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信息公开下的舆论引导
论信息公开下——突发事件的舆论引导
关键词:舆论引导、突发事件、政府、媒体、策略、信息公开
定义:舆论引导是社会或社会群体对待特定事物,现象有一定倾向性意见、观点和情绪的总和。
一、导论:舆论作为一种对社会的事态发展和人们的思想行为影响最直接也最有冲击力的“软件力量”,它具有一种强有力的引导效果,特别是在突发事件中,政府和社会群体会产生不同的情绪和意见的不一致。在这种请况下,如果舆论引导发生丝毫偏差,都可能对社会群体产生较大的消极影响,甚至导致人心恐慌和社会混乱,也不利于政府稳定社会与发挥其强势引导的功能。所以,舆论引导在某种程度上担当着调节和平衡的重要角色,必须重视和充分利用其在突发事件中的作用,以促进社会稳定。
二:舆论引导在突发事件中表现为什么特征?存在那些消极引导问题? 1:突发事件从形成到发展可以说是无法预计的,所以也导致舆论引导具备剧烈性,舆论的形成和发展是个由平缓到激化,由低级到高级的过程。从突发事件发生后,舆论引导也必须跟上节奏,以强势的舆论引导社会群体,传播积极,正面的信息来稳定民众的情绪。比如“汶川地震”和“非典”等灾害性事件都突出舆论引导的剧烈性。其次,舆论引导表现为阶段性(美国学者史蒂芬—芬克学说),他表示突发事件属于危机传播,它的舆论自然会遵循危机传播的规律,并伴有阶段性。现在的“食品安全”问题,引起社会群众对食物的恐慌引起市场积极下的道德危机。第三是畸变性(出自东北大学教授)。突发事件容易引发恐慌心理和流言产生,流言使公众对生活中的突发事件感到心理混乱,引起不良后果。比如今年的“日本核辐射”事件,引起日本甚至全世界的危机感,日本人民及周边国家的民众普遍感到恐慌,这就需要做好积极的舆论引导,否则,极易导致社会混乱。
2:舆论引导发挥不好,就会产生消极作用,令社会群体的心理和情绪产生过激反应。如,哈尔滨化工厂爆炸导致“松花江水污染”事件。由于政府治理措施不当引起民众不满,而产生抗议等过激行为。这类事件的发生还关键在于舆论引导不到位,政府没有做好积极的舆论引导来抚慰,说服民众。这是舆论引导产生负面消极作用的表现。类似的事件还有“日本地震”,地震后日本民众的情绪看似很冷静,但心理和情绪上却已产生消极,悲哀甚是压抑。东京政府应对地震的行政效率和处理核泄漏的失败让民众对其支持率不断下降,许多日本人民谴责和呼吁东京政府下台,导致政治危机。这不仅是政府的办事不利,更是政府所做的舆论引导没有强大的积极作用,不能有效地引导民众积极向上的心态,稳定他们的心理,也不能抚慰和说服群众。所以,要克服突发事件中的危机,必须避免舆论引导产生的消极作用。
三:突发事件中舆论引导的策略和有效协调办法。
1:突发事件中舆论引导的策略 在突发事件中要以正确,积极的舆论引导人,需要两方面(政府与媒体)的协调与配合。突发事件可以说是“不测风云”,无法预料,而应做好的就是舆论引导。但如何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答案则是政府与媒体两方面努力和协调。政府处于主导地位,媒体是中介,两者只有通过沟通合作,才能有效发挥好舆论的引导效果,这样才能对受众(社会群体)起到积极的导向作用。
2:政府作为强势主体要注重社会群众的心理变化,发挥好控制舆论引导的力量。
政府具有权威的公信力,自然在舆论引导方面也处于主导地位,政府的主导力量,即体
现在控制方面,如最近的“三峡危害论”和“电荒事件”两事件联系起来,就构成了社会群体的不满。但政府却能较好的发挥舆论引导,控制媒体的信息传播,过滤那些不利于社会稳定的信息。这充分显示了政府与媒体的沟通协调。在这方面,东京政府就没有做好。所以,要发挥政府的主导力量,并与媒体协调,关注社会群体的心理变化,有利于发挥好舆论引导的效果。
3:突发事件中媒体舆论引导的策略
在突发事件中,媒体首先应对突发事件的信息即使公开,以掌握舆论的引导主动权。其次,通过对舆情的分析,从而使舆论引导有的放矢。再次,媒体应及时和政府发言人沟通合作。作为政府和人民的桥梁,也会使舆论导向和事态朝良性发展。拿前期的“抢盐**”来说,许多群众误信谣言,明显引起社会的不稳定,这些谣言导致群众的“盐慌”心理,体现了舆论的消极作用。而此时媒介发挥了“舆论主动权”,主动公开事实信息,并对社会上的舆情进行分析,及时把政府的政策指示传播给群众,让群众了解实情,从而平息了“抢盐**”,稳定了市场经济秩序。这从分体现了媒体的中介角色,媒体也发挥好了政府与人民之间的桥梁作用。
其次,媒介在舆论的引导方面表现在要及时的跟进,进行积极的议程设置。同时,通过媒介的联合,形成舆论合力,统一口径,使舆论的引导更有针对性。相关领域的权威人物的解读,即通过意见领袖的表达,会使媒介的可信性大大增加。此外在新闻报道上直接加以评论,使人们朝更加理性的角度思考。(东北师范大学新闻系研究生论)
