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小学数学课堂提高小组合作学习效率的实践研究
小学数学课堂提高小组合作学习效率的实践研究
一、问题的提出
当今社会正处于知识经济时代,各行各业的竞争日趋激烈,这些竞争并不是靠个人的单兵作战就可以取胜的。团队精神在竞争中越来越重要,个人的能力是有限的,很多工作需要团队合作才能完成。因此,合作在今天具有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从教育要培养社会所需要的人和促进个人的全面发展来说,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能力是非常重要的。长期以来,我国大多数学校教学采取的是班级授课制,学生在教室里正襟危坐,专心听教师讲课;学生有时站起来回答问题或到黑板上板演,这种教学组织形式的优越性和局限性早被人们所认识。就其局限性来说,它不利于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更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能力。到了知识经济时代的今天,它不适应社会对人才需求(合作精神、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等)的矛盾已经越来越突出。
19世纪早期,美国的一些学者开始研究合作学习并运用于实践,杜威创办的芝加哥实验学校就运用了小组合作学习,柏克赫斯特实施的道尔顿计划的三个原则之一便是合作。到了20世纪70~80年代,合作学习在美国的研究和应用已相当广泛。在我国,近几年基础教育课程和教学改革的研究过程中,人们也在反思传统的教学方法和学习方式。教育部于2001年7月颁布了《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以下简称《课程标准》)。本次课程改革的重点之一便是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课程标准》指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数学的重要方式。在《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和课程实施建议中,小组合作学习已经成为一个重要的概念。
虽然小组合作学习已成为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人们探讨的焦点问题之一,并取得了一些成效。但笔者通过观察和研究发现,小组合作学习在小学数学教学实践中还没有取得理想的效果,仍存在一些有待进一步研究和改进的问题。如小组活动重形式,缺乏实质性合作;学生的参与度不均衡,基础好的学生参与的机会多而基础差的学生参与的机会要少得多;学生间的合作不够主动,没有很好地完成教学目标等等。基于以上的原因,我们相信通过本课题的研究可以使小组合作学习真正落到实处,真正发挥出其应有的效果,使得课堂教学真正焕发出活力。
二、课题的内涵和依据
(一)、对小组合作学习概念的理解
小组合作学习就是以合作学习小组为基本形式,系统利用教学中动态因素之间的互动,促进学生的学习,以团体的成绩为评价标准,共同达成教学目标的教学活动。
合作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学生或群体,为了达到共同的目的而在行动上相互配合的过程。小组合作学习是在班级授课制背景上的一种教学方式,即在承认课堂教学为基本教学组织形式的前提下,教师以学生学习小组为重要的教学组织手段,通过指导小组成员展开合作,发挥群体的积极功能,提高个体的学习动力和能力,达到完成特定的教学任务的目的。小组合作学习改变了在传统集体教学师生单维交流中,教师垄断了整体课堂的信息源而学生处于十分被动的局面,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也因此得以充分的发挥。
(二)课题的依据
1、理论依据
(1)、新一轮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从新课程计划到教学大纲到新教材,贯穿着“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思想。同时,课程改革把“改革教学过程中过分注重接受学习的倾向,倡导学生主动参与、合作交流、探究发现等多种学习活动,改进学习方式,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作为重要目标之一。它呼唤着教学过程的改革——建立适应学生发展的教学法。在小学课堂教学中开展小组合作学习,就成一种全新的理念、思路和方法论。
(2)、北京周玉仁教授“小组合作学习”,上海顾汝佐老师“合作成功”等现代教学理论。
2、实际依据
(1)、依据教材。现行义务教育教材以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内容进行编排,这为在课堂教学中开展小组合作学习提供了现实依据。
(2)、依据我校实际。实施研究的教师经过大量的理论学习和培训对小组合作学习理论及操作已形成一些基本轮廓。通过剖析教学规律,分析学生状况,找出教学的共性与个性,研究教师对如何在本学科课堂教学中开展小组合作学习有了较具体的认识。
三、研究的目标
1、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充分体现“以人为本”、“以生为本”的教育思想,将学生主动参与讨论、参与合作、参与学习作为课堂教学的主旋律,努力探索课堂教学“小组合作学习”的积极意义,形成新的教学模式。
