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从幼儿园教学中看蒙台梭利有关纪律与自由的教育思想
2010——2011年学年论文:
从幼儿园教学中看蒙台梭利有关纪律与
自由的教育思想
学院:教育科学学院 专业:学前教育 姓名:包赛男 学号:20081101159
从幼儿园教学中看蒙台梭利有关纪律与自由的教育思想
内容摘要:纪律与自由的关系一直是教育理论和实践中的一个重要问题。在幼儿园教学中“纪律”维护的是幼儿园的利益,而“自由”则是维护了幼儿的利益,二者有着很微妙的关系。广大教师在运用蒙氏教学法的同时更应该深刻理解其中纪律与自由的关系。而我几天前在幼儿园所观察到的是现实中有些老师并没有真正理解蒙氏教育中纪律与自由的关系而在幼儿园教学中盲目的生搬硬套,根本没做到从实际出发,导致幼儿园教学中出现了很多问题。所以我想和大家共同探讨怎样在幼儿园教学中协调好纪律与自由的关系,以期促进幼儿的身心全面协调的发展。
关键词:纪律 自由 环境
生活在社会人群中,你能拥有多少自由?
常常,我们努力的捍卫自己的自由,却谴责别人滥用自由;我们总认为自己能理智地约束行为,却总觉得别人不够自律;常常,我们希望老师多给孩子一些自由,让孩子快乐的学习与发展,但是当孩子在我们的责任范围内时,又处处限制他,以便掌控他。
教师与学生之间,无时无刻不在做自由与纪律的拉锯战,每个人心中都有自己的一把尺,很难与对方的标准达到成完全一致。所以,什么情况下你会给孩子自由?你坚持的纪律是什么?自由与纪律的限度是什么?权威与民主的平衡点是什么?这实在是现代教育工作者,需要时时反省、检讨的课题。
一、传统幼儿教育中的纪律和自由
纪律是指为维护集体利益并保证工作进行而要求成员必须遵守的规章、条文。纪律做为一种人们的行为规则,是伴随着人类社会的产生而产生,伴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而发展的。自由是指由自己作主、不受限制和拘束。纪律与自由的关系也一直是教育理论和实践中的一个重要问题。在幼儿园中,“自由”就是幼儿在幼儿园规定的范围内,随自己意志活动的权利;正如陶行知说过:“失掉自由,不能成人”。“纪律”则是幼儿园为了维护自己的利益并保证日常工作的正常进行而制订的要求每个幼儿遵守的规章条文。由此可见,“纪律”维护的是幼儿园的利益,而“自由”则是维护了幼儿的利益,从某种意义出发,在幼儿园的实际教育和日常生活中,“纪律”和“自由”产生着一定的冲突。
在传统教育中,教师深信制定的规则或纪律是绝对正确和不容质疑的,常常能见到教师批评说教甚至惩罚幼儿的现象,这也表现出了教师作为“权威执法者”对幼儿的高控制性。只要按照教师的要求做,就是守纪律,就是好孩子,不违反教师制定的纪律便能获得“自由”。我们不禁要问:这样的纪律好吗?对孩子的发展又意义何在?幼儿遵守纪律的过程是主动自发的、还是被动被强迫的? 幼儿如果处处背着“纪律的包袱”,思维和性格就会受到压抑。一个真实的例子是:“一次集体教学之后分组依次小便,当轮到“豆豆组”的小朋友时,老师突然去接电话。一段时间后教师回来发现该组小朋友都站在位子上一动不动,询问后才知道自己忘记批准他们去小便了,所以他们才一直等着。”诸如此类的纪律损害孩子发展的现象有多少,我们不得而知。
二、蒙台梭利有关纪律和自由的教育思想
传统的教育往往混淆纪律与自由的概念和联系。蒙氏教育的目标之一就是建立一个积极的纪律,工作的纪律,有益的纪律,而不是一个不动的,被动的和顺从的纪律。蒙台梭利认为应该培养孩子主动的纪律即自律。纪律和自由不是对立的而是相互融合的。由于孩子生来具有的不能自立的特性以及他作为社会个体的个性特征,他总是被镣铐限制自己的活动。所以必须采用以自由为基础的教育方法,来帮助孩子克服这些各式各样的束缚。换句话说,对孩子的训练应该用合理的方式帮助他减轻约束他活动的社会镣铐!
(一)纪律建立在自由基础上
蒙台梭利说:“纪律是建立在自由基础上的。因为有了外部活动的自由,幼
儿才能意识到他是自己的主人,他就会自动遵循某种活动规则,从而建立自控力或自律。这样,幼儿不需要靠外部规则约束就能积极调节行为。”由此可见,如果在幼儿活动前就强加一个外部的纪律去限制他,他就不能充分感受和很好地控制自己的能力和行为,就无法很好地克制自身的缺点以遵循合理的外部规则,建立自律。
蒙台梭利说,我们必须严格避免抑制孩子们的自发活动,显然这是指在行为上给孩子自由。孩子们有了自由就能选择自己感兴趣的东西;因为是有兴趣的,孩子就会反复做那件事;在这样反复练习中,就会产生专注,也会产生有序;因为长久的专注,儿童会逐渐地感知和把握事物的规律并顺应这种规律,最早的纪律形成了。所以我们可以这样理解,蒙台梭利所说的生命的纪律是指秩序,智力的纪律是指专注,行为的纪律是指顺从,儿童能遵守事物的法则,也就是能顺从规则。有什么样的纪律能超过这种纪律呢!
