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我是草原小牧民
我是草原小牧民
【教学对象】:小学三年级学生
【教学目标】
1、用优美的声音、活泼欢快的情绪演唱好歌曲。
2、了解蒙古族人民的生活、习俗。
3、通过学习进行简单的音乐创作。【教学准备】:课件、钢琴、打击乐等 【教学课型】:综合课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重点 难点】:
1、能够用优美的声音以及活泼欢快的情绪演唱歌曲。
2、引导学生用伴奏乐器体会歌曲强弱规律、练习歌曲节奏,明确歌曲的律动,体会蒙古族歌曲的风格特点。
3、了解蒙古族的风土人情,感受和体验蒙古族的音乐舞蹈,并进行简单的音乐创作。
【教材简析】 《我是草原小牧民》是一首以内蒙古民歌音调为素材创作的儿童歌曲。歌曲以明快的旋律、跳动的节奏、具有舞蹈性的律动感,表现了草原小牧民放牧时的喜悦心情。
歌曲为2/4拍,五声羽调式,为扩充了的一段体结构。四个乐句的句尾和句首基本采用了八度跳进,表现了小牧民手擎羊鞭、快乐欢唱的形象。第三乐句在节奏上作了变化,八分休止符的运用,尽情地抒发了对美丽的家乡的赞美之情。歌曲的衬腔“啊哈嗬”是该曲的扩充部分,舒展的节奏、富有动力感的旋律,表现了小牧民豪放的性格和放牧时的愉快心情。最后重复了第四乐句的曲调,天真活泼、自豪的情感表达了草原儿童对自己家乡和甜美生活的赞美。【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播放歌曲《我是草原小牧民》请同学们坐好)
(二)导入(教师舞蹈:《美丽的草原我的家》)
1、师 问:这是哪个民族的舞? 生:…… 蒙古族
2、师导:蒙古族是一个能歌善舞的民族,蒙古族人民过着游牧的生活,长期居住在草原。你们对蒙古族还有哪些了解呢? 生:
那辽阔的草原上有一派什么样的景象呢?课件展示—草原风光)
3、师:这就是蒙古族的大草原。在辽阔的草原上有一派“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现牛羊”的牧区风光。
(三)学习歌曲
1、聆听歌曲《我是草原小牧民》,感受歌曲的情绪、速度、节拍。(欢快活泼、稍快,四二拍)
2、讲解四二拍强弱规律,带领同学们用不同的乐器表现歌曲的强弱,并反复练习,跟随音乐加入乐器演奏,体会强弱规律。
3、学生跟随钢琴试唱歌曲一遍,完成一遍试唱后,教师强调歌曲的演唱方法,(声音、气息的要求)按照演唱要求再次起立跟随伴奏演唱歌曲。
4、在掌握了一定的演唱技巧和对歌曲熟悉之后,学生分组比赛演唱歌曲(分为两组)。
5、为了使音乐表现更加丰富,将伴奏乐器加入,学生边打边唱。
6、为歌曲加入律动。请对蒙古族舞蹈熟悉的同学简单展示,带领大家学习简单的蒙古族舞蹈动作,请一部分同学演唱歌曲另一部分同学舞蹈展示。
(四)拓展提升,了解蒙古族文化风情
1、请同学们课下搜集有关蒙古族的文化风情,更多的了解这个民族。
2、欣赏马头琴的视频演奏《天边》
(五)总结下课
老师:今天我们学习了歌曲《我是草原小牧民》看到了你们精彩的表演,还懂得了我们姐妹民族的另一种风情,感受到草原的辽阔和美丽。同学们今天的表现实在是太棒了,老师希望大家要热爱我们伟大而美丽的祖国,并且希望我们大家肩并肩手拉手团结起来,共同建设我们的大家园,好吗? 学生:好!
全班同学随音乐舞蹈,欢快的出教室(结束本课)
第二篇:我是草原小牧民(范文)
《我是草原小牧民》教案 教学目标
1、初步了解蒙古族的风土人情,感受和体验蒙古族的音乐和舞蹈,并对其产生兴趣。
2、有感情地演唱《我是草原小牧民》,并能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表现歌曲。
3、通过听、唱、舞、创等大量的音乐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 教学重点
1、了解蒙古族的风土人情,感受和体验蒙古族的音乐舞蹈。
2、有感情地演唱歌曲《我是草原小牧民》。教学难点
为歌曲创编不同的动作 教学过程:
一、感受大草原
1、师:小朋友们,愉快的音乐课开始了。今天的音乐课老师请来了一位小客人,你们瞧!(出示小红马画面)它来自辽阔的大草原,今天特意来请我们到它的家乡做客呢!想不想去?(想)那好,全体起立,我们拉好缰绳,摆好姿势,跟着小红马出发吧!
