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公务员考试热点:“扶贫款”缘何屡成“唐僧肉”?
给人改变未来的力量
公务员考试热点:“扶贫款”缘何屡成“唐僧肉”?
时事政治:国务院常务会议日前部署加强财政扶贫等保民生资金管理和公共资金审计监督。扶贫助困资金跑冒滴漏问题再次引发关注。
近年来,国家和各地扶贫济困力度不断加大,惠民政策“含金量”越来越高。然而,作为贫困群众“保命钱”和减贫脱贫“助推剂”的扶贫助困资金,在一些地方却屡屡遭到“揩油”和“打劫”,个别干部甚至将“扶贫助困”变为“劫贫济私”。
前不久,内蒙古自治区巴彦淖尔市两级扶贫办(市、县、区、旗)主任、科长等10名扶贫官员就因贪污扶贫款,被法院分别判处11年至5年有期徒刑或缓刑。
有统计显示,仅2012年1月至11月,我国各地监察机关查办涉农惠民领域贪污贿赂犯罪案件就达9612件,涉案人数14517人,涉案总金额27.7亿余元。
记者查阅了近两年审计署公开披露的多份审计结果发现,扶贫助困资金跑冒滴漏主要存在四大“黑洞”:
一是虚报骗领。例如,四川省蓬溪县蓬南小学存在虚报困难寄宿生人数骗取补助;安徽省肥东县残疾人联合会以会务费、招待费、考察费及购置残疾人康复器材等名义,套取残疾人就业保障金、彩票公益金共163.61万元;江西南昌市高新技术开发区昌东镇民政办公室两名工作人员编造低保户名单套取农村医疗救助资金74.45万元。
二是贪占侵吞。例如,2004年至2012年,呼和浩特铁路局社保处财务科原科长王某冒用部分已死亡人员身份骗取社保资金2323.66万元,2012年12月因贪污罪被判处死刑,缓期两年执行;2002年至2012年,陕西西安市临潼区地方税务局城东税务所原所长齐某利用职务便利协助其妻子骗取城市最低生活保障等社保资金5万多元。2011年1月至2012年2月,山东省章丘市刁镇民政所原工作人员孟某利用工作便利,伪造部分已死亡五保人员签名骗取五保供养金,2012年7月被当地法院判处贪污罪。
三是挤占挪用。例如,对2012年城镇保障性安居工程审计发现,360个项目或单位挪用保障性安居工程专项资金近58亿元,用于归还贷款、对外投资、征地拆迁以及单位资金周转等非保障性安居项目支出;2012年对儿童福利、老年人福利和残疾人福利等三项社会福利资金审计发现,部分地区扩大范围支出5.29亿元,用于基层单位工作经费,平衡市级、县级财政预算,购建培训中心、体育场馆和购车等。
四是蒙混过关。例如,2012年城镇保障性安居工程跟踪审计结果显示,有10.84万户不符合保障条件的家庭,因提供不实资料、相关部门审核把关不严,违规享受保障性住房实物分配3.89万套、领取租赁补贴1.53亿元;2012年对城乡最低生活保障资金审计发现,8个省本级、178个市本级和1899个县向不符合条件人员发放低保待遇累计323.06万人次、13.82亿元。
给人改变未来的力量
中央财经大学民生经济研究中心主任李永壮认为,扶贫助困资金跑冒滴漏现象频频发生,除了一些地方和干部主观原因外,民生资金使用管理不规范、监管不到位也是重要原因,让不少心术不正之人有机可乘。
“让扶贫助困资金真正发挥好„保命钱‟„兜底钱‟作用,防止截留、贪占、挪用、冒领等漏洞,关键要从完善制度和加强监督两个方面发力,实现由粗放化管理向精细化管理转变。”李永壮建议,应建立扶贫助困资金流入流出透明化机制,从“上墙”到“上网”,建立多渠道、全方位的公示制度,引入第三方加强监督,增加动态审计、随机审计,防止一些地方、部门和干部提前做“账面文章”,及时曝光和严惩违法违规行为,真正看好保民生的“钱袋子”。
第二篇:扶贫款缘何成为唐僧肉 我国扶贫领域职务犯罪调查
扶贫款缘何成为唐僧肉 我国扶贫领域职务犯罪调查