2、充分唤起学生的主体意识,建立起探索性的、个性化的主体学习方式,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3、在团结合作、融洽开放的学习氛围里,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集体观念和合作精神,发挥群体的互助互长作用,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得到相应的发展。
4、教师通过参与对本课题的研究,更新教师的教育观念和教学方式,提高自身的教育科研能力。
四、研究的对象 本校三、五年级学生。
五、研究的内容
1、进行课堂教学操作模式、教学方法手段的研究和科学的验证。(1)、小组合作学习的教学模式从五个环节入手:A导入起始阶段的合作B授新阶段的合作C反馈阶段的合作D知识运用阶段的合作E总结延伸阶段的合作。
(2)、合理利用多种教学手段和教具、学具,充分运用现有的教学设备进行辅助学习,创造学习的科学氛围,增强学习的趣味性,培养学生间的合作与竞争创新意识。
(3)、合理安排合作学习的时间与空间。A:让每个学生有独立思考问题的时间。B:让每个学生有发表意见,表达自己思维活动的机会。C:让学生有组内、组际展开热烈有序讨论的时间与机会。
2、了解每个学生的学习基础和个性特点,摸索“课堂小组合作学习”最佳的小组组合方式。
3、努力营造课堂小组合作学习的氛围,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大胆讨论、互相帮助、共同解难,教师及时点拨、辅导。
4、改变原有的以个人成绩为标准,个体为奖励的评价体系。建立起以小组的总体成绩为评价和奖励的依据,并在研究过程中加以验证和完善。
5、改革传统的备课方式,突出学生主体活动,把师生双边活动,尤其是小组活动放在课堂的主要位置上来。
6、建立并完善课堂小组活动化教学的操作细则。
六、实施的措施
(一)、更新教师的教育理念。
1、理论学习。拟参加由一些专家和学者开设的有关小组合作学习的讲座,在理论层面上进行小组合作学习的思想培育。如“如何在学科中开展小组合作学习”,“小组合作学习的评论”,“小组合作学习中教师观念的转变”等。为避免学习过程中流于形式,我们将做到,第一、做好笔记。第二、写好学后感。第三、要进行讨论。通过较大规模的理论学习,使教师对小组合作学习理论及操作形成一些基本轮廓。
2、案例学习。在进行理论学习的基础上,制订符合小学数学学科特点的教学方式。到先进学校和地区收集一定的小组合性学习的教学案例(可以是非数学学科的),如:“让数学走进生活”“公园里的数学”等,通过剖析教学规律,分析学生状况,找出教学的共性和个性。使教师对如何在小学数学学科课堂教学中
开展小组合作学习形成较具体的认识。
3、观摩学习。所谓“观摩学习”,是指通过各种渠道如参观、听课等方式来解读他人的实践操作技巧的一种学习方式。研究教师将通过学校组织的各种听课活动去外地参观、学习、听课。通过学习感受差距,形成收益。
4、参与研讨。当教师通过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对小组合作学习已有了一定的认识以后,为了更好的开拓视野,将积极参加各种教学研讨,一是带着问题去学习,了解各学校的一些教学信息。二是向专家汇报我们的进展情况,求得更多的批评和指导。
(二)、加强教师合作学习教学技能的培养。
1、合作学习的分组。
A:小组的组建应按“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原则进行。根据性别、学业成绩、个性特点、家庭社会背景、守纪状况等方面的合理差异而建立的相对稳定的学习小组,以保证组内各成员之间的差异性和互补性,保证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组内各成员的主动参与与互助合作。
B:要确定每个成员的分工,可以采取轮换制,如组长、记录员、资料员、报告员等由每个成员轮流做。组长负责组织、管理工作,记录员负责合作过程的记录工作,资料员负责学习资料的收集工作,报告员负责写学习报告,代表小组进行学习成果汇报。
2、合作学习的教学设计。教师备课时要深入研究教材,明确所要体现的新理念。合作学习的内容要有一定难度,有一定探究和讨论价值,问题要有一定的开放性。要设计好一堂课的每个环节大约用多少时间,什么内容需要合作学习,合作学习的时间是多少,等等。
3、合作学习的课堂实施。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整节课完全运用合作学习的情况比较少,大部分教学要把班级授课制和小组合作学习结合起来,灵活运用。这需要根据课前的教学设计展开教学,在需要合作时才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在小组活动过程中,教师要加强对每个小组的监督和指导,尤其关注困难学生在活动中的表现,让他们多一些发言的机会。
4、合作学习的课后总结。教师对小组合作学习进行课后跟踪调查、收集反馈信息、反思成果与不足、对学习进行全面的评价。教师通过课堂观察、作业批改、找学生谈话等方式收集信息,反思取得成功的经验和不足之处的教训,进而针对每个小组的表现再做具体的指导,促使每个小组都进行反思。
(三)、对学生合作学习能力的培养。
开始在课堂中开展小组合作学习时可能会出现有的学生不善合作,不知道怎样合作,尤其是低年级小学生,更缺乏从事合作学习所必需的有效技能,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有意识地逐渐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具体而言,主要可培养学生以下几方面能力。
1、学会收集资料。要让学生学会用什么工具,通过什么途径,收集什么样的资料等技能。
