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广东省学校食堂防控诺如病毒感染工作指引
广东省学校食堂防控诺如病毒感染工作指引
一、日常预防措施
(一)要加强食品卫生知识培训,了解诺如病毒感染胃肠炎防控知识。
(二)保持良好的环境卫生。保持居室及饭堂内外环境的清洁卫生,避免餐饮用具的交叉污染,清除苍蝇、蟑螂的孳生地。
(三)从业人员养成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和饮食习惯,坚持勤洗手、勤剪指甲;进食或处理食物前,如厕后须用肥皂(或洗手液)及清水彻底洗净双手;避免裸手直接接触即食食品。不要进食未熟食物(如刺身、沙拉等),不吃变质、不洁、生冷、生腌食物。
(四)严格按照规章制度进行食品的运送、加工、处理和保存,加工处理时要戴口罩、戴手套;处理后应及时清洗和消毒工作用具、柜台、台面抹布等。
(五)设置独立员工洗手间,完善卫生管理制度及食品加工流程,严格监控从业人员健康状况,发现可疑病症及时就医及调离岗位。
(六)应为就餐师生提供足够的洗手设施、肥皂(或洗手液)。
(七)要保证食品加工用水的卫生和安全。
二、疫情控制措施
(一)从业人员如出现呕吐、腹泻等症状时,应立即调离岗位并隔离治疗,防止病情加重及污染食品造成疫情播散。
(二)加强保洁及消毒工作。家具表面、门把手、厕所等常
用消毒水消毒、抹洗;清理病人呕吐物及粪便时须戴口罩和手套,处理完后要及时用肥皂、消毒洗手液等清洁和消毒双手;被患者呕吐物和粪便污染的被服、地板等物体表面以及清洁用具均用含氯消毒液浸泡清洗。被污染的衣物也可采用煮沸消毒的方法。含有效氯1000mg/L的含氯消毒液的配制,可用84消毒液按原液与清水按1:30的比例或1公斤水加泡腾片3片。
(三)患病职工症状消失后,经过粪便检测诺如病毒阴性后方可从事食堂工作。
(四)在疫情流行期间,停止供应凉菜、沙拉、烧腊等高风险食品,供应可剥皮水果。
附件3 学校诺如病毒感染性腹泻疫情特点及防控措施
一、诺如病毒感染传播特点
诺如病毒感染性腹泻是由诺如病毒(此前称为诺瓦克样病毒)引起的病毒性胃肠道疾病,具有发病急、传播速度快、波及范围广等特点,是引起非细菌性感染性腹泻暴发的主要病原。诺如病毒对恶劣环境抗性较强,具有耐低温、耐酸等特性,不易灭活。所有年龄段人群对诺如病毒均易感,儿童、老年人、免疫缺陷者及器官移植者属于高危感染人群。
诺如病毒感染性腹泻潜伏期多在24~48h,最短12h,最长72h。感染者发病突然,主要症状为恶心、呕吐、腹部痉挛性疼痛及腹泻,通常持续1~2天。儿童患者呕吐普遍,成人患者腹泻为多,24h内腹泻4~8次,粪便为稀水便或水样便,无粘液脓血。
本病病程较短,一般为2~3天,病情多呈自限,不需用抗菌素, 以对症或支持治疗为主,预后良好。
诺如病毒感染一年四季均可发生,广东省诺如病毒感染性腹泻暴发疫情有明显的季节特征,暴发主要集中在10月至次年3月,高峰期为11-12月和次年3月。传染源主要为患者和隐性感染者(比例一般为3%左右),暴发传染途径主要有3种:食源性传播、水源性传播以及人-人接触传播。
食源性传播:诺如病毒常见于贝类、蔬菜、水果、面点等各种食物,在美国,已知病原体的食源性疾病中由诺如病毒引起的
约占50%。诺如病毒污染食物主要在两个阶段:一是原料生产过程,受诺如病毒污染的水灌溉、清洗生鲜蔬菜、瓜果可使病毒附着于表面;贝类在受污染的水中养殖可通过滤食方式逐渐蓄积诺如病毒;二是食物加工过程,家庭、饭店、集体单位中携带诺如病毒的食品加工制备人员裸手接触食物时,可造成食物污染。
水源性传播:诺如病毒可通过未经处理的粪便污水排放或者污水溢流等途径进入游泳池水、饮用水等水体,人群接触或饮用未经彻底消毒的水后,可引发大规模诺如病毒胃肠炎暴发疫情。
人-人接触传播:由于诺如病毒感染者可通过呕吐、粪便排泄等方式大量排出诺如病毒,诺如病毒还可通过附着于气溶胶颗粒而传播。在餐馆、医院、学校、幼儿园、疗养院、军队、游轮等环境,人与人之间的传播可通过粪口途径、吸入或摄入混有病毒颗粒的气溶胶引起。在封闭环境中,诺如病毒传播速度非常快,其引起的感染是一个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
二、疫情风险评估
我省11-12月至次年3月需警惕学校等集体单位发生诺如病毒感染性腹泻暴发疫情,关注程度为“重点关注”;次年1月关注程度为“需要关注”。依据:
(一)诺如病毒传染性强,极易通过被污染的食物、水源造成暴发或流行,也可通过接触和气溶胶传播引起暴发疫情。
(二)每年10月至次年3月为季节性发病高峰。
(三)部分学校食品及饮用水管理存在薄弱环节,既往发生过水污染或食品污染引起的诺如病毒感染性腹泻暴发。
三、预防措施
(一)加强学校传染病管理,做好疫情防控储备。学校传染病发现、报告和处置流程清晰,信息传递顺畅;储备一定数量的漂白粉等消毒药物和一次性口罩、手套等个人防护用品。
(二)认真做好日常性清洁消毒工作。随着流行季节来临,增加厕所消毒频次,对学校内公共使用场所(如图书馆、电教室等)和重点环节(如门把手、电梯按钮等)开展清洁消毒工作。
(三)加强学校食品安全监管。严格做好食品从业人员健康监管,严禁有腹泻、呕吐等胃肠不适症状者带病上岗;暂停供应凉菜、沙拉、烧腊熟食等高危食物;供餐工作时建议戴一次性手套,养成便后洗手等良好个人卫生习惯。
(四)提供安全饮用水。加强学校用水管网维护,学校使用井水时要加强监测监管,使用桶装水需正规单位供应并索证。
