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微博和微信研究
创意经济——微博和微信研究
微信和微博新型社会化媒体平台,已经成为市场的主流产品,博得了众多用户的追捧,同时也备受商家的青睐。微信与微博无论是名称是面向的人群方面都有很多相似之处,所以很多人会对这两个平台的特性和使用方法有所混淆。虽然微信与微博是两类平台,各种空间,但微信对微博的冲击一定是有的。
一.微信与微博的异同
1.各自的平台属性
微信是社会化关系网络,用户关系是构建网络的纽带。微博是社会化信息网络,信息是构建网络的纽带。2.用户关系比较
微信是对等的双向关系,微博是非对等的多向度错落关系。微信上,用户之间是对话关系,微博上,用户之间是关注关系。微信普通用户之间,需要互加好友,这构成了对等关系。微信群是多对多,仍然是对等的。而微博普通用户之间则不需要互加好友,双方的关系并非对等,而是多向度错落、一对多。而微博微群,做不起来的原因,与微博用户关系属性有很大关系。
微博对有传播性特征的信息,无论强弱关系,传播者都积极主动并快速传播,甚至会推动传播或是挖互掘信源继续传播并会有新关系的形成;微信对有传播性特征的信息,会首先传播到强关系,然后再分享到弱关系。因为只能加工而无法挖掘,信源会去到最有需要的强关系那里,并去到最有可能知道信源的真实性的关系中互动以寻找答案。微博的传播图是放射状的;微信的传播图是圆圈加点线状的。
微博的有效传播量与传播范围,与传播者的意愿度不相关;微信的有效传播量与传播范围,与传播者的意愿度相关。3.所传播的信息内容
微信是私密空间内的闭环交流,而微博是开放的扩散传播。一个向内,一个向外;一个私密,一个公开;一个注重交流,一个注重传播。微博对有价值的信息的传播会被再加工并会被主动传播,不受制于关系的强弱;微信对有价值的信息,传播者会从强关系到弱关系的顺序传播,越有价值的信息自会被传播者传播的范围会更小。
微博上有争议的和不确定的内容信息,会在质疑中继续传播;微信上有争议的和不确定的内容,会被中止传播。4.时效性比较
微信用户主要是双方同时在线聊天,某种程度而言,我们可以把它理解为移动QQ增强变异版。而微博则是差时浏览信息,用户各自发布自己的微博,粉丝查看信息并非同步,而是刷新查看所关注对象此前发布的信息。这种同时与差时也决定了微信与微博的功能与内容之差。
如果将微博看做品牌的广播台,微信则为品牌开通了“电话式”服务。微博是一对多,适合媒体和扩散消息,微信是一对一,适合精准投递消息。
当品牌成功得到关注后,便可以进行到达率几乎为100%的对话,微信的维系的能力便远远超过了微博。此外,通过LBS、语音功能、实时对话等一系列多媒体功能,品牌可以为用户提供更加有丰富的服务,制定更明确的营销策略。基于这种功能,微信已远远超越了其最初设计的语音通信属性,其平台化的商业价值显然更值得期待。
二.微信的创意经营价值点
微信作为一种移动数据客户端,在智能手机和平板电脑上广泛应用。如今微信用户已经超过3亿,而且在不断攀升,人们几乎随时随地都可以接触微信,可见其背后是一个巨大的营销市场,微信用户群体会越来越壮大,越来越壮观,如此庞大数量的潜在客户,哪个企业或营销推广人员不为之心动呢?微信又是一个信息免费的沟通平台,对于品牌主而言,如果是做会员营销,可以节约下来一大笔短信费用。1.独特的语音交流模式
微信不仅支持文字、图片、表情符号的传达,还支持语音发送。如果你疲惫于打字发信息,那么就可以直接通过微信发个语音信息。每一个人都可以用一个QQ号码打造本人的一个微信的大众号,并在微信平台上完成和特定集体的文字、图片、语音的全方位交流、互动。这样微信当成一种营销方式使得发送的信息更加生动有趣,商家甚至可以用比较搞怪的语言方式推送信息。
二、独特的定位功能
微信也连系了LBS功能,在微信的“查看附近的人”的插件中,用户可以查找本人地点地理方位邻近的微信用户。体系除了显现邻近用户的名字等基本信息外,还会显现用户签名档的内容。商家也可以运用这个免费的广告位为本人做宣扬,乃至打广告。当你在某餐厅用餐的时候,突然传来朋友的微信,说附近某某商场在促销,或者附近有什么好活动正在进行,是不是感觉很好呢? 由于其定位的功能,对于一些连锁品牌或者门店来说,可以起到一个就近打广告和揽客的作用。
三、用户定位精确
根据去年微信团队宣布的官方数据,在5000万的用户中有活跃用户2000万,而25-30岁用户估计超50%;主要分布在一线大城市,多为年轻人、白领阶层、高端商务人士、时尚的iphone一族。这一强大的优势使很多企业的营销有了更好的方向,特别是针对白领的产品。可以集中给这些用户发信息,并且保证到达,微博是不支持批量私信的。这对于企业来说可以节省一笔的信息费用。弱化一些负面信息的影响,给用户提供一个发泄和反映问题的平台,最快的解决潜在问题,而这些信息并不像微博一样所有人都能看到。
四、人际关系稳定
有人说微信1万个听众相当于新浪微博的100万粉丝。这种说法有点夸大,但仍然有一定代表性。在新浪微博中,僵尸粉丝和无关粉丝很多,而微信的用户却一定是真实的、私密的、有价值的。微信关注的是人,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才是这个平台的价值所在。微信基于朋友圈的营销,能够使营销转化率更高。微信可以更好的做好售中和售后的工作,随着时间的积累,能够增强品牌美誉度,进而影响到售前,带动用户的二次消费乃至自将这些用户发展成品牌的布道者。
五、信息推送方便
微信大众帐号可以经过后台的用户分组和地域操控,完成精准的音讯推送。一般大众帐号,可以群发文字、图片、语音三个类的内容。认证的帐号则有更高的权限,不仅能推送单条图文信息,还能推送专题信息。
