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绿了草原,富了牧民
绿了草原 富了牧民
——赫章县 “五大举措”打造草地生态畜牧产业
赫章是典型的农业大县、人口大县、贫困大县,没有大工业的严重污染,气候湿润,推进畜牧业绿色食品产业化,是实现农业增效、农民持续增收的有效途径。2007年以来,赫章县利用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和绿色畜牧资源优势,举全县之力、聚全县之财、集全县之智,以实施草地肉羊科技扶贫项目为重要抓手,确立了以保护和扩大生态植被为中心,以调整产业结构为重点,促进农民持续增收为目标的发展思路,统筹推进生态建设与草地生态畜牧业发展,不断创新工作机制,形成了“养殖小区化、投入多元化、生产标准化、服务一体化、经营产业化”的良好发展态势,草地生态畜牧业正逐渐成为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增加农民收入的特色产业和亮点工程。
一、依托资源,助推产业发展
赫章县有放牧草山草坡92.9 万亩,可供牲畜采食牧草有27 科129 种,可开发利用的牧地面积122.74 万亩,常年产草量达150 万吨,全县退耕还林(还草)14.16万亩,年绿肥种植面积40 余万亩,年产农作物秸秆22 万吨。县内拥有可乐猪、威宁黄牛、黑马羊、乌骨鸡等地方优良品种,其中黑马羊已进行了商标注册,“可乐猪”2003 年获“毕节地区优质农产品”称号和“首届贵州省名特优农产品展销会名牌农产品”称号。近年来,2
大力推广牛羊舍饲、半舍饲技术,短期育肥技术,糟类养畜利用技术等,着力提高畜禽个体生产性能和牛羊出栏率、商品率。
四、建立机制,增强发展后劲
——建立资金整合机制。以“政府引导、群众参与、公司运作、合同管理、规模发展、完善服务、滚动扶持”为准则,按照“区域集中、项目集中、投入集中、效益集中”的要求和“渠道不乱、用途不变、统筹安排、捆绑使用、各负其责、各记其功”的原则,以科技扶贫项目为依托,多渠道整合涉农资金全力搞好草地生态畜牧业产业基地建设。
——建立担保融资机制。采取公司担保、小额授信、政府贴息等方式积极探索融资办法,初步建成了“银农”合作机制。由政府投入引导资金200万元作为担保基金,县农业银行在深入项目村寨调研后,对授信农户发放“惠农卡”,按15 倍的比例放大借贷资金给农户,政府给予三年贴息,发挥政府资金的“杠杆”作用,保障养殖农户产业资金充足。
——建立滚动发展机制。制定出台了《赫章县草地生态畜牧业滚动发展实施方案》、《赫章县草地生态畜牧业产业资金滚动管理办法》,对项目和整合投入产业的资金,采取“有偿使用与无偿使用相结合”的方式,规定除部分明确投入基础设施的奖补资金外,其它资金为有偿投入,以“借资还资、借畜还畜”的方式,规定发展目标和使用年限,到期收回后继续滚动使用,确保产业投入资金基本保值并滚动发展。养羊项目每个滚动周期为
三年,项目建成后第一年偿还15%,第二年偿还40%,第三年偿还45%。养牛项目每个滚动周期为两年,项目建成后两年内偿还牛本或折资偿还。通过变产业资金无偿投入为有偿投入、滚动发展,增强了养殖农户的责任感和紧迫感,变压力为动力,同时扩大了扶贫覆盖面,增大了产业规模。
——建立土地流转机制。坚持把产业区土地流转作为集约利用土地、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和培植规模养殖大户的抓手。在规划区内对没有参与项目实施农户的25 度以上坡耕地,采取县、乡投入与农户自筹相结合的方式,筹集土地流转费,支持各类经济组织和大户流转土地种草,使土地向养殖能手和养殖大户集中,确保规划区没有实施项目的农户土地退得下、种得上、稳得住、能发展,有效推动了土地流转和农民集体转产。实现了养殖大户、规模养殖场和土地流转户“共赢”。
