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劳动和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工作情况汇报(写写帮整理)
文山县劳动和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工作情况汇报
今年来,文山县劳动和社会保障工作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和上级劳动保障部门的指导下,在县人大常委会的监督和支持下,紧紧围绕年度工作目标,以就业,保障,维权工作为基础,以制度建设和队伍建设为抓手,拓宽思路,创新举措,优化服务,大部分目标任务实现了时间与进度同步推进,取得了初步成效.一,劳动和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工作基本情况
(一)就业再就业工作稳步推进.1.着力优化就业服务环境.一是加强劳动力市场建设,提高服务质量.优化服务窗口设置,将就业指导,劳务输出,就业培训,用工指导,劳动事务代理,失业保险等服务统一纳入专人管理,对所有工作人员进行业务培训,做到持证上岗,提高了服务质量.二是加强社区劳动保障平台建设,提升服务水平.积极做好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优惠证》的审核发证及年审等服务工作,放宽《再就业优惠证》的发证范围,做好新老发证条件的衔接.目前,共办理《再就业优惠证》820本;解决就业困难人员再就业257人,其中“零就业家庭”34户,实现就业41人.三是加强乡镇劳动保障所建设,延伸服务范围.紧紧抓住开化镇,古木镇,马塘镇,德厚镇,平坝镇,追栗街镇6个乡镇实施“2113116”工程建设的机遇,积极开展劳动力资源调查,就业指导,职业介绍等工作.今年3月,我局以乡镇劳动保障所为平台,组织召开了乡镇春季招聘会,共有13家单位下乡招聘,现场录用237名农民工,并垫支路费10万余元,解决了农民家庭外出务工的燃眉之急.2.千方百计抓好就业再就业工作.一是扩大小额贷款发放范围,为就业弱势群体提供资金扶持,发放小额贷款334.5万元扶持92名下岗失业人员创业,带动了300余人就业;二是充分发挥公益性职业介绍所和乡镇劳动保障所的职能作用,积极开展免费职业介绍活动,办理劳动保障事务代理93人次,失业登记845人,求职登记118人,介绍成功就业324人.三是通过劳动就业工作平台,大力开发公益性岗位,并实行领导干部“一帮一”结对帮扶制度,广泛开展“4050”就业困难群体和“零就业”家庭再就业援助活动,开发公益性岗位210个,帮助“4050”人员就业360人,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573人,占任务数350人的164%,全县登记失业率为3.48%,未突破4%的控制目标.四是针对当前服务行业用工需求特点,充分发挥就业培训中心的主导作用,依托我县下岗失业人员培训基地,大力开展技能培训,着力提高失业人员再就业率.五是立足提高能力,开展创业培训.根据部分下岗失业人员年龄偏大以及仅仅开展职业技能培训难以实现再就业的实际,变培训“打工者”向培训“小老板”转变,同时把创业培训与小额贷款结合起来,形成以培训促进创业,以创业带动就业的创业培训新模式,促进下岗失业人员自主创业.共开展下岗失业人员技能培训21期1407人,创业能力培训186人,农村劳动力职业技能培训1613人;六是强化技能岗位对接,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今年来,我局继续与广东,福建等省及州内企业开展劳动力转移岗位对接活动,积极推动农村富余劳动力就地就近转移就业.坚持“先培训,后输出”的原则,强化农民教育培训体系建设,将厨师烹调,针织织机,家政服务,餐厅服务,计算机操作,美容美发,保安等内容作为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的重点,完成农村劳动力转移13751人,实现劳务输出收入4000万元,切实提高了农村富余劳动力从业水平和转岗能力.(二)社会保障体系进一步完善,保障能力不断增强.今年来,我局社会保险工作在狠抓征缴扩面的同时,以完善政策为先导,以确保发放为目的,在整合资源和提高社会化管理服务上下功夫,取得了较好成效,为全年目标任务的完成奠定了基础.1,依法扩面征缴,社会保险覆盖范围不断扩大.完善劳动,工商,地税等职能部门扩面目标责任制和领导联系工作制度,以非公有制经济组织为突破口,加大宣传力度,督促用工量较大的工业园区用人单位依法参加社会保险,努力做到应保尽保.全县各项保险新增参保人员2042人次,社会保险参保人员达34047人次,其中养老保险8620人,医疗保险17185人,失业保险3948人,工伤保险2824人,生育保险1434人.积极抓好开化镇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试点工作,使这项惠民政策真正得到广大群众和社会各界的理解,支持和参与,试点工作顺利推进,目前已完成摸底调查,初步登记居民人数近10万人.积极探索失地农民的社会保障问题,从每亩新征土地增加补偿费和安置费之和的20%作为社会保障资金计入征地成本,把更多的农民纳入保障范围.2,严格确保发放,社会保险待遇得到全面落实.紧紧抓住国家对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政策作出重大调整的机遇,实施送政策“进园区,进企业,进社区,进乡镇”的“四进”宣传策略,实施“税务保征收,财政保拨付,劳动保障保发放”的三方工作机制,推进各项社会保险政策的落实.共征缴养老保险金902万元,失业保险金60.5万元,医疗保险金1100万元,工伤保险金36.4万元,生育保险金10.7万元,同比均有较大幅度递增.在实现各项社会保险扩面征缴取得新进展的基础上,为1584名企业离退休人员及自谋职业者发放养老金1191万元,按时足额发放率和社会化发放率均达100%,企业基本养老保险金按时足额发放和各项社会保险待遇的兑现成果继续得到巩固.3,提高服务质量,企业退休人员社会化管理工作积极推进.在全面调查摸底,制定具体实施方案的基础上,主动与企业沟通,确定“示范带动,活动促进,全面推进”的工作思路,组织退休人员开展座谈等各种娱乐活动,社会化管理人数达1551人,社会化管理率达100%,社区管理率达80%以上.企业退休人员都反映说:“过去,厂子管我们的一切,我们把厂子当成家,现在,社区对我们关怀备至,社区就是我们的家,社区工作人员就是我们最亲的人”.4,加强监管力度,社会保险基金安全完整.以社会保险基金专项治理和落实审计发现问题整改为重点,狠抓思想教育,健全内控制度,指导经办机构积极开展基金征收和企业缴费基数稽核,严格实行基金收支两条线管理,实现社保基金监督委员会实体化运作,切实做到事前,事中,事后监督相结合,减少社会保险金“跑,冒,滴,漏”,确保了基金的安全完整.(三)提高劳动合同签订率,大力构建和谐劳动关系.全局立足构建和谐社会的总体要求,将人本服务理念贯穿工作始终,切实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有效化解了劳动争议和不和谐因素.一是进一步推进劳动合同制度实施三年行动计划,监察,仲裁密切配合,完成劳动执法年审810户,涉及劳动者7.89万人,督促用人单位与4629名劳动者补签劳动合同,劳动合同签订率达95%,为劳动者撑起了“保护伞”.二是加强《劳动合同法》,《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的贯彻实施,接待来信来访149件,耐心做好政策解释和疏导工作,做到息访息诉.依法维护劳动争议仲裁公平,公正,调解劳动争议申诉案17件,初步实现了由过去劳动部门要企业签订劳动合同转变为企业要为职工签订劳动合同的突破.三是加强企业收入分配宏观调控,抓好企业工资指导意见和执行最低工资标准的检查,对偏离工资指导线或低于最低工资标准的行为,及时纠正并责令整改,确保最低工资标准落实到位,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四是在企业中推行诚信等级制度,建立企业诚信档案,把参加社会保险,履行劳动合同,按时发放工资的文山克林公司,县烟草公司2家用人单位作为企业的社会诚信度,记入档案.五是依法打击侵害劳动者合法权益行为,切实维护广大劳动者的劳动保障权益.加强对农民工工资支付的监管,制定《文山县农民工工资支付管理暂行办法》,扩大农民工工资保障金制度的覆盖范围.认真组织开展清理拖欠农民工工资专项检查,加大对农民工工资拖欠的举报投诉查处力度,清欠760名民工工资339万余元,着力为四川地震灾区的161名农民工清欠141.2万元,维护了社会稳定.积极为农民工就业创造良好的务工环境.以实施“春暖行动”活动为契机,开展政策法规宣传和咨询活动6次,发放各类宣传资料3万余份,对进入劳动力市场求职的963名农民工提供免费的政策咨询,就业信息,就业指导和职业介绍服务,成功介绍就业211人.同时,按照分类指导,稳步推进的工作方针,抓好建筑,餐饮等行业农民工参加社会保险工作,组织工作人员深入有关企业开展政策宣传,加强劳动保障监察执法,重点落实了开开药业,兴达家具,金和有色金属冶炼厂等一批有能力有条件参保的企业(行业)为524名农民工参加了医疗保险,1171名农民工参加了工伤保险.(四)加强效能建设,切实转变机关作风.结合解放思想大讨论活动的开展和“四项制度”的落实,在全县劳动保障系统开展转变干部作风加强机关行政效能建设活动,推进优质服务窗口创建工作,进一步规范各业务经办机构的工作流程,明确各项规章制度,公开服务标准和服务承诺,加强职工教育,改善服务态度,提高服务质量.同时,结合机关作风效能建设,开展了以“关注民生,改善民生,保障民生”为主题的实践活动,认真组织举办各类人员就业招聘会,抓好消除“零就业”家庭就业工作,深入开展“送政策,送岗位,送技能,送服务”行动,劳动保障部门的服务意识,精神面貌明显转变.二,存在的主要困难和问题