第二篇:微信微博
微信与微博推广
前言:
什么是微信:微信是腾讯公司于2011年1月21日推出的一个为智能手机提供即时通讯服务的免费应用程序,微信支持跨通信运营商、跨操作系统平台通过网络快速发送免费(需消耗少量网络流量)语音短信、视频、图片和文字,同时,也可以使用通过共享流媒体内容的资料和基于位置的社交插件“摇一摇”、“漂流瓶”、“朋友圈”、”公众平台“、”语音记事本“等服务插件。现今微信用户达到3亿以上。在2013年9月12日,第七届达沃斯论坛中,中国移动副总裁李正茂曾说“……微信才是垄断。”由此可见,微信是一个跨时代的产品。
什么是微博:微博,即微博客(MicroBlog)的简称,是一个基于用户关系信息分享、传播以及获取的平台。用户可以通过WEB(电脑网页)、WAP(手机应用软件或手机网页)等各种客户端组建个人社区,以140字左右的文字更新信息,并实现即时分享。
微博的定义:微博是一种通过关注机制分享简短实时信息的广播式的社交网络平台。其中有五方面的理解:
1、关注机制:可单向可双向两种;
2、简短内容:通常为140字(包括标点符号);
3、实时信息:最新实时信息;
4、广播式:公开的信息,谁都可以浏览;
5、社交网络平台:把微博归为社交网络。
通俗的解释:
微博提供了这样一个平台,你既可以作为观众,在微博上浏览你感兴趣的信息;也可以作为发布者,在微博上发布内容供别人浏览。发布的内容一般较短,例如140字的限制,微博由此得名。当然了也可以发布图片,分享视频等。微博最大的特点就是:发布信息快速,信息传播的速度快。例如你有200万听众(粉丝),你发布的信息会在瞬间传播给200万人。
微信与微博的对比:微博的天然特性更适合品牌传播,作为一个自媒体平台,微博的传播广度和速度惊人,但是传播深度及互动深度不及微信。把微博试想成一个人下面有几万人听众的演讲场合,而把微信想成两个好友冬日下午在茶楼泡上一壶普洱茶席地而坐。哪个更有深度,哪个更有广度,可想而知了。
一、自媒体推广方向
前面说到微信与微博之间的对比是广度、速度、深度之间的关系。那么推广的大方向也是从这3方面出发。
1、微信公众平台:微信公众平台是腾讯公司在微信的基础上新增的功能模块,通过这一平台,个人和企业都可以打造一个微信的公众号,并实现和特定群体(关注群体)的文字、图片、语音的全方位沟通、互动。
不同于微博的微信,作为纯粹的沟通工具,商家、媒体和明星与用户之间的对话是私密性的,不需要公之于众的,所以亲密度更高,完全可以做一些真正满足需求和个性化的内容推送。
不建议企业将微信作为销售平台,企业不缺渠道。企业缺的是品牌,缺的是信任,如果用户不接受你的品牌,不信任你,你的销售只会让用户反感。
企业应该将微信作为品牌的根据地,要吸引更多人成为关注你的普通粉丝,再通过内容和沟通将普通粉丝转化为忠实粉丝,当粉丝认可品牌,建立信任,他自然会成为你的顾客。营销上有一个著名的“鱼塘理论”,微信公众平台就相当于这个鱼塘。
2、微博:微博营销以微博作为营销平台,每一个听众(粉丝)都是潜在营销对象,企业利用更新自己的微型博客向网友传播企业信息、产品信息,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和产品形象。每天更新内容就可以跟大家交流互动,或者发布大家感兴趣的话题,这样来达到营销的目的,这样的方式就是新兴推出的微博营销。该营销方式注重价值的传递、内容的互动、系统的布局、准确的定位,微博的火热发展也使得其营销效果尤为显著。微博营销涉及的范围包括认证、有效粉丝、话题、名博、开放平台、整体运营等,当然,微博营销也有其缺点:有效粉丝数不足、微博内容更新过快等。
二、总结
无论是微信还是微博,核心就是“粉丝”。没有“粉丝”再好的宣传、文章、观点等等。都无法实现最终的效果。所以:如何得到、吸引、留下更多的“粉丝”,是微信与微博推广的第一步。
第三篇:微博微信比较研究
第一部分:实验准备
为了在实验环节中更加客观全面地对微博、微信这两种社交软件进行对比研究,本组四位成员每个人都分别注册了一个全新的微博和微信账号,试图从初用者的角度去亲身感受这两种社交软件的利弊之处。
第二部分:实验过程
首先,在注册完全新的账号之后,本组成员全部都互相加了微信好友并在微博上互相关注。在完成了这些基本的实验操作之后,我们便开始向周围的朋友同学发出邀请,通过双方互加好友和微博上的互相关注,本次实验所需的网络用户关系群组基本建成。
紧接着,本组所有成员便开始进入了最为重要的用户体验环节。在此环节当中,我们分别使用了微信和微博进行了聊天交友、浏览新闻、发布状态等一系列社交软件常见的功能,感受微信和微博这两种社交软件的不同之处。
最后,在经过了用户体验之后,本组成员便开始分别从即时通讯功能、状态共享以及信息接收等多个方面进行体验心得交流,并有专门的小组成员记录下这些感受,更方便于本组后续的对比研究。
第三部分:实验结论
本小组通过交流分享各自的用户体验感受,对于微信与微博的对比研究得出了大致如下的结论:
作为两种不同的社交通讯工具,微博和微信经常会被拿来比较。微博具有
便捷多样的参与渠道,任何一个微博用户都可以通过评论、转发、分享的方式来发表看法。而微信除了微博具有的特点外,还拥有其他的功能,在言论表达和信息传递上优势明显。
首先,微信的粉丝质量更高,目标受众更具有针对性。微博是一个完全开放的平台,信息发布者无法预知信息发送的结果,并且每个用户都可以看到别人的留言或者评论。而微信的信息流动则仅限于确认的好友之间,信息的指向明显,用户一般不会对内容反感,接受度较高。不被确认为好友的用户,不能看到他人的评论和留言,这就使信息的隐私性得到保护。