自由在蒙台梭利教学过程中是怎样实施的?儿童在进入幼儿园时,开始必然会出现一些混乱,这种所谓的混乱,是一种完全的无秩序、乱闹、乱打,那些曾受到过压抑和控制的孩子更会表现出过激行为。在蒙特梭利幼儿园只有三种情况被禁止:一种是干扰别人,另一种就是粗野、不礼貌的行为,这种粗野指的是破坏、打人、骂人和一些不文明的动作,如掏鼻子。另外就是拿别人的东西。只有这三种行为是被严厉禁止的,这个禁止不是靠惩罚,而是靠提醒孩子。比如说在教室里,一个孩子无端打扰另外一个专心工作的孩子,这时老师必须对这个孩子表现出极大的兴趣,说:“来,我们去做另外一件事”。反复几次,孩子逐渐经验到——这样做老师总是将我抱开,不可以打扰别人的概念就形成了。大多数孩子获得自由后,他会在幼儿院里到处游荡。在这个过程中,他会逐渐展现出他对生活的某种兴趣,一旦表现出这种兴趣,他就会专注,就会反复工作,在这个过程中,他会发现疑难问题,他会自己去解决。然后他会有一种成功感,当他成功以后,他就能控制“自己”的行为,这个时候,纪律就在工作过程中产生了。
(二)在教育学中自由的生物学观点
从生物学的观点看,在儿童接受教育的早些年里,自由的概念应当被理解为:儿童成长的环境必须最有利于其个性的发展。教育共工作者必须要尊重儿童生命的发展,这里只存在一种真正的生物形式——活生生的个体。对于每个被观察的个体,都必须对他们进行直接的、自由的教育。我们应当这样来理解教育,即教育有利于儿童生命的正常发展,它为之提供了积极的帮助。环境无疑是生命现象的第二个重要因素。环境既可以有利于生命的发展,也可以阻碍生命的发展,它可以改变儿童的生命表现,但它永远不能创造生命。生命的自由发展是永恒不变的规律。
三、如何在幼儿园教学中协调好纪律和自由的关系
(一)强调自由的幼儿园教学
现在的幼教趋势都强调让孩子“自由选择活动”,如蒙台梭利教育的“自由工作”;发现学习法的“自由选区”;方案教学在主题探究活动中所重视的“自主学习”。这些教学法的教育哲学,都相信人类与生俱有自由权(liberty)与活动的自由(freedom);孩子天生有学习的本能,唯有透过自由才能开启天生潜能;孩子有个别差异,因此学习的时间和速度各不相同,所以,不应该对所有孩子实施统一的课程标准、要求相同的学习时间。此外,学习是无所不在,且持续进行的,所以,唯有给予孩子学习上的自由,才能产生学习动机,真正对孩子有所助益。
这些教育理念所强调的自由是属于“智力的自由”,是在培养智能上的独立自由个体。然而,这样的自由并不是一蹴可及,也并不是只放任孩子“为所欲为”就可达成。在自由学习的环境中,孩子需要拥有“活动性的纪律”,而教师则必须拥有专门的技术与修养。所以,你若想允许孩子自由学习,就必须先有以下准备:
1.教师必须先了解幼儿的发展需求,并能尊重幼儿,确定孩子是在被“信任”而非被“放弃”或“忽视”的情境下拥有自由。
2.教师必须是敏锐的观察者,知道如何分辨孩子究竟是正在显露其自发的精神生命,亦或是粗鲁、不适当的行为。成人必须清楚何时该介入制止,何时只要在一旁观察与保护。一旦成人疲于做这样的观察时,就无可避免地会让孩子为所欲为。
3.教师心中应有一个明确的尺度,要对心中“是非善恶”的量尺做更深入的思考与确定。因为如果要让孩子拥有纪律,就必须先具备“明辨是非”的能力。例如:并非安静不动就是好孩子,乖乖听话就是有纪律。
(二)营造宽松自由的幼儿园学习环境
马克思曾经说过:“人创造环境,同样环境也创造了人”。这句话深刻地阐述了环境对人的作用。同时《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也明确指出:“要为幼儿创设与教育相适应的环境,为幼儿提供活动和表现能力的机会与条件”。环境的创设,为孩子张扬个性,在活动中发挥自主性、探索性、可操作性提供了广阔的自由天地.蒙氏教学也强调环境的重要性,也就是孩子与老师,孩子与环境,孩子与孩子的互动关系。在孩子与老师的互动中,蒙氏从老师与孩子的平等关系着手,建立起孩子感恩的心。让孩子去体会老师为他们付出的努力,一句孩子发自内心的“老师辛苦了“,代表孩子能读懂的老师辛勤的奉献。进而产生感恩的想法。
在孩子与环境的互动中,蒙氏刻意去创造一个“有秩序性“,“单一性“,“自由性“的操作环境。秩序性是想教会孩子懂得“纪律“,学会尊重他人。单一性是想教会孩子懂得“等待“与“忍耐“。自由性是想教会孩子懂得“分享“,对自己负责,对他人负责的理念。