今年以来,我县劳动保障工作进展顺利,但面临的困难和问题仍然比较突出.主要表现在:一是全县工业仍处于发展阶段,上规模企业较少,消化大中专毕业生就业能力不强,大中专毕业生就业困难;开发公益性岗位不多,安置4050人员再就业难度较大.二是社会保险扩面任务艰巨,企业参保率低,确保发放难度大;养老保险欠费突出,至去年底,养老保险尚欠费80万元.三是职业技能社会化培训未形成共识,劳动者素质普遍不高,高技能人才缺乏.四是不和谐劳动关系仍旧存在.劳动合同签订率低,劳动者法律意识不强,企业用工随意性大,侵犯劳动者合法权益现象时有发生,特别随着大量农村富余劳动力涌入城市,维护农民工合法权益任重道远.五是县级财力投入有限,基础设施,信息化网络,保障队伍的建设缺乏有力的资金保障.三,下步工作打算(一)多措并举促进就业.通过落实就业再就业政策促进就业,深入开展“进企业,进社区,进万家”活动,进一步加大新一轮政策宣传落实力度;通过服务全民创业促进就业,深入开展服务全民创业活动,实现创业带动就业的倍增效应;通过服务企业用工促进就业,继续深入开展“用工服务到企业行动”,对全县重点企业全部实行挂钩服务,着力解决企业用工短缺问题;通过积极开展就业援助活动,实施“零就业家庭”适时监控,确保“零就业家庭”至少有一人就业;通过强化职业技能培训促进就业,大力推行培训普惠制度,全面启动城乡新成长劳动力,经济薄弱村贫困劳动力和被征地农民充分培训;通过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提高劳动力市场的运作效率,实现全县范围内的劳动力资源信息共享,促进劳动力资源的开发利用和合理配置,使劳动者能够通过劳动力市场上实现就业和再就业.(二)强势推进扩面征缴.进一步巩固完善社会保险统一登记,统一申报,统一稽核,并与劳动保障监察有机结合的“三统一,一结合”扩面征缴长效工作机制,使五项社会保险之间信息互通,数据资源共享;进一步加大城镇居民医疗统筹工作力度,提高城镇居民参加医疗统筹救助的积极性;进一步加快推进事业单位,民间非营利组织参加工伤保险,努力扩大工伤保险覆盖范围,重点做好建筑行业,高风险行业农民工参加工伤保险工作.(三)加强基础能力建设.认真抓好开化,古木,马塘,德厚,平坝,追栗街6个乡镇的“2113116”工程建设,确保顺利通过验收;按照内强素质,外树形象的总体要求,加强劳动保障服务窗口建设,为服务对象提供快速,便捷,优质的服务;认真抓好“金保工程”建设,树立向信息要速度要质量的理念,进一步提高工作质量和服务水平.(四)加大维权执法力度.以监察执法为基础,从思想上提高认识,从工作中增强责任感,从具体执法中增强执法力度,做到敢执法,会执法,善于执法,真正把劳动保障法律法规政策宣传到用人单位和广大劳动者心里,推动劳动保障工作健康有序和谐发展.同时,加强劳动保障监察执法队伍的建设,提高执法队伍的综合素质,加大劳动保障监察执法力度,积极开展劳动保障日常巡查,举报监察和专项监察,严肃查处各类违反劳动保障法律法规的行为,为构建和谐文山作出积极的贡献.(五)切实加大对《劳动法》及其配套法律法规的宣传力度.采取多种形式,在《劳动法》宣传的广度和深度上狠下功夫,使各项政策法规深入人心,不断提高全社会的法律意识,在全社会形成学法,知法,懂法,执法的良好氛围.劳动保障,财政,工商,税务等部门要积极配合,协同推进,积极稳妥地做好劳动争议仲裁,化解矛盾,维护社会稳定.(六)强化社会保险基金管理,提高基金抗风险能力.加强社会保险费的征缴力度,采取切实有效措施,提高社会保险费的征缴率.在国家法律法规允许的范围内,拓展社会保险基金的来源渠道,调整财政支出结构,提高对社会保险的投入比重.完善“地税保征收,财政保拨付,社保保发放”三方机制,保证社会保险基金足额收缴,应收尽收,增强社会保险基金的调剂功能.(七)强化劳动保障监察队伍建设.目前,我县现有各类用工单位(含个体经济组织)870户,从业人员约3.2万人.但全县劳动保障专职监察员仅有4人,平均每名监察员与用人单位的比例是1:218,与从业人员的比例是1:800,根本无法完成监管任务.因此,要加强劳动保障监察机构建设,补充人员,加强装备,为监察任务圆满完成提供组织,人员,装备的有力保障.(八)加强效能建设.按照行政问责办法,服务承诺制,首问责任制,限时办结制的要求,以解放思想大讨论活动为契机,健全和完善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建立社会保障监督委员会工作制度,强化劳动保障部门队伍和作风建设,推动劳动保障工作创新发展.文山县劳动和社会保障局 2008年10月13日
黄山市2008年劳动保障工作总结及2009年工作思路
2008年劳动保障工作总结及2009年工作思路(索 取 号:JA0***4001
内容分类:机构领导
发布文号:
发文日期:2009-04-14)
2008年劳动保障工作总结及2009年工作思路
一、基本情况
按照市委、市政府的部署和要求,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扩大就业和社会保险覆盖面为目标,以解决群众关心的民生问题为主线,以服务招商引资项目落地为重点,以贯彻实施《劳动合同法》、《就业促进法》、《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为抓手,扎实推进各项工作,提前2个月完成省厅和市委、市政府下达的各项目标任务,实现了劳动保障工作的新突破,为构建和谐黄山,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发挥了应有的作用。截止12月底: ——全市城镇新就业人数1.5万人,完成目标任务107.7%; ——全市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1万人,完成目标任务105.5%; ——全市困难人员再就业2783人,完成目标任务113.5%;
——全市累计发放小额担保贷款5719.6万元,完成目标任务122.7%; ——全市城镇登记失业率为3.8%,控制在4.0%目标任务以内; ——全市培养新技师136人,完成目标任务的105%; ——全市培养高级工1410人,完成目标任务的101%;
——全市职业技能鉴定14016人,其中初级工9150人,中级工3320人,高级工1441人,分别完成目标任务100.2%、100.5%、100.6%、101%; ——全市高级工培训1309人,完成目标任务100.7%; ——全市再就业培训4321人,完成目标任务的108%; ——全市创业培训866人, 完成目标任务的108.3%;
——全市城镇居民参加医疗保险17.07万人,完成目标任务的136.6%(民生工程); ——全市1059名城镇未参保集体企业退休人员享受基本生活费保障,完成目标任务的108%(民生工程);
——全市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10.24万人,完成目标任务的109%; ——全市农民工参加职工基本养老保险9525人,完成目标任务的318%;
——全市失业保险参保人数10.59万人,完成目标任务的101.9%; ——全市农民工参加失业保险5020人,完成目标任务的161.9%;
——全市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14.69万人,完成目标任务的101.4%; ——全市农民工参加职工基本医疗保险10729人,完成目标任务的107.3%; ——全市工伤保险参保人数7.08万人,完成目标任务的101.2%; ——全市农民工参加工伤保险27107人,完成目标任务的108.4%; ——全市生育保险参保人数3.89万人,完成目标任务的111.3%; ——全市按时足额发放3.43万名企业退休人员养老金3.54亿元; ——全市新增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1.69万人,完成目标任务122.7%;
