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当前检察院办理环境资源类案件的问题与对策
当前检察院办理环境资源类案件的问题与对策
根据省市院关于在连云港地区开展行政案件相对集中管辖试点工作的要求,江苏省连云港市海州区检察院自2014年9月1日起开始承担灌云县、灌南县、东海县以及连云区范围内环境资源案件的集中审查起诉工作。
环境资源类案件属于新类型的案件,在很多理论问题上还没有形成一致意见,对于具体案件的办理也处在探索阶段,加之可供借鉴参考的经验不多,使得此类案件的审查起诉工作面临一些问题和困难。笔者试以海州区检察院对环境资源类案件的办理情况以及办案过程中遇到的具体问题为蓝本,谈一谈如何应对。
一、办理环境资源类案件的现状
2014年9月1日至今,海州区检察院共受理环境资源类案件16件34人,分别为非法占用农用地2件2人、非法采矿4件7人、滥伐林木4件15人、污染环境6件10人。目前,已提起公诉11件12人,同意公安机关撤回1件3人,收到判决4件8人,其他均为未结案件。
由于集中办理连云港市辖区内三县两区的环境资源类案件,2015年至今,海州区检察院的案件受理数远远超过了历年各辖区分别受理的案件总数,但受理案件未结件数、人数分别占57.1%和60%,反映出了对环境资源类案件的办理进度慢、效率低。
二、环境资源类案件在司法办案中遇到的困境
一是立案取证难。跨县区管辖导致司法机关与其他县区的行政执法部门的协作不够通畅,如侦查部门对补充侦查案件难以迅速地进行证据的有效补充。此外,破坏环境资源类犯罪专业性较强,相关鉴别和鉴定程序复杂,执法人员及侦查人员的专业知识及法律知识欠缺,对证据的收集与固定、罪与非罪认定把握不准,导致定案证据不足,案件难以突破。如该院受理的颜某、江某污染环境一案中,某化工厂负责人颜某、江某指使员工私设蓝色暗管将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含有丙烯腈成分的废水偷排至该公司围墙外侧的园区明沟内。但侦查人员未提取、检测废水,未保存样本,导致该项证据不能使用。
二是证据鉴定难。2013年出台的《两高关于办理环境污染刑事案件司法解释》第十一条规定,对案件所涉环境污染专门性问题难以确定的,由司法鉴定机构出具鉴定意见,或者由国务院环境保护部门指定的机构出具检验报告。县级以上环境保护部门及其所属检测机构出具的检测数据,经省级以上环境保护部门认可的,可以作为证据使用。然而江苏省内有权出具鉴定意见的司法鉴定机构少,且鉴定周期漫长、费用高昂,甚至一个案件需花费数月时间、几十万元鉴定费,导致司法成本过高,诉讼效率过低。如杨某环境污染案中,有资质鉴定污染物苯甲醛的机构,全国仅在上海有3家,鉴定费用均在20至40万元之间。而鉴定报告需要通过江苏省科学学会进行认定转化才能作为证据使用,此项费用又高达19万元。
三是事实认定难。刑法规定的环境资源类犯罪一般要求产生严重的危害结果,并需证明此后果与破坏环境资源行为之间存在因果关系。对于危害结果,只有通过司法机关予以量化后才能作为评断依据,但目前并不明确这项工作由哪个有权部门负责,且产生的费用由谁承担。司法机关负有证明危害结果与不法行为之间具有因果关系的责任,但在认定上也面临难题。如排放污水、废气等长期持续行为造成的危害,很显然不是在短时间内、以较为明确的方式就可见的,因此如何证明环境的污染与上述行为有关联,就显得尤为困难。另外,在因果认定方面还存在其他问题,如环保专项资金没有按规定专款专用,而是用于建办公楼、购置车辆等行政支出的行为应如何定性;由于环保部门工作人员监管不到位,致使相关单位没有将环保专项资金用于环保项目,而是用于生产经营等其他用途的,是否可以认定为直接经济损失;犯罪嫌疑人造成的“公私财产损失”如何认定等。
四是法律适用难。我国关于环境资源类犯罪的立法偏向于对受损权益的保护,未将修复受损环境状态作为立法保护的核心,没有规定对受损的环境资源予以恢复或补救的内容。此外,刑法之间、刑法与其他行政法之间、各领域行政法之间对有些问题的规定不能衔接,甚至互相矛盾。刑法中有些规定可操作性不高,实际运用中自由裁量权过高。如刘某非法采矿案涉案金额238万余元,按照刑法第三百四十三条规定,违法矿产资源法的规定,未取得采矿许可证擅自采矿,擅自进入国家规划矿区、对国民经济具有重要价值的矿区和他人矿区范围采矿,或者擅自开采国家规定实行保护性开采的特定矿种,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并处或者单处罚金;情节特别严重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该案界定为情节严重还是情节特别严重,没有相关的司法解释予以规定。
五是裁判认定难。除了上述几个难题以外,实践中还广泛存在着各地判决不一的现状。由于没有统一的审判量刑依据,各法院在办理此类案件时还处于摸着石头过河的阶段。如类似案件,在并处罚金一项,连云港市内不同法院可能做出罚金60万元或罚金100万元这两种区别较大的处罚。对类似案件,判处实刑或缓刑也存在着差异,“同案不同判”在法律实践中仍有发生。