(五)配备足够洗手设施,强化勤洗手等健康宣教。配备肥皂(或洗手液),教育学生进食前、如厕后做好洗手。
(六)做到疫情早发现、早报告。学校要落实晨午检制度、因病缺勤登记追踪制度,发现呕吐、腹泻等急性胃肠炎病例异常增多(3天超过5例,或1周超过10例)时,立即报告当地疾控机构及相关行政部门。
(七)若有员工或学生出现呕吐、腹泻等症状,应及时就医,不得带病上班(课)。
四、控制措施
学校出现呕吐或腹泻患者异常增多或证实疫情流行时,除继续做好上述预防措施外,还须实施:
(一)严格落实病例管理。现症病例及新发病例须全部居家或集中到学校隔离区域进行隔离,待符合解除隔离标准后方可离开隔离区域;诺如病毒检测阳性的厨工须连续2次诺如病毒检测阴性后,方可返岗工作。
(二)规范开展消毒工作。病例的呕吐物和粪便,需由经过规范培训的人员在做好个人防护的前提下,严格按照相关消毒操作指引立即进行处理;教室、宿舍、食堂、卫生间等公共场所和被病例污染的课/餐桌、床铺、门和门把手、马桶、水池等物体表面,须严格按照相关消毒操作指引定期开展消毒工作。
(三)及时报送疫情信息。准确掌握每日新增病例数、现症病例数、隔离病例数、累计病例数等重要疫情数据信息。
(四)在疫情流行期间,停止举办各种聚餐和集会等活动。
第二篇:广东省学校防控诺如病毒感染工作指引2014-12-31
附件1:
广东省学校防控诺如病毒感染工作指引
一、日常预防措施
(一)开展多种形式的健康宣教,普及诺如病毒感染胃肠炎防治知识。
(二)养成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坚持勤洗手、勤剪指甲;进食或处理食物前,如厕后须用肥皂(或洗手液)及清水彻底洗净双手。
(三)搞好办公场所及宿舍环境卫生。1.每周至少清洁地面、门窗和桌面一次。
2.保持厕所清洁卫生,配备足够洗手设施及肥皂或洗手液等。
3.加强通风,保持空气流通。
4.生活垃圾应集中存放并加盖,定期清理生活垃圾,保持卫生。
(四)做好食品及饮用水供应管理,确保其卫生安全。
(五)若有教职工(尤其是厨工)、或学生出现呕吐、腹泻等症状,应及时就医,不得带病上班(课)。
(六)要储备一定数量的一次性手套、肥皂或洗手液、漂白粉等消毒物品。
(七)学校要落实晨、午检制度、因病缺勤登记追踪制度,发现呕吐、腹泻等急性胃肠炎病例异常增多时(3天超过5例,或1周超过10例)立即报告当地疾控机构及相关行政部门。
二、疫情控制措施
学校出现呕吐或腹泻患者异常增多或证实疫情流行时,除继续做好上述日常预防措施外,还须实施:
(一)对患者进行隔离治疗,可安排独立的宿舍进行隔离。隔离观察期间,不得外出,直至症状消失72小时或凭医院出具相关证明后方可上班(课)。
(二)做好隔离场所和污染场所的消毒工作。至少由专人或经规范培训的人员每天两次对隔离场所的厕所、床铺、课桌(椅)、门把手等清洁消毒,并配备必要的消毒药品;清理病人呕吐物及粪便时要做好防护,戴口罩和手套,处理完后要及时用肥皂、消毒洗手液等清洁和消毒双手;被患者呕吐物和粪便污染的被服、地板等物体表面以及清洁用具均用含氯消毒液浸泡清洗。被污染的衣物也可采用煮沸消毒的方法。
(三)学校学生、教职工(尤其是厨工)要做好自我防护和健康监测。如有腹泻、呕吐等胃肠症状,应尽早到医院就诊,切勿上班(课)。
(四)在疫情流行期间,停止举办各种聚餐和集会等活动。
附件2 广东省学校食堂防控诺如病毒感染工作指引
一、日常预防措施
(一)要加强食品卫生知识培训,了解诺如病毒感染胃肠炎防控知识。
(二)保持良好的环境卫生。保持居室及饭堂内外环境的清洁卫生,避免餐饮用具的交叉污染,清除苍蝇、蟑螂的孳生地。
(三)从业人员养成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和饮食习惯,坚持勤洗手、勤剪指甲;进食或处理食物前,如厕后须用肥皂(或洗手液)及清水彻底洗净双手;避免裸手直接接触即食食品。不要进食未熟食物(如刺身、沙拉等),不吃变质、不洁、生冷、生腌食物。
(四)严格按照规章制度进行食品的运送、加工、处理和保存,加工处理时要戴口罩、戴手套;处理后应及时清洗和消毒工作用具、柜台、台面抹布等。
(五)设置独立员工洗手间,完善卫生管理制度及食品加工流程,严格监控从业人员健康状况,发现可疑病症及时就医及调离岗位。
(六)应为就餐师生提供足够的洗手设施、肥皂(或洗手液)。
(七)要保证食品加工用水的卫生和安全。
二、疫情控制措施
(一)从业人员如出现呕吐、腹泻等症状时,应立即调离岗 位并隔离治疗,防止病情加重及污染食品造成疫情播散。
(二)加强保洁及消毒工作。家具表面、门把手、厕所等常用消毒水消毒、抹洗;清理病人呕吐物及粪便时须戴口罩和手套,处理完后要及时用肥皂、消毒洗手液等清洁和消毒双手;被患者呕吐物和粪便污染的被服、地板等物体表面以及清洁用具均用含氯消毒液浸泡清洗。被污染的衣物也可采用煮沸消毒的方法。含有效氯1000mg/L的含氯消毒液的配制,可用84消毒液按原液与清水按1:30的比例或1公斤水加泡腾片3片。
(三)患病职工症状消失后,经过粪便检测诺如病毒阴性后方可从事食堂工作。
(四)在疫情流行期间,停止供应凉菜、沙拉、烧腊等高风险食品,供应可剥皮水果。
附件3 学校诺如病毒感染性腹泻疫情特点及防控措施
一、诺如病毒感染传播特点
诺如病毒感染性腹泻是由诺如病毒(此前称为诺瓦克样病毒)引起的病毒性胃肠道疾病,具有发病急、传播速度快、波及范围广等特点,是引起非细菌性感染性腹泻暴发的主要病原。诺如病毒对恶劣环境抗性较强,具有耐低温、耐酸等特性,不易灭活。所有年龄段人群对诺如病毒均易感,儿童、老年人、免疫缺陷者及器官移植者属于高危感染人群。