其次,微信是对等的双向互动性的模式,是一对一的交流,而微博是非对等的一对多的交流,更偏向于带有互动的单向传播。微博用户之间是关注关系,而不需要互加好友。微博名人发布信息后,很少与草根粉丝进行互动,呈现出一种“弱关系”传播的社会关系网络。虽然信息传播速度很快,但微博更靠近大众传媒的属性,“一对多”的交流更偏向于单向交流模式。
最后,微信的“意见领袖”影响力更强。微信的好友确认功能将“不相关”或者不想见的人排除在外,构成了一个私人化的社交网络。出现在这个网络中的用户,在现实生活中存在强烈的情感粘合,这是微博难以达到的。因此,微信平台上的“意见领袖”很可能是现实中的意见领袖,在社会生活的多个方面获得群体成员的支持和认可,微信只不过把这种关系复制到虚拟空间当中。相对于微博等其他新媒体,微信平台上的“意见领袖”话语的影响力更强,观点被接受程度更高。
第四篇:微信微博作文
2015新作文:材料“微信与微博”考场佳作及阅卷标杆文
2015年广州二模作文阅卷标杆文评
〖金题回放〗
24、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微信用户可以在朋友圈中发布文字、图片和视频,但只有朋友圈内的好友才能看到并点评;而微博平台上博主发布的内容,则可以让所有认识和不认识的人看到并作出评论。因此,网络平台用户有不同的看法。
甲:在微信朋友圈发布信息后收到的大多是点赞和肯定的评论,我觉得很开心。
乙:我更喜欢微博,在上面发布内容后,收到的评论有赞扬,也有批判,甚至是不留情面的指责和嘲讽。我更需要这种氛围。
丙:我多用微信,更满足在朋友圈这种比较私密的空间里和亲朋好友交流。
丁:我偏爱微博,更喜欢在一个更为开放的空间与认识和不认识的博友互动。
要求:①自选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文体不限。②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③不少于800字。④不得套作,不得抄袭。
【题目解析】
一、关于题意理解
本题与近两年广东高考作文题基本相同,都属于材料引出写作要求的材料作文题,考生须在阅读题目中的材料以后,按四个要求写作。材料首段解释了微信和微博的区别,目的是为引出下面四种人对微信微博等交流方式的不同看法。
题目中的材料分为两部分:第一段文字陈述了“微信”和“微博”这两种交流方式的特点以及因此引起人们不同的看法;第二、三、四、五段文字分别陈述了对这两种交流方式的四种不同态度和观点。
题目中所陈述的微信和微博这两种交流方式的不同在于交流对象不同。微信发布的内容只有朋友圈内的好友才能看到并点评;微博发布的内容可以让所有人看到并点评。
题目中所陈述的四种不同态度和观点应分为两组。甲乙围绕两种交流方式所收到评论的不同结果进行讨论:甲喜欢在微信平台上所收到的肯定评论,乙更喜欢在微博平台上有赞有弹的评论。丙丁围绕两种交流方式不同的空间特点和交流对象进行讨论:丙喜欢微信私密的空间,更愿意与亲朋好友交流;丁喜欢微博开放的空间,更愿意与认知和不认知的博友互动。
从命题者意图看,四人的情感、态度和认知没有对错、高下之分,而写作者本人对这四类人是可以有倾向性的,对他们的看法肯定或否定,或有所肯定、有所否定,都是合乎题意要求的。
二、关于材料的内容和含意
作文题要求“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内容”应指字面上的、表层的意思,“含意”应指深层的抽象概括的意思。
(一)关于材料的内容
1.因为微信和微博两种交流方式各有特点,所以人们对这两种交流方式看法不同。
2.因为微信上收到的大多是肯定的评论,所以有的人更喜欢微信。
3.因为微博上收到的评论具有多样性,所以有的人更喜欢微博。
4.因为微信的空间私密,交流的对象是亲朋好友,所以有的人更愿意用微信。5.因为微博的空间开放,交流的对象包括认知和不认知的,所以有的人更愿意用微博。
(二)关于材料的含意
微信与微博是当下最流行的交流方式,考生可从这两种交流方式出发,围绕交流方式谈交流结果、交流空间或交流对象,表达自己的情感及认知。
1.有的人喜欢能得到更多肯定与赞美的交流方式。
2.有的人需要能有多样性评论的交流方式。
3.人有不同的交流需求,有人渴望在私密的空间内交流,有人期待在开放的空间里互动。
4.网络的多样交流方式满足了人们不同的交流需求。
三、关于是否符合题意
判断考生作文是否在题意范围之内,主要看是否围绕“微信、微博/交流方式”来谈交流结果、交流空间或交流对象,表达自己的情感及认知。
符合题意
只要围绕“微信、微博/交流方式”来谈交流结果、交流空间或交流对象,表达自己的情感及认知,属符合题意。
基本符合题意
如果只是开头、结尾或文中其他部分提一下“微信、微博/交流方式”或与之相关的交流结果、交流空间或交流对象,主体部分与之无关;或者离开交流方式,只谈“表扬”“批评”或“私密”“开放”等,属于基本符合题意。
偏离题意 离开“微信、微博/交流方式”,离开交流结果、交流空间或交流对象,仅谈“空间的大小”“时代”“如何评论”等,属于偏离题意。
如果考生只抓住了材料中的“朋友”“信息”“氛围”“开心”等,但不联系“微信、微博/交流方式”来谈交流结果、交流空间或交流对象,则为偏离题意。
四、关于角度选择与立意参考
(一)角度选择
考生可以从第一段选择角度,也可以从第二、三、四、五段文字中任意一段(甲乙丙丁四种观点中任意一种)选择角度,也可以综合四种观点选择角度,没有优劣之分。可以从材料的内容选择角度,也可以从材料的含意选择角度,没有高下之分。
单一角度:
1.肯定或否定或辩证看待甲的观点,表达自己的情感及认知
2.肯定或否定或辩证看待乙的观点,表达自己的情感及认知