——全市农村劳动力培训1.58万人,完成目标任务的106%;其中培训后发证数10217人,完成目标任务的117%。
二、主要做法
(一)强化责任推动就业再就业工作。以市委、市政府名义召开全市劳动保障工作会议,将就业和劳动保障工作目标任务分解落实到各级政府,分管市长与区县政府签订劳动保障目标管理责任书,由市政府对区县政府进行考核表彰,强化政府促进就业和推动劳动保障工作的责任意识。开展就业援助百日帮扶、2008公共就业人本服务年、稳定就业行动计划、创建“充分就业社区”、举办“双困”人员、失地农民、返乡农民工、残疾人、妇女、军嫂、被征地农民等专场招聘会以及“川皖手牵手,送岗到松潘”现场招聘会等系列活动,推动就业再就业工作。以新增城镇零就业家庭和农村零转移贫困家庭为重点,加大就业帮扶力度,通过政策扶持、岗位援助、结对帮扶、鼓励创业等措施,实现了城镇零就业家庭和农村零转移贫困家庭动态消零,做到了“产生一户、认定一户、援助一户、就业一户”。
(二)多措并举缓解企业招工难。以服务落地项目为重点,建立健全城乡人力资源信息报告制度和企业空岗报告制度、人力资源招聘信息员制度,招商引资企业(项目)定点联系制度,举办了“百家企业进校园、千名学生走园区(企业)”、“就业服务大篷车”、“2007民营企业招聘周”、“返乡农民就地(近)就业”和“培训与岗位对接”招聘会及南北劳务协作交流系列活动,帮助企业解决招工难问题,为黄山的经济发展提供劳动保障服务。今年以来,全市举办各种招聘会136场次,提供免费职业介绍9万人次,组织缺工企业近千家次到本市乡镇、村和安庆、阜阳等劳务大市开展招工活动近40余场次。
(三)全面落实各项就业扶持政策。加大《就业促进法》和国家、省促进就业的系列方针政策的宣传贯彻力度,结合本地实际,完善扶持各类人员自主创业、困难群体灵活就业、鼓励企业招用困难群体就业、帮扶困难群体的就业政策,加大落实力度,使积极的就业政策向普惠化、长效化,逐步形成促进就业的长效机制。以创业培训作为切入点,大力组织实施“创业扶持工程”,加大培训力度,强化创业服务,加快创业园建设,搭建创业平台,努力引导扶持更多的劳动者自主创业,提高创业成功率。全市创业培训866人,带动1629人实现就业。
(四)强化引导提高技能培训效果。建立并完善了农民工培训基础台帐管理、月报告季通报、质量验收和绩效考核、督查等制度,加强对农民工培训定点机构的监督管理。以企业用工需求为导向,加强职业培训机构与各类企业的联系与沟通,建立并完善校企合作的长效机制,大力开展定向、订单式培训,为企业培养所需的技能劳动者。加大对职业培训的政策落实力度,切实做好职业技能鉴定工作,拓宽职业技能鉴定领域。大力加强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开展了高技能人才专题调研,建立了高技能人才队伍信息库。开展职业培训机构专项检查和民办培训学校诚信等级评定工作,规范了办学行为,促进了民办职业培训健康发展。
(五)深入推进两项“民生工程”。进一步完善了城镇未参保集体企业退休人员基本生活费保障机制,解决了城镇未参保集体企业退休人员、缴费年限达不到15年的参保人数参加养老保险的问题和超龄城镇临时工、下放知青等群体参加养老保险的政策问题,切实解决了一些关乎群众切身利益的实际问题,受益范围不断扩大。加大了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的实施力度,进一步完善了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降低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缴费标准,提高待遇水平。切实落实城镇未参保集体企业退休人员基本生活费保障制度,做到了应保尽保。截止到12月底,全市1231名未参保集体企业退休人员、2618名超龄城镇临时工、下放知青参加了养老保险并享受养老保险待遇,解决了672人缴费年限不满15年的养老保障问题。
(六)协调联动开展社会保险扩面征缴。建立了劳动力市场招工信息通报、社保经办机构信息共享的社会保险扩面征缴联动工作机制,掌握企业缴费能力,有的放矢推进扩面征缴工作,实现了参保人数、缴费人数、缴费基数的同步增长。主动与企业改制办、企业主管部门的沟通协调,帮助解决国有企业改制后的历史遗留问题。继续采取一票否决机制推动扩面征缴,增强了单位和责任人参保缴费意识,实现了扩面与基金的同步增长,增强了基金的支付能力。建立健全内部监督控制制度和社保基金协同监管工作制度,切实维护了社保基金的安全完整。截止到12月底,全市征缴五项社会保险67861万元。
(七)扎实推进统筹城乡劳动保障工作。切实做好返乡农民工就业和社会保障工作,制定了《关于进一步做好促进就业工作的实施意见》,不断完善农民工就业扶持政策;组织实施农村劳动力技能就业计划和返乡创业“凤还巢工程”,积极推进农民工回乡就业、创业;制定出台农民工工资支付办法,强力推行建设领域农民工工资支付“一卡通”制度,大力推进农民工“签约参保”;开展了“春风行动”,开辟就业服务绿色通道,实施就业援助百日帮扶活动,组织“就业服务大篷车”下乡,举办返乡农民工专场招聘会等措施,为进城务工农民工和返乡农民工提供了“就业服务、社会保障、技能培训、权益维护”四位一体服务,实现了“零转移就业”家庭至少有1名家庭成员实现转移就业, 农民工参加社会保险意识和积极性极大提高。到12月底,全市解决拖欠农民工工资案件384件,涉及农民工4175人,解决拖欠农民工工资1399.5万元。全市农民工参加工伤、医疗、养老、失业保险人数达到5万人次。2.29万个被征地农民参加了养老保险,4000名被征地农民按月享受基本养老保险待遇。
(八)切实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以构建和谐劳动关系为重点,全面贯彻实施《劳动合同法》、《劳动合同法实施条例》、《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积极推进劳动合同三年行动计划,大力实施“签约参保”和劳动用工登记工作,加强劳动合同动态管理。进一步落实最低工资保障制度,开展建筑领域农民工工资、贯彻实施《劳动合同法》等专项执法检查,用人单位劳动合同签订率、参保率稳步提高。规范信访工作秩序,投诉、举报绿色渠道进一步畅通,投诉举报案件专查得到强化,一批劳动保障突发事件得到快速处理,有效维护了劳动者的合法权益。到12月底,全市检查用工单位705家,涉及用工3.1万人,签订劳动合同人数12.2万人,劳动合同签订率97%。全市劳动用工登记户数共3924户,登记人数10.3万人。妥善处理劳动争议案件1325件。受理投诉举报案件840件,涉及人员11200人,案件办结率98%。全市受理来信来电1710件,接待来访18500人次,未出现一起因处理不及时导致集体到省、去京上访案件。
(九)着力夯实劳动保障基层基础。夯实乡镇劳动保障工作平台,在所有乡镇建立劳动保障工作服务机构,并逐步向行政村、组延伸。夯实街道社区劳动保障工作平台,制定考核奖励办法,完善工作流程,统一基础台账,提升服务能力。夯实公共就业服务机构、社保经办机构工作平台,理顺公共就业服务机构、社保经办机构及科室的工作关系,合理设置岗位,减少中间环节,提高服务水平。夯实信息化服务平台,加快“金保工程”建设,就业、养老、医保等电子触摸查询系统、12333电话咨询服务中心、黄山劳动保障网、168声讯服务系统等信息化服务系统,已经成为职工群众了解咨询政策、投诉举报、查询劳动保障信息的重要渠道。
(十)全面加强机关作风建设。深入开展“政治生态环境建设年”和“反腐倡廉制度建设推进年”等活动,对机关作风进行专项整治,提高了工作效率。强化党风廉政建设,加强了资金(基金)、资产、资源等重点部位和环节的监管,从源头上杜绝了腐败。党员干部的政治意识、大局意识、宗旨意识和责任意进一步得到强化,领导班子团结和谐的战斗堡垒作用更加明显,执行力、战斗力明显增强,人民群众对劳动保障工作的满意程度明显提高。强化舆论导向的作用,加大宣传力度,创新宣传方法,提高宣传层次,扩大宣传范围,全市开展综合大型宣传活动达12次,发放宣传材料近10万份。开展文明创建工作,加强军民共建,举办了新春联欢会和乒乓球比赛,开展了捐款捐衣献爱心活动。虽然今年工作总体情况良好,但存在的困难和问题不容忽视,特别是随着金融危机对实体经济的影响日渐加重,对就业和社会保障工作的影响较大,就业再就业形势将更加严峻,返乡农民工的再就业和解决城镇结构性就业、稳定性就业的任务将更加艰巨。随着《劳动合同法》、《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的实施,投诉举报案件和劳动争议仲裁案件大幅飙升,劳动保障部门工作量越来越大,责任越来越重。技能人才培养工作整体推进难度较大,难以满足当前就业和经济发展形势的需要。人人享有社会保障的诉求越来越多,越来越强烈,当前的社会保障水平难以满足部分群体的要求,上访案件不断增加。乡镇劳动保障工作站建设滞后制约着劳动保障工作上台阶等问题,需要不断加以努力解决。
三、2009年工作思路