在孩子与孩子的互动中,蒙氏提出“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要求。与他人的相处,能考虑到他人的权利。资源是共享不是独占的。改变孩子间从“独占“的心理特质转变成“与人分享“,“学会等待“。培养彼此之间不是竞争者,而是合作的双赢伙伴。
我还记得曾经看过这样的例子,一名叫楠楠的小朋友从来不给其他小朋友玩自己的玩具,但是自己又老想玩别人的玩具抢不过就向老师告状,老师没有直接告诉他要学会和其他小朋友分享玩具而是让他自己想办法解决问题。被全班小朋友孤立起来的感觉实在不好受,慢慢地,楠楠不再把玩具藏在书包里,而愿意和别人商量换着玩了。
通过楠楠跟小朋友玩玩具这件事,我们应该意识到有时当老师介入到孩子的冲突时,同时也剥夺了孩子以自己的方式解决人际关系问题的机会。大多数孩子常常会学习到怎样应付个人问题,但很少会了解其他孩子的感受。所以尽量让孩子自己解决问题,老师更多的做一名旁观者,只有在必要时才介入,这样的方法更富有实效,让幼儿亲身体验到与人分享的快乐。
(三)运用蒙氏教具的不同特点,给予幼儿自由的拓展空间
众所周知蒙台梭利的教具有着良好的自我纠错性(控制错误的特性),可以使小朋友自行发现错误,而能自己改正。既有助于孩子自己了解问题、解决问题。亦能培养“知过能改”或独立、负责的品德,并有助于创造性思考和打开智慧窍门等多种作用。同时也减少了来自于外界(教师指导)给予的压力,从而使幼儿更能自由、自信的拓展自己的学习空间。
其次,他的每项教具都有可单独或联合使用,都有其步骤和顺序才能完成。而且不管在设计上或者在使用方法上,都是由简单到复杂,其主要目的是培养孩子了解步骤、重视秩序,并间接的培养其“内在纪律”,及探索学习的精神。例如“三色游戏”,最初孩子们只是进行一些简单的,练习小肌肉灵活性的工作;然后逐渐过度到按教师提供三色排序图,进行排序练习的工作;再下来孩子就会被引导入自己或与同伴自由游戏的环节(如,1、为同伴设计不同排列图形;
2、自己记录自己排列的新图形,同时也可提供他人使用等的游戏)。
(四)引导孩子从他律向自律发展
纪律的基本的定义是:服从必须要学习的规则,或者克制自己的行动,或是学习事物的必要规则。教育必然包含学习,而所有学习又包括具有上述意义的纪律。因此,教育必定包括纪律,任何自由形式的教育都不能脱离纪律的学习。
但是,必须清楚分辨自律与他律的不同。不论是借助提供奖品贿赂儿童学习规则,或是运用惩罚来迫使儿童学习,都是强迫性的纪律形式。这是“他律”——儿童想做的事与成人想要他学习的事,其中有人为的关系。所以,儿童受到奖励或惩罚后,往往会表现出对事物的喜爱或厌恶,这些爱憎来于以人为方式所学习到的经验。因此,儿童并没有学到什么才是真正合宜的行为举止,却养成了依靠外在的约束和奖励,再去迎合要求的工具性态度。
反之,自律是经由个人的自觉而服从规则,想做的事情与遵守规则并没有人为的关系,就显示出某种自主性。不论是必须如此、或想去做、或值得做的事,当一个人愿意遵守规则,那么。纪律即可被视为是自己给自己的规范。自律与自主有密切关系,它是人类的优点,也是教育的目标。人们所推举的优点,如:正直、勇敢、坚毅等,都明显包含了自主自律。
孩子是否愿意遵守规则、自主自律,取决于他在面对现实时,如何思考、选择、做决定与承担后果责任。一个具有自由意志的个体,能够思考,也能控制自己的心智。所以,当儿童的行为不符合规则时,成人若一心只想借由外力来修正孩子的行为,而不能引发孩子内在的理性控制,将会徒劳无功。如果要改变孩子,首先,你得了解他,取得他的信任,让他愿意向你寻求协助。一旦他自己决定想要改变,改变才会发生。
(五)教师要在反思中成长
蒙台梭利博士说:“如果要让儿童得到真正的自由,就需先唤醒成人的良心。”我们常认为孩子在某个年龄充满强烈的叛逆性,也向孩子强化他“顺从的美德”——乖、听话。事实上,顺从本是人类最强烈的天性之一,只是孩子内心愿意服从是不够的,他还需要透过学习才知道如何服从,也才有能力执行必须服从的行动。所以,服从的能力必须经由有系统的意志力活动练习才可能萌芽发展,不可能勉强而得。
不论我们透过何种方法,想让孩子学习纪律与顺从,请记得,如果孩子的心中充满恐惧,他将无法适应未来的新世界。在属于孩子的未来,谁也不知道会怎么样;我们只知道,他必定充满了变异性,无法用僵硬的定律解释。所以,不应该一味地要求孩子顺从我们,我们的教育方式一定要能帮助孩子具备接受生命挑战的勇气、独立的精神,以及适应环境的能力。能够不断反思总结