2、律动:随《我是草原小牧民》歌曲做骑马动作
二、走进大草原
1、欣赏草原风光
2、学跳筷子舞
师:(出示筷子)咦?这是什么?(筷子)你可别小瞧它,在蒙古人民的眼里它可是跳舞的好道具呢!老师看到有些小朋友似乎有些怀疑,那让老师给你们跳一段吧!(1)师示范动作
手位:简单的筷子交叉敲击动作 脚位:前蹲、后仰(2)师:怎么样?信了吧!谁学会了?(3)指名学生上台示范动作——师指导——台上学生带领大家一起跳——全体学生跟音乐齐跳
3、变化筷子舞节奏
(1)师:简单的筷子舞小朋友一学就会了,现在老师要给筷子舞变个魔术,你们仔细找一找,它变在哪?(2)师示范
在第二乐句和第四乐句的最后一小节加入XX X(3)学生说——练习XX X
4、师:小朋友的眼睛可真亮啊!(出示节奏谱)变变变,你们瞧!这个新节奏变到这儿来了,老师用红色的符号表示,还变了一个动作在这儿呢!(师示范)
5、师生合作表演节奏:我邀请你们跟老师合作一下,我来念前面的节奏,你们来念后面红色的节奏,可以吗?(1)师念前面节奏,生念后面(2)念前面节奏,生敲后面
(3)师:敲的这么好,我也想加入你们的队伍,我来敲前面的节奏吧,你们还是敲后面的部分(师敲前面节奏,生敲后面)
(4)师:用你们的节奏告诉老师它的节奏,让筷子发出声音吧!(学生完整敲击歌曲节奏)
(5)播放《我是草原小牧民》歌曲,生随音乐齐跳
(6)师:这么厉害,看来难不倒你们,如果让你们加入脚步来跳,会吗?
6、加入脚步师生齐跳
7、师生随音乐齐跳筷子舞
三、歌唱大草原
1、师:欢快的筷子舞给我们带来了美的享受,而草原上小牧民的生活更是多姿多彩,他们勤劳、勇敢、放牧、欢歌,你们听
2、聆听范唱《我是草原小牧民》
2、随琴哼唱:你觉得小牧民在唱起这首歌的时候心情是怎样的? 跟着老师的琴声高兴的唱起来吧!
4、指导缺点:
“草儿青青羊儿肥”————青青的草儿跳起来了,肥壮的羊儿扭起来了!(休止符、前倚音)
5、随老师琴声再唱
6、师生用欢快的歌声对唱:听到小牧民唱的这么自豪,老师也想来当一回神气的小牧民,让我们来比一比,谁唱得更神气?(师生随琴接龙唱)
7、师:唱得比老师还神气,我可有点不服气,我要拿出筷子,边唱边跳跟你们比一比。————师生接龙加入筷子舞表演唱
8、师:小朋友的表演就像草原上一个个神气的小牧民,现在就让我们唱起歌,跳起舞,做一回真正的小牧民,好吗?
9、拓展
师:今天老师和小朋友在草原上度过了快乐的一节音乐课,我们一起骑马、唱歌,最高兴的是一起学习了筷子舞。其实呀,筷子舞只是蒙古舞蹈中的一种,聪明的蒙古人民还能用许多生活中的东西跳出一段一段好看的舞蹈呢。你瞧(出示蒙古族各种舞蹈画面)
四、告别大草原
1、师:蒙古的舞蹈多姿多彩,蒙古的人民热情好客。瞧!小红马又来了,让我们骑上小红马跟大草原告别吧!