最后,新闻媒介要对突发事件进行必要的反思,还可以直接对突发事件加以评论。因为在突发事件的后期,更要考虑的是受害民众的心理平静。这样不仅能抚慰突发事件中的受害者,更能起到对整个社会的和谐稳定起到积极的作用。
第二篇:信息公开下的“媒体救灾”
信息公开下的“媒体救灾”
在“5〃12汶川大地震”的新闻报道中,以中央电视台的新闻直播节目《抗震救灾众志成城》为首,国内电视媒体开始了一场浩浩荡荡的救灾大直播。从5月12日下午15时开始,央视打开直播通道,将来自灾区第一线的声音和画面在第一时间传播到世界各地;直到笔者截稿时止,直播还在继续。“震后灾区实况”、“72小时生命营救”、“空中大转移”、“堰塞湖排险”、“失事直升机搜救”……直播中的一个个专题与救灾进程相同步,全世界观众得以与灾区一线零距离,这种进行时态的新闻播报方式在灾难信息传播中表现出不可替代的强大生命力。
5月19日出版的第276期《新周刊》在专题《伟大的透明和国家的成人礼》中写道:“灾难时刻,中国的信息传播呈现了前所未有的快速、公开和人性。5月29日出版的《南方周末》在评论《将开放进行到底》中写道:“汶川震痛,痛出一个新中国,这里的新中国首先是一个开放的中国,透明的中国……共和国历史上,也从来没有什么时候,信息可以这样广泛的流通,媒体可以这样广泛的追问。”
此刻,我国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下的新闻媒体展现出其应有的慷慨气概,在见证这段悲壮历史的同时,进行着一场成功的“媒体救灾”行动,集中体现在灾害信息的迅速公开传播和社会资源的整合作用上。
首先,主流媒体的快速反应确保灾害中主流信息源的畅通。当主流信息源被堵塞的时候,谣言就会产生。灾害中的谣言无疑的会带来恐慌,影响政府正常的灾害应急措施的开展。主流媒体所发布的信息因其权威性而拥有广泛的信任度和响应度。5月12日14:28地震发生后,世界范围内最快做出反应的主流媒体是路透社,地震仅6分钟后,在14:34,路透社就在其中文网发布来自美国地震调查局网站的地震消息。国内最早发布信息的是新华社,在地震18分钟后(5月12日14:46)发布第一条确认地震的报道;中央电视台在地震34分钟后(5月12日15:02)的整点新闻中播报了四川地震的消息,使用了“突发事件”的字幕标题;地震44分钟后(5月12日15:12)央视直播窗口打开,到5月21日“哀悼日”结束,连续进行了长达200多个小时的直播,并且,到笔者截稿时为止,《抗震救灾众志成城》的直播节目还在根据灾情动态间断播出。中央电视台抗震直播导演刘桂林说,5月13日,央视新闻频道的收视在最高时达7.5772,比平时翻了6倍,达到该频道开播以来的收视最高峰。[2] 毋庸置疑,此次央视救灾直播节目反应之迅速、规模之大、持续时间之长,创下了中国电视新闻直播的记录,在各大众媒体的抗灾报道中最为出色。更重要的是,其开放透明的信息传播模式将为我国新闻报道树立典范,成为电视新闻史上的重要里程碑,甚至将改写新闻事业理论的部分内容。其次,“媒体救灾”集中体现在各方资源和力量的整合作用上。从各种媒体中得知四川汶川地区发生强烈地震之后,全国人民很快的积聚起了支援灾区的强大热情,人们迫切的想要捐款、款物,迫切的想奔赴灾区实施救助。然而,灾区现在情况如何?灾区现在最需要什么?这些问题在震后的一段时间之内没有答案,盲目的救灾激情也只是无的之矢。很快,新闻媒体相继将一线的声音、画面传送给世界,并将捐款的途径、缺乏的物资等信息滚动播出,成为各渠道救灾力量的重要参考。
5月18日,中央电视台承办的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宣传文化界最大的一次募捐活动《爱的奉献》通过卫星向世界直播。晚会气氛悲怆而感人,许多企业家、明星和主持人等都在现场增加了自己的捐款数额,截至二十三点四十分活动结束,该节目现场共募集善款十五亿一千四百万元,社会各界电话和意向捐款一千八百三十五万元。同时,在这次地震灾害的报道中我们可以看到,传统媒体、新媒体等各媒介协同作战,快速有效的组成信息通道提供重要的救灾信息。5月14日上午,四川烹饪高等专科学校食品系大二学生张琪从广播中得知救援部队在汶川找不到空降地点的消息。这位来自灾区的女孩知道,其好朋友家后山上有一块俗称“大平头”的空地,非常适合空降。她立刻赶到网吧写下了《希望大家顶起来!》的帖子。帖子立刻在互联网世界广泛传播,被正在都江堰采访的《新闻晨报》记者看到,并迅速把消息传到四川省抗震救灾指挥中心。指挥中心找到张琪了解空地的地形、位置等详细信息,在第二天的中午就实施了成功空降,向汶川输送了大量食品和药品。的确,汶川地震带给国人太多关于生命、关于物质、关于爱的思考;汶川地震的新闻报道也必将载入我国乃至世界的传媒史册。它告诉了我们媒体应该具有怎样的姿态,告诉了我们媒体应该担负怎样的职责。
总理写得好——多难兴邦。祝灾区平安,祝祖国富强!