教师要在这个过程中不断反思与总结,不断学习不断提高,更要时刻关注幼儿的切身感受,让幼儿在学习的过程中体验到自由体验到快乐。
伟大的教育家康德曾经说过:“教育中最重大的问题之一,就是如何把服从必要的制约和发展儿童的自由意志,适当地统整起来。”应该说纪律与自由是一对相辅相成、互相渗透、互相影响的辩证统一关系,幼儿园教学中教师要做的就是真正领悟蒙氏教育的真谛,在实践中协调好纪律与自由的关系,让蒙台梭利博士的这一优秀的教育思想能够不断与时俱进、越发光彩夺目。
参考文献:
[1]蒙台梭利 著 祝东平译.蒙台梭利早期教育法.天津: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10,7 [2]蒙台梭利 著 高潮 郭志鹏 译.有吸收力的心灵.天津: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2010,7 [3] 蒙台梭利 著 邵夏珍 主编..蒙台梭利早期教育法全书.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2004
[4]·蒙台梭利 著
祝东平译.台梭利早期教育法:如何让孩子自主地学习.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2003 [5]张燕主编
在反思中成长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6](美)Dale Scott Ridley,Bill Walther 著 沈湘秦
译
自主课堂:积极的课堂环境的作用
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1
7](美)保罗· D·埃金等
著 王维城等
译
课堂教学策略
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0
第二篇:蒙台梭利自由教育
自由教育——蒙台梭利思想
读完蒙台梭利的《发现孩子》后,我又读了她的《蒙台梭利教学法》等书籍,我发现“自由”是蒙台梭利一直强调的词,那她是如何看待自由的呢?她认为幼儿早期教育的自由概念必须理解为,他们的环境必须适合幼儿个性最有利的发展。“自由”该如何教育呢?蒙特梭利认为以自由为基础的教育,教师须掌握三大原则,即:预备符合成长需求的环境;协助与观察孩子在环境中的需求;订立明确的行为规范并时常提醒孩子自我控制。
蒙台梭利在“儿童之家”观察到一件事:一天,孩子们在水盆旁围成一圈,水盆里漂浮着一些玩具。有个刚两岁半的小男孩,独自一人站在圈外。看得出来,他充满了好奇心。他开始慢慢走近其他孩子,想挤进去,但他没有劲,挤不进去。于是他就站着向周围看,忽然,他的目光落在一把小椅子上,显然他决定把椅子搬到圈外,然后站上去看个究竟。正在这时,老师走过来抓住他,把他举过孩子们的头顶,让他看水盆。还说:“来,可怜的小家伙,你也看看吧!”
毫无疑问,尽管这个小孩看见了漂浮的玩具,但他却没有体验到通过自己的力量去征服障碍所获得的快乐,剩下的只是一种“别人会替他做事”的孩子有的那种呆板表情。
因此,对孩子应该以教育他们能独立为前提,允许儿童依其“内在需要”,自由的去选择教具,自由地进行工作(操作)。蒙台梭利表示:你只要冷静观望,保持一种尊重孩子的行为态度,使孩子在获取经验时,有完全的自由,在他们工作时不要干扰他。
蒙台梭利自由教育思想中的自由也是有条件的:
1、自由不等于尽量无所事事
在实践中,很多蒙氏教师对蒙氏教具的操作非常熟练,但是一旦观察到幼儿出现的一些问题,却退缩不前,不知道如何处置,产生了很多错误的行为和观念。其实,从理论上讲,教师需要站在更高的位置,充分发挥“从容”的精神来完成教师角色的使命。
2、自由不等于对幼儿不干涉
教师要信赖儿童,并耐心地等待,要尊重儿童的自由。蒙台梭利有一次参观某个蒙台梭利学校,看到了一个班级的情况后说:“这里情况已经十分混乱,而我们的教师却依然无所作为。她只是如同幽灵一般地在儿童之间往返穿梭,并时而在某个孩子耳畔低声嘀咕些什么,难道这就是不干涉原则?”同样的道理,在我国蒙台梭利教室中,也会经常出现这样的问题。
其实,教师的不干涉并非指在任何时候、任何地点都不得干涉。而是不要过于积极但要恰到好处,即有必要做最低限度的指导。过于消极,将出出现教师的放任现象;过于积极则会妨碍儿童的自然性。我们必须避免这两个极端的发生。作为蒙台梭利教师的技能之一即是判断什么时候应该干涉,及什么时候不得干涉。其原则是:当儿童沉浸在有秩序的、创造性的自发活动时,教师就要尽量不要干涉儿童的活动;当儿童干扰周围的其他儿童时,教师则要注意并加以阻止。