2、播放歌曲,生随音乐唱起歌,边跳边出教室。
第三篇:我是草原小牧民
我是草原小牧民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初步了解蒙古族的风土人情,感受和体验蒙古族的音乐舞蹈,并对其产生兴趣。
能力目标:有感情地唱好歌曲《我是草原小牧民》,并能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表现歌曲。
情感目标:通过听、唱、舞、创等大量的音乐实践活动,培养学 生的创新精神。
教学内容: 演唱歌曲《我是草原小牧民》 教材分析:歌曲《我是草原小牧民》
这是一首以内蒙古民歌音调为素材创作的儿童歌曲。歌曲以明快的旋律、跳动的节奏、具有舞蹈性的律动感,表现了草原小牧民放牧时的喜悦心情。歌曲为2/4拍,五声羽调式,为扩充了的一段体结构。四个乐句的句尾和句首基本采用了八度跳进,表现了小牧民手擎羊鞭、快乐欢唱的形象。第三乐句在节奏上作了变化,八分休止符的运用,尽情地抒发了对美丽的家乡的赞美之情。歌曲的衬腔“啊哈嗬”是该曲的扩充部分。舒展的节奏、富有动力感的旋律,表现了小牧民豪放的性格和放牧时的愉快心情。最后重复了第四乐句的曲调,天真活泼、自豪的情感表达了草原儿童对自己家乡和甜美生活的赞美。
教学重点:
1、了解蒙古族的风土人情,感受和体验蒙古族的音乐舞蹈。
2、有感情地唱好歌曲《我是草原小牧民》。
教学难点:歌曲中的八分休止符、装饰音。教师准备:教学光盘、钢琴、自制乐器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激发情感
(一)复习歌曲做律动
让学生跟着《摇啊摇》、《小酒窝》的音乐做律动,感受音乐带来的快乐。
(二)听一听
激发兴趣
听筷子击出的节奏,启发学生联想:听!是什么打击的声音?
(三)跳一跳
创设氛围
师:筷子不仅是生活用具,能发出美妙的声音,它还可以作为道具来跳舞呢!
播放《我是草原小牧民》伴奏带,教师跳“筷子舞”。
(四)说一说
师:筷子舞是我国蒙古少数民族所特有的舞蹈,哪位小朋友来说说你所了解的蒙古族呢?
二、激趣导入
新歌教学
1、导入:欢快的筷子舞给我们带来了美的享受,而草原上小牧民的生活更是多姿多彩,他们勤劳、勇敢、放牧、欢歌,你们听草原上一群蒙古族小伙伴正唱着欢快的歌向我们走来了。(音乐《我是草原小牧民》)师:孩子们,他们的歌声美吗?你们也想和蒙古族孩子一起做一回小牧民,去体验一下放牧时的情景吗?哎!想去可没那么简单,小牧民悄悄的告诉老师,要去必须带去你们最优美的歌声,你们有信心吗?那我们赶紧准备吧!(出示歌谱《我是草原小牧民》)
2、师:同学们,小牧民在歌曲中都为我们介绍了些什么呀?谁来为我们读一读啊?请一位学生有感情地朗读歌词。
3、请全班同学有节奏地齐读歌词。
4、请学生唱歌词
师:草原上的小牧民来迎接我们了。同学们,你们想和小牧民一起到大草原上歌唱吗?小牧民说了谱子中有几个小秘密,让我们一起把他们找出来并解决吧!(出示歌谱。教师分别指出歌曲中的八分休止符和装饰音,并且范唱)
师:同学们,让我们一起来感受一下小牧民这种开心、自豪的心情好吗? 同学们,现在就让我们跟小牧民一起放声歌唱吧!
三、歌曲处理
创作表现
师:同学们,你们从歌曲中的哪句感受到了小牧民欢乐的心情?我们该用怎样的方法来演唱?(根据歌曲情绪作处理。)
学生边唱边舞。
师:同学们,蒙古族是一个能歌善舞的民族,让我们随小牧民们唱起来、跳起来、奏起来吧!学生随音乐《我是草原小牧民》,用自己现有的道具为歌曲伴奏。
四、拓展教学
延伸体验 师:今天,我们来到美丽的大草原做客,学会了蒙古族歌曲和舞蹈。你们感觉到草原小牧民们怎么样啊? 生:开朗、热情、能歌善舞
师:对,他们热情好客、能歌善舞,这个民族就是我们中国众多少数民族中的蒙古族,是中华民族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同学们想了解更多有关蒙古族的音乐舞蹈以及风土人情,课后自己可以去收集更多的资料。
师:也请同学们把今天所学的歌曲、舞蹈唱一唱、跳一跳给家人和好朋友听一听、看一看。
五、告别大草原
1、师:蒙古的舞蹈多姿多彩,蒙古的人民热情好客。让我们骑上小马跟大草原告别吧!再见,美丽的大草原。
2、播放歌曲,生随音乐唱起歌,边跳边出教室。
第四篇:我是草原小牧民
《我是草原小牧民》 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1、歌曲《我是草原小牧民》
2、创作
教学目标:
1、用优美的声音、活泼欢快的情绪演唱好歌曲;
2、了解蒙古族人民的生活、习俗;
3、通过学习进行简单的音乐创作。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二、导入新课
1、师 问:老师想问一下,你知道自己是什么民族的吗?
