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江西省中小企业成长情况调查报告[范文]
江西省中小企业成长情况调查报告
发布时间:2009-5-6
信息来源:
为了解掌握全省中小企业成长情况,发现和推广成长性企业发展典型,制定相关工作措施,推动中小企业成长工程深入实施,促进中小企业加快成长,根据国家发改委中小企业司有关指示精神,近期,我们开展了一次全省中小企业成长情况调研。现将有关情况汇报如下:
一、基本情况
近年来,在国家有关政策推动和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下,我省中小企业取得了长足发展,一批具有良好成长性的企业脱颖而出,成长为当地的优势龙头企业,成为全省经济发展中的一大亮点和一支不可忽视的力量。按照近三年销售收入年平均增长30%以上的成长性企业界定标准,这次全省共调查了1308家具备较强成长潜力的企业。通过调查,我们感到,与一般企业相比,这些企业都表现出良好的成长性,并呈现出以下发展特点:
1、成长速度明显快于一般企业。今年1-11月累计实现销售收入209.28 亿元,增加值69.76亿元,同比分别增长30.56%和32.12%,分别高于其他企业增幅13个和15个百分点。有的企业年平均增速甚至超过50%。新余市俏雨兰家纺公司是一家典型的成长企业,创办于2002年,2003年实现销售收入600万元,2004年1000万元,2005年1600万元,今年预计可达2400万元。销售收入三年翻了两番。
2、素质潜力明显优于一般企业。调查显示,成长性企业在规模水平、技术装备水平、技术创新能力、管理水平、资信财务状况和产品质量状况等方面明显优于一般企业,具备良好的成长潜力。在调查的1308家企业中,规模以上企业达1152家,企业平均资产规模达1200万元,约800家企业建立了现代企业制度,获省级金融机构AAA级的有300多家,通过ISO质量体系认证或行业论证的近800家,相当部分企业具备一定研发能力。
3、贡献作用大于一般企业。今年1-11月实交税金32.81 亿元,完成出口交货值35亿元,吸纳15.69万人就业。虽然企业数量只占全部中小工业企业的0.5%,却创造了6.3%的工业增加值。平均纳税额超过100万元,吸纳就业人口120人,都高出一般企业一大块,日益成为拉动中小企业整体增长重要力量。樟树的江西仁和集团在短短10年时间里,从一家小药铺发展成为拥有总资产3.6亿元,23家子公司,员工2600余人,集科工贸于一体、产供销一条龙,省内外知名的大型民营医药企业集团,今年1-10月份,上交税金7500万元,同比增长81%,成为当地税收的重要来源。
4、产业聚集和集约化程度高于一般企业。在调查的1308家成长企业中,70%分布在机械电子、食品、纺织服装、医药化工、建材、冶金等六大传统支柱产业。有80%都来自全省十几个产业集群,90%集中在工业园区,呈现较明显的产业聚集特点。
二、快速成长的主要因素
分析企业成长因素,通过调查,我们认为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得益于全民创业的浓厚氛围。近年来,由于省委省政府作出了全民创业的重要决策,出台了一系列鼓励创业的政策举措,降低创业门槛,放宽市场准入,使得创业人群数量增加,创业热情空前高涨,在客观上刺激了中小企业的成长。二是得益于扶优扶强的措施。近年来,各地纷纷通过强化措施,优先安排扶持资金,在技改扶助资金、技改贴息贷款、中小企业发展专项资金方面重点倾斜,落实帮扶责任,实行激励机制等措施,扶持优强企业发展,通过发展优强企业来做大地方经济总量。新余市珊娜果业公司,在市政府协调下,由市财政担保,省农发行为其发放了1亿元贷款,以公司加农户形式进行果业开发,使企业在较短时间内快速成长,一跃而成为省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果业种植面积由两年前的1000亩迅速扩大到8000亩,销售收入由700万元提高到近4000万元,带动了周边2000多农户致富,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三是得益于企业发展环境优化。近年来,各地为促进经济发展,牢固树立环境就是生产力的理念,着力打造良好的发展环境。在硬环境上,加大了基础设施投入,企业发展必备的交通、通信、电力条件明显改善。在软环境方面,不断加大整治力度。清理阻碍经济发展的文件,减少行政审批;设立办证中心,坚持一个窗口受理,一站式办公,一条龙式服务,简化办事程序,提高办事效率;设立投诉举报中心,对重点企业实行挂牌保护,减少了企业发展的外部干扰,使企业可以将更多的精力放在生产经营上。
四是得益于企业成长平台的搭建。
1、工业园区平台。近年来,各地为落实省委省政府主攻工业的战略决策,打造新的经济增长点,纷纷创办工业园。工业园区平台为成长企业提供了良好的基础设施、优惠政策和完善的服务,成为企业成长的重要载体。有的地方还结合发展地方特色产业,创办特色工业园,产业集群成为企业成长的重要领域。如玉山县大力发展轴承产业,短短几年,轴承企业由原来的2家发展到现在的46家,年产值也从不到2000万元增长到5亿多元。有的地方在园区内建立小企业创业基地和孵化中心,促进企业成长。赣州市创办了14个中小企业创业基地,吸纳236家企业进入基地孵化,这种办法极大降低了企业的前期投入,目前孵化企业普遍成长良好。
2、融资担保平台。到目前为止,全省已基本建立起省市县三级担保体系,担保机构达75家,担保金额累计达 26亿元,为企业成长提供良好的融资平台,一定程度缓解了成长企业融资难问题。去年省局与省开发行合作开发的园区企业打包贷款方式,使不少园区企业从中受益。截止目前已分别为冯田工业园和广丰芦林工业园解决贷款3000万元。余江县锦江10家微型元件骨干企业共同出资组建同创信用担保服务公司,在省信用联社的支持下,采取联合担保的方式,去年获得信用贷款1800万元,今年又追加信贷额1000万元,有力地促进了当地微型元件产业集群的发展。截止目前,集群企业发展到56家,从业人员3400余人。