蒙台梭利的自由教育观核心观念就是“给予儿童自由并不是让他们脱离家长和老师,也不是给他们超脱自然法则、国家法律以及社会法则的自由,而是在与为社会服务一致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自我发展与自我实现的自由”。因此,幼儿教师学习蒙台梭利教育思想时,不仅仅要学习教具的操作,更重要的是对内在理念的解读,才能形成一种全新的教育观,提高教育教学能力。
第三篇:解读蒙台梭利自由教育思想
摘 要:蒙台梭利是意大利杰出的幼儿教育思想家和改革家,自由教育思想是其教育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教育目的就是要帮助生命的自发活动,在自由活动中培养儿童良好的生活习惯、独立性的创造精神。然而很多一线蒙氏教师很难在教学过程把握自由教育的尺度,本文结合我国当前教育教学的实际进行寻找自由的实践精神。
关键词:蒙台梭利;自由教育;教师
在世界幼儿教育改革的大潮中,蒙台梭利教育法或成为许多国家重要的幼教模式,或被成功渗入到其教育模式之中,对当今世界各国幼儿教育的改革与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珍尼特•沃斯(J eannet te Vos)和戈登 •德莱顿(GordonDryden)在 《学习的革命》 一书中,将蒙台梭利教育法称为 “世界上最好的教育思想” 和 “世界上一流的幼儿教育”。
同样,蒙台梭利教育法对我国幼儿教育的改革也具有借鉴意义。早在二十世纪初,蒙台梭利的教育思想就传到了中国,她的有关著作被译成中文,江苏还成立了蒙台梭利教育研究会。但由于种种原因,蒙氏教育法并没有在我国得以推广。直至世纪八十年代,蒙台梭利教育思想重新受到我国幼教界的关注。近几年,“蒙台梭利教育”逐渐成了一个在行内很流行的词汇,出现了一些蒙台梭利幼儿园,很多教育机构成立蒙台梭利研究机构推行蒙氏教育法,并且培训蒙氏教师,这是我国学前教育逐渐与国际接轨的一个证明。
一、蒙台梭利自由教育思想的内涵
自由教育思想是蒙台梭利教育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关键组成部分。科学教育学的基本原理将是学生的自由,允许个体的发展和儿童天性的自由表现。简单的说,蒙氏认为强制的“教”法,对儿童——特别是学龄前的幼儿,有害无益,除非把孩子的头脑解放出来,否则这些民族幼苗的发展不会健全。
同时,蒙台梭利认为:独立是自由的根本所在。因此,儿童个体自由的积极表现,首先必须通过自发活动引导他走向独立。蒙特梭利每次在演讲时,总会提出这么一句话:“Help me to do it by myself”。任何教育活动,如果对婴幼儿教育有效,那它就必须帮助孩子在独立的道路上前进。因此,蒙台梭利教室中的教具,大都有错误订正,目的是让他们自己去发现去改正;成人不可急于帮助纠正,要学会等待,给孩子独立学习的机会和时间。
所以,蒙特梭利认为“自由”是每个人与生俱来的基本人权。但是,蒙氏教育的自由却不是放任或为所欲为。在蒙氏教室中,孩子并没有被允许去做任何他喜欢的事。孩子的自由应以不损害集体利益为限度,从各方面考虑,这应该是教养孩子的良好方式。因此,只要孩子冒犯或干扰他人,对他人有粗野行为,就应加以制止。
二、蒙台梭利自由教育思想的实践
自由是蒙台梭利一直十分强调的词,她是如何看待自由的呢?她认为幼儿早期教育的自由概念必须理解为,他们的环境必须适合幼儿个性最有利的发展。“自由”该如何教育呢?蒙特梭利认为以自由为基础的教育,教师须掌握三大原则,即:预备符合成长需求的环境;协助与观察孩子在环境中的需求;订立明确的行为规范并时常提醒孩子自我控制。
蒙台梭利在“儿童之家”观察到一件事:一天,孩子们在水盆旁围成一圈,水盆里漂浮着一些玩具。有个刚两岁半的小男孩,独自一人站在圈外。看得出来,他充满了好奇心。他开始慢慢走近其他孩子,想挤进去,但他没有劲,挤不进去。于是他就站着向周围看,忽然,他的目光落在一把小椅子上,显然他决定把椅子搬到圈外,然后站上去看个究竟。正在这时,老师走过来抓住他,把他举过孩子们的头顶,让他看水盆。还说:“来,可怜的小家伙,你也看看吧!”
