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化验收汇报

时间:2019-05-12 19:52:2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信息化验收汇报》,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信息化验收汇报》。

第一篇:信息化验收汇报

安平县人民政府

关于国家级县域经济信息化试点工作的

总结报告

安平县人民政府县长 刘永军

(2010年11月30日)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专家:

大家好!首先,我代表安平县人民政府对各位领导、各位专家的到来表示热烈的欢迎!对各位领导、各位专家多年来对安平的支持表示衷心的感谢!下面我把安平县国家级县域经济信息化试点工作向各位领导、各位专家做一总结汇报,敬请批评指正。

根据原国务院信息化工作办公室关于《在河北省安平县开展县域经济信息化试点的批复函》的文件精神,我县自2006年4月11日,正式启动了国家级县域经济信息化试点工作。五年来,在省、市相关领导的大力支持与帮助下,县信息化领导小组和县信息办及相关部门全体工作人员攻坚克难,创造性的开展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

一、从实际出发,科学规划,为试点工作取得实效奠定了基础

安平县辖3镇5乡230个行政村,33万人口,总面积505平方公里。丝网特色产业是安平县域经济的支柱产业,丝网从业人员14万人,丝网企业11000余家,提供税收占全部财政收入的70%,是国家命名的“中国丝网之乡”、“中国丝网产业基地”、“中国丝网产销基地”。生猪产业是安平县的富民产业,从业人员达3万多人,生猪产业提供的收入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11.9%。建有年出栏生猪10万头猪场1个,万头猪场16个,养猪专业村80多个,养殖小区34个,形成了 “一龙、十强、百村、万户”的生猪龙型经济发展格局。两大主导产业吸纳了大量的农村劳动力,在促进县域经济发展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县委、县政府根据安平经济的实际,适应时代发展的趋势,在全国率先提出了“信息兴县”发展战略,凝聚全县意志,达成了“产业振兴、信息先行”的共识,营造了信息化建设的浓厚氛围。先后聘请了三十名专家深入农村、农户、机关、企业、学校,全面了解农村、城镇及县域经济发展现状,深入探讨县域经济发展的一般规律和制约因素,精心设计以信息化手段解决县域经济发展问题的新方法、新手段、新途径,编制了《安平县县域经济信息化“十一五”规划》,为各项信息化工程的实施指明了方向。

近五年来,我们坚持“政府引导、市场运作”原则,精心组织了十项信息化工程,积极调动各种力量参与建设,以800万元的财政性投入带动了企业、社会近10个亿的投资,信息化建设得以蓬勃开展。截止目前,《安平县县域经济信 息化“十一五”规划》指标均已完成和超额完成。一是通讯基础设施发展迅速,截止目前,同2006年相比,光缆铺设由741公里发展到1734公里,电缆由2400公里发展到3528公里;基站由53个发展到146个,通讯交换点由57个发展到 103个;移动电话用户由135550户发展到218075户,宽带互联网用户由9600户发展到23000户,重点通讯设施发展均实现了翻番,达到了通讯基础设施改造升级工程的预期目标。二是对传统丝网产业的改造提升作用明显,丝网设备机械数字化程度达到了30%,企业网站拥有率达到了92%,经常性应用电子商务的企业已达70%以上,网上交易占成交总额的45%以上,已经达到或超过了南方重点城镇的信息化水平。三是农村信息化水平显著提高,农村电脑拥有率由2006年的2.68%增长为现在的28.9%,互联网的普及率由1.2%增长为28.4%,从有效途径获取信息的农民群众由39%提高到了85%,涉农信息服务体系正在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四是对县域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日益彰显,全县国内生产总值由2005年的50.2亿元增长为2010年的72.8亿元,增长45%;财政收入由2.4亿元增长为4.4亿元,增长83%;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7590元增长到12884元,增长69.7%;农民人均纯收入由4120元增长到5646元,增长37%。信息化已经成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优化经济结构的重要推动力。

二、从需求出发,扎实推进,充分发挥信息化工程对县域经济的促进作用

在各项信息化工程的推进中,我们重点围绕丝网产业和农村领域,以企业和农村的实际需求为出发点,以解决实际问题为落脚点,有力地促进了县域经济的快速健康发展。

(一)加快两化融合,助推丝网产业提档升级。针对丝网企业群体大、单体规模小、独立获取信息能力弱,国际贸易操作技能欠缺、技术研发能力不足等产业实际,我们以搭建和推广应用各类公共服务平台为重要抓手,使各种信息化手段作用于丝网产业的研发、制造、销售等关键环节,提高了产出优质和高附加值产品的能力。

一是实施中小企业促进及服务工程,推进以产品研发为龙头的技术创新。我们在大力引进新设备、新工艺的基础上,引导社会投资搭建了丝网机械技术研发中心,依托企业建立了8家不同类型的丝网专业研究所,与石家庄太行机械厂、曙光机械厂、3302兵工厂和新乡540兵工厂组建了异地研发机构,为企业提供丝网机械研发改良、丝网产品设计开发、丝网编织新工艺研发等技术支持,大大提高了丝网产品的研发生产水平。先后研发出中重型织机、数控织机等十几类生产设备,研发新产品87项,有56项填补了国内空白,申请国家专利24项,有9家企业被评为高新技术企业。丝网龙头企业鹤煌网业,在引进德国先进的造纸网织机基础上,通 过技术攻关,成功研制了聚酯三层网新产品和超千米车速用网技术,成为了全国规模最大、产品最先进的造纸网生产企业,极大提高了产品附加值和市场竞争力。

二是打造中国丝网电子商务服务平台,推进以电子商务为主要形式的营销创新。安平丝网年拔丝300多万吨,织网5亿多平方米,在全国各大中城市设有6300多个销售门店,丝网产品的生产量、销售量和出口量均占全国80%以上。针对产业实际,我们重点从三个角度进行了营销创新。第一,打造了丝网行业内最专业、最权威、最有影响力的“中国搜丝网”电子商务服务平台。河北玛世电子商务公司植根于丝网产业,服务于丝网产业,建设的中国搜丝网拥有庞大的丝网数据库,收录了丝网生产企业、销售公司、上下游企业及丝网最终用户8万余家,发布产品分类、丝网标准、供求信息、行业资讯、企业推介等各类信息2000 多万条,日点击量3万多人次,被国家工信部确定为工业信息运行形势指数企业,被国家商务部网站确定为丝网筛网频道独家信息提供商,被中国五金制品协会丝网专业委员会定为门户网站,成为了丝网业界国内贸易的“第一网络平台”。为更全面地服务丝网产业,玛世公司又面向全国开通了中国丝网总机4007079888,创办了《中国丝网专刊》、《丝网天下》等直投报刊,形成了网络、电话、报纸全覆盖的信息服务体系,为安平丝网整体品牌的提升和丝网产品销售能力的提高发挥 了重要的作用。2010年,全县丝网销售收入实现160亿元,在全球金融危机的大环境下实现销售历史最高水平,丝网电子商务平台的独特魅力得以彰显。第二,大型国际电子商务平台的推广应用,提高了丝网产品的出口能力。安平县政府于2008年,与阿里巴巴达成战略合作协议,成为阿里巴巴同县级城市合作的第一个范例。目前全县400多家外贸企业中的300余家已成为阿里巴巴“中国供应商”会员企业,新增国际客户1200多家。安平县政府与阿里巴巴合作的开放姿态,吸引了环球资源网、中国制造网、慧聪网、中国供应商、海商网、全球五金网、酷奔网等十几家国内外知名电子商务平台,纷纷在安平设立办事处,有力促进了丝网产业拓展国际市场,取得了很好的效果。目前,各类丝网产品通过电子商务平台远销130多个国家和地区,外贸出口总额由2005年的1亿美元增长为2010年的3.8亿美元,增长380%。第三,积极探索营销外包服务模式,推广电子商务平台,提高企业销售能力。针对丝网企业贸易人员操盘技能欠缺、贸易人员难以管理等问题,我们专门成立了外贸营销外包服务中心,招聘应届大学毕业生并聘请资深业务经理予以全时辅导,努力探索出一种电子商务服务外包新模式。目前外包服务中心集聚了阿里巴巴、酷奔网、中国搜丝网等电子商务平台,整合应用,效果很好。既能扬企业生产之所长,补企业外贸之所短;又能为全县推广电子商务平台提供经验和示 范,很有探索意义。实践表明,中国丝网电子商务平台充分发挥了信息化优势,足不出户而能与“五洲商旅交游”,是信息时代营销方式的重大革新,它为企业带来了全球的视野、开放的胸怀、合作的精神、环保的意识和质量的观念,是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调整优化经济结构的重要抓手。