第三篇:政务公开下题库
●“谁制作谁公开,谁保存谁公开”是政府信息公开权限的唯一原则。标准答案:错误 ●《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法》自1988年1月1日起施行。标准答案:正确
●《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采购法》规定:“政府采购的全部信息应当在政府采购肩负管理部门指定的媒体上及时向社会公开发布。” 标准答案:错误
●不涉及国家安全、公共安全和经济安全的政府信息都可以公开。标准答案:错误
●不应当公开的政府信息不一定够属于保密的范围。标准答案:错误
●不属于国家秘密的其他秘密或者机关、单位的内部事项也使用《保密法》。标准答案:错误 ●纯属行政机关内部管理的人事、财务等相关信息也属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规定的政府信息。标准答案:错误
●地方政府信息公开工作的主管部门是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办公厅(室)。标准答案:错误 ●地方主动公开的时限应该与条例规定相一致。标准答案:错误
●法律、法规对特定的政府信息公开期限另有规定的,从其规定,这是主动公开政府信息时限的一般规定。标准答案:错误
●反映本行政机关机构设置、职能、办事程序等情况的政府信息不需要公开。标准答案:错误 ●各级国家档案馆馆藏的永久保管档案分四级管理。标准答案:错误
●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认为具体行政行为侵犯其合法权益的,可以从知道该具体行政行为之日起30日内提出行政复议申请。标准答案:错误
●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向行政机关申请复议的,复议机关应当在收到申请书之日起一个月内作出决定。标准答案:错误
●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有证据证明行政机关提供的与其自身相关的政府信息记录不准确的,无权要求该行政机关予以更正。标准答案:错误
●目前我国现行法律规定中还没有对个人隐私作出明确界定。标准答案:正确
●任何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对行政机关不依法履行政府信息公开义务的行为都有举报权。标准答案:正确
●瑞典的《瑞典出版自由法》使用于立法、行政在内的所有国家机关。标准答案:正确
●申请公开的政府信息中含有不应当公开的内容,但是能够作区分处理的,行政机关应当向申请人提供可以公开的信息内容。标准答案:正确
●申请公开政府信息的申请人包括公民和法人。标准答案:错误
●突发公共事件的信息发布形式主要包括授权发布、散发新闻稿、组织报道、接收记着采访、举行新闻发布会等。标准答案:正确
●我国政府的新闻发布制度主要分为四个层次。标准答案:错误
●县级财政是我国现行五级财政的基础环节。标准答案:错误
●行政机关从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获取的政府信息,由保存该政府信息的行政机关负责公开。标准答案:正确
●行政机关答复申请人的具体形式是书面形式。标准答案:错误
●行政机关对企业提供的商业秘密负有保密义务。标准答案:正确
●行政机关对政府信息不能确定是否可以公开时,应当依照法律、法规和国家有关规定报有关主管部门或者上级保密工作部门确定。标准答案:错误
●行政机关发布政府信息按照国家有关规定需要批准的,未经批准不得发布。标准答案:正确 ●行政机关负有公开政府信息的义务,应当公开的政府信息均应当公开。标准答案:正确 ●行政机关减免费用的形式要件是公民本人提出申请。标准答案:正确
●行政机关应当编制、公布、更新政府信息公开指南和政府信息公开目录的规定。标准答案:正确
●行政机关制作的政府信息,由保存该政府信息的行政机关负责公开。标准答案:错误
●依申请公开政府信息的收费主体主要是行政机关。标准答案:错误
●依申请公开政府信息是政府信息公开的主要工作方式。标准答案:错误
●在特殊情况下行政机关可以公开涉及商业秘密、个人隐私的政府信息。标准答案:正确
●政府公开信息指南应当包括政府信息的索引、名称、内容概述、生成日期等内容。标准答案:错误
●政府信息的产生应仅是本机关在履行职责过程中制作、加工的信息。标准答案:错误
●政府信息公开具有主动公开和依申请公开两种方式。标准答案:正确
●政机关主动公开的政府信息采取的公开方式是政府公报和政府网站。标准答案:错误
●属于公开范围的,政府应当告知申请人获取属于公开范围内政府信息的方式和途径。标准答案:正确
●属于国家所有的档案,任何组织和个人都不得出卖。标准答案:正确
●属于主动公开范围的政府信息,一般应当自该政府信息形成或者变更之日起20个工作日内予以公开。标准答案:正确
●属于主动公开范围的政府信息,应当自该政府信息形成或者变更之日起20个工作日内予以公开。标准答案:正确
二、单选题
●《中华人民共和国保守国家秘密法》开始实施的时间是A 1979年5月1日B 1989年5月1日
C 1990年5月1日D 1992年5月1日◆标准答案:B
●《中华人民共和国立法法》规定公布行政法规、规章的法定形式是A 政府公报B 政府网站C 新闻发布会D 报刊、广播、电视等新闻媒体◆标准答案:A