生:……
师:那你了解蒙古族吗?
2、师导:蒙古族是一个能歌善舞的民族,蒙古族人民过着游牧的生活,长期居住在草原。那辽阔的草原上有一派什么样的景象呢?(课件展示—草原风光)生:仔细观看,把看到的给大家讲一讲。
3、师导:这就是蒙古族的大草原。在辽阔的草原上有一派“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现牛羊”的牧区风光。你们对蒙古族还有哪些了解呢?
生:讨论、回答。
三、歌曲学习
1、同学们了解的可真多,在辽阔的大草原上,洁白的羊群、奔驰的骏马和绿绿的草原构成了一幅美丽的自然画面,在大草原上一群蒙古族小伙唱着欢快的歌向我们走来了,不信,你听!播放《我是草原小牧民》
2、孩子们,他们的歌声美吗?你们也想和蒙古族孩子一起做一回小牧民,去体验一下放牧的情景吗?哎!想去可没那么简单,小牧民悄悄的告诉老师,要去必须通过他的考验。
3、节奏练习。
4、小牧民和他的朋友邀请我们一起学习那我们歌曲《我是草原小牧民》
学习并处理歌曲
5、学习简单的蒙古舞动作
6、分组表演《我是草原小牧民》
全班同学随音乐舞蹈,欢快的出教室(结束本课)
第五篇:我是草原小牧民
《我是草原小牧民》教学设计
一、教学设计说明:
《我是草原小牧民》是人音版音乐教材第五册第二单元的聆听内容。因为音乐是听觉的艺术、是情感的体验。因此,我在本课的教学活动中是以音乐审美为核心、以兴趣爱好为动力、面向全体学生、注重个性差异等为基本理念;本着“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为核心理念,通过运用现代教育教学手段、多种教学形式和丰富有趣的音乐实践活动,让学生们积极主动的学习音乐、创造音乐、享受音乐,以此来表达自己的情智。在互动的学习中,教师以参与者、组织者、合作者的身份成为学生们的合作伙伴、平等中首席者。通过本次音乐教育教学活动,使师生间达到共识、共赏、共进。
二、教学分析:
《我是草原小牧民》是一首以内蒙古民歌音调为素材创作的儿童歌曲,明快的旋律、跳跃的节奏很具有舞蹈性,也表现了草原小牧民放牧时的喜悦心情。歌曲为2/4拍,四个乐句的句尾和句首基本采用了八度跳进,表现了小牧民手擎洋鞭,快乐欢唱的形象。第三乐句在节奏上做了变化,八分休止符的运用,尽情的抒发了对美丽家乡的赞美之情。歌曲的衬腔“啊哈呵”是该曲的扩充部分,舒展的节奏,富有动力感的旋律,表现了小牧民豪放的性格和放牧时的愉快心情。最后重复了第四乐句的曲调,天真活泼,自豪的情感表达了草原儿童对自己家乡和甜美生活的赞美。
依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和对本课教材的分析,结合三年级学生好动和学习积极性高的特点,我确定如下教学目标。
三、教学目标
1、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通过学习本课歌曲《我是草原小牧民》,让学生真正感受蒙古族曲调的风格特点,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提高音乐审美能力,陶冶高尚的情操。
2、过程与方法目标
让学生们在体验、探究、模仿、合作、综合的过程中自主、探究、合作式学习。
3、知识与技能目标
提高学生的音乐实践和舞蹈创编能力,并能用轻柔而有弹性的声音自信的演唱歌曲。
四、教学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运用自豪、欢快的情绪,轻柔而有弹性的声音自信的演唱歌曲。
2、教学难点
用不同的节奏型和不同的打击乐器为歌曲伴奏。
五、教学媒体发选择和应用
教学中运用多媒体等现代信息技术手段,以此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开阔视野,使之积极主动的参与课堂教学实践活动,提高教育教学效果。
六、教学流程设计
一、创设情境、激发情感
1、师生问好
2、律动
师:亲爱的同学们,快乐的音乐时光又和大家见面了,让我们伴随着优美的舞姿共同走进音乐天地。
(一)让学生跟着《草原就是我的家》的音乐,做蒙古族骑马的律动,感受蒙古音乐的风格特征。
(二)听一听 激发兴趣
听筷子击出的节奏,启发学生联想:听!是什么打击的声音?