诺如病毒感染性腹泻潜伏期多在24~48h,最短12h,最长72h。感染者发病突然,主要症状为恶心、呕吐、腹部痉挛性疼痛及腹泻,通常持续1~2天。儿童患者呕吐普遍,成人患者腹泻为多,24h内腹泻4~8次,粪便为稀水便或水样便,无粘液脓血。
本病病程较短,一般为2~3天,病情多呈自限,不需用抗菌素, 以对症或支持治疗为主,预后良好。
诺如病毒感染一年四季均可发生,广东省诺如病毒感染性腹泻暴发疫情有明显的季节特征,暴发主要集中在10月至次年3月,高峰期为11-12月和次年3月。传染源主要为患者和隐性感染者(比例一般为3%左右),暴发传染途径主要有3种:食源性传播、水源性传播以及人-人接触传播。
食源性传播:诺如病毒常见于贝类、蔬菜、水果、面点等各种食物,在美国,已知病原体的食源性疾病中由诺如病毒引起的 约占50%。诺如病毒污染食物主要在两个阶段:一是原料生产过程,受诺如病毒污染的水灌溉、清洗生鲜蔬菜、瓜果可使病毒附着于表面;贝类在受污染的水中养殖可通过滤食方式逐渐蓄积诺如病毒;二是食物加工过程,家庭、饭店、集体单位中携带诺如病毒的食品加工制备人员裸手接触食物时,可造成食物污染。
水源性传播:诺如病毒可通过未经处理的粪便污水排放或者污水溢流等途径进入游泳池水、饮用水等水体,人群接触或饮用未经彻底消毒的水后,可引发大规模诺如病毒胃肠炎暴发疫情。
人-人接触传播:由于诺如病毒感染者可通过呕吐、粪便排泄等方式大量排出诺如病毒,诺如病毒还可通过附着于气溶胶颗粒而传播。在餐馆、医院、学校、幼儿园、疗养院、军队、游轮等环境,人与人之间的传播可通过粪口途径、吸入或摄入混有病毒颗粒的气溶胶引起。在封闭环境中,诺如病毒传播速度非常快,其引起的感染是一个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
二、疫情风险评估
我省11-12月至次年3月需警惕学校等集体单位发生诺如病毒感染性腹泻暴发疫情,关注程度为“重点关注”;次年1月关注程度为“需要关注”。依据:
(一)诺如病毒传染性强,极易通过被污染的食物、水源造成暴发或流行,也可通过接触和气溶胶传播引起暴发疫情。
(二)每年10月至次年3月为季节性发病高峰。
(三)部分学校食品及饮用水管理存在薄弱环节,既往发生过水污染或食品污染引起的诺如病毒感染性腹泻暴发。
三、预防措施
(一)加强学校传染病管理,做好疫情防控储备。学校传染病发现、报告和处置流程清晰,信息传递顺畅;储备一定数量的漂白粉等消毒药物和一次性口罩、手套等个人防护用品。
(二)认真做好日常性清洁消毒工作。随着流行季节来临,增加厕所消毒频次,对学校内公共使用场所(如图书馆、电教室等)和重点环节(如门把手、电梯按钮等)开展清洁消毒工作。
(三)加强学校食品安全监管。严格做好食品从业人员健康监管,严禁有腹泻、呕吐等胃肠不适症状者带病上岗;暂停供应凉菜、沙拉、烧腊熟食等高危食物;供餐工作时建议戴一次性手套,养成便后洗手等良好个人卫生习惯。
(四)提供安全饮用水。加强学校用水管网维护,学校使用井水时要加强监测监管,使用桶装水需正规单位供应并索证。
(五)配备足够洗手设施,强化勤洗手等健康宣教。配备肥皂(或洗手液),教育学生进食前、如厕后做好洗手。
(六)做到疫情早发现、早报告。学校要落实晨午检制度、因病缺勤登记追踪制度,发现呕吐、腹泻等急性胃肠炎病例异常增多(3天超过5例,或1周超过10例)时,立即报告当地疾控机构及相关行政部门。
(七)若有员工或学生出现呕吐、腹泻等症状,应及时就医,不得带病上班(课)。
四、控制措施
学校出现呕吐或腹泻患者异常增多或证实疫情流行时,除继续做好上述预防措施外,还须实施:
(一)严格落实病例管理。现症病例及新发病例须全部居家或集中到学校隔离区域进行隔离,待符合解除隔离标准后方可离开隔离区域;诺如病毒检测阳性的厨工须连续2次诺如病毒检测阴性后,方可返岗工作。
(二)规范开展消毒工作。病例的呕吐物和粪便,需由经过规范培训的人员在做好个人防护的前提下,严格按照相关消毒操作指引立即进行处理;教室、宿舍、食堂、卫生间等公共场所和被病例污染的课/餐桌、床铺、门和门把手、马桶、水池等物体表面,须严格按照相关消毒操作指引定期开展消毒工作。
(三)及时报送疫情信息。准确掌握每日新增病例数、现症病例数、隔离病例数、累计病例数等重要疫情数据信息。
(四)在疫情流行期间,停止举办各种聚餐和集会等活动。
第三篇:42诺如病毒感染防控
诺如病毒感染防控
四(2)班主题班会教案
活动目标:
1、通过讲解,使学生了解诺如病毒的危害及症状。
2、知道诺如病毒的防控方法,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
活动过程:
一、向学生介绍诺如病毒的症状及危害
诺如病毒感染性腹泻是由诺如病毒属病毒引起的腹泻,具有发病急、传播 速度快、涉及范围广等特点,是引起非细菌性腹泻暴发的主要病因。诺如病毒感染性强,以肠道传播为主,可通过污染的水源、食物、物品、空气等传播,常在社区、学校、餐馆、医院、托儿所、孤老院及军队等处引起集体暴发。诺如病毒感染性腹泻是一种常见的肠道传染病,是可控可防可治。
诺如病毒感染性腹泻在全世界范围内均有流行,全年均可发生感染,感染对象主要是成人和学龄儿童,寒冷季节呈现高发。在我国5岁以下腹泻儿童中,诺如病毒检出率为15%左右。
诺如病毒的症状:
诺如病毒感染潜伏期多在24~48小时,最短12小时,最长72小时。感染者发病突然,主要症状为恶心、呕吐、发热、腹痛和腹泻。儿童患者呕吐普遍,成人患者腹泻为多,24小时内腹泻4~8次,粪便为稀水便或水样便,无粘液脓血。原发感染患者的呕吐症状明显多于续发感染者,有些感染者仅表现出呕吐症状。此外,也可见头痛、寒颤和肌肉痛等症状,严重者可出现脱水症状。没有证据表明感染者能成为长期病毒携带者,但是从发病到康复后2周感染者的粪便和呕吐物中可以检出病毒。
二、诺如病毒的传播途径:
感染者粪便和呕吐物中可以发现诺如病毒,可以通过以下几种方式感染诺如病毒:
食用诺如病毒污染的食物或饮用诺如病毒污染的饮料;
接触诺如病毒污染的物体或表面,然后手接触到口;
直接接触到感染者(如照顾病人,与病人同餐或使用相同的餐具)。
三、诺如病毒的预防措施:
预防诺如病毒感染性腹泻的关键是把好“病从口入”这一关,要注意饮食和饮水卫 生,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保护环境卫生。不乱扔垃圾,不随地大小便,对病人的呕吐物及粪便要及时消毒处理,确保周围环境的清洁;被污染衣物应该用肥皂水彻底清洗;
2、注意饮食卫生,以免“病从口入”:
A、不吃不洁净的食物、不购买街边小店的零食,如:烧烤、串串香、凉面等,发霉、变质、过期的食物、苍蝇叮爬的食物都不能吃; B、不带零食到学校;
C、饭前、便后要把双手洗干净;
D、所有食物应彻底煮熟才食用。
(生吃瓜果要洗烫、削皮,不吃生的或半生熟的食物,禁止生吃贝类等水产品)。
E、餐具要经常消毒,不与别人共用餐具,提倡使用“公筷
3、注意饮水卫生。喝开水,不喝生水,不与别人共用水杯。
4、讲究个人卫生。养成饭前、便后洗手的习惯。(做到:勤洗手、勤剪指甲、勤洗澡、勤换衣服、勤洗发、自带水杯和纸巾、不随地吐痰,不随地大小便。)
5、提高身体素质。平时积极参加体育锻炼,注意营养均衡,增强体质。
6、关注自己的健康状况。若出现了身体不适(特别是: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应及时告诉家长或老师,并前往正规医院诊治
四、小结
学会感恩
大司巷小学四(2)班主题班会教案
活动目标:
1.让学生了解感恩,即让学生懂得为什么要感恩。
2.让学生懂得怎样去感恩。
如今的学生,他们在父母的溺爱中成长。唤起学生的“感恩之心”,改变有的孩子心中只有自己,没有他人的现象。懂得感恩,教给孩子学会欣赏,学会与人合作,同学间互相支持,互相谅解,在班集体中学会爱同学、爱集体,在感激同学的氛围中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情感。
活动准备:
要求学生在一点点本上写出本组同学的优点。收集有关感恩的成语和名言。
活动过程:
一、播放歌曲《感恩的心》,导入班会主题。
我们每一个人都获得过别人的帮助和支持,应该时刻感谢这些帮助你的人,感谢上天的眷顾。一个人的成长,要感谢父母的恩惠,感谢国家的恩惠,感谢师长的恩惠,感谢大众的恩惠。
没有父母养育,没有师长教诲,没有国家爱护,没有大众助益,我们何能存于天地之间?所以,感恩不但是美德,感恩还是一个人之所以为人的基本条件!面对现在日益冷漠的青年一代,加强感恩教育尤为重要。
二、理解“感恩”
师:人们常说“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说的就是感恩。接受了别人的帮助和恩惠,我们给以回报是一种美德。没有一个人,接受别人的帮助是理所应当的。一味索取而不知给予的人,或受恩于社会却麻木不仁的人,是社会公德所不能容忍的。
1、请听两则新闻。(知恩不报的两则新闻故事)
看了这两个故事,你有什么感想?
是的,上面所讲的受助孩子和被救的同学,少的就是一颗“感恩的心”。这样的事看了令人气愤。
2、请听一则故事
《蚂蚁报恩》:在一个炎热的夏季里,有一只蚂蚁被风刮落到池塘里,命在旦夕,树上有只鸽子看到这情景。“好可怜噢!去帮他吧!”鸽子赶忙将叶子丢进池塘。
蚂蚁爬上叶子,叶子再漂到池边,蚂蚁便得救了。“多亏鸽子的救助啊!” 蚂蚁始终记得鸽子的救命之恩。
过了很久,有位猎人来了,用枪瞄准树上的鸽子,但是鸽子一点儿也不知道。这时蚂蚁爬上猎人的脚,狠狠咬了一口。“哎呀!好痛!啊!”猎人一痛,就把子弹打歪了。使得鸽子逃过一劫,并且蚂蚁也报答了鸽子的救命之恩。
听了这个故事,你知道了什么?明白了什么?有请我们的小记者采访一下吧!是啊!感恩不仅仅是感谢帮助过自己的人,同时也要给予那些需要帮助的人。没有父母的养育之恩,我们何以成人;没有老师的教诲之恩,我们何以成材;没有朋友的友爱之恩,我们何以快乐;没有大自然的赐予之恩我们何以雨露„„我们的成长,时时接受着各方面的恩赐。在成长的历程中一定有许多事情让你感动吧?同学们,敞开你的心扉,说出你的感动,让我们一起来分享吧!
3、让我们共同来分享你成长中的感动吧!欣赏歌曲《感恩的心》(学生畅谈自己在成长中的感动。)
三、学会感恩。
师:生活中,当我们得到别人的帮助时,不管大事小事,我们都要学会感恩。
同学们,我们全班有些同学在一起生活学习几年了,有些成为了好朋友,你受同学欢迎吗?你会和同学交往吗?你知道什么是真正的友情吗?让我们一起去看他们的行为:(短剧表演)
小结:在交往中,只要我们能多为别人想一想,多站在别人的角度去看问题,其实很多问题或矛盾都很容易解决的,并且还能增进双方的友谊呢!
2、学生谈谈班级中的事例――学会感恩,学会赞美!怀着感恩的心去赞美帮助过我们的每一位同学,哪怕只是一句“谢谢”!