三是大力开展特色产业物流配送服务工程,推进以信息化为主要特征的物流创新。安平丝网“两头在外(原材料在外、产品销售在外)”的产业特点,决定了物流业在丝网产业体系中的重要性。为降低物流成本、提高物流时效,我们打造了全面提供物流信息服务的旺达物流信息网,现已覆盖了周边6市20多个县及国内6000多家丝网销售门店,日访问量5万多人次,同时在线人数1300多人。网站物流信息互动频繁,已成为生产企业、销售公司和物流企业的重要信息来源,极大提升了本地物流企业的吸纳及辐射能力,货运量由2005年的500万吨提高到2010年的1100万吨,其中外县产品已占总量的1/4,安平已经成为区域性的物流配送中心。目前,我们正在建设一个投资60多亿元、占地3000亩的现代物流基地。该基地以物流信息技术为核心,集物流信息服务、物流企业信息化管理、丝网产业链管理于一体,服务于境内11000多家丝网企业和6300多个城市节点。目前该项目已作为全国物流信息化示范县项目通过了省级评审,并上报到了国家工信部待审。

(二)搭建涉农信息服务体系,助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调研显示,缺少信息资源,缺乏合适的信息传播途径,缺乏城乡的统筹安排,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障碍。我们在“三农”服务和社会主义新农村信息建设工程中,系统地搭建起了一套涉农信息服务体系。一是建设了安平县综合农业数据库,各涉农部门定期填充信息,目前已累积了涵盖农业、生猪、丝网等的各类信息300多万条,初步解决了信息源问题。二是在全县范围内按区域布局建设了50个农技进村服务站、4个农村文化大院和70个农业信息示范户,以农业数据库和专家视频为支撑,依托农资经营站、商店、卫生所等群众聚集的场所,开展各类信息服务,把信息送到了老百姓家门口。三是大力发展各类涉农网站,按照生猪产业基地一体化服务工程要求,建设开通了中国生猪在线网,收集、整理、发布各类生猪信息10万余条,开通了专家视频医院,初步实现了面向全县养殖企业(户)的种猪供应、养殖技术、防疫灭病、饲料配方、市场销售等“网上五统一”服务。按照红色及古文化旅游服务工程要求,建设开通了安平旅游网,以全国第一个农村党支部纪念馆、“五亿农民的方向”纪念馆为载体,将红色教育基地搬到了网上。这些网站同安平政府信息网、安平农业信息网、安平教育网、安平粮食网、中国搜丝网等一起,拓宽了信息传播渠道。四是开播了安平电视台丝网频道,推出《丝网文化》、《网乡大讲堂》、《丝网纵横》等专题栏目,让老百姓最喜闻乐见的电视节目真正走进了千家万户;开通了中国丝网网络电视台,将安平丝网的动态、发展、变化等及时通过网络向全球发布,突破了时空限制,放大了安平声音。五是开通了116190呼叫中心,以农业数据库和生活信息数据库为支撑,以114话务员为服务主体,面向全县公众提供种植、养殖等各类农业科技信息,丝网、生猪等各类经济信息,办事流程、法律、教育、卫生等各类政务信息,餐饮、出行、号码查询等各类生活信息。六是建设了“村村通”无线广播系统,以所有涉农部门提供的政策信息、农业技术信息、农资农产品市场信息等为主,每日两次播音,向全县人民宣传党的方针政策、农业科技知识、致富信息、普法案例等。七是定期发放报纸专刊,《丝网专刊》每周一期,《农业参考》按农时发放,各类明白纸、黑板报也为广大农民带去了方便。各项农村信息化工程有机结合、并存互补,既解决了信息资源问题,又有效拓宽了信息传播渠道,使农村获取信息真正实现了“点击有网络、观看有电视、咨询有电话、收听有广播、阅读有报纸”,创建了“网络+电视+电话+广播+纸媒体”五位一体的信息传播新模式,基本实现了农村信息传播的全覆盖,各类信息得以无障碍地传播到所有乡村,在全国解决农村信息传播“最后一公里”难题上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和实践。

(三)推进电子政务,优化经济发展环境。

政民政企互动综合服务平台工程,以安平县政务服务中心为载体,通过信息化手段将行政许可服务大厅、政府网站和县长公开电话三种政务服务模式融为一体,方便了办事群众,连续六年被市政府评为“先进单位”。“一站式”政务服务大厅,将25个政府职能部门的166项行政许可、便民服务事项物理式集中,并通过网上审批和电子监察系统实现一站式办理,极大地提高了行政效能,有效杜绝了“吃拿卡要”等不正之风。五年来共受理各类行政许可事项、便民事项128560件,按时办结率达到100%。“一网式”安平县政府网站,突出了政民互动和服务经济的功能,日点击量达一万人次。重点打造的《政府推荐企业》栏目,为诚信企业牵线搭桥,保驾护航,充分利用政府公信力向全球100多个主权国家推荐,促成国际贸易成交额上亿元。“一线式”县长公开电话同百事通呼叫中心相结合,搭建起了密切政群关系的联心桥。

(四)打造人才支撑平台,为县域经济发展提供源动力。人才队伍建设是县域经济健康、快速、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保障。我们在启动各项信息化工程的同时,调动各种力量多角度、多层次开展全民信息化素质提升工程。我们聘请了多名专家、学者担任政府顾问,在产业发展方向、产品技术 10 研发、企业管理、电子商务应用、风险防范等不同领域开展咨询与培训。先后与河北大学、河北农业大学、河北科技大学等十二所省内外高校签署人才战略合作协议并挂牌成立了“大学生实践实训基地”,为企业引进人才、借智发展及大学生就业创业搭建了一条稳定便捷的通道。开办了以实战技能培训为主的“就业训练中心”,招收企业外贸人员、各大专院校应届毕业生为学员,聘请高校中具有丰富实战经验的教授、专家对企业贸易人员进行系统化、专业化、案例化的实战技能培训,为企业培养外贸人才300余人,深受企业和社会各界的欢迎。利用职业中学、县委党校、教师进修学校等的师资、场地,开展各类丝网知识培训56期;利用农业信息中心、农技进村服务站、农村文化大院等,开展农民培训42期;利用信息办多媒体培训中心,组织开展公务员培训16期、企业培训67期、信息技术和电子商务推介会28期,共计培训达3万多人次,占全县总人口的1/10。电视台丝网频道开播了《网乡大讲堂》,播出企业管理、外贸营销、商务礼仪等75期,受众更加广泛。打造了中国佳才网,利用高校在校学生开展业务,迅速占领了全国市县级人力资源市场。此外,每月最后一个星期日,我们都在政务中心大厅举办人才就业招聘会,至今已连续举办了十八期,在20000多应聘人员中累计为1456家企业招聘人才2853人。全民信 11 息化素质提升工程的实施,必将为安平构建人力资源强县、促进县域经济发展发挥重要支撑作用。

三、从推广出发,创新求是,力保各项信息化工程的生命力

作为全国第一个国家级县域经济信息化试点县,我们责无旁贷地还要承担起“建成模板,向全国推广”的重任。近五年的时间,我们书写了百万字的工作日志,详细记录了每一项工程从谋划设计到施工建设的全过程,为总结经验、探索规律提供了详实的第一手资料。回顾整个试点工作,有几点体会,希望能对其它市县开展信息化建设有一些参考和借鉴作用。

(一)做好规划是县域经济信息化走向成功的第一步。在县域范围内开展信息化建设,首先要解决“建什么”和“怎么建”等重大问题,要有一个系统的既有前瞻性又有针对性的科学谋划和设计,要有一个统领各项建设内容和建设方式的总体规划,才能保证各项信息化工程互联互通、并行互补,才能以明确的目标、清晰的任务来凝聚人心、鼓舞人心。我们先后聘请了三十多位专家、历时三个月完成了《安平县县域经济信息化“十一五”规划》,可谓“计熟谋定”。五年来,我们严格按《规划》实施,各项工程均得到了突破性进展,收到了一定成效,可谓“举必有功”。所以说,搞信息化建设就应先规划好了,再全力推进。

