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实施单位目标规范管理,促进涉外税收工作持续发展
实施岗责目标规范管理
促进涉外税收工作持续发展
郭廷铎 熊兴培 雷 寒
管理是一门科学,更是一个永恒的话题。近年来,我们根据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建立以申报纳税和优化服务为基础、以计算机网络为依托,集中征收、重点稽查”新征管模式的总体要求,认真贯彻科技加管理的治税理念,坚持从实际出发,实施涉外税务规范管理,构建岗责目标体系,大胆探索考核办法,不断完善考核制度,有效地促进了我市涉外税收工作的持续发展。
一、以改革为契机,启动涉外税务规范管理机制
实施税务规范管理是深化税收征管改革的重要保证。我市涉外税务规范管理工作始于1998年。我们按照省、市局加强税务规范管理的要求,结合我市涉外税务工作的特点,确定了涉外税务规范管理的基本思路,构建和启动了以集中征收管理、征管基础管理、税务稽查管理、计算机管理和综合管理“五大管理体系”为内容的涉外税务规范管理机制,使涉外税收征管工作局面得到较大改观。随着征管改革的不断深化,我们又多次对规范管理体系进行了修改。尤其是2001年机构改革后,我们再一次对规范管理的内容进行调整、充实和修订,使之趋于科学、合理、规范、完整。
(一)明确岗位职责。首先是理顺机构。我们按照涉外税 收专业管理和征、管、查分离模式的要求,设置了计征科、管理科、稽查科、综合科。其次是明确职责。对各科室工作职责进行了明确、全面、具体的界定。其三是科学设岗。以因事定岗为原则,将全局工作分解到37个岗位,细化了260项岗位职责。从而明确了各科、各岗位人员对涉外税收规范管理工作应该承担的责任和义务,避免因职责不清而导致相互推委责任,逃逸追究的现象发生。
(二)确立岗责目标。我们结合涉外税收工作特点,科学分类、合理设置了6大岗责目标,即:涉外税收征管质量目标、涉外税务稽查协查质量目标、涉外税收征管基础管理质量目标、信息技术应用保障服务质量目标、综合保障服务质量目标和规范管理考核目标。根据6大岗责目标的内容,再进行分门别类,综合分析各科各岗工作目标的可行性后,细化了182项岗责目标。同时,对岗责目标确定了三个档次,并给予相应的加分标准:一档是计划目标,必须完成的;二档是努力目标,需要挖掘潜力,严格管理才能达到;三档是奋斗目标,是“跳起来摘桃子”的目标,具有挑战性和激励性的目标。从而让分数拉开差距,使工作分出高底,让多劳者多得,有效地解决了“疏于管理,淡化责任”的问题,形成了人人围绕职责转,个个围绕目标干的工作氛围。
(三)优化岗位配置。以因岗配人为原则,根据各个工作岗位的职责、技术含量、劳动强度、风险程度等差异,结合人员 素质情况,确定岗位人选。同时,我们按照能绩管理的要求,在科员岗位中设置了优秀主办(查)、主办(查)、协办(查)三个等级的岗位职务,全部实行竞争上岗,该岗位职务实行动态管理,每半年进行一次荐评。荐评方式采取“个人申请、群众推荐、业务考试、公开唱票、确定分值、组织考核、末位淘汰”的办法,公开竞争,从而激发了干部奋发向上的积极性,实现了人员与岗位的最佳结合。
(四)实施岗位系数奖励。根据全局每个岗位工作风险责任的大小、工作难易程度的高低、工作量的多少等因素,将岗位分为1.1、1.08、1.05、1.0、0.95五档奖励系数。
二、以考绩为重点,完善规范管理考核体系
管理要规范,关键在考核。为此,我们将考核工作作为抓落实促规范的重要手段,建立了一套完整的岗责目标规范管理考核体系。
(一)强化组织领导。一是健全领导机构和工作机构。为了加强对规范管理及考核工作的领导,我们成立了以分局领导班子成员和各科科长成为成员的规范管理考评委员会,配备了专职考核人员,划定考核责任,落实到人。从而形成了一把手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考核机构抓具体,一级对一级负责,上下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为抓好规范管理考核工作提供了强有力的组织保证。二是实行“三专”考核。即专班、专人、专项考核。专班考核,就是对每位同志进行考核,由考核人员考核其共同任 务、专业任务完成情况,加分、扣分事项由考核办进行审核,每人的最终得分由考评委员会核定;专人专核,就是由考核专班确定专人对每位同志的考勤、考试成绩、专业任力的得分及加(扣)分进行审核统计,为考评委员会核定提供可靠依据;专项考核,就是对征管质量、稽查质量、工作纪律、综合工作等进行逐项考核。三是实行责任追究连带制。一方面,对因工作失误,造成不良影响的,追究责任时,与之关联的科室或人员负连带责任,一并予以扣分;另一方面,对因考核不公,挫伤了同志们的积极性或引起纠纷,追究考核人员的责任。
(二)细化考核指标。完善税务规范管理的重要前提和先决条件是定岗定责,细化考核指标。我们按照制定的岗位职责,结合分局一人多岗、一岗多人的实际情况,将六大项岗责目标考核指标、细化为37项岗位考核指标,178项考核项目,37项加分标准,171项扣分标准,使之逐步形成了科学、系统的涉外税务规范管理考核指标体系。一是涉外税收征管考核指标。主要考核收入任务完成率、按期申报率、按期入库率、发票管理、票证管理、税收计会统等子指标。二是涉外税收征管基础管理考核指标。主要考核政策管理、税源管理、户籍管理、宣传咨询、案件审理,所得税年度汇算清收等子指标。三是税务稽查协查考核指标。主要考核选案、稽查、执行、增值税结算和所得税汇算、注销清算及反避税调查等子指标;四是信息技术应用保障考核指标。主要考核防伪税控系统、计算机网络安全、应用软件的维 护、计算机应用培训、网页更新、计算机日常维护与管理等子指标。五是党风廉政建设考核指标。主要考核领导班子建设、支部建设、党风建设、廉政建设、案件查处、信访处理、纪检监察等子指标;六是综合保障服务考核指标。主要考核综合信息、调研信息、机关安全、车辆管理、财产管理、接待管理、环境卫生、计生管理、档案管理、机关财务管理及文明创建软硬件建设等子指标。
