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我国特殊儿童社会福利存在的主要问题

时间:2019-05-12 19:43:03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浅析我国特殊儿童社会福利存在的主要问题》,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浅析我国特殊儿童社会福利存在的主要问题》。

第一篇:浅析我国特殊儿童社会福利存在的主要问题

浅析我国特殊儿童社会福利存在的主要问题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共筑中国梦的理念不断深入人心。儿童作为祖国未来的希望,是将来实现中国梦的中坚力量。因此大力发展我国的儿童福利事业也逐渐提上了议事的日程,而且在近些年有了一定的发展。但是,关于特殊儿童社会福利的发展还存在着许多亟需解决的问题。

一、我国特殊儿童社会福利的现状

据有关统计至2013年末,我国0-14岁(含不满15周岁)人口共有22329万人1,是世界儿童总数最多的国家。由于儿童所处地位特殊,长久以来我国从事儿童问题研究的阵容强大,研究范围广泛,而且成果累累。但是,关于特殊儿童社会福利领域的研究几乎还处于空白。特殊儿童是指孤儿、聋哑、智力低下和肢体残障等儿童,他们在生理或精神上存在不同的缺陷,但他们和普通儿童一样都是祖国独特的瑰宝。胡锦涛总书记曾经指出要让特殊儿童和其他的正常小朋友一样,在祖国的同一片蓝天下幸福的成长。根据2006年全国残疾人的抽样调查,中国残疾儿童为504.3万人,占总残障人口的6.08%,城镇的残疾儿童占19.20%,农村则占到80.80%2。儿童是社会的弱者,这些数量庞大的特殊儿童属于社会弱势群体中更为脆弱的弱者,他们需要国家和社会的更多关注和照顾。2010年被称之为儿童福利元年,在这年国务院出台了《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孤儿保障工作的意见》,并建立孤儿国家保障的制度旨在切实保障孤儿的权益,与此同时部分特殊儿童也被纳入低保、五保、优抚对象,这些说明国家对特殊儿童越来越重视。

但是,总体上我国特殊儿童社会福利水平偏低,保障范围较小。由于我国社会福利总体发展缓慢,这也影响到特殊儿童社会福利的发展,而且特殊儿童社会福利在发展的过程中存在着许多问题制约其发展。

二、我国特殊儿童社会福利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我国儿童福利机构供需矛盾明显

随着经济的迅速发展和社会结构的变迁,我国儿童福利机构的总数及工作人员与社会需求存在着以下方面的不足:

1.我国儿童福利机构供需矛盾突出

首先,我国儿童福利机构的数量不足。根据国家统计局相关数据表明,我国社会福利院单位从2009年1611家增长到2012年1719家,三年间共增加108家。其中儿童福利机构从303家增长到463家,共增加160家。社会福利院的职工总数仅为4.2万人,儿童福利机构的职工为1.1万人3。虽然每年我国儿童福 ① 国家统计局http://data.stats.gov.cn/workspace/index?a=q&type=global&dbcode=hgnd&m ② 国家统计局http://data.stats.gov.cn/workspace/index?a=q&type=global&dbcode=hgnd&m ③ 国家统计局http://data.stats.gov.cn/workspace/index?a=q&type=global&dbcode 利机构都在增加,不过我国的残疾儿童却达到了504.3万,其中每年我国0~6岁的残疾儿童还在以19.9万人数增加。到了2012年末,大约仅有17.6万的特殊儿童生活在各种福利机构中。另外据央视《新闻1+1》在2013年1月10日播出节目《孤儿救助从弥补漏洞开始》的相关报道中指出,我国省级独立的儿童福利机构只有9家,地级独立的儿童福利机构相对较多,333家,县级独立的儿童福利机构仅有64家。换个角度看,我国共有2853个县,其中只有64个县有独立的儿童福利机构,也就是说县级独立的儿童福利机构平均仅占有2%的比例。总之,我国儿童福利机构还存在比较大的缺口,满足不了现实的社会需求。

其次,目前我国儿童福利机构的服务人员与社会需求之间供需矛盾突出。第一,服务人员与收养的特殊儿童比例差距大。根据现有的《儿童福利机构基本规范》的要求,收养的特殊儿童与服务人员的比例应为1:1.5。但是至2012年底,我国儿童福利机构收养人员仅孤儿人数达到10.9万人,而社会福利院的职工数却只有4.2万人,其中儿童福利机构的从业人员为1.1万人,收养的特殊儿童与服务人员的比例大约是11:1。换句话说,现有的服务人员工作压力大,每人至少要负责照顾十一位特殊儿童,高强度的工作导致工作效率低,也使生活在儿童福利机构的特殊儿童的生活质量及满意度有所下降。而且如果将后勤、科室人员等从这些服务人员中扣除,意味着直接服务于特殊儿童的一线员工如医生和护士、护理员和保育员与实际需求的差距进一步拉大。我国儿童福利机构服务人员的不足直接阻碍其扩展和发展。

第二,我国儿童福利机构的服务人员性别结构不合理。在现有的儿童福利机构的工作者以中年女性为主,平均年龄在40岁以上。据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和民政部的一项调查表明:8个儿童福利机构的1047名服务人员中,女性人数为773名,占总体比例的78.3%,另外直接护理儿童的454名护理人员中女性工作人员为443名,占总体比例的97.6%[1]。我国儿童福利机构的服务人员性别差距大,缺乏男性服务人员。目前我国儿童福利机构的儿童活动范围仅限院内,每天24小时接触的对象也只有与他们朝夕相处的服务人员,所以这些工作人员在他们人格和性格塑造过程中占据十分重要的作用。女性服务人员与男性相比更细心、耐心、富有同情心,对照顾对象容易产生感情,能够很好地照顾他们的日常生活。但是,女性自身的性格也存在着片面性,不利于儿童形成完整的人格,容易导致性格缺陷;依赖性强不利于其形成独立性格,社会适应能力差。而男性工作者的稳定性、自制性和独立性要比女性强,也更为理性、果断,男性在特殊儿童的人格和性格塑造中的作用也是不可替代的。目前,工作人员性格结构不合理成为我国儿童福利机构发展的瓶颈之一。

第三,服务人员队伍缺少专业化。一方面我国儿童福利机构现有的服务人员专业化程度不高,缺乏专业知识、专业水准偏低。现今在儿童福利领域的工作者大多数都是八十年代初或更早参加工作的,80%以上的服务人员最高学历仅为高中学历,他们大多缺乏专业的社会背景,而且也很少受过系统的专业学习。另外由于我国儿童福利机构在招收新的工作人员时受到编制紧缺的限制造成新分配的儿童康复治疗、心理和特殊教育专业毕业的专业服务人员较少,远不能满足现今儿童福利机构发展的需要。然而,特殊儿童身体的成长和智力的发育以及人格的塑造都是在儿童福利机构进行的,并且这完全是个不可逆转和不可更改的过程,所以建立专业化服务团队,提高服务人员的专业素质至关重要。另一方面,我国儿童福利机构各岗位的服务人员比例不当,内部分工缺乏专业性,导致一线员工少,后勤员工多;医生、护士少,护理员、保育员多。这种情况下,往往在开展特殊儿童康复和心理疏导活动中造成医生、护士不足。而且我国儿童福利机构专业人员职位的设置也比较单一,目前专业的职位仅有医生和护士,缺少音乐治疗师、心理治疗师、儿童社会工作者和理疗师等职位。专业人才是儿童福利机构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服务人员队伍缺少专业化成为儿童福利机构发展的又一个瓶颈。

2.我国儿童福利机构本身面临诸多问题

家是任何一位儿童最好的福利,对于孩子来说亲情关怀比物质的满足更为重要。但是生活在儿童福利机构的特殊儿童中大多数都是孤儿或弃婴,对于他们来说福利院就是他们的“家”,日夜照顾他们的服务人员就是他们的“父母”,儿童福利机构在这些特殊孩子的成长历程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而且对这些特殊儿童承担着相当大的责任。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和社会结构的转型,我国儿童福利机构本身的问题和压力不断凸显,这些问题和压力制约着我国儿童福利机构的发展。

第一,经费不足是阻碍儿童福利机构发展的首要问题。我国儿童福利机构资金来源和筹资渠道比较单一。目前我国儿童福利机构经费主要来源政府的财政投入,但这部分经费不足以支付逐年递增的收养儿童数所需的费用、工作人员的工资以及儿童福利机构康复器材的维护更新等日益增长的费用,儿童福利机构常常陷入入不敷出的境地。我国的人口基数大,各大城市的弃婴数量有增无减;同时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也使农村向城市转移的流动人口不断增加,来自农村大量的弃婴也被带进城市,送往儿童福利机构。