——建立企业运作和统分结合的经营管理机制。按照“群众自愿、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原则,采取“公司(企业)+ 合作社+ 农户”的运作形式,探索建立了以黔峰公司为主导、合作社(农户)为主体的“草连片、圈联建、羊联管”统分结合经营管理模式。由黔峰公司统一向养殖合作社、农户等提供跟踪服务管理和药品器械等支持,合作社组织农户连片种草、集中建圈、统一疫病防控、统一销售、分户饲养、分户管理,有效提高实施草地生态畜牧业的组织化程度。
五、完善体系,构筑发展平台
第二篇:生活富了仍需节俭
我认为,即使富裕了也要生活节俭。
当代中国,越来越多的人脱离贫穷走向富裕,一部分富人肆意挥霍财富,影响了社会风气,一些优良的传统观念被颠覆。改革开放后,全国发生了巨变,现在社会财富极大地增加,一部分中国人比较有钱、比较富有了。包括北京、深圳在内的一些大城市,已经开始进入消化财富或者享受财富这个阶段,比如说买车、买房子、买健康等方面。但是,讲财富观不能脱离中国国情。时刻不应该忘了一个大背景:中国人口多、底子薄;有7000多万人口还没有解决温饱问题;自然资源已经严重不足了,等等。
作者韩小蕙曾在《做个平民有多难》一文中阐述了自己的财富观。她的家距离经常去采访的地点不远,骑自行车15分钟,比自己开车、打的、坐公交车都要快捷和方便。所以她觉得没必要买私家车,也没有买车。但是这几年骑自行车去采访就麻烦了,门卫不让进,也没有地方停车。
她发现了问题的关键—
“社会财富使社会的精神环境发生了根本性变化,这种社会风气的转变、这种对传统观念的颠覆,对我这样的一个知识女性来说,都产生了这样强大的压力,对我们的下一代恐怕产生的压力和那种诱惑可能就更强烈了。”
所以说,坚持节俭仍很重要。
在对待财富上,我们应该有5个方面的珍惜与追求:一是节约,懂得珍惜东西。“比如说,浪费粮食是不能容忍的,每次到外面去吃饭,没吃完的东西应该打包回去,不要浪费,中国有13亿人口,如果都浪费粮食的话不得了。”二要求自己节俭,不乱花一分钱。第三坚持自己的审美立场,不随波逐流,也不赶时髦。第四是不羡虚荣,这是最要紧的原则。第五是廉洁自好,不占不贪,这一点最重要。
所以我们应该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君子爱财,取之有道;能赚会花,视金钱如粪土;成由勤俭败由奢;平民立场,简单生活,奉献人类。
第三篇:草原小牧民教案
《草原小牧民》教学设计
科目:大班艺术
执教:龙兴中心园
李娜
活动目标:
1、能跟着音乐旋律和节拍学做踏踮步和提压腕等蒙古族舞基本动作。
2、感受蒙古舞优美活泼热情奔放的风格,体验与同伴一起舞蹈的快乐。
3、了解蒙古族人民的生活习俗和民族风情。活动准备:
1、材料:蒙古族人民载歌载舞放羊牧马的图片。
2、经验:活动前放歌曲《小牧民》,让幼儿熟悉音乐旋律,对扬鞭、骑马等动作有一定了解。活动过程:
一、感知了解蒙古族人民的生活习俗和民族风情。
1、教师谈话激趣:今天老师要带小朋友们去一个地方。出示图片:看这是哪里?
师:在辽阔的大草原上生活着这样一个民族,他们每天放马牧羊,能歌善舞。你们知道他们是哪个民族的吗?幼儿回答。
2、出示图片,师:你觉得蒙古族的人和我们有什么不同吗?你觉得哪里最漂亮?幼儿回答。
出示三张图片,师:辨一辨,哪一张是蒙古族的服饰。
3、师:蒙古族的人世世代代生活在大草原上,他们每天放马牧羊。我们把他们叫做牧民,一些小孩子也喜欢放牧,我们叫他小牧民。今天老师要带小朋友们到草原上当一回小牧民。听他们唱着歌来了
一、感受歌曲旋律及民族特色。
1、播放《我是草原小牧民》第一遍,问:你听过这首歌曲吗?知道它是哪个民族的吗?听了这首歌你有什么感受?歌词里都说了什么?
2、播放《我是草原小牧民》第二遍,幼儿听音乐自由做动作。
三、学习蒙古舞《小牧民》的基本动作。
1、教师示范。问:老师刚才都做了哪些动作。
2、学习骑马扬鞭,踏踮步和提压腕。
出示图片,幼儿学做。幼儿跟着老师一起做。老师喊节拍,幼儿学做动作,先学手和脚的动作,再完整的做。合音乐做。
四、幼儿展示蒙古舞
1、蒙古舞人民热情好客,邀请小朋友们一起来跳舞。幼儿在音乐伴奏下与老师欢乐的跳舞。
五、拓展廷伸
1、蒙古舞人民在举行节日庆典时还有哪些仪式和习俗呢?