3.肯定或否定或辩证看待丙的观点,表达自己的情感及认知
4.肯定或否定或辩证看待丁的观点,表达自己的情感及认知
复合角度:
除了以上所列的单一角度之外,还可以任选其中的两种、三种甚至四种观点综合作为写作的角度。(说明:列出的甲乙丙丁四种观点,根据“自选角度”的要求,考生任选两种、三种、四种亦是可以的。)
(二)立意参考 1.直接评论甲观点,微信朋友圈中得到多数点赞,能愉悦身心,是值得提倡的人际交流方式。
2.对甲的看法商榷甚至质疑,交流中若只在乎表扬,容易使人忘乎所以,满足现状,不利于更好地成长或发展壮大。
3.直接评论乙观点,交流中有批评、指责、嘲讽,才会有自我反思、调整、进步。
4.评价乙观点,微博中表扬批评等多种评论俱存,有利于自己客观、理性去分析认知自己转发或发表的各种信息。
5.从丙的态度看,喜欢一种比较私密的交流方式,向往一种与亲朋好友相处的舒适、亲密的生活。
6.从丁的观点看,乐意置身于一个开放的交流环境,缘于开放交流的种种好处,诸如广泛接触,有利于拓宽视野,择善而学,相互包容,和谐相处,等等。
7.比较微信、微博的点赞,分析其可信度,微信限于朋友交往,得到的表扬或出于礼节;微博亲疏不拒,获得的肯定多发自肺腑,由此告诫人们理性对待点赞,网络外的交流亦然。
8.如何对待微博的表扬与批评,也可从两方面理解。一方面,因为交流方式的开放性,收到的评价会更加客观真实,有益自我提升;另一方面,由于网络交流的虚拟性,夸大其词的追捧或以匿名的方式进行不负责任的攻击,都有可能,`需要擦亮眼睛,辨别真伪。
【样卷例评】
1号文
评分:
23+25+10=58
评语:
本文属议论类一等文。
本文从材料中的微信角度立意。第1段先比较了微博、微信的不同特征和人们对待它们的不同态度,继而提出中心论点:微信给我们提供的私密空间,能保护我们免受这纷扰世界的侵烦,是我们心灵的的港湾。立意符合题意。第2段开头提出中心句“自古至今,一个私密的空间一向弥足珍贵”,并对应举出古人五柳先生、今人南怀瑾及其它概括事例,强调“私密的空间,让人们的心灵躲避纷繁,在宁静的休息中,茁壮成长”。第三段紧承上文,指出“微信,就为人们提供了这样一个私密的空间”。第四段进一步论述保有一个私密的空间在信息时代的重要性。第五段举腾讯的例子对上一段作收束。第六段引用布莱希特的话再次强调我们每个人都需要一个私密的空间。最后两段分别以海子的事例、皮埃尔的话作结。
全文围绕微信来论述私密的空间之于心灵的重要性,中心突出,内容充实,论述富有逻辑,语言自然流畅。
发展等级在立意深刻、材料丰富。
2号文
评分:
24+24+10=58
评语:
本文属议论类一等文。
本文从材料中的微博角度立意。开头以选择疑问的方式引入材料,简要阐释后提出中心论点:(微信的)温情固然让人沉醉,(微博)理性的碰撞却更能让人在交流中思辨,在思辨里成熟。立意符合题意。第二段从反面分析沉醉于(微信)赞扬鼓励中的消极影响。第三段正面论述微博以理性与思辨著称,引领了信息时代不可或缺的思辨之风。第四段从微博延伸到现实世界,进一步论述“思想的碰撞交融是理性与智慧赖以生存的土壤”。第五段辩证分析微博中漫无目的的谩骂会让人无所适从,并联系现实生活中的事例,指出理智地使用微博的重要性。最后一段升华中心,提出“百家争鸣,始于微博而不止于微博”。全文先破后立,观点鲜明且具有思辨色彩;内容充实,所举材料的内涵紧扣中心。结构层层深入,逻辑性强;语言富有个性化和表现力。
中心论点中的“温情”和“理性的碰撞”应分别加上“微信”“微博”的限制语,第二段分论点中的“赞扬鼓励”也应加上“微信”的限制语,这样扣题会更紧一些;结尾处的对偶句略显生涩。
发展等级打在见解、构思有创意。
3号文
评分:
23+23+10=56
评语:
本文属议论类一等文。
本文从微博与微信空间的不同特点切入,层层深入,一直谈到这个时代下的社会应该有怎样的构建与担当,视野雄阔,境界高远。文章在第1段即指出了微博与微信的不同。随即第2段谈到从个人生活而言喜欢微信无可厚非。接着文章在第3段将讨论纳入社会的背景,比较了作为“小时代”价值产物的微信与拥有“大时代”气象的微博,究竟哪种交流空间更符合时代的需要。第4、5段辩证分析了微博开放空间的优缺点。结尾呼吁人们承担社会责任,呼唤一个“大时代”的中国。
全文围绕着微博和微信,分析了交流空间的开放性、私密性与时代的关系,对材料有准确而透彻的把握。文章结构工整、逻辑严谨,语言准确而富于思辨。
发展等级在立意深刻。
4号文
评分:
22+23+9=54
评语:
本文属议论类一等文。本文从微信朋友圈私密性的角度行文,深入当代人的心理层面,剖析了“朋友圈”这个屏障所带来的消极影响。第1段开门见山,提出问题——微信这个屏障是否带来了积极影响?第2段借用契科夫名篇《套子里的人》中的文学形象生动地描画出现代人躲入“朋友圈”的心理动因。接着文章3、4段以毕福剑、邹忌两例深入分析了躲入看似安全的朋友圈背后是不敢对自己言行负责的逃避心态。第5段呼吁人们消除屏障、共沐阳光。
全文围绕着微信朋友圈的私密性,大胆地表达了自己对现代人生活的思考。考生熟练运用举例、比喻等多种论证方法,语言犀利、眼光独到。但文章的观点稍嫌偏颇(私密性与开放性并不是完全对立的)。
发展等级打在立意深刻。
5号文
我们更需多元的声音
微博与微信成为了时下人们热捧的宠儿。它们拥有相同的使用者,示有各自忠实的粉丝。它们的不同的功能让人们争辩不已。
在微信朋友圈中,你发布的内容只能被你的亲朋好友所看到。如果你所发布的内容与他们契合,那么他们就给你点赞,给你肯定的评价,若是不赞同你的观点,他们碍于面子,碍交情,只会默默地把你的朋友滑动开,假装看不见。试问,有谁在朋友圈中收到,“啊,你穿这件衣服好丑!别穿了!”这样的评论呢?