总的来说,儿童福利机构的扩展速度远落后于弃婴的增长速度,从而导致经费紧缺问题日趋严重,这不仅加重儿童福利机构的负担也降低福利院孩子们的生活质量,使有限的资源显得更加紧张。虽然,近些年我国越来越重视儿童福利的发展,但是福利机构的各种设施条件与发达国家相比显得落后,儿童福利机构收养人员大多数都是特殊儿童,他们需要有专业人员照顾和特定的治疗康复器材。但是因为经费不足,儿童福利机构的待遇较低无法吸引高素质专业人员就业,也不能及时维修或更新老化的康复器材、日常锻炼或智力开发的设备,这些都阻碍了特殊儿童的全面发展,有悖公平,不利于构建和谐社会。

第二,管理理念落后,运行方式单一。目前我国儿童福利机构是民政部的附属机构,机构管理层的官本位思想严重。长久以来把儿童福利机构作为事业单位进行经营,以集中供养为管理理念,把收养被遗弃的特殊儿童当作政治性任务执行,往往导致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盛行。管理人员传统的集中供养管理理念,缺乏竞争意识、成本意识和服务意识,导致儿童福利机构整体工作效率低下,这不利于儿童福利机构发展成为以人为本的服务性机构,也不利于儿童福利机构的可持续发展,甚至使得我国儿童福利机构越来越不能适应不断变化发展的新情况,落后于时代的要求。

另外,我国儿童福利机构的运行方式单一。它采取的是单一的封闭式运行方式,缺乏灵活性。我国儿童福利机构注重统一的“养、治、教”方式,忽视特殊 儿童个体的特殊性,不利于其个人特殊潜能的发展;注重集体院内照料,忽视亲情及家庭伦理方面的人性化照料,不利于其完整人格的塑造。儿童福利机构中的特殊儿童的生活和学习范围仅限于福利院内,缺乏流动性,缺少与社会上正常同龄儿童交流,造成院内特殊儿童的情感世界存在很大的盲区。一般而言儿童福利机构中的特殊儿童是要等到16岁以后,才能独立走向社会[2]。单一的封闭运行方式使得院内的特殊儿童无法像有家的儿童可以在家人保护下最大程度接触到社会,顺利完成社会化过程。相反他们生活在狭小的空间,往往错过了智力开发的最佳时期。这些可能导致他们长大离开福利机构后,因为生存能力较差、社会化程度较低而不能顺利融入社会,从而引发新的社会问题。

第三,我国儿童福利机构与主流社会脱轨。国有儿童福利机构因建立的时间比较早,所处的地理位置也较偏远,导致其逐渐游离于主流社会。具体表现在现有的儿童福利机构的政治性往往超过了服务性,导致儿童福利机构内部膨胀,缺乏动力机制,绩效制度落后,忽视以人为本根本的服务理念。另外,我国儿童福利机构缺乏与外界的沟通交流,一方面将机构中要处理的问题都当作内部事务处理,而不是向社会公开征求社会各界的意见和建议,做到民主科学决策。远离社会导致儿童福利机构解决问题的视野和手段比较狭窄、片面,同时也使一些有志于帮助儿童福利机构的社会组织、企业、个人因缺乏合法合理的渠道进入而最终不得不放弃,导致儿童福利机构的社会资源大量流失。另一方面,我国儿童福利机构独立封闭运行,缺乏学习的主动性,往往以消极的态度对待其他国家的成功经验,固守传统的管理理念和运行方式最终导致儿童福利机构与主流社会逐渐脱轨,使儿童福利机构无法借助外界力量和资源解决经费不足、管理理念落后、运行方式单

一、专业队伍紧缺等问题,这阻碍了我国儿童福利机构更好更快发展。

(二)我国特殊儿童的教育福利发展缓慢

接受义务教育既是我国儿童的权利也是义务,对于特殊儿童也不例外。要重视特殊儿童早期教育,因为儿童的可塑性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减弱,如果错过儿童智力、语言能力开发的最佳时期,之后的开发培养往往事倍功半。特殊教育可以最大限度地挖掘和发展特殊儿童的潜能,增强技能、扩展知识,增强社会适应能力,以完成社会化,让特殊儿童顺利回归主流社会,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注重特殊儿童的特殊教育既体现教育本身的公平性,也体现社会各界对他们的关心和爱护。但是,普及特殊教育福利将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

1.特殊教育学校存在供需矛盾,特殊儿童的入学率偏低

首先我国特殊教育学校的供需矛盾突出,特殊儿童的入学率偏低。据统计,2010年我国18岁以下的残疾儿童约有1289万,6~14岁学龄阶段的残疾儿童约750万,其中,肢体残疾儿童57.8万、听力语言残疾儿童96.6万、视力残疾儿童15.1万、精神残疾儿童1.4万、智力残疾儿童513.6万,综合残疾儿童65.9万。特殊教育每年招生6.5万人,在校生42.6万人。2011年,中国的学龄残疾儿童入学率为71.1%,还有27.9%处于失学状态。到了2012年,全国的特殊教育学校仅有1853所,未入学的学龄残疾儿童还有9.1万4。这与国务院制定的特殊 ④数据源于国家统计局2010~2012年统计资料儿童的入学率要达到80%的目标差距较大,而且我国至今还未建立针对精神残疾、肢体残疾、综合残疾等残疾儿童的幼儿园。有的特殊教育学校因缺乏基本的设施及教学办公用品而无法扩大招生范围。目前,学龄特殊儿童与特殊教育学校之间存在着巨大差距,有限的特殊教育学校远不能满足社会实际需求,二者之间的供需矛盾突出。

另外,因为社会、家庭观念的落后,导致许多人忽视特殊教育对特殊儿童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有的家长主动放弃孩子接受特殊教育的权利,认为特殊儿童即使接受教育后也达不到正常水平,而且特殊儿童的教育费用相对较高,使家境困难的家庭不得不放弃让孩子与普通儿童一样接受义务教育的想法。这造成一方面特殊教育学校供需矛盾突出,另一方面特殊儿童的入学率却偏低说明我国特殊儿童教育福利发展缓慢。

2.特殊教育学校的师资力量不足缺乏专业人才

特殊教育学校师资力量不足缺乏专业人才阻碍特殊教育发展的另一重要原因。以海南省为例全省的特殊教育学校一共三所,2008年全省共有50个特殊教育班,648名学生,专任教师105人,生师比13.0:1,但如果按照全省所有特教学生计算,生师比为28.3:1,缺特教教师390人(按生师比6:1测算)[3]。而且82%的师资集中在海南省省特殊教育学校,剩下的18%分散在其他两所特殊教育学校,说明我国现有的特教教师缺口较大。另外,据统计福建省特殊教育学校教师队伍中本科以上学历人数的比例为3%,专科学历人数的比例为33%,中专及以下学历人数的比例为64%[4]。因此,我国特殊教育教师的平均学历较低,专业水平有待提高。但是从目前的情况看,我国设有特殊教育本科专业的高等师范院校全国只有四所,每年的毕业生都在五十人以下;特殊教育专业的大专也只有两所,每年毕业仅为三十人左右;数量最多的应该是中等特殊教育师资培训机构共有34所,但它所培训的人数也不到四百人。而且政府对特殊教育的扶持力度不够,就业体制的制约使特殊教育专业的毕业生到特殊教育机构就业十分的困难,这也导致一大批的专业人员流失。

3.特殊教育学校存在地区间的不平衡和经费普遍不足的问题

特殊教育学校地区间发展不平衡及经费不足阻碍了特殊教育的发展。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政府及社会对特殊教育也越来越重视。但是由于我国各地区的经济发展不平衡,导致不同地区的特殊教育发展状况不平衡。经济落后地区的特殊儿童的义务教育刚刚起步,一些经济发达地区的特殊教育已经实现现代化或正朝着现代化的方向发展。再以上面提到的海南省为例,全省共三所特殊学校,从分布上看主要集中于东北部经济较为发达地区,而西部市县相对落后地区一所特殊教育学校也没有。我国特殊儿童的数量大,教育成本较高,特殊教育资源有限。导致80%生活在农村的特殊儿童,因家里经济困难无法接受基础的义务教育,所以解决这部分特殊儿童教育经费问题主要靠当地政府的财政补贴。然而,政府对特殊教育的拨款是有限的,无法满足实际需求,各地经费普遍不足,制约着特殊教育的发展。而且,特殊教育的专项经费尚未形成,现有资金的利用率较低,这也是特殊教育学校经费不足的重要原因之一。

(三)特殊儿童社会福利缺乏专门的法律保障 1.保护特殊儿童的专门性立法尚未形成

保护特殊儿童的专门性立法尚未形成阻碍特殊儿童社会福利的发展。特殊儿童社会福利方面的立法宗旨和目的是为了通过法律途径从根本上改变社会对特殊儿童的歧视,帮助特殊儿童适应社会,使他们像正常儿童一样健康成长。但目前,我国指导残疾儿童保障事业发展的具体政策法律层级较低,以“条例”、“通知”居多,威慑性低、执行力弱,实施效果不理想[5]。比如我国现存法律中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残疾人保障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残疾人教育条例》等,及行政规章中的《特殊教育学校暂行规程》、《残疾人就业保障金管理暂行规定》、《社会福利机构管理暂行办法》等。以上相关法律和行政规章在一定程度上涉及特殊儿童,但各地区的实际情况存在很大的差异性及各地经济发展不平衡导致现有的法律法规缺乏统一性和权威性,很难从法律上制裁侵害特殊儿童权益的行为。而且我国至今还尚未出台保护特殊儿童的专门性法律、法规或政策,也未出台关于特殊儿童社会福利专门的法律或法规政策[6]。由于缺失相关法律,歧视特殊儿童、虐待特殊儿童的事件频频发生,流浪儿童、弃婴数量不断增多,这些对特殊儿童生理和心理方面造成不同程度的伤害,已逐渐成为不容忽视的社会问题。