(二)服务经济是县域经济信息化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信息化好象看不见、摸不着,好象距离我们“远”、“生”、“虚”。如果不能找准信息化建设的结合点、切入点,把信息化做得让人感觉“近”、“熟”、“实”,那么信息化的价值便无从体现,信息化工作就更难以推进和深入。实际工作中,我们紧密围绕经济发展,特别是丝网特色产业发展,重点实施了中国丝网电子商务服务平台工程、特色产业物流配送服务等工程,因其植根于企业对市场信息的强烈需求,植根于丝网产业对提档升级、快速发展的需求,所以得到了各个方面的认可、协同和配合,建设速度和应用效果都得到了保障。

(三)机制创新是解决信息化工程生命力问题的关键。信息化作为最先进的生产力,需要有与之相适应的生产关系,才能充分发挥其作用。经过多年的发展,信息技术日益成熟,不再是制约信息化工程生命力的首要问题,如何调整理顺建、管、运、维的长效机制,已经成为了关键。我们在信息化建设中,重点探索了三种机制:一是政府引导、市场运作。政府通过发布招商项目、提供可研报告、协调组织推动等一系列引导行为,吸引大量社会资金投入到信息化工程中。例如中国搜丝网、中国生猪在线等电子商务项目,都是政府引导社会力量自愿投资而迅速发展起来的,表现出了很强的生命力。二是政民共建,民管民用。如农业科技进村 服务站的建设,就是依托农资经营点,政府提供微机、网络和农业专家系统,并通过挂牌等形式予以扶持,提高其诚信度和信息化水平,既帮助其提高了经营效益,又能把农业科技知识传播到千家万户。三是资源整合,互利共赢。如百事通呼叫中心建设,由廊坊华夏神农开发建设了安平县农业数据库,农牧局、搜丝网、生猪在线等十几个部门填充本地化数据,依托市网通公司的设备资源、技术资源和人力资源,由114话务员向全县群众提供人工语音服务,既实现了信息技术的专业化保障,又降低了信息化建设的成本,使普通老百姓能够用得上、用得起、用得好。

(四)人才支撑是县域经济信息化深入开展的保障。信息化是一项具有前沿性的新事物,又是一项系统的工程,需要大量的既懂业务,又懂信息化的复合型人才。在深入实施县域经济信息化进程中,我们不拘一格引进和培训人才,如与高校战略合作,建立大学生实践实训基地,开办外贸营销培训班,开播电视培训节目《网乡大讲堂》等,为产业发展和信息化的深入开展提供了长久和可持续的保障。安平县国家级县域经济信息化试点工作能够取得一些成功,也得益于人才支撑计划的深入实施。

四、从长远出发,再接再厉,努力把安平做成全国两化融合示范县

随着信息化重点工程的深入推进,信息化助推县域经济 发展的作用日益彰显,信息化建设的浓厚氛围已经形成,“信息兴县”战略深入人心,为进一步推进两化融合打下了基础。下一步,我们将结合我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重点围绕两化融合做好以下几项工作。

一是全力做好中国丝网业物流信息平台示范工程。该工程以目前在建的现代物流基地为载体,以物流信息技术为核心,通过对整个丝网行业供应链的管理,全面收集、整理车辆、生产企业、销售公司等产业链信息,实现对全县11000多家丝网企业原材料采购的“统购分销”,实现对分布在全国的6300多家销售门店产品采购的“统购分销”,实现物流仓储管理、运输管理同电子商务的紧密衔接,实现物流配送全过程的信息化监控等。

二是进一步推进企业信息化建设。以八个丝网研究所为支撑,以20家重点扶持企业为龙头,推动企业实现财务管理信息化、产品研发信息化、生产过程自动化和贸易营销网络化,提升丝网企业的竞争力。加大政府引导的力度,通过甄选、推介、宣传等方式,重点推进企业用得起、实效好的中小企业信息平台的应用,为企业提供基础电信类、增值业务类、应用管理类等一揽子信息化解决方案和差异化、定制化一站式服务。

三是进一步探索外包服务模式在中小企业中的应用。继续深入探索外贸营销外包服务模式,扬长补短,实现企业与 外包公司的双赢;积极培育依托于行业、又独立于企业的市场信息服务商、信息技术服务商、信息产品制造商、软件开发商等信息服务业,为全面推行外包服务创造条件。

四是着手实施“安平丝网”整体品牌网络推广工程。按照“安平丝网”整体品牌推广计划,实施网络推广工程,打造网络无国界、无时空限制这一大范围内的品牌形象。通过与众多新闻报道网站合作,共同打造品牌。

安平县国家级县域经济信息化试点工作已经基本完成,我们恳切希望工信部领导和专家们对我们的工作提出宝贵意见,我们将继续对试点工作成果进行丰富和完善,为安平县信息化建设和经济社会发展做出实质贡献,在全国范围内真正发挥出示范作用!

谢谢大家!

第二篇:验收总结汇报报告(农村信息化)(范文模版)

芜湖市国家级农村信息化综合信息服务

试点工作总结汇报材料

(2009年5月)

一、芜湖市基本情况

芜湖市现辖芜湖、繁昌、南陵3个县,镜湖、弋江、鸠江、三山4个区,一个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总面积3317平方公里,人口231万,其中市区面积720平方公里,人口106万。

芜湖是一个具有2000多年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城。春秋时为吴国边陲要塞鸠兹邑,公元前109年(汉武帝元封二年)易名芜湖。南唐时经济比较繁荣,宋代冶炼走向鼎盛,明代成为印染中心,清代成为长江中下游地区的重要商埠和全国四大米市之一。1876年芜湖被辟为中国五大通商口岸之一,鼎盛时期出口货物占全国外贸总额的3.5%。近代芜湖是长江中下游地区工商业的发祥地之一,素有“长江巨埠、皖之中坚”的美誉。

芜湖区位交通条件优越。芜湖是华东交通枢纽城市。境内有五条铁路交汇,连接京沪线、京九线、京广线、浙赣线、陇海线,是全国重要的铁路十字结点城市。目前我们正在推进宁安城际铁路、京福、皖赣、合芜杭四条客运专线,皖赣线、淮南线、宁芜线、芜宣杭线四条铁路扩能电气化改造,加强以芜湖为枢纽的铁路站场建设。芜湖是华东公路交通中心,318、205国道穿境而过,沿江高速、合杭高速在芜湖交汇,芜溧高速正在建设中。芜湖港是长江溯江而上最后一个万吨级深水良港,是国家对外籍轮 开放的港口,远洋货轮可直达46个国家和地区(包括台湾),煤码头年吞吐量达1000多万吨,是中国最大的内河煤港。芜申运河正在建设中。芜湖距南京禄口国际机场、合肥骆岗机场均仅1小时车程。

芜湖是皖江开发开放的龙头城市。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近年来,芜湖经济呈现出加速发展的态势,保持了又好又快的增长势头。过去10年GDP平均增幅为12.8%,近5年平均增幅为15.2%。2008年,实现GDP 750亿元,总量居安徽省第二位,比上年增长15.8%,增幅高于长三角16个主要城市;人均GDP4755美元,位列中部非省会城市第3;财政收入124亿元,增长17.8%;完成固定资产投资615亿元,增长41.1%。芜湖以占全省3.4%的人口、2.4%的国土面积,实现占全省8.4%的GDP、9.3%的财政收入。三次产业结构由“十五”末的7.5︰53︰39.5调整为2008年的5.3︰60.6︰34.1,工业经济主导地位进一步确立。在改革开放30周年之际,被中央列入成功开拓中国特色发展之路的全国18个典型地区。在中国社会科学院《2009年城市综合竞争力报告》中,芜湖位列全球经济增长速度最快城市第10名,国内城市第8名。今年以来,我市整体经济运行态势向好,已经出现回暖迹象。1-3月份全市生产总值160.7亿元,同比增长14.5%;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实现总产值296.4亿元,增长13.5%,实现增加值88.5亿元,增长22.1%,同比提高9个百分点;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59亿元,增长29.1%,其中3月份完成投资76.6亿元,创历史最高水平;实现财政收入32亿元,增长2.8%,其中地方财 政收入15.2亿元,增长18.4%。

