蝇、防虫害检查记录(《食品生产日常监督检查要点表》1.7)
15、温、湿度监测记录(《食品生产日常监督检查要点表》3.12)
16、生产设备、设施维护保养记录(《食品生产日常监督检查要点表》3.13)
17、卫生检查记录(《GB 14881-2013食品生产通用卫生规范》6.1.3)
18、生产过程微生物监测记录(《GB 14881-2013食品生产通用卫生规范》8.2)
19、废弃物处置记录(GB 14881-2013食品生产通用卫生规范6.5)20、食品召回记录(《食品安全法》第六十三条)
21、不合格食品(原辅料、半成品、成品)处置记录
22、职工培训计划(《食品生产许可审查通则(2016)》4.2)
23、食品安全管理人员、检验人员、负责人培训和考核记录。(《食品生产日常监督检查要点表》7.2)
24、职工培训记录(《食品安全法》第四十四条第一款)
25、从业人员健康档案(《食品安全法》第四十五条)
26、食品安全自查记录(《食品安全法》第四十七条)
27、排查食品安全风险隐患记录(《食品生产日常监督检查要点表》8.1)
28、食品安全追溯体系(《食品安全法》第四十二条)(采购到销售全程记录)6
29、客户投诉记录(GB 14881-2013食品生产通用卫生规范14.1.3)30、食品安全应急演练记录(《食品生产日常监督检查要点表》8.2)具体要求:
1.原辅材料进货查验记录(《食品安全法》第五十条第二款)《食品安全法》第五十条第二款食品生产企业应当建立食品原料、食品添加剂、食品相关产品进货查验记录制度,如实记录食品原料、食品添加剂、食品相关产品的名称、规格、数量、生产日期或者生产批号、保质期、进货日期以及供货者名称、地址、联系方式等内容,并保存相关凭证。记录和凭证保存期限不得少于产品保质期满后六个月;没有明确保质期的,保存期限不得少于二年。
《食品生产许可审查通则(2016)》5.1应当建立进货查验记录制度,并规定采购原辅料时,应当查验供货者的许可证和产品合格证明,记录采购的原辅料名称、规格、数量、生产日期或者生产批号、保质期、进货日期以及供货者名称、地址、联系方式等信息,保存相关记录和凭证。
2.原料验收记录(《食品安全法》第五十条第一款)
《食品安全法》第五十条第一款 食品生产者采购食品原料、食品添加剂、食品相关产品,应当查验供货者的许可证和产品合格证明;对无法提供合格证明的食品原料,应当按照食品安全标准进行检验;不得采购或者使用不符合食品安全标准的食品原料、食品添加剂、食品相关产品。3.食品贮存记录(GB 14881-2013食品生产通用卫生规范14.1.1)(出入库记录)《GB14881-2013食品生产通用卫生规范》14.1.1 应建立记录制度,对食品生产中采购、加工、贮存、检验、销售等环节详细记录。记录内容应完整、真实,确保对产品从原料采购到产品销售的所有环节都可进行有效追溯。
7.2.6食品原料仓库应设专人管理,建立管理制度,定期检查质量和卫生情况,及时清理变质或超过保质期的食品原料。仓库出货顺序应遵循先进先出的原则,必要时应根据不同食品原料的特性确定出货顺序。
7.3.3 食品添加剂的贮藏应有专人管理,定期检查质量和卫生情况,及时清理变质或超过保质期的食品添加剂。仓库出货顺序应遵循先进先出的原则,必要时应根据食品添加剂的特性确定出货顺序。
7.4.3 食品相关产品的贮藏应有专人管理,定期检查质量和卫生情况,及时清理变质或超过保质期的食品相关产品。仓库出货顺序应遵循先进先出的原则。《食品生产日常监督检查要点表》2.3 建立和保存食品原辅料、食品添加剂、食品相关产品的贮存、保管记录和领用出库记录。
《食品生产许可审查通则(2016)》5.2应当建立生产过程控制制度,明确原料控制(如领料、投料等)、生产关键环节控制(如生产工序、设备管理、贮存、包装等)、检验控制(如原料检验、半成品检验、成品出厂检验等)以及运输和交付控制的相关要求。
4.投料记录(《食品安全法》第四十六条)
《食品安全法》第四十六条 食品生产企业应当就下列事项制定并实施控制要求,保证所生产的食品符合食品安全标准:
(一)原料采购、原料验收、投料等原料控制。