三、解决办理环境资源类案件困境的对策分析
1、建立跨部门联动机制。一是建立行政执法部门联动机制,环境资源类案件往往涉及到多个行政执法部门,仅由某一个行政主体难以从根本上解决环境资源的问题。因此要加强林业、农业、环保、国土等多部门之间的协作,建立联动机制,在案件线索、行政处罚结果、法律文件、数据统计等方面信息共享,定期通报行政处罚、案件移送、立案侦查和逮捕、起诉、判决等有关情况。二是建立司法机关与行政主体之间协作机制,完善“两法衔接”平台,就证据收集、固定、罪名认定、罪与非罪、专业环保知识等方面信息互通,司法机关与有关部门建立相关行政调查案件的通报机制,及时了解和掌握相关部门调查处理的破坏生态环境资源的案件情况,对严重破坏生态环境资源的案件,及时介入行政调查,把行政调查和刑事侦查有机结合起来,形成工作合力。三是建议设立市级层面的环境资源类案件综合协调机构,由市委政法委牵头,形成各县区横向的行政执法部门之间、司法机关与行政主体之间综合联络机制。
2、加强环境资源司法保护意识。一是司法机关会同环保部门开展生态环境保护专项宣传行动,强化司法机关的社会责任,针对普通民众将普法宣传和法制教育相结合,通过对常见典型案例进行媒体宣传、送法下乡等手段,使得环境资源类案件的办理不仅具有法律效果,更有社会效果;二是环保部门召集辖区内企业负责人开展保护环境相关知识专题培训班,明确环境资源保护的有权主体、责任主体,并细化企业在相关行业的保护生态环境的责任和义务,签订责任书,强化企业环保责任意识和法制理念,自觉守法、依法、廉洁办事,三是建立环保监督网络平台,方便民众举报线索、行政执法部门和司法机关依法监督,构建普通民众、行政执法部门、司法机关互联互通的环保监督体系。
3、加强对公益诉讼的有益探索。环境资源类案件存在无特定受害主体的情况,或者受害主体为国家和社会的公共利益。对此,检察机关应当充分利用法律赋予的权力,本着有限参与的原则、最后与最佳救济原则,把握诉与不诉的尺度,通过提起公益诉讼的方式,在环境保护领域合理行使法律监督权,有效维护环境资源类案件受害群体利益。对司法办案中出现的诸如司法鉴定复杂、诉讼成本高、事实认定难等问题,建议上级院加强对基层院的指导和帮助,切实提高诉讼质效。
4、完善细化相关规定。建议地方人大结合本地实际出台法律适用方面的实施办法,或授权有关部门处理环境资源案件办理中遇到的实际问题。一是侧重于对环境资源的保护、对犯罪行为的惩处、对受损后果的恢复,明确罚金的标准和数额。二是增设履行社区劳动、清除污染物、恢复环境原状、撤销从事某项活动执照、公开犯罪记录等方式,不仅起到了惩罚犯罪的作用,还有效的弥补损失,强化了法制教育。三是提高生态环境资源违法成本,在法律法规范围内细化执行执法处罚力度,并呼吁适当提高该类刑事案件量刑幅度,增强刑法威慑力。
5、加强专业人才队伍建设。一是相关行政执法部门应加大专业人才的投资,加强执法手段的创新,以更专业、更有效、更迅速的方式加大执法力度,并夯实行政管理阶段的证据基础,以排除进入司法程序后原始证据灭失的处境。二是司法部门应加强专业人才培养。公检法三单位均应加大人才培养力度,加强专业领域知识的学习。环境资源案件本身具有很高的专业性和科学性,常常涉及到化学、生物、物理等自然科学分析认定,而这些却又正是很多司法人员办案的“盲点”。环境资源案件的的多学科性特征应该也必然促使司法人员不断探索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以环境资源的专业知识促进司法认定的准确性。
第二篇:浅谈我国当前环境问题及对策
浅谈我国当前环境问题及对策
姓名: 学院: 专业: 学号:
摘要:环境问题是全世界面临的一个重大时代问题。我国在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也遇到了环境恶化这个难题。本文在对环境问题的产生和我国环境问题的现状及其原因进行了认真细致的分析;并根据我国环境问题形成原因的特殊性,对解决我国环境问题的对策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环境保护、环境问题、法制建设、政府干预、环境保护产业化
前言:
环境保护就是通过采取行政的、法律的、经济的、科学技术等多方面的措施,保护人类生存的环境不受污染和破坏;还要依据人类的意愿,保护和改善环境,使它更好地适合于人类劳动和生活以及自然界中生物的生存,消除那些破坏环境并危及人类生活和生存的不利因素。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与经济的快速增长,中国环境资源问题达到触目惊心的程度。目前,我国以城市为中心的环境污染 不断加剧,并正向农村蔓延,在一些经济发达、人口稠密地区,环境污染尤为突出。环境恶化己严重制约着我国的经济发展,威胁着中华民族的生存空间。因此,深刻认识我国所面临的环境形势,深入探索切实有效的环境保护措施,对于促进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一、我国环境面临的主要问题 1.1环境问题的产生