3、信息网络、人才培训、信用服务、管理咨询、市场开拓等服务平台。近年来,通过政府支助的方式,实施的企业免费上网工程、银河培训工程、诚信工程等对提高企业信息化水平、管理水平和市场竞争力起到很好的作用。这些平台成为企业快速成长的助推器。
五是得益于企业自身的灵活机制和素质的提升。成长性企业几乎全都是民营企业,且规模不大,具有机制灵活优势和船小好调头的优势,能够及时根据市场变化,调整经营策略。加之经过长期激烈的市场竞争,企业素质也有明显提升,是企业保持成长性的重要内在因素。
三、制约企业成长的主要瓶颈
通过调查,我们发现,企业在成长过程中也存在许多制约因素,影响着企业的持续成长,归纳起来主要是:
(一)资金、能源和土地等生产要素约束趋紧
一是资金约束。处在成长期的企业对资金需求比较旺盛,在自身积累不多的情况,贷款融资是其必然选择。但当前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为规避金融风险,对中企业慎贷、惜贷心理严重,贷款门槛越来越高,要求很多,手续复杂。如必须提供有效抵押物,进行资产评估,资产评估信贷比定得很低,(设备的资产评估信贷比只有1:10,即现值100万元的设备只能折成10万元的贷款额度)。而成长中小企业资产规模都较小,有效抵押物少,总体信用水平低(获得省级金融机构AAA信用等级企业不足1/4),因此基本很难从商业银行贷到款。资金缺乏已成为企业成长的首要瓶颈制约。
二是能源约束。大多数成长企业走的还基本是一条粗放型增长路子,对能源和资源的依赖性较强。近年来,由于企业生产必须的煤、电、油等物质能源价格上涨,且供应紧张,企业生产受到影响,不仅生产成本提高,产品利润空间缩小,企业自我积累能力减弱,有时甚至影响到正常生产,企业成长受限。据余江县铜材工业园的耐乐铜材公司反映他们的电价为每度0.71元,而其他地方只要每度0.63元,每年企业仅此一项就要多支出80多万元。
三是土地及其他资源约束。随着国家加强对土地的宏观调控,用地难问题开始显现,对于成长企业进行规模扩张形成较大冲击。在人力资源上,近年来,由于企业成长加快,对用工的需求量特别是对熟练技术工人的需求量急增,人力资源的供求结构性矛盾加剧,出现了招工难现象。不少企业因招不到合适的人工,不得不压缩产量。我们在广丰和余江一些企业的生产车间看到,因招不到工,许多岗位都空缺,个别企业开工甚至不到1/2,企业接到订单,但无人做,许多企业老板为此十分着急。
(二)服务体系建设滞后
尽管近年来,各地在服务企业方面开展了许多卓有成效地工作,但与企业快速成长的要求相比,总体上来说,服务体系建设仍显滞后。重创办,轻服务;重发展,轻成长现象还普遍存在。对成长性企业的服务重视程度还不够,没有作为一专门服务缺乏有效组织,缺乏系统性,对各类服务资源的整合不够;服务平台功能还未充分发挥,活动开展不够,针对性还不强,多流于形式。如融资服务,虽然近年来担保机构发展很快,担保能力有较大幅度提升,但与企业巨大的资金需求相比,只是杯水车薪。
(三)成长企业自身素质还有待提高
概括起来就是“两低一差”,即科技含量低、管理水平低、品牌意识差。
一是科技含量低。大多成长企业走的还是粗放型路子,产品科技含量低,低质趋同,资源性粗加工、低附加值产品多,精加工、高附加值产品少,产品大部分利润被别人赚走,自己只能赚取微利。参与市场竞争主要依靠过度低价,一味拼价格、拼劳力、拼土地、拼环境。与一般企业相比,虽然具备一定研发能力,但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也不足1/5。
二是管理水平低。企业的成长,对管理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大多成长企业仍延用以前管理模式,对企业转型期的管理缺乏足够重视,企业管理与发展显得不相适应。调查显示,截止目前,仍有一半左右的成长企业尚未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实现管理信息化的企业不到1/3。
三是品牌意识差。贴牌生产的多,自主品牌少,即使自己有好的产品也由于缺乏足够宣传,市场认知度低。调查的1308家成长企业,产品获得国家名牌称号的只有24家。
四、几点建议 为促进我省中小企业持续健康成长,提出如下建议:
(一)将中小企业成长工程提上重要工作日程。成长企业是非常有潜力的经济增长点,对于实现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有着重要战略意义。当前国家非常重视中小企业成长,发改委正在酝酿出台关于实施中小企业成长工程若干意见,鼓励支持中小企业成长,成长企业面临前所未有的难得发展机遇。全国不少省市已开始采取行动。我们必须紧紧抓住机遇,将中小企业成长工程提上政府工作的重要日程,提高对成长企业的关注度,采取切实有效措施,促进成长企业发展。在调查摸底的基础上,尽快筛选确定一批重点成长企业,在资金、政策上给予重点扶持。进一步加大环境整治力度,简化办事程序,清理不合理收费,切实减轻成长企业负担,增加企业积累,为成长企业营造更加优良的发展环境。
(二)加强对成长企业的引导。面对越来越激烈的市场竞争,不改变企业原有的粗放型增长方式就没有出路。为此要通过财政转移支付等多种手段,引导成长企业调整结构,着力自主创新,发挥特色,转变增长方式,提高素质。引导成长企业走专精特新的发展路子,加强与大企业协作配套;鼓励更多成长企业进入现代服务业、装备制造和高新技术产业;引导成长企业向工业园区集中,向产业集群方向发展,不断延伸产业链;引导成长企业走科技兴企路子,降低能源消耗,注重环境保护,实现可持续发展。