《食品生产日常监督检查要点表》*2.3 建立和保存生产投料记录,包括投料种类、品名、生产日期或批号、使用数量等。
《食品生产许可审查通则(2016)》5.2应当建立生产过程控制制度,明确原料控制(如领料、投料等)、生产关键环节控制(如生产工序、设备管理、贮存、包装等)、检验控制(如原料检验、半成品检验、成品出厂检验等)以及运输和交付控制的相关要求。
5.关键控制点记录(《食品生产许可审查通则》1.11)《食品生产许可审查通则》1.11申请人应根据食品质量安全要求确定生产过程中的关键质量控制点,制定关键质量控制点的操作控制程序或作业指导书。《食品安全法》第四十六条 食品生产企业应当就下列事项制定并实施控制要求,保证所生产的食品符合食品安全标准:
(二)生产工序、设备、贮存、包装等生产关键环节控制;
《食品生产日常监督检查要点表》*3.9 建立和保存生产加工过程关键控制点的控制情况记录。
《食品生产许可审查通则(2016)》5.2应当建立生产过程控制制度,明确原料控制(如领料、投料等)、生产关键环节控制(如生产工序、设备管理、贮存、包装等)、检验控制(如原料检验、半成品检验、成品出厂检验等)以及运输和交付控制的相关要求。
6.清洁消毒记录(GB 14881-2013食品生产通用卫生规范8.2.1)《GB14881-2013食品生产通用卫生规范》8.2.1 清洁和消毒 8.2.1.1 应根据原料、产品和工艺的特点,针对生产设备和环境制定有效的清洁消毒制度,降低微生物污染的风险。
8.2.1.2清洁消毒制度应包括以下内容:清洁消毒的区域、设备或器具名称;清洁消毒工作的职责;使用的洗涤、消毒剂;清洁消毒方法和频率;清洁消毒效果的验证及不符合的处理;清洁消毒工作及监控记录。
8.2.1.3 应确保实施清洁消毒制度,如实记录;及时验证消毒效果,发现问题及时纠正。
7.洗涤剂、消毒剂使用记录(《食品生产日常监督检查要点表》1.6)
《食品生产日常监督检查要点表》1.6车间内使用的洗涤剂、消毒剂等化学品应与原料、半成品、成品、包装材料等分隔放置,并有相应的使用记录。
《GB14881-2013食品生产通用卫生规范》6.1.4 应建立清洁消毒制度和清洁消毒用具管理制度。清洁消毒前后的设备和工器具应分开放置妥善保管,避免交叉污染。
8.半成品检验(《食品安全法》第四十六条)(过程检验)
《食品安全法》第四十六条 食品生产企业应当就下列事项制定并实施控制要求,保证所生产的食品符合食品安全标准:
(三)原料检验、半成品检验、成品出厂检验等检验控制。
《食品生产许可审查通则(2016)》5.2应当建立生产过程控制制度,明确原料控制(如领料、投料等)、生产关键环节控制(如生产工序、设备管理、贮存、包装等)、检验控制(如原料检验、半成品检验、成品出厂检验等)以及运输和交付控制的相关要求。
9.包装记录(《食品安全法》第四十六条)
《食品安全法》第四十六条 食品生产企业应当就下列事项制定并实施控制要求,保证所生产的食品符合食品安全标准:
(二)生产工序、设备、贮存、包装等生产关键环节控制。
《食品生产许可审查通则(2016)》5.2应当建立生产过程控制制度,明确原料控制(如领料、投料等)、生产关键环节控制(如生产工序、设备管理、贮存、包装等)、检验控制(如原料检验、半成品检验、成品出厂检验等)以及运输和交付控制的相关要求。
10.成品检验记录(《食品安全法》第五十二条)第五十二条 食品、食品添加剂、食品相关产品的生产者,应当按照食品安全标准对所生产的食品、食品添加剂、食品相关产品进行检验,检验合格后方可出厂或者销售。
《GB14881-2013食品生产通用卫生规范》14.1.1 应建立记录制度,对食品生产中采购、加工、贮存、检验、销售等环节详细记录。记录内容应完整、真实,确保对产品从原料采购到产品销售的所有环节都可进行有效追溯。
《食品生产许可审查通则(2016)》5.2应当建立生产过程控制制度,明确原料控制(如领料、投料等)、生产关键环节控制(如生产工序、设备管理、贮存、包装等)、检验控制(如原料检验、半成品检验、成品出厂检验等)以及运输和交付控制的相关要求。