在微博上,境况则完全不同。由于不认识的人亦可看到你发布的内容,他们不需要有更多的顾忌,可以将自己真实的想法吐露,所以说话更直接。诚然,相比起微博上不时出现的“世纪级”的口水战,微信朋友圈显得更加风平浪静,其乐融融。但是,事物的发展往往蕴藏在矛盾运动中。你对你的见解沾沾自喜时,有网友指出你认识中的不足与错误。你对此愤愤不平,冲上去与之“撕杀”,几个争论的回合下来,你对事物的认识反而更全面了,顺带获得一股酣畅淋漓之感。你看,历朝历代哪位暴君不是自认英明而专断、蛮横的?而盛世的明主则多为广开言路、尊重各位臣子给他的意见。暴君身旁依附的是阿谀奉承的小人,明主身边则站着义正言辞的忠臣。国家凋敝抑或是开创繁荣盛世,不是一道很简单的选择题吗?这就是为什么我们需要多元化的声音。
当下,越来越多的政府部门开通了微博,及时发布微博,保持信息的畅通,使决策更为透明。政府开通微博,各路网友献言献策。在不同的声音中政府可以听民意,集民智,聚民心,实在是乐事一件。的确,微信朋友圈提供了一个更加私密的空间,但是,微博却为我们搭建了一个更为广阔的舞台。我们在这里不仅可以听到别人对自己的评价,亦可抒发我们自己对别人的见解。更多的不同的声音交融在一起,才可以让我们更加坚定地走在前进的道路上,及时发现错误避免错误的倾向。
所以,我们需要更多元的声音。一味的鲜花与掌声只会让人沉溺其间不能自拔,而“苦口良药,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所以我们需要更多元的声音。
评分:
20+21+8=49
评语:
本文属议论类二等文。
本文从微信朋友圈与微博的不同功能对比入题,围绕“微信、微博/交流方式”来谈交流的结果,表达自己的情感及认知,明确提出“我们更需多元的声音”的中心论点,符合题意。
文中引用政府部门开通政务微博的例证,既是由题目中的材料展开的合理联想,又有效地论证了中心论点,用例恰当,分析较深刻。但第四段由对暴君与明主的对比而引出本文的观点,与题目的材料结合得不够紧密。本文语言流畅、生动,善于适当运用形象的描述;结构完整。
发展等级打在语言有文采。
6号文
评分:
19+21+7=47
评语:
本文属议论类二等文。
本文以一种近乎散文的笔法,叙述性地展开由微博的不足到微信朋友圈的诞生过程,进而提出“发现你的朋友圈——一个全新的情感纽带”的中心论点。全文围绕“微信、微博/交流方式”来谈交流的对象,表达自己的情感及认知,符合题意。
文章在第三段提出论点后,以一连串的排比句,铺排出微信朋友圈中传递的种种幸福美好的情感,真情溢于言表;紧接着的一段又重点叙写了“爸妈”加入自己的朋友圈后,自己与爸妈的情感“升华了”,进一步体现朋友圈这个“情感纽带”的作用。描写细致,情感真挚。
文章感情真实,语言流畅,结构较严谨。可惜的是仅停留于对朋友圈能表达爱这一表层的叙写,而未能作深入的分析,文章缺乏一定的思想深度。
发展等级打在材料丰富。
7号文:
评分:
20+18+7=45
评语:
本文属议论类二等文。
本文主要是从“微信”与“微博”这两种不同的交流方式的特点谈起,第1段引用材料后随即提出观点:“我倾向于同时使用两者(‘微信’与‘微博’)”。第2段列举广州某一女生的事例,说明“微博”与“微信”在保护个人私密方面各有利弊。第3段举例说明“微信”比“微博”多了一份朋友的关爱。第4段再次用例说明微博有其不可取代的优点。第5段是总结性段落,回扣第1段的观点认为“微信”与“微博”是互补的,“两微”应该并存。
全文能围绕“微信”与“微博”这两种不同的交流方式的特点展开论述,观点比较清晰,所用的例子均做到符合题意。语言通顺流畅,但出现明显的错别字。逻辑思维显得简单,欠深意。
发展等级打在用例较丰富。
8号文:
评分:
18+18+6=42
评语: 本文属议论类二等文。
本文主要是从材料中“乙”的观点“我更喜欢微博”的角度来立论的。第1段引用材料后随即提出观点:“我更喜欢后者(微博),因为它可以让我们更广泛地进行交流。”从第2段至第6段共五个段落,以并列的方式说明微博的特点和功能。第7、8段论述微博信息的真实性与炒作的问题。最后一段总结微博的作用是“微小而博大”的。
全文围绕着微博的特点和功能写作,论证自己更喜欢微博的原因,对材料内容有较为准确的把握。中心较明确。语言通顺。但采用并列式的结构,限制了思维的展开,论证内容显得简单,程式化。
发展等级打在语言较有文采。
9号文:
评分:
16+17+6=39
评语:
本文属议论类二等文。
本文主要是从材料中“乙”的观点“我更喜欢微博”的角度来立论的。第1段直接引用材料后指出自己更喜欢微博,因为微博可以让人听到不同的声音,更客观地认识自我,兼听则明。第2段分析网上评论赞许过多不是一件好事。第3段使用唐太宗接受魏征的意见的例子和秦二世轻信赵高的言的例子,对比论证“兼听则明,偏听则暗”的重要。第4段采用假设论证,强调忠言逆耳的后果。最后一段只用一句话仓促结尾,说明自己的立场喜欢微博。
全文围绕喜欢兼听则明的微博而展开,整体上看是符合题意的。但第3、4段所用的例子论述的都是历史上“兼听则明”的故事,而并不是在微博、网络平台上的“兼听则明”,其用例是偏离题意的。可见作者在构思写作时,思维是不严谨的。第1、2段都能扣紧材料,但之后就渐行渐远了。最后一段仓促地回扣观点,显得空洞乏味。语言较通顺,结构较完整。
发展等级打在材料较丰富。
10号文:
评分:
15+16+5=36
评语:
本文属议论类三等文。
文章的第一段及倒数二、三段能扣住材料内容写作,谈到了网络交流的特点与作用。此外,文章能从正反对比的角度进行布局,结构比较清晰。