毫无疑问,尽管这个小孩看见了漂浮的玩具,但他却没有体验到通过自己的力量去征服障碍所获得的快乐,剩下的只是一种“别人会替他做事”的孩子有的那种呆板表情。
因此,对孩子应该以教育他们能独立为前提,允许儿童依其“内在需要”,自由的去选择教具,自由地进行工作(操作)。蒙台梭利表示:你只要冷静观望,保持一种尊重孩子的行为态度,使孩子在获取经验时,有完全的自由,在他们工作时不要干扰他。
三、蒙台梭利自由教育思想的误区
1.自由不等于尽量无所事事
在实践中,很多蒙氏教师对蒙氏教具的操作非常熟练,但是一旦观察到幼儿出现的一些问题,却退缩不前,不知道如何处置,产生了很多错误的行为和观念。其实,从理论上讲,教师需要站在更高的位置,充分发挥“从容”的精神来完成教师角色的使命。
2.自由不等于对幼儿不干涉
教师要信赖儿童,并耐心地等待,要尊重儿童的自由。蒙台梭利有一次参观某个蒙台梭利学校,看到了一个班级的情况后说:“这里情况已经十分混乱,而我们的教师却依然无所作为。她只是如同幽灵一般地在儿童之间往返穿梭,并时而在某个孩子耳畔低声嘀咕些什么,难道这就是不干涉原则?”同样的道理,在我国蒙台梭利教室中,也会经常出现这样的问题。
其实,教师的不干涉并非指在任何时候、任何地点都不得干涉。而是不要过于积极但要恰到好处,即有必要做最低限度的指导。过于消极,将出出现教师的放任现象;过于积极则会妨碍儿童的自然性。我们必须避免这两个极端的发生。作为蒙台梭利教师的技能之一即是判断什么时候应该干涉,及什么时候不得干涉。其原则是:当儿童沉浸在有秩序的、创造性的自发活动时,教师就要尽量不要干涉儿童的活动;当儿童干扰周围的其他儿童时,教师则要注意并加以阻止。
蒙台梭利的自由教育观核心观念就是“给予儿童自由并不是让他们脱离家长和老师,也不是给他们超脱自然法则、国家法律以及社会法则的自由,而是在与为社会服务一致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自我发展与自我实现的自由”。因此,幼儿教师学习蒙台梭利教育思想时,不仅仅要学习教具的操作,更重要的是对内在理念的解读,才能形成一种全新的教育观,提高教育教学能力
第四篇:蒙台梭利自由与纪律的关系
蒙台梭利是著名的儿童教育理论家和实践家。她关于自由和纪律关系的看法,对当今我国的幼儿教育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一、自由的重要性
蒙台梭利所谓的自由是指人从妨碍其身心和谐发展的障碍中解放出来的自由。她认为,要开展合乎科学的教育,其基本原则必须是使儿童获得自由,这种自由将使儿童的天性得到自然表现。怎样才能使儿童获得自由呢?蒙台梭利认为,应该通过研究隐藏在儿童内心的需要,尽可能地消除妨碍儿童所需要的“正常”发展的障碍。
蒙台梭利认为,儿童的自由应该包括智能和道德两个方面。智能方面的自由是给儿童以活动的自由,使其智力得到发展;道德方面的自由则要防止儿童为满足自己活动的欲望而出现的对抗性,这种对抗性来自一种不明智的压制。她认为,儿童不用心学习,对学习感到厌倦,那是由于教育方法对儿童心理的自然功能起了不可克服的障碍作用。很多不正常的现象,如对克服障碍表现出畏缩以及懒散、依赖、顽皮、抗拒、对立等,往往是由于教育方法不当、对儿童干扰和压抑过多造成的。因此,对儿童的教育,无论是身体方面的还是智力方面的,都必须以儿童的自由为前提。
二、自由和纪律的关系
1.自由和纪律是同一事物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 尽管蒙台梭利强调自由在儿童发展中的重要性,但她所说的自由不是随心所 的。自由不是喜欢怎样就怎样,爱干什么就干什么,而是要服从真理。她指出,自由并不意味着应该支持儿童毫无目的地、放任地。无规则地活动。喜欢做什么就做什么,并不意味着使人得到了自由,只有做正确事才会得到自由。
要使自由有所约束,就要有纪律,光有自由没有纪律是不行的,因为自由和纪律是同一事物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她说,如果孩子把脚放到桌子上,或者是用手推搡同伴,而未受到教师的干涉和纠正,只是不对的。她认为,教师应该让儿童了解到,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哪些事情应该做,哪些事情不应该做的。
2.在自由的基础上培养纪律(1)“工作”—自由—纪律