环境,是一个含义非常丰富的概念。它不仅被单独使用,也常和其他词组合成复 合词,如人文环境、生活环境、投资环境、地理环境等。不同的学科对其涵义有不同的界定。本文所研的环境,“是指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各种天然的和经 过 人工改造的自然因素的总体,包括大气、水、海洋、土地、矿藏、森林、草原、野生生物、自然遗迹、人文遗迹、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城市和乡村。”(中华人 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环境问题是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而产生发展的,不同的历史时期其环境问题也不相同,依据历史时期的不同,我们可以把环境问题分为两种,一种是传统意义的环境问题,这主要是指在工业革命以前人们对自然资源的不合理开发、利用所导致的环境破坏和资源浪费,即由于过分开垦荒地,滥伐林木、过度放牧,掠夺捕捞等而引起的水土流失、土地沙化、草原退化、水生物资源日益减少,旱涝灾害频繁等等。另一种就是现代意义上的环境问题,它是指在工业革命之后,随着工农业迅速发展和城市化,除了上述自然资源的破坏加剧外,也引起了“三废”(废气、废水、废渣)污染、噪声污染、放射性污染和农药污染等更加严重的环境问题,其污染的广度深度已大大超过了从前所引发的大量的“环境公害”事件(也称环境公众受害,指人们对生活环境和生态环境所造成的社会性危害,包括环境破坏)。
1.2我国环境问题的现状
我国是一个人均物质资源相对缺乏的发展中国家,随着与全球化的经济体系“接轨”的步伐加快,生态环境与经济增长的矛盾日益激烈化和外显化,尤其是环境污染十分突出。我国的环境状况可以概括为:局部有所改善,总体仍在恶化。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日益成为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我国环境保护工作虽然取得多项进展,但形势仍然非常严峻。主要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1.2.1大气污染十分严重
在我国能源结构中,一次能源中煤占70%以上,燃煤产生的烟尘,二氧化硫、一氧化碳、一氧化氮等大气污染物都将增加。我国已成为继欧洲、北美之后的第三大酸雨沉降重点地区之一。全球空气污染最严重的10大城市中,我国占7个。全国600多座城市中,空气质量符合国家一级标准的为数很少。此外,汽车尾气污染突出。汽车排放的氮氧化物,一氧化碳等已经成为我国大城市的重要流动污染源。
1.2.2水体污染形势严峻
由于任意排放工业废水和污染物使得江河湖库水域普遍受到不同程度的污 染,造成水质恶化。七大水系中,1/3以上的河段的水质不能达到使用功能要求,各大淡水湖泊和城市湖泊均为中度污染。我国符合饮用水卫生标准的水仅占10 %,基本符合标准的占20%,不符合饮用水标准的达 70%。以地下水为饮水的城市,90%以上的地下水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而且污染逐年加重。
1.2.3土壤状况不断恶化
目前,我国水土流失面积达365万平方公里。水土流失不仅使我国失去了大 片宝贵的土地,还使河床升高,湖泊、水库淤积,因而洪涝灾害频繁,使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受到了严峻的威胁。建国以来,我国沙漠面积已由15 亿亩扩大到 2 5亿亩,全国已有66.7万公顷耕地、235万公顷草地和639万公顷林地变成流沙。荒漠化年均扩展速率达4%以上。
1.2.4噪声和固体废物加剧
全国有2/3的城市居民生活在超标的噪声环境中。又由于我国对固体废弃物的处理处置率均较低,多数垃圾只是露天放置。不仅占用大量土地,还污染了耕地及地表水和地下水。工业固体废物和生活垃圾已累积7O亿吨,垃圾“围城”现象十分普遍,受污染耕地达1.5亿亩以上。危险废物大多未得到有效处置,随意堆放形成重大环境隐患。
1.2.5植被破坏更加严峻
森林是生态系统的重要支柱。一个良性生态系统要求森林覆盖率不低于30%。尽管建国后我国开展了大规模植树造林活动,但森林破坏更为严重,特别是用材林中可供采伐的成熟林和过熟林蓄积量已大幅度减少。几十年来,由于过度放牧和管理不善,造成了13 亿亩草原严重退化、沙化、碱化,加剧了草地水土流失和风沙危害。
二、我国环境问题的原因分析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传统的中央型计划经济逐步向市场经济过渡,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生活日益多样化、复杂化。在此过程中,各种市场主体在追求自身效用最大化的同时所呈现的矛盾也愈发加剧。由于政府(环境治理的供给者)和生产厂商(环境治理的消费者)目标函数的差异以及预期收益——成本大小的不同,决定了环境治理与经济社会发展之间存在着一定的矛盾。我国环境问题固然有其国情、历史、技术、伦理等方面的原因,但造成我国目前环境状况不断恶化的原因主要有:
2.1经济快速增长的原因
目前,我国经济正处于从传统的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的时期,同时也是我国经济高速增长的时期,从发达国家经济发展的历史来看,这个阶段正是环境问题最严重的时期,因而我国在这一时期承受的生态环境压力会更为沉重。
第一,经济发展引起的环境问题恶化。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是对社会生产力的极大解放,这种解放刺激了国民经济的高速增长,但与此同时,对资源开发利用规模和各行业污染物排放量也会随之高速增加。然而,由于国民经济尚处在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的转型时期,人们只关注于经济增长的数字,却往往忽略了其背后所付出的沉重代价:对资源的掠夺式开发造成环境的极大破坏;我国近年来的生态环境问题呈几何级数增长。
第二,经济利益与环境保护的冲突。市场经济发展所追求的是高额利润,是相对少数人的利益,而环境保护则是多数人的利益,二者是对立状态,法律对这种显性冲突的社会关系,比较容易做出规范。而我国经济是以公有制为主体,经济利益的主体和环境利益的主体具有统一性。但近年来,我国农村环境恶化尤为明显,一些乡镇企业的农民为“脱贫致富”,宁肯容忍环境污染对国家、所在集体和本人的损害。对此,国家不得不采取强制措施关闭“十五小”企业。但在一定意义上,政府既是冲突调解者,又常成为冲突的一方(地方利益),违法阵营庞大,法律执行的难度极大。
2.2 环境立法的滞后
我国的环境立法大多产生于20世纪80年代,立法指导思想多少在促进经济发展的前提下兼顾环境保护,基本上是建立在适应计划经济体制要求的基础上, 90 年代开始注重适应市场经济体制要求,但并未从根本上发生转变。环境立法的指导思想由于受计划经济的影响而长期遵循“成熟一条制定一条”的原则,这一原则使环境立法只注重经验性而忽视先导性,许多条款明显滞后,甚至与现实脱节,使得市场经济带来的大量新情况、新问题、新措施无法可依。同时,我国环境法律制度创设时间短,且是在经济社会转型过程的不稳定因素大量存在的条件下产生的:一是尚未经过、也未有成熟的市场考验;二是有些制度援引或借鉴西方法律体系的内容,很难在短时期完全吻合我国特定社会经济的现实条件。
2.3 环保部门执法监督职能不到位
在现行体制下,环保法律几乎未授予环保部门任何直接强制执行权力,尤其是无工商、税务等部门所拥有的查封、冻结、扣押、没收、强制划拨等手段,使得环保部门对层出不穷的违法行为常感力不从心或束手无策,难以有效地进行监督管理。环保部门只能通过申请人民法院强制执行的方式迫使不履行环保法律义务的相对人履行义务。在实际工作中,环保部门普遍感到缺乏必要的直接强制执行权力来保证执法的权威性、严肃性。这就决定了环保执法目前在很大程度上呈现软弱的状态,它不仅影响了执法部门的执法积极性,降低了执法效率,同时在一定程度上助长了环境违法行为的滋生。
2.4政府干预的失灵
在我国赶超式的经济发展模式下,各级地方政府无论是从地方利益还是政治前途出发都会选择经济利益至上的战略,甚至为此牺牲环境利益。原因很简单, 环境质量的改善通常要很长一段时间才可以显现,而经济增长带来的利益更为直接和明显。地方官员的任期通常比较短,在此前提下,忽视环境而发展经济就成为地方政府的一种理性的选择。再者,地方政府与其所辖的污染企业之间存在着千丝万缕的利益关系,使得地方政府往往维护企业的发展,在制定和执行污染控制任务时敷衍、搪塞;况且,环境质量具有很强的外溢效应,不仅表现在一个地区对公共环境的污染会损害相邻地区的利益,而且一个地区政府治理本地区环境的好处肯定会被其他地区所获得,这就削弱了地方进行环保投资的积极性。这种政府负责环境治理与发展经济的矛盾存在是导致我国环境污染恶化的一个重要原因。
三、我国环境保护的主要对策
面对日益严重的环境污染,我国政府十分重视环境保护工作,在全国范围内初步建立起环境保护部门监督管理。各有关部门分工负责的环境管理体系以及 相应的环境监测、监理、统计、科研、宣传、教育体系,环境保护已经从末端治理转变到源头控制。但是,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解决生态环境问题不可能一蹴而就,它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长期、艰苦的努力。因此,必须寻找与所有者利益兼容的治理机制,实现生态环境的宏观治理,建立并健全干预机制,才能使生态环境的治理长期、有效地开展。
3.1 加强教育,提高公众环境保护意识