2.有关特殊儿童社会福利的法律难以落到实处

目前涉及特殊儿童社会福利的法律难以执行到位也是阻碍特殊儿童社会福利发展的重要原因之一。首先,由于特殊儿童与正常儿童相比自卑心理和排斥情绪较强,自身的保护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都相对较差。当合法权益受到侵害时却意识不到,甚至会错误认为本该如此。特殊儿童天生处于弱势,自我保护意识几乎为零。

其次,由于受到传统观念的影响社会上的大多数人没有树立保护特殊儿童是全社会的责任意识。相反对特殊儿童及特殊儿童家庭存在歧视和偏见,把他们当成社会负担,抱以淡漠的态度,甚至虐待特殊儿童。另外,农村的特殊儿童家庭的家长大多数受教育程度低,造成维权意识相对薄弱,不能及时为自己的孩子争取相应的权益保障。而且我国80%的残疾儿童生活在农村,他们家庭的经济负担比较沉重,大多数的残疾人家庭存在贫困风险。因此,大多数农村家庭只能满足特殊儿童最基本的生理需求,而无法为孩子提供更好的康复治疗条件。所以,我们应该将特殊儿童社会福利保障从原来的家庭分离出来减轻其经济负担,让家庭成员能花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关注特殊儿童的精神层面的需求,使特殊儿童健康成长。

再次,一些当地的政府官员把照顾和保护特殊儿童的责任错误理解为是社会的责任,从而推脱自身责任,对现有涉及到特殊儿童的法律和规章政策的落实大打折扣,也不重视具体操作的细节和规范,忽视配套措施的建立健全。

三、开创中国特色式的特殊儿童社会福利的对策措施

(一)学习和借鉴国外儿童福利机构先进的管理理念和模式

1.创新社区照顾和家庭寄养模式

单一的传统集体式照料模式已不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根据发达国家在特殊儿童领域的经验和我国的不断实践探索,认为社区照顾和家庭寄养这两种模式有利于解决儿童福利机构面临的许多问题,有利于提高特殊儿童的满意度和幸福感,有利于促进我国特殊儿童社会福利的进一步发展。

社区照顾以家庭为基础,社区为依托,将特殊儿童从封闭的院舍转移到正常化和开放性的社区环境中供养保护,同时儿童福利机构也对附近的社区开放。这让特殊儿童最大程度上可以保持与家庭、同龄普通儿童及社区的密切联系,让院内的特殊儿童接触到外面精彩的世界和不同类型的人,有利于其向社会化、个性化过程发展。社区照顾与社区的家庭合作,可以很好地综合利用社区和儿童福利机构的双方资源,一方面儿童福利机构不仅可以为社区的特殊儿童提供专业器材康复资源和共享专业服务人员,还可以为社区的特殊儿童家庭提供专业培训;另一方面,社区可以为儿童福利机构提供足够的场地,社区中充满人文关怀,有利于弥补机构中特殊儿童的情感空白,塑造完整的人格。

家庭寄养是指儿童福利机构将特殊儿童委托给符合条件的家庭养育,为特殊儿童配置合适的家庭,达到最佳的效果。家庭福利是儿童的最大福利,家庭寄养不仅能让特殊儿童像普通儿童一样得到家庭的温暖和照顾,而且能够有效分流儿童福利机构的收养压力为被遗弃的特殊儿童与儿童福利机构的供需找到一个平衡点。政府应该加大对寄养家庭的对象补助,不仅提供资金补助还要对寄养家庭提供定期的专业培训和考察,以保证寄养儿童的生活质量。目前,我国的家庭寄养经过探索与实践已经有了北京模式、上海模式、广德模式等。这些模式虽然在具体的内容或方式不同,但是它们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都是要以寄养儿童为中心。家庭寄养模式一方面为解决儿童福利机构供需矛盾提供有效地途径,另一方面,也增加社会对特殊儿童的了解和照顾。家庭寄养有利于特殊儿童体验亲情的温暖,能够很好的提高特殊儿童的照料质量,有利于为特殊儿童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环境。家庭寄养为我国特殊儿童社会福利的发展提供了全新的思路,值得进一步的完善和推广。

2.增加或整合儿童福利机构,缓解供需矛盾

由于我国特殊儿童基数大,每年增加的弃婴数超过儿童福利机构的承载能力,导致散落在社会上的特殊儿童频频发生悲剧,如贵州毕节5个流浪儿童的死亡事件、兰考弃儿等。缓解供需矛盾首先要增设儿童福利机构,收养散落于社会的特殊儿童。要解决儿童福利机构的不足需要政府和社会的共同努力,一方面以政府为主导建立健全现有的儿童福利机构,引入先进的管理方式,改变儿童福利机构单一的运行方式,积极推进市场化,儿童福利机构在竞争环境下通过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不断提高运营效率减少成本,整合利用原有的福利机构中的物资资源、人力资源、医疗资源等,提高工作效率和容纳能力,使其在不扩张的情况下扩大收养人员成为可能;另一方面,积极引导社会力量参与特殊儿 童社会福利事业,培育和发展民间儿童福利机构,分散国有儿童福利机构的压力,缓解供需矛盾。

3.加强培训专业人员

要解决我国儿童福利机构服务人员专业化水平低的这个问题,首先在各高等学校要增设社会工作、特殊儿童心理学、医疗人员等专业,培育相关的高素质人才,输送到各儿童福利机构,提高服务人员的专业化。其次,加强儿童福利机构现有工作人员在职培训或继续学习,最大程度上提高他们的专业技能,努力创立专业化队伍。再次,为志愿者提供专业技能培训,尽可能增强专业水平,从而更好地协助专业人员照顾特殊儿童。最后,改革儿童福利机构的用人机制,学习企业的成功经验,采取政策留人、感情留人、事业留人积极拓展用人渠道吸收更多年轻的专业人才。

4.积极筹集资金解决经费不足问题

多渠道筹集资金,充分利用社会力量拓展资金来源。首先政府要加大对儿童福利机构的拨款,建立专项资金做到专款专用,提高资金的利用率。其次倡导社会各界包括企业、组织和个人,特别要引导大企业积极投身特殊儿童的公益事业。最后,解决经费不足的问题不仅要开源而且要注意节流,运用科学的手段管理资金,提高工作效率,增强竞争意识,节约各方面的成本,高效利用有限资金。

(二)加快社会资源整合,促进特殊儿童教育发展 1.增设特殊教育学校数量

解决特殊教育学校的供需矛盾,首先最直接有效的措施是根据各地区的实际情况增设新的特殊教育学校或在原有基础上拓展学校规模,多渠道增加教育机会。扩大招生对象,特别是针对家庭贫困的特殊儿童给予减免学费、发放补贴等优惠政策,同时学校还应加大舆论宣传改善其家长及社会对特殊儿童读书无用论的传统观念。其次,在无法大规模增设特殊教育学校的条件下,大力发展以骨干学校为基础,推动普通学校的随班就读模式,以解决特殊教育学校不足问题。

2.提高特殊教育学校师资质量

要提高特殊儿童的教育质量,需要从提高特殊教育学校的师资力量开始。首先,在我国各省的师范院校增设特殊教育专业,培养更多特殊教育领域的专任教师,从而向特殊教育学校输送各方面的专业人才,不断提高师资质量。其次,组织现有师资定期到各大高等师范院校参加专业技能及辅助技能的短期培训,增强其有关特殊教育方面的技能。再次,鼓励社会大力发展特殊教育的培训机构,提供特殊教育师资的岗前培训,为特殊教育领域积极培养具有任职资格的专业人才。最后,通过提高从事特殊教育的教师待遇水平和地位,从而保障特殊教育学校师资力量的稳定和可持续发展。

3.加大特殊教育投入,整合多方资源

要推进特殊教育的可持续发展,就要解决经费不足问题,而解决特殊儿童教育经费不足需要政府和社会的合作,通过扩大筹资渠道整合多方资源等手段。首先,政府应强化自身对特殊教育的主导性责任,逐渐增加其财政投入,并成立专项教育经费,用于资助特教教师培训,购买专用设备,改善办学环境等,努力做到专款专用。其次,要多渠道拓展资金来源,吸纳社会各界捐资和大力发展特殊教育的公益彩票,扩大特殊教育经费总量。最后,应科学合理利用特殊教育经费,降低成本,整合政府和社会多方资源提高资金的利用率。

