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江西省城乡居民就业调查报告(精选)
城乡居民就业调查报告
阅读:364次 时间:2007-9-6 2:26:34 作者:统计学院网络部 [ 大 中 小 ] [打印文章] [关闭窗口] 雅安城乡居民就业调查报告。
本次调查按照方便抽样的方法在江西省南昌、赣州等9市展开,共在27个县区的城乡随机发放调查问卷500份,经核实回收有效问卷446份,其中城市问卷216份,农村问卷230份,回收率达到89.2%。经过科学的计算,该调查抽样所产生的边际误差不超过5%(95%的置信度),样本容量符合理论要求。由于城乡居民的就业状况、就业方向、就业行业和就业趋势存在较大差异,因此我们针对城乡居民分别设置了分卷并分两部分进行汇总分析。
第一部分:城市居民就业情况分析
一、城市就业者的基本情况:家庭就业人数占整个家庭人数的1/2以上,就业者受教育程度较高,男女职业的选择机率趋向平等,就业形势可观,求职者可以在众多行业中寻求适合自己的职业。
1.城市居民就业情况良好。据累计频数显示:被调查的216户城市家庭中,家庭总的人口数之和为807人,而就业者的累计频数是414人,占家庭总人数的51.3%,考虑到大多数家庭中都有老人和子女,因此这个比例还是比较合理的。
2.城市就业居民的受教育情况较好。在全部就业者中,具有初中文凭的就业者比例为20.5%,具有高中文凭的就业者比例为20.5%,具有大专文凭的就业者比例为27.5%,大学本科及以上的比例为13.3%,有4.9%的就业者没有完成九年义务教育,笔者认为这有两个可能:一是青少年辍学就业,一是中小学生在节假日或课余时间做兼职。
3.城市居民就业在性别上没有显著性的差异。一个家庭中有一位男性就业者的比例为73.6%,有一位女性就业者的比例为66.7%,差距不大。男性居民的失业率为14.3%,女性的
失业率为19.4%,比男性高出5.1个百分点。
二、失业、无业、下岗工人主要以中老年人为主,未能就业与再就业的主观原因是因为年龄大或缺乏技能,他们希望政府能够为他们进行培训,多提供一些适合他们的工作岗位。
1.下岗工人下岗后实现再就业原因众多。被访者认为就业机会少是主要原因,而年纪大和没有一技之长也同样影响着他们的再就业难题。
2.无业居民希望政府提供培训和创业基金,并为他们多提供就业岗位。78位被访者希望政府能够广开门路,提供更多的再就业岗位,占36.1%;64位被访者希望政府提供再就业的技术培训,占29.6%;50位被访者希望政府能够支持自主创业,占23.1%。
3.中老年人(40-50岁)是下岗人群中所占比例最大的。在35位男性下岗职工中,有19人,占男性下岗人员的比例为54.3%;在44位女下岗工人中,40岁以上的23人,占女性下岗人员的比例为52.3%。
三、群众希望政府能够提供免费的技术培训,主要针对创业指导等方面,培训的时间以15-30天为宜。
1.政府在解决群众就业与再就业问题上做了很多努力,例如开展免费的就业技术培训,效果明显,但是应该进一步落实和加大宣传力度。听说过这一政策的群众有112人,占51.9%。而参加过免费的就业技术培训的人只有15人,有199人是没有参加过培训的,所占比例达到92.1%,可见该政策的覆盖面还不够广,受益者还是少数,希望政府进一步进行落实和完善。
2.居民希望政府能提供就业技术指导,更多的人希望能得到创业指导。在调查中显示,期望得到创业培训的有68人,占总人数的31.5%;期望得到就业培训的有64人,占总人数的29.6%;选择社区与家政服务技能和新技术的分别为16和23人,占总比例的12.4%和10.6%。建议政府能够从居民的角度出发,尽可能多的提供创业和就业培训。
3.就业者希望政府提供就业培训的时间为15-30天。有111人选择的时间是15-30天,占51.4%的比例;有53的人选择的是7-15天,占24.5%的比例。
四、城市居民认为就业的主要渠道是举办传统的招聘会,他们希望政府能够为他们提供的就
业保险,并且出台优惠政策以支持居民自主创业。
1.参加招聘会是当前居民找工作的主要渠道。选择这个选项的被访者有87人,占到了40.3%的比例;其次是通过亲友介绍和培训班,各有27.8%和21.8%的比例;学校推荐、民间中介和其他类选项也有一定的比例,这也是找工作的几种主要途径。
2.居民对就业保险非常重视,尤其是社会保险和医疗保险。在全部的就业者中只有19.9%的人没有得到所在单位办理保险,分别有20.9%和30.4%的人办理了社会保险和医疗保险。
3.自主创业的居民希望政府能提供优惠政策。希望政府减免税收的人比较多,有77人,占到了35.6%的比例;希望政府为自谋职业的人创造一定条件的人也占了33.3%的比例。其它有利于居民自谋职业的举措也很受欢迎,只要是能为群众提供切身利益的政策,都值得采纳。
第二部分:农村居民就业情况分析
一、随着三农政策的进一步落实,大多数家庭的年收入都已达到万元;但农村居民外出就业率较低,外出就业者素质较低,家庭的主要收入来自于外出打工人员。
1.农村家庭年收入大部分上了万元。在229个农村家庭中,有54个家庭年收入在5000—10000元,占23.5%;有62个家庭年收入在10000—15000元,占27.0%;有88个家庭的年收入已达到15000元以上,占38%的比例。由此显示,随着农业制度的改革,农业税的减免,农村家庭年收入普遍增加。
2.农村居民的消费意识正在提高。在所有的被访者中,有81个家庭的年支出达到了5000—10000元,占样本的35.2%;而年消费在10000—15000元和15000元以上的人数也不少,分别为57个家庭和41个家庭,共占样本的42.6%。
3.农村居民外出就业率较低,就业者负担较重。在230户被访者中,有男性就业者179人,有女性就业者147人,平均每户就业者还不到1.5人。而在230户被访者家庭中,家庭人口数在4人以上的有194户,占84.3%的比例。由此可见,农村人口的就业率较低,在大多数
家庭中都是用一个人的收入来维持生计,这是农村居民收入相对较低一个重要原因。
4.农村外出打工者文化素质水平普遍偏低。在230个被访者家庭中,外出打工者有318人,他们的文化程度都不是很高,其中具有初中文凭的打工者最多,有144人,占样本的45.3%;具有高中和小学文化程度的人数分别有59和58名;另还有17人只有小学以下文化水平。初中及以下文化水平的外出打工者占219人,占样本总量的68.9%。从调查结果可以推断,江西省农村居民的文化水平还处在一个较低的水平,政府的教育机构应该改善农村教育环境,推进农村义务教育的普及。
5.农村家庭的收入主要来源于外出打工者。外出就业者的年收入占家庭年收入的比例最大,也就是说,农村家庭的收入主要来源于外出打工。政府对此应予以重视,因为外出打工者的工作不具有稳定性。所以政府应进一步推进农村体制改革,落实“三农”政策,提高农民进行农业生产的积极性,以稳定农民的收入。
二、农村留置人员主要从事种植业、养殖业、副业和小生意等职业,也有一部分人会自谋职业。
1.农村未外出工作的人主要从事种植业、副业、小生意和其他等职业。调查结果显示,留置人员从事种植业的占大多数,比例为26.0%;做小生意和其他职业的次之,比例均为23.4%。在实际调查中,我们了解到农民朋友的一些愿望,农民们都热切期望政府提供一些帮助,例如开展农业知识讲座、引进优良品种、建一些小加工工厂等,以提高农副产品的产出利润,同时也可以缓解农村居民的就业压力。
2.在农村家庭中,有一部分人选择自谋职业,自己寻找出路,其中男性多于女性。在216个被访者家庭中,有90个家庭中的男性自谋职业,比例为41.7%;126个家庭都没有男性自谋职业的情况,比例为58.3%。女性自谋职业的家庭为54个,比例为25.0%。
三、大部分农村家庭里没有剩余劳动力,这说明随着近年来经济的发展,农村转移劳动力的工作已初显成效,但仍有大约40%的农村劳动力闲置;在外出打工者中,有一部分回乡创业,这对缓解农村就业压力能起到一定作用。
1.大部分农村劳动力的就业问题得到解决,但仍有一小部分劳动力闲置。其中充分就业家庭户数达到138户,占到了63.6%的比例;有79个被访者家庭中仍未能充分就业,占到了36.4%的比例。因此,农村居民就业问题还没有得到完全解决,转移劳动力的工作还任重道远。