四、学会欣赏
1、老师要求学生写出本组同学的优点。老师指定一位同学,让每个学生都读出对他的赞美。
孩子们看到班级同学对自己的真诚赞美,都是喜滋滋的,这说明每个孩子都渴望得到别人的承认。
(语言上的赞美,让同学之间的距离很近很近,让大家更加感受到同学对自己的关注。通过“别人眼中的自我”,加深了夸与被夸者的内心体验,形成了良好的心理暗示,那就是被人常识是幸福的,而欣赏别人同样也是快乐的。)
2、听了同学们对你的真诚赞美,请谈谈你的感受吧。
五、总结
同学们,学会感恩,就是要从我做起,从小事做起,懂得理解、宽容、体贴、关爱,学会说一声——谢谢。这个世界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希望每位同学都独具慧眼,懂得欣赏别人,互相发现优点,真诚地赞美对方。学会欣赏,并不是去恭维别人,是为了使我们拥有一颗友善、感恩的心
第四篇:诺如病毒感染防控知识
诺如病毒感染防控知识
诺如病毒具有高度传染性和快速传播能力,是全球急性胃肠炎的散发病例和暴发疫情的主要致病原。主要发生在学校、托幼机构和医疗机构等人群聚集场所。发病的主要表现为腹泻和/或呕吐,国际上通常称之为急性胃肠炎。
诺如病毒主要通过病人的粪便排出,也可通过呕吐物排出。病人在潜伏期即可排出诺如病毒,排毒高峰在发病后2-5天,持续约2-3周,最长排毒期有报道超过56天,在免疫抑制病人中更长。
1、定义为24小时内出现排便≥3次且有性状改变(呈稀水样便),和/或24小时内出现呕吐≥2次者。
2、诺如病毒的潜伏期相对较短,通常12-48小时。
3、诺如病毒感染发病以轻症为主,最常见症状是腹泻和呕吐,其次为恶心、腹痛、头痛、发热、畏寒和肌肉酸痛等。诺如病毒感染病例的病程通常较短,症状持续时间平均为2-3天。
4、诺如病毒传播途径包括人传人、经食物和经水传播。人传人可通过粪口途径(包括摄入粪便或呕吐物产生的气溶胶)、或间接接触被排泄物污染的环境而传播。食源性传播是通过食用被诺如病毒污染的食物进行传播,污染环节可出现在感染诺如病毒的餐饮从业人员在备餐和供餐中污染食物,也可出现食物在生产、运输和分发过程中被含有诺如病毒的人类排泄物或其它物质(如水等)所污染。经水传播可由桶装水、市政供水、井水等其他饮用水源被污染所致。
保持良好的手卫生是预防诺如病毒感染和控制传播最重要最有效的措施。此外,还需注意不要徒手直接接触即食食品。
诺如病毒消毒方法
一、病人呕吐物、粪便
用一次性吸水材料(如纱布、抹布等)沾取5000mg/L~10000mg/L的含氯消毒液完全覆盖污染物,小心清除干净。清除过程中避免接触污染物,清理的污染物按医疗废物集中处置,或用含有效氯5000mg/L消毒剂溶液浸泡消毒30min后处理。厕所马桶或容器内的污染物,可小心倒入足量的5000 mg/L~10000mg/L的含氯消毒液,作用30min以上,排入有消毒装置的污水处理系统。清洁中使用的拖把、抹布等工具,盛放污染物的容器都必须用含有效氯5000mg/L消毒剂溶液浸泡消毒30min后彻底冲洗,才可再次使用。厕所、卫生间的拖把应专用。
二、地面、墙壁及物体表面
用于消毒地面、墙壁及物体表面的消毒液,应含有效氯1000mg/L。有肉眼可见污染物时应先清除污染物再消毒。无肉眼可见污染物时,家具和生活设施用消毒液进行浸泡、喷洒或擦拭消毒,作用30分钟后用清水擦拭干净。墙壁可直接用消毒剂按100ml/m2~300ml/m2用量擦拭或喷洒消毒。地面消毒先由外向内喷洒一次,喷药量为100ml/m2~300ml/m2,待室内消毒完毕后,再由内向外重复喷洒一次。消毒作用时间应不少于15分钟。
三、衣物、被褥等织物
收拾被污染的衣物、被褥等织物时应避免产生气溶胶。先将固体污秽物移除后浸在有效氯为500mg/L的含氯消毒剂溶液内30分钟,然后清洗。也可用流通蒸汽或煮沸消毒30分钟。若不能即时消毒,应把它们放置在密封的袋内,并尽快处理。
四、食品用具
餐(饮)具和食品加工工具清除食物残渣后,煮沸消毒30分钟,也可用有效氯为500mg/L含氯消毒液浸泡或擦拭,作用30分钟后,再用清水洗净。
五、皮肤、粘膜:皮肤被污染物污染时,应立即清除污染物,然后用一次性吸水材料沾取0.5%碘伏消毒液擦拭消毒3分钟以上,使用清水清洗干净;粘膜应用大量生理盐水冲洗或0.05%碘伏冲洗消毒。
六、医疗废物
患者产生的生活垃圾、一次性诊疗用品采用双层医疗废物袋,按医疗废物集中收集处置。
七、生活饮用水和供水设施
导致暴发的水及水源,应立即停止使用。对污染的供水管网、水箱、桶装水机、直饮水机进行消毒处理,应进行彻底清洗消毒,可用有效氯100mg/L消毒液浸泡1小时,或50 mg/L消毒液浸泡24小时,然后冲洗管网后使用。污染的水井需进行彻底消毒清掏后再开放取水。消毒时需保持余氯量为0.5mg/L以上,按水井的容量计算所需含氯消毒剂的量,加入井水中充分混匀,保持30分钟以上。抽出井水,清除淤泥,用清水冲洗井壁、井底,再抽尽污水。待水井自然渗水到正常水位后,按1立方水加含有效氯25%的漂白粉150g~200g(含有效氯25 mg/L~50 mg/L)进行消毒,浸泡12~24小时后,抽出井水。再待自然渗水到正常水位后,按正常消毒方法消毒,即可投入正常使用。污水按每升加4g漂白粉或2片消毒泡腾片搅匀,作用60分钟再排放。
八、室内空气
保持室内空气流通。自然通风或机械通风,也可采用循环风式空气消毒机进行空气消毒,无人的空间也可用紫外线对空气消毒,不可采用喷洒消毒剂的方法对室内空气进行消毒。
第五篇:广东省登革热防控工作指引
广东省登革热防控工作指引(试行)
登革热(Dengue Fever,DF,俗称“断骨痛”)是由1~4 型登革病毒(Dengue Virus)引起、主要通过埃及伊蚊或白纹伊蚊叮咬传播的严重威胁我省人民健康的急性传染病。为早期发现和有效控制登革热疫情,提高对登革热疫情的处理应对能力,规范各级卫生行政、爱卫部门及医疗、疾控等机构的防控工作,根据《传染病防治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与传染病疫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办法》等法律法规及登革热诊断标准处理原则等,结合实际,特制定本工作指引。
一、疫情报告
(一)疫情报告。