2013年08月09日 18:59来源:新华网 作者:石志勇
新华网西安8月9日电(记者石志勇、徐旭忠)随着近年来我国扶贫工作力度不断加大,各项扶贫资金的投入也在不断增加,对农村发展和农民脱贫起到了积极作用。但与此同时扶贫资金职务犯罪也呈逐年上升的势头,扶贫款在一些地方甚至成为被个别干部分食的“唐僧肉”,值得引起高度关注和重视。
扶贫领域犯罪呈多发态势
随着我国经济发展和政府财力增强,国家拨付给各地的扶贫资金呈逐年增多趋势。但在国家扶贫工作“含金量”越来越高的同时,各地涉农和扶贫资金领域相关职务犯罪也在不断增多。
有统计显示,仅2012年1月至11月,我国各地检察机关查办涉农惠民领域贪污贿赂犯罪案件就达9612件,涉案人数14517人,涉案总金额27.7亿余元。
在重庆市云阳县普安乡,挖出一起干部集体腐败窝案,包括书记、乡长、乡财政办主任等12名干部私分公款数十次,侵吞计生款、移民款、饮水工程款等上百万元。
在内蒙古自治区巴彦淖尔市,该市两级扶贫办(市、县、区、旗)主任、科长等10名扶贫官员因贪污扶贫款,近日被法院分别判处11年至5年有期徒刑或缓刑。
有调查显示,公开贪污国家扶贫款,已经成为这些扶贫官员暴富的方式。记者从陕西省检察机关了解到,2011年至2013年5月,陕西省检察机关反贪部门共查办扶贫领域贪污贿赂等职务犯罪案件100件,查处各类犯罪嫌疑人159人。在查办的扶贫领域贪污贿赂犯罪案件中,涉嫌贪污的82件,占立案总件数的82%。
据陕西省检察院反贪部门相关负责人介绍,由于扶贫资金的特殊性,对其管理、使用须具备一定的权限,这使得作案主体主要集中在各级扶贫办领导和村干部,且大多数为窝案、串案。扶贫资金的立项、管理和使用由政府专设的部门负责,人民群众对此情况不太了解,从而导致在这一领域发生的职务犯罪案件具有较强的隐蔽性。
扶贫款缘何成为“唐僧肉”?
据各地检察机关调查显示,目前各地扶贫资金领域犯罪形式主要有三种:一是合伙“私分”扶贫款。如陕西省安康市平利县检察院2012年查办的一起扶贫领域职务犯罪案件,平利县广佛镇八角庙村黎某等3人利用职务之便,共同贪污移民搬迁款3万余元。其次是虚报户头“吃空饷”。主要为涉案人之间或涉案人和扶贫对象之间互相勾结,利用政策漏洞虚报冒领、套取侵吞、截留私分扶贫款。如重庆市城口县明中乡双利村原村支书、村主任和村会计合伙,在退耕还林工程中虚报户头,多领了补助款12万余元。
再次是虚报项目套取资金。主要是采取虚假合同、虚假农户名册、虚报培训人数和天数、多报工程量、层层转包扶贫资金项目等方式套取扶贫资金。如陕西省商洛市商州区沙河子镇石窑子村接受国家拨付的五十余万元扶贫资金,由该村党支部书记张某、村副主任党某、村文书张某某三人保管账务,三人利用职务之便,以虚增材料费、人工费支出单据入账核销的方式,套取国家扶贫款34000元。
陕西省检察院反贪部门相关负责人认为,扶贫领域职务犯罪案件频发,一个重要原因是一些扶贫部门的领导干部利欲熏心,将上级下拨的扶贫资金当成为个人牟利的目标,在侥幸心理作用下,明知违法犯罪也要铤而走险。
除主观原因外,一些地方对扶贫资金管理不规范,只注重扶贫资金的划拨,疏忽对资金的申报、拨付、使用等环节的监督,致使个别基层干部能够采取虚假合同等办法套取扶贫资金。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部分扶贫政策在实施过程中不透明、不公开,也让不少“有心人”有机可乘。有些扶贫项目资金分配掌握在少数几个人手中,各类涉农项目资金分配政策的知情权仅限于相关部门,大部分农民对涉农和扶贫资金的种类和操作程序不了解,使得扶贫资金使用存在暗箱操作的可能。
管理监督并重管好惠民资金