2.农村外出打工者中,有一部分回乡创业。在所有外出打工者中,有35人又回到家乡创业,占样本的16.5%,这部分人回到了家乡创业,能够从一定程度上缓解就业压力,为家乡的发展做出了一定的贡献,但大部分就业者都不愿意回到家乡来自己创业,这可能和他们的经济情况、观念及政府的一些政策有关系。
四、农村就业者的年龄分布合理,农民外出打工主要从事加工、建筑和轻纺等行业,且就业的方向主要偏向于珠闽三角、长三角等经济较发达的地区和省内。
1.农村就业者年龄结构合理。江西省农村大部分就业者的年龄分布在30—50岁,在230个被访家庭中的387名各种形式的就业者中,16—30岁的人数最多,高达151人,占就业者总数的39.0%; 30—50岁的就业者有184人,占就业者总数的47.6%。
2.农村外出打工者一般都是从事技术含量较低的体力劳动,例如加工、轻纺和建筑等行业。所有被调查者中,从事加工行业有82人,轻纺行业有49人,建筑行业有37人,其他行业有54人,个体户有24人,运输行业有18人。各自所占样本的比例分别是31.1%、18.6%、14.0%、20.5%、9.1%、6.8%。
3.外出打工人员主要流向珠闽三角、长三角等地区和省内。在外出打工者中,98人流向珠闽三角地区,占样本总数的42.6%;分散在省内的有49人,占样本总数的21.3%。以上两个地区的打工者占了63.9%的比例,可见外出人员选择工作地点时都倾向于经济发达并且离家近的地区。
五、农村打工人员在外出打工时,大多都遇到了很多难题,农民工的工资保障和社会保障制度需要完善,农村就业者迫切的希望政府出台更多的政策来解决他们的工资和保险问题。
1.外出打工者经常会遇到各种困难。在众多被访者中,工资太低、缺乏劳动保障和工作时间太长是他们最大的困难。其中,81人感觉工资太低,占到了35.2%的比例;80人的工作时间太长,占到了34.8%的比例。另外,缺乏劳动保障和子女上学难也占了一定的比例,他们都热切地希望政府能够在他们家乡附近的地区提供一些就业岗位,来解决他们的这些困难。
2.农村的外出打工人员中,大部分都在其岗位上加过班。在外出打工者人员当中,工作时间长是他们遇到的一个很大的问题。其中,有70人偶尔加班,占样本的30.4%;还有一部分人自愿加班,占样本的66%;经常被强制加班的人数也不少,高达45人,占样本的19.6%。
3.拖欠农民工工资的问题目前还较普遍,政府应进一步加大管理力度,重点要放在落实上。在整个调查过程中,我们了解到在被访人均中142个就业者的工资是按时发放的,占样本总
数的61.7%;但也有75人的工资不是按时发放的,占样本比例高达32.6%。
4.农村就业者办理社会保险的情况不容乐观。没有办理任何保险的人有52个,占样本的22.6%。一部分的打工者的所在单位都为他们办了医疗保险,有70人,占样本的30.4%。
六、大多数农民都希望能够进城务工,只有一小部分因为自己没有一技之长或是不放心家里的老人和小孩而不愿意外出就业。
1.大部分农民都希望能够进城务工,如果外出,他们一般都会把家里的田地租给他人耕种或是无偿给他人耕种。225个被访者中,有158人愿意外出工作,比例为70.2%,只有67人因为各种原因不愿意外出工作,比例为29.8%。其中在愿意外出工作的人中,有103人认为把家里的田地租给别人耕种较为合理,比例为65.2%,也有48人愿意无偿把土地给别人耕种,比例为30.4%。
2.一部分农民不愿意外出打工,究其原因主要是因自己的技能有限导致工资低或是不放心家里的老人和小孩。在67个不愿意外出工作的人中,有62人都选了自己没有一技之长这个选项,说明地方政府对农村居民的技能培训工作还有待于加强;有48人表示自己家中有老有小,外出工作不方便。
第二篇:江西省大学生就业状况调查报告
江西省大学生就业状况调查报告
全国大学毕业生的就业现状:
我国正处于这样一个新的形势下:百年一遇的国际金融危机;经济发展方式 不断转变;改革不断深化;经济结构不断调整;城镇化进程不断加快;广大民众
改善民生扩展民权的需求的呼应声不断加大。在这样一个新的形势下,能否解决 好就业问题对于我国经济的稳定发展、和谐社会的构建、人民的共同发展具有重 要的现实性和紧迫性。
始于2007年4月美国的次贷危机在仅仅一年的时间里,完成了次贷危机到金 融危机并最终到实体经济危机的蜕变。不仅如此,次贷危机从美国传染到全球,引发全球发达国家的经济衰退,并导致全球就业萎缩,中国就业市场也受到冲击。当美国次贷危机演变为全球金融危机,从金融行业扩展到实体经济,加上我国经 济整体减速和房地产行业的下滑,中西部地区、资源和资本密集型、投入品行业 的企业也会普遍遭遇困难,进而对我国的就业形势产生更大冲击,主要表现为劳 动力需求大幅度下降。根据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在全国88个城市收集的劳动力 市场供求信息,劳动力市场求人倍率(岗位供给数与岗位需求数之比从2001年的0.75大幅度逐年回升,并持续到2007年的0.98。但是,到2008年的第四季度,求人倍率急剧下降到0.85,达到2002年以来的最低点。由此可见,我国实体经 济增长显著减缓的后果,主要表现为就业增长的减速,以及失业率的上升。在我国整体就业形势因受金融危机的影响而呈现非常严峻的形势时,大学毕 业生作为就业市场中主要群体之一当然受到的影响较大。因为我国中小企业数已 超过4000多万户,提供的就业岗位占75%,在增加就业方面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而当前一部分数量的中小企业接不到订单,进入到经营困境,对就业岗位的供给 产生巨大影响。这种影响己经导致许多农民工无业可从,形成返乡潮。受金融危
机影响最深大的行业主要有房地产、金融证券、进出口行业,非常多的这些行业 中的企业也减缓了招聘计划,这对大学毕业生这种新增就业人口群体的影响巨大。据人力资源部和社会保障部的数据显示,2009年我国应届高校毕业生总量达610 万,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率为45%,比2008年同期下降了3个百分点。2010年高 校毕业生总数超过2009年,达到631万人左右,为历年来最高。去年高校毕业生 就业率87%,其中包括一定比例的灵活就业的大学生,这意味着还会有近90万的 往届毕业生加入到求职大军中来
当前江西省大学生就业难:
为了解江西省大学毕业生在国际金融危机下的就业情况,国家统计局江西调 查总队和南昌调查队联合在2009年的南昌开展了一次大学生就业状况调查。调查 采取问卷和访谈相结合的方式,涉及江西财经大学、华东交通大学、江西农业大 学、江西师范大学、江西科技师范学院、南昌理工学院等6所院校,发放问卷1000 份,回收993份,其中,专科生占24.7%,本科生占58.2%,研究生占17.1%。调
查内容主要有求职状况、就业预期、创业意向以及影响就业的因素等。调查总体 显示,目前大学生就业签约率不高,就业形势严峻,自主创业也存在不少困难 江西省大学生整体就业供大于求:
江西省2005年一2008年普通本专科以及研究生毕业人数
类别***8 研究生毕业人数(人)***14116 毕业生增长率(%)33.437.226.6 普通本专科毕业人数(人)977811410852*** 毕业生增长率44.355.220.8(数据来源:《江西统计年鉴》(2005-2008),中国统计出版社)
依据表数据显示,江西省普通本专科毕业人数从2005年的97781人到008年的264549人,增长了171%,增长率在2007年达到最高。2005年至2007年这三年间毕业生增长率呈递增趋势,一直处于比较高的水平上。而在此基础上,由于近几年研究生也开始扩大招生幅度,研究生毕业人数也在逐年增加。虽然江西省近几年经济不断攀升,前景较好,社会对大学毕业生的需求不断扩大,但由于新形势下江西省大学生就业难及其表现高等院校的扩招规模不断扩大,速度不断加速,导致大学毕业生的供给增长大于市场的用人需求增长,超出市场的吸收能力。
新形势下江西省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分析:
1.就业信息渠道不健全,政府服务跟不上,信息量少成为困扰大学生就的主要因素。求职中最困扰大学生的因素是信息量少;其次是对企业岗位专业知识缺乏了解,毕业生和用人单位缺乏有效、实质沟通交流,从而造成就业困难.2.大学生就业成本不断攀高