1、各级各类医疗机构、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执行职务的人员和乡村医生、个体开业医生发现疑似、临床诊断或实验室确诊登革热病例应在诊断后24小时内填写报告卡进行网络直报,无条件实行网络直报的,应于24小时内寄出传染病报告卡并电话通知当地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2、疾病预防控制机构:1周内,一个县(市、区)发生5例及以上登革热病例,或内首次发现登革热病例,按《国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相关信息报告管理工作规范(试行)》要求进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相关信息网络报告。
(二)相关定义。
1、输入性病例:感染地不在本地的病例。发病前15天内到过有登革热流行的国家或地区(如东南亚、南美等),有蚊虫叮咬史的登革热病例。
2、本地感染病例:登革热病人发病前15天内未离开过本地区(以县区为单位),或未到过有登革热疫情报告的地区,其感染地点属于本地。
3、登革热暴发:一个最长潜伏期(15天)内,在人口相对集中的地点(例如一个居委会、学校、自然村、集体单位等),发生3例及以上登革热病例。
4、疫点:是指登革热病人、隐性感染者能够造成周围人群感染的范围。主要是根据伊蚊活动距离,通常以病家或与病家相邻的若干户、工作地点等活动场所为中心,划定半径100米之内的空间范围。
5、疫区:是指当发生登革热暴发或流行时,由于登革热病人、隐性感染者和蚊媒的活动范围可能引起疫情扩散的区域。农村一般以疫点周围自然村、乡镇划为疫区。城市一般以疫点周围若干街巷、居委会或街道划为疫区,或根据地理区域划定。
二、部门职责
(一)卫生行政部门。
1、负责登革热防治工作的组织协调,指定救治医院,组织相关药物、试剂、物资的储备与调拨。
2、组织开展登革热疫情监测,疫情分析和预测,向政府提出预警报告。
3、组织开展培训和宣传教育,动员全社会参与登革热防控。
(二)爱国卫生部门。
1、组织宣传发动,开展群众性的爱国卫生运动。
2、负责防蚊灭蚊的组织协调。组织专业队伍、药械,开展疫点、疫区的灭蚊工作和发动群众翻盆倒罐,清除室内外伊蚊孳生地,做到全程覆盖。
3、组织指导灭蚊工作,检查灭蚊、清除孳生地等措施落实情况。
(三)卫生监督机构。
监督疫情报告情况。
(四)疾控机构。
1、开展登革热监测,包括疫情监测与媒介监测(成蚊密度、布雷图指数和诱蚊诱卵指数等)。
2、负责开展疫情流行病学调查,提出预防控制的措施与建议,并提供相关技术支持与指导。
3、加强疫情报告管理,分析疫情动态,预测发展趋势。
4、指导、评价灭蚊和清除孳生地的效果。
5、疑似登革热病例、伊蚊媒介的实验室检测。
6、开展健康宣传教育。
(五)医疗机构。
1、负责培训医院内医护人员,及时诊断隔离救治病人,减少死亡病例。
2、采集病例样本,进行登革热相关监测或送检。
3、报告疫情。协助登革热病例的流行病学调查。
4、院内感染的控制及院内的防蚊灭蚊工作。
三、疫情控制
按照政府组织领导,部门各负其责;全民总动员,清除孳生地;有效监控,控制扩散;追踪索源,管理传染源等四大防控原则,在政府统一领导下,加强协调,职责到位,及时发现登革热疫情,采取有效措施,遏制本地登革热疫情扩散,减少危害。
(一)发生输入性疫情。
防控重点是查明患者病毒血症期在境内的停留地点,落实清除孳生地、蚊媒密度调查、卫生宣教、喷药灭蚊及疫情监测等防治措施,做好传播风险评估。
1、卫生行政部门。
(1)负责登革热防治工作的组织协调,组织药物、试剂,物资的储备与调拨。
(2)开展宣传教育,组织培训医务人员。
2、爱国卫生部门。
(1)组织紧急喷药,杀灭成蚊。根据病例调查资料,针对病例可能传播给他人的地点,立即紧急喷药杀灭成蚊,每周一次,连续至少三周。
(2)组织发动清除伊蚊孳生地。在疫点周围半径100米范围内开展清除伊蚊孳生地工作。根据在本地传播风险,结合蚊媒监测情况,在更大范围内开展紧急蚊媒控制工作。具体方法见附件3。
3、卫生监督机构。
根据传染病防治法及其他相关法律法规,对登革热防控工作进行监督检查。
4、疾控机构。
(1)流行病学调查:每宗疫情的流行病学调查初步报告需在首次现场调查结束后24小时内由当地疾控中心完成,并逐级上报至省疾控中心。疫情处理结束后要补充报告相关情况。
1)个案调查:调查病例发病前二周至发病后5天的活动地点,尤其是入境后活动情况、被蚊子叮咬史、就诊经过等。
2)病例搜索:
①主动追查旅行史,如旅行社名称、导游姓名及所有同一旅行团的所有团员或在同行人中追索可疑病例。无论发病与否,对可能共同暴露者尽可能采血送验,以了解是否曾受到感染,以找出无症状或未报告的个案。
②若病例病毒血症期在本省,在本省发病11天(最短外潜伏期加最短内潜伏期)以后,对其发病期间活动地点的接触者或共同暴露者,例如:家人、同事、住家周围半径100米的邻居、曾拜会或相聚的亲戚朋友,有疑似症状者,均采血送验。需跟踪观察25天(最长外潜伏期加最长内潜伏期)是否有疑似病例发生。使用附件2。
(2)蚊媒密度调查:在疫点开展幼虫调查(布雷图指数),调查疫区内50~100户居民,检查室内外所有积水容器及幼虫孳生情况,计算布雷图指数、容器指数。每3~5天进行一次(具体方法见附件3)。
(3)蚊媒控制。
疾控机构负责对病家及其所在的整栋建筑物的蚊媒控制工作,包括杀灭成蚊和清除蚊媒孳生地。并做好蚊媒预防和控制的卫生技术指导工作,尤其要加强对疫点或疫区的灭蚊技术指导,具体方法见附件3。
5、医疗机构。
(1)救治病人。急性期病人是主要传染源,要求做到早诊断、早报告、早隔离、早就地治疗。
(2)病例救治与管理。疑似、临床诊断或实验室确诊登革热病例病人治疗、卧床休息地要做好灭蚊防蚊工作。有条件的或重症病人要住院治疗并做好防蚊隔离。登革热病例防蚊隔离期限从发病日起不少于7天。
(3)防蚊隔离室要求。应有防蚊措施,如纱窗、纱门、蚊帐,并在隔离室周围100米范围内每周杀灭伊蚊成蚊和随时清除伊蚊孳生地。
(4)采样。及时采集病人(疑似病人)血清,急性期(即发病5天内)与恢复期血液5ml以上分离血清送检。
(二)发生本地疫情。
1、卫生行政部门。
(1)负责登革热防治工作的组织协调,指定救治医院,组织相关药物、试剂,物资的储备与调拨。
(2)组织开展疫情分析和预测,向政府提出预警报告。(3)通报登革热疫情。