然而文章的中心为“网络的利与弊”,明显偏离了写作的范围。作者将“微博”、“微信”等网络交流方式理解为“网络”,属于过度引申,扩大了写作的范围;论述重点放在“利与弊”两方面,也与原材料中的交流结果、空间或对象等内容联系不紧密。虽部分内容能扣住材料来写,但整体是游离于材料的内容及含意之外的,只能判作基本符合题意。发展等级打在材料略显丰富。
11号文
评分:
14+14+4=32
评语:
本文属议论类三等文。
文章的倒数第三段能扣住材料内容写作,对微博、微信等网络平台上的交流内容、特点进行了分析,还能借用童话故事及名言来说理,部分语言较生动。
文章分析了人们“喜听好话吹捧”与“难以接受真话批评”等现象及其原因,与“交流”有一定的关系,但除倒数第三段外,其余内容基本脱离了原材料中使用“微博”、“微信”进行交流的话语背景,故仍属基本符合题意。
发展等级打在文句略有表现力。
12号文:
评分: 11+12+3=26
评语:
本文属议论类三等文。
文章仅在第二段、倒数第三段提到“微信、微博/交流方式”,其余内容与材料基本无关,故作文属基本符合题意。作者将写作重点放在了“选择适合自己的(事物、人生方向)”上,犯了较明显的“转移话题”话题的错误。
作文的思维水平比较低下,语言比较幼稚,有不少语法错误,字迹也比较潦草。
发展等级打在材料略显丰富。
第五篇:微博微信内容
微博微信内容:
1.保障饮用水安全 需四管齐下
近日,国务院正式发布的《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简称“水十条”)提出,到2020年,全国水环境质量得到阶段性改善,污染严重水体较大幅度减少,饮用水安全保障水平持续提升。与百姓生活息息相关的饮用水安全问题,再度成为关注焦点。清华大学环境学院博士、副教授杨宏伟认为,保障饮用水安全,需要从水源选择、供水安全保障、家庭防范、政府监管等方面“四管齐下”。
国务院日前正式发布的《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全国水污染防治工作的行动指南。
行动计划提出,到2020年,全国水环境质量得到阶段性改善,污染严重水体较大幅度减少,饮用水安全保障水平持续提升,地下水超采得到严格控制,地下水污染加剧趋势得到初步遏制,近岸海域环境质量稳中趋好,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等区域水生态环境状况有所好转。
此外,还提出水治理目标,到2020年,全国水环境质量得到阶段性改善,污染严重水体较大幅度减少,饮用水安全保障水平持续提升,地下水超采得到严格控制,地下水污染加剧趋势得到初步遏制,近岸海域环境质量稳中趋好,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等区域水生态环境状况有所好转。到2030年,力争全国水环境质量总体改善,水生态系统功能初步恢复。到本世纪中叶,生态环境质量全面改善,生态系统实现良性循环。
在当前水污染较为严重的环境下,如何保障饮用水的安全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为此,《经济参考报》记者专访了清华大学环境学院博士、副教授杨宏伟。杨宏伟认为解决水安全问题需要从以下四个方面入手:
第一,最重要的是寻找水质好的源头,严格把关水源质量。由于各地区水源不同,有一些水源不好的地区,由于地质结构或者污染的原因,水中存在对人体有害的无机或有机污染物,水处理工艺可部分去除这些污染物,但在水处理过程中,还会进一步产生消毒副产物,所以饮用水安全的第一步一定是寻找好的水源。
第二,供水系统是保障饮用水水质安全的重要环节,针对不同的水源水质,采用适宜的处理工艺,可保障出厂水达到国家饮用水水质标准,同时规范的供水管网及二次供水系统的管理和维护,可保障用户龙头水达到国家饮用水水质标准。
第三,为保障饮用水安全或进一步提升饮用水水质,家庭可通过烧开水或安装家用净水器等方式。烧开日常饮用水可杀死微生物,但对有机污染物和重金属离子等去除效果有限,而家用净水器可以有效去除有机物及二次供水过程中产生的余氯等,可进一步提升水质。
第四,政府应该进一步加大对饮用水安全的投入,包括水源保护、水厂和管网建设、二次供水系统的管理和维护、专业人员培训、政策法规标准的制定等。
2.围绕“水土气生”指标打攻坚战
促进农业农村生产、生活、生态“三位一体”协同发展
2020年农业面源污染治理目标
每年废弃农药包装物数量、重量
我国农村水环境的变化
中国环境报记者赵娜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将十七大报告中的“建设小康社会”变成“建成小康社会”。虽然“建设”和“建成”只有一字之差,但其含义却发生了巨大变化。前者是一个过程,后者看重的是结果,有明确的时限要求。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在农村,特别是在贫困地区。一方面,农村经济有待加快发展,农民收入有待提高;另一方面,农村生态环境问题也很突出,亟待解决。
愿景:要围绕“水土气生”指标展开治理
从时间表上来看,“一控两减三基本”的目标可以当作农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
优良的生态环境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重要组成部分。“十二五”已经接近尾声,“十三五”渐行渐近。农村全面实现小康社会时,应该呈现出什么样的生态环境呢?