芜湖现代农业发展迅速。现有农业人口125.21万人,约占人口比重的54.3%,是全国知名的“渔米之乡”,华东乃至全国的农产品交易集散地。新世纪以来,我市以工业的理念发展农村经济。2000年初,结合三县四区各自不同的经济基础、区位优势和产业特点,突出特色产业,错位发展,规划建设了高新技术、绿色食品、机械加工、纺织服装等省级开发区,与市级重点产业协同联动发展。目前,县区开发区已成为县区发展的主要增长源。在大力发展工业的同时,用发展工业的思路、办法大力发展都市型现代农业,特别是自2006年以来,我市立足东向发展战略,以融入为主线,着力解决对接长三角、配套城市圈发展问题,进一步明确了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方向。加快农业结构调整步伐,加大市场化运作力度,促进超级水稻推广应用,突出发展优质粮油、苗木花卉、食用菌等一批特色产业,扩大产业规模。支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执照农民、专业种养大户等市场主体实施规模经营。推进农村社会化服务组织建设,帮助农民实现与大市场的有效对接。2008年全市实现农林牧渔业增加值39.44亿元,比2006年增长8.9%;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6136元,比2006年增长33.2%;拥有省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21家,年销售收入超亿元龙头企业13家、超5亿元龙头企业2家。全市建有农业产业化基地面积132万亩。全市组建了粮油产业、畜禽产业、食品加工、果蔬加工等8大农业行业协会,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285个。2008年全市发放涉农补贴1.66亿元,市政府投入农村信息化财政专项资金约500万元人民币,市本级投入新农村建设资金6000万元,三县四区投入资金1.5亿元,帮扶结对部门、企业对农村投入的资金、项目、物资总额达到1.98亿元。

二、芜湖市推进农村信息化综合信息服务试点工作主要做法和措施

为了大力发展都市型现代农业,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我市紧紧围绕加快农村信息化建设步伐,引导农民利用信息化手段走向市场,积极探索农村信息化综合信息服务的有效模式。2006年,根据原信息产业部《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工作的意见》及《农村信息化试点示范管理办法》精神,我市编制了《芜湖市农村信息化综合信息服务试点工作方案》。同年12月,我市被原国家信息产业部正式批准为“首批国家农村信息化综合信息服务试点城市”,试点范围包括2个示范县、4个示范镇、40个示范村。

近三年来,我市充分利用作为国家信息产业部农村信息化综合信息服务试点城市的契机,充分发挥信息技术在提升农村特色产业中的作用,通过搭建农村综合信息服务虚拟平台,完善信息网络,整合信息资源,构建综合信息服务体系,不断加快都市型现代农业进程,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在指导思想上,我市以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发展现代农业、增加农民收入为宗旨,以提高基层公共信息服务能力和水平为重点,努力推进

“四个转变”,即信息服务主体由政府为主向政府和社会各界共同参与转变,服务对象由政府部门为主向农村各类市场主体和广大农民转变,农民获取信息途径由“二次传播”为主向直接获得转变,信息服务方式由农民被动接受向农民与专家互动转变。在工作原则上,始终坚持“政府引导、社会参与”的原则,坚持“整合资源、突出应用”的原则,坚持“点面结合、特色带动”的原则。在工作目标上,围绕整合涉农信息资源、加强和完善农村信息化基础设施、构筑涉农信息服务体系、创新“三农”服务运营机制、提高“三农”信息化应用水平等五项重点任务,谋划建设宽带进乡入村“零公里”项目、农村信息化综合信息服务示范站点、新农村综合信息服务平台、“千村万户”农村信息化培训、农村全程代理服务系统、农村电子商务系统等六大重点项目,缩小城乡数字信息鸿沟,拓宽农业增产、农民增收渠道,实现以农村信息化带动农业现代化发展的目标。

经过近三年的不断努力,我市农村信息化综合信息服务试点和推广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全市宽带数据网已覆盖所有县区、乡镇和行政村,所有乡镇建立了综合信息服务站,69个试点村建立了信息服务站,市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优秀农民专业合作社建立了网页。广播电视、电脑和电话(三电合一模式)取得了实质性进展。全市建立了市、县、乡三级信息管理服务人员、农村信息员3000人队伍。

我市在推进农村信息化综合信息服务试点工作方面主要做 了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1、强化组织领导

我市将农村信息化综合信息服务试点工作作为新农村建设的重要考核内容。市政府成立了由常务副市长为组长,市信息办、市农委、市旅游局、市财政局、市科技局、市水务局、市林业局、市气象局及各县区为成员的“芜湖市农村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负责全市农村信息化综合信息服务试点工作的组织、协调和实施。制定了《农村信息化试点工作考核评价体系》,由领导小组办公室对县区农村信息化综合信息服务工作进行督办、检查、评估和考核。各县区政府把推进农村信息化作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举措,成立了相应的组织机构,制定了本地区农村信息化建设方案,做到了领导到位,措施到位,责任到位。全市形成了主要领导亲自抓、主管部门具体抓、其他部门积极参与、配合协作的组织领导体制。

2、强化政府服务

按照“政府牵头,企业参与,多方联动”的推进办法,在市农村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的协调下,市信息办负责全市农村信息化综合信息平台建设,市农委负责整合涉农数据库,市财政负责采购农村信息站点电脑设备,组织部门实施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电信公司负责维护网络线路,专业IT企业负责农村信息站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种植业大户等网页制作。各部门各单位各司其职、相互协调、形成合力,有计 划、有组织、有分工、有协作地开展农村信息化建设工作。

3、强化宣传培训

大力营造全社会关注农村信息化建设的浓厚氛围。试点县(区)、镇在人群集中的地点开辟宣传文化墙,设臵宣传灯箱,试点村在村委会设立宣传专栏,向村民发放宣传单,向广大农民宣传农村信息化的意义、综合信息服务站点的功能和本地成功的典型事例。加大实用技能培训工作。一是对农村信息员进行培训,重点培养其掌握信息的采集、加工、整理、分类、汇总、传播技能。实行农村信息员持证上岗制度,规范服务行为,稳定信息员队伍。二是组织“百场千人”农村信息化普及培训。在285个村培训432场次,培训课时上千学时,培训达万余人次,重点提高农民互联网实际运用和操作水平。经过培训,农村信息员、种养殖大户、专业协会成员都能熟练进行网络信息收集和发布操作。吊瓜种植大户李高田计划从外地购进2万多颗瓜苗,在老师指导上网查找农业信息的时候,无意中找到完整的吊瓜育苗技术,立即改变主意,决定自己育苗,省下了近10万元的购苗费。去年,我市利用信息大篷车开展培训,每月组织培训体验活动10-15次,共培训200余场,覆盖了44个试点镇、村,重点针对农业龙头企业、产业大户、农业专业协会、经济合作社等各个类别,开展分层培训共计2000多人次。三是建立了875个现代远程教育点,使用“电视机+宽带互联网”的信息获取方式,为全市农村党员、群众提供党员教育、农业科技信息、医疗卫生知识等信 息服务,这些现代远程教育点覆盖了一市三县所有居委会、村委会及部分事业单位和非公企业。

4、健全投入机制

一是积极争取上级资金投入。共争取信息产业部、省信息产业厅等设备投资、配套资金300万元。二是加大政府投资。市政府每年从新农村建设资金中切块安排200万元资金,用于农村信息化基础设施、重点项目建设、农业信息技术研发等农村信息化工程建设。各县区每年至少安排50万元,乡镇每年至少安排5万元,用于扶持本地农村信息化建设。每年市财政专项拨款10万元用于信息大篷车运行。试点以来,市、县区、镇政府累计投入农村信息化资金逾千万。三是引导社会投资。逐步建立社会投入为主体的多元化投融资体制,引导更多的社会资金投入农业和农村信息化建设。电信等运营商投资10多亿元,积极主动参与全市信息中心平台基础设施建设和光纤宽带进村。采取免收电话安装费、降低宽带初装费、宽带月租费收费标准、免费赠送手机、短信收益一部分返还等办法,以农民普遍能够接受的价格和方式提供实用的信息服务。

5、强化资源整合

一是整合网络资源。我市着重以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和信息进村入户为主要目标,信息服务直接到村,信息服务站点建到行政村和产业基地,着力解决以基础设施建设为核心的农村信息化“最后一公里”瓶颈问题。以广播电视、电脑和电话“三电合一” 为主要传播途径,多渠道解决信息畅通,实现“信息高速公路”进村入户。目前,芜湖电信终端接收站点全面建成开通,全市宽带数据网已覆盖所有县区、乡镇和行政村,固定和移动电话覆盖所有县区、乡镇和行政村,广播人口覆盖率和电视人口覆盖率均达到100%。农村居民固定电话每百户70部,农村人口移动电话拥有率30.74%,农村互联网用户15000户,信息化网络已具备基础。今年,我市以实施国家“惠民直达”工程试点为契机,进一步整合网络资源,至今年底,光纤宽带将100%覆盖至行政村、自然村,无线网络80%覆盖至行政村。