(三)着力缓解成长企业融资难问题。要积极加强与各专业银行联系,推荐符合条件的成长型企业进入金融机构重点支持企业名单,促进各级金融机构增加对成长型中小企业的信贷投入;健全中小企业担保体系,通过政府主导,市场运作方式进一步扩大担保资金规模,提升担保能力; 推进中小企业信用制度建设,引进专业化、高效率、权威性的第三方信用机构,开展企业信用等级评定,引导企业加强信用管理,逐步提升中小企业信用等级。探索多种形式的融资方式,发展一些适应成长贷款特点的金融组织,引进风险投资,拓宽成长企业的融资渠道。推广余江县锦江微型元件园企业互助联保的做法,大力发展企业互助联合担保机构,切实解决企业成长融资难题。
(四)完善成长企业服务体系建设。切实围绕企业成长的需求来打造服务体系,增强服务的针对性和实用性。具体做好以下几项工作:
1、认定10-20家具备为当地产业集群和成长型中小企业提供技术服务的“中小企业公共技术服务中心”,作为全省中小企业技术创新支持体系的支撑骨干,并实行挂牌扶持;
2、大力开展企业管理咨询服务,重点扶持一批实力强、信誉好的管理咨询机构为成长型中小企业提供企业战略管理、成本管理、营销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现场管理等方面的培训和咨询服务;帮助成长型中小企业开展名牌产品、驰名商标申报等工作。
3、以“江西中小在线”为依托,推进成长型中小企业的信息基础建设,定期收集、整理、发布涉及中小企业政策、市场、人才、技术、资金等信息,免费为成长型企业进行网上宣传,筹备开展网上技术难题招标、电子商务等活动;组织IT企业为成长型中小企业提供信息技术服务,开发应用软件,促进计算机技术在企业管理、财务管理、营销管理、物流管理等方面的应用;在重点成长型中小企业推广计算机辅助设计(CAD)、计算机辅助工艺(CAPP)、计算机辅助制造(CAM)和机电一体化等先进技术。
4、制定成长型企业培训计划,采取政府扶持与市场运作相结合的办法,多渠道、多形式培训中小企业人才。充分利用国家发改委中小企业“银河培训工程”、农业部乡镇企业“蓝色证书培训工程”,有计划、有针对性地为成长型企业提供专业培训,提高企业经营者和管理人员的业务素质;结合职业技能鉴定工作,选择重点行业、重点工种开展中小企业职业技能培训和鉴定工作,提高企业职工专业技能水平。
5、鼓励成长型中小企业采用国际标准,开拓国际市场,努力扩大出口;选择有自营进出口权和特色产品的成长型企业,给予重点服务和支持。
(五)建立成长企业统计监测制度。加强对成长性中小企业运行监测分析,建立成长企业调度统计制度,在筛选基础上,建立重点成长性企业台帐,及时掌握了解中小企业运行情况。及时发布有关产业政策、发展规划、市场需求等方面的信息,引导成长企业健康发展。(企业管理处 曾伟)
第二篇:中小企业调查报告
中小企业调查报告
导语:本次对中小企业的调查采用了定性和定量研究结合、线上与线下调研相结合的方法,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中小企业调查报告,欢迎大家阅读与借鉴!
通讯器材商行是一家主要经营手机对讲机、各类通讯器材等通讯器材的小型公司。多年来致力于将专业的产品和卓越的服务带给广大用户,并使公司逐渐壮大。
现金管理意识薄弱
由于通讯器材商行是一家民营企业,是由一家小作坊,小商店起步,公司领导并没有进过系统的财务知识学习,所以领导者文化水平并不高,经营者缺乏基本的财务知识,对财务会计管理的要求和作用不重视。而且,与很多民营企业的领导者一样,痴迷于自己的经验,错误地认为企业效益是靠营业额做出来的,而不是由财务管理管出来的。而这种认识上的偏差,使得民营企业的领导者认为现金管理制度可有可无。该企业由老板娘担任出纳,掌握财政大权,只聘一个记账员记记账,这也是很多民营企业存在的弊端。
由于现金的诱惑力,现金使用的随意性、盲目性往往使现金管理不到位,缺乏控制,领导意志代替了计划,情感代替了制度,把有计划、专款专用、统筹兼顾抛在脑后,不愿意用完善的现金管理制度约束自己的手脚,以满足自己需要为管理意图,导致现金管理失控,民主理财成了形式,缺乏公开透明。
现金管理盲目失控
超限额、超范围支取现金较为普遍。从该单位现金支取情况看,超过了《现金管理暂行条例》规定的限额支取现金的现象常见。而且为了能支取现金,在现金支票用途栏中,连续以备用金、工资等名义取现,并且金额较大,有的甚至以营业款作为支取现金的用途。
逃避银行监管。该单位使用账户秩序混乱,多头开户;经常通过非基本存款账户大额提取现金,并编造用现名目套取资金;大量的现金交易增加了商业银行和人民银行现金管理的难度,对大量体外循环的现金难以有效监督,潜在风险较大。、民营企业财会从业人员的素质普遍较低。
如同我国很多民营企业一样,该企业自身的固有缺陷如一人说了算,人事政策上重忠诚、轻才能,经营管理不规范,在财会人员的任用上任人唯亲,致使财务人员素质不高,财会人员对各种会计制度及其他有关法律规定知之甚少,财经纪律性很差,对财务管理没有一个整体系统的概念。财务人员对现金管理缺乏主动性,没有履行应负的职责,对领导的违规行为,没有及时提出意见及阻止,一味地以领导意志办事。现金的随意使用,造成企业现金闲置,或因管理不善,需要资金时却因缺乏周转资金而陷入困境,更严重的是使会计信息失真。现金管理意识的淡漠,造成了现金管理制度的缺位。
现金管理内控制度虚设
由于上述问题的发生,导致制度虚设。负责审批的主管领导一心为公,内控制度健全,执行严格,则正人正己;私心重的领导,自身就不受制度约束,视制度为枷锁,何谈执行和健全制度。上行下效,问题成堆。此类问题在国有企业也尤为突出。“我们通过调研访谈发现,还大部分企业并非依靠内部会计控制来进行授权审批,而主要依靠‘一支笔’进行审批。企业经理人拥有较大的审批自主权,对大额资金的审批可以越过集体商议的程序。在内部控制方面,企业更相信人的作用,而忽视制度的作用。