(三)加快立法进程

1.推进《特殊儿童社会福利法》的立法进程

要促进特殊儿童社会福利的发展,首先的立法先行。政府有关部门要根据我国的基本国情及已有的相关法律规章在执行过程中遇到的问题通过听证会的形式向社会广泛征集建议,尽快制定出《特殊儿童社会福利法》、《特殊儿童教育法》、《特殊儿童保护法》等,做到有法可依,切实保障特殊儿童的权益,尤其是在国家财政预算中要将特殊儿童社会福利支出法制化、规范化、明细化,明确规定政府在特殊儿童社会福利领域的义务和责任。从立法层面彻底解决和改善我国的弃婴问题,为特殊儿童社会福利提供一道坚实的屏障。

2.改善社会对特殊儿童的传统观念

首次,通过大众传媒向社会公众介绍特殊儿童的有关情况,提高人们对这个特殊群体的认识,消除社会的歧视,转变传统观念,为特殊儿童及家庭营造公平、和谐的生活氛围,让特殊儿童在充满关怀和爱的环境下成长。

其次,社区可以通过与特殊儿童家庭合作一起组织社会公众与特殊儿童或特殊儿童家庭面对面交流活动,组织大家走进儿童福利机构亲身感受特殊儿童真实的生活环境,让人们近距离的接触这群特殊的孩子们,激发大家的同情心,消除传统观念上对特殊儿童的误解,重新认识和接受这些特殊儿童。同时可以建立定期的固定沟通渠道以便社会大众随时与特殊儿童进行互动,拉近彼此的距离。最后,政府应制定相关政策扶持特殊儿童的家庭,设立专项的补助资金和为特殊儿童家长提供定期免费的培训以提高特殊儿童的生活质量和康复训练。另外要提高社会和政府对特殊儿童社会福利保障的责任感和保护意识,把保障特殊儿童社会福利当成应尽的义务,促进专门性的特殊儿童社会福利立法制定及落实。

3.建立健全监督机制

建立健全监督机制是推进特殊儿童社会福利事业的关键,完善的监督机制有 利于确保制定的特殊儿童社会福利法、特殊儿童教育法、特殊儿童保护法等相关的法律规章顺利实施切实保障特殊儿童的社会福利。有利于营造特殊儿童福利事业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的法治氛围,使特殊儿童的专项经费专款专用。一方面要加强政府的监督作用,另一方面也要发挥人民大众的监督作用,形成一个切实有效的监督网络。

综上所述,我国特殊儿童社会福利的发展面临着各种挑战和存在许多的问题,比如儿童福利机构的供需矛盾、自身面临的经费不足和专业队伍紧缺等诸多问题、特殊儿童的教育福利滞后、专门性立法空白等都阻碍着我国特殊儿童社会福利的可持续发展。但是,随着经济和社会的转型,政府及社会各界也逐渐认识到了发展特殊儿童社会福利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所以在政府和社会共同努力下,不断通过完善我国儿童福利机构,发展特殊儿童的特殊教育、建立健全专业队伍,推进特殊儿童社会福利法、特殊儿童保护法、特殊儿童教育法等的制订及实施,未来对我国的特殊儿童社会福利有了更高、更具体的发展要求。

第二篇:我国残疾人社会福利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

我国残疾人社会福利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

一、残疾人及其社会福利的界定

对于残疾人.国内和国外法律、法规都有明确的界定。我国认为残疾人是指因病伤造成身体缺损或生理功能障碍。在心理适应和社会适应方面出现问题。影响日常生活的人。以缺陷为标准。残疾人一般可分为智力残疾、肢体残疾、听力残疾、视力残疾、语言残疾等五种。

残疾人社会福利是指国家和社会为残疾公民在年老、疾病、缺乏劳动能力及退休、失业、失学等情况下提供基本的物质帮助。并根据社会的经济、文化发展水平。给予残疾人相应的康复、医疗、教育、劳动就业、文化生活、社会环境等方面的权益保障。实现残疾人“平等、参与、共享”的目标。

虽然各国的残疾人社会福利政策有所差异,但总体而言,残疾人社会福利的基本内容一致。

二、残疾人社会福利的必要性

残疾人作为社会弱势群体巾的一部分。长期以来遭到社会的排斥。正是基于这些排斥行为.我国政府实施了残疾人杜会福利政策,以便更好地维护残疾人的合法权益。

(一)观念排斥

观念排斥主要指对残疾人的价值的否认。存在观念排斥的社会中,人们认为“残”即是“废”,残疾人等同予废人,否认残疾人的自身价值和社会价值。在现实生活中,残疾人遭遇到人们的嘲笑、讥讽、厌恶、歧视,抑或是可怜、同情。无论是前者还是后者,实际上都将残疾人的人格和社会价值降一等,人为地将残疾人排斥在社会生活之外。致使全社会无法形成扶残、助残的良好风气,残疾人自己也自然形成一种自卑心理。不敢完全融入社会生活。

(二)劳动排斥

出于观念排斥的原因.认为健全人一定要比残疾人的效率高,企业一般会选择雇用健全人而不雇用残疾人。导致许多残疾人即使拥有技术和知识。其劳动就业程度也远远低于健全人的就业率。

(三)教育排斥

长期以来,残疾人所遭到的教育排斥现象十分严重.主要表现在:残疾人考生考上大学却被拒绝的事情层出不穷,残疾人特殊学校过少,残疾人职业技术教育不充分,相对于健全人,残疾儿童入学率较低。残疾人文盲、半文盲率较高,等等。

(四)其他排斥

如环境排斥、交往排斥等。除了北京、上海、广州等少数城市开始建设较为完善的无故障设施外,我国许多地区建筑、交通等在设计时仍没有充分考虑残疾人的行动不便,没有设计适合残疾人活动的无障碍通道等。

三、我国残疾人社会福利的现状及主要问题

我国残疾人数量众多,是世界上残疾人最多的国家.根据2006年全国残疾人抽样调查的结果推算。目前全国各类残疾人的总数约8296万人,然而与数量众多的残疾人密切相关的残疾人的社会福利还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一)社会的偏见与陈腐观念造成事实上的不平等

残疾人社会福利问题没有得到应有的关注。长期以来.残疾人在人们心目中的形象就是必须依赖别人、毫无生活能力的“残废人”。没有同情心的人,对他们嘲笑、讥讽、厌恶。有同情心的人,对他们也只是可怜、同情。无论前者还是后者.实际上,都将残疾人的人格和社会价值降了一等。以致于当一些没有偏见的人和残疾人交往,其他一些人就会认为这个健全人一定是出于功利的目的,或是自身也有心理或生理的障碍。这样的一种残疾人观念,必然是人为地将残疾人排斥在整个社会生活之外,全社会扶残、助残的风气也就不容易形成。

(二)我国残疾人社会福利尚未走上规范化与法制化的轨道

我国大量残疾人福利问题得不到解决,很大一方面是因为我国从整体上还没有形成保护残疾人合法权益的完整的法律法规体系。虽然我国为残疾人制定了一些法律条款。但我国关于残疾人立法的缺陷在于:法律内容过于笼统、过于原则。

(三)残疾人的社会福利服务水平低,供需矛盾突出

我国残疾人社会福利服务水平滞后于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水平。能够享受到残疾人社会福利服务的残疾人仍然是少数人。虽然我国政府解决了大量城镇与农村的残疾人就业问题,但新增就业的残疾人速度远远低于新增残疾人速度,我国每年仍有大量残疾人接受着失业的考验。加之我国残疾人社会福利金水平低。从而导致我国处于绝对贫困线和相对贫困线以下的残疾人数量仍然很大。

(四)残疾人社会福利事业的筹资渠道较单一

我国残疾人社会福利事业的资金来源主要是财政拨款。筹资渠道较单一,这就造成了残疾人社会福利事业的社会资源不足。而在行政色彩浓厚的管理体制中,残疾人社会福利基金的管理和运用较为混乱.因此。资源来源渠道单一与资源有限及管理低效的局面急需改变。

(五)残疾人社会福利城乡差距较大 残疾人社会福利城乡差距过大受我国城乡分割、二元社会格局和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制约,农村残疾人社会福利严重落后于城市。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残疾人最低生活保障方面。二是残疾人参加社会保险方面。三是社区服务方面。

四、完善我国残疾人社会福利的几点建议

(一)转变观念,认清残疾人的社会价值

转变观念的关键是从旧残疾人观转变为新残疾人观.新残疾人观的树立,主要指认识到:残疾人是人类历史进程中不可避免要付出的一种社会代价。没有残疾人的存在,就没有预防和治疗残疾的医学知识的产生;残疾人有作为人的尊严和权利。有参与社会生活的愿望和能力,作为公民,有宪法赋予的合法权益;残疾人也是社会财富的创造者,残疾人参与就业后,为社会物质文明的发展贡献了力量,残疾人也是精神财富的创造者。

(二)完善法律,维护残疾人的合法权益

保护作为社会弱势群体的残疾人是社会福利事业的重要内容,是社会主义科学发展观的霞要组成部分。因此,党和国家对残疾人事业历来都非常关心和重视。通过立法手段保护残障人士利益,并给予尽可能多的照顾,是现代社会的普遍做法。通过残疾人社会福利法。避免对残疾人的歧视,并帮助残疾人适应社会。