●《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的适用主体是A 立法机关B 法律、法规授权的具有管理公共事务职能的组织C 司法机关D 教育机构◆标准答案:B
●《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所称的政府信息指的是 A 有关国家行政法规、规章和规范性文件的信息B 行政机关在履行职责过程中制作或者获取的,以一定形式记录、保存的信息C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专项规划、区域规划及相关政策的信息D 涉及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切身利益的◆标准答案:B
●不属于行政机关收费的以下对象是 A 公民B 行政机关工作人员C 法人D 其他组织◆标准答案:B
●从我国目前法律法规建设的情况看,涉及了政府信息公开的法律法规有A 30多部B 50多部C 70多部D 80多部◆标准答案:D
●对是否属于国家秘密,接到申请的机关或者保密工作部门应当作出批复的最长时间期限是 A 10日B 15日C 20日D 30日◆标准答案:D
●对行政机关违反条例规定,应责令其改正的部门是 A 国务院B 人民政府C 检查机关D 监察机关和上一级行政机关◆标准答案:D
●对行政机关政府信息公开实施情况进行监督检查的部门是 A 监察机关B 检查机关C 地方人民政府D 国务院◆标准答案:A
●对政府信息发布时限的要求是A 准确性B 及时性C 公开性D 全面性◆标准答案:B
●对政府信息内容要求做到的是A 公正性B 公平性C 及时性D 准确性◆标准答案:D
●公共企事业单位公开信息的核心内容是A 将人民群众最关心、最需要了解的事项予以公开B 向社会和群众公开办事信息C 经济和社会发展产生重大影响的有关事情D 有关国家安全的法律法规◆标准答案:A
●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应当在知道行政机关作出具体行政行为之日起直接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的时间期限是 A 1个月B 2个月C 3个月D 4个月◆标准答案:C
●国家档案馆保管的档案,一般应当自形成之日起即可以向社会开放的时间期限是 A 5年B 10年C 20年D 30年◆标准答案:D
●国家秘密的密级分为 A 二级B 三级C 四级D 五级◆标准答案:B
●国家最基层的政权机关是A 县人民政府B 村委会C 乡(镇)人民政府D 市人民政府◆标准答案:C
●接到申请确定密级的机关或者保密工作部门应当作出批复的时限是 A 20日B 30日C 50日D 60日◆标准答案:B
●判断依申请公开的政府信息中含有可以公开的政府信息的原则是A 不泄露国家秘密、商秘密和个人隐私B 能够区分处理C 对公共利益不造成重大影响D 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不受侵犯标准答案:B
●全国政府信息公开工作的主管部门是 A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B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
C 国务院办公厅D 地方人民政府办公厅◆标准答案:C
●申请获取政府信息的一般形式要件是A 数据电文形式B 口头形式C 书面形式D 电子邮件◆标准答案:C
●世界各国信息公开立法普遍确立的一项基本原则是 A 对于涉及国家安全的信息不能对外公开B 对于涉及公共安全的信息不能对外公开C 对于涉及经济安全的信息不能对外公开D 对于涉及信息安全的信息不能对外公开◆标准答案:A
●特别重大或者重大突发公共事件发生后,各地区、各部门要立即报告,最迟不得超过A 2小时
B 4小时C 12小时D 24小时◆标准答案:B
●下列不属于县级以上各级人民政府及其部门重点公开的政府信息内容的是 A 行政法规、规章和其他规范性文件B 乡(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宅基地适用的审核情况C 财政预算、决算报告
D 行政事业性收费的项目、依据、标准◆标准答案:B
●下列不属于乡(镇)人民政府应该重点公开的政府信息内容的是A 社会公益事业建设情况B 贯彻落实国家关于农村工作政策的情况C 财政收支、各类专项资金的管理和使用情况D 执行计划生育的情况◆标准答案:A
●下列不属于政府信息公开基本原则的是 A 公平B 准确C 公正D 便民◆标准答案:B
●下列属于可以主动公开的政府信息内容的是 A 涉及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切身利益的B 国防建设和武装力量活动中的秘密事项C 科学技术中的秘密事项D 个人财产、名誉或其他利益的情况、资料◆标准答案:A
●下列属于依申请公开的政府信息公开方式的是 A 政府公报B 政府网站C 按照申请人要求的形式予以提供D 新闻发布会◆标准答案:C
●下列属于政府信息存在形式的是A 胶卷、磁带、磁盘以及其他存储介质B 口头消息C 社会传闻D 口头承诺◆标准答案:A
●下列属于政府信息公开制度发源地的是 A 法国B 英国C 瑞典D 德国◆标准答案:C
●行政复议机关自受理申请之日起应作出行政复议决定的期限是 A 30日内B 60日内C 90日内
D 100日内◆标准答案:B
●行政机关答复政府信息公开申请的原则出发点是 A 合理B 准确C 便民D 公平◆标准答案:C