(三)优化考核方法。实施税务规范管理考核,是对落实科务规范管理制度的具体体现,是整个税务规范管理制度实行过程中的关键环节。为此,我们在考核中始终坚持实事求是和公正、公平、公开的原则,严格对照指标进行考核。一是实行定期考核法。由考核员在规定的时间内,对科室和个人工作职责及确定的工作目标、考核指标进行全面考评,坚持做到日记录、月小考、季大考、年总考。二是实行定项考核法。针对落实上级领导和本单位领导交办的重大事项及工作任务的进展情况;进行定项跟踪监督考核。同时,将各级组织的业务考试、各项竞赛也纳入定项考核的范围。三是实行定量定性结合考核法。按照岗位目标和考核标准确定的分值,逐岗、逐人、逐项进行考核计分。同时,也对符合加分条件的,予以加分;对没有完成工作目标和有违纪、违规行为的,按规定扣分。
(四)硬化奖惩兑现。公正公开是考核工作的基点,奖惩兑现是推进规范管理的着力点,也是检验规范管理及考核工作成 败的重要标志。一是增减项目与调整分值相结合。我们注重适应不同时期工作中心的要求,修定和完善考核重点、内容和主法,增减考核项目,使被考核对象明白这一时期的工作重心,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还要使大家明白所要达到的目的。这样调整指标和分值,有利于进行兑现,收到了调动积极性的最佳效果。二是荣誉与利益相结合。我们在考核实施细则中明文规定,把考核结果同年终先表模(包括评选优秀公务员)挂钩,按得分多少来确定,并把加分乘以分值兑现给获得荣誉的同志。三是按月考核与按季兑现相结合。为了有效地激发干部的工作潜能和工作热情,我们实行了按月考核和按委兑现的办法,每人每月从工资奖金中,拿出700元参与考核。2001年底,我们兑现全年规范管理考核奖时,共有21人/次加分108分,其中最高加25分,实得125分,最低97分,最高分值兑10254元,最低分值兑现6740元,上下相差3514元,拉开了分配档次,充分体现了规范管理考核公正、公开和激励的作用。
三、以抓实效为根本,务求涉外税务规范管理成效 由于我们坚持不懈地在考核上抓兑现,来真的、过硬的、求实的,使规范管理工作不断深入,极大地调动了广大干部职工的工作积极性。在分局上下形成了对照规范抓征管,争行创优夺名次的喜人景象。
1、税收收入大幅增长。我们在2000年3 月接手收入任务后,严格规范管理和加强部门配合,共同把好申报、入库、滞纳 罚款、查补入库等重要关口,有力地促进了涉外税收任务的大幅增长。2000年完成各项收入5128万元,占年收入计划的420%;2001年完成各项收入6897万元,比年计划增收1507万元,增长27.9%,其中增值税6513万元,消费税9万元,外商投资企业所得税367万元,创历史新高,受到市委、市政府和市局领导的肯定和表扬。
2、征管质量明显提高。由于考核实行的是动态管理,特别是对征管质量进行动态量化考核,以确定工作上是否胜任和待遇上“多劳多得”,从而调动了干部抓“十率”的积极性。新征管法出台后,计征科针对个别企业不按期申报纳税,严格按照新征管法采取强制措施扣缴税款。这一举措施使按期申报率上升到99%,按期入库率达到98%;管理科针对户籍管理数不一致的现象,及时与各职能部门进行协调、查证、核实,彻底摸清户籍,使税务登记率达到100%。去年四月在全省涉外税收征管质量考核评比中荣获第一名,在2001年我市征管质量“十率”考核中,取得了全市第二名的好成绩。
3、稽查工作更加规范。涉外税务稽查上,我们严格按照涉外税务稽查工作规程,从“规范、选案、稽查、审理、执行、评鉴”各环节程序,实行稽查“四改”措施,使我市涉外税收稽查走上规范化轨道,税务稽查质量全面提高,其作法得到省局涉外处的肯定。实施涉外税收规范管理以来,共检查增值税纳税人
100多户,查补增值税150多万元,加收滞纳金15万多元,罚款 55万元。在全市征管质量检查中,我局稽查质量考核5率全部达标。
4、机关作风明显改观。税务规范管理实施后,各科室及个人责任界限有了明确界定,谁出了问题,就追究谁的责任,从而调动了广大干部职工的积极性,工作作风明显转变,工作效率大为提高。如过去稽查科存在着执行结果该报不报或报道不及时的问题,通过考核,该科再也未出现过类似的情况。新《征管法》出台后,管理科及时翻印成册,并组织86户,企业120多名财务人员学习新征管法;在落实优惠政策上,深入企业检查核实,确认10户生产性外商投资企业进入盈利年度,按规定为其办理减免所得税1357万元;在税务登记证的办理上,只要企业提供资料、手续完备,一天内办理完毕,去年共为23户新开业的外商投资企业办理了税务登记证。全局上下形成了相互支持、相互配合、相互促进、相互制约的良好氛围,办事拖延的不良作风得到了彻底改变。
5、干部活力充分激发。我们实施税务规范管理以来,紧紧围绕规范抓落实,严格考评促管理,增强了干部职工的工作责任感和危机感,广大干部职工的进取精神明显高涨,有力地推动了各项工作的开展。近年来,我局先后有5名干部获“省级能手”,7名干部获“市级能手”称号,1名干部授予“省级先进个人”,1名干部授予“全省金税工程建设先进个人”,3名干部荣立“三等功”;5名干部先后加入党组织,截止目前,我局 33名干部,有党员29名,占总人数的89%;学习风气呈现良好势头,33名干部全部获大专以上学历,其中9名获本科学历,另有15名干部本科在读;科学文化素质的提高,激发了干部撰写文章积极性,先后有30篇余调研宣传文章,在省级以上刊物上发表;去年4月,我局被省委、省政府授予“省级文明单位”称号,率先成为全省涉外税收系统进入“省级文明单位”行列的分局之一,金税工程建设被省局授予“先进单位”,在党风廉政建设考核,我局名列全市第三名。
作者单位:湖北省襄樊市国税局涉外分局 地址:襄樊市建华路37号 邮编:441003 9
第二篇:促进经济持续发展的涉外税收政策研究
促进经济持续发展的涉外税收政策研究
一、我国涉外税收政策的现状及存在问题
(一)我国涉外税收政策的现状及特点