我国环境保护的开展,环境保护法律的执行需要全国的共同参与与支持。因此,要充分发挥舆论的宣传、监督作用,广泛普及和宣传环境科学知识和法律知识,切实增强全民族的环境意识和法制观念,促进全社会形成自觉爱护环境、遵守环境法律法规的良好风尚。特别是要加强环境保护执法人员的教育,以提高环保执法水平。
3.2 强化法律手段,切实落实环境保护
我国虽然已建立起比较完整的环境保护的法律体系,但是,在法律的执行中问题题还很多,“有法不依,执法不严,违法不究”的现象还很普遍。特别是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提出,在实行市场经济体制和可 持续发展的大背景下,环境保护法律制度在很多方面已不能适应经济发展和环境 保护的客观需要。因此,环境保护要进一步强化法律手段,修订与市场经济和可持续发展不相符合的法律、法规;要努力填补环境法领域的空白,尽早出台放射性污染防治法、有毒化学品管理法以及与单行法相配套的实施细则:加强地方 环境资源立法,使国家和地方的法律法规相互配套,使法律对环境的保护更具有 针对性和可操作性;进一步理顺和明确我国的环境执法体制及各执法机构的职责。避免由于执法机构的职责不清、多头执法而影响执法效力的问题。
3.3 改变发展模式,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要使环境有利于经济可持续发展,必须走出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相分离的误区,确立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不可分的理念。我们再也不能沿袭过去通过高消耗追求经济数量型增长和“先污染后治理”的传统发展模式,而必须努力寻求一条人口、经济、社会、环境和资源相互协调,既能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对满足后代人需求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可持续发展的道路;要将经济建设与环境保护协调起来,从传统的发展模式改变为可持续发展的模式,即从资源消耗型的发展转变为 资源节约型,从破坏环境型的发展转变为环境友好型,从技术落后型转变为技 术先进型,从管理粗放型转变为管理科学型;要突破传统体制的束缚,建立环境保护市场化机制,运用市场和科技的力量,大力推进环境保护产业化发展。
3.4 推进环境保护产业化
加强环境保护,必须发展环保产业,使之成为我国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之一。发展环保产业,要通过观念更新,创造环保产业的需求。要在决策体系中增加和突出环保评价程序,依法采取环境评价一票否决制,从而确立环保在经济活动中 的根本地位和权威,由此创造环境保护产业的需求。
要通过体制创新,引进环保市场化机制,大力推进环保产业化。要通过调节税收政策。优化推进环保产业化的政策体制;要通过转化和应用环保科技成果,提升环保产业的科技含量与水平;要加大对生态建设的财力投入,积极探索多元 化的投融资机制,采取政府引导、社会投入的方式,鼓励企业、社会和民间资金投入生态建设。
四、结语
进入21世纪,人类对自身的不良活动及不良后果的认识更加深刻,大气的污染、环境的破坏、地球的升温等一系列突出的生存危机问题,已摆在人类的面前,人类如何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科学发展,又好又快发展,好是前提,把发展放在好的基础上前进,已经成为人们的共识。今天困扰我们的各种环境问题如果不好好解决将会遗留给我们的子孙后代,虽然今天在我们的努力后环境得到了一定的改善,但是这样的进度是远远不够的,是一个长远的问题,正所谓任重道远。只要我们真正认清环境形势,采取切实可行的保护环境的措施,全社会共同努力,就一定能够遏制住我国的环境污染问题,使我们的经济建设走上可持续发展的轨道。
参考文献:
[1]徐辉.我国当前环境保护问题的几点思考[J].经济论丛,2010,(17):197.[2]雷家骕,我国国家经济安全面临的主要问题[J].1998(03).[3]黄敬宝.莫小红.中国环境问题与可持续发展[J].科技进步与对策.2(R}2.11:48~50.[4]洪大用.当代中国环境问题[J],教学与研究.1998(8).[5]朱德明.城乡统筹发展的环境保护对策[J],经济研究参考.2005(71).[6]魏菊梅.我国面临的环境问题及对策[J],建设论坛.2010(8).
第三篇:经济学类-环境资源与发展经济学专业
中国特级教师高考报考方法指导〈专业报考版〉
环境资源与发展经济学专业
就业方向
毕业生将能胜任在政府部门、大中型企业、跨国公司、科研机构、高等院校及国际组织等的管理与研究工作。
开设院校
北京大学 山东财政学院
中国教育开发网
第四篇:当前社会组织管理问题与对策
当前社会组织管理问题与对策
我国社会组织培育发展已迈入快速发展时期,取得了积极成效,但与促进经济发展、繁荣社会事业、创新社会治理等方面的目标要求相比,还存在较大差距,需要引起重视并认真加以解决。
一、问题与困难