针对扶贫领域犯罪频发的问题,部分基层干部和专家认为,扶贫资金涉及群众的切身利益,此类案件的发生不仅严重影响民生工程的顺利实施,而且极易引发各种社会矛盾,给农村社会和谐稳定带来严重影响,为此应采取监督与管理并重的办法管好扶贫资金。
一些基层干部认为,防止扶贫领域资金犯罪,首当其冲的是用制度为扶贫资金加上一把“安全锁”,通过建立扶贫资金专户等措施,对扶贫资金使用实行报账制管理,使扶贫资金被截留、挪用的问题得到有效遏制。同时应建立健全扶贫资金使用监督制约机制,充分发挥上级部门和本级检察机关、审计、财政等部门的监督作用,在扶贫资金预算、使用、结算环节认真进行监督。
增加救灾扶贫款项的使用透明度也是防止扶贫款被染指的重要方法。陕西省社会科学院农村研究所副所长王建康认为,对扶贫资金使用的最好监督力量是群众,应把扶贫资金的使用情况适当范围予以公示,便于农民群众知情和监督。
检察部门有关人士认为,要针对扶贫资金使用较为集中的农林、民政社保、交通搬迁等领域,对职务犯罪产生的主要环节部位进行分析和总结,提出有针对性的犯罪预防和打击对策,遏制扶贫资金领域职务犯罪的发生。
第三篇:2015河南选调生面试热点解析-科研经费成唐僧肉
ha.huatu.com
2015河南选调生面试热点解析-科研经费岂能成为唐僧肉?
事件概述
日前,媒体报道了有关中科院“准院士”段振豪挪用科研经费包养二奶、养私生女的消息。中科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财务部门负责人表示,将就网上所传的段振豪“不规范的财务行为”进行调查。
近年来,在科教兴国的背景下,国家逐年加大了对科研的经费投入,然而,庞大的科研经费往往并没有转化成真正的生产力,一个几百万的科研项目最后只换来一两篇垃圾论文的实例举不胜举。科研经费甚至成了部分专家教授的私有福利。科研经费监管不力、使用不透明、缺乏审计等问题相当突出。
科研经费课题负责制并不意味科研经费不需要监管,恰恰相反,科研经费课题负责制既赋予课题负责人相当的科研自主权,同时也赋予课题负责人监管经费使用的责任。对于科研经费,相关科研机构和审计部门都有审查监管的职责。课题负责人如挪用和滥用科研经费自当承担失职的责任,有关部门应当对课题负责人进行问责。(来源:大众日报)
(资料图片来源:新华网新疆频道)
相关评论
科研经费管理问题也随之提上日程。国家审计署日前公布的科技部2010审计为此写下注脚:审计2010年的99个支撑计划在研项目普遍存在不符合专项经费管理办法及其他财经制度规定,课题扩大开支范围、未经批准调整预算、未严格执行政府采购制度、会计核
ha.huatu.com
算不规范、课题突击花钱购买设备,其间手法多样、漏洞一一展现,涉及资金数以亿元计。
——中国青年报
在采访中,一些学者和专家也提出了建议,希望科研立项和经费投入能够纳入公共监督之下,并建立规范的评审机构和评审程序,落实和完善科学技术评价方法。入选的科研项目应向全社会招标并公示,项目的开展和完成要有评估,并且要让社会各界有渠道了解科研经费的使用及产生的效益。“只有将科研人员置于一个合理、合法的位置,接受监督,科研经费才能‘好钢用在刀刃上’,不至于沦为谁都能动的‘奶酪’。”
——光明日报
从另一个层面来看,科研经费六成以上资金被用于项目之外,与目前的学术造假也不无关系。正是因为学术造假已经从个别人的行为变成了一种现象,自然就有了侵占科研经费的空间。可以这样说,学术环境是决定科研经费利用率高低的关键。学术环境不改善,学术造假的问题不得到根本解决,侵占、挪用、贪污科研经费的问题也就无法从根本上得到解决。
——新华网
模拟题
2011年7月,媒体报道了有关中科院“准院士”段振豪挪用科研经费包养二奶、养私生女的消息。你是如何看待科研经费成为“唐僧肉”这一现象的?