为了更好地实行对外开放政策,引进国外资金、技术、人才,我国在涉外税收方面实行了许多优惠政策,并已经先后同60多个国家签订了关于避免对所得双重征税和防止偷漏税的协定。主要的税收优惠政策包括:鼓励外商来华长期投资生产型企业的优惠政策,对外商投资兴办的出口型企业的优惠政策,对外商投资港口、码头、能源、交通基础设施的优惠政策,对高新技术投资和兴办先进技术企业的优惠政策,鼓励外商追加投资和再投资的优惠政策,鼓励外商在中西部地区投资的优惠政策。优惠的措施主要包括降低税率、减税免税、再投资退税等。从总体上看,我国现行涉外税收政策以对外开放为主要目标,涉外税收负担从总体上看采用的是全面优惠原则,明显地具有税制从简、税收优惠从宽、税负从轻、手续从简的特点。
(二)现行涉外税收政策存在的主要问题
1.内外资企业适用税收政策的差别过大。据统计,外资企业的实际税收负担率不到内资企业的1/3,内资企业在税收环境上处于明显的劣势。对涉外纳税人给予较多的税收优惠,在国际上只有少数国家采用,不符合税收公平原则,不利于国内企业的发展,已经成为阻碍民族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
2.优惠项目多、层次广,缺乏整体统一性。我国的涉外税收优惠政策是根据我国经济发展,特别是改革开放的需要,在不同时期,针对不同区域,先后制定的,项目和内容繁多,有区域性、行业性、特殊性等优惠,而且优惠的法律文件也涉及不同级别、区域。但目前缺少规范管理,没有形成一个合理、规范、严密的机制,在具体执行中,容易出现政策混淆和差异大的问题,不利于政策的贯彻执行,也有损于税收法律的权威性。
3.地区性引导不平衡。现行涉外企业所得税按企业所处的地域位置分别给予不同的政策待遇,比如在东部沿海地区划出部分区域为经济特区,规定凡在经济特区内投资开办的外商投资企业,不论投资什么行业,均减按15%的企业所得税税率计算纳税。由于中西部地区受到自然环境、投资环境等因素的制约,与经济特区、东部沿海地区差距进一步扩大。
4.产业优惠导向不明显、层次低。我国现行的涉外税收优惠政策,对外来资金的投入方面,没有合理的科学产业规划和引导,偏重于一般性的“引资”,对国家需要优先发展的产业,并无特别的鼓励措施。外商投资一般集中于规模小、技术含量低、周期短、利润高的中小企业,包括一些高能耗、高污染以及技术落后在发达国家已被淘汰的项目,有很大一部分是以加工为主要方式的劳动密集型产业。以高新技术为内容的技术密集型产业和交通、能源、港口等基础性产业项目投资较少,在投资过程中,较少考虑环境治理等社会效益目标,影响了国家的产业结构。另外,在引进技术、高级人才和保护环境方面的优惠政策与其他国家相比差距太大,不能根据形势发展的需要有重点地提升优惠政策的层次,不符合国际税收发展的潮流。
5.税收优惠手段少,灵恬性差。虽然目前我国的涉外税收政策内容多、范围广,但税收优惠的手段基本采用的是降低税率、定期减免、再投资退税等直接优惠措施,而诸如加速折旧、投资抵免、专项费用扣除等间接优惠方式运用较少,从而削弱了税收政策的效力。与外国政府签订的税收协定中税收饶让的条款较少,在很大程度上抵消了税收优惠政策的效果。
6.存在越权制定涉外税收优惠政策的问题。一些地区政府为促进当地区域经济的短期发展需要,单独擅自制定超越国家规定的涉外税收优惠政策,使涉外税收优惠政策体系出现混乱现象,对国际宏观经济发展和产业政策的调整产生不良影响,也导致不同地区间的经济结构不平衡。
二、促进经济持续发展的涉外税收政策选择
(一)wTo对涉外税收政策的基本要求
目前,我国已是wTo的成员国之一,所以在制定有关税收政策时必须符合它的基本要求。wTo形成的一系列协议为参加多边贸易体系的国家之间的经贸交往提供了一整套共同遵守的、有约束力的行为规则。这些规则对税收政策提出了一些具体的要求:(1)国民待遇原则,要求税收无差别,强调的是缔约国一方保证缔约国另一方国民在本国境内享受与本国国民同等的税收待遇。(2)透明度原则,要求成员向国内和世界贸易组织明确公开本国的税收政策。(3)公平竞争原则,要求税收政策统一,税收环境平等。(4)例外原则,允许成员国在坚持国民待遇原则的前提下,根据本国经济发展需要和特殊国情,制定一些特殊的税收政策,主要体现在实行产业或地区的特殊税收优惠。
(二)选择涉外税收政策应遵循的基本原则
一是符合wTo的原则;二是促进经济增长,提高经济效益的原则;三是充分体现产业政策导向的原则;四是依法治税原则;五是维护国家权益的原则。
(三)应选择的主要涉外税收政策
1.统一内外资企业所得税制,取消外资企业的“超国民待遇”,公平内外资企业的竞争环境。合并内外资企业所得税制,建议采取立法一次完成分步实施到位的做法。所谓“立法一次完成”,就是说现行内外资企业两套所得税法的统一合并,必须是一次完成,这是保持税法严肃性、稳定性、前瞻性的需要,不可能采取分次立法的办法;而所谓的“分步实施到位”,则是指立法目标的实现,可给出一个过渡期来处理历史遗留问题。比如可采取新老企业区别对待的方法等,以期达到既不否认历史,又能在一定时期后实现统一税法的目的。统一内外资企业所得税可以消除“假合资”、“乱减免”问题,内外资企业可以公平竞争。
两法在合并上,应考虑以下几个方面:
——税基的确定:根据我国经济发展需要和wTo规则要求,对两法在税前扣除范围和标准上重新明确,尽量作到统一、平等。对业务招待费、职工工资支出、折旧标准等内外有别的扣除项目进行统一规范,体现税负的公平。
——税率的选择:我国目前采用的33%的企业所得税税率在国际上属于较高水平,高于绝大多数发展中国家,比一部分发达国家还高,这不利于国际资本的吸引,考虑到世界各国企业所得税税负状况以及我国的具体国情。统一后的企业所得税税率应以不高于25%为宜。
——优惠的范围:在新法中取消对不利于环保和落后的生产性企业的优惠,取消对一般生产性企业的大范围的优惠;保留对高新技术和基础产业的投资优惠;增加对福利、教育领域的投资优惠;结合我国的特殊国情,增加对利用人力资源方面的优惠,例如,对外资企业雇用我国人员达到政府规定数量的,可以给予一定的所得税抵免;对外商企业投资于出口企业、先进企业、农林牧业、港口、码头等基础设施,享有的税收优惠,内资企业也应享有。