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资源与农业区划研究所研究员姜文来认为:“真正的小康社会应该是环境优美宜居,水安全得到保障,呼吸安全没问题,土壤不影响食品安全,生物资源不退化。农村环境应围绕着‘水土气生’的指标展开,比如农村污水处理率应该达到90%以上,农村垃圾处理率95%以上。”
海南省海洋环境保护协会顾问林鸿民说:“应该是一副美丽乡村的景象。村容村貌要好,垃圾分类不乱堆放,生活污水处理达标。东部发达地区的垃圾处理率和污水达标处理率可能达到95%,而落后地区能达到70%~80%就不错了。”
近日发布的《农业部关于打好农业面源污染防治攻坚战的实施意见》要求,确保到2020年实现“一控两减三基本”的目标,有效保障我国粮食供给安全、农产品质量安全和农业环境特别是产地环境的安全,促进农业农村生产、生活、生态“三位一体”协同发展。
这其中,“一控”是指控制农业用水总量和农业水环境污染,到2020年确保农业灌溉用水量保持在3720亿立方米,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提升到0.55;“两减”是指减少化肥和农药使用量,化肥、农药利用率均达到40%以上,全国主要农作物化肥、农药使用量实现零增长;“三基本”即畜禽粪污、农膜、农作物秸秆基本得到资源化利用和无害化处理,确保规模畜禽养殖场(小区)配套建设废弃物处理设施比例达75%以上,秸秆综合利用率达85%以上,农膜回收率达80%以上。
农业部农村经济研究中心博士金书秦指出,从时间表上来看,“一控两减三基本”的目标可以当作农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环境目标。
不管监测多少项指标、监测数据要达到什么标准,最重要的是让公众感受到环境质量有改善,把公众的切身感受与监测数据统一起来。
生态学博士颜家安说:“日常生活中,难免会出现监测数据与群众感受不一致的现象,一定要重视老百姓对环境的感受。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环境应该是综合性的、整体系统的环境,全国设定统一的指标不太现实,也不可能。东部有东部的情况,西部有西部的问题。要从当地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地制定严格的小康社会环境指标。”
瓶颈:农村环境问题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
治理好农村环境问题是一场革命,解决环境问题迫在眉睫,它们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短板
垃圾包围农村导致脏乱差
目前,垃圾包围农村已成为令农民十分头疼的事。受到城市化和现代化生活方式的影响,农村的生活垃圾也由原来的可分解、可堆腐物,变成了塑料、玻璃、金属等难降解物品。但是农村的垃圾回收和处理机制尚未健全,农村垃圾处理成了老大难问题。
姜文来指出,目前农村垃圾处理率不高,农村脏乱差普遍存在。2013年全国生活垃圾进行处理的行政村比例只有35.9%,64.1%的行政村垃圾没有处理,既污染了水源,也影响了美观。此外,农村污水处理率低,大部分污水未经处理就排放到环境中,2013年对生活污水进行处理的行政村比例只有9%。
水环境恶化威胁饮水安全
“60年代饮用灌溉,70年代淘米洗菜,80年代水质变坏,现在是黑臭难耐。”有人这样描绘农村水环境的变化。我国目前有2.8亿居民使用不安全饮用水,其中一些地区农村饮用水存在高氟、高砷、苦涩、污染及血吸虫等水质问题。长期饮用这样的水,将严重影响农民的身体健康。水污染也对农业生产造成了极大的影响,导致农作物减产、食品安全受到威胁、渔业受损等一系列的问题。
姜文来强调:“农村饮水安全亟待提升。尽管近年来国家高度重视农村饮水安全问题,全国农村用水普及率达到59.4%,集中供水的行政村比例达到61.3%,但还有相当一部分农村饮水安全没有保障,特别是农业饮水的质量和城市相比还有一定差距。”
比水更难治理的则是农民赖以生存的土地污染。据环境保护部和国土资源部此前公布的《全国土壤污染状况调查公报》,全国土壤环境状况总体不容乐观,部分地区土壤污染较重,主要污染物为镉、镍、铜、砷、汞、铅、滴滴涕和多环芳烃。
土壤重金属污染成隐形杀手
专家指出,“看不见”的重金属污染,正在扮演农产品质量安全的“隐形杀手”,不仅可能影响到农田和农村周边环境,也让消费者对农产品质量安全产生疑虑。“除了工业废弃物排放造成的土壤重金属污染,农业化学品的大量投入会导致土壤中养分、重金属以及有毒有机物富集引起的土地污染,直接威胁农产品质量安全。”中国农业大学教授张福锁说。
颜家安也表示,我国化肥、农药用量高、利用率低。大量残留物质污染着空气、水体。有些农村,每当稻子成熟的季节,空气中就弥漫着农药的味道。
环境保护部南京环境科学研究的调查结果表明,农民施用农药后,有一半以上的人把农药瓶随手扔在田间地头或河里,随意丢弃的农药包装废弃物成了农田主要的污染物。也有研究估计,我国每年废弃的农药包装物超过30亿个(件),重量大约有10万~15万吨以上。