(4)组织对医务人员培训教育。在流行区除加强医院诊所的卫生宣教外,利用各种形式培训临床医生,提醒医师登革热、登革出血热及登革休克症候群的诊断及治疗,以避免延误报告。
(5)协调相关部门开展卫生宣传,通过印制登革热卫生知识宣传册、宣传海报、报纸、电视、电台、互联网等媒体向群众宣传关于登革热的发生、传播、早期症状、危害及防治等基本知识,尤其防蚊、灭蚊的知识和方法应家喻户晓,提高群众对登革热的自我防治能力。若有任何疑似登革热症状时,及时到医院就医。
2、爱国卫生部门。
组织实施疫点疫区紧急杀灭成蚊与清除孳生地。要求采取媒介控制措施后,疫点半径100米范围,在发现病例后一周内布放的诱蚊诱卵器不能发现伊蚊或卵;疫区一周内将布雷图指数控制在5以下,诱蚊诱卵指数控制在5以下。必要时协调有关部门实施交通工具灭蚊,在流行期内对进、出疫区的各类交通工具进行预防性灭蚊(具体方法参考附件3)。
3、卫生监督机构。
监督疫情报告情况。
4、疾控机构。
(1)流行病学调查。
1)个案调查。按登革热个案调查表的内容(附件1)进行,调查病例发病前二周至发病后5天的活动地点(如住家、工作地点、公园、学校、市场、庙宇等公共场所)、活动情况、被蚊子叮咬史、就诊经过等。
2)实验室检测。及时采集病人(疑似病人)急性期血清检测登革热病毒抗原、核酸,分离病毒。采集双相血清,检测登革热病毒特异抗体。捕捉伊蚊(成蚊)送实验室检测。
3)病例搜索。
①调查了解病例在发病期间活动地点的接触者或共同暴露者,例如:家人、同事、住家周围半径100米的邻居、曾拜会或相聚的亲戚朋友,有疑似症状者,均采血送验,追查传染来源和追踪传播轨迹(见附件2)。
②对疫点、疫区的医疗机构(如社区门诊、卫生站、医院等)搜索近期发病的可疑病例。③病例搜索,要追踪可能的传染源。对于指示病例、首例或首批病例,要详细调查其发病前25天内(最长外潜伏期加最长内潜伏期),当地是否有类似病人、尤其是来自登革热流行区的人群出现,寻找可能的输入病例,探索本地病例的传染源。
4)必要时在疫区内开展人群血清学调查,以判定可能感染的范围或隐性感染的情况。
5)流行因素调查。详细查清疫区中的自然条件、人群居住条件、流动人口特点和环境卫生、卫生设施、卫生习惯、植被、地形地貌、气温、降雨量等,分析流行的自然因素和社会因素。
6)在病例搜索时,同时开展居民健康宣传。
7)每宗疫情的流行病学调查初步报告、进程报告需在现场调查结束后24小时内由当地疾控中心完成,并逐级上报至省疾控中心。
(2)疫情分析。分析本次流行的分布,确定疫点、疫区范围和流行特点。疫情处理结束后撰写总结报告,并逐级上报至省疾控中心。
(3)媒介状况快速评估。为了解疫点内蚊媒密度情况,调查疫点内50~100户居民,检查室内外所有积水容器及幼虫孳生情况,计算布雷图指数、容器指数等。每3~5天进行一次(见附件3)。
(4)蚊媒应急监测。县(区)疾控中心负责在疫区内,重点是疫点及周围地区开展蚊媒应急监测,具体方法见附件3,并及时把监测及控制结果上报上级部门。
5、医疗机构。
(1)救治病人同输入性病例。
(2)病例救治与管理同输入性病例。
(3)防蚊隔离室要求同输入性病例。
(4)采样同输入性病例。
(5)暴发疫情,病例较多时,应就地设置临时隔离治疗点。做好灭蚊防蚊工作。
四、标本采集及实验室检测
(一)标本的采集(见附件4、5)。
1、采样对象。登革热疑似病例、临床诊断病例,疫点的健康人群和媒介伊蚊。
2、标本种类及要求:
(1)血清。尽早采集发病一周内的急性期血清,并在发病后第3~4周收集第二份血清标本,标本量至少5ml全血分离血清。在4℃存放的时间不宜超过3天,长时间保 存应存放在-20℃以下冰箱;标本储存管应为密封性好的螺口塑料管,以避免样品泄露;采集的同时填写标本送检登记表。
(2)媒介伊蚊。收集疫点媒介伊蚊成蚊和幼虫,尽快带冰送实验室检测。
(3)标本的采集、保存和运输要严格遵守生物安全操作规程操作,装标本的容器也必须符合生物安全相关要求。
3、标本采集。
(1)血清标本由医疗机构的医生护士采集,建议使用真空采血管,采集血液标本5ml。
(2)健康人群血清标本和媒介伊蚊由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专业技术人员采集。
(二)实验室检测。
1、收治病人的临床医院实验室或县(区)疾控中心实验室收到血液标本后,应先分离血清,然后将血清标本一式两份分装于2ml无菌螺口塑料管中。如不能开展血清学检测应将所有标本及时送市级疾控中心实验室检测。
2、地级市疾控中心实验室负责疑似登革热病例的血清抗体和核酸检测,有条件的市进行登革病毒分离。
3、无条件开展病毒分离工作的市级疾控中心应尽快将备份血清标本送省疾控中心。省疾控中心负责登革热病毒分离,并负责对市(县)级疾控中心检测的首例病人阳性结果进行复核,对省内所有病毒分离株进行序列分析比较。
4、急性期血清标本登革病毒抗体、核酸和病毒分离阴性的,应将血清标本保存于-20℃冰箱,收集恢复期血清后,同时进行登革病毒血凝抑制试验(HI)或IgG抗体滴度检测,也可用间接免疫荧光试验或微量中和试验测定抗体滴度。
5、发生登革热流行时,应尽量收集发病1周内病人血清标本进行病毒分离。
(三)实验室报告。
血清IgM和IgG抗体结果及核酸检测结果应在24小时内报告。中和抗体和病毒分离应在3周内报告结果。
五、评估与总结
(一)效果评估。
防控措施效果评价常用指标包括发病率、二代发病率、流行持续时间、伊蚊成蚊密度和幼虫指数。其中伊蚊幼虫布雷图指数可供登革热防治措施落实情况评价参考指标。当布雷图指数或诱蚊诱卵指数超过5,说明媒介控制未达到要求,建议政府部门继续在疫区内杀灭成蚊及清除蚊虫孳生地。当疫情得到有效控制,在最长外潜伏期和内潜伏期(25天)内无新发病例,以及布雷图指数在5以下,可结束本次疫情处理工作。
(二)总结。
通过对登革热现场调查,掌握疫情和控制措施的实施等工作活动,登革热疫情得到控制后,进行总结和报告。
总结报告包括:病例的流行病学特点、暴发疫情分析,疫情调查处理情况(病例搜索、蚊媒动态监测),对暴发或流行的原因、传播方式、感染来源、流行趋势、专题调查情况、措施及评价及经验教训等进行总结,并提出有关意见和建议,有利于预防和控制登革热的发生和流行。
附件:1.广东省登革热病例个案调查表
2.登革热发病情况入户调查登记表
3.登革热流行媒介应急控制技术方法
4.疑似登革热病人检材送检一览表
5.伊蚊登革病毒分离送检登记表
附件1
广东省登革热病例个案调查表
县(市)名称: 国标码:□□□□□□ 病例编号:□□□□□