2、学会如何表达自己的观点。教师在教学中要有意识地提供机会让学生多表达自己的观点,发现问题及时指点。
3、学会讨论问题。教师要在关键处予以指导,让学生逐渐学会讨论问题的步骤和方法。A:学会倾听 B:学会质疑 C:学会评议
4、建立互相信任、团结互助的关系。
5、增强成员的集体责任感。
6、引导学生要以友好的方式对待争议。
七、实施的方法
1、资料法。查阅国内外有关文献资料。
2、观察法。
3、行动研究法。教师直接对所从事的课堂教学进行跟踪研究和分析总结。
八、实施的步骤 本研究具体步骤:
2007年3月-----2007年5月 课题准备阶段:收集资料,总体理论探讨与设计,研究教师个体培训。
2007年5月-----2007年7月 课题论证阶段:进一步完善课题论证报告,形成实施方案。
2007年9月-----2008年6月 实践探索阶段:落实方案,完善相关理论,课题进行实施。
2008年7月-----2008年8月 课题总结阶段:总结交流经验,完善资料,撰写研究报告。
第二篇:运用小组合作学习提高课堂效率
运用小组合作学习提高课堂效率
小组合作学习是有效学习方式之一,然而实施时有的老师总感觉“心有余而力不足”,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要想行之有效地开展小组合作学习,必须准确把握好六个方面:
一、培养学生合作意识
有效开展小组合作学习,首先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实践中总结出以下几种方法:
1.建立长期合作小组。这是最基本的条件,小组成员一般控制在4—6人。经过长期的合作学习之后,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2.定时间举行学习方式专题讲座,给学生介绍小组合作学习方式的优点、操作策略等,使学生产生自主、合作、探究的欲望。
3.开展形式多样的小组合作学习竞赛活动,定期进行评优树先,激发学生合作的积极性,逐步将合作学习内化为学生的学习品质。
二、教给学生合作技能
有效开展小组合作学习,要教给学生一些基本的合作技能。比如:在小组合作分工学习时,教给学生分工的方法,根据不同成员的能力承担不同难度的任务。在小组合作讨论、交流学习时,教给学生善于倾听对方的意见;有不同意见,也要等对方说完,自己再补充或提出反对意见;碰到分歧时,要做到心平气和,能够学会反思并建设性地解决问题。
三、发展学生自主能力
自主、合作、探究是新课程积极提倡的有效学习方式,其中自主是基础。合作必须建立在个人自主的基础上才能进行。如果小组成员没有一定的自主学习能力,那么合作也是虚无实效的。因此,要想有效地开展小组合作学习,必须重视发展学生的自主能力。
四、善察学生合作需要
学生在学习时,当个人确实无法解决的问题再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合作才有价值,才有合作的热情。因此,要善于观察学生的合作需要,有选择地让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对于学生力所能及的问题,让学生独立解决,力所难及的问题,则让学生合作解决,而那些力所不及的问题,则需教师引导解决。
五、共同锁定合作目标
一般情况下,合作学习的目标都是由教师锁定的,容易使一部分学生在高标准下束手无策。所以,目标让学生自己来锁定,学生合作的情绪会更加高涨,效率会更高。在目标锁定时,让班级中不同学习层次的学生都有发言的机会,都有确定目标的机会,从而使学生在真正合作的时候,都有符合他们自己能力水平和理想的目标。
六、注重教师自身参与
教师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组织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学习活动,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合作、探究,与学生合作共同解决学习中碰到的困难。合作学习时,教师应注重自身参与,一方面能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进程,另一方面给学生一种无形的期望,激励学习积极讨论、交流,提高合作的效率。
第三篇:优化小组合作学习,提高课堂效率
优化小组合作学习,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人类已进入一个信息化时代,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社会信息日新月异,时代使教育面临着新的挑战和选择。传统的以知识积累为主的学习已无法应付未来的的生活和工作,学习方式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因此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倡导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等新的学习方式成为实施新课程最为核心,也是最关键的环节。
面对素质教育发展的今天,越来越注重团结协作。合作和乐于合作是当代人应具备的一种品质和习惯。合作意识和合作技巧应该从小时抓起,从学生时候抓起。正是在这样一种背景下,本着“一切为了学生,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的新课程教育教学理念的指导思想下,信息技术教学过程中小组合作学习模式应运而生。那么信息技术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中应注意哪些策略和方法,具体的操作模式应如何选择,才能充分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真正的达到培养学生合作意识和合作精神呢?现就这做以下几方面的分析和探讨:
一、成立合作小组
在信息技术教学中,为了改变老师讲得唾沫飞扬,学生听得魂不守舍的现状,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我是这样做的。先通过竟聘选出科代表名,小组长名,兼学科辅导员,再按成绩、能力、性格不同进行组长选人搭配,每组人(可以含组长,也可以不含),再由科代表分别负责管理个组长。学生合作的基本方式:A.学生自愿组合;B.同桌之间的组合;C.前后四人小组的组合二、创设情境,营造宽松愉快的合作氛围,激发合作意识
在当代的教育教学为理想框架下,学习的过程应该是一种悦愉的过程,一个自觉投入学习体验探讨解决问题的的过程,一个对心智有不同程度提高的过程。所以分设情境是首先,情境中包含疑惑和问题。如在Word软件中进行《插入图片》教学时,设计了这样一个导入的过程:广播课前花不少时间精心制作好配有音乐、图片的学生人人能诵的唐诗宋词。学生看后,都念了起来,并说到“真漂亮!” “怎么做出来的”……他们的 眼中流露出求知的欲望。我抓住时机告诉学生: “这些作品是在Word中制作出来的”,并激励学生:“只要开动你们的大脑,发挥自由的想象,你们同样可以做到,而且还可以比他们做的更好。” 学生个个都迫不及待地开始动手操作起来。请同学们以小组 合作的形式先探究,然后汇报。” 这样,激起了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便能兴趣盎然 地投入到小组合作学习中去,从而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由此可见,要提升合作学习的含金量,最紧迫也是首要的任务就是要运用各种手段激发学生潜在的生命意识中与人合作的意识,合作的精神,创设情境不失为一种上上之策。或者创设具有挑战性的、涵盖面大的主问题情境;或者创设录象音响情境;或者创 设回忆情境……这些情境不仅激发了学生合作的兴趣,使学生遭遇理智的挑战,更重要 的是营造了一种宽畅而又若渴、和谐而又振奋、生动而又执着的合作学习氛围。有了这种适宜的“土壤”、“温度”、和“水份”,学生就能积极主动地与同伴合作,发挥自己在小组中的作用,善于倾听别人发言,及时提出自己独到的见解和善意的建议,愿意 与同伴一起分享群体成功的快乐。
三、积极旁观,点拨合作技能
在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教师仅仅鼓励学生彼此合作或安排一定的合作程序,并不能够
保证小组成员进行有效的合作。只有当学生具备了一定的合作技能,才能顺利地开展合作学习。这就需要教师积极旁观,点拨学生掌握合作技能。如先引导学生合理分组;然后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合作学习:小组内成员可以先独立思考再有针对性地展开讨论,每个成员在讨论时乐于陈述自己的想法,善于肯定别人的优点,修正他人的缺点,敢于质疑,有疑问时,请求对方作进一步的解释;小组汇报时,应该是向大家汇报小组学习的情况,而不是谈个人的想法与收获。其他小组成员还要学会分享、倾听,融合等合作技巧,适时挑起小组与小组之间的竞争。小组合作时,教师要积极地看,积极地听,设身处地感受学生的所思所想,随时了解学生合作的情况,以便灵活地组织学生的更深入的合作学习。
如在教学学习“保存文件”的内容时,同学们以小组合作方式解决这一问题。通过 小组中的合作,他们一边操作一边研讨,按照由浅入深的层次学习,得出“保存文件” 的三种方法:①把输入的文章保存到计算机默认的文件夹中时,其方法是单击“常用”工具栏上 的“保存”按钮,之后都是按“回车”键或点击“确定”即可;②打开菜单栏中的“文件”,执行“另存为”菜单命令,以下仍然是按“回车”键 或点击“确定” 把输入的文章保存到了计算机默认的文件夹中。以上这两种方法操作较为简单,学生很快就学习会了。老师积在极旁观的过程中,发现学习第三种保存文件的方法时学生陷入困境,这时对学生及时进行了如下的点拨:先介绍文件夹的概念,再介绍如何建立和操作文件夹。通过小组间的讨论商讨后,此时已有一学习小组恍然大悟,由这个小组去带领全班学生学会了第三种“保存文件” 的方法。即:③打开菜单栏中的“文件”,执行“另存为”菜单命令,建立自己的“文件夹”(或寻找已经存在的文件夹),把文件保存到自己的“文件夹”中。通过以上的小组合作,既发挥了学生的智慧,同时也使学生认识到一个人(或一个小组)难以解决的问题,通过合作,能使问题得到圆满的解决,也大大增强了学生协作互助的合作意识。
四、小组交流,增强思维创新的合作能力
交流是小组讨论的拓展与延伸。要想实现“有效合作”小组交流是非常必要的。小组交流的形式多种多样,有座谈、交谈、商讨、成果展示等,通过交流能增进理解、联络感情,达到心理共融和默契;及时了解同伴的学习情况,从而进行自我调整或互相调整,使合作得以滋润和优化;还可以提高交流能力,增强学生思维的创新。
例如“在Windows操作系统下的窗口操作”这部分内容的教学,笔者是这样讲授的:老师先简单介绍Windows中常见的“我的电脑”、“我的文档”、“画笔”、“游戏”、“娱乐”等窗口,接着由教师随机选择一种窗 口操作讲授:窗口的打开、退出、大小变化、位置移动等等。那么,其他几个窗口的操作是怎样的?教师组织学生小组讨论后再集体交流。对于小组讨论的共同智慧,在交流中教师给予充分地分析和积极地赞许。结果每个学习小组在 协作操作的学习研究过程中,各自都有发现出了新的研究课题,得出了不少的经验和结论。就这样,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运用教师已经讲过的窗口操作知识,通过对几个窗口的比较、研究、操作、总结,从而掌握了窗口的通用操作方法。