近些年来,随着高校扩招以及社会竞争的加剧,大学生就业的压力越来越大。许多学生在没有任何经济收入的情况下还要支付不菲的费用应付招聘,这无疑给学生们特别是家庭较为贫困的学生个人及其家庭造成了经济和精神压力。大学生就业支出主要是印制个人简历及各种材料、出席各种招聘会、包装外形添置服装及美容及交通费等其他费用等等。一个大学毕业生的求职成本费用少则可以达到上千元,多则上万元,这可以是一个学生的四、五个月的生活费了。例如,参加异地招聘会,需要支出交通、通信、住宿、饮食等多种费用,对于大学生来说,特别对于贫困大学生来说这是一笔较大的费用,有的家境贫困的大学生根本不敢也不能离开就学的地方前往经济较发达的京、津、沪等较远的城市探路求职,因为那样要花费的更多,他们自身及家庭无力支出,因此,参加异地招聘会的机会也就很少。
3.高校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不协调
高校培养人才归根到底是为社会服务的,而高等学校人才的培养本身是具有周期性特点的,从新生入学到最终走向社会就业需要经过四年时间的学习,因此不免会出现学生入学时所学的热门专业由于社会需求大,各个学校纷纷开设,学生毕业时,由于几年时间连续的人才供应,这些当初紧缺抢手的专业逐渐开始饱和,学生一出校门就要面临巨大的就业压力;高校培养的毕业生职业技能相对欠缺,高校的专业设置、课程教学与科学技术的发展水平、市场需求、企业的实际需求存在脱节现象,学校里学习的知识市场不需要,市场需要的专业学校里又学不到,没有工作经验和技能的毕业生难以获得青睐。
4.大学生自身的择业观念不当
择业观念陈旧,就业期望值与社会需要不匹配
(2)大学生自主创业意识有待加强
(3)职业的选择有一定盲目性
5大学生自主创业扶持政策不到位
促进就业的相关政策中明确规定了对大学生自主创业的税费、市场准入、资金、社会服务等方面的支持,从而起到鼓励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的作用,但是因为目前还没有制定出具体的相关措施,促进创业的优惠政策缺乏一定的可操作性,大部分只是处于政策层面。刚毕业的大学生受条件限制,风险承担能力很弱,没有竞争优势。部分学生尝试过自主创业,但成功率很低,再次创业难度很大。
解决江西省大学生就业难的对策
1.加快经济建设积极应对金融危机
当前,江西省就业形势还是会受到金融危机一定程度的影响,因此,切实促 进经济发展,尽快摆脱金融危机给全省带来的负面影响,应是解决江西省就业问 题、提高就业容量的关键所在。从当前情况看,受金融危机影响江西省经济发展 态势趋缓,与周边先进各省份比较,江西省经济总量依然相对偏小,发展速度较 慢,所以函待采取措施加以改变。各级政府在制定经济和社会发展战略时,要充 分考虑到扩大就业的需要,积极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以又好又快的经济增长来 拉动就业需求的持续增长,特别是要在进一步提高第二产业竞争力的基础上,加 快发展吸纳劳动力强的第三产业和中小企业。
2.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增加就业岗位
(1)加快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积极培育新的就业增长点
(2)加快工业化进程,大力发展第三产业
(3)加快发展生产性服务业,推进江西二、三产业联动发展。
3.扶持中小企业,发展非公有制经济
中小企业的主要社会功能之一是吸纳就业功能,即使西方发达国家大多数的 就业岗位也是由中小企业提供的,所以要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改变以GDP 为核心的政绩观,要努力转换经济增长方式,调整经济发展规划,大力发展第三 产业和中小企业从而促进社会就业。当前由于用工单位要为职工缴纳的各种税、险、费,这样导致劳动力成本不断增加,甚至已经达到工资成本的50%。中小企 业大多是劳动密集型企业,企业吸收一个劳动者就业,就等于为政府减少一份社 会保障开支的负担。随着企业吸纳的就业人数不断增加,其需要缴纳的费用也随 之增加,这就成为企业吸纳就业的一个潜在的阻碍。根据企业创造就业岗位的状 况来加大扶持中小企业的政策力度,通过针对中小企业实施优惠政策缓解其负担,鼓励中小企业不断增加对大学生就业的有效需求和促进其自身的蓬勃发展。
4.畅通信息渠道,完善毕业生就业服务体系
目前,在大学生就业过程中存在这样的普通现象:缺乏获取就业相关信息的 畅通渠道,获取的就业信息不够全面,大学生对用人单位不了解,毕业生和用人 单位之间不能流畅、有效地沟通交流等。故政府应进一步完善就业信息服务体系 以大大降低就业成本,建议建立全国联网的就业发布渠道,真正形成就业代码规 范、就业信息发布、区域性就业信息与全国就业信息互动。根据大学毕业生和用 人单位的实际需求,政府相关劳动人事机构应积极为大学毕业生择业和用人单位 选才提供高效优质的服务,陪同高校和企业共同合作,经常性地开展分专业、多 行业、中小规模的就业洽谈会。
5.统筹大学生就业创业政策的宣传和落实
加大大学生就业创业优惠政策的宣传力度,整合大学生就业信息发布平台加强优惠政策的宣传力度,突出宣传关键点,创新宣传手段和方式,达到必要的宣传效果,让更多的大学生和用人单位更加深入地了解促进大学生就业优惠政策,从而促进江西省大学生就业工作的循序渐进的展开。
第三篇:城乡居民幸福指数调查报告
城乡居民幸福指数调查报告数据分析及总结
幸福指数就是通常所说的幸福感的量化,或者说是生活质量的高低值。主要是指人们根据自己的价值标准和主观偏好来对自身的生活状态所做出的满意程度方面的评价,它是生活事业的满足感、心态情绪的快乐感、人际关系的价值感的有机统一。
“幸福感”、“幸福指数”已成为落实科学发展观过程中被频繁提及的话题。为了进一步了解人们的生活、情感等满意状况,提高社会工作者的满意度,调查人们普遍的幸福指数,从而提高对人们的了解和认识,并且从这次调查中研究探讨在哪些外在的客观因素影响制约了人们幸福感。基于此,我们对龙泉驿黎明小区及成都航空职业技术学院学生进行了调查分析。
一、调查设计
(一)调查目的
本次社会调查的主题是“城乡居民幸福只是”。为了进一步了解居民的生活、情感等满意状况,提高社会工作者的满意度,调查人们普遍的幸福指数,从而提高对人们的了解和认识。并且从这次调查中研究探讨在哪些外在的客观因素影响制约了人们幸福感,更高层次上要求能够找到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
(二)调查方式
为了保证调查所得到的信息准确可靠、方便统计的前提,所以决定本次调查所采用的方式是随机发放问卷当面填写以及网络问卷调查的方式。
(三)调查区域及人员分布
一共分为2部分。网络在线人员调查,城乡常住实地居民调查。
(四)调查内容
基本情况是对受访者的性别、教育程度、家庭收入等相关信息的采集。我们正常将判断幸福指数的途径分为三个方面分别是:认知范畴的生活满意程度,包括生存状况满意度(如就业、收入、社会保障等),生活质量满意度(如居住状况、医疗状况、身体状况等)。最后是指人际以及个体与社会的和谐。所以从这几个方面出发,我们的问卷就是围绕这三个方面设计的。我们设计了一系列的问题,旨在清晰的了解受调查人群的具体情况,以便我们统计分析研究得出结论。
二、调查分析
调查结果显示24.47%的居民感觉到非常幸福,67.65%的居民感觉一般,5.88%的居民感觉不幸福。调查数据说明随着镇江经济的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得到了明显改善,许多城乡居民都感到生活幸福。从调查对象的分类看,居住环境好的居民幸福指数高于居住环境差的居民。居民对目前住房满意率为38.24%,不满意的为17.65%。他们的住房环境、房屋质量、都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改善,生活压力和负担也相对少了许多。
由于本次调查针对了受者调查的个人基本情况、生活环境、情感和工作方面等内容,主要调查目的是研究人们幸福指数的高低及其影响较大的原因,我们再进行一个概括性的比较。