●行政机关公开政府信息要做到 A 依法公开B 真实公正C 注重实效D 及时准确◆标准答案:D
●行政机关减免费用的对象只能是A 公民B 法人C 其他组织D 社会群体◆标准答案:A ●行政机关收到申请政府信息公开而又不能当场答复的,应予以答复的时间期限是A 2个工作日
B 5个工作日C 10个工作日D 15个工作日◆标准答案:D
●行政机关收取检索、复制、邮寄等成本费用标准的制定部门是 A 国务院价格主管部门B 国务院财政部门C 国家改革与发展委员会D 国务院价格主管部门同国务院财政部门◆标准答案:D
●行政机关延长答复的最长期限不得超过的是 A 2个工作日B 5个工作日C 10个工作日D 15个工作日◆标准答案:C
●行政机关依申请公开政府信息应当遵循的原则是 A 公平、公正B 合法、有效C 便民、效率
D 及时、准确◆标准答案:C
●行政机关与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之间行政解决纠纷的法定方式是 A 刑事诉讼B 民事诉讼C 行政调解D 行政诉讼◆标准答案:D
●行政机关在依申请公开的政府信息中,减免费用的实质要件是 A 公民遇到重大自然灾害B 公民确有经济困难C 公民属于弱势群体D 公民申请的信息关系重大◆标准答案:B
●行政机关在政府信息公开工作中,应当遵守法定时限,积极履行法定职责,提高办事效率,提供优质服务,方便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依法获取政府信息。这体现的原则是 A 公正原则B 便民原则C 公平原则D 正义原则◆标准答案:B
●行政主体行使行政权力不偏私、不歧视,充分考虑一切应当考虑的因素,尽可能排除一切不合理因素的干扰。这体现的是政府信息公开的 A 公平原则B 公正原则C 便民原则D平等原则◆标准答案:B
●依申请公开政府信息的收费主体是 A 行政机关B 人民政府C 人民代表D 监察机关◆标准答案:A
●政府工作的出发点应该是 A 保证人民当家作主的地位B 促进社会经济发展C 维护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D 使政府工作更加协调◆标准答案:C
●政府信息公开权限的一般原则是A 谁制作谁公开B 谁制作谁公开,谁保存谁公开C 谁保存谁公开D 制作兼保存◆标准答案:B
●中国中央政府门户网站正式开通于 A 2003年1月1日B 2004年1月1日C 2005年1月1日
D 2006年1月1日◆标准答案:D
●属于政府信息应当予以公开的是 A 有关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秘密事项B 国家事务的重大决策中的秘密事项C 涉及到商业秘密和个人隐私的政府信息,但行政机关认为不公开可能对公共利益造成重大影响的D 有关个人财产、名誉或者不宜对外公开的情况和资料◆标准答案:C
●属于主动公开范围的政府信息,自政府信息形成或者变更之日起应当予以公开的时间期限是
A 20个工作日B 15个工作日C 10个工作日D 5个工作日◆标准答案:A
●最重要的国家秘密被称作 A 秘密B 机密C 绝密D 保密◆标准答案:C
三、多选题
●《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规定预警信息除公共事件的类别外,还包括的其他项目是
A 预警级别B 起始时间C 可能影响范围D 警示事项E 应采取的措施和发布机关◆标准答案:A,B,C,D,E
E 执行计划生育政策的情况◆标准答案:A,B,C,D
●不予公开政府信息的范围是指 A 国家计划B 国家秘密C 商业秘密D 个人隐私E 国家政策◆标准答案:B,C,D
●不予公开政府信息的范围限定的有以下几类A 国家秘密B 行政秘密C 国防秘密D 商业秘密E 个人隐私◆标准答案:A,D,E
●对行政复议机关工作人员在行政复议活动中,徇私舞弊或者有其他渎职、失职行为的,应给予的法律责任是 A 依法给于警告、记过、记大过的行政处分B 情节严重的,依法给予降级、撤职、开除的行政处分C 情节严重的,依法给予降级、撤职的行政处分D 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E 不予追求刑事责任◆标准答案:A,B,D
●对行政机关不依法履行政府信息公开义务进行举报的规定是A 认为行政机关没有依法发给抚恤金的B 任何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对行政机关不依法履行政府信息公开义务的行为都有权举报
C 认为行政机关侵犯法律规定的经营自主权的D 受理举报的是上级行政机关、监察机关或者政府信息公开工作主管部门E 有关行政机关收到举报后应当依照各自职责及时调查处理◆标准答案:B,D,E
●对行政机关延长答复时限的特殊规定应把握的内容是A 行政机关延长答复时限必须履行严格的内部报批手续,只有经政府信息公开工作机构负责人同意后才能够延长答复时限B 公开内容不明确的,应当告知申请人更改、补充申请C 行政机关延长答复时限必须告知申请人D 有具体的诉讼请求和事实根据行政机关延长答复时限最长不得超过15个工作日◆标准答案:A,B,C,D
●法律责任的主要形式有 A 行政责任B 经济责任C 民事责任D 刑事责任E 宪法责任◆标准答案:A,C,D
●各级人民政府信息公开工作主管部门的职责权限集中体现在 A 修改B 推进C 指导D 协调E 监督◆标准答案:B,C,D,E