滥用权力是现金管理失控的根本原因
由于领导不懂管理,也不学管理,目光短浅,使之在财务管理工作中缺乏统筹兼顾,长远打算。不了解现金管理的实际情况,不从单位存在的实际经济问题入手,而是想当然地靠经验,靠主观意志进行资金管理,使资金管理带有一种极端情绪化的倾向。不是视实际需要合理安排现金的使用,而是根据个人好恶使用现金,导致该用的地方用不上,不该用的地方胡乱投资,一切都是为了实现个人的利益。
在中国目前的管理体制下,单位一把手是唯一说了算的人,他集人权,财权等多种权利于一身,形成了明显的“一把手经济”。单位副职被表面现象和形式所迷惑,对企业的实际情况不甚了解,也不便插手过问财务管理问题。在名利诱惑下,为利益所动,领导班子内部争权夺利,围绕财务审批权闹不团结。甚至有的领导不懂管理,也不学管理,对成本核算知之甚少,却死死抓住单位的财权不放,致使有的企业竟把收入当成利润支配享用。“虚假利润”导致数字出政绩,数字升官,然后出现钱能通神的“神奇效应”,于是钱就成了某些人捞取好处的媒介和桥梁。
监督乏力导致现金管理漏洞百出
一些人遵循有权就有钱,有钱就有权的为官之道,置财经法规制度不顾,老子天下第一,把国家的事业、人民的事业经营成家天下,巧取豪夺,不择手段,为个人或小集团谋利益。对别人严,对自己宽,个人主义、拜金主义占了上风,利用手中的权力、资源给自己兴业办厂,盈了是自己的,亏了是企业的,企业的钱对自己是咋花都有理。有了制度不落实,甚至就没制度,对制度执行不严,落实不扎实,监督不力等情况普遍存在;惟我独尊,顺我者昌,逆我者亡,不按我意图办,就让你分流下岗。为了工作,为了生存,一些人不得不在权力面前、制度面前低头,甚至同流合污;很少有人对一言九鼎的人说“不”;再加上“官官相护”封建残余思想的存在,使得许多官员造成巨额损失后无人追究其责任,可以顺理成章地异地继续做官。更有甚者,一些贪官携巨款外逃,用公款进出赌场豪赌、用公款做生意、炒股,移居国外才真相大白。这些都充分说明财务管理制度缺失,监控乏力,让失职的人轻易逃脱道德的谴责、制度的处罚和法律的制裁。
(一)强化银行现金管理,转变观念,正确认识现金管理工作。
在管理方式上,变过去被动的、机构的“卡”和“堵”为主动的、灵活的“引”和“疏”,并摸索出一套以管理带动服务,以服务促进管理的有效做法。加强账户管理,实施重点监督,组织辖内金融机构每年至少开展一次账户使用情况大检查,核销一部分不合理使用的账户。.提高储蓄账户大额取现的使用成本。对储蓄账户大额现金支取实行收费制度,提高我国大额现金使用成本。规定大额取现收费标准,取现量越大收费越高,从而积极引导企业开立银行结算账户进行转账结算,减少大额现金的需求量,降低金融机构一线人员的工作量,使金融机构人员的精力转移到规范现金支付上来。调整结算起点现金限额,限制以备用金用途取现。《现金管理暂行条例》规定的结算起点现金限额为1000元,随着经济的发展,1000元的取现金额已无法满足实际的需要,为此,应根据实际情况,适当进行调整。目前民营企业之间、民营企业与个体户之间的贸易交易,多采用现金支付。而开户单位以备用金名义取现,掩盖了现金的真正用途,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金融机构现金收支月统计表的真实性,从而影响到宏观经济金融分析。
(二)企业要多方面多渠道地加强现金管理
1.建立内部控制制度,完善现金管理。民营企业一般受业主一个人支配或几人支配,从对管理的重视程度等方面讲,都不愿意建立严格的控制或不遵守业主自己建立的控制,目前我国民营企业自身的固有缺陷如一人说了算,人事政策上重忠诚、轻才能,现金管理不规范。企业应按照责权利相结合的原则,在合理分工的基础上,授予各层次管理人员相应的批准权限,赋予相应的责任。不经合法授权,任何人不能审批;有批准权的人,只能在规定的权限范围内行事,不得越权批准。保证内部会计控制的有效性和可靠性。
2.保持合理的现金储备流量。很多民营企业都有一个比较片面的资金成本观念,就是认为钱放在账户上不生钱。为了降低资金占用成本,提高资金使用的效益水平,企业一旦账户上有点多余的钱,就想到处投资,实现钱生钱的目标。实际上,对于有一定规模的企业来讲,保持一定比例的现金储备(包括合理比例的股票、短期债券等类现金资产),对于维护企业总体效益目标及财务安全性目标的实现有重要的战略性意义。因此保持一定比例的现金储备是非常必要的。此外,还要注意处理好经营活动的现金流量和投资活动的现金流量、筹资活动的现金流量三者之间的关系,以经营活动的现金流量来源作为企业经营的主要追求目标(指生产经营类企业)。一个在生产经营活动中不能产生正常的现金流量,而是依靠投资和筹资活动的现金流量来支持成长和发展的企业,其最终将会受到投资者和债权人的抛弃。
3.加强对存货和应收账款的管理,保持良性现金流量。近年来,很多民营企业陷入经营流动资金紧缺的困境,加强存货及应收账款管理是重要的解困措施。加强存货管理,尽可能压缩过时的库存物资,避免资金呆滞,并以科学的方法来确保存货资金的最佳结构。加强应收账款管理,对赊销客户的信用进行调研评定,定期核对应收账款,制定完善的收款管理办法,严格控制账龄。对死账、呆账,要在取得确凿证据后,进行妥善的会计处理。现在有些企业对流通资金和营运资金(包括存货、应收账款或者现金流量)的管理很弱,企业所设定的目标多是资产总额、营业额、没有关注到良性现金流量问题,没有强调现金流量的重要性。很多时候企业比较强调财务方面的指标,所追求的是资产总额(总资产),或者是销售额,没有从企业管理方面设立一些目标,比如应收账款的回收期,存货、应收账款总体的回收期到底要多久,在应收账款和应付账款现金流量的管理方面有一个缺口,没有很好地管理好现金流量,最终导致了不良现金流量。