二是整合涉农信息资源。我市改变信息资源“条块”分散使用的现象,统一进行平台、网络和数据库建设,着力解决以基层农村信息资源有效整合为核心的“最初一公里”问题。实现了数据库建设与涉农信息平台的整合。在制度建设上,建立了信息交换制度,改变了信息重复采集、分割拥有、垄断使用和低效开发的局面,促进了各级农业部门、农业企业和科研机构信息资源的开放共享。在数据库建设上,开发数据交换接口,建立资源目录体系,创建信息交换的数据格式技术标准,搭建数据库共享平台,为信息资源的聚集、交换和共享提供环境和技术,提高了信息资源的使用效率。在信息平台的搭建上,将各种农业服务流程、应用软件、硬件和各种标准联合起来,建成了融多种技术手段和多种工作方式,对内整合业务、对外提供服务的涉农综合信息服务平台。实现了信息服务场所与信息传播渠道的整合。信息服务场 所的整合坚持“共建共享”的原则,整合各个部门延伸的信息服务站点和资源。在信息服务站点的建设上,统一按照“八个一”标准建设站点,即一台电脑、一部传真电话、一台打印机、一部数码相机、一条宽带、一个电话推送信息平台、一套管理制度、一名信息员。目前全市已建“农村信息化综合信息服务站点”362个。实行“一站多能”,重点围绕惠农财政补贴“一卡通”发放、行政审批和公共服务“一站式”办结,提供方便快捷、优质高效的信息采集、整理、发布、反馈“一条龙”服务,切实使农民足不出户就能够及时查询各项医疗、保险状况,了解党和国家制定的农业方针政策,拓宽农民的办事渠道。信息传播渠道的整合主要是开展多元化传播方式建设,实现“一端多能”(一种终端承接多类服务),信息服务站点与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农村党员远程教育等合作共用。在传播渠道上,坚持“因地制宜、因时制宜”的原则,坚持“多种渠道并用,突出互联网应用”的发展策略,结合现代手段和传统媒体,依托互联网络、固定通信、移动通信、广播电视以及报刊、书籍、广播喇叭、宣传栏等信息传播渠道,推动信息服务和应用进村入户。2007年,联群村的豆角获得了大面积丰收,但芜湖本地销售价格较低,这时村蔬菜协会通过芜湖移动的农村信息机及时获悉广东惠阳的价格,立即组织农户将大量的鲜豆角销往广东,解决了农户销售难的问题。实现了信息服务业务与信息服务队伍的整合。建立“政府引导、多方合作、联合推进”的工作机制,坚持“公益+非公益结合”的 方针。政府联合服务提供商、通信运营商、信息技术企业和增值服务商,通过购买服务或者与服务商签订合同承包服务项目等方式,调动信息服务的积极性,整合信息服务环境,带动信息服务产业的发展。实践证明,农村农业信息化需要各级政府部门的引导和支持,更需要软件开发商、硬件制造商、电信运营商、信息服务提供商等多方的广泛参与,共同构建成农村综合信息服务的产业链。

6、强化平台建设

一是打造了市农村综合信息中心平台。我市自主研发了“芜湖农村综合信息服务平台”,整合了多个涉农部门的信息资源,不断更新包括农林技术、农产品供求、农产品价格、农资产品、“一站通”、气象与防灾减灾等信息资源的数据库,初步实现了各类信息的下载和上传发布。“芜湖农村综合信息服务网”已发布农产品供求信息上万条,成为农民信赖的网站。为了更好更快地建设好农业信息门户网站,先后两次重新搭建服务器平台,升级网页系统,根据实际需要精简了栏目分类。为使农民有沟通交流的平台,指导农户制作个人网页,发布个人供求信息和产品展示。繁昌县龙岗西瓜合作社申请建立了一级域名网站(www.xiexiebang.com),成为繁昌县第一个拥有网站的合作社,自实施农村信息化综合服务试点项目以来,已发布各种信息300余条,成功地将龙岗西瓜打入了上海、杭州、南京等市场。芜湖县易太花木协会,通过 “一站通”等网络推介,吸引到烟台和九 江客商集中购买冬青树苗,交易额达44万元。

二是打造了电子商务平台。我市为农业产业化企业、民营工业园、生态园、种养大户等量身定制,建立了特色产业网站群,开发网上交易等交互功能,促进本地农业特色经济发展。芜湖野树林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生产的野树林牌鸡腿菇等10个菌类产品被国家认证为“绿色食品”,常年在本公司网站发布供求信息,进行网上交易,其产品现已成功进驻沃尔玛、联华、苏果等大型超市,覆盖了芜湖、合肥、南京、上海、杭州等市场。目前,我市92家市级以上龙头企业,都通过电子商务等信息化手段,较好地解决了产品销售问题。

三是开通了“乡情网”信息服务系统。2006年,市政府通过整合资源,批准电信开通了“乡情网”业务,以行政村为单位组成一个虚拟网,网内用户互打电话全免费。此外,村民们拨打全省统一的96800123电话至农村信息应用平台,可以查询涉农政策、气象预报、农业科技、农产品价格等各种信息,还可以将本村的农业生产和农产品信息传递出去。“乡情网”不仅提供网内电话免费打的惠农服务,而且对网内固定电话免费提供网页空间,村民用自己的电话号码就可以链接到网址。随着功能的进一步完善,村民用固定电话即可实现与网络互通信息,这将进一步助推芜湖农村信息化,促进现代农业发展。开通“乡情网”,在方便村民互相交流沟通的同时,也让农民拥有了利用现代科技成果获取信息,拓宽了致富的渠道。南陵县程太平选育的“皖稻 143”优质米通过部级鉴定,在电信部门的帮助下,建立了网站,大力推广“皖稻143”品种。目前,“皖稻143”在芜湖市种植面积达2万亩,该品种还推广到湖北省黄梅县,连片直播种植200亩,获得了成功。目前“乡情网“已发展12万户,拨打96800致富信息占比达到20%。

在推进农村信息化综合信息服务试点工作中,我们认识到,农村信息化确实是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助推器,要深入推进农村信息化工作,必须进一步强化各级各部门组织领导,建立健全系统、高效的领导推进机制;必须进一步加强部门之间的协调配合、统筹规划,切实防止政出多门和重复建设;必须充分发挥市场配臵资源要素的基础性作用,吸引更多的民间资本进入农村信息化领域;必须进一步强化农村信息化平台建设,打造一批简单实用、更新及时、准确方便的网站群;必须进一步加大培训工作力度,转变广大农民市场观念、提升广大农户利用现代信息手段开拓市场的能力。

三、下一步打算

1、培育本地农业经纪公司

目前农村信息化工作还处在政府和企业联合投钱、投人、投设备推进的初级阶段,为使农村信息化工作能够持久,更加贴近农民的实际需求,我们将引导、扶植一批本地农业经纪公司运营农村信息化网站和电子商务平台,逐步形成农村产品销售价值链,使其成为价值链上的重要一环,发挥其外联、信息、计算机 使用上的优势,从而推进农村信息化工作向深度发展。

2、开发信息化产品

我们将适应大农业发展的趋势,关注农村生产中的难点,开发以农业大棚温湿度监控为代表的信息化产品,提高农业生产自动化手段,减少单位生产所消耗的资源。

3、通过农村电子商务提供再就业、再创业机会

2008年底爆发的农民工返乡潮引发了诸多社会问题,我们将关注这部分群体,以现有本地农业大户为主体、引进先进地区的农业生产领头人,以农村信息化网站为依托,因地制宜,引导返乡农民工在本地创业、就业。

4、利用信息化手段促进土地流转

我们将建议市政府出台相关规范和文件,在农村信息化平台上建成土地流转系统,由农户、企业在其上发布供求信息,通过信息自动匹配的方法,语音、短信等多元化的沟通手段,为农村的土地流转工作助力。

5、积极探索市场化的服务运行机制

逐步建立有利于信息网络维护与发展的良性运行机制,比如在信息网络运转基本正常后可向社会吸纳再发展资金,鼓励电信运营企业最大程度地降低电信资费,最大限度开展面向农民的公共信息服务,本着“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与用户建立利益共同体,对网络系统逐步实行企业化管理,以确保形成长效机制。

第三篇:信息化验收文档目录

信息化项目验收文档清单

1、项目设计方案;

2、施工组织设计方案;

3、施工进度计划;

4、项目经理证书及项目经理委任书;

5、项目人员保密协议;

6、实施单位施工资质证书;

7、项目开工申请;

8、项目设备自检报告;