5.3当建立出厂检验记录制度,并规定食品出厂时,应当查验出厂食品的检验合格证和安全状况,记录食品的名称、规格、数量、生产日期或者生产批号、保质期、检验合格证号、销售日期以及购货者名称、地址、联系方式等信息,保存相关记录和凭证。
11.产品留样记录(GB 14881-2013食品生产通用卫生规范9.3)
《GB14881-2013食品生产通用卫生规范》9.3 检验室应有完善的管理制度,妥善保存各项检验的原始记录和检验报告。应建立产品留样制度,及时保留样品。12.产品销售记录(《GB 14881-2013食品生产通用卫生规范》14.1.1)
《GB 14881-2013食品生产通用卫生规范》14.1.1 应建立记录制度,对食品生产中采购、加工、贮存、检验、销售等环节详细记录。记录内容应完整、真实,确保对产品从原料采购到产品销售的所有环节都可进行有效追溯。《食品安全法》第五十一条 食品生产企业应当建立食品出厂检验记录制度,查验出厂食品的检验合格证和安全状况,如实记录食品的名称、规格、数量、生产日期或者生产批号、保质期、检验合格证号、销售日期以及购货者名称、地址、联系方式等内容,并保存相关凭证。记录和凭证保存期限应当符合本法第五十条第二款的规定。
13.运输交付记录(《食品安全法》第四十六条)
《食品安全法》第四十六条 食品生产企业应当就下列事项制定并实施控制要求,保证所生产的食品符合食品安全标准:
(四)运输和交付控制。
《食品生产许可审查通则(2016)》5.2应当建立生产过程控制制度,明确原料控制(如领料、投料等)、生产关键环节控制(如生产工序、设备管理、贮存、包装等)、检验控制(如原料检验、半成品检验、成品出厂检验等)以及运输和交付控制的相关要求。
14.防鼠、防蝇、防虫害检查记录(《食品生产日常监督检查要点表》1.7)《食品生产日常监督检查要点表》1.7 定期检查防鼠、防蝇、防虫害装置的使用情况并有相应检查记录,生产场所无虫害迹象。
《GB 14881-2013食品生产通用卫生规范》6.4 虫害控制 6.4.1 应保持建筑物完好、环境整洁,防止虫害侵入及孳生。6.4.2 应制定和执行虫害控制措施,并定期检查。生产车间及仓库应采取有效措施(如纱帘、纱网、防鼠板、防蝇灯、风幕等),防止鼠类昆虫等侵入。若发现有虫鼠害痕迹时,应追查来源,消除隐患。
6.4.3 应准确绘制虫害控制平面图,标明捕鼠器、粘鼠板、灭蝇灯、室外诱饵投放点、生化信息素捕杀装置等放置的位置。6.4.4 厂区应定期进行除虫灭害工作。6.4.5 采用物理、化学或生物制剂进行处理时,不应影响食品安全和食品应有的品质、不应污染食品接触表面、设备、工器具及包装材料。除虫灭害工作应有相应的记录。
6.4.6 使用各类杀虫剂或其他药剂前,应做好预防措施避免对人身、食品、设备工具造成污染;不慎污染时,应及时将被污染的设备、工具彻底清洁,消除污染。15.温、湿度监测记录(《食品生产日常监督检查要点表》3.12)《食品生产日常监督检查要点表》3.12有温、湿度等生产环境监测要求的,定期进行监测并记录。
16.生产设备、设施维护保养记录(《食品生产日常监督检查要点表》3.13)《食品生产日常监督检查要点表》3.13生产设备、设施定期维护保养并做好记录。
《GB 14881-2013食品生产通用卫生规范》5.2.2 监控设备 用于监测、控制、记录的设备,如压力表、温度计、记录仪等,应定期校准、维护。
5.2.3 设备的保养和维修 应建立设备保养和维修制度,加强设备的日常维护和保养,定期检修,及时记录。
17.卫生检查记录(《GB 14881-2013食品生产通用卫生规范》6.1.3)《GB 14881-2013食品生产通用卫生规范》6.1.3 应制定针对生产环境、食品加工人员、设备及设施等的卫生监控制度,确立内部监控的范围、对象和频率。记录并存档监控结果,定期对执行情况和效果进行检查,发现问题及时整改。
18.生产过程微生物监测记录(《GB 14881-2013食品生产通用卫生规范》8.2)《GB 14881-2013食品生产通用卫生规范》8.2.2 食品加工过程的微生物监控 8.2.2.1 根据产品特点确定关键控制环节进行微生物监控;必要时应建立食品加工过程的微生物监控程序,包括生产环境的微生物监控和过程产品的微生物监控。