——优惠的方式:建立直接优惠和间接优惠相结合的优惠体系。除了使用降低税率、直接减免等直接优惠外,还应充分使用加速折旧、投资抵免、提取风险准备金、科技投入提前扣除、单项所得减免等间接优惠方式,实行收益调节与资金、开发、投入、分配调节并重的方式,增强税收优惠的目的性和针对性。
——优惠的方向:由单纯引资为主向吸引资金、技术、人才并重转变。目前,在我国的经济建设中,缺少的是具有较高能力的人才,尤其是我国中西部地区有一定的工业基础,加之资源优势,急需的是人才的引进,尤其是具有先进管理经验人才的进入。体现在所得税政策上,加大对大型企业集团的引进,尤其是对资金雄厚、具有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全球著名企业集团的进入的所得税优惠。
——优惠的对象:为了鼓励国内企业走出国门,参与国际分工和合作,在新法中加大国内企业“走出去”的导向,提高国内企业的国际化水平,提高其参与国际竞争的能力。例如,对内资企业进行跨国投资经营给予特别的所得税优惠,鼓励内资企业向外发展。
另外,合并应注意存续期间的确定、优惠条件和标准的明确。
2.增值税改型方面。改革高新技术产业适用增值税的类型,将“生产型”增值税转变为“消费型”增值税,允许购进的生产设备所负担的增值税款作为进项税额抵扣,减轻其税收负担,解决由于资本性支出较大而税负重的问题。
3.开征新税种方面。我国应将现行城建税、资源税、消费税中部分税目以及环保收费统一改为征收环保税,对内外资企业统一征收;面对外资企业竞争,我国必须开征社会保障税,完善社会保障制度,维护社会稳定,监督外资企业建立社会保障制度,以保护中方员工的合法权益。
4.完善个人所得税方面。目前,我国公民和外籍人员工资薪金所得的扣除标准不一致。从公平税负和简化税制的角度考虑,应减少收入级数,统一扣除标准,公平国内公民和外籍人员的税负。同时,对高科技人才尤其是外国专家在工资薪金所得的扣除及适用税率等方面给予一定的优惠。
5.反避税方面。为打击避税活动,减少国家税收收入的损失,必须加强这方面的立法工作,用法律条文的方式,针对避税行为产生条件、情形进行明确的规定,并加强国际协作,以保护跨国经营者的合法权益,防止利用转让定价的手段进行避税活动。另外,从公平税负的角度考虑,应对内外资企业统一征收房产税和车船使用税。同时,对外资企业还应开征耕地占用税和城镇土地使用税。
三、选择涉外税收政策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1.兼顾税收优惠的效应与代价。外商投资在给我们带来利益的同时,也可能由于损害环境、耗费原材料、不平等竞争等导致较大损失。只有当投资利益大于损失时,税收优惠政策的实施才是有效率的。因此,要充分考虑税收优惠政策对我国环境、市场、技术等方面的综合影响。
2.保留并逐步完善地区性的税收优惠。鉴于wTo规则对地区倾斜政策并未作出限制性的规定,为使我国经济在加入世贸后不至于受到外来经济的全面冲击,增强国内经济对外来经济的抗衡能力,保持东部地区现有的对外贸易优势,对原有的区域性税收优惠政策可暂时予以保留。同时为贯彻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加快地区间的协调发展,形成协同效应,对中西部地区的区域性优惠可借鉴原东部沿海地区实施的“以点带面”的做法,突出重点,重点支持一部分省市,以起到周边联动效应。单纯的地区性优惠应逐步向地区和产业并重,最终取消区域性优惠的方向过渡。
3.规范税收政策调整方法,提高税收法律层次。一是对现行涉外税收政策进行一次全面的清理,对于越权的减免税政策应坚持予以取消。二是逐步提高现有税收法规的法律层次,在统一内外税收政策的同时,对所有税收法规,应避免以条例形式出现,尽快通过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立法,以提高法律层次。三是建立灵活的政策调整机制,通过定时调整、预警调整等方式,提高税收政策执行的时效性。
4.通过政策调整,优化税源选择。目前,在国内进行投资的企业,主要是香港、台湾还有韩国和新加坡等亚洲的国家和地区,而美国、欧盟等西方经济发达国家来我国投资的较少,税源的结构比例不合理,引资渠道不畅通,使我国涉外经济在抵抗地区性金融危机能力方面受到一定的限制,也不利于提高我国经济的国际化水平,建议在调整政策时,考虑如何扩大税源范围,拓宽引资渠道。
第三篇:规范建设行业中介管理促进建设中介机构持续发展
规范建设行业中介管理促进建设中介机构持续发展
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
2011年12月12日
各位领导:
根据会议安排,下面我们住建局主要从建设行业中介机构基本情况、已实施的监管措施及下一步工作计划等三个方面作一简要汇报:
一、建设行业中介机构基本情况
我市建设行业中介机构起步于90年代初期,经过10多年的政府引导培育、市场催生推动,已形成了工程监理、招标代理、房产经纪、质量检测、造价咨询等5大类中介机构,共有中介机构270家,其中房产经纪217家、建设监理17家、检测机构2家、招标代理13家、造价咨询21家,从业人员2650余人。
目前,我市绝大多数建设行业中介机构一是加强了企业诚信建设,增强了社会责任感;二是强化了企业内部建设,提高了管理水平;三是提高了行业自律意识,达成了共同维护市场秩序的共识,大多数中介机构积极倡导建立自律性行业组织,通过这个平台,交流先进经验,协调解决企业间和市场中存在的问题,维护行业利益,提升行业形象,实现优胜劣汰,持续健康发展,更好地为工程建设服务。
我市建设中介机构仍存在部分中介机构人证分离现象,有注册资格要求的人员实际并不在工作场所从事具体业务工作,不能
1履行其岗位职责;有些业务人员对国家、省、市有关法律、法规、规章、政策及规范标准等规定的内容,不能熟练掌握严格执行,其出具的工作成果缺乏科学性和准确性、深度和信息量达不到要求;中介市场中竞相压价承揽业务的现象较普遍,部分中介机构以不合理的低价格承揽任务,导致工作质量降低,扰乱了市场秩序等问题。
二、近年来实施的监管措施