(三)健全机制,提高残疾人的综合福利 1.生活保障

残疾人生活保障,是针对残疾人因丧失或部分丧失劳动能力而导致终身生活无来源保证的情况。国家和社会利用各种手段,解决残疾人的生活温饱问题。以及最大限度地缩小残疾人和健全人生活水平的差异。首先,继续发展以社区服务为主的中国式残疾人社会保障体系;其次。对于已就业的残疾职工,有关部门和企业要按规定为其缴纳社会保险费;建立残疾人失业保险、养老保险、财产保险和人身保险制度;再次,各城市在各种设施的设计和建设时,要考虑到残疾人的需要。

2.就业保障

残疾人就业保障。是指政府和社会帮助有一定劳动能力的盲、聋、哑和其他有残疾的公民,为他们安排力所能及的劳动就业。应该采取一些列措施,以切实保障残疾人的就业权利。一是加强劳动就业法律保护;二是开展多种形式的就业,推动残疾人就业的发展,充分发挥残疾人劳动潜能;三是积极组织残疾职工参加再就业培训,优先推荐就业。

3.教育保障

残疾人教育保障,是指国家和社会采用普通教育和特殊教育等手段和方法,保证不同残疾类别、不同年龄层次、不同文化层次的残疾人享受教育的权利。首先,保护残疾人受教育的权利;其次,加强残疾人事业信息网络建设。

(四)逐步实现资金筹集多元化,推进残疾人的社会福利事业

兴办残疾人福利事业.资金投入是第一要素。传统的筹集渠道只靠政府拨款,实践证明是行不通的。必须建立新的投资体系,催生新的热点。首先,中央财政建立社会福利专项资金,加大中央对各地发展残疾人社会福利事业的财政支持和资金投入。其次,残疾人社会福利事业应继续放开,由社会、公共团体、企事业甚至个人来创办,但加快残疾人福利事业的社会化进程,拓宽资源来源渠道,使其多元化,原则应是非盈利或低盈利。国家在进一步重视民间的作用、动员社会力量的同时,应有计划地组织一支志愿(或低报酬)的义务人员队伍,参加残疾人社会福利工作。

(五)统筹两个区域的残疾人社会福利制度,缩小城乡差距

应把农村残疾人的社会福利作为残疾人社会保障工作的重中之重。在中国.由于农民长期属于社会弱势群体,农村贫困残疾人更是生活在一种无助、无奈的生活环境中,农村残疾人家庭承受力极端脆弱。使他们处于社会的最底层,对最低生活保障的需求更为迫切。一是政府在社会福利政策上应给农村残疾人以适当的倾斜,在各地建立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时应优先重点考虑贫困残疾人,因地制宜、分类推进。逐步建立农村残疾人社会救助体系,保障残疾人的基 本生活。二是在最低生活保障的基础上,应当面向有需要的农村残疾人实施福利性的特殊教育与技能培训,确保我国的残疾人就业政策得到全面贯彻落实。在城市.除了完善现有的社会保障制度之外,还要进一步建立残疾人福利津贴制度.使现有残疾人的社会福利内容更加充实与完善。为了鼓励有劳动能力的残疾人参加社会保险,扩大其参加社会保险的范围,国家应提供适度的社会保险津贴.其补助标准可按残疾等级划分。对于中低收入家庭中永久失能的残疾人,设立残疾人救助津贴制度,配合城市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充分保障残疾人的基本生活需求。同时,市、区、街道和相关单位都应支持发展残疾人社会福利事业.面向残疾人积极开展多种公益性社会服务。通过统筹城乡两大区域残疾人社会福利制度,缩小城乡差距,实现我国残疾人社会福利事业的稳步平衡发展。

第三篇:我国儿童社会福利现状的反思

对我国儿童社会福利现状的反思

与西欧、日本等发达国家儿童社会福利的对比分析

儿童是家庭的瑰宝,民族的希望,国家的基石,社会的明天。中国是世界上儿童数量最多的发展中国家,儿童与社会、国家与儿童、儿童与家庭、儿童与儿童的关系,成为公共政策、社会政策与福利政策议程的核心议题。

为所有儿童提供一个安心、安全能最大程度实现自我和社会参与的健康成长环境,是儿童福利的核心部分,而儿童福利政策则是实现上述目标的政策保障。1959年《儿童权利宣言》会议对儿童福利作了如下定义 :凡是促进儿童身心健全,发展与 正常生活为目的的各种努力、事业及制度等均称之为儿童福利。

儿童福利政策是实现儿童福利的政策保障,包含三个方面的内容:第一、涉及的对象为所有儿童;第二、对儿童衣食住行的基本生活条件的保障;第三,为儿童提供能够最大程度实现自我、参与社会、全面健康发展的保障。

根据安德森的理论,西方福利国家明显地分为三种制度类型。第一种是盎格鲁-撒克逊模式。在此模式中,公共福利的责任范围较窄——主要是针对穷人,大多数人主要依靠市场来获得保障,代表国家是美国和英国。第二种是欧洲大陆传统模式,其前提是就业和贡献相关联的公共社会保险计划,代表国家是德国。第三种是“社会民主”模式”,主要是指斯堪的纳维亚制度,它与其他两种制度有着明显区别。

瑞典福利橱窗中的--儿童社会福利

瑞典最早颁布《儿童福利法》,促进儿童福利事业的发展。瑞典政府充分考虑到儿童发展的需要,通过推行父母保险、儿童津贴、家庭津贴、各种医疗保险和福利服务,为所有家庭创造了一个适宜照料儿童的社会环境,为儿童提供无微不至的关怀,并以优厚的亲职假给付(也有译为“父母津贴”,“亲子假”)与普遍的公共托育服务著称。

尤其是母亲友好型福利政策,充分配合父母工作需要,尤其是工作母亲的需要,设计不同类型的亲职假,针对不同年龄段儿童家庭需要制定适宜的政策。良好的儿童福利制度无疑是提高女性就业率与生育率的重要因素,使得瑞典享有先进国家中甚高的妇女就业率与生育率。

瑞典将儿童福利作为福利的重心之一,将福利深入儿童成长的方方面面,根据儿童成长的不同阶段的不同特征,制定针对性不同的福利制度,同时注重普惠性、人性化。采取国家干预的方式,基本上由政府承担儿童照顾及家庭支持的责 任。国家支持的母亲友好型儿童福利政策。表现出公共提供、平等普及、充分配合父母工作需要等明显特征。这不仅有利于瑞典的儿童福利政策的发展,而且是建立在增进男女平等的基础上,对社会的稳定,经济的繁荣有重要作用。

日本以家庭为中心的儿童福利特色

日本自二战后开始对儿童社会福利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日本经历了从“补缺救助型”到“普惠型”的巨大转变。在此过程中,既有社会发展变迁的影响和需求,也蕴含着从“保护”、“救助”到“自立支援”的社会福利观和儿童观的转变,更贯穿了从“家庭育儿”到“社会育儿”育儿理念的改变。着重体现出带有东方传统儒家思想色彩的以家庭为中心的理念,家庭内的父母切实承担起各自应负责任与义务的企业社会理想型家庭模式的社会保障制度。即以“家庭基盘的稳固充实、个人自立为指向的福利政策理念”。主要包括:

1、强调以家庭为主体的福利政策

2、推行以地方政府(都道府县)、地方公共团体、企业、民间团体等多元化供给的福利模式

3、以对“儿童自立生活援助”为儿童福利事业

核心家庭的特点是对亲属网络的依赖性小,独立性灵活性大。这种家庭模式有利于形成家庭中的平等关系,有利于培养孩子的独立性。但也削弱了两代人之间的关系使得正处于育儿期的年轻父母难以直接得到来自长辈的育儿指导和帮助,其导致的一个结果是家庭育儿功能低下各类儿童问题突显90年代后日本社会儿童厌学、暴力行为不良情绪不稳,抑郁甚至于自杀等的比例不断上升,就是体现之一。

我国的儿童福利制度的现状及反思

总体来说,我国的儿童福利制度从政策层面上看,我国儿童福利已经形成了比较完备的政策体系,内容涉及儿童的抚养、教育、医疗、保护等生活的各个方面,充分体现了儿童生存权、发展权、被保护权和参与权等基本权利。这些政策对推动我国儿童福利事业的发展产生了积极的影响作用。但我国仍处于福利补缺型,有很多漏洞和不足。

以艾滋病儿童的救助为例,目前我国对艾滋病儿童的救助人处于最基本的生存和最简单的医疗服务。主要有照顾者的照顾意愿与照顾能力, 收养、寄养、集中供养、小家庭养育、社会助养五种不同类型养育模式。同时,政府部门对这些儿童的养护模式存在一定的矛盾性,因为中国现阶段没有健全的儿童福利政策法规及服务体系。对于此部分儿童,各地方,各部门各行其是,养育和服务标准和策略各不相同,这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有些儿童无法得到及时有效的养护和服务造成了社会公共资源的浪费和管理的混乱,同时也对儿童也造成经济坏的影响。