参考解析
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不断扩大和深化,国与国之间的竞争越来越激烈,尤其体现在综合国力等方面,因此,我国对科研的投入也越来越大。
但由于科研经费的监管、使用、审计等环节出现了问题,导致有的科研人员变相使用科研经费,甚至于贪污挪用科研经费。比如,有的科研人员从科研经费中报销与科研毫无关系的其他费用,有的科研经费预算被挪作他用,更为严重的是出现了科研人员用科研经费包养二奶、养私生女等违法乱纪行为,科研经费已变成了任人宰割的“唐僧肉”。对科研经费分配、管理和使用中存在的问题,必须引起我们高度重视,并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加以解决,切不可让其成为“唐僧肉”,被肆意瓜分、严重浪费。
第一,加强宣传,提高科研人员的学术道德水平,净化学术氛围。目前,一部分科研人员或者学术道德水平低下,或者急功近利等,没有端正态度,进行学术造假、移花接木等不正常的学术活动,导致科研经费的极大浪费,同时,也给学术界带来了负面影响。学术主管
ha.huatu.com
部门要加大学术道德宣传力度,提高科研人员的学术修养,鼓励科研人员认真负责地参与科研。要完善选人用人制度,改变只关注科研成果数量,忽视科研成果质量的做法,确保质量第一,这样就能避免部分科研人员追逐名利,保证科研经费能用在实处。
第二,提高科研经费管理使用的公开透明度。在科研经费管理使用中,要对每个环节进行科学调研,制定出切实可行的科研经费管理使用方案,将经费评审、经费分配和经费管理过程向公众公开,接受公众的监督,还要充分发挥媒体与互联网的作用,建立相关的科研经费信息共享平台,防止科研经费管理中内部交易、暗箱操作、挤占挪用等行为的发生。同时,改变目前封闭的认定和评价方式,将所有的科研项目和成果,除涉及国家机密的外,全部向社会公示,接受社会的监督和评判。
第三,建立学术信用机制。学术信用档案既是个人学术水平、学术道德的社会记录,也是再次申请科研经费的重要依据。要将科研项目的评价结果和目标责任实施情况记入相关科研人员的学术信用档案。科研机构要建立和完善科研诚信制度,加强对科研人员的教育和学术不端行为的监督检查,引导科研人员严格自律。
第四,加大对科研经费使用的监管惩治力度。力求每一笔科研经费的用途和去向都审查清楚,同时加大科研人员滥用和挪用科研经费的问责力度。一旦发现滥用和挪用科研经费问题,应当视情节和后果取消相关科研人员的资格,取消科研项目,追回被滥用挪用的资金,如果情节严重则给予相应的纪律处分,构成犯罪的移交司法机关依法处理。
第四篇:2014年公务员面试热点:扶贫款不扶贫困境如何打破
华图网校:http://v.huatu.com
2014年公务员面试热点:扶贫款不扶贫困境如何打破
扶贫资金是贫困群众的“保命钱”,必须管好用好。然而,审计署28日公布的19个县2010年至2012年财政扶贫资金分配管理和使用情况审计结果显示,这些县普遍存在虚报冒领、挤占挪用扶贫资金等问题,甚至有的县将扶贫资金用于请客送礼、大搞形象工程。