大众生活环境基本情况。从基本的数据统计中可以看出,在目前我们社会中收入高低人群是按照金字塔型的,2000—5000元的收入者占到了8.82%。而且大部分人表示自己还没有经济来源。各种生活压力使现在城市人群感到压力极大。近年来房价的飞涨也是使幸福指数下降的主力推手,在受访者中有近1∕3的人没有住房,即使在有房的人中也有很多人在父母的帮助下。
社会保障方面。有近14.71%的人认为自己的社会保障很不好,亦有14.71%的人对此并不熟悉,但是也有17.65%的人认为自己的社会保障还是很不错的。最近国家正在普及医保政策,所以有很多人积极的参加了医保,但是通过调查我们发现,社会中对医保政策的看法是褒贬不一的。很多人认为医保所提供的优惠幅度很小,有钱人根本不需要这钱,而穷人真正有病时这钱根本就是杯水车薪,起不到多大用处。他们认为新的医疗体制是一种保障,是一种安慰。现在我国社会保障建设的速度是远远赶不上经济发展速度的,这与人们追求的生活有一定的差距。
从年龄看,不论哪个年龄段的居民,都比较重视身心健康,毕竟身体才是革命的本钱,而随着年龄的增长,人们对身心健康的关注程度越高。在受访者中,至少有65%认为自己身体健康,并注重锻炼身体,参加社区文娱活动。
从人们生活环境的基本状况我们大致的除了这些结论:
一、工作者对自己的理想工资状况与现有工资情况并不满意。
二、社会高房价高物价使人们心里渐渐的失去了平衡,什么都在涨价,就是工资难涨,涨工资降房价的呼声越来越高。
三、社会保障制度的不完善,宣传力度不够,大众不了解我国现在的社会保障制度,对我国的社会保障制度仍持有怀疑态度,是这也是人们幸福感不高的原因之一。
个人情感和人际关系。情感生活是衡量一个人是否幸福的重要指标,而人际关系在情感中也起了很大决定作用。统计显示42%的人认为自己的压力很大,不仅仅是工作和生活开支。所以在工作中压力大了有一半的人选择像亲人或朋友倾诉,这是一种很好的方法,亲人之间互相支持扶持体现了家庭的和睦。本次调查还发现极大多数的人认为自己家庭和睦、伴侣是自己忠实的依靠,自己的子女听话孝顺。
从整体看来,在情感这方面受调查者的得分是比较高的,仅仅是在工作和其他的外部因素的影响下导致了普遍的生活压力,这不仅仅是个人原因,也是目前我们这个社会所存在的问题导致的。我们的社会是在向前发展的,所以这个问题在不久将来一定会得到妥善的解决。
人们的关注热点。关注热点从侧面反映出人们的最想要的东西,无论是多么富有的人永远都有自己无法得到的东西。但是由于我们所处的环境正如我们所料在所有的选项中住房、就业占据了前二甲的位子,这也是一个很现实的问题,只不过是在调查中得到了进一步的确定。梦想是人腾飞的翅膀;目标是人前进的动力,但是在这次分析中得出的结论是超过一半的人已经不敢再有梦想,因为这个社会很现实,在他们的眼里梦想和做梦已经没有什么区别了。三成的人说正在努力过程中。对于这么多人失去了自己的目标和梦想,我们只能说有点悲哀,现实越残酷越是鞭策个人奋起,社会进步。
三、对提高城乡居民幸福指数的建议
通过这次调查发现,影响居民幸福指数的因素有很多,造成城乡居民幸福指数差异的因素也有很多,如收入、住房、生活、工作、健康、家庭、物价等各方面都会影响城乡居民幸福指数。
近几年的社会发展状况很好,但城乡居民的幸福指数也反映出了一些共性的问题,如收入、住房、生活、工作、健康、家庭、物价等。通过对这些问题的分析和总结也是可以推动经济的发展,但这方面需要很大程度上依靠我们的政府。根据我们调查统计的结果,就如何提居民幸福指数提几点建议:
1、增加居民收入。这主要要靠政府,加快推进经济的发展,促进城乡居民充分就业。结合镇江现时的产业基础和土地资源状况,在推动现有一些企业增资扩产、提升水平的同时,扩大就业机会和空间。加快社区商业布局发展,扩大城乡居民就业渠道。也可以激励群众自主创业,提高城乡居民收入。工资水平要与经济发展的水平相适应,比如建立与经济发展相适应的最低工资标准。
2、重视和正确引导经济发展。经济感知对工作幸福感和政治和谐感影响最大,因此政府在制定和调整政策时,依然要倍加重视发展经济。目前在经济方面居民变现最不满的是物价和房价,政府要发挥宏观调控作用,正确引导经济发展,政府还要充分了解居民生活的现状,并采取相应的措施,因地制宜,每个地方的经济发展水平不同,所以应对的措施也不同。
3、加快经济和社会转型。只有一切从市民的需要出发,“想民众之所想,急民众之所急”,加快解决人们的医疗、教育、住房、福利等关系到人们切身利益的民生问题,才能全面提升幸福指数。
4、提高居民健康水平。为了提高居民的身心健康,首先应该引导人们的心态向乐观积极的方面发展,可以通过心理咨询和辅导,让人们在快节奏的工作环境中,也能调整和化解工作压力,保持身心健康。另外还要增加公共绿地,健身场所及设施,为居民提供活动场所。
5、提高政治和谐感。政治和谐感是最需要强化提高的国民幸福指数的部分,它与工作满意感、生活舒适感的相互影响比较小。但这不意味着政治和谐感对主观幸福总体水平没有影响。因此,要提高政治和谐感,就要更多地从体察民情民意、顺应民心民愿、提高行政办事效率、简化行政办事程序等方面抓落实。
6、提高居民文化水平。根据这次调查可以发现,居民的文化水平也会影响居民的幸福指数,居民文化水平高低会直接影响到居民的就业问题和精神文化素质,也会影响到他们自身的收入、生活、工作、健康等方面的问题。
调查报告总结
从社会整体情况上看,在改革开放之前中国极度贫困,但是幸福指数却是奇高。而如今改革开放经济快速发展,无论是在哪个方面都要比改革开放前强,但是人民的幸福指数却是逐年下降。究其原因是社会的进步与经济的发展改变了中国人的心中追求,尤其是改变了未经历过改革之前的痛苦的一代的信念。
而今的一代人,对生活质量的要求和精神追求的预期过度的提高了,当人心理失去平衡的时候就会严重的影响到个人的幸福感。尽管在2011年发布的全球幸福指数排名当中中国名列第20,但是中国在2014年的幸福指数却飞速下滑到93名。这仅仅是前人研究的结果,这一次研究发现人们觉得不幸福主要集中在这几个方面:第一就是房价上涨的太快,一夜间无数的人发现自己变成了房奴;更加艰巨的问题是房地产泡沫面临破灭时的茫然。据调查,中国现在房地产储量在60亿套,而中国却是房奴遍地。中国在这种极大的心理失衡状态下,思想世界也变的失衡了。在这现实压力下,幸福感下降也是情有可原的。更多的还需要人们素养的不断提高,社会保障的健全完善。另一个方面,幸福指数下降也有人们的内在因素。快节奏的生活是人们越来越感到不安,生活中的不安定减少了人们的归属感。改革开放后,随着经济增长,紧紧的温饱亦不能使人们感到满足,感情、思想、生活方式等严重制约着人们的幸福。人们的意识水平普遍上升,人们对物质上的追求也不断增加,物质化的社会幸福感大大降低是必然的。
从城管与人们矛盾激化到富士康工人“14连跳”,社会发展的步伐太快,大家过于物质化、过于急速化,大家在为今天无钱消费而抱怨时,是市场经济让他们在竞争中无法提高收入而失去了消费的自由,还是有钱无证而寸步难行失去了就业的自由。过去的生活和现在的生活是没法比的,但是那时候的人绝对比现在年轻一代幸福感强烈,不是为别的,是因为有一种叫做信仰的东西,相比现在快速便捷的文化显得是那样得磕磕绊绊。
春晚从“万人空巷”到“万人吐槽”,大家都知道金钱不是唯一能够带给人们快乐的东西,信仰是一个人不可缺少的精神上的支持。但现实给我们的感触是金钱至上,怎样求得生存,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一个尺度,可是金钱却成大多数人衡量幸福的唯一标准。
通过这次调查不难发现在大多数人看来他们是不幸福的,这不仅仅表现在各种物价上涨,还来源于各自的生活压力和外界不同的权利威胁。人是有需求的,满足需求的同时自然会会激起欲望,就像山里和尚讲故事的故事一样,回环往复,永无止境,真正关键的是能够珍重身边小小的幸福,学会生活。所以作为个体的每个人也要学会知足常乐,感悟生活,寻找幸福。
“幸福指数”广受关注是中国社会急需转型的表现,是人民与时代的要求。在过去的30多年里,中国政府的施政首要目标是追求GDP经济总量的增长,这已经阶段性地获得成功,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由中低收入国家迈向中等收入国家。但是,过于强调GDP的发展模式积累了过多的挑战,包括经济增长模式的转变与经济增长的可持续性问题、经济增长与收入分配问题、经济与社会协调发展问题。