蒙台梭利所说的“工作”,是指儿童从事的各种活动。在她看来,真正的纪律来自“工作”。这是因为,“工作”组织的好,便可以是儿童的“自我”得到自由发展,精力得以发挥;而儿童获得了自由,他们的活动就将更加完善,从而产生良好的纪律。可见,自由来自“工作”,而纪律有来源于自由。她认为,儿童第一次专心做某事,不论这件事是一种感官训练,还是练习系鞋带、扣纽扣、摆餐具等“工作”,说明儿童已经在遵守纪律的道路上迈出了第一步。她说:“假如没有有组织的‘工作’的组织就成为浪费。正像一个新生儿,如果不加抚养,任其自由,他就会死于饥饿。但是,如果不能使儿童自由的运用他的技能,没有充分发挥因积极活动而产生的精力,那种组织也是无效的。”
(2)在自由的基础上培养纪律 纪律是一种积极地状态,是建立在自由的基础之上的。一个人如果像哑巴那样安静,想瘫痪的人那样不动,不能算是有纪律的积极的几率包括了自由,它和强制而产生的“不动”是不同的。因此,蒙台梭利指出,纪律的培养既不能靠强制,如把儿童限制在固定位置的、专用的板凳上不能活动,也不能靠宣传和说教、自由的活动中使儿童理解纪律,在理解的基础上接受和遵守集体的规则,这样儿童才会是主动的,在需要他们守规则时能控制自己。
蒙台梭利认为,儿童在活动室里有目的、自愿地活动,每个人都忙于自己的“工作”,安静地走来走去,有秩序地去放物品,并不会造成混乱。因为儿童安静和有秩序是必要的,而且也知道哪些行为是被禁止的。儿童在这种环境中逐渐成长,自然会注意自己的言语举止,长此以往,就能够养成遵守纪律的好习惯。因此,在蒙台梭利的活动室内,允许儿童自由地活动,交谈、交换位子,甚至可以按自己的意愿移动桌椅。
三、蒙台梭利关于自由和纪律关系的论述对我国幼儿教育的启示。蒙台梭利关于自由和纪律的论述是精辟而深刻的。她的观点对我国幼儿教育的改革具有以下启示。
1.自由是必要的
要使幼儿身心健康地发展,要使幼儿的天性得到自然地表现,自由是必要的。教师应该了解到,自由不仅包含幼儿活动自由,让幼儿与环境相互作用,获得发展;而且还包含给幼儿心理自由,不把幼儿管的太死,窒息幼儿快乐的童年。因此,教师一方面要给幼儿一定的自由活动时间,让幼儿自主、自动地与环境相互作用,从而获得智力的发展。另一方面,还要为幼儿创设宽松、民主、自由的精神环境,让幼儿感受到教师慈爱、集体的温暖;不要让幼儿“怕”老师。
2.纪律是比必要的
自由并不意味着幼儿可以随心所欲,想干什么就干什么。自由是有限制的,这个限制就是纪律。光有自由没有纪律就成了放任自流。纪律对幼儿来说就是一些幼儿可以接受和理解的规定。教师应该让幼儿知道,有了纪律,才能让所有的幼儿过好集体生活,才能使老师更好地教育幼儿、搞好教学。纪律不是用来幼儿的,而是用来帮助幼儿的。幼儿只有了解到纪律的重要性,才能自觉遵守纪律。为了让幼儿更好地了解有关的规定,教师应该明确告诉幼儿,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哪些事情应该做,哪些事情不应该做。
第五篇:谈蒙台梭利教育思想
蒙台梭利强调,要在充分挖掘儿童潜能的基础上帮助儿童形成自主、自信、独立、创造的精神,使儿童经过从0至18岁不同阶段的努力,在自信的基础上具有各方面的适应能力。一个人要面对今日和明天的挑战,最迫切的任务就是要使自己学会生存、学会学习、学会合作与创新,而这些也正是蒙氏教育所追求的目标。她进一步指出:“我们应让幼儿心智的发展成为众所周知的知识,让众人了解生命发展的法则,让社会各界都有新的共识.社会有责任提供儿童发展所需要的一切,政府绝不可置儿童于不顾,“我们必须保护的是人类的正常发展,要努力地去除儿童发展过程中的各种障碍,使他无论在何处都免受危险、误解和威胁”。她明确提出早期教育在一个人成长和终身发展中的作用,她说:“成人的幸福是与儿童时期所过的那种生活紧密相连,我们的错误会落到儿童身上,给他们留下一个不可磨灭的痕迹,我们会死去,但我们的儿童将承受因我们的错误而酿成的后果,对儿童的任何影响都会影响到人类„„”这些深刻的分析不仍对我们今日的儿童教育有着深刻的启迪吗? 蒙台梭利十分重视环境对儿童发展的作用以及教师、家长对儿童发展的作用。她强调儿童的发展是外部环境通过儿童内在心理变化而起作用的,外部环境是儿童发展的必要条件。蒙氏系列教具正是她的环境理论物化的结晶。