2009年劳动保障工作指导思想是,深入贯彻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和胡锦涛总书记两次视察安徽时重要讲话精神,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紧紧围绕建设现代国际旅游城市和“十大工程”,以扩大就业和社会保险覆盖面为目标,以服务三农促进转移就业和企业和谐发展为重点,逐步建立统筹城乡的就业服务体系和统筹城乡的社会保障体系,为加快黄山经济社会发展和构建和谐黄山做出新的贡献。
(一)围绕服务企业和谐发展这一中心,在统筹做好城乡就业新机制上形成新突破。全年工作目标是:全市城镇新增就业1.47万人,下岗失业人员实现再就业9800人,“4050”就业困难人员再就业1500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5%以内。
加大政策落实力度,建立政策推动城乡就业的机制。认真贯彻落实《就业促进法》,完善就业补贴、税费减免、小额担保贷款等就业优惠政策,帮扶更多的群众就业、创业。建立招商引资企业(项目)联系制度,继续举办“百家企业进校园,千名学生走园区(企业)”的人力资源对接活动,帮助企业解决招工难问题,增加就业岗位,促进就业。落实好社保补贴、公益性岗位补贴、小额担保贷款等扶持政策,鼓励企业使用下岗失业人员、各类登记失业人员,减轻企业负担。指导企业规范用工,依法签订劳动合同,参加社会保险。开展职业技能、再就业、失业职工、阳光工程、鉴定培训加创业培训“五加一”培训工程,满足企业对技能人才的需要。实施城乡“就业援助百日帮扶”工程,建立长效帮扶机制。开展“充分就业乡村”活动,加快省内外劳务用工协作,初步建成“黄亳合作,黄阜联动,泛长三角地区协作”的劳务用工信息平台,实现各类技能人才在外能就业,回乡会创业,确保农村每户有一人实现转移就业。
(二)实施创业扶持工程,在统筹城乡自主创业上形成新突破。全年工作目标是:创业培训1000人,带动3000人就业。
完善就业扶持政策,对持有《再就业优惠证》人员创办实体给予税费减免、小额贷款、培训补贴、社保补贴、岗位补贴和资金补贴等政策扶持。实施“凤还巢工程”,引导返乡农民工创业,对返乡农民工实施免费创业培训,增强其创业意识,在资金、管理、技术、项目开发、开业指导、政策扶持、场地扶持等全方位服务,帮助农民工返乡创业,提高创业成功率。加快创业园街建设,叠加使用创业扶持政策,引导下岗失业人员、返乡创业农民工、大专院校毕业生入园进街创业,积极探索建立“孵化”小企业、滚动式培育小企业的长效机制。组织创业培训,扩大创业培训范围,做好跟踪服务,确保各项扶持政策措施落实到位。密切加强与银行、信贷担保部门的协调沟通,进一步在申货门槛、办贷手续、借贷额度、政府贴息上创新举措,充分发挥小额担保贷款扶持创业的直接功效。
(三)实施技能就业工程,在构建面向城乡所有劳动者的职业培训体系方面形成新突破。全年工作目标是:全市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培训3000人,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10000人。建立健全城乡一体的职业培训体系,加快市、区县公共就业实训基地建设,加强定点培训机构管理,逐步形成覆盖市、县区、街道(乡镇)的职业培训体系。以就业技能和创业技能提升为核心,以稳定就业和素质就业为目标,继续实施“新技师培养带动计划”、“下岗失业人员技能再就业计划”、“农村劳动力技能就业计划”、“国家职业资格证书技能导航计划”。积极落实培训补贴政策,加快培养企业急需的技能人才。健全职业技能鉴定工作体系,切实做到技能培训、技能鉴定、职业资格证书颁发“一条龙”服务。加快农民工培训基地建设步伐,建立技能培训、就业指导、职业介绍和跟踪服务为一体的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机制,积极培育农村各类职业技能人才特别是创业领军人才,加快培养技术技能型、复合技能型、知识技能型人才。
(四)实施民生工程,在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方面形成新突破。全年工作目标是:全市养老、失业、医疗、工伤、生育保险参保人数分别达到10.5万人、10.5万人、28.5万人(其中职工15万人,城镇居民13.5万人)、7.2万人、4万人,各项社会保险基金征缴率达到95%以上。全市农民工参加养老、医疗、工伤保险分别达到9700人、10500人和25000人。
按照惠民、便民的原则,继续完善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进一步简化参保程序,降低缴费标准,扩大门诊范围,提高报销水平,实现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制度的全覆盖。扎实做好未参保集体企业退休人员的生活保障工作,继续保持“应保尽保”。开展社会保险“一票多费”征收改革,并以此为抓手,以农民工、非公有制经济组织从业人员和城镇灵活就业人员为重点,加强与地税、财政部门协作,建立完善参保激励约束新机制,强力推进社会保险扩面征缴工作。将制度完善与提高待遇水平结合起来,加快完善职工医疗保险政策,切实解决参保职工异地就医难问题。加强农村养老保险制度调研,逐步完善被征地农民参保、待遇政策,推进全市被征地农民养老保险参保工作。做好退休人员养老保险待遇调整工作,逐步缩小政企差距。加快解决老工伤纳入统筹基金管理问题,让更多的人享受到改革发展的成果。加强社保基金的监管,确保基金安全。
(五)实施城乡劳动者权益维护一体化工程,在建立新型劳动关系调整体系方面形成新突破。全面贯彻实施《劳动合同法》、《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和《劳动合同法实施条例》,深入推进劳动用工登记制度,建立健全劳动用工信息库,完善企业劳动合同台账管理,实现劳动合同动态管理。按照“建立规范有序、公正均衡、互利共赢、和谐稳定的新型劳动关系”的要求,加快推进劳动仲裁协调机制、纠纷调处机制建设,进一步提高劳动争议处理效能。强力推进劳动保障监察“两网化”建设,扎实开展劳动保障监察系列专项行动,进一步规范各类企业依法用工。加强进城农民工权益保护,公共就业服务机构全面实行免费服务,开展职业中介结构专项整治活动,打击违法职业中介行为。加快建立企业职工工资正常增长机制和支付保障机制,大力推行建设领域农民工工资“一卡通”制度,建立重点领域工资支付监控制度、工资月报制度和欠薪报告制度,逐步实现农民工劳动报酬与城镇劳动者享有同等待遇,努力实现城乡劳动者人人签有劳动合同,人人能按时领取劳动报酬。
(六)实施城乡劳动保障平台工程,在完善劳动保障事业发展支撑体系方面形成新突破。加快市、区县、街道(乡镇)“三级”就业服务机构和市、区县、街道(乡镇)、社区(村)“四级”劳动保障服务网络建设。积极争取建设资金,逐步改善基层服务机构的办公环境,分步实施对街道、乡镇劳动保障专管员(协理员)培训工作,不断提高基层工作人员业务素质。加快推进城乡劳动力市场和金保工程建设,提升劳动保障规范化、信息化管理服务水平,逐步实现就业服务向乡镇的延伸,为统筹城乡一体化工作提供就业、保障和维权服务。深入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进一步理清劳动保障科学发展思路,明确努力方向,切实增强党员干部推动劳动保障科学发展、加速崛起、促进和谐的过硬本领。强化政治生态建设,加强干部队伍组织纪律教育、职责事业心教育、党性党规教育和效能、政风建设,不断提高党员干部干事创业的思想水平,执政理念,创新意识,业务能力,努力建设一支勤政、廉政、务实、高效的劳动保障干部队伍。
2009年度灵桥镇大社保工作总结
灵桥企业在线 2010-01-27 13:42:07 作者:李鸿峰
2009年度灵桥镇大社保工作总结
基本情况:全镇共有农户8235户,总人口24870人(含城镇居民),外来人口12098人。农村低保户236户 564人,其中:五保户50人。城镇低保户3户5人。享受残疾人生活补助105户111人。困难户 117户 329人。60周岁以上共有3827人,其中:60-69周岁1914人,70周岁以上1913人。实行网格化管理企业301家,其中:规上企业90家,就业人员8275人,企业困难职工127人。
2009年全年发放低保金93.67 万元,低保困难物价补贴13.1万元,清凉慰问费10.4万元;70岁以上发放生活补助金95.8万元,发放困难家庭春节慰问金24.6万元,发放临时救济金3.6万元,发放困难住房救助36万元,发放企业困难职工补助12.7万元。全年处理劳资纠纷调解76起,移送2件,调处资金89.8万元,兑现率98.6%;完成家电下乡858起,补助资金54.1万元;参加农村合作医疗人数23428人,参保率100%;参加农村住房保险7023户,参保率100%;失地农民培训完成率100%;完成农村居民养老保险645个,完成率106.6%;完成职工基本养老保险8132个,完成率100.2%;完成工伤保险10029个,完成率106.39%;新增就业岗位数350个,完成率112.9%;完成企业招工录用备案1197份,完成率168.59%。