贫富差距拉大、生存环境恶化以及金融危机、楼价过高、社会保障缺失等已经成为中国人的集体焦虑,发展方式的转型迫在眉睫。以收入为例,中国居民家庭收入占GDP的比重在下降,城乡差距和居民内部的贫富差距仍趋于扩大。在民生领域,读书贵、看病难、房价高已成社会顽疾,食品安全、环境恶化、贪污腐败等问题也仍然较为严重。
因此,如何增进人民福利,恢复社会公正,要求政府工作以人为本而不再是GDP增量成为时代要求。需要注意的是,与“GDP至上”一样,现在也有一种将GDP与幸福指数对立的倾向,似乎只有GDP增速下降才会有更多的幸福,这种观点也是不理性的。并非GDP增速降低了,幸福就上升了。人们渴望“幸福”是因为政府在社会分配、环境保护、物价稳定、社会保障等方面存在职能缺失,这些目标与经济增长应该在政府施政中居于同等的位置,而不是忽略。
当局者迷旁观者清,以社会调查者的身份对这一话题的调查,我们从局外人这一角度可能看得更加的清晰,当然其中也有不足之处,本调查仅代表此次调查所得数据分析,不作其他用途。就此报告而言,现在就我们将要面临的情况是相当严峻的,但是我们不能只看到社会的负面,我们这一代同时也是一个机会多多的时代,我们需要做的是提高自己与时代接轨。
第四篇:关于城乡居民理财的调查报告
关于城乡居民理财的调查报告
摘 要:正确的理财方式能提高人民的生活质量,拉动居民的消费需求促进国家经济增长。调查发现城镇居民资本投资占消费支出的比例要明显高于农村。由于城乡收入的差距,城市居民与农村居民的投资理财方式存在很大不同。前者因拥有比较充裕的资金,在理财上更大胆,也更冒险;而后者则相对缺乏理财意识,也缺少投资所必须的基本金。最后我们对如何发展农村的金融理财市场提出了一点薄见。
关键字:理财;城乡;收入;理财方式;发展
一、调查的背景及经过
近几年,随着收入水平的增长和现代消费意识的增高,人们已不再把储蓄作为唯一的理财方式,股票、债券、基金、房地产、财险以及收藏等为人们家居理财提供了多重的选择。理财从原来的单纯存款发展为多种选择,从个体的事务逐渐变为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目前城乡理财具有哪些特点?其发展趋势究竟如何?其背后的原因又是什么?为了更好地了解城乡的理财投资现状和差异,我们进行了这次城乡理财投资状况调查。
此次调查我们分三组,走访和询问温州和台州两地的部分城市和乡村居民,并采用调查问卷的方式,为了解居民的理财方式,我们提出了若干问题,如“您认为自己个人或家庭的理财投资知识是否充沛?”,“您个人或家庭会采取何种方式进行理财投资?”,“您个人的月收入和支出为多少?”等。此次调查我们共发出120份问卷,经过审核有效问卷为100份。然后对数据进行分类整理,比较分析,得出相关的结论。调查家庭50个,家庭人数以2-4人居多,从事的行业比较广泛,包括党政机关、商业贸易、金融保险、邮政通讯、生产、餐饮、个体户和学生等等,应当说,此次调查抽取的样本符合调查目的。年龄平均34岁,集中于20-30岁,其中“20―30岁”之间的占58%;“31―40岁”之间的占33%。受教育程度 48.0% 为“大学本科”;29.8%“大专”;12.4%“高中”。性别女性为36%,男性为64%。
二、调查的结果
调查数据显示:26-50岁个人月收入高于整体月收入水平,其中以41-45岁年龄段的个人月收入最高,其次是36-40岁年龄段和31-35岁年龄段。从问卷中我们也可以清楚地看到,女性低收入者比例高于男性.我们再看一下家庭总体收入的情况,调查显示,家庭月收入3000-4000的所占比例最高,达到36%,其次是月收入为2000~3000元和4000~5000元(比例分别为24%,22%),10%的人民家庭月收入在5000~6000元,家庭月收入在1000~2000元的和6000~10000元的各占4%(如图表1)。关于家庭支出,较高支出的家庭占了大多数,为62.0%,其次一般支出水平的家庭占34.0%。在较高支出占绝大部分的是城市居民,可见在消费这块领域上城乡仍有较大差距,当然这与收入差距密切相关,据了解,城乡民在支出上,主要有侧重于三个方面:医疗,子女教育,养老,这这些数据说明中国在教育,医疗,养老方面仍有较大不足.虽然数十年来,中国在这几方面斥下巨资,并相应取得一些进步,但仍然存在不稳定,不全面,不普及的缺点.而在三者之中,教育问题仍占社会首要位置。
35.00%30.00%25.00%20.00%15.00%10.00%5.00%0.00%1000-2000元城市农村3000-4000元图表 1
5000-6000元10000元以上
(一)城乡居民理财概况
个人理财的核心目标是合理分配资产和收入,最终达到财务自由的境界。也就是说,理财首先要保障自己正常的生活需要,其次才是对剩余资产进行合理安排,2
合理划分生活开支与可投资资产,同时既要考虑为获得而投资,又要考虑对风险进行管理和控制。调查显示绝大多数个人或家庭都具有理财理念,目前有进行理财投资方面的活动,只有一少部分还没有投资理财措施,但他们都计划打算中。调查中发现,收入水平越高的群体,越具有理财观念。月收入5000元以上的人有71.4%觉得自己对个人或家庭的理财投资知识很充沛,比个人月收入3000元以下的群体高出4个百分点左右。个人或家庭每月用于个人理财投资的支出大多数占总收入的20%,达到42%。
理财投资知识主要来源于哪里呢? 如下图所示
报纸电视广播户外宣传银行客户经理介绍网络
图表 2
72.9%的公众认为“理财就是生财,让财富增值,赚钱是第一位的”。理财专家认为,这种片面的理解很容易让人滋生急功近利的心理。本世纪初,不少人倾尽毕生储蓄投入股市,此后被深度套牢,生活质量大打折扣。
节俭生财,是我国家庭传统的理财观念。有关资料显示50岁至55岁的公众中,有58.6%的人同意“节俭生财”,且随着年龄增大,持此观点的人越来越多。但在这个年龄段的人群中,同时也有36.9%的人不同意“节俭生财”。
理财专家认为,按理说支持“节俭生财”的中国人应该趋于少数,因为这毕竟是抑制了自己的消费。该调查结果说明长期以来中国的居民储蓄一直居高不下,在西方人看来不可思议,但在中国人看来很简单,原因是目前中国生活成本的巨大压力——教育、医疗、房地产等与人们生活密切相关的领域的收费在逐年增长。
调查显示,各商业银行纷纷推出了为客户设计理财方案、提供专业意见的理财 3
顾问,但理财顾问并没有完全得到消费者认可。40.6%的受访者认为,“银行顾问只是为获得或者销售业绩才向我推荐理财产品的”。58.8%的人表示不完全相信理财顾问,不会将自己的资产状况全盘托出。学历越高的公众对此越谨慎。
有关人士分析,中国企业的服务是有欠缺的,银行理财顾问需增强自身素质,为公众量身推荐理财产品,才能赢得更广阔的理财市场。对于一般的老百姓来说,大家都有自己的主业,所以投资理财很难能够作为专业。特别是投机性很强的品种,没有一个专业性的经历,确实是做不起来的,或者是很难进行实际运作。①
(二)城乡理财投资的差距
1.城乡理财投资的差异概括
(1)在所调查的人数中,户口 所在地为乡村的人比较缺乏投资理财的意识,同时也比较缺乏投资理财所必须的基本金,他们的月收入普遍在2000元左右,其个人或者家庭会对钱做一个系统的结算,他们的生活基本开销占总收入的比例会比较的 高,但也有特例,他们在选择投资方式的时候一般会选择波动性较小,风险性也较小的项目,即一般比较趋向于基金或者债券,而房地产或者股票,由于其缺乏基本的资金或者不愿意承担如此大的风险,他们一般不选择。他们一般对理财方面的只是不甚了解,其投资理财的目的是为了使生活环境更好。他们一般通过电视和报纸获得理财方面的知识
(2)相比较与户口所在地为乡村的人,户口所在地为城市的人们一般会拥有相对充裕的资金,同时也月收入在3000-4000者居多,他们往往 通过朋友介绍获得投资理财 方面的知识,趋向于波动比较温和和风险中等的项目。同时,由于前纪念的牛市和房地产市场大热,他们一般会持有一至两套房屋,和少数的股票,他们的生活基本开销占总收入的比例一般,不是特别高,但是他们也表示会将一部分的资金投资到保值度大的项目中,比如储蓄或者基金和债券,他们投资的目的大多在与为了孩子创造一个金钱比较充裕的环境。同时他们也表示阻碍理财的一大原因为没有足够的时间,若有充足的时间,他们会积极学习各种生财之道。
① 《中国青年报》,2007年1月19日
从上述调查结果看来: 收入差距是造成城乡居民资本投资差距的主要原因。城镇居民资本投资占消费支出的比例要明显高于农村居民,这种差距主要来自于城乡收入的差距。
“三农”问题是实现全面小康和现代化的重点和难点,对此中央一直高度重视。十六大以来,中央就多次提出必须坚持吧解决“三农”问题作为全党的重中之重。