2、我们学了蒙古舞的基本动作还可以用这些动作跳其它的蒙古舞?如:《草原英雄小姐妹》。
第四篇:杨刚-森林碳汇 绿了山川富了百姓
森林碳汇 绿了山川富了百姓 ■记者 杨刚
郁郁葱葱的岷江柏、侧柏、辐射松长势喜人,大的有三四米高,小的也有一米多高,均匀地分布在沟壑山谷间,林间的新鲜空气沁人心脾,丰富的负氧离子让人心旷神怡……
11月14日,“2010阿坝环保世纪行”媒体采访团记者来到理县甘堡乡熊耳村碳汇项目造林处实地采访,这个全球第一个基于气候、社区、生物多样性(CCB)标准的森林碳汇项目,在为当地老百姓赚着大把钞票的同时,也为改善当地生态环境、恢复植被、重建生态系统、构建物种种群之间的走廊带和保护生物多样性发挥着积极作用。
发展森林碳汇
——空气也能卖钱
“卖空气也能赚钱。”人们认为不可能办到的事,如今在理县甘堡乡熊耳村变成现实。随着理县碳汇造林项目的实施,甘堡乡和薛城镇五个村共480户2102人成为我州第一批分享碳汇林带来收益的人群。
森林碳汇是指森林植物吸收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并将其固定在植被或土壤中,从而减少该气体在大气中的浓度。森林是陆地生态系统中最大的碳库,在降低大气温室气体浓度、减缓全球气候变暖中,具有十分重要的独特作用。扩大森林覆盖面积是未来30—50年经济可行、成本较低的重要减缓措施。
“许多国家和国际组织都在积极利用森林碳汇应对气候变化,理县算是走在全国前列了。该项目是全球第一个基于气候、社区、生物多样性(CCB)标准的森林碳汇项目,也是中国第二个、四川第一个在联合国成功注册的森林碳汇项目的一部分。”该项目负责人、理县林业局董生刚告诉记者。
理县林业局从2004年开始接触“碳汇”,在组织人员经过多次学习培训后,于2005年在四川省林业厅、保护国际(CI)的指导与支持下开始实施碳汇造林项目,至今已在该县熊耳山实施碳汇项目造林747.8公顷。因为地处大熊猫栖息地,所以该项目取名为“熊猫碳汇”,项目执行周期60年。“森林所带来的空气也是一种资产,若按照目前国际市场森林碳汇项目6.5美元/吨算,这片新造林20年吸收的二氧化碳,将为当地老百姓带来约200万元的收入。”董生刚当场为老百姓算了一笔账。
空气能卖钱成为事实,其实这卖的不仅仅是空气,而是森林吸收二氧化碳的生态服务功能。
荒山植树造林
——带给百姓多重收益
“仅靠植树,这几年村民赚取的劳务费就是一笔不小的数目。”董生刚给记者算起了细账,按一亩地80元的劳务费支付工资,747.8公顷就支付村民工资近百万,再加上每年少量的补种,100多万元装进了村民的腰包。
“村民既照顾了自家的农活,又赚回了真金白银,真是一举两得啊!”熊耳村党支部郭书记告诉记者。
“我每天不去看看那片林子,心里就闷得慌!”森林管护员郭义雄告诉记者,他一天要往林子里跑几趟,看看哪家的牛羊在林子里,看看林木长势如何,是否生病?甚至把锄草这本不是他份内的事也“揽过来”,目的就是为了保住这片全村村民的“摇钱树”。像他这样的管护员村里有两个,靠着闲暇时间管管林子一年也能增加收入5000元。
村民也积极配合他们的管护工作,当地村规民约规定,牲畜全部实行圈养,“放野”的牲畜必须全部卖掉,为了减少对林地的破坏,熊耳村87户人家户户买上了“铁公鸡”来犁地。
用村民的话说,碳汇造林在贫瘠的干旱河谷,没影响自家的耕地,这个周期20年是200余万元,随着树木不断长大,吸收的二氧化碳也会越来越多,下个20年说不定就是400万元甚至更多,这是留给子孙后代一笔“永久的财富”。有了林子,明显感觉这里空气湿润了,空气中的负氧离子增多了,原来滑坡地段的地基也稳固了,森林系统还是应对气候变化的一个关键因素……村民一一道着碳汇林的好处。
整合碳汇资源,发展绿色经济,是转变发展方式,创新发展模式,破解发展难题,提高发展质量的重要途径。让更多百姓在森林碳汇中受益,是进一步加快我州生态文明建设,构建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和谐社会的关键所在。(阿坝日报2010.11.24第二版)
第五篇:春绿了诗歌
雪,
终于,捂不住春,轻盈的脚步,拂遍江南两岸,拂过河流山川。
小草,伸着胳膊,抻着懒腰,挺直杨柳细窈窕,猛吸雪的玉液琼浆,在春风里跳舞歌唱,绿色原野绽放天地之间。
苦菜花,弹掉灰尘,抖擞纱巾,揉着惺忪的睡眼,狂饮雨儿的甘霖雨露,在春风里 苦口婆心,金色芳华荡漾扯地连天。
杨柳,随风摇摆,纤细曼妙,喷薄出饱满的新芽,集天地之精华灵气,拱手奉献一袭嫩绿风采,春风中朝阳晚霞里携手相伴。
塑料大棚里,青翠欲滴,鲜嫩爽口,在春光里成长壮大,韭菜和小白菜等,早已悄然上市,最终卖个好价钱,农家姐弟挥汗如雨,数着血汗钱喜极而泣乐无边。
那是山上的达达香,跃然跳入我的慧眼,那是谁人,和我有一样的思乡情怀,将达达香花儿采摘,幽幽放在床前,馨香一场春梦,小屋里盛满热烈温馨的浪漫。
春来了,春绿了,整个碧水蓝天,荡漾着赏心悦目勃勃生机的春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