为规范中介服务行为,促进和引导中介机构健康稳步发展,市委、市政府多年来非常重视中介管理方面的工作,中介机构的规范管理工作得到不断推进。作为建设行业主管部门,我局主要围绕“诚信、规范、自律”三大原则,做好了以下监管工作:
(一)完善制度,强化诚信建设。自2007年以来,我市建设行业中介机构管理则由松散型管理转变为集中型管理,实行备案制强化对中介机构的规范管理。2010年我局制订出台了工程监理企业、造价咨询企业、质量检测机构、房地产经纪机构、工程招标代理机构等信用考评实施细则,主要通过巡查、考核和评估,推行市场准入、信用等级评定和清出机制。
(二)以点带面,狠抓规范落实。住宅质量是建筑的生命线,更是关系老百姓生命财产安全的头等大事,为此,我局主要以规范建设监理企业为切入,在全市建设工程项目中实施《监理工程师业绩手册》管理制度,规定政府投资的招投标项目总监和主要专监不得兼职;每季度对监理企业和总监进行信用考核,实施“样板工程”和“黄牌警告工程”制度,凡被列为“黄牌警告工程”
项目的,我局对项目总监和监理工程师、监理员实施强制培训。通过召开规范中介工作推进会,用规范监理企业的有效方式,以点带面,在其他5类中介监管中加以推广落实。积极开展中介机构评优争先活动,获优的中介机构优先推荐参与政府性投资项目,优先参评“诚信中介”,减少督查频率;相反,将市场诚信差的中介机构列入“黑名单”,一律不得参与政府性投资项目,在中介监管中营造了“守信激励、失信受惩”的良好氛围。
(三)行业自律,引进廉洁文化。我局从2007年起在全市建设中介机构中开展了“廉洁文化进中介”活动。向社会发布中介企业“诚信廉洁”倡议书,与相关行业协会、行业协会与中介机构分别签订责任书和自律公约。同时,公开曝光失信失廉的典型案例,揭露违法违规行为,使廉洁文化深入人心,让中介机构自加压力、严格自律。
三、下一步工作计划
(一)以“四个机制”为重点,着力抓好常态管理。严格市场准入制,按从业资格的管理规定,审核并认定中介机构和执业人员的从业范围。对外来中介机构实行进市登记制度,严格把好中介机构的市场准入关。抓好从业人员培训制,组织中介机构从业人员参加相关法律法规、业务知识和职业道德教育的培训,努力培育建设领域中介服务市场。建立联合检查制,组织建管、房管、招标、造价、监察等部门,联合相关执法部门,每年开展一次围绕中介机构的证照资质、执业记录、收费行为、财税管理等情况进行执法检查。建立信息公开制,构筑工程招标代理机构信
息平台,建立工程招标代理数据库,将工程招标代理机构的基本情况、业绩情况、奖惩情况、从业人员情况、投诉记录以及处理情况等录入数据库,并将相关信息资料在网上公布,纳入社会监督范畴。
(二)以“信用评价”为抓手,着力优化市场秩序。扩大评价范围,凡在绵阳市辖区范围内从事建设行业经营性活动,并已登记的中介机构,均纳入信用评价管理范围。未登记的中介机构,一律不得参加信用评价和参与政府性投资项目。规范评价程序,根据日常监管、专项检查、社会评议、投诉举报、信访反映以及司法机关意见确定信用等级,在媒体向社会公布。计划在政府工程预先承包商目录的基础上,建立中介机构预先承包商目录,拓展管理功能。
(三)以“行业协会”为载体,推动行业健康发展。加大相关法律法规的宣传教育力度,送政策上门,进行专业指导,树好诚信经营廉洁服务样板。依法引进有实力、有能力的中介机构,不人为设置障碍和市场壁垒,营造一个开放有序、公平公正的市场环境。联合相关执法部门,查处“黑中介”,净化中介机构发展环境。积极推进“廉洁文化进中介”活动,树好“廉洁中介”典型,注重发挥廉洁文化对企业发展的指引作用。
规范中介行为,促进行业健康发展,任务艰巨,责任重大。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将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市政协和上级主管部门的全力指导下,立足长远,开拓创新,为建设“诚信、规范、自律”的中介市场环境而不懈努力。
第四篇:学校管理论文:规范学校管理促进课改实施
规范学校管理促进课改实施
规范学校管理和促进课程改革是学校工作的重要工作,如何建立符合现代教育需求又适应农村实际的学校管理体系,是学校发展的保障。随着国家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发展,课程改革也在由城市向农村均衡延伸发展,但农村小学面临的情况却很复杂,哪怕一个小小的改动都会面临着很大的难度。因此,在学校日常管理中,校长要善于融通,敢于改变传统观念的束缚,大胆去尝试,担负起学校的各项工作职责,才能带来全体师生推动学校高效、稳定、健康地发展。结合自己多年来村小管理工作的实践,浅析自己以下感受。
1.抓师德建设,促进学生的养成教育
衡量一个学校工作的好与差,一个好的校风应该是一个重要方面,它就像部队铁的纪律一样,一旦没有了纪律,那就是一盘散沙,学校也一样,如果有好的校风那其他方面的工作就会轻松的多。我校的全体师生都能恪尽职守的从事着自己份内的工作。可以说,我们的这个团队一直是一个非常团结,很有凝聚力的集体,为了进一步加强师生的思想教育,加快素质教育的进程,我们按照教育局的具体要求,结合本校的实际情况,把师德建设放在重中之重的位置上,我们深知,要使学校形成一种良好的学风和校风,教师的教风至关重要,这种风气的形成单凭少数骨干教师和一朝一夕是不能完成的,应来自于全体教师长期的共同努力。为此,我们把做好师德工作贯穿到日常教学工作之中,坚持从三个方面入手:即学习、制度、责任三到位。学习到位就是带领教师专项学习,研讨有关师德方面的材料,在学习中避免流于形式,走过场,真正体会内在含义,并及时做好笔记,坚持自学,学校定期检查,做好学校记录和总结;制度到位就是学校制定的学习制度做到定时定量定内容,教师必须全员参加;责任到位就是每位教师都能知道在工作中应遵守的基本规则和所承担的义务。通过建章建制,营造了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提高了教师的德育素养。
——《中国教师》《中小学教育》杂志先发表、后付费!