但需要清醒地看到,浙江的三农问题还没有取得根本性好转。三农问题主要体现在城乡差距上:一是城乡收入差距仍在进一步扩大。城乡居民收入比由2000年的2.18:1扩大到2004年的2.38:1,2006年更达到2.49:1.值得注意的是,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这一指标与农村居民纯收入指标并不具有完全可比性,而且,前者往往容易被低估。比如,一些自产自用的农副产品和不具备市场交易条件的产品也被作价计入纯收入,因此,如果将两者调整到可比状态,则差距更大。虽然农民收入水平近几年来不断跃上新的台阶,各个收入来源也全面快速增长。但农民来自农业的收入比重趋于下降。浙江农民外出经商务农工的比重较高,非农收入这一块占了人均收入的80%,而家庭经营中农业收入这一块只占了20%。尽管近10年来,浙江的农业劳动力已有较大幅度的减少,农业在产业化经营,各类专业合作社也在发展中,农业这块却没有明显的增长。这表明,浙江的纯农户和以农业为主的兼农户,收入是很低的,且这十年的收入也是处于徘徊状态。
农民的收入要提高,农村金融的发展是不可或缺的,也需要进行投资理财。投资理财,它作为一种战略更多是资产的补给,通过资产的互补来实现家庭财务的稳定发展。投资是一种战术,是理财规划一种具体的执行,从某种意义来说,投资可能更多强调收益的最大化,而理财可能更多强调资产的一种互补和家庭财务的稳定发展。所以我们认为,投资和理财两者的区别主要在于投资以最大化利益为最终的目标,而理财是资产的最优配置,重点要考虑不同投资者资产负债的情况。人生财务的规划,风险偏好的程度,优化投资的组合,理财不但要考虑资产的增值,还要考虑资金的收益,而且也要考虑个人、家庭收入和支出的方方面面。投资和理财,从理财的角度来说,有很多的具体内容,包括证券、房地产、保险、退休计划、遗产计划。
但作为投资往往是强调收益和利益的最大化。一般来说,理财的方案往往包含
一揽子投资的组合,通过这些投资的渠道,来增加收入,实现远期的理财的目标。因为理财很大程度上,如果离开了投资,也不可能有很好的收益,也不可能实现家庭的资金、财务持续发展的目标。
2.城乡居民投资理财方式的不同
在相同的愿意投资的人数中,城市居民相对于农村居民更大胆,更冒险,其一般通过购买股票,投资房地产,购买少量的债券,基金保值使得资产增值,相对之下,农村居民采用比较保守的投资理财方式(也有例外的),银行存款,购买基金是其主要的选择。但是,在温州这个民营经济比较发达的地区,由于个别乡镇的手工业非常地发达,部分农民手头多了非常多的闲钱,加之前几年的房地产大热,去年的股票大牛市,此类高收入农村人民反而一般会更冒险激进,过分的不劳而获使得这些人有些盲目乐观,隐形资产暴涨。但是随着央行的相关政策的一系列的出炉:提高准备金率,增加利息率,提高房屋的二手税等等都使房地产市场有价无市,同时,随着各支股票的大跳水,人们的股票被套牢,在股市同房地产上投资获利已不如先前那样的容易,人们增加储蓄,有资料表明在央行连续加息和股市震荡调整的情况下,城镇居民的储蓄意愿止跌回升,投资股票和基金的热情明显降低 央行07年11月中下旬进行的城镇储户问卷调查显示,近五成居民认为存款利率适度,储蓄意愿有所回升。自今年二季度起居民认为存款利率“适度”的比例逐季攀升,由一季度的39.6%升至本季度的46.3%,累计提高6.7个百分点,并达到调查以来的最高水平。与此相对,第四季度居民认为当前选择购买股票最合算的占比快速回落,比上季度下跌8.5个百分点,降至35.8%,暂时结束了长达4个季度的快速攀升态势。②
在这样的背景下,持保守态度的大部分农村人口将会不改变其投资理财的方法,而城市居民将会有所改变。若所持有的房屋环境优美,性能高,人们将继续持有,并对其前景仍是非常乐观的。因为随着中国城镇化脚步的加快,越来越多的农村人口向城镇移动是必然的趋势,也就是说,好房子仍有市场而部分在房地产热潮中一股脑儿来的房子将保持有价无市的状态。对于股票,我相信只要是不急需钱用的人 6
们都将会急需持有。
3.农村金融理财的现状
(1)农民金融理财观念正在变化,理财需求日渐增长。随着我国金融市场的不断完善和发展,金融理财产品不断增加,股票、基金、债券、外汇、保险等逐渐进入农村金融市场,使农民原有的靠储蓄保值增值的理财观念和方式发生了转变。
(2)国内部分农村金融机构开始重视农村金融理财市场。由于有钱农民对金融理财产品的需求,国内部分农村金融机构尝试性地推出一些适合农民投资的金融理财产品,结果尝到了甜头。
(3)外资银行已经进入我国农村金融理财市场。当国内的商业银行因为农村市场效益欠佳,不断地关闭农村亏损网点并撒出的时候,一些外资银行却积极地在我国乡镇布点,进入农村金融市场。从表面看,外资银行同样面临盈利难题,在农村开展金融业务成本高、收益率低、风险大,事实上,内地的农村金融市场有着巨大潜力。作为成熟的金融机构,外资银行显然具有更长远的眼光。另外,向当地农信社进行股权投资,也成为外资银行拓展我国农村金融市场的另一途径。
(4)农村金融理财环境仍然不完善。从趋势上看,农村金融理财市场潜力很大,但能够深入到城乡的金融机构很少,比如证券公司几乎没有到小城镇或农村去设计或销售金融产品的,导致能为农村金融理财提供服务的专业人才非常匮乏。目前在农村金融理财方面也没有主导机构,小城镇和农村市场上的理财机构仍以农村合作银行、农村商业银行、信用社及国有银行的分支机构为主,并没有专业人士予以引导或为投资者设计理财规划。在理财品种上,大多都以保险、基金为主,除此以外,在大中城市可以买到的理财产品在有些小城镇根本不能买到。农村金融理财市场还因为银行网点有限,受制于人员、环境多方面原因,在服务上不能满足农民更多的理财需求。
4.农村金融理财的困境
② 《证券日报》,2007年12月21日
(1)农民理财意识薄弱,缺乏金融理财技能。一些农民口袋里有了钱,却不懂如何进一步运用理财手段使“钱生钱”,对于理财知识的贫乏成为农民走上理财之路的“拦路虎”。多数农民喜欢把手头的闲钱交给亲友打理或从民间借贷中获利,或者以传统的存款方式获得利息收入。绝大部分农民文化水平低,没有接受过投资理财的专业培训,对金融投资政策普遍缺乏了解,不熟悉金融投资收益计算、收益方式以及风险控制分析。因此,即使有了符合农民投资的金融理财产品,农民的金融理财行为普遍具有投机性、跟从性和盲目性的特征,制约了农村金融市场的发展。
(2)农村金融理财的互联网络、电脑设备等基础设施落后。城乡基础设施的差距严重制约了农民个人理财市场发展。近年来,国有商业银行大幅度撤并农村地区的营业网点,许多农村地区的金融服务成为“空白点”,贫困地区的农民理财服务更成了被“遗忘的角落”。与大中城市相比,农村地区通讯、信息等基础设施落后,计算机普及率低、互联网建设滞后,金融投资环境较差,一些受大中城市居民欢迎且收益良好的金融投资品种因缺乏基础条件,难以在农村推广。商业银行因为盈利难而撤销农村网点,直接导致农村金融网点设施普遍匮乏,制约了对理财服务的推广。在浙江农村地区,虽然绝大部分农村都已经有电话和宽带,但是农民不会购置和使用电脑,也导致金融理财信息在农村遇到一定的障碍。
(3)缺乏适合农民投资理财的金融产品和渠道。适合农民投资理财需要的产品品种少,导致农民个人投资渠道狭窄。目前在农村地区开办的投资理财产品不及城市的三分之一,许多投资理财产品是面对城市居民的,完全不考虑农村和农民的实际情况,难以在农村地区推广。商业银行已推出的理财产品以闲置资金增值为主要内容,普遍存在期限固定、周期较长等特征。而农民的收入带有较强的周期性和季节性,较难满足这类理财产品的投资要求。银行卡、电子银行、代客理财、票据业务、衍生产品等目前城市已十分普及的业务品种,在农村仍然处于起步阶段甚至空白。
(4)农民对金融理财市场的抗风险能力较弱。农村居民整体收入水平低,社会保障差,也制约了农民个人理财市场的发展。近年来,农民收入虽然有所增加,但收入总体水平仍然偏低,大部分农村居民除传统的种植、养殖业收入外,几乎没有其他收入来源,而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缓慢,农户手中积攒的一部分资金主要用
来应付日常生产生活、住房、养老、教育以及婚丧嫁娶等开支,其手中可用的余钱并不多。因此,农户个人适应金融市场变化的能力弱,承受市场风险的心理素质差。由于广大农村居民经济实力有限,难以应对和防范金融投资新品种因市场波动产生的风险,难以把握其运行规律和收益的最佳时机,资金被“套死”的现象时有发生。