目前中国儿童福利政策与服务分散在不同部门之中, 各种不同类型服务之间缺乏协调和整合, 而且中国16岁以下少年儿童总数多达一亿之巨, 儿童数量比美国和整个欧洲国家的人口数量都要多。单亲家庭儿童、患病儿童、残疾儿童、孤残儿童、留守儿童、自闭症儿童、服刑人员子女, 其他各类困境儿童与脆弱儿童的数量巨大, 但纳人国家保护视野人数有限。主要问题包括

我国儿童福利政策分散,缺少统一规范,而且实际的、可操作的内容不足,政策的适应性不强。儿童福利政策执行的行政管理体制不顺,多头治理,缺乏协调、整合机制和问责机制。现行儿童福利政策强调政府的主导作用,个人、企业、社会团体、慈善机构、宗教组织等社会团体的力量没有被充分调动起来。针对孤残流浪等困境儿童的福利和保障政策偏少,且层次较低。

我国关于儿童福利的相关规定主要存在于《未成年人保护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收养法》以及《宪法》、《婚姻法》、《义务教育法》、《母婴保健法》、《残疾人保障法》等法律和民政部颁布的规章和规范性文件中。这些法律综合性强,多为原则性规定,操作性较弱。因此,特别注意不同服务之间的连续性, 根据儿童少年不同生命阶段面临的主要问题与基本需要, 提供连续性和综合性的社会保护。淡化儿童群体的意识形态宣传和政治思想教育政治化色彩。倡导多元参与的儿童福利理念,提升全社会对儿童的重视程度。儿童福利政策视角从重保护、重基本生存权利扩展到重生活、重全面发展。

第四篇:我国儿童用药存在问题及分析

我国儿童用药存在问题及分析

(2012-12-19 09:09:35)转载▼ 标签:

杂谈

药品各细分领域的龙头企业最容易成为黑马和牛股,因此细分龙头一直是我关注的重点,儿童药就是一个重要的细分品类,也值得各位重视。

2011年人口普查的数据显示,我国小于14岁的儿童有2.28亿人,毋庸置疑,儿童的身体健康关系到国家未来。由于儿童的生理特点较为特殊,使得儿童对药物的吸收、分布、代谢、排泄差别很大,并且在不同的病理阶段对药物的反应也不相同。目前,我国儿童用药无论是药物制剂设计、产品供应还是临床使用方面均存在不同程度的不足,急需改进和提高,儿童用药的重要性与特殊性时刻提醒着临床应关注儿童用药,关注儿科药学的发展,更好地为儿童健康服务。1 儿童用药现状及存在问题 1.1 不合理用药

我国儿童服药存在较多误区,如擅自用药,不懂医学的家长自己给子女“治病”,导致轻者延误了治疗时机,重者造成药物中毒;多药同用重复用药,儿童得病,一些家长以自己过去的病症与子女对比,然后“对症下药”,殊不知儿童用药的特殊性,对儿童健康造成了危害;求愈心切,乱加剂量,随意改变药物剂型;盲目进补,很多家长认为儿童成长发育需要进步,却不知大量钙剂会造成骨骼的过早钙化,影响了儿童的正常生长发育,大量营养滋补品因含激素或类激素物质,造成儿童内分泌功能紊乱,形成早熟或影响发育。大量进补维生素,导致维生素中毒等现象[1]。

而在儿童临床用药方面,用药不合理问题同样较为突出。超说明书用药在住院儿科患者中高达50%~90%。在儿科的实际医疗行为中,超说明书用药较为普遍。据文献对50多家医院的处方进行统计分析,发现儿童抗生素的使用率在80%左右,有不少地区抗生素使用率甚至高达90%~98%,不合理用药率高达50%,抗生素预防用药占抗生素使用的比例为57%[2]。由于不合理用药导致耐药菌株大量产生,给临床感染疾病的治疗带来了很大困难。注射剂滥用的现象也很普遍。不少医生及患儿家长对滥用注射剂的危害性认识不足,习惯将静脉给药作为首选。据调查,医生及患儿家长对滥用注射剂的危害性均认识不足,在医院就诊的发热儿童81.6%通过静脉滴注方式给药[3],习惯将静脉给药作为首选,患儿家长甚至还主动要求打“吊瓶”。儿童中成药使用问题也较为广泛,如西医医师大量使用中成药和中草药制剂,但却未按照中医理论辨证施治;对中药的副作用认识不足,很多中药所含成分可能加重婴幼儿的肝脏、肾脏负担,损害肝肾功能;滥用中药注射剂;中西药混用,由于中药成分复杂,部分医生在不了解其组成成分的情况下随意与西药配伍,提高了不良反应的发生率[4]。1.2 品种、剂型、规格不足

目前,儿童用药确实存在品种少、规格少的现象,市场供应的儿童用药品种不足成人用药品种的5%,一般综合性大医院药房的儿科用药也低于5%,无法满足儿童患者临床用药需求。大多儿童用药使用成人剂型替代,减量给药,这样在分剂量时难免会造成剂量不准,导致药物剂量小未能达到有效血药浓度或剂量偏大出现毒副作用。由于缺乏适合儿童的剂型和规格,在给儿童用药时,往往会出现“1/2片”甚至“1/8片”的现象。许多药品由于剂型的要求,需整片吞服才能产生良好的治疗作用。但儿童用药时因单粒剂量太大而必须将药粒细分,从而破坏了原剂型设计的初衷,也给药剂人员或患儿家长带来诸多不便。1.3儿童用药生产厂家少

据报道,我国患病儿童占总患病人口的20%左右,但生产儿童用药的专业厂家却寥寥无几。儿童药品的研究开发需要高额投入,而生产具有小批量、多批次的特点,工艺相对复杂,生产成本较高,利润相对较低。因此,企业一般不愿意生产儿童用药。

1.4 药品说明书不完善

我国儿童用药说明大多是是在成人临床用药成熟后,加进与小儿治疗有关的信息,从而允许用于儿童,缺少专门针对儿童生理病理特点的研究,缺乏儿童用药的疗效和安全性数据。长期以来,我国儿科临床用药的基础研究如儿科临床药理学研究不足,儿科药物动力学研究仅有少量报道,新药临床试验阶段往往不包括儿童。因此,上市后缺乏有关儿科用药的药理学、药动学、药效学等方面的资料,同时也限制了一些可能很有价值的药物在儿童中的使用。由于新药研发中数据积累不足,临床实验少,药品说明书关于儿童用药的用法、用量、禁忌、相互作用、不良反应和注意事项缺乏,多以“儿童酌减”或“遵医嘱”等字样描述,使得药

[5]品使用剂量难以把握。有文献报道,某儿童医院正在使用的550种药品的说明书中,标注有儿童用法用量的只占48%,标注有儿童注意事项的药品仅有39%,这无疑给儿童患者用药带来很大的安全隐患。1.5 “药物咨询”未发挥作用

对于许多医院药房来说,存在空间小、人手紧缺,几乎所有人力物力都投入到一线窗口的收方、配药、发药工作。因此,“药物咨询”、“用药指导”没有落到实处,特殊用药交代工作由发药员兼顾,难免对用药注意事项交代不清或漏交代。综上所述,儿童是一类特殊人群,其机体解剖、生理、生化功能,尤其是神经系统和肝、肾功能与成人有很大区别。所以,儿童应作为一个特殊群体与成人区别开来。针对以上对儿童不合理用药原因的分析,我们需要迫切地找出有效的方法来解决这一问题,以达到儿童合理用药的目的。2对儿童用药的建议

2.1临床药师门诊儿科处方再评价

抽取年龄在50天~13岁患儿的儿科门诊处方处方,采用回顾性调查方法,对采集的信息进行统计分析。对处方中常用的药品剂型、规格、使用说明书、抗菌药物所占比例、平均用药金额、处方用药品种数、针剂处方所占百分率等作统计调查分析。将各方面存在的问题,结合有关规定和文献对结果进行讨论分析,对儿科临床用药提出有效建议。2.2临床药师在儿科病房的用药监护

临床药师深入儿科病房,对重点患儿实行重点监护,由于临床医生常年从事一线临床工作,对药物之间作用、配伍禁忌、血药浓度与药物不良反应等方面知识存在或多或少的欠缺,临床药师的药学监护可根据患儿生理疾病特点,对临床医生提出用药指导和建议,与临床医生共同制定患儿的用药方案,从而达到更好的治疗效果。临床药师在进行药学监护的同时发现药物不良反应可及时采取有效的措施,防止严重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临床药师还可对某些易滥用的药物,如抗生素、丙种球蛋白、肾上腺皮质激素等加强监管。2.3加大对儿童药物制剂品种、剂型、规格的开发和生产