4.加强对会计从业人员的管理。民营企业会计人员专业技术水平低,是现金管理薄弱的重要原因,因此必须加强对会计从业人员的管理,提高他们的专业技能。对企业新聘的会计人员可以采取以下措施:(1)严格执行《会计法》,要求企业新聘的会计工作者必须持有会计人员从业资格证书,严禁无证上岗。(2)根据规模,规定民营企业必须聘请的持有会计从业资格证书的会计人员的下限。(3)企业新聘的会计人员应报市财政局进行资格审查,不合格者严禁上岗,合格者的资料存档管理。另外可依托会计师事务所、高校或继续教育培训机构,面向民营企业会计人员定期举办会计培训班,提高其业务能力。
(三)尽快完善现金管理法规,增强可操作性
现行的会计法律规范,没有专门考虑民营企业的特点,很多财务法规本身已不适应市场经济。对民营企业会计行为而言,缺少针对性强的、统一的法律依据,导致民营企业会计行为随意性大。立法机关应该在新《会计法》的基础上,通过修订《统计法》、《审计法》、《企业财务通则》、《企业会计准则》等财务法规,借鉴欧美等发达国家的经验,尽快制定出台专门适用于我国民营企业的、统一会计行为的法律法规,严格落实民营企业法人会计资料不实、不合法所对应的法律责任,从而减少会计行为的随意性。财政部、人民银行等相关主管部门应对我国社会现金流转的模式进行重新设计,并在此基础上清理和完善相关制度,其中核心是制定切实可行的财经制度、现金管理制度,使企业在实际工作中有法可依。
第三篇:中小企业调查报告
中小企业信息管理现状与
信息管理人才需求现状调查报告
一、前言:中小型企业在国内所有企业中所占地位中小企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个富有活力的经济群体。4200多万中小企业,占全国企业总数的99%以上,创造的最终产品和服务价值相当于国内生产总值的60%左右。提供了75%以上的城镇就业岗位。吸纳了80%国有企业下岗人员实现了再就业。不仅如此,中小企业还正在成为我国技术创新的生力军。65%的发明专利、75%以上的企业技术创新、80%以上的新产品开发,都是由中小企业完成的。有数据显示,在过去5年,美国超过33%的经济增长来自信息化的拉动,超过了其他任何行业。为此,我国设立了“国家中小企业信息化推进工程”,由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信息产业部和国务院信息办三部委共同组织实施,旨在进一步推进中小企业信息化建设,帮助中小企业提升信息技术应用水平和现代化管理水平,加快技术进步,增强市场竞争力,促进中小企业和非公有制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2006━2020年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指出,要制定和颁布中小企业信息化发展指南,分类指导,择优扶持,建设面向中小企业的公共信息服务平台,促进中小企业开展灵活多样的电子商务活动。
二、中小企业信息管理现状
1、中小企业经营和竞争已从以产品为中心转向了以市场为中心,从区域化走向 ;
了全球化。
2、中小企业的经营和管理已从单个的企业竞争变化成了供应链一体化的竞争。
3、中小企业的经营已从人、财、物走向信息化和知识化;中小企业的商务已从传统的方式走向了电子商务。
4、中小企业的管理已从以产品为中心逐步走向以客户为中心的阶段,生产管理的中心已被供应链一体化的管理重心所取代。
5、中小企业的管理方式从离散走向了集约,传统的管理将被信息化的管理所取
代。
6、MRPⅡ、ERP在中小企业得到广泛应用。
7、计算机已经在企业经营管理的各个层面得到大规模的应用,各种计算机管理系统不断涌现,如固定资产管理系统、资金财务管理系统、销售管理系统、人力资源管理系统等。
8、信息系统难以适应不断发展的形势,既赶不上管理需求的变化,也赶不上信息技术的发展。一方面,管理需求的变化要求信息系统必须不断地进行完善和升级(由于信息系统本身缺乏柔性,升级换代的成本比较高);另一方面,企业片面地追求所谓最新技术,不断地对系统进行升级(结果往往是放弃原有的系统)。看似矛盾的这两者却最终都使得信息系统没有一个稳定的运行状态,难以发挥出效益。
9、由于不同的系统服务于不同的部门和岗位,系统之间相互割
裂,没有充分考虑数据共享,相同的数据重复录入,这样就造成相同的数据在不同的系统中反映不一致。这不但浪费了人力和物力,还给管理决策带来了困难。这样的信息系统无助于管理工作,当然就没有效益可言,是一种浪费。
10、很多企业当中的信息系统的主要作用只是记录一些数据、方便查询和汇总、输出管理者们所要的报表,应用企业只是利用信息系统提供的这些信息来进行分析和决策。这样的系统只是提高了信息加工和获取的效率,并未从根本上改善企业管理流程,当然也就没有帮助企业利用信息系统建立竞争优势,更谈不上为企业创造效益
三、信息管理人才需求现状
宏观上看,中小企业对信管方面的人才的需求总体上是供不应求。许多学校近几年开设了此专业,比如我们学校。目前我国仅对从事信息管理与分析工作的高级人才的缺口就已经达到300万人,预计在未来几十年内对计算机管理人才的需求都是相当紧缺的。
中小型企业缺乏信息型复合型人才。这是当前摆在相当多中小企业面前的一个实际问题。不能适应信息商品化、效益增量化的要求。即便能留下的少数“电子商务”毕业生,也大都不会进行中小企业的电子商务运作。根本不能适应中小企业的实际需求。事实上,电子商务和中小企业信息化所急需的人才是复合型人才。这种复合是一种多元的复合。它包括: 单科知识和多维知识的复合;网络知识和实战能力的复合;专业知识和市场开拓能力、资本运作能力的复合;企业管理能
力和国际商务运做经验的复合。