“能骗一笔是一笔,能咬一口是一口”,那些不规矩的手,把扶贫资金当成了唐僧肉。当赤贫的民众拿不到保命钱,他们如何安身立命?于此而言,吞噬扶贫资金,不是简单的违法违纪,还近乎谋财害命,更令人深恶痛绝。
审计署的审计结果再次探照了扶贫资金背后的黑洞,相关责任人受到了处理,无疑令人欣慰。但要看到,扶贫资金并非孤例,俨然已成顽症,总是在治理—收敛—反弹—再治理的困境中兜圈。
如何保证将扶贫资金送到最需要的人手里?又如何斩断伸向扶贫资金的黑手?有识之士早就开出了药方。比如,完善扶贫资金管理制度,完善财政扶贫资金报账制度,加大监督检查和责任追究机制。编织严密的制度,才能减少牛栏关猫的尴尬。还有人建议,把扶贫资金的使用情况在一定范围内公示,以便于广大群众知情和监督,让“透明账”进一步变成“明白账”。此外,为减少扶贫资金被挪用、冒领,可考虑实行面对面的派发制。
上述这些,都是可行的办法,如果落实到位,当然会减少扶贫款的滥用。但我以为,除此之外,治本之策在于探索贫困县的退出机制。究其因,有的县原本很富裕,并不需要扶贫资金,却争戴贫困帽,他们能善待扶贫资金吗?富县戴穷帽,就好比戴着金项链去申请低保,而且申请成功了,这正常吗?现实中,一贫如 “喜”的现象并非个例。一些地方政府要政绩的时候要“富帽”,要利益的时候争戴“穷帽”,甚至打出宣传标语“热烈祝贺成为贫困县”,这又正常吗? 日前,国务院扶贫办主任刘永富表示,对一些已经脱贫的重点贫困县不愿意“摘帽”的现象,国家试点探索重点县的退出机制。摘掉富县的穷帽子,不再下拨扶贫资金,他们想染指扶贫资金也没机会了。
扶真贫、真扶贫,将钱用在刀刃上,让贫困民众改善现状,对未来有良好预期,这是对纳税人的尊重。要实现这一步,归根到底需要行之有效的监督,更需要不断完善的制度推进。
第五篇:2017云南公务员考试时政热点:扶贫“授之以渔”缘何陷入窘境
yn.offcn.com
2017云南省公务员考试时政热点:扶贫“授之以渔”缘何陷入窘境? 2015年,娄烦县扶贫部门又扶持独石河村50万元上养羊项目。村里从辽宁盖州买了555只优质绒山羊种羊,希望通过繁殖和卖羊绒脱贫。但等羊买回来,贫困户们又失望了。贫困户马月生,家里5口人分到了5只羊。“这就是扶贫?”马月生怎么也想不通,没过多久,他就把5只羊全卖了。一说起村民卖羊,张爱平就不住叹气:“村里和村民签了合同,约定只能繁育不能卖,可有的村民分到羊的当天就要卖,拦也拦不住,555只扶贫羊现在只剩下100多只。”(11月15日《人民日报》)“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这句话仿佛成为解决生存问题的根本信条。这不,娄烦县扶贫办领导就把这句话落实到实处,给全村每一位村名一头“扶贫羊”,妄图通过繁殖山羊和买卖羊绒完成脱贫。然而,尴尬的是,五百头山羊刚牵到村民家里,山羊屁股还没有捂热,转眼间,就被村民卖掉了近四百头。领导给的“渔具”村民貌似不太中意,娄烦县扶贫工作也陷入尴尬窘境。
有人说,这是把扶贫领导的“好心当做驴肝肺”,笔者认为,其实不然。扶贫陷入窘境,领导责无旁贷。先不说扶贫领导因为图省事,将总书记提出的“精准扶贫”变成村民“普惠”,扶贫对象核查不到位的事。只说扶贫的实施工作就有诸多考虑不周。扶贫工作是否切实考虑村民所需?“授之以渔”的扶贫方式是否只是领导的想当然?扶贫陷入尴尬,不是没有原因的。