通过这样的合作学习,在学习知识的同时学生也获得了学习信息技术的启示:很多知识是可以同学之间的合作学习自己去学会的。在今后的学习中,学生们就会自觉运用合作去探求新知。通过小组合作也激发了学生创新思维的潜能,提高了学生解题的技能技巧,培养了能力,发展了智力。
五、教师在合作学习中的有效调控
1.情景创设的策略
在合作式的课堂中,我认为要特别注意:一是变教导者为顾问、伙伴式的服务者,真挚、坦率地与学生平等相处,用爱心为学生创造一种心灵放松、敢于质疑的氛围;二是留足敢想、敢说的空间,这就要求教师精讲,如果还是像过去那样满堂灌、问答式,那么,就失去了讨论的物质基础。
2、学法指导的策略
A、教给学生合作讨论的方法
B、激励机制
C、精心设计讨论点
我们认为讨论点确立的依据的共性主要是:第一,处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的知识,学生的认知水平是主要依据之一,其难度略高于全班平均水平;第二,教材的重点、难点内容往往是值得讨论的,任何一节课起码有重点内容,重点、难点问题讨论清楚了,其他问题是也就迎刃而解了;第三,问题的关键处就是讨论点,解决一个课堂问题往往有些“突破口”,这个突破口就是解决问题的关键,第四,讨论点还可以设在解决问题的方法处,不同的学生思考问题的方法可能不同,解决问题的速度和方法也可能不同,若能把典型的方法进行讨论,学生则会在讨论中相互启发,第五,易混易错处也是最好的讨论点,我们都有过这样的体会:有些知识尽管反复强调,但是学生在理解或运用时仍然免不了会出错,对于这些知识,如果组织讨论,则可减少或避免出错。讨论点确立的方式:一是教师课前确立;二是课上根据学生临时的闪光点或出错处确立。
D、及时把握讨论时机
具体说来,思考出现困难时、意见发生分歧时、解决问题的方法具有多样时、知识需要拓宽时,都最好能安排讨论。
E、合理调控讨论过程
一是调控学生的情绪。在讨论中,学生极易出现强烈的情绪,有时甚至影响纪律,降低讨论质量,所以,教师既要激发学生的情绪,让他们发自内心的参与,又要寻求有效的方法,使学生的情绪保持良好的状态。二是调控进程,讨论过程中学生活动相对分散,干扰因素相对增多,教师要通过提要求、分级检查等形式,保证讨论活动为提高课堂效益服务。三是发现问题,寻找典型,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讨论中出现的典型问题。寻找典型范例,以便在反馈讨论情况时以“典型范例”起到“一石激起千层浪”之作用。
F、灵活运用讨论方式。
G、力戒讨论的“假”与“浮”
3、学习评价策略
4、活动设计策略
制作学习小组标志,要求每一学习小组自主制作他们的小组标志。标志要求美观大方、有立体感。如“孔雀开屏”、“脚踏实地”、“太阳花”等。
五、课外延伸,拓展合作空间
“教育与生活”这一命题告诉我们,教育不能脱离学生的生活,也不能简单地还原为学生的生活;教育必须高于生活,教育的内容和活动是对生活的提炼和对生活的超越。由此可见,合作学习仅仅局限在课堂,是难以使学生形成稳定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的。合作技能往往也得不到多维地、立体地实践、体验与提高。课外延伸,让合作学习触及学生的现实生活,不仅拓展了学生合作的空间,而且在具体可感的充满生活情趣的合作氛围中,合作意识、合作技能都会受到潜移默化的熏陶和感染。
小组合作学习是一种教学环境,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相互作用、协作互助形成了轻松和谐的教学氛围。合作学习又是一种以学生发展为目标的教学形式,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通过自己的探索和同伴的帮助,重新经历了知识的形成过程,教师只充当了指导者和帮助者的角色。集体智慧是个人创新的源泉,在协作学习中学生的各种能力得到了协同发展,尤其培养了“团结合作”这一未来人才所必须具有的良好品质
第四篇:数学课堂小组合作学习研究
数学课堂小组合作学习之“五导”
陕西省宝鸡市陈仓区贾村镇第二初级中学 王建业
数学课堂中,怎样将小组合作学习活动落到实处?如何提高小组合作学习的效率?笔者认为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必须以学生为主体,同时又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下面谈谈自己在实践与探索中的感想与体会:
一、导情趣,营造宽松愉快的合作氛围。
心理学研究表明:在心情舒畅的状态下学习工作,才能思路开阔,思维活跃;而在情绪低落时,思路狭窄,思维迟钝。同样,学生也只有在宽松、和谐、自主的环境中学习,才能敢想、敢说、敢做、敢怀疑、敢标新立异。罗杰斯说过:“有利于创造活动的一般条件 是心理的安全和心理的自由。”要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探求知识,无拘无束地展开讨论,必须转变教师和学生的角色,建立平等和谐、民主友好的师生关系,为学生营造一个宽松愉快的学习环境,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因此,教学时教师在引导学生合作学习过程中就要因题而异,因势利导,用多种方式激发学生好奇心和探索欲望。如教学 “求数轴上两点间距离”时,我改变以往师问生答的形式,而是举行了一场别开生面的师生对抗赛。由学生任意报两个有理数,看谁最快地说出数轴上它们之间的距离。当学生才算出两三道题时,我已判断完毕。学生在“惊讶”之余产生了疑问,“为什么老师如此神速?这里面肯定有什么奥秘?”使得学生们带着渴求的心理去探索其中的规律,当学生为初步得出结论而高兴时,我又设计了有关“已知两点间距离和其中一点表示的数求另一数”这一问题情境:一个学生说“只要用距离减去这个数”:另一个学生说:“可以用距离减去这个数也可以用这个数减去距离”。两位同学谁说的对?请同学们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先探究,然后汇报 ,这样就激起了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便能兴趣盎然地投入到小组合作学习中去,从而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二、导操作,培养协作互助的合作意识。