专著、论著!可挂名主编、副主编!出书快,收费低!
代写代发核心、国家级、省级期刊,新闻出版总署备案,权威网站可查!!课题课件均可操作
咨询企鹅:1624575606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学生的文化知识必不可少,但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情操尤为重要。当然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也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必须坚持持之以恒,从小事做起,所以无论是学期初还是日常授课,学校都高度重视对学生的养成教育。为了达到预期效果,我们实行分工合作,责任到人,做到领导经常抓,科任教师配合抓,班主任教师重点抓,形成一个齐抓共管的良好态势。武海英老师是一名老教师,她的工作作风是样样亲手做,就连清扫区她也亲自扫,看到楼道操场哪有杂物,弯腰就捡,其他教师也是一样,看到学生有缺点,不管是哪个班的都要进行教育,这样的做法使学生受到了耳濡目染、潜移默化的熏陶。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也说明这是长期以来形成的习惯。同时少先队坚持开好两会(即班会、队会),升旗、做操已形成制度化。看电影、读报刊、演讲、课外小组等活动不断陶冶着学生的思想情操。就拿看电影来说吧,每次看电影,我们都分班坐好坐齐,要求不出声,认真看,定时上厕所。看后还要进行评比,看哪班做的好,中高年级看后写日记,说体会,这样不但锻炼了学生的写作能力,而且养成教育也得到加强。校园内好人好事层出不穷,互帮互学随处可见,文明之风溢满校园。
2.抓素质教育,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
虽说素质教育工程已启动多年,但受传统意识的影响,在实际教学中还有一定的瑕疵,灌输、填鸭现象依然存在,教学效果往往是事倍功半。《新课程标准》改变了以前的教学方式,使课堂气氛变的活跃轻松,从而减轻了学生在课堂上的压力,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我们在具体工作中,已课改班为龙头,组织教师学习相关材料,吃透教材,坚持在备课上下功夫,写详案,教学设计力争有独到之处,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同时大力开展校内教研活动,组织教师观看课改班的教学光盘,围绕更新观念,提高素质进行互听互评,课改班做示范课,从中汲取营养。比如孙红英的语文课,采取了导读的教学手法,在预习时向学生提出潜在的相关问题,让学生从书中,从课外资料中找答案,课堂上适当点拨,让学生多说,课堂气氛相当活跃,积极质疑,然后师生共同归纳,使学生养成了会读书、爱读书的好习惯,丰富了学生的知识储备。五年级的作文指导也颇具新意,做到了眉批、段批、总批相结合,而且是本本详批,非常好的运用了作文批改符号,在总批中用恰当的语言对学生进行鼓励,提出希望,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受到了领导和同行们的一致好评。
在实施课改进程中,我们坚持全面发展,共同提高的原则,对小科教学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目前,学校的各科教学有机配合、协调发展,形成了良好的教风与学风。
3.抓日常管理,促进学校工作的协调发展
学校工作千头万绪,教育教学是重要组成部分,其他方面也不容忽视,正所谓麻雀虽小,五脏俱全,经过不断充实,学校的管理手段也得以不断完善,各项工作可以说都有据可依,有章可循。由于措施具体,责任明确,样样有人管,处处有人抓,极大的调动了教师们的积极性,都能以奉献的精神和高度的责任感严格要求自己,各项工作一呼百应,各自到位。班主任对本班情况一口清,科任教师对自身工作严要求,领导对学校的各方面工作了如指掌,心中有数。
第五篇:实施“分类式”管理目标掌握税收征管主动权
实施“分类式”管理目标 掌握税收征管主动权
——阳新县国税局富池分局税源管理探索与创新之路
税收工作永恒的主题之一,就是税源管理。税源管理的重要性就在于它是税收管理的基础,是依法治税、依法征管的基础,可以说,离开了税源管理,税务部门就会丧失税收征管的主动权,更无从谈起税收征管的质量与效率。
作为基层国税部门如何才能做好税源管理,牢牢掌握税收征管的主动权,提高税收征管质量呢?
近年来,阳新县国税局富池分局立足基层“地广、户多、人少、区内经济发展差异大”身身实际,即:分局地处鄂东南,长江中游南岸,现有干部职工43人,征管辖区面积400多平方公里,肩负该县“两乡镇、一农场” 697户纳税人(其中一般纳税人38户,小规模纳税人659户)的征管工作。为在这一形势下,切实掌握征管工作的主动权,自2005年税收管理员制度实施以来,他们按照税收管理专业化、科学化、精细化管理的要求,在严格落实好税收管理员制度,做好源管理的各项基础工作的前提下,因地制宜,着眼放展,为强化税源管理,不断地进行了有益的探索与创新,并在总结成功的实践经验基础上形成了“大户管精、中户管好、小户管住”的“分类式”管理目标办法,并卓显成效:2005---2008年,该分局分别实现组织收入4580万、5660万、6859万、8330万,呈现跨越式增长;同时征管质量考核分别以94.8、95.6、96.8、97.5分的高分,连续四居全县国税基层分局榜首。
事实证明,他们“大户管精、中户管好、小户管住”的“分类式”目标税源管理办法是有效的。探究个中的作法,必将能给我们进一步强化税源管理、掌握征管主动权,提高征管质量带来更多的启示。
一、分类的标准及管理目标
任何事物总是处于动态变化中的,税源尤其如此。富池分局为管好辖区税源,并对税源实施科学分类、确定管理目标,每年年初第一项工作就是模清税源家底,对辖区税源进行全面分析调查,即作好税源普查,据此按纳税规模实施合理分类,并相应定下具体的管理目标。