企业要求信息管理者对网上信息应当具有极强的穿透力和判断力,能够由网上一条普通的信息挖掘出“显在”的商业价值。因此,当前最急迫的是领导层对信息化的战略意识提高以后,要尽快确定企业信息化的整体思路和发展战略,选准一个切入点,并且开始进行复合型人才的培养和骨干的培训。
近年来,IT服务管理在电气、金融、能源、电信等行业大型IT组织的科学管理能力日渐凸显,已经成为其行业增长不可或缺的辅助成分,中国IT服务市场也因此一直保持着较高的增长率,但是目前中国IT服务管理人才仍然供不应求。而根据赛迪顾问发布了《中国中小企业信息化发展白皮书》来看,中小企业在信息化过程中对“规范企业管理,实现内部资源共享”、“提升企业快速应变能力”、“节约手工提升效率”等方面的目标和“难以对IT系统效果进行量化评价”的困扰均直接或间接的反映出中小企业对科学的IT服务管理模式的需求。
但各企业未能明白清楚定位自身的信息化程度,从而导致人才也缺乏有力的平台支撑而能力发挥有限,最终反而限制了信息化的进程。
调查小组:第四小组
成员:刘勇、苏静、灵源、蒋智明、冯欢
调查时间:2011.11.10
第四篇:中小企业调查报告
中小企业调查报告
我所在的调研小组所调查的企业都是一些刚刚经历金融危机正处于恢复中的中小企业。由于中小企业历来是国家关注的焦点,并且存在大量褒贬不一的文章,此次调研,使我对中小企业的发展状况有了更进一步的了解。
中小企业的地位
1、中小型企业在国民经济中处于重要地位,正逐步成为发展社会生产力的生力军。
2、在农村经济中处于主体地位。
3、中小型企业是大型企业不可缺少的伙伴和助手
经营特点
(一)生产规模中等或微小,因而投资较省,建设周期短,收效较快
大型企业相比较,中小企业的首要特征之一,即在于企业规模小、经营决策权高度集中,但凡是小企业,基本上都是一家一户自主经营,使资本追求利润的动力完全体现在经营者的积极性上。由于经营者对千变万化的市场反应灵敏,实行所有权与经营治理权合一,既可以节约所有者的监督成本,又有利于企业快速作出决策。其次,中小企业员工人数较少,组织结构简单,个人在企业中的贡献轻易被识别,因而便于对员工进行有效的激励,不像大企业那样在庞大的阶层化组织内容易产生怠惰与无效率的情况。可见,中小企业在经营决策和人员激励上与大企业相比具有更大的弹性和灵活性,因而能对不断变化的市场作出迅速反应。所谓企业小、动力大、机制灵活且有效率。当有些大公司和跨国企业在世界经济不景气的情况下不得不压缩生产规模的时候,中小企业却在不断调整经营方向和产品结构,从中获得新的发展。
二)对市场变化的适应性强;机制灵活,能发挥“小而专”,“小而活”的优势小企业由于自身规模小,人、财、物等资源相对有限,既无力经营多种产品以分散风险,也无法在某一产品的大规模生产上与大企业竞争,因而,往往将有限的人力、财力和物力投向那些被大企业所忽略的细小市场,专注于某一细小产品的经营上来不断改进产品质量,提高生产效率,以求在市场竞争中站稳脚跟,进而获得更大的发展。从世界各国的类似成功经验来看,通过选择能使企业发挥自身优势的细分市场来进行专业化经营,走以专补缺、以小补大,专精致胜的成长之路,这是众多中小企业在激烈竞争中获得生存与发展的最有效途径之一。此外,随着社会生产的专业化、协作化发展,越来越多的企业摆脱了“大而全”、“小而全”的组织形式。中小企业通过专业化生产同大型企业建立起密切的协作关系,不仅在客观上有力地支持和促进了大企业发展,同时也为自身的生存与发展提供了可靠的基础。
(三)经营范围的广泛性,行业齐全,点多面广;成本较高,提高经济效益的任务艰巨
一般来讲,大批量、单一化的产品生产才能充分发挥巨额投资的装备技术优势,但大批量的单一品种只能满足社会生产和人们日常生活中一些主要方面的需求,当出现某些小批量的个性化需求时,大企业往往难以满足。因此,面对当今时代人们越来越突出个性的消费需求,消费品生产已从大批量、单一化转向小批量、多样化。虽然中小企业作为个体普遍存在经营品种单
一、生产能力较低的缺点,但从整体上看,由于量大、点多、且行业和地域分布面广,它们又具有贴近市场、靠近顾客和机制灵活、反应快捷的经营优势,因此,利于适应多姿多态、千变万化的消费需求;非凡是在零售商业领域,居民日常零星的、多种多样的消费需求都可以通过千家万户中小企业灵活的服务方式得到满足。
(四)中小企业是成长最快的科技创新力量
现代科技在工业技术装备和产品发展方向上有着两方面的影响,一方面是向着大型化、集中化的方向发展;另一方面又向着小型化、分散化方向发展。产品的小型化、分散化生产
为中小企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非凡是在新技术革命条件下,许多中小企业的创始人往往是大企业和研究所的科技人员、或者大学教授,他们经常集治理者、所有者和发明者于一身,对新的技术发明创造可以立即付诸实践。正因为如此,20世纪70年代以来,新技术型的中小企业像雨后春笋般出现,它们在微型电脑、信息系统、半导体部件、电子印刷和新材料等方面取得了极大的成功,有许多中小企业仅在短短几年或十几年里,迅速成长为闻名于世的大公司如惠普、微软、雅虎、索尼和施乐等。
积极推行技术创新战略,不断增强企业竞争能力
所谓企业的竞争优势,说到底是由它所能为客户创造的价值决定的,但这种价值的多少则取决于企业的核心能力——技术创新力。市场竞争与其说是产品竞争、服务竞争,不如说是技术竞争。因为通过服务及产品质量的提高和成本的降低所带来的价值增加毕竟是有限的,只有通过技术创新开发的新产品所带来的价值才是无限的。
鉴于在当前的国际贸易中以中小企业为主的低成本劳动力的传统优势正面临越来越多的新挑战,因此,通过技术创新保持持续的竞争优势已成为中小企业获得生存和发展的焦点。具体来讲,中小企业应从自身的人才、资金相对不足的实际出发,坚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一方面应积极利用科研单位、大专院校的科研、技术优势,通过共同分享研究开发成果来促进科技尽快转化为生产力;另一方面,由于中小企业缺乏自主开发新产品的条件和经费,因此要注意扬长避短,专注发展自己的核心专长。