而教师的作用及家长的文化素质是儿童软环境的具体体现,教师及家长是儿童心理发展和潜力激发的促进者、引导者,是造成儿童发展差异的背景基础。这两种软环境的不同,塑造了不同发展水平的儿童。她说:“环境对于儿童来说是利用环境改善自身。”所以,儿童的活动离不开环境,离不开成人为其准备的“有准备的环境”。教具作为物化环境,其作用不仅仅在于向儿童传授最基本的知识或技能,它的教育目的是内在的,即帮助儿童进行内在的自我建设和心理发展,它能吸引儿童的注意力,并使其精力集中于有选择的外界刺激。她认为“儿童发展最首要的基本因素是能够集中精神,他必须学会集中。从而发展其独立性、自信心、自控力„„”蒙氏不仅重视室内环境,她还在《发现儿童》一书中用许多生动事例说明大自然在儿童教育中的重要性。她说:“人,本身就是自然的一个组成部分,尤其是童年期,他必须从自然中吸取自身发展所不可缺少的力量”,“随着城市生活的普及,儿童这种迫切的需要越来越难以实现,必须为儿童接触大自然创造条件,使他有时间、空间能够欣赏大自然的秩序、和谐和美。同时掌握各种自然规律,这种规律是一切科学和艺术的基础。”目前,我们不少蒙氏课程班比较忽视室外环境及引导幼儿对大自然的探索活动,或者把这些认识自然的活动与蒙氏课程分离开来,这其实是一种误解。蒙台梭利认为,人类与自然的相互依赖既是物质的又是精神的,有必要让儿童从小去接触各种生活,最初的方法是让儿童培育植物或动物,“这有助于自然地使儿童成为一个具有生态责任感的人”。为此,有专家提出把蒙台梭利学校与“走向大自然”的课程结合起来。这将是一个非常吸引人的实验。
教师是环境的一个重要因素,蒙氏对教师的要求很高。她认为,我们要培养的是教师的科学精神,而不是机械的教育技巧,也就是说培训教师的方向应侧重精神。这种精神有三个方面:第一是对人的兴趣(即对儿童的兴趣),这种兴趣的主要标志是观察者与被观察者之间的一种十分密切的关系;第二,这种精神同时也是一种善于把每个儿童当作独特个体来看待的能力„„教育必须针对这些单独的个体,一个一个进行观察,一个一个加以指导;第三,这种精神是基于一个信念——儿童能够、也愿意暴露自己,在儿童暴露自己的过程中,教师将会发现他所扮演的角色。她还认为,成人必须改变用自我中心的权威态度对待儿童的做法,为了了解儿童,教师必须发展自己对儿童观察的意念与能力。教师需要观察的不仅是儿童身体成长的外在活动,而且还包括通过这些活动表现出来的内心的协调与发展,并给予指导。她要求教师在观察的同时记录每个儿童的发展状况,并根据其不同的发展水平给予不同的指导,帮助其选用不同难度的教具,使儿童在发展水平与教具的难易程度上找到结合点。她的
这一论述,与我们当今所追求的最近发展区的教学要求是吻合的。
在家庭教育方面,蒙氏也有许多精辟的论述。蒙台梭利认为,“在父母手中确实掌握着人类生命的前途,但我们的社会中许多父母并没有意识到这种职责”,他们为征服外部世界辛苦奋斗而把儿童拒于千里之外,或者通过所谓的教育让未成熟的儿童直接按照成人的方式来生活,或使自己成为儿童借鉴的榜样,让儿童仿效自己。随着儿童的成长,他与日俱增的独立性会使父母的愿望与他本人的需要之间的冲突日益加剧,特别是当儿童能独立地做一些事情的时候,成人与儿童之间的矛盾就开始显示出来。蒙氏强调“必须通过活动和真正的成就感来发展儿童的积极的自信、独立的自我形象。“不少父母由于缺乏科学的儿童观,对儿童发展的内在需要与外部环境的关系知之甚少,因而在‘爱'的光环下,不自觉地代替和剥夺了儿童的权利,压抑了儿童要求独立发展、自由探索的愿望。”_的确,儿童在现实中形成了依赖、懦弱,缺乏自主、自信、任性、骄横后,父母又往往反过来责怪孩子不成器,不如他人的孩子听话、活泼、能干。如果这种儿童要求独立发展与成人限制、代替的矛盾不断发生而又缺乏正确引导,就会对儿童的发展造成十分不利的影响。因此,家长的素质亟待提高,科学的家庭教育亟待普及。
近百年来,不少国家都设立了蒙氏培训班 等教育机构,尤其是“二战”后,美国从儿童心理学的研究进展与社会发展要求加强基础教育的实效性角度出发,重新认可了蒙氏理论的科学性。现在全美蒙氏协会每年召开一次会议,世界蒙氏协会每两年召开一次会议,研讨、交流如何在新时代继承发扬蒙氏教育思想的精华,使之为现时的教育服务等问题。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幼教领域也打破了一统化的课程模式,吸收、借鉴了国外的一些有益的课程理论。自1994年以来,我们辽宁省就有20多所幼儿园先后引进了蒙氏的教育理念与方法,并在如何指导混龄班的教育上积累了初步经验。当前,全国幼教界正在学习贯彻教育部颁发的《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我认为,这个《纲要》吸收了古今中外优秀的幼儿教育思想,当然也有着蒙氏教育思想的渊源。我们在贯彻落实《纲要》的时候,可以把获氏教育思想的精髓与我国的素质教育思想进一步融合起来,使蒙氏教育思想向现代化与本土化方向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