(一)思想认识不够到位。
部分地区和部门尚未认清社会组织对于创新基层社会治理的重要意义,还存在“宁肯不干事,也不要出事”的观念;有的认为社会组织是群众自娱自乐的组织,主动愿意转移给社会组织购买的服务项目不多;有的将社会组织当作政府职能转移的“二传手”,指定社会组织承接政府转移的职能,影响了公平竞争;有的忽视社会组织党建工作力量的培育,在日常监管中,未能及时督促推动社会组织成立党组织,开展党建工作。(二)政策法规不够健全。
在行业协会脱钩、领导兼职、党建工作、税收優惠、执法监管等领域的政策还没有形成统一规范,执行政策的自由裁量空间较大。政府购买服务机制尚未有效建立,对承接的单位、方式等还缺乏具体规范;社区、服务对象和社会组织缺少直接参与需求项目制定的途径;社会组织退出操作性法规有待完善;社会组织从业人员保障制度还需完善。(三)资金扶持力度不足。
现有发展资金扶持社会组织发展的范围和深度有限,社会组织可持续的乏力。政府购买社会组织服务项目时,还存在轻视草根社会组织的现象,影响了公平竞争环境和草根社会组织发展。部分地区和部门对现有扶持资金还缺乏统筹合理的利用,资金要素保障作用发挥不明显。有的鼓励和引导社会力量支持社会组织发展的办法举措不多,社会组织培育发展的“资金瓶颈”有待下大力气突破。(四)平台建设仍需规范。
各地在社会组织孵化器建设中,普遍存在重“推广”、轻“评估”的现象,盲目宣传推广,缺乏对实体孵化器运营状况的评估,孵化器“空壳化”问题较为突出,功能作用发挥不理想。孵化基地建设运行标准还需加快进度出台,政府、孵化器和入驻社会组织之间关系还需进一步理顺,社会组织“行政化”倾向比较明显。(五)监管评估还需完善。
监管评估的主体力量还需加强,没有充分调动整合社会公众、捐赠方、组织内部、服务对象以及媒体等社会力量参与监管评估,监管评估“面窄”“量小”,效果不明显。监管评估方式单一,只注重传统做法,忽视了对监管评估的探索创新,日常监管工作量大、人少,疲于应付,致使有的问题无法进行有效及时解决,对非法社会组织和社会组织的违规行为的查处比较困难。(六)结构类别有待优化。
从领域看,在已注册登记的社会组织中,从事教科文卫体及经济行业性的多,社会治理服务专业性组织的少;从规模看,人数和业务量小、影响力小的社会组织多,规模并富有特色专业能力的社会组织少;从活动看,扶贫济困、互帮互助等普遍化服务多,高层次、人性化、本土性的服务少。二、对策与建议
(一)加强制度体系,完善规划布局。
社会组织培育发展工作涉及面广,具有很强的系统性、规范性和前瞻性。要进一步完善工作网络,加强协调配合,加快建立“统一登记、各司其职、协调配合、分级负责、依法监管”的现代社会组织管理体制。要尽快编制社会组织培育发展总体规划,形成“短、中、长”详细规划,明确各阶段重点,确保社会组织培育发展工作持续健康推进。(二)加强监管评估,引导规范发展。
要坚持以评促建,进一步健全完善科学规范、多元主体参与的监管评估体系,坚持第三方评估机制。要严格年检、年报、项目抽查审计等监管环节,要充分发挥监管评估和退出机制的倒逼作用,积极鼓励行业组织制定行业自律措施,促进社会组织自觉规范内部管理,完善组织机构和制度章程,实现自主、自律、自强发展。(三)抓好队伍建设,提升保障能力。
要加强登记管理机关人才队伍建设,优化人员配置,把懂专业、想干事、作风好的同志充实到队伍中去,配齐配强工作力量。要积极引导和规范专业社工人才队伍建设,加强宣传报道,提高社会对社工的知晓度和认可度,努力提高社工的薪酬待遇和福利。要建立社工能力提升动态可持续机制,开展常态化的实务培训,提升能力,更好服务群众。要改进社工选拔录用机制,给予基层政府更多自主权,最大限度满足社区工作需求。(四)规范平台建设,强化功能定位。
要加快出台社会组织孵化基地建设运行标准,明确孵化器功能定位及运行评估等规范,理顺政府、孵化器和社会组织之间关系,有效解决入驻社会组织过度依赖政府资源,自身业务技能建设缺少动力等问题,增强社会组织自主性。要创新孵化器运营模式,积极引导民间力量参与孵化器建设和运营评估监管,努力形成政府主导,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的运营评估监管新模式,不断释放各类孵化平台生机活力,持续激发社会组织内生动力。(五)加大资金扶持,拓展筹资渠道。
要规范政府购买服务规则,尊重市场规律,完善购买竞争机制,实现资源供需有效对接,及时落实购买服务资金。要积极探索公益创投引入市场机制,建立企业的社会责任、金融信贷、公益组织之间联动合作机制,增强社会组织造血功能。要大力引导社会力量支持社会组织发展,鼓励社会组织通过联合劝募等方式拓宽筹资渠道。(六)加强党建工作,发挥核心作用。
要充分认识社会组织党建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建立由组织、登记管理和业务主管等部门组成的“三位一体”党建工作格局,建立党建指导员制度,健全党建工作网络,实现社会组织党建工作全覆盖,不断提升社会组织自我管理和服务群众的能力。第五篇:浅析当前中学生心理问题与对策
浅析当前中学生心理问题与对策
河南省罗山县高店一中 曹辉