按纳税规模大小“排队”。根据分局所辖区域税源实际,结合省、市、县局监控的重点纳税人要求,他们按照税源大小和集中程度的不同,如2009年,将辖区内的重点监控户(36户)定为大户、一般监控户(56户)定为中户、双定户(572户)定为小户等三类进行监控管理。
按各自监控重点“定标”。根据税收科学化与精细化管理的要求,结合他们实践经验,确定“大户管精”标准就是要做到“五清六达”。“五清”即指对一般纳税人的基本信息、物流信息、资金流信息、关联交易信息、财务处理及优惠政策清楚,“六达”就是指要求对一般纳税人的申报率、入库率、滞纳金加收率、欠税增减率、税收管理员工作任务完成率、税收管理员提示事项启动率达到规定的指标;“中户管好”目标就是要做到“三清四核”。具体来说“三清”就是对小规模企业基本信息、财务处理、优惠政策清楚,“四核”就是及时核查小规模企业的税务登记内容、发p使用情况、核定应纳税额、定期户籍巡查;“小户管住”就是要做到“三清四无”。具体来说“三清”就是对双定户的经营情况清楚、户数清楚、纳税情况清楚,“四无”就是辖区内无漏征漏管户、无假停业户、无假非正常户、无假注销户。
二、以针对性监管,实现管理目标
二、探索行业管理实现“大户管精”
一、监控大户,加强税源重点管理
1、调查核实登记信息。重点了解一般纳税人的组织机构形式,包括:经营方式、运行机制、行业类型、核算方式等内容。采集关联企业信息,掌握关联企业的名称、生产经营地址、管理控制关系、享受优惠政策情况,综合分析企业的组织关系、关联关系、投资比例,形成企业的组织结构示意图。
2、掌握生产经营流程信息。主要包括生产装置、设计生产能力、生产工艺、主要原料、主要产品、生产经营控制等。分析企业的产业结构、产品结构、年生产能力、生产工艺等特点,全面掌握企业的生产经营流程状况和进销渠道,形成完善的生产工艺流程图和进销结构图。
3、核实企业报送、备案的财务会计制度、财务会计处理办法、会计核算软件及使用说明、银行账户、财务信息传递形式等信息。熟练掌握企业会计核算软件,及时采集企业财务信息。根据企业财务信息传递形式,结合企业的生产工艺流程和内部生产经营控制方式,掌握企业财务会计核算凭证、资料的传递、汇总方法。
4、通过对存货、待处理财产损失、固定资产及在建工程、折旧提取等物流信息的定期采集,及时、准确地掌握一般纳税人物流信息,从而对其增值税、企业所得税等计税依据进行全面分析,及时发现问题。
5、按月统计企业的存货(库存商品)、产成品、半成品的增减变化,全面掌握当月原材料、辅助材料、燃料动力的耗用情况,分析投入产出是否正常。
6、按月对一般纳税人企业资金运动情况进行监控,重点加强对一般纳税人企业资金来源、资金使用、资金归还等信息的采集,防止出现资金帐外循环、帐外经营,综合评价企业税款缴纳能力的。对内部设有结算中心或内部银行的重点税源企业,应全面掌握其资金调度及流向。
7、按月或季对一般纳税人企业报送的《现金流量表》、《资产负债表》、《利润表》及《利润分配表》中的相关栏目与企业账簿进行核对,确保数据的真实性。
8、强化资金来源监控。以企业近三年资产负债表、利润分配表为基础,充分考虑销售额增长与资产增长和权益增长的关系,进而确认企业融资因素。重点采集资金来源渠道信息和来源方式,及时掌握企业在融资过程中的担保、抵押、拆借等情况。
9、强化资金用途监控。从分析企业固定资产的投资规模、项目招标、工程进度及预决算情况入手,对照其资金拨付和折旧提取记录,核实其是否有真实的资金应用、资金应用是否匹配、固定资产价值是否正确核算以及折旧是否正确计提。对流动资金,分析企业资产负债表,看其各项流动资产占用资金及结构是否合理;从较大金额业务入手,根据其银行对账单和银行余额调节表,对应分析其银行存款日记账和现金日记账,看其资金流动记录是否吻合、是否隐瞒开户银行账户以及是否存在帐外核算情况;根据其取得的增值税专用发p情况,采用抽查法,对应核实其银行付款记录和材料入库记录,分析其材料购进和应付账款是否属实。
10、强化资金归还监控。根据企业融资合同或协议,监控其资金是否按期归还以及逾期归还原因。根据企业现金流量表中现金净流入量和生产销售规模、利润率及计付股息、利息、占用费等情况,分析其归还资金的能力和筹措资金的合理性,并进一步监控其筹措资金是否纳入正常核算。
11、根据一般纳税人企业的组织管理、投融资结构、生产经营特点等企业基本信息,核实确认企业关联关系,按期采集企业与其关联企业间在购销业务、融通资金、提供劳务、转让财产、提供财产使用权等关联交易信息,通过科学的方式方法,分析企业间关联交易定价的合理性及对税收收入的影响,为收入预测和跟踪管理提供依据。
12、要求一般纳税人企业按月向分局报送《企业与其关联企业业务往来情况申报表》,分户申报企业与其关联企业交易的交易类型、交易内容、交易日期、交易数量、产品规格、定价标准、定价原则等。
13、按月对一般纳税人税源企业的财务核算情况进行监控,监督企业是否按照报备的财务会计制度、财务会计处理办法、会计核算软件进行会计处理。
14、按月核实一般纳税人企业在享受税收优惠期间的生产经营及财务核算,监督企业是否达到应享受税收优惠政策的标准,并对享受税收优惠的额度进行统计、分析。
15、定期将一般纳税人企业实现的主要税收指标分别与上年同期、同行业宏观税负进行比较。重点监控一般纳税人企业的主营业务收入、利润总额、实现税收、入库税收的增减速度及其变化因素分析。
五年来我们本着既便于征收开票,又便于进行税收统计和税收分析的原则,对所辖区域的大户重点税源按行业进行了科学分类,按照国家税务总局规定的统计口径确定了有色金属采选、有色金属冶炼、化工、纺织、水泥等五大行业,在06年我们选择了有色金属采选业作为分类管理试点,受到了市局张巧新局长的高度赞扬并作为全市国税系统税源管理先进典型作为经验交流,2007年11月8日《中国税务报》将我分局的一篇有色金属采选业的纳税评估案例予以刊登学习,试点成功的经验证明:分类管理必须对每个行业纳税人的生产经营规模、工艺流程、投入产出比例、能源耗用、行业标准等经营信息进行全面调查,从而总结和分析出每个行业的税收规律,以增强分行业管理的指导性和实效性,提高分行业管理水平。而今,我们以点带面,循序渐进,有针对性的选择化工和采石行业进行分类管理,适时制定了《化工行业税源分类管理办法》和《采石行业税源分类管理办法》,与此同时,就这两大行业我们还建立了包括投入产出比、产品能耗比、行业平均利润率及平均税负率等纳税评估模型。根据行业纳税评估模型,对两大行业的重点税源户和连续3个月零、负申报和低税负申报的纳税人纳入重点纳税评估对象,有重点的进行了纳税评估,达到了提高行业税收监控管理的质量和效益。