数学知识来源于实践,学习数学知识同样也离不开实践操作。在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动手操作,不但可以调动学生各种感官参与教学活动,提高教学效率,有利于学生从形象思维到抽象思维的发展,而且可以让学生在操作中享受到群体成功的喜悦。小组合作学习中的操作活动,既能体现集体的智慧又能从小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养成与人合作的习惯。教师在引导操作时,要有意识地创设有利于合作的活动,促进学生合作能力的提高。如下面在教学“立体图形的展开图”的两个片段:学具准备:每个学生准备由面积相同的等边三角形组合而成的纸片与由面积相同的正方形组合而成的纸片。
教学片段一:用由面积相同的等边三角形组合而成的不同纸片能否折叠成多面体?同学们以小组合作方式解决这一问题。他们一边操作一边研讨,得出方法和规律。
教学片段二:用面积相同的正方形组合而成的不同纸片能否折叠成正方体?折叠方法有何规律?学生先讨论规律,再一边操作一边研讨,得出方法和规律。„„
通过操作,既发挥了学生的智慧,同时也使学生认识到一个人难以解决的问题,通过两人(或多人)合作,能使问题得到圆满的解决,也大大增强了学生协作互助的合作意识。
三、导质疑,激发共同探索的合作欲望。
“ 学源于思,而思源于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常有疑点才能常有思考、常有探索、常有创新。课堂合作学习中应把质疑、释疑作为教学过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可通过对学生质疑问难的指导,让学生学会从知识的探索与对比中提出问题,从而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使学生学得更为主动、更为深刻。如教学“一元一次方程解应用题”一课之前,教师布置一道预习题:“小丹今年10岁,过了10个生日,小丹的哥哥小冬从出生到现在过了三个生日,请想一想,小冬今年几岁?学生看了题,有的草率地说:“3岁”。有的马上产生疑问:“妹妹10岁,哥哥怎么会才3岁呢?”有的甚至问老师是不是把题目写错了。疑惑之际,老师说:题目没错,小冬到今年确实才过了三个生日,为什么会有这样情况呢?请大家复习小学中“年、月、日”和“一元一次方程”这两部分内容,小组内部先进行探究,看哪一组先得出其中的奥秘。这样诱导学生带着疑问去学习,去合作讨论,大大激发了学生在小组学习中共同探索,合作解决问题的求知欲望。
四、导讨论,提高思维训练的合作效率。
小组讨论是合作学习的核心,小组讨论质量的高低直接反映和决定合作学习效果的优劣。在教学设计和实践中,教师要善于把握好讨论的契机,选择好讨论的内容,使讨论成为深化课堂教学、促进合作交流、参与互动、发展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
1、在规律归纳中,引导学生讨论。
数学学科本身存在着许多有趣的规律和诱人的奥妙。当要概括学习内容、发现规律、提取思维精华时,引导学生讨论,使学生积极地去发现,主动地去探求,自觉地去运用。从而不仅理解知识,更重要是学会了方法,锻炼了思维,培养了能力。如教学“同类项”时,出示练习:
(1)找出下列多项式中的同类项:
①3x-2y+1+3y-2x-5 ②3x²y-2xy²+0.5xy²-1.5yx²
(2)判断下列各组式子中是同类项的是()
①-xy²与5y²x ②-2abc与2xyz ③30与-0.33 ④x²y与xy² ⑤3mn²与-4n²m ⑥3x²与2x³
学生完成练习后,组织讨论,尝试归纳,学生通过仔细观察,发现总结出其中的规律:(1)在多项式里,当字母相同,相同字母的指数也相同时,这两项为同类项;(2)所有常数项都是同类项。以后学生利用 “字母相同”、“相同字母的指数相同”规律做类似的题目,速度快,准确率高。学生在讨论中学会了观察、比较、发现、归纳等方法。这样的教学,不仅使学生掌握了知识,更为重要的是使学生通过小组讨论得到了自主解决问题的锻炼,让他们在学习中体验成功的愉悦。
2、在理解知识点的关键处,引导学生讨论。
教学中,教师不能把某一知识的重点直接告诉学生,而是让学生自己发现。因为学生需要的不仅仅是知道什么,更重要的是知道为什么,怎么做。例如,教学“同类项”时,不是把这个规律的关键直接告诉学生,而是先引导小组讨论,通过学生之间的辩论、质疑问题,找到解决问题的关键。这样学生对规律就会理解得更深刻,掌握得牢固,不但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
3、在出现难点,学生思维受阻时,引导学生讨论。
当知识出现难点、疑点,而使学生思维受阻,或优秀学生提出新见解而其他大部分学生不理解时,教师不能把现成的答案告诉学生,而应当及时抓住学生愤悱心理,组织小组讨论,促使学生思考探究,合作交流,活跃课堂气氛,有效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例如:在教学“积的算术平方根的性质”时,课一开始,教师说:我们已经掌握了算术平方根的计算,下面我们进行计算比赛,看谁做得又对又快;当学生计算中遇到开不尽方,而感到束手无策时,教师抓住时机引入课题,并组织小组讨论。这时学生会争先恐后地积极发言,从而怀着强烈的求知欲望投入到创新学习的活动中去。