世界卫生组织宣言近年一再明确指出:“健康不仅仅是没有躯体疾病、不体弱,而是一种躯体、心理和社会功能均臻良好的状态。处于青春发育时期的中学生受到的心理困拢十分明显,心理矛盾尤其突出,据有关心理咨询机构统计,青少年学生随着年龄的增长,心理不健康或出现心理障碍的比例呈上升趋势。从近年来调查研究活动中了解,主要的问题有以下几类:
(一)厌学是目前学习活动中比较突出的问题,不仅是学习差的同学不愿学习,就连成绩很好的同学也有这种倾向。我所在的中学为一所农村中学,学校的大部分学生为“留守生”(父母在外务工,学生寄宿在亲戚家中)他们缺乏应有的家庭教育环境,监护人大多是学生的祖辈,文化层次不高,根本没有时间和精力去教育自已的后代,许多的家长认为他们不在家没有给孩子们应有的爱,认为让子女穿好吃好就行,用金钱来弥补对子女的爱,结果适得其反,纵容学生乱花钱的习惯,同学的攀比严重,购买MP3,MP4等,上网,打游戏等不良的恶习。在调查过程中有许多学生以学校或老师征收费用为由向家长索要钱财。一位同学说我在过生日的时候发了300多元请同学们吃喝,不过我收到许多同学的礼物,我有好多的好朋友,家长从没有给我过个生日……另外单亲家庭中的子女他们的心理问题高于其它同学,加之现在农村的家长文化素质不高,许多学生辍学下海,形成“上学无用论”说什么“就是考上大学,也找不到好工作,我们村的一个没上个学的在南方打工收入也不菲,并且上大学要发费一大批钱”这样造成许多家长有个错误的导向,不支持自已的孩子上学,让其自流,学不好就下来去打工,现在农村的辍学率远高于城市。
(二)自私狭隘,虚荣心强。在应试教育的指挥棒下,“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高考书“,造成学生思想认识上的封闭与狭隘。学生爱好被抺杀,足球只能放在墙角,明星照只能藏在书柜的最底层,电视也不能看。一些学生,缺乏包容开放意识,学习上生活上只能听恭维,不能听批评,只能比别人强,不能让别人超过自己,对强于自己的人,常常犯”红眼病“,当面冷嘲热讽,背后挖苦打击。对有小错或有负于自己的人,常常斤斤计较,甚至怀有报复心理。
(三)心理承受能力弱。风险和挫折是人生中难免的事,敢冒风险和战胜挫折,这才是人生应有的品格。可是,由于青少年学生特有的天真幼稚,使他们对复杂艰难的现实生活缺乏心理准备,一旦遇上风险和挫折,心理堤防容易崩溃,情绪容易低落,产生失望感甚至信念危机。
(四)缺少意志、毅力。爱因斯坦说:”优秀的性格和钢铁般的意志比智慧和博学更为重要。”现在,中学生独生子女多,有的从小过着“众星捧月”式的“小皇帝”“小公主”生活,有的读书学习缺乏毅力,善始而难以善终,遇到困难与失败,表现为意志软弱,缺少战胜困难和挫折的勇气和决心。
(五)情绪易波动,自控能力差。心理学家一致认为,在决定成功的诸因素中,智商只起20%的作用,80%的作用来自于其他因素,其中包括“情商”等非智力因素(“情商”即“情绪商数”的简称,它是由美国哈佛大学心理教授丹尼尔.戈尔曼提出的)。情商,它包括了人在任何情况下都应具有健康稳定的情绪及抑制冲动、延迟满足的克制力,也包括了如何理解他人、1接纳他人和被他人理解和接纳而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现在,有的中学生智商高、能力强,但脾气环(情绪反应强烈)、情商低,表现为急躁、冲动,缺乏忍耐性,面对一点不顺心、一点委屈,就大动肝火,怒气冲天,与人相处,常常只想让别人来适应自己,而自己却很少考虑应该适应别人,与自己的生活学习环境难以和谐,导致人际关系紧张,有时甚至由于一次突如其来的打击而神经失常,或走上轻生的道路。
(六)学生精神压力大,目前,学校课业任务繁重,竞争激烈,父母的期望值过高,使得学生精神压力越来越大。虽然素质教育的程度进一步加强,但在农村中学或者落后的山区,仍然是“唯分至上”经常的收到同学给我写信说“我这多年第一次感到自已的无能和痛苦,老师我的压力太大了,每当看到父母期望的目光,就非常难过,不知如何做才能达到父母的要求,如今,苦闷、烦恼、忧愁、气愤充满头脑,看见书就又恨又怕,真想把它扔出去。”
(七)人际关系问题这也是困扰中学生的问题之一,这些问题中学生反映问题也比较多。主要包括:
1、与教师的关系问题。主要集中在由于教师对学生的不理解。过多干涉学生的业余生活和正常交往而引起的困感和烦恼。有位中学生谈到,一次他向一位同班女生询问功课,被老师看到后受到了苛刻的指责,并把这事作为一条小辫子抓在手里,动辄就揪出来“示众”一番,“你以为我不知道你吗……”严重地刺伤了他的自尊心,导致他对教师的反感,对立,老师指东他偏向西,而内心又十分矛盾,甚至影响了对学业的业趣。另有一位学生干部来访谈到,现在做班干部真难,两头受气,不管事,教师批评你不负责任,要管事,又难免与一些同学发生争执,若一旦吵起来,老师首先要批评班干部,故而觉得十分委屈。生老师的气又不敢顶撞;想不干了又怕失去老师的信任,左右为难十分矛盾,不知到底该怎么办。此外,还有一些其他想法,诸如:认为老师“嫌贫爱富”的,认为老师“处事不公正”的,认为老师“轻视自己”的……都反映出学校中师生关系的问题.