“针对农药包装废弃物污染问题,‘十三五’期间应着力解决,尽快出台农药包装物回收处理管理办法。”金书秦说。
近年来,我国一直在加大村庄环境整治力度,并取得明显成效。但政府主导的农村环境治理往往采取项目式治理,这些项目缺少持续性,且在项目的设计和实施中缺少农民公众参与,因此其治理效果往往被弱化。并且,项目式的环境治理往往受制于资金和时间限制,往往只关注项目目标的完成,却很难从根本上解决乡村所面临的环境问题。
资金投入偏低是最大短板
也有不少地方政府官员坦言,农村环境整治面临最大的问题是资金瓶颈。对此,姜文来表示:“长期以来,国家对农村生态环境治理投入偏低,治理农村生态环境需要大量的资金,农民自身投入意愿和承受能力有限,环保资金缺乏是困扰农村生态环境治理的‘瓶颈’。”同时,农村环境管理建设能力面临短板,难以适应新形势下的农村环境现状。
姜文来强调,解决上述问题迫在眉睫,它们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短板,解决起来有难度。治理好农村环境问题是一场革命,必须集中力量打好这场攻坚战,农村生态环境才能进一步支撑全面建成农村小康社会。
突破:应将农村环境治理作为国家环保重点
一个“治理处方”不可能医好所有“农村环境病”,如何因地制宜治理农村环境考验政府智慧
目前,我国农村环境严峻,治理农村环境刻不容缓。
姜文来建议,首先,要对农村环境治理进行科学战略定位。农村生态环境问题不仅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一个短板,关系到国家能否系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且与国家的生态安全和食品安全息息相关。其次,将农村生态环境治理作为国家环境保护的重点,加大投入。再次,建立适合中国国情的农村环境保护技术体系。农村生态环境治理和城市相比有很大的差异,需要简易、高效、运行成本低(甚至无运行成本)的“傻瓜型”技术体系,建立适合我国国情的农村环境保护技术迫在眉睫。
“耕地面积逐年下降,用途不稳,局部地区污染严重。应控制化肥农药使用量,实行生物防治和休耕制度。土地年年种,已经不堪重负。”颜家安说。
“当前我国耕地重金属污染总体以轻度污染为主,可防可控。”农业部有关人士指出,农业部将加快推进全国农产品产地土壤重金属污染普查,启动重点地区土壤重金属污染加密调查和农作物与土壤的协同监测,切实摸清农产品产地重金属污染底数。
据悉,对于已经受污染的地区,农业部将实施分级处理。在轻度污染区,采取灌溉水源净化、推广低镉积累品种、加强水肥管理等措施;在中、重度污染区,开展农艺措施修复治理,同时通过品种替代、粮油作物调整和改种非食用经济作物等方式,因地制宜调整种植结构。
林鸿民也表示,土壤重金属污染已经存在十几年了,若想修复,谈何容易?“东部地区面源污染比较厉害,应种棉花、麻、工业经济作物,不能种植入口的作物。同时,要改变经济结构,种植8~10年专门摄取有害物质的植物,让其吸收土壤中镉、砷、汞等重金属。”
去年,湖南长株潭地区开展了170万亩稻米镉污染防治试点工作。
金书秦说:“重金属污染修复应秉持谁污染谁治理的原则,由工矿企业来修复。若追不到责任主体时,则理应由政府来主导进行修复工作。”
他表示,首先要在环境治理目标与农业生产之间进行平衡,中国约有5000万亩土地因污染严重无法耕种。土地一下子全部闲置的话,农产品供给可能会受影响,且土地治理需要漫长的时间。其次,要在政府和市场之间要保证农民利益。政府在引入市场机制进行土壤修复时,要保障农民本身利益不受损。
由于我国村庄普遍规模较小、面广分散,加上复杂的历史、区域等因素,一个“治理处方”不可能医好所有“农村环境病”,如何因地制宜治理农村环境考验政府智慧。
颜家安认为,在西北部干旱地区,土地上不长草,沙化严重,水资源缺乏,土地耕作有限,生态环境恶劣。这些地区要奔向小康,得起码种什么收什么,播种质量高。要想解决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环境瓶颈问题,国家要出台政策和机制。对西部地区开发要有计划,进行保护性开发。开发不要过度,更不能竭泽而渔,比如滥挖甘草和发菜;中东部地区人口多、资源丰富,经济发达,是率先实现小康社会的关键地区。但这些地区生态环境形势不容乐观,农药、化肥使用多,农业面源污染问题比较严重。
此外,针对农村面源污染问题,必须一改往日的粗放型农业生产方式,走生态农业的发展道路。林鸿民表示,政府应加大投入,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主要有两种方式:一种是畜禽粪便等通过沼气池发酵后,产生的沼液、沼渣可以做农家肥;另一种是采用堆垛发酵工艺,在畜禽粪便、农作物秸秆中加入菌种,进行堆垛高温自然发酵,最后生成生物有机肥。
3.环保小贴士:在办公、开会以及外出期间,应自备水杯,减少一次性水杯及塑料瓶装水的消耗。随身携带你的水杯,保护环境,节约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