2009年初,根据市委、市政府下发《关于乡镇(街道)构建和完善大社保组织体系的实施意见》的要求。我们灵桥镇党委、政府高度统一思想,认真贯彻落实。本着“职能整合、资源统筹、协同运作、方便于民”的宗旨,扎实推进我镇大社保工作。回顾一年来的工作,主要体现“五个一”。
1、突出一块牌子。加大资源统筹,扭转原来资源分散、多层办公的工作布局。原来社会事务办设在四楼,归口市民政局;劳动和社会保障工作设在三楼,归口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建立大社保工作中心后,进行资源整合,统一将大社保工作中心办公室设在一楼,与以前的便民服务中心(归口市行政服务中心)进行合并办公,真正实行一块牌子、一站式服务、敞开式办公。各行政村结合实际、因地制宜,选择敞开、便民、固定的办公室,整合原便民服务室,增挂大社保服务室牌子。
2、配强一副班子。加大职能整合,扭转原来职能多头、各自为战的工作局面。由于以前部门归口不同,乡镇班子分工也不同,我镇民政、残联、红十字会工作由党委分管宣传的委员分管,劳动和社会保障工作由分管工业的副镇长分管。建立大社保工作中心后,及时调整领导分工,明确由1名党委班子领导分管,抓统筹、统筹抓;配强配足大社保工作中心人员,我镇目前有6名专职人员,2名兼职人员,分工明确,责任到人。各行政村明确由村书记担任村大社保服务室主任,大学生村官为大社保工作联络员,明确由村分管民政人员和大学生村官作为服务窗口人员,实行AB岗制度,确保不缺岗。
3、共享一个模子。通过资源统筹、职能整合,逐步完善大社保工作信息服务平台,基本实现了社会保险、劳动保障、就业服务、帮扶救助、社会福利、残疾人保障、合作医疗、红十字会等工作的信息资源,可在同一平台、同一口径提供服务。通过信息资源的共享,精简了办事程序,提高了工作效能,前移了工作关口,方便了群众办事。比如:以前企业职工养老保险退保、就业援助证等都要到市社保中心办理,现在只要在乡镇就可以网上审办,以前的就业信息都要到市人才中心去查看,现在也只要在当地乡镇电子屏上查看等等。
4、抓好一套机制。如何使大社保工作高效运转,我们认为抓好机制建设是关键。一是工作制度到位。镇一级层面,不断完善首问责任制、一次性告知制、办事登记制、工间无休制等制度,建立便民服务卡,明确岗位工作职责和工作流程,做到上墙透明。村一级层面,推行办事登记制、办事反馈制、限时办结制等制度,工作职责和工作流程牌子统一制作上墙。二是业务培训到位。大社保工作量大面广、政策性强,加强业务培训,提高工作能力是关键。镇一级层面,采用集中学与交流学、全面学与单线学相结合,做到大社保工作全面了解,业务精通。村一级层面,制定大社保业务课程“菜单”,对大学生村官、村分管民政人员通过小班化及以会代训等形式多次进行业务和系统平台操作培训。三是措施保障到位。乡镇工作一岗多职情况比较多,加大统筹,合理分工,确保大社保工作人员有足够的工作时间和精力。结合灵桥实际,加大资金调配力度,在确保镇财政配套资金及时到位前提下,合理调配资金使用方向,允许20—30%的联乡结村帮扶资金用于大社保工作,对弱势群体进行帮扶和救助。四是督查考核到位。建立工作督查机制,开展每月小督查,每季大督查,半年“回头看”,年终“听民声”等工作。加大大社保工作考核力度,全面纳入新农村建设专项工作、农村工作指导员、大学生村官、村书记、主任的考核内容中,真正体现人抓制度,制度管人的理念。
5、培养一批苗子。做好“两结合、两促进”。“两结合”指:大社保工作与大学生村官培养、大社保工作与大平安工作相结合;“两促进”指:通过造平台、定岗位、压担子,促进大学生村官快速成长;通过优化服务、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大学生村官是服务于基层、服务于农村的新生力量,在村里有具体的工作岗位;大社保工作服务对象处在农村最基层,大学生村官作为大社保工作联络员,更贴近老百姓,了解村情民情;大社保工作涉及群众切身利益,从群众利益无小事上,做实做好每项工作,来锻炼大学生村官的聪明才干。
通过大半年来的探索和实践,取得的成效还是比较明显的,基本实现了镇村意识大转变,信息资源大共享,便民惠民大提升。体会最深的是:
1、大大提高办事效能。例如:红十字会救助可直接从网上申请、审批(原来要先写申请,报镇里填表格,再回村里盖章,然后再送到红十字会,手续繁,要来回跑)。
2、大大增强工作透明度。现在把各个部门的救助资金,由大社保工作中心一个口子出,通过信息平台,可自行上网查询(原来要到村或镇查找纸质档案,非常麻烦)。
3、大大促进工作稳定性。有效改变以前社会保障工作多头推进,多个口子,多头汇报的局面,基本实现基础数据不重复、不遗漏、不矛盾,工作人员对上对接统一,不当多面手,不当救火兵。
当然工作推进过程中还存在一些不到位的地方,这也是我们今后努力的方向。
1、继续加大宣传力度。进一步提高干部群众的思想意识,特别是加强对村级老百姓的广泛宣传,真正使大社保的相关政策和惠民措施做到家喻户晓。
2、继续夯实基础工作。进一步深入基层,加大调查力度,摸清底子,做好基础工作和基础数据完备,真正做到大社保工作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
3、继续加大服务力度。大社保工作服务的对象绝大部分是基层的弱势群体,要进一步提高服务意识,切实转变机关工作作风,改变电话办公现象,多下村,多进户,面对面向服务对象提供最真最好的服务。
4、继续加大创新力度。进一步树立大社保工作理念,拓展工作思路,特别是结合我镇农村信息化创建,有效发挥信息资源共享优势,及时将大社保信息发布到浙江灵桥政府网平台上,可提供给更宽领域、更多人群浏览查阅,加大对我镇大社保工作的监督,真正使大社保工作深入群众,扎根基层,取得民心。
大社保工作,无论从一开始的主要做法,还是对今后工作提出的努力方向,我们都认为,这是转变干部作风,提高工作效能的需要,也是改变服务意识,提升政府形象的需要,更是改善社会民生,打造和谐灵桥的需要。
第二篇:社会保障体系建设
一、时政背景
社会保障关系着社会里每个人的安全感和幸福指数,是切实关系民生的大问题,在今年也依然是社会和政府关注的热点。除了城镇就业基本养老保险关系实现顺畅转移接续,今年,多个地区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上涨也体现了政府对于社会保障的重视。
2010年1月份,温家宝总理到北京市朝阳区麦子店街道为当时正在起草的《政府工作报告》和改进政府工作的目的进行考察。考察中,温总理在认真听取了残疾群众的意见之后说,“关于完善《工伤保险条例》,我们要认真加以研究、修订和补充”。李克强副总理今年3月份考察新疆时,切实强调改善民生促进和谐稳定,“发展经济与改善民生相辅相成,要加快建设保障性住房等重点民生工程,使发展成果惠及各族群众”。
二、我国现阶段社会保障存在的问题。
截至2009年6月底,我国城镇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达到2.24亿人,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达到3.37亿人。农村社会保障也取得明显成效,农村最低生活保障享受人数达到4291万;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参合农民达到8.14亿人,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农民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但是从总体上看,我国社会保障体系还不完善,主要问题有:城乡社会保障发展不平衡,广大农村地区严重滞后;一些基本保障制度覆盖面比较窄,保障水平不高,社会保障制度不够健全。反映在社会群体上,则表现为农民、农民工、被征地农民、城市无业人员和城乡残疾人等群体的社会保障问题比较突出。
1、社会保障覆盖面小。我国虽然相继建立了针对城镇职工、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的一系列社会保障制度,但是不少保障制度刚刚起步,覆盖率不高。如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应保障的人口大概在3亿人左右,目前参保人数为1.18亿,参保率只有39.3%。此外在养老保障方面,还有农民、农民工和城乡无保障老人三个群体,无法纳入现行的社会保险制度,保障范围还未覆盖全民。
2、社会保障水平低。我国社会保障支出占GDP的比重只有6%左右,与发达国家20%以上的水平有一定差距。财政社会保障支出比例只有12%左右,也远低于发达国家和一些发展中国家。由此造成群众享受到的保障待遇偏低,如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报销比例只有30%左右,城乡低保标准总体偏低等。