由于儿童用药新产品研发投入大、周期长、评价难度大,且生产销售风险大,利润相对较低,医药企业及科研单位对儿童用药的研究和生产积极性不高。为此,国家有关部门应出台相应的政策,扶持企业研发和生产符合儿童生理特点的新品种、新剂型,生产出更多的规格,提高临床用药的可选择性。也可充分利用、开发现有的药品资源,将疗效较好的药品研制成更适合儿童使用的剂型,特别是可以运用控释技术将药物制成缓释或控释糖浆剂等剂型。此外,可开发适合儿童心理的药品,把片剂、胶囊剂等做成儿童喜欢的外观形状,如花瓣状、水果状、小动物状等,也可以加入香味剂,果味剂等,使药品口感更适合儿童的要求,以便消除孩子对药物的恐惧感,以提高小儿患者的用药依从性。还可生产一些儿童适用的、能起全身作用的栓剂、贴膏剂,使其能够在方便患者使用、减少用药次数的同时取得较好的疗效。2.4加强儿童用药临床试验研究

对儿童使用没有经过临床确认为最合适的药物,是一种不负责任的有悖于医务工作者道德的行为,而这一问题只有通过临床试验才能解决。通过建立健全的相关政策和法规,在不违背伦理的前提下,推进具有创新手段的儿童临床试验,积累详实的临床资料,从而实现儿童安全、正确、合理的用药。制定了相应的政策和法规,鼓励制药公司进行以儿童人群为研究对象的临床试验,并且在申请新药、已上市药品增加新适应症时必须提交儿科研究计划,以对儿童专用制剂开发提供参考。另外,重视开展临床前研究,进行动物药物剂量与肝、肾功能相关性的试验,也可在一定程度上作为儿童慎用、禁用、剂量酌减的依据。

建立儿童用药再评价系统,利用现有的药物资源,通过安全性、有效性、服用剂量等方面的评价,使更多的上市药品合理应用于儿童。加强药物配伍研究,制定出科学、实用的儿童药物配伍禁忌表,指导临床医生合理用药,也是解决当前儿童用药问题的重要手段。

由于新药需要做儿童人群临床研究,每年需要众多儿童参加临床试验,这对药品企业造成了很大压力。通过全国各大医院儿科参与的多中心临床试验,为我国儿童新药参数补充更多的循证医学资料。同时,建立全国儿童药物不良反应监测中心,并与全国药品不良反应监测系统对接,对儿童尤其是新生儿药品不良反应资料进行细致分析并上报和及时反馈,实现数据全国共享。2.5加强对公众的健康教育

可利用各大医院的医生和临床药师资源,定期到所在社区宣传科学用药常识,普及用药安全知识,纠正一些错误的观念,帮助家长走出用药误区,防止患儿家长盲目给儿童服用药物带来的安全隐患。

郭秋实,田旭,孙丽蕊,张红梅,宋燕青(吉林大学第一医院二部药剂科,吉林 长春 130021)

第五篇:试论我国老年人社会福利机构中存在的问题及发展

最新【精品】范文 参考文献

专业论文

试论我国老年人社会福利机构中存在的问题及发展

试论我国老年人社会福利机构中存在的问题及发展

摘 要:人口老龄化是人类社会发展的自然规律,是当今世界面临的重大社会问题之一,并且已经引起了世界各国及有关组织的高度重视。21世纪的中国是一个不可逆转的老龄社会,目前老年人社会福利机构是我国迫在眉睫需完善的问题。因此,阐述我国老年人社会福利机构的历史及现状,分析了我国老年人社会福利机构中存在的问题及发展,并针对性地提出了今后发展老年人社会福利机构的一些建议,希望能用科学化管理方式进一步提高老年人在福利机构中的生活质量,因为当今的老年人,已经不仅仅需要解决温饱和安居问题,而是在他们获得基本的生存条件下,如何更高层面的满足老年人的需求问题。

关键词:人口老龄化;老年人;社会福利机构

中图分类号:D632.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4)05-0202-02

人口老龄化是人类社会发展的自然规律,是当今世界面临的重大社会问题之一,并且已经引起了世界各国及有关组织的高度重视。21世纪的中国是一个不可逆转的老龄社会。目前,老年人社会福利机构建设在我国迫在眉睫。我国老年人社会福利机构的类型可以划分为特殊护理院、护理型养老院、康复保健型养老院和老年公寓等。

一、我国老年人社会福利机构的历史及现状

(一)我国古代的老年人社会福利机构

首先,孤独园与悲田院。这是我国古代最早的国家养老救济机构,设置于南北朝时期。“孤独园”既收养无家可归的孤儿,也收养无人赡养的老人,并且负责为老人料理后事。这一由官方首创的救济赡养机构成为后世仿效的榜样。悲田院起始于唐代,起初称为“病坊”,设在长安、洛阳,是国家对贫苦无依老人的救济机构,专门收容无家可归的老年乞丐 [1]。

其次,是福田院和居养院。“福田”的含义源于佛经,意思是积

最新【精品】范文 参考文献

专业论文

善行可得福报。宋代继承了前代设立国家救济机构的做法,在京城开封设立城东和城西两个福田院,负责收养鳏寡孤独的老人与孤儿,以及城中衣食无着的饥民。宋徽宗时期,老人救济收养机构发展最为迅速,其后,居养院在各国各地纷纷设立,甚至普及到县城。

再次,是养济院与粥厂。明清时期承袭宋代的国家救济收养老人的传统,在京城和全国各地广泛设立养济院、资善堂、粥厂等机构。明王朝对孤寡无依的老人的收养十分重视。当时的北京分为宛平、大兴两县,分别设有养济院各一所,其管理较宋代规制更为严密。清代收养救济老人的机构称为广局,规模较明代更大。在清代北京的救济收养老人机构中,最为著名的有设于广宁门外的普济堂粥厂和德胜门外的功德林粥厂。除了上述两家救济机构外,北京正阳门外的朝阳阁粥厂、宣武门外的寿佛寺粥厂也都是较大的慈善机构。鸦片战争之后,中国陷入长期的战乱和动荡之中,老年人的生活缺乏保障,除了有教会办的养老院与国民政府零星的救助外,基本没有系统的养老政策和养老方式。新中国成立后,这种状况得到了改善。

(二)我国20世纪老年人社会福利机构基本状况

20世纪50年代后期,我国农村把养老机构改称为敬老院,集中供养“五保”户;城市把养老机构改称为社会福利院,收养城市中的“三无”老人[2]。但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的日益加剧,养老机构逐渐走进社会公众的视野,其性质由原来的“供养型”开始向“福利型”转变,收养对象也由最初的“五保”、“三无”老人发展到了面向全社会的老年人群体,而且人们也越来越认识到作为老年人长期照顾的一个环节,养老机构与社会居家养老的互补作用。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的养老机构得到了迅猛的发展。

我国的养老机构按照所属部门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由卫生部门主管的、以医疗护理为主的老年照顾机构,如老年医院、老年保健院、老年护理院等,主要是以治疗、医疗护理和康复保健为主的服务;另一类是由民政部门主管的,以提供生活护理照料为主的老年照顾机构,如老年福利院、老人院、老年公寓等,主要是为那些由于各种原因而不能居家养老的老年人提供的一种服务机构。在民政部门主管的养老机构中,按照机构所属行政级别的不同,又可以分为老年社会福

最新【精品】范文 参考文献

专业论文

利院(省、市、区级)、敬老院(街道、乡、镇级)、养老院或老年公寓(社会、企业、个人办)等几种类型。在养老机构的功能划分方面,我国养老机构并不像国外那样按照机构的功能进行分类,而是在机构中根据老年人的身体状况和需要护理的级别进行一定的分区护理,即混合型的机构照顾。也就是说,在机构中包含了特殊护理、护理型养老、康复保健型养老等方面的内容。这种分类方法,既有其优点——可以满足老年人在同一养老场所的持续性照顾,又有其缺点——由于功能的不清而易造成资源的浪费。

二、我国老年人社会福利机构中存在的问题及发展

进入21世纪后,随着经济社会的迅速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生活方式的多元化,以及人口老龄化程度的日益加剧、“421”家庭结构的到来、人们养老观念的逐渐改变等原因,养老机构有了迅速的发展。这体现出了我国老年福利事业的巨大进步。但是,在这种快速发展过程中,也呈现出了很多问题。

(一)养老机构服务供给能力不足

虽然我国的养老机构得到了大力的发展,但与日益增加的老年人口数量相比较,仍有着很大的缺口。一般而言,在发达国家中的养老机构的床位数为老年人口总数的5%左右,即使在大多数发展中国家,这一比例也为2%—3%之间[3]。而我国养老机构的床位数在总体上为老年人总数的0.84%。根据统计,2012年末,辽宁省城乡各类养老机构达到1 591家,养老床位总数达到20万张,新增床位2万张,同比增长11.1%,这才使千名老年人拥有养老床位达到了27张[4]。由此可见,养老机构从总体上与老年人的需求还相距甚远。而与此对照的是,一方面,由于收费太高或服务太差使得养老机构床位还存在大量的空置;另一方面,养老机构入住的老年人结构不合理。很多健康老人长期占用了有限的床位,造成一部分身体状况较差、急需入住养老机构的老年人排队等候。对于这个问题,最根本的解决方法就是在今后的时期中,应该进一步加大投入发展的力度,特别是运用各种优惠政策,鼓励社会各方力量大力投入,建设一批适应老年人需求的养老机构。其中,为了达到与居家养老相互弥补的目的,根据我国老年人口的高龄化趋势,应当重点发展建设护理型养老机构。另外,还应