4、一题多解,思维发散时,引导学生讨论。
当某一问题有多种思路或解法时,应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学生会勇于发表不同的意见。对有独到见解的同学要及时表扬鼓励。经常进行发散性训练,会使学生广开思路萌发创造性思维。例如,教学应用题:“学校准备添置一批课桌椅,原订购60套,每套100元。店方表示:如果多购,可以优惠。结果校方购了72套,每套减价3元,但商店获得同样多的利润。问每套课桌椅的成本是多少元?”经过学生思考、讨论,找出几种不同的解法:
设每套课桌椅的成本是x元,由题意得: ①60(100-x)= 72(100-3-x)②60×100-60x = 72×(100-3)-72x ③72x-60x = 72×(100-3)-60×100
五、导交流,增强思维创新的合作能力。
交流是小组讨论的拓展与延伸。要想实现“有效合作”小组交流是非常必要的,小组合作如果缺乏交流或交流不畅,合作过程中就容易产生问题。小组交流的形式多种多样,有座谈、交谈、商讨、成果展示等,通过交流能增进理解、联络感情,达到心理共融和默契;及时了解同伴的学习情况,从而进行自我调整或互相调整,使合作得以滋润和优化;还可以提高交流能力,增强学生思维的创新。
在小组讨论中,学生往往对一些问题有不同的见解,得出的结论也不尽一样。尊重和爱护学生的参与热情,对学生的每一步思维过程作出恰如其分的评价,积极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意见和想法。有这样一道应用题:“学校团委组织65名新团员为学校建花坛搬砖.女同学每人每次搬6块,男同学每人每次搬8块,每人各搬了4次,共搬了1800块.问这些新团员中有多少名男同学?” 教师组织学生小组讨论后再集体交流。结果一部分同学的方法是“把男同学搬的砖数与女同学所搬的砖数之和等于总砖数1800块。解法:设新团员中有x名男同学,由题意可得:32x + 24(65-x)=1800,解得x =30 ;有一小组的学生解法是:把所有同学每人每次都搬6块砖的总数,再加上男同学多搬的砖数等于1800块。解法:设新团员中有x名男同学,由题意可得:24×65 + 8x =1800,解得x =30;还有一小组学生根据生活中的情况,把所有同学每人每次都搬8块砖的总数,再减去女同学少搬的砖数等于1800块。解法:设新团员中有x名女同学,则男同学有(65-x)名,由题意可得:32×65–8x =1800,解得x =35,则65–x =30名。
对于小组讨论的共同智慧,在交流中教师给予充分地分析和积极地赞许,激发了学生创新思维的潜能,提高了学生解题的技能技巧,培养了能力,发展了智力。
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是一种常用且有效的教学方法,而在开展小组合作学习时,只有抓住时机做好“五导”,才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体现师生互动、教学相长,才能提高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
第五篇:如何利用小组合作学习提高化学课堂效率
如何利用小组合作学习提高化学课堂效率
摘要:随着新的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化,自主、合作与探究的学习方式,悄然间在课堂教学中被积极倡导并广泛采用,尤其对于化学这门兼具着很强的科学性、探究性和实践性的学科而言,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更为广大教师所推崇。本文就化学课堂中实施小组合作进行了分析和探讨。
关键词:小组合作学习任务明确 责任到人 合作技巧 评价体制
美国著名的教育评论家埃里斯和福茨曾经说过:“如果让我举出一项真正符合改革这个术语的教育改革的话,那就是合作学习。”美国教育学家沃麦特也认为:“合作学习是近十几年来最重要和最成功的教学改革。”小组合作学习,是指学习者以小组的形式,在共同的学习目标和教师的指导下,为获取最大的个人、小组学习成果而进行合作互助的学习形式。课堂教学中实施有效的小组合作学习模式,可以增强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实现高效课堂。其实,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师偶尔也会利用一下小组合作学习,但是在大多数情况下,只是简单地让同桌之间或是前后桌之间结成简单的小组,按教师布置的讨论题讨论。或合作做一些验证性的实验来配合课堂中的知识讲授。在这个过程中教师既不指导也不监控,结果学生在小组内要么是好学生的“一言堂”,要么就是学生自己埋头钻研,要么就是趁此机会说话,发呆,学生各自为政。这种形势下的小组合作学习只是形式化的合作学习,根本没有抓住合作学习的精髓,也没有实际的学习效果。
《高中化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通过化学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社会责任感,提高公民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应把师生合作作为走向成功的起点,把生生合作作为尚待开发的总要教育资源。生生合作是学生群体智慧的互补,智慧常常在相互交流、撞击中产生,在相互启发、补充中完善。在相互交流中促进学生不断发挥主体作用,成为课堂的主人。可见,只有小组合作的活动有效、高效,才能提高课堂的学习效率。那么,怎样才能使小组合作的活动有效、高效、提高课堂的学习效率呢?作为一名常年工作在教学一线的化学教师,我结合我在实际教学中的一些经验和教训,从以下几个方面对小组合作学习的实施进行分析和探讨。