3、社保制度不健全。与一些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在社会保障方面的立法还不够健全,制度建设还不够完善。一方面,该建立的制度尚未完全建立。比如,我国尚无一部社会保障基本法,社会保障法律体系还不健全,致使社会保障领域的很多工作因没有法律规范而存在着无法可依的现象。另一方面,该统一的制度也未完全统一。比如,受地区之间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的影响,我国存在着各地区社会保障制度不统一的问题。各地都分别制定仅适用于本地的政策、标准、措施,导致社会保障关系在不同地区之间的接续、转移阻碍重重。这与市场经济对劳动力自由流动的要求是极不相符的,使得大量流动就业人员难以正常享受养老和医疗待遇。
三、怎样促进社会保障?
(一)关于做好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工作,温家宝总理在今年4月发表文章指出要重点把握好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明确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的基本方针。世界各国社会保障的覆盖范围有大有小、保障水平有高有低,这与其经济社会发展阶段和水平有关,也与政治体制和历史传统有关。但就制度建设的基本原则和基本保障项目而言,却是大同小异的。经过多年的实践,我们总结出12个字,即“广覆盖、保基本、多层次、可持续”,也可以说是社会保障体系的基本方针。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是一项浩大的民生工程,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长期坚持不懈地努力。
第二、深化社会保障制度改革。要继续完善城镇基本养老保险制度,逐步做实个人账户,加快覆盖包括农民工在内的城镇各类劳动者。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要注意在实践中总结经验,完善制度,努力加快扩大覆盖面。改革机关事业单位退休金制度。大力发展企业年金和职业年金。健全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做到应保尽保,并稳步提高保障标准。加快制度整合,逐步实现基本社会保障制度的统一和城乡衔接。要加快建立全国统一的社会保障社会化服务体系,实现社会保障关系跨地区转移接续。健全社会保障管理信息系统,建立个人终身社会保障号,并尽快实现全国联网。
第三、加大社会保障投入。要加快完善公共财政体制,稳步增加财政性社会保障支出占国家财政支出的比重。财政性社会保障投入要重点向农民、农民工、被征地农民、城市无业人员和城乡残疾人等特殊困难人群倾斜。社会保障投入是用人单位、职工和政府的共同责任,要合理划分三方责任,形成科学的分担机制。要加快扩大社会保障覆盖面,加强基金征缴,增加缴费收入,强化基金监管。
(二)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部长尹蔚民提出,要从四个方面着手,进一步扩大社会保障覆盖面:
一是对城镇就业群体,重点做好农民工、非公有制经济组织从业人员、灵活就业人员的参保工作;二是继续解决体制转轨的历史遗留问题,全面落实关闭破产企业退休人员纳入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的政策,将未参保集体企业职工等纳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三是对目前实行自愿参保原则的新农保、新农合以及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通过强化政策激励,引导符合条件的群众积极参保、长期参保;四是完善被征地农民的社会保障政策,实行先保后征。
第三篇: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工作汇报
一、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特点
我市社会保险制度始建于1986年。经过十多年的发展,以“两个确保”、“三条保障线”和“五保合一”为主要框架,以参保对象多领域、资金来源多元化、保障方式多层次、管理服务社会化为主要特征的社会保障体系初步形成。其主要成效表现为:一是“两个确保”不断巩固。1998年-2003年,我市累计发放离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26.1亿元,下岗职工基本生活费6.21亿元,“两个确保”资金按时足额发放。二是“三条保障线”相互衔接。至2003年底,全市进入失业保险的失业人员已达到1.2万人,进入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的达到8.1万人,保障率为8.9%,基本上做到了“三条保障线”政策措施相互对应、保障对象不留空档、保险关系及时接续。三是“五保合一”机制初步形成。养老、失业、医疗、工伤及生育保险“五保合一”、“五费一单”、一票征收运作,做到了资金来源清晰、资金去向明确、记帐分帐无误、利息分配正确。
(一)建立社会保障资金监管体系
为确保社保基金安全完整,发挥最大效益,我市逐步建立起以内部监督、行政监管和社会监管体系为主要内容的基金监管体系,实现基金保值增值,化解基金运行风险,维护社会稳定。xiexiebang.com www.xiexiebang.com
一是建立完善内部基金监管体系。劳动保障部门经办机构内部建立了一系列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制度及管理措施,明确各项基金管理的程序,包括基金预、决算制度,基金收入会计核算制度,养老、医疗保险个人帐户记录制度,结余基金保值增值制度,与财政、地税部门定期对帐制度,基金支出审核程序等,做到了基金收支规范化、程序化。同时,建立独立的内部审计机构,进行事前、事中和事后审计,使内部监管体系更加完善,各项基金收支管理更有序、更安全。
二是建立完善基金行政监管体系。劳动保障行政部门重点对所属经办机构和有关单位进行监管,主要看基金是否及时足额征缴、基金是否及时足额入库入帐、基金支付是否及时足额、业务流程是否规范、参保单位是否按时足额缴费等。财政部门重点对社会保险经办机构、地税部门进行监管,主要审查经办机构的预决算,监督经办机构上报的基金支出计划是否符合规定,监督地税部门收缴的基金是否及时存入国库。通过实施监管,确保基金足额收缴和及时拨付。审计部门重点对社会保险经办机构、地税部门的基金收支进行审计,定期对财政部门的基金管理情况进行审计,使基金收支及管理工作能够严格按照国家的法律法规执行。
三是建立完善基金社会监管体系。成立了社会保障基金监管委员会,劳动保障、财政、地税、民政、审计部门和工会组织负责人为成员。定期向市人大、市政协通报社保基金收支、结余情况,邀请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对基金运行情况进行监督检查。劳动保障、财政、地税、民政、审计等部门分别设立了监督举报电话,接受社会各方面的举报投诉,接受完善基金管理的建议和意见。同时,劳动保障部门还不定期开展社会保险稽查,核实参保险人、数缴费基数,清理企业欠费,查处冒领养老金和下岗职工基本生活费及失业保险费问题。如去年共查处7人冒领养老金1.6万元。
第四篇:推进社会保障体系建设
大力推进社会保障体系建设
构建和谐平安社会
[摘要]: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关系到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关系到社会的和谐稳定,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支柱。本文通过分析我县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形势,试图从完善举措,健全机制等方面入手,切实推进我县的社会保障体系建设,为构建和谐平安赣县做出扎实的贡献。
[关键词]:社会保障体系和谐平安
目前,省、市、县都开展了轰轰烈烈的“创新创业 共建和谐”主题教育,这对我们劳动保障部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广大劳动保障部门的党员干部“创新创业、共建和谐”的能力和本领提出了新的要求。