(三)发展农村金融理财市场的对策
1.国内各级金融机构应积极搭建农村金融理财服务平台,面向农村宣传金融理财知识,帮助农民提高理财意识和技能。
当前,农民对金融理财产品知之甚少,理财知识欠缺。金融机构应转变重城市、轻农村的思想观念,加大对农村居民的金融理财知识宣传力度,积极拓展农村理财市场。如在县城设立以商业银行为主的专门理财部门,搭建功能完善的理财平台,承担专业化管理和服务;在乡镇以农村信用社、邮政储蓄营业网点为主设立理财服务柜台,积极创造条件,为农民提供专业化、个性化、多样化的理财服务,推出满足农民特征化要求的“农民理财顾问”,为农民答疑解惑,在提供生产贷款、搜集市场信息、参谋致富项目过程中,将通俗易懂、具体实用的金融知识宜传到农户家中,从而大大提高农民的金融意识,最大限度地调动他们参与生产、流通、理财、投资的积极性,使广大农民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中真正发挥主力军作用。金融机构还可联合乡镇各级政府部门、高等院校进村入户,利用电视、报纸和发放资料等多种载体,向农民免费开办理财讲座和培训班,组织农民开展金融投资知识、理财产品知识的学习和宣传。
2.高等院校应面向农村大力培养和输送高技能的应用型农村金融理财服务人才 目前我国高等院校的金融理财专业非常热门,越来越多的学生喜欢学习这个专业。但是绝大部分金融理财专业的学生毕业后留在了大城市的金融机构或企业工作,主要面对大中城市的金融理财市场,为城市企业和居民提供理财服务,无人问津农村金融理财市场,造成了农村金融理财服务人才的匮乏。因此国内高等院校应该大力培养为农村金融理财服务的专门人才,建立农村金融理财服务人才的培养模式,开设针对农村金融理财的课程。政府部门、社会和高校还应当鼓励大学生到农村基 9
层就业或创业,担当为农民提供专家理财服务的生力军,为发展农村金融理财市场输送专业人才。
3.加强农村金融理财硬件设施的投入和建设,保证信息的通畅,完善农村理财环境
要开拓农村金融市场首先应改善农村金融理财环境,加强硬件、软件设施建设是必要之举。大型商业银行则可增设自助存取款设备,延伸金融服务触角。经济较发达地区的农村信用社应积极普及电子银行、网上银行、理财软件等现代信息技术,并利用现有网络资源,探索符合现代农民需要的理财业务,建立健全个人理财的服务营销、风险管控体系和技术支持系统。应该向农民普及电脑网络知识,各级政府部门采取优惠措施鼓励农民购置使用电脑设备和宽带网络,使广大农民能够利用现代科技获取致富信息,完善农村金融理财环境。
4.根据农民的理财需要,设计符合农民理财需求的金融产品
针对农村居民的经济、生活和金融知识水平等实际状况,以及农民收入支出季节性强、抗风险能力不强的客观实际,研制开发符合农户理财需要,迎合农村居民心理,操作简单方便,风险低、手续费少、收益稳定、能随时赎回的金融理财产品,让农村居民轻松理财,稳定收益。应大力发展农民养老保险、意外伤害保险等适合农民的健康险种,满足城乡人民群众的生活保障需求。
综上所述,各级政府、金融机构应更加重视我国农村金融理财市场的发展,有利于改善广大农民的生活水平,提高农民自身的综合素质,有利于推动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进程,加快农村经济发展。
最后感谢老师在百忙之中批改我们这份稍显幼稚的调查报告!
参考文献:
[1]中国社科院:《2007年:中国经济形势分析与预测》,2007版。[2]浙江省统计局:《2008浙江统计年鉴》,国家统计局出版社,2008年版,第36-78页。
[3]蒋明倬:“浙江‘三农’新思维”,《中国新闻周刊》,2007年12月13日第1版。
[4]郭永刚:“4成公众认为理财顾问只为推销产品”,《中国青年报》,2007年1月19日第2版。
[5]雄欣:“城镇居民投资股票热情明显降低”,《证券日报》,2007年12月21日第1版。
附录:
城乡理财投资状况调查表
您好,我们是浙江财经学院2007届的大一学生。随着收入水平的增长和现代消费意识的增高,人们都会进行一些理财投资方式来更好地利用闲置的资金。为了更好地了解城乡的理财投资现状和差异,我们进行了这次城乡理财投资状况调查。同时我们制作了下面的调查表,希望您能认真、真实选择或填写,谢谢!一.请填写您的个人资料: 户口所在地: □城 □乡 现时居住地属: □城 □乡
性别: □男 □女 年龄:______ 学历:_________________ 职业:______________________ 婚姻状态: □未婚 □已婚 □单亲 家庭成员共有几位:______________ 是否愿意接受此次调查: □ 是 □ 否
谢谢您的以上填写.若愿继续接受调查,请接着做好下面的选择题.二. 选择题.1.您的月收入在()(A)1000以下(B)1000—2000(C)2000—3000(D)3000—4000(E)4000—5000(F)5000以上
您的家庭的月收入在()(A)1000—2000(B)2000—3000(C)3000—4000(D)4000—5000(E)5000—6000(F)6000—10000(G)10000 以上
2.您个人或家庭会对钱作系统的结算吗()(A)从不会(B)有时候(C)向来都会
3.在您的家庭的月支出中,基本生活开销约占()
(A)10% 以下(B)10%---30%(C)30%---50%(D)50%---70%(F)70% 以上 4您个人或家庭目前有进行理财投资方面的活动或者计划吗()(A).没有投资或理财措施(B).正在进行中
(若选A 请做第5题,若选B 请做第12――19题)
5.您个人或家庭在近期会打算进行理财投资吗()(A)会
(B)不会
(若选A 请做第6――9题,若选B 请做第10――11题)
6。若在近期会打算进行理财投资,您个人或家庭将会采取哪种形式?()
(A)股票(B)债券(C)基金(D)保险(E)储蓄(F)房地产(G)其他 7.对于下列投资组合的表现,您个人或家庭最愿意接受的是()
(A)收益低,波动幅度小(B)收益中等,波动温和(C)收益高,波动幅度大 8.您认为自己个人或家庭的理财投资知识是否充沛?()(A)很充沛,不欠缺(B)理财知识一般(C)对理财一窍不通 9。您认为自己个人或家庭理财投资知识欠缺的原因是什么()
(A)工作太忙,没有时间(B)不信任理财顾问(C)没有理财的意识(D)钱太少,理财也增值不了多少(E)其他原因
10.您个人或家庭在近期不打算进行理财投资的原因是()
(A)没有时间也没有精力(B)钱太少,没资本(C)不相信投资
(D)没有理财的意识(E)其他原因
11.您认为自己个人或家庭的理财投资知识是否充沛?()(A)很充沛,不欠缺(B)理财知识一般(C)对理财一窍不通
12.您个人或家庭现在进行的理财投资主要采取什么方式()
(A)股票(B)债券(C)基金(D)保险(E)储蓄(F)房地产(G)其他 13.您个人或家庭每月用于个人理财投资的支出占总收入的多少?()(A)10%(B)20%(C)30%(D)40%(E)50%(F)50% 以上
14。对于下列投资组合的表现,您个人或家庭最愿意接受的是()
(A)收益低,波动幅度小(B)收益中等,波动温和(C)收益高,波动幅度大 15.您个人或家庭目前有进行理财投资的原因是()
(A)使现在的生活得到改善(B)为了理财,进行人生规划,如减少未来的经济压力,给孩子以后成长创造良好的环境,为了能够尽快实现买车买房的目标
(C)在投资的过程中积累理财经验(D)使自己生活充实(F)其他 16.您认为理财投资的首要目标是()
(A)盈利(B)保值(C)两者皆非(D)不清楚
17.您的理财投资知识主要来源于哪里?(){最多选三项}(A)报纸(B)电视(C)广播(D)户外宣传(E)银行客户经理介绍(F)网络(G)朋友介绍(H)其他
18。您认为自己个人或家庭的理财投资知识是否充沛()(A)很充沛,不欠缺(B)理财知识一般(C)对理财一窍不通 19您认为理财投资知识欠缺的原因是什么()
(A)工作太忙,没有时间(B)不信人理财顾问(C)没有理财的意识(D)钱太少,理财也增值不了多少(E)其他原因
20。您对于目前总体的投资环境满意吗()(A)不满意(B)比较满意(C)很满意
再次感谢您能在百忙中抽空填写这份调查表,也谢谢您对我们的支持!