●公共企事业单位实行信息公开的主要内容和形式包括 A 突出重点,不断丰富公开的内容B 创新形式,拓展公开渠道C 完善制度,规范运作,全面提高信息公开工作水平D 了解群众意愿,倾听群众呼声E 改进工作作风,提供优质服务◆标准答案:A,B,C
●机关、团体、企业事业单位和其他组织的档案机构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法》第七条的规定,履行的职责是A 组织、开展档案工作的国际交流活动B 贯彻执行有关法律、法规和国家有关方针政策,建立、健全本单位的档案工作规章制度C 指导本单位文件、资料的形成、积累和归档工作D 统一管理本单位的档案,并按照规定向有关档案馆移交档案E 监督、指导所属机构的档案工作F 监督、指导本行政区域内的档案工作,依法查处档案违法行为◆标准答案:B,C,D,E
●明确规定行政机关应当主动公开的政府信息,其基本要求须包括 A 涉及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切身利益的B 需要社会公众广泛知晓或者参与的C 反映本行政机关机构设置、职能、办事程序等情况的D 其他依照法律、法规和国家有关规定应当主动公开的E 申请公开政府信息的公民存在阅读困难或者视听障碍的◆标准答案:B,C,D,E
●确定答复政府信息公开申请的一般时限须考虑的主要因素是A 能够区分处理B 行政机关要从便民原则出发,答复政府信息公开申请。C 时限必须明确D 坚持公共利益优先原则E 时限的规定应当合理◆标准答案:B,C,E
●设区的市级人民政府、县级人民政府及其部门重点公开的政府信息内容是 A 城乡建设和管理的重大事项B 社会公益事业建设情况C 征收或者征用土地、房屋拆迁及其补偿、补助费用的发放、使用情况D 抢险救灾、优抚、救济、社会捐助等款物的管理、使用和分配情况◆标准答案:A,B,C,D
●我国解决行政机关与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之间行政纠纷的法定方式是A 调解B 行政诉讼
C 行政复议D 民事诉讼E 刑事诉讼◆标准答案:B,C
●乡镇人民政府对群众、企事业单位公开的主要政府信息内容是 A 城乡建设和管理的重大事项
B 乡镇政府行政管理C 与村务公开相对应的事项D 乡镇政府各部门和派驻所公开的事项E 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所需资金的事项◆标准答案:B,C,D
●行政机关公开政府信息,不得危及的安全范围是 A 国家安全B 社会安全C 公共安全D 经济安全E 社会稳定◆标准答案:A,C,D,E
●行政机关若不依法履行政府信息公开的义务,社会监督可以通过举报制度来实现,受理举报的单位是 A 最高人民法院B 上级行政机关C 监察机关D 政府信息公开工作主管部门E 最高人民检察院◆标准答案:B,C,D
●行政机关依申请公开政府信息的收费原则包括 A 收费政策B 收费客体C 收费对象D 收费项目E 收费主体◆标准答案:C,D,E
●行政机关主动公开的政府信息符合下列基本要求的是 A 重大建设项目的批准和实施情况B 涉及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切身利益的C 需要社会公众广泛知晓或者参与的D 反映本行政机关机构设置、职能、办事程序等情况的E 其他依照法律、法规和国家有关规定应当主动公开的◆标准答案:A,B,D
●行政机关主动公开政府信息的方式包括A 会议通知B 政府公报C 政府网站D 新闻发布会E 报刊、广播、电视等新闻媒体◆标准答案:B,C,D,E
●依法行政的基本要求是 A 合理行政B 程序正当C 高效便民D 诚实守信E 权责统一◆标准答案:A,B,C,D,E
●已颁布的法律、行政法规可施行日期主要有 A 自宣布日期起B 自法律、法规生效的具体时间起C 自公布之日起开始施行D 自公布后某一特定的时间起开始施行E 其他法律、法规规定的具体日期◆标准答案:C,D
●应当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的两类主体是 A 立法机关B 司法机关C 行政机关D 法律、法规授权的具有管理公共事务职能的组织。E 教育机构◆标准答案:C,D
●在实施政府信息公开行为时行政机关可能存在的违法行为包括A 不依法履行政府信息公开义务B 不及时更新公开的政府信息内容、政府信息公开指南和政府信息公开目录C 违反规定收取费用,以及通过其他组织、个人以有偿服务方式提供政府信息D 公开不应当公开的政府信息E 有违反本条例规定的其他行为◆标准答案:A,B,C,D,E
●政府信息的集中保管地是 A 政府网站B 电子图书馆C 大学图书馆D 国家档案馆E 公共图书馆◆标准答案:D,E
●政府信息公开工作机构的具体职责是A 具体承办本行政机关的政府信息公开事宜B 维护和更新本行政机关公开的政府信息C 组织编制本行政机关的政府薪资公开指南、政府信息公开目录和政府信息公开工作报告D 对拟公开的政府信息进行保密审查E 本行政机关规定的与政府信息公开有关的其他职责◆标准答案:A,B,C,D,E
●政府信息公开申请应当包括A 申请与获取政府信息有关的常识性内容B 申请人的姓名或者名称、联系方式C 申请公开的政府信息的内容描述D 申请公开的政府信息的形式要求E 申请与政府信息公开机构有关的内容◆标准答案:B,C,D
第四篇:加强公安舆论引导
加强公安舆论引导
----新时期公安宣传工作新思考