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近年来,赣县全面推进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取得了突出成绩,就业工作名列全市前茅,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以内;社会保障体系不断完善,基本做到了资金来源多元化、保障制度规范化、管理服务社会化;劳动关系保持和谐稳定,劳动争议与企业拖欠劳动者工资的事件逐年下降。但是,我县目前也还存在许多问题和不足。主要表现在社会保险扩面征缴难度仍然很大,社保资金缺口在逐渐增大,不签订劳动合同、拖欠劳动者工资等现象仍然存在。这与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提出的“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精神不相符合,因此,必须在现有的基础上进一步推进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才能为构建和谐社会做出新的贡献。
一、开展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的重要意义
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关系到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关系到社会的和谐稳定。
就业是民生之本、安国之策。只有保证社会公民的充分就业,解决最广大人民的生存需要,人民才能安居乐业,社会才能长治久安。
社会保障制度是保障劳动者老有所养、病有所医、失有所助的一种制度。社会保障制度越完善,企业间的竞争就越公平,劳动者的权益就越能得到维护,人们的生活幸福指数就越高。
和谐的劳动关系是和谐社会的基础。如果劳资双方经常发生劳动争议纠纷,企业经常拖欠职工工资,就容易产生矛盾,甚至发生群体事件,影响到社会稳定,不利于和谐社会的构建。
党中央十六届六中全会把“社会就业比较充分,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建立”确定为2020年和谐社会的重要指标和主要任务。可见,社会保障工作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我们一定要以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精神为指针,进一步增强做好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的责任感和紧迫感,为构建和谐社会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强化措施,优化服务,扎扎实实推进社会保障体系建设 当前,我县的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压力大,任务重,只有认真抓好以下四个环节,才能全面推动我县的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再上新台阶。
1、抓好政策宣传,强化社会保障意识。当前我县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开展困难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还有一些单位领导、私营企业主和劳动者对社会保障政策不太了解,因而对工作也不够重视。因此要加大社会保障宣传力度,使社会各界充分认识到做好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要将社会保障政策宣传作为一项长期性的任务来抓,做到常抓不懈,不断促进社会各界对社会保障政策的了解和认知、理解与支持,从而有效推动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的顺利开展。
2、抓好政策落实,优化就业创业环境。一要千方百计增加
就业岗位。当前我县工业发展形势良好,各级各部门要抓住机遇,大力招商引资,吸引更多的项目和企业落户赣县,从而吸纳和安置更多的劳动力就业。二要狠抓再就业扶持政策落实。重点落实税费减免优惠政策,做好小额贷款发放工作,深入实施再就业救助工程,使“4050”等救助对象再就业救助工作经常化、制度化、长期化。三要切实加强再就业培训和创业培训。要根据市场需求,以公民职业化工程为重点,组织实施好技能人才培训工程,培养社会急需的技术技能型、复合技能型人才。
3、抓好扩面征缴,健全社会保障制度。一要扩大社保覆盖面,突出扩面重点,把各类企业和个体经济组织、灵活就业人员纳入社会保险范围,做到应保尽保。二要进一步加强基金征缴。用人单位和职工要按规定缴纳社会保险费。有关单位要像完成税收任务一样来征管,企业和职工要像缴税一样来对待缴费。对恶意欠费的企业,要采取强制措施,限期缴费。三要做好保险待遇的兑现,确保老有所养,病有所医,失有所助。四要完善制度建设。要制定并完善农民工养老保险政策,探索解决农民工参加工伤保险问题;要建立覆盖全县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和贫困农民家庭大病医疗救助制度。
4、抓好监察执法,促进劳动关系和谐。一是推行企业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年检制度。将企业参加社会保险情况作为年检的主要内容,促进企业依法参加社会保险。二是推行劳动合同制度。积极动员职工与用人单位签订劳动合同,依法强制用人单位为员工缴纳社会保险费。三是加大劳动监察执法力度。对拒不参保、拒不缴费的单位及故意瞒报、恶意欠费的企业,要责令其改正,并依法给予必要的处罚。要健全农民工工资监控保障机制,从源头上确保民工工资按时足额发放。
三、完善机制,狠抓落实,不断开创社会保障工作的新局面 社会保障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也是一项长期任务,关键是要建立起长效机制,努力把社会保障工作转入科学发展的轨道。当前,要建立和完善好“五项机制”。
1、目标管理机制。要将社会保险扩面征缴工作纳入各级领导政绩考核的内容,严格考核,奖惩兑现。要按照“谁主管、谁负责,谁的人、谁负责”的原则对各责任单位及责任领导实行严格的目标管理。各乡镇、各单位主要领导为第一责任人,不仅要组织好本单位的社会保险基金征缴工作,还要负责对自己主管的下级单位,包括乡镇站所的社会保险基金征缴工作。对县内企业特别是外资企业、民营企业要继续实行县直单位挂点督促制度。
2、工作联动机制。做好社会保障工作,不单是劳动保障部门一家的事情,而是政府各部门的事,也是全社会共同的责任。各乡镇、各单位要高度重视,积极支持,加强协调配合,把中央、省里的政策落到实处,形成工作合力。劳动保障部门要发挥牵头抓总的作用,重点做好调查摸底、分类指导、督促检查、组织协调等工作;各主管部门要做好本部门社会保险扩面的组织协调工作;各挂点单位要做好挂点企业社会保险扩面的调查摸底和宣传动员工作;财政部门和各专业银行要加大支持力度,协助做好社会保险费征缴和划拨工作;广电部门要开辟社会保障政策宣传专栏,加大社会保险政策法规宣传力度,提高全社会自觉、主动、依法参保和缴费的意识;法院、公安等部门要积极支持社会保险扩面征缴工作。
3、投入保障机制。社会保障工作是关系到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大事,因此,财力再紧张也不能缺社会保障方面的钱。县财政应不断加大社会保障资金的投入,不断改善社会保险扩面征缴的软硬件环境,确保各类社会保险资金按时足额发放。同时,各乡镇、各部门也要摒弃眼前利益,多为干部职工着想,自觉主动地缴纳社保费,为社会保险提供经费保障。
4、便捷服务机制。要加快“金保工程”和劳动保障信息化建设步伐,发挥好社保经办大厅的作用,规范社会保险稽核和待遇支付行为,规范业务流程,实行一个大厅对外、“一条龙”服务、“一站式”管理、“一网化”办公,方便群众,提高效
率。要完善乡镇劳动保障平台服务功能,配备专职劳动保障工作人员,强化服务措施,提高服务水平。
5、考核监督机制。县政府要把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列为重点督查内容,定期对各部门协调配合情况和社会保障工作进展情况进行督查。要建立社会保障体系建设通报和责任追究制度,定期不定期地对各企事业单位社会保险费征缴情况进行通报,对影响社会保险基金正常征缴的单位和个人要追究相应责任。
开展好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意义重大,影响深远,对于推动社会的和谐平安建设具有重要作用,在新形势下,我们一定要积极探索新的工作思路,加大工作力度,加强监察执法,优化服务水平,努力开创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的新局面,为加快经济社会发展、构建和谐平安社会不懈努力!