一、基本情况
1.患者姓名:_________(如患者年龄<14岁,则家长姓名:_____________)
2.性别:(1)男(2)女 □ 3.年龄:_____岁 □□□
4.民族:(1)汉族(2)壮族(3)维吾尔族(4)其他少数民族 □ 5.职业: □
(1)幼托儿童(2)散居儿童(3)学生(4)教师(5)保育保姆(6)饮食从业人员
(7)商业服务(8)医务人员(9)工人(10)民工(11)农民(12)牧民
(13)渔(船)民(14)干部职员(15)离退人员(16)家务待业(17)其他
6.所在单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联系电话:_________________ 7.家庭住址:____省(自治区/直辖市)____县(市区)____乡(镇/居委会)____村(街道)
二、发病情况
1.发病日期:_______年______月_______日 □□□□/□□/□□ 2.就诊日期:_______年______月_______日 □□□□/□□/□□ 3.发病地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住院医院:____________________
5.住院号:_____________________ □□□□□□ 6.住院日期:_______年______月_______日 □□□□/□□/□□ 7.出院日期:_______年______月_______日 □□□□/□□/□□ 8.入院诊断: □
(1)登革热疑似病例(2)临床诊断病例(3)实验室确诊病例(4)其他
9、临床诊断日期:_______年______月_______日 □□□□/□□/□□ 10.出院诊断: □
(1)登革热疑似病例(2)临床诊断病例(3)实验室确诊病例(4)其他
11.临床分型:(1)典型(2)轻型(3)重型(4)其他 □ 12.转归:(1)痊愈(2)好转(3)死亡(日期:_______年____月____日)□
三、症状和体征及一般实验室检查
1.起病急:(1)是(2)否 □ 2.乏力:(1)有(2)无 □ 3.发热:(1)有(2)无 □
如有,则热型为:①双峰热 ②稽留热 ③驰张热 ④其他 □ 4.头痛:(1)有(2)无 □ 5.颜面潮红:(1)有(2)无 □ 6.眶后痛:(1)有(2)无 □ 7.肌痛:(1)有(2)无 □ 8.关节痛:(1)有(2)无 □ 9.胸红:(1)有(2)无 □ 10.结膜出血:(1)有(2)无 □ 11.鼻衄:(1)有(2)无 □ 12.牙龈出血:(1)有(2)无 □ 13.呕血:(1)有(2)无 □ 14.便血:(1)有(2)无 □ 15.血尿:(1)有(2)无 □ 16.呕吐:(1)有(2)无 □ 17.结膜充血:(1)有(2)无 □ 18.眼睑浮肿:(1)有(2)无 □ 19.黄疸:(1)有(2)无 □ 20.皮肤出血点:(1)有(2)无 □
如有,则出血点为:①散在 ②条/线状 ③簇状 ④其它_________ □ 21.皮疹:(1)有(2)无 □
如有,则皮疹为:①斑丘疹 ②麻疹样皮疹条/线状 ③猩红热样皮疹簇状 ④红斑疹
⑤其它_________ □
皮疹部位:①全身 ②四肢 ③躯干 ④面部 □ 22.烦躁:(1)有(2)无 □ 23.昏迷:(1)有(2)无 □ 24.休克:(1)有(2)无 □ 25.肝大:(1)有(2)无 □ 26.脾大:(1)有(2)无 □ 27.淋巴结大:(1)有(2)无 □
28.束臂试验:(1)阳性(2)阴性(3)未做此项检查(4)不详 □ 29.白细胞计数:(1)正常(2)增多(3)减少(4)未做此项检查 □ 30.中性粒细胞(%): □ 31.淋巴细胞(%): □
32.血小板减少:(1)有(2)无(3)未做此项检查 □ 33.红细胞压积: □
34.出血时间:(1)正常(2)延长(3)缩短(4)未做此项检查(5)不详 35.凝血时间:(1)正常(2)延长(3)缩短(4)未做此项检查(5)不详 36.脑脊液:(1)正常(2)异常(3)未做此项检查 □ 37.尿常规:(1)正常(2)异常(3)未做此项检查 □ 38.肝功能:(1)正常(2)异常(3)未做此项检查 □
四、血清学及病原学检测结果(未做者请注明为“未做”)
项目 标本采集时间 检测方法 检测结果
登革抗体 IgG
IgM 登革病毒分离
登革病毒抗原
五、病例分类
1.是否首例:(1)是(2)否 □
2.病例类别:(1)输入性病例(2)本地病例(3)不明感染原因病例 3.病例分类:(1)疑似病例(2)临床诊断病例(3)实验室诊断病例
六、既往史
1.过去身体是否健康:(1)是(2)否 □ 2.既往是否患过登革热或“乙脑”:(1)是(2)否 □ 3.乙脑疫苗接种:(1)是(2)否 □
□ □ □ □ 11
六、接触史及有关因素调查
1.发病前2周内是否有外出(或旅游)史:(1)是(2)否 □
如是,到何地:___________;外出时间: 天 □□ 返回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 □□□□/□□/□□
2.发病后到过何处:____________________;停留时间:________天 □□ 3.病家及院内人口:
3.1 0~4岁________人 □ 3.2 5~9岁________人 □ 3.3 10~19岁______人 □ 3.4 20~29岁______人 □ 3.5 30~39岁______人 □ 3.6 40~49岁______人 □ 3.7 50~59岁______人 □ 3.8 60岁及以上____人 □
4.有无家庭其他成员出现过类似症状:(1)有(2)无(3)不详 如有,最近一例发病时间(患者除外):____年____月____日 □□□□/□□/□□ 5.发病处院内或周围环境:
5.1 积水容器数:__________个
5.2 阳性容器数:__________个
5.3 积水容器类型:(1)花瓶(2)瓦盆(3)铁罐(4)碗碟缸(5)池塘 洞
(7)竹桩(8)假山(9)盆景(10)其它________ □
6.防蚊设备:(1)蚊帐(2)蚊香(3)纱门(4)灭蚊剂(5)其它:____________(病例编号填写说明:年号(两位数)、流水号(后边三位))
调查日期:______年___月___日
调查地点:
调查者:
□ 6)树□ 12
(