摘要: 互联网已经成为当代中国的公共话语空间和重要舆论策源地,成为包容"体制舆论场"和"民间舆论场"的巨大场域。一些在"体制舆论场"中不能传播的信息有可能在互联网中传播,并迅速形成舆论。认真分析并逐步引导互联网公安舆论,努力提高群众对警察的满意度,对加强公安队伍建设、密切警民关系、促进社会稳定大局,有着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关键词:信息化 公安舆论 和谐 警民关系
20世纪90年代,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特别是互联网技术在全球各领域的应用普及,人们获取信息的渠道更加多样化,不再局限于地域,人民群众的民主意识普遍增强,新闻媒体监督的力度不断加大,知情权、话语权、监督权要求空前高涨,一些涉警事件、一起刑事案件甚至一些小纠纷,如果处置稍有不当、舆论引导不及时,就会引起舆论炒作,警民关系紧张,影响公安机关的形象,影响社会稳定。
一、信息化时代公安舆论引导工作面临的严峻形势
公安机关作为执法部门,历来是新闻媒体关注的重点。信息化时代的迅猛发展,扩展了各种监督渠道,也加剧了涉警舆情的扩散和传播,使公安舆论引导形势严峻。具体表现在四个方面:
(一)互联网被称之为继报纸、电视、广播三大媒体之后的第四新型媒体,以其即时性、海量性、全球性、互动性等特点,受到广大公众的青睐,改变了以往新闻和信息传播格局,为公众提供了一个前所未有的自由讨论公共事务、参与政务的活动空间,成为公众发表言论、表达意见、释放情绪的便利渠道和政府洞察、引导社会舆论的平台,成为社会舆论快速“传播器”和高倍“放大器”。一些个别问题可能借助网络引发舆论浪潮,出现“一人疾呼、万人参与、百万人关注”的“网上群体性事件”,进而影响现实社会,从而使维稳处理难度加大。
(二)公安机关舆论引导手段的相对滞后,有损公安形象的“危机”更多,破坏更大。公安舆论宣传作为公安工作的一部分,长期以来一直得到各级各部门的重视与支持,但随着公安保卫任务的日益繁重,特别是网上涉警舆情的日趋严峻,公安宣传舆论引导整体呈现“上热下冷”的滞后局面,主要表现有“五不”:一是思想认识不高。对舆论引导重要性认识不够,重业务轻宣传。二是网上舆情处置水平不高。对传统媒体沟通多,投入精力大,但是对网上舆论引导认识不深、办法不多,特别是面对涉警负面舆情,第一反应就是“删”、“封”、“堵”、“捂”、“不表态”,有的甚至无动于衷、麻痹侥幸、听之任之。三是对外宣传机制不全。宣传舆论工作有机构、缺人员、缺设备、缺经费,没有一整套强化舆论引导、应对危机处置的工作机制,一旦发生重大涉警舆情事件,往往慢一步、慢一拍,丧失工作主动权,造成工作被动。四是与媒体沟通能力不够。不善于与媒体和记者打交
道,接受记者采访时语气生硬,缺乏应对技巧。尤其在涉及负面新闻采访时,部分民警不会说、不愿说、不敢说或者胡乱说,造成工作被动、形象受损。五是教育培训力度不够。民警参与舆论宣传知识方面的培训少,从事宣传工作的专业水平不高,提升新闻舆论引导的能力不够,新闻舆论引导、网上监控处置、专业评论分析相结合的专门人才队伍还没有形成,全警舆论引导的基本技巧还没有普及。
二.加强信息化公安舆论引导的应对之策
“不懂信息化的领导将丧失指挥权,不懂信息化的民警将丧失工作权”,信息化已经是公安工作的一场必然的革命,如何应对媒体、提升舆论引导能力,已成为公安机关能力建设方面极为重要的现实课题。加强信息化公安舆论引导,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加强引导:
(一)建立健全公安新闻舆论预测机制,通过问卷调查等形式,广泛征求各方意见、建议。密切关注尤其是涉及公安部门方面的舆情、动态,特别是一些群众关心的焦点、热点问题以及涉法涉诉信访案件,落实专人跟踪走访、回访,并做好法制宣传和停访息诉工作。组织专门力量进行分析研判,及时发现涉警敏感舆情隐患,抢占先机,防微杜渐。同时要对案(事)件发生的时段、地段、涉及到的群体对处置工作可能形成的不利影响和后果进行舆情风险评估,牢牢把握事态的发展方向,不断增强公安新闻舆论引导工作的主动性。
(二)建立健全警媒互动联谊机制。采取建立警媒之间经常性“交流通气”制度、定期交流制度、年终或节日与媒体开展联谊活动等方
式方法,建立起与新闻媒体互信、互助、互动、双赢的和谐关系。要主动为媒体“报料”,方便媒体记者采访,联合宣传公安典型事迹。对采访涉警敏感问题的记者,要热情接待,妥善应对,引导其从维护社会稳定和有利于问题解决的角度,客观、公正、准确地采访报道;对可能造成不良影响的问题,要促请新闻媒体从内部渠道反映,并及时将处理结果反馈给媒体,争取理解支持。
(三)建立健全网上巡查管理机制。一方面公安网监等部门要积极构建网上维稳工作新防线。招募网络人才,聚集网络精英,变被动应对为“主动进攻”,以“网上群众工作”、“网上派出所”、“网上警务室”等形式主动拉近与网民的心理距离,架起融洽关系的桥梁,建立网络群众基础,有效引导舆论。另一方面要主动配合相关职能部门,完善网络运营法规,规范网络运行管理,制定网络道德规范,发展网络主流文化,加强网络舆论监管,提高人们的网络道德觉悟,引导人们既做责任公民、又做责任网民。
警民关系是公安队伍建设的重要目标和内容,是做好公安队伍建设的重要前提和保证,也是建设和谐社会的重要根基。在当前信息多元化的新形势下,各类矛盾错综复杂,影响警民关系的不利因素增加。因此,认真分析并逐步引导互联网公安舆论,努力提高群众对警察的满意度,对加强公安队伍建设、密切警民关系、促进社会稳定大局,有着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参考文献:
1.孟建柱在全国公安机关新闻发言人培训班结业式上强调树立现代传播理念拓展民意沟通渠道切实提高公安机关社会管理服务的能力和水平.人民公安报.2009.