第一,我想给扶贫领导提个醒,做事情不要太想当然。早在三十年前,中国人就知道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改革开放的正确性也是实践检验出来的。然而,在改革的大潮流中,讽刺的是,现在的许多领导习惯想当然,做事情总是现在理论的高度,缺乏实践经验。娄烦县领导企图通过“授之以羊”的方法改变贫困就是彻彻底底的想当然。的确,“授之以渔”是中华几千年的实践经验中得到的,与其给予可以吃的鱼,不如给予可以钓鱼的渔具,这样就能实现更为长久的可持续发展。事实确实如此,然而,类推到具体的扶贫工作可就不能照搬照抄了。照搬照抄引发的闹剧了不在少数,这不,正在发生的“丢书”闹剧,就是照搬照抄西方经验,没有经过具体因素考虑的结果。具体问题还要具体看待,如果把这次“扶贫”工作当做检验真理的方式,着实不妥,贫困的村民本来就困难重重,可经不起领导这没有经过实践的瞎折腾。行之有效的扶贫,要考虑到村民需要什么,村民有没有拿起“渔具”的多余劳动力?村民是否有相关的技术经验?等等,都需要切实考虑到位。在更为具体的扶贫工作上,扶贫领导确实想当然了。
更多公职类考试信息和资料 yn.offcn.com
现在的人,遇到什么事,总喜欢找领导的责任,我也是。这是好事,政府领导人需要这样的监督与建议。但是,如果一味的只埋怨领导,显然也是不可取的,我们也应该学会反思。娄烦县这次扶贫工作的窘境,村民也有些不可推卸的责任。这是我想说的第二个方面。
习总书记上台以后,把扶贫工作看得很重,一直在为贫困人口做着事情。贫困人口的贫困扶起来了,可是,他们的志气却摇摇欲坠。比扶贫更重要的是“扶志”。物质上的支持解决的是一时的贫困,意识上的崛起才是实现长久发展的应有举措。有些贫困人口,拿着国家的补贴,过一天算一天,补贴用光,又开始了新一轮的贫困,又成了社会问题。
这根本上,是他们的意识不够,眼光不长。拿娄烦县的村民来说,许多村民拿到羊后,直接换成了红彤彤的票子,即使他们有养羊的劳动力和技术,他们也不愿意耗费更多的心力在这个方面。“活在当下”是年轻一代的口号,反而在这里体现的淋漓尽致、畸形。穷人要有穷人的底气,也要有穷人的志气,中国几千年来都知道这个道理,何故在扶贫上就不行了呢?“哀其不幸,怒其不争”,扶贫工作国家所能给予你的只是一时的,只有真正的在意识上上去了,真可能实现长久的脱贫。
“扶贫”是一个长期的工作,更是一个具体的工作,中国几千万贫困人口,各有其贫困的原因,领导要切实地深入到其中去,具体看待扶贫问题,才能做出行之有效的扶贫策略。大力扶贫的同时,我们不能忘记“扶志”,贫困人口需要志气才能实现长久发展,中华民族需要志气才能实现中国梦想。如何摆脱“扶贫窘境”,需要更加具体的看待,全面的配合。
稿源:荆楚网 作者:巩汉语
更多云南公务员考试信息关注云南中公教育官网
更多公职类考试信息和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