例如,充分利用国内外现有高新技术改造传统生产技术,提高产品的科技含量和资源的利用率。此外,还可以在不根本改变产品性质的前提下,对产品进行改良。例如,变化其外形、包装,色彩、附属物件等,对其生产加工过程进行改变、革新,从而达到降低成本、改善质量、提高企业在国内外市场上竞争能力的目的。
培育中小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不仅要发展具有独特竞争优势的产品、技术和服务,还必须通过合理产权结构和制度设计,引导企业走向一条良性发展的道路。大部分中小企业属于个人或家族私营性质,由于权力的高度集中,企业的工作经常是命令代替计划,随意性太强;随着企业规模的扩大、管理层级的增加,产权制度的缺陷也日益暴露出来。
让员工参与到企业管理中去,充分发挥员工的聪明才智,调动他们的积极性,构建“参与型”企业文化,能够促进企业形成高度的团队精神,减少决策失误,保证企业的可持续发展。企业的发展战略是多样化的,中小企业在具体作战略选择时,要遵循一条原则:“适者为优”的原则,即中小企业要根据自身特点,适时、适度、适合企情、适合环境的战略选择才是最优的战略选择。随着经济的发展,中小企业的生存还会遇到更多的困难,从长远发展来看,只要中小企业根据自身状况,科学地制定发展战略,控制经营风险,化不利因素为有利条件,就能为自身的健康发展创造更大空间。
金融危机下,搜索引擎营销成为最受企业欢迎的推广方式
在已经开展搜索引擎营销的企业中,九成企业表示将在09年加大或保持在搜索引擎方面的营销投入,即使在受金融危机影响很大的企业中间,这一比例也高达81.7%,表明搜索引擎营销正越来越受到广大中小企业的欢迎和认可。
被调查的企业经过改制后,已经不再像以前那样被动地等待政府的拨款解决经营过程中的资金问题,它们在新的体制、新的经营理念下灵活运用多种方式积极筹集资金。
除了仍然积极主动地与银行进行沟通取得其支持外,企业将精力更多地放在自身的发展和内部资金的积累上,通过内部留存利润灵活地运用自有资金。在国家政策的扶持下,中小企业群体正在茁壮成长。他们在信息化方面最迫切的需求就是提高工作效率、建立基本的管理规范,这需要有中小企业专属的信息化解决方案支持,而不能采用粗放型管理或者延续以往传统的大型企业模式。随着信息化技术的逐渐成熟,相信会有越来越多的中小企业加入到信息化的行列中来。
第五篇:中小企业调查报告
中小企业局调查报告:中小企贷款获批不到40%
长期以来,融资难问题一直是制约广东省中小企业发展的瓶颈因素,尤其是受今年国家实施货币紧缩政策、能源原材料价格上涨、人民币升值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力度加大、劳动力成本上升和外部经济增长放缓等因素的影响,中小企业经营困难日益突出,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更加严重。
日前,广东省经贸委中小企业局以2007广东省成长型中小工业企业500强中的345家企业为主要调查对象,通过问卷调查与实地访谈,对广东省成长型中小工业企业的发展现状、融资状况和特点进行分析,解剖了造成这些企业融资难的真正原因,并提出解决融资难的对策。
调查对象广东省成长型中小工业企业500强,其中66.4%的企业属于珠三角地区,同时,这些企业产品企业生产经营情况良好,有良好的销售市场和可观的利润,技术水平较高、创新能力较强,有一定的品牌经营能力,成长性强,发展资质和发展前景大,有增强创新能力、扩大规模、加快发展的强烈意愿。其中,超过90%的企业经营超过5年,中小企业的平均寿命为3-5年,调查对象大部分企业经营稳定,成长性好,基本渡过了危险期。调查现状
六成多中小企融资“非常困难”
调查发现,融资难是企业发展面临的突出问题。问卷调查的345家企业中,206家认为资金短缺是制约企业发展的关键因素,占样本企业的60.1%。其他制约企业发展的因素,依次是缺技术、缺人才、缺土地。抽样调查中,64.6%的企业把资金用于扩大生产,31.9%的企业把资金用于更新技术。
345家企业中,认为融资非常困难的有229家,占65.2%;比较困难的有81家,占23.5%,不困难的仅29家,占8.5%(见表)。
企业对融资状况基本判断情况表
其中,银行贷款是企业融资的首要选择。当企业出现资金困难时,超过70%的企业选择通过商业银行和信用社贷款来解决资金问题。
抵押贷款是银行贷款的主要形式,但贷款周期短、门槛高、成功率低。在调查的企业中,305家企业近三年曾向银行申请过贷款,但只有135家获得银行贷款,占39.1%,而且全部是通过抵押获得贷款。
担保融资能力不足。从问卷调查和实地访谈中发现,目前担保机构融资担保能力不足,企业普遍反映担保费用和融资成本较高,多数要提供抵押物甚至反担保措施,实际操作难度大。抽样调查中,只有131家企业接触过采用担保进行贷款,占样本的38%,其中珠三角企业85家;75家企业认为可以通过担保获得银行贷款,占样本的21.7%,其中珠三角企业51家。
资本市场和信用融资严重缺乏。抽样调查的企业中,没有1家是上市企业。认为在没有抵押和担保的情况下,凭借商业信用可以获得银行贷款的只有25家,仅占调查企业的7.2%。
政府对推动企业融资的作用没有得到充分发挥。在调查的企业中,仅有24家企业认为政府对企业融资起到过作用,占样本企业的7%。
而银行方面,调查显示,银行对企业的赢利能力和商业信用要求高,银行发放贷款最看重的前三个条件,依次是抵押物、赢利能力和企业信用。