8.2.2.2 食品加工过程的微生物监控程序应包括:微生物监控指标、取样点、监控频率、取样和检测方法、评判原则和整改措施等,具体可参照附录A的要求,结合生产工艺及产品特点制定。
8.2.2.3 微生物监控应包括致病菌监控和指示菌监控,食品加工过程的微生物监控结果应能反映食品加工过程中对微生物污染的控制水平。
19.废弃物处置记录(GB 14881-2013食品生产通用卫生规范6.5)《GB 14881-2013食品生产通用卫生规范》6.5 废弃物处理 6.5.1 应制定废弃物存放和清除制度,有特殊要求的废弃物其处理方式应符合有关规定。废弃物应定期清除;易腐败的废弃物应尽快清除;必要时应及时清除废弃物。
6.5.2 车间外废弃物放置场所应与食品加工场所隔离防止污染;应防止不良气味或有害有毒气体溢出;应防止虫害孳生。
20.食品召回记录(《食品安全法》第六十三条)《食品安全法》第六十三条 国家建立食品召回制度。食品生产者发现其生产的食品不符合食品安全标准或者有证据证明可能危害人体健康的,应当立即停止生产,召回已经上市销售的食品,通知相关生产经营者和消费者,并记录召回和通知情况。
食品经营者发现其经营的食品有前款规定情形的,应当立即停止经营,通知相关生产经营者和消费者,并记录停止经营和通知情况。食品生产者认为应当召回的,应当立即召回。由于食品经营者的原因造成其经营的食品有前款规定情形的,食品经营者应当召回。
食品生产经营者应当对召回的食品采取无害化处理、销毁等措施,防止其再次流入市场。但是,对因标签、标志或者说明书不符合食品安全标准而被召回的食品,食品生产者在采取补救措施且能保证食品安全的情况下可以继续销售;销售时应当向消费者明示补救措施。
食品生产经营者应当将食品召回和处理情况向所在地县级人民政府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报告;需要对召回的食品进行无害化处理、销毁的,应当提前报告时间、地点。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认为必要的,可以实施现场监督。食品生产经营者未依照本条规定召回或者停止经营的,县级以上人民政府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可以责令其召回或者停止经营。
《食品生产许可审查通则(2016)》5.4.1.应当建立不安全食品召回制度,并规定停止生产、召回和处置不安全食品的相关要求,记录召回和通知情况。21.不合格食品(原辅料、半成品、成品)处置记录
《食品生产许可审查通则(2016)》5.4.2.应当规定生产过程中发现的原辅料、半成品、成品中不合格品的管理要求和处置措施
22.职工培训计划(《食品生产许可审查通则(2016)》4.2)
《食品生产许可审查通则(2016)》应当制定职工培训计划,开展食品安全知识及卫生培训。食品安全管理人员上岗前应当经过培训,并考核合格。《GB 14881-2013食品生产通用卫生规范》12培训
12.1 应建立食品生产相关岗位的培训制度,对食品加工人员以及相关岗位的从业人员进行相应的食品安全知识培训。
12.2 应通过培训促进各岗位从业人员遵守食品安全相关法律法规标准和执行各项食品安全管理制度的意识和责任,提高相应的知识水平。
12.3 应根据食品生产不同岗位的实际需求,制定和实施食品安全培训计划并进行考核,做好培训记录。
12.4 当食品安全相关的法律法规标准更新时,应及时开展培训。
12.5 应定期审核和修订培训计划,评估培训效果,并进行常规检查,以确保培训计划的有效实施。
23.食品安全管理人员、检验人员、负责人培训和考核记录。(《食品生产日常监督检查要点表》7.2)
《食品生产日常监督检查要点表》7.2有食品安全管理人员、检验人员、负责人培训和考核记录。
《食品安全法》第四十四条第三款食品生产经营企业应当配备食品安全管理人员,加强对其培训和考核。经考核不具备食品安全管理能力的,不得上岗。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应当对企业食品安全管理人员随机进行监督抽查考核并公布考核情况。监督抽查考核不得收取费用。