一、任务明确,责任到人
在分配学习任务时,每个小组合作学习的成员都必须承担一定的任务和责任。否则,有的成员没有明确的任务,容易出现“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懒惰心态,从而表现为学习不积极主动,进而失去培养学习兴趣和锻炼自我的机会。为了鼓励每个小组成员参与学习活动,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合理安排小组成员
教师要根据每个学生的基础、学习态度能力、兴趣爱好、特长等差异,有意识地将不同层次不同类别的学生按照“组间同质(兴趣相同),组内异质(能力不同)”的原则进行分组。切忌采用自由组合和随机组合。小组人数应当以4―5人为宜,小组的人数越少个人的任务责任也就越多。小组成员的选择要各个层次学生都有,这样才能保证以先进带动后进,小组成员集体进步。最后,在以上两点的基础上我们还应当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针对学生的性格、特点,进行合理的安排。
(二)学习任务“包干到人”,成员之间“相互依存”
当学习的总任务被分配下来,被分解成若干小任务,每人负责一个,每个成员都成为了不可或缺的一分子,这样他们都能体验到个人的价值,就避免了个别小组成员在活动中无所事事的情况出现。比如,一个小组要为大家讲解一个典型例题,他们可以有不同成员分别完成写题,读题,讲解,归纳,题目变形延伸等不同任务。
(三)成员表现量化积分,奖惩得当
学习效果的检测,可以是随机提问某个小组成员,可以是个别测试、组长测试、互相检测,可以利用其中一个组员做检查者(可轮流担当),可以是每周以小组为单位的抽测。学生平时的学习表现,以及对小组的贡献,以分数形式时时体现在小组黑板上。分别进行日、周、月的汇总和评比,进行适当的奖励和惩戒。任何一个组员不好好学习,不积极表现都会使小组得到不良评价,进而影响到小组的排名。这种群体压力可以促使每个小组成员认真投入到小组活动中。
二、教师帮助学生培养合作技巧
绝大部分学生往往是乐于合作学习的,但是他们往往是漫无目的地各自为战,为了能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懂得合作对各个小组成员之间的帮助,教师应该帮助学生培养合作技巧。
(一)培养良好的语言能力
语言能力是基础。在小组合作中,如何倾听别人的意见,如何表达自己的见解,如何质疑不同的问题,如何接受别人的建议,如何与人沟通而不引起矛盾,这些问题的解决都需要我们有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例如,我们可以在每节课让不同的学生在讲台上进行“一分钟发言”,主题不限。这些活动每位学生都有机会参加,并不只是局限在几位学生之间。这些活动在潜移默化间增强了整体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大胆表现的学风。
(二)利用化学学科特点,为学生提供合作空间
为了达到这个目标,我在教学活动中进行了以下实践。
1.在讲到碳元素周期表时,我给学生布置的任务是将这些元素拟人化编成故事并加入它的各自的性质和用途,进行表演。这样小组的每位学生都要参加进来,一起构思情节,一起设计表演方法,最后分工合作完成表演。在每个学习小组都表演完后,我们还可以根据各组小评委的评价,对表演进行打分并计入量化积分。
2.在学习利用化学方程反应式的计算时,每组内的中等生在小组内进行演示讲解,主要针对差生进行讲解并辅导,而优等生则负责进行检查,纠正,规范,鼓励。
3.利用化学实验操作,培养学生分工合作意识。比如,限制实验时间,再根据实验结果进行打分计入量化。那么想在有限时间内很好地完成实验。组长必须合理分配任务,组员之间通力合作。
三、建立及时健全的评价体制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必须及时进行评价,评价的方式可以分为自评和互评;组员之间组长点评,教师总评等。其中学生的自我评价显得尤为重要,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体,只有让学生能自己去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我们的学生才能在解决问题的时候感受到学习的乐趣。而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成功经验,存在问题及原因,明确发展方向和目标几个方面作出评价。对学生的学习成果作一中肯的评价。评价要以激励为主,强化学生有效的合作学习行为,促进学生今后更加有效地合作学习。有益的经验可以形成书面文字,以供以后小组间交流学习。评价结果也要转化为分数计入量化。从而让学生把被动学习转变成主动参加,能主动地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共同提高,共同进步。
总之,合作学习是适应各学科的一种学习方法,也是一种能促进学生积极参与学习过程的一种既流行,又有效的方法。但是小组合作学习不是万能的钥匙,不是我们把他人的方法借来就可以使用的,不同学科,不同班级,都需要我们不断地进行研究,不断探索有效合作学习的途径和方法,才能实现学习方式的转变,促进学生不断发展。
(责编 田彩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