(赣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李敏荣)
第五篇:论我国社会保障体系建设
论我国社会保障体系建设
社会保障是指国家通过立法,积极动员社会各方面资源,保证无收入、低收入以及遭受各种意外灾害的公民能够维持生存,保障劳动者在年老、失业、患病、工伤、生育时的基本生活不受影响,同时根据经济和社会发展状况,逐步增进公共福利水平,提高国民生活质量。社会保障作为一种国民收入再分配形式是通过一定的制度实现的。我们将由法律规定的、按照某种确定规则经常实施的社会保障政策和措施体系称之为社会保障制度。由于各国的国情和历史条件不同,在不同的国家和不同的历史时期,社会保障制度的具体内容不尽一致。但有一点是共同的,那就是为满足社会成员的多层次需要,相应安排多层次的保障项目。一般来说,社会保障由社会保险、社会救济、社会福利、优抚安置等组成。
一、社会保障体系在我国的发展
纵观世界社会保障立法史,我们不难看出,世界各国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发展和完善无一不表现出其立法先行的特征,而各国公民社会保障权利的全面实现也无一不是法律强制实施的一种结果,法律成了各国社会保障制度的强硬支撑点。从1601年的英国的旧《济贫法》到1834年的新《济贫法》,使英国建立起最初的社会救济法的权利义务关系;从1883年到1889年,德国颁布了 “三大保险法”(即1883年颁布的《医疗保险法》、1884年颁布的《事故保险法》和1889年颁布的《伤残与老年保险法》),拉
开了现代社会保障立法的序幕而被世人所推崇,引起了整个西方世界的高度关注并为工业化国家所仿效。而1935年美国《社会保障法》的颁布,则赋予了社会保障以法律的形式和内涵,从而具有了划时代的意义和起到了里程碑的作用。
我国社会保障立法从社会保险开始,以1951年政务院颁布的《劳动保险条例》为起点,我们建立起除了失业保险以外的养老、医疗、工伤和生育方面的社会保险制度。而1982年宪法第五条的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在年老、疾病或者丧失劳动能力的时候,有从国家和社会获得物质帮助的权利。国家发展为公民享受这些权利需要的社会保险、社会救济和医疗卫生事业。国家和社会保障残疾军人的生活,抚恤烈士家属,优待军人家属。国家和社会安排盲、聋、哑和其它残疾的公民的劳动、生活和教育)则为社会保障立法给予了原则性的指导。
经过几十年的发展,我国社会保障立法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在社会保险方面,国务院先后颁布《关于建立城镇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制度的决定》、《失业保险保险条例》、《工伤保险条例》和《五保供养工作条例》等;劳动部颁发了《企业职工生育保险试行办法》和《企业职工工伤保险试行办法》等。在社会优抚方面,国务院颁布的行政法规有:《革命烈士褒扬条例》、《军人抚恤条例》和《城镇退役士兵安置条例》等。在社会救助方面,国务院颁布了《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条例》和《城市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办法》及其民政部颁布的《城市生活无着的流浪乞
讨人员救助管理办法实施细则》等。在社会福利方面,国家颁布了《义务教育法》和《残疾人保障法》等。勿庸置疑,这些行政法规和规章的颁布对调整我国社会保障关系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对于要建立社会保障制度或社会保障法律体系来说却还显得远远不够。例如,社会保险作为社会保障的核心内容,其法律法规直到现在也未颁布。同时,作为国家比较重视的,也是改革重点的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直到现在也无法可依。
二、我国社会保障体系现有的问题
从国家的整体立法上看,我国立法工作确实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成绩,也可以说我们确实是用二十多年的时间走过了西方近百年的立法道路。但令人遗憾的是,在国家颁布的众多的法律中,却没有一部是专门调整社会保障法律关系的基本法律;在国务院已经颁布的行政法规中,也没有那一个行政法规是专门为调整社会保障法律关系而制定,这种立法状况既与社会保障法在社会发展中的地位与作用极不相符。也成为社会全面发展的一种障碍。
目前,在完善社会保障立法和建设社会保障制度的过程中,以下这些问题应该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
1.城镇社会保险覆盖不全
医疗、养老的参保率相对较高,但占城镇从业人员的比例仍在80%以下;失业、工伤等社会保险的参保率更低;灵活就业人员、农村进城务工人员、城镇非就业人口及机关事业单位人员等部分人群,尚未进入社会保障覆盖范围之内。
2.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建设严重滞后
近些年,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相继建立,农村社保体系正在愈益完善之中。但总体制度缺陷严重,城乡差距显著,制度建设滞后。尤其是在农村社会养老保障方面,仍处于地方自选动作状态,缺乏统一的制度设计。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和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刚刚起步,保障水平仍然偏低。
3.部分流动就业人员的保险关系难以转续
由于现行“分灶吃饭”的财政体制,使得地区间的利益分割严重,造成社保地区间转移的障碍,统筹部分无法带出,流入地也不愿承受新增负担,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劳动力和人才的自由流动。再由于目前的社会保险统筹层次不高,对转移接续的技术上也造成较大困难。
4.相关立法建设缺失
现有的社会保障制度的法律法规立法层次低,还没有一部专门调整社会保障关系的基本法律。作为社会保障制度核心内容的社会保险,目前还没有建立起统一的、适用范围比较大的社会保险法律制度,社会保险费的征缴、支付、运营、统筹管理不规范。社会救济、社会福利和优抚安置的立法相当欠缺。国家立法滞后,地方立法分散,社会保障工作在许多方面只能靠政策规定和行政手段推行。
三、我国社会保障体系建设重点
1.城市化是人类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阶段,当前发达国家的城市化率已经超过80%,在2050年将达到86%;中国大陆在2010
年城市化率约为47%。按照模型预测,2009-2020年间,城市化率年均增长1。03个百分点,可以推算,城市化的临界点极有可能在2013-2015年间出现。因此城市化问题是我国社会保障要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由于外来务工人员大量涌进城市,对于他们问题的解决成了城市社会保障的关键所在。因此要加大宣传,让社保意识深入人心,社保相关部门应当组织人员采取各种切实有效的形式,深入农民工密集的工地、社区、厂矿和企业进行社会保险知识和相关政策法规的宣传教育工作,让更多的农民工了解社会保险,参加社会保险;同时加大政府管理力度,打击不法企业,保障外来务工人员权益;另外,出台相应的法律法规来强制执行对外来务工人员权益的保护。
2.中国的计划生育政策,虽然有效控制了中国人口的增长,但又加速了老龄化的进程。随着生育水平的下降和人均寿命的增长,中国社会已经转向“重度老龄化”。目前,中国大陆老龄化已经达到13。26%,农村老龄化尤其严重,达到了15。4%。到本世纪中叶,将有4。38亿老年公民,这大大超过美国的人口总数。因此加强养老保险制度也是我国社会保障的重中之重。首先要加快养老保险立法进程,完善养老保险法律体系;其次要逐步做实个人账户,真正实现由现收现付制向部分积累制的转变;另外要扩大养老保险覆盖面,促进社会和谐发展;最后应加强政府监管,确保养老保险基金运营的安全完整。
3.医疗保障制度作为社会保障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直接关系
到人们的切身利益,也直接影响着和谐社会的构建。完善的医疗保障制度,不仅可以有效地维护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更重要的是它是促进社会公平、维护公民基本权利的重要手段。因而,建立完善的医疗保障制度,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也是体现我们党以人为本思想的重要战略举措。构建多层次医疗保障体系的过程中,我们应当积极稳妥地推进。目前主要解决公平问题,将没有基本医疗保障的人保障起来,在解决了公平的前提下,解决效率问题,使医疗保障体系更好地为保障每一个社会成员的身体健康服务,最终建成一个覆盖全员、公平与效率兼顾、多层次的医疗保障体系,从而有利地推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
总之,社会保障制度是现代国家的一项基本制度,社会保障制度是否完善已经成为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之一。在我国,社会保障工作直接关系到坚持党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关系到维护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关系到保证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稳定发展的大局。社会保障体系是否健全,这方面的法制是否完备,对国家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会产生直接的影响。Et778283330c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