第五篇:2006就业调查报告
民营企业毕业生薪水接近外企
前程无忧(51job)日前发布《2006全国毕业生就业调查报告》(下称《调查》)显示,2006年的大学毕业生人数超过2005年,面向2006年大学毕业生的就业机会也超过了上届,供求不匹配是毕业生求职的最大障碍。民营企业成为就业机会的最大提供者,提供的收入水平已接近外资企业。1000元月薪成为毕业生的求职底线,46%的应届毕业生表示低于这一收入宁愿待在家里;与此同时七成以上企业认为2005年毕业的毕业生在工作中表现平平,30%的企业表示如果招聘不到理想的毕业生宁可职位空着。人才市场未来长期的趋向是,有新知识、高技能和良好品质的人才有机会,而非大学生身份。
本次调查,覆盖全国27个省、自治区和直辖市40所全国重点大学的应届毕业生58665名,访问涉及33 个大行业5800 家聘用2005年应届大学毕业生的企业。
需求:民营超出外企
5800 家受访企业中3515 家聘用了2005年毕业生后,计划在2006年再次招聘毕业生,其中3108家提出明确招聘人数,提供空缺职位60000~65000 个,平均每个企业需要19.4~23.5人,比上年增加了三分之一。但是计划招聘人数超过100人的企业只有148家。中兴通讯股份计划在全国招聘3000名毕业生,是受访企业中对毕业生需求最多的一家。民营企业对大学毕业生的需求最大,1169家民营企业计划招聘 28750~30500 名毕业生,超出了外资企业22800~23500 名大学毕业生的人才需求
计划招聘毕业生最多的五大行业分别是计算机、电子技术、快速消费品、生物制药和房地产,需要人数38600~39500 个,仅青岛啤酒股份一家就计划招聘1000名毕业生。此外尽管受访的零售、汽车制造和保险行业的企业分别只有27家、16家和11家,但是单个企业招聘的平均人数最多。苏宁电器计划在全国招聘毕业生1000人,上海易初莲花计划招聘400人;奇瑞汽车在安徽芜湖需要毕业生500人。毕业生愿意投身的前五大行业依次为通讯电信、金融证券、计算机、互联网和贸易。
有2300多家企业的人事经理对2006年能否招募到适合的应届毕业生表示“不敢乐观”,超过招聘企业总数的60%,如果找不到合适的毕业生,35%的企业则表示“虚位以待,职位长期有效”。
企业最缺销售人才
这是一个老问题了。据说有保险公司到一家重点大学联系校园招聘会的事宜,就业指导办公室的老师直接劝企业放弃,因为没有毕业生愿意毕业后做保险业务代表。
《调查》发现,企业最缺销售人才,提供空缺职位29680~30350个,其次是技术研发和应用8770~9480人,再次是生产制造和工程、工艺设计和市场广告等方面的人才。3515家计划招聘2006年应届毕业生的企业中,2866家有意让毕业生做销售工作;148家招聘规模超过100人的企业95%以上招聘毕业生担任营销职能。但是毕业生愿意从事的工作职能前五位分别是技术研发、市场广告、人力资源管理、贸易采购和行政后勤,尽管愿意从事销售的人数排名第八,但是相对30000多个空缺职位,5477张投票实在太过渺小。
批发零售、保险、生物制药和房地产行业最缺销售人才。
在生物制药行业,由于行业竞争激烈,人员流动率高,很多跨国企业都想招聘大学毕业生,培养和储备销售人才。生物制药的销售必须具备一定的医学药理知识,但是很多医学院的毕业生表示宁愿在小医院拿低工资,也不想到跨国公司任医药代表。
前程无忧的另一份《薪酬报告》显示,入世后中国服务业需要一大批兼具专业知识和技能的营销人才,他们是市场和收入的保证。一个汽车高级销售经理的年薪约50万元,优秀的保险业务代表年薪可达百万元,但这样的人才往往有价无市,企业苦寻而难得。
北京、上海、广东:只进不愿出
不出所料,上海、北京和广东成为2006年应届毕业生最愿意工作的地区(地区按省、直辖市、自治区分),其次为浙江省和江苏省。尽管毕业生以“经济发达、机会多、平均收入比较高”为选择工作地区的第一标准,但是在这三个地区选择如此集中还是令人吃惊。每个参加调查的毕业生可选取1~3个愿意工作的地区,上海得票46399,北京38739,广州35312,而浙江和江苏分别为 12458 和12432。参加调查的上海、北京和广东的毕业生共15308人,占调查总人数26.1%,愿意去这三个地区之外工作的人仅15.0%,很多毕业生重复填写三个一样的地区,以显示自己只愿意在一个地区工作。
《调查》显示,参加校园招聘会、浏览工作网站和搜索目标企业是毕业生获取招聘信息最常用的三大渠道,但是毕业生对在校举行企业招聘会的态度冷热不一,即使是跨国的、知名的大企业,学生也未必一贯捧场。
对40所全国重点学校的了解发现,本届进校的企业数量普遍超过上届,尽管很多高校组织集中的展位式的招聘会,但是更多企业愿意举办自己的单场招聘说明。许多高校一时会场、教室告急,学校就业指导中心穷于应付,办公室里海报、宣传单堆积如山。粗粗算来,如果一家企业在上海、北京和广州分别举办两场招聘会,计划招聘100名学生,那么仅就海报、宣传页、横幅和展架等制作和分发,加上招聘会场租金、差旅费等成本就超过10万元,用于每个候选人的费用不低于1000元,而之后的笔试、面试等费用也不少。
尽管企业耗资不菲,但是招聘会冷场现象还是时有发生,其中不乏一些财富500强企业。《调查》也显示,毕业生求职时会优先考虑“在校园开招聘会的企业”,认为这样的企业通常待遇不错,有针对毕业生较好的培训和发展机会。
但是,通过校园招聘会进入理想企业的毕业生毕竟是少数。对2005年聘用应届毕业生的5800家企业调查发现,base在上海、北京、广州和深圳的企业(总数2300家)45%以上事先没有招聘毕业生计划,聘用应届毕业生的原因是“企业不特意招聘也不拒绝毕业生,他正好符合了企业的需求条件而被录用”。
1000元是毕业生求职底线
毕业生在求职时首先着眼发展比较快的行业和企业,认为“会有比较多的空缺职位,提供较大的个人发挥空间”,求职也相对容易些。工资和福利待遇其次。而以往被毕业生看重的企业知名度和影响力的考虑被放在了第五位。
全国范围,毕业生对于收入的预期以1001~2000元者居多,占参加调查学生总数的35.1%,有11.7%的毕业生希望毕业后首份工作月收入超过5000元。上海、北京、广东和江苏毕业生的收入意愿集中在月薪2001~5000元。60.5%的上海、北京和广州高校毕业生表示不会考虑月薪低于1500元的工作。其他地区毕业生求职的收入底线多数设在1000元,低于这个报酬则宁可待在家。
《调查》对5800家企业了解到,提供应届毕业生平均月薪1001~2000元占企业总数的55.2%,近三分之一的企业给付的薪资在2001~3000元,只有2.4%的企业提供毕业生的月收入超过5000元。但是城市差异很大。上海、北京和广州2005年毕业生的收入水平四成以上在2001~3000元。对上海交通大学2005年毕业生收入的不完全统计结果显示,半数以上毕业生收入超过3000元。
《调查》还发现,和毕业生专业知识关联度高的技术、生产和设计等职能薪酬水平较高,主要处于2001~3000元。在上海、北京、广州和深圳等地,营销类职能的收入超过了行政人事职能,并且行政人事职能没有超过月薪5000元的个例。而在武汉、成都等城市情况则刚好相反。
《调查》对外资企业(含合资)和民营企业比较显示,两者提供毕业生的薪资差异并不明显。行业和职能不同导致的收入差异远大于资本属性的不同。在民营经济比较活跃的科技、生物医药和房地产行业,民营企业提供的薪酬甚至超过外资企业的给付水平。比如,浙江大华科技,提供本科毕业生的年薪在5万~8万元,硕博士毕业生的年薪在8万~12万元,还提供住宿和班车,待遇高于多数外企。但是民营企业中有38.1%的企业没有住房公积金,2411家民营企业中
265家不提供毕业生法定假期之外的带薪年假,占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