2.提高信息时代新闻舆论引导能力 《军事记者》2009年05期
3.如何认识构建舆论引导新格局 《青年记者》2009年11期
4.《警察与媒体:第三届警察公共关系国际论坛文集》孙娟 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公安
5.机关舆情分析与舆论引导;中国法制出版社(2011-02出版)
第五篇:领导干部如何做好舆论引导
着力提高领导干部网络舆论引导能力 舆论导向正确,是党和人民之福;舆论导向错误,是党和人民之祸。当前,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互联网已经成为社会舆论的“传播器”和“放大器”,这既为舆论引导工作提供了难得机遇,也带来了严峻挑战。发展健康向上的网络文化,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加强网络舆论引导,唱响网上思想文化主旋律。广大领导干部应充分认识新形势下加强网络舆论引导的重要性,不断提高网络舆论引导能力,使网络成为宣传党的主张、弘扬社会正气、通达社情民意、引导社会热点、疏导公众情绪、搞好舆论监督的重要阵地。
充分认识提高网络舆论引导能力的重要性和紧迫性。随着互联网的迅速发展和广泛应用,网络媒体对人们工作生活和社会舆论格局的影响日益深入,已经成为重要的大众传媒、社情民意的晴雨表和群众表达诉求的新平台。面对新形势新情况,广大领导干部应充分认识提高网络舆论引导能力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一方面,广大人民群众通过网络参与公共事务的热情不断高涨,急需广大领导干部积极予以回应。在“人人持有麦克风、个个都是发言人”的自媒体时代,广大群众越来越习惯于通过网络参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各个方面的公共事务,表达诉求。可以说,网络已经成为各种利益诉求汇聚的平台。这就要求广大领导干部积极通过网络察民情、知民意、集民智,特别是对涉及本地区本单位本部门的事件及其舆论及时作出回应,切实为广大群众答疑、释惑、解忧,从而有效疏导公众情绪、化解矛盾纠纷。另一方面,网络舆情鱼龙混杂,急需广大领导干部积极加以引导。网络上的信息十分丰富,但也存在良莠不齐的情况,不实消息、不健康内容、不负责任的言论等随处可见。尤其是一些别有用心的人为了达到个人目的而利用网络歪曲事实、恶意炒作,影响社会和谐稳定。这就需要广大领导干部不断提高网络舆论引导能力,主动进行网络舆情分析和监管,正确引导网络舆论,为经济社会发展营造良好的社会舆论环境。
准确把握领导干部在网络舆论引导方面存在的问题。近年来,我们党在网络舆论引导方面做了许多有益探索,取得了明显成效,广大领导干部的网络舆论引导能力不断增强,网络舆论引导的及时性、权威性和公信力、影响力不断提高。但也应看到,一些领导干部在网络舆论引导方面仍然存在各种各样的问题,其主要表现有两个方面。一是在思想上对网络舆论引导不重视。一些领导干部不愿上网,对“网人、网事、网论”抱有鸵鸟心态,认为眼不见为净,与广大群众通过网络参政议政的高涨热情形成强烈反差。这在一定程度上导致网络上的一些小问题最终演变成网络上的大事件,然后又从网上虚拟社会蔓延到现实社会,最后酿成群体性事件,严重影响社会和谐稳定,损害党和政府的形象。二是在网络舆论引导措施上不得力。一些领导干部虽然对网络舆情比较重视,但在舆论引导的方式方法上仍然墨守成规,没有充分认识到网络传播的特点,不会充分运用网络媒体进行及时、科学、有效的舆论引导,在网络舆论引导中处于被动地位。
多措并举提高网络舆论引导能力。新形势下,广大领导干部应充分认识到正确引导网络舆论事关网络文化健康发展,事关经济社会健康发展,事关社会和谐稳定,从而不断增强提高网络舆论引导能力的自觉性。一是做好网上接访,着力提高网上科学执政水平。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和事业心关注网络舆情,正确对待和及时处理网民的意见和建议;建立网上联络平台,通过与网友座谈、邀请网友“灌水”、“拍砖”等方式,与网友开展互动交流,做好网上群众工作。二是认真学习网络媒体知识。网络媒体作为新兴媒体,其发展方兴未艾,影响力越来越大,逐渐成为党和政府与人民群众联系的桥梁和纽带。广大领导干部应高度重视网络媒体的发展,认真学习网络媒体知识,熟练运用网络媒体,确保网络舆论引导的及时性、权威性和公信力、影响力。三是创新网络舆论引导工作机制。面对网络媒体强势发展的新形势,领导干部应善于创新工作机制,整合各种力量,明确工作责任,不断壮大网络主流舆论,发展健康向上的网络文化。比如,可以建立网络信息员制度,及时了解网络动态,把握网络舆情,并把科学分析网络舆情与分析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问题结合起来;健全重大突发事件网络发布机制,善于抓住关键时机,及时公开信息,牢牢掌握网络舆情引导的主动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