(三)跳一跳 创设氛围
师:筷子不仅是生活用具,能发出美妙的声音,它还可以作为道具来跳舞呢!播放《我是草原小牧民》伴奏带,教师带领学生跳“筷子舞”。
(四)看一看、说一说
1、师:筷子舞是我国蒙古少数民族所特有的舞蹈,哪位小朋友来说说你所了解的蒙古族呢?
2、蒙古族到底是什么样的呢?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师播放课件,师生展开关于蒙古族风情的讨论。(背景音乐《我是草原小牧民》)
二、激趣导入 丰富体验
导入:蒙古大草原真美啊!同学们有没有兴趣跟老师一起到蒙古大草原上去旅游呢?
1、师:蒙古族地区每年七、八月间都举行隆重的那达慕大会。现在就让我们去看一看,他们在干什么?(骑马、射箭、摔跤)
师:孩子们,你们想不想参加他们的那达慕大会呢?
2、师:那就得学会蒙古族人会做的事。(为动作搭配相应的节奏。)师:在这些动作的下面有一组节奏,这些节奏应该和哪些动作交朋友?(连线)挤奶 摔跤 射箭 骑马
哒哒 哒哒 哒哒 哒哒 刷 刷 刷 刷 嘿—— 嗖嗖 嗖—
3、出示四幅画面(摔跤、射箭、骑马、挤奶)。师选择不同的画面,全体学生作出相应的声势表演。(表演时,用《我是草原小牧民》旋律伴奏,让学生和着音乐节拍作出表演的同时,感受歌曲的情绪和形象。)
三、新歌教学
导入:草原人民不仅能歌善舞、会骑马、射箭、摔跤,也能唱得一曲好歌。在大草原上一群蒙古族小伙伴正唱着欢快的歌向我们走来了,不信,你听!(多媒体播放蒙古小牧民们在草原上载歌载舞的情景,音乐《我是草原小牧民》)
孩子们,他们的歌声美吗?你们想和蒙古族孩子一起做一回小牧民,去体验一下放牧时的感觉吗?哎!想去可没那么简单,小牧民悄悄的告诉老师,要去必须带去你们最优美的歌声,你们有信心吗?那我们赶紧准备吧!(出示歌谱《我是草原小牧民》)
1、聆听歌曲《我是草原小牧民》。
2、出示歌谱。学生用“la”音模唱歌曲的旋律,3、请一位学生有感情地朗读歌词。
师:同学们,小牧民在歌曲中都为我们介绍了些什么呀?谁来为我们读一读啊?(学生说说歌词所展示的美景及心情。)
5、请学生唱歌词。
师:同学们,现在就让我们跟小牧民一起放声歌唱吧!
四、歌曲处理 创作表现
1、根据歌曲情绪处理。
师:同学们,你们从歌曲中的哪句感受到了小牧民欢乐的心情?我们该用怎样的方法来演唱?
2、同学们能不能像他那样把小牧民自豪欢乐的心情演唱出来?(全体同学一起演唱歌曲)
3、用打击乐为歌曲伴奏
师:同学们,小牧民还为我们准备了许多礼物,你们听一听是什么乐器发出的声音?什么节奏?说对了就送给你们。
学生分别听出不同的乐器,用口风琴吹出不同的节奏,然后发给他们打击乐器 师:同学们,让我们用手中的乐器为歌曲伴奏吧。
4、学生边唱边舞。
师:同学们,蒙古族是一个能歌善舞的民族,让我们随小牧民们唱起来、跳起来、奏起来吧!分组进行唱、舞、奏的表演。(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现歌曲)
五、拓展教学 延伸体验
师:今天,我们来到美丽的大草原做客,学会了蒙古族歌曲和舞蹈。你们感觉到草原小牧民们怎么样啊?
师:对,他们热情好客、能歌善舞,这个民族就是我们中国众多少数民族中的内蒙古族,是中华民族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同学们想了解更多有关蒙古族的音乐舞蹈以及风土人情,课后自己可以去收集更多的资料。
师:也请同学们把今天所学的歌曲、舞蹈唱一唱、跳一跳给家人和好朋友听一听、看一看。
六、下课
学生随音乐《我是草原小牧民》,做骑马状欢快的出教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