调查小结广东省成长型中小工业企业存在严重的资金短缺问题,主要原因表现为银行贷款难、担保难、资本市场和信用融资严重缺乏以及政府解决融资难缺乏针对有效措施,而其中主要是企业存在资金、信用等需要突破的瓶颈因素,融资难尤其是银行贷款难问题突出,贷款门槛高,条件苛刻,担保融资能力不足,企业对银行的依赖度过高,企业直接融资和信用缺失,融资渠道单一。融资案例
案例一:广州某食品公司
该公司虽然有良好的发展空间,但由于没有抵押物,仍然无法获得银行贷款。
该公司成立于1992年,注册资金1000万元,职工约300人,销售网络稳健,主要生产某类高端食品,是南方地区某类高端食品第一品牌。近年来,企业发展迅速,2007年营业收入约8000万元,是典型的成长型中小工业企业。2004年因市区经营条件不能满足企业的发展所需,租用村民宅基地60亩50年,新建约两万平方米的现代化生产基地。因搬迁兴建耗尽积累,导致流动资金吃紧,资金缺口约1000万元。该企业跑了多家银行,也与外资银行进行过接触,因没有土地权证,不能给银行提供法定的抵押物,尽管有良好的现金流,仍然没有获得银行贷款。
案例二:中山某电器公司
该公司生产装饰型电风扇,产品通过香港的关联公司销往海外,年销售额6000多万元,纯利过1000万元。最近扩大再生产,向多家国有银行申请贷款融资,因在国内银行没有好的现金流量和信用记录,该企业始终无法获得银行贷款。从该公司可以发现,银行重视企业的信用记录,说明了企业信用建设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六大原因致融资困难
中小企业融资难,究其原因是多方面的,研究报告表示,存在六大原因致使该问题的发生,其中既有金融机构的原因,又有企业自身的原因,同时也存在担保体系不完善、资本市场不健全、政府支持不到位的因素,更与当前国家偏紧的宏观调控形势和产业结构调整政策密切相关。
首先,金融机构的原因:银行贷款难是导致融资困难的最根本原因。金融机构的原因在于中小民营金融机构建设及相关金融产品和金融服务不适应中小企业的需求。从广东省金融组织结构来看,现有金融组织结构不合理,四大行基本垄断全省金融资源,地方金融培育严重滞后,中小民营金融机构严重缺失,没有建立与中小企业发展相适应的金融组织体系。
其次,企业自身的竞争力不强、抵押物不足、信用程度低和经营困难也是导致融资难的重要原因。由于大部分中小企业仍处于成长期,经济实力和竞争力不强,还没有形成良好的品牌实力,无法获得银行的完全认可。同时,信用信息不透明,社会信誉度不高。此外,受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国际市场需求减缓、人民币升值、原材料和人力成本上升等多种因素影响,中小企业出现了过去没有的经营困难,如订单减少、销售收入锐减、产品大量积压、成本大幅增加和利润率快速下降等情况。经营困难导致融资更加困难。
第三,资本市场培育不健全,直接融资滞后。目前,广东省直接融资基本上被国有大企业所垄断,中小企业很难达到上市融资的条件。抽样调查的企业中,没有1家是上市公司。据统计,到2007年底,广东省在国内中小板上市的企业只有42家,与浙江省的41家基本持平,而广东省民营企业户数比浙江省多17.3万家。
第四,担保体系不完善。广东省担保体系建设存在明显的不足,主要是担保行业地区发展不平衡、再担保缺失、风险控制能力较弱、担保放大倍数偏低、担保费用偏高、融资能力不足,无法满足广东省成长型中小企业旺盛的融资需求。2007年底,广东省担保机构在保责任总额为392亿元,与对应的担保资本只放大2.6倍,与对应的担保资金只放大1.7倍,按照国家规定担保放大5-10倍的要求,广东省每年尚有800亿至1900亿元担保潜力没有发挥出来。
第五,政府层面,财税支持力度不够。2003-2007年,广东省财政每年安排2亿元共10亿元专项资金,采取贴息和补助方式,引导社会和银行资金支持中小企业发展。今年广东省财政继续安排专项资金1.8亿元,比前5年每年实际减少了2000万元,而江苏省财政预算中小企业发展专项资金为4.2亿元(其中,2亿元专门用于担保体系建设),广东省还不够江苏省的一半。当前,广东省中小企业发展很快,但财政资金没有相应增加,反而有所减少,与中小企业发展形势很不适应。
第六,宏观调控形势和产业结构调整政策偏紧。由于资本市场发育不够完善,中小企业过分依赖银行贷款的情况仍然比较严重。在目前国家实行偏紧的宏观调控形势下,银行一般将满足大型重点战略客户的信贷需求作为首要目标,目前大客户获得的贷款约占全部银行贷款的60%,中小企业成为了信贷压缩的重点对象,银行对中小企业的审批条件趋紧。应对措施
重点支持 降低门槛 简化手续
针对融资难的问题,广东省中小企业局表示,未来广东省要创新金融机制,提升金融信贷水平。其中包括,建立有别于大企业的贷款考核机制,降低贷款门槛,简化审批手续,对发展前景好的成长型中小企业给予重点支持;建立一套专门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的政策性金融体系,体现政策扶持;建立中小民营金融机构;引进部分外资特别是港资银行;按照“低门槛、严监管”的原则,加快村镇银行等新型金融机构建设。
此外,还有加强企业管理,提升竞争能力和信誉水平;搭建融资平台,着力拓展融资渠道;健全担保体系,提升融资担保能力;构建信用体系,提升社会信用水平;加大财税扶持力度,提升财政扶持水平等措施。
2007年广东、江苏、浙江农业银行贷款情况(单位:亿元)
附:
企业申请贷款情况表
制约企业发展的主要因素
银行成功放贷最看重的前三项主要因素情况表
解决资金困难途径选择情况表
银行贷款所需抵押品与贷款总数的比例情况表
企业贷款周期情况表
注:调查企业分布情况:粤北10家2.9%,粤西49家14.2%,粤东57家16.5%,珠三角229家6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