三、实施综合管理实现中户管好
16、定期向申请办理税务登记的小规模企业以及在外地设立的分支机构和从事生产、经营的场所,从事生产、经营的事业单位到其生产、经营场所所在地核实税务登记事项的真实性。
17、掌握小规模企业合并、分立、破产等信息;了解小规模企业外出经营、注销、停业等情况;及时掌握纳税人户籍变化的其他情况,督促小规模企业按规定办理相关税务事宜。
18、加强小规模企业的户籍管理,加强与同级工商行政管理、质量技术监督、地税等部门户籍信息交换。
19、按月将小规模企业申报表与当月开具普通发p销售额、代开增值税专用发p销售额进行比对。申报表中的销售额应等于或大于当月开具普通发p、代开增值税专用发p销售额合计数,否则按异常申报处理。
20、对小规模企业应采取查帐征收方式征收增值税。对未设置账簿的、擅自销毁账簿或者拒不提供纳税资料的、虽设置账簿,但账目混乱或者成本资料、收入凭证、费用凭证残缺不全,难以查账的、发生纳税义务,未按照规定的期限办理纳税申报,经主管国税机关责令限期申报,逾期仍不申报的、计税依据明显偏低且无正当理由等情形之一的,应核定其应纳税额。
21、小规模企业领购增值税普通发p实行限量限额、验旧购新。新办小规模企业首次领购发p数量不得超过25份。
22、发p发售岗若发现企业未按规定使用发p,应及时移交税收管理员进一步调查核实。税收管理员调查核实后按规定进行处理,并将结果反馈给发p管理岗。
23、对认定为非正常户、失踪户的小规模企业,应及时取消票种鉴定、停售发p,并追缴尚未使用的发p。
24、不定期进行户籍巡查,并在税收管理员工作手册、工作平台中记录巡查情况。
25、对列入重点监控名单的小规模企业、销售收入和税收负担率较上年同期明显下降、有关联行为的小规模企业、销售产品不开具发p的企业、进行了纳税申报,但其申报的计税依据,包括收入数额、收入构成明显偏低的、生产经营规模与纳税申报不相匹配的列入纳税评估对象。
26、已开业的小规模企业年应税销售额超过小规模小规模纳税人标准而不申请办理一般纳税人认定手续的,强制认定为一般纳税人,按销售额依照增值税税率计算应纳税额,不得抵扣进项税额,也不得使用增值税专用发p。
27、加强小规模企业增值税优惠政策管理。对未按规定报主管国税机关审批或备案以及未单独核算免税、减税项目销售额的小规模企业,不得享受税收优惠。
四、深化动态监控实现小户管住
28、注重源头控管。及时对地税、工商的交换信息进行比对,掌握业户开业、变更、注销登记及停(复)业等情况;建立户籍管理台帐,详细登记纳税人经营注册地址、核定定额等信息。
29、强化巡查监管。重点监控临界点户的生产经营变化情况,对因经营情况改变而达到增值税起征点的纳税人,及时按规定程序重新核定定额。
30、实行分类管理。以经营规模为分类标准,对达到建账标准的个体经营大户,依照相关法律法规,引导、督促其如实建账,准确进行核算,实行查账与定额相结合的征收方式。
31、加强发p管理。对个体纳税户发p使用、核定定额情况和申报销售额进行调查比对,对超定额户,及时予以定额调整。
32、严格税额核定。认真落实增值税征收率下调政策,对农村个体经营大户及镇区双定户、临界点户全面实地核查,将核查结果与个体电脑定税数据相结合,准确核定定额并及时公布,接受纳税人监督。
三、以完善的考核机制总控管理目标关
五年来,我们围绕一条主线——V2.0运行,借助一个平台——税收监控、税收分析、纳税评估、税务稽查良性互动,用好一个资源——发p管理信息,推行一套办法——《个体工商户税收定期定额征收管理办法》、《湖北省小规模纳税人增值税管理办法》等一系列办法、制度,把握一个起征点——抓好双定户税负评定,实现一个目标——提高税收征管质量和效率,将“六个一”贯穿于税源管理的全过程,不断健全权责体系,提高税源管理的“三化”管理水平。
一、以效能为标准,全面实施税收管理员制度。为强化税源管理,必须使从事税源管理人员真正成为信息采集员、纳税辅导员、税收宣传员、纳税评估员和税收监督员,为此必须全面实施税务管理员制度。首先划片分区“分户到人”,将业务水平高、责任感强、职业道德好的干部分别充实到大户、中户、小户的税收管理员工作岗位,使税收管理员与纳税人建立对应关系,从而促使税务管理员对税源情况进行全面而综合的分析和掌握。其次是责任明确“管事到位”,作为税务管理员必须全面掌握纳税人各种涉税动态信息,加强对辖区内纳税人的日常管理,负责所管纳税人的信息采集、资料收集,整理、立卷等工作,从而及时了解管区内税源变化情况,将税源管理责任制落到实处。最后是确保将所有纳税对象纳入信息系统的监控范围,与工商部门保持定期的联系,使税务与工商部门的信息交换制度真正落到实处。着力解决税收管理员“管什么、怎么管和有没有管理好”的问题。建立了职能清楚、责任明确、监督有力、流程清晰的工作机制,细化工作指标,强化监督考核,通过税收管理员工作手册、工作平台等载体以确保税收管理员制度落实到位。
二、严格绩效考核,不断提高税收管理人员的队伍素质建设。开展绩效考核是促进加强管理、明确责任、提高质效、促进落实的重要举措,自07年开始我们改变原有的目标责任制考核制度,强化对征管工作质量的考核。一是将征管工作进行分解考核。如:管户、申报质量、纳税评估、特定行业、征管资料等进行专门的检查。二是实行巡查制度,分局成立专门的巡查工作小组,对征管工作质量不停地抽查;同时辅之以互查。三是实行考核结果公开制度,以季度为时间单位不断将考核结果公开。四是实行领导负责制度,将税源管理质量与分管领导的奖罚相挂钩。所有这些措施有力的延伸和拓展了“大户管精、中户管好、小户管住”的 管理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