9、设备报验申请、设备清单及质量证明文件;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23、24、25、硬件系统加电测试记录; 项目变更文档,及各项变更申请; 项目测试(检测)大纲;

项目测试(检测)记录,及测试(检测)报告; 项目单项(分部)验收(产品合格、系统测试合格等)项目初步验收报告; 试运行记录及试运行报告; 项目最终验收报告;

用户文档(包括:用户手册、操作手册、安装手册、维护手册); 系统管理使用维护手册;

项目竣工图纸,各种点分布图及配线表; 培训计划、方案及纪录; 系统维护文档; 设备技术文档和光盘; 工程总结;

项目施工日志周报及月报;

第四篇:信息化汇报

高桥中学

创建信息化示范学校工作汇报

长安区高桥乡初级中学位于长安、户县、咸阳三地交界处的沣河西岸。学校始建于1966年,现有22个教学班,1171名学生,94名教职工。近年来,我校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目标,以课程改革为突破口,以教育信息化带动学校现代化为重点,走出了一条学校发展的成功之路。2004年被长安区教育局授予教学质量综合评估先进学校,2005年被长安区教育局授予创建省级教育强区先进集体,2006年被长安区教育局授予整体优异学校,2007年获“两基”验收先进单位,2008年被长安区委、区政府授予2008-2010年“文明校园”称号,被长安区交警队授予“交通示范学校”,2008年中考重高录取48人,位居长安区西部之首,名列全区前茅,普高升学300余名。2009年被长安区教育局授予标准化初中,中考整体成绩进步优胜学校。

在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如何抓住机遇,顺应潮流,构建现代信息技术教育平台,全面提高师生的信息素养,提高信息技术在学校教育和管理中的应用水平,全面提高教育的效益,提高学生的素质,是我们多年来为之努力的重点工作。围绕这一目标学校在硬件方面作了再投入、软件方面作了再挖掘,学校教育管理质量有了明显的提升。近年来,在区电教站的关心支持下,学校一边实施一边发展,一边装备一边开发使用,使教育信息化工作由小到大,不断得到发展。现就我校在信息技术教育教学工作方面的工作汇报如下:

一,更新观念,健全组织,教育信息化走上正轨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信息技术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日趋明显,加快教育信息化已成为学校教育发展的必然。教育信息化有其独特的信息接收和传播方式,其根本目的是改变课堂教学模式,改变教育教学方式方法,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从而实现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目的。

为了更好地落实信息化工作规划要求,我校制定了相应的规章制度和实施方案,及时成立了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由吴校长担任领导小组组长,学校分管领导、各部门负责人、相关人员为小组成员,负责学校信息化的具体工作。做到专人负责,有关人员分工合作,明确

各自的工作职责,各项工作得到了正常开展。

二、加大投入,优化设施,教育信息化正常运转

(一)硬件投入 1、2000年,学校自筹资金17万元购置了34台电脑,建成了第一个无盘工作微机室。2、2003年学校自筹资金23万元购置学生用机50台,建成第二个微机教室;2003年通过学校投资13.7万元建成校校通。使我校拥有88台电脑与互联网连接。3、2005年学校投资 10万元资金,建成了我校第一个多媒体教室。4、2006年由国家投资15万建成了远程教育模式二的远程教育四室。学校投资3万完成了配套设施。5、2007年,学校又给物理与生物实验室投资10万,安装了多媒体。同年又投资2万元,对原有的第二微机室无盘工作站进行了升级。6、2008年学校投资3万元,建成了学校电子备课室。7、2009年学校投资13万元资金,在上级配发彩色电视机20台的同时,配置电脑22台,专有机柜22个,防盗门46个,改造了全部的网络线路。并加买了服务器,在实现了班班通基础上。实现了真正意义的校园网。

8、投资2000余元建成了学校自己的网页。9、2009年11月学校为了保证音乐第二课堂教学的长期化,投资了3万余元安装了音乐教学多媒体。10、2009年12月学校投资8000元,更换了原网管中心的路由器,不仅防止了使用过程的IP易混乱的现象,而且实现了并且实现了网络的规范管理。给班班通加装了远程控制的还远卡,使得教室电脑实现了远程维护。

几年来,经政府、教育主管部门的大力支持,我校在硬件建设上投入了大量的资金,改变了信息技术配置落后的面貌。我校的硬件建设可以说从无到有,逐步建设,逐步完善,使其与教育教学的现代化逐步接轨,做到了从模式一到模式二再到模式三的更新换代。学校现拥有多媒体教室5个,计算机网络教室二个,远程教育卫星接收站一个,录音机、电视机、投影仪、打印机、录像机、DVD等电教设备也具备一定规模。

(二)软件建设

1、从2006年2月开始卫星接受下载资源。

2、购置教学录音带60多盘、教学录像带30多盘、教学光盘8000多盘。

3、安装中央电教馆教学资源库、智能题库等系统。

4、教师大量自制课件资源,学校建立两整套的课件资源库。

5、建成学校局域网,与互联网的连接,资源通过网络得到了共享。

现在硬件的到位,软件建设的逐步加强,极大地方便了老师对教学资源的查找、收集和利用,为学校教育教学发挥了重大的作用。

三、注重管理,使教育信息化不断深入 学校在初步完善校园网络的硬件建设之后,把工作的重点转移到如何让它充分发挥作用,促进教育教学改革,创新教育教学模式,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培养更多的高素质创新人才,让全体师生充分感受信息化教育的魅力。

(一)规范各种制度,保证信息技术教育工作常规化。在信息化建设开始之初,我们就制定了一系列规章制度(设备设施管理制度、应用研究管理制度、教师培训制度、项目教师工作职责、资源使用登记制度、电教室管理制度、硬、软件设备管理制度及领导小组工作职责等)。明确要求,落实责任,并坚持定期进行安全检查与维护。对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使用电教手段和电教资源提出明确的要求,以规范的管理促进课堂教学信息化。

(二)建好校园网,营造良好的信息化环境。为了充分展示学校风貌。2009年,我们对学校主页进行了全面改版,开辟了校园新闻、校园文化、教师频道、学生园地、心理健康、网校调查等栏目,我们让更多的教师和学生参与学校主页建设。开通了“校长在线”专栏,增强了家校联系力度,充分体现网络的交互性、开放性。与此同时,学校的信息技术档案建设也跨上了一个新的台阶,做到了档案的规范化管理。

(三)实行专人管理。由童卫迎管理远教收视室、远教多媒体室、远教微机室,包括计划、使用记录等,郭军棋管理网管中心、学校网页维护,资源库的建设,班班通的使用与维修。以及使用教师的培训。班班通的具体管理由班主任管理,保证按时开放与关闭。

四、加强培训,不断提高教师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

(一)加强培训、改变观念

1、为了充分发挥学校现有硬件设备的作用,开展了多层次、多形式的教师培训,坚持定期培训和校本培训相结合、假期培训和平时培训相结合、集中培训和分散培训相结合的原则,开展了多层次、多形式的教师培训,更新了教师的思想观念,提高了教师的信息素养。学校多次组织广大教师深入学习教育信息化的有关文章,使教师认识到信息技术在教学中能以其独特的传输方式,改变教与学的模式,逐步形成师生互动、合作的教学观,形成学生自主学习、全面发展的学习观。鼓励和要求教师将信息技术应用于课堂教学之中,使教师们逐渐消除了对信息化教学的疑虑和畏难情绪,并用新观念、新思维、新理念武装自己的头脑。到目前,已有3名教师参加了国家级培训,有 2名教师参加了省级培训,有多名教师参加市、县、镇级培训。

2、鼓励教师继续深造,倡导教师学习先进的教育理论和技术。几年来学校分层分批、有计划有步骤地举行了几次规模大、范围广的计算机知识培训,内容包括计算机的基础知识应用、网络应用、课件制作等培训。教师通过多层次自修与教学实践,提高了信息技术教育水平和应用能力。同时,学校大力提倡、鼓励教师自制教学课件,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开展多媒体教学,举办信息技术示范课、观摩课活动,通过培训和教学应用,教师计算机应用水平不断提高,目前全校教师大都能熟练地进行现代化设备的课堂应用,同时也形成了努力学习和运用信息技术的热潮,涌现出一批研究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积极分子,他们在课堂教学中以光盘、课件、网络作为新的教学媒体,提高课堂效率,使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在推进课堂教学改革中起到了很好的示范作用。