最新【精品】范文 参考文献

专业论文

当提高机构的服务质量、控制高档的养老机构建设,降低服务费用,增加入住率。除此之外,就是对那些真正对机构服务有需求的老年人优先照顾,而对那些有一定生活自理能力、可以居家养老的老年人,尽可能使他们在社区中享受居家养老的服务,以达到充分、有效利用社会资源。

(二)养老机构功能结构单一

从美国、日本及我国香港地区的养老机构的类型情况可以得知,养老机构的类型划分主要是根据老年人的身体和经济情况来确定机构的服务功能。而我国的养老机构并没有统一、严格、科学的分类,基本上按照设施规模、所有制形态、行政级别等分类,是“大统一”的混合类型,将生理、心理状况差异较大的老年人混合居住在同一家机构。这种分类方法尤其满足老年人在同一养老所持续性照顾的优点,但不可避免的是由于功能不清而造成资源的浪费。当然,我国养老机构的发展尚处于初级阶段,还缺乏西方国家的那种对服务功能与类型的细化。在以后的发展过程中应当以专业化、规范化、标准化和体系化为我们的发展方向,将我们的养老机构分类为多层次的单一型和复合型,为老年人提供可选择的机会,以适合不同需求老年人的机构养老生活。这既可以满足一些老年人愿意在同一生活场所养老的需求,又可以避免服务资源的浪费。

(三)机构设施高档化、收费偏高

目前,我国养老机构的收费状况每个城市各有不同,如大连市是按照市、区县民政部门颁发的等级机构标准进行收费。老年人专门护理费实行面议的较多。社会办养老机构,自主定价,收费标准报价部门确认。根据笔者对大连养老机构收费标准的调查可以得出养老机构的收费标准超过了大部分入住老年人的经济承受能力。但养老机构也有其自身的苦衷。如资金多为依靠民政局等上级部门拨款,资金来源单一且严重不足,虽然偶尔能够获得企业等社会各界的资助,但资金运转依然十分困难,而降低收费无疑会危及机构的生存。一方面是政府财力的投入不足、财力供给方式存在弊端;另一方面则是一些政府办养老机构由政府包办,在组织上、经费上对政府有着高度的依赖性,造成一部分政府办养老机构习惯于行政指令,习惯于“等”、“靠”、“要”,缺少主动寻找服务市场的意识,难以适应养老服务市场的变

最新【精品】范文 参考文献

专业论文

化,而且政府的财政拨款多数用于建设设施、增添设备等,资金利用效率低下。虽然养老机构表现出资金短缺,但是另一方面确实一些养老机构在制定发展标准时,又过分强调了硬件方面内容,在设计和服务方面上片面追求高档化、宾馆化,甚至为老年人服务的一般护理器也追求从国外进口,造成机构运营成本过高,入住费用自然也就随之提高。这样的高档次养老机构建的过多,超出了老年人的实际承受能力,出现了供大于求的局面。对于这一问题,笔者认为好的设备、好的硬件环境固然能为老年人带来好的生活,但为老年人提供高质量服务的最本质要素是在软件方面,是为老年人服务的理念与高素质的服务队伍。因此,养老机构应该在软件建设方面进行努力,而不是一味地追求硬件的好与坏。

(四)管理体制不完善、养老服务资源缺少整合

如上所述,我国的养老机构按照所属部门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由卫生部门主管的,另一类是由民政部门主管的。这种政府职能部门的分割,造成了民政、卫生等不同部门制定的政策只能在本系统内实行,资源难以互换共享,甚至有时出现相互冲突的问题。从世界发达国家的发展经验来看,老年人福利事业的发展已经走向了医疗与福利紧密合作的方向,是独立职能的社会福利部门或卫生、福利二合一的部门管理。而我国在中央集权的体制下,又受传统福利模式的影响,老年人福利政策和管理的部门往往在调配资源方面不能起到决定性的作用。因此,面对养老服务业快速发展的形势,改革、调整管理体制势在必行。从养老机构自身的管理经营而言,我国的养老机构在经营理念上虽然已经从“救助型”转为了“福利型”,但这还远远不够。养老机构虽然是公益性、非营利性组织,但在经营管理中应积极学习、借鉴现代企业管理的经验,不断提升经营管理理念,将养老机构的经营理念进一步转变为“福利经营型”。在资源的拓展与整合方面,应该借鉴国外的先进经验,开发和利用现有的资源,把社区的资源利用起来,加强与社区医疗机构的资源整合,加强与社区老年人的互动,扩大养老机构的服务半径,增加服务内容,扩展服务形式,把养老机构变成老年人的长期照料中心、短期照料中心、日间照料服务中心、上门服务中心。

最新【精品】范文 参考文献

专业论文

(五)养老机构管理与服务人员素质低,缺乏专业的工作人员

一方面,由于社会传统观念的影响,人们不太看好养老院工作人员的工作,对养老机构的印象普遍偏低,一些高素质的专业人才无法引进养老机构;另一方面,由于机构缺乏经费,为了控制或降低人力成本,服务人员多为聘用下岗人员或外来务工人员,待遇普遍较低,缺乏吸引力,人员文化素质较低,且绝大多数未接受过专门的训练,而且流动性很大,由此造成服务队伍的不稳定,大大影响了养老机构的服务质量。而且,养老机构在制定发展标准时,又过分强调了硬件、医疗等方面内容,忽视了按照具体的服务对象制定不同的指标。因此,造成了养老机构的“医疗服务模式”,而不是现代社会所强调的“以人为本”的“社会工作服务模式”,使得机构提供的服务多集中在最基本的生活照顾与护理方面,缺乏对入住老人进行个性化的、特殊精神和心理需求的认识和服务。

小结

通过以上对我国老年人社会福利机构中存在的问题及发展的分析,并针对性地提出今后发展老年人社会福利机构的一些建议,笔者希望能用科学化管理方式进一步提高老年人在福利机构中的生活质量。因为当今的老年人,已经不仅仅需要解决温饱和安居问题,而是要在获得基本生存条件下,满足更高层面的需求。

参考文献:

[1] 方青,赵怀娟.老年社会工作[M].芜湖:安徽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6.[2] 仝利民.老年社会工作[M].上海: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2008:311.[3] 陶立群.中国老年人社会福利[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114.[4] 学习文选.大连市老年学学会编印(内部资料),2013:9.[责任编辑 李 可]

------------最新【精品】范文

最新【精品】范文 参考文献

专业论文

下载浅析我国特殊儿童社会福利存在的主要问题word格式文档
下载浅析我国特殊儿童社会福利存在的主要问题.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开题报告-201603080403C-我国社会福利机构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我国社会福利机构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1 研究背景 1.1研究目的 首先,社会福利社会化理论的提出和改革实践,使原有的社会福利机构服务体系发生明显的变化,带来了一系列需要探讨的问......

    我国残疾人的社会福利

    1.不悔梦归处,只恨太匆匆。 2.有些人错过了,永远无法在回到从前;有些人即使遇到了,永远都无法在一起,这些都是一种刻骨铭心的痛! 3.每一个人都有青春,每一个青春都有一个故事,每个......

    浅谈我国残疾人社会福利五篇

    浅谈我国残疾人社会福利发展 姓名:黄子钊 学号:L01314005 专业:13级行政管理 浅谈我国残疾人社会福利 摘要;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我国残疾人社会福利事业发展成效显著。但总体而......

    我国金融监管现状及存在问题

    我国金融监管现状及存在问题 所谓金融监管是指金融主管机关根据法律赋予的权力,依法对金融机构及其运营情况实施监督和管理,以维护正常的金融秩序,保护存款人和投资者的利益,保......

    我国电子政务存在的问题

    浅谈我国电子政务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目前,我国电子政务发展还存在着一些问题和不足1. 各自为政、低水平重复建设,资源难以共享各级、各部门的信息基础设施和信息资源,存在低水平......

    我国投资银行存在问题及发展趋势

    我国投资银行存在的主要问题 1、投资银行业法制不健全,操作不规范。 证券法虽已出台,但是还比较笼统,还未涉及到许多具体的投资银行业,投资银行法还没有出台。中国的证券公司还......

    我国金融机构存在的问题

    案例【4】 我国金融机构体系包括: 中国银行与政策性专业银行;国有独资商业银行,全国及地方性股份制商业银行,非银行商业机构;外资金融机构,外国金融机构的分支机构,中外合资金融机......

    我国土地管理存在的问题

    我国土地管理存在的问题 问题:1.城市建设和开发无序扩张,不利于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地方政府管理行为与土地资源特性的矛盾。](盲目依靠外延扩张方式推进城市建设,不切实际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