24.职工培训记录(《食品安全法》第四十四条第一款)
《食品安全法》第四十四条 食品生产经营企业应当建立健全食品安全管理制度,对职工进行食品安全知识培训,加强食品检验工作,依法从事生产经营活动。《食品生产日常监督检查要点表》7.6有从业人员食品安全知识培训制度,并有相关培训记录。
25.从业人员健康档案(《食品安全法》第四十五条)《食品安全法》第四十五条 食品生产经营者应当建立并执行从业人员健康管理制度。患有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规定的有碍食品安全疾病的人员,不得从事接触直接入口食品的工作。
从事接触直接入口食品工作的食品生产经营人员应当每年进行健康检查,取得健康证明后方可上岗工作。
《GB 14881-2013食品生产通用卫生规范》6.3.1 食品加工人员健康管理 6.3.1.1 应建立并执行食品加工人员健康管理制度。
6.3.1.2 食品加工人员每年应进行健康检查,取得健康证明;上岗前应接受卫生培训.26.食品安全自查记录(《食品安全法》第四十七条)《食品安全法》第四十七条 食品生产经营者应当建立食品安全自查制度,定期对食品安全状况进行检查评价。生产经营条件发生变化,不再符合食品安全要求的,食品生产经营者应当立即采取整改措施;有发生食品安全事故潜在风险的,应当立即停止食品生产经营活动,并向所在地县级人民政府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报告。
《食品生产许可审查通则(2016)》5.5应当建立食品安全自查制度,并规定对食品安全状况定期进行检查评价,并根据评价结果采取相应的处理措施。27.排查食品安全风险隐患记录(《食品生产日常监督检查要点表》8.1)《食品生产日常监督检查要点表》8.1有定期排查食品安全风险隐患的记录。28.食品安全追溯体系(《食品安全法》第四十二条)(采购到销售全程记录)《食品安全法》第四十二条 国家建立食品安全全程追溯制度。食品生产经营者应当依照本法的规定,建立食品安全追溯体系,保证食品可追溯。国家鼓励食品生产经营者采用信息化手段采集、留存生产经营信息,建立食品安全追溯体系。
《GB 14881-2013食品生产通用卫生规范》14.1.1 应建立记录制度,对食品生产中采购、加工、贮存、检验、销售等环节详细记录。记录内容应完整、真实,确保对产品从原料采购到产品销售的所有环节都可进行有效追溯。29.客户投诉记录(GB 14881-2013食品生产通用卫生规范14.1.3)
《GB 14881-2013食品生产通用卫生规范》14.1.3 应建立客户投诉处理机制。对客户提出的书面或口头意见、投诉,企业相关管理部门应作记录并查找原因,妥善处理。
30.食品安全应急演练记录(《食品生产日常监督检查要点表》8.2)《食品生产日常监督检查要点表》8.2有按照食品安全应急预案定期演练,落实食品安全防范措施的记录。
《食品安全法》第一百零二条 国务院组织制定国家食品安全事故应急预案。食品生产经营企业应当制定食品安全事故处置方案,定期检查本企业各项食品安全防范措施的落实情况,及时消除事故隐患。
《食品生产许可审查通则(2016)》5.6应当建立食品安全事故处置方案,并规定食品安全事故处置措施及向相关食品安全监管部门和卫生行政部
第五篇:员工工作休息时间明细表
员工工作休息时间明细表
09:00——09:19早餐
09:20——09:29早例会
09:30——10:29清洁卫生
10:30——10:59经理检查
11:00——13:29午市
13:30——13:59午餐
14:00——15:59休息(如在酒店仅可在宴会厅休息)16:00——16:09晚例会
16:10——16:29餐前准备,清洁卫生 16:30——17:29站位(轮流站位)17:30——20:29晚市
20:30——20:59晚餐
21:00闭市
21:00后不再接台,有台由值班人员看台
备注:如次日有宴会,中餐部全体员工提前上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