(二)、广泛应用信息技术,促进与其学科的整合 在信息化建设和应用中,硬件是保障,软件是基础,应用是目的。三种模式信息资源建设后,教师对资源发生了浓厚的兴趣,学校按照年级学科分类建立了资源库,每位教师都在学校建立的资源库把自己制作的课件,电子教案、教研成果、视频以及下载本学科的优秀资源上传到对应的资源库内,真正实现了资源共享,校园掀起了信息技术教育教学的热潮。在现代信息教育的应用上取得了初步的成效。

1、突出应用,为教学增加了动力,将应用日常化、正规化。我校在制定学校总课程表的基础上,为各专用教室认真、细致的编排了课程表,同时将总课表细化下发到各班级,这样既保证了远程教育教学资源应用的日常化,也保证了教师、学生使用的均衡化。经过我们几年的努力,教师们对远程教育三种模式的应用已基本走如正常化的轨道。甚至出现了争着用,抢着用的良好局面。尤其是对于网络教室和多媒体教室,由于数量有限,而我们的老师对此热情极高,因此而爆发“战争”的事情也时而出现。这说明了是我校教师对远教资源的认可,对远教工作的认可。当然,现在由于我们实现了“班班通”,类似的冲突就再也不会发生了。

2、教师的教学方法、计算机使用的技能都得到了明显的改观。因教师的应用能力是参差不齐的,个人的理解也不尽相同,所以在多媒体使用方面也出现了不少问题。如何带动全体教师的有效应用, 如何提高利用的质量,我校在“围绕问题想办法,办法总比问题多”的思路,在全员培训的基础上,重点抓一批工作热情高、接受能力强、有一定教育教学经验的骨干教师。让他们起带头、帮扶作用,引领更多教师使用多媒体教学手段,从而教师教学方法灵活了,技能熟悉了,随之有效使用率就提升了,并提炼出“以学定教、以学导方”“先学后导、当堂训练”等较切实际的教学模式,加快学校信息化教学的进程。

3、远程教育资源的应用,改变了学生的思维方式和学习方式。

运用多媒体能有效克服传统教学中的缺点,将教学内容在大与小、远与近、快与慢、零与整、虚与实之间实现灵活的相互转化,从而使教学内容涉及到的事物、现象、过程情景交融地再现于教学中,激发了学生探索新知识的热情。这种多媒体教学有力于从心理上消除学生听课造成的疲劳和紧张感,使学生获得一种轻松、舒适、怡然的心情,从紧张的课堂教学气氛中解脱出来,走向“自由”学习的“天路”。

4、“班班通”工程的开通,实现了每个班都能通过该设备利用远程教育资源进行教学,解决了上课多媒体教室不够的问题,使我校的远程教育资源应用实现了最大化。“班班通”的实施,更重要的是实现了教师教学资源的共享,能方便迅速地处理信息,无论是文字、声音、还是图画,都可以根据需要随心所欲的进行操作,这就打破了“一书、一板、一粉笔”的传统教学模式,大大加快了课堂教学节奏,有效地扩大课堂容量。同时,教师还可以在学校的网络教室进行备课,进行课件的设计,在局域网内通过FTP形式上传下载信息,并进一步加工整理,为我所用。我校教师对班班通的使用率达到了50%以上,从而改变了过去的教学模式,使课堂教学更加生动、更加直观,提高了学生的理解能力,激发了学生兴趣。提高了课堂教学质量和课堂效率。

(三)、为农民服务,为党员服务。

我校的现代远程教育设备不仅为学校教育教学、师资培训服务,而且也为当地的农民、党员服务,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服务。

如今,伴随着全国农村教育跨跃式发展的步伐,在全面实施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的大环境下,我们抓住机遇,不畏困难,认真学习,刻苦钻研远程教育工程三种模式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同时辐射我校所辖农村的农业实用技术培训工作,特别是为高桥万亩大棚蔬菜基地培训了近千名技术人才,收到了显著效果。

五、大力研训、提高素质,队伍整合、分工协作

1、教研活动中交流学习,提高自身的素质

(1)为了使现代教育资源更好的与教育教学实践相结合,我们每学期都要举办一次大型的多媒体课堂教学评优活动。各教研组举行六次校本教研活动,让老师们在交流、学习中使自身的素质得以不断提高。如:我们开展的“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整合”活动,教师们的积极性高、参与面广,学生们的学习热情高、反映好,受到了广大师生的好评和肯定。

(2)本学期我校把同级同科教研作为校本教研,要求每周同级同科教研在两次以上,并填写好教研记录,为了落实教研活动的开展,举行了同级同科的多媒体听课活动,其主要是考察同级同科课堂教学的方法以及班班通的使用情况。为了提高的使用又开展了同科三个级之间的说课比赛活动。

(3)在利用远程教育资源进行教育教学的过程中,难免会遇到各种问题。为此,我们学校在总体教研的基础上,又将教研活动细化到各年级学科备课组。他们每天开展活动,总结经验,使资源应用在实践反馈中,在教研活动中得以进步和提升,呈现出良性循环的大好局面。

2、加强教师队伍的整合,发挥团队精神,分工协作

(1)目前,教师队伍总体上有这样一个特点:专业素质较高的老教师的信息技术水平不是很高,而信息技术水平较高的年轻教师的专业素质又稍显逊色。二者优势互补是现阶段推进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捷径所在。因此学校成立课题组,信息技术水平较高的教师和该学科领域专业素质较高的教师为成员分工协作,这样,不仅有利于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而且通过课题组运作中的接触,双方还能相互学习,共同进步,这又将反过来提高整合的水平。(2)、为加强教师之间的经验交流,促进青年教师的成长,学校组织教师每学期都举行示范课、观摩课和说课。这些课型的共同特点是能恰当使用多媒体技术,增强课堂教学的直观性、形象性、趣味性,增加课堂学习知识密度。提高了课堂的实效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也极大地调动了教师使用多媒体技术的积极性。

六、加强信息化设备的安全管理

(1)信息化设施的增加给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开展带来了方便,同时就存在系列的不安全隐患,为了保证信息化设施的安全运行,学校对每一个班级部室均安装了防盗门,规范了电路、网络线路,更换了消防设施——灭火器40余个。

(2)为了使得学生课间活动的置于监控之下,学校正在准备下在全校范围内安装防盗红外线监控。为了使班班通视频效果更好,给每一个班级均安装了窗帘。

七、取得的成果

1、通过教学研究和课题研究,提高学校教师利用现代远程教育资源的水平,促进教师从教授型向研究型发展。

丰富多彩的教育资源让教师们兴奋不已,有的教师开始利用资源库中的现成课件对学生进行教学,取得了事半功倍的效果;有的教师将网上获得的优秀教案运用于课堂教学中,意外发现“教师教得轻松,学生学得有趣”。从此,这些教师认真研究网上的优秀的教育教学资源,使得自己的教学水平得到很大是提高。语文教研组组织学科教师探讨远教资源中“改革作文课堂教学结构模式,探索实施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的教学思想,并共同设计了两堂研究课,取得非常显著的课堂教学效果。生物是一门自然科学,它是与我们生活环境密切相关的学科,又是一门较抽象的科目,其中许多名词与概念,更是从未接触过,如果单凭死记硬背,是非常难的,而且也使学生的学习兴趣大打折扣。而运用多媒体教学,则弥补了这一点,它大大地开阔了学生的视野,吸引了学生的目光,从而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对知识的掌握。

教师对各类教学资源充分利用,教学技能大大提高,绝大部分教师已经告别了粉笔加黑板的传统教学手段,现代教育技术装备在课堂教学中广泛运用,增加了课堂容量及课堂教学的趣味性和艺术性,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课堂效率,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得到了明显提高。

2、多媒体创设生动形象的教学情景,有利于学生轻松、愉快的学习,提供多种感官上的综合刺激,有利于学生知识的获取和保持,图文并茂更有利于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

信息技术和网络教学培养了学生的计算机基础知识和应用能力,学生有效利用信息设备获取信息、处理信息、利用信息和创造新信息的能力。给农村的孩子拓宽了视野,增大了知识面。

八、办学特色(1)、我校对现代信息技术应用本着实现素质教育为前提,做到两个结合,一个是与课程改革结合,二一个是与校本教研结合。(2)、教学的基本资料逐步由书面书写变为全部电子信息化,本着由教师自制电子教案、课件、视频与下载和学校购买资源以及远程资源共享下完成。最终建成我校自己特色的完整的教学资源。

九、存在的不足和今后的打算

(一)不足:

1、虽然我们已经在远程信息教育方面做了较大的投入,但作为一所农村学校,资金的短缺使得我们无法对远程教育工作投入更多的资金,这对远程教育工作的发展速度产生影响。

2、现代信息技术教育资源与学科教学的整合上,我们在实践中还缺少灵活多样的方式,目前的工作还比较粗浅,有待于今后继续探索。尤其是资源的管理过程中还存在很多需要研讨与改进的问题,一个就是电子的资源的收缴与丢失。二一个就是研讨的电子教案与书面及常规独立个人书面教案检查的规范制度的建立。庞大的资源库需要的设备等问题。

(二)今后的打算:

1、进一步研究远程教育资源与课程整合的有效途径,加大教研力度,走科研兴教、科研兴校的道路。

2、继续分层次、分批次进行教师业务能力的培训,让有专长、教育教学突出的教师走出去,带回来。在自身能力提高的同时,带动广大教师,促进学校教师整体素质的提升。

3、开展“信息技术应用”各项活动,进一步提高教师的信息素养。为学校的信息化路程奠定人才基础。总之,由于我校从事现代远程教育工作的时间比较短,我们还缺乏经验,工作还需不断改进,有些问题还需进一步研究,但这些不会成为我们继续进步的阻碍,反而会成为一种动力。我们有信心、有决心、有能力做好现代远程教育三种模式的工作。用鼠标点击希望,用智慧创造辉煌。我们相信现代远程教育必将花满枝头,硕果累累,明天会更美好。

高桥街办初级中学 2009年12月23日

第五篇:信息化材料汇报

桂园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预防接种门诊信息化工作汇报

为了加强预防接种管理工作,全面提高预防接种服务质量,保障目标人群享有安全、有效、便捷的预防接种服务,控制和消除疫苗针对相关疾病,我们按照省“示范门诊”标准要求,积极抓好基础设施建设、组织建设、信息化建设、安全接种等项工作落实,整体提升了中心预防接种质量和服务水平。现将有关情况汇报如下:

一、基本情况

桂园街道办事处,位于林州市市区东北部,总面积12.4平方公里,总人口35779人。辖3个行政村,7个居委会。桂园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成立于2005年6月,现有职工13 名,其中中心预防接种门诊配备专业人员 6 名,承担着桂园街道0—6岁6961名居住儿童(包括流动儿童)的接种工作。

二、依法接种 明确责任

中心具有卫生行政部门颁发的“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预防接种单位资质证书,明确有预防保健、内科等科目。具体负责大菜园行政村、小菜园行政村、曲山行政村;东关居委会、桂园居委会、红旗居委会、汇丰居委会、安居居委会、东方苑居委会、紫薇园居委会国家免疫规划内一类疫苗工和第二类疫苗的接种作。预防接种门诊隶属于桂园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管理,业务上接受市疾控中心免疫规划科指导。

三、加强基础建设 提高队伍素质

(一)接种门诊的数字化建设:接种门诊数字化于2015年底开始招标建设,2016年1月试运行,2016年5月正式投入使用,将传统的预防接种的各个环节,以数字化电子信息的形式表现出来,应用了一套软件、硬件相结合的数字化预防接种门诊系统,包括排队取号、登记、体检、收费、接种和留观等功能,其自动排队功能贯穿整个接种门诊的工作流程,在每个功能点都进行排队控制,使整个接种流程变得更有序、高效。同时,通过一些硬件设备如叫号机、液晶电视、音响设备等,从视觉、听觉、服务质量等方面给群众带来更好的体验,从而给预防接种提供更好的服务。

(二)功能分区:接种门诊设有候诊室、预检室、接种室、留观室、冷链室和资料档案室,接种流程合理,各室设有明显标识,在接种场所显著位置公示接种工作流程,张贴“河南省免疫规划主要技术规范”所规定的公示材料和留观30分钟醒目标示,配备电教设备,备有健康教育和免疫规划相关宣传影视资料、免疫规划相关宣传版面,接种室和观察室备有一定数量座椅。

(三)接种室配置:接种室有暖气和冷暖空调,设有4个接种台,并设有卡介苗接种专台,每个接种台都配有一台小冰箱和各种废弃物专用回收设备,备有肾上腺素、抗过敏等抢救药品和器械,配备消毒设备和消毒记录。

(四)冷链室配置:正常运转有7台冰箱,其中上级配备冰箱2台、国际项目捐赠冰箱1台、单位自购冰箱5台;每个冰箱都备有温度计,并每天监测和记录温度。还有冷藏包7个,每个冷藏包都配有冰排和温度计。

(五)人员配置:接种门诊共有工作人员6人,其中具有护士资格证书4人、医师资格2人,都经过了市卫生局组织的专业培训,并取得省卫生厅颁发的预防接种培训合格证书。

四、加强疫苗和注射器管理

建立有一、二类疫苗专帐和疫苗出入库记录,详细记录了疫苗名称、数量、生产单位、批号、效期等,并做到苗帐相符。疫苗分品种、批号、正确存放整齐。一次性注射器质量可靠,三证齐全,并建立了详细的出入记录,使用安全盒并妥善处理废弃注射器。

五、安全实施预防接种

每次运转前使用信息系统进行筛选应种儿童,并做好应种儿童在接种登记底册中标记;在预防接种证上填写儿童近期应种疫苗的时间,对未预约或多次预约未接种的儿童,我们电话通知其前来接种,并在接种登记底册中记录;坚持每季度开展一次查漏补种工作,对辖区适龄儿童接种个案和预防接种信息管理系统进行筛查,对查出漏种儿童并进行及时补种;在每年的第二季度和第四季度查漏补种工作中,对辖区内适龄儿童预防接种情况进行一次全面摸底排查,主动搜索村、居委会适龄儿童接种情况。接种门诊实行周一至周五全天接种。

六、分类管理 规范归档

接种门诊使用统一的预检登记表、预防接种登记底册,做到了登记内容真实,完整;当年资料分类存放,建立了报表、查漏补种、冷链运转、流动儿童等档案,年终分类整理,规范归档,保存完整。按上级要求,能够熟练运用信息化系统在每次运转前对所有适龄儿童进行筛查,同时根据系统数据对预防接种工作开展情况进行分析,总结经验,查找不足。

我们在门诊信息化建设上虽然取得了一定成绩,也存在不足之处,要在今后工作中针对问题,全力整改,力争把预防接种门诊建设工作做得更好,更扎实。

谢谢大家!

2017年8月25日

下载信息化验收汇报word格式文档
下载信息化验收汇报.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信息化汇报

    信息化工作汇报 一年来,我县信息化工作在县委、县人民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上级主管部门的指导下,紧紧围绕政府中心工作,全力推进我县信息化与电子政务的发展,在提升政府网站功能......

    信息化汇报材料

    小学教育信息化工作亮点总结我校创建于1937年,经过七十八载的风雨历程,几代白小人凭借着求真务实的工作态度、吃苦耐劳的工作意志、探索创新的工作精神、为人师表的工作品德,将......

    验收汇报材料

    城 市 36#、绿 苑 37#、 竣 工 验 收 汇 报 材 料38#楼 城市绿苑东区36#、37#、38#楼 竣工验收汇报 各位领导、专家: 城市绿苑东区36#、37#、38#楼位于铜陵路与合裕路交叉口......

    验收汇报材料

    矿井90万吨/年兼并重组整合项目 安全设施及条件竣工验收汇报材料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专家: 首先我代表山西柳林王家沟煤业有限公司全体员工对各位领导、专家莅临我矿参加安......

    验收汇报材料

    花间林项目 钢筋验收汇报材料 花间林地下室钢筋结构验收报告 尊敬的各位专家、各位领导: 感谢你们在百忙之中,亲临现场对合川区人民医院搬迁新建工程住院楼负一层进行结构验收......

    验收汇报材料

    花间林项目钢筋验收汇报材料 花间林地下室钢筋结构验收报告 尊敬的各位专家、各位领导: 感谢你们在百忙之中,亲临现场对合川区人民医院搬迁新建工程住院楼负一层进行结构验收......

    验收汇报材料

    块煤仓、筛分车间、缓冲仓验收汇报材料 首先我代表我们单位对我单位承建的煤业筛分破碎及储装运系统的块煤仓、缓冲仓和筛分破碎车间工程,做如下汇报。 一、工程概况 1、块煤......

    验收汇报材料

    建筑分部工程验收汇报报告 各位领导、各位专家: 湘西州技术监督质量安全综合检验检测用房工程基础验收后,在建设、监理、质监站、设计院等单位的指导和帮助下,经过项目部全体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