2、与同学的关系问题。主要集中在交友方面,因处理不好朋友之间的关系而苦恼。有位学生讲到,他的一位好朋友总是对他不信任,怀疑他对朋友的友谊,认为他为朋友的付出不够多,使他十分苦恼,不知怎样做才能消除朋友的怀疑。还有一位女生因两个要好的朋友发生了矛盾,她夹在中间十分为难,与甲交往怕乙不高兴,与乙交往又怕甲不理解,最后干脆两位朋友都不再交往,可内心又十分孤独,寂寞,想恢复与朋友的关系又不知该怎样去做。此外,尚有个别学生因初中升到高中朋友越来越少,而怀疑世上没有真正的友谊,也交不到真正的朋友,进而想离世隐居的。
3、与父母关系的问题。主要是因父母与子女之间缺乏相互理解和沟通,或家庭关系不和学生造成的心灵伤害。例如,有位学生谈到“我经常和妈妈闹矛盾,听到她的骂声就心烦,有时真想一走子之再也不回来了,可看到她瘦倦的面容,花白的头发又觉得于心不忍,每天就生活在这种内心矛盾之中,真不知该怎么办。父母行为的不良,带给子女的不仅仅是厌恶、鄙视、而是更深的内心创伤。
(八)情感类问题也是困扰当今中学生的问题,青年时期是花的季节,在这一阶段人的第二性征渐渐发育,性意识也慢慢成熟。此时,情绪较为敏感,易冲动,对异性充满了好奇与向往,当然也会伴随着出现许多情感的困感。如初恋的兴奋,失恋的沮丧,单恋的烦恼等等。
面对学生如此复杂的心理情况,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感到了深深的忧患,也更加明确了在中学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该如何从事这项工作呢?具体做法我以为有以下几点:
(一)在中学开设专门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帮助学生了解心理科学知识,掌握一定的心理调节技术。可以分为两部分:一部分为知识理论课,如心理卫生常识讲座,心理调节问题答疑,焦点问题讨论等,在心理知识的学习中明确认识、矫正观念,以积极的态度去对待自己的心理冲突。另一部分为活动训练课,这是在中学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最为有效的方法。活动内容包括:小品表演,角色模拟游戏,互访互问,以及其他活动形式,在活动中学生不仅可以学习介绍自己、了解别人,与人交社的社交技能,还可以掌握一些诸如:转移情绪、宣泄痛苦、发泄愤怒的心理调节手段,防患于未然。
(二)在常规的教育活动中渗入心理辅导的内容。实际上各科教学本身都包括有心理教育的内容,只要备课时加入心理教育的导向,就可以使授课内容深入一层,如,语文课就包含有许多情感教育的因素;劳动课、体育课又可安排挫折教育,增加学生的挫折随力、锻炼意志力。最佳的做法是在各门学科的教学目的中加入心理教育的分节目标,使教育模式由知识教育向素质教育、心理教育转化。
(三)在中学里建立心理咨询与调节室,除了一般的咨询谈心外,还可采用一些心理治疗的简易方法对症下药。如在大考之前,总会有一些学生产生考试焦虑,表现出紧张、失眠等症状。心理辅导员就可集中为学生做一些放松治疗。帮助他们缓解紧张情绪,调整应考动机以取得好的成绩。学校中的心理咨询与调节不同于社会上一般的咨询门诊,做法亦要考虑学生的心理特点,具体实施:
1、引导学生合理发泄不良情绪。由于青少年发育尚未成熟,情绪不太稳定。遇到情感挫折时发泄常常不能自控。咨询者应理解这一特点,为他们创设合理发泄的渠道,防止不当的发泄。较好的方法:一是让他们尽情倾诉。二是引导情绪转移,用积极情绪代替消极情绪,三是音乐抚慰,用优美、轻柔的音乐调节情绪。
2、淡化被动受教,培养自助能力,青少年自主的能力尚在发育之中,对成伯依赖性较强,因此,辅导与咨询时应特别注意助其形成自助能力。在咨询过程中侧重于引导,鼓励,在帮助他分析问题的基础上自己找到解决的对策。
3、注意行为训练,养成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中学生的自理性、自制性都还不够成熟,许多心理障碍表现都与不良的行为习惯有关。如失眠,除了心理性原因外,很重要的影响就是不良的作息习惯。因此,对其进行调节时特别要注意行为的训练,最好是助其设计出训练方案,按行为治疗的原则与做法助其一步步达到改正不良行为、养成良好习惯的目的。
4、注意自身形象,增加学生信任感。由于中学生还处在偶象崇拜阶段,接受建议的过程也受到“光环效应”的影响,因此,咨询者在他们心目中的形象将直接影响咨询的效果。有益的做法有二:一是增强个人修养,注意日常生活的表帅作用,避免在学生心中形成不良形象,二是真诚关注,设身处地的感受学生面临的心理困惑,并以此为基础共同寻找解决的策略,切忌以旁观者的身份滥施同情,使学生自尊心受损,导致咨询失效。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到,中学生的心理健康现状是不容忽视的,它为我们亮起了警告信号,作为教育工作者有责任挑起这付担子不能仅仅把工作停留在了解问题,分析问题的水平上,而是要着手尝试去解决这些问题,使心理健康教育具有实际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